人居环境设计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8 14:55:0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人居环境设计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人居环境设计论文

篇(1)

何谓乡土文化,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界一直众说纷纭,至今没有统一定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学者认为乡土文化就是发端并积淀于一个特定的地域,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总和,包括民风民俗、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语言文化等。还有的学者认为乡土文化就是乡土社区基于生产生活和智力活动总结和创造的关于自然与社会的实践经验和认知体系,它包括农业知识、技术知识、医学知识、民间文学与艺术知识以及诸如信仰、亲属与社会组织、人际关系等神圣与世俗生活知识等。我们认为乡土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乡土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乡土物质财富和乡土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乡土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与自然环境交往的漫漫历程中,以特有的乡土观、文化观为指导,以调适乡土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落脚点和归宿点而形成的乡土物质文化、乡土精神文化、乡土制度文化和乡土生态文化的总和。乡土物质文化包括乡土山水风貌、乡土聚落、乡土建筑和民间民俗工艺品等;乡土精神文化包括乡土孝文化、乡土宗族家族文化、乡土生活习惯、乡土传统文艺表演、乡土传统节日等;乡土制度文化包括乡土生产生活组织方式、乡约乡规、乡存共荣的意识形态、乡土价值取向、乡土行为方式等;乡土生态文化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地理环境的大气、地形、地貌、土壤、湖泊、河流等自然山水以及形成生物链条的动植物种群等。乡土文化是特定区域的共性文化积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既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共性因素,又涵盖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价值观和社会意识。

1.2乡土文化的内涵特征

我国乡土文化源远流长。乡土文化是华夏民族得以繁衍生息的智慧结晶和精神寄托,是区别于其他任何文化的唯一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优秀的乡土文化既表现了乡民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审美情趣等,体现了乡村和谐为美的社会伦理思想,强调了人与人的和谐、家庭和谐、邻里和睦到社会和谐,又体现了乡民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社会进步的文化价值观,还体现了乡民勤劳、朴实、热情、开朗、健康的品质特征,民族性情尽显其中,更体现了乡民崇尚劳动、尊亲敬祖、敬老敬贤等传统伦理观念。所以,乡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无论是制度的还是生态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已深深地融入我们民族文化的血液之中。因此,乡土文化具有以下内涵特征:1)乡土文化具有强大的延续力。纵观世界上各个主要的农耕文明,大都发生过中断或衰落,唯有我国的乡土文化从未中断过,它一脉相承直到今天。2)乡土文化是一种农耕型的文化。这种形态的文化,不仅在意识形态上使农民群众形成了重农、尚农的思想,而且在社会心理和行为上也产生了深刻影响。3)乡土文化是一种开放型文化。它总是能够积极地吸纳和融合异质文化,而不是盲目地排斥或应付。4)乡土文化是一种和文化。这种和主要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自我身心的和谐以及人与人的和谐。

1.3乡土文化与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关系

乡土文化是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灵魂,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乡土文化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与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之间的联系又是密不可分的。新农村人居环境受乡土文化的影响,又是乡土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体现,是乡土文化的写照。由于乡土文化具有延续性的特质,因此可以根据需求从乡土文化当中找寻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素材来获得设计的思想源泉。同时,乡土文化作为乡土生活方式的一种载体,在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进行设计时也是对新的乡土文化的创造和完善。即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一旦形成,就会对该地域人们的思想、心理、行为、生活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形成新的乡土文化情景。不同的乡土文化反映在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上会产生不同的人居环境风格。

2乡土文化的作用

乡土文化使设计者在认识理解乡土物质文化、乡土精神文化、乡土制度文化和乡土生态文化的过程中转化为设计理念,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产生深刻的影响。乡土文化在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乡土文化是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文化根基。

乡土文化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记录着乡土文明发展的轨迹和特殊性,承载着乡村的历史和传统,聚集并沉淀为一定的社会密码,是传统农业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原生态文化。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必须从中吸取营养,寻找设计灵感。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模式或载体的选择,只有与当地的乡土文化相结合,才能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由此可见,乡土文化是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根基。

2)乡土文化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具有导向作用。

乡土文化导向功能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乡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乡土精神文化,发挥着无形的导向功能,能够为设计者提供方向和方法,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者的设计思想和设计行为起导向作用,引导他们面向农村美好未来,以农民、农业、农村即“三农”整体利益为重,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业为重,使设计者自发地去遵从,把“三农”与设计者的意愿和愿景统一起来,从而促使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更加符合“三农”的实际需要。其次,对农民、农业、农村整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起导向作用,引导农民、农业、农村树立大局观念,支持和配合设计者对新农村人居环境的设计。因此,乡土文化就像一个无形的指挥棒,使设计者自觉的按照农民、农业、农村要求去设计人居环境。

3)乡土文化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具有文化传承的作用。

乡土文化具有传承的作用。乡土文化一旦形成,就会薪火相传、稳定延续下去。今天的乡土文化,是建立在对传统乡土文化的传承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优秀的乡土文化凝聚了乡民世世代代的智慧,是乡民赖以生存的精神力量。乡土文化的传承表现为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方面的传承。所以,要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就不能无视这些宝贵财富的存在,不能离开对乡土文化的传承,否则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对乡土文化的传承要批判继承,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对于符合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要求,又积极健康向上的内容,应继承和发扬,对不符合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要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

4)乡土文化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具有指导调适的作用。

乡土文化中有乡土奋斗目标、乡土的行为规范和乡土的共同价值观,这些都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有着强烈的指导作用。它让设计者明白自己的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哪些地方该发扬,哪些地方该规避,为设计者指明了调整和适应的方向。通过这些指导从而提高设计者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自我约束力,使设计者明确工作意义和工作方法,从而提高设计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乡土文化在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的运用

在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挖掘乡土文化元素,尊重当地自然与人文印迹,坚持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实现人居环境设计与人的天人合一。乡土文化在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具有巨大的利用价值。

3.1对乡土物质文化元素的运用

乡土物质文化中有乡土山水风貌、乡土聚落、乡土建筑、民间民俗工艺品以及乡土地貌、乡土气候、乡土植被、乡土材料、乡土色彩、乡土符号等元素。它是在乡土地域范围内自然产生,且能被设计者利用到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带有乡土文化的真实性和朴实性,对节约新农村人居环境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有着积极的作用。如对乡土色彩的运用。设计者在进行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前要深入了解当地农户的风情民俗,体验当地的生活环境和场所精神,运用乡土地貌色彩、土壤的色彩、植物生态、人文内涵、天空、大地、山林、水体等自然物质实体固有乡土色彩,挖掘出当地的乡土色彩,并运用到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去,使得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富有乡土气息,创造出独具匠心的色彩映像。乡土色彩对整个造型赋予了乡土个性语言,它是造型要素无法取代的。又比如对乡土符号的运用。设计者将乡土符号作为物质载体,再结合当地的风情民俗,并以艺术的造景手法运用到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从而设计出能真正体现乡土文化特色、个性突出、生态和谐的新农村人居环境。还比如对乡土材料、植被的运用,呈现出的是自然美。取材于大自然的石材、植物、木等自然材料,通过造景手法处理使普通的材料变得不普通,利用地产的瓜、果、梨、桃等水果或蔬菜作为绿化设计素材,使之成为新的景观观赏对象。同时那些乡土建筑凝聚了历代民间建筑设计师的灵感,体现了民俗风情与乡土文化,是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设计者应重视保护乡土建筑,注重从乡土建筑的布局、墙体、屋顶、门窗和其他细部中吸取地域元素,让新农村人居环境与乡土建筑和谐共生。

3.2对乡土精神文化元素的运用

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看得见的东西是它的物质文化存在形式,那些看不见的是乡土精神文化,它飘离在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载体之外,隐藏在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形式的背后,透过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物质文化所反映出的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心态、审美情趣、设计理念、设计思想、创作手法、设计方法等,是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乡土精神文化。而这些共同思想、价值观念、基本信念、乡土精神、农耕传统、地域风情和民间技艺是乡土精神文化的精髓,可以作为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主题和设计理念,通过新农村人居环境载体设计,去营造空间环境,不仅能体现乡民的意识观念、审美情趣、心理需求和行为方式,同时还将反映蕴含在其中的深层次的乡土精神文化内涵。因此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乡土精神文化特征的表达,重在意境、神韵、场所精神的塑造上,在潜移默化中将地方的风俗遗存、生活模式、传统空间格局传达出来,作为一种乡土精神文化特色的见证。

3.3对乡土制度文化元素的运用

乡土制度文化介于乡土物质文化与乡土精神文化之间,相对于乡土精神文化而言,更具有外观的凝聚性、结构的稳定性和时间的延续性,它既起着规范乡民行为和办事规程的作用,也起着规范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作用。乡土制度文化为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提供了共同的设计准则和设计规范,这些共同的设计准则和规范反映了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共同意愿。同时,乡土制度文化是非物态文化,它的乡村生产生活组织方式、乡土纪律制度、乡土道德准则、乡约村规等,有利于增强设计者的文物保护意识,了解乡村的发展历程,知晓先人留下的文物古迹,促使他们增强保护文物的意识,使之合理利用乡土物质文化、乡土精神文化和乡土生态文化资源,以乡土制度文化为切入点,引导设计者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进行设计。如以乡土生产生活组织方式为物质载体,引入当地农业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等乡土材料,如古井、水车、石磨、古树等器物和农耕文化的簸箕、斗笠、锄头、风斗等原生态的生产农具经过艺术化的处理,充分展现乡村特有的艺术美。

3.4对乡土生态文化元素的运用

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应有效利用乡土生态文化元素。因为“环境的背后蕴含着千百年来生态演进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变化的历史,它是人与自然共同的作品,经过了千百年来的改造,深深打上了人的实践的印记,成为‘人化的自然’”。然而,目前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缺乏对生态文化必要的尊重,对其运用还比较薄弱,大多以损害乡土生态文化为代价,过度的设计已造成乡村资源浪费。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是发展乡土生态文化、建设乡土生态文明的需要,设计者必须站在国家目标和发展战略的高度,有效地运用乡土生态文化资源,在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遵循生态的原则,遵循生命的规律,把地形、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动、微生物、土壤、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土地、人口、体制、文化、历史等组成一个多维的复合生态体进行设计。也就是说,设计者要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去充分考虑,合理安排乡村土地及地上的物质和空间,创造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优化和美化的乡村人居生态系统,为农户创造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

篇(2)

研究当今各种城市环境景观形态设计失败的原因,多为设计脱离了人类作为环境的主人的行为感受和需求,或为忽略了当地环境的生态规律。21世纪的社会要求我们更加关注“人”,但又不能一味的满足“人”的欲求,而是从人的需求出发,创造符合生态发展规律的生活方式。而“人居环境科学”(The 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s)正是一门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这为景观设计带来了指导方法,使得对环境的理解更为人性化和合理化。

一、人居环境学发展原则

依据吴良镛院士所着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我们可以得知人居环境的概念及其构成。引用其书中观点,人居环境,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而人居环境科学就是围绕地区的开发、城乡发展及诸多问题进行研究的学科群,它是联贯一切与人类居住环境的形成与发展有关的,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新的学科体系,研究对象即是人居环境。

1、人居环境的框架及原则

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人居环境研究以满足“人类居住”的需要为目的。就内容而言,人居环境包括五大系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其中,“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是两个基本系统,“居住系统”与“支撑系统”则是人工创造与建设的结果。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和谐与矛盾共生,人类必须面对现实,与自然和平共处,保护和利用自然,妥善的解决矛盾就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

在任何一个聚居环境中,这五个系统都综合的存在着,五大系统也各有基础科学的内涵。在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中,建筑师、规划师和一切参与人居环境建设的科学工作者都要自觉的选择若干系统进行交叉组合。另一个方面,根据中国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人居环境研究的实际情况,也可将人居环境科学范围简化为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等五大层次。

对于人居环境的建设大概有几个方面的要求:提高生态的意识;与经济良性互动;发展科技;重视发展整体利益;与艺术的创造相结合等。

2、人居环境学的系统性

人居环境学是涉及人居环境的有关科学。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学”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总的来说,它们都以环境为研究对象,但各自的研究范围、内容、与侧重点及所采取的手段并不一致。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涉及的是具体的科学技术问题,全球变暖、臭氧空洞的产生等,而人居环境科学关心的则不仅是如何把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引入人类聚居形态,对五大系统的各个层次的人工与自然环境的相关内容均应引入到规划中去,用以提高环境质量、形成宜人的居住氛围。

从人居环境不同方面可以有不同的学科核心和学科体系,就人居环境的物质建设、规划实际来说,则可以以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位一体,构成人居环境科学的大系统中的主导专业。依据我国的情况,当前大规模建设实践需要面向21世纪的建筑发展,宜将这三者融贯综合的进行规划设计与研究。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个学科群,人居环境科学是发展的,永远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其融合与发展离不开运用多种相关学科的成果,特别要借各自相邻学科的渗透和展扩,来创造性的解决繁杂的实践中的问题。因此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庞大的系统科学,研究建筑、城市、以至区域等的人居环境科学,也应当被视为一种关于整体与整体性的科学,目标就是获得整体的协调发展。若能将此系统的设计原则贯彻在景观设计上,也同样将具有高瞻远瞩的发展潜力。

二、景观设计原则

景观设计虽然是建立在环境艺术设计概念之上的设计门类,但它所蕴涵的内容却涉及到美、建筑、园林和城市规划四个方面。景观设计最通俗的解释就是美化环境景色,可以说是以塑造建筑的外部空间的视觉形象为主要内容的艺术设计。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环境系统设计,它的环境系统是以园林设计所涵盖的内容为基础,设计概念是以城市规划设计总揽全局的思维方法为主导,其设计系统是以美术与建筑专业的构成要素为主体。

同样是一门兼具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学科,建立在人居环境学的系统框架之内,景观设计同样需要贯彻整体的系统思维,以面对21世纪下,对环境的综合发展要求。在第20届建筑师大会上,吴良镛院士在《世纪之交展望建筑学未来》的报告中指出:广义的建筑应走向建筑、地景、城市规划的融合。他所谓的地景,即景观设计,用景观设计的手段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是必然趋势,而景观设计也就成为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1、景观设计的人性化原则

景观设计要做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原则,就要求设计者必须在充分了解所住居民的年龄结构、职业、生活、工作习惯、生理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人性化设计。目前我国许多居住区内园林绿化在很多方面忽略了这一点。比如:有的楼盘用绿地做隔离带,却忽视了人们生活的方便,两分钟的路程可能得走上十几分钟,导致许多人直接从绿化带穿过,破坏了绿化;有的居住区绿化设计没有把残疾人的行为考虑进去,给残疾人的出行带来不便;有的居住区没有为老人和幼儿开辟专用活动场地;有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粗糙,没能真正、准确地创造人们所需环境。

根据奥斯卡纽曼所作的人们行为活动与城市形体环境关系的研究,认为人的各种行为活动要有相应的领域,他提出了由私密性空间、半私密性空间、半公共空间及公共空间构成的空间体系设想。运用在居住区园林环境设计中,就是要按照人们的不同需求和不同的活动内容,适当地进行区域的划分,以适应不同年龄层、不同兴趣群和不同文化层的人们开展社交和活动的需要,既要有综合的集中空间,又要有适合集体和个人的分散性活动空间,空间类型尽可能丰富,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

例如:调查表明,当前居住区的绿地空间,老年人日常使用率最高。老年人的活动特点是以我国特有的各种健身功、舞、拳、剑等群体活动和小范围的交往、谈心等活动为主,为满足这些需求,应有针对性地以山、水、绿篱、树丛或建筑小品进行隔离,形成相对独立且视线干扰小的绿地空间。

2、景观设计的生态持续性原则

人居环境学是以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相结合的综合构成,它是尺度不一、形式不一的综合构成。人们的生活与人工环境之密切不难理解,但与自然环境的密切性却往往受到忽视。1872年美国建立的黄石公园,第一次公开确认原始荒野是文明生活的象征,不能不顾后果的把自然环境仅仅用于经济开发,因为风景也是一种社会文化资源,也是一种生态资源。被称为上个世纪最后一位伟大的人文主义者——芒福德,进一步指出:如果环境文化已经深入人心,我们的审美观念就不会只停留在一些风景名胜震撼人心的地貌上,而应该同等对待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还必须强调绿色空间不仅是为了游憩和观赏,更重要的是为了人作为自然的一贯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从生态学的角度把人类看作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强调生物的总体和环境的作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一起构成了一个实体,所有的需要都从这个人居环境取得,因此,不能只着眼于它的各个部分建设,还要达到整体的完满,既达到作为“生物的人”在这个生物圈内存在的条件的满足,又达到作为“社会的人”在社会文化环境中需要的条件的满足。因此,人工建设必然以人居环境的和谐作为前提和目的,园林景观设计实践同样不例外。

新时代的园林景观设计, 赋予新的形式、材料、科技、革新的同时, 传统的民族文化及特征需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中国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卓越的园林文化遗产是现代风景园林师的宝贵财富,其中蕴涵的自然文化理念、园

林生态美学和再现地域景观的手法, 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借鉴, 并融会贯通于实践之中。

三、结语

21世纪我们面对的将是一个全球性的生态意识觉醒,并开始进入积极行动的时代。人居环境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发生联系和作用中介,人居环境建设本身就是人与自然相联系和作用的一种形式,理想的人居环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或如古语所云“天人合一”。因此,现代的景观设计应积极为居民创造舒适宜人的室外公共空间及私密性空间,以及符合各年龄层居民行为特点的景观环境活动空间,加强居民与绿地的联系,调动居民参与景观环境设计与管理的积极性。在发挥景观环境、景观功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住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满足居民进行社会性活动的需要,保持和发展其地域文化传统,共同营造人居环境的和谐美好。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关于人居环境科学.城市发展研究.1996 (1) 1.

篇(3)

1.概念

小区景观是居住环境主题,是对自然环境的恢复和对城市环境的补充。小区景观设计范围包括所有空间环境构成因素,如各种休息设施,植物配备以及停车唱,公共服务设施等。

在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不能拘泥于一种风格流派,而是应该视具体条件和构思而定。我们的追求是要追求宜人、舒适、富有美感的居住环境。创造出一种可参与,可观赏,轻松有情趣的居住空间。以下是我们进行居住小区景观设计的一些理念。

(1)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的需要为导向。设计者应该更多地从人体工程学,行为学以及人的需要为出发点。

(2)融入生态设计的思想

生态设计思路的融入,使我们更多的考虑如何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使设计从单纯的体现功能最大化到考虑居住环境的整体生态性转变。

(3)追求生活情趣

紧张的人或使人们愿意在工作之余有更多的休闲和放松。

(4)强调可参与性

居住区的景观环境设计,创造视觉效果是其一个目的,但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居住者的使用。所以我们在设计时要强调人的参与性。

2.人居环境与居民行为心理

一般来说,人的居住环境是由众多因素构成的:树木,草坪,雕塑,喷泉等。这些因素都有明确的功能与意义因此我们在进行居住环境设计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每个因素的功能和意义,才能做到真正设计出适合人居住的环境。

人类有着复杂的行为模式。在居住环境中的活动也一样(这里的居住环境主要是居住小区的环境)。而在人类复杂的行为模式中,在居住环境中的行为却是以步行和坐下这两种基本行为为基础的。为了弄清楚怎样的小区环境才适合居民的活动,应该这两中人类最基本的行为---坐下和行走入手。

人居环境新理念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以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人居环境需要以人为本,人与环境相和谐的新理念,新思维。人居环境是一个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复杂的系统,拥有着边缘学科的特点。根据以上特点,人居环境应是地理、城市规划、社会、生态、人口、园林、环保、建筑等学科的互相渗透。

新理念在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1.在水景设计中的应用

水具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人的亲水性。在居住区里,可以在安全的情况下可以让人融入到水景中,直接接触到水。

水的第二个特性是:在常温下水是一种液体,无固定形状,其视觉效果取决于于容器,周围的环境。容器设计得好,周围环境好,我们设计所期望的效果就出来了。

为此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元素不同搭配,以达到我们的设计目的。水景设计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自然水景,自然水景与海、河、湖、溪流有关联。因此在设计这类水景时必须遵从原有自然生态景观。设计者在设计这类景观时,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景观,创造出新的亲水型景观形态。二是瀑布跌水,城市里,一般会利用人造的小型瀑布改善小区景观。瀑布跌落有很多形式,每种形式又表达不同的情感。

2.在植物配置中的应用

小区植物选择原则如下:

(1)优先选择乡土树种。选择乡土树种的好处在于乡土树种绝对适宜当地气候,易于维护管理。(2)以乔木为主干。乔木树冠面积大,能够制造更多氧气,也能吸收更多灰尘和有害气体。(3)保健树木的选择。我们在选择树木时,也要考虑树木的保健,香味。既要有利于人的保健,又有利于调节身心健康,美化环境。

小区植物配置原则如下:

(1)植物要层次分明、注重色块。在小区植物进行配置时,要注重其层次的搭配。使得颜色在三维空间中都有表现,使空间具有自然节奏。(2)季节性观花观叶植物相搭配。季节变化对景观设计也提出一些要求,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每个季节的颜色不单调,观花植物和观叶植物互相补充。达到一年四季景色不断的效果。(3)以草本花卉弥补木本之不足。草本花卉相对来说容易成为造景要素,与木本植物可以互补。但是在组合时,一定要考虑到小区植物的高度,形状,和颜色搭配。使之和谐一致,互相协调。

小区人居环境的趋势

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的环境与能源危机让我们对居住环境有了新的理解。我们不再一味强调人对环境的塑造,而是看到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总体上讲,景观设计呈现了以下趋势。

1.生态化

首先,21世纪的住宅向着更加人性化,生态化的方向发展,越发强调生态平衡。我们希望设计出的景观能与自然和谐统一,也希望其可持续,不成为自然的负担。

2.个性化

景观不是元素的简单搭配,而是要考虑因地制宜,根据特定的环境来设计景观。

3.回归自然

目前景观设计日益呈现精细化和复杂化的倾向。但使用材料的多样化导致污染。这种看似精细和复杂的设计反而让人们越发脱离自然。我们的设计应该尽量体现自然之美,充分发挥自然优势,让自然东西发挥作用。

结束语

篇(4)

【中图分类号】 TU-026【文献标识码】 D 【文章编号】 1727-5123(2012)03-055-02

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在特定自然环境中按照特有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建设的聚居场所。人居环境学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而不像城市规划学、地理学、社会学那样,只涉及人类聚居的某一部分或是某个侧面。目的是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中国人居环境建设必须满足五大条件:住区居民适当住房的保证;健康与安全的保障;人与城市住区环境的和谐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住区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同时,中国人居环境建设应遵循五大原则:正视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意识;人居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关怀广大人民群众,重视社会发展整体利益;科学的追求与艺术的创造结合。

下面从五个方面阐述一下我对人居环境在居住建设方面的认识:

1居住建筑人居环境的范围及要求

居住建筑主要是指供家庭和集体生活、起居用的建筑物,包括各种类型的住宅,如别墅、低层住宅、多层住宅、高层住宅以及大量性建造的宿舍、旅馆及休闲舒适的农家乐等。

人居环境应包括自然环境(包括生态环境、气候环境、水文环境等)和人文环境(包括经济环境、艺术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等)。在进行规划与设计中,要求把两方面的环境和谐关系协调好,以达到居民所要的生活舒适、工作便利、邻里和睦、身心健康、气候适宜、环境美化的目的。

1.1自然环境方面。首先,要注意建筑地域的生态环境。居住区的建设离不开土地,它与建筑基地地形、地貌、地质特点等密切相关,规划设计要充分注意保护环境,注意建设项目的选址要求,防止生态污染及生态破坏。其次,要遵循地区气候的特点。要注意居住区内气候环境设计,利用当地气候的有利因素,改善其不利因素。多利用自然资源,寻求适应于当地气候特点的建筑形式,利用建筑自身的气候调节能力创造宜人的小气候。再次,要努力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在现代化的城市里,人口高密度聚居,耗能量剧增,在这些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的声、光、热和空气的环境恶化,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与身体的健康,所以在建筑规划与设计以及建筑的措施与构造方面更要加以注意,如改善城市、住宅区以至室内的声、光、热和空气的质量应在重要的位置上。在城市里,建筑群的布局和房屋设计中要争取日照和自然通风,利用天然采光,防止噪音干扰,交货空气及调节好室内与周围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创造一个令人满意的良好的物理环境。

1.2人文环境方面。建筑要美观,环境要美化。衣食住行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而建筑就是为了解决人类“住”的问题的。建筑不仅只是满足人们物质方面的要求,而且还要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要求。建筑不仅是科学,也是艺术,在建筑形式的创作中,要认识到形式要追随功能、环境、材料、构造与技术、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与文件传统等因素而定。除了建筑本身的美观外,对建筑物周围的环境要注意美化,用人的思想来美化环境,就得把思想赋予人居建筑中,例如:种树、植草、开辟人工湖及设置喷泉、假山等。

2衡量健康型住宅的相关标准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加速推进了文明发展的进程。与此同时,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日益突出,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严重地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继而威胁着全人类的未来生存和发展。而建筑作为人类对大自然一种最大的影响活动,如何降低能耗、减少污染、保持生态平衡,使人居建筑物与大自然成为一个和谐有机的整体,促进人类社会持续发展,成为现代人居建筑中越来越重视的课题之一。

它是在满足住宅建设基本要素的基础上,提升健康要素,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保障居住者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层次的健康需求,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住宅质量与生活质量,营造出舒适、安全、卫生、健康的居住环境。根据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2年制定的“健康住宅建筑技术要点”,将健康住宅的评估标准大体分为四个因素:⑴人居环境的健康性。主要指室内、室外影响健康、安全和舒适的因素;⑵自然环境的亲和性。提倡自然,创造条件让人们接近自然、亲和自然;⑶住区的环境保护。包括住区内生态环境的保护、污水和中水处理,垃圾和垃圾处理及环境卫生等方面;⑷健康环境的保障。主要是针对居住者本身的健康保障,包括医疗保健体系、家政服务系统、公共健身设施、社区老人活动场所等硬件建设。健康住宅理念的推出在全社会引起极大的反响。

从而要求健康住宅要从源头抓起,对建设用地要求建立环境状况量化评估制度,评估建设用地环境状况对住区建设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以便在规划设计中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达到住区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评估内容主要是:大气、水、声、光、热、电磁辐射、土壤氡浓度等。

3人居环境的历史变化及人居建筑技术要求

20世纪未,我国的人居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居观念也发生重大改变。改革开放后,社会进入转型阶段,由于经济条件和客观因素的限制,人们的居住条件不理想,许多人没有自己的住房,居住环境十分恶劣。“人者有其居”成为大家奋斗的一种目标,国家制定各种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许多惠民政策,来解决群众的住房问题。

然而,人者有其居,只是解决了人的基本需求,并未反映出人们的全部愿望,与社会整体的需要也有相当的距离。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物质积累的增加,也伴随着思想的解放,人们接受了诸如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等广泛流行于当今时代的理念。于是在住宅问题上,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不仅住宅本身的设计要更人性化,更舒适合理,住宅之外的环境也变得重要起来,小区的设施要配套,环境要美好,交通要方便等等。进而言之,整个城市的环境也被与人居环境联系起来,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城市的环境要绿化美化,生态要平衡城市要适宜人居住。

3.1空气环境质量。

3.1.1住区空气应该清新流畅,清洁卫生,以确保居民的健康。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住区室外空气中的污染物进行严格限制。重庆建筑大学论文建议,考虑到我国目前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及混合型的特点,宜选取飘尘、SO2、NO2、CO作为住区室外空气质量指标。其标准值主要参考《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1982)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技术措施是:⑴在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住区的通风;⑵减少住区集中污染源的排放,对小锅炉、垃圾焚烧炉、污水处理站等污染源进行治理;⑶减少住区分散污染源的排放,要求汽车尾气和油烟机排放不超标,并易于扩散。

3.1.2室内空气质量对人尤为重要。人的一生中有70~90%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而且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居室内度过的。如果室内空气受到污染,就有可能引起人体的各种疾病,为此采取较严的态度。健康住宅室内空气污染物控制指标在国内新近陆续编制的诸多空气质量标准中,主要选自要求较高、可操作性较强的国标《室内空气质量标准(送审稿)》。

技术措施是:⑴在建筑设计中注意通风问题,门窗开启时有穿堂风,气流流向合理;⑵主要居住空间在密闭门窗时有新鲜空气补充装置,保证室内有足够的新风量、洁净空气量和换气次数。新风量要求为30m3/人·h。特别是厨房,是污染源集中的地方,应通过竖向风道和通风设施,保证它的通风换气次数;⑶室内氡气有80~90%来自地基土壤,因此降低室内氡浓度的有效办法是经常开窗通风和建造防氡地基,密封室内的细小裂缝,堵住地下氡气进入室内的通道;⑷对装修材料,从无损健康出发,在新近颁布的10项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又有所提高,提出较严的标准要求。

3.2热环境质量。

3.2.1住宅室内热环境关系到人体的舒适性,基本上做到与WHO规定接轨。WHO规定是温度17~27℃,湿度40~70%。我们的指标是:冬季温度18~24℃,湿度35~60%;夏季温度24~28℃,湿度40~65%。⑴舒适性要与我国的经济水平相适应;⑵室内外温差超过10℃时,在夏天容易感冒;⑶在北方冬季,湿度高于60%技术上有困难,低于30%人很容易感冒;夏季湿度高于70%人也不舒适。

3.2.2护结构的隔热保温性能与室内热环境有直接的影响。我们所建住宅往往属于高能耗住宅,由于护结构隔热保温性能差,导致采暖地区住宅单位面积的采暖能耗高达经济发达国家3倍左右,而舒适度较之却有很大差距。非采暖地区随着空调的普及,能源浪费也十分严重。为此,要求建立护结构隔热保温技术体系。

3.3声环境质量。

3.3.1住宅声环境是指住宅内外各种噪声源在住户室内对居住者生理上和心理上产生影响的声音环境。它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工作和休息。

住区户外环境噪声标准基本上取自《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与ISO提出的标准相类似。ISO标准是,住宅窗前1m处35~45dB(A),对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分别修正:晚上-5,深夜-10~-15,郊区住宅+5,城市住宅+10,主要大街住宅+15。

技术措施是:⑴采取绿化隔离带和声屏障等隔离措施,减少住区外界的各种噪声干扰;⑵对住区内产生噪声的设备合理处置来减少影响。

3.3.2我国住宅普遍存在着室内声环境质量差的问题,除有效控制楼外噪声外,要重视住宅本身的防噪声设计,合理选择围护结构构造,并保证其施工质量。为此,参照《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88)分别对分户墙和楼板提出空气声隔声标准和撞击声隔声标准。

4居住建筑人居环境创造与改善的对策和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居环境建设成就巨大,这一点有目共睹,但同时也有许多遗憾,而造成遗憾的原因,相当一部分是观念认识上的问题。良好的人居环境,在小环境上体现在在一个细节的完美,每一处设施的适用,在大环境上要体现系统和综合的魅力,如果把建筑物、聚居区、城市群孤立看待,单独设计,而不与其他相联系,就会出现上述问题,这与人居环境的要求是不符合的。

在人居环境的规划与设计中,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创造和改善居住区、住宅和居室的气候环境和物理环境,利用其有利因素,防止和改善其不利因素。要善于继承地方传统建筑的宝贵经验,并善于学习和吸收国外建筑先进和科学的设计手法和具体措施,敢于改革创新,为居民创造舒适良好的环境。

篇(5)

宜,是指强调对策或者方法的针对性。基本精神就是尊璧客观事实。它既是中国古代思维中一种十分重要的形式,也轰古代室内陈设设计活动的运行准则和价值及其标准。宜人彰是要把人的需求作为出发点。传统室内设计在宜人的总目摘和设计主张的设计活动中,既有因地、因人制宜的做法,也羊宜简不宜繁的、宜自然不宜雕琢的审美抉择。

就因地、因人制宜的做法而言,以实用为主,以满足人创功能需求为出发点,创建和谐宜人的人居环境。我国古代经雀者因地制宜,把宜人与否作为取舍的标准。如建于清光绪九拜的苏州大新桥巷庞宅,书房设置与中路西侧的南首,前后有隽美庭园,坏境十分优美安逸,适宜读书学习。江苏吴江黎里镂柳亚子故居,第五进厅堂东侧为书斋,面对院落及植被,窗下布置书桌椅子,十分科学合理;书房分割成前后两部分,后值几位休憩之处,学习工作与休息两相宜。

清初李渔认为为太师椅不宜冬日长时间久坐,于是发a}了一种暖椅,借助座位和脚下设置栅栏、木板和抽屉,里面可以用来生火,在寒冷的冬季人们坐于其间也会感觉比较暖私舒适。这种设计竭力突出了一个“宜”字。

李渔在谈到住宅装修与陈设设计时还有以下建议:“居宅无论精粗,总以能避风雨为贵。常有画栋雕梁,琼楼玉栏,而止可娱晴,不堪坐雨者,非失之太敞,则病于过峻。故柱不宜长;长为招雨之媒;窗不宜多,多为匿风之;务使虚实相半,长短得宜。

厅壁不宜太素,亦忌太华。名人尺幅,自不可少,但须浓淡得宜,错综有致。……”

这里体现了一种辩证的思维,既要有曲折变化,又要有内在的一致性和整体性;既端庄整体,又要有变化活泼之态,以至“构合时宜,式征清赏”。形势与内容要统一,过也不好,不及也不行,两者之间的“中”才是最好和恰当。

《论语·雍也》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孔子主张不偏不倚,扬弃“文胜质”、“质胜文”两种片面倾向,辩证地趋向”文质彬彬,文与质的协调与统一”。在《登徒子好色赋》中,宋玉答楚王问,形容邻居一位漂亮女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讲的就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和适宜。先秦墨家主张“强本节用”,从功利的角度审视和考察造物的存在价值,极力反对奢侈倾向,以实用为主。这些设计思想对于我国古代室内陈设和环境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明代文士文震亨在《长物志》卷一“海论”中总结了室内陈设和装修的技法、思路和手段后,提出了“随方制象,各有所宜”的设计原则。不同的设计对象具有不同的设计方案。例如山斋的设计,则应“宜明净不可太敞。明净可爽心神,太敞则费 目力。”厅堂方面,则“堂之制,宜宏敞精丽……高广相称”。山斋与厅堂在功能、使用包括环境等方面是有区别的。山斋的因地制宜与厅堂的功能之别,都应该具备各自的形式与内蕴。

李渔还提出设计应“宜简不宜繁”有两方面的意思和主张。一方面从实用经济的层面出发,例如在谈到住宅窗根的制作时主张:“窗权以明透为先,栏杆以玲珑为主,然此皆属第二义;其首重者,止在一字之坚,坚而后论工拙。”坚固是最大的经济,除此则是非实用的。只有在实用、坚固的基础上再求如“明透”、“玲珑”之类。另一方面,追求高雅清超之境,更多体现着审美的角度的选择、精神层面的需求。在中国传统人居环境文化及室内陈设的发展历程中,由简约、简朴等发展至高雅脱俗的审美风格,汇聚独特而清新的审美感受和精神追求。

李渔在《闲情偶寄》卷四“居室部”中提出的两项设计原则,除了上述“宜简不宜繁”之外,还有一项“宜自然不宜雕琢”,其中蕴含着顺法自然、尊崇自然的一种追求。反应了文人士大夫在室内设计中的一种审美倾向。也就是说“宜”的深层内涵,是以自然之美为主,具有素朴、本性的意蕴。更多的凸现了设计者的一种审美追求和理想信念。

环境的宜人和宜人的环境,是我国古代设计者追求的重要目标。汉代案桌体轻足低,以适应当时汉民族席地而坐的生活和起居方式。这种以人为本、根据当时生活方式和生活特点为出发点进行的设计和实践活动,蕴含着传统室内陈设的文化特征。

篇(6)

改革开放以来,住宅建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设计与人息息相关的居住建筑,设计者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从生态环境、心理环境和环境安全几个方面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人文思想,使人居环境与大自然充分融合,创造人居环境的高健康度和高舒适度。

1、工程概况

汇雅风尚住宅小区位于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东路,总用地为2. 771 86hm2,住宅用地1.116hm2,公建用地0. 523hm2,道路用地0. 524hm2,公共用地0. 598hm2。总建筑面积146 100m2,地上建筑面积114 946m2,住宅建筑套净密度1 271套/hm2,住宅面积毛密度36 938m2/hm2,住宅面积净密度91 740m2/hm2,绿地率40%,汽车位总数683辆。

商业用地指标:用地面积7 172.60m2,总建筑面积53 148m2,地上建筑面积43 035m2,地下建筑面积10 113m2,基底面积2 895.06m2,容积率6,建筑密度40. 36%。

住宅用地指标:用地面积20 546m2,总建筑面积92 952m2,地上建筑面积71 977m2,地下建筑面积21 041m2,基底面积3 203. 58m2,容积率3.5,建筑密度15 . 53%。

2、总图设计中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

2. 1适合宜居的绿色生态环境

在总图环境设计中,注重了绿色生态住宅的理念的设计,充分利用环境,以有益于生态、健康、节能为宗旨,使居住者无论在身体上、精神上都完全处于良好的舒适状态,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融合,本着以人为本,健康舒适;节约能源;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与融合相结合的生态住宅来进行设计。

以人为本设计宜居的绿色生态住宅环境时,注意结合当地自然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学的基本原理及科技手段,合理安排住宅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住宅和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在设计的定位中,小区南北各有一个出人口与市政道路相连,从创造生态环境的空间规划布局出发,注意住宅楼的朝向和风向,使住宅区形成自然风道与生态绿化环境;同时考虑到建筑单体和群体与园林绿化对于阳光与阴影的影响,注意阳光对环境及住宅日照的影响;最大限度地满足景观环境用地,使小区绿化率达到40 0},使之成为景观生态场地,并且绿地中景观设计运用了水景来营造舒适宜人的居住小气候,并注重植物种类的多样性,达到真正具有生态效果的宜人的居住环境。

2.2和谐交往的心理环境

从住宅区中心绿地到楼前绿地到庭院绿地,按“公共一半公共一半私有”空间格局,在居住小区中以不同组合形态构成景观带,形成居民户外活动的领域,并经过精心布置绿色植物、花坛、座凳、雕塑等环境小品,及可供老人和儿童休闲游戏的场地和设施。楼前绿地可称为半公共领域,也是院落空间的延伸,是便于居民闲暇散步休息、儿童游戏的场所。而中心绿地不仅可以设有小区雕塑的主题小品,还可以提供老年人和儿童休闲的设施。

2.3安全健康的环境要素

小区实行智能化管理,设有电子监控系统,对讲系统等高科技手段,24 h的小区警卫巡视,小区的出人口设有智能化系统等一系列安全措施。在小区设计上也考虑了卫生环境的安全性,如设有集中收集处理存放的垃圾清运站,并设有独立出人口,与小区道路环境,住宅楼相对的分隔开,形成相对独立的区域,公共设施及楼房空间的开关等,用声控方式,以减少人流触摸交叉感染病毒的危险。小区还安装了报警、闭路电视监控、对讲与防盗门控、住户报警、巡更管理、信息管理系统等,可以对安全防范系统实行监控、车辆出人与停车管理,供电设备、公共照明、电梯、供水等重要设备的监控管理。

3、单体设计中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

3. 1在住宅单体设计中有关空间的舒适度

居住空间不是越大越好。在设计中考虑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对所居住的环境,居住的空间是有一种最基本的要求的。住宅的舒适度就是一种居住者的心理感受,太过大的空间环境,会使人们从心理上产生不安全感,因而要考虑居住建筑的私密性。汇雅风尚住宅小区单体房间设计如图1所示。

住宅的舒适度要重点考虑住宅空间尺度对人的居住环境的心理感受。在住宅设计中还注重体现以人为本的关怀,增加更多方便合理的使用功能、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因而设计要准确的把握空间尺度,提高住宅空间的舒适度。

住宅设备管井集中设置在公共走道内,便于设备的维修安装检查等,使设备管尽量减少在户内的穿人和维修检查等方面造成的不便,充分改善了户内的居住空间环境。

3.2生态环保设计

住宅的生态环保设计小到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到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而是每个建筑师要认真思考的。在小区景观设计中,照明灯均采用节能型的灯具,如太阳能灯具。绿地浇灌系统为节水节能型的喷灌系统。住宅单体设计中:建筑材料均采用绿色环保型建筑材料,如,涂料,底漆,密封胶等。建筑的节能:墙体均采用挤塑板外墙保温,门窗采用断桥铝合金,玻璃均为中空玻璃,人口做门斗等措施。建独立的垃圾清运站,集中处理小区居民每日垃圾,及时清运处理,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有害污染并有垃圾回收等有效的利用。

3. 3安全健康设计

单体建筑实行智能化管理,设有电子监控系统,对讲系统,住户报警及监控、闭路电视监控等安全防范系统。

公共设施如开关等,用声控方式,以减少人流触摸交叉感染病毒。楼里不设垃圾井道等措施减少污染。

住宅单体设计中不但要满足使用功能,而且也在设计上注意户内的卫生防疫功能。通过设计尽可能切断病菌的传播渠道,避免公共空间交叉传染的可能性,改善居室内空气自然净化条件。

3.4住宅的无障碍设计

篇(7)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自从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在环保大会上提出“可持续发展”口号后,“可持续发展”战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社会发展中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和应用,在建筑领域也掀起了一股“绿色建筑”热潮。由于传统城市发展模式、传统建筑体系是不可持续的体系,是污染环境、造成生活质量下降的体系,因此,在绿色文化的影响下,思想敏锐的建筑师开始思考,开始探索建筑发展的“绿色”道路。所谓“绿色建筑”就是一种象征着节能、环保、健康、高效的人居环境,以生态学的科学原理指导建筑实践,创造出人工与自然相互协调、良性循环、有机统一的建筑空间环境,它是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理想建筑。论文百事通目前,“绿色建筑”已成为21世纪建筑发展的主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绿色生态建筑设计标准

绿色建筑是资源和能源得到有效利用、保护环境、亲和自然、舒适、健康、安全的建筑。在绿色生态建筑设计中我们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绿色建筑应尊重自然、保护生态、与自然协调发展,尽可能减少人工环境对自然生态平衡的负面影响。

(2)绿色建筑要节约自然资源和能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建筑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

(3)绿色建筑要利于人的身心健康,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采用耐久、可重复使用的环保型绿色建材,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自然清洁能源。加强绿化,改善环境。

(4)绿色建筑空间和使用功能应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要求建筑空间具有包容性,功能具有综合性,使用具有灵活性、适应性和可扩展性。

(5)绿色建筑应具有独特的建筑技术和艺术形式表达现代生态文化的内涵和审美意识,创造自然、健康、亲切舒适、生机勃勃、丰富多彩,具有传统地方文化意韵和现代气息的建筑环境艺术。

2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

绿色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必须针对其各个构成要素,确定相应的设计原则和设计目标。同时,这些构成要素又是设计人要具体操作的对象。在绿色建筑设计体系中,对设计原则的分析和把握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这里以生态要素为主要对象,扼要阐述其设计原则。

2.1整体及环境优化原则

建筑应作为一个开放体系与其环境构成一个有机系统,设计要追求最佳环境效益。建筑要体现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关心和尊重,主要表现在保持当地文脉,保护历史人文景观,重视建筑场地对地形、地势的利用,加强建筑对当地技术、材料的利用,加强绿化,减少环境污染,用独特的美学艺术让建筑体现时代精神。

2.2简单高效发展的原则

绿色建筑应体现对能源的节省,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加大智能化设计,广泛利用电子通讯和信息技术,要有预见性地研究建筑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做到近期规划与长远规划结合,为扩建和建造留有余地。

2.3健康舒适的原则

绿色建筑应保证建筑的适用性,体现对用户即人的关,增强用户与自然环境沟通,让人们在健康、舒适、充满活力的建筑中生活和工作。主要体现在创造良好的通风对流环境,增加建筑的采光系数,保证室内一定的温、湿度,创造良好的视觉环境及声环境,建立立体绿化系统净化环境等。

3绿色建筑设计方法

3.1整体环境的设计

所谓整体环境设计,不是针对某一个建筑,而是建立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从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出发,从场地的基本条件、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候条件、动植物生长状况等方面分析设计的可行性和经济性,进行综合分析、整体设计。整体环境设计的方法有:

(1)引人绿色建筑理论。城市开发建设应与当地自然环境、资源、社会、人文等背景相结合,在加快建设的同时,创造性地保护和利用已有条件。一方面,改变不合理的布局模式、区域划分、空间结构和资源配置;另一方面,让城市的历史文脉、自然地理特征得以沿袭。

(2)加强环境绿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已经深深地感受到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绿化不单是可以创造空间,还可以美化环境,创造良好的生活氛围。

用绿化覆盖地面,由于大量水分蒸发,往往可以造成比较凉爽、舒适的环境;高大的乔木在地面上形成了较大树荫,减少路面吸热,同时可以净化空气,提高空间的氧含量。因此,在人居环境住宅区的设计中,一定要注意绿化环境设计,创造出良好的微气候,应该将绿化量化标准引人设计规范。当前,环境绿化主要包括小区周围环境绿化和建筑立体绿化。

一、小区周围环境的绿化。尽量减少硬质铺地,扩大草坪面积,并尽可能多种植高大乔木。因为乔木的绿化效果要比同面积的草坪高几倍。目前,多数住宅小区常采用水泥砖铺地,这对小区环境很不利,应尽量采用具有渗透性的生态铺地,如格状铺地砖,方格中可以种草等。

二、立体绿化。引人“土地空间化”的概念,包括墙面绿化、屋顶绿化和阳台绿化。墙面绿化主要是在强烈阳光直射面爬满绿色藤状植物,避免阳光直射墙面,降低外墙表面温度,保证室内温度的稳定性。如重庆的“天奇花园”的墙面绿化,在西墙面上设计由柱子和圈梁组成的构架,并设置种植槽和集中喷灌系统。夏季爬山虎覆盖墙面形成一道绿墙,绿墙与墙面之间形成大约300mm宽的间层,这间层形成了良好的通风竖井,增强了墙面的散热性能,而且绿墙还能避免阳光对墙面的直射。屋顶绿化是在建筑屋顶上采用蓄水覆土种植,屋面上种植花草和一些低矮灌木,形成一个“空中花园”。阳台绿化是在居民家的阳台上种植一些花草植物。

(3)从整体出发,通过借景、组景、分景、添景多种手法,使住区内外环境协调。例如:滨临城市河道的住区宜充分利用自然水资源,设置亲水景点;临近公园或其他类型景点资源的住区,应考虑设计景点视线通廊,促成内外景点的交融;毗邻历史古迹保护区的住区应尊重历史,让珍贵的历史文脉溶于当今的景点设计元素中,使其具有鲜明的个性,并为保护区的开发建设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笔者在雅安市滨河公园方案设计中较好的应用这样的设计思想,充分体现了《穿越时空,聆听茶香》的设计构思。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3.2建筑单体的设计方法

(l)建筑的体型系数即建筑物表面积与建筑的体积比,它与建筑的热工性能密不可分。曲面建筑的热耗小于直面建筑,在相同体积时分散的布局模式要比集中布局的建筑热耗大,具体设计时减少建筑外墙面积、控制层高,减少体形凹凸变化,尽量采用规则平面形式。

(2)外墙设计要满足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要求,减少对电器设备的依赖,设计时采用明厅、明卧、明卫、明厨的设计,外墙设计要努力提高室内环境的热稳定。①采用良好的外墙材料,利用更好的隔热砖代替粘土砖,节省土地资源,如上海现代房地产实业有限公司成功研制了以秸杆稻草为原料的绿色建材—稻草板,并在上海青浦县推广使用,它与传统的粘土砖相比,不仅具有色彩丰富、重量轻、体积小、保温、隔热、隔音等多项优良性能,而且在环保上解决了秸杆焚烧的问题;其次它自然降解,不会给环境带来任何污染。②采用选择性镀膜窗户,其导热系数较小,能够改善室内环境的热稳定性。③加强门窗的气密性,减少热交换。④使用各种轻便可调节的遮阳设备抵卸夏季太阳的直接辐射,同时冬季能够调节便于采光。

(3)采用弹性设计方案,提高房屋的适用性、可变性,具体表现在建筑结构、建筑设备等灵活性要求上。①楼梯的可生长性,包括基础的预留量、楼段板承重的预先考虑,周边环境的生长预留地等。②预留管道空间,包括水电、通讯的发展空间。③家具系统的可变化性。

(4)建筑节能设计。要节约利用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天燃气等,积极开发可再生的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无污染能源。建筑材料尽可能利用可降解、可再生的材料,严格做到建材无污染、无辐射。

(5)建筑智能设计。目前,大量电子通讯和自动化技术在建筑中得以运用,出现了智能化建筑,可以根据温度、湿度、风力的情况自动调节“智能壳体”的开闭和空调量,保证了智能化大楼中智能化生产和脑力劳动的高生产率,智能化的发展可以促进绿色建筑在“高标准、低能耗、高效能、低污染”状态下持续发展。

篇(8)

 

住宅卫生间是与人类的休憩密切相关的场所,随着居室户型的设计日趋合理,其面积越来越大,成了一个美观实用、功能齐全的活动空间,已不再局限于“清洁”和“方便”。因此,卫生间的水环境设计就显得越发重要。

一、同层排水系统的设计

1.设计缘由

长期以来,我国住宅的卫生间排水一直沿用将用水器具的排水管敷设在下层房间上部的方式。这种传统的敷设方式在管道渗漏或堵塞需检修时,会给下层住户造成不良影响;其次,上层住户夜间冲水的噪声对下层住户也存在干扰。这样,同层排水系统的设计就越来越受到重视。

2.设计依据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6.1.6条规定:住宅的污水排水横管宜设在本层套内。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4.3.8条规定:住宅卫生间的卫生器具排水管不宜穿越楼板进入他户。

《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2004年版)2.7.4条规定:排水支管应以本户为界。

以上条文用语中有的是“宜”,有的是“应”,但都表达了同一个概念:住宅卫生间排水设计要采用同层排水。

3.设计方案

目前,同层排水系统设计有三种方式:

(1)垫高卫生间地面敷设排水管的排水方式

垫高卫生间地面敷设排水管的排水方式如图1所示。该方式适用于受建筑专业布置位置影响的卫生间和旧房卫生间改造以及加设卫生间等;但是这种方式采用的不多,原因是容易产生“内水外溢”,最主要的是不符合无障碍设计。

图1 垫高卫生间地面敷设排水管的排水方式

(2)后排水方式

后排水方式适用于小康以上住宅卫生间,并要求采用边墙型地漏(如图2所示)和后排式坐便器(如图3所示)。后排水方式的主要特点是隐蔽式安装系统,即将卫浴系统整合在墙体内,在墙体内设置隐蔽式支架,不同的卫生器具具有不同的杜菲斯支架,排水和给水管道也设置在隐蔽式支架内,并与支架充分固定,卫生器具也直接与支架固定,整个系统只有配水龙头和卫生器具本体明露。

图2边墙型地漏图3 后排式坐便器

(3)下沉卫生间楼面敷设排水管的排水方式

下沉卫生间楼面敷设排水管的排水方式是将卫生间的楼板降低或局部降低30~40cm,在这个空间内敷设排水横管。横管敷设完成后,再做卫生间地面。降板法使卫生间的布置更加灵活和方便,较适合商品化住宅卫生间布置的需要,因而应用最广泛。

二、卫生间的“干湿分区”

在卫生间内,普通家庭所要实现的功能通常包括方便、洗漱、淋浴、冲洗拖把,甚至洗衣服等。除“方便”外,其他活动几乎都可能使水花四溅,而洗浴完毕后,更会在卫生间墙上、地上留下水渍以及浓浓的一层水气。如此一来,不仅易使人滑倒,而且还需经常擦抹打扫以避免因潮湿而滋生细菌。

要想做到不让淋浴或盥洗时溅起的水花肆意扩散,就得多动一点脑筋了。“干湿分区”便是设计师通常会采用的一种方法,其作用就在于合理地把“方便”和“清洗”分成两块不同的区域,使其互不干扰。

空间大小决定分区手段。如果卫生间空间较大,面积在10平方米左右,设计干湿分区时,就可将衣柜和化妆间也设计到卫生间里面,一边是储藏衣物和化妆区域的,而另一边则是洗漱沐浴区域;如果空间在5平方米左右,这样的空间则可以用玻璃或者其他材料将马桶与浴缸分隔开来,一边是方便用的,另一边则是洗澡的独立空间。

淋浴房是划定卫生间干湿分区的经济选择。干湿分区最简单的方法是安装淋浴房把洗浴单独分出,可以有效地避免水花、水气扩散。不了解的人可能会将整体浴房与淋浴房搞混,因为他们都是淋浴用,又都能划定卫生间干湿区。但其实二者是有很大差别的,相较而言,虽然整体浴房要舒服一些,但淋浴房也是很好的选择。只要保暖措施得当,淋浴房也是很舒服的,最重要的是淋浴房比整体浴房要便宜得多。

巧妙利用地面处理或装设玻璃隔断等也可以实现干湿分区。有条件的家庭也可用不同材料来处理浴室地面,在安置浴缸、淋浴器的地方用耐水性能好的瓷砖、马赛克等材料,而在入口、洗脸池附近选用防水的室外地板等脚感舒适的材料,用不同地面来划分干湿区;若装的是浴缸,则可采用玻璃隔断或者玻璃推拉门,也可装道浴帘来遮挡水花。这种方法最简单、经济,而且不同风格、图案的浴帘还会给浴室增添情调。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建设和管理委员会.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M].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2]谭章荣.“一户一表与水表出户”的设计方案[J].中国给水排水,2004,(1).

[3]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规程[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4]鲍东杰. 建筑设备工程[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5]陈宗杰. 国内建筑给水排水新技术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3.

[6]于丽萍. 卫生间装修新思路: 干湿分离[J]. 中国房地信息 , 2003,(09).

篇(9)

一、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的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住区的景观环境愈来愈受房地产发展商和居民的重视。作为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居住是最主要的一项生活构成,现代社会,居住区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遮风避雨的场所,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近年来,房地产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建设规模越来越向大型化社区发展,居住区的环境和景观建设已经成为开发者和消费者最关注的因素之一,对促进住宅建设的经济活动和居住者的生活质量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人们越来越重视居住区的环境设计,是因为美的环境景观不仅可以美化住区环境,还可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创造出和谐融洽的邻里交往气氛。一个居住区的成功的景观设计,可以给住户提供一个优美舒适,有亲密归宿感的情感场所,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不仅是设计场、空间及其内容,而应是体验,即住户乐于其所、情融其中的真实感受,因此,现代居住区环境设计在强调功能分区、软硬地面处理、植物配置和环境小品设置的同时,更要注重景观的立意和主题的表达,以意立景,以景生情,激发住户的“审美”。

  二、居住区环境景观构成元素

城市居住区景观的构成元素主要有两种:

1、精神元素

所谓居住区环境景观构成中的精神元素就是指人们心理上的需求。一个居住区环境景观的精神元素具有地域性、历史性和社会性,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年代,不同的职业、地位、文化观念的居民,对居住区景观环境的要求都各不相同,环境景观在人们心中的感受、在心理上产生的共鸣也不同。居住区景观环境的主题、立意、居住区环境的历史积淀、人文精神都属于精神元素的范畴,但是遮羞都需要通过景观构成的物质元素来体现,

2、物质元素

物质元素是真实的,可见的、可触摸的存在,是实实在在存在于生活空间中的。居住区环境景观构成中的物质元素包括自然元素和人工元素两个部分:

(1)自然元素,是指居住区基地内原有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包括原有建筑物、构筑物、大树、古树、山坡地形,河湖水体,原有道路及地下管线等。

(2)人工元素,使指根据居住区基地的具体条件,通过人工的手法,创造出的令人舒适又赏心悦目的环境景观。这其中植物景观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们的占地面积通常在70%以上,而且其对居住区环境保护也是最有效果的:绿色植物可以净化空气,吸收空气中的有毒气体,并呼出氧气;可以隔离和减少噪音;可以调节气温,改善居住区环境的小气候等,一个居住区的绿色植物景观的质量直接影响居住区景观环境的生态性、舒适性、观赏性及市民对居住区环境的认同感。另外,人工元素还包括除植物景观以外的环境景观元素,比如道路景观、休闲活动场所、景观建筑(亭、廊等)、景观小品(花坛、雕塑、标志等)、水景、假山石景、景观照明等。

因此一个成功的居住区环境设计需要运用一定的设计手法,将环境景观的构成元素按一定的规律、形式及设计理念组合成一个综合的环境景观系统,使整个居住区环境景观系统具有生态、功能和观赏的效应,并与城市大环境相协调。

三、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探析

为了创造出具有高品质和丰富美学内涵的居住区景观,在进行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时,要注意美学风格和文化内涵的统一,应注意整体性、实用性、艺术性、趣味性的结合:

1、居住区环境设计应与整个居住区整体风格相协调

居住区的设计风格是居住区环境设计的主要依据,居住区环境设计一定要与居住区整体风格相协调,不同居住区设计风格将产生不同的景观配置效果,现代风格的住宅适宜采用现代景观造园手法,地方风格的住宅则适宜采用具有地方特色和历史语言采用具有地方特色和历史语言的造景思路和手法,只有二者相协调,才能设计出令人满意的成果。另外,居住区环境设计在考虑住区地理位置和所处历史文化背景的同时,其立意与主题要紧扣住区的主人,重视他们真实的本性和需求,尽量满足他们身体、思想和精神的需要, 了解他们的职业构成、年龄结构、文化层次和价值观念等,以至于其设计风格可以引起居民的情感共鸣。

2、注重艺术空间创造的多样性

居住区环境艺术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感到安全、方便、舒适,其设计应通过城市居住区艺术景观环境绿色活动空间的创造,满足不同社会群体、年龄层次及不同兴趣爱好的群体的需要,满足居民进行各项户外活动的需要。在具体的操作中,可以通过对地下、半地下车库的地形处理、架空层的利用等,营造多层次的立体绿色艺术景观活动空间;也可以利用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树木花草、花坛坐凳、山石小品,使城市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掩映在一片绿树丛中。通过设计者的尽心设计,是居住区环境设计在形式、内容、性质、景观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达到生态化、功能化、景观化、便捷化、多样化。

3、注意点线面三者的完美结合

点线面结合是居住区环境设计的基本手段:点元素经过相互交织的道路、河道等线性元素贯穿起来;线景观元素使得居住区的空间变得有序;线与线的交织与碰撞又形成面的概念,面是全居住区中景观汇集的。在现代的居住区环境设计中,还应将人与景观有机融合,由此构建出新的空间网络,将点线面完美结合,达到用一样基础物质元素传递出不一样的精神风格的效果。

结语: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是一项较新的专业领域,居住区规划设计方面需要探索的问题还很多,在居住区环境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环境景观的设计也愈受重视,其设计原则、理念、手法等,都值得我们去认真学习研究,建筑、景观设计师要关注生活、不断创新,积极拓宽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创造出富有当地特色又符合时代要求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篇(10)

 

近年来我国的建筑规模迅速扩大,同期比较,我国一年建成的房屋建筑面积是发达国家建筑面积的总和还要多。有资料显示,本世纪20年内,我国的建筑业仍将迅速发展,预计到2020年底全国房屋建筑将达近700亿m2。“人性化”建筑给人们带来舒适和欢乐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恶果。高耗能建筑也正在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为了后代可持续利用国家的能源储藏,我们现在就必须节约能源。

1、目前国内建筑能耗现状探析

1.1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量曾上升趋势

我国建筑能耗的总量逐年上升,在社会能源总消费量中所占的比例上升到近年的27.45%。而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建筑能耗一般占全国总能耗的33%左右。有关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可持续性发展,我国建筑耗能比例最终还将上升至35%左右。如此比例,建筑耗能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1.2高耗能建筑比例大,加剧能源危机。

据分析,我国目前处于建设鼎旺期,每年建成的房屋面积高达16亿至20亿m2,超过所有发达国家年建成建筑面积的总和,而97%以上是高能耗建筑。以如此建设增速,预计到2020年,全国高耗能建筑面积将达到700亿m2。因此,如果现在不开始注重建筑节能设计,将直接加剧能源危机。

2、建筑节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2.1建筑节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国家经济要发展,就非依赖于节能不可。目前,能源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已被列为人类面临的四大生存问题之一。据国家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的建筑能耗非常惊人。我国的能源有约一半被建筑消耗了。我国建筑不仅能耗高,而且能源利用效率很低,建筑在不远的将来会成为我国第一耗能大户,建筑节能也就成为全社会节能工作的首要方面。且近年来,我国处在建筑高速发展的阶段,大力推进建筑节能也处在关键时机。因此,建筑节能成为节能的重点。

2.2建筑节能是减轻环境污染及改善人居条件的需要

随着人居建筑的迅速发展可持续性发展,采暖和空调建筑、生活和生产用能日益增加,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急剧增长,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几个大气污染指标,如悬浮颗粒、降尘、二氧化碳等上述污染物是许多疾病的致病因素,且我国排放建筑用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到全国用能排放最的1/4,对人们健康造成严重危害。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舒适的建筑人居环境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需要。当今适宜的室温已成了一种基本需要,在我国这种需要日益迫切,这与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冷夏热的气候特点关系很大。人们生活条件越是改善,越不堪忍受寒冬暑夏的折腾。冬天需要采暖,夏天想要空调,这都需要能源的支持,其中对优质能源的需求量增长更快站。而能源供应是有限的。从宏观上看,只有在同时实现节约能源与加速能源开发的条件下改善人居环境,才能满足人们优质生活的需要。

3、如何做好建筑节能工作相关措施

实施建筑节能,已经势在必行,通常需要首先从意识上转变,结合国家相关建筑法规,运用高新节能技术进行创新运用。具体措施为:

3.1建筑外部环境的节能设计

在建筑位址确定之后,根据建筑功能的需求,应通过合理的外部环境设计来改善既有的微气候环境,创造建筑节能的有利环境,主要方法为:在建筑周围布置树木、植被,既能有效地遮挡风沙、净化空气,还能遮阳、降噪;创造人工自然环境,如在建筑附近设置水面,利用水来平衡环境温度、降风沙及收集雨水等作用。这种绿化方式的优点在于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利用大量的太阳辐射能,直接减少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与此同时还通过蒸腾作用吸收周围空气中的能量可持续性发展,有效降低该区域的空气温度、增加空气湿度。

3.2合理的建筑规划和建筑体型设计

合理的建筑规划和体型设计能有效地适应恶劣的微气候环境。它包括对建筑整体体量、建筑体型及建筑形体组合、建筑日照及朝向等方面的确定。节能建筑的形态不仅要求体型系数(外表面积/体积)小,同时需要夏季日辐射得热少,冬季还需要对避寒风有利,但满足此三项需要的建筑形体常不一致,因此应考虑多种因素的制约,包括当地夏季气温和日辐射照度、建筑朝向、各围护结构的保温状况和局部的风向环境情况,权衡各个因素之间的得失,找到一个平衡点,选择出这一地区建筑的最佳朝向和较好朝向,尽量避免东西向日晒。

3.3 建筑物各部分构造的节能设计

通过对建筑各部分的节能构造设计、建筑内部空间的合理分隔设计,以及一些新型建筑节能材料和设备的设计与选择等,来更好地利用既有的建筑外部气候环境条件,以达到节能和改善室内微气候环境的效果。建筑各部位的节能构造设计,主要是在满足其作为建筑的基本组成部分的要求之外,通过对各部位(屋顶、楼板、墙体、门窗等)的造型、结构、材料等方面加以进一步设计,充分利用建筑外部气候环境条件,达到节能和改善室内微气候环境的效果。如:屋顶的节能设计。屋顶是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一个重要部分,主要节能措施为:①采用坡屋顶;②加强屋面保温;③根据需要,设置保温隔热屋面(架空隔热屋面、蓄水屋面、种植屋面等)。

3.4减少建筑围护结构的能量损失

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技术集中体现在对通过建筑围护结构的能量控制上。在建筑实体墙部分,通过建筑的内、外保温技术,在冬季的采暖季节,降低通过围护结构向外的热损失,在夏季的空调季节,降低通过围护结构向低通季节,充分利用自然通风作用,调节室内环境。在建筑物透明结构部分,主要是控制窗户的太阳能热流,采光性能,通风性能等。如通过设计控制合适的窗墙面积比,选择合适的窗户结构,通过采用遮阳技术和镀膜技术等,来达到冬季采暖季节时,可以阻止室内热辐射通过透明结构的损失,增加太阳能对室内的渗透,在夏季空调季节时,可以阻止室外热量向室内渗透,减少室内冷气的损失。

3.5降低建筑设备运行的能耗

建筑内的能耗设备与系统主要包括建筑的空调系统、照明系统、热水供应系统、电梯设备等。其中空调系统和照明系统在大多数的民用建筑能耗中占主导地位,空调系统的能耗更接近建筑能耗的40%到60%,成为主要的控制对象。而降低能耗又成为建筑设施节能的关键,因而在降低能耗设备方面可以做到如:家用空调器选用节能型(高效制冷压缩机、换热器和风扇,采用变频调速,并匹配良好);空调器的安装位置宜不受太阳直射;不设定过低室温,经常清洗。采用热泵技术,同时满足夏季制冷与冬季采暖的需要。在用电方面尽可能充分利用自然光;采用高效照明光源及灯具。

3.6合理选用建筑节能材料

合理选用建筑节能材料也是全面建筑节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筑材料的选择应遵循健康、高效、经济、节能的原则。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大量的新型高效材料不断被研制并应用到建筑设计中去,更好地起到节能效果。另一方面,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发掘出一些地方节能材料,更好地应用到建筑节能中去。

全面的建筑节能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供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有利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长远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保护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因此可以说,绿色节能建筑可持续性的发展,对于当代人更多的是责任和义务,而对于后代人更多的是利益和优势。

参考文献:

[1]夏云,夏葵,施燕.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韩建新,颜宏亮.21世纪建筑新技术论丛[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3]刘素萍.建筑节能与围护结构[J].工业建筑,2001,(7).

上一篇: 环境美学论文 下一篇: 行政管理研究生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