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9 09:18:0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中地理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二、高中地理作业分层设计
首先,高中地理作业利用颜色来分层。台风根据距离影响本地的时间和风力强度,分为白色、绿色、黄色、红色、黑色5个警报信号等级。我也依葫芦画瓢,首先明确一学期的重难点,在布置作业时选用红色或黑色纸张布置作业,重点或者难点的章节内容用黄色纸张,其余的根据学生掌握状况用白色和绿色纸张。比如必修一的“地球运动”是难点,也是必修一学习的基础,但会考和高考中的地位下降,所占分值减少,所以在学习这一章节时的作业时选用橙色纸张,介于黄色和红色之间;而气候特征、成因、分布在整学期甚至整个高中阶段都是重难点,就用红色纸张;“自然灾害——洪灾”内容相对简单,但在区域地理中仍旧涉及,就用绿色纸张。我虽然对色彩心理学研究不多,但还是了解红、橙、黄等暖色使人血压升高,情绪高涨,紫、蓝、绿等冷色使人脉搏减缓,情绪沉静,我需要学生在重难点面前情绪高昂,充满战斗力,在一般知识点面前沉稳冷静,不能因为易于掌握而骄躁。利用彩纸布置作业,不仅在视觉上丰富学生的感官,尤其是刺激有视觉优势的女生,也有利于学生一目了然的掌握一学期的重难点,尤其便于男生对一学期学习的宏观掌控,更让学生在一学期的学习中有张有弛,张弛有度。
其次,将地理作业分成必修与选修。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维克托费德罗维奇•沙塔洛夫曾经提出编两类练习题集:必修作业的难度适合所有学生,选修作业难度适合学优生。踩着前人的足迹,我也将地理作业分成必修和选修,所不同的是,在此基础上,我还将必修和选修分别设计了两种方案,所以总共是“两部四案”。必修作业一般为书面、口头类作业,为短期作业;选修一般为实践、探究类作业,为中长期作业。我认为必修作业为巩固、强化基础知识和技能的,选修作业为提升地理素养、地理思维,培养地理兴趣的,所以我并不认为选修作业就只面对学优生,我要求学生完成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作业。在考虑男女生在地理学习中生理、心理的差异,在感知能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的基础上对地理作业进行分层设计。必修作业在设计时,方案A主要表现为知识体系构建、示意图及其变式图和分布图等的绘制设计与运用等,方案B主要表现为基础知识整理、地理规律总结及运用等。选修作业在设计时,方案A主要表现为观察、实验、制作模型、对时事热点进行评价的分析型作业等,方案B主要表现为撰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小论文、通过网络搜集构建主题知识库的网络作业、调查报告等。其中在必修作业中的书面作业中的试题训练选择上,方案A偏向于综合题、一图多题,题型丰富多变;方案B偏向于材料题,以常见题型为主。例如,同样考查我国西北棉花种植区位条件,方案A以区域图呈现,探究西北是否可以扩大棉花种植规模,方案B以材料呈现,依据材料分析西北种植棉花的优势和劣势。不管是必修还是选修,方案A偏向于男生,方案B偏向于女生,但是学生具有自由的选择权,可以必修选择方案A而选修选择方案B,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意识到自己的优缺点,做到有“自知之明”。
二、增加读图方法和技巧
在地理的教学过程中,有了地图的参与,教师才能更好地训练学生的能力,确定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们地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教给学生一些有效的读图方法或者技巧,让学生学会把地图中比较隐藏的重要因素发掘出来,为今后地理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学生地理成绩的关键其实就是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重视这个环节的教学。首先,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用图习惯。俗话说,熟能生巧。学生在多次用图过程中可以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读图方法。因此,在平时的地理课堂教学时,地理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地图进行学习相关知识的习惯,要让他们勤用图。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要概括某个城市的基本特征的时候,学生就要结合某个城市的地图进行学习,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识记、理解和运用。例如,教师要求学生对中国铁路的一些分布图进行有效观察,这就需要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也要对铁路沿线的一些地区或者是主要的河流和省市以及工业基地等给予有效的观察。此外,教师再配以精练的讲解,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在结合地图进行地理知识的讲解时,要选准图像,使学生学会识图和用图,通过读图来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和原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们在解答“中国地形”特征的规律时,就要让学生懂得如何使用《中国地形图》或《地形剖面图》。学生通过与地图知识相结合进行图像记忆,可以有效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再如,如果我们在解决问题时知道了某个城市的位置是在北纬35度某大陆的西岸,根据这些相关的信息,我们就会很容易地推断出它是地中海气候,这种气候的特征是冬季多雨,夏季少雨,春季景色最美,并且没有长久的冰冻,适合生长比较耐旱的、树皮很厚的常绿灌木。相关的信息使得相关的地理问题解答起来也容易很多,这样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促进他们利用地图进行解决地理知识的动力。此外,在学生对地图有了一定的掌握,并且还能有效地进行运用的基础上,教师要让学生注意进行及时复习巩固,同时注意让学生在运用图导法的时候要建立起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图解法将提供新材料、新情境的文字式的选择题进行迁移突破,从而化难为易,有效地推导出学习地理知识的规律与原理,促进自己学习地理知识能力的提升。
二、要求学生手脑并用
培养其思维以及动手能力在地理教学中,地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学生掌握地图知识的程度同时也影响、决定其整体地理知识水平。而且在历年高考中,识图能力通常是地理学科考查的重点之一。所以高中地理教师应重视地图教学,重视提高学生识图能力以及对各类地图的熟悉程度。首先要求学生简单看图,能明确地指出图中各类标识所代表的意义,然后着眼于学生识图能力给出未标明的地图,要求学生对其中各类图标所代表的意义予以判断;最后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画图能力,选择不同地图要求学生临摹地图,掌握基本画图能力,同时要求学生在此过程中做到手脑并用,一改以往单纯做识图题的练习模式,而通过对绘制一幅完整地图来全面掌握所需相关知识以及教材知识点。学生在这一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对于地图中所蕴藏的各类信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掌握。例如,在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中,笔者首先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画出地球在二分二至日时的极地俯视以及侧视图,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地球公转与自传动画,同时要求学生对照个人画图进行学习。教材知识点讲述完毕后,笔者选择了富有代表性的一部分绘图作业,并通过投影仪向其他同学展示,然后组织学生评估,分析其中的优点,同时也指出其中的错误。通过这一方法学生们从不同角度以及不同途径学习了本章节知识点,真正做到了手脑并用,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也更加深刻。
作为地理教师我们都知道现在的考试制度和地理教学安排是这样的:中考不考地理,地理在初中阶段只学习两年(初一、初二),这样的课程安排就容易让学生丢失中学时期学习的地理知识;等学生升入高中之后,高一的教学课程中所有学生都会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可是到了高中二年级的第一个学期,文理分科,作为理科生的学生,一周仅有一节地理课,与理科生相反,文科生则要系统的学习三年地理知识,可是最不合理的地方就是高考结束后,报考专业时,文科生不能填报地理这门学科,因为地理属于理科,可是理科生高中地理课程少之又少。这些安排和考试制度严重地影响了地理的正常教学,当然这也可以反映出我国现有的考试制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2、社会各界对地理的支持力度不够
众所周知,在初中还有高中的教学课程中,地理并没有被摆在一个很关键的位置上,得不到学生、老师的足够重视,在大学教育中受重视程度更低。老师教授少、家长不重视、学生们不愿学等现象都对地理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从而导致地理这门学科很冷清。现实社会中人们对地理这门学科的不在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理教学的长远发展。
二、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新课伊始、力求新颖
为了上好每一节地理课,在讲新课的开始,教师就应该以活泼的话语,富有深意的问题,有趣的实验,耐人寻味的案例,或者在课堂中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实物、模型等,由此进入到课程的讲解,可以有效的将学生带入到课程之中并且对于知识的学习更加渴望。例如,在讲到“洋流”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引用历史上一个战争的例子进行课堂开头的铺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关闭了发动机的德国的潜水艇,顺利地通过了由英军把守的直布罗陀海峡,并且在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间畅通无阻,成功的避开了英军的炮弹,不但如此还在背后给英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当学生思考完之后,教师再揭晓答案,告诉学生其实是洋流帮了德国潜艇的这一大忙。这样一段有趣且真实存在的开场白必定能引起学生上地理课的兴趣,能将许多思维还处在游离状态的学生迅速地拉回到课堂中来。从而,为继续讲解其他地理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师在讲课时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当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学生才会自发的、主动的投入到地理的学习过程中。从教多年,我发现兴趣就像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是学生求知的不竭动力,它能充分的激发学生自身的潜力,从而使其变得更加优秀的表面状态。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该根据教材能容并且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的生活经历,创设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丰富的、有趣的、生动的学习情境;更重要的是学习情境中的问题要有知识性和挑战性。比如,在讲“热力环流”这一节中,教师可以采用小实验方式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情境如下,在玻璃杯里面放上一些沙土还有水,紧接着使用荧光灯直射它们,再用温度计测量水和沙子的温度,并且让学生们观察实验现象,注意水和沙子的温度,再放上一根香,试验完成后,让同学们谈谈自己观察到的现象?通过实验,让学生们就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来小组讨论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
3、正面展示、增加课程趣味
高中地理学习中,老师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正面的展示,这种直观的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中应用非常广泛,效果也十分明显。因此作为高中地理教师要更加善于使用直观的手段进行地理教学。在进行实例展示、图片、影像、模型、实验、实地观察等传统直观教学的手段的同时,还要联合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转变成生动、有趣、形象的教学。使学生们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教学的新鲜及趣味性,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比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制作一次“火山爆发,地震”的动画过程,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有效的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与此同时还可以感受火山爆发和地震的全过程。
二、借助地形图发展学生思维
以地形图来实现问题导学同样是很值得采取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方法也非常符合地理课程的教学特征。地理课堂上学生们会接触到大量图片,很多信息都隐藏在图片中,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及从图片中的信息获取能力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思考与判断。地理课程的很多知识讲授也是透过图片逐渐展开,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一直都是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的一个目标。因此,教师完全可以透过地形图以及一些相关的图像来实现问题导入,这对于学生的识图能力以及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同样会起到非常好的辅助效用。行星风系的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行星风系是非常复杂的地理现象,很多同学对于这部分知识在理解上都存在一定障碍,对于相关的很多实际问题也不知道应当如何解答。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如果能看懂示意图那么就能够极大的化繁为简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照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图让学生思考:赤道地区接受太阳辅射量如何;垂直方向大气如何运动;近地面形成什么气压;高空形成什么气压;极地上空呢;北半球高空气流在由赤道上空到极地上空的北上过程中,受到什么力的作用在30°N附近上空变为西风;大气不断聚集在该纬度垂直方向如何运动;近地面形成什么气压等。这些都是非常关键的问题,如果能够结合具体的地形图将这些问题思考清楚,学生们对于这部分知识自然会有十分牢固的掌握。这充分体现了地形图在进行问题导学时可以发挥的显著功效,这也是深化学生的知识理解与掌握的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
二、“慢”是为了避免“返工”
应该“慢”在生成处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科说过:“对教育来说,需要的并不是大量时间,而是合理地使用少量时间。”也就是效果和时间用量使用过程最优化。例如在高三第一轮复习课上,有关等高线地形图知识点教学,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读图理解法:把山谷、山脊、陡崖等各种地形等高线图让学生识读,记住主要特征,但学生只是表面上记住了这些特征并不理解其形成原理,真正要用到这些知识点解题的时候却不懂用,甚至把这些特征混淆起来了,课后经常有大量的学生再追问相关问题而迫使教师不得不再“返工”复习。笔者曾在2009年带的那届高三学生在该知识点复习课上花了整整一节课来引导学生利用德化当地瓷厂制作瓷器剩下废瓷土先捏出自己想表现的山体模型(有山谷、山脊、陡崖和鞍部等),然后在两座山体的正中间穿入烧烤用的长竹签,用彩笔在山体上画出多条等高线,再用小刀沿等高线切割,教师把切割下来的模块底部放在黑板上画出等高线(在这过程要注意竹签穿过的孔位要对准),画好后的等高线图再与恢复后的山体模型(用后各模块再按顺序放好)对比着观察,就很容易理解各等高线图的原理和特征了。表面上看,似乎操作这个过程费了不少时间,但事实证明那堂“慢”课学过后,绝大部分同学能熟练利用等高线图解题而不必再“返工”浪费时间了,在地理原理生成处适当的“慢”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又合理使用了师生的时间,达到了教学的最优化,避免了低效的“返工”。
三、“慢”是为了“更快”
应该“慢”在重难点日本东京大学教育学部佐藤学教授学说过,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下一些有用的东西。高一级知识的获取,需要在低一级知识的吸收消化的基础上才能生成,因此,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我们要舍得花时间下慢工夫。例如“地球运动”这一知识模块,历年高考中分值占到8到16分左右,这是高中地理复习的重点,同时又是最大的难点。往往教师复习该模块知识点时,学生都听得懂,但到他们做题时,他们又说不懂了。通过询问调查,他们该部分不懂解题的原因大部分在于不懂读图,自然就不能有效提取图中的信息用于解题了。笔者今年在复习该部分知识模块时就在图的绘制、转换、变形方面下慢工夫,首先让学生会看图并会画简单的侧视图及俯视图,在此基础上然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地球仪的不同角度去看局部的经纬网会产生哪些较常见变形图并把变形图再转而绘制为学生所熟悉的侧视图或俯视图等,最后才进行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这一难点的学习。笔者所任教的两个班级,(15)班按正常进度按教材顺序复习,(16)班在“地球运动”这一重难点处“慢”下脚步,调整复习进度和内容,结果在讲评练习时,(15)班的学生对图形尤其是变形图很多看不懂,讲评进度很慢,效果也差;而(16)班学生经过了之前的“慢”步学“图”,很多题目学生自己能做出来不用讲评了,教学进度和效果反倒大大提高。
“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首先,它让学生能够进行充分的课前预习。根据课案中的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内容,促使学生充分的阅读和了解教材。并根据课案中教师的设计思路把握学习的框架便于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其次,课案中老师会根据历年高考以及地理学科的重难点提纲挈领地设计探究问题,学生在课堂中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合作,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最后,“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模式要求老师编制好课案,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梳理,结合时事热点,借鉴成功的课堂和课案教学案例,不断地冲破束缚,进行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做到课案的有用有效。
2.“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缺点
(1)“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模式并不是任何课型都适用,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课案导学和多媒体教学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要求老师们所做的课件及多媒体演示资料最好与课案的内容相映生辉,相互完善,不能自相矛盾,要相互配套,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
(2)大部分学生适应了传统课堂模式,没有明确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没有良好的课前预习的习惯,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许多老师也面临着学生弄丢课案的尴尬和无奈,以及学生不按时或按照要求完成课案的情况。这就要求老师对课案的制作精益求精,吸引学生的注意,逐步引导学生,慢慢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课案导学问题探究”的使用过程
1.课案编写的过程
编写课案由地理备课组组长负责组织。开学初,备课组长按照教学进度编写主备教师备课表,将备课任务分配给组内成员。备课组成员按照组长分配的任务,结合地理学科、章节内容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设计,精心编写,在上课一周前写出初稿,交给组长以备学科组集体讨论。每周二的集体备课时间,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对主备教师编写的下一周的每节课案进行研究、讨论、试作、修改,讨论没有异议后,最后组长把关定稿。自实施课改以来,“课案”的编写都要求要体现“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的精神。课案的预习案部分在上课前一两天发给学生,让学生按照预习案按做好预习。教师在上课前应重新复案,进行再备课,使课案体现个人风格,具有个性。课后教师应根据课堂发现的新问题、新思路,在课案上填写教学反思,以便积累经验,改进教学,不断完善课案设计。
2.“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1)课前发放课案,自主预习。课案在授课前一两天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学习目标,并在课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预习。在预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要做好记录,以便在课堂上与同学及老师交流、探讨。
(2)课堂上讨论交流,合作探究。上课开始后,针对预习案中的共性问题由事先培训好的“小先生”先点评,预习案的内容解决完后,当堂发放探究案,针对探究案展开交流、讨论,采取个别提问或小组竞争的方式对学生在讨论阶段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质疑、探究。
(3)课堂上点拨精讲,解难释疑。教师先引导学生对在展示、质疑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暴露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指出错误,然后分析错误的原因。教师针对这些错误问题以及学生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进行启发、引导,同时根据课案确定的重点、难点问题,适当加深、拓宽对重点的讲解。
(4)课堂小结。让学生自主归纳总结,理清知识结构,总结解题步骤,掌握规律和方法。突出教材中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的掌握,突出学科精神、学习态度的培养和总结反思习惯的养成。教师及时对小组探究情况及学生的预习、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5)课堂训练。最后发放训练案,在课堂上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当堂完成达标测试题。下课后学生将试卷上交老师,教师批完试卷后要尽快发还给学生,以便及时讲评、辅导、矫正、补救,力争做到教师“节节批”,学生“堂堂清”。
地理翻转课堂的最大优势是利用丰富的信息化资源,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翻转课堂是一种完全“以学定教”的新课堂模式,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空间,不再局限于教师的讲授和掌控。教师个体也难于应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个体。新课程标准要地理课堂达成的教学目标,在传统意义备课备学生的要求之下,工作量陡增,教师要完成备课、翻转课堂视频的制作、以及应用分析等,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此刻,发挥团队协作,进行集体备课,深度挖掘和理解新课程标准,将地理知识进行要点化处理和条理化整合,从而实现全面协调好学科教学、学年教学与阶段教学、个性化教学的关系变得尤为重要。
2.要点分解,明确分工
翻转课堂有别于微视频教学,不再是教师为了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加入视频以烘托教学氛围,达成某一知识点教学的手段。要实现翻转课堂课程知识的体系化,开发团队必须全员参与并进行明确分工,在集体教研基础上完成知识要点的分解。通过知识要点的分解,实现一节课只讲一个知识点,将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考点等梳理透彻,排除冗余繁杂的不相关信息干扰,最大化地提高学习效率。笔者所在的微视频教学开发团队,正尝试将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的每一章节结合新课程标准进行要点化处理。在教学内容要点化分解后,结合教师团队的个人特长和对知识点把握的熟练程度,分工“承包到户”。
3.科学录课,讲练结合
不论是萨尔曼•汗的数学辅导视频,还是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所做的化学学科教学视频,其共同特点是短小精悍。依据高中生认知心理规律,翻转课堂使用的每一个教学微视频,教学时间较短,时长一般为5~8分钟,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若时间太长,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难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为此,每一视频录制,都应做好精细的规划和准备,用词用语要规范,教师讲解精练到位,能够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地理学习潜能。视频录制,除呈现知识要点的讲解和分析,更要有配套的训练题方便学生进行及时的学习检测。笔者所在的微视频教学团队围绕高中地理必修一已开发一批较成熟微视频,并且还在不断完善和充实中。
4.综合反馈,不断改进
为实施“翻转课堂”,很多教师将精力集中在视频制作上,这其实是一个误区。视频自然重要,但比视频更重要的是如何进行翻转课堂下的教学反馈和互动。笔者所在单位已得到网络公司技术支持,学生在学习完网络课程后,及时完成网页提供的选择题、判断题(教师预设),完成测试后系统自动生成错误分析报告。学生可通过学习群组(网页群组或QQ群),与教师、同学实现网络实时的学习互动。课堂的对话和讨论,教师要做好精心准备和全面的预期分析,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翻转课堂”要成功,课堂讨论所带来的学生“吸收内化”学习过程至关重要。当然,这样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对教学要点深入分析、教学视频制作不断进行打磨。高中地理“翻转课堂”模式可提炼成示意图(图3),该模式架构除需要教师的钻研、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师生的互动提升,学校在硬件建设和资金保障上不容忽视。
二“、大众”高中地理教师的“新常态”生存方式
1.现代化———“新常态”生存的必备技能
这是青年教师较老教师无形的优势。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微视频等多种教学媒体手段,青年教师在接受和掌握上应能快人一步,使用没有“代沟”。CamtasiaStudio是一个非常好的微视频制作软件,笔者所在团队从接触到录制出第一个微视频课,只需一天时间。IT技术的革命,手机、iPad的不断革新,各类地理类或可以融入地理课堂的应用软件不断推出,笔者目睹常州特级教师李万龙运用iPad的一个应用MeteoEarth给学生讲述气旋、反气旋,实时的气流运动、云层展示,给学生震撼的效果。笔者也曾用Stellarium给学生演示北极点附近星空的视运动,直观逼真。青年地理教师勇于和学生一起“玩”现代化,运用现代技术武装地理课堂,实现课堂翻转,让地理课不再“土气”,何愁没有“市场”?
2.校本化———“新常态”生存的立足之地
为地理课堂教学视频打上学校的Logo,无形中吸引自己学校的学生;为地理课堂打上自己班级的Logo,则能牢牢抓住班级学生。这是最直接的校本化。每一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地理资源优势可以融入地理课堂教学。笔者所在学校依山而建,每当讨论遇到滑坡、泥石流该如何紧急避险,总能引发学生热议,而对学校所在的平原、丘陵区会否发生滑坡、泥石流这样的地质灾害,也能引发学生深思。类似的日常生活中真真切切的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实实在在看到地理课堂就是生活课堂,地理课堂就是学校应该讲的课堂。
3.乡土化———“新常态”生存的环境保障
将上述校本化放大,继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掘乡土资源优势,让翻转课堂的地理课更加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学习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同样可赢得学生青睐。例如,江阴恰好是120°E,建议北京时间改为江阴时间的提议得到全体听课学生支持。江阴亚热带季风雨热同期的气候特征,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季风水田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优越;人口稠密,人们的饮食以稻米为主,农产品需求量大,几千年的种植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季风水田农业的发展有其突出的社会经济优势;工业发达,城市、交通用地多,农业的经济效益低等因素又制约着传统农业发展。在政府政策引导下,江阴特色的现代农业园在“工业反哺”之下茁壮成长。笔者所在教学团队带领学生在农业一章结束后到现代农业园实地参观考察,学生一届传一届,都想感受这样具有家乡特色的地理课。
1.评价指标的地理学科特点不明显,评估指标大同小异。
多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指标选取较为笼统,没有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进行设定,有的甚至可以适用于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评价。
2.评估指标较详细,评价要素较多。
指标体系一般分为两级,各项指标的权重一般在10%以下。
3.重视地理教师活动的评价。
我国中小学教师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教育信念“:教师的教”等同于“学生的学”。所以,课堂评价首当其冲的是教师的教的评价———教学思路、教材处理、教学方法、教学技巧之类。具体表现为,评价标准中所列的各项内容基本集中在教师方面,体现出对教的强调和重视。
4.指标的直接可观测性不强。
我国多数的课堂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采用的是理论演绎方式,从好课应达到的标准出发,对课堂教学的构成要素逐级分解,但最低一级的指标只是定性的描述,不是可观察的指标,容易导致不同的评课者对同一堂课的评价结论相差很大。
二、高中地理课程目标要求及评价建议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对未来公民在学科教学中的总体素质要求,明确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把握课堂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是学习的积极参与者、教学过程中的合作伙伴、自主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效果的体现者。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中指出,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中要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评价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发挥其激励与发展功能,使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地理学习水平。
三、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以上分析,本着“生本化”的指导思想,结合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评价建议,笔者构建了一个全新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本体系密切联系地理学科特点,侧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对地理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构建该指标体系旨在通过评价改进课堂教学,以达到新课标的总体目标要求。
1.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是保证准确、全面、有效地进行评价的基础。关于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国内一些学者研究的比较透彻,值得借鉴,其主要观点为:普适性原则,明确性原则,简要性原则,直接可测性原则,整体完备性原则,地理学科性原则。除此之外,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笔者认为在新的指标体系的构建中还应包括“生本化”原则,即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以学生的学习效果来评价教师教以及课堂教学质量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2.评价指标的选取
根据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参照高中地理学科的特点,依据中学教育教学相关理论,以及教育相关政策要求,并听取了大量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案例,笔者采用理论推演法和目标分解法,推演出了高中地理教学评价指标(含评价要点)。地理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为教师、学生、教学过程,而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活动又可以分别归入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范畴,因此本评价指标体系将一级指标确定为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两项。教师行为包含三项二级指标,分别为教师基本功、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师基本功作为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是课堂教学评价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评价必备的要素,因为教学内容的正确、科学是一堂好课最关键的前提;教学过程主要针对的是教师方面的行为,从评价要点中可以看出主要反映的是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等方面的内容。区别于传统的评价表,本评价表没有将教学方法作为评价指标单独列出,对其的评价主要反映在教师行为中。学生行为是重点评价的内容,其二级评价指标包括兴趣状态、思维状态和反馈状态三项。兴趣状态主要反映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状态是决定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思维状态反映的是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状态,反映的是学生是否真正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而不只是流于形式;学生的反馈状态即为学生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所发生的改变,反映的是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是评价的重点。评价要点制定的依据是新课改的“三维目标”。
3.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
采用AHP决策分析法,分别计算出各级指标及评价要点的权重。但为了简洁和计算方便,各评价要点权重取近似值。经过一致性检验,各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4.课堂教学质量综合评判方法教师或专家在使用本课堂教学评价表时,评价要点权重仅供打分时参照,只对每项二级指标进行综合打分,满分为100分,将各项二级指标得分分别乘以各自权重相加得出一级指标得分,最后再乘以一级指标得分并相加,即为该评价人员对本堂课综合打分。如某位评价人员对本堂课教学基本功,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生兴趣状态,思维状态,反馈状态的打分分别为86分,85分,88分,82分,80分,85分,则这位评价人员对本堂课的综合打分为(86*0.105+85*0.258+88*0.637)*0.325+(82*0.200+80*0.200+85*0.600)*0.675≈84.6分,最后将每位评价人员对本堂课的综合打分取平均值即为本堂课的综合得分。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学习效果无法在课堂上即时体现出来,或者有的指标不易在课堂上直接观察,比如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评价,主要采用调查分析法,即在评价理论指导下,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评价对象的有关资料,经过比较分析做出判断。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比较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比较法区分不同的地理知识。学生在刚开始学习地理知识时,会感觉知识点比较混乱,如果使用比较法进行教学,学生就可以很好地区分不同的知识点。当然,单一地使用比较法进行教学会有教学上的缺陷,教师可以将比较法与其他教学法相结合,促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地理知识,实现地理教学目标。
(二)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比较法的实施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比较法,教师需要准确把握比较法的实施,充分了解比较法不是单纯地进行比较,而是分两个方面进行比较,一个方面是概括比较,另一个方面是综合比较,这样可以对地理知识的不同点与相同点进行比较。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学习到更多知识[。例如,在教学《地球上的水》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水的分布进行简单的概括,让学生对干旱地区与雨水丰富地区进行比较,了解我国不同地方的水量是不同的。然后,要求学生进行综合比较,比较世界各地水资源的情况,对地球上的水资源进行了解。最后,让学生对这堂课学到的知识进行讲述,进而提高地理学习效果。
(三)利用直观性的特点进行比较
教学由于比较法具备使一些知识特点突出的优势,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地理知识。教师可以利用比较法这一特点进行教学,促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真实性,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例如,在学习《城乡人居环境》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城市环境与乡村环境的图片,让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城市环境与乡村环境的不同,了解城乡人居住的环境,有效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对知识点进行思考,让学生通过比较法学习到更多的地理知识,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
(四)将比较法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用比较法进行教学。高中地理知识中会出现地理景观和地区分布,这样的知识点是需要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授的。如果一味地使用比较法进行教学,恰会适得其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把握每一个知识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当然,在进行教学时,教师也可以将比较法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相融合,共同应用在地理教学中。例如,在教学《旅游资源》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使用比较法与举例说明的方法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对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比较,了解不同地区旅游资源的不同。在学生进行比较后,教师再为学生举一些地区开发旅游资源的例子,让学生对旅游资源进行充分了解,这种集多种教学法为一体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避免由于教学方法的不合理导致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效果不佳。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掌握地理知识,并将教学方法灵活地运用到教学中,最终促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
二、高中地理比较法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比较法,教师应该注意对地理知识点比较后的分析,明确比较并不只是对知识点进行比较还应该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如果教师过于注重比较知识点,没有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将会无法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进行比较法教学时,教师需要对高中地理知识进行全面的整合,充分把握知识点的内容,在进行完地理知识的比较后,要求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做到完全掌握知识的目的。当然,在让学生进行分析时,教师需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首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强调比较方法的理念,让学生明白对地理知识进行分析时,应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分析与比较。另外,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充分展现出比较法应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比较法教学时,必须对不同的地理知识采取多种教学方式,避免盲目使用比较法教学导致学生思维混乱的现象。正确地应用比较法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