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艺术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8 14:55:1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经典艺术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经典艺术论文

篇(1)

电影中画面与音乐的完美结合首先表现在钢琴音乐对故事整体氛围的渲染,如电影中《C小调夜曲》的运用。导演把1939记录的真实的黑白纪录片作为电影的开头,镜头记录了无辜百姓在战争前平静恬淡的生活。这时响起了肖邦的《C小调夜曲》,平静悠闲的生活景象加上《C小调夜曲》的优美旋律,共同营造出一派祥和的生活场面,《C小调夜曲》创作于1841年,乐曲规模宏大,充满英雄主义色彩,还有许多戏剧性的矛盾冲突。乐曲采用的是复三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平静,中间部分积聚力量,第三部分极具动力性。这种三部曲式在各个部分中也十分常见。例如第一部分就包含了A、B、A三个乐段,是一种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旋律听起来像低沉的叹息,伴奏部分也是均匀、平稳而沉重的。整个乐曲音色庄重严肃,营造出一种忧郁、悲伤的氛围,悲伤之中还有一种不安定的因素。这些都缘于A段乐句中使用的深沉浑厚的八度低音声部和显得凝重的和弦。随着琴声的奏响,黑白画面随着钢琴曲调的变化逐渐转变,变为彩色的图像,镜头也由远景回到了室内。一架纯黑色的钢琴上,男主人公的手指来来回回在琴键上流转,娴熟地弹奏出背景音乐,眼前的画面和背景音乐得到了完美的结合。画面中弹奏钢琴的男主人公,有着清秀俊美的脸庞,有着忧郁凄迷而又深邃的眼神,他衣着考究,演奏技巧高超娴熟,这一切都让他透露出高贵的气质。音乐家俊美的外表和他弹奏的优美的乐曲让周围的人都为之陶醉,这时德国的炮弹从天而降,将这种宁静之美破坏殆尽。钢琴家被迫停止演奏,与其他市民一样开始四处逃散,寻找可以躲避战火的地方。这时出现的背景音乐《C小调夜曲》有三个层次的形式结构。第一层次弹奏的是平静而又哀伤的优美旋律,接着出现了一个大跨度的转变,使得平静渐渐消失,哀伤越来越浓。这时播放的故事情节正是整个华沙被战争困扰,人民表现出不安和无奈。伴随着愈演愈烈的德军炮火,音乐发展到第二层次,音乐不再舒缓平静,音节跳跃不止,这与第一层次有着明显的不同。跳跃的音符不仅弹奏出了动乱的社会状况,更展现出一种积极昂扬的反抗力量。战争期间人们纷乱不安的内心活动也在《#C小调夜曲》中得到了很好地反映。乐曲结构进入第三层次后,节奏变得急速活泼,不再有第二层次的不安和忧虑,这些华丽顺畅的节奏展示的是华沙人民坚毅的品质和必胜的信念与信心。同样,影片的结尾处也选择该区作为背景音乐,随着舒缓的音乐声响起,战争带来的痛苦与辛酸都随琴声飘远,为故事营造了一个虽悲伤却充满希望的氛围。

2、推动情节发展———《降E大调华丽的大型波罗乃兹舞曲作品22号》

这首曲子肖邦在1830年9月至1831年7月创作的,曲风开朗向上,坚毅富有活力,这些都显示出了一个伟大的民族的骄傲感。最初的战争局势,华沙人民一直处于不利状态,德国军队攻克了华沙,并血腥屠杀犹太人民。主人公音乐家不得不四处辗转躲避德军的追杀。每天的生活对音乐家来说都是一种煎熬,他对这种缺乏活力、看不到未来的生活感到痛苦。每一次炮弹后的侥幸脱险,每一次德军追捕下的虎口脱险,都使音乐家处于崩溃的边缘。一次躲避中,钢琴师在一间早已废弃的厂房里,找到了一架钢琴。在一阵激烈的斗争和紧张的逃亡后,影片选择了《降E大调华丽的大型波罗乃兹舞曲作品22号》将情节过渡到对犹太人民的心理描写上,同时也舒缓了观众的情绪。就在主人公打开钢琴的那一刹那,乐曲随之奏响。这首曲子不同于小夜曲的宁静舒缓,音符如流水般汹涌奔放而出,是一首透露出豪迈之情的曲子,传达出一种豪迈开阔的情感,人们的心境慢慢开朗,之前战事连连失利的苦恼郁闷在这时回归平静。镜头首先给了钢琴家因饱受苦难而日渐消瘦的脸庞一个特写,然后转移到了钢琴家的手和他弹奏的键盘。我们可以看到,钢琴家并没有真的在弹奏钢琴,只是手指做出了弹奏的姿势。并不是钢琴家不想弹奏,而是在这个遍地敌军、危机四伏的地方,弹钢琴是根本无法做到的事,所以钢琴家用手指做出弹奏的姿势,音符自心中流畅,他在心中尽情地演奏了自己最爱的曲子。这一画面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震撼,此时无声胜有声正是导演的匠心独运之处,电影的艺术表现力也大大地提升了。这里,《降E大调华丽的大型波罗乃兹舞曲作品22号》既使两个节奏风格迥异的片段很好的衔接起来,使情节的发展显得自然;同时,准确刻画了人物的心理和精神世界,为故事的结局做好了铺垫。

3、塑造人物形象———《g小调叙事曲》

在危机四伏中寻找一线生机所要面对的压力是超乎所有人想象的,影片中钢琴家为摆脱死亡,日夜奔走与荒无人烟的废墟,长时间缺衣少食,这样悲苦、凄凉的生活强烈地震撼着观众的内心。终于在一个有淡淡月光的夜晚,钢琴家坐在一座黑暗破旧的建筑里,接受着那一点点月光的洗礼,周围寂静无声。在那样一个残酷动乱的环境下,能寻求到这片刻的宁静对钢琴家来说就是莫大的享受。饥饿难耐的钢琴家费尽千辛万苦,终于在一堆废墟中找到了一个罐头,激动而又饥饿的钢琴家握不住罐头,打翻在地。钢琴家难过地盯住地上的罐头,这时一双光亮的皮靴出现在钢琴家眼前。电影镜头集中到德国军官身上,观众不由得为钢琴家捏了一把冷汗,气氛突然凝固,似乎男主人公的牺牲就在眼前。而导演就是要在这个时候反转故事情节,让它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以此增加电影的感染力。德国军官并没有处死钢琴家,而是让他为大家弹奏一首曲子。钢琴家依旧上下翻飞地舞动起手指,只是此时的他已经衣不蔽体、又饿又冷,并且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应德国军官要求,主人公为其弹奏了肖邦的《g小调叙事曲》。《g小调叙事曲》于1831年创作成功,当时的肖邦同影片中的主人公一样面临着家破人亡的困境,乐曲的创作背景与影片中讲述的故事高度一致。乐曲以自由奏鸣曲的结构展开,曲调舒缓凝重,风格沉郁肃静,将观众带入了叙事的情境中。乐曲采用富有跳跃性的音符节奏,从a到g再到a,表现了内心的不安和悲愤。之后开始E大调演奏,音乐变得柔美,仿佛人们在历经苦难之后内心变得更加坚毅。后面迎来了电影的部分,音乐中加入了高音成分,调性升高,如同战争时的呐喊,喊出必胜的信念,震撼所有人的内心。从一开始哀转久绝、如泣如诉、低沉舒缓的琴音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饱经沧桑、深受战争折磨的主人公形象,他惶恐不安,内心充满了对敌人的恐惧和憎恨。但是随着节奏的跳跃舒展,主人公变得从容自信,恐惧和痛苦消失不见,我们看到了主人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看到他将心中的痛苦和仇恨都化为了继续生活的勇气和信念,看到了他勇于直面苦难的伟岸身躯。

4、诠释主题———《降E大调华丽的大型波罗乃兹舞曲》

影片最后奏响的是《降E大调华丽的大型波罗乃兹舞曲》,第二小节分析过这首曲子坚毅刚劲,富有活力,开朗向上,豪情满怀,庄重和肃穆。故事的结局是战争结束,德国军队战败,犹太人民终于在历经磨难后终于重新获得自由。这时钢琴家释放完痛苦的情绪后重新振作了起来。影片中,钢琴家在逃亡过程中遇到种种磨难,作出的种种求生的努力,可以说到达了人生的最低谷。就在此时,激情壮志取代了前面悲伤暗淡的情绪,主人公不禁回忆起逃生过程中遇到的种种人和事,并感受到其中折射出的生命的力量。所有人都亲眼目睹美好被无情地打破、被黑暗恐怖所压抑,由此深刻地体会到和平生活的宝贵。历经磨难的主人公终于走出战争的阴霾,他选择用华美的乐章演奏出他对未来生活的信心,用激昂地乐章对民族不屈的精神表示赞扬,用多彩的旋律诠释历经磨难后的光辉人生。

篇(2)

二、市场营销环境的概念

市场营销环境是企业营销职能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和力量,这些因素和力量是与企业营销活动有关的,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它通过内容的扩大和自身各因素的不断变化,对企业营销活动发生影响。

三、数字移动电视市场营销的宏观环境

宏观环境是由人口、经济、科学技术、政治法律、自然、社会文化等环境因素所组成。这些环境因素对移动电视市场营销活动的影响,主要是以间接的形式而作用于企业的营销行为。

1、媒介自身的趋利性促使其不断地寻求新的经营增长点

在中国数字电视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看到新兴的数字技术推动中国广电经营的升级、发展,另一方面也呈现出广电经营不断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探索新的经营突破口的战略姿态。当前的广电经营正逐渐转型,由一个已经恢复自主经营意识的个体,向一个具有自身发展逻辑和自身发展能动性的产业过渡。

2、人口因素与移动电视市场营销的关系十分密切

人是市场的主体,人口容量决定了市场规模,数字移动电视针对的是一个特殊的受众群体,主要包括城市的公交车、出租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内和车站的户外流动人口,他们大多处于无事可做的空闲状态。传统的电视针对的是在某一个地方相对“静止”的人群,而白天出行在外的人群是传统电视媒体无法覆盖的。这个群体不仅流动性大,而且随时段呈现规律性变化,为移动电视开展市场营销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3、有线网络资源积极推动数字电视的发展

数字化是一场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数字技术虽然只是充当了广电业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营效益的技术基础和手段,但它自身的优势是对营销的有力支持。

四、数字移动电视市场营销的微观环境及优劣势分析

企业的微观环境包括企业本身、顾客、竞争者和社会公众。前面我们提到,数字移动电视从传统的“盲区”中挖出一个庞大的受众群体,它针对的是一个特殊的受众群体——移动人群,这就是移动电视广告营销潜力蕴涵的根本所在。

1、受众群体的流动性大

以车内受众为例,乘客们乘车去往不同的目的地,在车内停留时问各不相同,这个时间因城市规模的差异而不同。

2、受众随时段呈现出规律性变化

不同时段内,乘客的人员结构呈现明显的一致性。比如说,早晨6:30到7:00,乘客以10几岁的学生为主;7:00到8:30,乘客以上班一族为主,收入水平非常近似;16:30到18:30,又以20到40岁的上班族为主。因此,不同时间段的观众结构是可控,相对稳定的。客户可以根据不同时段的不同群体,进行针对性的广告投放。

3、对受众的垄断和伴随性传播

移动电视的行动路线长而且固定,它的流动也导致电视广告能不断在特定路线上反复,从而增加了广告受众的数量和接触频牢,决定了移动电视广告的优越性,能使信息更精确、更有效的击中目标受众。但另一方面,数字移动电视传播环境中的干扰因素比在家里更多,观众的心态也更浮躁不安,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注意力,虽然关注屏幕频次高,但是单次连续观看时间短。

4、无竞争传播空间

移动电视将电视媒体从户内搬到了户外,搬到了一个低干扰的环境里,抢占了传统电视媒体无法覆盖的空间。但同时,观众也要求伴随在身边的移动电视能提供更实用,更有效更贴近的资讯。观众是媒介微观营销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它是媒体产品的最终购买者或消费者。对消费者的把握,要从规模和观众需求的质与量两方面分析和了解,从营销学的角度来考察,为特定受众服务,创造出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受众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

五、移动电视市场营销的环境威胁和市场机会

环境威胁。环境威胁是指市场环境中不利于企业营销的因素,对企业发展形成挑战,对企业的市场地位构成威胁,对移动电视而言,环境威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节目好坏是影响其经营的关键所在。由于乘客在车内停留时间不长,在公交车上的收视常常呈现为一种伴随性的行为,移动电视的覆盖率和渗透率相对大众多媒介而言,还是小众媒体。如果不能根据自身传播条件及特色来生产节目,将很难维持市场优势。要把握目标受众,移动电视应该按营销学的思路来组织和设计自身的传播产品,有效吸纳受众注意力,使观众获得满意的心理报酬,从而更有利于营销活动的开展。

第二,技术层面的问题对收视效果造成不利影响。音量的大小,人声与车声的嘈杂程度,乘客的密集程度,人群的流动性,移动电视图象信号的接收情况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电视的传播效果。

第三,模式是运营中实际的问题。在模拟电视经营模式当中,主要是媒介、广告公司、客户之间的三角游戏。作为广告经营的重要依据,数字移动电视收视效果检测机制的建立速度远远落后于技术和节目的发展。此外,数字移动电视该如何赢利,依据什么样的价格体系,什么样的成本核算才能赢利,以及用什么样的方式开拓用户市场等问题,仍具备一定挑战性。

市场机会。市场机会是指对企业营销活动富有吸引力的领域,在这些领域,企业拥有竞争优势。

第一,媒介产品的质量是根据受众满意来定义的,数字移动电视可提供的实用性信息包括:时政新闻、交通路况、出行气象、车位引导、消费资讯、商场促销等,这些信息看似平常,传统电视媒体也可以提供,但因为移动电视在户外实时传播的媒介先天优势,使这些信息具有更大的实用性,也使用广告的传播更有效,人们可以根据实时交通路况选择出行路线,可以根据消费资讯改变吃饭的地点,可以根据商场的促销信息决定逛街的去向等等。

第二,随着技术的发展,移动电视已经实现了在手机终端梦想成真,实现了面对面的商业传播。所谓“得终端者得天下”,拨开趋同认识的雾障,彰显自己的个性才能赢得市场。

六、结论

市场营销环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要素所构成的统一整体。移动电视作为营销系统整体,是一个由若干相对独立而又有一定方式相互联系的部门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它同时又存在于一个由人口、资源、社会文化等组成的大系统之中,它既受大系统的影响和控制,又反作用于大系统。

篇(3)

济南电视台自94年创办收费性经济信息专题节目至今已有5年的时间,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如何办好节目,增加创收,提高栏目收视率,使栏目常换常新,观众喜闻乐见,一直是我们这些工作者的美好愿望。如何能使商业栏目更加贴近观众,可视性更强,更好的为商家服务,我想要从方方面面利用电视媒体的特长,在视觉和听觉上下功夫,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创意是电视节目的起点和构思体系的综合产物。它是一刹那灵感的闪现,有了好的语言和优美的画面,成功就有了保障。经济节目每天播出新制作的节目,产品要推向市场,商家要招揽顾客,如何使节目抓住人心,要在宣传主体的切入点上下功夫,以何种方式体现主体,以什么样的角度宣传主体,具体的词语要精彩简炼,画面要突出主体,要以崭新的视角,并配以靓丽清新的画面,在较短的时间内,冲击、震撼观众的心灵,在观众的脑海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98年底《商业七色光》改版为《购物乐园》,在主任李一平的带领下,大家集思广义,改变栏目的形式,使栏目风格轻松活泼,不但从新制作了以栏目主持人为人物的新片头,而且还自己作词作曲制作了栏目的片头曲,歌词既符合《购物乐园》栏目的风格,又付予了节目新的含义。歌词大义是:谁都喜欢美,

谁都喜欢甜,

谁都喜欢好东西,

谁都喜欢少花钱

………………,

愿你天天都喜欢,

购物乐园天天见!

歌词通俗易懂,曲调很容易上口,很容易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节目串联也一改往常的惯例,由两位女主持人以闲谈的形式将节目串联起来,既轻松又随意,在不经意间为后面播出的节目做了铺垫,使观众能够依照兴趣有选择性的收看不同节目。

一、经济信息类节目实质性的真实往往只是部分的真实。除了关于企业、商品或服务的信息要绝对真实外,所传达的其他信息可以是虚拟的。大部分的商品宣传是借助一些有代表性的事件,有典型的环境、情景和人物,只要包含实质性合理的、可信的因素,都可用来增强信息传达的效果。例如栏目中常有的保健类产品的节目,常常通过一个典型形象来演绎使用的方法和过程,并且对产品有较详尽的功能讲解和使用说明,使观众对产品有直观的认识和了解。

二、经济信息节目反复、重复的特性。新的产品需要向市场上推广,已经为观众所熟悉的商品也需要持续的宣传,单一品种的产品和系列产品以及知名品牌的产品在做系列节目的时候,在文字和画面上要力求新颖,这往往需要编辑记者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制作节目。在功能和特点上寻求新的切入点,画面也要以新的视角给观众新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跟得上大密度的播出节奏。因为经济信息节目的传播是多次性的,它可以在某一个台或多个台滚动播出,形成稠密地“大轰炸”宣传,也可以在某一个台经年累月不断的播出,以求给观众产生深刻的印象。

例:在以往的节目中,我们曾连续报道过海尔的电视机、洗衣机、洗碗机、冰柜、热水器、空调等家电产品,以洗碗机为例,在体现其功能和使用上我就下了一翻功夫。如碗筷、盘子、杯子怎样摆放才能节水、节电,如何在冲、洗烘干后不留污渍、水渍,明亮如新。对同样一个洗碗机,怎样摆放才能容纳更多的餐具等。由于现在家庭洗碗机的拥有量比较少,站在观众的角度对适用于不同家庭的洗碗机的功能和型号进行分析才能抓住观众的心,请海尔的工作人员将不同材质及粘有各种油污的餐具放进洗碗机,进行示范,使整个过程一目了然,经过清洗的碗盘光洁如新,很有说服力。

三、经济信息节目的具体化、语言环境的具体化、观众角色的具体化也是栏目的一个特性。多数的节目都是直接通过片中的主持人之口来介绍商品,人物对话也常常被安排在家庭、社会交场所等特定的环境中,事实证明,担任传达信息任务的主持人往往拥有更多的观众,比单纯的以客观的画外音的形式介绍商品的节目更能够引起观众的注意,这要求摄像在拍摄主持人出镜的画面时,尽可能使画面更完美。如环境要好,光线要充足,如果背景颜色比较亮丽,但环境较零乱,则可采取远拍人物,使背景虚化,突出人物。拍人物近景的时候,则要求人物化妆和穿着要精致一些。主持人也应更贴近节目的形式,更注重仪表形象。

四、节目的家庭化。由于电视是一种家庭化的传播媒介,经济栏目在创作的格调上应该与家庭的和谐、安宁、轻松的氛围协调一致。画面尽量选择形象好的镜头,避免出现恐怖的、丑恶的、反面的、刺激性很强的镜头。电视属于情感媒介,节目尽可能以情动人,寓广告宣传于艺术之中。就画面而言,一般要清新、活泼、生动,形象要好,富有魅力。就音响效果而言,一般要根据节目形式与节奏,选择轻松、愉快、优雅悦耳的音乐,语言一般要简洁明快,含蓄风趣,并且言之有物,使观众看后有所学,有所悟,无论是视觉上还是听觉上都是一种享受。

例:《购物乐园》获奖作品《鱼缸》。鱼缸做为一种装饰品是近年来才走进大众家庭的,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它既能装饰家居,又能陶冶性情,花或多或少的钱都可以使自己的生活充满情趣,为家庭增色不少。节目介绍了济南市场上各种档次的鱼缸,对不同品种鱼的观赏、饲养以及如何成为养鱼“发烧友”都作了详细的叙述。画面是鲜艳神奇的水底世界,话外音是养鱼的基本知识和小窍门,配以舒缓动听的音乐,整部片子如行云流水,节目虽然只有三分多钟,但象一股甘冽的泉水流入了人们的心田,喻教于乐,使人看后有神清气爽、心旷神怡之感。

五、节目制作要精美,通过综合的视听符号,突出传播的特点。

1、观众要能通过电视画面“看懂”节目,虽然可以运用诸如视听的多种符号,但从本质上说,电视是一种视觉媒介,观众在收看电视时,是以“看”为主,以“听”为辅的,因此,电视节目画面居于主导的地位,而文字、配音居于辅助的地位。

2、文字与画面的“对位”在节目的制作过程,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即“声画对位”。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这一原则,一方面是文字的含义必须与画面所表达的含义一致,另一方面是文字和画面根据创意的要求各自承担自己的传播职能。画面表达信息不明确之处,就由文字来表达,画面本身已经建立了正确的上下文关系,表达了明确的信息,就不要再把过多的文字塞进去,节目所传达的写作信息要和节目画面相吻合,同时流动的画面和变化的音响要保持同步关系,而不能脱离画面和音响。文字的结构随着画面的发展而自然地呈现出来。同时,有了对画面充分的想象,也更容易明了哪些信息可以通过画面来传达,哪些信息必须通过文字来传达,哪能些画面需要文字对画面作必要的诠释。这样可以得到画面与文字语言结合的最佳方法,使文字与画面配合恰到好处。

3、语言文字易于理解是节目的基本要求。在风格上打破了各种文体间的界限,将各种有助于吸引观众,有助于使经济信息得到更好的传播,并收到理想效果的风格结合起来。论文的严谨、散文的随意、诗歌的优美、新闻的纪实,都可以为节目所用,使整体风格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性。

写作时要严格遵守各种法规,特别是《广告法》。同时要注意尊重和民族风俗习惯。

节目有多种表达方式,既可以以画外间的形式表现,也可以以人物语言或者字幕的形式表现。因此,画外音、人物语言、字幕的运用及其比例,也是我们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一些客观评述性的语言,如果直接通过画面中的人物之口说出,会显示得生硬、呆板;一些属于人物内心独白的语言,如果在片中直接作为人物语言出现,也会令观众感觉极不自然;而一些重要的、观众一时不一定理解或者需要观众产生深刻印象的内容,则可以以字幕、画外音或人物语言的形式同时出现。字幕是表现电视节目内容的一种常用的方式,尤其是某些以“无声”的方式来创造特殊的传播效果的节目,更是经常使用字幕这种方式。

六、商品和企业形象节目是传递信息,是说服性的。它将有关商品的信息传递给观众,使观众对商品产生认知。它通过对商品优势的展示和对观众的承诺引发观众对商品的兴趣,从而指导消费者消费,促使观众产生持续的购买行为,加强观众购买商品后的满足感,并形成对品牌的一贯认知性。商品和企业形象宣传是有目的、有计划、有对象、有连续性广泛传递信息的特点。节目要讲究艺术性,目的是树立企业形象,提高商品的知名度。

写商品介绍时应注意:

1、突出此种商品的优点。例如功能和功能优势,或功能更多,在某些方面功能更强,发明了同类商品不具备的新功能等。商品的材质和材质优势,如使用了特别的材料,使用了天然的材料,使用了新型材料等等。商品的技术和技术优势,产地和产地优势。如原装进口,名牌、名厂出品,来自著名产地等。历史优势,如生产历史悠久,生产经验丰富,生产工艺成熟等等。品牌和品牌优势,如著名品牌、传统品牌、外国品牌等内容。服务和服务优势,如免费保修,免费安装,24小时服务等等。价格和价格优势,同等质量、重量,价格如何等。

例:孟氏中药拔罐。孟宪忠所长突出“不用火,不用电,哪里疼拔哪里,会拧水管就会拧拔罐”,简单易学,朗朗上口。罐体采用聚脂材料,不变形,不易裂碎,并继承了传统针灸拔火罐的原理,免费试用,免费保修,还赠送穴位挂图和拔罐指南丛书。新发明的活血通络液(纯中药制剂、外敷),配合使用效果更佳。

2、要根据商品在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的不同,来分别进行写作,市场导入期商品的宣传侧重传达观众未知的新信息,让观众在最短的时间内认识该产品,并产生好感和购买行为。市场成长期商品的宣传侧重对观众已知品牌信息的深化,并继续提供新的信息,以加深观众的印象,促进商品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市场成熟期商品的宣传侧重商品信息的表达方式的不断变化,以使观众对已经非常熟悉的信息能再次引起注意,从而起到不断提醒观众购买商品的作用。

3、在写作食品、酒类、化妆品、保健品的节目时,必须符合有关部门的法律法规。使用的内容要准确无误,不要超越使用范围,误导观众消费。

例:某某保健食品、健康食品或补酒等,在采访使用过的人服用效果时,说食用了或饮用了某种产品后,治好了多年不愈的疾病,比吃药打针还管用,真是神了,效果最好。这种形式听起来没什么,但它违背了相应的法律法规,误导了消费者,所以是不可行的。

4、以情动人,以悠久的历史增添恒久的魅力。例如98年干红葡萄酒正热销市场的时候,张裕干红葡萄酒就以酒的生产历史作为创意的契机,并配以酒文化,如何品酒、如何饮酒,吃什么菜配以什么酒,来诠释干红葡萄酒的妙处,同时在《市场特快》和《购物乐园》两个栏目中集中地大密度地播了一段时间。酒作为一种最能够寄托情感的商品,往往代表着喝酒人的某种情感和个性,因此,在品牌、产地、历史、口味等基本的内容之外,将酒与观众的感受相联系,营造一种或温馨浪漫,或热烈奔放或沉静或庄重的氛围。同样,与之相联系的酒的消费者的个性也常常在文字中得到充分的张扬。

我们在做企业形象宣传时,目的是向观众传达有关的企业信息,传达企业良好的形象,经营理念,包括企业的技术形象、企业的精神形象、企业的社会形象等等。确立企业在同行业中的地位,显示企业的实力和竞争优势。通过良好的企业形象促进消费者对企业的商品和服务的认同。

篇(4)

大约在公元500年,法国就已经有对供游乐的园子的简单描述。当时在王公贵族们的园子中,以实用为主,如栽种果树、蔬菜等植物,这样的形式可以看成是园林的萌芽时期。这与我国的古典园林中最初的园林形式"囿--所以域养禽兽也"是有所区别的。不过,从它的使用者来说,都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的需要,这一点上又是相同的。此后,虽然在它的园林中增加了观赏植物的品种,并开始了观赏树木的修剪,但总体来说,在12世纪以前,由于整个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制约,园林的经营处于低级水平,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处于发展的萌芽时期。

12世纪以后,法国领土扩大,王权增强,巴黎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为法国成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繁荣,随着经济的增长,贵族们逐渐追求更为豪华的生活方式,进一步促进了造园艺术的发展。并出现了利用机械装置设计的类似喷泉的水戏内容和动物园等形式,而且在国王查理五世(1368-1380)的圣保罗的花园里根据记载有利用植物做成的迷宫。不管它当时代表的历史意义如何,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时期造园技艺有所提高,造园内容更加丰富。1373年.英国向法国发动了战争。战争初期,法国受挫,加上疾病,致使法国人口减少,经济受挫,造园艺术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经过近百年战争,于1453年的法国胜利而告终,开始进入了经济复兴时期,国王路易十一(1461-1483)基本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在此期间,王族安茹大公瑞内除了建造豪华的宫廷外,还建造了拉波麦特花园,此花园打破了法国的传统格局,采用了自然式的布局,而且还成功地应用了中国造园中借景的手法,这一点与中国古典园林相似,注重自然和野趣。

文艺复兴运动使法国造园艺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6世纪上半叶,继英法战争之后,伐落瓦王朝的弗朗索瓦一世和亨利二世又发动了侵略意大利的战争,虽然他们的远征失败,但接触了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文化,并受意大利文化影响深刻,对造园艺术有一定的影响。在花园里出现了雕塑、图案式花坛以及岩洞等造型,而且还出现了多层台地的格局,进一步丰富了园林的内容。比较有代表性的园子象东阿府邸的园子、迦伊翁的园子等等。总的来看,这一时期园子的功能除了增加了游憩、观赏的功能外,仍保留着种植、生产的功能,总体规划很粗放。

到了16世纪中叶,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园林艺术也发生了新的变化。首先表现在建筑上,形成庄重、对称的格局,园林的观赏性增强,植物与建筑的关系也较为密切,园林的布局以规则对称为主,这一切主要是由于受意大利造园的影响,比较有名的有阿内府邸花园、凡尔耐伊府邸花园。16世纪到17世纪上半叶,在建筑师木坝阿和园艺家莫莱家族的影响下,法国造园从局部布置转向注重整体布局,并且也有运用题名、图象表达思想的记载,这与我国园林中应用景题、对联等似有同功之处。可见,这时园林的创造力、表达力明显增强。陈志华先生称这一时期为法国早期的古典主义。在倡导人工美,提倡有序的造园理念影响下,造园布局便注重规则有序的几何构图,这一理念同时在植物要素的处理上也有表现,他们运用植物以绿墙、绿障、绿篱、绿色建筑等形式出现,而且技艺高超,充分反映了他们唯理主义思想。

17世纪下半叶,法国的古典主义造园艺术得到极大的发展,最有代表性的是勒诺特尔,为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设计的凡尔赛花园,成为古典主义的代表。宏大、壮丽、稳重,伴随着路易十四的宫廷文化,法国古典主义造园艺术传播到西班牙、俄罗斯、意大利及至整个欧洲,影响极为深远。凡尔赛花园的总体布局是为了体现至高无上的君权,以府邸的轴线为构图中心,沿府邸--花园--林园逐步展开,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而且以林园作为花园的延续和背景,可谓构思精巧。而园林布局则强调有序严谨,规模宏大,轴线深远,从而形成了一种宽阔的外向园林,反映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在平展坦荡中,通过尺度、节奏的安排又显得丰富和谐。其宏大规模的功能是为了宫廷举行各种活动以容纳许多人,而国王路易十四喜欢的一处是"瓷瓦里阿农"便殿,装饰材料的应用是仿中国的瓷器建造的,可见中国的文化在那时就已有深远的影响了。此外,非常有名的花园还有勒诺特尔为富凯设计的孚-勒-维宫府邸花园,是他的第一个成熟的作品。造园艺术也非常高超。对于凡尔赛花园和孚-勒-维宫府邸花园的详细设计这里不再赘述,因为大凡喜欢园林艺术的人都解读过他们。纵观法国的历史不难看出,当法国步入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成为全欧洲中的强国,在政治及文化方面都达到了辉煌的颠峰,在这样文化昌盛的时代,涌现这样优秀的园林作品也易于理解了。

法国庭园自16世纪以来,都采用了严格对称的形式,到17世纪,虽然受意大利的影响,但在整体设计及局部处理上仍未能达到统一,局部的变化也是零散的,勒诺特尔最重要的成就是将庭园与建筑看成一个整体,来设计雄伟而又统一的景观,并在他的具体设计中得到了成功的体现,凡尔赛宫苑的完成确立了法国古典庭园式样。随着路易十四辉煌历史的结束,进入摄政时代以后,凡尔赛宫苑就开始荒废了,直到1747年才得到复兴。

18世纪后,法国造园艺术又受到中国和英国的影响而发生了变化,追求亲切而宁静的氛围,是对法国古典主义造园艺术的一种冲击。宫廷式园林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增加了许多"自然"的味道,18世纪中叶,正当法国资产阶级成为一个新兴阶级崛起的时候,他的启蒙思想家们从中国借用孔孟的伦理道德观念作为反抗宗教神权统治的思想武器,随着海外贸易的开展,欧洲商人从中国带走了大量的工艺品,呈现出一种较高的东方文化。法国造园也进一步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18世纪下半叶,由于受到启蒙运动的思想文化潮流影响,造园艺术又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对自然风景园林大为推崇。

篇(5)

自然风景在电影中的呈现,并不是仅仅作为一种单纯的视觉符号,更多的时候是一种社会象形符号。自然风景从风景本身转换成为电影中的审美观照对象,往往是一个文化渗入和文化建构的过程,“掺入了道德的、观念的、政治的因素,使其具有了自然的、历史的、社会的符号学意义”[1],因此,便有可能形成某种风景政治或风景意识形态。在自然风景的多重意识形态隐喻中,自然风景与民族认同的关系是重要的一维,“在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当中,风景也成为建构‘想象共同体’文化政治的重要媒介”[2]。例如,美国为了培养公民国族意识的认同,在自然原野中建设了著名的黄石公园,以此作为凝聚国族历史的重要媒介。苏格兰浪漫主义作家司各特擅长风景描写,他通过对苏格兰风景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和讴歌,使苏格兰成为英雄的家乡、可敬的祖国,唤起了苏格兰人民强烈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识。自然风景的民族认同性建构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上,并非是一种常态和持续进行的过程,而是具有历史阶段性特征,尤其是在遭遇外敌入侵或民族危亡、国家危难之际,自然风景的民族认同功能便得以凸显。例如,在中国的中,为了激发、鼓舞全国人民的民族危亡意识和同仇敌忾的抗战精神,社会各界迅速行动起来,利用各种方式宣传抗战。对于文学艺术界而言,创办更多的抗战文学刊物,创作更好的抗战文学艺术作品便是行之有效的动员策略。在这些文学艺术作品中,自然风景成为一个高热度的叙事符号,这仅仅从一些抗战艺术作品的题名中就可窥见一斑,如茅盾的《白杨礼赞》,艾青的《旷野》,江村的《旷野的悒郁》以及感奋人心的抗战歌曲《松花江上》、《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等。在和平时期,如果艺术作品涉及到民族抗战题材时,依旧会运用自然风景的民族认同功能。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中国战争电影,尤其是以冯小宁为代表的一批导演所拍摄的系列战争题材电影,都有意识地运用了自然风景的民族认同功能,为影片增光添彩不少。冯小宁是一位勇于进行艺术探索的导演,注重风景在影片中的叙事功能便是他探索出的成果之一。早在1990年他所拍摄的《战争子午线》中,长城这一人文风景构成影片的重要意象,它既是故事贯穿始终的发生空间,也是抗战民族精神的象征,“沿长城西进”成为一群孩子无言的革命信念,直至最后把鲜血散在长城脚下。1995年后,冯小宁又相继拍摄了《红河谷》、《黄河绝恋》、《紫日》等战争题材电影,凸显了自然风景的民族认同功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自然风景作为一种物恋对象,在民族危亡之际担负着融化阶级矛盾和化解家族个人恩怨的作用。在电影《黄河绝恋》中,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苍茫无垠的黄土地和气势磅礴的黄河,而这并不仅仅是起着故事发生的空间背景的功能,显然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导演冯小宁在谈到拍摄过程时说:“《黄河绝恋》的‘恋’指的不是一般的男女恋情,而是对中华民族的灵魂、对黄土地、对黄河的眷恋,是献给祖国、献给人民的一首颂歌。凡是看过影片的人都会有这样的同感。”[3]在这里,实际上牵引出一个概念:物恋。物恋最初是一种宗教用语,指对某种单调物体的崇拜,后来发展成精神分析学的意义。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物恋就是被想象为失去了或者可能失去的某物的替代品,并赋予替代品神奇的力量,使它们成为物恋的对象。在电影《黄河绝恋》中,黄河是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形符号而构建的,是中华民族的物恋对象,这不仅因为黄河是华夏儿女的母亲河,孕育了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更主要的还是因为在民族危亡之际,人们需要寻找一种中介物来获取自己的民族身份感,以凝聚起抗战意识,而黄河便可以担负起这个职责。在《黄河绝恋》中,八路军班长黑子和女军人安洁要护送美国飞行员欧文西渡黄河到延安去。西渡黄河需要安洁的父亲安寨主帮忙,但安寨主与黑子有三代血仇,在国难家仇面前,当事者如何抉择?黑子夜访安寨主,一席交谈后两人决定冰释前嫌,同仇敌忾、一致对外。当安寨主为护送他们赶到黄河渡口时,却遇到了事先埋伏的日本鬼子,他不幸被打死在黄河边,而这时他的管家也抛弃掉自己被黑子家族造成失去男儿身的仇恨,点燃茅草屋为黑子报信,以至于自己被日本鬼子活埋在黄河边。这里发生的一切,都被黄河所见证,黄河在这一刻充当了民族物恋的对象,安寨主等人为了保卫黄河、保卫中国而摒弃了家族矛盾和个人恩怨,甚至不惜牺牲生命护送黑子等人过河。二是自然风景作为一种具有东方情调的审美对象,在冯小宁的电影中既表征出民族受压迫﹑受剥削的现实境遇,也表征出中华民族及文化被西方所认同﹑所接纳的理想吁求。东方情调是一个与后殖民主义和东方主义相联系的概念,是在东西方文化严重不平等的情况下呈现出的一种审美风格,即是说,“‘东方情调’是被作为西方文化的‘他者’,作为一种特殊的欲望对象而存在并且获得自己的美学定位的”[4]36。东方情调属于第三世界文化,按照杰姆逊的观点,“所有第三世界的文化都不能被看作是人类学所称的独立或自主的文化。相反,这些文化在许多显著的地方处于同第一世界文化帝国主义进行的生死搏斗之中”[5]。换句话说,属于第三世界民族的、具有东方情调的文化遭受着帝国主义的压迫和侵蚀。冯小宁的电影尤为注重运用优美壮阔的自然风景来表征中华民族及文化。这是一种具有东方情调的自然奇观,由此诱发了西方列强的狼子野心:在《红河谷》中,是苍茫圣洁的高原、皑皑雪峰和碧净澄澈的湖水;在《黄河绝恋》中,是西北豪迈奔腾的黄河和雄浑厚重的黄土地;在《紫日》中,是东北繁茂丛生的大兴安岭森林。这些具有神秘情调的自然风光,极大地刺激和满足了西方列强的想象和欲望,他们虎视眈眈,企图征服,于是,英国人的魔爪伸向了高原,日本人的铁蹄蹂躏着黄河和大兴安岭森林。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冯小宁的电影也表现出了东方情调的另一面,即具有不被“西方主流文化所同化的异质性因素”,它以“古老的风情、顽强的独立性,以及巨大的神秘力量”[4]37,深深地折服了西方他者,使其不再报以偏见和觊觎之心,而开始进行一种超越民族和国家身份的平等交流。《红河谷》中的英国人琼斯,迷恋着这个梦幻仙境和童话世界,对罗克曼少校的侵略暴力行径极力痛斥和反对;《黄河绝恋》中的美国飞行员欧文对黄河充满着无限的留恋,50年后重返黄河边寻觅曾经的爱和天使;《紫日》中的日本少女秋叶子深受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灌输,但在大兴安岭的森林中与中国农民和苏联女军医历经患难后彻底醒悟,改变了固有的价值观。在这几部电影中,也出现了西方男慕中国女性的情节,如《红河谷》中琼斯对藏族头人女儿丹珠的喜欢,《黄河绝恋》中欧文对八路军女战士安洁的深深爱慕等,这实际上也是西方人对中华民族及文化折服的另一种表现,饶有意味的是,这也与自然风景有关。按照生态女性主义的观点,女性与自然天然地具有相似性,因此,女性在某种程度上与自然风景是同一的。这样,电影便通过女性———自然风景———民族及文化之间的联系,以另外一种形式表征了西方对中华民族及文化的认同。

二、自然风景与生态记忆电影艺术

当今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在厌倦和无可忍受之余,人们对于湖光山色、绿树秀林等或优美或壮丽的自然风景心系而向往之,而这也成为各种艺术形式所表达的主要题材,尤其是电影媒介在这方面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仿真的视觉艺术,电影再现或表现自然风景的独特优势自不待言,更主要的是,电影还具有警醒人们生态意识的独特功能。本雅明就认为,电影带来了受众感觉器官的革命:“电影在视觉与听觉双方面帮助我们扩大了对世间事物的注意范围,因而加深了我们的统觉能力”[6]。由此,就可以打开受众无意识的经验世界,尤其是“电影施之于肉体和精神的震惊效果,可以极大程度地激发起人的评判意识。这样,当生态电影施之于人的整个统觉,便可以对观众的生态意识起到极大的警醒作用”[7]。当今的很多生态电影,在展现自然风景、表达生态意识时,突出运用了一种生态记忆的形式,通过激活和开掘人们对于原始的自然风景、故乡的自然风景的追忆和留恋,来弥合内心的生态裂痕。对原始的自然风景的追忆。原始的自然风景,在这里主要是指具有神秘性和未祛魅的,而人们对之充满敬畏和膜拜的种种自然物象,它们与原始记忆即原始经验密切相连。原始经验是深存于人们内心结构的一种原始的集体无意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其主要内容,突出表现为人类对于自然的膜拜和敬畏。正因如此,当人们对于当今的生态环境恶化日益不满时,便会激活心理结构中的原始经验,萌生出一种怀恋原始经验的膜拜和敬畏自然的生态情结,重新赋魅自然神性,而这尤为表现在人们对于原始的自然风景的追忆上,通过赋予自然风景以神性,表达出人与自然和谐存在的生态渴望,电影《红河谷》、《德拉姆》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在《红河谷》中,呈现的自然风景是圣洁的雪域高原,这是地球上最后一块净土,是一个远离现代文明侵犯的神秘世界,人们对自然充满无限的尊崇和膜拜。在藏族人心目中,那皑皑雪山是圣山,是不可触犯的神灵,稍有不慎便会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影片中,傲慢的英国人罗克曼在雪山中行走时,由于固执不听向导的劝告对天开枪,终于引来雪崩而险些遇难。藏族人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在嘎玛堆巴星升起在雪山顶之前,不能下河洗澡,否则会冒犯神灵,降下灾祸。当汉人雪儿达娃由于无知下河洗澡后,格桑便特意举行仪式祭拜,为她赎罪。也正是因为对自然的敬仰和膜拜,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活的纯真,死的安详,体现出一种人性与自然神性的和谐结合。在纪录电影《德拉姆》中,自然风景是飘渺的雾气和惊涛拍岸的怒江,她们充满神奇的色彩,体现了天地神人一体的生态存在。“德拉姆”的意思是平安女神,电影开头,那飘渺无常的雾气就是平安女神的化身,她庇佑着生活在这一方水土上的朴实的原著民们。电影中的怒江也颇具神性,她时而怒吼、时而温婉,与两岸的人们休戚与共,在哺育人们的同时,也铸就了人们自信祥和的性格和对生活的无限希望。对故乡的自然风景的追忆。故乡总是人们心中回忆起来最温暖的一个场所,是挥之不去的心灵栖息地。故乡孕育了每个人的童年,童年最美好记忆如同精美的相册被定格在温馨的故乡,历久弥新。在童年的故乡记忆中,其实包含着一份无意识的生态情结:“童年时代对特殊地方的依附中包含的生态学———在那些地方尚受保护和‘自然’的时候”[8]。这份生态情结使故乡成为人们值得依恋和能够记忆的宜居家园,尤其是在当前,人们居住于都市,每天不得不痛苦地忍受噪音、废气排放以及雾霾天气时,总是会不由自主地怀念故乡的美好环境:美丽的山,美丽的水。尽管这份美好现在可能已经或正在消失,但是那份储存在童年中的美好记忆,是永远无法湮灭的。而当前的一些生态电影,如霍建起的《那山那人那狗》、章家瑞的《诺玛的十七岁》等,充分发挥其“物质现实的再现”[9]本性,通过再现故乡美丽的自然生态风景,使人们在重温美好记忆的同时,也激发起了强烈的生态意识。《那山那人那狗》其实是一部关于父子情的邮政题材电影,父子之间原本隔阂的感情,在一趟跋山涉水的邮路中逐渐消除。但影片在表达这种情结的同时,尤为注重展示湘西乡村清新、秀丽、精致的自然风景,影片的主色调是绿色,绿色的田野,绿色的山川,绿色的树木,营造出一种唯美的绿色生态意境。生于斯的山民们也过着一种绿色的、淳朴的神仙般的美好生活,儿子问:“山里人为什么住在山里?”父亲回答:“因为山里人都是神仙”。这种怡然自得的绿色生态生活,对于那些正在城市中饱受环境污染之苦的市民而言,是多么难得的一种奢望啊!《诺玛的十七岁》讲述云南哈尼族少女诺玛与外来青年阿明懵懂而凄婉的爱情故事,同时展现了雄浑壮观的哈尼梯田自然风景。诺玛对于城里的观光电梯充满向往,饶有意味的是,城里人却一群群地跑到与诺玛水融的故乡,欣赏美丽的哈尼梯田,并纷纷在梯田边拍照留影,以获得一份对于乡村生态文明的认同。而诺玛在完成一个少女成长的同时,也获得了对于故乡生态文明的自我认同。

篇(6)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4)03-0054-008

国家竞争力是一个现代概念,但竞争是一个古老且永恒的话题。无论是个体生命,还是人类种群,都是在竞争中诞生和成长。进入文明时代以来,人类围绕土地与资源的竞争已进行数千年,形成了今天的世界行政地图。目前,全球自然版图已基本划分完毕,虽然局部地区领土纠纷不断,但整体世界秩序趋于稳定。20世纪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贸易与繁荣削弱了大规模战争爆发的社会基础,国家竞争模式由零和博弈逐步转变为正和博弈。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国家之间的合作日益加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如何营造国家竞争优势,提升国家竞争力,是各国普遍关心的话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竞争力集中体现为国家更多、更快、更好、更省、可持续地创造财富的能力。对财富创造问题的研究正是经济学的起源。构建国家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首先要回顾经济学经典文献,对与国家竞争力相关的经典理论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古典学派以前对国家竞争力的认识

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84)在研究国家起源问题时,沿用摩尔根的方法,将人类历史划分为三个主要时代: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1]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竞争的主要形式由人与大自然的竞争逐渐转变为人类族群之间的竞争。

(一)从史前到西方世界崛起

在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是来自大自然的生存威胁。虽然部落或族群之间也会因为个人仇恨和争夺资源而发生一些争斗,但缺乏大规模战争所需的人口和物资。这时的人类共同与自然展开竞争。正如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LS Stavrianos,1979)所言:“旧石器时代的社会组织的实质是协作。从根本上来说,家庭和部落都是相互协作的团体,它们共同为生存而进行艰苦的斗争。”[2]进入农业文明后,人类族群之间的竞争加剧。战争是国家竞争的主要形式。人口和粮食产量是农业文明时代国家竞争力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虽然游牧民族短期内曾战胜过农耕民族,但从长期看,农耕民族的竞争优势更明显,游牧民族最终都被农耕民族征服或同化。16世纪以后,西方世界崛起,货币经济开始取代自然经济,具有统一经济体的民族国家成为主导。各国对财富的追求一方面加剧国家之间的竞争,另一方面推动对财富问题的研究。这时,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提出的原意为家庭管理的“经济学”扩展为研究整个国家或社会财富问题的“政治经济学”。在古典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诞生之前,最有代表性的理论是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

(二)重商主义的国家竞争力:获得金银之能力

重商主义认为,国家竞争力取决于国家占有财富的多寡,金银是财富的最佳形式。因此,一国要提高竞争力,就要通过各种方式尽可能多地占有金银。重商主义推崇贸易顺差,认为国内贸易不能增加国家金银总量,只有通过对外贸易换取外国金银,才能增加国内真实财富。在重商主义者看来,由于不可能所有国家在同一时间的出口都大于进口,因此一国获得财富必然以他国丧失财富为代价。这种零和博弈思维模式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为提高国家竞争力,重商主义者主张以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干预经济,主要措施包括:实行关税保护,对制成品鼓励出口、限制进口;鼓励生育,人口众多不仅可以降低工资,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而且可以增加税源和兵源;扩充军备和殖民地扩张等。重商主义在商业快速增长时认识到了货币的重要性,但夸大金银的作用,错误地认为财富产生于流通领域。重商主义的贡献在于强调了国际贸易的重要性,虽然没有认识到贸易是互惠的。它也改变了人们对商业的态度,促进了经济繁荣。

(三)重农主义的国家竞争力:农业生产力

重农主义产生于18世纪50年代重商主义结束时期的法国。它否定了重商主义对财富的错误认识,强调生产而非交换是财富的源泉,但片面地认为只有农业是生产性的,国家竞争力取决于农业生产力。重农学派认为,虽然工业和贸易是有用的,但只是改变原材料的形态,只有农业生产剩余,提供纯产品。重农学派的代表人物魁奈(Francois Quesnay,1767)指出:“只有农业才是满足人们需要的财富的来源,只有农业才能创立保卫财富所必需的武装力量。”[3]因此,国家是否强大取决于农业。他们将“自然秩序”的概念引入经济学,反对封建特权和政府管制,倡导自由放任,这一观点深刻影响了古典经济学。但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工业成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力,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不断下降。工业越发达,贸易越繁荣,重农主义的错误就越明显。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出版标志着重农主义走向终结。

二、古典经济学的国家竞争力理论

古典学派始于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出版。[4]他们对财富这一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信奉经济自由主义,重视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主要从生产或供给角度研究财富问题,认为发达的物质财富生产能力是国家竞争力强的标志。

(一)对财富的重新认识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目的在于富国裕民。与重商主义者一样,古典学派也认为掌握大量财富是国家强大的标志。但是,重商主义者对财富“概念的混乱引导欧洲的政策走上一条彻头彻尾错误的道路”。[5]亚当・斯密在《国富论》开篇就指出:“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6]古典学派拒绝了重商主义关于财富的错误认识,纠正了重农主义对财富的偏见,明确财富是各种生产要素共同作用,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劳动产品。货币或金银的作用十分重要,但它们是交易的媒介,而不是真实财富。国家强大不在于占有金银多寡,而在于物质财富生产能力的高低。如果金银不投入生产领域刺激人们发展生产,新财富就不会产生。

(二)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商品生产能力

既然财富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那么增加财富就要发展生产。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途径在于提高生产能力,而不是抢夺金银。要提高商品生产能力,就要合理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发挥他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对劳动、资本和土地等生产要素的研究构成了古典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这些生产要素构成国家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近代史上较早崛起的西班牙从美洲掠夺了巨额金银,但这些金银没有大量流入民间转化为发展生产的资本。到17世纪,西班牙的国家竞争力明显下降,而发生工业革命的英国生产能力大幅提升,竞争力不断增强,取代西班牙成为世界霸主。卡尔・马克思(Karl Marx)全面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指出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7]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表明,一国的生产力水平决定该国的国家竞争力。

(三)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关键:营造比较优势、发掘资源禀赋

如何提高生产能力,营造国家竞争优势?亚当・斯密用大量篇幅论述了分工的作用,认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6]分工原理在国家之间同样发挥作用,各国应根据自身优势分工生产,在此基础上进行贸易。对于国际贸易,古典学派一改重商主义的零和博弈思维模式,约翰・穆勒(John S. Mill,1848)指出,国际贸易不是国家之间争夺金银的斗争,而是互通有无,各取所需,“它的好处在于能使世界上的各种生产力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是使生产物便宜的一种方法。”[8]古典学派关于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影响深远,迈克尔・波特认为它是“长期以来在国际竞争分析中处于主流和控制地位的一种理论”[9]。比较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成为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这一理论最终将国家竞争优势落脚在生产要素的充裕程度上,其典型就是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当然,古典学派自由贸易的思想也遭到了批判和抵制。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李斯特(Friedrich List,1841)反对完全的自由主义,主张落后地区应由国家主导工业化。他指出,自由贸易符合英国的利益,而“德国国家的生存、独立和它的前途所依靠的,就是它的保护制度的发展”[10]。他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认为,落后国家应通过设置进口关税甚至颁布进口禁令来扶植本国的民族工业,唯有如此才有赶超发达国家的希望。由此,贸易自由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两种思想展开了长期论战。

三、新古典经济学对国家竞争力理论的贡献

新古典学派扩展了生产要素的分析,不再像古典学派那样只注重研究生产问题,而是将生产和消费并重,建立了供给-需求的分析框架,并将古典意义的“政治经济学”改称为“经济学”,意在强调这门学科是不涉及政治问题的“一种纯粹的和实用的科学”。新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对国家竞争力研究产生深刻影响。

(一)供给-需求模型:国家竞争力新的分析框架

19世纪70年代兴起的“边际革命”动摇了古典经济学的权威地位,边际学派从需求单方面解释价值的形成。马歇尔将古典经济学的精华和边际思想结合起来,用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因素构成“剪刀式”价值折中理论。新古典学派对古典经济学最明显的改进之一就是不仅研究生产者行为,而且研究消费者行为,将供给与需求并重,重新构建经济学的分析范式。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90)指出,任何生产要素价值的形成“如同拱门的拱心石一样,是靠两边相反的压力来维持自己的均衡的;即一方面是需求的压力,另一方面是供给的压力”。[11]供给-需求模型从此成为经济学的一般分析方法,对国家竞争力的分析也产生了深刻影响。供给的目的是为了满足需求,国内需求的规模、水平、层次、结构和潜力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分析国家竞争力,要一方面研究国内供给,另一方面研究国内需求。

(二)生产要素的扩展:重视人口质量

古典学派主要研究了劳动、资本、土地这三种生产要素。新古典学派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将企业家才能纳入生产要素。新古典经济学集大成者马歇尔指出:“人类的才能与其他任何种类的资本,同样是重要的生产手段。”[12]马歇尔将生产要素分为四种:土地、劳动、资本和组织,在《经济学原理》中用五章的篇幅论述组织这一独立的生产要素,认为前三种生产要素只有在企业家的组织下才能有效配置,达到收益最大化。后人把组织这一生产要素进一步具体为企业家才能。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专门对人口质量进行分析,认为人口质量是耐用的稀缺资源。健康、教育方面的支出不仅仅是消费,而且是人力资本投资,可以在未来转化为巨大的资本存量,是重要的生产要素。“人口质量和知识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未来的前景。”[13]因此,人口质量是影响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人才资源、主体素质等人口质量因素必须纳入国家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三)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课题,但很多经济增长理论都根植于新古典主义。这些理论对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丰富了人们对国家竞争力的认识。索洛(Robert M. Solow,1956、1957)通过一个总生产函数建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指出在技术固定不变的前提下,总产出取决于资本存量和劳动投入,经济系统经过自动调整后处于稳定状态。[14]索洛强调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他发现将技术进步引入模型后,劳动力和资本投入的增长只能解释不到一半的经济增长,其余部分来源于技术进步。一旦经济处于稳态,产出率只取决于技术进步,即只有技术进步才能解释经济的长期增长。[15]熊彼特(Joseph A. Schumpeter,1911)以创新理论解释经济周期和经济发展,认为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创新,最主要的创新者是企业家。如果没有创新,经济生活将会达到静态均衡。科技与创新是影响经济增长和决定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4.竞争模式:从零和博弈到正和博弈。早期国家间的竞争被视为你争我夺的零和博弈,对领土和资源的争夺为世界带来了深重的灾难。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使人们认识到零和博弈的成本太高,其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二战后,国际秩序基本稳定,全球性协调机制日益增多,全球治理平台正在逐步形成。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工的深化和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各国之间的依赖程度空前提高,国家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合作共赢、互利互惠的正和博弈。正和博弈成为绝大多数国家的发展理念。中国的一系列发展理念表达了中国致力于通过正和博弈的模式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愿景。例如,和谐社会、科学发展、和平发展道路分别体现了国民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国家之间的正和博弈。

5.竞争路径: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和国家竞争力提高的路径经历了从要素驱动到投资驱动,再到创新驱动的转变。古典学派主张发挥比较优势,利用资源禀赋提高竞争力。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强调投资的重要性,凯恩斯主张在市场投资不足的情况下由政府进行投资。而迈克尔・波特认为,劳动力、自然资源、金融资本等物质要素投入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作用日趋减少,一国竞争力的大小不再取决于依赖要素的比较优势,而是取决于源自创新的竞争优势。创新成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根本路径。

参考文献:

[1]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

[2]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上)[M].吴象婴,梁赤民,董书慧,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9.

[3]弗朗斯瓦・魁奈.魁奈经济著作选集[M].吴斐丹,张草纫,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408.

[4]斯坦利・L・布鲁,兰迪・R・格兰特.经济思想史[M].邸晓燕,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7.

[5]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上卷)[M].赵荣潜,桑炳彦,朱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14,13.

[6]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1,5.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0.

[8]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下卷)[M].赵荣潜,桑炳彦,朱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119-122.

[9]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43-47,67-69.

[10]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陈万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354.

[11]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下卷)[M].陈良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198-199,232.

[12]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M].朱志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246.

[13]西奥多・W・舒尔茨.人力投资――人口质量经济学[M].贾湛,施炜,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1.

[14]Solow R M.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6,70(1):65-94.

[15]Solow R M. 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7,39(3):312-320.

[16]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162,3.

[17]道格拉斯・诺斯,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新经济史[M].厉以平,蔡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

[18]Lewis W A.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ur[J]. The manchester school,1954,47(3): 139-191.

[19]Raul Prebisc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Latin America and its principal problems[R]. New York: United Nations,1950.

[20]Myrdal G. 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ed regions[M]. London: Duckworth,1957.

[21]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反思经济发展与政策的理论框架[M].苏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4.

[22]Nye J S. Soft power[J]. Foreign policy,1990 (80):153-171.

[23]查尔斯・汉普登-特纳,阿尔方斯・特龙佩纳斯.国家竞争力:创造财富的价值体系[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5-6.

[24]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高登第,李明轩,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166,160.

[25]Schwab K,World Economic Forum. The globe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3-2014[R]. Geneva: SRO-Kundig,2013.

篇(7)

摘要院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利用电力线作为传输媒介,通信安全可靠,投资成本低,在电力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主要分析电力线上存在的多径干扰问题,并进行建模仿真。并介绍OFDM 技术的基本原理。

关键词 院电力载波通信;多径延迟;OFDM

中图分类号院TM76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5)27-0225-03

0 引言

电力线高速数据通信技术,简称PLC (Power LineCommunication 或PLT(Power Line T elecommunication),是一种利用中、低压配电网作为通信介质,实现数据、话音、图像等综合业务传输的通信技术[1]。随着对PLC 传输速率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带宽的有限性导致基于扩频技术的电力线通信进一步发展受到制约,而正交频分复用技术OFDM 以其抗衰落能力强、频带利用率高等优势,被电力线高速通信所采用。OFDM 具有使用相对较多的窄带子载波,简单的矩形脉冲成型和频域上子载波排列紧密等基本特征。其频谱为多个相互正交的形状为Sa 函数的子载波相叠加,避免了码间干扰和子载波间干扰。FFT 和IFFT 技术的快速发展使OFDM 更加易于实现,而且子载波数越多越能体现OFDM 的优越性[2]。

1 低压电力线通信的多径干扰问题

1.1 电力线多径干扰原因

多径干扰产生原因是连接在低压电力线上的众多用户,实时在进行电器的插拔操作,导致电源线路状况不断变化,造成线路阻抗不匹配,发送的信号会经过不同的反射路径到达接收端,多路接收信号在接收端进行合并形成多径干扰,当多条路径的信号传输时延过大时会造成频率选择性衰落,从而引起码间干扰。

1.2 电力线多径信道建模

由于低压电力网每天会接收到各种各样设备的连接,其电网的负载一定不是固定的,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造成信号的反射,使发送的信息多条经过不同的路径到达接收点。由于信号在每条路径上经历的时间不同,多条路径上的信号在接收端进行叠加形成干扰,即多径干扰[3]。当最早到达的信号与最晚到达的信号时间差较小时,这种干扰对系统的影响可以忽略,反之,如果时间差较大,这种干扰就会对系统造成严重的影响。现有的较为典型的电力线信道模型分别由Philipps 和Zimmermann and Dostcrt 提出。

1.2.1 Holger Philipps 模型

篇(8)

 

“不要失望,甚至对你并不感到失望这一点也不要失望,恰恰在似乎一切都完了的时候,新的力量来临,给你以支柱,而这正表明你是活着的。” --《城堡》

卡夫卡的经典意义就在于此,人的能动性是在紧张的时间和逼仄的空间里得到最大激发,人的精神是丰富多彩不可预测的,内心的黑洞需要自己填充,但不要以为你可以掌握命运,它会时时横亘在面前如死胡同,人类就这么痛苦着,这既是K的困境,也是所有人类的局限。

卡夫卡内心不是可以轻易进入的,他孤独又渴望交往,恋爱时热爱通信、犹豫彷徨、既憎又爱其父,是个有着无数缺陷的好人。他颠覆了传统写法,将文学引入新境界。他是晦涩的、隐喻的、深奥的,但更是卑微的、懦弱的、真实的,能在恶劣的环境中、身染沉疴的前提下文学艺术论文,创作出如此丰富多才的作品,令人仰止。

说卡夫卡的小说带有浓郁的寓言性质,一开头就显出端倪了。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叫K.的人在深夜进入了一个陌生的世界,城堡。后来我们发现,K.的首次出现就像《圣经》开头的创世纪一样,是一种出生,他刚一来就出生在城堡的外围。从始至终我们全然看不到K.的过去、家乡、亲人和生辰八字等一切过去的信息,仿佛一个迸自石头的孙悟空。这暗示作者从一开始就打算讲一个人在陌生、怪异、牢不可破的异乡追寻、跋涉的故事,而且他的背景只跟他当时所在的处境相关,就像一个突然被上帝抛到人间的人。除了两三次出现在K.嘴里对自己举目无亲的抱怨,而这只是出于一种向别人诉苦的心理,这里边的一个疑点是,K.曾亲口告诉别人他抛弃父母妻儿千里迢迢来到这里,既然已经有了妻儿,后来和弗丽达的婚约又是怎么回事呢?K.后来似乎全忘了他说过这句话。似乎这正是早期中欧“漫游工匠”的生活状况。

无论K.的过去是什么,他代表着一种理性、公正、平等、顽强、负责任的人格形象论文提纲怎么写。这些词本身是中性的,属于现代人的正常状态,正是这些正常的人格特点使他在城堡的村子举步维艰、越陷越深,像一个身着冬日盛装的人穿越密密匝匝的荆棘丛林一样。这些特点在某些时候很无奈地变成了令人讨厌的缺点,卡夫卡并未将K.塑造成一个让人喜爱或同情、或者其他挑动人的感情的人,其中顽强这点尤为突出,以至于表现得让人无法忍受的固执。固执、一根筋的倔强,成了他的最大特点,也使得此人自始至终保持着一种不屈不挠的斗争性。

K.越“靠近”城堡就越发现那横更在其间的荆棘般的重重障碍,卡夫卡也并没强调K.行进途中的迷茫与精神挣扎,他更有一种谦卑与忠实,无论他怎么艰苦、无论精神遭遇多么大的阻力,他始终未将其外现,他展示给我们的始终是黄牛一般执拗、不屈甚至盲目的冲撞、打拼。这体现在K.不厌其烦、穷追不舍地通过各种渠道手段与各方“城堡人”的接触或争取接触。我们得以看到“城堡人”的影绰百态。

K.固然也会有所成功,可却丝毫没有坚固的保证。“他也会在人家给予他的似是而非的恩宠的蒙蔽下在公务以外的生活中有失检点,致使自己在这方面大栽跟头,那时衙门就不得不出面,依旧是文雅而和蔼可亲地、摆出一副违反本意爱莫能助的姿态,根据某一条他不知道的有关公共秩序的法令把他清除掉。”他甚至会取得决定性的阶段性胜利,占领某一个地域,“似乎他现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自由,可以在这块原是禁止他来的地方愿等多久就等多久……但同时他又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种自由、这种等待、这种刀枪不入的状态更荒谬、更让人绝望的事了。”

《城堡》没能完成,《城堡》是一部无完整性的作品,连结尾都没有,结尾K.被车夫盖尔斯泰克不知所以地强行拽走文学艺术论文,被贵宾楼老板娘叫喊着看她做的新衣服,这能算结尾吗?普通意义上的结尾都算不上。据卡夫卡的朋友说,后来的结果是K.死掉了,这句话又有什么意义呢?K.与弗丽达的恩怨还未彻底了结,贵宾楼老板娘与K.还有一些纠葛,更不可忽视的是,K.与小男孩汉斯约定要去见他的母亲弗丽达,汉斯母亲是从城堡“下嫁”村子里的高雅的女人,K.希望通过她开启通往城堡的一道门……很多关节都尚待K.去突破,每一个关节都有望实现目标,都构成下文的可能性。所以《城堡》之谜是无解的、未解的,就像K.的行为本身或其必然宿命。

城堡是什么呢?每个人读完都会问,我想是否可以认为是命运,它的不可抗拒是顽固的坚强的,没有人可以左右,若你反抗,只有绝境,但卡夫卡的意义又不尽如此,他还为K也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活动空间,指出即使毫无意义,人类依然是不甘心的,依然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奥地利)卡夫卡,《城堡》,译者:高年生,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3月版;

篇(9)

 

“动作片又称为惊险动作片,是以强烈紧张的惊险动作和视听张力为核心的好莱坞影片类型。”[1]作为类型片的一种,动作片通常都具备有巨大的冲击力、持续的高效动能、一系列外在的惊险动作和事件,常常涉及追逐、营救、战斗、毁灭性灾难,比如大自然带来的洪水、大火等灾害。其一系列核心动作段落的设置,如搏斗、逃亡、激烈的动作,惊人的节奏速度和历险的英雄等,都是为观众提供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因此,好莱坞动作片中的女性也往往被设置成视觉观看的对象。当然,从纯粹花瓶式的存在到“男性化”角色的设置,再到近年来隐约显现的女性主义意识,动作片中的女性也有着丰富而多变的角色内涵。

在早期经典“历险”动作片(20世纪20至50年代)中,女性大多只是男性的附庸品和相互争夺的战利品,她们的存在更多地是为了突出男性地位的高尚、体现他们拥有浪漫情怀的见证。如《人猿泰山》中的女主角简,虽然有女主角的身份,但她从头至尾都只是扮演着被坏人抓住等待英雄来搭救因而凸显英雄超凡能力的有力证明。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世界地位的提高文学艺术论文,表现英雄主义、美国梦等好莱坞主流意识形态的动作片逐渐增多并形成主流,其代表就是持续到今天还在继续拍摄的赫赫有名的“007詹姆斯?邦德系列”。这个时期的好莱坞动作片中,主角永远被设置成一个白人男性,他足智多谋、沉着冷静、身手敏捷、勇往直前、帅气风流并且有着拯救世界和人类的正义感与责任感,他代表了西方世界“白人至上”和男权主义,而第三世界和非主流种族以及女性永远都只能成为陪衬。因此,女性在此类动作片中一般都是花瓶,最典型的就是“007詹姆斯?邦德系列”。最早第一部是由肖恩?康纳利主演的《铁金刚勇破神秘岛》,其中乌苏拉?安德丝饰演Honey Rider饰演了第一代邦女郎,在电影后半段以当时认为性感尺度的泳装现身,从此奠定了邦德女郎性感花瓶的地位论文格式模板。詹姆斯?邦德是永远的詹姆斯?邦德,而邦女郎却是走马观花地不断变化着,其中包括雪莉?伊顿、霍纳尔?布莱克曼、戴安娜?瑞格、郎伊莎贝拉?斯科露波、苏菲?玛索、哈里?贝瑞,甚至包括中国的杨紫琼。“邦女郎”的变化,既能用固定的詹姆斯?邦德的魅力来满足观众对类型电影的模式需求,也能用不断变化的新鲜女性面孔来满足观众对创新元素的需求。

劳拉?穆尔维曾经分析过好莱坞电影中的三种“窥视”模式,按照她的观点,女性在好莱坞电影中或者被影片中的男性窥视、或者被站在摄影机位置的观众为了满足其“窥癖”而窥视、或者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对象而被窥视,永远处于弱势地位。这种现象,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好莱坞动作片中,尤其严重。所以,此时期好莱坞动作片中的女性,总是以“天使面孔、魔鬼身材”出现,而且性情柔弱,完全符合男性的传统审美观。

当然,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和女性主义理论的兴起,不管是影视制作者、影视评论者还是观众,都慢慢注意到这种“花瓶式”女星的局限性,开始对动作片中的女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渐渐发现,邦女郎开始有头脑、有肌肉了。风情万种兼阴险冷酷的苏菲?玛索出现在银幕上,成为公认的“最成功的邦德女郎”,这从某种意义上给传统的007时代划上了句号。然后,我们又看到了杨紫琼,这位用枪和肌肉说话的女性出现在007中,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变。而这些文学艺术论文,也只是个开始。随着女性意识的逐渐觉醒,越来越多的女明星朝着武打女星的方向奋斗,除了要有天使的面孔、魔鬼的身材,如男性一般勇猛的凶狠打斗也成了众多女星的追求。

女星男性化的角色设置意味着女性地位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按照女性主义的观点来看,这种抹杀了女性性别特征的设置仍然是对真正的女性精神的背离。当吉娜?戴维斯站在海盗船上手执利剑、梅丽尔?斯特里普在《狂野的河》中疾速迎击对手、莎朗?斯通一副《你准备死吧》的气势、辛迪?克劳福特从飞驰的火车上跳上跳下……我们发现,往昔只对动作男星要求的“无限放大自己的肌肉和力量、永不言累的精力和一板一眼的打斗”,现在同样也适应于这些想要进军动作片的女星身上,她们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练得和那些大块头一样,在银幕上要会狠会打,而她们的女性特征却荡然无存。在这些动作片中,女性代替男性成为拯救世界的主导,但遗憾的是,她们走的却是在模仿那些男性英雄同样的道路,在这个以男性规则为最高准则的世界中,女性的“自我”在不断迷失。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影坛兴起一股“暴力”动作片的浪潮,这一美学思潮不仅赋予好莱坞动作片更刺激的视觉效果,更为动作片中的女性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女性暴力动作电影作为一个电影研究对象首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应该是从90年代初的《末路狂花》说起,在这部女性动作电影的经典中,两个女人以纯粹的暴力方式自我表达,她们结伴抢劫、杀人,一路逃亡,直到最后毅然驱车冲下悬崖,最为对社会最后的抗议,而引发这一连串暴力行为的是男性对她们的,这也成为了女性暴力的一个成因——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20世纪初英国的一位伟大女性就提出:“有一间自己的屋子,女人就可以平静而客观地思考,然后用小说、诗歌的形式写下自己这一性别所见到的像蛛网一样轻轻地附在人生之上的生活。”[2]弗吉尼亚?伍尔芙的预言终于在今天实现了,女性在动作片中终于也可以真正凭借自己的优势来控制男性、战胜男性。更为重要的是,在和男性的对抗中,动作片中的女性展示了自己性别的特点和优势:《黑客帝国》系列打造出的崔妮蒂,将多伦多的顶级模特凯丽?安妮?摩斯调教成一位外形冷酷到了极点的女战士文学艺术论文,相对于她的骁勇善战而言,观众更认可的,是她作为女性的柔韧和坚持。《霹雳娇娃》中,男性被摆在了一个需要天使来营救的弱小地位,影片中那位年过四十的堕落天使既能在关键时刻一袭黑衣黑裤、手持双枪从屋顶一跃而下,完成“美女救英雄”的使命;也会在闲暇时开着跑车去海滩冲浪、或是穿着裘皮在家中评品红酒。而在昆汀?塔伦蒂诺的《杀死比尔》系列中,冷艳性感的好莱坞女星乌玛?瑟曼饰演一个不远千里执行复仇计划的血腥新娘,本片的成功,不仅让乌玛?瑟曼咸鱼翻身,再尝走红滋味,同时也让她成为影迷心目中最冷艳最冷酷的银幕女英雄。然而即使是这位最冷酷的杀手,就在面对自己一直寻找的仇敌比尔的时候,一声女儿的喊叫“妈妈”,让这位冷酷的杀手顷刻扔下了手里的刀,重归了一位温柔的母亲论文格式模板。女性不但是女性,同时,女性还兼有母亲这一伟大的角色,而这一点是最能体现女性自我的身份。所以说,真正的女性在动作片中的发展,不应该仅仅只是可以替代男人的女人,同时也更应该是女人自己。“成为自己”,越来越成为动作片中女性的追求,她们不但要具有能与男性相对抗的外在,更要坚持的是女性的自我真实。

女性主义经历了“从女权主义到女性主义再到现在的女人主义”的发展,女性在动作片中的地位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纯粹的血腥与暴力已经不能成其为动作片占领电影市场的制胜法宝,女性的加入无疑是给动作片注入了不一样的活力。在女性动作片中,女性独有的温柔和人性暴戾的矛盾将会是一个不同的亮点,如果能在动作片中很好的将这一矛盾结合起来,让女性既能拥有完成不可能任务的超凡能力又能不失女性独有的温柔、体贴、品味生活,这样兴许是动作片中的女性能够继续走下去的一条道路。

21世纪的女性已经深刻地体会到,女性解放的目的是为了寻求自由、独立和幸福感,而不是为了把男性贬为“第二性”,更不是为了给自己戴上一个虽然闪烁着光环却是枷锁的“女权主义”的笼头。同样,在动作片的发展过程中,女性意识要追求的并不是要练就与男性一样的发达肌肉和不死的健身文学艺术论文,在充分运用自己智慧的同时,女人还是要做回到女人自己。女人有懂得享受的权利,也有用自己双手去为自己打拼的义务。现代女性主义追求的是一个没有成见、没有歧视、更为公正、更富于人性的理想社会,建立起更为和谐、健康的两性关系,开创一个适于女性发展的社会环境,争取建设一个平等的、体现人道主义精神的新世界。所以,动作片要继续发展,必须得在结合女性意识的发展前提下,赋予动作片中的女性不一样的性格和魅力,让她们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更具有人性。

需要注意的是,作为视听艺术的代表,电影永远不能抹杀的一个内在要求就是对“视觉享受”的追求,正如劳拉?穆尔维所说,“看本身就是的源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女性在电影中的存在首先就要满足观众视觉上的审美需求,尤其是在特别看重视觉刺激的动作片中,女性很难改变自己“被观看”的属性,这就使动作片中的女性主义追求永远成为一个悖论。

[参考文献]

[1]蔡卫,游飞.21世纪中国影视艺术系列丛书—美国电影研究[M].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篇(10)

 

1.引言

作为禅宗六代祖师慧能言语记录的《六祖坛经》,是唯一一部以“经”字冠名的中国佛教理论典籍,主要记述了六祖慧能(638-713)的生平事迹和语录。其文字简明易读,近于直白。正如冯友兰先生在《论禅宗》一文中所说:“禅宗的语录的特点是,它不用翻译佛经典所用的那种翻译文体,也不用魏晋隋唐那种骈体文言。它能够用当时通俗易懂的白话,把佛教和佛学的中心思想简明扼要地表达出来。”(冯友兰 1988:6)

但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历代《坛经》中都存在大量的修辞手段,主要有反问、设问、比喻、对偶、映衬、比拟等等,如成书于733年的敦煌原本《坛经》中就主要运用了省略、引用和比喻的修辞手段(张子开 2003:55),而成书较晚的德异本和宗宝本中修辞手段更多,其中尤以比喻的使用最为频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在将其译为英语的过程中,译者又是如何处理这些比喻的呢?为了便于分析,现将本文所采用的汉英版本交代如下。本文所用汉语版本是96年湖南出版社出版的版本中的汉语本(下文中再提到《坛经》汉译本,即指这个版本),而英译本亦以这本书中的英译本为主文学艺术论文,同时参照我国译者黄茂林(Wong Mau-lam)1930年的译本和英国学者Christmas Humphreys1953年的修改本。

2.《坛经》中比喻修辞手法使用统计

《坛经》共十品,各品摘要讲的是顿悟与渐悟的差别和方法,说明佛法本无二分,所谓顿渐只是因人的不同而不同;第九宣召品讲到当时的则天女皇对慧能宣召及大臣薛简对大师禅宗大法的领悟和宣扬;最后第十嘱咐品是大师临终前对众弟子的开悟和嘱咐,涉及到三科、三十六对、众生皆有佛性等思想。下表是对《坛经》各品字数及所使用的比喻手法的统计。

(表一)

 

品名/比喻手法

字数

明喻

暗喻

借喻

共计

行由第一

3756

4

1

5

般若第二

2801

9

1

10

疑问第三

1515

1

2

3

定慧第四

1051

3

3

坐禅第五

390

忏悔第六

2412

2

2

4

机缘第七

5087

1

1

2

顿渐第八

2323

1

1

宣召第九

786

1

1

嘱咐第十

3557

1

2

3

共计

23718

23

上一篇: 音乐优秀论文 下一篇: 博士专业毕业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