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井观天教案汇总十篇

时间:2022-04-30 16:07:5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坐井观天教案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坐井观天教案

篇(1)

农村政治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就要不断地学习教学案例。以往虽然可以通过听同事的课来学习,但由于教政治的人员少,农村学校外出听课的机会更少,所以难免会有坐井观天的感觉。而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的共享资源,广泛搜集各省、市、县各级各类赛课的教案或视频,只需在百度视频中输入课题的名字,点击搜索,我们就可以从其他教师的课堂实录中感受并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可谓“足不出户,观百家课”。

例如: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下载积累大量的图片素材和声音素材,如幻灯片的背景音乐,和课题有关的歌曲,还可以搜集一些动画、视频素材,以及下载一些幻灯片。有了这些信息资源,我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教学资源库,分别建立文件夹来管理这些素材资源,便于自己的利用。这些都可以作为课堂的有效资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自己的精品课堂。如今,利用多媒体上课已成为我的课堂常态,我经常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导入新课。因为有人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的思想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比如在讲《我爱我师》这一课时,我以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作为导入,当动听的音乐悠然响起,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学生在歌声中体悟着爱师的情感,从而自然导入课题。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例如,在讲《科教兴国战略》时,我用多媒体展示神舟飞船升空的壮观一幕,使学生为我国的科技成就振奋鼓舞,从而自然引出课文内容:这样的成就离不开我国正在实施的一项战略——科教兴国战略。我深深体会到,现代信息技术对高效课堂的促进作用。我也多次承担各级公开课,可以说是信息技术帮助我逐渐站稳了讲台。

二、农村政治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解决自己教学信息闭塞的问题

篇(2)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3-275-01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听到同仁抱怨:“上一节课太累,死气沉沉,乏味极了。”“给这些学生上课,不需要提前准备。”课后与学生们一起聊天,问起他们上课的感受,只听到:“听不懂”,“不会做”,“催眠曲”,“ 炎热夏天,班内会睡到一片”。偶识宋瑞宏老师,听其谈及“备学生”,颇感兴趣。回顾教学,反复探讨钻研,查阅新课改相关资料,略有一点心得,愿与同仁一起商榷。

沉闷的课堂是怎样造成的?课堂中老师与学生两方面,不言而喻,老师是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指挥者,引导者。而学生是课堂的参与者。在《英语课程标准》中对语言技能明确阐述为“能在交流中使用恰当的语调,语气和节奏,表达个人的意图和情感等”,“在英语课内外活动中积极用英语与同学交流。”。课堂沉闷的主因应归咎于老师这个角色。这种老师也就是谋杀者。

这种老师又是怎样做的?是老师的思想道德有问题了吗 ?不是。固步自封,坐井观天,模式化教条化严重,惰性和惯性等等。具体表现为:(1)填鸭式的满堂灌。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一个人表演独角戏,自导自演,既无教学组织形式,又无学生主动参与。老师暗自洋洋自得,认为写了几黑板,面面俱到,什么问题都交代清楚了。学生忙忙碌碌,抄了一节课笔记,变成一台复印机。却不知与新课改实质精神相背道而驰。合作,探究,生成问题等一系列理念格格不入,更不用说培养创新意识。(2)教学模式化严重。教学参考书怎么建议上课,就怎么理解教材,怎么编写教案,怎么设计问题,怎么照本宣读。“老生常谈”,古老的画面在现代教室再现,合情又合景。有个别老师常年工作在一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知不觉在课堂中形成了一些口头禅。有一调皮学生在一节数学课堂上专心数了数老师有规律的口头禅:“因……那么……”,重复出现达78次。(3)惰性再现。教学任务重,老师无暇钻研教材,甚至于备课借鉴抄袭他人的教案。不愿主动学习新课改的理论,借口“高考是指挥棒,高考不变,一切都是换汤不换药”,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自以为是。孰不知新课改自下而上已经改革多年,时代在变,精神与物质,价值与审美的观点在变,造就了学生在变。(4)惯性代替创新。课堂中的习惯化导致乏味无趣。诸如习惯性的问题,习惯性的语调,习惯性的组织教学,习惯性的固定学生答题,习惯性地依靠答案……墨守成规,循规蹈矩,怎会培养创新人才?

篇(3)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如果学生喜欢某位教师,就会特别喜欢这位教师的课,这门课的学习成绩也就特别好。学生被动学习乃至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感到学习过程枯燥无味。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善于挖掘蕴含于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并善于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有了情感,学生就能感受到学习过程中的魅力和价值,学习兴趣也就容易被激发起来。

其实,对学生而言,积极的情感比教师、家长的督促更重要。课堂上,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碰撞。教师要营造这种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而要使学生有丰富的情感,我们就应该有一颗童心,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我们只有怀着一颗童心走进学生的心灵,才会真正成为他们的朋友。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很注意用微笑来赢得学生的微笑。我常用肢体语言表达老师的关爱,如慈爱的眼神、轻轻点头、温柔的抚摸等。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富有感情、平等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变居高临下的命令为平等交流与对话。

二、让课堂教学既放得开又收得拢

“放得开”是指教师不要怕学生暴露问题,要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学生的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可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对此教师绝不能轻易否定,不能把教材上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允许学生对问题有独特的见解。“收得拢”是指在尊重学生多种答案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推敲出尽可能完美的答案。这样,才能做到既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失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教学中,要允许学生说“我想……”“我要……”“我能……”“我认为……”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始至终情绪高昂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试想,如果学生绞尽脑汁思考出的一个答案,虽言之有理但因不符合老师的标准答案而被一棍子打死,学生还会畅所欲言、积极思考吗?当然,对于出现的原则性错误,我们也不能视而不见或假意称赞,应耐心地帮助其分析原因,使其在口服心服的前提下获得真知。也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让不同观点进行碰撞,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我在执教《小猴子下山》一课时,在对课文赏析之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学了这篇课文之后,你想对小猴子说点什么?”有部分同学回答,他们想对小猴子说:“你怎么这么不懂得爱惜东西啊!”还有的说:“小猴子,你怎么这么不懂礼貌啊,不跟农民伯伯打个招呼就去摘西瓜啊!”……这些回答虽然与教材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有一定出入,但我并没有立即给予否定,而是让他们各自说出理由之后,把这些回答板书出来,让学生对多种答案进行对比,在比较、鉴别的过程中再把发散思维回拢起来,达成共识,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严谨性和深刻性。

三、抢抓稍纵即逝的教育资源,不墨守教案的预设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墨守教案的预设,不敢越教参半步。对于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意外情况,要么把学生毫不留情地训斥一顿,要么自己被气得乱了方寸。因此,我们必须学会敏锐地发现课堂中生成的教育资源并加以利用,充实和扩大课堂教学的内涵。

例如,我在教《乌鸦喝水》时,有个学生不小心把盛水的瓶子打破了,我并没有责备他,而是略带调侃地说:“你看,你又帮乌鸦找到了一种喝水的新方法。”此举立刻消除了学生的恐慌心理,丰富了课堂内容。生活中不是缺乏教育资源,而是缺少善于发现和有效利用教育资源的眼睛。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抓取那些突然出现的有效教育资源。

四、创建自由组合、自由发挥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构建民主的、开放性的课堂,努力改变教师对课堂的垄断地位。

篇(4)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这学期又很快过去了,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教研组的每一位成员工作兢兢业业,踏踏实实,根据期初的教学工作计划,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转变教学观念,从规范入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课程改革实验,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以全面提高本组语文教学水平及语文教学质量。现就本学期工作作如下小结:

在过去的一学期中,我们教研组采用集体与个别相结合,实践与反思相结合,学习与测试相结合的方法,认真领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宗旨,把前握课程标准传达的新的理念,新视角,新要求。牢固树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语文本质观,着眼重视“三维目标”为标志的语文综合素质砚,关注、双基的同时,密切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坚持语文实践观。加强语文与学生生活,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倡导自主.合作.控究的学习方式,优化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实践是检验课改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唯一途径。本学期围绕“革新教法,学法,提高课堂效率”通过汇报课,研究课,请外校教师到学校上示范课等一系列活动,发挥骨干作用,集集体智慧,提高实践水平,提高研究质量。木洞小学的教师给我校上的示范课《两小儿辨日》、《大瀑布的葬礼》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实现了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向新形势下的课改迈出了充满希望的一步。我校谭凤兰老师的《一只梅花鹿》一课,从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层次,全方位地实施教学,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为我们教研组做好了典范。我组的张拥联老师上的《坐井观天》,赖雪冰老师上的《凡卡》,彭坤秀老师上的《给予是快乐的》,聂元玲老师上的《ininɡ》都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故本学期的观摩课,质量高,形式新,效果好,教学过程得到提升,教师素质得到相应提高。

我教研组根据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规范我组的管理,全面提高“六认真”水准,提高教学质量。本学期进一步严格、规范了六认真工作,及时做好了检查、督促、考核工作。期初对每一位老师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教案检查;通过随堂听课等方式,促使我组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立足课堂,抓好常规,努力创新。期中继续加强教学质量的调研,充分发挥调研的目标,进行了对部分年级、部分学科的调研。在此基础上,后半期又大面积地对各个年级进行了作业批改情况的调研,促进我组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特别加强了教学质量的管理,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学习刚刚起步,可塑性强,我组对起始年级进行了一次教研会,会上教师们纷纷发表意见,认识到起始年级教育教学的重要性。教学中严格要求,训练到位,经常抓,抓经常,采取随机抽查和集中考核相结合的方法,注重口语交际面试,口语的规范考核,知识积累的调测,体现了考核的全面性。另外,扎实教研,持续抓好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研究。本学期围绕教研重点,请木洞小学的语文精英教师和我校举行了一次有意义的教研联谊活动,两所学校共为教师们献了三堂精彩的观摩课,也可叫做示范课,课后两学校的领导和参与教师在一起进行了有意义的评课以及研讨了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为推动我语文教研工作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总之,在本学期里,我们教研组每一位老师都能踏实,认真地工作,在期末的测试中学生的优秀率,及格率都有所提高。以后还将在教科研,教学实践上做文章,争取早出成绩,出好成绩。

篇(5)

一直以来,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分数及升学的压力及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使得学生们在语文课堂中本应表现出的自主性、创造性受到压抑。为了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必须对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合理模式进行变革,明确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高效课堂,从而提升我们课堂教学的水平和效果。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沿袭“一本书、一言堂、一锅煮”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将备课当成“抄教案”,将上课当成“演教案”,将学生当成灌输知识的“容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随处可见一一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加上机械重复式抄抄写写,以及为应付考试而做的大量练习,忽视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使课堂缺乏活力,教学效果欠佳。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初中语文教师普遍教学思想陈旧,语文素养参差不‘齐,创新意识淡薄。部分教师不思进取,放松了学习,实施课程的能力差,穿新鞋走老路,机械训练,忽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应试教育的阴影作祟。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影响,教师习惯于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按照考试的要求进行教学,考什么就教什么、练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怎么练。甚至有部分自认为教书应考有法的教师将教材中的阅读课文弃之不教,理由是考试根本不会考这些内容。

对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将评优晋级与学生考试分数挂钩,导致教师急功近利,唯分数是从,课堂教学面面俱到,知识教得死,生怕哪个内容没讲到,学生考试时丢分。面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不容乐观的现状,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影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高效的原因

(一)应试教育下中考指挥棒误导

应试教育过分强调知识的重要性,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严重影响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虽然应试教育把智育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但它的智育目标是片面的、狭隘的。在应试教育“圈养式”“封闭式”模式的培养下,学生几乎成为“井底之蛙”,只能坐井观天,个性发展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就唯标准答案是从,进入思维定势状态,在处理问题时也就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非此即彼”的思维习惯,这无疑是扼杀学生的创造力、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的学生显然是不能适应语文课堂的高效教学。

(二)学校、社会强势的“应试”评价标准

学校不敢放弃对中考升学率和平均分的追求。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把升学率和平均分视为学校的生命线,而素质教育就成了学校的一道“风景线”。家长对分数的高要求是导致高效课堂标准被扭曲的重要因素。学生考试成绩和考入的学校往往是家长们关注的焦点。如果有哪位语文教师摒弃应试教育的要求,大搞素质教育,“不务正业”地去提高看不见摸不着所谓学生的语文素养,导致孩子成绩下降,影响升学前景,必定遭到家长们的反对。面对学校和家长的质疑、反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又有多少教师能够坚持立场,义无反顾地开展素质教育呢?

三、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教师要善于总结规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以减轻负担

教师也要教给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例如比较法,有些基础知识单纯的靠死记硬背学生会觉得很吃力,而且时间久了也容易忘记,但如果把它们之间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的异同就能够很好的记忆。比如“爆发”和“暴发”,“包含”和“包涵”,“辽阔”“寥廓”,“情谊”“情意”“情义”这些词都是同音异意词可以对比记忆它们在用法上的区别。新课改背景下,很多学校都编制了“学案”,“学案”的编制就要求以学生的学习目标为主,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教给学生。学生如何学就成为了教学重心,学生成为了真正的学习主角,教师的作用体现在设计教学环节中的指导、启发、提示、点拨。

(二)教师还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在初一年段开展书法比赛,激励他们规范的书写;开展“成语接龙”活动,养成积累成语的习惯等等。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激发学习兴趣;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介吸收新事物,学习新词语,比如“给力”,“菜鸟”,“拼客”,“房奴”,“卡奴”,“驴友”等新词,要理解其意思,以便帮助学生阅读和交流。

(三)择其精要突出语文教学的重点

以初一第三单元学习重点为例。阅读主要是:认识记叙的要素还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原因、经过、结果)。写作主要是:运用记叙的要素写作以及学写实用文:家书。聆听主要是:掌握记叙话语中的记叙要素;综合训练:辨明说话者所交代的重要资讯。说话主要是:学习叙事时清楚地交代记叙要素;综合训练:准确地表达意思。基础知识:认识标点符号,感叹号,认识句式,疑问句和反问句,运用词汇,课文词汇。文化方面主要是认识中国人重视孝亲的文化。品德情意主要是体味家庭之爱。

(四)要有清晰的课堂教学思路

教师的教学不只是体现在是否严格地实施教案教学,也体现在是否能根据现场学生的反馈状况,具体的教学情境,迅速作出反应,确定恰当的教学策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学生一道,合作完成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师生合作完成的,教师不只是在“教”,也是在“唤起”,在唤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唤起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结语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大系统,但任何复杂的事物总有客观存在的规律,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在看待课堂时要有总体、整体、动态、复杂的观念,教师需要做到心中有教案,眼中有学生,左顾教学评价,右盼课堂气氛,时刻不忘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打造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

篇(6)

一、营造氛围,点燃兴趣

中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逻辑思维较弱,形象思维较强,我们根据他们的这一特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内容,从与题目有关的环境出发,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创造适当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亲身体会其意义,能激发学生主动而迅速地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叫“聪明”一词时,我告诉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四件宝: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眼睛);东一片,西一片,隔座山头不见面(耳朵);红门楼,白门槛,里边坐着个嘻嘻孩儿(嘴巴);小白孩儿住高楼,看不见、摸不着,他要一出来可不得了(脑子)。我给孩子们板书:一个耳朵树起来,两只眼睛瞪起来,一个小嘴张起来,再加一颗心(聪)。用一次不行,得要日日用、月月用,日月为明,人就“聪明”了。这样用猜谜语的方式,创造了一个学习聪明的环境,调动了学生学习聪明的欲望。再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我问学生:“课文中为什么用了这么多‘游啊游’?”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学生积极回答问题:“从‘游啊游’可以看出小蝌蚪游的时间很长很长。”“从‘游啊游’可以看出小蝌蚪游得很累了,因为它们还很小。”“我知道,小蝌蚪还没有长大,只能靠尾巴来游,它们还没有长出像鸭子脚上一样的蹼,有蹼拨水的话,就省力多了。”更有的学生伸出双臂慢慢地做着游的动作。通过对小蝌蚪的“游啊游”的环境的创设,学生在想象的环境中加深了对“游啊游”这句话重复的理解。

小学生年龄还比较小,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力较差,还不能很好地把握,教师把抽象的知识放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的环境,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掌握,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表扬,激发学习兴趣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句话用在人际关系上如此,在语文教学中也具有同样的作用。尤其是小学生,年龄小,还不成熟,容易激动,一句表扬的话可能引起学生的好感,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进而对你讲的课产生兴趣;而一句批评可能对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造成障碍,进而对你的讲课失去兴趣。例如“有一个学生由于贪玩没有完成作业,老师要他写检查,结果误了两节课,不知道讲了什么,也不知道留的作业,第二天仍没完成作业,老师就罚抄课文,几百字的文章一罚就几遍抄不完第二天乘2,第三天乘3,等等”,最后发展成师生对立,无法上课,学生成了贪玩,不爱学习,纪律不好,旷课的“坏孩子”。而在另一个老师那里他却成了听话爱学习的好学生,原因是什么呢?就是采取了不同的评价方法。首先师生一接触,老师没有先入为主,而是说:“你不是一个坏孩子,只是原来不知道努力,成绩差了点,但不能代表你坏。”就这么一句话,让听惯了批评的他感到心里暖烘烘,一下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另外,这个老师从不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学生,而是“她习惯的动作是走到你的座位上,用手指在桌子上敲三下,提醒你。下课时,她会说谁谁到办公室来找她一下,她有点事找你”,“她还经常在同学面前表扬和鼓励同学”。“让她当课代表,和他们一起玩,用宽容的眼光去看待学生”。这样的方法维护了同学的自尊,给足了荣誉,学生能不喜欢吗?这样很快融洽了师生的关系,进而激发了学生对老师所讲课的兴趣。同一个孩子,两个不同的老师,两种不同的教育方法,会产生两个截然不同的结果。老师认为他是坏孩子,他就有可能真的成了连自己都认为的“坏孩子”;老师认为他是“好孩子”,就可能激发了他学习上进的潜质,激发了他的学习兴趣,随之他也就变成了好孩子。这就是表扬的力量,表扬的结果。

三、积极参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根据学生好奇心强、自我表现欲望强的特点,切实“压缩”自己的讲课时间,使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解决问题。再有老师提出一些较复杂的问题,由老师和同学共同研究解答。这样既照顾了大多数同学的愿望,又满足了学习好的同学的要求。例如在上《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让孩子们体会了小蝌蚪游啊游的重复后,又进一步启发孩子们:“我们平时经常还有到‘跑啊跑’‘跳啊跳’‘说啊说’……你们能用这些词语说说话吗?”孩子们的热情一下被调动起来,“我写啊写,好半天才把作业写完。”“小乌龟爬啊爬,终于爬到了奶奶家。”“小草钻啊钻,终于看到了美丽的世界”……这样通过老师的启发引导,孩子们的积极参与,不仅加深了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拓展了课文的内容,锻炼了孩子们的能力,激发了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再如学习“坐井观天”时,出了一道“青蛙跳出井口了”的说话写话练习。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又一次被调动起来。“青蛙跳出井口后,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它忙向小鸟求救。”“青蛙看到了高高的山峰和一眼望不到边的田野,田野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儿,上面飞舞着蝴蝶和蜜蜂,青蛙陶醉了,它觉得以前的日子都白过了。”王艳同学竟然让青蛙坐上了飞机去环球旅行,青蛙一下飞机就对小鸟说:“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大啊。”张倩说:“青蛙从井里跳出来,看了看又跳回井里,因为外面又是污染又是杀戮,太危险。”……老师通过这样的练习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也激发了孩子们热爱自然,学习自然的兴趣。

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是最先提倡启发式教学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他对启发式教学的深刻而精当的阐述。启发式启发什么,按我们现在的说法就是启发学生的兴趣。怎么启发?我们都从教几十年,都有自己的经验,都有自己的成果,我在这里介绍了一些自己的体会,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并且希望我们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创出愈来愈多的优秀的成果。

参考文献:

篇(7)

其实渗透品德教育就在我们身边,如:《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教学内容大致是:地球美丽而渺小――地球资源有限――人类无法移居――人类要精心保护地球。就按这个流程来设置教案,轻而易举就完成了。但我不想让学生只学习书本知识,我就跟学生讲一些身边发生的小事:如家里水龙头没关紧经常“细水长流”,早上都八九点钟了教室的灯还在亮着,食堂的剩饭剩菜经常是大桶大桶的,包子只吃了里面的馅就丢掉了等等,于是我在教学中导入课文时,我就让学生反思自己是否有这些现象,同学们大多数低下头保持沉默了,有几个同学却能自告奋勇的承认“有”。接下来,我继续教学“地球资源有限,地球资源枯竭了,我们该何去何从?”学生从课文中知道无法移居,只有保护好地球资源、节约地球资源,我们才能生活得更好。“光有书本上的知识和同学们的口号还不够,必须要有行动,从今天开始,我就要求同学们在生活中珍惜保护资源,如有违反,就是地球的小罪人,你们愿意吗?”效果当然是好的。在语文课堂上抓住“契机”,学以致用,品德教育立见成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好自己的导演职责,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态度和蔼,饱满热情,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新观点、新见解要予以鼓励和表扬,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不同意见,敢于向权威挑战。

二、品德教育应该贯穿整个小学阶段

纵观小学1~6年级的语文书,几乎每篇课文都在教育我们该怎样做人,老师在教学中,不能只肤浅地教两个字,做一些内容分析,而应该结合实际渗透品德教育。如:一年级13课《平平搭积木》。里面有一句“平平搭的积木不只是给家人住还可以给大家住,”由此,我们教学的时候还要延伸到课外,教育学生做一个心中有他人的人。14课《自己去吧》则要联想我们现在的小孩子都是在父母的百般疼爱下长大的,自私自利、经不起一点挫折、没有一点独立能力。在语文课堂上则需老师们教育孩子学会坚强,学会自食其力,学会锻炼自己的翅膀。一年级课文如此,二年级的《坐井观天》、三年级的《一次成功的实验》、四年级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等,哪篇课文都渗透了品德教育,老师们则要好好把握,相机渗透。

三、“口语交际”、“小练笔”部分是渗透品德教育的好钥匙

现在的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就设计了“口语交际”这活动,这不仅是一个提升学生口才和胆量的活动,更是渗透品德教育的前沿阵地。另外的“小练笔”就是学习这篇课文后,要求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与课文相符,是否“油水分离”,而写的一片小作文,既可以反思自己,又可以提升写作水平。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除强调写作技巧、文字功夫外,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增强道德意识,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俗话说“作文先做人”,一个道德意识淡薄、认识水平低下的人,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内容丰富、思想健康的文章的。因此,在选择作文题目时,我都是慎之又慎,选择一些既具有人文气息又现实性较强的话题,既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兴趣写,让作文不再成为学生的负累,又能在写作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例如作文“在路上”,主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作文中,有的学生书写自己的成长之路,感恩于一路上的收获,感恩于一路上的关怀;有的学生书写自己的求学之路,有困惑有奋进,几多泪水几多欢笑,写得真实感人。例如话题作文“比较”,主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生活中究竟需不需要比,比什么,比的标准是什么,怎样比较等。一系列的作文训练,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四、指导课外阅读,在阅读中渗透美德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例如针对有些学生沉迷于某些谈情说爱、情意绵绵的情节,便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有关文艺理论的书籍,引导学生了解任何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总是离不开时代特点的;针对某些学生阅读时只注意故事情节,教育他们在阅读文艺作品时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篇(8)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思想

信息时代,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教师应将不断汲取新的教育理念、跟上时展步伐,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一定要根据学生和社会发展变化,不断改进和发展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思想,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的教育方式。加强开放式教学,让教学更紧密地与社会联系。坐井观天是不可能不断接受新事物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

二、优化教师队伍,全面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具体操作者,不断提高课堂效果,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提高教师素质首先要强化师德教育,提倡铸师魂、修师德、创建最佳的教师形象;提倡为人师表、奋发争先、无私奉献、敬业爱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学校要树立师德楷模,让教师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形成强烈的认同感。激发广大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形成讲师德、讲奉献、求质量、求效益的风尚。

提高教师素质还要加强继续教育,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文化素养,不仅要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技能,懂得教育教学规律,还要做到多才多艺,善于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第二课堂教育活动。学校要重视教师的业务进修和知识更新,积极创造条件让他们参加各种学习培训;要求教师在开展素质教育的同时,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要培养双师型、多技能的教师;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教育,弘扬勤奋、扎实、严谨、创新的学风,使青年教师热爱学校,热爱教育工作。

三、开展经常性的教研教改活动,形成良好的教书育人氛围

开展经常性的教研教改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教研活动要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学校应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教改活动,每学年都应定期举办不同形式的教育教学研讨会,每学期都应组织不同类型的公开课,让教师观摩学习,切磋教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师要学习和掌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围绕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进行教学。要注意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教研活动中,要特别针对成绩偏低、学习信心不足的学生,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和研究,让这些学生能有所学,学有所得。在自己原有的起点上不断提高。要根据学校实际,把学习教学大纲、钻研新教材、研究学生新情况和提高课堂40分钟教学效果作为主攻方向。要求教师做到明确教学大纲,了解学情,制定最佳教学方案,分班教学,分层教学,分类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同时,要大胆进行以发展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探讨活动,使学生想学、爱学、乐学、会学。教师想教、爱教、乐教、善教,重点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果。  四、吃透教学大纲和教材,精心设计每一节课教案

上课必须备好课,备课一定要吃透教学大纲和教材,要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备课。教师必须了解、熟悉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明确教学大纲所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通过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上课前,教师应首先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用书上提示的教学步骤,再分析学生达到目标存在什么难点,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兴趣爱好,反复钻研教材。同时,要把教学目标及时交给学生,让他们心里有数,从而达到教有目标,学有目标,指导检查也有目标,使课堂教学能有的放矢,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设计课堂教学要采用“启发式”、“学导式”等教学法。首先,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做到深入浅出,画龙点睛,一语道破,以发挥“导”的关键作用。其次,应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找出难点,带着问题听课,教师及时指导,把握关键,因势利导,做到恰倒好处,可望收到良好的效果。

篇(9)

1.目标确定不够恰当。

确定目标时无视《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目标要求过高或过低。例如学习古诗《赠刘景文》时,教师要求学生从字典中查出诗中带点字的意思。这个目标表面看是对查字典法的巩固应用,实际上目标要求过高,因为二年级上学期只要求学生在字典中查到某字,而不要求选择义项。

2.目标制定不够精当。

青年教师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制定往往贪“大”贪“多”,要求不明确,随意性强。如教学《坐井观天》时,有位青年教师制定的目标是:学习部分生字词;通过看图读懂课文;通过课文学习弄懂寓言的含义,并受到启发;分角色朗读课文;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这样的教学目标繁杂而难以操作。如学习部分生字词,到底学哪几个字词?要达到什么要求?寓言的含义到底要理解到怎样的深度?应受到什么启发?对分角色读课文在熟练程度和情感驾驭上都没有明确的要求。

3.目标显示不够清晰。

课前制定的目标没有或没有充分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教学活动游离于目标导向之外。如第十册《慈母情深》的教学,一教师制定了“边读边想,读读议议”的学法指导和教学目标,但在课堂教学中却毫无体现,学生只从字面上了解了这种学法,目标显示不清,实施落空。

4.目标达成忽视反馈。

有些青年教师往往只重视目标的制定、实施,但在课堂教学中毫无检查,忽视学生的学习反馈。一提目标达成结果,似乎就只是看单元测试和月考、期中、期末总测试成绩。

二、教前备课欠“全”

1.忘备学生。

无论设计何种教学方法,都必须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习惯、意志品质、情感需要等年龄特征。有些教师认为理所当然、不值一提的东西,或许正是学生难以接受的地方,如不能在此“架桥铺路”,续接这个学生知识理解的“断层”,课堂教学就难以取得既定效果。一句话,评价教学的设计是否合理,要用学生的眼看、用学生的嘴说、用学生的心想。

2.忘备自己。

备课时切莫忘记教师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在教案设计中,有范读,自己课前读了几遍?能作示范吗?有板书,在黑板上布局效果如何?书写时注意什么?有讲授,教案上的书面语口述起来是否流畅?是否简洁?是否有吸引力?使用电教手段是否操作正确、熟练?

三、课堂设计欠“新”

1.不会抓重点。

一些青年教师在设计语文课堂教学时,往往会忽视课时内容、课文、单元、整册教材之间的统一关系,把课堂教学内容孤立起来,难以切准教学重点。多表现为教学过程平铺直叙,面面俱到,平均用力,难以从一个高度上“鸟瞰”教材,从而整体上把握教材,以点带面,主次分明。

2.不敢变方法。

在课堂教学顺序上,一些青年教师也往往表现得很被动,大多按课堂原有段落顺序教学,对于适合变序教学的课文,也很少能抓住“文眼”,“牵一发而动全身”,进行变序教学。如第七册《秦兵马俑》一文,一般处理是从头至尾逐段学习,这样既浪费大量课堂教学时间,又显得松散拖沓。如能在课始就抓住第三自然段,过渡句兼课文的中心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则纲举目张,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四、教学风格欠“实”

1.表演化倾向。

有些基本功较扎实的青年教师为充分展示自身素质,往往在课堂教学中过分表现自己,甚至表演化,喧宾夺主,越俎代庖,忽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辩证统一关系。

2、展示化倾向。

有的教师想在短短四十分钟内实现各种教学训练目标,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唯恐遗漏其一,训练课上成展示课。教师还未作指导,即要求学生练习,学生还未真正掌握,教师又匆匆转换题目。结果每个环节都是浅尝辄止,半生不熟,学生手“忙”心“茫”,难以做到“一课一得”。

五、教学机智欠“活”

有些青年教师,课堂上往往希望学生按自己设定的程序逐步推进课堂教学,一旦发生学生“越轨”现象,或“束手无策”,或“行政干预”,缺少必要的教学机智。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画》时,安排学生观察图画并说出图意,预计教学环节分三步:学生杂乱无章地说;教师提示,由远及近地说;学生按顺序说。可课堂上第一位发言的学生就依顺序有条理地表述出来,教师哑然。如能对该生加以表扬后再引导:“刚才他是按什么顺序说的?谁再来说一遍?”即能达到预定效果。

六、评价手段欠“准”

1.无针对性。

对学生所有的学习活动、信息反馈,教师一味用“好”“很好”“错”“不对”等字眼评价,无针对性,笼统化,粗线条,学生不能从中获知自己成功的原因和纠正错误的办法。如换成“棒极了,你说话很有条理”“虽然不太准确,但你很勇敢,下次会读得更准确”等有极强针对性和丰富感彩的评价,学生会做得更好,学得更有趣。

2.无多样性。

评价形式只限于教师口头表扬或学生鼓掌,忽视应用教师的表情(如微笑)、手势(如竖大拇指,鼓掌)和其他(如画五角星,发小红花等)评价方式。

篇(10)

老师要对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育教学有科学的认识,科学的定位,然后才能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加以运用。年纪偏大的老师固执地认为自己多少年都靠一本教材加一本教参过来了,学不学一个样,他们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教学科学的一面,积极的一面,信息技术的运用是社会发展的大方向,是时代的潮流。不走进网络就不知道网络资源的丰富,只有走进广阔的网络世界,才知道世界原来这么的宽广。夜郎自大坐井观天就是最好的解释。所以,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对教学优化的一面,全面改变自己的思想,e极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才是教学的出路所在。比如教学上古的神话传说时,仅凭老师的讲解和板书,很难让学生全面理解这些神话故事的积极思想意义以及它们的文学价值。“精卫填海”的意义就在于战胜自然的精神力量,不在故事本身的过程如何。上课时有的学生就质疑,大海那么大什么时候才能填满!同样教学“夸父逐日”时,学生无法想象夸父是怎样追逐太阳的,口才不好的老师很难把神话故事的神秘力量描述清楚,如果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把这两则神话故事用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再借助百家讲坛的名人的讲解,学生就能理解看似短小的故事背后所蕴含的伟大精神力量了。两相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在现代信息技术面前不知逊色多少倍,所以树立科学的观念,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是第一步要做的事情。

二、信息技术条件下老师的备课方式的改变

记得多年前信息技术还不这么普及的时候,老师备课,一是靠经验,二是靠教学参考书,三是靠其他老师的传帮带。现在老师的备课,基本上靠的是网络资源,打开需要的网站,下载需要的教学资源,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资料,就可以了。如笔者在备七年级课文《渔家傲》时,通过上网查找,下载了一些幻灯片,下载了几个视频,经过加工组合,形成自己的教学资源,这样就彻底改变了学生先背诵然后老师再讲解的教学模式,给课堂注入一股新鲜的科学气息。

三、信息技术条件下老师的教学行为方式的改变

十年前,大多数老师是一根粉笔,就能走进教室进行教学,因为那时候信息技术还没有普及到每个班级,学校就一个多媒体教室,每周哪天谁上都有安排表。现在每个班级都安装了一体机,网也开通,教学十分的方便。笔者在教学《愚公移山》时,利用多媒体设计自己的教案,笔者彻底抛弃背诵翻译做题的死板模式,根据学生的情况,共设计了三节课时,第一课时,把一些课文下面的音节或者是比较难认的音节,利用幻灯片播放出来,学生根据音节自己去读课文,同时在文中注音,这样读够三遍后,笔者有意叫不同层次的学生读课文,检测他们阅读的情况,然后再展示词语的诠释,根据诠释的词语,学生自己疏通课文的意思,无需老师讲解,有的时候老师讲解的很费劲,学生听得云里雾里。第二课时就逐段分析课文,当然老师不能满堂灌,还是设计一些问题,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上理解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的人物情怀,理解愚公决心战胜自然伟大精神的主旨。今天我们学习,就是学习这种精神,汲取精神力量。第三课时就给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网络上搜索有关愚公的话题,进行分析和取舍,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上课内容就完全依靠信息技术来完成,彻底颠覆了陈旧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信息技术条件下老师的辅导方式的改变

上一篇: 化工废水处理 下一篇: 学生实践自我总结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