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8 14:55:1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家庭教育理念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公学选拔学生的标准极其严格,绝不允许滥竽充数,通过严格的入学考试制度,保证录取的公平性和学生的优良素质。尽管社会地位和财富是进入公学的首要条件,但如果才智平庸,无法通过考试,同样会被拒之门外。寄宿制度也有其独特的一面,通过严格的管理来培养健全的人格。虽然学生大都来自达官贵族,但公学的寄宿生并没有贵族的奢华享受。相反,为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性格,公学提供的住宿和饮食都相当简陋。并且,为了避免家庭对这种教育方式的干扰,公学向来不允许家长参观学生的食宿情况。宿舍实行级长制,主要是通过选举的学生干部实行学生管理学生的制度。生活的磨炼和从事管理工作无形中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互相关心、协作配合、领导与服从等健全的人格和能力。(原青林2004)公学的校规相当严厉,他们认为对孩子的溺爱会阻碍其独立性格的形成。学校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对学生的言谈举止加以约束,使学生逐步养成公德意识,树立起自由与纪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概念,为以后步入社会作了充分的准备。
(二)重视文体活动。
一直以来,公学的课程设置都具有较高的学术性,这也是他们培养社会精英的重要因素。但是,相对于学业,公学对于学生的艺术和体育活动也相当重视,尤其是体育运动,占去了学生大部分的课余时间。艺术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增强对美的追求;体育活动是要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的意识和坚韧顽强的精神。(祝怀新,应起翔2002)如著名的哈罗公学就开设了音乐、戏剧表演、雕塑、各种球类、划船、游泳、射击、剑术、马术、体操、田径等名目繁多、各具特色的文艺活动及体育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自由的选择项目,施展才华,以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愉悦身心的同时也强健了体魄。公学对于体育活动的重视,使学生拥有团结协作、坚韧努力、公平竞争的精神和超越胜负的胸怀。尊重学生兴趣培养技能、开展活动,有利于发展其谦恭、宽容、豁达的品格、待人接物与人际交往的技巧及卓越的领导和组织才能。“公学所强调的绅士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性格陶冶是公学管理的精华所在。”(郑映霞2010)公学的绅士道德教育是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让学生习得日后成为一个绅士所具备的含蓄、内敛、从容、平和、守信、礼貌、公正等各种美德,使其不仅德才兼备,更具有独立的人格,强健的身体,坚韧不拔的意志,为其成为社会精英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英国公学对我国儿童家庭教育观念的启示
我国的现代儿童家庭教育观念较之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已有了巨大的变化,多数父母认同家庭教育环境对儿童健康发展的影响,力求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为儿童的早期发展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但在教育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虽然传统的家长制家庭教育观念已经在逐渐的消失,但是很多家长认为儿童还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儿童的发展观容易变成以家长的愿望为主体。中国的家长比任何时代都更看重下一代的教育,越来越多的孩子从3-4岁就开始学拼音、学汉字、学英语、学数学、学诗歌、学围棋、学舞蹈等等,7-8岁就开始学起了对他们来说艰深难懂的奥数。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时候,更多的会关注“有什么用”。过早地开始文化学习,其实是在剥夺孩子们的童年。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需要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学问教育三者相结合。“健全人格是个体身心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成才发展的基础;是快乐幸福的源泉。”(谭刚强2013)英国公学培养了一批批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这种英才教育理念与我国大多“望子成龙”的父母的教育观念相吻合,结合公学的成功经验,我国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受到启发。
(一)注重道德礼仪培养
良好的道德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是形成孩子健全人格的必备条件。现在的孩子由于家庭环境等因素,容易养成任性、自我为中心等缺点,也不擅长于与同伴交往。香港作家屈颖妍(2014)说过,“这些年,孩子们走得都比前人快,3岁已经学会上网,5岁便学会3种语言、4种乐器,7岁便懂得制作PowerPoint……但待人处事应有的态度却被遗忘了,或者应该说,是被牺牲掉了。港人把这种现象称作‘催谷’,催着稻谷早早成熟的意思。”她的话告诉我们,家长的“催谷”心态,也成为孩子社交能力形成的绊脚石。公学的寄宿制度,让学生在集体生活中懂得做人的道理,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学会如何融入社会,也体现出社交能力在孩子日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多为孩子创造“社交”的机会,使孩子在交往中,逐渐学会适应、学会选择、学会交往,领悟协作与配合、领导与服从的处事原则,在实践中培养为人处事的能力。公学认为美德是靠后天教育培养得来的,他们更为关注如何学会实践道德,通过实行严格而人性化的管理,规范孩子的言谈举止,使他们了解自由与纪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以身作则,以身教代替言教,张弛有度,在温和与严厉间维持某种平衡,从而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意识。
(二)注重性格意志磨练
D•H•劳伦斯曾经讲过一句话:“如何开始教育子女?第一原则是:不要管他。第二原则是:不要管他。第三原则是:不要管他。”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对于孩子的教育,父母要学会“放手”。很多孩子娇生惯养,主要源于父母的过度保护、包办代替,导致孩子根本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特别是城市里的孩子。我们要从小对孩子进行生存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参与到实际的生活中。掌握生活中必须具备的技能,如家务劳动,交通规则,一些仪器使用,生命教育,使之能对紧急情况作出反应。像“公学人”一样,不会因为“身份高贵”而受到优厚待遇,反而要给孩子做主的机会、吃苦的机会,培养独立意识和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与毅力。同时,家长要宽容,要允许孩子犯错,也应给孩子独立思考、独立选择的机会。孩子只有通过生活的磨练,才能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担当,养成吃苦耐劳的品质。明白成功只能够通过主观努力来获得,不论家境多么优越,父母也不能替你成功。只有重视独立性格与思想的培养,引导孩子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才能获得真才实学,既成“才”,也成“人”。
二、《弟子规》在现代家庭伦理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弟子规》中讲述了孝、谨、信、泛爱众、而亲仁[1]。道理虽然很浅显,但是实施起来却实为不易。尤其是在普遍存在的信任危机、道德危机中,成年人都普遍养成了有悖于传统美德的品格与习性,如此怎能在家庭教育中教导自己的孩子养成良好品德?而《弟子规》中有很多的内容都传达了家庭教育的信息,从最基本的孝道开始,在传统社会观念中,家庭是人们最先接触到的人机关系,家是建立血缘与情感基础的桑田,孩子的性格与品行,会随着家庭这个环境慢慢改变。在环境中,孩子学习如何与人交往,学习手足之爱、母子与父子之爱。很多出现人格障碍的孩子其最可能的原因是从小在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中长大,孩子在家庭中因为没能感受到爱,使得其丧失了原有的价值观。而《弟子规》中讲述的孝道,对父母,子女以及人格的修养与品行都有较大的警示作用,这些行事规矩都有利于家庭形成“真实”、“诚信”、“孝顺”的品质。并且《弟子规》中倡导的秩序,也是当今家庭教育甚至社会教育中最缺失的,如果从小就让孩子诵读《弟子规》,能够让孩子增强对家庭的认同,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品质与道德修养,养成勤奋学习、从小懂得尊重人。而从小养成的品德,往往会伴随孩子的一生,使孩子在长大成人后对形成良好的生活与处世习惯,使孩子一辈子受益无穷。《弟子规》中还十分讲究教育的方法,比如“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就体现做人做事的先后顺序,教导孩子首先要懂得孝道,然后才有诚心,继而发展为对众人的关爱,将做人、做事与做学问统一起来,随着在实践中相互依存,能够将孩子引入到一个正确发展的道路中。
三、传统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传统家庭教育以长期的封建体制与小农自然经济为导向。在古代中国,家庭教育的智能居首位,将家庭视为个人社会化的首要场所。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将家庭成员的道德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及最终目的,但是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通过家庭教育虽然能够有效的传播民族传统文化,但是家庭教育的教学现状却在限制其应用教育职能的发挥,甚至在某些家庭教育中还出现负面效应与职能错位的问题[2]。具体表现为:第一,在家庭的教育观念上,往往一方面承载着“光宗耀祖”、“望子成龙”的价值观念,出现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而另一方面又受现实社会文化的影響,使得各种非原有道德的文化进入到家庭中,使家庭文化有意无意之间受到某些反文化的影响,让家庭道德教育出现教育方向失衡与教育空白的问题,致使家庭成员畸形发展;第二,在家庭的教育职能方面,家庭成员往往不能正确利用大众传媒工具,而其传递大量不必要甚至有害的信息,使得家庭成员的思想观念及道德品质发生变化;第三,由于当前社会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道德约束体系,道德标准经常发生变化,这就导致家庭教育在伦理道德的培养上往往会陷入一个茫然无措的状态,会严重影响家庭血缘关系以及家庭教育职能的发挥;第四,受当前人才选拔制度与学校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的智能在不断下降,这增加了家庭成为利用消极态度甚至反文化的态度来尽可能的在孩子面前塑造自我,成为影响孩子心智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由此可见,现存的家庭教育模式无论在教学观念、价值观以及教育职能上都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因此为了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建立新型家庭教育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新家庭教育模式的构建上,借助《弟子规》中所规范的标准与做人原则,进一步剖析古代家庭教育模式,对现阶段青少年家庭伦理道德培养有重要意义。
四、《弟子规》教学思想在当代家庭伦理道德中的实施策略
《弟子规》在我国古代就被积极推广,其中所蕴含的通俗、易懂、易行的特点,正好弥补了孩子生性上理解不足的缺陷,并且内容中蕴含的大量思想修养、待人接物以及饮食起居规范,是规范孩子道德与品质的重要参考。当前,在进行青少年道德教育中,就可以借助其中所蕴含的伦理道德,作为青少年启蒙教育的重要参考,使之为青少年思想品德成长与教育实践提供帮助。
(一)在家庭中灌输蒙以养正、道德为先的教育理念
在现代的青少年伦理道德教育中,必须充分利用好家庭教育的优势,通过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使青少年能够逐渐养成重视伦理理法的优良品质[3]。另外,家庭教育还应懂得应用之道,因为只重视而不知道如何使用,是不可能形成良好的家庭伦理教育环境的。
(二)教导孩子养成勤奋严谨、生活有序的行为习惯
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其养成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与日积月累的过程。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贯穿于青少年日常生活与待人处世中。在这两种品德中,《弟子规》认为在家庭教育中应逐步让孩子养成生活有序、讲究个人卫生与珍惜时间的习惯,并且珍惜时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要求孩子“朝起早、晚眠迟;老易至、惜此时”;而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弟子规》中也给出了明确的指示“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洗手”,正确的生活习惯,能够让孩子从小就树立并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性。
(三)让孩子多诵读经典,熏陶出良好品德
文学经典是我国先贤与先圣智慧的结晶,这种经典能够经过几千年的流传,必然有其独到以及价值所在,因此孩子在学习各种知识与才艺之余,家长也应教导其诵读中国的传统经典文学。孩子在诵读经典过程中,能够逐渐被其中的文化所熏陶,主动去思索与理解其中的道理以及观点,达到思维锻炼与品德发展的目的。选择文学经典,应选取那些百读不厌,对孩子终身受用的书,比如《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先贤文学经典,辅助孩子学习,并让孩子的朗诵能力及记忆能力得到提高。
(四)教导孩子学会感恩、学会尊重
在《弟子规》中,反复阐释了“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等道德品质,其中“入则孝”属于感恩教育,“出则悌”属于尊重教育,“泛爱众”是关心教育[4]。
孝是道德形成的基础,也是一切教化得以实现的根基,在古代家庭思想中,提倡“百行孝为先”,这不仅是因为孝是一种基本的家庭美德,更是一种责任。在当代家庭,独生子女往往会在家庭中受到过多的关爱,逐渐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很多学生用着父母的钱,却对父母没有一丝的感激,这实则是家庭教育出现畸形,为使孩子养成孝顺父母的良好品质,应将《弟子规》中的“入则孝”作为家庭教育的根本。
五、结语
总之,《弟子规》与当代青少年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在探索将其转化为现代家庭道德教育的同时,我们应剔除其中的糟粕,取精华,让古圣先贤的智慧在孩子心中萌芽,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贵梅,谭英,李庆风.《弟子规》和现代人际交往规范研究综述[J].现代交际,2011,(04).
家庭是孩子受影响最深,受教育最直接的场所。家长的教育方法是否合理,对孩子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必须有先进的家教理念和科学的、合理的方法做支撑,这就要求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吸取国内外成功的家教理念和经验,从中提取适宜的教育方法为己所用。
由于受历史原因和外来教育理念的影响,造就了韩国东西合璧的极具特色的家教理念。而这种独特的家教理念,确实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去借鉴和思考。
一、韩国家庭教育的理念
韩国父母非常注意从小对孩子的伦理道德和文化礼仪教育,以家庭礼仪为中心,孝道、和谐、为他人着想是韩国家庭教育的重点。他们认为要让孩子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必要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一)伦理道德教育
1.尊老爱幼和感恩教育
韩国的教育一直受中国儒家教育思想的影响,韩国父母会向孩子灌输尊老爱幼的观念,让孩子明白尊重是一种美德。
父母会让孩子感受到对他的抚养是很辛苦的事情,让孩子珍惜这份亲情,并要求孩子也要对父母有感恩之心。
2.宽容教育
“孩子的宽容心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感情,它主要表现为对别人过错的原谅。宽容了别人就等于宽容了自己。”孩子一旦有了宽容的品质,他就能容纳不同的意见,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允许他人犯错并给人改正错误的机会,能使自己与人和睦相处。
3.诚信教育
韩国教育专家提出:在当今的商品经济社会里,诚实守信是每个人必备的素质,每个家庭和学校都应该从小就对孩子进行诚实守信品质的培养。
韩国人非常注重对孩子进行诚信教育,从小就要求孩子说真话,不说假话;犯错时勇于承认错误并及时改正;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4.责任意识教育
韩国教育专家根据多年研究经验得出结论:“孩子不是生下来就有责任心,要靠家庭教育中父母积极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利用身边随时可以找到的机会培养出来的。使孩子成为一个具有责任心的人,父母就要让孩子的责任心来自于对生命和自由的敬重以及对幸福的追求。”
(二)文明礼仪教育
韩国《道德》书中明确提出,第一目标就是让孩子理解日常生活中必要的礼节,以及道德规范的意义和重要性。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必须在少年儿童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阶段)加强礼仪教育。
当孩子在用餐时,一旦出现不文明、不注意礼仪的行为,父母都会及时地给予指正。他们认为,在餐桌上让孩子学习用餐礼仪、礼貌常识是最好的时机。
韩国人认为,在公共场所的言谈举止,可以看出这个人是否有修养。为了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韩国父母非常注重孩子在公共场所的礼仪教育。
韩国父母习惯让孩子参与待人接客,如果在这过程中出现不符合文明礼仪的行为,父母可以抓住时机及时给予引导。
(三)学习教育
韩国一位权威教育专家说过:“善于学习的人,就是能善于培养并且能保持自己学习兴趣的人。要使孩子学有所成,父母不仅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要让孩子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在韩国的家庭教育中,父母非常重视对孩子学习兴趣的保持。他们认为兴趣的保持与兴趣的培养对孩子学习都很重要。
此外,韩国父母对待孩子文化课学习的方法是用一种愉快教育的方式,寓教于乐。他们主张尽量减轻孩子过重的课业和心理负担,使孩子能够主动自主地学习,可以快乐自由地发展。
(四)财商教育
韩国父母非常重视引导孩子正确消费,他们主张一定要给孩子零花钱。他们认为,孩子不能正确对待金钱,没有善于理财的习惯,主要责任在于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而不在于孩子本身的错误,更不在于孩子拥有零花钱的错误。
此外,韩国父母一方面鼓励孩子储蓄,不让孩子乱花钱;另一方面,又教育孩子要做金钱的主人,不要成为金钱的奴隶。
(五)心理教育
韩国心理教育专家经调查研究发现:近年来,不少青年的心理健康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且呈上升趋势。最常见的心理疾病表现在情绪失调、人际交往出现问题、学习出现障碍等方面。因此,韩国教育专家呼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迫切需要父母对孩子的心理状态给予关注。
只要父母有信心、有耐力,认真对待孩子的各种心理障碍问题,了解孩子产生这些心理障碍的根本原因,运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孩子克服心理障碍,孩子的心理问题就能很快得到消除。
二、韩国家庭教育的理念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在我国许多家庭里,父母省吃俭用,对孩子的要求是百依百顺。出于家中只有一个孩子的心态,有些家长总是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受累受屈,孩子犯错误也是得过且过,致使孩子习惯性地以自我为中心。
因此,父母要想孩子成为一个有用之才,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的全面培养是不容忽视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国父母可以参照韩国家庭教育理念,增强自身的教育意识,从道德、礼仪、学习、财商及心理教育等多方面着手,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注重细节,力求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邓志伟,徐榕.家庭社会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陈道华.韩国家庭教育[m].农村读物出版社.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外来的、本土的新思想不断地被人们汲取,我国的家庭教育方面也随之出现的相应的问题。家庭教育得当那么学生的发展会更好,若缺乏家庭教育或家庭教育不当,学生可能会与家庭反抗、对立,学生甚至会误入歧途。由此也引发了国内学者、研究员们的探究,但是我国各地的条件各不相同,也难有一种普遍使用的解决措施,本文着力从铜仁市本地情况出发,调查高中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共性,借助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分析其客观原因,从而找出切实的方法。
一、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父母的家长形象遭到削减
据问卷信息,对于生活上的事情“有时起到表率作用”的父母占到40%;“很少起到表率作用”的父母占到20%,父母行为方式的偏差会令其形象在子女心中遭到贬低,照此情况来会加剧父母和子女难以沟通这一情况。高中生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并且处在面对人生的重要的转折点―高考的情况下,高中生的学习压力也随着年级的上升而加重,学习的好坏是高中学生主要的关注点,大部分父母文化的缺乏,并不能在子女的生活重心上解决其疑难,所以父母的家长角色在家庭中的作用也就遭到了削减同时也间接地拉远了家庭中两代的距离。根据调查数据,能够单独辅导子女学习的父母只占有20%,而80%的父母对于子女的学习都不能进行辅导帮助,父母的文化素养在家庭教育中往往更加直观,也更加具有教育价值。
(二)父母教育理念的不当
关于理念的解释有多种,苏格拉底认为:“每个理念只是我们心中的一个思想,所以只有单一的理念”,“而所谓理念正是思想想到的在一切情况下永远有着自身同一的那个单一的东西”。关于教育的理念也包含很多种,现代教育的十大理念中包含:以人为本、素质教育、个性化等理念,教育理念如同在教育上所持的思想和观点。现代的父母们任有多很多所持的教育理念并不科学,就如”唯分数论”认为好的成绩高的分数就是教育的全部,在统计的数据中发现有接近66%的父母他们平时最关注的就是子女的成绩,而关注于子女心理和兴趣爱好只各占18%和9%,在平时家庭教育的内容中父母倾向于督促成绩,在父母为学生提供子女环境的调查中,其中“只管学习而不用参加家务劳动”这一块占到了28%。这些情况反映出当前的大多数父母还是把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分数和成绩上而忽视对子女其他方面的培养。
(三)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有裂痕
家庭之中往往都存在代沟的问题,父辈与子辈在文化上、思维方式上以及世界观价值观上都难以做到同步,况且生活节奏的加快,父母的负担加重而且父母与学生所花的大量时间在各自的领域,生活的相交点变少,铜仁市地处我过去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区都有所欠缺,相当部分学生家庭的经济条件不容乐观,因此家庭的活动内容相对单调,父母子女之间的沟通交流的次数、时间并不算多,在问卷的选项中,与父母几乎一星期交流一次的约占有29%,而几乎没有交流的占到了20%,几乎与父母没有沟通交流的学生占到了调查总人数的一大部分,可见有着不少的家庭父母与孩子之间是缺乏沟通的。
二、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经济因素
如今我国经济水平不断上升,城市化不断推进,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也是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上涨,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近几年来高校扩招政策的幅度不断加大,1999年教育部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到2010年,在全面实现“两基”目标的基础上,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有步骤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国人口受教育年限达到发展中国家先进水平;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15%,社会竞争愈演愈激烈。由于家庭教育属于私人性,其运行的范围也只在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范围环境里,也不属于学校教育的义务性质,目前也没有法令条文规定家庭教育属于义务性质、强制性质,家庭教育在施行的过程中是完全以父母的基本条件所决定,社会也难以对个人作为家庭教育施教者而做出明确的指导。
(二)父母文化程度不高
在经过对问卷调查信息的统计后发现,学生中父母中文化程度在小学和初中之间比例占有69%度在高中和大专之间的占有21%,本科程度只占有8%文化程度在小学和初中之间的占绝大部分比重,一般情况下父母的文化素养越高,那么教育子女的理念则更为明确,方法也姑更加科学,也更加有能力;父母文化素养的欠缺,在学生的高中阶段已无法和学生的教育水平相匹配,此阶段父母已经无法对子女的学习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与找不到合理的方法,如果对子女的情况进行详细的追问还会,首先父母自己并不会获得更多的信息。
(三)子女与父母缺乏沟通
高中作为人发展的黄金时段,这一时期他们既会学习以独立的思想观点来看待周围事情,但同时处于青少年期难免都会有叛逆的思想,这时他们对父母的依赖不会削减,但是同时又想拥有自己更多的自主和独立,所以他们会不愿过多地与父母交流,当双方在某一事物上发生摩擦,学生会首先维护自己,而和父母之间产生对抗。他们对自己的家庭和父母的认识并不都完整,也许会错误地认识父母和家庭,也许会生出嫌弃、冷漠、同情、无所谓等多种认识,此刻的他们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没有经过历练还有所欠缺。
三、优化家庭教育的建议
(一)对社会提出的建议
在调查的数据中大部分父母的文化程度都停留在小学与初中之间,所学的知识与学生的学习内容脱轨,但是生活在城市中的父母们都具备基本识字能力。的《乡土中国》中“文字下乡”所表示,乡下人不识字被城市人叫做文盲,并不是因为乡下人智力水平低,而是因为文字在乡下的环境中并不实用,乡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并不需要文字来帮助他们表达一切。而城市与乡下则截然不同,所以父母完全又能力阅读有关家庭教育的书本、读物,问卷数据表示21%的父母能够上网,那么这一部分更具有能力获得有关家庭教育的实用信息,在“父母休闲所做事情”的调查中“其他”这一选项占得比例是19%,它包含(外出、睡觉、打麻将)等选项。由此看出很大一部分父母并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平时生活中忽略了自身学习和发展。父母不仅应该与子女一起学生,学习家庭教育的有关经验,还应该学会合理分配时间。
(二)对父母提出的建议
读书、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成才与成人的主次如何,人的最终发展受到品格发展的制约,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最终将在人的品格上决一胜负。但是今天的教育却存在着许多不合理因素,片面地强调成绩、分数。我国现有的应试教育以提高学习成绩,考试、升学为目标。学生、教师、学校、家长都把考试看得十分重要。我们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人能够全面的发展。我国的观点就是要培养有目标、有素质、有组织、有理想的社会主义新一代人才。父母和学生都应该明白,教育的目的不是取得多少分数,上了哪所学校,不能为了让孩子领先他人就扼杀孩子的童年,也不能光把注意力放在学生智育上而忽视非智育因素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学生是否在此过程中身体上、心理上、行为上更加符合成为一个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都有用的人,这才是教育的真正作用。
(三)对子女提出的建议
子女在切实感受到得到尊重的同时,也需要尊重与理解父母,学会换位思考,增强家庭意识,提升家庭中存在的价值感与家庭的满意度;而不是只会向父母进行物质索要。在此学生需要有意识地放下负担,可以先以生活中小事情为话题与父母进行交谈,双方先建立、完善好共同话题,以此为基础再进行深入的交流。另外建议子女多向父母征询意见,父母的生活经历、处世经验都比他们来都要丰富得多,处理起事情来更加得心应手。所以鼓励子女遇到问题可以多向父母寻求帮助,多向父母学习,从他们身上得到更多的经验,同时也汲取更多的教训,不仅可以帮助自己获得更多感悟,也可以拉近家庭成员彼此的距离,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尊重,学生与父母一起配合,共同努力培养家庭中民主和谐的氛围。
参考文献:
[1]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约翰,杜威,胡恩泽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定量分析
本研究主要是从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文献来源分类及篇数;已有的研究涉及的学科;已有研究年度发展态势这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1.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文献来源分类及篇数
从总体对这205篇文献进行内容分析。首先从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文献来源分类及篇数的角度进行分析(见表1)。由表1可知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文献来源期刊占77%,而硕士与博士论文较少,占17.5%。
2.已有的研究涉及的学科
某问题研究所涉及的学科,既能说明该问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又能在某种程度上说明该问题受关注的程度。因此,我们选取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所涉及的学科作为分析的指标之一。参考“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的学科分类,检索到的205篇关于儿童家庭教育的文章,共涉及13个学科(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就已有研究所涉及的学科而言,有关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大部分研究集中于教育学学科领域,其研究篇目占已有研究总数的90%多。同时,该问题正日益引起诸多社会学科的广泛关注,在检索到的205篇文章中,还涉及社会学、管理学、人口学、经济学、医学、心理学、法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并且不同的学科对“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视点和关注点并不完全一样。如,在教育学学科领域,“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的学科视点综合而全面,既有对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也有对管理问题的探讨;既有现状的描述,也有问题解决的对策;既涉及宏观政策理论,又有政策执行分析;还涉及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等。在家庭学学科领域,家庭结构、家庭教育观念研究视角,主要关注儿童学习、身体与心理的问题。在心理学学科领域,研究主要集中于特殊儿童心理问题、人格健康及学习情况研究等方面。
3.已有研究年度发展态势分析
某领域研究文献数量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趋势,既能反映出该领域的受关注程度,又能反映出自身的发展水平。检索到的205篇有关研究文献,每年度涉及的研究文献篇数及发展态势如下(见表3及图1)可见,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更加关心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从1980年到1995年关于儿童家庭教育的文献比较少,90年代中期以后,学者对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逐步增多。随着农民工的出现,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成为研究的热点。关于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多而全,研究文献基本涉及前面所提及的诸多问题,多角度,研究较全面。
(二)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定性分析
教育问题研究涉及的内容全面、综合而丰富,我们尝试从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的方法、研究的内容三个维度对已有研究做定性分析。
1.研究的理论基础
研究的理论基础关涉研究的立足点,是研究者基于何种理论来看待、阐释和解决所研究的问题。分析已有研究文献可以发现,不同学科立场的研究者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尽相同,不同学科研究理论基础呈现多元化样态。一般而言,教育学科立场的研究者往往依据人本的教育理念、融合教育理念、教育公平理论与现代家庭教育理念来探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现状、原因、对策及建议等,其中涉及教育公平理论的研究最多,研究者或通过对“公平”的分析,或将教育公平与构建和谐社会相联系,来探讨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公平(特殊儿童包括残疾儿童、超常儿童、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的应然与实然问题。家庭教育学的相关理论。社会学学科立场的研究者往往依据社会化理论来探讨儿童家庭教育中儿童社会化的问题。有的学者利用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操作理论来研究儿童兴趣与家庭教育方式关系[1],有的学者从生物生态学理论、自我概念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研究儿童家庭教育的环境问题[2],有的学者从社会学理论中的结构功能理论、角色扮演理论、符号互动理论角度研究儿童家庭教育的理念问题[3]、有的学者运用埃里克森的认同危机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研究特殊儿童家庭教育中的缺失问题与对策[4]。
2.研究的方法
研究者在研究某个问题时所采取的方法直接影响其对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甚至影响研究者对所研究问题的结论和观点,而且研究方法还在某种程度上内蕴着研究展开的逻辑结构。因此,研究方法的“工具性”价值对于一项研究来说至关重要。分析已有关于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大部分文献都同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用了历史研究、案例分析、抽样访谈、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和手段。大量研究以“质的研究”为主,即以调查研究为主,辅以文献研究,具体调查方法采用问卷、口述史访谈、深度访谈法、焦点团体访谈、个案研究法和实地观察等[5][6][7]。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用实证研究方法,教育学多用描述、评价和文献等方法。梳理和分析已有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发现存在以下两个问题:首先,对研究方法的界定不清晰,存在模糊现象。如调查问卷的运用,有很大一部分的研究者运用的是自己编制的问卷,但是并没有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信效度分析。诸多的研究者对方法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对质性研究方法和量化研究方法的界定存在差异。其次,多种研究方法之间缺乏实质性的融合。分析诸多研究发现,虽然研究者表明自己在研究中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但仔细审视方法的具体运用,发现大多数研究仍停留于浅层次的操作层面,方法重复模仿,缺乏不同方法之间实质性的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许多研究停留于浅层次的模仿水平,缺乏一种用方法的创新带动研究内容和研究领域创新的精神。
3.研究的内容
某问题研究内容的聚焦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于该问题关注的焦点,而人们关注的焦点又直接反映着该问题在社会公众视域内的重要程度。分析已有研究文献发现,关于儿童家庭教育教育问题研究的内容呈现多元化样态,其中主要涉及现状描述(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三方面的内容。
四、关于“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几点建议
(一)在注重宏观背景研究的同时,应更侧重问题研究的情境性和动态性
问题产生于一定的宏观背景之下,如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产生于社会转型期,产生于城乡二元政治、二元经济和二元教育模式之下,因此,对问题的研究离不开对问题产生的宏观背景的研究。但同时,问题更具情境性和动态性,问题总是源于客观存在的现实情境,是特定的现实情境的产物,而且随着情境的不断变化,问题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如需要解决的问题侧重点、难点会发生变化,因而,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条件、途径、方法和措施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呈现出一定的动态性。只有关注外在条件的情境性和动态性变化,才能从根源上明晰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和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与措施等,也才能在情境不断发展变化的前提下,提高该问题研究的实效性。
(二)在研究数量提高的前提下,应逐步提高研究质量
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但仔细审视诸多研究成果,笔者发现,研究的质量在某种意义上并没有得到极大提高。很多研究出现低水平重复现象,不管是理论观点的雷同,还是实证研究方法的重复模仿,都存在值得研究者反思的地方。就研究的理论基础来看,虽然不同学科立场的研究者大都基于本学科的基本理论来研究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但总体而言,研究的理论基础还较为局限和单薄,且缺乏不同学科理论的相融,因此加强多学科理论间的相互融合和沟通已成为必需。另外,就研究方法来说,科学、规范地使用多种研究方法,并促成多种研究方法间的实质性融合,也成为当前研究必须解决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研究质量的提高,需要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以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创新带动研究的新视界、新领域,虽然在已有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中,也有一些研究者努力尝试在理论和方法上创新,但还远未形成研究的主流。因为当前的研究亟须改变的就是,克服低层次、低质量的重复研究,努力拓展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新视界,拓展研究的理论基础,创新研究的方法,以提高该问题研究成果的质量。
(三)克服研究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多学科研究的融合
在人的一生中, 幼儿时期按自身的规律独立地发展着,同时又被家庭和社会各种因素影响着。从而形成了幼儿的不同的人格品质和能力的。
一、存在的问题
1. 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当今,一些幼儿家庭教育表现为明显的“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这是一种错误的教育理念。市场经济的发展,体现了高度竞争性,知识经济的兴起,强调了知识的作用。家庭顺应时代的发展,可以适当地加大智力投入,但不能片面地强化智育,夸大智力的影响力。许多家庭在幼儿的家庭教育理念上步入重智轻德的误区,呈现明显的功利色彩。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味关注幼儿的智力开发,不惜花费大量的精力、财力和时间,对幼儿进行识字、画画、声乐等方面的培养,而忽视幼儿的品德教育、劳动习惯的养成以及自立性格的塑造等。这样做,对幼儿心身的健康的成长十分不利,可能从小就埋下性格缺陷的种子。而且,有失偏颇的“重智育”的教育理论还可能因没法达到预期的结果而产生不良的影响。家长们本意是要对幼儿进行“智力开发”,事实上经常仅仅停留在“灌输知识”的层面,对幼儿智力开发无益。虽然智力经常是通过掌握知识而形成与发展的,但是,幼儿真正能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由于其自身认知水平的限制,显然是十分有限的,而且一旦幼儿对“灌输的知识”产生烦厌,对其日后的智力发展更是适得其反。
2. 缺乏良好的教育方式幼儿家庭教育缺乏良好的教育方式的现象比较普遍,主要是溺爱式与专制式。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实行多年来使我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众多的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呈倒“金字塔”式,必然对幼儿百般溺爱,衣食住行,大大小小事务,一概包揽。家庭的溺爱直接造成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膨胀或目空一切、胆大妄为或性格孤僻、胆小退缩,缺乏应有的自理能力和自制能力,难以健康成长。有的幼儿家庭教育则相反,只有一个,家长们出于“好好管教”的用心,信奉“不打不成才”的古训,从幼儿时“严格”要求孩子,甚至于虐待儿童。在家庭教育中,认为幼儿无所谓独立人格、自尊心,家长总是高上,权威在手,说一不二,专制式地对孩子进行管教。孩子只有单纯服从,出现差错,非打即骂。这样的教育方式,置幼儿于完全被动的地位,家庭缺乏宽松的环境,自然无法形成健康的心态,最终会导致孩子自卑,心理不健康。
3. 缺乏健康的家庭教养环境幼儿家庭教养环境,包括硬环境与软环境。前者指家庭生活的环境、幼儿游戏环境、全家一起活动施行的条件,这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不断地改善,一旦产生,较为固定;后者主要指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等对幼儿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可操作性强。家庭教养环境对幼儿的成长产生深持久影响的主要是指后者。当前一些家庭存在着“环境污染”:电视、录像、音响,让幼儿耳濡目染了暴力;有些家长沉溺于“方城”,洗牌声、吆喝声、笑骂声夹杂,乌烟瘴气,幼儿处于自由放任当中;家长忙着做生意赚钱,疏于管教,经常用钱应对幼儿的要求;有的家长经常争吵,甚至大打出手……这恶劣的家庭环境,幼儿在言行举止中会直接模仿,而且“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对幼儿健康成长产生不久远影响。
二、 家庭教育应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现在的家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家庭及其教育的作用日益显得重要。那么怎样进行家庭教育,如何取得家庭教育的实效性,还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教育一致性原则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以孩子为中心,奶奶亲、 爷爷疼、 姥姥抱、 姥爷背。有时爸爸妈妈说几句,姥姥爷爷就不高兴,孩子不愿做的事可以找 “代言人” ,导致家人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存在看法、方法、做法不一致的现象。家人们将这些不一致,用不同的情绪、不同的态度、不同的做法暴露在孩子的面前。这一切对孩子最大的危害是造成他们是非不清,甚至是非颠倒,久而久之使孩子形成了盛气凌人、不懂礼貌、撒谎等不良行为和性格。可见,家庭教育的一致性是多么重要。
要使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取得真正实效,一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做到正确意见大家都支持,错误做法大家都制止,并给孩子讲清道理。同时要讲究教育的艺术性,这样全家人紧密配合,才能形成一股统一的教育力量,增强家庭教育的效果,使孩子始终得到正确行为和思想的引导,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二是要掌握科学、 正确的教育方法,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实际情况来开展教育。三是要使家庭教育目标与幼儿园教育目标保持一致。幼儿园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幼儿爱党、 爱人民、 爱祖国、 爱社会主义,体、 智、 德、 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 “四有” 新人。家庭教育的目标只有和幼儿园教育目标保持一致,才能培养造就一代优秀人才。
2. 为人师表的原则
孔子说: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强令不从。” 要教育好孩子,父母首先要严于律己,做出示范,言行一致,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影响孩子,以道德榜样引导孩子。
3. 因材施教的原则
做父母的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早日成才,这是完全正确的。但不同家庭中孩子的遗传、个性、能力、气质等方面均千差万别,家长应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给予适时适当的教育,也就是知人善教,这是十分重要的。实践证明,家长只有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才能把孩子培养成真正有用之才。
家庭教育的职能存在的历史比较悠久,它的产生与一夫一妻制的出现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方晓华教授在其所著的《论维吾尔族的家庭及其变迁》(新疆大学社会科学版,第30卷第3期,2002年9月)一文中提到了维吾尔族家庭的教育功能,指出其有三大功能。第一,教会子女独立生活;第二,学会做人;第三,劳动技能教育。可以看出,维吾尔族家庭教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指导生活技能和思想品质方面,对于指导子女在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志趣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在家庭教育方面,库尔勒市的维吾尔族家庭正逐步接受现代教育理念,但在实际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濡化的成分还是比较明显和突出的,各种禁忌、礼仪、教义等渗透进民族文化中,其特点是通过“潜移默化”去影响子女的思想,凭自己的经验去影响子女。这些现象在城乡结合部和农村的家庭表现的尤为突出。有些家庭的家庭教育出现“缺位”,在教育培养子女的过程中,没有将子女考虑成社会角色去培养,只是一味地将子女当作家庭“群体”中一员去塑造。有少数的家庭对子女的成长与发展不闻不问,任由其随意发展,致使他们在今后的社会化中容易出现问题,最终导致产生某些消极不良的后果。如学业成绩不够理想、人生目标不够明确。
一、少数民族家庭教育与学校双语教育整合的原则
一是参与和合作相结合原则。
少数民族家庭教育、学校双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在社会生活中各自有着不同的地位、任务和特点。二者之间各具优势,互为补充,教育资源才能得到最大优化。家庭教育的目的在于能够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子女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培养子女在家庭环境中养成经常讲汉语的习惯,而学校的双语教育在于有明确的双语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有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能够为学生学好汉语提供最为便利的条件。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二者必须以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以学生为教育中心,把学生作为二者的服务对象。
少数民族家长应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双语教育中,参与不仅为子女提供学习汉语必备的物质条件,而且要为子女提供精神方面的帮助,如心理疏导等。家庭教育中一些思想理念,不能有悖于学校的教育理念,不能大包大揽,喧宾夺主。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形式有多种,但根据我们调查发现,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渠道还是非常单一的,仅仅是“家长会”,或者利用接送孩子的机会与教师进行简单的交流,而这些活动主要是以老师和学校为中心,以了解学生的情况为主,至于说到如何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则很少进行沟通,更不用说去探讨如何解决问题。
只有参与的热情,没有合作的态度,同样也不能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对学生学习汉语并不能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但合作不是漫无目的,而是必须有计划性和针对性,以求达到有计划、有深度的共育层面上的合作。
二是借鉴和特色相结合原则。
对于学校教育学生的先进的方式和方法,家庭应积极借鉴。在家长访谈中,我们发现,还有部分家长就子女学习成绩不好的问题,对子女教育的方式主要还是采用一些简单粗暴的方式,往往是非打即骂的方式。而一些家庭在教育子女的的方式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如适时激励孩子、让孩子自己教育自己,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对于这一点,学校也应该积极的进行借鉴。
三是监督原则。
这里所说的监督是双向的,即家庭对子女在学校学习的表现予以监督,对学校为学生学习汉语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如管理办法、教育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进行监督;同样,学校对家庭为学生的发展所提供的各项条件也要进行监督,如深入到学生的家庭,就学生的成长环境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二、少数民族家庭教育与学校双语教育整合的方式方法
第一,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培训。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不对孩子的父母进行教育,就谈不上对孩子的教育。”
学校要帮助家长提高对家庭教育作用的认识,建立畅通的联系渠道,利用开家长会以及其他各种机会,用通俗的语言向家长宣讲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家庭教育方面的基本知识,努力纠正家庭对学生的教育仅限于朴素、自发、零碎的教育状态。
第二,成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参与学校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
家长委员会是家长自愿报名,经学校综合考虑后而确定人选,由学校组织的一种家校教育合作的咨询、协助的组织。其主要职责:一是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如了解学校的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班级管理、阶段任务等;二是加强与家长和学校的沟通,及时将家长的意见反馈给学校,同时将学校的一些信息传达给学生家长。如巴州一中,就成立了双语班家长委员会,对该校的双语班的教学进行监督,委员会成员及时将家长发现的问题进行整理,反馈给学校双语教学部,双语教学部就所反映的问题,积极探讨解决的办法,共同为提高学校的双语教学质量出谋划策。
第三,努力开发家校沟通的新渠道。
学校要吸引更多的家长更有效的参与到家校和谐发展中来。学校要通过接触,尽可能多的与家长就学校管理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各方面交换意见,并能倾听尊重家长的意见,采纳并利用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教师也要通过多种方式,深入到学生家庭中去,了解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进而了解学生的个性进行因材施教。
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促进多方互动。建立校级双语网站,家长可以随时点击浏览,了解学校的管理规章制度以及双语教育的相关政策,家长也可以在论坛上发表自己对学校汉语教学的意见。如库尔勒市六中就建立了汉语和维吾尔语的双语网站,少数民族家长可以通过民语网站去了解学校汉语教学的动态。建立家长QQ群,在校交流家庭教育的经验,与校方共同探讨学生学习及成长的话题。巴州一中采用短信平台,用群发的方式告知家长学校的相关事宜,家长可以随时掌握学生在校的动态情况。
改革操行评语鉴定工作,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温情联络。在评语鉴定时,要改变以往传统的大话、套话以及固定的套式,尽可能的使用具有针对性、温馨、和谐、个性化的语言。
建立相应配套的家长接待日制度。为便于家长与学校联络,学校应建立相应配套的家长接待日制度。如库尔勒市六中,早在几年前,就建立起了校长、副校长和年级组长家长接待日制度,几年下来,累计接待家长来访近百人次,就学生的学习、成长与发展问题相互进行了探讨,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家校合作方面的经验。
配强教师队伍。巴州二中每个双语实验班都配备两名班主任,其中一位必须精通维吾尔语,这样便于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就学生在学习、生活上产生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家长,使家长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学生在校的各种表现。
家长应积极主动进行“校访”、“师访”。以往家长都是被动的接受学校老师的家访,在老师不能及时家访的情况下,家长应积极主动地与学校和老师进行联系,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并告知学生在家的表现。
三、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形成教育合力
社区支持对校外使用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的双语教育是很重要的。
社区文化建设进一步造就了文明和谐的环境。在社区教育的参与中,学生受到良好的民族教育,同时也受到汉语文化的熏陶。社区通常以民族团结教育月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邀请社区辖区内的教师或成功家长开展教育讲座,进行经验交流;辖区内的学校与社区联合建立“社区实践和社区服务基地”,同时创建社区家长学校,对社区内的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学习起到直接和间接的推动作用。
重视学校、家庭、社区的相互关系,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构建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体系,使之不孤立,充分的调动除学校教育资源的其他社会上一切教育资源,为少数民族学生学好汉语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用控制论的理论来分析这个教育过程,由学校、家庭、社区构成的一个可控制的系统在任一时点上(或时段内),它的整个结构的功能大于其各组成部分功能迭加之和。这种整体功能大于个体功能之和的特性,取决于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和形式。因此,协调好三者的关系,才能为少数民族学生掌握汉语技能创造更优越的条件。
“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拓展了教育空间,能逐步扩大个体认知世界的范围,提高个体多元智能,培养个体的适应能力。汉语学习,不仅仅是从学校教育中获得,还有从其他方面而得来的。学生既是家庭的一员,同时也是学校班级的一份子,少数民族学生早期对汉语的态度,一部分来自家庭及相关群体成员的相互影响;一部分则受到更大社会结构的影响,如汉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
学校、家庭、社区三者的有机结合,为造就新时代的少数民族人才创造必备的条件。学校双语教育是主体;社区教育是学校双语教育的外部环境,是学校双语教育的继续与扩展;而少数民族家庭教育则是前者的基础。三者共同形成教育合力,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冰.延边地区朝鲜族高中生家庭教育现状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
[2]唐国锋,殷晨艳.浅谈家庭教育资源的利用[J].教学与管理,2004年,(8).
[3]黄爱玲,李金莲.社区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探索[J].教育与考试,2007, (8).
[4]滕星,王军.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与教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5]王巨章.新形势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整合[D].硕士学位论文
[6]吴琼.新疆城镇少数民族家庭观念的变迁[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 33 (3).
[7]张倩,田爽.浅析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及解决途径[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6(11).
[8]谭虎,蔡建兴,邓节芳.努力构建家校教育合作的教育机制[J].中国家庭教育,2005,(3).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672-1128(2012)023-0000-00
引 言
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在学习方面难免出现了一些不适应的情况,尤其是一些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同学对理论性较强的数学课产生了畏难心理,在数学学习中出现了兴趣不足、不愿学习、成绩较差等现象。笔者认为家校合作的教育理念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取得理想的成绩。
一、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概述
1、家校合作
上世纪60年代就有一些西方教育家提出了在学生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承担着同样重要的责任的观点,后经发展衍生为家校关系、家校交流等概念。我国教育界在上世纪80年也提出过类似的教育理念,后来由马忠虎教授在其编写的《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一书中对“家校合作”这一概念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家校合作就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地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地来白学校方面的指导。”①
2、学习共同体
共同体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学者腾尼斯提出,指人类群体在生活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社会关系,以及与社会关系相对应的价值观。学习共同体的概念是对共同体概念的衍生,指在学习过程中,以学习参与者和教育者为对象共同建构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关系及其与之对应的观念、方法和策略。郑威,李芒2007年发表在
《当代教育科学》第二期上的论文“学习共同体及其生成”对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定义为:“如同在社会交往中一样,学生、家庭、学校在教育过程中相互交往,相处一段时间足够形成一套共有的习惯和习俗,这就是学习共同体。”②
二、初中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的问题及原因
初中数学知识在整个中学阶段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相比较小学数学知识,初中数学知识更注重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因此对一些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而言,学习起来会有一些困难,难免会出现没兴趣、不会学、成绩差等问题。
1.学生课堂参与不足
一些学生在数学课学习时对学习内容缺乏兴趣,在课堂中既不参与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也不愿意参与到对具体数学问题的思考中去。课堂参与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首先,学生进入初中后需要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方面进行调整,应该更为主动的去探究知识,学会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进行转变,但是一些学生适应能力相对较弱,一时间不能习惯这种转变,在学习中出现不愿参与的情况;其次,家庭教育缺乏针对性,一些不愿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问题,最为常见是对学生缺乏激励,在家庭教育中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然会远离教学活动。
2.认知加工速度慢,元认知发展滞后
初中数学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认知加工能力和元认知能力。认知加工能力指个体接受信息、加工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它表现在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之中;元认知能力则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认知的能力,它表现为人对内心正在发生的认知活动的认识、体验和监控。③在数学课堂学习中,一些学生在解题时常常出现无从下手的现象,这就是元认知发展滞后的具体表现。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初中生的思维还处在成长阶段,在抽象思维、发散性思维方面还达不到成年人的标准,因此在数学思维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另一个方面则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有侧重,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会不但能够会解题,而且能从解题过程中学会提升思维品质,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元认知能力。
3.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学习方法不科学、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造成在课堂中出现不能集中精力甚至厌学等现象的重要原因。据笔者了解,很多数学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往往具有共同的一个学习特征:课前不预习、课中不学习、课后不复习,可以说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没有计划,也不能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归总。长此以往的发展,不但阻碍了认知水平的发展,也无法树立起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三、构建初中数学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构建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既能够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给予学生更灵活的教育方式,也能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信心。因此,构建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既有其必要性,又有其可行性。
1.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学生课堂参与度不够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学习兴趣不足,而“家校学习共同体”的教育方式不但注重依据学生的个性进行培养,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而且也注重塑造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品质。学生在“家校学习共同体”教育模式下,一方面感受到自己成为了焦点,自己受到了来自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关注,无形中自我意识得到增强,自信心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则会产生较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愿意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愿意依照“家校学习共同体”为其指定的学习目标而努力。长此以往,就能够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不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保持着愿意主动参与学习的乐观心态。
2.通过合作学习共同体让家校双方相互受益
“家校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参与,在双方参与的过程中逐步了解应该从哪些方面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共同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这一过程在双方不断的反馈过程中让双方相互受益。首先,家庭通过“家校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提高了教育能力,加深了对学校教育的理解。每位家长都有一套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然而每位家长的职业经历和社会背景都不相同,所以在教育孩子这方面难免有考虑不周之处,看到孩子数学成绩较差,有的家长会耐心的与孩子沟通,并帮助孩子找出问题之所在,也有的家长简单粗暴的训斥一番就草草了事,认为孩子学习是学校的事情,与家庭教育无关。“家校学习共同体”可以克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片面性,并且能为广大家长提供一个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家长直接可以相互请教学习,家长与老师之间同样也可以相互学习,大家围绕着共同的问题进行探讨,制定出教育策略,这样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3.增强家校共同教育的协同性,帮助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困难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具有较大不同,二者在时间和空间上没有交集,甚至会出现“真空地带”,即学生在放学后并不及时回家,而是去了网吧,假如学校和家庭没有一个协同机制的话,那么学生则既有可能把“真空地带”扩大,对学校说家里有事要请假回家,另一面对家长说学校要加自习,回家要晚一点,自己则去了网吧上网的例子屡见不鲜。“家校学习共同体”旨在为学校和家庭建立一个畅通无阻的沟通机制,杜绝类似事件发生,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构建初中数学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的具体策略
1.更新数学学习理念
“家校学习共同体”的教育理念运用到初中数学教育中首先要做的是转变观念,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在课堂中,学生不但要熟练的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和解题的基本技巧,而且能够反思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形成数学思维,培养数学素养;在家庭中,家庭教育要塑造学生探究知识的学习习惯,要让学生树立“知其所以然”的学习精神。其次,“家校学习共同体”的教育理念要与新课标精神融合起来,要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主动去探究,这样不但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而且让学生自己去建构知识,通过自己的探究形成数学知识体系。
2.变革数学学习方式、拓宽数学学习内容
首先,基础知识是数学学习的根,要变革数学学习方式,首先要做的是夯实基础,要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理,把握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1/(|x|-1)无意义,x的取值范围为_____ 。有的同学填x=1,这是错误的。因为这里有个概念,即分式无意义的概念和一个运算绝对值的法则,只有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一个概念和一个法则,才知道|x|-1=0,解出x=±1的正确答案。而且由于数学是一个连贯性很强的学科,正确掌握了绝对值以后会为之后初二学次根式、初三学习无理方程等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如果在学习某一内容或解一题时碰到了困难,那么很有可能就是因为有关的、以前的一些基本知识没有掌握好所造成的,因此要注意查缺补漏,找到问题及时解决,努力做到发现一个问题及时解决一个问题。其次,要重视知识的获取过程,培养抽象、概括、分析综合、推理证明能力。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在讲解公式、定理、概念时,揭示其的形成过程,而这个过程却又是同学们最容易忽视的,在家庭教育中,则可以不断提醒学生要有“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求知精神。
3.明确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数学教育中的角色
要建立“家校学习共同体”,必须要明确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角色,前文中从时空和教育内容的角度对二者做了区分,但具体到数学教育,二者所扮演的角色则需要进一步的明晰。家庭教育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主要承担着感性的角色,即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让学生树立乐观积极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具备勤于思考的学习精神。而学校教育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承担着理性的角色,即通过知识的传授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通过大量解题训练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可以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司其职,对学生的数学学习都非常重要。“家校学习共同体”的教育理念就是明确二者的角色后,在具体的数学教育中对二者进行协调,找出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4.调动教师和家长合作教学的参与的积极性
要构建高效率的“家校学习共同体”,必须要各个角色的积极参与,各种资源的充分利用,各种因素的充分调动,而这其中最为核心的是调动教师和家长合作教学的参与的积极性。要让家长懂得合作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意义,更多的了解和关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邀请家长和学生共同参加,这样不但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增进了学校和家长的相互了解,从而使家校合作更为融洽、高效。
结 语
初中数学的学习对每位学生而言是极为重要的,通过学习能够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为进入高中的学习奠定基础。而在家校合作共同体理念指导下的初中数学学习则不但提高了学生数学素养,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精神,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勤于思索、乐于探究,可以说是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马忠虎著.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一、父母在教育独生子女时容易陷入的误区
中国传统社会提倡多子多福,但是随着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多,很多父母秉承着“物以稀为贵”的理念,把独生子女放在了无比特殊的地位,以致于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无所适从。同时孩子也承受着周围太多的压力,而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下面提出几点父母在教育独生子女时容易陷入的误区。
(一) 甘当“孩奴”,一切以孩子为中心
一方面,在日常的物质生活方面,一切以孩子的需要为中心,无条件无限度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日常生活中,“再苦不能苦孩子”的理念在很多父母身上得到了真实的映射。很多孩子从出生开始,就享用着家里最好的资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而父母就像奴隶一样为子女默默奉献一切。久而久之,孩子认为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牺牲都是理所当然的。当孩子走出家庭步入社会,各种问题就随之而来,懒惰、物质攀比、依赖性差、独立性差、霸道、占有欲强、个人中心主义等等。前一段在网上闹的沸沸扬扬的留日学生汪某刺母事件就真实的反映了父母甘当“孩奴”的恶果。据报道汪某在日本留学期间从来没有打过工,所有的费用仅靠母亲工资支付,最终因为学费问题和母亲发生争执,在机场连刺母亲九刀。
另一方面,在学习生活中,一切以孩子的成绩为中心。很多独生子女的父母都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奥数班、英语辅导班等就成了孩子生活的重心。同时,父母关注更多的是孩子的成绩,而忽视了孩子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忽视了与孩子的沟通。在这样一种理念的指引下,择校风、陪读风愈演愈烈,独生子女的压力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另外,独生子女每天奔波于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他们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就随之减少,这使得很多独生子女在步入社会后眼高手低、智商高情商低,甚至出现交往障碍。
(二) 以自己的想法设计孩子的人生,把自己的需求强加给孩子
中国的文化传统使很多父母存在着“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这样一种误区。很多父母打着“为孩子将来好”的旗号,苦口婆心地劝导孩子学习钢琴、学习美术等,而忽略了孩子真正的兴趣、忽略了孩子的内心需求。同时,很多父母甚至把自己未完成的职业理想强加给孩子,把孩子当做实现自己愿望的一种载体,而忽略了孩子也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主见的人。因此,很多父母会抱怨为什么自己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为什么孩子会厌学、逃学等,其实是父母非理性的要求造就了这样一种结果。
二、 家庭教育中应有的分享教育
从以上两方面可以看出,父母过多的从自己的立场行事,没有很好的把分享教育应用在教育独生子女的过程中,这造就了孩子自私自利、不懂分享的性格。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我们迫切需要分享教育。
(一) 劳动分享
很多独生子女的父母大包大揽,过分保护孩子,不舍得让孩子干一点活。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征,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让孩子参加家庭劳动、社会劳动。劳动分享可以在很多方面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
1、劳动分享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首先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从而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增强对自己的责任;其次,让孩子帮助父母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可以帮助孩子树立一种主人公的意识,让孩子意识到自己也是家庭中的一员,家庭劳动、家庭事务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参与,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最后,适当的带孩子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有助于孩子从小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2、劳动分享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独生子女的生活环境比较单一,没有兄弟姐妹,这样的环境容易使独生子女不善于团结协作。父母创造条件让孩子在与自己或者同辈群体的协作中完成一些事情,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使孩子意识到帮助别人和被人帮助是做好事情的必要条件。同时,在与父母或同辈群体合作的过程中,孩子的交往能力也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使孩子学会为人处事,学会适应社会。
3、劳动分享促进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独生子女的超前消费、浪费、盲目攀比等不良行为习惯都是在对“劳动不易”无知的基础上形成了,因此劳动分享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劳动的艰辛和赚钱的不易,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朴实、节俭的优良习惯。
(二)思想分享
很多独生子女的父母剥夺了孩子的思想独立性,以自己的想法去设计孩子的人生,这种错误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孩子要么唯唯诺诺、毫无主见,要么叛逆、执拗。因此,加强父母孩子间的思想交流、尊重孩子的想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1、思想分享有助于培养独生子女的独立思维能力。现代社会需要有见解、有决策能力、有执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而思维的独立对于孩子将来适应社会异常重要。同时,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孩子学会思考、学会规划自己的事情。因此在孩子遇到选择做决定类的事情时,父母扮演的角色只是一个帮助者和引导着,而不是决定者。
2、思想分享有助于孩子独立行为习惯的形成。很多独生子女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的很大一部分原因都可以归结于父母。因此,父母在教育独生子女时,不应该让孩子觉得自己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而应该让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有平等的决策权、参与权、话语权。这样在提升孩子责任意识的同时,也可以提升孩子的支配能力,使孩子养成独立的行为习惯。
三、创造条件提升家庭的教育水平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整个人生的后续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尤其是面对独生子女特有的家庭环境,家庭中的分享教育更是孩子整个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不管是社会还是家长自身,都要创造条件提升家庭的教育水平。
(一)就社会来说,目前虽然我国已经意识到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就如何提升家教水平,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因此国家可以集中教育资源,创办教育咨询机构,使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不至于无所适从。另外,完善家长学校。使家长定期地从家长学校接受最新的教育理念,摒弃自己那些不合时宜的教育方式,从理论上提升自己的教育修养,进而指导教育实践。
(二)就家长自身来说,家庭教育首先是家长的自我教育,因此父母应该创造条件提升自己的家教水平。
1、有一种残忍叫呵护备至,有一种爱叫残忍。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吸取老子“无为”的理念,学会“消极教育”。不要大包大揽,适当的放手让孩子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提升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父母在适当的时候要充当兄弟姐妹或同辈群体的角色,创造条件同孩子共同完成一件事情,让孩子学会合作、学会付出、学会感恩。
2、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孩子的方式,树立全面发展观。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该树立这样一种教育理念,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孩子学会成功并幸福的生活,而不是让孩子的成绩如何之高、钢琴弹奏如何出色等。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从孩子的立场出发,顺应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关注孩子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同时,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从小事着手,引导孩子学会感受幸福,提升生活质量。
3、在科学发展观理念的指引下,创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首先,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隐私,而不能把孩子当做自己的一种私有产品。比如有些父母为了了解孩子,就偷看孩子的日记或手机短信,这就犯了家庭教育的大忌。其次,父母要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相处,尊重孩子的意见,而不应该时时刻刻以长者自居,以命令式的口吻与孩子交流。最后,对待家庭事务父母可以适当地听取孩子的心声,让孩子感觉自己是家庭中非常重要的一员,提升孩子的责任意识。
总之,随着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多,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是提升我国整个教育水平的重要环节。只有社会、家长通力合作,家教水平才会有跨越式的发展,独生子女才会有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肖红梅.浅议幼儿期家庭劳动教育【J】.创新教育,2010(13)
1、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及《指南》的精神,组织教师、家长们进行学习,使"合作意识"深入人心。进一步确立为孩子服务、为家长服务的新观念,在家园交流中,把握好教师与家长互为支持者、合作者的角色关系。
2、充分利用家委会的作用,组织家长工作经验交流,通过交流、研讨、共同分享家长工作的好经验、好方法,感受做好家长工作的乐趣和成效,促进每位保教人员不断提高家长工作的水平。
3、加强幼儿园与家庭的沟通,以灵活多样的方式,使沟通既根据实际需要有重点突出,从而共商教育策略,协同进行教育。
(1)举办多形式有针对性的家教讲座如:幼小衔接讲座及每周的YY语音亲职教育讲座。
(2)做好家访工作。对每位新生进行家访,学期中进行不定期的家访,学期末进行全面家访。
(3)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把"家长开放日"作为家园共育好时机,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学习,调动家长把所观、所思、所想反馈出来,互相交流,共同研究家园如何进行教育。使开放活动更深入,更有价值。
(4)通过电话、班级QQ、微信平台以及接送孩子时的交谈等,与家长间架起情感的桥梁,取得家园沟通与合作。
二、发挥家委会作用,提高家长参与率、增强教育合力
1、发挥家委会的作用,使家委会参与幼儿园的管理,在幼儿园管理、教育、家长工作、后勤等方面的目标、措施等各项工作献计献策。
2、每学期通过家长满意度调查,请家长对幼儿园各项工作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3、开展内容丰富的"亲子活动",使家长与幼儿同乐,使家园关系更为密切。
三、做好幼儿园与家庭的互动,架起家园互动的桥梁
1、利用亲子桥向家长介绍幼儿卫生保健、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宣传家庭教育的经验与信息;报道幼儿园活动动态及成果。
2、丰富《亲子桥》的形式、内容,一方面向家长宣传科学,另一方面注重与家长互动,增强针对性和时效性。
3、开展"书香校园"阅读活动,利用4月份阅读月的活动,营造家园浓厚的文化氛围。
4、进一步发挥"家园联系册"及"优势测评"的功能,使"家园联系册"和"优势测评"成为家园互相交流信息的一种有效渠道。
幼儿园春季家长学校(二)一学期工作即将结束,在本学期我园家庭教育指导站根据制定的计划有效开展各项工作,先将如下:
一、工作目标:
1、努力营造家园合力的教育环境,提高家园共育的实效。
2、加强家委员会工作,发挥家委会成员督促作用,挖掘优秀家长资源,提高家长的指导意识和能力。
3、增强对家庭、社会的服务功能:明确服务意识、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
二、具体开展的工作:
(一)开展系列"家长学校"活动,提升家长的育人素质。
1、开办"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知识。
本学期,我园在新生入园之前举行新生家长会,介绍幼儿园学习和生活的基本情况和要求,指导家长一起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各班将开展家庭教育进课堂培训活动,教师根据本级实际情况组织家长培训。
2、以家长课堂为载体,办好家长学校。
结合本园家长的实际,找准切入点,提高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参与度,通过现代家庭教育知识的宣传与学习,帮助家长树立现代家庭理念,掌握科学育儿的方法与技巧。6月份针对大班家长进行了《幼小衔接》的讲座。12月份对小班组家长进行了《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讲座。尤其是我园将家长培训带入课堂,各班老师结合自己本班幼儿实际情况选择学习内容,使家长了解到教育孩子的一些好方法。小三班《会阅读的孩子更成功》、小二班《关于3-4岁孩子常见问题的教育对策》、小一班《为啥宝贝在幼儿园和在家里判若两人》、大一班《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大三班《家长如何正确对待幼儿之间的冲突》、中一班《浅议幼儿早期阅读的意义》,每次培训做到有计划、有学习材料、有记录,使家长的教育理念得到提升。
3、制定每月一题家长作业。
幼儿园各年级组长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每月一题的家长作业,并给家长发放了指导菜单4次,发放家庭教育作业及菜单800多份。9月份《如何缓解孩子的入园焦虑》、10月份《如何指导孩子的阅读》、11月份《如果你的孩子也在意输赢,你会怎么做》、12月份《如果你的孩子习惯不好,你会怎么做》,通过一系列的阅读学习活动,家长对家庭教育工作的观念有所转变,个人的知识及素质有所提高,家长委员会成员在家庭教育指导师的配合下,能够胜任审批作业的任务,并能以独立批阅、反馈、总结、解决问题等形式将审批工作落到实处,同时以点带面的利用辐射作用更好地开展家庭教育工作。我园每学期末针对优秀的家庭教育志愿者、家庭教育委员会成员给予一定的奖励,来调动大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4、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提升家长的理论知识。
指导师以年级组的形式组织家长委员学习,以读书交流的方式大胆畅谈自己学习的。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读书日、家庭教育讲座、每月家庭教育作业、读书沙龙等多种形式提升家长的理论素质。利用幼儿园网站、QQ群等宣传优秀的家教理念。12月份各班上交家长教子征文18份,幼儿园进行整理、评出3份优秀家长教子征文参加市级家庭教育征文比赛。
5、每月向家长推荐一些关注孩子成长的热点文章,与家长共同探讨
当前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及社会教育的良好策略。并积极鼓励家长撰写读后感受,与老师交流育人心得,并在幼儿园网及班级"家长园地"栏目中。
6、经常性地对家长进行学习辅导和咨询服务活动。
利用家长园地、家教橱窗、家长开放日、家访、班级家长会等,积极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养方法,对家长提出的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给予合理而有效的建议或号召大家共同研讨、解决,帮助、引导家长更新教育观念,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和教育孩子的规律,更好地参与幼儿园育人活动。
(二)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育人素质
为了提高教师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能力,幼儿园订阅了大量有关家庭教育的书籍供教师借阅。家长工作问题不能很好解决的,利用开例会提出,全体教师进行讨论、分析、解决,给老师出谋划策,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通过学习、积累经验,各班教师能针对孩子的问题撰写家庭教育指导菜单、个案,帮助家长解决育儿中的困惑。我园教师积极参加自治区家庭教育网络学习,在学习中教师们认真学习按时完成作业,积极撰写论文和学习。我园有13名教师获得中级班专业培训合格证、7名教师获得高级班专业培训合格证。撰写学习13篇、论文7篇。教师们还积极参加各类比赛,其中家庭教育个案二等奖一名、三等奖一名、家庭教育论文三等奖一名,指导师岗位练兵三等奖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