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9 09:18:3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绿色经济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摘要:发展绿色经济已经在全球达成共识,研究绿色经济与林业之间的关系可促进林业的稳定、高效发展。本文阐述了绿色经济的内涵,探讨了林业在绿色经济背景下面临的机遇及挑战,阐述了在绿色经济背景下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成果及展望。
关键词:绿色经济;林业;机遇;挑战
1绿色经济背景
1989年,绿色经济的概念由经济学家皮尔斯提出,指的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基本产业链,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经济形式。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其的《绿色经济报告》中,对绿色经济给出的定义是,从长期上来看,能够改善人类的福利水平,降低不平等程度,同时不会使后代面临生态稀缺性和环境风险的经济形式。在国内的研究中,一般认为绿色经济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狭义的绿色经济指的是环保产业;而广义的绿色经济除了环保产业之外,还包括诸如绿色消费与政府采购,绿色贸易与进入,绿色税收与财政,绿色会计与审计等除生产领域外的一些绿色制度和行为[1]。近些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开展绿色经济行动。201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研究表明:实现绿色经济不仅会实现财富增长,尤其是生态共有资源或自然资本的增益,而且还会在今后一段时期产生更高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应对绿色经济的发展趋势,各国纷纷通过立法和出台规划开展行动。英国在倡导低碳、低排放,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推广新的节能生活方式;美国以开发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为主题,制定了绿色经济复兴计划欧盟制定了环保型经济的中期规划;印度制定国家可再生能源政策草案,韩国通过了绿色工程计划,日本在逐步扩大环境产业市场规模[2]。
2林业在绿色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2011年联合国森林论坛的第九次大会在探讨森林造福人民、改善民生、消除贫困时提出,林业对构建绿色经济的潜力巨大,要发展绿色经济,必须将林业置于优先发展的领域。
2.1林业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基础和关键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对林业在绿色经济中的地位给出定义:林业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基础和关键。林业为绿色经济提供了生态基础,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林业提供木材等木质原材料、产品和能源产品,具有清洁安全、可再生、可降解等优点;林业发展为全球近10亿人口提供了生计,有利于增加就业、提高收入、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等,促进人类福利的增加。
2.2林业对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作用和贡献
在绿色经济这一概念被提出伊始,林业发展通过保护和可持续地使用自然资源对绿色经济所做出的贡献就已经被认识。同时,林业在减少贫困、增加收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对绿色经济都具有十分突出的贡献。从事林业基础产业的人口往往与贫困人口相重合,因而发展高效可持续的林业就能够有效地帮助依靠其生存的人们摆脱贫困。随着应对气候变暖成为全球共同行动,林业在固碳方面的贡献被广泛认识。201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林业对绿色经济的贡献方面进行了全面总结:经济的进步和人类的福祉都依赖于健康的森林。森林提供碳汇、稳定全球气候、调节水的循环,并为生物多样性提供栖息地,同时保存了遗传资源。经济估值在不同的国家进行的研究表明,从森林的重要利益,特别是在调节气候服务和存在价值。林业在绿色经济中的贡献已经获得了更全面的认识。
3绿色经济背景下的林业产业的机遇与挑战
近年来,中国始终坚持把林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充分发挥森林在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的多种效益,逐步实现平衡发展,初步开始绿色转型。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推动林业发展战略的绿色转型,促进绿色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林业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了三次林业发展战略的调整。二是大幅度增加绿色投资。1998年至今,中国实施的林业重点工程累计投入2886亿元。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及林业公共财政支持制度,对国家级重点公益林、造林、抚育管理、林木良种等提供公共财政支持,逐步形成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长效资金支持机制。三是增强森林可持续经营。提出将森林经营作为林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从注重森林面积的增加到重视森林质量的提高和功能的增强,中央财政对森林抚育提供财政补贴,积极推动森林认证。四是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增进绿色就业。制定激励政策,实现林业从利用林木向利用森林环境的转变,同时,逐步增加绿色就业。五是积极推动绿色改革。大力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维护农民权益,不断提升林业对农民就业增收的贡献。
3.1林业在绿色经济中面临的机遇
由于林业不仅具有经济功能,还具有明显的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很多国家推出了刺激经济的绿色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将林业作为发展绿色经济的核心;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头号政治问题,森林对于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调节气候、维护生态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全球生态危机和自然灾害问题日趋严重,加强林业生态建设、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这一背景下,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林业产业结构得到升级,林业发展方式不断转变,这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林业在减轻贫困、改善生计方而的特殊作用。
3.2林业在绿色经济中面临的挑战
为了进一步提高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我们需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但发展绿色经济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从全球范围看,土地竞争引起的毁林和森林退化的压力并不会消除。同时,由于林业生态效益的价值化、内部化还不能完全实现,林业被边缘化的可能仍然存在。地方各级政府在经济增长压力面前,必然会面临是要发展还是要环境的两难选择。而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林业日益增长的需求与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之间的矛盾;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土地利用冲突;人口增长和农村贫困对保护森林资源和巩固林业生态建设成果带来的压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就业统计不完善,不能全而地反映林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森林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林业信息化建设不能满足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技术要求等,也都会对绿色经济中的林业产业发展产生挑战。
4中国林业在绿色经济中的展望
4.1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将更加强大
绿色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现形式。发展绿色经济过程中,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将使林业所具有的减污、减排、消纳废弃物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绿色融资机制将更多、更好地挖掘林业在保障生态安全方面的潜力;林业产业提供的绿色产品、生态产品、绿色就业在促进地区发展、改善民生、减轻贫困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4.2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
在发展绿色经济过程中,森林产品和服务价值通过森林价值核算将得到全面反映,森林对非正式部门的贡献也会通过森林价值核算将得以充分体现;生态系统管理、绿色融资机制建立和绿色产业发展,将使林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得到充分释放和倍数放大;林业的三大效益将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
4.3林业发展资金将更加充裕,资金来源渠道更加多样化
为降低生态稀缺性,在发展绿色经济中公共财政对生态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同时,森林将成为一种新的有较高收益的经济资产,社会融资能力将明显提高。在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中国坚持将林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大局,坚持兴林富民的发展宗旨,坚持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初步实现了森林资源增加、生态状况改善和林业生产者受益的目标,完成初步绿色转型。中国的经验表明,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以在减少环境风险和资源消耗的同时,增加就业和改善贫困,促进社会进步。未来,中国林业将继续积极推进林业绿色增长,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莹,刘波.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对策选择[J].开放导报,2011(5):73-76.
[2]刘珉.绿色经济背景下的中国林业发展[J].林业经济,2013(2):22-27.
[3]刘东升.中国林业与绿色经济[J].林业经济,2012(1):12-15.
[4]李平,张继梅,王作铁.基于低碳经济视角下的林业产业发展对策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林业资源管理,2015(5):23-27.
[5]杨亚军,李伟.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及策略分析[J].能源与环境科学,2013(9):184.
[6]张升,戴广翠.绿色经济与林业发展[J].林业经济,2014(5):20-25.
[7]郎晓娟,沈若萌,刘珉.林业与绿色经济研究[J].林业经济,2013(1):36-41.
[8]李兴军,孙雯.浅析绿色经济背景下林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林业经济,2015(9):124-128
有关绿色经济论文范文二:绿色经济发展中地区差距分析
摘要:在实行改革开放国策以后,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却日益严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发展绿色经济不仅仅能够对经济增长进行提高,同时,对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也能进行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东西中部经济发展出现了很大程度的差距,对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有很大影响。
关键词:绿色经济;地区差距;对策
1发展绿色经济
1.1绿色经济的内涵与特点
绿色经济是一种现代生态经济,它以人类的幸福生活为最终发展目标,实现了经济再生产和自然生态自身循环的有机结合,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的一种新型社会发展模式。绿色经济的显著特点在于环境资源因素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必须以其所能提供的资源量和环境容纳生产废弃物的限度为硬指标,一旦超越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能力,自然将会集聚能量,最终足以使人类创造的灿烂文明重归寂静。这是因为:一是在绿色经济发展中,经济系统只是地球生态环境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经济发展的规模和增长的速度必须与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相互依存。经济生产从以原材料输入作为开端经过交换,流通到最后产品被消耗产生废弃物为一个流程。但整个流程都少不了要和地球环境资源系统的再生和可吸收进行交换。为此绿色经济发展规模绝对不能超出地球生态环境资源系统的容纳范围。二是生态环境容量和自然资源承载能力都是有限度的。当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在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和自然环境所能容纳排放废弃物的范围内,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就能相互促进。
1.2发展绿色经济的意义
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气候变化、能源危机、金融危机都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同时,导致生态环境承受能力也在面临考验。近年来,自然灾害的频发导致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成为了必然选择。世界各国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方面对绿色经济都比较重视,这样不仅仅使国家在经济过程中能够对金融危机问题进行解决,同时也能对能源危机和生态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带来了新的产业革命,而且规模非常大,在工业发展方面非常罕见。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原因
2.1自然条件
我国国土面积非常广阔,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占据着总面积的百分之六十以上,但是中西部地区多沙漠戈壁,而且多高寒地区,自然条件相对比较恶劣,导致该地区人口分布非常不合理。中西部地形通常比较封闭,而且地理环境比较复杂,生存、气候等条件也比较差,离经济中心的距离也比较远,尽管其有非常丰富的资源,但是因为这些原因,很难进行经济发展,导致生产力无法实现。
2.2历史因素
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西部地区一直处于比较贫困落后的情况下,而且,历史上也是从中原地区向四周进行扩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大的差异。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非常的快速,导致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于比较缓慢。西部地区地貌比较复杂,交通比较闭塞,而且信息传递比较缓慢,导致资源利用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对经济发展起到了负面影响。
2.3环境影响
西部地区在发展过程中,资源数量非常大,但是很多资源都处在环境比较险恶的地区,主要是因为这个地区平原比较少。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便利的交通条件,西部地区交通比较落后,导致经济发展出现了受阻现象。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是为了更好的发展经济,但是,很多的经济政策都是给予了东部地区,导致东部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高速发现现象。政策倾斜导致了全国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国家为了实现经济的平衡发展实行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了有计划的开发西部。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的对策
3.1国家的政策干预
在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说明这项国策的实施非常成功,而且,为了缩小东部和中西部之间的差距,政府在通过宏观调控进行控制,对不发达地区进行了更好的投资,并且对经济落后地区进行了扶持,希望能够更好的实现地区间的和谐发展。
3.2加强东西部的合作
近年来,西部地区在发展过程中,投资者为了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将东西部之间的优势进行了互补,企业行为的自主选择是政策效应必然形成的。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是一项重要的战略部署,在经济以及整治方面都具备非常大的意义,在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十分多,但是,还是出现了很多的新问题。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非常的激烈,利益的争夺也日益白热化,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能够凭借自身的综合实力占据一定的有利空间,但是,相对于比较落后的西部,在经济方面却比较薄弱,这样会处于相当不利的地位。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技术、质量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这样就使得西部在竞争中承受的风险越来越大。
3.3突出地区优势
我国各个地区之间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政策之间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样就使得经济发展速度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导致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差距比较大。对东部发展优势进行充分的发挥,这样能够更好的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产力提高、对经济差距进行缩小。东部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
(1)市场优势:东部地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间比较早,因此,市场化程度也比较高,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市场,为现代化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2)金融优势:现代化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金融是必不可少的部分,东部地区的人们金融意识比较强,金融体系比较完善,资金也比较充足,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条件。
(3)人才与技术优势: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技术是发展动力,人才是核心,因此,经济发展过程中,技术和人才不能缺少任意一个,东部在发展过程中应用在研究和开发方面的经费远远超过西部,东部在发展过程中将传统产业进行了改造,现在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比较重视,因此,产业结构得到了升级,现代化建设也以后了明显的改善。西部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要对地区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并且对交通事业的发展给予重视,只有保证了交通事业的发展才能更好的保证经济发展,对东部发展经验也要进行借鉴。
4结束语
经济发展过程中,绿色经济发展成为了必然模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生态问题,人们生活质量等因素进行了重视,这样在发展经济时才能避免出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现象。我国经济体制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非常重大的变革,因此,出现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地区差距非常明显的问题,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生活幸福度也有很大的差异,为了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在经济建设过程中要对出现的地区差距问题采取措施进行解决,保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
参考文献
[1]蔡,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J].经济研究,2000,10.
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的概念: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货币计量作为计量单位,记录核算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国家在整治环境污染的中发生的成本费用,环境的维护和开发时对企业和社会产生的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与报告。环境会计把自然环境的内容纳入其中,将会计实务与环境科学相结合为决策者进行经济及环境决策提供大量有用信息。
(二)低碳经济与绿色会计的关系
低碳经济与绿色会计关系密切,相辅相成。低碳经济是目标,绿色会计是发展经济的必然趋势。经济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没有在传统的会计核算中加以体现,面对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社会自然环境问题越来越显著,不解决这两个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体,会阻碍我国整个经济的发展。
二、低碳经济下绿色会计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绿色会计发展较发达国家而言起步晚,各项制度不完善,绿色会计总体建设比较薄弱,核算难度比较大,目前绿色会计在实施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难题:
(一)法律制度不健全、实务操作性差
自1979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以来,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一些保护环境的法规,但是,绿色会计的法律法规几乎是一片空白。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制度的强制性要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很难自觉地转化为行动。
(二)绿色会计所需的复合型人才缺乏
低碳经济条件下绿色会计的研究主要是专业学者进行的,没有开设关于绿色会计的培训,导致企业中专业人才并不多,这成为我国企业实施低碳经济会计核算的主要障碍。在我国各大高校也没有开设绿色会计相关的课程,社会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专业技能相对也比较单一。绿色会计的发展迫切需要复合型人才。
(三)缺少环保意识,对绿色会计认识不够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低碳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意识决定行为,我国大多数企业认为保护环境是建立在大众的共同努力之下的,它是全民的义务,它不是某个企业的义务,它更应该是环境保护相关部门的主要责任。目前,有许多企业只着眼于眼前的利益,在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下,肆意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
(四)经济利益与环保支出之间存在矛盾
在企业建设中资金的缺乏,科技投入与经济产出之间的矛盾是出现这一状况的重要原因。面对环境治理所需的大量资金投入,普通的中小企业本着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很难在资金的短缺的情况下增加环境治理成本。
(五)绿色会计实施理论不完善
在我国低碳经济下绿色会计的基本理论研究尚不成熟,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也致使我国政府机构对企业单位监管不够,政府对于环境信息的披露管理松散等问题。
三、大力推行绿色会计的建议
(一)完善法律制度提高财务实践可操作性
法律具有强制性,法的效力高于一切。国家应将绿色会计合法化,制定适合绿色会计实施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绿色会计试点工作,直至向全国进行推广。
(二)培养绿色会计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绿色会计作为现代会计的一门新学科,会计人员不仅要求掌握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还必须熟练悉掌握专业知识以外的多方面知识,如:法律、环保、科技等。只有具备了相关方面知识,才能在绿色会计核算中快速识别哪些是环境成本,哪些是低碳成本,帮助企业寻找降低环境成本的控制要点。社会迫切需要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才来应对日益严峻的恶劣环境。
(三)加强绿色会计文化宣传力度,增强民众环保意识
低碳经济条件下实施绿色会计需要社会各部门、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政府部门要起到带头作用,协调好社会各行业、各部门工作,使他们增强环保意识。
(四)政府对中小型企业进行政策倾斜和有效监督
由于中小型企业在实施绿色会计中存在资金短缺、技术手段落后等困难,国家可以适当对中小型企业实行一些必要的优惠政策,如:补贴,退税,贷款发放等,来调动企业在绿色会计实施中的积极性。
(五)绿色会计信息披露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强制执行
国家的政府监管部门有必要采取强制措施。可通过立法以规范绿色会计的信息披露,对披露绿色会计信息进行有效的宣传,政府对于绿色会计信息披露还要增强监督。同时,企业也要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财务报表增设与环境保护相关的项目。
(1)澜沧县是一森林资源大县,现有林业用地面积57万hm2,其中公益林面积15.7万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29.3%。有原始林及其它天然林面积13万hm2,其中万亩以上连片原始林有6.96万hm2,常绿阔叶林占全县有林面积的6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60%。
(2)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澜沧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西部常绿阔叶林亚区域-高原亚热带南部季风常绿阔叶林地带。境内海拔悬殊较大,地形地貌十分复杂,适宜多种植物生长繁殖,林地上的自然资源极为丰富,种类繁多。全县年平均气温19℃,无霜期300天,年降雨量1700mm,年光照时数2056h,明显的立体气候,湿润的林下环境,为发展多种林业经济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3)具有保护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辖区内的惠民景迈芒景古茶园、南岭野阔原始森林、发展河大叉河原始森林和糯扎渡水电站库区等资源为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奠定了良好基础,是澜沧县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产业重要资源。
2具有有力的林业政策保障机制优势
县委、政府把绿色经济产业建设摆在突出的战略地位来推进,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实施了“绿色经济强县”战略,着力抓好森林资源保护和林业产业发展,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问题。县人大先后制定出台了《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林业发展条例》、《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古茶树保护条例》、《关于保护景迈古茶园的决定》、《关于保护邦崴千年过渡型古茶树王的决定》、《关于保护野生茶树的决定》、《关于保护铁力木树的决定》、《关于保护景迈芒景古茶园的决定》及《关于对野生竹实行隔年采笋的决定》等11个保护森林资源地方性法规及决定。
3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增强
在国家的大力帮助支持下,全县的交通、通信、通电等方面都有力非常大的改善,与外县连接的公路实现了“国家二级”路面,20个乡(镇)和168个村民委员会全面完成了“村村通油路”建设,民用机场和高速公路及通往缅甸的境外公路正在规划建设,预计5年内可建成使用;通信设施实现全覆盖;电力完成并网。这些基础设施项目的建成和完善,有力地推动着澜沧县绿色经济产业的发展。
二林业经济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林业体制建设不够完善
(1)在发展资金投入、宣传、技术指导服务、林业科技推广应用、资源利用转换等方面与林业发展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2)投入分配有待进一步完善。长期以来,为了解决农村温饱问题,国家不断加大广大山区的资金投入,大量资金投入到农田水利建设中,对林业的投入相对极少,大量的林地缺少强有力的资金开发,林地的经济效益没有充分显现,广大山区农民群众的经济发展仍然缓慢。
2林业经济市场运行滞后
(1)林业市场狭小单一,林木交易变现微薄,制约了林业市场的发展。林业市场狭小单一,林业企业少,没有林产品精深加工,“大资源、小产业,高消耗、低产出,经营加工粗放”的情况长期存在。
(2)由于林业资源变现能力低,造成广大林权所有者的伐造意识、荒山造林意识、提高林地生产力意识不强,生态保护观念淡薄,许多地方只伐不造或应付式更新造林现象普遍存在。
(3)森林资源评估市场未形成,林地林木流转、盘活缓慢,山区丰富的森林资源难以变现,全社会参与办林业的积极性不高,林业经济得不到充分发展。
三林业经济产业发展中需要解决好的问题及对策
1科学认识,准确把握
确立林业产业发展地位林业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林业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任务艰巨。澜沧具有丰富的林地资源储备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林业产业发展奠定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2因地制宜,分类实施
发展特色产业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发展产业基地。
(1)加大林竹材基地建设。以公司造林、大户造林、农户造林、公司+农户造林等多种经营模式营造速生林竹材基地。
(2)稳步推进木本油料林建设。把木本油料产业建成山区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经济产业。
(3)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的项目支持,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林下资源,主要以发展草果、砂仁、刺竹、森林药材、藤条(竹)、林下养殖等为主。
3积极争取林业建设项目
提高林业经营能力项目是增加社会投资的载体,是调整林业产业结构的基础,是提升林业功能与发展的支撑。没有项目建设就没有林业的发展,要确保林业经济出成效,关键要看如何抓林业项目建设。抓林业项目建设,要学会经营林业,跳出思维定势发展林业,用市场经济观念和企业经营理念经营林业,通过申报项目,争取资金;通过实施项目建设,发展林业。
4培育龙头企业
不断延伸林业产业链在林业产业链延伸的同时,着重考虑资源开发利用率,深入了解市场需求,结合县域资源的可利用情况。以利用率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发展潜力大的林浆、林化、林板、林副产品作为突破口,按照“节能环保”和资源、资产、资金相对集中统一的原则,引进、培育、壮大林业特色企业。
近年来,伴随着广东省高州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其城市建设速度也在突飞猛进中,于是,城市建设的开发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就当前来说,分析高州市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可以发现,建筑物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日趋密集的建筑对高州市的生态已经形成了较大的压力。另外,伴随着车辆的增多,高州市也面临较为严重的交通拥挤压力,这些都给高州市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如此,就使得其生态环境伴随日趋弱化的发展趋势。
2社会中的绿色经济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就目前来说,广东省高州市中很多部门及阶层对绿色经济的认知并不是很多,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绿色经济就是节能减排,更有甚者,认为绿色经济会对经济增长造成一定限制。在公众层面,对绿色经济的认知也不多,到目前为止,还没形成一种自觉的绿色经济意识和行动,如此,会使得绿色经济在发展中遇到一定阻力。
3统筹机制不能及时落实
相关制度不能与时俱进针对绿色经济的发展,国家发改委已经做了相关的明确规定,在长三角,很多城市已经有了这方面的尝试,但是,对于广东省高州市来说,还缺少相应的规划。就当前广东省高州市发展绿色经济的体制来说,其统筹的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很多职能都分散于各个委局办,没有形成相应的合力,如此就使得绿色经济在规划、协调以及监管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空白地带。另外,类似政绩考核机制、公众的引导机制等相关制度还不能做到与时俱进。
二广东高州市发展绿色经济的相关措施
1强化绿色经济意识
落实科学发展实践在全市范围内做好对绿色经济的相关宣传,让广大干部及市民都充分了解绿色经济的含义以及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强化绿色经济意识,明确其发展趋向,坚定对其发展的信心。同时,建立科学的绿色指标考核体系,在体系中要将绿色经济的相关要求充分体现出来。要对微观经济主体做出合理的引导,让其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重视污染及资源耗费控制问题,在建设工程的设计建造阶段,都要做好节能、环保以及最大利用效率的和谐。
2做好绿色经济发展规划
实现高州市的可持续发展第一,结合高州市市情,正确分析当前高州市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制定相应的绿色经济发展规划,并将其作为高州市今后的重要发展任务。第二,结合高州市未来的绿色发展规划,应该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从而保证规划实施的可行性,并且基于此规划,制定出高州市每年的年度绿色经济发展目标,然后结合目标,严格依据规划步骤,做到有的放矢,最终实现高州市的可持续发展。
3做好绿色技术开发和推广
寻求绿色能源新突破结合高州市当前减排潜力不足的情况,适当的将减排重点从关停和治理作为主导力量向减排新技术、工艺改进、流程改善上过渡,从而在新技术下提高生产效率,减低生产成本,实现效益的提高。探寻一些新能源产业诸如热能等,并将它们作为新兴经济增长力量。结合世界环保产业发展的前景,在工业制造以及石油化工等方面探索新的绿色突破。
4突出绿色优势
推动结构转型第一,对增量做出相应调整,使得绿色产业的比重不断加大,重点发展一些高技术产业、文化旅游产业、服务外包产业等,从而进一步将结构转型到高级产业结构上。第二,对存量做出相应调整,发展高端化的生产技术并一起带动产品结构以及产业链条的高端化,使得产业结构逐渐过渡为高端技术、高端附加值以及高端消费。第三,对空间做出相应调整,将一些具有相同或者相关产业的企业布局进行集中,如此使得生产要素能够得到一定的聚集,从而有利于资源高效配置和集中处理企业污染问题。
5对绿色消费行为作出倡导
推动高州市两型社会建设第一,对于公共消费来说,要提倡节约和节能减排,推动全社会的节能降耗,进而推动绿色经济目标的及早实现。第二,对于消费行为来说,要鼓励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对一些大功率的私人交通工具做出相应限制,将一些因交通拥挤而造成的能源消耗及污染控制在最低。第三,对于生活方式来说,要尽量少用一次性产品,在节约资源及能源的情况下,最大化地实现可持续消费,从而推动高州市两型社会建设。
6进一步完善绿色制度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相应保障及支持第一,抓住新机构改革的先机,将每个部门在绿色经济发展中的职能划分清楚,整合其管理的权限,将其工作目标进一步明确,对其问责机制做好相关强化,做好市域范围内的发展规划、项目制定、相关检查及监督等工作的相关协调。第二,针对绿色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做好地方性法规的修订和完善,从而对绿色经济的工作行为做好规范,对生产者及消费者的行为做好相关约束。第三,做好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落实工作。将有利于绿色经济发展的相关土地及资源配置政策全面实行;落实好项目审批及市场准入的政策,使得绿色经济的门槛得以提高。落实好绿色产业及产品的相关激励政策。政府应该对本地的绿色产品出台相应的鼓励与支持政策。第四,做好绿色管理工作。正确运用好各类经济、法律、教育及行政手段,从而保证绿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要严格格执行,不断加大执法强度和监督力度,保证信息的透明性,建立高效的绿色市场,对一些非绿色行为作出相应的处罚。
一是有利于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十以来我国将深化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政策,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而实施绿色金融则有助于在金融服务上为经济结构转型提供资金支持,有效地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二是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实施绿色金融可以在根本上遏制环境污染经济行为,使企业重视环境保护的经济效益。
1.2促进生态环保与能源节约
一方面粗放型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污染,环境治理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而资金短期又是影响环境治理的主要问题,而绿色金融则是将环境治理作为工作的发展方向,通过绿色金融为环境治理提供大量的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环境治理企业,这样可以强化企业的节约意识,规范他们的环保行为;另一方面金融机构通过绿色管理可以降低能源的消耗,比如银行机构进行的账单无纸化方式,节约了纸张的使用,有效地节约了能源。
1.3促进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绿色金融为银行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发展良机。环境的日益恶化,使得社会对环境的问题越来越重视,环境投资已经成为社会投资的热点行业,而绿色金融业务则是将绿色概念与金融产品融合为一体,丰富了银行金融服务的内容,拓展了银行的业务;其次降低银行的金融风险。绿色环保是加快经济结构转型的新切入点,也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因此绿色金融产品的推出势必会降低银行机构的经营风险;最后有利于提高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力。实施绿色金融虽然会增加金融机构的评估成本,不利于金融机构的短期盈利。但是长远看,绿色金融符合国家的根本政策,优化了信贷结构,实现了金融机构新的增长点,有利于实现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2低碳经济路径下绿色金融创新所面临的问题
2.1政府部门对发展绿色金融缺乏动力
虽然“低碳”“、碳金融”成为当前最热门的名词,人们也意识到发展碳经济的重要性,但是我国在追求经济全面发展的同时,我国政府部门对于发展绿色金融的内在动力表现得明显不足,而更多的是依赖外界的压力而不得不进行绿色金融创新,比如中司没有发挥自己的优势从事碳交易,却以碳交易市场规模小、制度不完善等由,拒绝参加碳交易,没有为我国额碳交易市场建立提供应有的力量。
2.2绿色金融实施的主体较为单一
目前我国实施绿色金融的主体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银行机构开设的绿色信贷业务,而其它一些金融机构对于绿色金融的探索则非常有限,比如证券业虽然对上市企业融资设立了环保要求,但是其主要针对的是“两高”行业,同时对低碳、环保企业的激励制度也不完善,导致上市企业实施绿色金融存在较高的难度。保险业虽然也在绿色金融实施方面进行着局部试点实验,但是其仅限于环境污染责任险,使得绿色金融在保险业很难获得全面推行。
2.3绿色金融信息沟通渠道不顺畅
作为绿色金融运行过程中的两大职权部门:环保部门和银行部门之间存在着信息沟通不畅的现象,一方面环保部门的信息公布无法满足银行部门对环保信息的需求,影响绿色金融的执行效果;另一方面环保部门与银行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模式不科学。它们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为单项运行,导致信息反馈机制的不健全,同时监管部门与司法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也影响绿色金融的发展。
3低碳经济路径下的绿色金融创新模式
3.1加强国家金融体制的改革创新
一是要构建绿色金融发展的宏观调控机制,国家要制定有利于绿色金融发展的宏观调控政策,建立与绿色金融监管体系相适应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引导社会资金对绿色产业的支持,并且要严格限制高污染行业发展规模;二是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机构,国家要鼓励各大银行进行绿色金融改革,积极推广绿色金融服务,拓展绿色金融产品;三是要建立绿色信贷体系。实施绿色信贷体系既可以实现对绿色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也可以限制与淘汰高污染的企业,实现经济的发展。
3.2加强环保部门与绿色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针对环保部门与绿色金融机构、司法部门与监督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的问题,我国政府部门之间应该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提高它们之间的信息沟通:首先环保部门要加强对污染企业信息的检查力度,并且将污染企业的各项数据提供给银行机构,银行机构则根据环保部门的监测数据,对污染企业进行信用授权以及信贷审批。同时金融机构也要及时将企业的信贷情况信息反馈给环保部门;其次建立新更新和异议处理机制。环保部门要及时对要求整合的企业进行重新审核,并且将审核信息反馈给金融机构,如果企业对于重新审议的结果存在异议,环保部门则要对企业进行评估与重审,并且将重审信息提供给金融机构。
3.3开拓金融创新,丰富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发展绿色金融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丰富金融产品创新,拓展金融服务,提升金融机构的市场竞争力:一是银行机构要完善绿色信贷,在信贷行业、环境评估等方面制定统一的绿色信贷标准,并且创新信贷政策,比如在还款方式、还款周期上进行创新;二是保险业在现有的绿色金融产品的基础上,要积极探索金融产品创新,比如对于环保达标的企业可以通过降低保费等方式开展保险业务产品;三是证券业要完善上市公司环保门槛,同时建立可环保板块,为环保企业提供融资环境。
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将高污染、高能耗及碳密集型行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再从这些国家进口低附加值产品或半成品,这样虽然可以减少发达国家自己的排放量,实现其自身的排放目标,但同时会造成发展中国家及全球的碳排放总量的增加发展历程。对外资商而言,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吸引他们投资的关键之一。由于我国没有最终完善的产品市场供外资投入,因此,引进的外资投资主要以进料加工为主,其资源的生产也仅作为一条加工链条。引进的外资在毫无节制的情况不断对有限的资源进行生产和开发,随后,因为我国有广阔的市场,他们又可以借助我们的市场进行销售。如此以来,他们不仅可以在交易中获得丰厚的利润,同时还可以减少生产过程中对本国资源的消耗以及因此而带来的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对于他们来说,花费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收益,而我们则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2利用外资闲置了内资
理论上来讲,我们应该主要以内资为主,外资只是作为对内资的一个辅助和补充。但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很多居民在投资方面比较保守,他们选择将现金存储在银行,这个数目是非常可观的。如果能够将这样的闲置资金拿出一部分来进行投资,就可以为经济建设补充大量的资金。由于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发达,金融体制改革也不完善,人们就利用闲置的外汇购买外国尤其是美国的证券,或者是存入外国银行。最终出现的一个尴尬局面就是,外国人拿着中国人的钱到中国来投资赚钱。
3对外资的“超国民待遇”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的运营机制
引进外资的目的是使我国经济更好地发展,而不是阻碍中国经济的发展,调整中国经济结构,使外资与内资平等竞争、共同发展,构造出和谐的内外资平等竞争体系,发挥外资对中国经济的推动作用。要吸引外资,就必须给出一些优惠政策,这是毋庸置疑的。这个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的确也起到了显著的效果。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之前的那些优惠政策却显得不十分协调。因为市场经济体现的是公平竞争,但是这些优惠政策打破了公平竞争的机制,反而使本国企业处于一种被动的局面。外资企业凭借中国政府给出的税收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使自身不断强大,在与中国企业竞争时也有足够的筹码,反而使本国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举步维艰。很多发达国家在引进外资、利用外资方面历史较长,但我们却没能吸取他们的经验教训,没能避免发达国家走过的弯路,没能享受到“后发优势”的好处,在环境保护方面出现的问题更为突出。
4外资投向不合理
加剧了我国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的失衡严格来讲,招商引资应该从本国利益出发,是为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和调整我国产业结构而服务的。但是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在招商引资的时候我们更加注重这个事情本身而忽略了引资的质量。我国产业结构本来就需要调整,但随着外商投资力度的加大,我们发现事与愿违了。按照产业结构来划分,我们最急需发展的是农业。但现实情况是在外商投资中,农业投资连百分之一都不到,工业和房地产反而投资比例很高,这对本来就需要调整的产业结构根本就是雪上加霜。某些地方政府在引资中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引进轻监管的偏向。为了追求政绩,好大喜功,不计成本地盲目引进外资,甚至不惜损害当地社会福利而盲目听从外商意愿,导致一些低水平、高消耗、高污染的外资企业具有生存空间。
5引进外资技术含量低
重复引进现象严重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当代,经济竞争的核心不再是资本的竞争而是技术实力的竞争。所以我们在引进外资的时候要注重技术的引进。但是目前对外商投资的一些优惠政策对中小规模的外企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但是中小企业的技术实力并不强。其实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我国就提出了以市场换技术,但是现在效果并不明显。
6外商转移利润和逃避税收
使我国的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在实际投资过程中,一些外商会利用转移价格来转移企业的利润,这种做法极大的损害了中国方面企业股东的权益。他们一般的做法使大幅度提高进口原料和零部件的价格,而在产品向海外销售时又极力压低价格。这样以来,让我国损失了大量的税收。
二优化引进外资结构在绿色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良好的投资环境是吸引外商投资
优化投资结构的前提和条件投资环境对经济的增长和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谓投资环境,是集合了多种要素的。如劳动力、资金等要素的相互结合形成了一种自然的市场优势,而这种优势可以带来社会财富。每个地方的投资环境是不同的,也造就了不同的优势。如珠江三角洲就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便利的交通,就对外商有较强的吸引力。环境对其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重大的。中国正在逐步调整引进外资的方式,对比从前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大力引资,如今中国则更趋“精挑细选”。
2优化投资结构可以促进投资环境的改善
首先,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改善硬环境。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是需要控制成本的,所以这个也会成为他们考虑的条件之一。例如投资交通设施的项目就可以改善交通环境,缩短产品的运输周期,从而大大降低运输成本。投资环境的项目就可以降低污染,改善环境。其次,高质量项目的建设可以改善软环境。建设一批高质量的项目,带动上下游经济的发展,优化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
三优化引进外资结构,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建议
1选择性引资
引导投资方向我们要知道,吸引外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优化本国的产业结构,所以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我们不能追求短期的利益,要有长远的规划。在引进外商的过程中,质量比数量更重要。所以地方政府在引资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选资。
2不断提高外资的质量
我国招商引资的本意是要借助外资企业的资金和技术不断充实自己的实力,这就需要外资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支持。但从目前情况看来,外资质量不高的问题普遍存在。我们要做一些相应的措施。首先,我们要消化吸收外资的技术,作为内部使用,从而提升自己的技术。要达到这种效果,就应该鼓励和支持外商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学习他们的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以为己用。其次,要树立正确的外资观念。这就要求我国政府要对经济的发展有一个整体的规划,要对外商投资有一个质量评估和风险评估机制。并且高层管理者们要进行学习,通过培训和考核等各种方式让他们对引资的质量有一个宏观的把控和鲜明的认识。
3调整优化外资结构
外资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我国产业结构是否能够得到优化,实现均衡发展。首先,继续扩大利用亚洲国家的投资,将引资重点转向欧美国家,改善我国的外资来源结构。因为欧美地区具有很大的投资潜力,而且欧美地区经济和技术都比较发达,能给国内企业带来更多的帮助。同时更多欧美企业的加入能让世界各国看到我们的投资环境和企业实力,营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其次,要加强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投入,使产业分布尽量均衡。要加大对农业的投资,促进农业的发展。另外,我们要注意区域分布的均衡性。要尽量向中西部地区引进外资,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这样才能减小地域之间贫富的差距。再另外,要积极鼓励外商以合资的方式投资中国企业。按照区域的情况进行合理区分。部分地区的产业可以出台一些合资的优惠政策。而对于一些不可再生资源则应该有一些强制性的措施,要求进行合资,不允许外商独资。这样可以保护中方股东的权益。除此之外,加大对外资并购行为的监管力度。尤其是对那些竞争力相对比较差,但对国家安全有重要影响的行业。国家对于外商的参股比例要有明文规定进行控制,避免外商垄断。
4鼓励外资加大对农业投资的力度
农业是一个天生弱质的产业,其弱质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环境的高度依赖性和农产品普遍的低值性。这些特点直接导致金融机构和企业对农业的投资动力不足。我们要设法吸引外资的投入。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去开拓外资利用渠道。首先,要重点引进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跨国公司一般发展成熟稳定,具有雄厚的实力和现金的技术水平以及现金的管理水平。其次,要大力进行国际证券融资。最后,我们还是要给外商投资一些优惠政策,例如土地的使用,税收减免等。
2、500km公路沿线的农业生产现状景
谷境内公路是直接联系县内外的主要通道,是人流、物流、车流必经之地。在公路的两旁居住着许多的农户,从事着各种农事活动。为出行方便,公路沿线两旁居住的农户相对分散,从事二、三产业人员相对较多,住户人员流动性大。生产联动性小。受资源条件所限的环境条件差异,500km公路沿线绿色经济带的开发整合不能搞一刀切,应采取综合方式突出重点开发。宜农则农、宜林则林、使其公路沿线生态农业四季长青,永续利用。以威远镇为中心,景谷县500km公路通道的主要情况。国道县城至澜沧江110km,景谷至一号桥66km、景谷至益智60km、景谷至民乐56km、景谷至小景谷(接振太)57km、景谷到风山(接按板镇)50km、永平至边江42km,省国道公路全长571km。
3、景谷
500km公路沿线绿色经济带过来的主要组成成分公路周边公路沿线农业生产一应俱全,小而全,没有特色,只要景谷县种植推广的作物在此都能看到,是景谷农业生产的一个缩影。公路沿线的农业主要也是以种植业为主。粮食作物有水滔、玉米、小麦等;经济作物有蚕桑、甘蔗、水果、咖啡、竹子、香料、南药等;林业也是公路沿线生产的一大优势。森林绿化美化景谷的山山水水,保持水土地,调节气候,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为景谷打造500km公路沿线绿色经济带建设奠定了基础。
4、打造
500km公路沿线绿色经济带发展产业,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足的学科多、面广。需要组织多部门多方面学科带头人员参与、支持和投入,让大家形成共识,积极参与,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才会收到明显效果。所谓的公路沿线绿色经济带,就是在公路沿线,公路周边围绕着绿色产业来做强做大。主要涉足的学科有农业、林业、生物、气象、科技、财税、新农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公路交通、银行、公司、厂矿、学校等相关行业部门。
5、打造景谷
500km公路尚线绿色经济带实施方法步骤统一规划,统一领导,县上统一组织各乡(镇)分段实施;2008年威远至正兴一号桥、威远至永平、威远到凤山,为组织实施的重点公路沿线地段;在实施过程中保持现有好的传统产业,对有潜力的传统产业,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和提升档次,加快发展;结合当前的中心工作和生产任务,公路沿线的绿色经济带建设以种桑养蚕为突破口,大力推动500km公路沿线绿绝经济带建设步伐。威远镇政府已加大对栽桑养蚕的扶持力度,计划在暖里课里公路沿线,办好6.67hm2联片速生丰产样板,补助桑农500元/667m2,用于种桑养蚕、蚕房建设补助等,加快蚕桑产业发展。
二、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面对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劣,欧盟制定了严格的减排目标,对现有的社会和经济体制向低碳经济进行转变,并率先承诺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低到15%—25%左右,到了2050年可减排至70%左右,而丹麦、英国等国家建设低碳城市,挪威的目标是建设低碳国家,希望在2020年减排到35%左右。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恶化形势更加严峻,以石油、煤炭、天然等燃料为主,“高碳”经济特征非常明显,从而使我国面临严重的生态挑战。“十二五”期间,我国计划投入1000多亿元用以治理大气污染,投入3500亿元用于防治重点工程。项目包括:二氧化硫治理、氮氧化物治理、工业烟粉尘治理、工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油气回收、黄标车淘汰、扬尘综合整治、能力建设等类。以上重点项目投资总需求约3500亿元,其中二氧化硫治理约730亿元,氮氧化物治理约530亿元,工业烟粉尘治理约470亿元,工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约400亿元,油气回收约215亿元,黄标车淘汰约940亿元等。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彻底落实低碳经济的各项措施及行动,从而使我国快速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解决发展与生态之间的重重矛盾。
三、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
1.我国新型能源短缺,出现“煤多、油少、气缺”的情况。近几年的相关报告显示,我国煤炭比重下降了27%左右,石油消费提高了15%,天然气消费提高到4%,核电、水电及风电在能源比例中提高到了10%左右。其中我国传统的能源占有一定的优势,特别是煤炭在能源比例中一直都占有比较大的比例。
2.我国的制造业和传统业仍然是产业结构中的主体。目前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其消费结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口增长等对这些行业需求在日益增加。
3.我国的经济水平虽然发展较快,但是人均收入不高,同时人们对物质的享受仍然是重点追求部分,离“田园式”的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
四、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能源经济生态革命的措施
1.加强新能源的研发工作,提高新能源的绿色化,并以新能源为核心形成绿色能源的产业基地和产业圈,从而作为我国绿色经济发展和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基础点。
2.加强环保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力度,建立一系列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系统。环保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就是绿色能源也可以说是低碳或无碳能源。发展清洁环保、可再生能源是我国未来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发展绿色经济的方向。
3.加强化石能源的生态化,降低高碳能源的利用率,把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转变,这不仅是现阶段我国调整优化能源产业结构的方向,也是我国为发展绿色经济的唯一途径。因此,我国应该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对高碳能源进行低碳化或无碳化的处理,从而实现煤炭、石油等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目的。
五、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
1.提高环保意识,制定规划。加强低碳经济的宣传力度,树立人们低碳经济发展的概念和意识,使人们明确的认识到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从而提高人们过低碳生活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各级政府应重视低碳经济发展政策、项目、措施的彻底落实,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
2.加强绿色能源的研发和技术创新。加强绿色能源的研发和技术的创新,即清洁环保能源技术和清洁环保生产技术以及低碳或无碳技术。重视和促进绿色能源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与运用,形成一系列绿色能源技术体系,从而为中国低碳经济的良好发展提供一个重要的保障的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四十八条规定:直接从江河、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规定,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申请领取取水许可证,并缴纳水资源费,取得取水权。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和征收管理水资源费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2、《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一、二款规定:取水单位或者个人应当缴纳水资源费。取水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经批准的年度取水计划取水。超计划或者超定额取水的,对超计划或者超定额部分累进收取水资源费。
3、《江苏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第三十九条第二款规定:超计划取地下水和在水资源紧缺的地区超计划取地表水的,对超计划取水部分,按照累进加价原则加收水资源费:超计划取水百分之五以上不足百分之十的部分加收一倍水资源费;超计划取水百分之十以上不足百分之二十的部分加收二倍水资源费;超计划取水百分之二十以上不足百分之三十的部分加收三倍水资源费;㈣超计划取水百分之三十以上的部分加收五倍水资源费。另外,第四十条第一款规定:水资源费和超计划加收水资源费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征收。
二、水资源费征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当前,水资源费的征收工作困难比较多,通过对征收工作人员的调查走访,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在于:
1、法律法规不健全
水资源的使用情况复杂,虽然国家在1988年制定了《水法》,国务院出台了《管理条例》,江苏省出台了地方《管理条例》,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均存在着很多不完善之处,缺乏统一的、权威性的征收标准。导致各地区各自为政,部门之间职能分工不清,执法盲区与较差执法现象时有出现,很多地方对水库用水、矿泉水、地热水、城市地下水的水资源费征收问题还在争论不休,有的地方水政部门在执法中还承受了败诉的结果。使得水资源费的征收严重缺乏权威性。
2、取水户认识不足
许多人认为水资源和空气一样,不应当交费。同时,在实践中出现各地水资源费政策不统一、征收程序不规范、使用方向不合理等问题。而地方性的收费标准给人一种乱收费的假象,导致水用户对政策不理解。有的用户认为自己已经交了水费,不应该再交水资源费,对水资源费的概念都不理解,因而部分用户拒绝交费。
3、执法力度不足
过去受立法限制,对于无证取水者只能“责令停止取水”,对于不按规定取水的只能“责令限期纠正违法行为”。水政部门的这些处理手段对当事人没有足够的约束力,也难以实现纠正当事人违法行为的目的,给水行政执法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当前,虽然执法的法律依据已经解决,但是无论是执法者与违法者在接受上还需要宣传教育。
4、地方行政干预严重
在具体的执法过程中,除了经常遇到的人情阻力之外,更多的是来自行政部分的干扰。一些政府人员把干扰水资源费的征收作为对企业的保护措施来对待,给水政部分增加压力。这种至上而下的压力,严重干扰水资源费征收,也影响了征收的权威性。
5、执法人员信心不足
执法人员在本身在长期的执法难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执法信心不强,在征收过程中有畏缩现象。缺少与违法现象做坚决斗争的信心,导致了水资源费征收不到位,有的“意思意思”了事,有的比之不谈。
6、管理监督难,标准不统一
一方面,对于用水的监管与定量不准确,存在过大的弹性,例如:一些工业企业取水普遍采用包年协议收费方式等。另一方面,存在着监督难的现象,例如:一些单位和个人偷偷打井,或者在打井的时候避开执法人员的检查,甚至不让执法人员进门;一些用户私自更换计量表等等。
2煤矿绿色开采的技术体系
煤矿绿色开采技术从广义上讲是在开采时要尽可能降低对环境和其他资源的污染等不良影响,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体讲,煤矿绿色开采技术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是“保水技术”,即对水资源的保护。其次是通过离层注浆、填充和条带开采来保护土地资源和建筑物。第三点是安全合理地从矿井保护层及安全面抽取大量瓦斯,避免施工时发生突发爆炸等危险,同时也达到了煤矿与瓦斯共同开采的目的。第四,为了保护煤层巷道安全的支护技术与减少矸石排放的技术。第五,地下气化技术。这五种技术共同构成了煤矿绿色开采技术整体体系。实际上,由于煤矿开采所导致的环境变化与安全问题都和开采后所造成的地质岩层运动有关,因为岩体岩层被开采所破坏。所以煤矿的绿色开采技术主要要基于以下几点理论来展开,首先就是开采之后岩层内可能存在的“节理裂隙场”分布和离层规律。其次是岩体由于受到应力而被破坏,所以必须通过岩层的控制技术来保证岩体不会被进一步破坏。最后是要研究开采对岩层地表移动所造成的影响规律。
3绿色开采技术的应用实践
3.1关键层理论
岩层在煤矿开采时受到巨大应力,导致被破坏,所以必须采用控制技术来保护岩层。近年来为了突破这一难题,岩层的关键层理论应运而生。关键层理论之所以被提出,就是为了研究覆岩中硬度较高的厚硬岩层可能在开采过程中出现的节理裂隙,这些裂隙的分布对瓦斯抽放、保水工程以及开采沉降控制可能产生影响。所以,关键层理论可以被视为煤矿绿色开采技术的理论基础。
3.2卸压瓦斯抽放方案的优化
经过不断的实践得出结论,如果煤层开采导致岩层出现移动,即便是渗透率极低的煤层,其渗透率也会骤增数十倍甚至百倍,这就为煤层的气送运移及开采创造了条件,所以煤层的瓦斯抽放应该是我国煤矿绿色开采技术的主要途径之一。因为煤矿绿色开采技术与关键层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将煤层气作为一种资源充分利用于采煤过程中,通过岩层的移动和对瓦斯抽放的卸压作用来优化抽放方案,进而提高瓦斯的抽出率。所以要做到煤炭与煤层气的双向共采,就必须在开采过程中形成采瓦斯和采煤两套系统。借助岩层运动的规律与关键层理论中节理裂隙场的分布规律来抽放瓦斯。
3.3具体实践应用
通过关键层理论中的采动裂隙分布规律,建立了抽放瓦斯的O形圈理论,在我国淮南、阳泉等重要矿区已经投入试验和应用,O形圈理论也是瓦斯抽放钻孔位置选择布置的理论依据。另外,邻层开采煤层的下位关键层会产生破断运动,这种运动有利于控制煤层裂隙的发育。例如阳泉3矿的13煤综放面,初期开采时它的上邻近层在瓦斯卸压及抽放时会遵循抽放孔巷随着开采进程由采空区中部移动到O形圈内的规律。所以阳泉3矿13煤的综放面邻近层的瓦斯卸压就应该采取瓦斯向高抽巷布置的方案进行优化。最后是煤炭的地下气化技术,这是一种整体性很强的绿色开采技术。它对于水资源的保护很看重,比如通过对煤炭进行控制性燃烧来控制地下煤炭气化所产生的苯与酚对地下水资源的污染,以及因为煤炭燃烧所形成的二氧化碳的抽放处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