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9 09:15:5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灌溉工程技术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节水灌溉是充分合理利用各种水资源,采取水利、农业、管理等技术措施,使区域内有限的水资源总体利用率最高及其效益最佳。由于实施节水增效灌溉的地区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千差万别,灌溉的对象也多种多样,不可能用一种固定的模式放之四海皆适用。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依据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不同要求,建立不同的节水工程技术模式来予以实施。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节水灌溉,经过30多年的实践,特别是通过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建设,形成了适合我国不同类型区发展节水灌溉的工程技术模式,并已大面积推广应用。
(一)新建井灌区节水增效灌溉工程技术模式
按照“以水定井,统一规划,合理开采,严格管理”的原则,在新建的井灌区发展节水增效灌溉。以开采有稳定可靠补给来源的浅层地下水为主,将井灌建设和节水灌溉结合起来,建设成节水型井灌区,做到既促进农业的发展,又防止地下水超采、环境恶化的结果。这种模式是:合理布井,采用先进的成井工艺提高机井质量,配套小型移动式喷灌机等节水灌溉设施。
吉林省洮南县按照这种模式建成中心灌区1014.6亩,辐射区4050亩,项目区建成后灌水定额明显下降,年节水30.67万立方米,在全部农田实现全生育期灌溉的同时,地下水得到有效控制,灌溉期间地下水位基本保持不变,而非项目区同期地下水位普遍下降2米,有效的提高了农业抗灾能力。由于取消了田间输水土渠,项目区还节省渠道占用耕地149亩。项目区的玉米、绿豆、小麦单产分别比建成前提高41%、38%和36%,品质也增加1至2个等级。这种工程技术模式已在吉林,黑龙江、河南等省的新建井灌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二)华北井灌区节水改造模式
我国井灌区面积约为2亿亩,占全国灌溉面积的四分之一左右,大部分分布在华北地区。华北的井灌区大多处于缺水地区,建成后由于灌水技术落后,经过多年运行,地下水超采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灌溉保证率下降,危及当地的农业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对已建成井灌区进行节水改造。改造的模式为:采用低压管道输水(对于蔬菜、果园、经济作物、极度缺水地区的粮食作物也可采用喷、微灌)、田间平地,
划小畦块实行小畦灌溉,并与非充灌溉及覆盖保墒等农艺节水措施结合,在维持地下水采补平衡的基础上,以水定面积发展灌溉。
Abstract: as a new type of water, the recycled water if can be safely used for agricultural irrigation, can greatly alleviate the shortage of agricultural water,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effectively reduce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This paper analyzes on the recycled water irrigation engineering at home and abroad present technology research, based on this and its development prospect for your reference.
Keywords: renewable water; Irrigation projects; Technology research; The present situation; Forecast;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S60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再生水概述
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水资源依然比较匮乏,严重地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年增长的污水排放导致形势更加的恶化。据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废水总排放量为652.1亿吨,其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2499.9万吨、氨氮排放量为260.4万吨;预计到2030年,全国废污水总排放量将达到900亿吨左右, 由此数据可知,全国水资源形势依然非常严峻。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污水处理水平也会不断的提高,再生水资源量将会与全国废污水总排放量持平,届时形势将会有所好转,如果用于农业灌溉,则可以大大缓解农业发展之急。
作为一种新型的经过处理的水源,虽然再生水较之于原生污水的水质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其中仍含有大量的有机质、氮、磷以及各种病原微生物,在利用再生水资源进行农业灌溉时,应当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再生水可能会影响土壤的环境质量。由于再生水中所含有的有机质,大大降低了被灌溉土壤的孔隙度,并且严重抑制了土壤中的生物酶活性,进而降低了土壤的保肥与蓄肥能力;2、对水体环境可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污染,主要是因为再生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再加上所施肥料中的大量氮元素沉积;3、可能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再生水中含有大量的氮成分,会引起植株体内的氮含量升高、植物晚熟,虽然产量会有所增加,但味道会减退,淀粉与糖的成分含量会大大降低,果实也不够丰满。
二、再生水灌溉工程技术研究现状
1、再生水灌溉污染物控制研究
据检测,污水中有机污染物成份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纤维素、半纤维素以及木质素等含碳有机物;另一种是蛋白质、氨基酸等含氮有机物。通常有机污染物用化学耗氧量、生化需氧量、悬浮物、氮以及磷等指标进行表示。从实践来看,土壤——植物系统对有机物有强大的净化能力,符合灌溉水质标准的有机污染物进入农田,一般不会对农田造成太大的伤害。污水中所含有的金属元素包括铅、铜、锌、镍、汞以及镉等,尤其是镉与汞和容易进入到食物链中,而容易被发觉,因此应当高度重视;非金属元素主要包括硼、砷、硒、硫及其化合物或氧化物等。据国内外试验资料及研究数据显示,灌溉水中所含的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只要能控制在指标范围以内,一般不会对农作物的生长以及食物链等产生太大的危害。 为推动再生水农业灌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色列、新西兰、WHO以及FAO等国家和国际组织,相继建立并制定了一套标准规范,并对再生水的水质、灌溉方式、适宜作物的类型、灌区管理、管网布置、警示标识以及灌溉区的缓冲距离等,都做了详细的界定。
美国各个地区根据污水灌溉的水质标准制定了不同的规定,这些规定比较具体,要求也比较严格,其目的在于确保作业人员接触回用水时的安全性,保证污水灌溉的用率。比如,亚里桑那州的污水灌溉和回用标准允许使用没有经消毒的水源进行灌溉纤维作物和不接触水的一些果园作物;犹他州则允许使用二级出水对饲料作物进行灌溉,但仅限于那些已经长到足够高的谷物及玉米等农作;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Tan ji对经过处理的城市废水和净化后的氧化塘水以及咸水回用农业灌溉用水的水质进行了研究,其成分指标主要包括电导率、 钠离子、氯离子、碳酸氢根离子、TN、TP、病原体以及痕量有机物等;以色列针对不同灌溉项目,也制定了具体灌溉水回用要求和标准,并规定果园、葡萄园等农业用地可使用二级出水进行灌溉,生食作物(除剥皮水果)不得灌溉。
虽然我国技术监督局及国家环保局对农田灌溉的水质要求也做出了规定,并将其上升至国家强制性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工业废水及城市污水的水质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甲苯类、酚类、氯苯类以及邻苯二甲酸酯类有毒有害污染物的大量存在,会对农产品生产及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危害,而现行的《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已经不能满足农业污水灌溉的要求。
再生水灌溉工程技术
以色列的再生水灌溉工程主要包括预处理工程、水源调蓄工程以及节水灌溉工程三部分,主要是利用土地的含水层处理技术及调蓄再生水,来实现季节性的调蓄,进而促进再生水的利用效率; 美国通过对地下滴灌过程中回用再生水进行研究发现,与喷灌、漫灌以及地面滴灌相比,地下滴灌可有效减少危害风险、径流和恶臭;澳大利亚研发了再生水灌溉与处理可有机结合的再生水利用系统,该系统具有再生水灌溉与处理双重功能。在再生水滴灌系统中,一定要配置适当的砂石过滤器,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减少有机质的含量,从而可以防止堵塞。
再生水灌溉工程技术研究展望
1、进一步推行再生水灌溉工程的预处理技术研究
要正确选择再生水源,进一步提高污水达标处理率。根据灌溉区的水质状况,可推行简便易行且经济适用的预处理技术,比如氧化塘与氧化沟法、土地处理技术以及污水生态处理技术等。这些技术的推广应用,可有效减轻农业灌溉用水压力。EM技术的使用,也可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物,值得进行研究和示范推广。
加强对污染物的转化和运移机理进行研究
再生水灌溉工程,对环境会造成长期、积累型影响,污染物转化与运移机理也非常的复杂,因此在现有的基础上应加强研究,其中主要是不同污水类型之间的成分分析。再生水中的氨挥发以及有机氮磷的转化和运移规律等,都需要对不同的再生水类型进行研究。同时还要对以下方面加强研究:农田土壤的消解力与环境容量、农作物对污染物的吸收及转化能力、盐分的组成与分含量对农作物的氮铵吸附影响以及再生水中盐分和有机物的相互作用等。
建立和完善环境监测评价管理体系
目前来看,对于污水灌溉的影响评价还是局限在短期的评价,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当针对污水灌溉情况建立环境评价体系,完善污水灌溉的水质标准落实。要对污水灌溉农田实施规范化的管理,以保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在灌溉区农田监测过程中,要建立污灌系统运行管理机制。对劣质水灌溉区域的地下水、土壤污染预测技术进一步研究;对污染物在地下水、土壤以及土壤水中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预测分析及监测预报;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劣质水的农业安全使用准入标准,对劣质水源农业灌溉技术进进行科学的规范,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劣质水源灌溉环境评价体系。
结语:再生水是一种新型的水源,如果能将再生水安全、有效的运用到农业生产灌溉中去,就可以有效的缓解我国农业用水紧缺之现状,同时也可以有效的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面源污染。因此,应当加强对再生水灌溉工程技术的研究,为我国农业发展和环境建设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王长明 孟庆海.利用再生水是推行低碳减排解决城市缺水的最佳途径[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10(z1)
[2]刘春洪 卢世煜 王东辉.唐山市推进再生水利用的有益探索[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11(01)
一、适合我国不同类型区发展节水灌溉的工程技术模式
节水灌溉是充分合理利用各种水资源,采取水利、农业、管理等技术措施,使区域内有限的水资源总体利用率最高及其效益最佳。由于实施节水增效灌溉的地区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千差万别,灌溉的对象也多种多样,不可能用一种固定的模式放之四海皆适用。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依据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不同要求,建立不同的节水工程技术模式来予以实施。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节水灌溉,经过30多年的实践,特别是通过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建设,形成了适合我国不同类型区发展节水灌溉的工程技术模式,并已大面积推广应用。
(一)新建井灌区节水增效灌溉工程技术模式
按照“以水定井,统一规划,合理开采,严格管理”的原则,在新建的井灌区发展节水增效灌溉。以开采有稳定可靠补给来源的浅层地下水为主,将井灌建设和节水灌溉结合起来,建设成节水型井灌区,做到既促进农业的发展,又防止地下水超采、环境恶化的结果。这种模式是:合理布井,采用先进的成井工艺提高机井质量,配套小型移动式喷灌机等节水灌溉设施。
吉林省洮南县按照这种模式建成中心灌区1014.6亩,辐射区4050亩,项目区建成后灌水定额明显下降,年节水30.67万立方米,在全部农田实现全生育期灌溉的同时,地下水得到有效控制,灌溉期间地下水位基本保持不变,而非项目区同期地下水位普遍下降2米,有效的提高了农业抗灾能力。由于取消了田间输水土渠,项目区还节省渠道占用耕地149亩。项目区的玉米、绿豆、小麦单产分别比建成前提高41%、38%和36%,品质也增加1至2个等级。这种工程技术模式已在吉林,黑龙江、河南等省的新建井灌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二)华北井灌区节水改造模式
我国井灌区面积约为2亿亩,占全国灌溉面积的四分之一左右,大部分分布在华北地区。华北的井灌区大多处于缺水地区,建成后由于灌水技术落后,经过多年运行,地下水超采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灌溉保证率下降,危及当地的农业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对已建成井灌区进行节水改造。改造的模式为:采用低压管道输水(对于蔬菜、果园、经济作物、极度缺水地区的粮食作物也可采用喷、微灌)、田间平地,
划小畦块实行小畦灌溉,并与非充灌溉及覆盖保墒等农艺节水措施结合,在维持地下水采补平衡的基础上,以水定面积发展灌溉。
山东省桓台县是我国北方第一个吨粮县,但井灌区由于水资源不足,加之传统农业用水浪费现象严重,致使地下水位连续下降,井泵多次更新。为此,通过研究,实施了以充分利用降水、开发利用土壤水,合理调控地下水为主的节水改造,普遍采用低压管道输水,田间实行小畦灌溉,并与节水高效的农业增产措施密切结合的工程技术模式。实施后,比传统地面灌溉节水29.8%,节能28.8%,省工33.2%,省化肥34.6%,增产46.7%,纯收益增加247.3元/亩。年减少地下水开采量30亿立方米。从而不但有效控制了地下水位下降,而且还有所回升。此外,也大大缓解了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了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这种模式已在河北、山东、河南、山西、北京、天津等省市的井灌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三)北方渠灌区田间工程节水改造模式
我国北方渠灌区输水渠道防渗衬砌率低,田间工程不配套,灌水方法落后,是发展节水灌溉的重点区域,特别是田间工程部分,由于以群众投入为主,是当前节水灌溉最薄弱的环节。因此,这类灌区在对干、支渠等输水工程进行防渗的同时,对田间工程进行节水改造。改造的模式是:对斗、农渠进行防渗衬砌,平整土地,重新确定沟渠规格,采用小畦灌、沟灌、长畦短灌和波涌灌等先进的地面灌水技术,并通过开展非充分灌溉、水稻控制灌溉、降低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和采用覆盖保墒等农业综合节水技术,实现渠灌区全方位节水。
甘肃省武威市在节水增产县建设中,新建衬砌斗、农渠道4859.4公里,配套田间节水灌溉面积64.85万亩,基本实现了耕地面积无土渠;完成平整土地面积38.64万亩,基本实现了条田化,极大的改善了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使全市的农业生产效益得到显著提高。在完成田间工程改造的64.86万亩后,增加有效灌溉面积1.15万亩,提高作物灌溉保证率5.8%,增加作物复种指数0.3,提高灌溉水分生产率14%。据测定,山水灌区渠系水利用率达59.2%,田间水利用率达90%,灌溉水利用率达53.3%;井泉灌区渠系水利用率达82%,田间水利用率达95.1%,灌溉水利用率达78%。作物的灌溉净定额由400立方米/亩降低到365立方米/亩,亩节水达35立方米。5年来累计节水3.2亿立方米,节地4285亩,增加粮食1.55亿公斤,综合效益近3亿元。这种模式已在我国北方广大的渠灌区推广应用。
(四)北方井渠结合灌区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
我国井渠结合型灌区面积约有2亿亩这类灌区的特点是单一依靠渠灌还是单一依靠井灌都存在水资源不足,或引起其他生态问题,必须实行井渠结合灌溉。这类灌区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为:开展地面水与地下水在时间上及空间上的联合调度。渠灌部分进行适度防渗输水渠道,井灌部分采用管道输水;田间采取长畦改短实施小畦灌溉及覆盖、化学节水、节水灌溉制度等农艺和管理节水措施,实现水资源的优化调度和农业高效用水。
河南省清丰县历史上旱涝洪碱灾害俱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农业的发展,大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干旱缺水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在建设节水增产县中采取了引黄河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咸水与淡水联合运用,建设适合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的节水工程、节水高效模式化栽培技术组成的节水灌溉模式。实施结果节水率达30.4%,水分生产率提高63.3%,小麦和玉米的综合水分生产率达到1.96公斤/立方米,地下水位有所回升。这种模式已在山东、河北、河南、山西等省的井渠结合灌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五)水利富民集雨节灌模式
据调查,我国适宜开展集雨节灌的地区包括西南、西北、华北的14个省(区),有耕地面积4.1亿亩,人口2.86亿人。这些地区的相当一部分,由于地形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兴建骨干水利工程难度很大,而且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多。因此,农业生产主要“靠天吃饭”,生产条件落后,农民收入低,是我国主要的扶贫地区。如何充分利用当地唯一有潜力的降雨资源,发展有限灌溉(灌关键水),提高作物产量,促进农民脱贫致富,不但是当地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国农业生产一个带战略性的问题。水利富民集雨节灌工程技术模式的特点是:节灌工程与农业节水措施的紧密结合,即建设雨水集流工程[包括集流面、水窖(池)、输水管(沟)]和等高耕种开挖鱼鳞坑拦蓄雨水、深耕蓄水保墒、覆盖抑制蒸腾保蓄、调整农作物布局的适水种植、增施肥料提高水肥利用率、坡地粮草轮作、粮草带状间作和草(灌木)间作减少雨水径流等农业蓄雨利用技术措施相结合,田间采用小畦灌、点灌或滴灌。
甘肃实施雨水集流节灌工程模式是:每户建100平方米左右的集流场,打两眼水窖,发展1亩左右的庭院经济。广西河池地区发展水柜灌溉,改过去只能种一茬玉米为一茬玉米加一茬中(晚)稻,亩产由150公斤增长到700~800公斤,实现了温饱有余。实施了一户建一眼旱井或水窖,采用坐水种和滴灌技术,发展2亩抗旱保收田的集雨节灌模式。还有陕西的“甘露工程”以及山西、河南、河北等省雨水集蓄工程都对解决农民温饱、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发挥了巨大作用。
(六)南方小型机电提水灌区节水改造模式
我国南方小型机电提水灌区普遍存在泵站布局不够合理,泵站设施老化失修,机泵装置效率低,能耗高,输水损失大,田间工程标准低,灌水方法落后的问题。节水改造的模式为:对泵站合理布局,进行节能更新改造;对输水土渠改造为低压输水管道或衬砌渠道;对田间水稻灌区实现格田化,采用水稻节水灌溉制度,蔬菜灌区采用喷灌或滴灌。
上海市嘉定区在对185座提水泵站重新合理布局后,对301台套的水泵机组进行节能更新改造,使机泵的平均装置效率从38.45%提高到60.8%,能源单耗从7.43度/千吨米降低到4.5度/千吨米。铺设混凝土瓦筒管396公里代替土明渠输水,使渠道水利用率由原来的65%提高到95%,节约渠道占地4731亩。对水稻实施节水灌溉,每亩年节水300立方米。浙江省平湖市通过对提水泵站采取水泵斜装、取消底阀、出水口安装渐扩管、淹没出流等技术措施进行技术改造,泵站平均装置效率由35.6%提高到50.4%。对水稻实施“薄水灌溉,经常落干露田”的薄露灌溉,平均每亩节水128立方米。这种模式还在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七)城郊农业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
城郊农业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产值高、生产效率高、为城市生活服务。因此,必须发展高效农业,即资源利用率高、生产效率高、经济效益高的农业。这类地区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为:大田粮食作物建设喷灌、管灌工程发展喷灌、小畦灌,蔬菜、果园及经济作物发展微灌和喷灌,灌溉用水管理实施自动化控制。
北京市大兴县庞各庄采用这种模式建设了6885亩城郊农业节水灌溉示范区,其中:粮田管、喷灌面积5200亩,中心示范区微灌325亩,节水示范实验基地滴灌110亩,果树滴灌300亩,菜田保护地滴灌节水950亩。在整个示范区进行大规模整修道路、疏挖排水渠、配套建桥、植树绿化、打井配电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同时,采取喷灌,滴灌,微灌等多种先进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获得了年节水150万立方米,节电17.4万度,节省投工1.6万个,缩短轮灌周期3~5天,小麦、玉米两茬平均亩增产18.1%,瓜菜倒茬亩均增产15%的效果。平谷县对平原区的粮食作物全部实现喷灌化,每年每亩用水量由原来的250立方米降低到130立方米。山东省烟台市郊区发展了草莓、大樱桃、香椿和各种特菜的设施栽培,采用大棚膜下滴灌,有效的控制棚内空气湿度,提高地温,减少病害,促进作物早熟,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草莓大棚膜下滴灌每季可减少烂果300公斤,仅这一项就可收回全部节水灌溉投资。大樱桃大棚膜下滴灌可提前1~2个月上市,价格提高10~20倍。威海市环翠区建成的自动化控制喷灌和自动化控制滴灌工程均取得较好的节水、省工、增产效益。这种模式已在我国大中型城市郊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八)节水抗旱灌溉工程技术模式
我国无论是北方或是南方地区,均存在着许多季节性缺水地区,这类地区在农作物播种季节或某个生育阶段经常性的发生干旱,而在其他生长季节或生育阶段则降雨可满足需水要求,如不采取抗旱灌溉轻者减产,重者绝收。对这类地区,采取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为:选用适宜当地的各种节水灌溉技术如坐水种、软管灌溉、轻小型移动式喷灌机组等和平整土地、修建梯田、植树种草培肥土壤、覆盖保墒、合理耕作、采取节水灌溉制度相结合。
东北松辽平原和松嫩平原普遍采用坐水种节水抗旱灌溉模式,利用行走式注水点播机,将开沟、注水、点种、施肥、覆土一次作业完成,主要用于玉米、大豆、甜菜的抗旱点灌。目前,在黑龙江省西部、吉林省西部、辽宁省北部和西部、内蒙古东部地区,已把坐水种作为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环节,每年坐水种面积高达7000万亩以上。软管抗旱灌溉和轻小型移动式喷灌机组抗旱喷灌广泛应用于豫南、苏北、皖北和南方丘陵地区,利用轻小型喷灌机接软管浇灌或喷灌,也可利用山丘区水源的自然落差水头接软管浇灌或喷灌、微灌。转贴于 二、推广这些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一)提高认识,合力发展
我国水资源缺乏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水资源短缺对生态环境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远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在农民群众中还没有树立起水资源有限和水危机的意识,“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识观念还比较顽固,节水意识和水法律意识还很淡薄。在一些基层领导和干部中,为了实现短期的经济利益,仍在严重超采地下水的地区,继续加大开采地下水,扩大灌溉面积;有的流域在上游无节制地开垦,大规模发展灌溉,不但引起下游荒芜、沙化,而且造成上游灌区次生盐碱化。
当前由于发展节水灌溉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国策,因此许多部门都在抓节水灌溉这项工作。发挥各个部门的积极性本来是件好事,但也出现了多头抓节水,各自为政、资金使用分散、小打小闹、盲目性增加、形成不了规模、总体效益不够好的弊端。节水灌溉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技术上涉及到水利、农业、林业、气象、电子、轻工、冶金、化工、环保、技术监督等部门;在研究推广上涉及科技、教育、宣传等部门;在资金投入上涉及计划、财政、金融等部门;在组织管理上涉及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为了确保21世纪我国的水安全,节水灌溉已到了应由中央组织领导,打破部门本位主义,在国家总体利益的基础上,形成合力不可的地步。在发展节水灌溉采取的措施上,要打破常规,采取非常措施,改分散为集中、改小打小闹为战略安排、改单纯搞示范点示范区为全流域综合治理,改以需定供为以供定需,改追求工程建设规模为出台重大管理举措。使节水灌溉更大规模、更深入开展,使各方面政策措施更加配套,使节水灌溉的增产增收效益更加显著。
(二)应以国家投入为主
根据水利部最近拟定的节水灌溉规划(见下表),从2001年到2015年,每年发展节水灌溉工程面积2000万亩,为此每年需要投入资金84~91亿元。目前我国发展节水灌溉是以农民自筹为主,建设资金主要是使用银行贷款,贷款期限短,贴息年限仅一年,加之这种贷款属指导性计划,往往只有额度没有资金,国家没有其它优惠政策,因此贷款落实难度很大。据统计,1996年到1997年,由于国家起动了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建设项目,全国用于节水灌溉建设的资金约150亿元,经费筹集的渠道是:贷款32亿元,各级财政投入48亿元,集体和农民自筹70亿元,发展各类节水灌溉工程面积5000万亩。可见,由贷款和集体及农民负担的投入占到总资金的68%,各级财政投入只占到32%。由于我国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而节水灌溉的效益主要体现在改善生态环境等社会效益方面,要求农民投入太多的资金用于发展节水灌溉是不现实的。即使按上述的投资比例,国家的投入也显不足,农民和集体难以长期承受2/3以上的投入,如不加大国家的投入,节水灌溉也难以继续按此速度发展。
据预测,到2010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于500立方米的有天津、上海、宁夏、北京、河北、江苏和山西9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入境水量),其中天津、宁夏、上海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于170立方米。按国际标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000立方米为起码需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000立方米严重缺水边缘统计,我国2010年将有12个省、市、自治区低于起码需求标准,有17个省、市、自治区低于严重缺水边缘线。到2030年,全国约有20个省、市、自治区低于严重缺水边缘线,其中低于起码需求的有13个省、市、自治区。农业是最大的用水户,为了保障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农业节水将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节水灌溉的最大受益者是谁?可分为三种情况:
①为改善生态环境和向工业与城市生活让水所进行的节水灌溉,如上游向下游让水需要上游灌区节水;井灌区为减少地下水位下降需要井灌节水;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增加要求同一供水水源的灌区节水等,这类节水的主要受益者应是国家;
②兼有改善区域农业用水条件和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节水灌溉,如节水为了扩大或稳定灌溉面积和改善原有的灌溉条件,这类节水的主要受益者是国家和农民;
③节水主要是改善和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如对农作物适时适量供水、提高品质和早上市等,这类节水主要受益者是农民和国家。可见在总体上,国家是节水灌溉的最大受益者。
在水资源紧缺的地区发展节水灌溉,必然要对作物用水进行限制,如采用非充分灌溉制度,则是以降低单产换取区域总产提高为目的,对于单个农户来说不一定受益。即使在水资源充沛地区,单从改变灌溉技术来说,农作物增产的辐度也不太大,除经济作物外,粮食作物一般也只在10%~20%。据调研,从水源到田间,新发展出1亩节水灌溉面积平均约需投入3000元左右,改造1亩节水灌溉面积也得投入500~1000元;发展1亩坡地改梯田约需投入2000元左右。当前农业比较效益很低,农民负担很重且收入增长速度下降,在发展节水灌溉中一般只能承担投劳部分。因此,从现阶段我国国情来看,除发展温室大棚或经济作物等高产出的节水灌溉,应以业主或农民为主投入外,我国节水灌溉的投入应以国家为主。
(三)政策配套,提高灌溉用水管理水平
我国节水法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灌溉用水的市场机制不键全,农用水价偏低,不利于节水灌溉工作的开展。在推行节水灌溉中,管理是最重要的环节,也是目前最不为人们重视的环节,重建设、轻管理仍是长期以来没有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当前,灌区的农田灌溉水的水价仅为供水成本价的1/3~1/2。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在水、种、肥这农业生产投入三要素中,种子投入占27%,肥料占34%,而灌溉用水只占7%~9%。在一些引河灌区,水费支出仅占平均纯收入的2.1%。由于水价太低,导致农民不爱惜水,不舍得在购买节水灌溉设备上花钱;由于水价太低,灌溉管理单位收取的水费入不敷出,反而鼓励农民多用水;由于水价太低,水利工程难以维修更新,工程老化失修、带病运行,效益日趋下降。在节水灌溉管理中,加快水价改革是最重要的管理措施。
1998年中央水利工程供水出库价或河道取水的渠首价平均每立方米1.3分;地方水利工程的平均供水价格(批发价)为每立方米2.9分;农业用水零售价每立方米5分左右,适当提高水价,逐步达到成本水价,是水价改革的方向。目前不少灌区已开始适度提高灌溉用水的水价,但达到成本水价还很困难。为避免因水价上提,引起农业生产成本轮番上涨,应实行鼓励节约用水的科学水价制度,如容量和计量两部制水价和累进制水价,对于浪费水资源的行为,实行惩罚性水价。此外,在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和灌溉服务体系的建设方面,也还远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根据不同的生产条件对不同类型,特别是小型水利工程因地制宜地实行股份制改造、承包经营、股份合作制、租赁拍卖等多种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大中型灌区要积极推广用水户参与管理的经验,通过提高水价和加强管理,逐步实现以水养水,达到节水的良性循环。要加强灌区内部管理,精简机构,分流冗员,落实多种形式的经营管理责任制,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节水灌溉,就是要改变千百年来人们的农业用水习惯,改变粗放灌溉为精细灌溉、改不重视降雨的利用为充分利用降雨。按作物的最佳需水要求,在高效利用降雨的前题下,适时适量地进行科学灌溉,用较少的水取得较高的产出效益。它是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措施,是节约农业用水,缓解我国水资源不足的有效法途径,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使传统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转变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对传统农业用水方式的一场革命。当前,随着节水灌溉的发展,各地已出现了诸如: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业主承包农民土地入股、公司+农户等农业生产体系的变革,并由此带动了节水灌溉产品设备的产业化。因此,发展节水灌溉要促进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耕作制度的转变,促进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的现代化。
(四)应进一步强调因地制宜,克服推广中的盲目性
目前可供选择的节水灌溉技术有很多种,但都有一定的适宜范围,必须因地制宜,作好调查研究,进行充分论证和多方案比较,特别要考虑我国的国情,选择最适合本地区发展的节水灌溉技术措施。尽管在发展节水灌溉的历程中,主管部门一再强调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但是当前各地在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中,仍然出现一些不恰当的做法,如不按规律办事,行政干预较多,不根据需要和可能,不充分征求农民群众的意见,沿国道成线、成片修建仅为供参观用的所谓样板工程或旅游农业;有的农业节水灌溉工程本已有比较完整的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系统,又在上面重复修建喷灌工程,上级参观时开喷灌,实际生产时用管灌;有的井灌区已严重超采地下水,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本应通过修建节水工程减少地下水用量,改善和恢复生态平衡,但却继续扩大灌溉面积,地下水开采量不但不减少,反而增加等等。造成投入大量资金建成的节水灌溉工程不但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而且还挫伤了农民发展农业节水的积极性或带来负面的社会效应。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经济条件不同,作物类型有别,气候差异较大。因此,发展节水灌溉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在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条件和农村社会经济水平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选取各种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和模式。适合用什么技术,就用什么技术,经济条件许可用什么方式,就用什么方式。不照搬国外做法,不盲目追求高标准,不一哄而上,不搞一刀切。发展节水灌溉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将农业措施与水利措施相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相结合,形成各种节水技术的组装、配套与集成。发展节水灌溉还应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和增产、增收为目标,通过发展节水技术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各种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促进农业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业增产、增收,使农民得到更多实惠,用显著的经济效益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发展节水灌溉。
中图分类号:S27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833047
随着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农村水利灌溉技术有了较大进步。现阶段,农业水利灌溉工程是保证农业生产的有效措施,工程质量的好坏对农业灌溉效率有着重要影响,同时还关系着农民经济收入和国家经济状况,因此,一定要根据农村状况选择适当的施工技术,发展农业经济。
1 现代农村水利灌溉工程施工技术的概况
我国水资源有限,一定要合理利用水资源,因此,农村水利灌溉工程也在面临着新的发展要求。为改善我国农村灌溉工程技术,我国为此做出了很多努力并取得了很多成果,实现了节水灌溉,有效减少了水资源浪费现象,但传统观念影响较大,使得我国现行农村水利灌溉工程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影响农业发展,为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应不断研究新技术,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进而促进我国农业生产。
2 现代农村水利灌溉工程施工技术的研究
2.1 水利灌溉工程施工的技术方法
现阶段农村水利灌溉方法众多,满足了多种农业生产需求,并做到了有针对性的使用技术方法,用科学指引着农业生产发展。在我国北方常使用的灌溉方法是管道输水,这种灌溉方式也叫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就是利用水泵和管道系统将低压水输送到田间,这种方法应用以后,不仅能使水资源全部输送到田间,还避免了占田挖渠,同时,这种方法还不受地形的影响,方便农民使用。喷灌也是现阶段农村应用较多的灌溉方式,这种方法很少被地形限制,但却受风影响严重,使得用于灌溉的水分严重蒸发,所以这种灌溉方式一般不建议应用于气候干旱地区,同样也不适用与风力较大地区。所谓微灌就是在专业设备的帮助下,完成水资源输送任务,并借助灌水器将输送到田间的水分直接送达到作物根部,这是一种针对局部进行灌溉的方式。但这种灌溉方式成本较高,现阶段只有经济作物才使用。
2.2 水利灌溉工程施工的具体特点
水利工程与其他工程有着较大区别,主要体现在水利工程的施工地点通常是在河流、海岸或山涧地区,并受到自然环境影响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都为工程施工增加了难度,同时也增加了工作量。水利灌溉工程不仅是为了防止出现洪涝情况,还主要用于发电,为人们生活提供电能,更重要的是为农村提供灌溉,这项工程的作用很多,因此在建设时应严格管控质量,确保工程顺利进行。对于其建设时间应定为河流的枯水期,工程正式施工前还要进行截流工作,因此对工程施工技术就有了较高要求。同时要注意的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还要注意季节变换和水文环境的影响,这两方面对工程质量的影响较大。
3 现代农村水利灌溉工程施工技术的应用
3.1 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水利灌溉施工技术
根据农村实际情况进行技术分配和管理,对农村水利灌溉工程的状况进行分析,采用多种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应用到工程建设中,明确工程施工的管理方法和重难点,保证工程质量。如在工程建设中,为了防止水利灌溉工程出现渗水的情况,就要在工程建设以前对工程所经之路的地质土质加以探究,对工程建设的河流渠道特点加以调查和分析,这样既能使工程施工得以顺利进行,还能避免经济损失,使水利灌溉工程更加稳定和安全,农村水利灌溉工程施工技术与应用也可以得到全面提升,促进农村水利工程发展。
3.2 完善水利灌溉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和测评
工程施工单位就要制定明确的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方式,加强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并完善工程施工技术测评体系,确保水利灌溉工程施工质量。在输送水资源的渠道上,对施工技术的注意事项要加以明确,建立健全施工技术管理数据库,制定详细守则,减少因参数和数据的缺失导致工程出现质量隐患。此外,还要优化组织结构,制定详尽的岗位职责,通过测评体系找出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出技术管理上的不足,采用合适的措施将隐患消除,提升农村水利灌溉能力。
4 结 论
农村水利灌溉工程对农作物生长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也推动着国民经济增长,因此一定要加强水利灌溉工程施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我国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中存在的问题
1.1对于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的管理不够完善
政府部门秉着“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提高了对节水灌溉工程的监督管理,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时进行分析解决,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程建设的质量。但是在工程施工结束后很多部门就忽视了对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也降低了工程在农业管理中的使用价值。
1.2针对农村节水灌溉工程规划不合理
工程建设中设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但是在节水灌溉工程的设计中部分设计人员没有参考新时期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更多的是依据以往的勘察资料开展相关设计工作,降低了节水灌溉工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或是有一部分设计人员直接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大胆进行设计,对勘察资料的利用率比较少,这种现象会直接影响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工程的使用效果。
1.3农村种植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
在很多地方农民对于农作物的种植一直处于最传统的观念中,这种传统的种植观念无法真正发挥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的作用,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帮助农民及时的转变种植观念。
2.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
2.1采用渠道防渗技术和管道输水,减少输水过程水量流失
在农业发展的很长时期内,农业的灌溉主要是利用挖土成渠的方式将水输送到农田进行灌溉。在输送的过程中,水资源会有渗漏和蒸发,造成灌溉用水的流失。据调查显示,每年植物生产用水约有4,000亿m3,输送的水资源只有50%~60%被用于农田灌溉。因此,必须严格控制输水环节的质量,采取合理的方案进行节水,节约农业生产的成本。
2.1.1渠道防渗
在水资源输送过程中,渠道防渗材料的选择是多方面的。在农田水利工程实际建设中,通常会采用浆砌块石,干砌块石,现浇混凝土护面以及混凝土预制面等混凝土护面可以减少80%~90%的渗漏损失,浆砌石可以减少60%~70%的渗漏损失。此外,塑料薄膜可以减少90%以上的渗漏损失,但是成本较高。在应用混凝土护面过程中如果渠道较小,可以选用U型的混凝土渠道,这样有利于输水流量的改善,减小过水断面。
2.1.2管道输水
在输水过程中,水面蒸发和渠床杂草蒸发也会造成水资源的大量的损耗,可以采用管道输水减少蒸发损失。农田灌溉采用滴灌、喷灌等技术时,则用高压的输水管进行地面灌溉,一般为300-1,200KPa,可以减少5%-10%水资源的浪费,水的利用率可以达到95%。
2.2先进的节水灌溉方法的应用
2.2.1喷灌技术
喷灌技术是喷洒灌溉技术的简称,该技术是目前农田节水灌溉的主要技术。它通过水泵、动力机等动力设备将水加压,并通过具有一定高度的喷灌设备利用自然落差将水灌溉到其所覆盖的区域地段。喷头将水喷洒到空中,使水在空中分散成细小的水滴落到所灌溉的地面上,其不仅能够实现节约水资源,还能够使灌溉变的更加均匀,从而使农作物都能够得到灌溉。根据喷灌设备的灵活性程度可以将喷灌技术分为固定式、半固定式和移动式三个类型。其类型不同应用的范围也不尽相同。固定式喷灌设备除喷头以外,其余部分都不能动,该设备适用于农田范围较大的地区;半固定式喷灌设备除喷头可以移动以外,喷头支管也可以移动,相对于固定式喷灌设备而言,其机动性相对较好,适用于灌溉范围较大的农田区域;移动式喷灌设备所有部分均能够移动,三者之中其机动性最好,更适用于山区或灌溉环境相对恶劣的农田地区。
2.2.2微灌技术
微灌是通过管道系统将水输送到灌溉地段,利用安装在末级管道上的灌水器,将作物所需的水以小流量,均匀地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土壤的一种灌溉技术。与传统的地面灌相比,微灌是以较小的流量湿润作物根部区域的部分土壤,属于局部灌溉。微灌技术作为现代最重要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之一,具有显著的节水、节地、节能、省工、增长、适应性强、保持水土和提高作物品质等优点。根据灌水器出水形态,微灌一般分为滴灌、微喷灌和小管出流灌等类型。其中滴灌是利用滴头、滴灌管(带)等灌水器,以滴水或细小水流的方式,湿润作物根区附近部分土壤的灌水技术,滴头流量一般不大于12L/h;微喷灌是利用微喷头、微喷带(管)等灌水器,将压力水以喷洒状的水流型式喷洒在作物根区附近土壤表面的一种灌水方式,常用微喷头流量为20~240L/h;小管出流灌是利用稳流器稳流和小管分散水流,以小股水流灌到土壤表面的一种灌水方法,流量与微喷灌相当。
2.2.3渠道防渗灌溉技术
渠道防渗光该技术是我国农业灌溉使用最广泛的技术,其也是我国节水灌溉技术研究的主要技术措施。传统渠道灌溉技术水分流失占所灌溉水量的50%以上,水资源浪费严重。渠道防渗灌溉技术是在传统渠道灌溉技术的基础上,应用防渗水材料来实现降低水量渗漏损失,提高渠道内水资源的利用系数的目标。目前根据防渗材料可以将渠道防渗灌溉技术分为塑料薄膜防渗、砖衬砌、混凝土衬砌以及沥青护面防渗等多种类型。
3.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1节水灌溉技术的选用要因地制宜
农田的水土条件不同与农作物的类型不同,所选用的节水灌溉技术也是不相同的。节水灌溉技术的选用要因地制宜,符合农作物的特点以及农田的水土条件。在应用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过程中,对于产出效益不高的大田粮食作物,应该采用以地面灌溉为主的节水灌溉技术。并且还要加强对于膜垄沟灌技术等投资较小的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在条件比较好的状况下,农田水利工程中可以选择喷灌技术或是滴灌技术等需要较高投资的节水灌溉技术。
3.2要依据农作物的种植结构的调整确定节水灌溉技术的选用和变化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就是扩大林草的种植面积压缩耕地种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减少粮食的种植面积,以及扩大耗水较低作物的种植面积减少耗水高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以此来选择和确定节水灌溉的技术,保证单位用水量的农作物的经济效益和产出。
3.3重视对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
加强对农业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是提高灌溉工程使用效率的一种有效措施。当前我国存在一种普遍现象,就是在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前期各部门的重视程度都很高,并且会亲临现场实施指导工作,但是在工程建成后相关部门就疏忽了对工程的管理。针对这种情况相关管理部门应该提高认识,转变工作态度,根据节水灌溉工程管理的需要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并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安排专人定期对节水灌溉工程进行监督管理,及时发现工程项目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安排专人进行检修,最大程度的提高农村节水灌溉工程的使用效率。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应该重视对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的发展,利用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对节水灌溉工程进行改进,设计人员在设计阶段既要参考勘察资料也要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相关管理部门应该提高对积水工程的管理,最大程度的发挥节水灌溉工程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科]
2 灌溉节水环节及技术体系
农田供水从水源到被作物吸收、形成产量要经过四个环节。第一是从水源取水,通过输水、配水等一系列工程设施把水送到所需要灌溉的地方;其次是通过田间灌溉水技术将水源来水转化为土壤水;第三是通过作物根系吸收水分,由土壤水转化为生物水;最后是通过作物的一系列生理过程在作物水分的参与下形成作物产量。大力研究发展由水资源调配技术、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农艺节水技术和节水管理技术等技术组成的节水灌溉技术体系,并应用于各个节水环节是农田节水的必要途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是整套技术体系的关键,下文详细分析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措施。
3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措施
3.1 渠系配套改造技术
从上世纪中期就强调渠系配套,但至今效果仍不是很显著。一直以来,我国灌溉区投入有差别,干支两级渠道大部分由国家投资,斗和斗以下渠道建筑工程多由群众集资,斗以下工程配套不良,质量也难以保证,且重视建设、轻视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渠系工程年久失修,直接造成渠系水利用率低下。根据众多灌区的现状,如果对渠系灌溉系统进行配套改造,把现有的渠系水利用率提高10%,全国每年可以节约400亿m3左右的供水。所以,必须将渠系配套技术作为节水灌溉的一项重要任务,使现有的工程效益充分发挥。
3.2 渠道防渗技术
渠道是农田灌溉的主要输水方式,但传统的土渠输水渗漏损失比较大,一般占到输水总量的50%~60%,一些土质较差的渠道渗漏损失可达80%左右,是灌溉水损失的主要方面。因此,采取渠道防渗是发展节水灌溉的主要技术措施。渠道防渗工程技术,是指减少输水损失、控制地下水位、提高渠道水利用系数的工程措施。
防渗衬砌的主要材料有灰土、水泥土、混凝土、沥青混凝土、砌石和复合土膜料等,相应的渠道防渗方法有土料压实防渗法、三合土料护面防渗法、混凝土衬砌防渗法、沥青护面防渗法、石料衬砌防渗法、塑料薄膜防渗法等。
由于渠道防渗适用于全部的灌溉土渠,所以选择恰当的防渗技术措施就成了关键,一般的选择原则有四点:①防渗效果较好,减少渗漏值一般应多于50%;②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施工简便,造价低廉;③寿命长,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耐久性;④能提高渠道的输水能力和抗冲能力,减少断面面积。
3.3低压管道输水技术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简称“管灌”,是利用低压输水管道将水直接输送到田间农作物,在输送工程中减少蒸发损失和渗漏的技术。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系统大部分由水源、水泵和动力机、连接保护装置、输水管道、给配水装置还有其附属设备等设施组成。以管代渠,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输水过程中的蒸发损失和渗漏损失,使输水效率达95%以上,比混凝土板衬砌渠道、土渠、砌石渠道多节水10%~30%。根据我国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严重超采的现状,建议应大力发展低压管道输水技术,努力实现输水管道化。
3.4 喷灌技术
喷灌是利用管道、水泵、动力机等专门设备把水加压或利用水的自然落差将有压水送到所需灌溉的地区,通过喷头把水流散成细小的水颗粒,均匀地散布在农作物上进行灌溉。喷灌系统有三种形式:①固定式,即组成喷灌系统的各部分设备都是固定不动的,其优点是操作简单便利、生产效率较高、占地面积较少、容易实现自动化等;②移动式,即喷灌系统的动力机、水泵、管道、喷头等部分都可以移动,其具有结构简单,所需资金少,机动灵活、设备利用率高等优点;③半固定式,即喷灌系统除喷头和装有很多喷头的支管可在一定范围内移动外,其余部分固定不动,支管与输水总干管常用给水栓连接,其特点介于固定与半固定系统之间。
喷灌有明显的节约用水、降低劳动力成本、节约耕地、对地形土质要求小,灌水较为均匀和增加产量等优势。在灌溉大田作物、经济作物、蔬菜、园林草地等领域应用广泛。与采用传统土渠输水的地面灌溉相比,灌溉节水40%左右,粮食作物增加产量15%~25%,经济作物增加产量15%~30%,蔬菜增加产量2倍左右。
3.5地面灌溉
地面灌溉是最古老、最常见和应用最广的灌溉方法,灌溉水引入农田后,在重力和毛细管作用下渗入土壤,田间工程设施简单,不需能源,易于实施。由于我国水资源和能源短缺、经济实力不足、技术管理水平较低等原因,推广发展节水型地面灌溉技术是节水灌水技术的关键。
根据灌溉水渗入土壤的方式,传统的地面灌溉可分为四种:①畦灌,从末级灌水渠将水引入畦田中,灌溉水在畦面上以薄层水流形式在重力作用下沿畦长方向流动,同时向土壤中垂直入渗浸润土壤。②沟灌,从末级灌水渠将水引入灌水沟中,灌溉水在沟中沿沟长方向流动,部分水靠重力作用和土壤毛细管作用通过沟壁浸润土壤。③格田灌溉,从未级渠道将水引入用土埂围成的格田,并保持一定深度的水层,靠垂直入渗径润土壤。④漫灌,只有简单的土埂,引水入田后,任水漫流渗入土壤。各种地面灌水技术的适用性不同。对于密植作物,一般应选用畦灌;对于水稻或冲洗改良盐碱地,可选用格田淹灌;而对宽行作物则适宜选用沟灌;漫灌适用于灌溉天然草场或引洪淤地。
若改进传统的地面灌溉,进行隔沟交替灌溉或局部湿润灌溉,可以有效降低棵间土壤蒸散发占农田总蒸散发的比例,使田间土壤水的利用率得到显著的提高,还可以较好的改善作物根区土壤的通透性,有利于根系利用深层土壤储水。
3.6 膜上灌
膜上灌是指在作物行间铺盖的塑料薄膜上行水,水流从薄膜上的小孔下渗以浸润作物根部土壤的一种节水灌溉方法。地膜栽培和膜上灌结合使用,其优点是可以节约用水、保持肥效、增加地温、抑制杂草和促进作物高产、优质、早熟及灌水质量高等。实践表明,采取膜上灌水技术比常规沟灌节水50%左右,增产5%~50%不等。在我国北方缺水地区适合大面积推广使用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灌水技术。
3.7 坐水种(点水灌)
坐水种指在干旱严重和缺水地区,挖穴下种时灌少量水以保证作物出苗的一种节水灌溉方法。在生产实践中,可以利用坐水种单体播种机,使开沟、浇水、播种、施肥和覆盖土一次完成,适合有小水资源的旱地农业区。实践表明,玉米坐水种,1kg2可节水900m3,节电100kW·h,增产幅度15%左右,增收幅度20%~30%。
3.8 微灌技术
微灌是一种新型的高效用水灌溉技术,包括滴灌、微喷灌、涌泉灌和地下渗灌。微灌可以有效提高水的利用率,比喷灌节水15%~20%,比地面喷灌节水50%~60%。微灌普遍适用于各种土壤,在干旱缺水的地区具有好的发展前景。
4 结语
要发展节水农业,工程技术措施是必要手段。因此,只有推广节水灌溉的技术措施,因地制宜地发展各项节水技术的综合应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农田灌溉每个环节的水损失,提高水资源的总体利用效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节水问题,实现全方位节水的宏伟目标。
【 abstract 】 the rural farmland irrigation project developmen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mportant means. In recent years, with increasing to national rural irrigation project investment, promote the rural irrigation project construction to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In irrigation channels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rrigation channel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and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personnel quality consciousness, take some necessary quality control measures to perfect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formulate construction standard, can more effectively improve irrigation channels to optimize and construction technique and quality control. This paper, from the irrigation channels in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to cause the quality problems put forward some measures.
【 key words 】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Irrigation channels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灌溉渠道施工质量控制
一般来说,施工质量控制实际就是满足施工前的设计要求、工程合同要求等的一项操作规范与作业活动。换而言之,施工质量控制就是为了达到某种规定的标准所采取的相关措施与方法。
2.水利工程施工中引起质量问题的因素
水利工程施工中引起质量问题的因素很多,主要的包括以下几点:(1) 没有工程质量保障体系。(2)对施工人员、材料和机械的管理不善。(3)施工环境的差别与施工工序的混乱。(4)施工中的操作不符合规范。(5)没做好施工质量监理日志。
3.确保水利灌溉工程质量的解决方案
水利灌溉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工作的重点是保证施工质量控制,这是保证工程质量控制的关键因素。工程中的设计选型和施工质量直接决定着工程质量的好与坏。以下是具体措施。
3.1建立起工程质量的保障体系
为使水利工程质量有所保证,就必须建立切实可靠的保证质量的体系,如编制相应的质量手册,制定工程质量监督的方案,锁定技术管理的目标。让质量手册更加具有操作性、监督性、系统性和指令性。
3 .2 管理施工人员、机械和材料
水利工程直接建设者是施工人员,因此,控制工程质量遵守以人为核心原则, 控制质量的源头始动力是施工人员。施工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必须被经理部门充分地调动提高他们工作的责任感,增强他们对施工的质量重视度, 树立“工程建设重中之重是质量”的观 念于施工人员心底。建筑水利工程的主体是材料,所以,在建设工程项目的过程中,控制施工材料占有重要地位。要禁止所有的粗制滥造技术或者没有达到标准的施工材料运用在工程建设之中。体现施工现代化重要性标志是施工机械,这直接影响了施工进度与工程质量。因此, 合理地、科学地、正确地使用机械设备,对实现工程目标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3.3 做好施工工序与施工环境的控制
在水利灌溉工程施工中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质量管理的环境(如建立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制定好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标准) 、工程技术的环境(如工程水文、地质、气象等)。所以在工程施工前,要将影响质量的所有因素分类列出以及汇总,并针对该施工工程的具体问题与特点,研究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以控制质量,以便提前做好相关工作,特别是要加大控制施工现场的力度,为了给安全施工与工程质量创造优越的条件。影响工程质量主要因素之一是施工工序。加强控制施工工序质量力度,就能够将控制工程质量把事后检查扭转为事前预防。达到“以预防为主”的要求。控制施工工序的质量,一般的步骤是:实施严格分析、果断判断,通过统计与分析各项工序的随机抽检数据,从而对全部施工工序过程是否具有平稳性、正常性进行判断。此外,在控制施工工序质量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下列几项:工艺流程应该受到严格地控制;整个工艺流程是施工作业基本的依据和规定的章程, 任何施工人员不能擅自对工艺流程进行改动;工序施工中的作业条件必须进行严格控制,包括所有的施工人员、机械、施工的材料、施工的方法与环境等;只有把各个作业条件有机高效地串联结合起来,才能够使所有工序活动过程稳定正常地运行。要及时地检验工序活动的施工效果, 统计工序活动的施工质量并进行综合性分析,及时了解工序活动进展质量的动态,以使施工工序中工作效果达到设计要求与规范。制定若干连续控制质量阶段的目标。在达到了某个既定阶段目标之后,要尽快总结该阶段目标的质量控制经验,以此确保实现下一个预定阶段目标,只有这样才可以使施工工序活动从头至尾处于良好质量控制状态中。
3.4要求施工操作严格按照规范实行
增强施工中的操作规范性要从以下多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合理地选择施工地点,这是顺利进行施工的前提条件,具体内容包括预制场、堆料场、拌合场等等。第二,配置混凝土,在混凝土配置时候需要考虑施工地的气候、温度等外在因素,以合理地选取材料,保证混凝土使用的性能。要严格控制水泥,一方面需将拌合场把好关,按照配合比设计,采用统一的砂浆与灰斗拌制砼;另外一个方面应该统一采购运输水泥,以施工队伍每天的实际进度为出发点,同时对水泥的消耗量进行检查,防止工作队员偷工减料。最后,质量检查员需要对护坡的砌石砂浆的密实情况进行统一检查,如果一发现空洞要立即进行经济上的处罚,并且责令返工。
3.5 施工质量的监理日志需做好
控制防渗工程的施工质量另一项重要措施是坚持每天记录施工工程质量的监理日志。要求承包商的三级质检员做好施工质量的日志,认真记录本施工队、本班组以及项目部当天施工质量情况并分析影响质量的相关因素,及时供给监理工程师进行查阅及对照检查。派驻各个施工的目标阶段监理小组以现场检查的情况为根据并及时处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认真做好记录,以供给单元(工序)检验时进行查阅。在每道工序完工或者单位工程完成之后,监理部需要和施工单位对此进行逐项检查与验收,若合格则签发相对应的合格证书,然后进行下道工序或单元工程,同时也要做好对施工工序质量进行检查和验收的记录。实施这一制度可以对工程施工质量的动态情况进行合理有效地控制,给随时掌握工程的施工质量提供首项资料。
4.结语
综合上述所提,在施工工程中要联系结合实际情况,加强管理和控制在建设渠道工程中每个环节的计划、技术、制度与质量,施工中各环节紧凑相连,以保证施工工程在有利的施工条件下的质量。提高施工人员质量意识,加强培训施工队员的技术,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制定相关的施工准则,实施一系列强有力的控制质量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工程的管理水平、保证工程的质量,使灌溉渠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电力企业应深刻地认识到工程技术对于电力工程质量的保障,对于提高其安全性的重要意义,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保证工程建设的水平。
1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简析
在最初的电力工程阶段,对于管理大纲的编制是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电力工程的管理工作是要立足于电力工程的规划以及设计的重点的,要以实际的工程建设作为技术管理的依据,以便进行科学的管理。此外,要由大纲产生相应的管理文件,并把大纲和监理文件进行整理,形成体系,应用于工程建设。其次是对工程施工前的管理。要对施工的单位进行技术方面的考核,这个考核的依据将会形成投标的文件以及所签的合同,从而判断出施工单位的技术能力能否满足电力工程建设的需要。要求施工单位所进行的施工组织以及在方案的设计中,都要以工程的要求和目标特点为依据,对施工单位进行高效的技术方面的监督管理。再次,施工中的技术管理。对于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最重要的时期就是,在施工过程中对技术的管理。在施工过程中,对于技术管理依然要立足于实际情况,以施工的环境为参考,抓好技术管理的工作。在施工过程的技术管理上,需要更全面,更具科学性,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方法来实现,如进行技术监理等,从而达到保质保量的目的。
2电力工程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技术人员专业能力有待提升。技术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成为阻碍电力工程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管理人员对自身认识不清,缺乏责任感,并且管理经验比较缺乏,使得电力工程技术的管理无法真正有效的开展。在现实的工作情况中,往往会出现工程造价不稳定、无法控制工程的投资成本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就是因为管理人员的错误决定,而且会导致一些重复采购和施工的现象出现,对工程造成不利的影响。2)管理流程需待加强。电力工程建设是一项具有极强的综合性的工程。其需要多个机构和部门的相互协调和共同努力来完成,从而对工程的质量给予有效保证。但是,每个部门又都具有其自身的独立性,在工作实施的过程中形成了繁琐的程序,大大降低了工程施工的效率,出现延误工期的现象,导致工程技术管理无法充分发挥出它自身的作用。3)管过实施细节有待细化。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实施的环节缺乏注重细节,缺乏严谨的态度。如,对于施工单位的考核,在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材料的质量是否完全达到所要求的标准等;又如,对于责任的追究不到位,工程责任分配不是很明确,不够细致,一旦出现什么问题,就无法找到相应的责任承担者,这些现象都是导致工程的经济效益受到极大的损害。在电力工程技术管理方面,注重整体管理的情况下,也要考虑到对于细节的管理,以更好的保证工程的质量。
3电力工程技术管理优化措施
3.1提升管理人员技术管理意识
电力工程管理对于电力工程这一项目来说具有很大的影响,它将影响电力工程的施工情况等,进而影响电力工程的经济效益。为了更好的保证电力工程的经济效益,所以要加强对该工程的管理。首先,需要加强管理人员技术管理的意识,在有了较高的管理意识之后,才可以更好实施管理。当管理人员的技术管理意识达到一定水平以后,管理制度也就会不断地完善,促进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优化。
3.2提高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这一工程中,除了管理人员的素质满足工作水平需要以外,还需要对施工的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施工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开展也是有重要影响的,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的高低不但影响着施工,也体现在接受管理的程度上。在提高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上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引进人才。就是不断吸引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为企业带来新鲜的学业,改善现有的施工模式以及促进技术人员对于工程技术管理的接受,使管理大纲充分高效实施。二是对现有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培训要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提高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使管理制度能够顺利深入实施,保证管理的有效性,促进电力工程的发展。
3.3对管理流程进行优化
在电力工程管理中,流程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我们需要在每一个流程中做好相应的管理。如对于开始施工之前的管理,我们只有在充分准备好一切的前提下才可以进行施工,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原料的预算、机器设备的预算等,并保证相关的会议正常展开。必须要保证原材料的数量和质量完全符合标准之后才可以展开施工。再如,工程完成后要进行严格的审查确保工程的质量达标。
3.4加强技术管理制度的制定
实现更好地电力工程技术管理,那么就需要制定技术管理制度,所有的电力工程施工人员必须是合格的,具有足够的水平可以进行工作的,而且应当针对现实的情况进行一些特殊技术的培训,还要对施工人员的操作资格证明进行考察,保证施工人员具有较强的安全施工意识以及较高的工作水平。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一旦发现非专业的人员,应当立即对其进行专业化培训,在不能进行培训的时候应当调离其他岗位。在面对处理一些棘手的电力工程项目时,一定不能凭自己的一己之见坚持进行继续施工,避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需要对电力工程的一些工作做出相应的标准化规定,对具体问题建立明确工程施工的责任制,将责任细化,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感,避免出现推卸责任的现象,同时可以降低相应的经济损失。制定出责任制度后,可以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规范电力施工的过程。
3.5监督技术实施过程
对电力工程技术的管理要落实到电力工程施工的每一个环节,而这些环节中技术的实施过程又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们要加强对于技术实施过程的监督。电力工程建设,是一种非常重视安全的工程建设,所以它对于工程的质量要求就特别高,而质量是由施工技术决定的,由此可见,加强技术实施过程的监督也是提高电力工程技术管理水平一个重要手段。
4结语
是电力工程建设在当下时代必不可少的,要想使技术在电力工程建设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就必须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立足实际是最重要的条件,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并要保证该制度的顺利实施,提高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水平,确保技术充分发挥作用,提高电力工程建设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桂军,袁楠.如何做好电力线路工程施工中的管理工作[J].科技与创新,2015.
[2]薛建华.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难点剖析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
中图分类号:U4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203-01
一、施工前的准备
1.路基加宽
首先要对旧路的状况进行调查,并对原路基的病害进行处理。调查内容包括旧路路基的填筑材料、使用和损坏等病害情况,分析病害的种类、规模、状态、原因等,并在施工前或施工期间,对路基不同类型的病害要进行彻底地处理。其次,路基施工前应完成击实试验和土的液塑限试验。通过击实试验确定路基土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为路基施工检测压实度提供参照依据;通过液塑限试验取得路基填料的塑性指数,以确定该土样能否用于路基施工。
2 .基底处理
旧路两侧一般为排水边沟和碎落台,边沟经长期的雨水侵蚀,其下部已基本变得相当软弱;平台由于绿化其底部实际也为腐质土。对于上述情况地基必须作彻底清除,对于地下水丰富区域,须铺设透水性材料。基底压实度一般比规范要求高出1~2%;减少地基沉降,选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填筑路基,不但可以降低地基沉降,还能节省材料。施工时必须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保证基底承载力,减少新老路基剪切变形。
二、路基加宽施工技术
1.开挖台阶
在路基加宽施工时,首先将原路基的边坡进行台阶化处理。使用机械把边坡开挖成每个台阶平面不少于两米的台阶,如果施工环境限制,最少也不能低于一米;同时,开挖的台阶为向内侧倾斜的2%-4%的坡度。进行这样处理的原因是,在路基加宽进行施工时,可以让新旧路基更好的衔接成为一个整体,使整个改建工程路基更加稳定。因此,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在这一环节必须严格落实,细致处理。
2.路基填料
路基填料对路基的沉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原公路经过多年的通车,以及自身的自然沉降,原路面的路基部分压实程度较好,然而新的路基加宽部分的压实效果却不能保证,虽然经过施工时的大吨位压实机具的碾压处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稳定因素。因此,在路基填料选择方面必须引起重视。在新加宽路基部分所使用填料问题上,综合施工的实际情况、建设费用,尽量采用和原公路所使用相同的填料,或者采用透水性能好的材料进行路基填筑,以保证路基质量。在路基进行填筑时,还应将填筑速度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防止以后剪切变形。
3.施工碾压
当路基填筑材料摊铺以后,开始进行碾压。碾压前要先将确定松铺的厚度等一系列现场数值控制好。在进行施工碾压时,宜采用大吨位的碾压机,碾压工艺参考试验段的数据进行作业。当碾压加宽渐变段时,现场施工管理人员要把握好碾压的宽度;实行分层碾压时,将路基填筑每一层的填筑厚度进行控制,然后进行压实,保证压实质量。在原路基和新路基相衔接不稳更要加强质量管理,纵向碾压后保证每层结合部位平顺,且压实度的数值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4.排水防护
路面排水对整个路基的防护非常重要。质量再好的路基,如果没有可靠的排水设施最为保障,其使用寿命也是非常短暂的。排水设施就是将路面范围内的雨水,快速的排除出路面范围,缩短其在路面停留的时间,降低其对公路的损害。在施工时,可以使用水泥混凝土在硬路肩的外侧设置拦水带,拦水带和露肩之间形成流水槽,然后在20或50米设置一个泄水孔,泄水孔与边坡急流槽相通,最终引导雨水流向排水沟中。
三、公路路基加宽施工补强措施
1. 铺设土工积物
土工格栅具有抗拉强度高、伸长率低,不易变形等特点,其全面与土体接,大大增加了与土体的摩擦,有力约束土体的侧向位移,土工格栅网格与粗颗粒填料结合,其最优的镶嵌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加宽路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在加宽路段中的铺设,可以增加新旧路基的结合,增大结合部抗剪能力,防止新路基的沉降对老路基的破坏,从而达到稳定新旧路基不均匀沉降的效果。
土工格栅设置可根据路填土高度进行设置,当路基填筑小于1.5m时,可在底部进行设置3层;填土高度在1.5m~8m(10m)时,在路基底部和顶部各设置3层;填土高度大于8m(10m)时,在路基底部和顶部各设置3层,中部平台设置3层,其中底部铺设在基底平整碾压后铺设1层,每2层填土铺设1层,上部铺设位置为上路床顶部和底部、下路床底部各1层。土工格栅铺设宽度根据加宽宽度进行,但新旧路基铺设宽度不应少于1.5m。条件许可情况下可采用长60cm¢12钢筋进行锚固,并进行注浆,钢筋穿越新旧路基土层,对抗剪起积极作用。土工格栅可优先考虑使用钢塑双向土工格栅,但其伸长率应小于4%,抗拉强度应大于45kN/m,锚固间距及搭接宽度与普通施工同。
2. 冲击夯实
路基的本体沉降主要与路基本身的压实度有很大关系,进行充分冲击,使其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整体,使路基本体和地基的沉降都达到最小,以减小路基的沉降,减少或避免新老路基结合部纵向裂缝的产生。由此,可选择冲击碾压(夯实)的方法,对路基进去补强。冲击碾压施工可提高加宽路基的压实度,使新旧路基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结合成一个整体,增加其极限抗,使路基本体沉降减到最小以便使其沉降系数减小;冲击碾压另可避免结合部因碾压不足出现软弱的滑动层。
路基施工的机械碾压很难达到规范要求的96%的压实度已相当的困难,根据粤赣高速公路的施工经验,使用冲击夯实可使压使度达到98%。目前在我省高速公路中使用较多,施工技术较为成熟的蓝派压路机(强夯机)。机械作业时牵引机带动压实机压实轮滚动,压实轮轮廓非圆曲线对地表施以揉压―碾压―冲击的综合作用,使土体从上部至下部深层随着压力波的传递得到压实。
在施工前选择有代表性的路段进行试验,对机械的行走速度、影响深度、沉降量、行走遍数等进行总结。通过采用冲击式压路机对路基进行冲碾补压施工,使路基压实度得到提高,加速路基沉降,最大限度地缩短了路基自然沉降的时间,有效地减少了路基的沉降变形,对新老路基的结合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3.跨年度施工
为降低加宽路基的沉降量,尽可能做到路基跨年度施工,使路基能够经历雨季的考验,并且在路基完成后尽量开放交通,在路上采取一些措施,使车辆尽可能的在加宽处行驶,加大行车荷载作用,把沉降量降到最小程度。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汽车拥有量也不断的增多,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的加强公路路基加宽施工技术,完善道路的经济社会功能。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汽车保有量将会大大增加,很多超负荷的公路只有通过拓宽公路路面的措施缓解行车压力。这就促使公路工程施工企业不断提高公路路基加宽施工技术,在公路改建过程中,施工管理人员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方法,全面把握好改建重点,将改建公路的路基工程质量严格控制,不断提升公路路基加宽施工工程质量,才能确保公路质量,进而才能从根本上建设出优质的公路满足国家和人民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董杨:《公路施工中的路基施工技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1)
引言
目前电气工程技术已经在我国油田广泛应用,改造工程项目也逐渐密集,其中中转站电气改造工程数量最多,中中转站特殊的工作性质以及功能决定,维保保障油田省生产的持续性,中转站电气改造工程需要在保障正常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因此中转站电气工程改造项目技术难度以及风险系数更高,这也是本文主要探讨的方向[1]。
1中转站电气工程改造施工特点
中转站是基层油田单位的生产核心,为了确保生产秩序,中转站需要24小时不间断运转,电气工程改造需要在确保中转站正常运行的基础上进行,施工应分区分段施工,在施工前需要自定严格的施工计划,并划分施工区以及非施工区,在涉及电力、水力等线路设备改造时,应进行备用能源更换。是在施工过程中施工队伍应与中转站工作人员建立完善的沟通渠道,在出现相互干扰时应及时沟通妥善解决。中转站内电气工程改造项目主要包含变电设备改造、配电设备改造、电力线路改造、动力设备改造、照明设备改造等内容。施工过程中需土建、工艺以及通讯部门以及技术人员的全力配,自身改造工程也需要多个领域的技术人员,因此在施工组织阶段,需要全部技术人员以及各方工程参数者,对施工电气图纸以及施工土木图纸进行全面的分析,重点在技术交叉工作环境进行分析。如吊架预埋、基础型钢预埋、线路保护管预埋等,并出具详细的工作间以及工作分配计划,并按照电气施工技术规范制定出具体的施工方案,减少应缺少施工计划,或施工计划拟定不够科学产生的施工风险[2]。
2转油站电气工程改造技术要点
2.1新旧设备的参数校对
不可避免的需要加装新的电气设备以及相关组件,电气设备的使用适用参数较多,同时为了确保设备的使用稳定性,要确保参数的适用性与一致性。设备之间的参数必须要调制一直。这就需要施工技术人员按照图纸提供的参数将现场继续使用的旧设备进行参数核对,如有参数不一致的情况,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设计更改。如新设备参数不符需要联系厂家进行更改或定制。
2.2电缆敷设要求
机泵改造一般伴随电缆的敷设工作,需要对新增加的机泵敷设新的电缆,但愿电缆沟内时正在使用已经通电的电缆,为了确保油田生产的持续进行,无法进行全面的断电,部分施工环节需要带电施工,施工人员必须全程穿戴绝缘防具,使用绝缘和防爆工具,专人指挥,专人监督,确保施工安全。
2.3盘柜安装空间受限
在电气工程改造施工中,盘柜安装也是施工难度大,风险点密集的施工项目之一。盘柜改造时在原有的配电室内安装盘管,部分是以原盘柜为基础进行改造,但无论哪种施工类型都存在下述施工难点,首先盘柜重量较大,多数型号的配电盘重点都超过400斤,搬运难度较高,同时尺寸加大,配电室空间狭小安装困难。因此,在配电盘安装前应测量具体尺寸,如果大于进户门尺寸应进行拆门和改造处理,如安装过程中屋内空间狭小或配单盘重量无法人力安装,应将屋顶拆除,使用吊车辅助安装,安装后对棚顶进行修复[3]。
2.4安装材料进场要求
电气工程改造的施工周期一般相对较差,许多施工项目存在季节性跨度,因此施工材料需要长时间跨季节存在,如果保存不当会受到室内外的温度、水分等因素影响,出现性能的减弱,材料强度降低等情况,导致材料性能以及安全性下降。因此施工过程中应建立严格的材料使用计划,对每一个施工环境使用的材料种类以及材料数量精确计算,尽量做到材料的即用即进,避免长期存放材料,如在施工阶段应故出现施工延期的情况,应根据需要延期存在的材料进行必要的存放处理,保障存放环境温度、湿度适应,符合材料长期存放的基本需求。
2.5各部门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