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30 10:35:1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数据互联网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互联网大数据的应用有利于发挥农产品流通的规模经济效应
大数据时代,实现了云计算服务器与物联网技术的结合,在利用大数据的“海量数据(MassiveData)、大规模数据(VeryLargeData)、高速性(Velocity)、多样性(Variety)”的优势,使得“新一代互联网、物联网”有了更广阔的载体和平台,拥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在传统的农产品流通过程中,虽然也使用了信息化管理,但是受信息存储容量的有限性和物理介质的不确定性影响,使得数据处理存储受到掣肘;而在大数据的新媒体时代,具有更加强大的计算能力,以及更加海量的存储介质,相关农产品流通的数据不仅可以存储在计算机上,同时也可以存在互联网云服务器上,使得在农产品物流信息存储过程中可以完全不必在乎存储空间的大小,更好地提高了信息处理效能。这些都为农产品流通的整体布局、规划、调度带来了新的机遇,有利于通过扩大流通的规模,实现农产品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将农产品流通系统进行改造,将无数“散户”信息进行整合,进行物流产业“集群”的打造,对市场信息进行及时掌握,实现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提升。
(二)互联网大数据的应用有利于发挥农产品流通的供应链驱动效应
农产品的流通不是一个单一的事件,而是系统化的过程,涵盖了“农产品的生产、集散、仓储、批发、零售、终端消费者”等各个环节。而大数据时代农产品流通的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数据有利于实现“农产品的生产、集散、仓储、批发、零售、终端消费者”等环节的一体化,使各个环节能够紧密地环环相扣,更有利于相关物流信息资源的挖掘与开发,使物流管理水平实现了由“量”得到了向“质”的提升。增强了对复杂数据的处理能力,可以使用软件对农产品物流数据进行批量化的处理,有效的管理物流信息数据库,实现信息结构的优化。在当前的物联网时代,物流的信息化不断推进,相关农产品流通的数据呈现出几何倍数的增长,也为信息处理的及时性带来了新的挑战。而在大数据背景下使得这一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计算与统计,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利用全数据处理对象、多数据处理工具,使得处理速度更加实时化,保证了农产品流通供应链各环节信息处理的协同与一致,推进农产品流通的专业化发展,减少了交易过程不必要的“中间环节”,缩减交易成本。
(三)互联网大数据的应用有利于发挥农产品流通的极化效应
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使得农产品流通途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大数据时代,不但相关农产品流通的信息实现了“所有即所得(Onesizefitall)”。同时,大数据更将传统的农产品物流信息管理的“后置总结分析”转变为“前置预测判研”,能够充分发挥大数据的数据分析与挖掘功能,对农产品流通的情况进行分析与形势判断,将整个流通的链条重心进行调整,使得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对症下药、见招拆招”,使流通更有针对性,大数据的优势对农产品流通的“生产、仓储、集成、物流渠道节点”等方面都将发挥作用,将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最终通过产业极化实现乘数效应,利用农产品的流通带动其它产业的共同发展,实现整个产业链条的整合、优化,提高发展质量。
二、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农产品流通途径改善的对策
(一)通过农产品流通布局的系统化,实现个体经济向规模经济的转变
大数据时代要求农产品的流通途径有必要由传统的“个体化”转变为“系统化”。充分利用大数据的挖掘与分析、共享的功能,实现Hadoop(高度可扩展的分布式批量处理系统)功能拓展,将实现整个农产品流通系统的最优为目标。其庞大的数据存储与处理功能,使得社会化的农产品流通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在未来的发展中,秦皇岛要通过农产品流通布局的系统化,来实现个体经济向规模经济的转变。一方面,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加强政府对农产品流通的宏观调控、统一布局,建立高效的农产品流通信息系统,使其服务于农业开发。根据秦皇岛的资源现状,可以在秦皇岛现代物流园区通过加快大数据的应用,实现大数据与物流的衔接。要根据大数据的数据分析,重要布局规划酿酒葡萄、绿色生态安全猪、肉牛、肉鸡、水产品、食用菌、蔬菜、甘薯、玉米、干鲜果品、中药材、花卉等生产与供应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和“大数据”为特征的“第四方(4PL)”物流,使农产品借助大数据,充分提高农产品流通规划与布局的效能。例如:陕西省的西咸新区的沣西大数据产业园通过与农产品物流的整合,实现了农产品物流数据的规模化集中,通过将物流数据放置在SaaS和SOA“云服务器”中,园区通过整合“第三方”物流,为农产品流通企业搭建“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为农产品流通用户提供便捷的物流数据挖掘。这些都对秦皇岛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另一方面,要通过大数据技术,加强对农产品流通的分类调控。从当前海港区、山海关区、北戴河区、青龙县、昌黎县、抚宁县、卢龙区县的农产品流通情况来看,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不均衡,所处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也各不相同。因此,有必要利用大数据做好特色定位,必须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不能搞统一的发展标准,要坚持分类指导,根据现阶段经济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实施不同的农产品流通战略途径。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努力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农产品流通的新路子。要把差异化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载体,引导各地形成产业集群。在粮食、蔬菜方面,主要以青龙满族自治县、昌黎县、抚宁县、卢龙县为重点,从“单产”着手,做好优质小麦、玉米和杂粮、特色蔬菜的复合化种植,发挥金海、香海、秦皇岛粮油等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做好订单生产流通与精细加工流通。果业、畜禽方面,要实行“集中连片,见空建园”,充分发挥海港区、山海关区、北戴河区的临港优势,构建区域性的农产品流通中心,加快冷链物流仓储体系建设,打造名优品牌。
(二)通过农产品流通节点的网格化,实现局部利益向供应链驱动转变
大数据时代要实现农产品流通节点的网络化。在大数据的背景下,由于有了更深入的数据分析与挖掘功能,这就对传统的农产品流通带来了新的契机,有必要对海量的农产品流通数据进行聚类、分类、相关性分析,找出农产品流通节点物流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关系。最终,通过“数据化互动”实现节点的“网格化共赢”。一要加强“农超对接”,实现农民与超市终端的双赢。在昌黎、抚宁等农产品重点产销区,要通过大数据物流的RFID、EDI、GIS、ICT、SCM、VMI、ERP等技术,做好“前置性”数据挖掘进行利用,对农产品消费者的消费倾向、频次、数量、种类等方面的特征数据进行分析,结合“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政府牵头、企业运作、协会推动、农户参与,通过农产品市场的预测,打造农户与超市的“利益综合体”,连接“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将超市与农户的短期“买卖关系”升级为长期的“战略渠道伙伴关系”。二要加强“农企对接”。要利用大数据进行充分的“供需分析”,加强进一步巩固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的市场地位。充分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力量,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市场的无指缝对接与均衡化发展、合理性开发。激发农户积极性,与市场需求进行有效对接;鼓励各种市场主体参与农产品流通。积极构建政府、企业、社会资本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模式,把生产经营主动权交给农民,调动起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农产品流通的积极性。三要加强“农企对接”。大力建立龙头企业带动型农产品供应链,实现企业与农户的双赢。要利用大数据市场信息,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支持鹏泰面粉、河北华龙、骊骅淀粉、正大、美尔淇、华夏葡萄酒、龙源通果汁、斌扬水产、北戴河集发农业综合开发等一批规模较大、带动力强、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利用大数据的数据挖掘功能,增强各龙头企业的产业关联度,将“同质化”竞争转变为“异质化”互补,共同参与农产品流通的运作,打造更加完整的价值链条。要不断走出“低水平加工、粗放式流通”的怪圈,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而要紧紧抓住“产品开发”和“品牌”这两个核心环节,加强对新型农产品、绿色农产品、高端农产品研发的投入,将秦皇岛传统的农产品流通企业的“低质跑量”转变为“数质并提”。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使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平衡点,通过订单、租赁、合资、合作、入股等的方式与农户签订长期合同,使龙头企业与农户实现上下游的连接、一体化的经营。
1 大数据和数据挖掘
随着博客、微信、社交网络、基于位置服务的新型信息方式的不断涌现,人们对数据的需求呈现出多维度的特点,与此同时,数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增长与累积,大数据时代真正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早在2008年,《Nature》就推出Big Data专刊,计算社区联盟在2008年发表报告,阐述在数据驱动的研究背景下,解决大数据问题所需的技术和面临的挑战。近年来,随着物联网论文、云计算等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在人民日常生活、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对大数据的研究也成为科学研究的主流。目前对大数据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大数据不是传统意义上大量数据的集合体,与海量数据也有着本质的区别。麦肯锡认为,“大数据”是指其本身超出了典型数据库软件的采集、储存、管理和分析等能力的数据集。IT业界认为,大数据具有4V特征,即规模(Volume)、种类(Variety)、速度(Velocity)和最重要的价值(Value)。规模是指巨大的数据量并持续增长以及数据的完整性,如医疗卫生、电子商务、影视娱乐等每天都有大量数据涌现;种类是指数据类型的多样性,不仅包括结构化数据分析利用,更强调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分析与应用;速度指处理速度快、响应时间短;价值则是指海量数据中蕴含着巨大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
数据挖掘(Data Mining,DM)是从大量数据(包括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中挖掘出隐含的、未知的、对决策有潜在价值的关系、模式和趋势,并用这些知识和规则建立用于决策支持的模型,提供预测性决策支持的方法、工具和过程;是利用各种分析工具在海量数据中发现模型和数据之间关系的过程。也就是从数据中获取智能的过程。通过数据挖掘分析,能帮助企业发现业务的趋势,揭示已知的事实,预测未来的结果。
2 服装连锁企业物流决策支持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DSS)是管理信息系统(MIS)向更高一级发展而产生的先进信息管理系统,辅助决策者通过数据、模型和知识,以人机交互方式进行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决策的计算机系统。简而言之,DSS就是在数据仓库的支撑下,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建立模型,从而帮助决策者进行决策。从功能上来看,MIS系统主要解决结构化问题,而DSS主要解决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问题;MIS完成的是例行业务活动中的信息处理问题,而DSS完成的是辅助支持决策活动,通过人机交互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因此,MIS的目标是高效率,而DSS的目标则是有效性。服装连锁企业物流决策支持系统是服装连锁企业决策支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对解决服装连锁企业物流日常业务中遇到的半结构化问题、增强决策者经验与信心、提高企业物流信息化水平、改进工作方式等都有着积极作用。
3 传统服装连锁企业物流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传统服装连锁企业物流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如图1所示。该系统对配送中心选址、库存控制、运输和路径优化提供辅助决策支持,使各部门、人、物、车等要素协调工作,提高运输效率。为了完成这些辅助功能,该DSS必须完成对服装连锁企业物流管理中相关信息的采集并存储到数据仓库中,通过模型库和方法库进行数据挖掘和处理,利用知识库对系统决策进行评价和优化,最后通过人机交互为正确的决策提供支持。传统服装连锁企业物流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与大数据背景下的服装连锁企业物流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主要区别在于,大数据背景下是以占有数据开始。在本文中,我们以数据仓库来进行大部分资料的自助采集。
3.1 数据仓库
数据仓库之父William认为,数据仓库是支持管理决策过程的、面向主题的、集成的、随时间而变的、持久的数据集合。它是一种数据处理体系结构,实质是企业各业务部门有联系的数据进行统一和综合的中央仓库,是相互联系的数据库的集合。服装连锁企业物流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数据仓库系统如图2所示。物流决策支持系统将收集到的基础资料存储到这些数据库中,然后将数据仓库中的数据通过联机分析服务进行数据挖掘,得出进行下一步处理的数据,为决策支持系统提供支持。因此,由于基础数据的获得是数据仓库进行分析处理的基础,所以传统服装连锁企业物流决策支持系统数据库中的数据量越大,款式越齐全,分析处理就越全面,就越能体现出决策支持系统的优越性。
图2 数据仓库系统结构图
3.2 模型库和方法库
服装连锁企业物流决策支持系统通过自动匹配建模和相似模型的转化来对基本数据进行模块化处理,从而实现人机智能交互。整个物流决策支持系统以人为本,把数据信息与模型库中的预定条件进行比较,通过进一步处理,得到分析或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通过人机交互,确定相应方案的评价方法,并对不同评价方法下的方案进行决策分析,从而进行决策。在“互联网+”时代,客户的需求日新月异,要求服装连锁企业物流决策支持系统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因而模型库中的有关建模方法、分析方法要与数据挖掘技术的最新进展相适应。
3.3 知识库
由于知识库中某些陈述性或者过程性的知识已经被常识化,因而某些具体的决策支持系统往往忽略了知识库。但从整体来看,因服装连锁企业物流决策支持系统的知识库主要起辅助和支撑作用,因而必须深化认识知识库的内容。知识库通过人机交互,将专业领域与数据挖掘联系起来,起到桥梁作用,它包括大量各领域的信息、使用规则及与实际业务的关系过程。与模型库和方法库一样,知识库中的内容也随着人们对服装连锁企业物流业务的不断了解而日益完善,从而为服装连锁企业物流决策支持系统提供更好的支持。
4 基于大数据背景的服装连锁企业物流决策支持系统
服装零售业因连锁化、信息化、规模化,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支柱产业。服装连锁企业物流的目标通常包括5个方面 (即5S目标):
(1)无缺货、货损、货差等现象,费用低、准时供货、柔性供货等,实现服务目标(Service);
(2)按用户指定的地点和时间迅速、及时地送货,实现快捷目标(Speed);
(3)有效利用面积和空间,实现节约目标(Space saving);
(4)以物流规模作为物流系统目标,追求规模效益,实现规模目标(Scale optimization);
(5)正确确定库存方式、库存数量、库存结构、库存分布等,实现库存目标(Stock control)。
相对于工业物流,服装连锁企业物流具有变价快、订单频繁、折零、退货、更换、保质期等特点,这使得服装连锁企业的物流要求更快的反应、更复杂的技术和信息支持。因此,大数据背景下的服装连锁企业物流决策支持系统是我国物流连锁企业物流决策支持系统的发展方向。
大数据背景下,在服装连锁企业物流供应链上,作为终端用户(即消费者)的年龄、性别、对品牌的喜好、服装款式、不同款式服装的着装时间、场合、服装更换的频率等系列属性数据,无疑是整个服装连锁企业物流决策支持系统大数据的基础数据。除此之外,还包括原材料的供应与生产、面(辅)料的生产与加工、配送、废弃纺织服装的回收等其他数据。因此,大数据背景下的服装连锁企业物流决策支持系统占有更多的资料,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出物流各环节的关键点,借助该系统,管理者可以在各项业务中不断提高效益,改进工作方式与方法,提升服务水平。
4.1 数据仓库
大数据背景下,数据仓库中的海量信息可通过人工或者智能设备收集并随时更新,存储在相应的数据库中。与传统采样方式不同,大数据背景下的数据仓库直接采集最完整、最原始的数据(包括半结构化数据)进行存储与分析,利用已确认价值的规范性数据;为了保持资料的完整性,将那些具有潜在价值却无明确分析方法的数据存储起来。
4.2 模型库和方法库
模型是对特定的业务按照某个特定目标的抽象化概括,通过对服装连锁企业物流业务流程的某个节点的数据分析,对实际运行状态予以量化,通过相关算法,找出实际业务的关键点,同时对实际业务未来的状态进行预测。在大数据背景下,模型库与方法库更加协调,模型越来越具有针对性,对于不同的问题,所采用的模型也不同,服装连锁企业物流决策支持系统的核心在于海量数据的处理方法,方法库中所采用的数据挖掘方法包括决策树、遗传算法、蚁群算法、神经网络以及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等。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模型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基于大数据的服装连锁企业物流决策支持系统将更加成熟与完善。
4.3 知识库
在“互联网+”时代,知识通过各种方式不断累积,知识库中的陈述性、过程性知识也得到不断扩充,使得知识库中的知识得到不断完善,从而对数学模型的解释更加清晰、人机交互更加明了。基于大数据的服装连锁企业决策支持系统与传统的服装连锁企业决策支持系统相比,知识在不同层级的流通更加有序、快捷,物流各环节更加协调,促进服装连锁企业物流向有利于客户个性体验的方向发展。
5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服装连锁企业物流决策支持系统业务实例
服装连锁企业物流决策支持系统主要包括库存控制管理系统、设备设施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信息处理系统、日常业务管理系统等,本文以服装连锁企业物流中心的配送业务为例,介绍基于大数据背景的服装连锁企业物流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
5.1 配送中心装车
在配送中心装车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车辆装车时要进行电子登记。通过手持式RFID设备,对装有服装的纸箱进行扫描,然后将该纸箱装进配送车辆。
(2)装车完毕后的配送安全。为了方便配送途中的监管,将服装配送车辆统一安装电子挂锁。
5.2 途中监管
由于随车配有电子挂锁与手持机,配送车辆向服装连锁店送货的途中,可以随时与配送中心的业务管理平台保持联系。手持设备内置有RFID,本身具有定位与通讯功能。通过手持RFID终端与配送中心的业务管理平台的连通,配送中心可以实时掌握车辆运行途中的信息、车载服装状况,并可通过微信、视频、语音等手段与司机或送货员进行沟通,以便即时处理突发事件。
5.3 卸货交接
车辆抵达服装连锁店时,手持机读取连锁店的定位标签,对电子挂锁实现定点、定时解封,从而顺利打开车门,在对车上服装纸箱进行扫描后卸货,通过配送中心业务管理平台实现无纸化交接,相关信息存储在配送中心的业务管理系统中。
6 结 语
服装连锁企业物流决策支持系统可为仓储、配送、分拣等子系统提供决策支持和服务,该系统不仅需要进行理论研究,更重要的是要进行实践,通过实践对系统进行优化。在“互联网+”时代,研究基于大数据背景的服装连锁企业物流决策支持系统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在数据挖掘技术的研究与模型库的充实上。
参考文献
摘 要:移动互联网的崛起打破了固有的市场格局,大数据时代的新型消费者参与已经从PC端转向了以手机为主的移动终端。与此同时全球的手机行业也正经历新一轮的洗牌。目前国内市场上以苹果、三星为主的国外品牌占据了较大的高端市场份额;以中兴、华为、联想等为主的国产品牌则牢牢把控着中低端市场。在此背景下,小米手机在短短几年时间内的异军突起引起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针对小米手机的成功崛起,文章以客户关系管理理论和顾客参与理论为基础,探讨了粉丝参与在市场营销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小米公司基于顾客参与的粉丝营销策略。针对小米公司粉丝营销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 :小米手机;粉丝营销;参与感;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F71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7.015
收稿日期:2015-02-15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传统的商业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企业必须从传统的“生产+销售”转变为以客户为导向的模式;依靠系统、科学的客户关系管理获得顾客忠诚。目前,我国手机行业的竞争大多集中在价格层面,各大手机企业试图通过激烈的“价格战”抢占市场。工信部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手机整体产量达到16.3亿部,同比增长6.8%。377家国产品牌手机厂商共推出智能机2.86亿部,占整体智能手机出货量的17.5%,这其中又以华为、联想、酷派等大型厂商为主。但这些强调规模的大型手机厂商毛利只约10%,仅能够覆盖公司的日常运营成本。而小米的净利润率高达10%,这意味着小米手机2014年净利润超过60亿元人民币,小米模式的成功引得其他手机厂商纷纷效仿。在此背景下,笔者试图运用客户关系管理相关理论和客户参与理论分析小米公司的营销创新实践。为互联网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占得先机提供借鉴。
1 我国智能手机市场发展概述
1.1 我国智能手机市场现状
截至2014年年底,全球已有超过30亿的互联网用户,较2013年同比增长了5%。根据工信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数据,2014年全年中国手机市场累计出货量为4.52亿部,国产品牌手机出货量3.54亿部,占手机总出货量的78.3%。根据赛诺的零售监测数据,2014年中国手机市场销量约为3.87亿部,相比于2013年3.76亿部的销量增长2.9%。从2003年智能机走俏到如今“手机当成电脑使”的10年过程中,国内手机市场日趋成熟,逐渐从曾经简单的抄袭模仿走上了如今自主研发、自力更生的道路。国产品牌手机中,华为手机依靠高质量的硬件设备和流畅的操作系统形成独特优势;小米手机依托新型营销手段在国内市场占得先机;联想、魅族等手机也各有千秋,国产品牌手机市场竞争逐渐进入白热化阶段。但可观的销量背后,国产品牌手机在利润方面仍然与苹果、三星等国际品牌存在一定差距。
1.2 我国智能手机市场特点
1.2.1 三星、苹果垄断高端市场,国产品牌手机奋力追赶
在智能手机市场,苹果手机依靠时尚的外观设计和极致的用户体验吸引了大批果粉。三星手机在准确定位目标市场的基础上开发了一系列适合各个层级市场的产品,不仅在高端市场给苹果手机造成巨大冲击,在中低端市场上也牢牢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诺基亚被微软收购之后,在2013年10月一口气了六款新品,基本完WindowsPhone8产品线的布局。但目前来看,诺基亚WP8机型尚未表现出强劲的上升势头。索尼与爱立信分开,再次轻装上阵后,快速更新产品,以求稳固在市场中的地位。但因推广力度、功能创新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产品在市场中并未掀起大的波澜。联想、华为、酷派等国产手机奋力追赶,力求缩小与三星、苹果的差距。2013年成为国产品牌手机集体尝试高端市场的元年。
1.2.2 国产手机阵营崛起,用户关注度三年实现三级跳
开放的Android操作系统为国产品牌手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2013年国产手机阵营快速崛起,其品牌关注度上升势头猛烈。ZDC监测数据显示,2013年国产手机关注度达到40.8%,较2011年大幅增长了26.3个百分点。国际品牌手机关注度则由2011年的85.5%,降至2013年的59.2%。在品牌方面,联想、华为、小米成为国产手机阵营的领先者。国产品牌手机金立也在品牌宣传推广上推陈出新,重新塑造品牌形象,成功获得了国内消费者的关注和认可;OPPO、vivo等国产智能手机也不断推出迎合市场需求的新品,外观设计和产品性能都得到很大提升,获得年轻消费者尤其是女性消费者的青睐。
1.2.3 移动互联网应用成为智能手机市场发展的重点
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可谓并驾齐驱,智能手机终端的风靡是移动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的载体,但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发展则是智能手机市场规模持续保持增速的催化剂和驱动力。从目前来看,移动互联网应用已经成为智能手机市场发展的重点,手机厂商在推出手机产品的同时会更加注重其生态系统即应用的发展。
2 小米手机的营销战略
2.1 小米公司简介
小米科技正式成立于2010年4月,是一家专注于智能手机软件开发的移动互联网运营公司。小米手机是小米公司独立研发的一款高端智能手机,产品坚持“为发烧而生”的设计理念,公司首创了用互联网模式开发手机操作系统、发烧友参与开发改进的模式,将全球最顶级元器件供应商的产品和最新的移动通讯技术运用到每台手机。通过公司网站在线销售,超高的性价比使小米每款产品都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
2.2 小米手机的市场细分
小米手机的诞生和发展,打破了国际品牌长期占领中国中高端手机市场的局面,其相对低廉的价格不仅适合在一线城市销售,也适合进军国内二、三线城市。小米手机着眼于手机发烧友,18-40岁的消费者都是小米手机的消费主体。小米的整体风格更适合年轻人,强大的娱乐功能吸引着年轻消费者。在心理因素方面小米手机以其国产手机的身份对消费者更具亲和力。
2.3 小米手机的市场定位
小米手机将产品定位于高性价比的发烧级智能手机;将消费者定位为年轻、时尚的玩机人群和极度敏感的中收入人群,其中以学生一族为消费主体;将个性定位为跟随时尚潮流的人群和手机发烧友。
2.4 小米手机的目标客户群
小米手机将自己的目标客户群设为三大类:一是习惯网络购物和从网络获取信息的人群,社会上这种易接受新事物的人群较多;二是宅男宅女们,习惯依靠互联网生活,这些人长期接触并依赖网络,对新事物也会有较为开放的心态;三是对价格敏感的中低收入人群,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使该类群体对所消费产品的性价比提出更高的要求。小米手机的价格和产品性能同时满足了这类群体的需求。
3 小米手机的“粉丝营销”策略
中国手机市场竞争激烈,但小米手机却能异军突起,在成立不到5年的时间里就成为关注度排名第3的手机品牌。究其原因是小米手机成功地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粉丝营销传播生态系统。小米手机在对目标顾客的深入洞察基础上建立了以顾客需求为内核、以新媒体为主要用户沟通渠道、以娱乐化和偶像化为主要内容的粉丝营销生态系统。这套生态系统帮助小米手机获得了目标顾客的喜爱。
3.1 粉丝营销的含义
粉丝营销(Fans marketing)是指企业凭借其独具竞争力的产品或特色服务吸引消费者,进而将消费者培育成产品的忠实粉丝,借助粉丝间相互传播的途径对企业产品和文化进行宣传,最终达到企业营销的目的。粉丝营销的核心是在准确分析粉丝心理诉求的基础上建立一种让粉丝信仰和追随的理念,从而在心理层面上达到与品牌的情感共鸣,通过品牌的理念增加用户的情感认知。
3.2 粉丝营销的相关理论
3.2.1 顾客参与理论
顾客参与理论是指顾客参与企业产品或服务生产、传递过程的程度,或者顾客对企业生产或传递产品、服务过程中的贡献。顾客参与的动机包括内部和外部利益,有形和无形利益,具体的动机包括:产品或服务的使用收益、个性化需求的满足、财务收益、声誉获得及其他社区相关利益。
3.2.2 “粉丝营销”的深层心理解构
小米手机从品牌发展的开端就一直强调“用户就是驱动力”、“为发烧而生”的产品理念,在品牌理念之中第一强调用户的尊崇感,第二强调产品的性能,加之低廉的价格,很快成为目标顾客的首选品牌。但仅将营销停留在定位上还不够,必须满足消费者的真正需求,建立用户与品牌的情感连接,通过粉丝来进行品牌营销。CIC与群邑智库联合的中国年轻人网论观察白皮书《探究中国年轻人社会化媒体生活概况》显示“年轻人会选择帮助他们社交与表达、学习、娱乐的媒体,现阶段的年轻人更多地将媒体看做身份构成要素、人际关系调节工具,以及社交资本”。将年轻族群的需求进一步分解得出为年轻族群创造价值、实现自我表达将是整体粉丝营销重要的内核,社交媒体成为主要的用户沟通渠道,而娱乐化方式、偶像崇拜将成为主要内容。小米手机的粉丝营销很好地构架了三者的完整传播生态系统。
任何成功的品牌,本质上都是为用户创造一种可供消费和追随的文化,形成具象的准信仰,这是一个相互成就的过程,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商品交易过程。小米通过构建稳固的粉丝群,打造集群社区,通过同城会、米粉节等不断深化社区的活力与磁场,藉此形成了一种文化与人格上的感召力与粉丝认同的共振感。MIUI是目前众包程度最高的手机OS,它在打造过程中有大量来自用户的意见,MIUI社区针对不同的产品体验会有丰富的票选过程,令用户可以全程参与到产品升级迭代中。这些用户还按照参与度分成不同的等级,最高等级的用户甚至可以参与到小米重大产品的前期规划与决策过程,这种参与感伴随着MIUI的成功,为粉丝创造了巨大的精神价值。小米甚至在品牌上都已加入了参与机制,米粉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米粉的喜好会主导小米的形象及传播,“因为米粉,所以小米”是一句实实在在的品牌运营准则,而不是一句口号。同时小米在仪式感上的表现形式更克制、收敛,更注重务实,更面向年轻人,更适应后现代社会中的解构文化。所以它去意识形态、去使命口号,但更偏向简单、直接可感知的个性抒发,更喜欢剧场式会上的沉浸感。这种从系统到品牌建立起来的参与感,为粉丝带来巨大的精神鼓舞,在产品高度同质化的今天,形成一道不可逾越的门槛。
3.3 小米手机的粉丝营销
3.3.1 顾客参与产品设计和研发
在与用户的沟通过程中,小米手机不仅将用户视为产品的使用者,而且更将粉丝视为品牌塑造的中心,在小米手机的开发者眼中粉丝也极有可能成为小米手机的开发者。在产品的设计中,小米手机创新性地引入了用户参与机制,给予发烧友用户参与产品创造和改进的机会。在小米手机论坛上,每周都能读到数千篇顾客反馈的帖子,其中也不乏来自粉丝的深度体验报告和心得。在部分重要功能的设计和确定上,小米手机的工程师们充分挖掘并利用隐藏在论坛中的强大的粉丝力量,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及投票的方式征询顾客的意见。这种将终端消费者的需求及时融入到产品设计过程中的做法无疑为小米手机创造了独特的竞争优势。同时,小米在各大媒体社交工具上都保持零距离贴近顾客,包括小米手机的创始人雷军在内的公司高层管理者每天都会亲自做一系列的客服工作,耐心解答用户部分提问。在小米每周更新的四五十甚至上百个功能中有1/3就是来源于米粉。收纳海量的用户意见进行软件设计和更新,与粉丝一起做好的手机,这才是小米最大的创新。2013年10月15日,小米VIP特权中心正式上线,每个小米VIP认证用户在此拥有专属自己的VIP用户个人主页,享有各种尊贵特权,并可以领取手机勋章,享有比普通小米用户更多的购买优惠和服务待遇,这是小米与用户进行价值连接的关键环节。小米不是利用消费者的炫耀心态,而是尊享心态。所谓尊享,也就是消费者购得产品后的一种尊贵享受的感觉,米粉之间因为小米手机而找到归属感和存在感。
3.3.2 重视新媒体营销
新媒体营销是指基于特定产品的概念诉求与问题分析,对消费者进行针对性心理引导的一种营销模式。它是企业软性渗透的商业策略在新媒体形式上的实现,从而达到企业品牌宣传、产品销售的目的。对于小米手机而言,独特的内核还需要合适的宣传方式才能发挥作用。对此,小米手机在网络媒体上建立了“微博拉新、论坛沉淀、微信客服”的粉丝维护体系。首先通过微博平台将小米手机的信息进行广泛传播,将有潜力成为核心粉丝的用户导入小米的社区平台。第二步,在小米官方网站建立小米社区,将有共同爱好、共同价值观的粉丝进行聚拢,并在小米社区平台引导粉丝进行内容创造,并与核心的粉丝用户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措施以及尊崇体验带给核心粉丝更高的溢价。最后一步,通过微信平台对粉丝遇到的产品售后问题进行维护,解决产品设计缺陷可能产生的粉丝流失问题。小米手机的新媒体营销,借助微博、微信和论坛的力量使粉丝与手机开发者完成零距离互动,在娱乐化的互动过程中也增强了粉丝对产品和品牌的信任。
3.3.3 强化互联网渠道
在大数据时代下,互联网营销作为一种新兴的营销手段强势崛起。而互联网作为新型营销渠道,从销售成本到物流供应再到最终价值链的闭合完成都颠覆了传统的营销渠道。从销售成本上看,互联网营销规避了设立和进入传统销售渠道的巨大成本;从物流供应上看,互联网营销借助科学的物流供应管理系统实现对产品供应链的实时监控,保证终端市场的消费供给;从价值上看,互联网销售依靠大数据的支撑和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实现了顾客需求信息的及时反馈,整合终端需求,实现按需定制生产。对于小米手机来说,在互联网上通过论坛、微博等网络社区聚集米粉,通过与粉丝的频繁互动获取粉丝需求,向粉丝传送产品信息,从而在互联网上完成手机销售的核心过程,这也是小米的粉丝营销实现价值的根本环节。在互联网上,小米完成了品牌的价值变现,直接向米粉销售产品以及服务,完成商业的闭环。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销售,最大限度地省去中间环节,降低运营成本和终端销售价格;去除了线下多级渠道的盘剥,帮助小米突破了原有渠道的藩篱,这对于国产品牌手机无疑是一次充满创新的尝试。
4 小米手机“粉丝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4.1 新用户的粘性不强
小米的底气就在于积聚着海量有超高忠诚度的小米粉丝,可通过持续打造粉丝与顾客社区而面向未来。但小米的问题也在于当用户数量增长出现天花板时该怎样培育新用户。当新的社会断裂出现后,消费者对文化的需求也会发生改变。在自媒体迅速发展、自我意识日益崛起的今天,固有的社会层级体系逐渐被瓦解,并且新的社会形态正向个性化、集群化发展,这些基于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而聚集的群体一旦出现分裂的态势后,小米基于发烧友的极客消费文化会不会被取代?下一个或下一批更适合小米文化调性的社群又是什么?小米手机能够飞起来源于其恰好处于一个屌丝文化盛行的风口,凭借着细节与营销战略创新固化了外部市场和用户形成的惯性认知。可当屌丝长大后,这一身份是否会变成令人“羞耻”的标签?未来用户是否依然崇尚”屌丝”文化并以自嘲为荣来寻找社会认同感?同时,对于小米手机粉丝而言,超出期望是米粉的心理预期,因此如何持续为粉丝带来惊喜成为小米手机必须思考的问题。如果小米在4G这个重要发展段位被卡住了咽喉导致产品失势,粉丝有可能粉转黑,带来粉丝效应的反面作用甚至更加恶劣的影响。所有的答案都充满不确定性,这也就意味着小米手机需要更加精准地把握市场脉搏才可能赢得未来发展的先机。
4.2 品牌管理的“快餐化”处理
粉丝在市场竞争中无疑是一个利好因子,借助粉丝的认同和追捧能带来附加价值;但另一方面,粉丝文化是将传统意义上的品牌管理施以“快餐化”处理后的产物,截取了品牌资产建立过程中的捷径,仅仅保留并极致浓缩了“与客户建立亲密关系”这一环节,本质上有着取巧成分。粉丝基于感性诱因而产生,是一种情绪化的价值认同。在那些处于顺风口的场景里,粉丝能够表现出高度驯化的言行,然而一旦脱离这种舒适区,粉丝在价值观上的蜕变也将毫无阻力。因此,如何对品牌资产进行可持续的扩张、建立品牌信誉的高效评估机制等成为小米手机在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5 小米手机“粉丝营销”策略的改进
5.1 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
粉丝营销在某种意义上是价值观营销和情感营销,因此植根于消费者深度价值认同的营销方式必须跟上消费者对文化的需求。小米手机的目标顾客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形成不同的心理诉求和价值取向。因此,在客户关系管理过程中要同客户建立牢固的纽带,采取长期跟踪式调查,及时掌握客户在各个阶段的文化需求特点,建立情感连接和价值连接,在最有效的时间内满足顾客需求。
5.2 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价值
用户体验的核心是为谁设计,如果没有它,就无法正确定位产品的发展方向。小米公司的业务重点是小米手机,但公司的整体战略布局却着眼于小米手机线下服务网络体系的搭建,这也是小米手机培育长期顾客忠诚、提升顾客价值感知的有效手段。让顾客认识到小米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保持零距离接触,第一时间倾听他们的诉求。用户对产品的真正体验,不是紧靠产品本身实现的,顾客获取产品本身并不是最终目标,这只是顾客解决问题的工具或满足需求的载体;所以,顾客的真正目的是通过对所购产品的使用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愉悦。因此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价值才能稳固客户关系,建立顾客忠诚。
5.3 强化品牌竞争力
顾客是企业竞争的根本,产品则为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产品的竞争力是获取顾客信赖并建立长期顾客忠诚的核心。小米要进入顾客价值链,融入粉丝群体的生态圈,将品牌核心竞争力与顾客需求完美结合。既能提供“优质低价”的产品,又能带给顾客无上的成就感和归属感。
5.4 大力打造网络社区商务
现阶段的小米手机有两个重心:其一,构建顾客社区,这是根基所在。所以,小米需花大力气发展小米网和同城会,开始布局小米之家和云服务。其二,沿着顾客数字生活方式延伸终端设备,并把产品线的短期延伸重点指向对传统厂商的替代。当这两块业务的根基进一步稳健,小米会进入计算机领域,将目标对准联想,从而构建完整的数字生活方式的解决方案,形成类似苹果的十字模式。人们对苹果的赞叹不是iPod、iPhone、iWatch,而是你不知道它还会创造和颠覆什么。苹果有非常多的机会围绕顾客的数字生活方式去整合技术、产品和服务,进行延伸。小米也一样,要认识到构建顾客社区的价值,这将让小米具有坚实的顾客基础。
6 结论
通过对小米公司粉丝营销策略的研究,本文得出了以下结论:
(1)小米手机的“粉丝营销”策略将目标顾客的自我实现需求与产品开发过程完美结合,在吸引消费者的同时也创造了长期的顾客忠诚和强大的品牌资产。
(2)互联网渠道为小米手机完成产品的设计、销售以及售后服务提供了可能和支持。
(3)客户关系管理和新粉丝的培育是小米手机的“粉丝营销”策略持续发展必须攻克的难关。
(4)在互联网思维指导下开展的“粉丝营销”策略只有满足客户需求,努力提升用户体验才能形成持久的品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黎万强.参与感[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2 李旬东.小米公司核心顾客群关系管理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 邓璐楠.社会化媒体发展背景下的小米手机营销策略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2
4 朱丽娟.基于认知的手机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影响因素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1
5 张露.感性消费时代下媒介市场推广新模式[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