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30 10:34:4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中语文阅读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和、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和学,也参和教。假如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靠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和教学,体现真正的学。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和教学摘要: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摘要:“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心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和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喜好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和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和整合,对文章内容和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和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迷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新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新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和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摘要: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索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索深化程度以及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满足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三、语文阅读能力的具体培养办法
语文阅读能力的练习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中学语文阅读能力在各阶段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发展阶段摘要:
1、积累阶段
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摘要: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地判定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征;思想感情方面摘要: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功能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2、理解阶段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定、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功能。
一是判定力的培养。判定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定旬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练习,如“错误经常是正确的先导”这句话,假如把“经常”一词去掉,这个判定就绝对化了。因为生活中错误之后并不一定就产生“正确”。加上“经常”,对“错误”现象的本质特征揭示就准确。
二是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对课文的整体熟悉才能深入。综合能力就是在思想上把分析出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综台起来考虑的能力。所以,分析能力的练习离不开综合的指导,综合能力的练习必须以分析为基础。如必须在熟悉全文的基础上练习学生给文章分段,给段分层,给句子划分结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必须在分析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层义、段义、题旨,以练习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给文章列写内容提纲是练习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是联想能力的培养。联想能力指曲一事物的印象、观念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印象、观念的能力。有了联想,可以将有形文字的意义空间拓展到最大,从而使理解更准确、合理。在阅读活动中应鼓励学生主动去联想。教师还可根据联想的类型,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联想力的练习。
二、搞好初中语文阅读提问的路径选择
(一)重视提问的时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给学生相应的时间准备,也叫等待时间。有调查显示,60%的老师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在8秒钟以内,这样的时间长短显然是不够学生进行充分理解和思考的。所以等待时间需要更加长一些,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回答问题。在等待时间里,老师可以对所提问题进行一些引导,逐步让学生对问题的解析有思路可言。如学习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狼》一课,老师在和同学一起解读文本后,往往除了提问“这篇故事主要讲了什么”这样的直观问题,还会进一步提问“屠夫靠什么消灭了狼”“如果你出了这种状况会怎么做”的理解性和拓展性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消化文本的时间,在有了一定认识后进行提问,引导学生进入深入理解;学生也掌握的课文的基础知识,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参与回答。
(二)合理设计提问内容,讲究提问的方式
在课堂提问的问题应与当堂内容紧密联系,而问题的数量也应该恰到好处。按照每堂课40分钟,每5分钟提出一个问题进行计算,每堂课应该提出8个问题。老师所提的问题应该是始终围绕教学重点的,针对教学中学生容易出现混淆的地方和比较有鲜明特征的地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如某位老师在讲解鲁迅先生《风筝》时,先是利用学生是不是喜爱放风筝作为开始,充分调动了学生对文章阅读的兴趣。在对文章的讲解中,为了使学生更加体会兄弟之间的感情时设计的问题:“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关于描写兄弟情感的句子,并说明为什么。”这个问题其实与本文的学习重点联系并不密切。对于学生而言,喜欢的句子很多,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没有了重点感,思路不清晰。如果能这样提问题:“文中描写鲁迅先生对兄弟感情的片段很多,请问哪些词语或者句子打动了你,最让你有所感触。”这样的问题使学生在思考时找到了明确的方向,便能有针对性的进行解答了。
(三)恰当及时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老师的鼓励和评价。实验表明,老师越是积极主动的评价学生的回答,越是肯定欣赏的态度,学生越是能乐观向上的学习内容。一方面,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时,很多老师用的是“很好”“回答的非常正确”这样的空洞词语,其实我们可以运用一些激励性的话语来重视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激发学生的潜能。另一方面,学生答错问题时,不要直接给予否定,而是要找出学生回答中对的方面或者对的地方,充分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参与感,然后再对错误的地方予以指正,这样既能保护学生不被班级学生嘲笑,也能让学生自己明白如何改正错误。
“群文阅读教学”,是指教师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联的多篇文章,是拓展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式。它更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更关注学生在多种多样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种全新阅读教学模式的要义是立足于课内精读,做好方法引领,使学生的阅读实现向课外多向度的有效迁移、拓展、整合,从而达到拓宽知识视野,提高有目的的获取并概括信息能力,涵养人文情怀的目的。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策
(一)提高教师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视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现代教育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培养,最重要的是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快速转变,不断提高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视,才能真正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新课改开始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给教师提出了一定要求。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合理分配教学内容,让学生拥有充足的自我阅读时间,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二)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阅读效率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转变教学模式,根据阅读内容制定教学计划,设置合适的教学情景,例如:在进行《背影》这个课文的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合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注重语文阅读教学方式的多样性,让学生仔细揣摩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以推动语文阅读教学多元化发展。与此同时,尽可能多的让学生进行自我阅读,让他们深切地感受阅读过程带来的快乐,以真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促进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不断提高。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语文阅读教学方式,如采取合作学习的阅读方式,将学生任意分为几个小组,让小组的成员相互帮助,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紧密联系语文教材,拓展语文阅读范围
在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有着重要的指导地位,必须合理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针对不同的题型、课文内容选择最合适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例如:在进行《白鹅》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时,教师根据课文的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中捕捉白鹅所代表的事物,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在阅读的过程中形成清晰的阅读思路。与此同时,根据课文内容,拓展阅读范围,在图书馆、书店等地方,寻找与之相关的文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二、师生互动,优化探究过程
阅读教学是一个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三者互动探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通过思维的多向互动与交流,碰撞出多种视界的沟通与汇合,不断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学生对文本蕴含情感的有效感知与体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因此,教师开展探究性阅读活动时,要积极利用师生之间多元互动的作用,对阅读探究过程进行不断优化,提高阅读探究的成效。教学《最后一课》时,笔者提出了“韩麦尔先生在讲课过程中哽住的原因是什么?”、“韩麦尔先生会使出全身力气来写下法兰西万岁几个字眼?”“在最后一课的最后,为什么韩麦尔先生默默不语,只用手一指来宣布结束?”等问题,师生互动交流。接着,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分组和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学生认为韩麦尔先生哽住的原因是爱国情感一时难以自禁;有些学生认为“法兰西万岁”几个字眼正是韩麦尔先生内心浓浓的爱国情怀的体现及国家将要沦丧的悲痛之情。通过这样多元互动的过程探究,不仅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想法、观念、情感等得到有效交流,还成功地引起学生与韩麦尔先生及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极大增强教学效果。
二、引导学生自由表达
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小说阅读教学都达到了经典水准,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这就需要教师精确地讲解。根据笔者的经验,课堂讲解可以从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入手。自由表达具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教师结合文本内容设计问题,让学生在回答过程中提升阅读层次,即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另一部分是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合作,交流想法的同时也激活思维,即学生与学生的交流。这两部分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在问题的设计上,教师应该根据文本内容有层次地设计问题,通过一个个问题慢慢地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具体介绍问题的设计及提问的方法。如第一个问题,当学生朗读文本结束后,教师可以提问: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于勒吗?待学生思考结束后,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回答进一步提问:大家如何判断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这里可以给学生一些适当的提示,如主人公的确定一般看该人物在小说中是否居于中心地位以及作家的创作意图是什么。经过交流,教师可以归纳学生的看法,于勒不是小说的主人公,原因在于于勒是在一家人的谈话中出现的,作者对其没有大量着墨。其次,小说的主题思想是批判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和卑劣,因而主人公应该是菲利普夫妇而不是于勒。确定故事主人公以后,学生对文本的思想有所了解,接下来教师可进一步深入提问:既然于勒并不是小说的主人公,那为什么小说中又处处提到于勒呢?待学生讨论后,教师再加以点拨,即作者对于勒虽然着墨不多,但他却是全家人的希望,其富贵贫贱影响着菲利普夫妇未来的生活水平,也影响着菲利普夫妇的情绪。正是因为实际上的于勒和想象中的于勒截然不同,才衬托出菲利普夫妇的自私,也才制造了小说情节的,因此于勒在小说中是线索,贯穿全文。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的思考水平就上了一个台阶,“线索”这个重要概念也被引出,教师可借此讲解小说文本中“线索”的作用。在梳理了小说的结构以后,教师就可以对文本进行详细解读,如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过程为“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作者这样安排情节的深意是什么?又为什么要安排菲利普一家在船上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与于勒相遇呢?这样就由分析结构进入了对小说情节、写作技巧的欣赏,学生在由浅入深地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观点,也逐渐理解了小说的深层含义。至于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可以在提问过程中进行。如上文教师提问“作者这样安排情节的深意是什么”,即可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明确讨论的中心是:悬念的设置为后文情节的跌宕起伏埋下伏笔,安排的地点给人物的言行举止提供了一个特别的舞台,更能够体现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讽刺意味就此凸显。当小组交流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总结小组观点。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在交流及总结观点的过程中,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及理性思维能力。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小说阅读教学空间,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有极大的帮助;同时,生生之间的交流也有助于学生共同提高,升华思想,完善理解。
由于语文阅读教学内容较偏理论化,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一般采取的都是理论教学为主、学生自主探究与学习为辅的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教师居于整个课程教学的主导位置,学生的学习状态普遍较为被动。新时期条件下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重新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尽量避免“一言堂”情况的发生,通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来带动整个课程教学的发展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这一标准客观要求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转变。但是从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来看,语文教育工作者们在一段时间里的确进行了大量的摸索和探究,但是终究又回到老路上,传统教学模式依旧占据着主要地位。
(二)教学手段单一
除教学模式存在问题外,现阶段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还面临的另外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教学手段单一。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们普遍存在一个误区,即转换教学模式是浪费有限课时的表现。在这样一种权衡下,大多数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都会倾向于整个教学过程采用一种教学手段。如此一来,将会直接导致整个课程教学的无变化,学生只是惯性进行学习,完全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通过教师当时的教学主题就能预知下一环节的教学内容。这样平淡无奇的学习状态无法激发学生潜意识里的挑战欲望以及挑战激情。
二、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措施
通过上文论述,我们已经对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及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有了基本的认识与了解,基于这一认识与了解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要想提高教学有效性,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丰富资源形式
结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来看,要想提高教学有效性,首先应从资源形式的丰富入手,努力提高现有基础硬件设备的有效利用率,提高教生课内外使用多媒体及计算机的方便度,为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与整合创造出更为良好的硬件环境;同时,在资源库建设方面还要多下功夫,充分利用多种途径,完成资源的搜集、整理和利用;购买现有信息资源,组织教师自己制作和开发优秀课件和教案。比如就《飞向太空的航程》这一课程教学内容来说,传统教学模板中,儿这一课文只是作为学习和了解的部分,因此没有进行详尽的教案设计。基于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去收集与太空航程有关的内容,对教案进行新的设计,提高教案与内容的贴合度,对学生科学领域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普及。
(二)实现师生互动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扮演的角色更多属于引导者的成分,并且从过去知识提供者及知识的传授者逐步过度到知识导航者。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自主的进行知识的查阅,掌握相关的语文阅读知识,通过这样的途径,甚至可以收获一部分教师也不曾掌握的知识。比如就都《动物游戏之谜》这一课程内容而言,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天生对动物界的好奇,鼓励学生去查询一些动物,如老虎、狮子等的游戏行为,通过观察,对将要进行的课程内容进行思考。这样一来,不仅能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对课程教学的参与兴趣,同时还能有效拓展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途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其次,教师可以借助BBS、博客、QQ等渠道或者Email与学生进行情感思想的交流沟通,也可以在网上进行作业的批改等。通过这样一些途径,教师可以及时有效的掌握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思想动态,从而对教育教学内容及方法做出及时的调整,实现师生间真正意义上的互动。
(三)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除上述措施外,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模式,努力营造良好的阅读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兴趣。比如在遇到叙事性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视频或短片,让学生立体的感受这一课程内容的来龙去脉,从而提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或者教师还可以对情景角色扮演的模式进行充分利用,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角色准备,来对阅读教学内容进行深化,让学生享受整个表演的同时,加深学生整体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培根曾说:“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探讨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更有其普遍意义。学习方法从大范围上来讲是学习艺术,也可以归结为学习科学的范畴。而本文仅就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学习方法作一探讨。
一、整体感知文章
应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即文章的观点和材料、大体的思路与布局,获得总的初步印象;例如:语文老师可以让学生在初读文章时,较快的通读全文,只求大体了解而不做细致推敲,只求粗略的把握文章的大概内容而不作精确的归纳,然后以这个总的印象为出发点和依据去深入理解分析文章和各个局部、片断,直至词句关系、意义,以及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最后把各个局部、片断连接起来。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高屋建瓴的分析阅读材料,思维上由粗到细,视野上由大到小,从而快速而准确的把握住要点。先从整体去感知文章是为精读详析做准备,对进一步深入阅读,透彻理解、全面把握文章的精髓,起到了确定方向的作用,从而使对文章的理解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掌握各种文体不同阅读要素
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除了了解共同的阅读规律外,还要懂得各种体裁作品各自的阅读规律,在阅读时能恰当的应用一定的阅读方法,比如:记叙文是写人记事的文体,阅读时应抓住其“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还要辩明记叙的顺序、寻找文章的线索。然后明确材料是通过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来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从而抓住的文章的主旨。与记叙文相类似的散文应抓住其“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来阅读,还有小说应从其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这三要素来阅读。应用各种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等)来塑造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以及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是我们在阅读小说时不可忽视的两个重点。而说明文在于说明事物的特点和阐明事理的文体,阅读时应先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而后理清说明的顺序,重点在于分析说明的方法,最后品味说明的语言这一方法来阅读。对于议论文,它主要是论述作者的见解或主张的,因此阅读时要弄清作者所提出的主张(论点),明白作者采用什么材料――事实或道理(论据)来证明论点,还要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些材料来证明论点的(论证)……这些基本阅读方法是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注意的,我们应该努力寻找自己喜欢的,效果最佳的好方法来指导自己的阅读,充分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三、以说带读,提高阅读水平
在阅读时,恰当的、充分的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器官并用。即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语文老师可以借助录音磁带,范读,齐读等形式,特别是借助一些经典古诗词或美文(如朱自清的《春》,刘禹锡的《陋室铭》等)来带动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阅读,尤其是大量的课外阅读,能够获取并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使自己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通过阅读,感悟作品的思路,可以有效的规范自己的逻辑思维,使语言条理清晰,发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真正感受到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都是一个优美的音符,形成良好的语感。
一、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环节要师生形成互动的教学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能激发出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也认识到,真正的学习是自主学习。在课堂的阅读教学环节中,师生之间应相互沟通学习,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交流学习信息传递的重要过程。教师积极发扬教学民主,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思考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使学生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
例如八年级(3)班的潘宇,原本是个不愿发言的比较内向的孩子,在过去传统的课堂上,她只是“沉默的大多数”。后来我校实施课改以后,班级有小组奖励机制,她在小组长和课代表的带动与鼓励下,首先是在小组内参与讨论,渐渐地在组内为同学讲析课文,随着课堂展示机会的增多,她慢慢开始突破自己,勇敢地登上讲台面向全体同学讲析课文。现在她已经能够在大庭广众之下自信地讲解,成为课堂上争先展示的积极分子,展示得越来越精彩,成绩也在不知不觉中赶上来了。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高效课堂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课前不仅要精心准备知识,还要预测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严密设计课堂流程各个环节,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展示与训练,进而达到高效的目的。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与提高。
三、培养语文阅读能力的具体措施
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中学语文阅读能力在各阶段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发展阶段:
(一)积累阶段
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地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二)理解阶段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1、判断力的培养。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断旬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训练,如“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这句话,如果把“常常”一词去掉,这个判断就绝对化了。因为生活中错误之后并不一定就产生“正确”。加上“常常”,对“错误”现象的本质特点揭示就准确。
2、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才能深入。所以,分析能力的训练离不开综合的指导,综合能力的训练必须以分析为基础。如必须在熟悉全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给文章分段,给段分层,给句子划分结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必须在分析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层义、段义、题旨,以训练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给文章列写内容提纲是训练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3、联想能力的培养。联想能力指曲一事物的印象、观念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印象、观念的能力。有了联想,可以将有形文字的意义空间拓展到最大,从而使理解更准确、合理。在阅读活动中应鼓励学生主动去联想。教师还可根据联想的类型,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联想力的训练。
(三)评鉴阶段
即对文字材料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评价和鉴赏的阶段。只有掌握相当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语言知识,能进行抽象思维的阅读者才能评鉴作品。中学生应该而且能够具备评鉴能力。初中阶段可培养学生对具体的人物举动、故事情节、作品特点、某一观点作评价的能力,能写成一点一议的小论文。讨论之后,再进行欣赏,如朗诵、品味,在评鉴欣赏中越觉其妙,学生则愈益喜爱该读物,有的学生甚至能在笔记中主动写评论文,抒发己见。
实践证明,“儿童是未被承认的天才”,恰恰在学生自己阅读、参与的课堂中,天才得到了承认。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得以生长。
要想搞好初中语文之阅读教学,那就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而采用新型的语文教学方法――探究阅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因为在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活动中,阅读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那么,如何才能搞好初中语文之阅读教学从而最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认为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在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的今天,那就必须坚决摒弃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而采用新型的语文教学方法――探究阅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的、机械的接受。这样的教学实际上就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即“教师教、学生学”。学生在学习中就只能是“读死书”“死读书”,很少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应试教育,主要是应付考试,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以培养“书呆子”为目的。显然,这种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模式早以过时,早以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坚决摒弃。
而新型的语文教学方法――探究阅读,就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截然不同。因为它是一种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为主的新型的语文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不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堂师生互动,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来获取知识,得到发展。这样,就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大力弘扬。
在具体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又是怎样来实施探究阅读的呢?
我重点抓好三个环节――课前师生准备;课堂师生互动;课后巩固迁移。只有将这三个环节落到实处,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1.课前师生准备
1.1 课前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体验。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搞好阅读教学,那就离不开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材料(即文本)。因此,教师课前与文本的对话体验,深钻教材、精心备课就尤为重要。
我在课前与文本的对话体验中,首先是带着感情去读文本,一遍又一遍的读,读出自己心底的最真切的体会和感受。然后是弄清文本的结构层次,弄清文本的主题思想,理解文本中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弄清文本的表现形式和语言特色。最后再结合教参深钻教材、精心备课。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制定教法、学法,设计教学过程,精心设计导语,更为关键的是一定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质疑,以便在课堂师生互动中,更好的进行探究学习。
1.2 课前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体验。
要想在课堂上师生能民主、平等、和谐的互动,仅有教师的精心备课还不够,还得学生扎实地做好预习工作。因此,课前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体验就相当重要。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学生在课前预习时,一定要对文本仔细地、认真地、带着感情反复地读,一定要读出自己体会和感受,并且争取把文本读懂读透,确有不懂的问题就在书上一一做好记号,以便在课堂师生互动时提出来让大家共同解决。另外,学生还可大胆地对文本的遣词造句、修辞方法、表达方式及观点看法提出质疑,通过自己反复思索还搞不清楚的问题,就在课堂师生互动时提出来让大家共同解决。
总之,在精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一定要认真地探究质疑,要能提出自己的见解主张、提出疑问等。只有这样,在课堂师生互动中,才能更好的进行探究学习。
2.课堂师生互动
探究阅读教学是师生间的情感对话体验,也是课堂师生双边互动的关键。因此,我们教师务必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思维的独特性。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学习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教师要积极有效的引入,使学生内心产生矛盾,能主动提出问题,从而营造出对话的氛围。再通过学生间、师生间的对话和交流,在学生“自悟”、教师“导引”、同学“交流”中获得知识, 求得答案。比如,学生在课前预习或者在课堂阅读过程中独立自主提出的一些不懂的问题,都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教师“导引”、学生“交流”来解决质疑。另外,在课堂师生双边互动过程中,教师还要把课前精心准备的、学生在课堂上又没有想到的关键问题提出来,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解决。如确实不能解决,再通过教师的示范、启发、引导、点拨等方法来帮助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独自或合作探究问题,最终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获得知识、求得解答,从而提高学生探究阅读的能力。
比如,我在教学鲁迅先生写的散文诗《雪》这篇课文时,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质疑有:①课文描写的“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的特点分别是什么?②作者从哪四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③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并体会其作用。④描写江南的雪,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⑤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北方的雪?北方的雪有什么精神?⑥描写北方的雪,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⑦学了全文,你觉得课文表达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学生对课文提出的质疑有:①“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凉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一句中,“冰凉的坚硬”怎么能修饰“雪花”呢?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②“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一句中,“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③第一段中,写雪野中的“山茶、梅花、杂草”,其作用是什么?④幻想蜜蜂在雪野中“飞”、“闹”,其作用是什么?⑤孩子们塑雪罗汉时,“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 一句中,为什么要用“偷”字呢?⑥“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一句中,“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针对这些课堂质疑问题,再通过学生间、师生间的对话和交流,在学生“自悟”、教师“导引”、同学“交流”的师生互动中获得知识,求得答案。这样,就有利于学生探究阅读能力的提高。
3.课后巩固迁移
3.1 课后对文本的复习巩固。
课后再读文本,吃透文本。对文本的重点难点、关键词句的理解及主题思想、语言特色等方面的复习巩固,以便真正的消化吸收。
3.2 课后对文本的迁移训练。
搜集相关的阅读材料检测学生的迁移能力。比如,从网上下载、从《新思维》或《巴蜀英才》上搜集与文本相关的阅读材料来检测学生的迁移能力等。这样,就可以检测学生是否学懂了文本,是否具有了“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阅读能力。
总之,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切实贯切课改精神。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长期坚持了探究阅读,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活跃,都能大胆质疑,小组讨论探究也非常积极,同学间的“交流”及“解疑”也很积极。因此,全班学生的探究阅读能力大大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大大提高。总而言之,这一切的成绩,都要归功于我长期坚持的初中语文之探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