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心理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9 09:17:5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护理心理学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护理心理学论文

篇(1)

二、现阶段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问题所在

(一)护理心理学课程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相当多的医学院校中,与其他核心专业课程相比,护理心理学往往是“副科”的代名词,其所受到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护理心理学虽被设为必修课,但护理生一般也不太重视,所以对这一门科目的学习和认知程度不够,甚至有些老师也认为护理不是十分重要的课程,只要学习遵守纪律上课,是否专心听讲也无所谓,以致教师在讲课时也比较随意,没有更多的备课准备。

(二)护理心理学课程理论基础多、内容枯燥

传统台上写板书,台下记笔记的教学方式往往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是单一、枯燥、乏味的死记硬背,硬往脑子里灌输知识,往往适得其反,而护理学的教学内容又过于强调一些关于心理的理论概念,教材中涉及的对于基本理论和概述,以及规律讲述的比较多,许多专业名词以及各种心理学流派的理论,护生很难理解,内容与现实问题产生一定的脱节,使学生提不起丝毫的兴趣使之“望而却步”。

(三)课时设置都是理论学习,没有实践

护理本身就是与实践分不开的一种高实践产物,没有时间的护理学习称不上一个完整的护理心理学,全程科目学习下来,关于理论方面的考核往往在很早的课程讲解时就已经考核完毕,重要的是接下来的实践工作,实践在护生只在内心有一个心理护理的概念,考完理论实践早就丢之脑后,但是在临床上护生很难进行实际的心理护理,这就使学生在进行具体实践是心理学习的适应能力十分有限,直接影响了护理生接下来实践的步伐。

三、新时期护理心理学教学改革策略分析

(一)适当增多护理心理学的教学学时,改变考核方式

学习成绩的考核评定,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检查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变相调动与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讲,改变考核方式可以引导护生对护理心理学的学习态度,不仅可以进一步完善了护理心理学教学考核改革,提高护理心理学教学效率,同时还可以通过模拟临床心理护理进行考核,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运用护理心理学知识正确的面对自我自我,从而有利于提高护生的护理水平和专业素养。

(二)利用网络资源中的金品课程

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教学生认识和了解一些正规的充满正能量的网站,让学生充分利用其中的资源给自己充电充分利用这样一种优质资源进行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在课余还可以自己去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不断的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三)角色扮演法

师生之间可以按照心理情景剧的模式演绎较色扮演的剧情,由教师给出一定的剧情或者医院场景,由学习来进行模拟演绎,即在一个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进行,又与此同时,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亲身经历的过程和情感,这种形式可以使学生在以后的实际运用中应付自如,真正体验到护理病人的心理应该是什么样子,端正自己的心态。

篇(2)

1现代医学模式对心理护理的要求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现代疾病是综合多因素致病,要对上述三轴系统进行全方位诊断治疗,注意情绪、个性、不良行为、心理应激这四大因素。要求护理工作者:(1)计划护理,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2)心理护理,调节患者的社会角色(重视患者同医护人员的关系,不应存在求和被求的关系),稳定患者情绪,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应激反应,调节其情绪变化,帮助患者增强适应能力[3]。

2心理护理的原则

心理护理内容较多,在进行临床护理工作中应遵循一定原则[2]。(1)心理护理与躯体护理的整体性。对患者进行躯体护理,以减轻新的情绪反应,心理护理以减轻情绪对身体的作用,阻断情绪恶化加重躯体反应的恶性循环,建立心身良性循环能达到心身协调。(2)心理护理目标的个性化。同一类疾病,患者都有某些相似的心理反应和躯体反应,但是,作为某个患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等各异及遗传素质不同,其个性特点亦不同。患者的心理状态、应激反应就发生了特殊性变化,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有计划的心理护理。(3)实施中解决主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了”。心理护理工作中,首先抓矛盾的主要方面,视其为患者最主要的问题。由于在现代疾病中(多为慢性病),多数目前还未寻找出特异的治疗方法,部分患者就产生悲观消极、甚至厌世的心理活动,从而形成心理-病症加重-心理的恶性循环。医护人员应就此给以心理疏导,讲述心理因素对疾病影响的重要性,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4)重视医院环境(医护与患者及其家属的关系、精神环境)。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亲切感,促进患者尽快适应医院环境,积极配合医疗护理。

3心理护理的目的

3.1满足患者的需要,搞好医患关系心理护理的基础是良好的医患关系,因此首先要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患病后,患者的生活规律发生了较大变化,医护人员应尽量满足其饮食、睡眠和休息等生理需要,使其生理过程得以尽早恢复。关心爱护患者,满足其爱与被爱的需要。尊重患者的个性、习惯,以满足患者的心理、社会需要。平等、同等对待所有患者,使其感受到有同样的社会地位。同时医护人员应向患者介绍医院状况(设备、医护人员技术水平、诊断治疗条件),所患疾病的科学知识,以满足患者的安全需要。

3.2调整患者的社会角色患者进入角色,与原角色发生冲突,多数表现为生病后仍想继续工作,对此应予以调整角色行为疏导,以利于康复。当疾病转入恢复期或慢性时期,则应逐渐淡化其患者角色意识,有利于恢复其社会角色[4]。

3.3调整患者情绪,缓解心理应激患者一般都具有焦虑、恐惧、疑虑和抑郁心理以及与家分离后孤独、失助、失望等情绪变化。这些变化会加重患者病情,及加剧其心理应激,甚至致其死亡,必须予以调整,恢复其乐观、稳定的情况,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多数心理应激所引起的后果可通过心理护理加以缓解[5]。

3.4改变患者不良行为许多疾病的发生与不良因素有关。应说明不良行为的危害性,应用行为疗法,认识疗法改变其不良行为[6]。

3.5增强患者心理适应能力及处理心身反应能力引导患者及时适应患者角色、病房环境,用心理学方法处理疼痛、失眠、病残丧失感,孤独寂寞及其病态身体意象。

4心理护理方法

4.1搞好护患关系掌握人际吸引原则,注意个人端庄、诚恳、和善友好的仪表。经常与患者交流,发展友谊,多关心其病情,使其产生感恩报答之心。放下架子,尊重患者,平等相处,多方了解患者的需要、动机、个性和行为习惯,有针对性地避难求易搞好关系。

4.2重视语言与非语言沟通技巧多用治疗性语言与患者交谈,解释病情,疏导其思想症结,积极暗示,安慰患者情绪。如告某相同患者刚刚治疗好转或痊愈出院等,暗示其疾病可治愈,前景美好。要明确回答患者提出问题,果断表态,切勿使用消极暗示,犹豫和含糊其辞的语言,同时重视语调、表情、动作、态度相配合这一非语言交往技巧。

4.3缓解患者心理应激,调整其积极情绪把医院设备、医护技术及以往治疗同类疾病成功经验,向患者详细介绍。将重症和抢救患者与一般患者隔离。

4.4改变患者不良行为和生活习惯对患者进行个性测定,根据其个性结构和特征向其说明其个性的优、缺点及其与疾病发生的关系,促其逐步改变不良习惯和行为。

4.5改善病房环境尽量美化环境,布置好病房设施,保持清洁安静,调整病友间关系,促其友好交往,相互关照。

4.6促进患者尽早适应患者角色,教会其放松方法运用心理防护机制(潜意识中),使其保持精神活动的平衡和稳定。促进患者散步、疏泄、转移注意力及练气功、太极拳等放松方法。

5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培养

现代医学模式要求护理人员除具备有“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利他精神,“增强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职责外,还应具备有敏锐的观察力,灵活的注意力,准确的记忆和独立思考能力,具有稳定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性格;同时对工作极端负责和处理果断,具有渊博的医学知识及良好的人际关系、语言表达能力和熟练的操作技术,因此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养[7],加强护理人员的在职教育[8],学习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和医疗知识,树立献身护理事业的事业心,加强护理技巧训练,深入护理实践,不断总结成功失败的经验,以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

【参考文献】

1陈本秀.浅议传统文化观念与心理治疗.社会与医学,1998,11(5):40-41.

2岳文浩,赵耕源.现代临床心理手册.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40-149.

3杨菊贤,张锡明.实用心身疾病学.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2,97-99.

4高素芝,曹继艳.患者角色的适应与护理.美国中华健康卫生杂志,1998,1(5):166.

5陈学诗.当代心理卫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89.

篇(3)

 

心理护理的作用与价值越来越多地被人们认识与重视。在多年的护理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如果能将心理护理恰到好处地用于临床工作,治疗效果会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我科从1997年8月—1998年10月共收治贫血患儿1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0例,白血病5例;年龄最大13岁,最小3岁。贫血是血液系统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由于各种脏器受到损害,贫血时组织与器官缺氧而产生一系列症状。表现在口唇、粘膜皮肤及面色苍白,病程长的患儿常有疲倦、营养低下,如不及时治疗和精神护理,可危及生命。

1 住院时的心理护理

病人入院后由于环境陌生,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总有一种孤独、无助的感觉,所有我们护理人员首先要主动与病人沟通,促进彼此了解,向病人介绍医院环境,病房设备及使用等注意事项,同时还要了解病人的病史、病情及心理、家庭、社会等有关情况,对病人的疑虑要耐心解释,尽量满足病人生活及心理上的需要。这样有利于减轻和消除病人的焦虑、无助的感觉,增加安全感、归宿感,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期刊网论文格式模板。

2 住院期间的心理护理

贫血患儿由于病程长,年长儿对疾病的治疗信心不足,讲一些客观理由,害怕打针、输液,有时拒绝治疗,我们多次去病房加以说服,主动和病人交谈,要以同情和理解的心情来安慰病人护理毕业论文护理毕业论文,态度要和蔼、热情,在与病人交谈过程中,尽量避免病人所关注和敏感的话题,不对其病情妄加评论,以免加重病人的心理负担,通过对贫血患儿的心理护理后,均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儿童患者心灵幼稚,依懒性强,特别是患儿长期慢性病久治不愈者,其心理尤为紧张、悲观,他们总想听到医护人员对自己病情的预测,心理负担重,认为该病是一种很难治的病,整日闷闷不乐,对治疗影响极大。我们护理人员要多次和他们谈话,给予精神鼓励,讲解一些类似此病恢复的过程,介绍成功的病例,使患儿由被动治疗转为积极主动配合治疗。通过上述的心理护理,有思想负担的患儿均能保持良好、稳定的心理状态。

心理护理不仅反映了医护人员与疾病之间的特殊关系,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发挥着技术医学和药物治疗并不能代替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心理护理。

3 出院后的护理和注意事项

篇(4)

对于作为舶来学科的“医学伦理学”,如何用其教育学生、指导实践?一直以来国内学术界和医学界并没有很好地处理“舶来性”与“本土化”之间的关系。致使部分医学伦理工作者全盘吸收西方医学伦理思想,将西方医学伦理原则尊奉为医学伦理学界的“道德圣经”;进而推崇西方国家所极力宣扬的价值观念,而放弃了国人所应有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民族精神的历史积淀,凝聚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承载着本民族的自我认同和价值诉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其实质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坚定信念和情感依托,以及在与外来文化的比较与选择中保持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可与依赖。

自清末明初起,西医逐步取代中医的地位,成为中国医学的主体。与之同时,西方医学伦理思想开始冲击,并逐渐取代中国传统医德思想。20世纪80年代,医学伦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自西方传人我国,各医学院校普遍开设了相关专业课程。然而,在医学伦理教育教学中,无论从主流伦理思想还是从学科话语体系,从《希波克拉底誓言》到《赫尔辛基宣言》,从建构于社会契约之上的医患关系到建构于自然权利之上的患者自主,从生命伦理学“四原则”到基督教伦理学家倡导的“允许”和“行善”原则,无不体现了医学伦理学科的舶来性,处处留有西方文化的深层烙印。

尽管早在1932年,宋国宾教授就撰写了中国第一部医学伦理学著作—《医业伦理学》,试图以儒家仁义道德观为基础,构筑适应中国文化的医学伦理体系。近30年来,也有部分学者积极实施医学伦理的中国化探索,试图寻找汉语文化语境下医学伦理学发展的新途径,但是由于中国近代社会造成的文化断层及现代社会部分学者对西方文化的盲从,医学伦理学始终缺少应有的文化自信。如在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用西方医学伦理理论观点主导国内医学伦理课堂,大谈特谈功利主义和个人自由,试图使西方医学伦理科学化和普世化;在临床实践中,善于用西方医学伦理原则指导国内医学道德实践,而背离了现实的风土人情;在伦理委员会建设过程中,习惯于用西方认证体系评估国内机构伦理委员会建设,以宣染伦理委员会建设的成就。

作为一门人文社会学科,医学伦理包含着明确的价值判断与文化选择,折射了特定社会在其发展与变化过程中所留下的民族和文化印迹。推进医学伦理学本土化建设,用中华文化滋养国内医学伦理学的成长与发展势在必行。只有将医学伦理学根植于中国人自己的文化范式之中,融人自己的语言体系和文化传统,中国医学伦理学才具有真正的活力与意义,才能在世界医学伦理交流中赢得足够的话语权。在我国由文化大国走向文化强国的今天,让中国人“自信”的“文化”至少包括三个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对于提升医学伦理文化自信有指导与借鉴意义。努力从优秀传统文化中传承“医乃仁术”的道德信仰,从革命文化中培养医生的牺牲奉献精神,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架构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医学伦理学,讲好中国医学伦理故事,传播好中国医学伦理声音,树立中国医学伦理事业应有的文化自信,中国医学伦理学建设必将迎来辉煌的明天。

篇(5)

2夜间护患情况分析

2.1病人自身的病理生理特点心血管病人夜间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加强,易引起心肌细胞抑制,导致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等,甚至会引起病人在夜间出现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的心律失常而死亡。所以夜间对心血管病人来说是发病的高发期。

2.2护理人员方面的因素护士均为女性,体力较弱,再加上每月一次的生理期,夜间生物钟紊乱,身体极度困乏,且夜间值班人员少,无人监督,如果没有较强的责任心、良好的道德修养及自制力,就很容易放松对病人的观察而导致不良后果。

2.3陪护方面的原因夜间陪住人员,往往适应不了生物钟的紊乱而困乏入睡,加上住院时间长,陪床人员身心疲惫难以提供变化的信息。

3夜间临床观察与护理

夜间护士应详细做好床头交接班,了解病人日间病情变化,主要治疗、心理、睡眠及饮食情况,熟练掌握急救器材及药品的使用情况,并知道急救仪器的放置位置,以助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和顺利采取急救措施。同时根据心血管患者病情变化特点,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制定夜间工作流程护士接班时要详细交接,并将交班内容整理在交接本上,以便夜间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作。防止遗漏治疗和护理。

3.2按护理等级要求定时巡视病区,包括病区安全设施、专科设施及急救仪器设备情况、仪器使用情况、巡视住院患者的病情变化、了解值班医护人员的动态。保证夜间全病区的护理安全。

3.3夜间病情观察、治疗及护理。对夜间治疗的患者,我们更应该保持高度慎独精神。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保障治疗及时、准确无误地进行。

(1)对病区患者的病情要做到心中有数,要随时观察患者的神志及精神状态变化,及时了解患者主诉,如胸闷、胸痛、心悸、气急,并进一步观察其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及时通知医师并采取相应措施,如吸氧、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等。

(2)定时测量脉率、脉律,心率、心律、呼吸和血压,要定时巡查液体滴速。

(3)检查患者用药情况,密切观察患者的用药过程及不良反应。对睡眠不良的患者要及时反馈给值班医生,排除外周环境的干扰,或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协助患者安静入睡,保证患者睡眠。

(4)对不能自理的危重患者要定时翻身、扣背,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皮肤护理。

(5)密切观察心电变化,并做好详细记录。如有异常及时向医生汇报病情。

3.4氧疗的护理观察予以持续低流量吸氧,夜间病人处于睡眠状态,吸氧管容易脱落、阻塞,应经常检查,保持其通畅,同时做好患者家属的宣教工作,说明低流量吸氧的治疗意义,不可随意调节氧流量,以保证氧疗的正常进行。氧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发绀等情况变化,定期进行血气分析,以便更好地调节氧浓度或流量。

篇(6)

选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在我院心内科实习的护理学员50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学员分为观察组25名,对照组25名。两组学员在年龄、性别和学习成绩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教学方法

1.2.1教学内容及目标

护理实习生在心内科接受6周的实习。通过6周的学习,要掌握心内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观察要点、常见症状的护理,以及常见急症的处理。两组学员第1周由科室总带教统一进行带教,主要复习心内科相关理论知识。

1.2.2对照组

实习第2周起,由科室带教老师对学员进行一对一带教,学员跟随教员在临床上对患者进行相关疾病的护理和观察病情。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由带教老师结合临床对学员进行心内科专科问题的讲解。实习第6周进行考核。

1.2.3观察组

实习第2周,由总带教统一带领学员熟悉心内科临床实践相关内容。第3周起进行案例分析的教学:①选择典型案例。结合心内科教学特点及长期的教学经验,由总带教选择科室常见的、典型的临床病例,进行整理和加工,比如选择具有典型的心绞痛症状的冠心病病例或者是典型的心肌梗死的病例。②教学与临床同步。总带教将病例和问题有计划的展示给学生,鼓励学生预先接触患者,进行采集病史、体格检查,直观的了解心绞痛的典型症状并与书本的理论结合。同时,进一步追踪病例,认真查阅资料,进而提出自己对案例的看法。③每日总结。学员根据病例每日向总带教汇报自行查阅资料的情况,动态护理评估的情况以及初步拟定的护理措施。并且提出自己在案例学习时遇到的问题请总带教解答。④案例汇报。通过2周的案例分析教学,学生从健康评估、临床表现、护理诊断和措施、健康教育等方面对心内科一个典型的冠心病患者进行病理汇报,要求以幻灯的形式展示。科室总带教通过学生的汇报了解学生掌握心内科知识的情况,同时进行总结评价。实习第6周进行考核。

1.2.4教学效果的评估和考核

①理论考核:考试实行统一命题,理论考试内容为心内科专科基础知识,均为100分。②护理技能考核:由院内、外相关专业护士长共同组成考核组,考核内容包括常规护理技能、心内科特殊护理技术。③案例分析考核:考核内容为心内科具体病例护理方案制订(需具体细化)。

1.2.5统计方法

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两组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实习第6周对观察组学员共发放调查问卷25份,回收有效问卷2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

3讨论

3.1心内科护理教学特点

心内科教学内容繁多复杂、教学难度大,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差、综合利用知识不足等问题。我科室每年承担护理实习生的带教工作,除了培养学生拥有过硬的专科的理论知识外,还需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心内科对护理实习生的带教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3.2案例教学法更有利于培养实习护生的案例分析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由于在案例教学中,往往有现成的病例可供观摩,学生获得的信息更直观、更感性,也就更容易理解,对知识的把握更容易准确到位。学生面对1个案例,需要和患者进行沟通才能采集到有效的病例资料,进而考验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案例教学培养的人才是具有创造性、开拓性、临床实用性的人才。

3.3案例教学法更有利于培养实习护生的护理技能

在具体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我们结合心血管内科的自身的特点,摸索出一些自身的教学特点,比如:心房颤动的案例涉及到电复律(电除颤)操作,以往的集中式理论教学只将电除颤的流程填鸭式的授予学生,而在应对具体患者时对照组的学生对操作要领已经遗忘。观察组的学生通过对心房颤动案例的追踪学习,将临床上所见所闻与自己查阅到的知识结合,熟练掌握了电除颤这些特殊的心内科操作。对照组的护理技能成绩平均为(74.9±4.5)分;而观察组的成绩平均为(80.9±6.9)分。实习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对临床护理问题的分析及处理能力,因此,案例教学法与护理实习教育的目的十分契合。

3.4案例教学法对于提升护生的理论成绩无明显效果

两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是因为护理实习生在临床实习前已经掌握了护理学和相关疾病的理论基础知识,传统的教学模式暴露出的只是学生过分依赖于教师的教授,操作能力差、临床决策能力弱等问题。因此,在临床教学中,教师并不能将单纯的理论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学成果的标准,理论考试的成绩只能说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能力。但理论考试在临床的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有助于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自觉性。

3.5案例教学法广受实习护生的认可

84%的学生对案例教学法感兴趣。他们认为,案例分析会激发学习的动力,从原来的被动接受知识到现在的主动接受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大大的提高,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对解决临床实践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许多学生一致反映对自己的学习有更多的主动权,自主地挖掘所需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另外,还增强了他们语言沟通的能力和团队的合作能力,临床护理操作技能也有所提升。

篇(7)

第二,在病人难以接受的护理操作中,都给病人详细解释其必要性。例如术前需要插胃管和导尿管,病人不理解,能吃能尿为什么还要插胃管和导尿管,向他解释做喉的手术,咽和食道入口都有切口,如果经口饮食,食物和唾液会腐蚀缝合口造成感染,因手术时间较长同时又要输液输血,膀胱会潴留很多尿,不及时引出会产生急性尿潴留和膀胱炎,病人理解和想通了很乐意与我们配合,顺利插入导尿管。在插胃管操作前本人告诉病人插胃管时可能会有胃管的胶皮气味,及石蜡油引起口中不适感,还会有恶心、呕吐、流泪等,这是正常的神经反射,只要按照我们的要求配合操作,症状都会减轻,适应之后就会消失,在进行操作时,我与患者一起做吞咽动作,同病人讲话分散他的注意力,因此很顺利的将胃管插入胃中,尤其通过咽喉部肿瘤处时病人配合很好,未发生胃管的阻滞或肿瘤中。

第三,在术后的护理操作中我们密切观察病情,不忽视任何一个微小的问题,全喉切除术范围较广,颈部加压包扎时间长,患者有头部肿胀,在床上做一个很小的动作都很困难,让病人头高位,并经常头颈部热敷,以促进静脉血的回流,每2h给病人翻身拍背,以防坠急性肺炎,病人术后唾液较多,每次查房告诉患者不要吞咽,以防唾液腐蚀切口引起喉瘘,术后3d过去后病人可以下床活动,扶病人进行轻微活动以增强体质。在全体医务人员的精心护理和耐心解说下,患者对我们产生了信任感,在我们进行的任何护理操作,病人都心甘情愿与我们配合,术后未发生感染、褥疮,如期伤口拆线,拔胃管,治愈出院了。病人出院前十分感激我们,他说每次治疗都经过你们再三的解释使我消除了许多疑虑,愿意跟你们合作,在我看来耐心细致的解释不亚于服一剂良药。

篇(8)

为对照组患者进行心血管内科的常规护理。常规护理的内容包括:协助患者进行各种检查,满足其合理的需求,配合医生进行治疗等。为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风险管理。进行风险管理的方法是:

1.1.1进行风险评估

1.1.1.1对患者自身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心血管疾病病情复杂、病程进展较快,可直接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多为中老年人群,常伴有多脏器的慢性疾病,在对其进行治疗时,可能会引起其他器官功能减退。同时,这些患者的自身保护意识不强,易发生跌倒、烫伤、坠床等风险事件,且大部分患者自身未能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容易因用力排便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因长期卧床引起压疮等。

1.1.1.2对用药风险因素的评估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的病情较复杂,经常要使用降压药、抗凝药、强心药等多种药物,护理人员在为患者用药的过程中若未能按照医嘱用药,或用药配伍不当,或忽视患者其他合并症及个人体质的差异,易引起患者不适或加重药物的毒副作用。另外,漏发、错发口服药、遗漏静脉用药、给药时间不当、给药剂量不当、静脉滴注速度过快等均是常见的用药风险因素。

1.1.1.3对仪器及操作风险因素的评估心血管内科患者经常会使用心电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等设备。若仪器保养不到位,抢救时仪器发生故障,会影响患者预后的质量。护理人员操作仪器不熟练,也会引发护理风险事件。

1.1.1.4对护理管理风险因素的评估心血管内科疾病病种较多,病情较复杂,且易合并多种并发症,对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较高。若护理人员专业知识薄弱,工作经验不足,风险意识较差,盲目地执行医嘱,对患者存在的潜在风险因素评估得不够准确,对突况的应急处理能力不足,会延误患者治疗的时机,影响患者预后的质量。

1.1.2进行护理风险管理

1.1.2.1组建风险管理小组由心血管内科护士长和高级护理人员组成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完善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要求小组成员按制度办事,并根据心血管内科疾病的特点,遵循先预防、后治疗的原则,制定人性化护理风险管理预案。在患者入院后,根据患者的病情、合并症、生活自理能力等评估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参照护理预案做好有预见性、有目的性的护理风险管理工作。同时加强护理人员进行日常监护及急救的能力,规范应急护理流程,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2]。出现护理风险事件后,需由护士长和责任护理人员详细登记所发生的事件及预后,并由风险护理管理小组针对该事件进行归纳性的反思,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建议及措施,规避类似事件的发生。

1.1.2.2避免患者因自身因素发生风险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安全的病房环境,如在病床上安装护栏,防止其坠床,在走廊上设置栏杆扶手,并保持地面干燥,防止其摔伤。对患者及其家属宣传预防风险事件的知识,提高患者主动规避风险因素的意识,并指导其做好相关的防护工作,如患者在便秘时,叮嘱其切勿用力排便,可遵医嘱为其使用缓泻剂,防止其因用力排便诱发心血管事件。

1.1.2.3加强用药管理护理人员应熟悉不同药物的药理、药物的毒副作用及给药途径,合理地进行药物配伍,在配药前查看配伍禁忌表,登记可能出现配伍禁忌的药物。药物应现用现配,并在用药前严格执行“三查七对一注意”的制度,分别在用药前、用药过程中、用药后查对给药剂量、给药途径、患者有无药物不良反应、输液滴速等。必要时使用输液泵、静推泵为患者用药。叮嘱患者在自行使用药物时不可擅自增减药物剂量或改服其他药物等,在出现不适感时及时告知医护人员[3]。

1.1.2.4加强仪器管理,提高操作技能护理人员需定期对治疗仪器进行保养和维修,保障仪器能正常运转,充分发挥治疗仪器的功能。医院要注重提高护理人员操作医疗仪器的技能,定期进行仪器操作培训及考核,避免因仪器操作不当而延误临床治疗和抢救工作。

1.1.2.5改善护理管理方法医院可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考核,组织其学习有关新药物、新仪器的知识及使用、操作的方法。同时还要注意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观念和防范意识,掌握患者发病的症状、体征、近期治疗及用药的情况,动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心肺功能,重点观察合并多种慢性疾病的患者,全面掌握并评估患者病情的进展,消除潜在的风险因素。护理人员应按照护理风险管理预案进行护理工作,规范护理服务的流程。医院还要培训护理人员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保障每位护理人员都能够独立应对各种护理风险事件,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抢救、治疗时机,改善其预后。

1.1.2.6妥善处理不良的护理事件一旦发生护理风险事件,护理人员应及时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取得他们的谅解,并说服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无惩罚性地鼓励护理人员积极上报护理风险事件,以便风险管理小组能够及时分析出现护理风险事件的原因,整改护理模式,改善护理流程。

1.2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情况,并使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评定表调查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护理后,观察组中有2例患者发生了护理风险事件,占本组患者的1.3%,其中有1例患者跌倒,有1例患者出现了压疮。对照组中有15例患者发生了风险事件,占本组患者的9.4%,其中有2例患者跌倒,有3例患者出现了压疮,有7例患者接受的护理服务操作不到位,有3例患者接受的急救处理不当。观察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有153例患者对护理服务表示满意,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95.6%,对照组中有140例患者对护理服务表示满意,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87.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篇(9)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2010年1月~2010年12月60例产后抑郁症产妇,年龄18~36岁,平均25岁,其中56例初产妇,4例经产妇;36例剖宫产,24例顺产;10例产妇生男婴,50例生女婴;文化程度:14例小学,30例中学,16例大专以上。随机将60例患者分为干预组(A组)和对照组(B组),对A、B组患者年龄、分娩方式、文化程度进行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1.2方法

1.2.1心理问题调查

对产后抑郁症评定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精神抑郁自评量(SDS)。焦虑是SAS标准分>50;抑郁是SDS标准分≥50,对患者进行测试时严格按照量表进行。

1.2.2干预措施

B组仅给予一般常规检查医学护理,不给予系统干预。A组在常规医学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①给予孕期保健、卫生宣教,并培训孕期知识、母乳喂养知识,对产妇给予心理安慰和精神鼓励,使其恐惧心理得到减轻。同时,做好家属思想工作,使其能积极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经常与患者谈心,进行开导,使不利因素在萌芽状态得到消灭。②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医院环境,并提供协调的医患关系。在患者入院时需要给予热情接待,生活上给予患者方便。③产妇临产前给予教育,若其有心理恐惧,给予其心理安慰,找出其存在问题的原因,积极与其沟通,帮助患者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④为盼生儿子,但却生了女儿的产妇给予心理医学护理,宣传生男生女都一样的思想,使其消除心理焦虑。

1.2.3评价方法

患者入院及产后15天均进行SDS和SAS评定。

2结果

通过对产后抑郁症进行心理干预具有明显意义,见表1。通过表1可发现两组首次进行SDS和SAS评定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再次评定在2周后,发现两组SDS和SAS均下降,但A组更显著,由此可发现心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的重要性。

篇(10)

2通过基础护理技术教学培养护生的心理素质

2.1在基础护理技术教学中培养护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大量临床工作实践证明,整个医院的医疗质量与护士的责任心和业务技术水平关系极大[7]。而护生的社会责任感直接关系到将来医疗护理工作中的责任意识、服务质量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受到当前社会大环境中一些不良方面的影响和护生自身的原因(大多是独生子女),导致护生的社会责任感普遍欠缺。所以,教师应加强对护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相关的事例,比如由于工作责任心不强,导致医疗差错事故,造成病人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病程迁延甚至危及生命,使护生认识到以后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提高护生的责任意识;另外,在基础护理技术操作技能的实训练习中,可以让护生参与实训的组织、管理,培养护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师还应培养护生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意识,向护生讲述护理界一些优秀工作者的先进事迹,用实际事例感染护生、号召护生,使护生对护理事业有坚定的信念,热爱护理事业,愿意为人民的健康服务。

2.2在基础护理技术教学中培养护生的人文关怀

护理的服务对象是人,现代护理学的理论将人看作是由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等方面组成的整体。因此,人文关怀已成为护理的基本要素和核心内容之一,是护士必备的素质和能力。有研究表明,护生在校时期建立起来的人文关怀能力有助于其将来关怀护理工作的开展[8]。教师可以在基础护理技术教学中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引导护生体验、感悟和实施关怀。具体做法是:教师在进行护理技术操作示范教学时,将关怀知识和关怀技能清晰而准确地展示给护生,使护生体验到关爱,知道该如何在操作中去关爱服务对象。如教师在演示鼻饲法时设置临床案例:25床,李红,女,47岁,中学教师。因“舌癌”入院行手术切除,病人术后第一天,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但比较虚弱,遵医嘱给予鼻饲流质饮食,补充营养。教师在准确细致地进行操作示范的同时随时运用关怀语言,如“您好,因为手术的原因您需要进行鼻饲补充营养来帮助您早日恢复健康。鼻饲的时候需要从鼻腔插入胃管,插胃管时可能有些不舒服,但如果配合好会很顺利的,一会儿在操作时我会随时提醒您怎样配合,操作时我的动作也会很轻柔的,所以请您不要紧张,好吗?”在插管的时候,当插至咽喉部(约14~16cm)时,嘱咐病人“请您现在做吞面条的动作,对,好的,您做得非常好”在用注射器抽取温水和流质饮食后,先将注射器在自己的手腕处试一下温度,感觉温度合适了再灌注到病人胃内。通过教师的语言、态度和行为引导护生观察和评判。在随后的实训教学中,还可以让护生用角色扮演法,分别扮演护士和病人进行真人的鼻饲操作练习,然后让护生分别反思“在今天的操作中你关心病人了吗?你的关心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你觉得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你在扮演病人接受操作时心里有什么感受呢?你对‘护士’的操作满意吗?”等等,请护生之间先互相评价,然后教师再对护生的操作及关怀行为进行评价,针对问题给出正确的信息,并将鼓励性和建设性的评价及时反馈给学生。通过上述环节,逐步形成和发展护生的关怀意识和能力。

2.3通过基础护理技术教学培养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沟通是人际关系建立的基础,在护理工作中,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保证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也是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教学中发现,大部分护生更倾向于对操作技能的掌握,却不知道该如何有针对性地与病人进行沟通。因此,作为担任基础护理技术这一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的教师要积极承担起指导护生人际交往的任务,在课堂上为护生创造尽可能多的交流沟通机会,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在基础护理技术教学中,采取课前发言、课堂提问的方式既可以考察护生对于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掌握,还能锻炼护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的学生在发言或回答问题时,声音很小,这时教师要及时鼓励学生再次大声复述一遍,并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在进行操作技能的传授时,教师可以灵活采用案例、情景、角色扮演、护理双向体验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在进行操作示范时,教师首先要做好与“患者”的解释和沟通;在进行操作练习时,教师要向学生强调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和“患者”解释和交流的重要性,并在操作考核时,将护患沟通记入成绩,引起学生的重视,并促使学生主动练习和强化。

2.4培养护生探索实践的创新精神

教师可利用基础护理技术的操作实训课培养护生勇于探索实践的创新精神。为此,教师首先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临床护士典型工作任务为内容”来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其次,采取“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实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结合护士实际岗位的工作过程,将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贯穿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边做边学,教师边做边教。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更多地强调基础护理操作原则,而不去过分地强调具体的操作步骤,让护生有机会在实践中思索、探讨,不断改进和完善护理技术操作方法。

上一篇: 小学电教信息化论文 下一篇: 国际经济贸易毕业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