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8 14:55:1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超分子化学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顺应国家资源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需,延边大学长白山生物资源与功能分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自成立以来,以“长白山区丰富的生物资源为研究对象,以有机化学为基础,利用现代分析技术和有机合成新方法,开展植物化学成分的结构测定、生物活性与功能、结构修饰与合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的研究,并与相关学科相结合,为区域创新植物药和朝药的发展做出贡献”为实验室研究方向,仅在2008年承担的项目就包括“欧盟第七研发框架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经费共计1050万元。
实验室自立项建设以来,共发表了SCI收录论文200余篇,核心期刊论文18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13项,获发明专利证书3项;通过省级或州级鉴定项目15项,其中转让项目1项(金额330万元);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2项,吉林省优秀论文奖1项。
创业初告捷,实验室带头人吴学教授并未沉浸在满足之中,面对成绩他显得坦然而自信,没有谈及个人丝毫,而是向我们介绍了实验室的成立与发展之路。
成立之因
长白山开发历史较短,人为破坏程度较低,具有生长天然中药材的良好生态环境,中药材质量优良,驰名中外。同时,长白山地区朝药资源极其丰富,而且绝大多数尚未进行研究开发,其中不少为朝药特有植物。
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应该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为了创造出可供人类物质生活消费的产品,为人类造福。而要搞好开发利用,首先应该摸清“家底”,搞好资源的调查研究和保护工作,保护资源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和永续利用。保护并非意味着要保持生态的原始状态不动,而是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对其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尽可能不造成或少造成破坏,尽量恢复对生物有利的环境,促进其繁衍,形成生物资源的良性循环,以利于资源的永续利用。
合理地开发利用长白山天然野生药用植物资源,重视野生药材资源的驯化栽培和保护,可有效避免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枯竭,促进天然药用植物的资源安全和可持续生产及发展。同时,随着中药逐步走向国际市场,对药材资源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野生药材资源面临的压力会日益沉重,保护天然植物环境是保证天然植物及其产品质量,使天然资源可持续性开发利用的前提。
就是在这样的时势所需之下,2005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延边大学有机功能分子与材料实验室立项建设“长白山生物功能因子”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08年4月“长白山生物功能因子”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通过了教育部的验收,并同时提出更名申请。实验室于2009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更名为“长白山生物资源与功能分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现有教授20人,副教授8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23人,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省首席教授1人、省高级专家1人、省突贡专家3人,全国劳动模范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
五年计划
实验室在化学、药学和生物学相互交叉融合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5年的工作目标,依托于有机化学、药物化学两个省重点学科,立足于当前有机分析化学中活跃的前沿研究领域――样品前处理技术和毛细管液相色谱技术的研发,注重原始创新,并以此为支撑有效开展长白山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本期目标的完成将标志着长白山天然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由分散进入到系统,由短期行为进入到长期规划阶段,预计将从两大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一是有力有效地推动延边大学相关学科的建设,促进学校发展目标实现;二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有机分析化学方向
长白山植物保护层面上首先解决植物生长环境的评价、植物质量评价、农药残留等问题,这些研究工作涉及的分析和测试工作量大、繁重而费时、费溶剂。为此,亟待开发提取、浓缩、分离和分析为一体的在线、快速原创分析技术,为创造生物最佳生长环境,进行生物质量实时跟踪评价,以利于天然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的基础数据。
李东浩教授主持的有机分析化学,着眼于当前有机分析化学中活跃的前沿研究领域――样品前处理技术和毛细管液相色谱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注重原始创新,开展具有重要应用背景的应用基础研究,研究成果将在长白山植物质量控制和保护方面起着龙头作用,并在与长白山植物资源相关的基础研究及知识产权和市场产权领域中起技术支撑作用。
应用有机化学方向
由尹炳柱教授负责,广泛深入地开展功能有机分子(包括在化学、生物学、物理学,材料化学和环境科学领域具有重要功能或性能的有机分子)研究,包括功能分子的合成、天然产物的化学修饰,开发新的药物先导化合物等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该方向由四个课题组构成:
药物先导化合物的修饰课题组,对从长白山天然植物中分离筛选出的具有抗肝纤维化、抗癌、抗代谢性疾病(糖尿病,高血脂)和心血管疾病等先导化合物的化学修饰,合成系列化合物,从其系列化合物中寻找作用强,选择性高、毒性低的化合物;
基于羧基肽酶-A抑制剂合成和抑制机理的研究课题组,从长白山天然植物中筛选对羧基肽酶-A有抑制作用的先导化合物,经化学修饰合成高性能的羧基肽酶-A抑制剂,研究抑制活性、作用机理以及复合物的超分子结构;
光电信息功能分子的设计与合成,合成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有机电致发光化合物及其金属配合物,研究其发光性能,探讨发光性质与分子结构的关系以及在分析化学指示剂方面的应用,传感器的制作与应用等,为长白山天然产物中先导化合物的分离、鉴定确立理论基础;
超分子组装体与大生物分子的作用及其机理超分子化学,如合成具有各种几何形状的Coil-Rod型大分子和π-
共轭扩张的四硫富瓦烯以及带有四硫富瓦烯结构单元的四氮杂卟咻衍生物,研究它们的结构和电、光、磁活性,分子自组装以及其LB膜和自组装体系的超分子结构以及在化学诊断、光化学治疗等方面的应用。
长白山药用植物及朝药研究方向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药学专家南极星牵头,选择长白山天然资源及朝鲜族传统药物,建立朝鲜族民族药材有效部位及化学成分样品库,并利用活性筛选技术对样品库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筛选,发现先导化合物和候选化合物,并进行先导化合物的优化及构效关系研究,同时利用药理学与分子生物学等方法揭示其作用机理,并开展以朝药为主的长白山药用植物资源驯化与保护研究。
在近几年的研究基础上,针对肿瘤、肝损伤、心脑血管疾病以及代谢性疾病(糖尿病,高血脂)等4种疑难疾病,选择朝鲜族传统药物及特色天然药物,建立朝鲜族民族药材有效部位及化学成分样品库利用活性筛选技术对样品库中的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进行筛选,发现先导化合物和候选药物,同时利用药理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揭示作用机理。长白山珍稀植物及生物技术研究方向
由尹成日教授负责,针对长白山名贵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的需要,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探索有效保护长白山重要生物资源的新方法,创建开发利用这些资源的新工艺,研发高附加值。高效益的新产品。采用生物反应器进行人参不定根大规模培养,实现人参的工厂化生产,可大量生产野山参,西洋参、高丽参等高附加值产品,既保护林地又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利用微生物转化法,使人参等药材中含量较高的活性成分转化为新的高效活性先导化合物,大大增强药材的生物活性利用微生物深层发酵法,实现长白山珍稀药用菌(桑黄等)的工厂化生产,开发一系列药用菌产品利用长白山有毒植物,开发有效地防止人参锈腐病的植物源生物农药。
发展目标
伟大的跨越离不开科学的目标和精密的计划,任何计划的成功都必有事先的预期和努力。实验室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达到以下目标:
1、将提升延边大学长白山学科群的科研水平和综合实力,为争取获得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学科奠定坚实的基础争取分析化学和生药学二级学科博士点,进入省级重点学科行列。
2、将造就一支由中青年博士组成的高素质学术队伍,培养引进1~2名国际,国内知名的学术领军人物和学术带头人,并使3~5人进入国家及省部级人才计划,建成一支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和勤奋敬业的队伍。
3、将进一步提升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规模和水平,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创新能力。到2011年本项目覆盖学科博士研究生年在校人数达到40名左右,硕士生200名左右。质量上,硕士研究生科研和论文水平接近重点院校相关学科硕士生水平,博士生研究和论文水平要达到国内同类学科的中上等水平。
4、将进一步提升学科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获得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40项以上,发表SCI,El收录论文160篇以上,努力实现本学科高水平、影响力论文的突破;申请专利10项以上,获发明专利授权5项以上,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4~6项,提供以多种技术为集成的植物样品提取、浓缩、分离和分析为一体的毛细管液相色谱试验样机,建立长白山植物综合数据库;挖掘和整理朝药,验证朝医药有效方、药,完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朝药方(肝、前列腺),争取1~2个临床批号,提供4~6个生物活性强的候选化合物供临床前研究开发人参稀有皂苷等天然活性物质的生物转化技术1~2项和珍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2~3项,开发防治人参根腐病的植物源农药,防治率达到50%以上。
5、将进一步提升学科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努力争取2~4项成果进入产业化应用,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现代管理
达到目标,不仅要有鲜明的计划和严谨的实施,对于一个团队来说,还需要科学的管理体制和先进的运行机制。长白山生物资源与功能分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这样一个拥有多名世界各国归国人才的团体,独辟蹊径,开创了自己独有的管理模式:组建统一的公共技术平台,配备专人负责设备管理、维护和培训等工作,形成学术带头人――青年学术骨干――技术与辅助人员的合理配置与梯队建设。
在运行机制上,实施责任教授负责制度,遵照国家政策和有关规定,组织建设本研究方向的师资和科研力量,有权支配该方向获得的各级科研课题的经费。
1.启发式教学
目前,学生对结构化学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启发式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结构化学的理解,掌握所学到的结构化学知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以层出不穷的国内外科研成果为例,给学生以“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常常给学生举一些例子,生动形象,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参与式教学
参与式教学在狭义上可以说是学校课堂教学,教师可在课堂上设置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参与其中,从而进行参与式教学;而广义上的参与式教学可以看成是大课堂学习,即学习不仅是在课堂上,学生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渠道获得知识,达成学习的效果。学生学习结构化学会经历一个吸收、思考、疑问、接受、再思考、理解、深化、掌握等的过程。结构化学与计算联系紧密,以往的结构化学推导和演算往往显得枯燥无味,教师讲授起来非常难,不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也是一味重复式的机械练习,这样就失去了获取知识的真正意义和动力,并且也降低了趣味性。教师可以设置开放性的课后作业,例如,在讲授配位场理论和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质时,给学生布置查阅有关超分子科学的论文,促使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到图书馆或者是其他数据库查阅相关资料文献等方式对感兴趣的课题展开探讨,尤其是要结合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可以以小组的形式上交论文,并且每组选出来一名代表做一次PPT报告,然后根据论文和报告内容计入平时成绩。这样的教学方式,锻炼了学生的科研写作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总之,这种开放的参与式教学能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发展。
3.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探究活动时,学生必须自己独立完成所有的探究任务,强调了每个学生个体的独立性。自由探究的研究和学习方法类似于“搞”科学、“搞”科研。结构化学课件有大量的图片,当学生看到这些图片时,就对微观结构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然后他们可以利用电脑,自己构造一些简单的分子模型等,通过结构分析它们的性质,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知识,自主探究和协作研究,提高学习效率。教学实践证明,以微观模型引领学生进入微观的物质世界,自主构建模型,研究微观粒子运动规律,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一门科学的内涵和定义至少有四个属性:
整体和局部性科学是一个复杂的知识体系,好比一块蛋糕。为了便于研究,要把它切成大、中、小块。首先切成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三大块。在自然科学中,又有许多切法。一种传统的切法是分为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理学等一级学科。近年来又有切成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生态环境科学、纳米科学、认知科学、系统科学等的分类方法。化学是从科学整体中分割开来的一个局部,它和整体必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它的第一个属性。
学科之间的关联和交叉如果把科学整体看成一条大河,那么按照各门科学研究的对象由简单到复杂,可以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数学、物理学是上游科学,化学是中游科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等是下游科学。上游科学研究的对象比较简单,但研究的深度很大。下游科学的研究对象比较复杂,除了用本门科学的方法以外,如果借用上游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移上游科学之花,可以接下游科学之木”。具有上游科学的深厚基础的科学家,如果把上游科学的花,移植到下游科学,往往能取得突破性的成就。例如1994年诺贝尔经济奖授予纳什,他在1950年得数学博士学位,1951-1958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学讲师、副教授,后转而研究经济学,把数学中概率论之花,移到经济学中来,提出预测经济发展趋势的博弈论,因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奖。
发展性化学的内涵随时代前进而改变。在19世纪,恩格斯认为化学是原子的科学(参见《自然辩证法》),因为化学是研究化学变化,即改变原子的组合和排布,而原子本身不变的科学。到了20世纪,人们认为化学是研究分子的科学,因为在这100年中,在《美国化学文摘》上登录的天然和人工合成的分子和化合物的数目已从1900年的55万种,增加到1999年12月31日的2340万种。没有别的科学能像化学那样制造出如此众多的新分子、新物质。现在世纪之交,我们大家深深感受到化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大大扩充了,研究方法大大深化和延伸了,所以21世纪的化学是研究泛分子的科学。
定义的多维性一门科学的定义,按照从简单到详细的程度可以分为:(1)一维定义或X-定义,X是指研究对象。(2)二维定义或XY-定义。Y是指研究的内容。(3)三维定义或XYZ-定义。Z是指研究方法。(4)四维定义或WXYZ定义,W是指研究的目的。(5)多维定义或全息定义。一门科学的全息定义还要说明它的发展趋势、与其他科学的交叉、世纪难题和突破口等等。这样才能对这门科学有全面的了解。下面以化学为例加以说明。
化学的一维定义
21世纪的化学是研究泛分子的科学。泛分子的名词是仿照泛太平洋会议等提出的。泛分子是泛指21世纪化学的研究对象。它可以分为以下十个层次:(1)原子层次,(2)分子片层次,(3)结构单元层次,(4)分子层次,(5)超分子层次,(6)高分子层次,(7)生物分子和活分子层次,(8)纳米分子和纳米聚集体层次,(9)原子和分子的宏观聚集体层次,(10)复杂分子体系及其组装体的层次。
化学的二维定义化学是研究X对象的Y内容的科学。具体地说,就是:化学是研究原子、分子片、结构单元、分子、高分子、原子分子团簇、原子分子的激发态、过渡态、吸附态、超分子、生物大分子、分子和原子的各种不同维数、不同尺度和不同复杂程度的聚集态和组装态,直到分子材料、分子器件和分子机器的合成和反应,制备、剪裁和组装,分离和分析,结构和构象,粒度和形貌,物理和化学性能,生理和生物活性及其输运和调控的作用机制,以及上述各方面的规律,相互关系和应用的自然科学。
化学的三维定义化学是用Z方法研究X对象的Y内容的科学。化学的研究方法和它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一样,也是随时代的前进而发展的。在19世纪,化学主要是实验的科学,它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验方法。到了20世纪下半叶,随着量子化学在化学中的应用,化学不再是纯粹的实验科学了,它的研究方法有实验和理论。现在21世纪又将增加第三种方法,即模型和计算机虚拟的方法。化学的四维定义化学是用Z方法研究X对象的Y内容以达到W目的的科学。化学的目的和其他科学技术一样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但现在应该增加一个“保护世界”。化学和化学工业在保护世界而不是破坏地球这一伟大任务中要发挥特别重要的作用。造成污染的传统化学向绿色化学的转变是必然的趋势。21世纪的化工企业的信条是五个“为了”和五个“关心”:为了社会而关心环保;为了职工而关心安全、健康和福利;为了顾客而关心质量、声誉和商标;为了发展而关心创新;为了股东而关心效益。
化学的多维定义———21世纪化学研究的五大趋势
1、更加重视国家目标,更加重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在世纪之交,中国和世界各国政府都更加重视国家目标,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要求化学更多地来改造世界,更多地渗透到与下述十个科学郡的交叉和融合:1数理科学,2生命科学,3材料科学,4能源科学,5地球和生态环境科学,6信息科学,7纳米科学技术,8工程技术科学,9系统科学,10哲学和社会科学。这是化学发展成为研究泛分子的大化学的根本原因。所以培养21世纪的化学家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多学科的基础。
2、理论和实验更加密切结合
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W.Kohn和J.A.Plple。颁奖公告说:“量子化学已经发展成为广大化学家所使用的工具,将化学带入一个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里实验和理论能够共同协力探讨分子体系的性质。化学不再是纯粹的实验科学了。”所以在21世纪,理论和计算方法的应用将大大加强,理论和实验更加密切结合。
3、在研究方法和手段上,更加重视尺度效应
20世纪的化学已重视宏观和微观的结合,21世纪将更加重视介乎两者之间的纳米尺度,并注意到从小的原子、分子组装成大的纳米分子,以至微型分子机器。
4、合成化学的新方法层出不穷合成化学始终是化学的根本任务,21世纪的合成化学将从化合物的经典合成方法扩展到包含组装等在内的广义合成,目的在于得到能实际应用的分子器件和组装体。合成方法的十化:芯片化,组合化,模板化,定向化,设计化,基因工程化,自组装化,手性化,原子经济化,绿色化。化学实验室的微型化和超微型化:节能、节材料、节时间、减少污染。从单个化合物的合成、分离、分析及性能测试的手工操作方法,发展到成千上万个化合物的同时合成,在未分离的条件下,进行性能测试,从而筛选出我们需要的化合物(例如药物)的组合化学方法。
5、分析化学已发展成为分析科学分析化学已吸收了大量物理方法、生物学方法、电子学和信息科学的方法,发展成为分析科学,应用范围也大大拓宽了。分析方法的十化:微型化芯片化、仿生化、在线化、实时化、原位化、在体化、智能化信息化、高灵敏化、高选择性化、单原子化和单分子化。单分子光谱、单分子检测,搬运和调控的技术受到重视。分离和分析方法的连用,合成和分离方法的连用,合成、分离和分析方法的三连用。
Development of resonance rayleigh scattering spectrum method of application
LV Zhao-xia,LI Tai-shan,LI Mao-jing
(1Qinggong College, Heibei United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9 ,China;
2、Tangsha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ral station,Tangshan 063000,China))
Abstract:Resonance rayleigh scattering spectrum method is a new method with developmental future. In this article, the application of resonance rayleigh scattering spectrum method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nanocrystal and we have been presented and reviewed about them, And proposed the development trends about synthetic methods.
Keywords:Resonance rayleigh scattering; nanostructured material; synthetic methods; reviewed;development trends
共振瑞利散射(RRS)作为一种新分析技术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Pasternack[1]等首次用共振散射技术研究卟啉类化合物在核酸分子上的J型堆积,显示出该方法在研究生物大分子的识别、组装、超分子排列[2]以及多个分析领域[3]的应用前景。刘绍璞等则率先研究小分子之间借静电引力、疏水作用和电荷转移作用而形成离子缔合物产生强烈的RRS信号,从另一角度丰富和拓展了研究内容。目前,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在生物大分子的测定、药物分析、纳米微粒和痕量无机物离子的研究和分析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已发展成为一种高灵敏度、操作简便、仪器价廉和应用广泛的新方法。本文归纳出共振瑞利散射法的三大主要应用:纳米微粒、纳米反应、非纳米反应。并提出了它的发展方向。
1、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的应用领域
1.1 纳米微粒
纳米微粒是纳米微粒本身具有共振瑞利散射特性。近来,从纳米微粒和界面形成这一观点出发,通过对一些无机纳米粒子的RRS光谱研究发现,(1)一些金属纳米粒子具有量子呈色效应和RRS效应,并产生RRS峰;(2)根据物理学共振原理,结合金属纳米微粒体系的光谱研究,认为RRS系纳米微粒界面超分子能带中的电子与入射光子相互作用导致瑞利散射光信号急剧增大的现象;(3)较大粒径纳米粒子和界面的形成是导致散射光信号增强的根本原因;(4)纳米粒子的RRS效应、光源发射光谱和检测器光谱响应曲线、光吸收是产生RRS峰的三个重要因素等。
研究结果表明,RRS光谱是研究无机纳米粒子的一种灵敏的光谱技术。金、银、碘化亚汞、硫化镉、碲化镉等液相纳米粒子均显示出RRS效应,产生特征RRS峰[4~8]。
1.2 纳米反应
共振瑞利散射纳米反应是纳米微粒与蛋白质、核酸、多糖、染料、生物碱、药物等发生反应引起的纳米颗粒的共振瑞利散射光谱峰值的改变。
1.2.1 无机离子分析
周贤杰等[9]用银纳米微粒与酚藏花红相互作用的共振瑞利散射光谱可为研究和检测银纳米微粒提供一种简便、灵敏的新方法。张庆甫等[10]研究了金纳米棒与EDTA-Cu2+相互作用的共振光散射特征,建立了一种测定水中痕量铜离子的新方法[10]。
1.2.2 药物分析
鲁群岷等[11]利用金纳米微粒作探针,建立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可测定血液中一定范围内亚甲蓝的含量。何佑秋[12]用金纳米微粒作探针,提出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测定痕量卡那霉素的新方法,还可以测定盐酸雷洛昔芬的含量。李太山等[7]制备出性能优异的碲化镉纳米晶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相互作用,建立了硫酸阿米卡星和硫酸小诺毒素的测定方法,王齐研究了硫化镉纳米晶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相互作用。王齐等[13]还利用硫化镉纳米微粒作探针共振瑞利散射测定了某些蒽环类抗癌药物,而鲁群岷用金纳米微粒作探针共振瑞利散射同样测定了某些蒽环类抗癌药物。胡蓉研发小组[14]用CdSe量子点作探针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定血样中的阿米卡星含量。闫曙光等[15]用CdTe 量子点作探针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定临床上的抗凝剂物质肝素钠含量。利用金纳米的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以未经化学修饰的金纳米直接作为探针,RRS法测定某些生物碱(如盐酸小檗碱,硫酸奎宁)。
1.2.3 生物大分子分析
闫炜等[16]研究小组建立了一种用CdTe/CdS量子点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快速检测细胞色素C的方法。王齐等[17]研究了铜纳米微粒与维生素B1相互作用的共振瑞利散射光谱。刘丹等[18]用CdSe量子点作探针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定葡聚糖硫酸钠的含量。王文星等[19]以没食子酸为还原剂和稳定剂制备出的Ag/Au核壳纳米粒子为探针,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测定人血清总蛋白。范小青在硕士论文中开发了CdTe量子点与卵清白蛋白、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刘正文的硕士论文用CdTe量子点作探针共振瑞利散射测定了γ-球蛋白含量。
1.2.4 其它分析
RRS光谱技术还可用金纳米微粒作探针测定牛奶中的三聚氰胺的含量[20]。陈启凡等[21]利用共振瑞利散射技术研究了金纳米微粒与溶菌酶的相互作用,将纳米金作为测定溶菌酶的探针。
1.3 非纳米反应
共振瑞利散射非纳米反应是非纳米微粒与蛋白质、核酸、多糖、染料、生物碱、药物等发生反应引起的纳米颗粒的共振瑞利散射光谱峰值的改变。
1.3.1 无机离子分析
黄亚励等[22]利用I3-与硫酸耐而蓝生成稳定的离子缔合物,碘能定量氧化As3+,且散射强度的改变值ΔIRRS与As3+浓度呈线性关系而建立了一种测定尿中痕量砷的共振瑞利散射新方法,还有人用此法测定了环境水样中痕量砷(Ⅲ)。罗道成等[23]研究出铅-碘化钾-罗丹明6G离子缔合物在315nm波长处产生强烈的共振瑞利散射光谱,其光强度I与Pb2+的质量浓度在一定范围内成线性关系,可用于测定环境水样中的痕量铅。韩志辉等[24]人在银-邻菲罗啉-茜素红体系中,开发出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定痕量银的一种新方法。倪欣等[25]也报道了痕量银的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定。刘运美等[26]在钴(1I)-PAN-SDBS体系中用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定了钴的含量。Long X F等用RRS光谱技术测定天然水和生物样品中的Al(III)。
1.3.2 药物分析
邢高娃等[27]在一定条件下,以甲基蓝-铕稀土配合物为光散射探针,建立了灵敏的测定美他环素的共振瑞利散射分析测定新方法。郭思斌[28]应用固绿与硫酸软骨素作用形成结合产物时,在一定范围内溶液的RRS强度与硫酸软骨素浓度成正比,建立可测定其含量的方法。胡小莉等使用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定氨基糖苷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类药物.王芬等[29]同样采用共振瑞利散射光谱研究了某些蒽环类抗癌药物与刚果红的相互作用。许东坡等[30]用12-钨磷酸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测定盐酸苯海拉明。王媚的论文中开发了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在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药物分析中的应用,如铽-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茜素红、铕-氟喹诺酮类抗生素-铬天青S、钴-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刚果红等相互作用的反应体系。某论文以溴甲酚绿、溴酚蓝、硅钼酸为探针建立了简便、快速测定奈替米星的共振瑞利散射的新方法。胡庆红还用丽春红S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定硫酸小诺霉素。
1.3.3 生物大分子分析
肖锡林等[31]建立了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定尿中微量白蛋白的检测新方法。刘绍璞教授及学生研究发现利用RRS光谱可研究蛋白质和杂多化合物的反应继而测定蛋白质,同时也利用RRS光谱研究了核酸和劳氏紫的反应,发现RRS信号的增强和核酸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该法有很宽的线性范围和很高的灵敏度,可用于核酸的测定。田丽的论文建立了中性红与透明质酸钠、透明质酸钠-溴化十六烷基吡啶缔合物、三氨基三苯甲烷染料与硫酸皮肤素和健那绿与硫酸软骨素体系相互作用的共振瑞利散射光谱及其分析应用等。刘俊铁则利用茜素红-铕光谱探针用于蛋白质分子的分光光度研究与检测,还利用甲基蓝与血红蛋白相互作用的共振瑞利散射光谱研究及小分子的影响。
1.3.4 其它分析
西南大学研究小组用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定了盐浸中的亚铁氰化钾,还研究了乙基紫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定碘酸钾、羧甲基纤维素钠含量,卤离子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的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溴酚蓝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测定痕量阳离子表面活性剂。RRS光谱技术还可用来测定β-环糊精的包结常数。
2、展望
综述所述,目前可用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在纳米与非纳米反应体系中测定无机离子、药物分析、生物大分子等多种物质含量。相比较而言,纳米反应体系测定物质的含量相对较少。随着社会进步,纳米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可制备出更多种类且具有共振瑞利散射特性的纳米晶,来测定更多品种、更痕量的物质含量,是以后共振瑞利散射法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Pasternack R F, Bustamante C, Collings P J,et al. J Am Chem Soc,1993, 115: 5393
[2] Huang C Z, Li Y F, Shi Y D, Shu R L, Bull Chem Soc Jpn,1999, 72: 1501
[3] 李原芳,黄承志,胡小莉,分析化学,1998, 26(12): 1508
[4] 刘庆业,覃爱苗,蒋治良等. 聚乙二醇光化学法制备金纳米微粒及共振散射光谱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5年 第11期
[5] 蒋治良,何佑秋,胡小莉等. 液相碘化亚汞纳米离子的共振光散射和荧光光谱[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特刊) 2003, 21(2): 165~166
[6] 蒋治良,何佑秋,蒙冕武,刘绍璞,液相硫化镉纳米粒子的共振散射和荧光光谱[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特刊)2003,21(2):163~164
[7] 李太山,刘绍璞,刘忠芳. 碲化镉纳米晶溶液的荧光和共振瑞利散射特性及碲化镉纳米晶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相互作用[J]. 中国科学(B辑:化学),2008,38(9):798~807.
[8] 刘绍璞,周贤杰,孔玲等. 银纳米微粒的光谱研究[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30(4):690~694.
[9] 周贤杰,刘绍璞. 银纳米微粒与酚藏花红相互作用的共振瑞利散射光谱研究[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28(2):267~271.
[10] 张庆甫,曹志林,金维平. 金纳米棒共振散射法测定铜离子浓度[J]. 中原工学院学报,2008,19(3).44~46,54.
[11] 鲁群岷,何佑秋,刘绍璞等. 金纳米微粒作探针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测定亚甲蓝[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6,27(5):849~852.
[12] 何佑秋,刘绍璞,刘忠芳等. 金纳米微粒作探针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测定卡那霉素[J]. 化学学报,2005,63(ll):997~1002
[13] 王齐,刘忠芳,刘绍璞. 硫化镉纳米微粒作探针共振瑞利散射测定某些蒽环类抗癌药物[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7,28(5):837~842.
[14] 胡蓉,彭娟娟,范小青等. CdSe量子点作探针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定阿米卡星[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5(1):119~123.
[15] 闫曙光, 何佑秋, 彭娟娟等. CdTe 量子点作探针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定肝素钠[J]. 西南大学学报,2010,32(3):67~71.
[16] 闫炜,张爱梅,王怀生. CdTe/CdS量子点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测定细胞色素C[J].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8,44:107~110,122.
[17] 王齐,刘忠芳,孔玲等. 铜纳米微粒与维生素B1相互作用的吸收光谱和共振瑞利散射光谱研究[J]. 分析化学研究报告,2007,35(3):365~369.
[18] 刘丹. CdSe量子点作探针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定葡聚糖硫酸钠[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0,21(2):51~54
[19] 王文星,黄玉萍,徐淑坤. Ag/ Au 纳米粒子的没食子酸还原制备及其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测定人血清总蛋白[J]. 分析化学研究报告,2011,39(3):356~360.
[20] 曾国平,向东山,李丽等. 金纳米粒子作探针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测定牛奶中三聚氰胺[J]. 化学学报,2011,69(23):2859~2864.
[21] 陈启凡,孙世安,王岩等. 金纳米探针瑞利共振散射法测定溶菌酶[J]. 激光生物学报,2008,17(5):679~683.
[22] 黄亚励,徐红,刘红. 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定尿中痕量砷[J]. 应用化工,2010,39(1):124~126.
[23] 罗道成,刘俊峰. 铅-碘化钾-罗丹明6G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定环境水样中微量铅[J]. 化学试剂,2007,29(9):547~548;568.
[24]韩志辉,高寿泉,肖锡林. 银-邻菲罗啉-茜素红体系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定痕量银[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5,15(12):1424~1426.
[25] 倪欣,高俊杰,孙凤. 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定痕量银的研究[J].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9,16(7):59~63.
[26] 刘运美,杨静,高治平. 钴(1I)-PAN-SDBS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定钴[J]. 应用化学,2007,24(12):1467~1469.
[27] 邢高娃,敖登高娃,刘俊轶. 甲基蓝-铕为光散射探针测定美他环素的共振瑞利散射及共振非线性散射法研究[J]. 中国稀土学报,2010,28(6):766~770.
[28] 郭思斌,肖佩玉,舒永全等. 固绿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测定硫酸软骨素[J].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7,29(3):112~114.
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内容的精心设计。实验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至关重要,针对原有课程内容存在的经典有余、前沿不足等弊端,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对实验内容进行了调整,积极优选实验内容,并编写了相应的实验教材。
(一)精选经典实验精细化学品合成与应用电化学方面有很多经典的实验,由于时间所限,我们只保留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实验,如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合成、洗发香波的配制、酚醛树脂粘合剂的制备、聚醋酸乙烯酯乳胶涂料的配制、光亮电镀铜、方波脉冲电流镀锌、循环伏安法研究氧化与还原电位、毛细管电泳实验等,这些实验的开展是对精细化学品合成及应用电化学理论课程的有益补充,加深了学生对这些理论课程的学习与理解。
(二)精心设计综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应包括较丰富的实验内容,从合成制备到分析表征再到性能测试(实际应用)。学生在受到基本训练的同时,也能受到综合性的训练;不仅能接触到常规的实验室设备,也能接触一些先进的实验设备,从而开阔学生视野,培养综合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通过二茂铁及衍生物的合成、分离和鉴定及1,2-二苯乙烷衍生物的制备这些综合实验的开展,学生不仅直接获取了知识技能,且进行了科研方面的初步训练,对其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无裨益。
(三)增设开放性实验我们拥有一支实力较强的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全部活跃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承担多项国家、河北省的科研纵向项目以及企业联合的横向项目,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结合我系教师的科研课题,我们增设了前沿的、开放性的实验供学生选择:如微波法降解纤维素的研究、具有荧光的超分子功能材料的制备与性能、氨基酸衍生物键合硅胶的制备、高温固相法合成掺杂型LiFePO4/C正极材料、钛基二氧化铅纳米复合电极的制备、天然多功能水处理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等等,让学生及早地参与到科研工作中来,不仅避免了学生在下一学期进行毕业论文选题时的盲目性,为以后毕业论文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也为老师们的科研注入了新的活力。[2]
(四)扩充实验手段近年来,超声波、微波、光、电及生物催化剂(酶、微生物、抗体酶)、绿色溶剂(离子液体、超临界流体、水)、微型实验、绿色合成等一系列先进实验技术手段和理念的发展,对于加快反应速度、提高产率、减少能耗、减小污染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3]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引入新的实验手段,将传统方法与微波、超声波合成手段进行对比,以期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实验技术的最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TQ13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367-6358(2015)03-0184-03
MnO2纳米晶是重要的Ⅱ~Ⅵ族宽禁带直接带隙的半导体材料,在催化、吸附、超级电容器、纳米反应器、燃料电池、传感器和生物技术等领域都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受到国内外许多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形貌及尺寸规整可控的MnO2纳米晶的合成是目前十分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制备合成中的形貌调控及其功能化是这些纳米材料能够得到应用的关键问题。目前已能采用多种方法,通过调控合成条件,制备出不同形貌维数的MnO2纳米微粒。本文归纳为四个主要大类:零维MnO2纳米晶;一维MnO2纳米晶;二维MnO2纳米晶;三维MnO2纳米晶。并提出了MnO2纳米晶形貌维数控制的发展方向。
1 MnO2纳米晶的不同形貌
1.1 零维MnO2纳米晶
MnO2纳米晶在空间三维尺度均受约束,如颗粒、团簇(指由几个乃至上千个原子、分子或离子通过物理或化学结合力组成的相对稳定的微观或亚微观聚集体)、立方体、多面体等。
张学萍等利用超分子蛋白纳米空腔结构作为反应模板矿化组装纳米材料,马脾脱铁蛋白作为限制性反应器控制金属离子水解、氧化还原等反应,碱性条件下原位合成出直径3~8nm左右,均一的球形颗粒状MnO2纳米晶,而超分子蛋白是合成纳米无机材料限制性反应的一种理想生物模板。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将过硫酸钾,硫酸锰,硝酸铝加入到水热反应釜中,加人去离子水充分搅拌后,在110~140℃水热反应1~12h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得到的产物是α-MnO2星型纳米团簇,硝酸铝的加入是改变MnO2纳米形貌的主要影响因素。
选用Mn(CH3COO)2・4H2O为前驱体,以十八烯为溶剂,在表面活性剂油酸和油胺存在时,在高温条件下通过“一锅法”制得50~100nm左右类四角星形状的MnO纳米粒子,利用高锰酸钾可将此纳米粒子表面氧化为MnO2,并保持类四角星形状,反应过程中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及浓度对产物的形貌和粒径分布有重要的影响。
1.2 一维MnO2纳米晶
MnO2纳米晶在空间有两维处于纳米尺度并受到约束,例如线、带、棒、管等。
王译莹以高锰酸钾为锰源,在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水溶液中通过微波加热法制备了平均直径为15nm、平均长度为2μm的α-MnO2纳米线,发现反应时间和离子液体对产物的形貌和尺寸起着关键作用。
文献在150℃水热条件下,以CTAB作为模板导向剂,用HMnO4氧化Mn(CH3COO)2,制备出厚度约几个纳米,长约1μm左右的β-MnO2纳米带,模板剂CTAB是纳米带形成的决定因素。
以锯屑为模板,结合溶胶一凝胶法成功地合成出形态规整、平均直径约8nm、平均长度120nm左右的β-MnO2纳米棒,天然多孔材料一锯屑为MnO2纳米棒的成型提供了骨架。
文献分别以反应温度100℃和150℃,用水热法合成出两种不同纳米结构γ-MnOOH为前驱物,采用单模式微波加热法在170℃下、反应20min分别制备了直径在5~20nm之间,长度约几微米的α-MnO2纳米纤维及直径在100~250nm之间、长度达数十微米β-MnO2纳米棒,且γ-MnOOH纳米棒前驱物起着模板作用。
采用化学沉积和500℃热处理的方法在多孔氧化铝(AAO)模板中成功地合成了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γ-MnO2纳米管,管直径约200nm,壁厚约40nm,孔径约120nm,可以通过调节AAO模板孔径大小来实现γ-MnO2纳米管的可控生长。
1.3 二维MnO2纳米晶
MnO2纳米晶在三维空间中有一维在纳米尺度,超薄膜状、盘状、片状,这些纳米结构与体材料相区别,统称为低维纳米结构。
危光明的硕士学位论文以金属钛片为金属基底,以酸性高锰酸钾为前驱体,采用水热法在金属Ti片表面制备出生长很均匀的MnO2纳米片阵列材料,其片厚度10~20nm左右,纳米片之间还有大量的空间。
目前,某团队以硫酸锰和高锰酸钾/聚乙烯吡咯烷酮为基本水热研究体系,在水热温度150℃,水热时间14h,控制pH为14时,得到层状结构的δ-MnO2纳米片,pH的变化是形貌主要影响因素,会改变了溶液中钾离子和水分子的结合状态,从而引起结构之间的转变。
1.4 三维MnO2纳米晶
MnO2纳米晶由多个次级几何单体结构通过设计、组装构筑成更为复杂的建筑体,如四角体、花状、核壳结构等。
通过在微酸性环境中高锰酸钾自身分解反应,采用低温水热反应成功制得花状层状氧化锰,温度对花状形貌的影响较大,120℃为较均匀的花球形貌,140℃花球形貌聚集为花簇状结构,当温度升到160℃时,层状结构发生坍塌,形成隐钾锰矿型的纳米线结构形貌。
刘延雨等采用操作简单、经济可行的界面合成法在H2O/CH2Cl2界面上成功制得平均孔径为5.9nm、比表面积为322.5m2/g,孔容为0.451cm3/g,由中空的亚微米级的MnO2刺球堆积排列而成介孔MnO2材料。
文献采用水热法,调节原料高锰酸钾和硫酸锰的物质的量配比为6:1时,制备出由纳米片构成,形似海胆,直径约为0.5~1μm的球形δ-MnO2,K+可被认为是形成MnO2隧道结构和层状结构的模板。
扎根兰州 执着换取人生成长
唐瑜,1989年考取兰州大学化学系,由此开启了她与那片热土难以割舍的深厚情缘。从学士、硕士、博士到最后留校任教至今,二十多年风雨兼程,她在“大西北科技摇篮”的阳光沐浴下,自由的吸取着人生精华,从一名懵懂无知的少女逐渐成长为一名反哺母校,勤谨钻研的园丁和科研“女战士”。
对普通人来说,配位化学虽然神奇奥妙、博大精深,但有太多艰涩难懂的枯燥公式让人望尘莫及,而对科学充满兴趣的科学探索者来说,越是艰涩难以捉摸的未知领域越是能激发他们探求的欲望,亦如唐瑜。自从与化学结缘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她要将自己特有细腻柔情融入到这看似枯燥的化学研究工作中去,从中开出“花儿”来。
执著,成了她探索路上的“法宝”。一路攀爬象牙塔,在拿起教鞭的那一刻,很多人以为她会停下来歇一歇,但她又转身投入下一场考验人耐性的拼搏中:2000年12月至2003年6月,她在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从事有关“寡聚多联吡啶类配体稀土超分子功能配合物的研究”的在职博士后研究工作,执教的同时继续追逐着更高的科研梦想。
孜孜不倦换来了通向进步的阶梯,唐瑜先后于2001年11月晋升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7年4月晋升为教授;2008年1月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工作以来,这位工作认真的女子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了领导、同事们的肯定,之后又因为出色表现,成为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配位化学与功能材料研究所副所长,甘肃省有色金属化学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副主任,化学化工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无机化学课程组组长。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唐瑜用多年的拼搏和努力,换来了无数鲜花和掌声,包括入选2006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及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二层次人选,2004年荣获第三届“兰州大学教学新秀奖”一等奖;2005年所在课题组荣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及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名称:新型稀土功能配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性能研究,排名第四);2008年荣获霍英东基金会第十一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自然科学类)三等奖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这句话,用在一个女子身上,更显出难得的珍贵。扎根兰州热土,唐瑜用自己执着的信念换来了攀登科研高峰的“满园硕果”。
严谨钻研
奏响温婉女子科学强音
配位化学是在无机化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边沿学科,它主要的研究对象为配位化合物。长期以来,配位化合物对于无机化学家都是一个挑战。唐瑜自进入这一领域以来,一直致力于此项难题研究,奏响了一曲来自婉约女子的化学科学强音。
近期,她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新型稀土功能配合物及其器件化应用研究上。先后承担和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科技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课题。
发光稀土配合物具有组成和结构可设计调控、荧光寿命长、Stokes位移大、半峰宽窄以及光谱分布广等优点,在生物荧光探针、显示、照明以及转光农膜等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针对发光稀土配合物的多功能化和器件化应用等关键科学问题,唐瑜及其科研团队近年来利用杂化材料组装、配合物分子设计、能量传递效应以及与基质功能复合等策略,系统开展了多色发光稀土纳米复合薄膜构筑及其传感行为以及多功能稀土配合物纳米探针组装及其生物医学应用等一系列创新探索研究,取得如下研究进展:①利用配体分子设计和能量传递效应,构筑出首例通过调节前驱体pH值调控发光颜色的多色发光稀土纳米复合薄膜,为发光薄膜组装提供新思路;②利用杂化材料组装策略,在核壳结构磁性纳米颗粒基质上,通过原位生成金属有机框架(MOFs)材料的方式进行金属离子的识别分离,开辟了MOFs材料的新应用领域;③通过与基质功能复合,利用稀土离子可扩展的配位层,设计组装出具有多模式成像和药物控释功能的新型稀土配合物光-磁纳米探针,为稀土配合物纳米探针在癌症诊疗方面的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研究成果为发光稀土配合物的器件化应用提供重要信息和理论依据。
创新有时候看似很容易,它往往在思考过后的一瞬间灵光闪现;创新有时候又很难,因为它常常隐藏于很多看似平常的事物中,不易被察觉或者容易被人忽略。唐瑜的科研之路就是一条继承、坚守与创新并行,努力、收获伴着思考的奋发之路。
润花著果 秋来硕果香满园
“西北的青年莫要再耽延,割断我们长衫抛却我们浪漫。大时代的使命奔临在眼前……”兰州大学的校歌唱尽了大西北儿女无限的激情与豪迈。于唐瑜,一名长期置身其中的娇小女子,身子虽柔弱,骨子里却也潜移默化也透着一股豪情:做人,简朴干脆;做事,干净利落;感情,重情重义。
关键词:
结构式软件;药物化学;教学
建立新的药物化学课程体系(引入化学结构式绘制的辅助教学软件,并且引导学生学习、参与、互动有关结构上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规范化、软件化、信息化的化学结构学习方法,提高理解、解析、应用化学结构知识,解决药品合成、制剂、检测、储运等环节涉及到的结构式方面的问题的职业能力。在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按课程标准中重点掌握的药物种类,确定实施化学结构式软件教学探索的药物范围。解决学生以往对于重点需要会认,会画的药物结构学习的老大难问题。通过植入化学结构式软件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在画结构的同时更加清楚药物的基本母核和取代基团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结构的基本性质。
1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
药物化学是一门发现与发明新药、合成化学药物、阐明药物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生物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是药学领域中重要的带头学科。《药物化学》亦是我校化学制药、药物制剂、药物检测、药学等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也是药学各专业学生开始接触和认识各种药物的一门课程。该课程建立在有机化学与无机化学学科的基础之上,涉及医学、药学、生物学等各个学科的内容,在学科建设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衔接作用,是学好药理学、药剂学以及药物分析等药学专业课程的必要基础。药物化学是建立在化学和生物学基础上,对药物结构和活性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经过几年的课堂教学、教学反馈及教学效果的总结分析,我们发现学生普遍对于药物活性及作用规律掌握较好,而对于药物结构和涉及化学结构的理化性质、稳定性、配伍使用和合成方法等知识点难以消化。通过和在校学生及就业学生的交流和跟踪分析,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正确的应用化学的方法来学习药物化学,大多数人仍然停留在“背诵”的学习阶段来学习药物化学。基于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化学结构应用能力与药物化学解读化学结构式的能力,更为了远期提升就业竞争力,有必要对我校的药物化学课程教学方法进行实践化创新探索。本项目计划运用化学结构式绘图软件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借此提高学生的化学结构式识别和应用水平等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能力[1]。
2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具体做法和改进方向
2.1实施方案
ChemOffice软件[2-5]是由CambridgeSoft开发的一款综合性科学应用软件包,是目前世界上最优秀的化学绘图软件之一。其中,ChemDraw是Chemoffice中使用最为频繁的组件,是国际上绝大多数杂志指定的论文排版软件,因此,我们把ChemOffice软件引入到药物化学教学中有利于学生接触到当今最主流的结构式软件。本课程的教改定位于我校药物化学课程的再开发,在原有高职高专层次的课程体系中引入结构式绘图软件,辅助教学和课堂互动,并将随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电子化,软件化,规范化的并入平时考核体系中。由于课堂时间所限,教师在上课期间只做基本化学结构式软件的使用演示,大部分的软件使用和学习案例将以微课的形式发给学生进行自学。参考我校原有药物化学教学体系,在原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加化学结构式软件的学习及应用。在课程章节分布上,保持原有教学计划不变的基础上,对于涉及结构式部分的讲解(例如:理化性质、稳定性,鉴别方法、构效关系等知识点)采用创新的化学结构式软件辅助教学法。课堂上,教师将基本安装、调试及操作讲授和示范,课后把软件、作业、单元考核等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给了参与教改的各班学生。目前,我们已经积累了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化学结构式软件应用教学微课视频。以此为基础,再开发一系列适合我校药物化学学情的微课体系。学生可以提前预习,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2课程评价方式
增加过程性考核比例,平时成绩的比例由原来的40%增加到50%。以小组(2~3人)为单位,根据课堂互动、汇报及课后作业的结构式绘制和解析情况进行给分,计入平时成绩。结合教学进程,教师布置每人一题,结构式各不相同,并结合课堂抽查现场绘制,杜绝抄袭和代画。学生复习教学内容,应用化学结构式绘图软件提交电子稿作业,教师批改并点评学生的化学结构式电子稿作业,并计入平时成绩。
2.3改进方向
根据一个学期的教改教学经验总结,我们在具体操作时应继续注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效率和完善课后评价体系。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我们应结合ChemOffice软件强大的结构式和仪器绘图,分子量计算,数据处理,3D结构图,NMR和MS模拟等功能,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其他化学相关课程作业、习题或科技创新活动的报告、论文、PPT中规范化和软件化的应用ChemOffice软件。让学生在学习和使用ChemOffice软件过程中,切身感受到通过药物化学课程中的导入的结构式软件学习,能够获得ChemOffice软件这一强大的学习和技能工具。同时,这一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无疑对学生的就业或继续深造是十分有益的。在提升课堂效率方面,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微课视频等资源库建设,继续深挖第二课堂的时间和空间。现在大学生几乎人人都有手机,每班都有QQ群或微信群,我们应继续加大教学视频的建设,在课前发送到班级群,课堂上可以直接抽查预习情况及随堂考核,课后可将结果或答案分享到班级群。这样,预习和点评工作不占用主课堂时间,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效率。在完善课后评价体系方面,教师评价这一单一评价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人数与一对多评价体系之间的矛盾,我们应充分发挥网络化和信息化教学的优势,采取人工评价与智能评价相结合、随堂检测和在线考测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优化考核体系,做到高效智能,公平公正。目前,互联网上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免费的电子作业与在线考试、测验系统云平台,我校也有运行该平台的课程考试测验的成功经验,这无疑为大规模推广该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结论
该课程的教改定位于我校药物化学课程的再开发,在原有高职高专层次的课程体系中引入结构式绘图软件,辅助教学和课堂互动,并将随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电子化,软件化,规范化的并入平时考核体系中。该课程经过一个学期的改革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参与教改试验班级的药物化学结构式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较其他班级更加规范和深入,达到了教改的目的。(1)化学结构式软件学习和课程内容理解相互促进通过化学结构式软件学习,学生更规范和深入的学习化学结构式,提高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学生复习教学内容,应用化学结构式绘图软件提交电子稿作业,教师批改并点评学生的化学结构式电子稿作业并计入平时成绩,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2)课程模式增加师生互动课程导论保持不变,课程精讲内插入软件演示,增加分组讨论及课堂互动,增加学生展示化学结构式绘图方法环节,充分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考核体系注重随堂考核,知识与技能并重在坚持原有考试体系的基础上,更注重过程性考核。我们不但要看期末考卷的笔试成绩,更要看平时学生的课堂互动(结构式现场绘制等)、自学能力及综合应用(课后作业化学结构的绘制和解析等)。平时的作业成绩和课堂展示环节将作为学生综合成绩的重要依据。该教学法注重知识与技能并重的培养方式,采用课中和课后考评相结合,对学生的化学结构式掌握情况进行考核和评分,其中抽查了部分同学当场绘制结构式,教师当场给出评判分数。
作者:陈维 单位: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不同,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业人才。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13年11月公布了《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强化了专业硕士应以实践为导向,重视理论水平与实践的综合应用[1]。江南大学轻化工程专业硕士培养侧重于染整方向,即以纺织纤维制品为原料,探讨、研究与纤维制品相关的前处理、染色、印花及功能化整理新方法与新技术,以培养染整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兼备的人才。
1培养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的必要性
染整作为纺织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对提升纺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有重要影响,但近年来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并日益成为制约本行业发展的瓶颈[2]。这主要包括:(1)染整企业生产中水、电、汽能耗高,导致能源紧张和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企业净利润下降,影响了可持续发展;(2)染整废水排放量大(占纺织行业污水排放量的60%),且废水处理成本较高;(3)部分企业仍以粗放型和低水平方式生产,产品多为常规中低档产品,附加值不高。因此尽管国内染整行业产能水平不低,但从纤维制品前处理到染整废水处理各环节成本不断上升,导致多数染整企业利润走低。为解决上述问题,有必要将相关学科的新技术与传统染整生产技术相融合,借助于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应用化学技术、生物技术等来改造和提升传统的染整生产,通过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助剂的应用,促使染整行业向着高效率、低能耗、少污染的方向发展[3]。近年来江南大学发挥学科门类较齐全的优势,在轻化工程专业硕士教学中推行了基于学科交叉互融的教改研究。目前通过与机械工程、颜色技术、应用化学、生物技术等学科交叉,培育出了包括新型染整装备、纳米印染技术、纺织生物技术等多个轻化工程专业硕士的教学和研究方向。其共同点在于培养具有复合技能的应用型专业硕士人才,立足于从纺织纤维制品前处理、染色、印花及功能化整理环节,最大程度地减少生产过程中水、电、汽等资源的消耗,降低生产排放,实现纺织品的清洁化生产。
2轻化工程与生物技术交叉复合型专业硕士的培养策略
生物技术是利用生物体制,以生物工程技术加工底物为原料来提供所需的各种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新型跨学科技术。生物技术与纺织纤维制品的染整加工具有相关性,尤其在最近30年得到了快速发展。轻化工程与生物技术交叉研究的思路是借助于生物酶进行纤维前处理、染色后处理和功能整理。与传统纺织品化学加工相比,生物技术与轻化工程相结合后能降低染整生产排放,实现温和条件下高效节能加工。江南大学在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学科方面具有教学与科研优势,其中生物工程为国家级一类特色专业、江苏省首批品牌专业。为顺应生态染整的发展要求,我校结合这一优势将轻化工程与生物技术相交叉,形成了纺织生物技术研究方向,并构建了应用型轻化工程专业硕士人才培养体系。具体包括下述四个方面。
2.1导师队伍建设
由于生物技术在染整中的应用以酶技术为主,因此对导师队伍组成也提出了较高要求。一方面要求导师熟悉纤维的原料特点,染整加工原理,工艺和设备,纤维制品质量评价;另一方面也要求导师对生物技术的相关专业知识(如生物酶种类、酶学特性、应用效果评价方法等)有相当的了解,力求同时拥有两个学科的知识结构。通过近10年的建设,我校纺织生物技术研究方向已建成了符合上述要求的导师队伍。目前纺织生物技术方向的导师队伍由10人组成,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具有轻化工程专业背景的博士4人、具有生物技术相关发酵工程专业的博士3人。在与生物技术交叉的纤维制品染整加工研究中,能从生物酶的菌种筛选、酶作用机理与酶学特性等方面,与纤维制品酶法加工很好地结合起来。在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企业课题实施效果,鼓励专业硕士导师走进染整企业,与学生一起分析和解决企业遇到的现场技术难题。另一方面依托企业设立的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聘请企业内硕士生导师共同参与到课题实施中,以充实师资队伍。
2.2课程体系和平台建设
培养与生物技术交叉的轻化工程专业硕士,课程体系和研究平台建设是基础工作。为体现专业硕士课程的实用性和学科交叉性,教学改革中对原有课程组成、学时分配、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了优化。除了与纺织化学相关的专业课程外,增加了纤维素与蛋白质化学、纺织生物技术基础、仪器分析等,其中纤维素与蛋白质化学区别于一般的纺织材料学,更多从分子和超分子结构层面分析其结构组成与其化学加工、生物酶处理的相关性;纺织生物技术基础是专业知识交叉的主要课程,阐述生物酶种类、酶学特性、酶对纤维的作用机制、纤维结构与酶整理效率相关性、纺织品生物酶应用等内容;仪器分析课程除介绍常见的高分子及纤维材料分析方法外,还补充介绍了与生物技术相关的测试手段如凝胶电泳、氨基酸分析等。通过上述理论课程学习,为后续纤维制品化学和生物酶加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平台建设方面,依托我校生态纺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立了纺织生物技术研究室,为基于生物技术交叉的轻化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提供了保证。纺织生物技术研究室不仅拥有常规的纤维材料相关实验设备与仪器,还建立了与生物技术相关的检测与评价手段,满足了常规从菌种筛选到纤维制品酶处理应用研究的大部分实验需求。以纺织生物技术研究室为基础,我校还联合葡萄牙米尼奥大学成立了生态染整国际联合实验室,通过定期召开纤维生物加工技术学术会议,拓展了轻化工程专业硕士生的研究视野。
2.3构建以染整企业需求为导向的论文选题策略
由于轻化工程专业硕士不同于学术型硕士,论文选题应强化理论与应用实践技能的结合,优先考虑源于工程实际且对节能、减排和降耗有促进和引领作用的课题。我校论文选题立足于企业需求的酶法纤维制品染整加工研究,确立了纺织生物技术研究三个子方向:生物酶前处理;生物酶染色后处理;酶促功能化改性加工。(1)生物酶前处理包括纤维制品的酶退浆、酶煮练和漂白脱氧加工等。其中酶退浆是指采用商品淀粉酶和自主菌种筛选得到的PVA降解酶,取代烧碱法或氧化法进行棉型织物退浆,通过酶制剂水解布面淀粉或PVA浆料来降低前处理废水的COD值。酶煮练应用于棉麻织物和彩棉织物,不仅可达到用碱法精炼的果胶去除效果,而且还避免了传统碱煮练易造成的纤维损伤,对彩棉织物还可减少碱法易造成的色素流失和布面色变现象。在真丝织物加工中,生物酶前处理主要是借助于蛋白酶去除桑蚕丝表面的丝胶。(2)生物酶染色后处理旨在去除深色织物表明的浮色,提高织物的湿处理牢度。与传统高温皂煮相比,采用漆酶与较少用量的净洗剂复配,不仅能有效去除织物表明未固色或结合力较弱的浮色染料,而且生物酶能有效对水洗液进行脱色,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染色水洗残液的色度值,降低了染色废水处理的负担。(3)生物酶功能化改性是借助生物酶进行纤维制品的功能化加工,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酶法纤维制品功能化改性的内容较广泛,包括以纤维素酶改善棉麻织物外观光洁度和织物仿旧整理;以蛋白酶提高羊毛纤维制品的防毡缩性能,以谷氨酰胺转移酶催化接枝氨基整理剂进行羊毛抗菌阻燃整理加工;以酪氨酸酶进行真丝织物抗菌防皱整理等。相较纤维制品的化学法功能化加工如高温焙烘(如阻燃整理)、含氯整理剂(如羊毛防缩)、含醛树脂(如防皱整理),尽管酶法加工成本略高,但在赋予纤维功能性的同时,能减轻化学法整理易造成的纤维损伤和环境不友好性。在上述子方向论文选题和实施前,专业硕士要先制定课题初步实施方案,探究酶法纤维制品染整加工工艺的可行性并开展预研工作。在此基础上再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并定期汇报课题进展情况。在研究中既要考虑纤维制品酶法加工的效果,同时也要兼顾在企业应用中工艺设备、生产成本和加工效率的匹配性。
2.4构建学科交叉复合型轻化专业硕士质量评价体系
传统上对硕士质量与水平高低的评价主要是参照论文,包括完成的硕士论文、发表的期刊论文(SCI、EI、CSCD)的数量与等级。而轻化工程专业硕士是要培养掌握染整专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阔专业知识、拥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因此专业硕士在培养质量评价方面要与学术型硕士有所不同,不能简单照搬其评价体系[4]。参照既有部分高校实践经验[5-6],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我校主要从专业知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四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专业知识能力是指在研究生阶段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成绩,在实验工作中表现出的对染整、生物技术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是指在实验室或生产现场,对纤维制品酶处理加工过程合理安排和现场操作的技能,此方面企业导师的评价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研究能力评价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方面评价学位论文阶段性进展和完成情况,从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结果、预答辩和答辩情况四阶段,结合平时例会课题汇报来综合评判课题工作量与论文水平;另一方面考察是否有与课题相关的学术或发明专利申请。由于多数论文课题与染整生产的相关度较高,因此专业硕士是否可公开或专利需与课题合作企业商榷确定。创新应用能力是指专业硕士在课题研究、实验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个人综合拓展能力。在纤维酶处理研究和实践中,对能提出新方法、新工艺并有突出业绩表现的创新型专业硕士,纺织生物技术研究室会给予适当的激励与表彰。
作者简介:刘锁兰(1980-),女,江苏泰州人,常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江苏 常州 213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常州大学教学研究课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课题编号:GJY1102002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优化设计与实践”(课题编号:GJY12020056)、“合作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GJY11020046)、常州科教城院校科研基金“常州科教城协同创新公共平台运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K201230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132-02
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任。研究生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程教育,二是科研教育。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研究生教育的整个过程,而课程学习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当前研究生课程教学普遍不受重视,主要强调论文,学生只是为了满足学分要求而选课,教学和考核要求偏低;部分导师也轻视课程教学,要求学生尽早进实验室。学生在本科阶段主要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科研能力一般还比较薄弱,直接从事研究活动在知识面和科学思维能力方面尚显不足。而研究生课程教学正是其中的过渡阶段,实际上,通过课堂系统教学,可以使学生对一个研究领域有完整系统的认识,熟悉相关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通过不同课程的学习,可以了解不同领域的研究现状,便于学科领域的交叉和研究方向的拓展。一般课题组往往局限在较窄的研究方向,这些内容很难在研究工作中学习到,或者需要自己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摸索。缺失了这部分的学习,学生的知识面往往较窄,科研思路局限性较大,对学生的后续发展不利。然而,在美国研究生教育中课程设置安排灵活性较大,都设置有一定数量的必修课和大量的选修课,非常重视学科渗透和文理交叉,以便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专业转换和知识更新。除必修课程外,导师对其它课程的干预不多,研究生可独立地计划自己要学的课程,给研究生选课以更大的自主性。另外,跨学科培养已成为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加强课程学习不仅是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要求,是对我国教育现状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实不足的弥补,还是国外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发展和实践经验表明,教学有法,法无定法,法贵在活。研究生课堂教学尤其要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从课程特点出发,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具体而言可从改进教学计划、凝练教学内容、完善教学体系、优化教学方法、活用考核方式等方面入手,增强课堂教学自身活力,提高教学质量。
一、改进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规定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提纲性文件。科学的教育计划应该把理论知识、实践能力有机地协调组织起来。目前的研究生课程设置中,总学分要求约30学分,公共课程(英语和政治)8学分左右,专业必修课10学分左右,专业选修课10学分左右,讲座2学分。专业必修课一般讲述专业领域基础理论的最新发展,专业选修课为各分支领域的发展情况,一般根据学校教师的研究方向选定,不同学校各有侧重。这样,研究生学习专业课程一般为8门左右,必修、选修各半。如何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下既顾及学生的专业宽度和学科交叉,不至于每个领域都是浅尝辄止,浮于表面,又兼顾博与专,这是计划制定时必须考虑的问题。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是把课程按领域的临近程度划分模块,每个模块有基础类(先修)和应用类(选修)课程。由于学科领域交叉,不同模块可能有课程重叠。规定学生选择两至三个模块,每个模块包含学习基础课程和1~2门应用类课程。这样可以保证学生涉足不同领域,同时对所学领域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都有所了解,便于以后在该领域的发展。例如,常州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主要有聚合物分子设计、功能高分子、高分子加工三个研究方向,即可设置三个课程模块,聚合物分子设计以高等高分子化学为基础,包含聚合物结构设计、超分子化学、光谱波谱等一系列课程;功能高分子以现代有机合成为基础,包含材料表界面、纳米材料、生物高分子材料等一系列课程;高分子加工以聚合物结构与性能为基础,包含聚合物共混原理、聚合物反应性加工进展、聚合物流变学等一系列课程。除此之外,聘请企业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举办各种讲座,可以拓宽研究生的眼界,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补充。
二、凝练教学内容
研究生课程相比本科课程更为深入,涉及面更宽,内容更为繁杂。例如,高分子化学中自由基聚合仅需掌握普通自由基聚合的原理即可,而高等高分子化学中涉及可控自由基聚合,就需要掌握iniferter、氮氧稳定自由基聚合、原子转移自由基、基团转移聚合、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等一系列聚合反应原理。功能高分子课程如果作为本科课程,一般仅要求对各类功能高分子的结构和功能性有一般性的了解即可,而作为研究生课程,则会要求掌握其制备方法及作用原理等更深层次的内容。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授课时间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是每个教师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满堂灌的方法肯定收效甚微,研究生应具有更强的自学能力,而课堂讲授内容应对学生自学起到引导作用和示范作用。所以,教师对教学内容应加以凝练,相同或相似内容选择重点,进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和模仿进行自主学习。
三、完善教学体系
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应包括教学和反馈机制,并且应是过程化和常态化的,而非一次性反馈。研究生课程多为小班教学,教师接触学生机会较多,更便于经常倾听学生想法,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掌握的情况,以及对课程领域的兴趣和看法。多收集这方面的信息,便于教师因材施教,随时调整授课内容的侧重点和授课方法(由于专业课程,尤其是前沿科学发展变化很快,研究生课程对课程大纲限制较松,教师自主性可以得到较充分发挥)。
四、优化教学方法
研究生教学应凸现科学研究思路和方法的培养,而目前很多研究生课程(尤其是专业基础课)仍沿用本科教学模式,重视理论体系的传授,而忽视创新方法的培养。这也是很多导师认为研究生课程效果不大,可有可无的重要原因。在这方面,从国外的教学模式可以得到一些启发。例如,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研究生课程都不设统一或规定教材,包含讲授课(lecture)+讨论课(tutorial)两种形式,比例差不多各占一半,讲授课就某个专题作简单全面的指引,并列出主要参考文献,由学生自己课下学习,再分组讨论交流。目前国内热衷于出版教材,而教材的使用对于研究生教学有利有弊,虽然可以使课程内容更加严谨完善,但却增加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的依赖性,丧失了自行对原始文献归纳总结和分析的机会,导致很多研究生在进入课题研究阶段之后很长时间内,文献阅读和分析的能力还很薄弱。教材或讲授内容过细,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也会受到制约。因此,研究生课程教学应重视原始文献。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接触到最新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文献阅读和分析能力,进而掌握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五、活用考核方式
进行教学评价,是实现全面管理和指导基层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改革的有力举措。研究生课程有其特殊性,课程比本科深,而学生基础差异很大,尤其一些交叉学科领域课程更是如此。因此,对研究生评价要因人而异,因课程而异,不以卷面考试成绩为唯一依据,要考虑实践环节和实际能力。例如,可以通过专题讨论的方式,根据个人在专题讨论中的表现来考核。这样,每个学生可以选择和自己专业方向更接近或更感兴趣的内容,这样相对更为公平,也更加能够体现学生的科研能力。
六、结语
我国的研究生培养已具规模,必须根据研究生的特点,强调研究能力的培养目标,注重研究生学习自主性、能动性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加快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切实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实现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宣兆龙,李慧.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有效性的三个关键环节[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24):121-122.
[2]余峰.基本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3]唐忠顺.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2,(34):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