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性能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8 14:55:4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力学性能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力学性能论文

篇(1)

2试验结果及分析

2.1显微组织

图1是退火温度为735、760、785、810和835℃时双相钢连续退火后的组织。可以看出,不同温度条件下的退火组织均为马氏体和铁素体,无明显差异。同时发现马氏体(硬相)呈凸起岛状,且均匀分布在铁素体(软相)的晶界上,形成了由软相和硬相组成的双相组织[4]。通过ImagesProPlu和彩色金相图片对不同退火温度下马氏体的体积分数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组织中的相构成[5]。统计数据显示,马氏体的体积分数随退火温度的升高由13.8%增加至19.7%,且马氏体岛尺寸增大。这是由于在退火过程中,奥氏体随退火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多;同时,C元素以及其他合金元素的扩散率也增大,奥氏体的尺寸增大。大部分奥氏体组织在淬火处理后转变为马氏体,增加了马氏体的体积分数以及尺寸。由图1还可以看到,马氏体岛中心位置颜色较暗,而与铁素体交界区域出现了光亮圈。这是因为C元素的热扩散速率较大,使其在连续退火过程中扩散较充分,使铁素体与奥氏体中的碳浓度达到了平衡状态。而Mn元素在奥氏体组织中的扩散速率小于其在铁素体组织中的扩散速率,导致铁素体与奥氏体的交界区域成为富Mn区,而淬透性与Mn的含量呈正比例关系,不同淬透性导致其内部较暗,而与铁素体的交界呈现光亮圈。

2.2相结构

退火温度分别为735℃和785℃时,汽车用高Si双相钢材料连续退火后的EBSD图像如图2所示。(采用黑色标记残余奥氏体,其他颜色标记马氏体和铁素体)可以看出,不同退火温度条件下双相钢组织中均得到了分布于铁素体晶界上的粒状残余奥氏体组织。这是由于双相钢材料中Si元素的含量较高,在退火过程可促进铁素体中C元素向奥氏体扩散,提高了奥氏体相中的含碳量;同时在冷却过程中Si元素还可以对碳化物的析出起到抑制作用,降低了奥氏体相中的碳损失。高碳奥氏体相的Ms点较低,因此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在室温条件下稳定存在并被保留。经测量,残余奥氏体的晶粒直径均小于1μm,稳定性较高。图3给出了双相钢在760℃时退火后的透射照片。可以看出,部分残余奥氏体组织呈薄膜状,分布于板条马氏体组织中。薄膜状奥氏体由于尺寸较小,同时周围包裹了马氏体束,提高了其成核所需表面能,因此增加了其向马氏体转变的难度。

2.3力学性能

表1给出了不同退火温度下双相钢连续退火后的力学性能。可知,随着退火温度升高,试验钢抗拉强度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这是由于当退火温度高于735℃后,马氏体的体积分数开始急剧增加,抗拉强度也随之大幅提高;当退火温度超过785℃后,马氏体的体积分数不再增加,但在冷却阶段生成的铁素体体积分数逐渐增加,相比原始铁素体,新生铁素体的含碳量较高,导致马氏体的含碳量下降,抗拉强度也随之降低。传统低Si双相钢材料的抗拉强度为630MPa时,伸长率为23.0%。相比之下,退火温度为785℃时高Si双相钢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较高,抗拉强度为702MPa时,伸长率为25.5%,均高于传统低Si双相钢。伴随退火温度的升高,试验钢的屈强比未发生明显变化,最大为0.58,最小为0.44。传统低Si双相钢材料的屈强比为0.47,相比之下,除735℃退火外,双相钢的屈强比较低,因此其成型性能较好。这是由于钢中的Si元素不仅可以降低铁素体中C元素的含量,还可以对冷却及时效过程中碳化物的析出起到抑制作用,使C元素聚集在奥氏体中;此外,由于新生铁素体出现的无沉淀区降低了双相钢的屈服强度,因此其屈强比也随之下降。

篇(2)

一、教,在互动中教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以教人者教已”,“陶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系起来,并且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教师在互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与外界的教育环境相联系,还要与自我的内在环境相协调,并取得均衡,以最优化的方式进行互动的设计、调整、实施和反思。

(1)、互动式教学:在静、动中得到均衡。

教材往往是静止的、先验的,是预设性的,而小学生往往是喜动的,教师在互动教学设计时要化静为动,把教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历相联系,把教材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相联系,并结合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风格、特点,联系教学的环境,创设互动机制,才能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如我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我把教材转化成这样一个互动的过程:首先师生之间开展摸乒乓球的游戏,激发起学生的热情;再引导学生发现这个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与乒乓球的多少及颜色的设置的联系;再经过动态变化的互动过程来验证、理解“可能性”与“一定”以及“可能性大小”的联系与区别;最后让学生运用可能性的知识来解释或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促使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及内化、激发个体渴望互动的欲望,形成良性的互动教学循环。整个过程符合探索性学习的规律。

(2)、互动式教学:在时空中得到演绎。

教学的每一教时都有相应确定的内容,这是课程标准中的一个目标,也是课程实施的依据,且有它的规定性。但从实施的内容和时空的匹配来看,并不是饱和的,具有一定的伸缩性与机动性。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以讲化动,调控出相当的时间和空间,营造学生互动的平台,使学生在互动中形成凝聚,让反应人本发展的力量成为主导旋律。又以《可能性》为例,教学时,我尽可能压缩了教师要讲的内容,增加了和学生的互动,和学生展开了二次摸球比赛,两个盒子各有8个乒乓球,摸到白球多的为胜。第一次由于教师的盒子里都是白球,而学生的盒子里有4个白球、4个黄球,教师自然必胜。学生在不服气的情况下,油然产生了新的更深刻的互动,探索出了随机结果的“一定”与“可能”;第二次比赛同上相仿,由于教师的盒子里是7个白球1个黄球,而学生的盒子里是7个黄球1个白球,学生认识顿悟,又内化了可能性的大小,这种互动的体验是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

(3)、互动式教学:在过程中得到调整。

教师上课的教案是事先预设的,是主观上理想的东西,但我们所要面对的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环境下,学生又有不同的心理,就会导致互动各种随机状况的出现,而教师绝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给学生,硬把学生拉到预设的轨道上,互动教学活动也是一种教师和学生融合的历史流。教师要联系学生的具体情况作出判断和调整,调整自我的互动预设,推动教学进程,并及时做出教学反映,当然这种教学机智得宜于教师的教学经验与人文修养,还取决于投入同步与预设的宽度。又以《可能性》为例,课后有的老师问我,“假如说学生在摸球时要和你换盒子,你换否?”回答是肯定的,换!因为这有利于互动,也是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尊重学生人本发展的需要。又问:“现在学生输了,不服气地探索出了原因,假如你输了又如何?”回答是:我将请学生帮助我寻找到输的原因,同样也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这也是互动的精彩。

(4)、互动式教学:在放收中得到交融。

互动学习是人的最基本的一种学习方式。如果说互动学习是一种过程,那么,所谓的放就是指让学生尽情地动起来,使个体通过反复观察、感受、实践、探究,亲身经历全过程;如果说互动状态是一种多水平要素的整合,那么所谓的放在于使个体在经验获得及行为变化过程中,通过心理感受,情感互动,认识顿悟,反省内化,提高感知水平、认识水平和意志水平。放要放到位,使内心深层的互动得到深化、扩展和升华。当然这种放绝不是任凭主观意识的放马由缰,而是要指导学生,不仅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讲,用手操作,用身体去经历、体察,而且要用脑子去思考、探究,用心灵去意会、感悟。内化为心理素质,外化为行为习惯。所谓的收即学生已有深层的互动就见好就收。同时发挥收的功能,防止出现被动接收、脱离实际、感受力下降、缺乏互动、忽视内化、知行脱节等问题。收放的交融可以使互动默契、强烈、更有效。

二、学,在互动中学

亲知是一切知识的基础。互动也是亲知的主要方式之一。只有让学生回归自我生活,回归原有知识,并融合新教学的内涵,形成强烈、完整、清晰的互动,才能更好地探索,更好地理解、更好地记忆,更好地创生。

(1)、互动式学习:主动的学习。

互动是亲身经历的体验,这就强调了少年儿童是互动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自我发展的主体。要激活他们自主参与各种富有教育意义的互动学习活动的动机,使互动学习成为自觉的学习,主动的学习。《可能性》教学,创设了师生两次摸球比赛,使比赛成了互动学习的催化剂,输赢成了个体关注首选的焦点,当摸球结果与旧有的生活经验矛盾时,更大热情地融入了互动。本课成功之处就在于通过师生互动,激活了学习互动的热情,自觉并渴望投入到互动活动中去,学生正是有了这些互动,思路打开了,精力投入了,热情高涨了,目标达成了,学习轻松了。追随着互动的实践,得到了成功的体验。

(2)、互动式学习:创造的学习。

在互动中,将学习空间回归自我的生活空间,从而使旧有经验得以激活,也增加了运用的张力。学生能利用原有知识、表象或经验,作为互动的基础,融入新的互动,开展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进行大胆猜想或预测,获得积极互动和顿悟。《可能性》教学中,教师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设置了新颖的师生互动方式,提出了似乎明白但又说不清的半捆惑问题,在充满情趣的教学情景中,使学生产生创新的动机,激发、强化创新行为,探索出了控制或改变随机事件结果的“一定”“可能”及可能性大、小等规律。享受到了创新的成功与快乐。

(3)、互动式学习:立体的学习。

篇(3)

要克服“想当然”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任何事物为什么存在,怎么存在的,不是人的意志能决定的.充分挖掘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养成科学理性素养的第一步.例如,学生每天都接触的电冰箱,教师可以引导其提问思考:电冰箱是怎样制冷的?冰箱工作时间为什么不连续?冰箱的门和体壁为什么那么厚?

2.学会从现象上升为理论

通过观察寻找本质物理揭示了现象背后的真理,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不是要成为知识的存储器,而是要参与探究的过程,培养寻找内在的能力.贝尔纳指出,如果学生不了解知识是怎样获得的,如果学生不能够以某种方式亲身参加科学发现的过程,就绝对无法使他们充分了解现有科学知识的全貌.初中生的心智还不成熟,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以看热闹、玩游戏的心态来看待实验.教师要在不断的实验探究中,训练学生找出现象发生的原因,使其认知水平不断提升.

二、以现有的理论知识为基础

进行合理的逻辑推理世界是物质的、客观的,物质的世界又有—定的规律性.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尊重科学、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

1.纠正学生的“感觉”、“好像”

从思想上克服主观意识学生在自我分析解决问题时,经常是凭空想象的,毫无根据地得出结论.如果教师提问:你为什么这么认为呢?学生的回答往往是“好像是”或者“感觉是”.这是完全不理智的行为,违背了科学的理性思维.例如,在探究“物体在水中处于漂浮状态”时,学生根据自我感觉往往认为此时浮力比重力要大,不然怎么会浮起来呢?这属于感性认识,是不科学的分析.正确的判断要根据已有的理论知识进行推理,漂浮时物体静止在水面上,是平衡状态,所以重力和浮力二力平衡,两个力大小相等.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分析习惯,学会寻找证据.

2.帮助学生脱离感彩

深化意识,用客观的心态看待问题物理不是人文科学,科学分析和感情无关.例如,牛顿第一定律揭示出,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将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没有例外情况,状态也只有两种———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如果提出问题:一个正在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如果一切外力都消失,它将如何运动?学生脱口而出:一直转下去.丝毫没有根据刚刚所学的理论去判断,是典型的感性思维.

三、培养学生科学的抽象概括能力

物理学中事物的本质规律,是在实验现象和数据中抽象概括出来的,物理量也是在物理意义的需求中衍生的.所谓抽象,就是从众多表象中“抽出”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是感性形成理性的过程.抽象,离不开比较,通过比较才能概括.

1.“控制变量法”是通过实验数据上升为理论的重要科学方法

控制变量是初中物理中重要的科学分析方法.所谓的控制变量,就是人为地创造一个理想的实验条件,将众多干扰因素中的一个提炼出来,其他的因素控制相等,排除在外,逐一研究,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例如,研究导体的电阻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电流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滑动摩擦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等等.用比较的方法,对实验数据研究,就能得出相应的结论.

篇(4)

从儿童思维特点来看: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这时的逻辑思维是初步的,且在很大程度上仍具有具体形象性。因此,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既是儿童本身的需要,又是他们学习抽象数学知识的需要。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呢?

一、充分感知,丰富表象,为培养形象思维积累材料

儿童能够敏锐感知鲜明的、富有色彩、色调和声音的形象,善于用形象色彩和声音触发思维。表象是形象思维的细胞,形象思维要依靠表象来进行思维,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必须打好基础,丰富表象材料的积累。

1.动手操作,丰富表象

动手操作,使学生各种感官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从多方面,多角度观察事物。例如:教学余数概念,先让学生动手分小棒:(1)9根小棒每2根为一份,可以分几份,还剩几根?(2)13根小棒,平均分给5个人,每个同学可以分几根,还剩几根?操作完毕,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操作过程,说说是怎样分小棒的,从而形成表象,然后再让学生闭上眼睛,想想下面题目应该怎样分?①有7块饼干,每人分3块,可以分给几个人,还剩几块?②有12支铅笔,平均分给5个人,每人可以分几支,还剩几支等。这样让学生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理解了被除数是总数,除数和商分别是要分的份数和每份数,余数是不够一份而多出的数,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在头脑中形成了正确清晰的表象,正确的思维才有牢固的基础。

2.直观演示,丰富表象

小学生无意注意占重要地位,任何新鲜事物的出现都会引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用图片、教具或电教手段组织教学,把抽象知识形象化,让学生充分感知所学材料,有了定量的感性材料,才能在脑中留下鲜明的映象。

例如:教学“长方体认识”,教师可以先出示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长方体实物,如:火柴盒、粉笔盒、砖头等,这些物体都是长方体。然后让学生自己列举长方体实物(书柜、木箱、厚书、铅笔盒……),通过感知实物,学生对什么样的物体是长方体获得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边观察模型,边看书本,从不同的位置和方向认识长方体的六个面及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十二条棱及互相平行的棱长相等的特点;通过观察长方体的一个顶点和相交于这个顶点的三条棱长,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通过模型的平放、侧放、直立三种形态,来说明长、宽、高相对说来是固定不变的,把知识讲“活”,这样学生在动口、动脑的学习过程中建立了清晰深刻的表象,为思维的理性化提供了条件。

电教手段引入课堂,可变静为动,化近为远,并以它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反映思维过程的演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心理因素,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在教“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时,通过幻灯片的演示,使学生形象地理解总数与部分的关系,即总数-部分=另一部分。

教学中,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感知,在脑中建立清晰的数学表象,为提高学生的数学想象力积累素材。

二、引导想象,发展形象思维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表象不但可以储存,而且可以对储存的表象痕迹(信息)进行加工改组,形成新的表象,即想象表象,它也是进行形象思维的重要方式。所以,教师要善于创设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情景,如图示情景、语言情景,激发学生参与探索的欲望,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如:教完梯形知识后,可引导学生想象:“当梯形的一个底逐渐缩短,直到为0,梯形会变成什么形?当梯形短底延长,直到与另一底边相等时,它又变成什么形?”借助表象,能有机地把看上去似乎无联系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结合起来。还可以根据梯形面积公式记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1

S[,梯形]=─(a+b)h

2

1

当a=0时,变成三角形,面积公式为:S=──ah

2

当a=b时,变成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为:S=ah

三、数形结合,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从总的来说,数学是数与形结合的学科。不同类型的数学图形,提供了大脑形象思维的表象材料,调动了右脑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形象思维能力,促进了个体左右脑的协调发展,使人变得更聪明。

例如:课本中配合应用题的具体情节而设计的插图,开阔了学生形象思维的天地,增强了刻苦学习的意志。又如课本中出示的例题和复习题,表示数量关系时,运用了绚丽色彩和各种小动物、植物、大河、山川,现代的飞机、汽车、轮船、卫星、建筑,古代的文物、书籍……这些不仅对理解数量关系有利,而且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审美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再说应用题教学,由于应用题是事理、文理、算理三者的结合,所以应用题的原型比较复杂抽象,学生摄入大脑后难以形成清晰的表象。如果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画出线段图,便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使隐蔽复杂的数量关系变得明朗。例如:“小亮的储蓄箱中有18元,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5/6,小新储蓄的是小华的2/3,小新储蓄了多少元?”这题学生往往难以确立单位“1”的量。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画出如下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

篇(5)

二、培养学生物理实验反思性学习能力的建议

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反思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反思性学习能力,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此外还要认识到,反思性学习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

(一)将反思贯穿于物理实验教学的全过程

物理实验教学由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实验实践、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各个要素组成。培养学生的反思性学习能力,应将反思贯穿于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因为设计环节不合理、实验缺乏创新和灵活而无法实验,或者课堂掌握很好,但课下却找不到重点的情况,这都是因为学生没有及时进行总结规律、合理分析问题,缺少反思造成的结果。所以,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将反思贯穿于物理实验的每个阶段,尤其在实验结束后,对于实验过程、实验数据和实验结论,及时组织学生交流,鼓励学生清晰准确地总结和反思实验环节,归纳实验规律,通过对结论的延伸,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不足,进而升华学生认知水平,以此提高其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反思能力。

(二)为培养反思能力营造良好氛围

外界环境对学生成长以及各种能力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本质上说,反思性学习是一种自我批判的过程,反思成效不佳极易造成情感波动,失去学习兴趣,这就需要家长和教师的正确引导,在培养学生反思性学习能力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1.学校方面

学校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反思性学习环境,重视培养学生在物理实验课程中的反思性学习能力。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视、报刊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手段,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掌握物理知识。通过举办知识竞赛、科技创新比赛以及实验技能大赛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物理知识,激发热情与兴趣,从而使其将物理学习由外部督促转化为内在自省。

2.教师方面

教师要转变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教学观念,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发挥创新精神,积极开拓、深入研究、大胆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自身反思性学习能力和培养反思性学习能力的教学水平,及时总结反思物理实验教学内容:知识点讲解的是否清晰、透彻,学生理解程度是否深入,是否引导了学生对实验内容的反思,下次授课应注意的事项和调整的内容等等。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交流、合作,这一过程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要主动与学生交流,促进学生间交流,鼓励学生分享学习经验,对物理实验内容交流反思,在增进情谊的同时,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反思性学习能力。

篇(6)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新课程标准把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基于这一理念,语文新教材开辟了一个新栏目――语文综合性学习,并对此作了相关说明: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它是语文教学中的新园地,相对于课文教学,语文综合性活动体现出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更具实践性和研究性。语文综合性活动的设置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为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学生的主体精神得以张扬。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并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生能深入自然、社会,思考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社会的进步,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有利于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责任感。

新课标已经实施多年了,作为受新课标直接影响的一线教师,我们深感初中研究性学习开展的不易。它需要在学习活动中使用融合的方法策略指导实践活动,显现创造精神的语文教学方式。而研究性语文学习方式因其重在学习的过程、思维方式的培养、思维水平的提高的过程性特点,学以致用的应用性特点,重体验、重参与的特点,在达成语文培养目标的过程中提供了更有效的支持。我多年从事农村语文教学,在此,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培养作一些探讨。

一、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必须立足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在我国,由于传统教育观念,以及在这种观念下形成的教育评价体系等因素的影响,教学实践中不同程度存在着“主体性缺失”的现象。研究性学习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课题的选定、方案设计到实施,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语文新课标也在“教学建议”部分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建议,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基于这一点,在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以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为基本立足点,通过激发学生内在的教育需求,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自主、主动、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学习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最初阶段,就要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作为整个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切入。

1.从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出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从兴趣出发,允许学生依据自己的爱好,帮助学生挑选好研究的课题。一个好的课题既要与课本紧密相关,又应是学生感兴趣的或正关心的内容。学生对感兴趣的活动主题怀有强烈的爱好和情感倾向,主动探究才能进入一种良好的心理环境,获得一种积极的思维。在活动中学生不仅能感受到语文学科的深厚内涵与现实应用,而且愿意自主展示对主题的认识,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特长。所以,不同的兴趣,理应成为学生筛选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参照因素。

2.从学生语文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出发

语文学习生活是激发和启迪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产生的唯一源泉,离开这一源泉,语文研究性学习只能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筛选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必须让学生直面自己的语文学习生活,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捕获一些有用信息,筛选出自己喜欢的课题。具体做法可以依托文本,生发课题。初中现行的人教版实验教材基本上是每单元一个专题。除了教材本身结合单元专题外,我们可以根据文本内容和学生的兴趣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从中生发综合性学习的研究课题。如: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安排的是《说不尽的“桥”》,就是依托文本进行综合性学习的良好契机。学生根据自己爱好和特长,设计了三个研究性学习专题:(1)了解古今中外的桥。学生先搜集资料,介绍背景的有关知识。(2)感受丰富多彩的桥文化。①说一说“桥之神话”;②吟一吟“桥之诗文”;③听一听“月之名曲”,想一想“桥之作用”。(3)写一写“桥之畅想”。我引导学生放飞想象,写一写未来人类将如何建造和利用桥,对未来的桥进行展望。这样的选题与学生课堂学习相结合,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易于研究实施深入,学生容易操作。

3.从学生现有储备的知识和经验出发

语文研究性课题的筛选,还需顾及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所选的课题,如若十分艰深,超出学生知识经验的界限,会让学生觉得研究的内容高不可攀,产生畏惧心理,失去研究的信心。正确的做法是:筛选的课题,应有一个高于学生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的大致的“值域”,学生借助于现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讨论、调查、研究等活动的开展,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实现终极目标。遵循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规律,精心选择好课题,有助于培养学生乐于研究的心里倾向。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意识的觉醒能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激发学生的热情。学生一旦喜欢上这个课题,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并积极进行探究,从中获取知识和能力。

二、教给研究性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程观和教学价值观,从而凸显了学生个体的主体意识。要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活动中得以充分体现,从活动的设计、准备、实施到评价,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去完成,让学生感到自己才是活动的主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语文综合性学习要获得成效,学生研究学习方法的掌握就成了中心环节。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的基础上,在学生确定好课题、活动计划后,最重要的就是将综合性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有目标、有层次地指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让他们用研究性学习的钥匙去开启知识和能力的大门。在具体活动中,我教给学生三种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我通过讲座的形式向学生讲解文献研究法。如何做摘录卡片、读书笔记;如何查找资料,引用资料;如何对从图书馆、报刊、书籍、网络收集的资料分析整理,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如何通过比较、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资料收集和分类的指导方面,我对学生提出较高要求:资料收集要有一定的量,资料规格要统一,并要求分类。特别是在实施阶段,更要对资料进行及时(至少一周一次)的整理和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样便于资料的保管、查阅、分析提炼和查漏补缺。由于研究性学习注重学习过程,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因此我还要求学生及时做好活动记录、感受和体验记录,作为最有价值的原始资料。

2.调查研究法

我向学生讲解基本的调查方法和技巧,包括实地考查方法、采访的技巧、设计问卷调查、整理分析信息等。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多样的研究方法,而且要求学生学会选择最恰当的方法进行研究。例如在《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研究学习中,让学生主要采用街头观察和采访、现状调查法进行社会调查,围绕中心问题有针对性地搜集资料。

3.合作研究法

包括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研究小组各成员的协作、定位和分工,活动实施的操作程序,等等。信息时代,彼此合作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可组建合作小组,让组内学生自主分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并进一步引导组际合作,创设共同学习的氛围。具体做法是把组内职责按照个人特长分工到人,并制定具体的岗位分工细则,使学生明确自己在活动中的基本工作和基本要求。如把小组工作分成“小组长”、“资料管理员”、“上网员”、“记录员”、“设计员”等多个岗位。下面以“设计员”的岗位细则为例:①制定好课题小组每次活动的计划;②充分做好活动的准备工作:预约、准备好学校介绍信等;③做好活动中的形象、礼仪设计;④建立小组的外交网络,等等。除做好本职工作外,我还要求学生平时常交流,遇事一起商量,积极为小组出谋划策,使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充分体现。

三、重视研究性学习过程评价,让激励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动力

研究性学习,无论是渗透于学科之中,还是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课程,其根本特性是个性化、创造性和不可预测性。语文研究性学习,意味着学生必须能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方面笔试、测验的作用是有限的。目前,我国现行课程评价体系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而忽视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过于关注对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过于关注评价的结果,而忽视了评价过程本身的意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语文综合性活动实践性、研究性特点决定研究性学习始终处于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贯穿于活动方案的设计、活动实施过程、活动成果展示和评价三个环节中。由于它的目标、内容、活动方式不同,评价理念和评价方式也应该不同,评价也应该伴随整个活动的过程。具体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活动过程的评价。研究性学习评价特别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语文是开放的课程,实践性很强,因而评价注重学生的参与程度。重视学生沟通课堂内外、开拓学习空间的能力,重视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知能综合、思维运用和见解创新,特别是创新思维。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相对于结果来说,研究性学习评价更注重过程。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对学习过程的重视,必然要求其评价在学生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进行,并贯穿于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整个过程。包括研究课题的提出,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活动的开展、研究结果的展示、研究体验的总结等阶段,都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程跟踪评价。如在活动方案的设计中,我对各个小组的活动方案进行评比,评选出最佳活动方案。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前所末有的热情,发挥了最大的学习潜能。他们在活动中表现出积极参与、探究的精神,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在成果展示评价中,评出最受欢迎的作品,并展示出来,有条件的还可以装订成册,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体会到研究学习带来的快乐。二是活动态度的评价。在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认识和态度可通过许多外显行为表现出来。如是否认真参加每一次课题研究活动,努力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是否认真做好资料积累和分析处理工作,主动提出研究设想、建议;是否与他人合作,采纳他人的建议,等等。三是活动成果的评价。语文素养具体包含诸多方面,新语文课程有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五个板块的目标。学生在研究活动中收获的体验,可以通过学生的自我陈述、小组活动记录来反映,也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征文比赛、学生周记和主题班会等形式来反映,还可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和研究结果来反映。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以激励为主,辅以反思和提高。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把学生看作是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个体,看作是具有自己情感、渴望得到赞扬和鼓励的活生生的个体。教师要提供机会让学生进行交流,指导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总结自己的成果、汇报自己的收获,并找出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长处。评价方式可以让学生自评(谈体会、谈收获、谈认识)、小组互评,学习其它小组的经验,让每个学生对自己、他人活动的经历、体验、表观、成长作一次回顾。因而评价是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励学生进步,提高和维持学生的学习欲望,推动语文研究性学习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一门新型课程,它具有涉及的范围广、时间长、跨度大、趣味性强、操作性难的特点,但它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活动空间,并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师的重视。实践证明,上好语文综合性活动课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从而达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语文素养的目标。语文教师应该把语文综合性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守住语文研究性学习这块阵地,潜心研究、不断探索、实践,如此,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与文化素养必将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01.

[2]陆炳炎著.王建磐主编.素质教育的理想与目标.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3]董菊初.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语文出版社,1998.9.

篇(7)

一、引言

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外语获取、交流信息的能力。根据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语言的习得主要是通过获得大量的可理解输入来实现的。而听是获得可理解语言输入的最重要的渠道。因而,听力作为一种输入型技能在学生的语言习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英语教学的改革以及各种英语能力考试的改革,使听力教学得以推广和普及。英语教学中对听力的要求日益强化。如何有针对性、有实效地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或者听能,便成了英语教学中师生共同关心的问题。作为一名英语专业听力课教师,笔者通过学习相关理论以及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发现“讲单词—放录音—对答案”的训练方式很难真正提高缺乏语言环境的中国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然而要知道如何更有效地组织听力课堂教学,首先必须明确听力教学的基本任务。

二、听力教学的任务

听力理解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根据解码理论,听力理解的过程是听者对说者所传来的编码讯息进行解码的过程——接受、理解声音信息的过程。它涉及语言、认知、文化、社会知识等各种因素,还对听者的听能有所要求。

提高学生的听能即是英语听力教学的目的。听能即听力技能。概括地讲,听力技能是一个综合技能,包括对单词、句子、语篇等各方面的理解能力、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可以说听力课的实质是一门技能课。而具体地说,在听力教学过程当中,应着重训练培养学生的以下三种技能:有选择地集中注意力的能力、预测和推理能力及笔记能力。

1.有选择地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据调查,学生在听音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是:力求听出每个词、每句话;对话语的每个词赋予同等注意力,惟恐漏掉一点儿信息。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是办不到,也是不必要的。

英语听力训练其实是以记忆,确切地说是短时记忆为基础的。但是人类的短时记忆容量有限。心理学家认为,一般来说,一个人一次只能记8个不相关的数字,或7个不相关的字母,或6个不相关的单词,留存信息的时间也短,仅有10秒。因此听音时听者必须有所选择,即将注意力重点集中在主要内容、主题思想及关乎上下文内容的关键词上。

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之前,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从认识上摆脱“不漏掉任何信息”的想法。帮助学生辨别重要内容与次要内容、主题思想与支撑材料;指导他们筛选关键词的技巧;提醒他们重点留意含有when,where,why,who,how等的句子,它们往往载有重要的信息;至于遇到个别听不懂的词或句子,可暂且放过,坚持听完全文。另外,鼓励学生不必因为遗忘某些内容而有负疚或沮丧心理,以免影响听时情绪从而降低之后对语音的感知、辨别、分析推理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应适当地将精听和泛听结合起来,并各有侧重。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听大意,并要求学生用三言两语概括总结要点或主要信息,然后再让学生精听,以便了解有关细节。听力练习可采取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方式进行。在练习中,学生必须从录音中筛选必要信息去解决某个难题或完成某项任务。

2.预测和推理能力

预测推理能力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听力技能。在日常交际中,人们往往可以通过语境对说话者将说出的话及其含义作出预测或推理。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Barlett在《记忆》(Remembering)中提出了图式理论。Barlett将图式定义为读者头脑中的知识储存。语言图式指听者所掌握的语音、词汇与语法等基本知识。内容图式是指听者对世界的认知,是与听力材料话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文化知识。形式图式则指涉及不同题材与不同主题等语篇结构方面的知识。

预测过程实际上是听者激活头脑中与听力材料内容相关的各种图式并据此对即将听到的材料作初步猜测的过程。

有了预测这一步骤,听者能更快地把感知到的声音符号与已有的语音、词汇与语法等知识相结合,从而更迅速地反应出声音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不仅如此,由于人所表达的思想都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听者还可运用自己的大脑中的图式,以及从前文中得到的信息,对下文进行预测;同样从下文获取的信息又可用来纠正、补充前面获取的不准确或不全面的信息。

除此之外,听者亦可基于脑中已有图示,根据上下文关系、用语含义及语调等的变化,对某些没听懂的信息进行合乎情理地推理。也可以根据文中已知信息对某些未知因素进行推理判断。预测和推理应始于听力开始之前,并贯穿于听音全过程之中。

笔者曾在课堂上做过一项实验:准备题型题量相同、难度相当的两套题,分两次(时间相隔一周)测试同一个班学生的听力水平。第一次不给学生任何准备时间,发卷后立即放音;第二次要求学生拿到试卷后先根据问题和选项预测推理,作出答案,然后放音。结果显示,全班28人,除1人外,其余27人第二次测试的正确率均高过第一次。排除偶然因素,实验结果说明,在听音过程中预测和推理能提高解码的准确姓,对促进学生听力的提高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预测能力的培养包括多个方面。既包括扩大学生语言与非语言的知识面,刺激他们将所听材料与已有知识相联系的敏感性,还包括训练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具体到听力课堂中,教师应为学生设计相应的听前准备活动。例如,学生听音前,教师可首先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继而展示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图片或数据,从而激活学生头脑中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图式,并让学生对即将听到的内容作初步猜测。学生听音时,教师应鼓励其积极利用高层次的图式,通过文章题目、问题来把握文章的语篇结构,建立或激活相关的形式图式,进行自上而下的预测。听音结束后教师应及时采取措施帮助学生巩固图式,例如要求学生回答多项选择题、进行概括推理、复述提纲或寻找某一特定信息,等等。另外学生亦能通过这些任务回顾思维过程、总结思考方法。这一过程能帮助学生将刚听过的信息转化为背景知识,在大脑中建立更多新的图式,从而能在以后的听力中更有效地预测,形成良性循环,真正提高听力水平。

3.笔记能力

前文提过,英语听力训练以短时记忆为基础。而人类的短时记忆容量有限。要在听音结束后单凭回忆完全再现已听内容,即便只是要点或关键词,几乎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做笔记是听力训练中的一项重要环节

。教师应训练学生养成边听边记的习惯。适时适量地做笔记不仅可以避免在听完后答题时顾此失彼的情况,还能在听音结束后对所接收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归纳,以帮助经短暂记忆处理的信息转化为长期记忆储存,成为学生知识系统的一个部分。

好的笔记最突出的特点是简洁、明白、实用。在听力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及时记录与问题相关的细节,特别是回答when,where,why,who,how等的关键词的习惯,更应训练学生在作笔记时分清主次信息,使记录的内容逻辑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主题明确。另外,还应指导学生依照个人的书写、记忆、思考习惯拟定一些速记符号,归纳一些常用重点单词词组的缩写形式,以帮助记忆与回想。

教师可以用中等长度的较口语化的片段,训练学生区分主次观点的能力以及记录典型细节和例证的速度;可以通过新闻体文章或短文,训练学生抓关键词的关键内容;可以通过长篇演讲、专题报告,训练学生分清主次信息。除此之外,还可以训练学生针对不同文体和内容的材料采用不同的形式或格式记录信息。如对话可分别记录不同说话人所说的要点;采访应将问题与答案一一对应;实验或调查报告则可通过听前预测设计表格,预设表头,听到相关信息及时填空;对于长篇演讲、专题报告等,可列出树形提纲,分行书写要点,并以不同的项目符号区分不同的层次;有时甚至可以使用线条、方框、箭头等绘制简单的图表等。

三、结语

英语听力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制约和影响听力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样的。只有明确了听力教学的基本任务,教师才能减少在课程设计上的盲目性,有效地组织听力课堂教学,达到听力教学的目的。要全面提高听力水平,就不能把每周两学时的宝贵时间用于“讲单词—放录音—对答案”的简单机械操练。听力教学课堂并不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并以例示范,培养学生听力技能的过程。因此,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运用课堂所学的理论和方法不断实践,总结规律,逐步提高听力技能。

参考文献:

篇(8)

2.思维能力是法律专业必备素质:与法律相关的职业属性特殊,首先,特殊的工作对象,在绝大多数法律案件中,人是勾连起整个案件的核心内容,而且关系错综复杂,在这种情况下,法官只有通过自身的直觉与经验才能够做出最真实的判断。其次,特殊的活动,总体来讲,职业活动不仅需要理论更需要时实践,同时还需要抽象思维与经验结合,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水准,还需要丰富的社会经验以及社会认识。最后,就是需要具备完备系统的法律储备,不仅是知识、素养,还有技能。

二、刑法特点与思维方式

作为法律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刑法特点极为鲜明,其已经涵盖了所有的法学原理以及基本知识,法律的所有构成以及特征在刑法中都能够体现出来。而且这项法律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需要通过科学严谨的实际行动过程,才能够使这项法律发挥作用,以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执行理论。不仅如此,刑法的法学原理构成最为系统,同时也最为完备,而且覆盖面积极为广泛,涉及到了国家建设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并且所有执行标准基本都已成熟,而且形成量化标准。这样看来,刑法自身的种种特质和属性,使得学生能够在刑法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培养出更加科学严谨的做事以及思考态度,同时还能够形成完整系统的思维逻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能够以这几项基本素质为基础,形成更加丰富更加全面法律思维能力。

三、利用刑法促进学生形成法律思维的方式

篇(9)

二、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整体感知力

素描教学中造型能力以及整体感知能力的具备是作品能够良好完成的基础,这些能力的培养也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教师可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更多地进行作品的独立创作,只有在素描绘画中学生的造型能力才能够不断得到打磨与训练,学生才能够在具体的作品实践中体味造型能力的用处。此外,这个过程中也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对于作品的整体感知能力,这也是素描绘画中很重要的一项技能。《舞台美术设计》是能够很好地让学生的素描绘画能力得到锻炼的一节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初步了解舞台美术设计的基本内容与方法,感受舞台美术设计所带来的综合艺术效果。要让学生尝试设计课本剧的舞台美术场景与道具、服饰,并进行排练与演出,以此提高学生将艺术设计与大胆实践创造相结合的能力。在教学的设计中,我们可以充分地利用图片、影像等资料加强学生对舞台美术设计的艺术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感受精美的舞台美术设计中,了解有关舞台美术设计的内容、方法与步骤。在进行舞台美术设计时整体感知能力非常重要,然而,对整个舞台效果有很好的整体感知能力,这在具体的设计中往往更为重要。我会让学生以素描绘画的形式来刻画他们想要呈现的舞台设计,这个过程能够充分考查学生的造型能力,同时,也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技能。

篇(10)

当前,许多应用型大学以就业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注重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等,要求学生被动适应社会,忽视了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的培养。许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落后,创新创业意识缺乏,片面地认为学生的本职工作就是学习,创业是参与工作之后的事情。在就业方面,有些学生只想找一份安稳的工作,不愿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不愿进行自主创业。

(二)教育形式落后

当前,许多应用型大学都试图建立“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但并未将创新创业课程列为必修课。有些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就业教育,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内容与专业课程联系不紧密,只是简单地讲授一些就业形势、面试技巧、岗位选择等知识,不能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师资力量不足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有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但许多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师资力量不足,缺乏既有教学经验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多由思政教师、心理学教师、辅导员、党团干部、就业指导教师等进行创新创业教学,这些教师缺乏专业知识和创业经验,只能照本宣科地进行创新创业教学,不能为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提供指导和帮助,直接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四)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措施,积极为大学生创业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但这些政策缺乏实施细则,可操作性不强,执行效果不尽如人意。可见,大学生创业的市场门槛仍比较高,竞争规则不公平的现象依然存在,创业环境仍有待改善。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路径

(一)树立创新创业理念

当前,许多应用型大学强调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忽视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因而,学校应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式”教学模式,通过专题讨论、课堂辩论、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此外,应通过就业教育、创业指导、实习实训等活动,教育学生树立自主创业、开拓创新的就业观念,使学生能够走出被动就业的思想认识误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创业活动中。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所在,但许多应用型大学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缺乏创业实践经验。为此,学校应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培养一批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型”教师。第一,应提高教师素质。可以通过教育培训、学习交流等方式,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丰富教师的创业经验和创业能力;可以加强校企合作,让教师到企业实习锻炼,增加教师的社会经验和提高实践能力。第二,应优化师资结构。可以聘请企业管理人员为创新创业兼职教师,或邀请创业成功人士、投资专家等到学校开展创新创业讲座,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动态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优化创新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就需要建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形成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例如,可以将创业技巧、创业知识、创业指导等融入理论教育、毕业设计、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通过渗透、强化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可以充分挖掘和开发专业教材中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学习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风险与利润共担的条件下,让学生参与到产品加工、产品销售等经营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独立经营能力。

(四)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教育活动,要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就必须为学生搭建各种平台,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创业实践联系起来。首先,可以以创业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校可以开展各类创业计划大赛,从比赛中遴选出优秀项目,并给予资金、场地、设备等方面的支持,让学生在校园内实施创业项目。其次,可以以大学生实习基地为载体,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校应与当地企业开展合作,共建校企合作基地,让学生到企业中进行调研、实习或就业定岗,或让学生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产品研发等,在创业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

上一篇: 大学校园安全论文 下一篇: 理论教育法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