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9 09:15:3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风景园林专业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办学现状据统计,2009年我国共有38个风景园林类学科博士培养点、88个学科硕士培养点,25个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培养点和184个本科专业培养点,覆盖全国175个学位授予单位,其中高校为172个。1998—2009年间,我国风景园林学科和专业培养点高速增长,学科博士点年平均增长约20%、学科硕士点年平均增长约20%、本科专业培养点年平均增长约14%。在风景园林学成为一级学科之前,这些专业培养点分设在工、农、理3个学科门类多个一级学科内,名称混杂重叠,即使是业内人士都很难说清楚。2012年,教育部对风景园林学进行了学科评估,参评高校共计38所,其中建筑背景类19所,农林背景类18所,艺术背景类1所,从评估结果来看,排在前5名的高校中(含并列),建筑背景类有7所:同济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农林背景类有7所: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专业特色而言,建筑背景类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侧重于空间形态塑造,农林背景类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的优势在于植物材料的应用。就应对中国当前日益复杂的户外环境问题而言,无论在专业知识结构方面,还是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等方面,各校均需要继续发展完善。从发展规模来看,参评的学校有些是一个学院,如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现有教职工约100人,其中工程院院士1名,教授21人,副教授30人,现有学生3145人,其中本科生2014人,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366人,全日制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205人,博士研究生142人,在职研究生418人。有些则是一个系,如同济大学景观学系,现有教师21人,其中教授9人,博导13人,每年招收本科生60人、硕士生100人(其中普研40人、专硕60人)、博士15人、博士后1~2人。人数虽少,但无论是科研水平、教学质量,还是毕业生质量,都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二)存在问题多年来,针对风景园林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风景园林学的科学性问题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点,一方面说明了本学科发展的强劲势头,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一个问题,是不是任何学校都可以办风景园林专业?办学是否有专业门槛?风景园林的科学性如何考量?
2.专业教育的规范性与各高校办学的独特性问题强调规范办学,最直接的就是要确定专业核心课程,而发挥高校各自的优势,则可以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随着《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的出台,专业教育的规范性问题已经得到了根本的解决,然而各高校办学的独特性问题仍然悬而未决。3.高校与用人单位在培养目标上的错位问题设计单位希望学生毕业后便能独立工作,是成熟的专业人员,而不是设计院的实习生;希望学生在学校内通过系统的训练,掌握全过程的设计知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方案阶段。设计单位不希望学校通过设计院实习来弥补设计教学中的不足。高校则认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存在急功近利的要求,认为学生在校读书是为了发展智力、学习理论、提高创造力和培养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就业和职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教学方法问题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风景园林具有艺术和科学的双重属性,很多问题的答案都可以不止一个,因此,培养风景园林师应注重创造性,注重与实践对接。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风景园林教育》指出,在学习阶段,教师指导、师生互动及讨论式教学应占各课程体系的实质性内容的一半左右。目前,很多高校受到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教学模式影响,教学方法有待改进。另外,教学环节上还存在不完整的现象。以法国国立凡尔赛高等风景园林学院为例,其非常注重对场地的观察分析,每个课程设计对场地的考查次数一般不少于3次。国内高校对这一环节一般不太重视,有时甚至不会到现场去,很多课程设计所选的题目本身就是假题。
5.教学资源问题国外风景园林教育非常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及教学资源的整合。以美国佐治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为例,其所在的环境设计学院拥有世界一流的教学团队,全院37名教师多数既是学者,又是注册风景园林师。学院注重与校内众多学院(如人文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社会科学学院、物理学院、艺术学院等)的交流、合作教学与科研。风景园林五年制本科教育要求学生每年必须选修2~3门其他院系的专业课程,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学院还不定期从校外、国外以各种形式聘请著名教授、设计师及社会成功人士来系里参加教学、评图和讲座,开阔学生的视野。美国哈佛大学是全球第一个开设风景园林专业的大学,至今仍在美国处于领先地位。该学科的领军人物全都有在事务所从事规划设计的工作经历,高级选修规划设计课主讲教师全是风景园林大师级的教授。除了建设自己精干的师资队伍外,哈佛大学还从校外、国外以各种形式聘请著名教授、设计师来系里参加教学、讲座和评图工作,从而使师生时刻能接触到最新和最先进的知识。法国国立凡尔赛高等风景园林学院有广泛的社会资源,众多法国一线风景园林师都在此任教,其中不乏大师级人物。学院实行项目轮换制,根据不同的项目来安排导师。几乎所有的导师都拥有自己的设计事务所。学生四年学习期间可以直接接触到不少于20位活跃在风景园林界的设计师。相比之下,国内很少有高校能做到这一点。
三、华东理工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概况及办学特点
(一)风景园林专业发展概况华东理工大学风景园林专业设在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里,起始于艺术设计专业的环境艺术设计(后更名为公共艺术设计)方向和旅游管理专业,2012年新增景观学本科专业,2013年统一更名为风景园林专业,同年增设景观规划与设计硕士点。至此,形成了从本科教育到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格局。
(二)风景园林专业办学特点1.原公共艺术设计方向植根于艺术学门类设计学一级学科之下,课程设置偏重于形态训练、设计中的创意构思、艺术处理,在工程技术方面较为欠缺,把握宏观尺度规划设计能力一般。再者,课程设置兼顾风景园林和室内设计两个方向。学生精力分散,受课时限制,两个方向授课内容都有待于深化。尽管如此,师生经过共同努力,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在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组织的2013年城市袖珍广场大学生设计竞赛中获二等奖1项,优秀奖3项,在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组织的2013年现代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大赛中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佳作奖2项,并获得优秀组织奖。2.风景园林专业教师由原旅游管理系的教师和公共艺术设计方向的教师整合构成,现有教授3名,客座教授3名,副教授8名,讲师及助教5名,个别教师专业上不对口,特别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景观植物学、景观工程师资存在缺口。景观规划与设计硕士点为设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相交叉后产生,如何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四、华东理工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发展方向
基于办学基础、国内外风景园林专业发展背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背景,我们对华东理工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发展方向探讨如下。
(一)学科交流与融合面对中国城市化进程和环境恶化现实,我们加强与校内其他学院如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生物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等相关学科的交流融合,发挥风景园林专业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优势。加强量化研究,提高风景园林专业的科学技术含量。风景园林专业是科学与艺术结合的专业,那么科学与艺术各自比重是多少呢?有专家认为,科学技术应占到90%,当今的风景园林虽有艺术成分,但主要的理论实践都基于科学、工程、技术。1999年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ASLA)百年庆典上对该专业的定义也再次体现了风景园林的科学性远大于艺术性,甚至其中都未提及“艺术”(Art)一词。对于当今风景园林专业人士,“需要一个全面的科学方面的培养,但同时也必须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这样我们的设计才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同时保护人类的生活质量,保存地球上丰富的文化遗产”。华东理工大学的风景园林专业应该依托相关优势学科,大力提升科学技术含量,以理性为基础,再谈感性浪漫,这是今后立足于国内风景园林教育界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落实。
(二)重点教学方向面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应走出城市。近期可以以新兴旅游游憩地为对象,探索规划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力求在专业教育及理论研究上有所突破。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华理风景园林专业以旅游管理系为主体申办,在旅游游憩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二是在中国,优秀的自然风景资源基本都已经被开发,针对人们闲暇生活的需求,大量新建的或改造的旅游游憩地规划设计建设方兴未艾,亟需要理论与方法进行指导;三是中国传统风景园林擅长于小尺度的园林设计,对宏观、中观层面的规划设计,无论是理论还是方法都还处于探索之中,这是重塑中国作为世界园林之母形象、形成风景园林教育中国学派的重要契机,值得我们努力奋斗。另外,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部分教师也有较深厚的研究积累,这也成为另一个可以重点发展的研究方向。
(三)专业教育特色华理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不仅要依托学校理工科学科群优势,不断加强该专业的科学性、理性特色,而且面向日益提升的大众审美水平,我们也需要依托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在风景园林细部设计、景点设计上不断提升艺术设计水平。以风景园林专业为交叉点,可以实现多个专业的交融共生,如工业设计、产品设计、艺术设计、广告设计等,充分发挥艺术设计学院的学科群优势。
风景园林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建立在宽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之上,其目标是解决在复杂的人居环境建设中的实际问题。由于本专业涉及的学科领域广泛这一基本特征,作为风景园林师,就需要具备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此外,本学科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性。因此在培养体系中,必须把握“工程实践性”这一突出的特性,以“综合设计”为主线,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对各学科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能力,使学生不仅具备从多学科领域中获得知识的能力,而且具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
一、从风景园林专业的职业需求解读素质需求
笔者对国内多家用人单位进行调查与走访,发现用人单位的需求可以简单地总结为一句话,即“上手快、能力强、潜力大、易合作”。具体到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上来,我们需要注重对于学生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风景园林师,在当今的大环境中,究竟应该具备怎样的素养,才能够达到用人单位的就业标准呢?仔细解读用人单位的需求,所谓“上手快,能力强、潜力大”,对于以“工程设计”为主要工作的风景园林师而言,所面临的设计工作内容大体包括:区域层面的景观规划类、城市层面的景观设计类以及社区层面的景观设计类。这要求风景园林设计师必须具备知识储备和基本专业素养(表1)。可以看出,设计是一个综合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多方面能力的考量,具体包括学生的艺术鉴赏及表达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专业知识储备的综合运用能力这三项基本素养,它们共同决定设计师的综合设计能力,即用人单位的主要考虑目标。
二、风景园林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风景园林是兼具艺术色彩的工科类学科,在我国现行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分类中属建筑学类。在传统的课程体系建设中,核心知识领域一般包括4个方面,即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知识、园林历史与理论、风景园林技术、建筑与城乡规划知识。各个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特点,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以及师资力量制定自己的培养计划。在课程设置中,一般会有针对于上文提到的专业素质培养课程。然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出现一系列问题。
(一)课程体系各自独立
虽然近些年,随着风景园林教育的开展,很多院校都在结合自身特点,对本院各专业的教学进行改革与优化,教学体系在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在不断拓展。但是,课程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整合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致使课程体系各自独立。在专业教学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各专业课程往往由不同专业教师担任,课程之间相互独立,往往会出现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的差异,其结果会致使课程之间衔接的不畅;另一方面,由于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差异,如果课程间缺少有效的衔接与沟通,就很难将教师教授的课程融入到整个教学体系之中。学生学到的知识较为零散,并分布于各门单独的课程中,无法进行有效的融合与贯通,更谈不上学以致用。以设计表达课程为例。设计表达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设计思路。然而,“设计”并不是这门课的主要内容,无“设计”的“表达”往往会因为缺乏灵魂,让课程显得苍白无力。在风景园林设计课程中,也无设计表达的相关内容,学生却需要很好地表达出自己的设计思路。如果这两门课程无法衔接,就达不到最好的效果,如在设计的表现手法上,专业教师因为很多原因的限制,无法指导学生参与设计竞赛的全过程,此时更需要艺术设计教师的参与与配合。
(二)重复性教学使内容深度有限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选题重复、课堂内容重复,是教学过程中时常遇到的问题。当设计课程教师发现学生在表现力方面欠缺时,势必会进行表现技巧方面的重复性教学;而设计表达的教师,由于没有“设计案例”作为实践教学的基础,往往也会在课程中设定一些小设计,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很难把握各门课的学习重点。作为教学体系中的核心课程——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每学期会选一个主题进行训练,而其他相关课程,如植物设计、施工图设计等,都为了能让学生实践而单独布置小设计。在此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将一种类型的设计重复多次完成。由于这些课程的课时数有限,学生只能进行简单的重复,无法真正深入学习。从宏观的教学体系来看,虽然这些课程的总课时看似很多,但并没有真正解决学生“如何学以致用”的问题。从近些年高校教学改革的总趋势看,缩短专业教学的课时、增加通识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必然趋势。
(三)理论及技能教学与设计教学脱轨
工程技术是风景园林艺术效果是否能得以实现的关键因素。在校期间,学生需要了解更多与设计相关的技术知识。学院需要开设这方面的课程来解决相关问题。其中,有些课程适合单独开设,有些课程与设计课程有很强的关联性,如计算机辅助设计、植物设计、施工图设计等课程。这些课程最好能以设计课为主线,辅助穿插其中,让学生掌握与设计相关的技术技能。
三、以设计为主线的风景园林课程体系建设
风景园林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建立在宽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之上,目标是解决在复杂的人居环境建设中的实际问题。由于本专业涉及的学科领域比较广泛,因此作为风景园林师,更需要具备多学科领域的知识以及强大的工程实践性。在培养体系中,须把握“工程实践性”这一突出的特性,以“综合设计”为主线,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运用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应的教学组织架构也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力求反映出本专业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专业知识的能力。下面以湖北工业大学风景园林课程体系为例进行分析。
(一)主干清晰的培养构架
湖北工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培养方案,力求以本专业的实践性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为出发点而制定。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分为应用能力支撑体系和理论技能构建体系两大支撑课程体系,下设四大系列课程,即设计美学系列课、综合设计系列课、技术系列课和理论系列课(图1)。风景园林本科教育坚持以综合设计系列课为主干核心。一方面,创造优美空间环境是风景园林专业的根本目标,综合设计与设计美学的结合是解决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根本途径;另一方面,现代风景园林是综合多学科的以科学知识、工程技术为主导的学科。传统的诗情画意、现代的艺术畅想必须归属于系统综合的科学技术。风格流派的创新首先是科学技术的创新,科学知识与工程技术含量远大于艺术含量,这是现代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知识结构。而理论技能构建则是为了让学生走得更高、更远。
(二)构建多学科共融的综合设计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坚持以综合设计主线整合教学资源,形成一个以“横向联合,纵向渗透,多学科交叉”的、整合而开放的课程体系,以加强教学资源的整合。通过设计课程解决实际操作的问题,构建以设计课为引导、以整合相关课程群为特色的教学架构体系。在纵向方面,设计课安排在一至四年级,贯穿整个本科教育阶段的全过程,突出了设计作为主线课程的核心特征。通过设计实践,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学习如何主动地拓展知识体系和领域,以整体的观念看待和了解整个专业教学中的诸多课程。在横向方面,通过“综合设计课程群”的模式,将设计美学系列课和技术系列课中,与设计最为密切的课程组织在一起。同时要求各学科的教师共同参与到设计课程教学中,通过设计课程来组织相关的课程教学,设定设计课题,从而保证教师能共同参与和解决学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另外,在实践中要培养学生主动寻找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学习、组织相关的专业知识,提高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目标。
(三)构建以综合设计课为主线的课程群
1.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群——风景
园林学科背景下的初步课程教学一直以来,艺术价值都是诸多园林景观价值中最重要的部分,美感是设计的灵魂。设计初步课程群主要针对一年级新生。这期间,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让学生充分了解本专业,强化专业基础课对风景园林设计课的引入。本课程以“设计初步”主干课为核心,设计美学为支撑体系,从基础美学入手,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形象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审美鉴赏力,形成科学的艺术观和审美观。将除了设计素描以外的、与设计审美与表现相关的钢笔画、造型基础、色彩基础、模型制作等课程与风景园林设计初步整合到一起,由设计初步课的教师做系统安排。随后,相关专业的教师要在设计初步课程的整体思路下,将课程内容以讲座的形式穿插在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在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中的潜力,促进学生交叉运用相关专业知识的能力。艺术专业和设计专业的教师,以初步课为平台,共同指导学生完成一年级期间的作业。以引导学生入门,激发艺术想象力,强化观察认知力、发掘艺术情感与创作欲望为目标,争取在此阶段初步理解设计与美学的关系,设定美学目标。
2课程群——风景园
林学科背景下的建筑设计教学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和城乡规划三位一体的学科发展,它们之间必然存在共同的学科基础,比如空间感。通常我们将其视为建筑的基本特征。如果教学中借鉴建筑空间构建理论与方法,让学生对园林空间进行空间建构和行为模式分析,并结合风景园林自身的特点进行训练,组建园林空间教学体系,就能使学生认识和了解园林空间本质。这是风景园林专业二年级的主要目标。在此过程中,传统设计表达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表达课程,都是在风景园林设计课程初期需要解决的问题。风景园林设计1.2课程群以景观建筑设计为主线,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心手合一”,强调设计方法与表达技巧。以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AutoCAD的软件为例。本软件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一是软件如何用;二是如何用软件来绘制专业的图纸。作为理论教学课程,课堂上多以知识讲授为主,没有更多时间进行实际操作,最终导致课程结束了,学生的制图能力还没有达到设计的要求,在学与用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桥梁。通过“课程群”这一平台,可以在实际设计操作过程中,根据学生对软件的掌握情况设定教学目标。在设计课程中期,根据学生对于软件掌握情况,以讲座的形式解决软件和制图的相关问题,并在实践周期间由专业教师和计算机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设计。
3.风景园林设计
风景园林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除了专业知识以外,学生在艺术、生态、心理、地理、人文等多领域都应有所了解。多学科的知识储备是当代风景园林师所必须具有的基本职业素养。如果说低年级组以艺术表达为主要教学目标,高年级组则从生态、技术、人文、地理等多领域进行引导。其中,与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最为紧密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有:计算机辅助设计建模、计算机辅助设计分析、种植设计、规划设计,要将它们引入设计课程群。综合设计课程群分别以室内外庭院设计、花园设计、公共空间设计、居住区环境设计、公园规划设计、风景旅游区规划、城市景观系统规划等类型课题作为媒介,探索园林与行为尺度、园林与种植、园林与自然和生态系统、园林与历史文化、风景园林与游憩、风景园林与区域和城市等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主动拓展知识体系,以整体的观点看待整个专业教学中的诸多课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风景园林教育中指出,风景园林具有艺术和科学的双重属性,风景园林教育应培养学生在根植于人类传统和自然系统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环境设计,形成概念、协调关系和创作作品的能力。风景园林是人居环境科学的重要部分。当今社会飞速发展,风景园林师担负着改善生活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风景园林与相关学科的相互渗透、融合是必然趋势。形成多元共存的、开放的风景园林教育体系,多学科融合,协调与特色并重,积极融入实践,是教育工作者肩负的使命。只有不断完善教学组织架构和教学大纲,以素质和能力为培养目标,强调创新,强调对实践能力培养,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求,与社会同步发展的学生。
作者:曾毓隽 陈波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该书围绕风景园林发展历程、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风景园林工程技术等内容展开阐述,理论框架清晰,对读者阅读具有较强的引导性。全书共由七个部分组成,其中第一部分“风景园林概述”借鉴《风景园林导论》和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描述了风景园林的定义;第二部分“园林史论”通过西方园林史的一些论著回顾了世界风景园林发展的历程;第三部分“近现代风景园林发展”运用近现代风景园林教育家、理论家的一些论述展现了风景规划、公园、庭院在近现代取得的发展;第四部分“近现代风景园林任务、思潮及作品”介绍了玛萨舒瓦茨等人对风景园林发展的影响;第五部分“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主要阐释了场地、景观、生态等多个方面的规划设计;第六部分“工程与技术”从技术层面和施工层面指出了风景园林设计及建造时容易出现的问题;第七部分“研究与动态”展现了当前风景园林的设计思潮及发展方向。从中不难看出该书内容丰富,不仅追溯古今讲解了风景园林的前期发展与现在发展趋向,还详细具体地讲述风景园林涉及的多个方面知识,如设计、影响人物、建造技术。此外,该书内容具有一定客观性,从微观方面来讲,该书所用的词汇、语句都有根有据,且运用准确;从宏观层面来讲,该书所用的文章基本原理出自西方高校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材、专业团体文献、核心期刊论文以及著名设计师著述,相比其他更具权威性与客观性。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0-0069-03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是2011年初国家教育部提出的,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风景园林作为一个实践性强的综合性学科,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符合国家卓越计划要求,也是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重要目标。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使风景园林事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风景园林的发展有赖于专业教育,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也为风景园林教育提供了机遇。在此背景下,基于“卓越风景园林师”培养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
许昌学院位于有着“中国花木之都”之称的河南省许昌市,是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2012年,学校风景园林专业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学生,共33人。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地方性院校,如何结合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借鉴各高校发展经验,依托并整合地方教育的现有资源条件,面向地方社会发展建设的现实问题和需求,把握好时代性和地方性,构建具有特色的风景园林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无疑是当前急需深入探讨的问题。
1 各高校风景园林及相关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专业是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院校的试点专业之一,其景观学专业主要实践环节有公益劳动、军训、风景景观认识实习、景观环境测绘实习、景观规划设计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同时“产、学、研”合作教学,学生通过在企业中的实践性学习和实习,深化了专业知识,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北京林业大学提出风景园林专业“两翼并重,两渠相融,两阵贯穿”的培养模式[2],将实践教学放在极为重要的地位,即: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翼并重,尤其加强实践教学;毕业设计和南、北方实习两条综合性培养渠道;第一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两个阵地贯穿始终,通过设计竞赛、名师讲堂、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以及就业实习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建筑、园林、城市规划等专业作为风景园林的相关专业,它们的实践教学体系对风景园林专业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清华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学科——建筑学专业结合自身优势,在本硕贯通的主导学制下,其实践环节包括综合类实习、施工类实习、测绘类实习和表现类实习。地方高校如沈阳农业大学[3]、重庆文理学院[4]、山西农业大学[5]等均对园林等专业实践教学进行了积极探索。然而,各院校大多是立足自身进行实践教学,针对“卓越风景园林师”培养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还鲜有人涉足。
许昌学院的风景园林专业由于成立时间晚,实践教学体系尚不完善,如何根据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建立一套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是风景园林专业建设工作中的当务之急。
2 基于“卓越风景园林师”培养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议
基于“卓越风景园林师培养计划”,将风景园林的实践教学按目标、内容、管理、评价条件支撑5个主要方面进行阐述,力求将许昌学院风景园林教育和社会实际、地方特色等相联系,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平台。
2.1 目标体系
根据《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风景园林教育》[6],立足国家卓越计划的宗旨,结合学校实际,将培养目标定为培养面向未来国家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风景园林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能胜任风景园林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工程能力的卓越人才。实践教学的目标则是通过实践教学,达到总的人才培养目标,每个环节都有其具体的能力提升目标(如图1所示)。
2.2 内容体系
根据学校目前课程设置,风景园林专业宜采用“3+2”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如图1所示),即基础平台、专业平台、综合平台三个平台,加课程环节、集中环节两个环节。
以一二年级为主的基础平台,实践环节的重点在课程实践上,通过通识、表现、设计、植物、测绘等类型的实践为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以三四年级为主的专业平台,实践环节的重心逐步向集中实践环节倾斜,通过设计、植物、工程等类型的实践使学生初步具备风景园林式的职业素质。
综合平台分为两个部分,素质类实习贯穿大学四年,综合类实习以四年级为主,通过南方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并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整个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融会贯通,将使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普遍提高,逐步达到“卓越工程师”的要求。
2.3 管理体系
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组织管理、运行管理和质量管理3个方面[7]。
在组织管理上,由相关院、校领导牵头组成卓越计划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进行实践教学的管理,有利于实践教学的顺利而高水平的开展。
在运行管理上,由风景园林教研室及相关实验室具体负责实践教学的实施工作,为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对实践教学过程进行严格监督。
在质量管理上,一方面加强对风景园林实践教学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同时鼓励教师到行业一线锻炼或深造;另一方面,聘请一些富有经验和技术的风景园林行业的企业家、设计师、工程师等到校兼职任教,扩大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
2.4 评价体系
建立教师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首先,加强“双师型”[8]教师队伍建设。若要教师取得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自身必须具备工程实践能力。
其次,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实际工程项目,使自身知识与社会接轨。
再次,学校可以通过成立校、院两级的实践教学专家小组,定期对实践教学进行检查评估,了解实践教学质量问题,了解实践教学设施对实践教学的支持情况等。
最后,让学生对教师的实践教学效果进行打分,并写下自己的学习体会,不仅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真正的想法,更能激励教师不断改进实践教学。
检验实践教学效果,不是简单一张卷子就可以的,要创新学生考核方式,采用考试与考察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势在必行。例如设计类课程,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精力在平时的设计作业上,而每个设计作业也应该是在课程中不断修改完善。这类课程应采用考察的方式,在每次讲评设计方案的时候对学生作业进行打分。再如测量课,既需要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又需要较高的动手能力,能够进行实际的测量操作。这类课程应采用理论考试与实际操作考察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2.5 条件支撑体系
建立本科生导师制,为实践教学提供“软件”保证。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指导教师,教师则为其提供以专业学习为主的各方面指导。学生可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实际项目,或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申报挑战杯项目。
完善实验室、教学基地建设,为实践教学提供“硬件”保证。在校内,建立并完善画室、制图室、实验室、机房等设施,为校内实践教学创造条件;在校外,“产、学、研”结合,采用多种形式开展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并建立实训基地。通过校内外合作,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为本地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3 结语
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高校教育普遍面临的重要课题。许昌学院的风景园林专业由于办学时间短,在此方面仍有完善空间,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终将促使学生成为专业基础扎实、专业技术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最终受社会普遍欢迎。在国家推广“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背景下,本实践教学体系不仅适用于许昌学院风景园林专业,也适用于其他同类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各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实施。
参考文献
[1]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6-59.
[2]李雄.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园林,2008(1):1-5.
[3]李俊英,王刚,金煜,等.园林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2(2):4-6.
[4]王大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园林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5):93-96.
[5]武小钢,郭晋平.山西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教学改革初探[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2):209-216.
随着全球化与城市化的深人发展,风景园林已经从小桥流水的传统园林延伸到关注人类生存环境的现代风景园林,共同致力于建立美好的人类聚居环境。尤其在进人21世纪后,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提上议程及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提出,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对专业教育的发展也是巨大的考验。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各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增设,使得风景园林专业开始成为前景大好的热门专业,专业教育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但是在新的社会形势及学科发展形势下,风景园林的专业教学仍然存在很多棘手的新问题有待解决。
一、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改革的发展
中国风景园林专业最早由吴良墉与汪菊渊先生联合创办,发展至今已有50多个年头。尽管专业的发展过程历尽艰辛与曲折,但对于整个风景园林教育的发展而言,可谓是取得了开创性的成绩。
风景园林教育中指出,风景园林教育应培养学生在根植于人类传统和自然系统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环境设计,形成概念、协调关系和创作作品的能力川。基于此目标,很多院校纷纷开展了教学改革,做出积极的探索与研究,从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实质性的改革。但是,在新的社会及学科发展背景下,专业教学的发展中还存在很多巫需解决的新问题。在进一步的深人教学改革中,必须尽快顺应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趋势,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
二、教学资源整合的思考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事物的运动在相互联系中不断
发展,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也没有孤立存在的学科与专业。基于各院校教学改革的现状,笔者提出在专业教学的改革实践中加强教学资源整合,促进风景园林学科的健康发展,这也是培养新时期风景园林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风景园林学生应具有运用各种专业知识的综合能力。教学上的联合与协作,对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文章主要从课程、学科、院校3个层面来探索加强教学资源整合,优化现阶段专业教学的改革。
(一)加强课程街接
目前,很多院校对风景园林专业教学进行了改革与优化,专业课程的教学体系在不断完善,学生的横向知识面域在拓展,但是对于知识的整合与综合运用考虑有所欠缺。在调整与完善课程整体的同时,作为其中的组成分支,课程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整合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各专业课程一般由不同的教师担任,课程之间相互独立,在教学过程中,很少将其它相关课程作为教学体系的一部分融人自己的课程教学中,课程间缺少有效的衔接与沟通。学生学到的知识来源于各门单独课程,很难将各课程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融合与灵活运用,未能达到1+1)2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主要专业课程与交叉学科课程两种性质的课程教学方式上来进行衔接(图1)。
1.主要专业课程
对于风景园林学生而言,主要专业课程传授的是大学期间必须掌握的专业核心知识。每一门课程都是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分支,相互的沟通与衔接在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将课程内部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横向联合,将课程之间的实践教学进行纵向渗透,适当增加部分综合教学,实现各种课程独立知识的相互叠加与融合,这将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如:北京林业大学,在新实施的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学大纲中,通过每学期开设一周的综合Studio作为课程衔接方式,对课程之间的衔接进行了优化。另外,浙江林学院的园林类专业2010年开始实行专业综合实习,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跨课程的联合,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交叉学科课程
风景园林专业领域的范畴在扩大,解决专业问题所涉及的知识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各院校纷纷开设跨学科的课程,作为对专业知识的有效补充。就知识层面来讲,这些课程往往与园林规划设计分属于不同的学科与知识体系,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作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由于主要专业课程的课时量较大,课外专研交叉学科知识的时间有限,通过选修课完全掌握其他学科的知识具有一定难度。尤其是聘请其他专业的教师来担任的部分选修课,作为开设在风景园林专业下的课程,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应有所变化。因此,即便是一门独立的跨学科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也应以园林规划设计为导向,找到与风景园林专业的结合点,向着“园林化”的方向来进行教学,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学生更综合地思考与处理专业综合问题的能力。
(二)增加学科合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学科领域的研究向着各专业分支在深人发展,高校也正在为培养各个学科与方向的专业人才而努力。但与此同时,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却越来越综合,越来越复杂,仅靠单独的某一学科的人才是难以胜任的。现代社会更强调学科联合与知识综合,在深人各专业研究的基础上,将各方面的知识进行整合,从局部走向整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这也是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趋势。
风景园林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环境科学与人文艺术科学基础上的应用型学科,涉及建筑、规划、环境、自然、生态、艺术、文化、地理、林学等相关知识背景。学科的交叉性,决定了在处理专业问题时多学科共同参与的必然性。近年来,在专业实践项目中,不同学科的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完成一项任务的现象比较常见。作为风景园林设计师,也必须具备领导不同学科的专业人员来一起解决现代风景园林专业所面临的综合问题的能力。但是,在目前的风景园林专业教学中,由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一起参与完成一个综合作业或实践课题的现象并不常见,教学中的实战机会也很少。
某一学科领域知识的系统性,离不开各学科的相互联合与紧密协作。风景园林专业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打破各学科之间的壁垒,加强风景园林相关学科的教师与学生深层次的交流,利用各自的专业特长进行教学合作。清华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各学科之间的融合,在学科不断分化的当今社会,以培养具有专业综合能力的人才为教学目标。在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应强调知识的关联性,尽可能的给学生创造跨专业共同合作的机会。如:IFLA大学生设计竞赛,为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协同相关学科的学生共同解决某一实际问题提供了实践平台,有效促进了相关学科的融合。
另外,风景园林专业在不同院校的特色背景优势,对形成专业间的合作与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学科的交流包括校内各专业的结合,如开设在建筑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将建筑专业与园林专业学生进行部分联合教学,也包括与校外各专业在教学上的联合与协作,共同解决现代社会面临的人居环境间题。
(三)促进院校联合
目前,部分风景园林专业院校与国外相关专业的高校有着良好的合作与交流,在教学上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包括聘请外教讲授专业课程或专题讲座、与国外高校开展联合培养计划以及短期的联合设计等多种合作模式,这对专业教学起到了有效的补充与促进。但是,国内高校间此类教学活动的组织却并不常见,主要的教学交流也是以专题讲座为主。与国外高校的联合教学相比,无论是从经费方面,还是从文化、交通等其他方面考虑,国内高校的联合具有更高的可行性。2007年,国内6所高校的建筑专业进行了联合毕业设计,对国内建筑专业的联合教学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这也对国内尝试风景园林专业的高校联合教学提供了借鉴。
不同背景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相互交流,不仅能够发挥各自的特色、展示各自的优势,更能发现各自的不足,对相同问题产生不同的创新思维与解决途径,并在差异中达到共同的提升。高校间的联合教学,不仅是对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而且对提高教学质量与办学效益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基于专业院校的不同背景,在促进院校合作方面可以分为两大类。
1.相同院校背景的风景园林专业教学联合
相同院校背景的风景园林专业在教学上较相似,如国内林业类院校开设的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都较接近。因此,同类院校背景的专业交流,对促进各院校专业的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与学生水平有较大的推进作用。
2.不同院校背景的风景园林专业教学联合
目前国内的风景园林专业分别开设在建筑、农林、艺术等不同的院校背景中,在教学中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相互的交流与合作,可以,促进整个风景园林教学的大发展。
在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地域分为3类:包括区域联合、全国联合、国际联合(图2)。
区域联合:以地区为单位,将各个区域内的专业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加强各院校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同一区域内,开设风景园林专业的院校背景差异相对较大,专业教师各有所长,教学也各有特色,再加上高校间距离相对较近的因素,可以频繁开展各种教学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全国联合:目前,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全国风景园林专业教学的联合,对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风景园林教育年会的举办对各院校之间交流教学经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但是目前的交流,仅停留在教师层面且不够深入,而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很少。张晋石曾提出通过举办全国性的毕业设计竞赛来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这为全国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交流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教学的交流应该从学院领导一教师一学生,在不同层面开展交流与沟通,从而促进新时期风景园林教育的健康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0;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6)05-0022-07
一、制定背景
复合应用型人才是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1-2],这不仅契合了当前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也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复合应用型人才一方面表现为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复合化,另一方面指其将所学知识或原理直接用于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2]。风景园林专业通过技术服务社会,其知识体系具有交叉性和综合性,这与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一致。本科专业培养计划是人才培养的总纲,也是高等教育教学的核心,它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3]。在当前国家生态环境战略决策的背景下,以人居环境建设为中心的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形势较好,农林、建筑、艺术、师范等院校的风景园林本科教育事业百花齐放,结合各地区特点和学校办学实际情况,形成特色是专业生存发展的客观要求[4]。因此,风景园林复合应用型本科培养计划相关的研究和实践显得格外重要。
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可追溯到1951年由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联合创办的造园专业[5]。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我国形成了园林、风景园林、景观学、景观设计等专业近250所本科院校的办学规模(2015底统计)。2011年风景园林学获教育部新增一级学科,2012年教育部正式设立风景园林本科专业[6],这标志着该人专业教育培养事业凝聚了共识,迎来快速发展机遇期。
广西大学园林教育始于1994年园林专科,1999年升为当时广西区内唯一的园林本科,2006年获得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二级学科硕士点,2011年获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4年获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建设试点
和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点,2015年风景园林本科专业获教育部批准并开始招生。经过20余年的办学积淀,依靠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形成了以林业为背景,园林植物资源及利用为优势,生态、工程、设计、管理并举的学科特点。
文章基于学校关于制定2015版本科专业培养计划的任务,依托学科特点,在广泛调研和多年园林专业培养的基础上,参考《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对风景园林专业本科培养计划进行了制定和研究,以供同行参考。
二、制定过程
(一)制定原则
学校确定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应用为背景,以技术创新为主线的办学思想,并为2015版培养计划提出了准确定位、彰显特色、校企合作、全程互动的基本原则。从中不难看出,专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是我校办学的核心,培养计划的制定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核心。就风景园林专业而言,不仅课程设置、教学和实践要走向社会,教师与学生也要面向社会;同时,企事业单位也需要走进专业,走入课堂。校际间、校企间、师生间、员工间呈现出来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互动是知识型教育向能力型教育的转变,也是以获取学分为主的传统封闭型课程体系向以获得技能为主的现代开放式课程体系转变,这必然要求相关课程设置做大量、全面的改革。
根据上述制定原则,学校对本次培养计划编制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一是学时和学分上要求培养计划课内总学时数不超过2 700学时,每18学时(含理论教学和以学时计算的实验教学)计1学分,集中进行的实践教学环节为每周1学分,劳动每周0.5学分;二是在课程体系上要求必须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领域课程、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四部分;三是理工农类本科专业实践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企业培养的学分(学时)数达到15%,选修课占课内学分数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20%。课程设置是培养计划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由于风景园林的综合性特点,需要开设的课程众多,总学时数的限定和相关学分比例的规定为本次课程计划安排带来不小难度,借鉴已有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和安排就成了首选。
(二)专业定位
专业定位对于培养理念的明确和专业课程的设置至关重要。一方面,专业定位需要与市场结合。随着新型城镇化成为当前中国发展的战略决策,受过高等教育的风景园林专业技术人才社会需求旺盛,而广西区内培养风景园林本科人才的高校仅有桂林理工大学和广西艺术学院。因此,通过确定综合、全面的教育培养思路既区别于区内其它高校,也符合社会对一专多能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专业定位还需有别于已有园林专业。在对国内高校同时开设园林与风景园林专业的调研分析得出,风景园林专业更偏重于规划设计、工程建设与管理。综上所述,本专业定位确定为立足广西、面向全国,培养系统掌握园林植物科学知识,具有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工程建设管理的复合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三)培养理念
风景园林专业服务于人居环境领域,具有工科性质且独立于其它工学门类,学生对专业的理解会经历入门认知、基础学习、专业掌握、技能创新几个阶段,人才培养体系呈现多层次和专业化的特点。这要求教育培养必须满足认知过程,在全程互动模式下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并服务于社会,形成德育先行、技能主导,知行与践行相互联系与统一的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理念,为培养掌握系统的风景园林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科技开发和工程管理能力,综合素质高、开拓创新、实践能力强、富有开拓精神的应用型复合人才奠定基础。
三、制定结果
经过园林系多次讨论,学院审核最终确定培养方案,专业名称为风景园林(Landscape Architecture),专业代码082803,学制4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毕业要求需修完不少于188个学分(表1),包括通识必修课42.5学分、通识选修课10学分、学科基础必修课47学分、学科基础选修课14学分、专业必修课23学分、专业选修课15学分、实践必修(含专业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36.5学分、实践选修2学分。
在学时与学分数统计上,培养计划总学时数为3412,其中必修课学时数为2674,选修课学时数为738,课内学时(包括理论教学、课内实践和随课实验)数为2476,独立设置的实验教学学时数为252。另外,专业实践学分(包括课内实践、随课实验、独立实验教学和集中实践)77.5,占总学分的41.22%;企业培养学分32.5,占总学分的17.29%;选修课学分41,占课内学分的29.82%,均满足学校的相关规定,尤其强调了实践教学重要性,见表2。
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保留园林专业一些传统特色课程之外,还结合当前社会需求和风景园林学科发展设置了一些新的课程,如生态规划、遗产地保护与规划、地景资源及规划、乡村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3S”技术等。另外,整合学院生态学优势学科,开设了由外籍教师主讲的生态与保护前沿双语课程。
四、制定总结
(一)专注5种技能的PEDES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是对培养过程的设计、建构与管理,在工程教育中较流行的培养模式为CDIO,代表了工程项目中“构思―设计―实验―运作”的四个层面,国内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EIP-CDIO[7],即在上述四点上加入“道德”、“诚信”和“素质”。由于上述模式未能完全代表风景园林综合性较强的特点,结合复合应用型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提出5种技能的PEDES培养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植物运用(Plant):掌握园林植物学、风景园林树木学、园林植物栽培学、园林苗木学等方面的知识,能够识别华南地区常见园林植物并熟练运用于植物造景和栽培繁育的能力;(2)工程管理(Engineer):熟悉我国地景资源管理、“3S”技术、生态环境保护和园林工程技术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3)规划设计(Design):掌握风景园林设计、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环境生态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并具有较高的手工和计算机图面表现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4)综合表达(Expression):掌握一门外语和较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文字撰写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5)科学研究(Science):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独立获取高新技术和前沿科学知识、信息处理,并能够运用科技创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PEDES英文译为“足”,PEDES模式可称为大足培养模式。风景园林是关于土地及空间设计的科学和艺术,在景观营建的过程中需要脚踏实地的完成,因而形成足下之美和足下文化的大足培养模式与风景园林本质契合。PEDES培养模式一方面体现于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另一方面也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加以强化。
(二)构建5大模块的课程体系
风景园林涵括理、工、农、艺术、管理5大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根据课程性质,确定了园林植物、规划设计、工程技术、文学艺术、经济管理5大模块,进而形成相应的5类专业课程模块(图1)。模块构建有效减少了学生选课学习的盲目性,有助于全面系统的专业教育;同时,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特长深入对某一模块的选课学习,还有利于多元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为差异化择业和就业奠定基础。
(三)校企合作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校企合作有利于学生专业实践和提高就业率,也有利于企业贮备人才和提高知名度,还为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支持,是一个校、企、生三赢的策略。通过与行业内数十家知名设计院所、企事业单位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并聘请企业导师,从而把学生推向社会,让企业走到课堂,提升了专业活力。在制定企业培养计划中,按照风景园林工程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工程实践和研究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校企联合培养,合作模式包括校内课堂教学和企业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其中,承担校内课堂教学的企业人员由于工作繁忙,持续一个学期兼职授课存在困难,这要求对课程计划安排进行改革。
1.优化课程学分,让企业走进课堂
达到毕业要求的最低学分为188学分,该学分是在园林专业培养计划基础上,依照学校关于课内学时和实践学时要求,同时考虑学生大学四年学习负担而确定。除去通识课和公共课之外,本专业共设88门专业课程(含集中实践课),共159个学分,平均1.81学分/课(图2)。除创新实验4学分和毕业论文13学分之外,所有课程均不超3学分,整体呈多门数、少学分的特点。小而多的课程体系满足生态多样性原则,顺应“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的教育变革[8],也能减少多学分课程的高权重属性,成绩汇总还能更好地评价学生专业学习水平。
风景园林专业学科涉及面广,导致多知识点、多学时、多学分的课程较多,如都在一个学期完成将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学习效果不好,也会让教师整个学期束缚于教学而无法兼顾科研和学术交流,还让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导师难以真正走入课堂教学。因此,把部分课程分解为两到多门,实现
理论与实践相对独立,从而增加课程数量,减少每门课程学分数。这不仅丰富了学生视野,也为课程走精品、特色之路奠定基础。如规划设计类必修课程贯穿第2-6学期(表3),让学生获得较为持久的技能训练;独立设置的实验必修课程为企业导师在较短时间内参与教学提供便利。
(四)课程开设时间与顺序符合认知过程
课程开设时间与顺序是一个复杂的技术调整过程,既要考虑课程知识体系的先后衔接,还要考虑考试和考查课程门数的安排情况;既要满足每学期开设课程数与学分数均衡,还要考虑每学期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协调;既要考虑专业教师全年均有课程安排及特殊要求,还要考虑季节对课程安排的影响等。如设计类课程需要先完成制图类、美术类、植物类等课程的学习;风景园林树木学需安排在春季以便更好的识别观赏特征;选修课应分配到每个学期保证学生都有课可选,且不会出现低年级多选课到高年级少选课的不合理现象。
因第8学期为毕业设计(论文)和毕业学分不够的补选阶段,无具体课程安排,所以根据1―7学期课程学分、门数等相关指标统计绘制图3。从总学分数(含全部选修课学分)来看,1―6学期所修学分在27~29之间,按20周/学期、最低40学时/周计算,理论上13周左右可以完成1个学期的教学任务,考虑学生不是所有选修课都选,整个学期课程的时间安排游刃有余;从必、选修学分上看,必修学分呈先稳定再逐步下降,选修学分与之相反,二都互补;从课程门数上看,除第1和第7学期课程门数为13外,其它几个学期课程门数在16―18之间,相对均衡;从考试考查课门数上看,考试课程门数呈先增后降至第7学期为0,考查课程门数从第1学期的8门稳步增至第7学期的13门。这些不仅保证了某学期不会出现无课可上或课程任务过于繁重的问题,也符合学生对专业认知从兴趣到了解再到熟练应用的心理过程。另外,第7学期安排课程总学分仅为22.5,必修课程较少,且大部分为考查类选修课,给予学生充足时间准备求职就业、各类考试和考研升学等。
五、讨论
(一)毕业总学分的优化与降低
我校93个四年制本科专业在本轮培养计划制定的毕业学分最低为176、最高为192,风景园林专业的188学分排在42名,处中等偏上的位置。随着当前创新型国家战略的稳步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则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立足点和突破点[9],有必要在实践和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并适当降低毕业总学分数。
(二)实践教学存在诸多安全问题
实践教学在培养计划中占据较为重要的位置,由于风景园林专业的大部分实践无法在校园或者实验室内完成,且部分实践需分散进行,然而学生需走出校外参与实践,必然面临个人、财产、意外事故等诸多安全性问题。是否因为安全风险过大就放弃校外实践?答案无疑是否定的,但实践各环节怎么操作是安全的、安全规范措施应该怎么制定、合作企事业如何确定等都需要长期探索。
(三)创新实践课程的实施
我校统一确定了4学分的创新实践课,该课程由“科研学分”、“学科竞赛学分”、“技能学分”、“社会实践学分”和“创业实践学分”5部分若干子项构成。学生只要完成5项中的某一方面就可获得课程学分,因此学生获得学分的途径很多。就风景园林专业而言,学生拿到驾驶执照就可获得学分,然而获取这样的创新学分并不能达到专业创新的目的。因此,强化学术科研和设计竞赛,确定多项的综合考评,区别制定适合风景园林专业的创新实践学分管理办法显得格外重要。
(四)专业能力的评估
培养方案提出的5大专业课程模块,兼顾了课程学习、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和个性化。通过对每个模块赋予权重值,模块内课程的量化考核可作为用人单位评估学生专业能力使用,也可为校际同专业培养的横向比较提供基础,但如何量化和权重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总之,本次培养计划的制定以复合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为宗旨,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优化组合,难免存在不足,希望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完善,为风景园林人才培养事业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杨志坚. 中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张海燕, 吴风庆. 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解析[J]. 教育探索, 2008(2):78-79.
[3]邸馗, 滕超. 对21世纪本科培养计划的几点思考[J].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2(2):47-49.
[4]张鸣放. 关于应用型工程本科专业培养计划的若干问题[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1):26-29.
[5]李雄. 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园林, 2008(1):1-5.
[6]高等学校风景园林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制. 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4-0201-01
1.植被设置对风景园林施工的影响分析
(1)在植物种植过程中,一些小环境对植物施工也有一定影响,如建筑物的朝向、地形的特殊地带等[1]。这些地带在园林设计图中可能表达的不是很清楚,施工员要与设计员共同协商修改方案,有的施工员仅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进行营造,往往选择一种最简单的方式,如种植一些边缘树种,有可能达不到最好的效果。
(2)在施工的时候,市场也往往会成为某种影响因素,如旺季时植物资源匮乏;雨天时没有卖家起树挖草皮;在冬季买不到或者是只有在很远的地方才能买得到的材料,就需要施工人员对方案进行改动,施工时选用现有的材料或者与原材料相近的材料。
(2)园林绿化项目提交设计单位设计时,一些设计人员没有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别、树木的适生密度、各地植物群落的差异等进行深入地调查和研究,生搬硬套,盲目设计,使植物不能适应当地条件,造成死亡,或者是养护投入巨大,带来沉重的负担。此外,如将适生于杭州、天台等地生长的树种广玉兰、雪松等设计到温岭、玉环海岛种植,造成广玉兰(浅根)、雪松(大冠幅)常年受劲风袭击倒伏。设计不当,盲目选择树种,不但影响园林植物正常生长,造成园林景观面目全非,而且对园林施工造成一定影响,有时甚至延误工期。
2.地形地貌对风景园林施工的影响分析
(1)园林地貌在满足使用和景观需要的同时,必须使其符合园林施工的要求。如山高与坡度的关系、各类园林广场的排水坡度、水岸坡度的合理性和稳定性等问题,都需要严格地推敲,以免发生如陆地内涝、水面泛溢或枯竭、岸坡崩坍等工程事故。切不可不顾后果,执意要求景观效果[2]。
(2)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存在地形地貌的设计过于简单化和盲目化等问题。有的设计不因地制宜,只按个人的意愿和想象设计,施工时地形与周围的环境差距甚远;有的则不对地形地貌进行设计和改造,觉得自然的才是最好的,却忽略了具有起伏变化的园林地形对园林工程景观的重要性,没有很好地结合园林使用功能和园林景观构图等方面的要求[3]。
3.施工色彩及图案设计对于风景园林施工的影响分析
(1)铺装对园林施工的影响
在园林铺装施工中 ,铺装图案并非越大越好,铺装图案的尺度与场地大小有密切的关系。大面积铺装应使用大尺度的图案,若铺装图案较小则会显得琐碎。铺装材料的尺寸也影响其使用效果。通常尺寸的大小在美感上并没有多大的区别,有时小尺寸材料铺装形成的肌理效果或拼缝图案往往能产生更多的形式趣味,或者利用小尺寸的铺装材料组合成大图案,也可与大空间取得比例上的协调[4]。
(2)建筑小品设计不当对园林施工的影响
在园林设计中,园林小品对整个景观的营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5]。然而很多小品没有很好的立意,或摆放位置不恰当,使之在整个园林景观中可有可无,忽略了园林小品应具有的性质。从装饰性来看,有的小品好看不实用,实用性和装饰性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致使一个设计不当的园林小品可能会影响部分甚至整个园林景观效果。
(3)色彩设计的影响
在铺装中,铺装的色彩一般选择沉着、大气的色彩,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其中中间色彩和环境的统一是极为关键的。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地面铺装的色彩与周围环境包括建筑、小品的色调相协调,而且要注意铺装的色彩不能过于鲜艳富丽,否则容易造成喧宾夺主,甚至造成混乱的气氛。同时使用色彩时要保证不会对视觉产生过强的刺激,使行人在上面行走时有舒适感和安全感。
4.施工要求对于风景园林施工的影响分析
(1)工期就是从开工到竣工完全按照日历天数计算,不扣除停工日数。在施工过程中,甲方如要求的竣工工期为20个日历天,但是按正常进度算下来远远大于20d的情况下,就可以把园林植物配置设计中一些无关紧要的要素去掉或者稍微进行改动,使施工变的更容易,就不会延误工期。甲方一般是指提出目标的一方,在合同拟订过程中主要提出要实现什么目标。合同中双方平等主体代称,方便在下文表述时使用简称。在合同过程中,甲方主要是监督乙方是否完全按照要求提供满足自身需求的东西。在合同执行结束后,甲方一般需要付出资金或者其他资源,以获得自身所需要的东西。
(2)施工开始后,甲方每周至少有3d的时间或者每天到施工现场处理施工中出现的突发问题或需要解决的问题,期间不免有整改。施工的园林建筑材料进场后,需经过甲方的主管工程师到现场检验,合格后方可以使用。在施工过程中,广场等的道路铺装、卵石施工、草坪铺装等均需由施工方作出样板,而甲方则根据经济和其他等方案做出整改。
5.环境因素对于风景园林施工的影响分析
(1)自然因素对植物的影响
在园林施工中,天气对植物的影响最大,而对于潮湿多雨的天气,经常出现暴雨或连续阴雨。以最常见的马蹄金草坪为例,刚铺上的草坪往往会因为长期被雨水浸泡而发烂、发臭;气温过高,刚铺上的草坪便会被烤干,影响成活率。
(2)自然因素对工期的影响
自然条件因素主要是气候条件、地理变化和自然灾害等,具体包括地震、洪涝、干旱、严寒、虫灾、台风等方面的因素。因为园林工程大都是户外施工,一遇天气变化就会影响施工的质量或进程,对风景园林施工质量极为不利。
本文从施工材料、地形地貌、环境因素等方面出发,深入分析和探讨了风景园林施工技术的影响因素,明确了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为我国风景园林的施工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颜路平,肖焕.高校校园绿化中植物配置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9(7).
[2] 饶信义.浅谈园林工程施工管理中关系的协调[J].技术与市场.园林工程.2004(09)
1国际上关于风景园林学科中研究的探讨
1.1风景园林学科的两种范式
经过百余年的发展,风景园林学科实践的领域不断延伸,学科体系在与其他学科的交融中不断壮大。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风景园林的发展需要借助或引申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离不开设计作为核心手段。McHarg认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风景园林学科呈现出两种范式:基于保护、规划和基于美学”。风景园林师的实践也相应地有两方面,一是像艺术家那样创造性地表达其对于世界的理解而不是解决空间问题。其二是从事比较专门性的工作,以至于他们也可以被看成是市政工程师.生态学家等吲。实际上,这两种范式可以说分别代表学科的艺术性与科学性。
虽然风景园林学科被公认为是一门艺术结合科学的学科,但是长期以来却存在着设计与研究的分离。严格的学术追求与职业实践技巧之间的分离阁。与很多有着悠久学术传统的学科不同,风景园林学科在研究上存在着先天的劣势。风景园林作为一个职业。其构建方式并没有按照明确研究所需要的方式。支持和鼓励这些需要的回应以及将其与风景园林实践相结合的方式H。Landscape andurban planning的主编JonRodiek则认为:设计师和规划师一定要与学术.学习传统更加紧密联系,因为我们无法通过自发的灵感而产生新知以解决所要面临的问题吲。
1.2重新认识风景园林学中的研究
美国风景园林师学会前主席Patrick Miller对美国风景园林师学会名誉委员调查后发现名誉委员们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就是风景园林师需要有“更好的知识”以更有效地开展工作.涉及3个方面:对更好的理论或专业技术知识的需要;对研究和检验的需要;对更高的学术审慎的需要。
Jame A.LaGro对研究进行了更深入的阐述。他认为风景园林学科中研究能力的缺乏以及对于研究概念的混淆早已存在。他援引John Benson的话为证。“所谓设计就是研究,其实是一个狡辩,陈腐和简单化的论断,必然在众多证据面前不攻自破.此类论断也是风景园林学科中缺乏研究训练和研究传统的象征”。Ervin Zube认为这种对于建成环境的成败从美学、生态和功能角度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并应在研究和教育中形成更密切的关系。根据Boyers对于学术评价的框架将高校中风景园林学科教师的学术贡献分为研究、教学和社会服务。研究需要满足3个标准:需要在严格的同行评议后得到认可,提供全新的.更深刻的洞察力;以及能得以广泛传播。
可以说,国外风景园林学界目前已经公认研究与设计的区别。在研究对于学科的重要性上也已形成共识。事实上,回顾现代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研究和研究性的实践对于学科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1.3学科交融背景下的当代风景园林研究
风景园林学科实践的拓展和深化很大程度上在于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最典型的莫过于社会学.生态学等。
近30年来,景观生态学发展迅速,与景观规划结合也日益紧密,为风景园林学介入更大尺度的、强调时空过程的土地利用提供了理论平台和研究方法。
2当代中国风景园林学科中的研究概况
2.1当代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背景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区差异很大的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地区正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因此人居环境的改善。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一定要结合我国的社会经济现实。经济的优先发展及其广泛的影响力。加之地区发展差异,使得转型期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面临着紧迫的危机。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保护.传承相对弱势的传统文化并满足当代国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需求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2.2当代中国风景园林学科中的研究现状
较之欧美国家。我国现代意义的风景园林学科起步较晚,在最近二三十年有了飞速的发展。整体看来。学科实践的范围和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学科教育发展迅速。在工程实践方面,大规模项目的规划设计中开始逐渐重视研究的作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很大一部分是这种规划设计的总结。随着学科体系的发展以及多学科交融,我国风景园林理论研究上也出现了较好的态势。
整体而言。我国风景园林在研究领域有以下几个方面不足:首先,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和方法方面,与我国实际情况的结合不够密切;其二,对我国传统造园理论及其演变研究不够;其三。目前较新的理论往往是移植于国外。
3面向知识创新和理论建构的风景园林研究
如果将设计的主要目的归结为解决问题。教育的主要目的归结为传授知识。那么风景园林学中的研究则是面向知识创新。建构理论以提供新的.更深入的洞察力。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这种知识创新.建构理论的研究对于我国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尤其重要,要促进这种研究。
3.1拓展研究领域
在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大背景下,风景园林学的边缘学科也迅速增多。自然科学中的生态学、地理学、气候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中的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人类学、美学等。都已经或者正在与风景园林学发生联系。对应出现的很多跨学科研究,形成了多元化的研究成果,如景观生态学应用、开放空间政策分析、景观类型学、景观人类学、人文生态学、性别差异研究、中产阶级化与城市景观等。为此。我们应较为系统全面地分析与风景园林密切相关学科的研究活动,梳理其研究与学科实践的关系;总结相关研究的发展历程.哲学渊源.典型代表和实践应用,预测其发展动向。
3.2注重研究方法
不同学科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往往是催生新认识的催化剂。对研究方法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明晰风景园林学与相关学科的区别与联系。实现对学科核心和学科领域的再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开放的风景园林学研究方法体系,以期为我国风景园林学研究和实践提供更理性的基础,更适用的方法。
3.3研究.教育与社会服务的三位一体
作为应用型学科,设计一直是风景园林的核心。对设计作为核心的传统也一直体现在学科的实践和教育中。缺乏研究传统也使风景园林先天不足。由此导致一方面“正统”的学术界不承认风景园林的学术地位和学术水准。另一方面也导致学科内轻视研究的重要作用。这在国外和国内的风景园林界的教学和社会服务均有体现。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秦岭,东起河南伏牛山,西至甘肃岷江,北临渭河,南界汉水,东西长达500 km,南北宽约140—200 km,总面积76500 km2。主峰太白山(海拔3 767 m)位于秦岭山脉中段,是我国大陆东部地区第一高峰。秦岭主脊东西段有所差别,西段平均海拔较高,一般为2000—3000m,东段则较低,一般都在2000 m以下。该区的降水主要集中于夏、秋两季,尤其在夏季,年平均降水量800—1200 mm。是我国南北最重要的地质分界线,也是中国一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和中国一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的交汇地带。
世界园艺博览会是国际上最高级别的专业博览会,自1960年在荷兰鹿特丹的举办,迄今有29届.2011世界园艺博览会以生态文明为引领,以“天人长安,创意自然”为主题,以植物为主体,世界化园林建筑为背景,旨在展示人类与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理念和新创意,探索人、城市、园林、自然和 谐共生的未来发展模式。
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秦岭园工程就是要将大秦岭的特色展示到小园景之中。该项目位于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址中央的小终南山南坡,区内地形变化较大,相对高差约34m。如何把它打造成一个展示秦岭自然山水、珍稀动物、特色植物的山水园林是摆在设计师面前的首要问题。植物配置设计是风景园林设计中的灵魂,植物知识是一个风景园林从业人员必备的知识结构。绿化规划设计中我极力倡导回归自然的植物种植设计。为此我们多次修改方案,将最初的大叶黄杨、金叶女贞为主的块图案式设计作了颠覆性修改,按照植物的生态习性 ,如对土壤、气候的基本要求,以及植物的物候期,种植大果青扦、山白树等国家濒危植物 ,用秦岭杜鹃、秦岭花楸服务于构建空间。尽量保留现状树种,强调植物品种搭配多样化及合理化。因此我们的绿化设计充分体现了 “山水人文之胜”、“珍稀植物之茂”设计要求。
同时在实际的设计和施工中作者又体会到风景园林设计应充分的表达生态学原理生态学原理有一种说法,在一个生态系统之中,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是在各种对立因素互相制约中达到的。在规划设计中,就面临自然资源的保护与恢复、土地 的多功能使 用、交通体系的畅通、抗灾系统的稳定以及民 俗文化的传承等等对立因素。秦岭园中地势的高低起伏形成了平地和坡谷,两种形态创造出截然不同的空间和生态环境 。地形产生的生态效应主要是太阳辐射和气流两因素作 用的结果。不同朝向、不同坡度的坡地享受的日照长短和强度都有所不同。因此 ,在向光的植物物背光的坡面土壤湿润,我们以种植菌类植物为主。 植物群落的构建就充分考虑植物间的相生相克影响。比如,百合和玫瑰种在一起可以延长二者的花期;山茶花和山茶子种在一起可以明显减少霉病;松树、杨树和锦鸡儿的组合也能促进生长。正是这些生态学知识的充分利用,秦岭园的植物群落设计大大减少了人工养护的力度。
秦岭植物在世园会秦岭园实践中应用的意义
1、彰显风景园林植物的地域特色
秦岭有着如此众多的植物种类和特有植物,是西安风景园林建设的宝库。特有植物因其分布地域与生长环境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在风景园林和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实践中,由于地理气候的相似性,使得各地植物配置趋于雷同。如果能从本地区特有的植物区系中筛选独有的观赏植物品种,便能鲜明地反映本地地理与文化特征。
2、提高风景园林植物的多样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学科之间存在必然的交叉。风景园林师若能从植物学家、林学家、生态学家提供的秦岭植物名录以及各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分布规律和生态习性等资料中筛选出适合于各种不同园林建设风格的优良物种,便可大大丰富西安市风景园林植物的多样性,不仅使风景园林反映当地的气候、地理特点,而且可彰显形式多样的文化内涵和底蕴,进而提高城市生态功能的多样性。
3、有利于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与繁育
在秦岭植物区系中,国家二类保护植物有11种。其分布环境狭窄,是珍贵的植物资源。如果通过风景园林手法为其在公园、植物园或环境相似的区域提供移植空间,加之精心养护,可以使一些濒危植物得到较好的保护与繁育。
4、秦岭植物在风景园林实践中的主要应用形式
西安南距秦岭仅25km,气候条件基本相似,受秦岭影响温差较小、降水量基本一致,空气质量随着大气治理,全年良好天气已连续达到300d以上。现代科技为秦岭植物下山,提供了适宜生长的立地条件与技术支持。秦岭植物在全市园林绿化实践中得到充分应用。如以油松为主,白皮松、云杉、杉木、华山松为辅的常绿针叶乔木在世园会的应用。为园区冬天增添了绿色,又使松柏科植物特有的高大、古朴、厚重、苍劲、气质在这座古城得到完美展示,映衬出西安这座有着十三朝古都的历史文化特色。秦岭紫斑牡丹、秋海棠、山丹花、山梅花广泛栽种,与西安古城古建筑和几千年人文历史交相辉映。
此外,秦岭植物在西安园林绿化实践中的应用多种多样。
一是配合园林绿化工程引种。设计人员在秦岭园区的前广场广场正面与东西两侧,选用秦岭北坡的油松全冠移植、自然排列,既提升了整个广场的绿量,又使苍翠、飘逸、俊隽的油松气势正好映托了中央地带革命亭的巍峨庄重,勾勒出一幅意境深邃的水墨丹青画面。二是引进观花植物进行培育。选用花型特别、色泽艳丽、树形美观的观花植物丰富苗圃品种。如秦岭铁线莲、秦岭蔷薇、胡枝子、紫丁香、望春玉兰等。其中太白杜鹃花色鲜艳、十分娟秀,在西安地区易成活。秦岭连翘枝条拱形开展、婀娜多姿,早春时节先花后叶满身金黄,是不可多得的观花品种。该花既可孤植又可丛植、片植。三是引进观果植物,进一步丰富风景园林植物。如山桃、樱桃、枸杞、火棘等。火棘在秦岭分布较广、适应性强、耐瘠薄、成活率高,可粗放式组合配植,经过细致修剪,还是不可多得的园林艺术精品。初夏白花繁密,入秋果红似火,越冬时留驻枝头上的点点红果,在雪卧丛枝的映衬下闪亮夺目,别有情趣。陕西山楂则来自秦岭北坡山中,对环境条件没有过分挑剔,其树形招人喜爱,是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园林花果两用的观赏树种。四是对秦岭特有珍稀种的特殊应用,本着迁地保护的原则,珍稀濒危种只在特殊庭院、公园使用。陕西地标性植物的范本。五是竹类植物的引种为风景园林增添许许淡雅清风。尽管西安园林中有使用竹类的记载,但品种稀少、效果欠佳。罗梦、陈等人着重从竹类植物生存环境与适生立地条件入手进行引种。如毛竹在西安生长良好,高度可达8m,而刚竹、紫竹、淡竹、金镶玉竹等由于耐寒性强,更是得到广泛应用,已成为西安风景园林的当家植物。
全面综合合理利用资源已成为我国的国策,西安和秦岭地理便利、气候相似,为秦岭植物走出大山提供着诸多有利条件。秦岭植物的应用应继续坚持选观赏性好、适应性强、易成活的品种。合理有序地开将为我国城市风景园林实践提供宝贵的植物资源。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秦岭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杜。1974.
[2] 牛春山.陕西省树木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3] 樊明 浅析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成功标准[会议论文]-200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3-0237-03
1 引言
2016年9月,广东省教育厅确定了14所普通本科院校作为转型试点高校,这些高校将在未来的发展中向应用型高校转变,这其中就包括惠州学院。园林是一个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应用型学科,毕业设计是高等本科院校园林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园林专业教学改革的要点。
为了提高园林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设计水平,同时为毕业生们提供一个全面展示才华和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国内大多数设有园林专业的高校都将参与“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作为检验园林专业毕业生设计水平的重要手段。旨在提高园林专业毕业生设计能力,带动园林专业的教育水平和质量,满足行业发展需要,培养综合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进而推动园林绿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1]。
2 “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的特点
2.1 国际竞赛加强合作交流
“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是国内外园林相关专业院系和中国风景园林网发起以及联合主办,每年在园林相关院校毕业生中开展毕业作品和论文的评选活动,命名为“‘园冶杯’风景@林(毕业作品、论文)国际竞赛”。专业性强,涉及范围领域广泛,是国内园林专业较具代表性的国际性赛事,既有国内外各大高校师生,也有国内外业内代表专家和企业,更有国际青年设计师的分享与对话,对于加强专业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2.2 专业评审激发设计动力
为保障竞赛活动的顺利进行,“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特设立竞赛活动组委会。组委会由参与单位的领导和专家组成,负责竞赛活动的组织、协调以及巡展工作,组织本校学生参与竞赛等相关事宜。在作品收集结束后,组委会组织行业权威专家进行评审和复审,确保公开、公平、公正。国际任何国家和地区相关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均可报名参赛。这一公平评选和竞争的机会给予广大应届毕业生极大的设计动力,参与竞赛不仅为了获得荣誉,更重要的是为自己本科阶段的专业学习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
2.3 选题广泛反映时代问题
“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作品分为毕业作品类、毕业论文类、主题竞赛类三大类。毕业作品包含园林规划作品、园林设计作品和城市设计作品,毕业论文包含规划设计、生态植物和城市设计论文,主题竞赛包含文化景观、生态修复、海绵社区、康复景观和城市更新(含开放住区)等,毕业作品、论文限应届毕业生参赛。正因为如此,参赛作品的选题极具广泛性和前瞻性,内容丰富多彩且符合当前国内外专业发展趋势,在一定层次上能够反映出时代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园林专业视角。
2.4 多方参与促进专业发展
作为园林专业的重大国际比赛,“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促进了园林行业和谐发展。同时“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是“园冶杯”国际竞赛的一个组成板块,这一竞赛平台包含在校学生和社会企业,且作品类型包含设计类、施工类、综合类、论文类和科研类等,这一将学校与公司企业结合在一起的竞赛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园林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园林设计水平,为毕业生们提供一个全面展示才华和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与公司企业亲密接触,了解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明确专业发展形势和方向。
3 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本科阶段最后一个课程环节,一般在大四第一学期要确定选题,第二学期要完成设计作品并进行答辩。这一阶段,一方面学生不仅要面临毕业设计的课程,同时还要面临专业实习、就业、考研和出国等现实问题,时间上存在一定的冲突。另一方面,许多学生没有认识到毕业设计是检验大学本科阶段学习成果的这一重要环节,他们认为毕业设计不过是一门课程,因而往往为了其他事情而忽视毕业设计,甚至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去学习。这一现象导致许多学生对毕业设计投入的精力太少,仓促完成任务,大大降低了毕业设计的总体质量,不仅达不到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更加影响到专业的发展。
3.2 选题时效性不够,创新性不强
选题是毕业设计最开始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一个好的选题往往能够产生一个比较好的毕业作品,但是目前来看,许多高校园林专业的毕业生在选题上过于草率。园林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下衍生出选题,这一类的选题大都还较合理,在某些时期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但创新性不够,且选题内容过于局限;一类是学生自拟题目,这一类的选题类型多样,但大多数较片面,所选设计主题不是过大就是过小,且缺乏时效性和创新性,有些甚至只为完成课程任务而随意选定一个主题。
3.3 设计深度较浅,缺乏可实施性
评价一个园林景观设计方案是否合理,除了要有细致的设计平面图和效果图之外,更要有详细的前期分析以及后期的施工放样图,但在许多高校的园林毕业设计课程上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过于重视图纸的表现,缺乏对设计对象的详细分析,从而导致许多设计十分不合理。另一方面,绝大部分的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仅仅停留在方案设计阶段,并没有涉及到施工图,这一现象使得学生的学习内容并不系统,且与公司对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一个优秀的园林设计,不仅要考虑平面空间布局、建筑小品布置、植物配置等内容,也要考虑设计是否符合行业设计规范、是否能够满足居民需求、能否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室外环境等方面,避免“纸上谈兵”。
3.4 单一的导师指导
在本科毕业设计导师资源配置上,一般都是一对多的模式,就是一个校内导师往往会指导多名学生,甚少有学校采取一对一的指导模式,许多学校也缺乏校外导师的参与。校内导师往往知识结构较为单调,大都重理论轻实践,因此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大都只能帮助其构建一个理论框架,缺乏实战经验,且个人的主观看法有时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些都会让学生的知识获得被局限,项目设计深度不够,综合性较差,解决问题的能力较缺乏[2]。
4 从专业竞赛角度谈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改革
4.1 以“设计主题”形式确定毕业设计选题
惠州学院园林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大部分是指导教师研究课题的衍生或者是学生自主选题,范围较为局限且颇具随机性,通常会集中在某一类型的选题,无法与园林专业当前最新发展趋势相互契合,大大违背了毕业设计课程全面考察学生设计水平的初衷。改进毕业设计选题模式,关键就是要在质量较高的选题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来提高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
从专业竞赛角度来看,可以引入“设计主题”来指导毕业设计选题。一方面,参与指导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可以通过分析专业发展动态和市场形势,一起探讨和分析出若干个设计主题,学生再依据这些主题来确定具体题目,在宏观的背景下再做出多样的选择,使得毕业设计更为丰富且能够与时代接轨。另外一方面,“O计主题”这一选题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不再是单纯地听从指导教师的安排,固定地选择指导教师研究课题下的某些选题,而是通过自主选择设计主题来确定自己的指导教师,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设计积极性,学生选中的某一主题的导师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具体选题进行指导,具体选题可以是实际存在的项目或还在计划中的设计场地,这符合了毕业设计真题实战的要求。对于计划中的设计场地,由于没有实施具体项目,所以相关数据和资料可能并不齐全,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动性去搜集相关内容,学会分析,这不仅可以全方位地考察学生的设计水平,也有利于学生培养专业竞赛素养。
对惠州学院园林毕业设计选题传统形式的改进,加强了设计选题的时效性,且更加能够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主题融入到毕业设计当中不仅可以提高设计作品的质量,也能够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更加专注地投入到毕业设计课程之中。
4.2 组建“导师组”,构建多方位指导体系
与传统学校的园林专业一样,惠州学院园林专业毕业设计导师制实行“一带多”的模式,即一名指导教师会同时指导多名学生,而由于惠州学院园林专业师生比存在较大差距,许多导师会同时指导约10名学生,这大大影响了导师对学生的指导质量。另一方面,单纯的校内导师的指导机制具有较大的限制性,且指导教师个人知识面有限,学生无法获得更多的知识,思维得不到拓宽,这些都不利于提高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课程的建设[3]。
毕业设计不仅是学生在学校的最后一门课程,在某些程度来说,也是许多学生在毕业后找工作的专业能力证明,许多公司在招聘毕业生的时候,都会综合考虑学生的专业能力,有些设计公司还会采取快题设计的方法来考察面试人员的设计能力,因此,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十分必要。组建“导师组”,构建多方位的指导体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实施。
首先,聘请校外专家作为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与校内指导教师一起组成综合导师组指导学生。校外专家可以是其他不同院校的专业教师,也可以是设计院或者企业相关从业人士,学科背景不局限于园林,可以是建筑学或者是城市规划学。这样,校外专家不仅可以带来新的思维方式,同时,也能给在校的毕业生提供行业最新信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且能与社会发展接轨。
其次,组成多元化的导师组,各取所长。多元化的导师组人数不限,但每一个导师组只能以一名导师作为主导师,其他导师可以从旁辅助。主导师辅助这组学生的总体指导和方向规划,辅助导师则从专业其他领域进行补充。比如,主导师具有较好的设计构思能力,能够挖掘出刚好的设计题材和想法,但软件操作能力和植物配置能力稍弱,那么,这一组的辅助导师则应具有较好软件操作能力和植物配置知识,这样这一组的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就能得到全面的指导,对其综合设计能力的提升具有较大帮助。另外,校内导师工程实践经验不如企业和设计院的专业人士,因此,在施工图和扩初图的设计过程会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个时候,若是将校外导师和校内导师组成一个综合指导组,那么学生也能更早地接触实际项目施工的知识,对其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具有较大帮助。
4.3 增加公开评图环节,提高总体设计水平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常常需要对学生的设计作品进行点评和修改,在毕业答辩之前,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也需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打分,指出相应的优缺点。按照惠州学院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课程的传统模式,每位指导教师在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至少要给予10次以上的指导和点评,而在学生毕业设计提交之后,每个学生也会有一个对应的评阅教师来对其设计作品进行点评打分。这一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能得到相应的指导,也能够得到较为公平的分数,但学生之间的作品缺乏交流,且总体设计水平得不到更好地提高。
任何一个专业竞赛都会由多个专家学者组成评委会,对参赛作品进行综合评价,只有获得绝大多数支持的作品才能够脱颖而出。从竞赛角度来看,在毕业设计课程中加入公开评图环节十分有必要,学生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经过指导教师的指导和自己的辛勤付出会完成设计初步作品,这个时候可以组织一次专业公开评图,毕业学生和所有指导教师共同参与,对学生的设计作品进行初步评价,集思广益,让学生和教师进行零距离的交流,对于每位毕业生的设计作品都有一定程度的帮助。而在学生毕业作品最终提交完成之后,学校可以在毕业答辩前举行一次更大规模的公开评图,可以邀请国内外同类型的院校进行联合评审,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学生可以得到更多专业的指导和意见,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强不同院校相同专业的交流,从而提高专业办学水平,通过院校间的共同合作从而促进园林专业发展[4]。
4.4 支持竞赛促改革,激发学习动力
毕业设计课程是园林专业最后一门重要的课程,学生需要利用为期至少一个学期的时间去完成这门课程,然后在毕业之前提交一份按学校要求完成的作品。不同的学校对于毕业设计的考察标准不一样,学生只要通过毕业答辩基本上都能顺利拿到毕业证,也正因为此,许多学生并不太重视毕业设计,有些仅仅是为了完成,因此设计作品质量不高,不利于园林专业长足发展。惠州学院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课程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因此历年的毕业设计总体水平不高,缺乏较好的作品,园林专业也缺少一定的办学知名度[5]。
为了激发学生的设计动力,提高园林专业办学水平,惠州学院园林专业从2016年开始,以“园冶杯”风景园林竞赛作为毕业设计的基本标准,要求所有园林专业毕业生按照竞赛要求完成毕业设计,从设计选题到后期毕业展板的制作,每一个环节都严格地按照竞赛要求完成。作品提交后,先在学校内进行公开巡展,并评选出优秀的作品给予一定的鼓励。获奖学生根据自主意愿参加“园冶杯”风景园林竞赛,最后,参赛的19幅作品内有9人获奖,其中一人获得三等奖,学院也获得先进集体奖和优秀组织奖,这对于惠州学院园林专业来说是历史性的突破,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从一个侧面检验了园林专业的办学水平,同时参赛过程中与国内外不同院校进行了很好的交流,促进了惠州学院园林专业的发展[6]。
当然,作为毕业设计课程改革的第一年,2016年的毕业设计课程还是存在一定难度,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重新审视这门课程,并且要寻求最合适的道路。之所以惠州学院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改革得到了一定的成效,离不开学院、教师和学生的一致支持:学院从各方面给予了园林专业支持,领导非常重视这次改革,并且拨款报销在毕业设计课程中学生的图册打印费和展板打印费,包括后期参赛报名费也是学院统一缴纳;园林专业的任课教师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学生的指导当中,孜孜不倦地对学生的作品提出自己的建议,并给予学生极大的支持和鼓励;园林专业毕业生大多都十分重视毕业设计,认真选题,努力构思,积极与指导老师进行交流,基本上都能够认真完成毕业设计课程,且不乏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5 Y语
惠州学院园林专业以“园冶杯”风景园林竞赛为切入点进行设计课程的改革初见成效,但还需要继续努力和完善,在竞赛机制的引导下,以“设计主题”形式确定毕业设计选题,组建多元化的导师体制,在设计作品初步完成时进行公开评图,环环相扣,综合提高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总体水平,从而推进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课程的改革建设。
参考文献:
[1]郭 晖,朱凤荣.基于转型发展下的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环节教学改革探索[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 24(5):82~84.
[2]刘乐嘉,张合平,姚世磊.从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竞赛谈独立学院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 2010(35):122~124.
[3]金敏丽,钱奇霞.风景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6):267~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