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30 10:34:4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现代文教学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二、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的新方法
(一)提供文学作品相关的背景知识,增强学生们的领悟能力为让学生更好地对现代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与此文学作品相关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在了解特定作者背景和历史的情况下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学习。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的作家着手,让学生了解作家的生平以及作家所处的时代以及创作风格,体会到作者创作文学作品时的思想感情以及写作意图,从整体上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刻的领悟。在提供相关背景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刻领悟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让学生学会对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形象、流露的作者情感进行剖析。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现代文学作品的特点,采用提问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去思考。这种提问的教学方法可以在现代文学作品阅读前先设置问题的方式,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进行边阅读边提问的方式,同时也可以在阅读结束后进行提问的方式。通过这种问题教学法来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领悟能力。
(二)研读文学作品,为深刻领悟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打下基础所谓研读文学作品,就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读文学作品,理清文学作品的思路,体味和推敲字、词、句在文学作品中的特定含义。在阅读阶段,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尊重文学作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多层次性的引导。研读阶段的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要让学生弄清文学作品中字、词、句以及段落的使用情况,学会品味词汇,琢磨语句;二是要对文学作品的作者出身、经历进行了解,并且需要弄清楚文学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三是要让学生弄明白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精心地去研读文学作品,才能够为深刻领悟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打好基础。
(三)深刻领悟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深刻领悟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是文学作品阅读的最终结果,也是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的最重要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文学作品中所蕴藏的人文精华,启发学生对其进行思考。对文学作品能够进行客观的评价,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景能够说出自己的感悟。针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教师应该提前设计好课堂讨论的主题,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并对讨论的结果及时地加以总结、概括、评价。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观点,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引导工作,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领悟,让学生自主地去感悟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精神价值。
中国对现代教育的管理主要是靠行政管理方法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来维持。这种维持的方式是在计划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形成的,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这种教育管理方式出现了很多问题。因此,按照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教育的管理目标由原来的全面性管理转变成有选择性的管理方式;由原来的直接管理方式转变成间接管理方式;由原来的过程管理转变成目标管理;由原来的行政管理方式转变成法律和行政共同管理的方式。在时间上,由原来的短期管理方式转变成长期管理方式;由原来的微观管理转变成宏观管理。
如今是一个改革的时代;是一个大力调整的时代;更是一个推动和发展生产力的时代。教育管理在调整、改革、发展的冲击和影响中,寻找新问题和新事物进行理论研究,为教育的管理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性指导,并且在教育管理的改革实践中完善其理论,从而为社会经济发展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所服务。
二、现代教育管理的目的
素质教育阶段的教育管理目的是保证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历史使命,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要有效地达到基础教育管理的目的,教育管理科学的理论研究必须面对现实,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研究和树立现代教育意识,改革教育管理思想
所谓现代教学意识,就是现代的教育观念,是人们对现代教育的管理问题上的看法。实际上是研究教育管理和树立素质教育观念,使基础教育彻底从应试教育转变到提高全民素质教育的轨道上。由此,教育管理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管理思想。这就要求在教育管理全过程中,始终坚持全面发展,强化普及,淡化选拔,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更大的提高。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加强素质教育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研究,以便推动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2.研究和树立现代公民意识,调整办学管理目标
所谓现代公民意识,是人们对现代公民所享受的权利、义务、法律法规及思想道德方面的看法和观点。对于教育管理科学理论的提高和发展,我们只能对现代公民的意识进行彻底的研究,引导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进行认识和培养社会合格的公民的战略意义,只有这样,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才能纠正应试教育的偏向,把应试教育转化到提高全民素质教育上来,在为了办好学校和管理好学校的问题上要端正思想,把培养和造就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才、社会合格的公民作为基础教育管理的最终目标。确立了现代公民意识,基础教育管理才能转移到保证培养社会优秀人才、社会合格的公民的轨道上来,才能真正地把应试教育转变成提高全民素质教育的思想轨道上来。
三、向现代教育管理转变的途径
1.教育立法教育立法是政府通过有关部门制定的各种教育法律、法规、条例和政策,目的是使教育工作在方针、制度、经费、人员、设施以及行政管理等方面有法可依,以促进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其具体措施就是通过法律法规的约束力来调节各种管理对象。实现教育管理主体这一职能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管理方式和手段,随着教育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尤其是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教育管理的方式和手段也必须发生相应的改变,因为管理方式和手段是服务于管理职能的。目前在中国,政府管理教育的方式要从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从微观介入转变为宏观调控,从经验管理转变为科学管理等;其管理手段则从单一的行政指令、政策转变为经济、行政、法律等多手段的相互结合。
2.管理部门从中国教育管理的现实出发,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观,也是转变整个教育管理观念的关键所在。基于政府对教育的管理是一种宏观有序的过程,也要考虑到政府、学校与教育中介组织各自的特点,为克服以往政府“全包式”职能观所造成的管理职能错位、权责失衡等弊端。
2主导地位与主体地位的转变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积累了长期而丰富的宝贵经验,以教材、教师和课堂教学为中心展开教学过程,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集合讲解和板书于一体,对学生实施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学生的思维跟上教师的讲课思路,才能发挥很好的教学效果。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有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有语音室学习环境,有网络互动平台等,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知识,现代教育技术也能够将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融合到一起,使得学生通过视听等感觉通道获得知识信息。教师也可以与学生建立网络沟通和交流,克服了时间、地点的教学限制问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较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传授知识过程中,缺乏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而现代教育理论中,非常重视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和互动,教学过程基于创设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交流、互动和探究,共享信息资源、自主构建知识网络架构。教师是现代教育模式的辅助者、指导者和组织者,而不是主导者。现代教育技术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态度和效果,激励学生自主参与和提升。但是现代教育技术也不应该成为教师装点教学门面的设备,应该真正的借助多媒体教学等设备,优化教学课堂,提升教学效果。
3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丰富
以多媒体课堂教学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是一种教学形式,它的教学目标是完成现代教学理念下的教学内容,服务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丰富学生的知识,提升学生的能力。所以,应该明确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多媒体辅助教学、语音室等现代教育技术,起到丰富教学形式的作用。但是教师也不能够过分将精力放在注重教学形式之上,不断转变不同的声音、图像、动画形式,而忽视了教学内容与效果,这样做看起来活跃了课堂气氛,实质上却转移了学生的兴奋点,降低了教学质量。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背景下,教师应该合理利用教学技术手段,在丰富和完善教学形式的同时,也重视教学内容的丰富,拓展学生视野,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实际情况,确定采取何种教学形式和手段。合理调整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时间,充分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工具的使用和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质量的综合考虑,现代教育技术应该为提升学生能力、强化教学质量服务。
4教师讲授与教学辅助的渗透
传统教学模式较多的是教师的口头讲授,将一个问题反复口头描述,很多时候教师与学生缺乏交流。现代教育技术理念下,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参与,运用多媒体辅助技术手段,将问题立体化、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鼓励学生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的共同运用,并且激励学生与教师互动,拓展学生思维,鼓励学生想象,引导学生参与、思考和互动探究。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手段的同时,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魅力,如运用语言、动作感染力,来感染学生、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强化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交流,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视野,辅助教师教学,提升学生能力。
2探析物理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实践
2.1教师创设问题场景,实现现代化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教育背景下,要求物理教师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角,为学生提供和创设与教学相关的问题背景,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物理教师要解决两个问题,其一,学生兴趣如何得到提高;其二,课堂气氛如何营造。实际上二者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现代教学技术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手段,如视频、图片等。使传统教学中生涩难懂的物理概念变得十分清晰。通过问题创设,学生能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多媒体技术进一步拓宽了教师的教学思路,使其为学生创设的背景更符合物理教学的目标,也使物理教学更加动态化和直观化。问题的创设是现代教育技术在物理教学中应用的首要条件,需要物理教师改变自身的观念。
2.2现代化教育技术平台的构建
在问题背景创设后,教师应将现代化教育技术平台的建立作为教学任务。结合物理教学的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育技术平台的构建进行分析。
2.2.1实现物理教学由抽象化到具体化的转变
物理教学中概念较多,较为抽象。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将其具体化,这是现代化教育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如在物理中力学基础的讲解中,教师不仅要进行相关课件的展示,还要将其具体化。这要求物理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过程中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物理教学中应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应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主要目的,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作为教学重点。其次,在二者结合的实践过程中,要以物理教材和教学目标为主要依据,并做到因材施教。并且在情景创设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特点,重视学生角色的分配,使其在主动思考和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这是物理教学中,现代教育平台构建的基础,学生是教学主体,他们能够接受的教学方式才具有可行性。
2.2.2重视物理教学中的动态过程
物理教学涉及大量的实践,因而具有动态特征。受限于课堂教学的空间性,一些大型教学模型无法在教学中进行展示,而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导下,可建立相关概念的动态模型,并且可建立可视化的物理教学平台,通过动态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相关物理概念。其优势还在于能够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使其具有整体上的物理观念,提高物理教学的效率。物理教学中,空间思维能力十分重要,尤其是在力学学习中,空间思维决定了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因此,想要构建完善的现代化教育平台,就要注重物理教学中的动态过程。
2.2.3实现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
物理教学中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接受。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了科技带来的教学变革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个性思维,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提高。但在现代技术应用过程中,要不断地实现创新,以使学生真正接受这一种教学方式。另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现代化教学的要求,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将物理的实践性与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结合在一起。当然物理教学中的现代化技术应用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包括不能忽略物理实验的作用,掌握多媒体课件的操作方法和使用频率等问题。
二、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是我国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
我国的高等教育,大学英语的教育教学模式也历经了严峻的挑战,现今仍需加以更新与改革。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大学英语的教育教学历经了恢复、提高、发展与普及等阶段.逐步地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教育教学体系,并培养了大批既有外语水平又有专业知识的专业性人才.为我国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普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3]。但受人们认识水平和传统社会条件的制约.我国当代大学英语教育教学起点还较低,并且我国现今还较缺乏与国际性社会广泛的交流实践.对外国知识获取还具有单向性和间接性的弱点.因此,现在我国高校形成了对大学英语的教育教学以注重培养高校学生阅读能力和对语言知识传授为主的特点。我国教育部曾对传统的《高校大学英语的教学大纲》进行了更改和修订,新的《大纲》指出,既要视高校学生语言的应用与能力的培养,又要重视要打好高校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的培养.把对高校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逐次分为两个基本的层次。规定了我国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的目的是“有效的培养高校学生具备一定的听、写、说、译的能力和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使高校的学生能够用英语来互相交流信息”,于此同时还要求“大学英语的教育教学,应着重帮助学生巩固和打下扎实的语言能力的基础,并掌握语言能力学习的良好方法,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来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由此可见,我国当代英语教育教学,将其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目标应定位于对学生较强的阅读的能力培养上面.因此,就埋下了“聋子英语”和“哑巴英语”的严重隐患。
三、我国教育教学中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
1.有效的利用多媒体来提高教学的效率课堂中的教育教学,是由学生和教师在一定范围内的场所(教室)、在规定的时间之内,用特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依据传统教材课件规定的内容,与学生认知的规律来进行的一种有程序的授课活动。据有关部门分析,教育教学的手段,是影响学生在课堂中教学效率最主要的因素。传统的粉笔和黑板的教学模式之下,每一堂课,教师的讲解和黑板上的板书就占去了课堂上大量的时间,而授课的信息量也受到严重的限制。而现代化多媒体的课堂上,教师要讲授的所有内容均已事先编在讲课的课件之中,这样就免去了学生埋头笔记和教师的板书的大量徒劳的劳动[4]。运用声音和文本传递给学生要讲授的内容,既节省了大量的授课时间又形象生动,可在同等的时间之内加大单位时间之内授课的内容和信息,还可有效的提高学生实践和亲自动手操练能力的培养,以此来加深记忆。
2.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丰富教学内容多媒体的教学课件,以其自身特有的灵活性、随机性、信息具体化和多维性的方式,把传统的讲授知识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一定的程度之上,还可以节省大量的授课教学时间,有效的提高学生在课堂之中学习的效率,有助于教师更充分的发挥在课堂之中的主导作用,学生也将更加主动地、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多媒体在大学英语教育教学中,具有方便的链接,可使教师在课堂之中节省大量的工作量和抄写板书的时间,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对一些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拓宽、补充,从而进一步地加强对难点、重点以及课程之中新进展的有效讲解,以此来提升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和信息量。多媒体在大学英语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课件之中的文字工整,而课件之中的字体可以根据需要任意编排和选择,图像、图形清晰且直观,整体的效果要比黑板的板书写的要快速、整洁,还具有形式上的清晰和美感的特点,弥补了传统的黑板板书图形不精确、写的不够工整的种种缺点。
四、开放式英语教学与现代化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当代的网络技术,乃是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核心,为我国高校英语教育教学提供了便利的图、文、形、声并茂现代化互联网络环境,并且充分地展现了现代化“快节奏、大容量、高效益”的互联网络环境之下的高校教育教学模式的特点,互联网络技术强烈地冲击着传统教学的环境、以纸张和黑板为教学工具的狭隘式教学、以教师为教学中心单向的讲授课程的教育教学模式,从而促进了现代化开放式教学的模式的诞生[5]。
1.利用现代化的互联网络教学,来高校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运用现代化互联网络,教师与学生有效的拉近了外语世界的距离。学生也可以利用教师的教学网址,通过E-mail跟教师进行交流,有效的做到学生与教师的有效沟通。于此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与更多的人进行交流等,从而来拓宽学生外语方面的知识面。
2.利用互联网络的教学为高校英语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有效的做到因材施教在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学过程之中,学生普遍的水平不一,理解和接受的能力也各不相同。一个教师同时面对数十个或者数百个学生,教学时间也非常有限的情况之下,很难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这样就导致了个性化学习和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难以实现。互联网络的建立,为我国高校的教学改革开创了一条新的途径。而利用互联网络的教学系统,就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有效的提供非常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可以各取所需,各尽所能。
以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为例,校内采用订单培养制的有1个: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埃森哲定向班”;采用校内模拟训练制的有2个: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环境艺术设计实训室”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金蝶ErP实训室”;采用顶岗实习制的有3个:酒店管理专业的“清山酒店实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装饰公司实习”、市场开发与营销专业的“沃尔玛工学交替”;采用现代师徒制的1个:艺术设计专业的“核雕专业班”。而环艺专业的“工学结合”采用了校内模拟训练与顶岗实习制,主要体现在效果图制作、CAD施工图绘制、模型制作上。
(二)民办高职院环艺专业“工学结合”现状存在的原因
当前“工学结合”形式存在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与学校的侧重点不一样是主要原因,企业所有经营活动的宗旨是盈利,是商业行为,而学校侧重的通过“工学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学校不能提供给企业较高的顶岗实习费用,再加上企业考虑到自己的经济效益及安全生产的需要,企业接纳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并不高[1]。2.数量不对等,相比其他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属于设计类的行业,非流水生产作业,单个企业需求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学校需求。3.目前民办高职院校的诸多制度制约,民办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及教学任务的安排现阶段难以突破,师生“工学结合”的意识还有待提高。4.环艺专业毕业生首次工作周期不长,人员流动性较大,使得企业在对接的时候顾虑太多,影响了“工学结合”的正常运行。
二、基于现代教育技术民办高职院校环艺专业“工学结合”的实践与创新
我国在七十年代末才开始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一词,近几年,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常规的教学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过渡,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太空教育通信卫星系统的发展,视、音频压缩技术和媒体流技术的应用,形成较大规模的网络教学,使网上虚拟实验室、虚拟大学等得以现实。未来的教育将集成全社会范围内的知识信息,通过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形成集全球之大成的“知识生产系统”,人们的教育观念将会发生革命性的变革[3]。现代教育技术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影响与作用是明显的,可有效推动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发展。
(一)修订专业教学标准
课程问题是高职教育的核心问题,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高低和培养目标的实现[4]。在“工学结合”这一新时期下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不是一般概念上的课程内容更新和调整,而是要对整个专业技术平台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构建。学年制的制约性明显增强,必须打破现有学年制,逐步推行学分制,在学制时间上,适当放宽部分专业课程的修学时间,为“工学结合”提供条件。
(二)教学方式多样化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上有很多优势,民办高职院校教学条件均已具备,联合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实行多种课程教学方式。多媒体演播式教学,即:老师演示学生听讲的“一”对“多”的方式还是占了多数,教师采用教学系统,在局部范围内教师在演示的同时能与学生进行音频、视频文件进行互动,但远程传输功能尚未开发利用,一些课程可直接网络技术直接将企业案例作为课堂教学案例,学生完成课程要求后,直接反馈给企业负责人或设计师,通过网络即时分析、讲解。实行异地同步教学。
(三)因材施教兼顾方向
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录取方式多元化,生源多元化等特点,学生电子产品从低端向高端过渡,学生的认知能力有所提高,而软件操作的实践能力却有下滑。通过对近三年的毕业生就业岗位进行不完全统计,30%在做设计,20%在做销售,15%在做绘图工作,其他的基本改行。学生的个性差异越来越明显,因材施教的同时采取“合纵连横”,“横”指的是相邻专业,“纵”指的是跨专业,学生在修完本专业的专业群技术平台专业课程和专业技术技能平台的专业课程后,可以根据自己将从事的岗位进行跨平台或跨专业的学习。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就业需要自由选择其中一个模块进行学习,主要实现按不同职业方向进行人才分流培养,较好地解决专业群内各专业的针对性问题[5]。
(四)建立多元化考评体系
结合现代教育技术,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特性,实行分阶段进行分段考评,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的考评打破传统单一的试卷考评,采用“五代考”和“一附加”:以“展”代考,以“赛”代考,以“案例被企业采用”代考,以“模拟成果案例”代考,以“职业资格证书”代考,措施的采用,旨在考核学生的专业素质、应变能力和拓展能力;附加考核的内容:团体的沟通协作能力、工作过程、执行力等,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体育教学设备设施缺乏小学体育教育要想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果,就必须有一定的体育教学设备实施。但是目前我国很多小学由于不重视等原因,体育教学设备设施严重缺乏,其中农村小学在这方面表现的尤为明显.很多的小学为了改善体育教学条件,新建了一些篮球场、羽毛球场等,但新建的体育设备设施却忽视了孩子的身体特点,例如:新建的篮球场是成人篮球场,小学生走进篮球场只能望篮兴叹。
(三)体育老师素质有待提高在我国很多的小学中,尤其是农村小学,由于学校不重视、学校经费有限等,使得很多小学缺乏一支教学过硬、人员充足的体育老师队伍。其具体表现为:一是体育老师缺乏。很多小学往往更加重视语文、数学以及英语老师的招聘,体育老师却寥寥无几,在农村小学体育老师更是其他学科的老师兼任;二是体育老师素质不高。体育教育并不是只是教孩子玩玩乐乐、蹦蹦跳跳,而是需要通过一些专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来帮助孩子爱上体育,进而增强孩子的身体素质,但是目前我国很多的小学体育老师都难以做到这一点。
二、提高我国小学体育教育质量的对策
(一)宣传先进教育思想,树立正确体育教育理念认识是行为的先导,只有树立正确的认识,才能做出正确的行为,因此,要想提高小学体育教育的质量,首先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体育教育理念。具体而言:一是学校领导要重视体育教育,不再是认为体育教育可有可无,而是从思想上重视体育教育,把体育成绩作为考核孩子成绩的一个重要指标;二是加强体育教育宣传。大力宣传体育教育思想,有助于帮助学校、家长以及孩子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使体育教育真正成为小学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三是加强与家长的合作与沟通。学校要想使体育教育取得良好效果还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为此,应该加强与家长的合作与沟通,一方面得到家长对体育教育的支持,从而有利于体育教学的开展;另一方面集思广益,充分听取家长的建议,如何使小学体育教学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质量。
二、强化学生对传统手工陶艺技能的学习,提高现代陶艺的综合表现能力
在现代陶艺实践活动中,由于学生的兴趣点往往更多地放在对陶瓷材料、形式运用和主题表达上,陶艺手工技能的掌握决定其综合能力的表现,所以强化学生对传统陶艺手工技能的学习很有必要。虽然中国陶瓷历史悠久,传统陶瓷技艺非常成熟、完整,但是综合性大学并没有很多陶艺教学的优势资源,它们缺乏像美术学院或艺术专业性很强的艺术院校的陶艺专业那样有着完整的教学体系和现代陶艺实践活动的实习基地或工作室等教学资源。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对陶艺传统技能的学习方式非常单一,学生们获得知识的来源除了来自教师在课堂陶艺技能教学以外,对陶艺的学习只能通过网络媒体来完成,有限的师资力量和学习时间导致掌握传统手工陶艺技能的能力也非常有限,不要说具备掌握多种制陶成型方法的能力,能熟练掌握一种手工制作方法都比较困难。因此,强化学生对传统手工陶艺技能的掌握就显得更加具有意义,它是学生提高现代陶艺的综合表现能力的基础。因为不掌握陶艺手工制作技能是无法进行综合性陶艺创作的,就如学习书法一样,我们如果对书法基本的横、竖、撇、捺等笔画都无法掌握,那么就不具备创作书法的能力。任何艺术形式的表现都是在掌握扎实的基本功以后,才能开拓出该艺术表现形式,现代陶艺亦不例外。而值得进一步强调的是:当学生掌握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学会将材料与创作者的思想相结合,让陶艺的创作形式与表现内容相吻合,只有形式而没有内容的作品是没有艺术价值的。由于现代陶艺教学颠覆了传统陶艺的艺术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对传统文化和艺术规则、艺术价值重新做出判断,这意味着,在综合性大学进行现代陶艺教学改革,不仅是技术或媒介之间的交替,关键还必须引导学生从一开始就以独特的眼光去观察日常的事物、事件或现象,并带有一种哲理性的个人体验和批评的态度来处理这些事件。如果陶艺教学改革只仅仅停留在对改革传统的技艺教学模式的修补和调整中,循规蹈矩服从教学管理、教学评估,这是无法提高现代陶艺教学效果的。
三、优化综合性大学现代陶艺教学体系
综合性大学的陶艺教学从一开始由于缺乏传统专业性陶艺教学的系统性,它的教学结构来自于对其他美术院校陶艺教学体系的照搬或模仿,并没有完全依据自身教学需要的要求与发展形势来制定它的培养目标,它往往造成不切合实际的教学需要和不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在新的教学改革形势下,要提高陶艺教学效果和实现陶艺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修改原有的教学体系,学校需要在传统陶艺教学结构中适当地精简相关专业的课时,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组合,留出一定的课时来进行必要的陶艺教学补充。既顺应新的教学形势需要,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人才培育的需求。比如,我们将课内专业教学延伸到课外专业教学,在教师的合理安排下,组织学生开展工厂实践活动,向民间艺术大师、民间艺人、工艺技能师学习,将课堂无法开展的技能培训放到工厂,一来增强学生对陶艺成型工艺的认知,加强艺术技能的培养;二来通过多样的实践活动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陶艺创作过程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提高学生独立完成作品制作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艺术创作的自信心。众所周知,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不仅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艺术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引导学生加强人文知识的积累、拓宽知识面、增强艺术修养的第二课堂。同时,综合性大学还需优化相关的制度来鼓励老师、学生积极参加各种陶瓷科研学术活动,带动现代陶艺创作的良好氛围,让师生在教与学过程中进行互动,通过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而教师也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组织团队建立高标准、高要求的现代陶艺精品课程,在课程建设中不断地对教学进行总结、充实和完善,追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当然,在信息化时代,我们也不能忽视教学媒介的作用,陶艺教学要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和多媒体设备来扩大教学的有效性,注重培养大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将陶艺技巧的提高放到突出位置,同时,对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即眼界的提高也不能忽略,要学会进一步强化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知识、能力向素质的升华,提高自己对陶艺技能的应用性和适用性。
二、对现代特殊教育学校自主、开放新格局的探索
以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启智学校为例来谈。该校开办于1999年,主要是承担对中度智障和听障儿童的义务教育。学校开办15年,经历了特殊教育发展的发展期、蓬勃期和变革期。在顺德教育综合改革的背景下,围绕着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努力探索自主和开放的办学格局。
(一)以育人为核心
构建现代特殊教育学校制度体系。基础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认识人、培养人”,所以,该校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按育人的尺度来衡量办学效能。一是立足育人,建设学校《章程》,以《章程》引导、规范学校和教师的育人行为。在《章程》建设中,注重制度要保证学校有丰富的时间和资源别用于真正有教育性的活动上。二是建立与社会良性互动关系,定期向专家、社会进行开放活动,在坚持育人的方向,听取、尊重各方的意见。三是对家长、从事特殊教育服务的人员进行引导性教育,建立他们的特殊教育专业意识,围绕着学生的教育核心,明确职责和分工。
(二)以增值为目标
研究、探索特殊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育人有效与否,关键在于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了确保学生的教育能够增值,该校对特殊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一是丰富课上教育载体,建立多角色育人体系。立足学生关系的把握,开发角色扮演和真实角色呈现的育人形式。二是充分利用广义教育资源,建设系列课程。立足一个学生学习的丰富性、完整性、系统性,开发课下、家庭和社区课程。三是建设个别化教育课程。依据每个学生都得到有效学习的原则,制订全员课程学习计划,设计分层与分类教学内容。成立个别化教育部,建立学生缺陷补偿和专长发展机制,搭建教育与康复、艺术训练课程。四是建设学校-家庭-社区教育资源库。立足学生学习的有机性,开发各类环境育人资源,专业队伍育人资源,设计体验角色资源库。五是建设枢纽型教育服务组织架构。立足于学生学习的连续性,加强各教育环节对接机制的建设。六是建立针对的学生多元评价系统。立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增值,研究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发学生电子档案系统。
(三)以有效为导向
建立新型家校、学校与社区的关系。在现代学校制度的框架下,家长、社区中的组织参与学校的管理,决不是“花瓶”、“点缀”,可有可无,而应当是有效地参与。一是建立家长、社会评价办学成效的机制。学校每学期邀请家长、不定期邀请社会人士评价学生的教育效果,分析出有效建议,合理改善教学。二是建立校内协同工作机制,共同服务家长和社区。为了保证家长和社会人士面对学校教育有整体性的概念,学校专设一名副主任统筹此项工作。三是开展专题研讨活动。围绕学生的教育和生活,定期召集家长、社工进行研讨,消除误会,形成教育的合力。四是善用家委会资源。家委会是家长群体的代表,拥有着强大的社会能量和活动能力。在参与学校办学的基础上,集中家长的力量,重点攻克残疾人教育和生活中的难点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的师范教育已有百年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社会进步与教育的进步奠基在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基础之上。
体育教师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体育教师教育的研究。体育教师教育作为教师教育的下级纲目,是指对体育教师培养和培训的统称,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即在对体育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通盘考虑,整体设计,体现了对体育教师的教育是连续的、可发展的、一体化的。我国于1980年至今,先后出台了5套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课程改革的总体特征是:培养目标得到扩展,更适应社会需求;课程结构进一步优化,各类课程的结构趋于合理,特别是选修课程和学科类课程得到加强,教材得到更新。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与以往颁布的《课程方案》相比,体现了21世纪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时代特征。几年来,其运行的效果如何,有哪些经验与不足,这是研究的初衷,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体育教师教育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等多种科研方法进行研究。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历史发展的总体概况比较
3.1.1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分类与学时分配的比较从表1中的数据分析可知,5套教学计划在专业课程方面的分类和学时的分配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1980年计划中专业必修课课时与4年总时数的比例高达67。8%;1986年和1991年计划中专业必修课学时稍有减少,分别为53。8和53。6;1997年方案中专业必修课课时为44。7;2003年方案中专业必修课课时减少到41。3,纵观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主干课程的发展历程,主干课程由高度的计划性演变成宏观的指导性。
3.1.2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内容结构的比较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为培养目标服务的。课程结构是所设置全部课程相互之间的分工和结合,是教学计划的核心。人才培养通过专业教育来实现,而专业之间的差别就体现在各自不同的课程结构,及由此而决定的不同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上。课程体系是高校专业教育的核心环节,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确定来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教学文件。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不仅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体育教师,还应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体育工作者,突出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我国专业院校对术科比较重视,因此术科的比例下降得不是很多,而师范院校对学科比较重视,其下降比例是所有院校中最多的。北京体育大学、沈阳体育学院和山西大学与国家教育部的课程方案基本上保持一致,都接近63:37这个比例。其中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的学分中学科与术科的比例与学时中学科与术科的比例是几乎持平。但是武汉体育学院学分中学科与术科的比例大于1,可是学时中学科与术科的比例却小于1,而师范大学很明显则把学科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这种学科类学时的比例结构势必影响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的技术水平和技术教学能力,因此有待于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的实践研究。
3.2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分析
课程体系是指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互相间的分工和配合,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依靠全部开设课程的协调和补充,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对2003年方案分析和比较可知,在必修课程的设置方面,2003年方案中必修课程为1126学时,6O学分,其中包括主干课程和一般必修课程两类,均比以往方案所占比例小,有其更大的灵活性、可塑性和指导性。
方案中任选课程分为理论学科和技术学科两类。共列出47门课程,而且这47门课程,绝大多数都是新型的、针对性较强的、课程内容与体系小型化和规范化的课程。任选课可拓宽学生的视野,并有可能在某一领域有所深入,设小课,开设不同层次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其目的是扩大信息量,切实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实际需要。课程数量多,供学生选择的范围广,自由度也就增大,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在有限学制、学时里,既要增加新的内容,又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之间的矛盾。小型化课程一般具有微型化、前沿性和研讨型的特点,能体现出体育教育专业发展与研究的最新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知识视野的扩大。
3.3我国体育教师培养课程制度讨论的热点
近几年在师资培养中出现许多热点讨论的问题:比如如何正确处理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范性”与“适应性”;体育师资培养目标的规格要求是什么?从我国社会现实出发,如何寻求体育教育专业考生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的最佳结合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教师培养课程制度上表现为:课程设置中学科与术科的关系问题,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比例问题等等。
3.3.1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当然是体育师资,然而,近年来由于强调提高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范性被削弱了,体育师资培养质量下降了,尤其是在学校体育发展日新月异、新课程改革方兴未艾的今天,许多从体育院校毕业的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以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学校体育的要求,似乎对学校体育改革“两眼~抹黑”,很难适应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为此强烈呼吁体育教育专业必须大力加强“师范性”。这就给课程设置提出了公共课、专业课和教育类课程的比例问题。
3.3.2关于术科和学科的关系问题,也是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始终没有解决好的一个问题。诚然,这两者的比例不是固定不变的,但总应该有个主次之分。近半个世纪来术科和学科此起彼伏,从三七开到倒三七,翻来覆去,争论不休。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既有其相同点,又有其不同点。体育教师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标志,就是既能够使用文字语言进行讲解,又能够使用形体语言进行示范。换而言之,体育教师如果不能进行正确、恰当的技术示范和指导,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位置,失去了自我价值,也就同时丧失了“体育”的品牌。这就要求作为体育教师不仅要掌握广博的理论知识,特别是有关体育健康方面的知识,而且还要注重运动技术的学习和技能的提高,掌握牢固的体育专业的基本技术、技能。理论学习与技术学习并重,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圆满完成新课程目标对体育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3.3.3对在体育师资培养中“一专’’与多能的问题不同的看法反映在课程设置上是术科中普修与专修的关系。诚然,对“一专多能”的要求,从总体来看,认识基本是一致的,但对“一专”与“多能”的理解及其关系上,却存在不同的声音。如今由于整个术科被削弱了,“导致学生一专也不专”,“多能也不能”,才是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悲哀。此外我国体育教师培养课程还存在在课程名称上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学科名称上缺乏规范性,在选修课上和国外存在一定的差距等等问题,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些问题将会更加清楚和明朗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