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8 14:55:1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企业经营统计学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遵照教育部对经济统计学专业的要求
严格遵照教育部对经济统计学专业的要求。主干学科为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其中核心课程为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金融学,会计学,经济统计学,国民经济统计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抽样技术与应用,应用时间序列分析。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实验课程(含基本统计分析软件应用、统计实务模拟等),社会实践(含经济社会统计调查、统计工作实习等),科研和论文写作(含毕业论文、学年论文、科研实践等)。专业实验包括计算机基本技能实验、统计分析应用软件实验、经济计量分析软件实验、数据挖掘技术与应用实验。
2.参照其他院校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选择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财经院校(如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上海金融学院、 河南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学院和山东工商学院)和综合类院校(如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和云南大学)以及师范类院校(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作为参照院校。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在统计学经济统计、商务统计、金融统计方向中,财经类院校主要突出经济学课程,招生偏重理科生。综合性院校和师范类院校主要课程为理学类,招生偏重理科生。
综上所述,经济统计学专业应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需要,熟练掌握现代统计理论和经济数量分析方法,具有扎实的统计学、经济学和金融学基础,能熟练应用计算机软件处理统计数据的复合型高素质经济管理统计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外资企业和大中型公司等从事经济统计分析、管理咨询、市场调研和商务数据分析等管理工作。
3.与学院培养方案形式统一
新制订的培养方案和整个学院的形式保持了统一,以便于教务人员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 经济统计学培养方案专业课的设置
经济统计学的培养目标与基本规格和招收对象为理科生,设置了保险精算、金融统计和商务统计三个方向。学生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并达到学位授予要求者,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由于经济统计学对统计学和经济学知识的要求较高,我们提高了课程总学分和总学时,注重主干学科和专业课程的开课顺序和教学周学时分配,强化实训实践课程,实行理论和实践并行。
培养方案确定了5门学科基础课程,分别为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C语言程序设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管理学。确定了5门专业基础课程,分别为基础会计学、经济统计学、货币金融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确定了9门专业核心课程,分别为国民经济统计学、多元统计分析、统计预测与决策、抽样技术与应用、应用时间序列分析、金融统计学、市场调查与分析、投资学、数据挖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2-0060-01
经济统计学专业是统计学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学科,是以经济数据为研究对象,包括经济数据的采集、生成和传输,用统计方法分析经济数据背后的经济现象以及复杂经济系统的规律,从而为经济和管理决策服务。2013年,我国首次设置经济统计学专业。作为地方二本师范院校的经济统计学培养方案设计,没有任何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因此,我们在按照教育部要求,根据经济形势发展情况,借鉴财经类、综合类和师范类院校的统计学专业经济统计方向的课程设计,结合院校实际,依托学校建设应用型教学的平台,来确定经济统计学专业的培养理念并建立课程和实训设计体系,进行经济统计学的培养方案设计。
一 课程体系设计和实践实训设计整体思路
1.遵照教育部对经济统计学专业的要求
严格遵照教育部对经济统计学专业的要求。主干学科为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其中核心课程为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金融学,会计学,经济统计学,国民经济统计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抽样技术与应用,应用时间序列分析。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实验课程(含基本统计分析软件应用、统计实务模拟等),社会实践(含经济社会统计调查、统计工作实习等),科研和论文写作(含毕业论文、学年论文、科研实践等)。专业实验包括计算机基本技能实验、统计分析应用软件实验、经济计量分析软件实验、数据挖掘技术与应用实验。
2.参照其他院校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选择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财经院校(如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上海金融学院、 河南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学院和山东工商学院)和综合类院校(如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和云南大学)以及师范类院校(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作为参照院校。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在统计学经济统计、商务统计、金融统计方向中,财经类院校主要突出经济学课程,招生偏重理科生。综合性院校和师范类院校主要课程为理学类,招生偏重理科生。
综上所述,经济统计学专业应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需要,熟练掌握现代统计理论和经济数量分析方法,具有扎实的统计学、经济学和金融学基础,能熟练应用计算机软件处理统计数据的复合型高素质经济管理统计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外资企业和大中型公司等从事经济统计分析、管理咨询、市场调研和商务数据分析等管理工作。
3.与学院培养方案形式统一
新制订的培养方案和整个学院的形式保持了统一,以便于教务人员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 经济统计学培养方案专业课的设置
经济统计学的培养目标与基本规格和招收对象为理科生,设置了保险精算、金融统计和商务统计三个方向。学生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并达到学位授予要求者,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由于经济统计学对统计学和经济学知识的要求较高,我们提高了课程总学分和总学时,注重主干学科和专业课程的开课顺序和教学周学时分配,强化实训实践课程,实行理论和实践并行。
培养方案确定了5门学科基础课程,分别为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C语言程序设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管理学。确定了5门专业基础课程,分别为基础会计学、经济统计学、货币金融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确定了9门专业核心课程,分别为国民经济统计学、多元统计分析、统计预测与决策、抽样技术与应用、应用时间序列分析、金融统计学、市场调查与分析、投资学、数据挖掘。
零售业是个古老的行业,然而却一直散发着活力。作为国家最重要的行业之一,它不仅反映了国家和地区经济运行的好坏,还是国民就业的主要渠道。“十二五”规划中,国家明确提出要把扩大内需摆在重要的位置,可以预见的将来,我国的零售业必然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温州区县,包括经济发达的鹿城、瓯海、龙湾3个区,以及乐清、瑞安2市,文成、泰顺、永嘉、洞头、平阳、苍南6个县等,论文以这些地区零售业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思路与框架
1.零售规模的研究
从投入规模和产出规模分析温州地区零售业,投入规模包括固定资产投入、从业人员数量、资本规模,产出规模包括销售额、利润额。零售效率的研究:从人员效率、资本效率分析。
2.促进温州零售业发展的措施
从温州整体的角度提出通用的思路方法,结合各地方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别提出合适的具体操作办法
(三)研究方法与工具
利用统计数据对温州各区县的零售规模、效率展开整体分析,并对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并适当提出问题的解决措施
二、温州市区县零售规模研究
(一)零售业投入规模
对零售业投入规模的分析,主要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三个方面来进行。零售业的人力投入以零售业从业人员指标来表示;物力投入以零售业固定资产来表示;财力以零售业资本规模来表示,具体分析如下
1.零售业固定资产投入。国内学者对投入规模是采取固定资产投资额来计量,由于获得数据比较难,该论文采用固定资产原值代替固定资产投资额,固定资产原值是由固定资产逐年累积形成的,二者具有密切的相关性,所以用固定资产原值表示固定资产规模是可行的。
2.零售业从业人员。零售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一个城市零售产业人力的投入对其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零售业的人力投入大量的方面考察选用了城市零售产业占用的人力资源规模以及行业的从业人数。
3.零售业资本规模。零售业的财力投入是通过各地区零售企业的资本规模来分析的,资本规模反映区域零售企业的规模和经营活动能力,直接影响企业的赢利能力和运行效率。根据相关研究惯例,资本规模采取“全部法人企业”口径的“所有者权益”来表示。
其中,瑞安市与乐清市基本持平,瑞安市在固定资产投入、从业人员数量上远落后于乐清市,可见瑞安市零售业资本的规模还是比较大的。资本规模的扩大会带动零售业经营规模的扩张,实现规模效应,企业间可以通过并购、重组、扩大经营规模,实现资本有效增值;金融机构也应完善信贷制度,帮助企业实现资本规模的扩大。
(二)零售业产出规模
1.销售额。销售额是反映零售业产出的最直观的一个衡量指标,销售额的高低,不仅体现零售业的规模大小,也是零售业效率高低的表现,这里主要指产出规模。
2.零售业利润。零售业利润是零售业收入与零售业成本的差额,三者均不同程度地体现了零售的产出规模,利润的高低可以有力的说明零售业的产出能力,同时从某种程度也代表了零售效率的高低。
三、温州市区县零售效率的研究
1.人员效率。人员效率是单位零售业人员投入所产生的零售产出,即销售额与从业人数的比值,高的人员效率可以为企业节约人力成本,增强其盈利能力。
2.资本效率。零售资本效率是单位零售资本投入所带来的零售产出,零售资本效率与投资环境、零售业经营能力、资本运作息息相关。
四、促进温州零售业发展的措施
(一)从温州整体的角度
1.尽快转变观念,真正地做到“顾客第一”;2.整合资源,实现规模效益;3.应用信息技术,加强供应链管理;4.特色经营,培育核心竞争力;5.重视品牌效应,积极开发自有品牌。
整个第三产业的主要特征就是服务,成功的零售企业无一不是在市场细分后锁定服务和商品差异化的选择上造就出企业的个性化,才得以在群雄纷争的零售市场赢得一席之地。为了真正做到低价经营,取得竞争力的价格优势,温州零售业要直通货源,建立自有品牌,与供应商之间创造双赢的合作局面
(二)从温州各地区的角度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清晰地发现,鹿城区是投入、产出规模最大的地区;龙湾区的零售企业经营效率最高;洞头县的零售业最具特色;平阳县零售业投入、产出、效率最为均衡;最具投资价值的是泰顺县。
结语
从温州三区二市六县入手,以零售业规模、效率为研究角度,分别进行分析,相比以往的研究内容,更加详细、具体,避免了大而不精的弊端。此次研究,适逢温州零售业向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阶段,一定程度上也为温州零售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可以说这次论文的研究是具有时代性的,其成果一定会对当地零售业的更好更快发展发挥一些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帕洛格著.李天元,李曼译.旅游市场营销实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2]郭崇义.上海市外商投资零售企业区位选择研究.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1
[3]郭崇义,戴学珍.北京市外商投资零售企业区位选择研究.经济地理,2002.6
长期以来,我国的统计教育无论在教学的目标、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方法和考评制度上均深深地打上了试教育的烙印。这种教育摸式实施的最终结果是学生应社会能力差,基本功不扎实,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和拓能力不强。为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方针,培养21世纪德才兼备的统计复合型人才.必须转变绕计教育观念,必须对统计教学实施改革与创新。
一、制订符台素质教育发展需要的统计教学目标
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统计教学的目标并非是让学生一毕业就成为单纯的统计工作者,而是要使学生既具备统计思想,掌握统计基本技能,同时叉掌握全面的经济理论知识和现代计算技术的复台型人才,这样才能让学生择业时在市场的选择面前处于不败之地。为此,统计专业教学目标必须达到以下要求:
1.比较系统地掌握统计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能熟练地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综台统计分析;上掌握较全面的经济理论知识.对市场经济体制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闻题,能用所学的经济理论知识去观察和分析i3熟练地进行计算机的数据处理,具有较高的外文驾驭能力;4.在市场经济面前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5.具有健壮的体魄、高尚的情操和健赢的情趣。总之统计教学的目标必须符台“基本功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高、有创新精神的要求,并以此为导向修订教学内容。
二、合理设置统计专业课程。改变学生知识体系
统计专业课程的设置应体现与素质教育发展要素的—致性与社会对统计人才需求的—致性。由于21世纪是科技与经济高度发展的世纪,知识与经济将紧密结台,反映到统计教育中就是课程设置要打破原有课程的界限及框架,使各学科相互渗透,实行跨学科的、创新的谍程体系,以适应新时代对统计人才的需要。笔者认为,统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包括以下五部分:
1.统计基本理论犀程。它由统计学、国民经济统计学和企业经济绕计学三门课程构成。统计学一直被认为是统计学的奠基石,它主要是阐述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通用方法,是统计实践认识方珐的一般总结。不过对于统计学所涉及的统计基本理论与方法有待深化,其内容有待充实.必须从大统计”的角度重塑统计学的形象。国民经j齐统计学主要是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出发,以社会再生产理论为基础,以国民经i齐核算体系为主干.对社会再生产条件、过程和结果进行统计考察。企业经营统计学是从企业经营管理角赛对各类企业生产经营的状况、过程、成果诸方面进行统计描述。
2、统计应用课程。统计学是~门方法论方面的应用性科学,因此学生不仅要掌握统计基本理论,而且要掌握统计预测、决策等统计应用方珐,以便能针对被研究对象,设计数量分析模型,能通过对现象的量的分析判断,进行质的鉴别。为此应开设概率统计、抽样技术、市场调查、计量经济学、统计预测与决策、时间序列分析等应用课程。
3.蛀济数学与计算机课程。经济数学和计算机是统计学的两大基石。统计是揭示事物量变规律的,而马克思曾指出:“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能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因而统计学离不开数学,没有扎实的数学功底是学不好统计学的。当夸时代是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现代统计学也离不开计算机的使用。掌握先进运算手段是新时期对统计人才的要求,为此应开设数据处理概论、计算机在统计中的应用、办公自动化等课程,介绍各种统计软件运用及更新情况,同时注意结台统计课程的教学,以加强学生应用电子计算机处理统计问题的能力。
4.经济理论课程。紊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统计学专业学生在掌握本专业所需课程的同时,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涉及经济基础理沦和经济管理学科知识,这对于统计人才面向市场具有积极意义,为此应开设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国际贸易学、市场营销学课程
5.社鲁实践课程。统计学是应用性、操作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必须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只有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才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为此,应经常组织学生对社会一些敏感问题进行统计调查,如对本地区物价动态调查分析、城市贫困群体的调研、大学生择业问题调查等,让学生能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线相结台,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
按照这样的思路去构筑统计学课程体系,较彻底地打破了应试教育教学内容的框框,调整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全面培养学生的基本紊质创造了条件。
三、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
实施紊质教育的关键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但目前在统计教师中很多是学了统计却没有干过统计,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一遇到书本之外的实际问题,就难免捉襟见肘。针对目前统计师资的状况,首先教师要不断补充“营养”,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和水平。其攻学校应鼓励教师进修学习和参加各种社会实践。
绕计学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救出特色,一定要克服应试教育模式下“单项灌输式和知识继季型的教学方法。紊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在教学中要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教会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最终要让学生学会思维、分析和推理、井提出自己的见解由于统计教育旨在学生统计能力的养成.而统计能力又主要体现在统计思想、方法的应用上,因此统计的教学过程不应局限于基本理论和方法的介绍.应注意学生分析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多提出“what、why”、“how等系列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并即席口答,采取这种学生参与式教学方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能力,不仅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敏捷反应,答辩口才,更能进一步明晰解决问题的思路,对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生活需要的合格人才是非常有益的。
四、完善教学考评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5-0267-02
信息经济时代和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背景下,社会对新型创业人才的迫切需求,要求高校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实践教学改革,使得培养出的学生适应了社会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也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
工商管理学科是一门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应用科学,其目的是研究各种类型的组织如何利用有限资源为实现组织目标所采取的管理行为及其规律。工商管理类专业更强调其实践性、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及与实际外界应用的衔接,它的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的继续、补充和深化,是培养学生敏锐的直觉能力、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及能力的重要手段。
工商管理专业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工商管理教育来说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现实中诸多方面的客观要求和迫切需要。主要体现在:(1)专业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2)就业市场对学生迫切需求;(3)专业自身特点的实际需要;(4)学生专业发展的现实要求。
1 当前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一些高校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重视不够,一方面表现在主观认识上认为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实践动手能力是高职高专的主要教学目标,而本科教学要以理论学习为主。具体在教学中就会重视理论教学、淡化实践教学,更谈不上突出实践教学。另一方面,只是通过增设与实践教学有关的课程或是在其它方面作部分的改变,忽略了实践教学中最本质的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有些学校甚至将参加大赛能否取得好成绩作为衡量是否重视实践教学的标准。事实上,这类活动演变成工商管理类专业极少数学生和指导老师的个人工作和努力。
1.2 课程和师资有待完善
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开设的实践课程,仍然偏重于理论与知识,难以真正做到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各项素质的系统培养。有时,实践课程甚至与专业课程之间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缺乏有效的渗透和融合,不利于发挥出“1+1>2”的整体作用。实践教学由于囊括的内容丰富,涉及到多学科、多种能力和较强的技术性等多种因素,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有的师资队伍中缺乏拥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反过来制约了实践教学的发展。
1.3 缺乏完备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要明确来定义和衡量实践教学的成功与否,需要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高校工商管理类实践教学各方面价值的实现程度需通过完整的评价体系做出判断。如何使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工商管理类学科成绩有效结合,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不影响本科教学任务的同时完成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是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对规范和促进高校实践教学特别是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发展意义重大。
2 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思路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体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手段与目标相结合的构建思想,在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实践环节体系构建从目标、时间、手段、空间4个层面进行构建。
2.1 目标层面
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是要培养基础扎实、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其目标实现应该是分层次完成的,所以从目标维度,将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为3个层次:专业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训练。3个层次依次递进,从单项训练到综合训练,使学生能力呈现递阶提高。通过3个层次的训练完成整个培养目标。
2.2 时间层面
实践体系构建要符合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同时实践环节是理论知识的应用。所以体系设计时,先理论后实践,先基础后综合。如大学一年级设置管理学,二年级设置统计学,后开设统计学课程设计,训练学生运用定量分析软件分析管理问题;到大三、大四学习了专业课程后,开设运营管理课程设计、企业经营模拟分析等,以及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不同时间阶段有不同的训练目标。
2.3 手段层面
在实践教学手段上,强调将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融合,训练学生学会运用现代管理手段解决管理问题。如利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训练、ERP软件系统编制生产计划、BOSS软件模拟企业经营过程,使学生在今后工作中上手快、适应性强。
2.4 空间层面
为了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了解企业实际管理运作过程,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扩展管理视野。从空间维度上实践教学体系由四个部分组成:课内实验教学、校内独立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以及课外科技活动。这些教学环节涉及从课堂到生产实践的教学。如课内实验教学主要在课堂内完成,一般是对每一个知识点的训练。如在“现代生产管理方式”课程中设置了10学时的课内实验,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瓶颈对生产计划的影响、工厂生产计划与调度存在问题等。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依据以上四个维度,通过调查研究,了解企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设计体系内容。
3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在多年的实践教学设计和实施中,笔者总结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可以由3个层次4个模块组成,实现在学生培养的四年不断线。三层次包括专业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训练,3个层次体现从基础到综合的训练过程。
3.1 专业基础技能训练
主要是定量分析方法应用。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大学二年级开设统计学课程,并设有2周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内容来自于企业的实际数据,学生通过对数据分析,结合管理学相关知识得出分析报告。这对于学生后续专业训练打下了良好基础,也为今后的工作做好了储备。
3.2 专业技能训练
主要是训练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市场营销、会计学、运营管理等课程设计,训练学生利用市场营销、财务管理、运营管理知识对企业相关领域进行管理。
3.3 综合训练
包括企业经营模拟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及毕业实习与论文。企业经营模拟训练学生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综合运用所需管理知识进行企业管理决策,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在专业实习中学生通过分散实习,在老师指导下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全面了解企业实际管理工作,对所学知识增加感性认识。在毕业实习与论文阶段,学生在老师指导下通过对实习单位管理实际情况的深入调查,发现问题,自己拟定论文题目,在老师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方案,学生的论文题目均来自企业实际。通过此环节训练,大大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管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参加工作做好了准备。3个层次训练都强调以计算机为手段,突出现代化管理对人才的需求。
4个模块包括课内实验教学、独立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课外科技活动。通过合理设计课内实验教学方案,模拟实际环境的课程设计等独立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及课外科技活动,如组织、辅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模拟竞赛――T0P-BOSS大赛、GMC大赛等,培养学生的实践兴趣,提高实践技能和水平,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和实验创新氛围。
4 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4.1 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实践教学队伍是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顺利实施的保障。从事实践教学师资除了要有管理背景的外,还可以包括有工科、会计等知识背景教师,这样有利于工商管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另外,从事实践教学师资从年龄上是一支年轻有发展前景的队伍。
4.2 改革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
为了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教学团队老师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们对在实践环节中的“教练“作用达成共识,提出了“适度指导”的概念。发现在实践环节中,对学生指导多了,产生过分依赖,一遇到问题,不去思考就问老师,达不到训练的目的;相反,对学生指导过少,学生面对问题茫然无从下手,影响训练效果。一般老师们在前一阶段布置知识预习,并在设计和实习的开始阶段多介绍背景知识,有时用案例导入,如ERP课程设计,先介绍一个计划编制案例。这样学生训练效果明显。
另外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每个学生接受能力不同,考虑学生差异。在指导、考核上分层次进行。如在运营管理的ERP课程设计中,设置完成不同模块任务的分数段,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向高成绩挑战。
4.3 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
在实践环节训练中,有计算机模拟训练,有软件应用训练学生,也有管理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一般情况学生在实践环节的课程上表现非常积极投入,知识掌握效果也非常好。
4.4 愉快学习,严格考核
在各实践环节设计中,不仅强调知识的科学性,也强调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训练中,如模拟工厂实验,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一般考核学生在课程设计中掌握知识程度是通过答辩来进行。学生认为这种考核方式比较严格,所以在训练过程中比较认真。同时通过答辩,老师的提问与讲解,也是学生一个提高过程。对于实习考核,采取全过程跟踪评价。为不断完善效果评价体系,本专业要求参加实习的学生撰写实习日记、实习过程跟踪单以及实习报告,并明确具体要求,实习结束由专业老师对其质量进行评价。这一评价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实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来揭示现实的现象或解答现实的问题。
4.5 充分发挥实习基地作用
实习基地分为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两部分。专业基础类实习教学基地有可以利用校内实习中心。另外校方应该主动“走出去”,广泛地与企业建立实习合作关系,使学生综合训练得到保障。建立实习基地,可以与企业在学生实习、青年教师下基层煅练,联合进行科技开发、管理咨询服务和为企业培养技术人才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合作。校企双方只有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密切合作,有利于双方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 结语
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参与,自主学习,并在实施中进行“适度指导”,充分发挥好教师的“教练”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方法,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同时从“目标、时间、手段、空间”4个层面构建工商管理实践教学体系,体现目标性和层次性,分层次构建了3个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块:专业基础技能训练模块、专业技能训练模块、综合训练模块。3个模块相互衔接,依次递进,使学生能力不断提高。同时在实施中强调“基础训练扎实,因材施教,分层培养”,充分发挥学科雄厚、学风优良和师资力量雄厚的综合优势,采用强调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培养具有较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胡永铨.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研究[J].教育与现代化,2006,(3).
近十多年来,我国民营经济的崛起和迅速发展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写作论文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国民经济最具生机与活力的组成部分。就飞速增长的GDP而言,民营经济是当代经济的特色所在,优势所在,也是加快中国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但是,很多民营企业都存在着直接从非规范性的家族管理模式演化而来,缺乏系统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的管理,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阻碍了民营企业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我国部分民营企业已朝规模化、公司制方向发展,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而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发展内部审计,因此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建设势在必行。
一、转变策略,走适应民营企业发展的审计道路(一)民营企业主应转变观念,提高对内部审计的重视。公司领导应认识到审计并不是可有可无,审计工作开展得好可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领导者要为内审人员创造一种有利于内审人员工作的环境和氛围,通过授权让内审人员参与到公司的各种管理活动中去来推动审计的发展。(二)内审人员应更新观念,树立服务的思想,努力使内审部门成为创造价值的部门,认识内审的“增值服务”职能,内审工作既是监督也是服务,但更侧重为企业服务,突出其“内向性”。
二、以服务为导向,扩大审计范围,转移审计重点,加强风险管理审计(一)在开展审计实务时,重点突出内审的服务职能,以服务为导向设计审计内容,培育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朝着服务于组织目标实现的正确方向发展。(二)在实施财务审计、经济合同审计等营运性工作的同时,应突出战略审计和风险评估,通过内审人员加强企业对经营风险的控制,起到保证作用。(三)在企业经营的过程要改变传统的事后审计,形成以事前、事中审计为主,并以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方法。在审计涉及面上,既要对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重大投资项目及占用资金数额较大的购销业务进行事前审计,又要通过审计来监督、评价有关可行性理论资料、预算和经济合同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及时反馈信息以防止失误。
三、加强审计手段的多元化、先进性,建立先进的内审系统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及其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传统意义上的会计记录,以及整个财务运作过程逐步实现无纸化。公司管理方式也由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运用而发生深刻的变革,传统的审计手段面临新的挑战,为此企业可以购买或者开发内部审计软件,促进内部审计的智能化,为提高经济活动的分析、评价水平,可采用新的市场信息识别技术,经济活动的比较技术,以及运用经济模型和统计学原理的择优技术等,大力发展审计的服务职能。内审流程的监管范围:(一)以财务审计为基础,以管理审计为重点。民营企业进行财务审计是一项基础工作,是进行管理审计的基础。民营企业进行财务审计评价内部控制系统,一是保证企业组织科学合理,生产流程规范运行;二是保证内部控制系统提供的信息真实及时,以便保证实现审计目标,提供决策有用性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发挥内审的管理职责,实试论提高施管理审计,达到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内审人员通过自己的工作,帮助组织成员,提高组织机构的效率,合理配置经济资源,达到企业经营的既定目标。质量审计。开展质量审计,促进民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不断发展壮大,以质量求生存。ISO9000系列标准的内容几乎包括了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各个方面,要达到ISO9000的标准,需要企业组织成员共同努力,对每个工序、流程、作业方式、管理模式、质检过程等进行严格控制和规范。所以内审有责任也有权威结合ISO9000搞好质量审计,提高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内审目的。
内部控制审计。民营企业目前正面临经济转型期和第三次创业的考验,民营企业的家族经营模式还没有形成一个企业家队伍,企业领导者对未来经营环境和核心竞争力的洞察力、预知力和创新力都不够敏锐,对新兴行业经验不足,定力不够。这些不利条件使得民营企业举步维艰,一旦出现投资决策、经营决策错误,就有可能出现企业现金断流,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所以民营企业目前迫切需要的是战略性内部审计和风险评估,期望内审能够对组织管理的业务性质、产品和服务的销售市场、组织的市场形象、运营机制等战略问题进行审计和评估,协助保证组织规避市场风险、获取战略优势。
动议审计。对经批准立项的举报项目及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总裁临时要求的审计项目进行查证和处理。
四、把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纳入国家审计机关业务指导和监督的范围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还是一个还不很成熟的事物,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因此要使民企在进行自我完善的同时接受国家审计机关业务指导和监督,同时也要和职业组织、会计师事务所等一些外部团体进行学习。要严格规定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程序,赋予民营企业内审机构必要的审计权限和审计手段,国家审计机关或内审协会要制定内部审计准则,统一规范内部审计行为,提高内审工作质量。
0引言
市场营销分析其核心目标是“数据整合、辅助决策”它的最大价值在于通过数据分析与挖掘,迅速将瞬息万变的数据资料转化为具有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的信息、情报、知识,准确发现潜在规律,预测发展走势.为企业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从而提高核心竞争力。
1总体营销状况指标
“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基础数据采集质量的好坏决定分析的成败。企业通过经营数据采集,并与同期指标对比、与计划考核指标对比,可以明晰企业经营运转情况,指导企业经营管理,调整企业经营策略.使企业适应市场纷繁复杂的变化,增强竞争能力.争创经济效益。常见的关键指标:销售量完成指标、销售额完成指标、利润指标、利润率指标、人均利润贡献率等指标。
2产品指标
2.1产品结构
产品结构调整是企业为实现预期目标.对产品及其组合状态进行调整的活动。包括多产品企业调整产品之间各种比例关系、淘汰部分产品、增加新产品、产品升级换代.单一产品企业改变为多产品企业、多产品企业改变为单一产品企业等形式。面对日益变化的环境和条件,聪明的企业总是主动接受挑战,并迅速调整产品结构,满足顾客及自身利益要求。产品结构调整的原则:①高技术含量;②低成本;③差异化营销。
在乳品工业中.可按多种形式划分.如按成分及制造工艺可划分为市乳、炼乳、乳粉、奶油、干酪素与乳糖、酸乳饮料、冷饮、干酪圈;按消费者群体可划分诸如婴幼儿、学生、孕妇、成人、女士、中老年等系列:按包装形式可划分为袋装系列、铁听装系列、盒装系列、杯装系列、枕式系列、瓶装等系列。
乳品分类形式多种多样.不论如何划分都源于市场细分的需要。在实际经营中,企业按照波土顿矩阵(图1)原理,常根据市场成长率和市场占有率情况将产品分为幼童类、明星类、金牛类和瘦狗类.进行市场营销方向的调整、产品结构的调整.企业资源配置的调整.这是决定企业未来产品研发方向与市场渠道开拓的基础
2.2产品单品
企业不能期望他的产品永远畅销.因为一种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情况和获利能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经历了产品的诞生、成长、成熟和衰退的过程,就象生物的生命历程一样,称之为产品生命周期(图2)。产品生命周期就是产品从进入市场到退出市场所经历的市场生命循环过程.进人和退出市场标志着周期的开始和结束。根据产品销售额与利润随时间的增长情况.正确判断产品处在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对企业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非常重要。企业需要赚到足够的利润来补偿在推出该产品时所做出的一切努力和经受的一切风险.就必须认真研究和运用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此外.产品生命周期也是营销人员用来描述产品和市场运作方法的有力工具。
3区域指标
对于企业的销售管理.表面来看.是营销人员拼争客户的销售技能在发挥作用.实质是企业的销售管理支持问题。这好比两军对垒,不论攻守.总难免一番搏杀,拼刺刀的功夫是销售人员的销售技能.但拼刺刀是最终的肉搏战,避其锋芒,发挥自己的优势,在这之前有统帅的运筹帷幄、攻防策略等等思虑内容。具体应用到销售环节就是如何进行销售区域划分.如何选择重点客户,如何进行销售渠道建设和网点布局.并对于可能存在的机会进行领悟。销售区域是指分派给销售员进行工作的一组客户或一片地理区域.销售区域划分对应着企业目标区域市场的选择销售区域划分不只在于关注待选目标区域的空间有多大.更重在于企业本身的特点与优势是否更适应这些市场的挑战与竞争环境。现实中许多企业一味地只是看到目标区域市场的广度、区域市场的容量、却忽视了目标区域市场的进入壁垒,人文标准、心理标准与购买行为等问题.从而由于对竞争估计不足而导致入市失败或经营举步为艰。
4客户指标
企业在不断加大“以客户为中心”战略应用深度的过程,不仅能保障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很好地吸收、运用客户导向的理念。而且能达到客户忠诚度、满意度等方面的提高.体现良好的市场收益和超额、稳定的利润嘲.因此.有必要选择盈利能力最强的客户并向之提供服务.这就是重点客户的择与服务问题。大大小小的客户关系管理资料将“二八原则”奉为黄金法则.即20%最有价值的用户在创造80%的价值。这已经被诸多成功企业所验证:同样.20%的销售人员产生80%的销售贡献.这样.企业就需要重点关注这20%的重点客户.并提供优秀的销售服务。选择重点客户就是根据客户资信、实力、合作意愿等指标对客户进行划分.合作对象要做到有取有舍
5销售经费指标
销售费用是指企业在整个商品销售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有企业成本的运输费、装卸费、商品折扣等项目.从开源节流的角度来看。似乎销售经费管控越是严格.销售利润就越多。其实也不尽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只有有了足够的销售投入才能保证销售目标的实现.特别对于处于快速成长期的企业来说一定要保证必要的销售投入.这样才有实现高效产出比的可能企业一定要避免销售业务增长与销售经费同增长.或者是销售经费增长速度高于销售增长速度的不良现象.
通过费用来源和费用明细统计可以帮助您有效分析费用支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堵塞销售不合理支出但要注意.销售费用的节约如果没有管理考核标准作为基础就是一句空话。对于销售经费的考核.很多企业已进入变动管理阶段.经费标准经常参照销售贡献水平、经营区域、产品的成熟程度等指标而变动,这样销售考核才有真正实现的可能
6利润指标
企业制造商品的成本构成“供给价格”.商品对于消费者的边际效用构成“需求价格”.二者通过市场妥协产生“市场价格”。制造成本与市场价格之间就可能有一个差额,这个差额就是超额价值,就是利润,就是投资者最关注的指标。简单说。利润=收入一费用。企业在实际营销中关注的利润(价值)包含产品结构利润、单品利润、地区利润、客户利润、业务员等方向利润.实际经营要分析到各产品的毛利额及毛利率等指标.深入分析就可观察到考核对象销售比重贡献与利润的关系、销售费用与利润的关系等等,研究其中的数据关系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图3是产品销售比重与毛利率分析。可以看出企业产品c的销售额比重为12%。毛利率为42%,销售表现良好,毛利率空间较大.是企业成长较好的产品.而产品E销售比重为8%。毛利率为19%。该产品应值得特别关注,如按乳品工业业内毛利水平分析.很有可能在负利润经营。
7销售达成因素分析
销售达成因素包含生产、物流、人力资源、财务等方面的运行质量。如,1生产方面需要关注A、产品质量问题一分月产品客诉数量、客诉费用?B、实际发货与实际订单差异?c、设备状况与利用率如何D、生产成本的控制如何?2、物流方面需要关注物流系统的服务质量、送货是否能及时?服务态度如何?运力的匹配合理性如何?物流费用如何?3、人力资源方面关注人力资源系统是否能够保障各地区销售人员的供给?对于业务人员的效益考核制度的健全与执行如何?4、财务方面关注客户往来帐的清晰状况、客户买赠费用及其它市场费用的兑现的情况是否及时还是拖欠?财务数据提供的及时性等问题。
8销售渠道指标
销售渠道建设和网点布局同样重要.通常这与销售区域划分予以对应。随着企业的成长。销售范围的扩大。自然对销售渠道建设和网点布局产生需求对我国大多数经营中的乳品企业来说.进入一个新市场按既定原则办事、予以管理并不多见。更多的是强调在新的区域市场如何适应。如何迅速打开局面,大多是先打开市场,再进行渠道管理。在此,只是强调先打开市场不错。但企业必须在销售管理上先行一步,预先制定规划。以避免销售越看好。渠道越乱的困境。在销售渠道的设计中,需要我们关注各销售地区渠道客户的分布状况、客户覆盖率、潜在客户及已覆盖客户的比率?各销售地区渠道销售状况一分产品系列等因素。
【论文摘要】文章回顾和分析了IBM公司进行组织变革所实施的薪酬战略,可以说实施支持公司变革的薪酬战略是保证IBM公司变革成功的关键。这种颇具实践指导意义的薪酬战略研究启示中国企业:在转型过程要重视薪酬战略变革,有效运用薪酬战略是促成企业变革成功的关键。
薪酬是企业激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决定工作满意度、激发工作动机,增强企业凝聚力,支持企业经营改革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合理的薪酬政策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企业经营效益,而且能在人力资源竟争日益激烈的知识经济下吸引和保留一支高素质具有竞争力的员工队伍。
IBM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对公司薪酬战略的成功变革得到世界各国的肯定,也引来了企业家、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切入点,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IBM公司的成功案例进行研究和探索。本文试图把IBM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企业改革和薪酬战略改革作为分析案例,结合企业发展阶段与企业薪酬政策和薪酬战略的关系,剖析IBM公司成功的战略转移中,薪酬战略在支持公司成功变革中的作用,以此对中国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如何有效地运用薪酬战略支持企业变革有所启示。
一、IBM公司的薪酬战略及特点
IBM公司,即国际商业机器公司,1914年创立于美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工业跨国公司,拥有先进的全系列产品,在复杂的网络管理、系统管理、密集型事物处理、庞大数据库、强大的可伸缩服务器系列集成等方面具有世界性领先优势。
1989年郭士纳接管IBM公司,公司困难重重,根据公司的支出计划现金很快就会告急,员工中高技术人才流失率超过20%,由于股票价格的持续下跌,使得股票期权留住高级人才的办法已经失效,甚至许多股票期权的执行价格高于股票的市场价格,公司正在面临巨大的亏损,收入增长几乎微乎其微。公司高层领导认识到这个具有杰出技术并在市场上具有领导地位的公司正在面临严重的挑战,企业的战略变革已经刻不容缓。对此做出三项核心策略:第一,强调现金流的重要性,并恢复公司的盈利能力;第二,让IBM公司成为吸引人才的工作场所,阻止高技术人才流失,同时实施适当的裁员政策,淘伙不合格人员;第三,提高创新研究的地位,保持公司的技术领导地位。企业管理层认识到,薪酬战略变革是保证三项核心策略实施起作用的杠杆,是经营变革成功的关键。
(一)变革前的薪酬政策
改革前的IBM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公司管理上采用家庭管理模式,文化上趋于保守。企业的薪酬制度过分注重内部一致性。具体表现为:第一,具备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包括完善的工作评价方案。在工作分析、职位说明书、职位评价、内部薪酬结构等项目都有十分完善的制度,薪酬体系中的绩效考核因素、加薪条件、分配奖金制度遵从严格的定量标准,运用应用数学和统计学知识及相关的计算软件可以明确的表达出来,有着完善和精细的薪酬方案。第二,福利项目在薪酬总额中占的比重很高。IBM公司是一家家长式管理作风的组织,表现在薪酬制度上就是慷慨地为员工提供各种形式的福利待遇:补充养老金、补充医疗福利、补充住房政策、乡村俱乐部、完善的教育培训机构、保障性的工作环境建设等等,在当时的美国没有第二家公司的福利可与之媲美。第三,终身就业承诺和不裁员政策。在IBM公司提供的高福利保障环境中,公司所有员工都享有一个特殊的身份证,即“IBM雇员”,保守的公司文化使得公司职员遵循:踏踏实实地做好份内工作就可以得到高额的工资报酬,享受高福利待遇。第四,稳定有余,灵活不足。在传统的薪酬战略下,基本薪酬是员工为企业工作所获得的绝大部分报酬,而基本薪酬的关键决定因素是员工所从事的工作特性,而且这种“特性”被分为多种级别以区别员工的工作级别,加薪和可变薪酬通常占工资总额的极少部分,稳定高额的工资待遇反应在工作上就是稳定、保守的作风,员工仅仅注重职位级别的升迁而忽视技能的提高,导致了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
(二)薪酬战略改革的目标
1.调整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缩减劳动力成本,使得成本结构与公司的收入相一致。为了保持竞争力,无论收入和利润增长如何都要按市场或高于市场的水平提高高级知识、技术咨询团队的工资水平,这样才能留住公司的核心人才;同时,在公司实施裁员政策,缩减福利项目,使得公司的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调整到与公司的财务能力和发展需要相适应。
2.留住最佳业绩贡献者。每当公司流失一位顶尖员工,他去开办一家自己的公司,既能发挥自己的管理才能或技术才能,又可能获得更高的现金回报,这种离职方式成为首选。而给公司带来的不仅仅是人才的流失和一个新的竞争对手的产生,更是带走了公司的相关业务。因此,薪酬政策应该让高级人才在IBM工作也能发挥个人所长和得到个人回报,同时公司还可以从营销、运作和行政体系给予他全方位的支持。
3.把以客户为中心的考核指标融入到公司运作中去,顾客的满意度是公司成功的关健。顾客的满意度直接影响公司的财务收人,既影响股东的投资收益,又影响员工的个人收入,顾客的态度是影响公司运作的关键。同时,在公司建立的顾客、员工和股东三因素绩效考核体系中,评价员工贡献的主要指标是员工行为带来的顾客满意度;股东评价公司业务、预测投资前景的主要参考数据是顾客(包括潜在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态度及消费愿望。因此,客户的态度是考核的核心因素,是公司成功的关键所在。
4.增强公司的市场领导地位,增强梢巷收入和利润。公司的成长停滞了,但市场却在膨胀,尤其是个人电脑,IBM需要重新找回自己的市场领导地位,充分利用公司内部存在的技能和经验的多样性,拿出新产品和服务,向新客户群体进行有效的营销。因此,个人对公司做出的业绩贡献必须被给予期望并得到奖励,同时集体在组织成功中的核心作用也不容忽视,必须得到承认和奖励,为此,薪酬战略必须对此做出突出的反映。
(三)薪酬战略的措施
1.奖励对产品创新和生产过程的改革。基本薪酬水平以市场为基础,建立以顾客满意为基础的激励工资,鼓励员工在新的生产流程中大胆创新,缩短从产品设计到顾客购买产品之间的时差,同时,这种薪酬战略也支持着公司产品和服务领先转向大众化的pc机研发策略的经营战略。
2.提高可变薪酬比重,重视竞争对手分析,提高生产力注重效率。改革后公司重视系统控制成本和工作细分,注重对竟争对手的劳动成本、技术创新成本、操作成本的分析,精心研究操作流程,通过各环节节省成本的方法来控制成本改革生产效率。
3.以与顾客的交往为依据评价工作和技能。建立灵活的工作描述机制,强调取悦顾客,按顾客满意度来支持以顾客为核心的战略,注重与顾客的密切关系、售后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市场灵敏性和反应速度。
4薪酬的战略性和沟通性得到认可。组织的财务结果、产品服务、客户、市场份额、营销以及质量等方面的特定战略目标成为公司制定薪酬方案以及进行薪酬沟通的重要基础;薪酬计划可以根据组织特定的经营状况以及所面临的人力资源挑战来进行及时调整。另外,薪酬问题是沟通的主要内容,公司以薪酬为载体将组织的价值观、使命、战略、规划及组织的未来前景传递给员工,界定好员工在各因素中将要扮演的角色,从而实现企业和员工之间的价值观共享和目标认同。
(四)作用和效果
1.员工的绩效得到改善。绩效是员工通过努力所达成的对企业有价值的结果,以及他们在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符合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同时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行为。从薪酬管理的角度来看,较高的薪酬水平有利于吸引知识和技能水平较高的员工;以技能和能力为导向的薪酬体系和报酬方式有利于激励员工不断增强自身的能力和素质;灵活的薪酬体系有利于员工在企业内部的调动和轮换,从而帮助员工在组织内部找到最适合自己从事的工作;强调绩效的薪酬政策有利于员工采取对企业有利的行为等等。结合IBM公司薪酬战略改革前后的调查分析,员工的绩效改变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预测部门对于公司一级的财务要求和运作理解的更加透彻,他们成为更好的生意管理人。第二,公司负担的差旅费和生活费在计划实施的第一年减少了20%,并且以后一直维持在和计划实施前相比低得多的水平上。第三,计划实施以来的四年(1992年一1996年)时间内,绩效工资支出增加了6%,与此同时公司的盈利能力增加了9.5%,达到了“双燕”的良好状态—员工个人收入显著提高的同时公司盈利能力得到提高。
2.研究开发的转变。变革的重点集中在持续改进上,变革的过程是永无止境的,在竟争越来越激烈,变化速度越来越快的市场环境下,选择什么经营策略来底得和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选择什么薪酬战略来支持企业的经营策略,成为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核心所在。创新研究是保持企业技术领先、产品和服务领先、市场业务领先的根本动力,而这一动力的发挥程度取决于企业对研究开发人员的薪酬政策。为了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IBM公司对创新研究制定了相宜的薪酬政策:一是管理激励计划,即从投资回报率(每股收益)着眼激励;二是全面调整股票期权计划,即增加关键人才的持股数;三是针对性的现金回报策略,即对开发新产品、设计新流程的优秀人才的现金奖励。实施这些薪酬策略的结果是惊人的,从统计资料来看公司变化:第一,公司整体人才流失率从25%下降到11.2%,关键技术人才流失率2.3%,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第二,自从计划开始实施,没有一个公司想留住的高级管理、咨询师流失到竞争对手那里或自己开办公司;第三,公司用于研究开发的资金投人达到20亿美金,占净收入25%左右;第四,1997年IBM共获得2886项专利。
3.业务增长和财务贡献。、自1992年变革开始到1996年的四年中,公司把新薪酬战略和新战略的管理流程贯彻到各个方面。IBM在全球拥有雇员26万,业务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6年的全球营业收入超过800亿美元,它以超前的技术、出色的管理和独树一帜的产品领导着全球信息工业的发展,保证了几乎所有行业用户对信息处理的全方位需求。以下是市场业务和财务变化对比数据:第一,销售收人上升了25%以上(超过560亿美元);第二,净收人从亏损80亿美元,增加到盈利30亿美元;第三,每股收益从原来的每股负收益7.02美元,上升到正收益3.12美元;第四,顾客满意度评分上升了5.6%;第五,员下满意度平分上升了4%;第六,股东满意度上升了9.7%。
二、寄语IBM案例的研究发现及启示
IBM公司在 20世纪80年代末成功地克服了企业面临的危机并保持着在通信行业的霸主地位,导致其成功的原因有很多。本文通过IBM公司案例发现,实施支持公司变革的薪酬战略是其成功克服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IBM公司的薪酬战略成功地支持了公司的变革给当前中国企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1薪酬战略与企业经营目标匹配。薪酬战略的制定需要随着外界环境和企业经营战略的变化而变化企业所处的外界环境,包括经济、技术、竞争对手及市场是不断变化的,企业经营战略随之不断变化,作为服务于企业经营战略实现的薪酬制度就不能一成不变,而是需要随着外界环境、企业经营战略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和调整,这样才能发挥薪酬的激励功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有效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
2.企业所处不同阶段,薪酬战略重点相应进行调整。企业制定薪酬战略必须首先认清企业所处发展阶段,根据理论分析和实际调研,熟悉企业的当前特点和面临的主要危机,结合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出合理薪酬战略适应企业需要,使企业能够持续稳定发展。
关键词:产业链;数学模型;造纸业;实证分析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科学准确预测主要经营指标是比较困难的。用数学模型来确定企业的经营指标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可以为企业的经营提供科学决策支持。笔者曾经使用GDP及行业历史数据来预测企业经营指标,实际误差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认为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方法,值得借鉴和推广。
在企业尤其大型企业集团,一年一度的经营绩效目标制定是一件重大的事情,合理的绩效目标尤其是营业收入对企业运行及目标达成具有重要影响。收入预测决定着成本预算、人力资源预算、生产预算、筹资投资预算等一系列生产经营财务安排。经营绩效目标制定一般遵循“由上到下”和“由下到上”的流程,达到“上下”一致认同的目标。企业所有者或最高管理者往往会依据其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对行业形势及企业发展的把握,在上年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增幅”作为目标。下属往往会疑问“增幅”的合理性,而上级无法准确的给下属明确答复。下属依据自身对行业的认识,对市场一线的了解,会按照上级的要求,上报年度绩效目标。但是,这样的目标汇总后往往达不到上级的预期。
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成的“矛盾”或“困惑”普遍存在。如何消除“上下级”双方的顾虑,制定比较合理、科学的收入指标,进而确定企业经营指标便成为一个有意义的课题。目前已经形成了市场预测体系的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应用广泛。
1市场预测的方法体系研究
从市场预测方法的分类来看,主要有判断预测法、时间序列分析法和因果分析法三大类。判断预测法,也叫直观法,是预测者根据已有的资料,依靠个人的经验和分析能力,对市场未来的变化趋势作出判断,以判断为依据作出的预测。判断预测法主要有:集合意见法、专家意见法和市场调查法。时间序列分析法,是将历史资料按时间顺序加以排列,构成一统计的时间序列,然后向外延伸,预测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因而,又称之为历史延伸法或外推法。因素分析法,也叫相关分析法。它是在分析研究实际资料的基础上,找出影响市场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而找出原因与结果之间的联系方法,建立数学模型,依据引起市场变化的原因之量的变化,来预测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三类预测方法中,前一类基本上属于定性分析法,后两类则属于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属于经验预测、描述性预测,属于简单预测。时间序列定量分析法仅限于自身时间趋势的外延延伸,没有考虑到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而因素分析法(相关分析法)无疑是科学的预测方法。它有效地克服了主观经验判断的局限,增加了相关因素对预测指标的分析判断,增强了预测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但是,运用因素分析法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必须具有一定的数据,能够对影响市场变化的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等。
基于解决“上下级”双方的矛盾,笔者拟采用因素分析法,以GDP和行业数据,来预测企业的收入指标。
GDP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GDP是国民经济体系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产生的最终成果,是由国民经济结构所决定的。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是各个产业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网状关联关系形态,形成生态产业链。产业链的本质是用于描述一个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企业群结构,它是一个相对宏观的概念。产业链中大量存在着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价值的交换,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引进产业链的目的在于准确定位目标行业/具体产品在产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找到主要的影响因素。
世界各国的经济学家及各种研究机构对GDP做了大量的研究,提供了一些预测数据,成为了解把握经济走势的重要参照。另外,国民经济体系中,各产业、主要产品基本上都已经积累了较多的历史数据资料,这些数据可以为作为分析的基础资料。
总体来说,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系统是相对平衡的,供需总体上是均衡的;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会引起连锁反映,并促进产业链趋于新的平衡;产业结构的变化最终体现到经济数据里。根据数据之间的逻辑联系,构造出数学模型。例如,以GDP为自变量,以目标产业或者行业或者具体产品为因变量,构建出通用模型:
Y=f(x),其中:x为GDP,y为目标行业/具体产品的经济指标,f为函数关系。根据自变量、因变量之间的数据趋势,采用一定的方法,模拟出具体函数表达式。考虑到宏观经济数据GDP和微观企业的销售数据之间判定系数及经济意义的解析,两者之间引进行业(子行业)数据,作为中间变量。那么通用模型就变化成Y=g(f(x)),x为GDP,f(x)为中间行业与GDP的模型,g(f(x))为中间行业与目标行业/具体产品的模型。当然,如果目标行业/产品与GDP具有高度相关,模型能通过检验,无需引入中间变量,成为一步到位的简单模型;如果一次引入中间变量不够,可以多次引入,变成一个比较复杂的复合模型。
不管是简单模型还是复合模型,均需要通过检验。模拟模型需要通过一系列检验,比较常见的是计量经济学模型,需要通过三重检验:①经济意义检验:主要检验模型参数估计量在经济意义上的合理性。②统计检验:检验模型的统计学性质,通常最广泛应用的统计检验准则有拟合优度检验、变量和方程的显著性检验等。③计量经济学检验:目的在于检验模型的计量经济学性质。通常最主要的检验准则有随机误差项的序列相关检验和异方差性检验,解释变量的多重共线性检验等。
笔者以造纸业为例,对因素分析法的操作过程进行实证。
2以造纸业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假定一家以瓦楞纸箱为主要业务的企业,经营处于行业的正常水平,销基本平衡,经营团队积极进取,能准确把握经营环境及形势变化,并能随着上下游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产销策略。如何使用因素分析法,测算销售收入指标?其步骤如下:
2.1产业链梳理梳理产业链的目的在于准确定位瓦楞纸箱业务在纸产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寻找与瓦楞纸箱的最主要的相关因素。在纸产业链中,依据纸产品的生产和生命周期,可以将其划分为农林、制浆、造纸、纸消费和纸回收等几个阶段,在制浆造纸机械、化学助剂等产业的配合下,构建成纸业系统的完整产业链。见图1。
很明显,瓦楞纸箱属于纸制品,其原料来源于箱板纸,而箱板纸是机制纸及纸板的一部分。机制纸及纸板是重要的轻工业原料,应用范围广泛。造纸业长期以来与国民经济的景气度密切相关。
2.2收集数据资料。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造纸工业年鉴》及国家统计局网站,可以获取机制纸及纸板、纸制品、瓦楞纸箱和全国GDP的历史数据,见表1。为方便理解和应用,假定机制纸及纸板、纸制品和瓦楞纸箱产销平衡,产量即为销量。
2.3数据处理机制纸及纸板、纸制品、瓦楞纸箱忽略产品结构的差异,剔除结构变化对模型的影响。单位均为万吨,无需处理;GDP指数可以直接从年鉴查询;2002~2009年不变价格GDP按公式为:GDP1+1=GDPi*指数GDPi+1/100,1990<i<2009。实现了以1990年不变价的GDP换算。
2.4模型模拟使用SPSS软件,以机制纸及纸板为因变量(y)、GDP为自变量(x),采用线性回归的方法,模拟出两者的关系式:
y1=0.0818x1-489.29(R2=0.9627,t=21.57,F=465.2)模型(1)类似的,分别以纸制品为因变量、机制纸及纸板为自变量,以瓦楞纸箱为因变量、纸制品为自变量模拟出各自的模型:
y2=0.6412x2-2139.7(R2=0.994,t=31.46,F=989.5)模型(2)
y3=0.5959x3-66.694(R2=0.9886,t=22.8,F=521.8)模型(3)
从模型(1)到模型(3)实现了由GDP-机制纸及纸板-纸制品-瓦楞纸箱递推,依次经过3个模型,便可以成功的由GDP测算出瓦楞纸箱的产销量。
2.5模型检验以模型(1)为例,进行三重检验。
2.5.1经济意义检验该表达式的含义是:当以1990年可比价格算的GDP每变化1亿元时,需机制纸及纸板产销量变化818吨。也就是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机制纸及纸板产销量每增加818吨时,其上下游产业推动GDP增长1亿元。具有经济意义。
2.5.2统计学检验:①拟合优度检验(R2):判定系数R2=0.9627,接近1,表明模型对于样本值的拟合程度高,可信度高。②参数显著性检验(t检验):给定显著水平a=0.05,自变量t检验值21.568>t0.025(19)=2.093,通过t检验值,说明参数的显著性。③回归总体线性显著性检验(F检验)F=465.17,说明模型线性关系在a=0.05的显著水平下是成立。
2.5.3计量经济学检验:本模型是一元回归,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通过上述三重检验,可以认为该模型有效。
按照前述方法模型2、3加以阐述和检验,具有实际经济意义并通过检验,模型可以采用。到此,该瓦楞纸箱预测模型就完成了。
2.6预测瓦楞纸箱的产销量在模型的帮助下,该瓦楞纸箱生产企业可以估算其产销量。并根据其在行业的地位、瓦楞纸箱的结构、市场占有率、新产品上市等因素进行修正,最终确定一个预测产量作为目标产量。结合价格变化趋势的预测,便可以推算出销售额。
据专业研究机构分析,2010年我国GDP估计在8.5%~10%。那么GDP指数应该在108.5~110,按照GDP处理公式,计算出可比价格的GDP。结合模型(1)、(2)、(3),便可以计算出机制纸及纸板、纸制品、瓦楞纸箱的生产量。
2010年瓦楞纸箱的行业增长率在12%~14.52%。基于2010年是后经济危机时代,经营环境仍然比较复杂,经济回暖仍然需要确认,该企业可以保持中性的估计,跟上行业发展水平即可。既不悲观也不乐观。当然,如果该企业属于行业的优势企业,那么经营策略则可以在“危”中寻“机”,做强做大也是机会,那是另外的一个主题,本文不累述。
2.7经营指标的预测在销售收入的基础之上,企业的销售预算、生产预算、采购预算、财务预算等,可以按照常规方法,顺理成章的完成。
3实证结果分析及应用建议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线损是电网客观存在的损耗,是企业经营中重要的参考指标和核心经济数据,实施严格的线损预控和线损管理是企业经营和管理工作的长期性任务和战略性工作。进行线损预控工作要告别传统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要以电能营销管理这一新角度作为平台,展开线损深层次的控制与管理,以电能营销管理的作为分析线损原因的出发点,确立线损研究的核心和重点,对线损实行电能营销管理条件下的全面控制和预防,确立线损产生的关键过程和主要原因,在构建市场化电能营销管理体系的同时,做到对线损切实而有效地预控和治理。
1.线损的相关概述
1.1 线损的电力行业定义
线损是指在电能供应、传输和分配环节中因设备、线路、操作、网络等原因产生电能上的损耗。电力企业一般将供电量和用电量之差作为线损电量,将线损电量与总共电力电量的比值作为线损率。
1.2 线损的类型
线损是无法避免的正常电量消耗,根据损耗的部位可以将线损划分为:理论线损,即电力网络中电阻消耗的电量损耗;管理线损,既因电力网络管理不当而出现的电量损耗;统计线损,即因统计工作缺失而产生的供电与用电电量的损耗。其他线损,因电力计量装置误差、人为因素、不明原因造成的电量损耗。各种线损会单独存在,同时也可能集中出现,这给线损预控和管理造成了极大的不便,新时期电力高效率发展目标的确立为线损管理提供了现实性的目标和任务,相信随着理论的突破和方法的创新,对各种类型线损进行全面地预控和有效管理成为可能和必然。
2.电力企业在线损预控中存在问题
2.1 企业和个人对线损预控认知不足
当前线损预控工作在电力企业层面、具体操作个人层面都存在认识上的问题,这导致线损预控没有明确的目标,线损预控工作与其他工作没有清晰的边界,这导致线损预控不能引起企业的关注,线损预控人员的工作得不到职能部门的支持,导致线损预控工作偏离企业主营业务之外,引不起企业和员工的重视,形成了线损预控工作的缺位。
2.2 线损预控组织结构存在问题
线损预控需要现代化的组织体系和治理结构作为基础,而从电能营销管理的实际情况看线损预控没有必要的组织形式,也没有切实的治理结构,这导致电能营销管理目标难于实现,线损预控的职能难于发挥,结果造成电能营销管理水平低层次徘徊,线损预控能力和价值得不到体现。特别是一些人忽略电能营销管理的价值,失去线损预控的整体目标,在各部门、各班组之间形成了线损预控的鸿沟,有碍于电能营销管理的细节沟通和现实性保障,进而造成线损预控的困难。
2.3 线损预控缺乏激励机制
由于电能营销管理设计各级部门和企业各个单位,如果出现个别单位配合上积极性不强,则会导致电能营销管理能力不足,进而产生线损预控的问题。最为集中的表现是激励机制难于体现和发挥应有的价值,无论是电能营销管理的实际,还是线损预控的具体细节,都没有激励机制作为基础,导致其他部门对电能营销管理没有稳定地支撑,其他个人对线损预控的落实缺乏积极性,最终对电能营销管理带来范围和力度的影响,出现线损预控不严格、不规范等实际问题。
3.提升电力企业线损预控的措施和方法
3.1 提升企业全员对线损预控的综合认知水平
应该用综合的眼光去看待线损预控工作,要将电能营销管理工作与线损预控工作整合在一起,通过电能营销管理加强对线损的认知,以线损预控提升电能营销管理水平。形成这样一种良性循环的基础是提高对线损预控工作的综合认知水平。要争取企业领导层面对电能营销管理过程和结果的重视,以电能营销管理作为线损预控工作开展的平台。在企业员工中展开线损预控的宣传和教育,使员工认识到线损预控的综合功能和系统价值,更好地将精力和工作投入到线损预控工作之中,对线损预控予以全方位支持,提升线损预控的效果和质量。
3.2 优化线损预控的组织管理体系
当前电力企业要将自身建立成“一强三优”的现代型企业,使公司管理、营销、发展有组织、目标的保障,以科学作为组织管理体系的推进器,发挥组织资源、管理结构等各方面优势,激发企业各职能部门参与线损预控的积极性,提升线损预控的价值空间,更有效地进行电能营销管理。当前线损预控要落实以电能营销管理为基础的组织管理体系建设责任目标,合理利用企业各部门的资源,发挥电能营销管理在系统上的优势,利用电能营销管理对线损预控工作进行组织化和体系化建设,在加强电能营销管理的同时,构建线损预控的新平台和新体系。
3.3 提高电费核算水平
电费核算人员工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电力波动,在进行人工审核和系统自动审核的过程中,如果发现了电力企业电量出现异常情况,我们的电费核算人员都要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提供异常处理单据,并及时联系抄表人员到现场核对电表计数,并将最终核对的结果反馈到上一管理层,及时发挥营销稽查管理系统中的作用,对营销精英的情况进行全方面地了解和掌握,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保证电能营销管理的正常运行。
3.4 建立和完善线损预控的激励机制
在电能营销管理工作中要将线损预控看作是一项综合性技术与经济的参数和指标,将线损预控与电网规划、结构完善等工作列为战略性的核心工作,将提高线损预控准确性、电量抄核、反窃电工作作为企业工作重心,以此来获得电力企业管理部门、调度部门、用电营销管理等有关部门的支持,落实线损预控工作的职责,增加对线损预控相关部门的考核,以有效的全面激励作为提升线损预控水平的保障。
3.5 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线损波动
抄表的质量与营销管理环节中线损波动是有直接联系的,在实际线损波动的管理中,我们的工作人员主要是通过对供电区域内用户的类别以及点烟来分析制定有效的抄表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实施。最大限度地摆正抄表工作完成的效率和质量。并建立科学高效的绩效考核阅读方法,加强对现场抄表人员在的角度与管理,进一步保证电量数据的准确可靠。
结语
电能营销管理是电力企业应对市场化需求和独立发展趋势的新型工作,当前企业要正确认识营销工作的价值,从经济和管理的角度展开对管理、技术的重新认知,创新电能营销管理的组织平台和操作体系,更为完整地进行线损认知,从网络改造、营销体系建设、线损分析、强化管理等层面入手,建立起预控线损的措施和体系,在实施电能营销管理主要职能和功能的同时,做到多角度、新层面对线损的预控和管理。
参考文献
[1]黄锦光.农网配电变压器布点对电能损耗的影响[A].福建省科协第三届学术年会“能源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3.
[2]刘钰,熊兰,徐郁,等.降低农村配电网损耗的措施与实例分析[A].四川省电工技术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
[3]吴敏华.加强线损工作降低电能损耗[A].浙江电力科学发展[C].2005.
[4]贾健,冯焕新,王云峰,等.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在河北工业大学电工厂的应用[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进展――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4卷)[C].1997.
[5]王爱华.线损规范化管理模式的应用[A].山东电机工程学会第五届供电专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
[6]郑晶晶,王维洲,邢延东,等.甘肃电网降低线损的可行方法[A].2006电力系统自动化学术交流研讨大会论文集[C].2006.
[7]郑晶晶,杨勇.甘肃电网降低线损的可行方法[A].2006中国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