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8 14:55:3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思想政治专业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至关重要,它不仅是研究生学习思考的产物,也是研究生学术研究的开端,不仅代表了研究生导师研究的方向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所在学院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学位论文的撰写是培养合格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经历的基本训练, 即使在招生数量不断增大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位论文的质量也不能降低标准。因此学位论文的质量保证更具有研究价值。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授予学位的要求一般是: 通过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训练而达到一定的水平,具有从事某种专门职业业务的能力,并掌握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在开题前明确提出撰写论文的重要性和具体要求。让学生认清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和规格上的“职业化”特点,让他们在学习理论课程的时候充分感受教师给予的知识与自己的实际之间的联系,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位论文作为自己研究生层次教育的总结,论文写作是在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即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又要通过调查研究,撰写对自己的实际能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的论文。
作为定性规定,在开题的题目中指定题目范围,以软性和硬性的要求提高学生的自觉性。焕发学生的积极性。对事情的积极态度主要是看此件事情是不是对当事人具有刺激性的作用。在开题讲解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论文撰写不是为了拿文凭,而是要在进入课题程序以后能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如果这个内容我研究好了,在上我会有更大的进步,即完成学业又提高水平,甚至有可能与自己的待遇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何乐而不为。在论文撰写结束后,能有些新的成就或能提出合理性的建议,将是对自己论文的一个最好验收。
二、切实加强导师的论文指导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毕业设计的实践,熟悉相关研究方向的基本理论及研究现状,逐步提高学术研究能力, 力争在自己的领域内做出有价值的甚至是创造性的成果。指导教师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直接体现到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位论文的质量当中,并且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双导师作用。建立双导师制,就是要将学校导师在理论方面的优势与企业导师在实践方面的优势有效的结合起来。只有校企导师双管齐抓,才能保证学位论文质量。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位来说,双导师制度尤为重要,在学校中要遴选那些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丰富科研经验的研究生导师,并且要求他们必须已经培养过三届以上的导师制硕士研究生;同时在企业中聘请相关方向的高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术或管理人员,因为他们中很多人肩负企业重要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管理或高级管理,他们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理论知识,并且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和一些现象相当敏感,这样可以结合实际需求,协助指导学生选题和论文撰写。
三、建立合理的学位论文评价体系
论文水平的要求是对论文量的升华,主要包括论文选题、研究方法、技术难度、成果评价、独立性、论文写作等方面。其中,研究方法、技术难度和成果评价是论文水平的核心。在研究方法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位论文要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和必要的技术手段对所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能在某个方面提出独立见解,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严把论文开题关。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位论文的选题必须要有一定的独特性、技术难度和量,最关键的是具有实用性。论文选题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完善论文外审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规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须经同行专家评阅来鉴别其是否达到了所申请学位的学术水平,即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制度。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任务不断加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外审论文匿名评审制度防止“人情风”和“关系风”事件的发生。同时建立抽检制度,对论文进行再次审查并且建立学位论文评审的淘汰机制避免评审中的人情关系等非学术因素干扰学术评判,便于评审专家以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给予学位论文客观的评价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提高。严格论文写作规范 建立网上论文格式审核系统。建立论文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秦惠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辞典[M].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1994.
【中图分类号】G641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耸逗捅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得以在文化相互激荡的21世纪浪潮中站稳阵脚的根底,其所透射出来的是中华民族精神所特有的凝聚力、感染力和震撼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无法脱离学校教育,因而作为培养素质人才重要基地的高校,必须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作用,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渠道,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鉴于此,就我国美术专业院校来说,相关教育者应结合美术专业大学生自身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偏低的实际,积极借鉴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教学,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机结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夯实思想教育基础,以确保我国艺术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美术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现状
在全民倡导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环境背景下,我国各大高校应发挥自身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事实上,在美术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传统文化进行教学,既满足了学生的内在需要,又有外在的有利时机。这是由于传统文化与美术史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国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然而,根据我国在2008所进行的《大学生人文素质修养现状》问卷调查报告所得,在普通高校,学生对问卷的正确率只有62.27,而在美术类高校中,正确率只有54.5%,两者相差8.77%。可见,美术专业大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储备相对较低。此外,我国还进行了美术专业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愿望和教师运用传统文化进行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调查,数据结果显示:大学生希望教师运用传统文化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占了48.9%,近五成;不希望的占18.1%,无所谓的占33%。而美术院校教师能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传统文化教学的则占29.1%,近三成;有时这样做的占43.8%,很少这样做的占27.1%。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学生的学习期望与教师满足学生的学习期望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传统文化在美术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自然观念、民族精神、国家意识、社会理想和人生取向等,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同时也充实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1.1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和生态观
人与自然的关系历年来都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强调的重点,“天人合一”更是被视为了人生的理想境界。老子针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应当法地则天师法自然,顺应自然而不强加妄为。在社会思潮不断冲击当代大学生思想的今天,美术院校的学生思想也开始呈多元化发展,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对现代生态道德教育有着积极的其实作用。倘若教师能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以引用,那么就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观,进而把学生培养成为兼备道德、尊重、顺其自然规律的素质型艺术人才。
1.2传统文化中的国家观和民族观
爱国主义一直贯穿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长河中,历年来也有无数的诗词作者对爱国主义进行了歌颂和阐释。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向他们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对祖国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为此,学校应深入挖掘德育课程资源,善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素材,利用这些素材资源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课,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
1.3传统文化中的人际观和社会观
随着社会经济消费水平的上涨,学生的生活方式、利益需求日趋多元化,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因此受到冲击,这也间接影响了他们对待人际和社会的态度。基于这种形势,需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渗透传统文化,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让学生能自觉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毒害。而我国传统文化所主张的“和为贵”,倡导“仁者爱人”、“有容乃大”的博怀,追求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
(二)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培养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使得当代高校大学生当中道德素质弱化的现象不断滋生。而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极为丰富的思想教育资源,美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立足时展实际,充分利用传统文化所特有的资源,并把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帮助学生了解和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增强学生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信心和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决心。
(三)有利于贯彻党的文化政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工作贯穿了党的事业发展的各个时期,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无法比拟、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史弥新的精神财富,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同时也是建设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美术院校传播和贯彻党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的重要渠道,是培养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主途径。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开展文化教育,将有助于贯彻新时期党的文化政策,有助于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三、结语
总而言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高校教育管理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其还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途径。而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只有进行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机融合,才能真正实现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不断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 人数 考试科目 参考书目 备注 008 文学院(电话:89683067、89683519) 147 文学院所有专业均不接受单独考试。 135102戏剧 30 01 舞台剧与影视剧写作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4 英语二③623 艺术基础(戏剧影视文学)④902 剧本写作 复试科目:0810 创意与编导
《戏剧艺术十五讲》董健、马俊山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专业学位,学制3年。联系电话:89686486。 02 舞台剧编导 03 影视剧编导 04 演出管理 130300戏剧与影视学 6 01 戏剧戏曲学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③616 戏剧与电影基础(含戏剧与电影理论、中国戏剧、外国戏剧、中国电影、外国电影)④978 评论写作 复试科目:0809 戏剧与影视专题 参看“南京大学戏剧影视研究所”网站“招生与培养”栏(njuxy.cn/student.htm) 本专业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在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内择优录取,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专业及外语总分排序,参考书目适用于初试及复试。 02 电影学 03 电视艺术学 050108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01 欧美文学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③615 文学(含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④935 语言及论文写作(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及论文写作) 复试科目:0807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题 凡大专院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均可视为考试参考书。 “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择优录取,招生规模81人,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专业及外语总分排序;参考书目适用于初试及复试。 02 西方文论 03 中外文学关系 050106中国现当代文学 01 现代文学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③615 文学(含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④935 语言及论文写作(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及论文写作) 复试科目:0806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 凡大专院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均可视为考试参考书。 “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择优录取,招生规模81人,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专业及外语总分排序;参考书目适用于初试及复试。 02 当代文学 050105中国古代文学 01 先唐文学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③615 文学(含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④935 语言及论文写作(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及论文写作) 复试科目:0805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
凡大专院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均可视为考试参考书。 “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择优录取,招生规模81人,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专业及外语总分排序;参考书目适用于初试及复试。 02 唐宋文学 03 元明清文学 04 近代文学 05 域外汉籍研究 050104中国古典文献学 01 古籍整理与研究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③615 文学(含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④935 语言及论文写作(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及论文写作) 复试科目:0805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 凡大专院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均可视为考试参考书。 “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择优录取,招生规模81人,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专业及外语总分排序;参考书目适用于初试及复试。 02 中国文化史 050103汉语言文字学 01 古代汉语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③615 文学(含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④935 语言及论文写作(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及论文写作) 复试科目:0804 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专题 凡大专院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均可视为考试参考书。 “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择优录取,招生规模81人,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专业及外语总分排序;参考书目适用于初试及复试。 02 现代汉语 03 中国语言学史 05010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01 理论语言学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③615 文学(含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④935 语言及论文写作(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及论文写作) 复试科目:0803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题
凡大专院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均可视为考试参考书。 “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择优录取,招生规模81人,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专业及外语总分排序;参考书目适用于初试及复试。 02 社会语言学 03 方言学 04 对外汉语教学 05 语文教学和语言文字规范 050101文艺学 01 文艺理论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③615 文学(含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④935 语言及论文写作(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及论文写作) 复试科目:0802 文艺理论专题
凡大专院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均可视为考试参考书。 “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择优录取,招生规模81人,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专业及外语总分排序;参考书目适用于初试及复试。 02 文艺美学 03 西方文论 04 中国文论 045300汉语国际教育 30 01 汉语国际教育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③354 汉语基础④445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复试科目:0801 专业综合(语言学概论、作文) 《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古代汉语》(第一册、第二册)王力著,中华书局;《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著,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文化要略》程裕祯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当代中国》张海林著,南京大学出版社;《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胡文仲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外国文化史》孟昭毅、曾艳兵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刘珣著,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专业学位,学制2年。咨询电邮:chenguang@nju.edu.cn。
一项活动的实效性, 通常是指活动预设目标的实现程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 充分发挥各种教育要素的作用, 通过科学的工作方法, 达到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精神、物质成果的教育效果的程度。①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现状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根据国际国内政治形势和我国的现行政策, 毕业论文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和客观要求, 为帮助学生沿着社会主义方向的健康成长而进行的经常性的思想教育活动”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设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形成成熟的政治观和健全的个性心理, 帮助学生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成长。但是, 学生事实上的表现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设目标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的存在反映了当前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尚待进一步提高。
1. 价值观上的差距。杭州团市委曾就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作过一项调查。在“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什么”的调查中, 被访者中27.9%的学生选择了“事业成功”, 27.2%的学生选择了“建立美满和谐的家庭”, 23.9%的学生选择了“为社会作贡献”, 17.4%、15.3%、11.5%的被访者分别选择了“生活宁静, 平淡一生”、“有知心朋友”和“受人尊敬”。在回答“你努力工作是为了什么”时, 有63.5%的受访者选择“实现自我价值, 得到社会承认”, 22.8%的受访者选择“使个人的生活水平有明显改观”, 15.6%的受访者选择为“国家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③可见, 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 大学生立足抽象的人的价值, 以个体自我的价值实现作为其社会行为的核心, 注重个人需要和利益的优先满足, 强调个体本位, 社会、集体次之, 把个人当作目的, 把社会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在物质与精神关系上, 更多的注重物质的追求。部分青年学生的道德天平在“求利”的引导下倾向自身利益、期望和需求的满足, 物质或者说金钱成为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在奉献与索取的关系上, 大部分学生认为“人们努力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息息相关”④, 强调索取是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向外界谋取必要条件的行为, 认为个人贡献与索取相应等价。
2. 行为上的差距。在个人文明举止方面, 有些学生过分强调个体行为的随意性, 随意、庸俗被少数学生认为是一种潇洒, 而对道德、纪律的蔑视与叛逆竟被视为个性突出的表现。受这种社会思潮的影响, 在校园内与大学生文化修养格格不如的不文明举止时有发生。在人际交往中和处理人际关系中应遵循的如自尊和尊重他人的原则常被一些学生忽视。在组织纪律性方面, 考试舞弊、旷课、逃学等现象在各地高校中均有发生。在尊重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方面, 不少学生对其并未予以足够的重视。在学术上, 一些学生也表现出了道德上的缺失, 对于他人的劳动成果肆意进行剽窃等等。
另外, 大学生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也反映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不高这一情况。上海地区高校的学工部门联合做过一次调查, 据调查, 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价, 认为“很有意义”的占26.6%,认为是“形式化的需要”的占57.4%, 认为“可有可无”的占8.2%, 认为“没有意义”的占7.9%; 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专职队伍工作效果的
评价, 英语论文认为辅导员工作效果“相当有效”的占18.5%,“一般”的占53.9%, “不怎么有效”的占21.9%, “不清楚”的占6.3%。⑤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不高的原因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没能及时把握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没能及时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并且不能根据学生的这些变化及时地作出反应、提出对策, 导致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思想实际脱节, 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不高。当前, 我国大学生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改革的不断推进而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和高校改革所具有的双重效应在大学生的思想变化中充分展现。从总体上看,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态是积极的, 但是还是有不少大学生由于认识能力、实践能力的欠缺, 经不起各种诱惑, 出现了思想上的偏差。高校里盛行的学生兼职、硕士论文家教等社会活动让众多高校“兼职一族”在接受社会实践锻炼的同时, 也感受到了学校理想教育与社会现实间的反差, 对学校所强调的理想道德与现实社会存在的断层感到困惑, 产生强烈的失落心理, 据某高校调查结果表明, 63%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正面教育与社会的现实反差太大。⑥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以及存在于学校人际关系中的非正常关系也强化了学生这种失落心理和矛盾心理, 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信任感和美誉度。
2.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素质不高、稳定性缺乏。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职工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 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多, 最能够深入了解学生, 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他们对学生的影响最直接也最深刻, 他们的素质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素质如何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留学生论文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素质不高, 并且缺乏稳定性, 这极大地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现行高校体制的问题, 也有历史遗留问题。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人员构成相对比较复杂, 既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员, 也有许多其他人员。由于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高校常常将辅导员职位作为安排留校教师、行政富余人员、复转军人和高级教师配偶等的岗位。然而, 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教育者的要求来看, 高校辅导员对学生而言是政治上的引导者、思想上的教育者、日常工作的管理者和心理健康的调适者, 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具备教高的思想觉悟, 具备政治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 辅导员队伍必须是一支专业理论性非常强的队伍。
3.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陈旧, 滞后于时代。市场经济的趋利性、自主性、竞争性、医学论文开放性等特征要求人们必须是具有独立个性的行为主体, 即具有强烈的自主、自立、平等竞争、讲求实效、开拓创新的精神。但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部分内容, 不能适应这一现代人培养的要求。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这些社会问题对学生产生了深刻影响, 引发了他们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风气以及党风的思考, 如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这方面的教育内容, 或者仅停留在一般的理论分析或者口号宣传上,其结果只能是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降低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但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大学生进行客观的、理论联系实际的、针对社会各种问题的教育内容还很少, 很容易给学生以故意回避的感觉。另一方面, 学生在大学校园生活中, 经常遇到一些困扰他们的实际问题, 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理想与现实、恋爱与友谊等, 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 可能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尽管当前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已引起高校重视, 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相关内容仍比较单薄, 尚不足以使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4.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单一。原来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主要采用的是“我说你听”、“我压你服”、“我点你通”的单向灌输式。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学生们的自主意识、民主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明显增强, 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 敢于直言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因此, 单向式灌输方法难以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回应。另外, 某些思想政治教育者没能恰当地处理好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 总是把学生当作客体, 主体与客体界限分明, 教育成了特权, 他们单纯为教育而教育, 常以命令的口吻要求大学生不准这样, 不准那样, 说教多于启发, 指责多于疏导,给学生以势压人之感。由于大学生处于主体意识的成长期,对此有着本能的抵抗心理, 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适得其反。
5. 高校缺乏思想政治工作的全员意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复杂的教育工程, 需要其他相关部门予以协助和支持, 但是在现实工作中, 学工系统管理多, 职称论文教学环节渗透少。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专业教学、行政工作长期分割没能形成合力。人们在思想上存在着“分工论”, 即行政领导和教师管专业教学, 政工干部管思想政治工作。同时, 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对专业教学学习要求很明确, 而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和要求比较笼统; 教学过程中, 除了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外,其他课程教学几乎只“单纯”传授知识, 思想政治工作没有渗透其中, 学校大环境思想政治工作的“全员意识”的缺乏极大地制约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的提高。
注释:
[作者简介]宋效峰,安徽财经大学政治学院讲师;石彩霞,安徽财经大学政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安徽蚌埠233030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5-0154-04
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担负着传播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重要使命,经过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的长期探索,目前已经建立起较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思政教育专业既有自成体系的学理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是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学科。但目前我国在思政教育硕士研究生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即培养模式以学术型研究生为主,轻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协调能力和适应能力,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这种重视学术、轻视应用的培养模式显然偏离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最终目的,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因而有必要调整思政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笔者认为,首先要针对该专业特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实践和训练的质量,积极探索实践性教学培养模式,从而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紧密结合。其次,不放松对学生理论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总之,要遵循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紧紧围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宗旨进行探索。
一、以学生为本,体现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模式改革中,应激励研究生在思想上认识到自己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完成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由客体到主体的转变。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种真正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主要通过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创新能力来实现。
(一)在实践层面上,注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现理论与实际结合,深化对理论、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方式。
1 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最终目标是让每一位学生都把课堂当作展示自我的舞台,并在展示的过程中增强对知识内容的领悟力,拓宽知识面,形成对实践教学经验的积累。步骤如下(参见图1):
(1)教师示范。开学伊始,专业课教师要明确本学期此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新步骤,让学生做好思想与行动的准备,之后授课教师主讲本课程的前几章,作为示范课。教师通过自己的实际授课过程,将其中蕴含的教学所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甚至较高的要求直观地表达出来,使研究生在教师的身教中领会课堂教学注意事项。在已明确的步骤引导下,教师的教与研究生的研究过程是合二为一的。在教师的示范下,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研究,对授课教师方式的研究,对教师应具品质的研究等多方面是同步进行的。
(2)学生自主学习。任何自主学习的开始,首要的是确定学习的目标。在教师示范之后,研究生可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章节,作为自己课堂教学的内容,这就完成了对此课程内容的分工。目标确定后,进入备课环节。备课是课堂授课的前期准备阶段,是一个繁琐复杂的过程。由于教育过程中教师的示范、指导作用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是相结合的,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指导教师作为研究生授课方法的引路人,必须提供相应的帮助。每位研究生在正式授课之前,都要把备课的电子稿与PPT演示稿发给指导教师,然后依据老师反馈的意见,对讲稿与演示稿进行多次修改,直到符合标准时,研究生才可以最终定稿。在备课过程中,研究生由于自身知识的局限,对课本内容的理解、阐述能力,需要大量的资料信息来支撑。这种时候,研究生必须掌握另一种实践能力,即掌握获取信息的能力即文献检索能力。文献检索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在信息社会时代,信息获取途径日趋多样化,只有通过反复实践才能不断提高文献检索能力。通过利用专业数据库获取资料并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可以提高研究生对文献资料的利用能力,提高研究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当然,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适时、有效的引导,在研究生课堂授课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全程参加,纠正授课学生暴露的不足,并从教学准备、语言表达、板书设计、教学手段等方面,予以及时明确的指导。这样,在发现问题、改进方法的实践中,研究生获得了实用的课堂授课方法,并锻炼了其实践的能力。
(3)师生评课。所谓评课,实际是开展研究生课堂教学评价,目的是发挥评课特有的反馈功能,促进研究生实际教学水平的提高,进而提高研究生的主体意识,增强他们的责任心、敬业精神和使命感。与此同时,将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结果与评优活动相结合,鼓励研究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热情。在此环节,在教师点评的基础上,采取学生互评的方式。参加听课的本专业研究生,每人一份教师课堂教学评分标准表,以此作为评课的标准,对授课研究生在教学中的表现,当场打分。并以该生获得的平均分作为评优的依据,来角逐院级或校级研究生课堂教学的奖项,可取得相应的获奖证书,从而建立起研究生课堂教学实践的竞争和激励机制。
2 对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开放式教学模式就是让研究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对他们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学。课堂教学是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尤其是与课堂专业教学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使研究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还可提高他们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在研究生学习的过程中,由于要研究的问题大多源自现实社会,他们对问题研究的深度,又受到对社会上各教育资源的利用程度和他们学习途径以及方法的多样性的影响。上述种种因素决定了对研究生的教学实践必然还需要一种开放的环境。因此,对研究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原则性要求是:将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形成“专业学习―社会实践一专业学习”的良性循环。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其教学内容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专业化程度较高,学生的职业定向性较强。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各级各类机构培养专职思想政治教育人员的任务,他们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充分考虑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和对研究生潜能的挖掘。以下介绍开放式教学模式的两个主要实现途径:
(1)走进社区生活。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
区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增强,社区对人们生活和思想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思想政治教育专职人员如何利用社区的这个特点,努力发挥社区的阵地作用,是时展的要求,也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课题。可以在专业教师及地方政府的配合下,将学校周围的几个社区联系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实践基地。研究生定时、定批次地走进社区,根据各社区的社区活动主题,积极参与其中。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政治优势,采取侧重于专业所学,开展专项的社区活动,培养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不仅如此,在各种社区活动中,研究生可能会接触形形的人,与不同的人打交道,经常处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强化研究生与各行各业、不同阶层的群体和个体的联系、交流与合作显得尤为迫切。强化过程的显著作用体现在:使研究生缩短自身的社会化进程,为尽快适应社会,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作前期的准备。另一方面,研究生走进社区生活,利于社区政治生活的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作出贡献。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担负着普及知识、将大众化的任务。在社区的实践活动中,他们必然参与到社区的政治生活中,在各社区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中,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地为群众解读路线、方针、政策的背景、内涵,让广大人民及时、深刻地认识到政府的政策、决策的出台,始终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社区群众思想大致趋同,从而达到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目的。可见,走进社区的实践活动对社区、学生、学校是互赢、共赢的正确选择。
(2)参与企业工作。侧重于专业实习和实践,提高专业适应能力,提高就业技能,是研究生教育后期的关键环节。因此,可以在专业教师的协调下,学生进入当地的企业,根据企业的需要,负责企业的某项活动或协助企业管理,以半工半读的形式,使教育与训练相结合,在实际的岗位锻炼中,完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顺利完成由学校教育到社会岗位的过渡。同时,问题源于实践。在企业的实践活动中,研究生更能近距离地发现问题,找到研究问题的切入点,甚至部分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可以结合企业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这会有效促进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开放式教学模式,加强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区域合作、资源共享,提供给研究生更多的渠道去获取知识,并积累一定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在这个过程中,研究生逐步形成一种开放性的视野。从中审视周围的生活时,会多一些对现实的理性思考,逐步形成自己的创新思维。
(二)在理论层面上,关注研究生的理论创新能力培养
关注理论创新,是对研究生质量和综合水平在理论层面上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另一个目的是,培养出能够胜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科研工作的学术型人才。通过学术论文写作,可使研究生熟悉论文写作的基本要素,初步了解科研创作的一些技巧,了解本专业一些研究方向及其研究深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要在注重学位论文创作的大前提下,积极引导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锻炼理论创新能力。
1 培养课程论文写作能力。在各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以课程内容为依托,从各自的视角发现问题,就此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遵循学术工作的规则,条理清晰地用文字表述出来,形成自己的理论创新。课程论文的写作是一个复杂的劳动过程,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课程论文要符合原创性和规范性的原则,以诚信为学术道德规范,以写作的基本方法和程式为学术研究的行为准则。
2 培养课题申报能力。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另一渠道是支持和鼓励研究生申报各级各类课题,让研究生尽早进入学术领域。然而现实状况是,在校硕士研究生在学术领域内申报课题要受很多条件的限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部分高校设立了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努力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在有条件的学校,专业教师可鼓励支持研究生申报校级课题。随着将问题论证、发展为可行性研究课题到立项、结题等步骤的结束,研究生在实践中不仅学到了科研的方法与技能,还提高了对专题进行研究的理论水平。
3 培养学位论文的阶段性研究能力。学位论文的创新,体现的是研究生个体学业学习的过程,是其理论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在逐步深化的过程中,会有研究生关于学位论文部分理论的形成,为了更明晰自己的研究方向及程度,有必要将形成的理论成果作为学位论文创作的阶段性成果,作为学位论文的基础,指导学位论文的深入创作。
二、以教师为主导,确定其导演者的身份定位
在对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中,始终发挥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导作用,采取导师个人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培养硕士研究生。无论是在课堂教学实践,还是在社会实践活动教学中,导师个人针对每一位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在评优纠错中,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并及时将不足教给学生。导师始终处在导演的位置,引导学生前行,在引导的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对研究生进行个别指导,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导师组集体针对研究生学业过程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可以借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要求的“改进校内评价,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充分发挥导演的主导作用,创建多样性的评价模式。
评价模式的多样性,有助于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评价的标准应从单纯的注重结果变为结果与过程并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可以把对硕士研究生多样性的评价模式分为三部分:课程学习考核――在各高校普遍应用的传统考核形式上(如作业、课程考试等),加入新的评价元素,即加入研究生课堂教学评优结果;理论创新探索与成果考核――在只限于学位论文达标的单项考核的基础上,将课程论文写作、课题申报、学位论文的阶段性创作成果,以量化形式纳入考核之中;社会实践学分考核――把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情况进行量化管理,推行社会实践学分制,并予以成绩认定。如某高校研究生院规定:研究生的调研、实习为2学分,教学实践为1学分。通过指标性的限定,吸引、鼓励研究生以更积极的态度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建立社会实践活动的激励机制。
目前,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学生总体与宏观研究居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都以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思想与理论为主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里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一部分。对这一微观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工作关系到他们是否可以真正地成为未来社会的积极管理者、思想政治教育者等。
一、研究现状
教育和工作及其学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研究却不够细化、具体。特别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对其研究的个案与案例较少。本人通过图书资料等渠道搜集学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出版的著作或发表的论文,没有一本(或篇)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为对象,几乎都以“大学生”为主体。
同时,本人在CNKI上搜索近十年来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相关的研究,只有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的车广吉在2003年第2期的《白城师范学院学报》中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择业观念;吉林通化师范学院政法系的吕良在《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12期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理论构建能力及建构;中国矿业大学法学院的胡廷龙在《考试周刊》期刊2007年27期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教学与课程改革提出了几点思考。
由此看来,尽管部分学者涉及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研究,但都未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些探讨,学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还缺乏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特别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关注却尚未涉及,对这个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值得研究者们去探究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政策与对策。
二、存在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教育方法与内容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深入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与实效性的需要。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且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1)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存在偏差,即重外延,轻内涵;重能力,轻素质;重教书、轻育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的实际心理需要认识不足,学生的思想政治认识水平的提高并不必然导致相应行为的发生,这就是所谓“知行脱节、言行不一”。
(2)科学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一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专业的独特性;政治理论的高层次性;教育内容的广泛性;社会实践的深度性等特点。他们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人文素质、创新素质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其本身的发展,甚至社会的发展方向。
(3)需要进一步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更加地明确自己所学,同时高校应建立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与效果的评价机制,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由于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学生总体与宏观研究居多,主要表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扣时代主题,坚持与时俱进,突出强调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思想和理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方式和载体创新研究不断丰富,教育体系不断丰富完善,内容不断充实、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学科交叉研究的现象越来越多等,这些研究为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这一微观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丰硕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这对于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1)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水平高的大学生不一定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理论研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值得探讨与研究这部分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
(2)在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以调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为立足点,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有利于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方法、内容与途径等。
(3)有必要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高校制定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供重要依据和决策参考。
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培养出来的目标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还应当是可靠接班人;主要任务就是做人的思想工作,他们是未来社会的教育者、管理者、政治领导与干部等。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其本身的发展,甚至是社会的发展方向。
如今,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知识理论灌输,广大学生主要凭借对思想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今后从事的职业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满着艺术性。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除了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外,还应学会如何主动运用、教授思想政治知识对他人和社会产生一定的实践作用。
(1)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发展社会主义的需要,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的需要,对于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备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深远的意义。
(2)启发从新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作出新的理解,重新定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建设,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3)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发挥其对他人的思想和行为树立榜样与产生辐射效能、带动力、感染力的需要。有利于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政治敏锐感,从而学会运用政治眼光评判问题、解决问题,成为社会的积极管理者、教育者、政治领导者;有利于引导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主动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措施、工作机制。
(4)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丰富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与途径,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对于提高我国行政领导与干部的政治素质,加强思想教育人员的职业教育,完善高校教育体制及我国政治教育体系与制度均具有导向意义。
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以某种程度上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困境的极端表现。一方面艺术类大学生重专业、轻思政现象普遍,到课率明显低于普通专业学生,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状况普遍评价较低,面对艺术类学生颇有点无可奈何。这种师生之间互相指责甚或互相排斥的不和谐现象要得到改变,根本出路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创新,而作为“教”与“学”指挥棒的考核方式理应成为改革的先导。
1.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现状及弊端
艺术院校大多囿于师资、观念、外部环境等因素,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考核方式改革上少有作为,采用传统考核方式仍是大多数院校的选择。所谓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特点是标准化和终结式,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1.1考核方式单一。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功能已然发生异化,评价功能成为最大的追求,引导功能遭到漠视。因此,易于评分、操作便利的标准化考试显得异常重要。笔试开卷或闭卷由此成为最常采用的考试形式。当然,很多艺术院校也把学生考勤、学习态度、作业完成等纳入到考核之中,统称平时成绩,但所占期末成绩比重多在30%以下,期末笔试成绩仍是决定性因素。相对于艺术类学生个性化的专业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课这种强调标准化、重视共性的考核方式是缺乏吸引力的。
1.2考核内容片面。
标准化的考核要求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题型并没有脱离高中时期的考试模式,依然分为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等,考试内容偏重于考察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记忆,忽视对学生运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能力的考核,这就造成考试内容上理论知识与实际的脱节。很多学生仅仅依靠临时抱佛脚也能取得高分。答案唯一的标准化考试会导致大学生“重复述、轻思考”、“重记忆、轻理解”,而艺术类大学生思维活跃、崇尚创造,机械的考试内容逐渐会削弱他们学习的兴趣,并造成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偏见。
1.3考核方式“重智轻德”,学生“知行不一”现象突出。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理论上是“德育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其教学主旨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这就决定了该课程的考核方式应有别于其他课程的考试方式。但事实上,思想政治课单一片面的考核方式使之与其他知识性课程的评价并无二致。过于注重纸笔测试和量化评价,则忽视了对学生政治思想实际状况和品行的考察,这也直接导致学生在思想政治和思想道德方面出现“知行”不一致、不协调的现象。
1.4考核方式“重结果、轻过程”。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是终结式考试,即以一张试卷作为成绩评定的最重要甚或唯一依据。一次考核定成绩,使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中直接将目光投向期末考核,将过关的希望和精力放在考前的突击上。学生存在“专业课认真听,选修课随意听,公共课不想听”的心理,甚至出现“专业课选逃、选修课必逃、公共课狂逃”的现象,而结果也往往是“考前背、考后忘”。这样的考核模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也无法检验学生真实的学习效果和思想政治素质,背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目标与初衷。
2.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的指导思想
2.1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要与素质教育相适应。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它课程一样,也应按照教育规律,在素质教育语境下不断探索。在素质教育语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及功能定位首先应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是一门以向学生传递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任务的课程,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或意识形态性,但同时也应是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基础课,具有不可忽视的人文性。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传递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能够使理论以比较亲切的方式入脑、入心,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味强调政治性的生硬面孔。可以说,人文知识和理论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必要载体。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一定要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重视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修养在内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做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思想觉悟的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应摒弃过去对知识点的过于看重,从重点考核学生对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掌握,强调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转变为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2.2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相适应。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其教学目标不单是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能够自觉接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强调“知”,更强调在“知”的支配下具体的“行”,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强烈的实践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应立足课程特点,除必要的知识点考核外,更应发挥引导功能,要促使学生思考,要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认识水平和解决能力,而学生的现实表现应引入考核体系。
2.3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要与当代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相适应。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下,受教育主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艺术类大学生更有其鲜明特点,加之网络的发展使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强,原有考核方式已无法适应受教育主体学生的变化。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一定要与艺术类大学生表现欲强、思维活跃、热情感性、求新求变等特点相适应,改革后的考核方式既要有利于督促学生对平时基本教学规范的遵守,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又要有利于增强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的基本思路
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要克服以往模式的弊端,可以努力建构多元化、综合式、全程式的考核方式。多元化,即考核方式突破单一的笔试,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综合式,即改变传统考核方式重知识、轻能力的做法,采取合理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认知能力和思想表现等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全程式,即让考核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强调过程的管理。
3.1合理确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成绩的构成比例。
具体做法即降低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加大平时成绩在总评中所占比重。学生考勤、课堂参与、作业、社会实践、现实表现(辅导员的评价)、奖惩记录等都纳入平时考核。期末考试成绩按开闭卷以低于50%为宜。这种考核内容及比例的变化,能够相对弱化期末考核,强化平时考核,而社会实践考核的引入,也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实践教学的趋势。我所在学校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各占总评成绩的50%,其中平时成绩又分为考勤及课堂表现、社会实践和现实表现三项。实践证明,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得到了很大提高。
对艺术类学生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期末考试题型应更开放,除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考核之外,案例分析、材料分析或者心得体会式小论文都是艺术类学生比较欢迎的题型。当然,案例和材料的编选尽量能够与艺术专业相关。平时成绩加大所占比重意味着平时成绩的管理必须更加细化。考评学生的课堂表现,可以将其分为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两个部分。学习态度包括到课情况、听课情况;学习能力包括作业完成质量、回答问题、参与讨论辩论、演讲发言等各个方面;现实表现则包括辅导员评价、参加义工、义务献血等社会公益活动情况、各类奖励等,这一栏评分应有民主评议和监督过程,以保证分数评定的公正客观。
3.2丰富期末考试手段。
灵活多样、不拘形式、能让学生有所选择的期末考试形式可以很好地吸引艺术类大学生的兴趣。艺术类大学生习惯于感性思维,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期末笔试可以开卷或半开卷为主,重在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而不是记忆上;口试是一种受到学生欢迎的考核方式,可以较好地考察学生的真实水平,不易作弊、公平性好,也利于发挥艺术类大学生语言表现力强的优势,缺点是效率较低,但作为期末考试的一种补充形式,可以设置一定条件,比如到课率80%以上、课堂表现良好等,鼓励一部分学生参加;课程论文答辩,可以参照毕业论文答辩模式,鼓励有兴趣的学生以写论文并参加答辩的方式完成期末考试;优秀学生可采取免试制度以作奖励,如全勤、课堂表现良好、作业完成质量高、表现优异的学生可以直接免试并给予高分;有的学校采用视频考试法,即让学生观看视频回答问题,这也属创新,但视频题材的选取、知识点的覆盖等给考试的科学性带来一定困难。我以为,艺术类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期末考试改革今后的方向应该是赋予老师更多自,不局限某一特定形式,而是根据需要选择其中的不同形式搭配起来使用。
3.3强化对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必须重视社会实践环节。这里的社会实践是比较宽泛的概念,包括学生在课外的作业实践、社会公益、社会调查等。对艺术专业学生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采用制成宣传海报、拍摄DV作品、话剧表演、节目主持和相声小品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社会实践作业,这种方式可以较好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和学生特长结合起来,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使学生在真正的实践参与中思考和提高。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社会实践对艺术生尤为重要,这样即可减轻教师的批阅任务,提高实践的质量,更重要的是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而这正是艺术生比较薄弱的方面。鸟巢一代和海宝一代体现出的志愿精神是“80、90后”身上非常可贵的品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在辅导员、班干部等配合下,认真做好学生参与社会公益的记录,逐步引导艺术专业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此外,艺术院校艺术采风、写生等专业实践较多,思政课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这些机会在专业实践之余学会观察社会,学生的思想感悟可作为社会实践给予评分。
4.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可能要面对的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是推进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举措和突破口,但因事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局,在具体实施中可能会面临众多困难。
4.1考核方式的灵活性与管理规范性的矛盾。
为规范教学,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加上各类教学评估的要求,高校教学管理的规范性日趋严格,而教学管理网络化、信息化的趋势也使得管理的规范性更加强化,考核方式的改革无疑会加大教学管理的难度和成本。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的灵活多变如何与规范化管理实现衔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必须要面对的难题。
4.2平时成绩评定如何做到科学、客观。
平时成绩的评定涉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班干部、学生辅导员等,内容繁杂,怎么样使平时成绩评定做到公正客观是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4.3考核方式改革有可能会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任务负担。
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意味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监控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评分点大大增多,工作任务相应增加。但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处于边缘化地位,教师数量偏少,工作任务较普通院校更重,改革之后,如果客观条件没有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任务负担会进一步增加。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研究生教育不仅是要培养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更是要造就一批政治素养高,立场坚定、社会责任感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合格人才。研究生作为教育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不仅社会对他们的道德要求更高,其自身素质的高低更影响着我国未来的发展。
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高校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高校研究生的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因此,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我们必须认清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必要性,以期为高校研究生思想教育奠定基础。
1 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途径的必要性
1.1 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转变
目前,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较之以前发生了较大地转变,研究生培养种类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
按学习方式的不同划分,我国的研究生可分为脱产研究生和不脱产研究生。前者指在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全日制学习的研究生,又称全日制研究生;后者指在学习期间仍在原工作岗位承担一定工作任务的研究生。
按照专业和用途的不同,研究生可分为普通研究生和特殊种类研究生。根据我国的有关规定,普通硕士教育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授予学位的类型主要是学术型学位。特殊类研究生,即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区别于一般意义上侧重理论、学术研究的研究生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旨在针对一定的职业背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研究生培养种类的差异直接决定了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和途径的差异。只有贴近研究生的生活,制定符合研究生实际情况的思想政治工作途径,才能使得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事半功倍。
1.2 研究生群体特性的变化
研究生作为接受高层次教育的群体,在年龄、知识、人生阅历、心理素质以及经济状况等方面与其他受教育群体本身有着显著的区别,同时,随着80、90后日渐成为研究生的主体,研究生的群体特性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具体表现在:
(1)独立性加强,自我意识明显。研究生培养阶段专业学科门类众多,个人专业培养方案差异大,研究方向各不相同,分级教学的实施导致研究生课程学习较分散,科学研究、学位论文撰写独立,班级同学之间交流机会减少,致使研究生的学习科研活动独立性相对增强,思想和行为的独立性明显,集体观念相对淡薄,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并且研究生人生价值取向多是以自我为中心,渴望成才,注重内在价值的自我实现,这也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挑战。
(2)价值观念多样化,功利化倾向明显。当今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全球化的进程日益深入,作为对社会时代的发展变化最为敏感的研究生,对于各种社会思潮和科学前沿接触了解多,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和多元,研究生往往处于自我主体性与客观现实性的矛盾冲突中,导致研究生采取多重选择的人生态度。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研究生浮躁,急功近利的思想较为普遍,不仅表现在课程的学习方面,还体现在对工作环境的挑剔和未来就业工作的报酬要求上。这些都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和途径来解决面临的新问题。
(3)心理压力较大。在学习上,不仅需要学习公共基础课,还需要学习专业课;在科学研究上,不仅需要发表学术论文,还需要独立撰写具有创新性的学位论文;在经济上,不但要满足自身的生活开销,很多还需支付恋爱和家庭的日常开支;在就业问题上,研究生多希望谋求更好的职业和追求更舒适的就业环境。这些都使得研究生在校学习的短短两年至三年时间里,面临的压力更集中,其心理问题也更多,也较之其他受教育群体更需要好好地调试。
1.3 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客观困难
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要牢牢把握研究生思想的动态,近年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研究生思想的道德素质要不断提高,也面临很大的困难。
一是高校研究生教育的专职人员配备不足;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学手段单一;三是网络环境对研究生的思想影响较大,数字化网络时代信息量大,部分研究生辨别能力不强,致使负面信息对其影响较大;四是在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不能很好地调动研究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2 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
目前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主要有: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生党建工作、以及以研究生社团组织为平台,发挥研究生自我教育等。但是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研究生自身多样化的发展,使得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我们一方面可以拓宽现有的工作途径,另一方面可以再挖掘现有途径的深度,采取研究生最易于接受的方式,达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效果。
3 结语
总之,为了不断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应当重视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深入挖掘研究生,又能培养更多的全面发展、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罗洪铁,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Z].教思政[2010]11号.
强化实践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目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为提升我校教育教学水平,需及时转变办学定位和学生培养方案,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成为社会型专业技能人才作为教学目标。近几年,我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现状,结合专业建设水平,制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将实践教学理念纳入教学改革之中,适时转变和调整人才培养策略。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具备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能够在实践工作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笔者结合多年的专业实践教学经验,提出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建与创新问题。
一、强化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比较注重阐述专业理论知识,主要在思想政治基本概念、原理以及内在关系的把握上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思维能力。这种只注重理论知识教学的传统方法不但很难让学生接受和理解专业知识,更与社会需求相脱离。因此,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来适应新时期教学改革的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对理论知识进行“实用化”解读,通过课堂讨论等方式将枯燥、抽象的专业知识变得有趣、易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前设计好讨论题目,学生在课前可以根据老师设计的题目搜集相关资料,在课堂上积极讨论,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主观能动性。
二、转变教学观念,引入试验实践机制
依照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传统人文社会科学教学手段显得十分单一,内容抽象,缺乏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将实验实践机制引入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中,进而培养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具体做法是,首先,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在每门课程中引入实践实验教学机制。教师在课前需要精心设计实践实验内容。其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增加实用性课程教学,体现本校教学特色。再次,针对实际情况设计专业模块,为体现厚基础、宽口径的办学思想,按照不同专业模块设计不同的课程。最后,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多种多样的实验实践活动。渠道主要包括多媒体资料以及网络资源等,且实验实践活动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三、开展模拟实践教学
学生毕业之前,学校应该针对学生未来工作岗位,依据教学大纲制定详尽的教学方案,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在课程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情景教学法,模拟社会工作环境,将课堂视为舞台,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表演,并随时进行讨论,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舞台剧的方式演绎社会各种问题和矛盾,通过讨论找出解决方案。这种模拟实践教学模式,可以充分结合实际,减少教育资源,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展现出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实用型人才。
四、树立“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开展课外社会调查与实践
培养各级党政事业单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各级中等以下学校政治教师以及高素质的生产一线劳动者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的主要目标,本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教育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等专业方向课程,与社会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这就要求学校以及教师要充分做好调研论证工作,制定出学生社会调查以及专业实践实施方案。具体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社会调查。针对某一个调研题目,学生可以利用假期实践独立或者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社会调查。
(二)课程见习。根据不同课程特点,由教师制定不同的调研主题,并由教研室统一组织。
(三)专业实践。学校成立专业指导教师小组,按照既定选题和活动方案挑选专业实践基地,并制定好实践大纲,最终完成调研论文。
五、重视学生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从师基本功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来说,重点培养的目标在于,可以胜任初等级别以上的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及科研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应用人才。所以教学实习环节对于师范类人才的技能培训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那么具体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
(一)掌握好专业基础课的前提下,强化从师专业技能的培训。
随着学生生源的不断扩大,全国各地的学生聚集到一起学习时,面对地方语言交流的问题,师范类毕业生从事教育教学的基本素质就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所谓“三字一话”也就是从这时开始加强的。其中对于普通话教学的安排就会安排专门的教师进行教学和指导,使得每位毕业生的普通话水平都能够达到国家要求,同时书法教育也被纳入到教学计划中来,因为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今天导致很多学生从小就缺乏传统的书法练习,特别是在校学生都是八十年代后的新青年,过分依赖电脑和办公软件造成了很多学生对汉字的书写都陌生了。所以加强学生的书法教育显得犹如重要,比如通过举办各种书法比赛展览等来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书法汉字的兴趣,将感性的艺术情操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另外还可以开设一些教书职业素质培训的教学实践项目,全面提高毕业生在从师方面的专业技能。
(二)重视和加强师范生教育教学的实习工作。
教学实习工作是师范类毕业生从学生向教师转变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加强实习工作的培训和锻炼就是学生在跨入教师岗位之前的一个重要过程,因此制定出符合学生专业性质的实施方案,发掘适合学校要求和社会需求相统一的教育实习模式,让师范生在未来真正从事教育工作可以很快转变角色,为教育工作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但我们,就近几年师范类教育教学实习工作来说,发现存在以下几方面突出的问题:
第一,在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方面,教学管理部门虽有制定宏观的规划和方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缺乏长远的规划,实际基地由于缺乏必要的财力和物力支持,在基地建设中存在短线行为的现象,也就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普遍现象,故缺乏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也缺乏政策和制度方面的保障。
第二,由于大多数学校任务繁重,很多实习毕业生在实习过程中得不到教学部门一线实战教师的指导,多数只能依赖学校科任教师承担,让毕业生在实习前只能通过在校试听试讲,缺乏双师型指导教师的实习指导。
第三,毕业生实习容易给学校教学工作带来冲突和影响,大多数学校都有既定的教学计划,所以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有时很难积极配合。
综上几种情况反映,要做好毕业生教学实习工作的有效进行,就要求师范类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积极做好实习计划和实施方案的准备工作,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努力探索教育实习的新途径和新模式。然而新途径新模式的发掘应该从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依然是坚持集中实习为主要形式,将培养可以胜任一线教学工作的优秀师资作为重要目标,同时为了确保每位实习的毕业生都能按时按质完成实习工作的各个环节,应该有专业的指导教师进行全程指导,这个指导教师的培养也应该纳入学校的长远规划中去。
第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以通过教学部门审查和批准,将部门学生安排在制定学校进行分散实习,这样就可以在节约教学资源的情况下,确保学生实习任务的圆满完成。
第三,对于一些师资力量欠缺或师资不达标的偏远地区学校,师范类学校可以积极鼓励毕业生顶岗实习,让毕业生实习工作可以有效进行。
六、着重关注毕业论文的编写和指引、领导工作,培养学生学术探究和革新创作能力
撰写毕业论文是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本科教学计划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总的审阅、检查,更是培养、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风气和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此同时是将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灵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发挥基本技能,发挥创新精神进行学术研究。
论文题目要紧紧围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程内容,让学生撰写论文时可以结合专业主要课程知识,通过实际调查研究,最终写好论文。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自拟研究课题,主动查阅各种文献资料,同时教师也要加以指导,避免学生抄袭或弄虚作假。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及时改变教学方法,实行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实用型人才,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思想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乃至思想政治教育学各个环节的个性化特征,但由于各种原因而并未充分彰显,明确并落实思想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深化和实效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之“思想性”界定及表现
“思想”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其含义有所不同。如,哲学论域中的“思想”是指相对于感觉、印象的一种认识成果,属于理性认识,有时也可指一种理论体系。而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思想”则指的是思想意识,涵盖了意识中全部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但侧重理性形式[1],是指支配人的行为、态度的主观观念、主观意识、主观精神,是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特点的范畴[2]。“思想性”是指以思想、观念为涵载,强调思辨而非经验,价值主导而非价值中立,承载着价值判断、伦理追求、道德呼吁的特征和属性。思想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有着充分的表现。
1.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水平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目标
在学科特性上,思想政治教育学明显不同,其目标是直接而明确的培育某种观念、思想取向,意在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人格及行为实践等方面达到预想结果。而其他学科的取向是知识性或称做学术性的,不直接涉及与知识相关的观念和思想的培育。思想政治教育学尽管作为一个学科也有自己的学术性特征,但其最终取向却不是传承和增进知识形态的思想政治理论体系,而是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观念水平。
2.思想、观念性教育主导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和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但无一例外都是观念教育,观念教育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也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素和结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观念教育为内容取向,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这当然不等于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进行观念上的说教,但却明确了一点,即要围绕观念教育选择有效的载体和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观念培育的目标。而知识性的内容则必须突出其思想性,而不作简单的知识和学术传承。另外,与课程紧密相关的多种灵活多样的载体和形式,如社会实践活动,都是有效的教育形式,但必须注意,这些载体和形式的运用必须以思想观念的培养为主导,做到为思想教育所用。
3.受教育者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评价标准
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评价标准是思想性的,强调课程对受教育者主观思想观念的改进和提升,具体来说就是在促进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以为理论指导和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主导方面所达到的效果。这迥异于常见的学术性标准,后者注重对某学科领域的知识的掌握以及增进和积累。政治学和伦理学传承和发展政治和伦理道德的知识体系,可能培养出政治学和伦理学学者,却未必能培养出政治家和道德高尚的人。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根本上说不是在传播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培养系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的学者,而是要受教育者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心理素质有所提升。
二、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性实现的认识误区
1.泛政治性使思政课无法触动并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
所谓泛政治性,是指在教学中过度强调课程的政治性,把教学简化为政治说教的倾向。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即通常所说的阶级性、意识形态性,其含义是说没有超越阶级和非阶级的思想体系,其目标是要完成统治阶级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3]。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但思想政治教育却不可以简单地在本质层面展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性”的误读反倒会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的实现。表现之一是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即通常所说的“上纲上线”,并且为了做到这一点,不惜牵强附会,甚至肆意歪曲。表现之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政治教育,在教学内容的构建中过度突出政治教育方面的内容,对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内容轻描淡写。表现之三是在教学手段上进行舆论宣传和政治说教,以宣传口号代替理论的逻辑展开,把思想和理论教育演变成政治蛊惑和行动动员。这种“泛政治性”倾向最致命的缺点是没能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思想层面上,无法通过理论的透彻解读来触动并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使受教育者坚定理论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相反,过度的政治渲染还会拉大思想和理论与受教育者的距离,阻滞甚至降低受教育者的思想理论水平。
2.学术依附性使思政课囿于知识积累而非思想水平的提升
所谓学术依附性,主要是指弱化思想观念培育而强化知识性、学术性积累的倾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术性还相当孱弱,学术地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但学术性的追求必须是在对本学科的学术特性充分认识和把握的条件下来展开,且不可简单套用其他学科的学术轨道。有的教师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当做专业课进行教学,认为这样的教学才有深度和力度,但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来看,这种所谓学术化风格恰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的一个误区。从理论上说,追求教学的
学术性恰好用知识性掩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特有的思想性特征;从实践上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对象大都是非该专业甚至都不是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学生,从课程的数量和学生的学习时间和能力等方面考虑,学生不可能完成对课程知识体系的充分把握和学术积累,遑论基于这一知识性积累而提升思想和观念水平。
3.重理论环节而轻实践环节使思想教育与现实脱节而缺乏实效
社会实践和课堂教学一样,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论和西方的教育理论都明确了社会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地位。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相对成熟,自我意识强,情绪、情感丰富,并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乐于独立思考,具备了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通过社会实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时期。由于在社会实践中接触到的都是活生生的社会现实,而非书本上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学生们无法通过简单的背诵、记忆完成任务,必须迫使自己作出认识和思考,这无疑是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性的一种再好不过的途径。但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环节或者被忽视乃至名存实亡,或者虽有严格的社会实践安排但却缺失思想性的主导,甚至沦为变相的旅游。
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性的对策
1.贯彻针对性、形象性、层递性原则,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上的思想性
针对性是指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每个人即便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也都会形成对某些问题的观点和看法,都会有自己的“原初思想”。当然,由于理论素养的缺乏,这种“原初思想”和我们所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还有或大或小的差距。从这种差距出发,遴选并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体系,就很容易与学生的思想产生呼应,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致。形象性是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体系不可以太抽象和理论化,而要尽可能地形象生动,有感染力。这不只是要求运用视听资料,更重要的是应尽可能地从现实生活中寻找、选取那些学生日常经历的,有深刻寓意的鲜活素材,结合这些素材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想境界。思想教育会因为与现实生活的结合而不再产生距离感,在润物细无声中达成目标。层递性是指在课程内容的构建中遵循思想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使教学内容呈现出不同的层次并在时间上依次递进,例如要把课程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在内容上作出调整和整合,以符合学生思想发生发展的实际,有利于学生思想上的接受和提升。
2.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有学术取向
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支撑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深厚基础,但必须凸显自身的特色。首先,“合思想教育性”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学术研究的独有视角,是学术个性所在,它所展示的是以思想教育为目的的研究而非单纯的理论研究。“合思想教育性”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学术研究的一个基本方向和独特研究领域,能否在这一领域有所作为,关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价值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地位。其次,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以学术地位并加强其学术性研究。长期以来,教学方法的研究不被视为学术研究,在论文的分类上就有学术论文和教学论文之别,后者显然没有得到学术承认。这种观念的形成与各专业学术研究在整个学术领域的强势地位有关,它所强调的是学术积累而不是思想和观念的教化。以观念和思想教化为宗旨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比任何其他学术领域都更重视教学方法研究,否定方法研究的学术性是十分荒唐的。再次,建立具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自身特色的,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为核心的学术评价标准。这对于本学科确立独特的学术领域,凝聚和培育学术人才,提升在整个学术界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3.突出思想性在整个社会实践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在社会实践的准备阶段,要使选题富有思想意义,与课堂理论教学有衔接,作出详细、可行的实践计划并作必要的技术准备,以保证社会实践的深度;在行动阶段,要进行全时段的导引和监督,保证社会实践的方向和力度;在最关键的总结阶段,除了严格要求,更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新社会实践成果的形式,使学生的思想和观念以最便捷的途径、最大的容量表现出来,同时还要挖掘学生最深刻的内心感受。总之,思想性主导的社会实践既要有“量”——使学生广泛思考,又要有“度”——使学生的思想观念获得深度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