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有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9 09:15:4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教育教学有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教育教学有论文

篇(1)

随着教育教学问题的不断出现,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也在不断地加快,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观也需要不断地进行转变。以此同时,更多的理论和思考也在不断涌现。其中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是一种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并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符合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形势与现实需要。

一、 何谓诱思探究教学理论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是张熊飞教授在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立的,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通过循循善诱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并引导学生并用五官、全身心地参与教学过程,做知识的“探索者”和“研究者”,使他们能够在切身体验和感悟中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品德”的三维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和人格的完善,使他们获得全面发展。诱思探究教学论具有创新性、前瞻性和兼容性的显著特点,它吸收了中国文化的“致和之道”,科学地论述了教学中师生的辩证关系。

二、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诱思探究教学理论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疑、质疑和解疑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做到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本应引导教育学生求真、生智和向善,促进学生人格的完整和个性的健康,使他们情感的动力功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并能保持较好的学习激情。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2.1 利用情境教学,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气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情境教学,以情激情,以情激趣,创设轻松、愉悦、活泼的教学气氛,为学生营造一个情境交融的心理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在授课开始时激趣设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能够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同时,教师也可以在重要的或关键的知识处设疑,提供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此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课堂教学结束时设疑,使教学在课堂教学之外得到延伸,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2.2 通过示范授学生以法,使学生获得体验

学生往往是从模仿与借鉴开始学习的历程。要想达到使学生善疑这一目的,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示范。教师的示范要从正确的立场观点出发,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会教材的过程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培养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和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也要使学生获得切身体验。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调动学生的全身活动,促进学生的心灵体验,如鼓励学生动眼看、动口议、动笔写、动耳听、动情读、动脑思,诱导学生在全身的各种体验中去勇于发现、敢于质疑和学会否定,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在体验中促进活动。

2.3 注意激发引导学生,积极发挥好探索的作用

学生的生疑、质疑和善疑的能力是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培养出来的,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计划地使由教师自己提出问题转化为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生疑和质疑,并不断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扩展学生的思路,诱导他们开口,并引导他们反复深入地进行思索。这一培养过程是一个从提出单个的问题到提出系列化的问题、从开始提出简单的表面化的问题到能够提出复杂的深刻的问题。同时,在语文教学中也要充分发挥好探索的作用。在教学心理上观察是探索的表现,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开始于观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探究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展示经过充分准备的观察对象,诱导学生以此为中心去进行探索——观察,从而开始他们的认识过程。

2.4 充分备课,做好反馈

在高中教学中教师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备课要充分,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和备教法,还要充分考虑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备课中教师要努力使教学设计最优化,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并在选择体验形式时注意其形象性和个性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充分懂起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信息的反馈,及时掌握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并以此来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从而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 教学中运用诱思探究教学理论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既是一种探索实践,也是一种在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更新,对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该理论需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3.1 注意探究的方法、内容和方向

探究在教学过程中固然重要,但如果探究的方法、内容和方向不当,往往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教师必须讲究方法的科学性,内容一定要重点突出,方向也要做到不偏不倚。

3.2 注意“诱思点”的选取

在教学中教师“诱思点”要有轻有重,努力做到巧妙、合理,在实际操作中还要注意不能将诱思简单地等同于提问。

3.3 注意情境的设计和呈现

情境的创设有许多方法,但并非所有的都适合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来确定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呈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我们既要遵循其客观的规律性,又要注意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巧妙地发挥该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熊飞.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M].

篇(2)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运用一定的神话故事与童话故事让幼儿作为故事中主人公,通过模仿故事中的人物的语言对话,来增强幼儿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这种融入角色中的教学方式,让幼儿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对其故事内容得到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有效的增加了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

2.加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只是按照书本,依据固有的东西照本宣科的讲解,只会增加幼儿的反感,让幼儿觉得学习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从而不愿意学习,没有学习兴趣。并且幼儿对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这种固有的教育方式,不能让幼儿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教学中,当幼儿遇到不能解决与处理的问题时,教师不应该及时给予处理,应当给予适当的提醒与引导,启发幼儿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他们对问题解决方案的理解。例如:数学的学习中,6的分解方式,我们不应该直接把可以分成几和几教给幼儿,可以让他们通过进行自由分组游戏来开发幼儿的思维。使他们的印象更加深刻。通过游戏幼儿不仅学习了知识,也进行了娱乐,这是一种学习与娱乐相得益彰的方法。

3.增加常识性知识的教育

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大多学习的都是日常知识,这就要求老师不仅要讲解教材当中的知识,也应该联系更多生活中的实例来教学,让幼儿更好的理解知识,幼儿处于幼龄时期本身的自控能力与学习能力都不强,如果只是一味的讲解课本上的知识,只会让幼儿感到枯燥,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可以通过合理的游戏融入日常知识,来达到教学的目的,幼儿的年龄尚小,他们更加喜欢活跃有趣的课堂,而不是单一的课堂知识,所以游戏教育更加显得重要。因此教师可以把生活中的常见的工具做成适合幼儿大小的模型来供幼儿学习、研究,加深记忆。这种游戏方式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他们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幼儿教学中游戏教育的价值及作用

教师在进行游戏教育时应注重符合实际,贴近生活,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幼儿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进行的一切活动都应该围绕幼儿来开展,游戏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减轻了老师的教学工作负担,也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来注意幼儿的发展状况,从而可以因材施教,促进儿童个性化的发展,提高儿童的学习意识与兴趣。幼儿教育中的游戏教育仅仅只是现代教育的一种手段,对教学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但有时候教师希望幼儿表现的符合教师的目标要求,因而可能减轻了游戏在教学时的娱乐性,不能足以让幼儿感受到游戏的乐趣,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让游戏教育的娱乐性与教育性并存,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使游戏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篇(3)

二、幼教工作必须把教育内容融于游戏活动中

幼儿只有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中,才能得到乐趣,才能在无意识的愉快的生活与学习过程中成功接受教育。幼儿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但不能以拔苗助长的方式剥夺孩子们在游戏中快乐玩耍的天性。幼儿园实施游戏化教育教学活动,其内容是丰富多彩而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教师在工作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随着时展和不断发展的新鲜内容注入,教育教学方式需要不断开拓创新。幼儿园必须以游戏活动为主,让一切幼教内容通过快乐的游戏活动传递给每一个孩子,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学方式游戏化是新世纪幼儿教育教学活动的发展趋向,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密切幼儿教育与游戏活动的关系,让孩子们从游戏中感受和认识事物,从游戏器材的熟练使用到想象力的开发,在游戏活动过程中获得乐趣,放手让孩子们在集体游戏活动中寻找游戏乐趣,发挥每个幼儿的自由想象力,创造性地拓展游戏情节,充分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发展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培养孩子们的集体观念与合作意识。把幼儿园长期教学目标寓于每一个短期游戏活动之中,变被动教学为主动探索,让幼儿园成为孩子们的真正乐园,使孩子们玩得开心、学得快乐。在整个游戏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为幼儿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使孩子们的行动融于游戏的激情之中,让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始终处于快乐和兴奋状态。幼儿教师要用能激发孩子们热情的语言启发每一个儿童,引导孩子们按照各自兴趣爱好操作一切游戏材料,在游戏活动中自由结伴、相互交流。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鼓励孩子们亲自动手实践,使游戏化教学活动成为孩子们学习的重要途径。

三、帮助孩子们正确了解游戏活动中蕴藏的丰富知识

实施生活化、游戏化教育教学活动重在帮助幼儿从中获取知识,在快乐的生活与学习过程中不断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幼儿的兴趣,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愉快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发挥幼儿的自主操作意识。相互交流更是起着关键作用,既是教师帮助幼儿梳理思路、丰富经验的过程,更是幼儿间相互启迪、分享经验和体验快乐的过程。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多次操作、交流机会,支持幼儿,尽可能让每个幼儿获得感知的机会。既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又可以利用已掌握的经验,分析游戏的特征,帮助孩子们正确了解游戏活动中蕴藏的丰富知识,使幼儿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活动中,教师为孩子提供有趣而丰富的生活化游戏材料,让孩子们参与,亲自动手、动脑,使幼儿在与游戏材料的重新组织过程中积极思考,培养探索和创新精神,在游戏化教学活动中得到教育,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与同伴交流操作过程和结果,最后检验结果,巩固幼儿对各种游戏活动的认识,充分体现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篇(4)

如: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做值日生”时,笔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小太阳幼儿园中有这样两个小朋友,其中一个叫小明一个叫小雨,叫小明的小朋友每天都主动的擦桌子、收拾玩具、给小花浇水,自己洗袜子,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总是受表扬,被当作榜样,而小雨每天除了玩什么也不关心,桌子上都厚厚的一层土,玩具满地都是,植物也都了,这时候桌子、玩具、植物都开口要求老师不想跟着小雨,想去找小明,从此小雨成为了一个人,孤零零的。如果是你,你愿意做小明还是小雨呢?通过这样强烈角色对比的故事,能够让幼儿了解到什么行为是正确的,进而在潜意识中形成一定良好的行为态度和意识。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带动了计算机辅助教学成为教师常用的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多媒体的技术,即:图形、文字、声音、视频、动画集一体的现实来吸引教学对象的注意力,进而产生一定的探究兴趣。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一、枯燥,以灵活、多变的特点备受教师们的喜爱。幼儿本身年龄较小,对于动画有着强烈的需求,计算机技术能够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展示,将生活情境再现出来等等,有效的吸引了幼儿的喜爱,同时,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够将知识更直接、直观的让幼儿认知和了解。因此,计算机辅助教学也成为新背景下学前教育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如:幼儿数学知识“会变的圆圆”,运用计算机技术能够将圆圆便成为其他各种图形,更直接的展示圆与其他图形之间的关系,笔者在教这节课时,首先,以多媒体播放圆变化的动态过程;其次,引导学生根据动画动手制作圆并根据动画中演示的变化过程来进行实践,感悟其中的内在联系。这样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增强了对知识的运用实践能力。

篇(5)

1.体育教学的导入环节被忽略

在小班幼儿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容易忽略导入这个环节。部分教师在上课时,开门见山,直接让小伙伴们做游戏或者自行玩耍。笔者认为,这种教学的方法对于刚上小班的幼儿来说,并不是十分科学的。因为幼儿此时的年龄尚小,很多东西我们应当循序渐进地去引导,让他们慢慢地对体育运动有一个初步的认知,而不是让他们误以为体育课就是游戏课。

2.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不恰当

幼儿的体育训练要掌握好“度”,这是由幼儿的身体条件决定的。同样,体育教学活动也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来组织和计划。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幼儿教师的体育教学活动组织不恰当,导致幼儿既达不到训练体能的目的,又不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比如,有的幼儿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和进度,不考虑幼儿接受能力和身体承受能力,一味地只知道让幼儿不停地反复练习,中途也不注意让幼儿适时进行休息或保留恢复体力的间隙,频率和次数让幼儿根本无法接受,更有甚者,站在成人角度来组织开展相关体育活动,其强度远远超出幼儿身体所能承受范围。如此这般,只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二、幼儿园小班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策略

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组织策略的好坏决定了一堂课的质量和效率。在幼儿园小班体育教学中,如果能够紧密结合幼儿的身心特征,适时地设置教学各个环节,巧妙地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就能够收获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1.创设情境,导入教学活动

“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的,这是教学活动组织中的第一步,也是相当关键的一步,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这里的导入就是体育活动的开头,笔者认为,以下三种方法还是较适合小班幼儿的:

(1)游戏导入法

小班幼儿的体育课堂很大部分是游戏组成的,这使得体育课堂的游戏导入更具优势。教师可先在课前组织幼儿玩一个简单的游戏,让幼儿首先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情境。这样既能引导他们上好整堂体育课,又能提升他们对体育的兴趣。

(1)问题导入法

问题导入法,就是以幼儿教师所提出的具有引导意义的问题为中心,以使幼儿产生疑虑并积极思考为目的的课堂导入方法。这种方法在小班体育教学中同样适用。比如在开展《小白兔拔萝卜》体育活动中,教师可以提问:“小白兔去拔萝卜时要经过小河,还要经过什么地方呢?”通过这样简单的提问,从而激发幼儿想像,又引出体育活动的下一个环节,使幼儿对体育活动更加有兴趣。

(3)表演导入法

事实上,小班幼儿的体育教学中也含有一定的表演成分,如果能够通过直观性强、富有表现力的表演方式来导入课堂的话,就可以刺激幼儿的神经,使幼儿的注意力得到高度的集中,还能增加教师与幼儿的参与度。如《小鸡捉虫》体育活动,教师与幼儿一起模仿表演小鸡怎样从蛋壳中钻出来,吸引幼儿兴趣,然后通过出壳的小鸡捉虫此本领进行体育活动,大大提高了幼儿的活动兴趣,幼儿在这样有兴趣的活动中,就更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活动当中。

2.有的放矢地指导教学活动

在小班幼儿体育课堂上,教师应当做到有的放矢。一是当幼儿在自由练习时,教师可以多鼓励一些做得好的,借助榜样的力量,激发幼儿之间互相学习的欲望。比如,在幼儿学习双脚行进跳的时候,随时提醒幼儿观察同伴的动作是否正确?如有错误的,就及时指出,互相纠正。二是教师要注重对幼儿细节的观察和引导。在观察幼儿动作的过程中,还不能忽视了对所有幼儿的全面观察,不然会造成良莠不齐的效果。三是要特别注意训练的密度和强度的分配,避免幼儿肢体疲劳,影响身体发育。例如,在教幼儿学习蛙跳动作时,教师就应当及时地考虑幼儿的身体状况,合理安排休息时间和总体强度。

3.及时开展课后的评价工作

教学活动的组织除了课前和课中,还包括课后。课后的评价工作是收获效果反馈信息的关键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不容忽视。一堂体育课下来,幼儿教师应当主动地与幼儿倾心交谈,问幼儿在活动中你学会了什么,玩得开不开心,等等,当幼儿作出回答后,教师应当及时回应,同时,教师还要多鼓励幼儿,让幼儿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及不足的地方,教师的语言要温婉,以表扬激励为主,如此才能激发他们下次上体育课的浓厚兴趣。

篇(6)

(2)日常的德育教育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关心爸妈,尊重长辈。幼儿道德教育的目标着重从情感下手,这是契合幼儿道德构成和开展的规则和幼儿的年纪特色。力争全面促进幼儿的德、智、美、体、劳全面发展。例如“三八”节时,笔者可以开展“我的好妈妈”的相关主题教育活动:

1)以语言活动——夸夸我的好妈妈,

2)音乐活动——不再麻烦好妈妈,

3)美术活动——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妈妈的形象等一系列活动,使幼儿对自己的妈妈有较为全面及完整地了解,认识到妈妈工作的辛苦等,老师在及时而恰如其分地进行鼓励,让学生自己完成自己的事情,学会关心和爱护自己的亲人。

二、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节约既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一种美德,从小培养幼儿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是非常必要的。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组织幼儿简单的劳动,让他们体验劳动的辛苦。由于当前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和大部分家庭独生子女较多,孩子们铺张浪费的情况日益严重。因此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必定会让孩子终身受益。

(1)幼儿节约行为培养的方法。教育幼儿节约每一粒米。“鸟翼系上了黄金,这鸟永远不再在天上翱翔。”这说明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十分有用的。例如在日常饮食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饮食,做到每顿不浪费,饭菜不随意倒掉,适时适量吃零食,尽量少吃零食,确保身体健康成长。再如“不要让我流眼泪”提醒孩子们要节约用水;“请爱护我”提醒孩子们要爱护玩具;“干干净净”提醒孩子节约粮食等。帮助学生树立勤俭节约的美德。

(2)孩子用挣钱来懂得勤俭节约。“没有规矩,难成方圆”,任何一个集体、一种行为都应有一定的规范。教师可以通过家长配合让孩子自己劳动挣钱,其中挣钱并不是目的而是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让孩子明白钱是怎么来的,并不是一张口就有的。比如让孩子做家务,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赚零花钱。帮助他们理解生活的艰难,理解人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而节俭则可以做到有备无患,帮助人渡过难关。

三、教师要有良好的道德情感

陶行知曾说:“德高为范,学高为师”。幼儿教师的道德素质关系到幼儿启蒙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幼儿未来更高级教育的基础。一名老师,首先讲的不该是智商有多高,排在首位的,应当是道德。因此幼儿教师只有自身具有良好的素质,才能创造良好的环境并对幼儿施加良好的教育影响。

(1)注重为人师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教师的道德水平决定着幼儿的道德水准。因此教师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爱护儿童、尊重儿童、对待教师集体和家长要互相尊重和团结、不段更新知识、提高修养。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对待工作。

(2)教师始终把孩子的需求记在心中。孩子是祖国未来和希望,要想让孩子们热爱幼儿园喜欢上幼儿园,幼儿教师必须要有一颗纯真的爱心和崇高的情怀,始终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置,时刻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以身言教传达给孩子正确的德育观。"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的典范。

四、与家长进行积极合作,促进幼儿德育观念的形成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幼儿教育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品德都处处影响了自己的孩子。因此幼儿园应该主动与孩子家庭配合,帮助幼儿设置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并且定时地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

篇(7)

幼儿园探索型主题活动,是中小学研究性学习向幼儿教育阶段的一种延伸。它是幼儿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自主观察、探索周围现象和事物,教师适时、适度地予以支持和引导的一种系列活动。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幼儿自发参与、自主学习、自由表达,获得了自身的发展,积累了许多有意义的经验。

探究型主题活动已不仅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根植于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更是通过它所反映出来的符合世界幼儿教育改革潮流的先进理念,贯穿于整个幼儿园教育中。也就是说,我们倡导幼儿园开展探究性教育活动更多的是在倡导一种理念,我们强调的是这种理念在幼儿教育中的影响,即活动是否真正以幼儿为主体,儿童能否在教育过程中自由、主动地参与,能否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发现和创造,教师是否能够注重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以及好奇探索、积极思维的学习态度和团结合作的学习精神的培养等等。

随着周围世界的变化和教育的改革,我们头脑里原来一些固有的认识日益受到冲击,教育活动中的单一性正被多元性所替代,知识的惟一正确答案受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观念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又直面幼儿的学习问题,重新思考究竟什么是幼儿的学习,什么是幼儿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幼儿园探索型主题活动的研究,让我们对幼儿的学习又有了新的理解,让我们看到了幼儿的学习还有另一半--一种充分展示智慧和个性的学习,一种真正有意义的学习。

幼儿的学习是一个主动获得经验的过程。幼儿的学习,并非只是成人教学的结果,常常也是幼儿主动获得经验的过程。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儿童在自主状态下主动建构知识和经验的学习,往往正是儿童真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学习。

为了查找恐龙的资料,幼儿到公园里去拍摄恐龙的模型、从电脑上下载恐龙的资料、打电话询问、到娃娃资料库里查阅最后,共查到27种恐龙,自己发明6种恐龙。在高楼的主题中,幼儿研究高楼不倒的原因:每一块砖要对齐、对直房子的底座越牢固,高楼就越稳不能一边重,一边轻,两边要一样下面要大,上面要小,这样不会倒我,对中班幼儿来说是个有趣的主题。从探索我的名字的由来到我从哪里来;从我出生时是怎么样的到我的身体上有什么幼儿产生了一个又一个问题,生成了一个又一个主题。幼儿有意义的学习经验往往是在开放的时间和空间中获得的。幼儿有意义的学习所要得到的东西,常常不是依靠每天一二节集体教学活动所能实现的。真正有意义和有效的学习,可以打破单一性和封闭性,在时间与空间上充分地开放、在内容与方式上充分地多元化,使幼儿能尽兴地探索、尽兴地活动。(语文网中网文秘频道)

声音在哪里?以往,教师在教室里,通过集体教学活动教幼儿认识声音。现在,幼儿们探索的天地扩大了,探索的内容丰富了,探索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在自己身上找声音,在教室里、在操场上找声音,在家里、在花园里、在马路上、在田野里幼儿们用耳朵找声音,用手和脚制造声音,还用脑想办法创造声音声音的主题探索,给幼儿带来了除了知识以外的更多的经验。

篇(8)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应用的日益普及,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越来越不具有单一学科性,而是越来越多的具有综合实践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特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科学结合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不仅从手段和形式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更从观念、过程、方法以及师生角色等诸多深层面赋予教学以新的含义。

1多媒体技术在课程整合中的优势

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1.1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计算机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将文字、数据、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有机地结合,交互地传递,使学生大脑各区交替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给学生提出新的问题,他们会不自觉利用多媒体的手段去解决每一个问题。

1.2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主宰,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在优秀的多媒体课件中,连教学策略也可以选择,比如,可以用个别化教学策略,也可以用协商讨论的策略。这就是说,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教学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听从教师摆布,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所提供的多种主动参与活动为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条件,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学习主体的作用。

因此,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出现和应用给教师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摆脱了以往教学中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主要渠道接受知识的模式,他们在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获得更有用的、更富有个性的知识。而且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扩展学生之间的交流方式,并使其学到传统课堂里学不到的知识。所以随着信息量的增加,视野的扩大,学生也将逐步增加对知识的掌握,对世界的了解,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需要和兴趣进行学习,使学习向自主化、个性化发展,学生的注意力将大大集中,随之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会提高。

2多媒体技术在课程整合中的作用

多媒体环境下的信息资源永远是开放的,这就是网络最大的特点:通信和资源共享。传播媒介是多向交流的,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知识是跨越时空限制的,所以多媒体技术在课程整合中最主要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2.1多媒体技术为学生的学科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资源环境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涉及到语、数、外、史、地、生、音、体、美等众多学科。

2.2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了开放的学习环境

互联网为课堂学习提供了多样化的交互形式(如电子邮件、在线交谈等),使处于不同协作位置的协作成员可以方便地开展多种形式的会话与协作,比传统面授中的交流更方便、更灵活、更广泛。

2.3多媒体技术强调了学习的个性化

个性化学习是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习的一个特点,最能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其特点是: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可以按照适合自己的特点选择学习方法,可以按照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的进度,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选择学习内容的深度,可以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完成作业的方式。

因此,这些特点决定了多媒体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教学过程是:开放性与全球化、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的有机组合。

3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系统设计

3.1创设情境

通过多媒体可创设新颖有趣的动画情境,融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为学生营造一个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场景,促使学生多种感观同时接受刺激,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

3.2人机交互

每一学科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经过学生在现实的学习实践活动中去理解和掌握,在新课程标准中也多次强调“学习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交互性是信息技术较传统的教学手段最重要和最根本的优势,它具有文字、图片、动画、声音、音像等直观媒体信息可同步的优点,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变静态为动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使难以觉察的事物能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不失为学生参加“实践”的好方法。

篇(9)

1.课堂实录

上课铃声响,老师在幼儿前面的桌子上摆上很多教具:“小朋友们,老师今天和大家做一个游戏,让大家从这些玩具中找出意思相反的东西并说出来。看看谁找得好、找得快!”于是,幼儿一起拥上去,七手八脚地寻找。

一分钟后,有的幼儿拿一个玩具;有的拿出两个无关的东西;有的幼儿在玩具面前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下手……看到小朋友们没有顺利地找出两个相反的东西,老师有点着急了。

老师又说:“下面说说手中有什么相反的东西?”幼儿七嘴八舌叫起来:“我有两本书,一本大的、一本小的。”老师似乎找到了安慰,微笑着夸奖了这个幼儿一下。

“老师,我有一个积木,它……”“老师,她那个不是相反的!”……老师显得有些慌乱,又加上一句:“大家想想:这些玩具中有哪些反义词呢?”幼儿面面相觑,“老师,什么叫做反义词啊?”老师的脸一下子红了,说:“反义词呢?就是指两个意思相反的词,例如黑与白、大与小、高与矮……。现在,大家再重新找一遍,看谁能够找到反义词!”……

2.教学诊断

从这个片断中可以看出,老师显得有些慌乱,因为幼儿的反应没有如她预想的那样“顺利地找出意义相反的玩具,并顺利地说出‘意义相反的词’”。那么其中的原因在哪里呢?

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老师没有按照教学的基本规律办事情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没有认清中班幼儿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是没有按照思维规律来教学。在课堂的引入阶段,老师直接让幼儿从教具中寻找“意义相反”的东西,什么叫做“意义相反的东西”呢?这对于中班幼儿来讲有点难了。另外,老师在幼儿还没有搞清楚什么叫做“反义词”的时候就让幼儿找“反义词”,这无疑不符合逻辑。

3.教学矫治

如果这样开始教学,效果一定要好得多:

老师先拿出一对玩具——大球与小球,问:“小朋友们,这两个球有什么区别?”幼儿一定能答出:“一个大,一个小。”

接着老师说:“大和小,它们叫做反义词。还有:高和矮、胖和瘦等,都叫做反义词。”然后,让幼儿再到桌子上的一对教具中,寻找反义词。

这样的教学一方面符合中班幼儿的能力水平,另一方面按照“具体-抽象-具体”的思维规律,幼儿就能够顺利地开始反义词的“寻找”了。

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处于初级阶段,在学习新语言的过程中能调用的经验很少,与教师的经验与理解力的差距极其巨大。所以,教师一定要认清楚中班教学的起点与目标,把握好教学的最近发展区,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要精挑细选一些幼儿能够理解的方式及语言,同幼儿进行交流互动,才能形成良好教学关系。同时,教师要精通幼儿的学习规律,遵照思维规律办事,坚持从具体走向抽象的思维逻辑,才能够打通幼儿思维的通道。

可见,教师对课堂掌控能力的不足,看似简单,实质上隐含着教师对教学对象与教学规律把握的缺陷,只有认真理解这些基本规律,才能够得心应手,否则再多的课堂教学阅历也未必能够取得大的进步。为此,建议老师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与教训后,重新阅读《幼儿心理学》等书籍,一定有别样的收获。

二、失落的主体——“别讲话,听老师说!”

1.课堂实录

经过刚才的“不顺利”以后,课堂秩序有段混乱,教师也明显不自信了,调动幼儿主动性与积极性的意志受到了打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加强了对课堂的控制”。“控制”从点名发言开始:“小朋友们坐到位置上不要讲话,下面听老师说。”

“王淼,你说你找到了什么反义词?”王淼“啊”了半天,说不清楚。“张一丹,你呢?”张一丹说:“我……我手里的是大本子和小球!”老师点点头,说:“大本子的‘大’和小球中的‘小’是一对反义词,很好!你们还发现什么反义词?”有几个小朋友陆续说出了几个,但不是非常准确。

于是,老师将教具重新摆放一遍,大声地说:“黑与白是不是反义词!大与小是不是反义词!就像这样找!”“这两个铅笔一个长一个短,这里面的反义词是‘长和短’;这两长纸一张是白的一张是黑的,里面的反义词是……”幼儿才开始作出正确法反应:“白与黑!”接着,“直与弯”“哭与笑”“胖与瘦”……课堂的气氛终于缓和了。

2.教学诊断

在课堂的开始,老师就一直试图让幼儿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幼儿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让课堂充满着“幼儿的身影,幼儿的声音,答案让幼儿说出来。”但由于没有把握好课堂的起点与思维的规律,老师的引导不到位,幼儿的表现不如人意。在这个“教师加强控制”的环节中,老师充分发挥了引导的作用,幼儿得以逐步领悟“反义词”的规律,说出了很多反义词,教学的效果开始显现。这反映了教师的引导对于教学过程的重要性。

幼儿主体性的发挥需要教师成为课堂的“配角”,但是过于强调教师的“配角”地位,使得课堂失去了教师的科学引导,这样的课堂根本无法发掘幼儿主体的潜力。上面这个片段中的师生互动过程,二者都兼顾到了,但是幼儿的主体性潜力并未得到足够的发掘。

3.教学矫治

我们先看看另外一位老师是怎样上的:

老师在幼儿基本把握反义词的规律,并能够正确找出几个反义词之后,让幼儿再到桌子上给教具们配对,并说出自己发现的反义词,“看哪位小朋友说的多!”老师对找出反义词的幼儿进行激励表扬,并对没有找出来的幼儿进行帮助:“你请一位小朋友帮帮你找一个,并谢谢她!”于是有很多同学帮他出主意,找反义词。

老师接着让幼儿想一想:“在你的生活中,小朋友们发现有哪些反义词呢?”于是,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了很多反义词。

在这个老师的教学中,教师用激励的方式引导幼儿的积极性,这是对主体性的第一次激发;然后,让幼儿去帮助没有找到反义词的幼儿,既让幼儿学会了寻求帮助与帮助别人,也保护了幼儿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这是对主体性的一次升华;最后,老师让幼儿从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反义词,把教学与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从生活体验中发掘教学的素材,这是对幼儿主体的全面落实。这种基于主体情感、经验以及兴趣的教学思维,能够培养幼儿的各种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幼儿的“学”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评价教师“教”的重要标杆。只有良好的学依赖于教师对幼儿主体性的全面激发与保护,也依赖于教师科学的引导。有一些教师认为主体性教学就是让幼儿活动最大化,这是一种误解。没有教师科学引导的课堂,学生的主体是表面化的,内在的东西不会被发掘出来,而没有内在思维、情感激发的课堂是没有深度的。激发主体积极性与体验性的最好方法就是结合“实践”,实践是知识的源泉,学习从实践开始符合教学的思维规律,“做中学”是幼儿园教学中值得推广的教学切入口。

三、苦涩的讲解——“记住,‘红与绿’不是反义词!”

1.课堂实录

老师接下来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在磁性黑板上贴上了很多的图片,分列成为两列,教师指定幼儿到上面去用粉笔将这些想法一次的图片连起来,同时说出:“我找到的反义词是什么!”游戏内容与前面通过实物找反义词的难度查不到,幼儿的积极性及其高涨,效果也不错。但是,在幼儿连起来图片并说出来的过程中,出现了几个小的插曲,很值得回味:

有一个幼儿把两个笔筒连起来,说:“高和矮!”这时候,下面一个幼儿喊起来:“是深和浅!”老师笑了笑,点点头,没有说话。

有一个幼儿把一个红色的毛巾与绿色的手帕连起来,说:“红与绿!”

有一个幼儿把一个方形的积木与圆球连起来,说:“圆和不圆!”

有一个幼儿把两本薄厚不同的书连起来,说:“大与小!”……

老师对于“红与绿”“圆和不圆”“大与小”这几个问题明显觉得不对头,听课的人明显也感到了不对劲。于是老师本能地对“红与绿”进行解释:“黑与白是相反的,红与绿也是相反的吗?”幼儿无语……

老师的脸又红了:“小朋友们……红与绿不是反义词,记住哦!”

2.教学诊断

这几个问题非常考验老师的教学智慧,第一个学生提到的“深与浅”是一个非常智慧的答案,老师完全应该对这个幼儿进行极高评价,并由此激发其它幼儿开展“就同一对物品”寻找两个以上反义词的活动,如:两个人之间的“老和少、胖和瘦、高和矮”等,进一步发掘幼儿的思维,培养扩散性思维的能力。

对于“红与绿”“圆和不圆”“大与小”这样的问题,作为幼儿园的老师不一定都要去当时就解决,因为根据幼儿的年龄经验以及语言局限性,向他们解释这些问题不一定适合。“实录”中老师的一句“小朋友们……红与绿不是反义词,记住哦!”显得无力而又苦涩,其实不如放下这个问题,这反而是合理的。

当然,我们可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让幼儿多想一想,例如:两本薄厚不同的书,老师可以让幼儿想一想“有没有新的反义词?”如果幼儿说不出来,老师可以代劳一下,这样至少可以扩展幼儿的词汇量。

3.教学矫治

篇(10)

心理学研究表明,发现问题是思维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当个体感到需要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时,思维才算是真正地开动了。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弛有度的气氛。因此,巧妙地设置问题是一种教学艺术境界。

首先是时间上要巧。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在每节课的起始阶段,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内容怀有好奇心,注意力比较集中,应把握这一时间,用新颖的方法、生动的语言、别致的形式、巧妙的手段把学生引入一种亢奋的状态,使新概念的引入水到渠成,使新问题的解决得心应手。如在讲“有理数的乘方”时,以“印度国王奖赏发明家”的故事引入新课,能立竿见影地使学生迅速进入“战备”状态。

其次是在知识接受上要巧。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在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点,以及知识理解由易到难的交替点,巧设问题情境能畅通思维、钝化矛盾,达到“柳暗花明”之效果。如“等边三角形”性质的教学是在等腰三角形性质基础上进行探究,这些内容由于学生在小学时已有所了解,在学习时往往处于囫囵吞枣的状态,缺乏较全面的认识。让学生动手操作“折叠”,从动手中体会研究对象的性质,从观察中得出所学的结论,再引导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生就能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有较全面的认识和较深入的理解。

再次是问题设置坡度要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地深入认识问题。如讲《梯形中线位定理》一节时,可分设若干个问题从三角形全等、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入手,让学生经历复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猜想梯形中位线的性质、通过动手剪拼验证猜想的过程,循序渐进地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二、创设开放情境,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创设开放式情境,可激发学生从不同的方面、途径、角度去寻找与学习内容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它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敏捷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都有重要的意义。如在学习了因式分解的方法后,给出一个三项式,先用提公因式法,再用公式法分解因式,让学生经历方法的形成过程。学习分式方程后,让学生以此为背景编一道实际应用题,编题的过程就是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应用所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体验成功的过程。

三、创设应用情境,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现代数学的发展要求数学课程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具体表现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和选择上,重视所学内容和生活的联系,重视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这也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合适的情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抽象知识之间的桥梁,它一方面能让学生体验数学存在于生活实际之中,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对接受新知识的渴望。如在讲二次函数的最大(小)值时,把运动员跳水的最大高度问题抽象成抛物线问题,把物流公司的运费、里程、利润问题构建成二次函数问题,这样能让学生学习起来有亲切感、真实感,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既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又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创设美学情境,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英国哲学家罗素指出:“数学如果正确看它,很有趣。”作为教师必须最大限度地挖掘数学学科中的美,让学生感到数学不枯燥、数学中有美,从而对数学中所蕴涵的美产生兴趣,促使学生对数学学习维持长久的审美情趣、创新兴趣。现实生活中大量有关数学的图形,有的本身就是几何图形,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例如讲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让学生在欣赏“海上日出”美景的同时,感受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变化;讲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让学生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视频中获得“五环”旗的欣赏美感。同时,教师培养学生发现、创造美的过程,也是学生能力提升的过程。

上一篇: 有管理理论论文 下一篇: 化学研究生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