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30 10:35:2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学生科技小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科学小论文实际上是同学们在课内外学科学活动中进行科学观察、实验或考察后一种成果的书面总结。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结论;可以是动手实验后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是对某地进行考察后的总结;还可以靠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现在我就来说一下我的小论文:
前几天,叔叔阿姨们就送来了好几盆花和几株树。门口、客厅里、房间里和阳台上都摆上了盆景。我对爸爸说:“我们家都有成植物园了,摆那么多的植物干吗?”爸爸笑着说:“植物能制造气氛,净化空气,人和动物谁都离不开它们,离开了它们都有不能生存。”人或动物离开植物后不能生存?为什么人或动物离开植物后不能生存?我将信将疑。决定做几个小实验来证明这个问题。
星期天,我从车库里抓来两只老鼠。这两只可怜的小老鼠即将成为我的实验品。它们不停地挣扎着,圆溜溜的一次性薄膜桌布小眼睛瞪着我。我把第一只小巧玲珑老鼠放在一个大鱼缸里,用把玻璃瓶封得严严实实的,生怕瓶里的空气与外界的空气相通。我仔细地观察着,只见小老鼠沿缸着壁,绕着缸底快速地向前窜。咦,小老鼠不是活得好好的吗?难道爸爸说的不是真的?可是,没过几分钟,只见小老鼠绕圈的速度越来越慢,直到停滞不前,奄奄一息的样子。顿时,我把一次性薄膜桌布轻轻拿开,捉出第一保小老鼠,放进第二只小老鼠,又搬入了四盆枝繁叶茂的植物。然后轻轻盖上一次性薄膜桌布。我不停地拍打鱼缸,只见小老鼠惊慌地乱窜。过了好久也没要咽气的样子。这个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输送动物所需要的氧气。
关键词:问题行为;产生;应对策略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定义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把课堂问题行为定义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生的违反课堂教学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
二、课堂问题行为的分类
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主要倾向,我们把课堂问题行为分为外向性问题行为和内向性问题行为两大类。外向性问题行为是直接干扰课堂正常教学活动的攻击型行为。这些行为是较容易被觉察的,主要包括行为粗暴、相互争吵、挑衅推撞等对抗性行为;交头接耳、高声喧哗等扰乱秩序的行为:出怪声、做怪相等惹人注意的行为;语言粗俗、顶撞其他学生及教师的逆反行为;迟到、早退、随意离开课堂、随意走动等抗拒行为等等。内向性问题行为是不容易被觉察的,对课堂教学活动正常进行不构成直接威胁的退缩型行为。主要表现为课堂上心不在焉、胡思乱想、烦躁不安、频繁活动、乱涂乱画等不负责行为等等。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具有消极性;不仅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消耗了师生的精力,还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降,师生之间关系恶劣。
三、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主要分析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方面的原因
教师把教学工作例行公事化。有些教师往往把自己预设的一套凌驾于与活生生的学生展开真实交往之上,很少考虑学生怎样在课堂里才能坐得住的问题,也很少去分析学生因能力水平差异、性别因素、社会经济背景甚至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行为差异以及他们对自己的诉求,反倒认为学生在课堂上应该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和怎样做,教学变成了教师自导自演,要学生配合的事情。学生只是作为从属而做出回应这就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因归属感没有得到满足,容易发生一些不良行为。如;寻求逃避、寻求关注、寻求权利甚至寻求报复等。
.学生方面的原因
()学生入学时文化水平低。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初中毕业,而且多数是所毕业学校的差生,文化课水平不高,学习自控能力较差,学习目的不明确,绝大部分学生读书就是为了学得一技之长,对文化课不重视;还有小部分学生读书是为了“混日子”,他们普遍认为,现在大学生找工作都困难,中职生还能有什么出路?
()学生的身心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独立性也在增强,他们有时喜欢测试一下教师的限度,看看教师、同学会有什么反应;外向型的学生喜欢刺激,厌倦无聊的课堂环境等。
.环境因素。当今社会,大众媒体非常发达,学生们很容易接触到庸俗的、商业性的、低级趣味的内容,学生受这些内容的影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甚至盲目模仿和具体尝试其中的动作与行为,这些行为也会延伸到课堂上。
四、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
对课堂问题行为,教师最关心的是怎样预防和干预。对教师而言,应以预防为主。
.创建良好的课堂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心、高昂的教学热情,对学生抱有极大的热心、耐心和爱心,与学生形成互相欣赏、尊重、理解、信任、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要通过态度、表情及行为方式将一些积极的、向上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信赖教师,师生间形成融洽的情感交流,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听其言,遵其瞩”,自觉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即先“动之以情”,然后“晓之以理”。例如,在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照顾“差生”的情感需求,课前有意识地给他们布置预习问题,课堂中安排机会让他们参与问题的解答,给他们以学习的成功感,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那么,学生就会在教师真诚的关爱下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从而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获得向上的力量。同时,学生
尊敬老师,反过来会更加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两者相得益彰。
.实行班内分层,强化分组合作学习
教师可以按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以及学习能力、习惯、意愿的不同,把学生分成A, B. C三个层次,教学“立足B、扶持C、发展A",通过采取同层集中式和混层协作式教学,实现让C“吃得进”,B“吃得饱”,A“吃得好”。同层集中式教学是把同一个层次的学生集中排坐,分成学习小组。教学中教师按照不同层次学生接受知识的实际水平与能力,分别提出程度不同的讨论题目、练习内容、学习任务。混层协作式教学是把学生按不同层次混合编成学习小组,课堂上按小组排坐,每个学习小组由学习成绩优秀的A层学生担任组长,并负责帮助、辅导C层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每名学生完成提问或练习的成绩,就是本组的成绩。这种组织方式,不仅给A层学生创造了表现、发展自我的机会,而且促成了学生个人与集体的紧密结合,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和与他人共处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自控能力和团队精神明显增强。
发现问题,及时干预
好的课堂管理者同时也是好的决策者。当学生发生问题行为时,教师首先必须确定干预会在多大程度上妨碍教学活动。其次,应该根据问题行为的性质和严重性作出干预。
()忽略小而且转瞬即逝的问题行为。许多小小的捣乱可以忽略不计,尤其是那些转瞬即逝的小捣乱。
()使用非言语线索和细小的停顿。当学生做出违规且无法忽略的行为时,教师可运用眼神注视、摇头、运用面部表情、走进、接触或打手势等方法,终止其行为。
()表扬与问题行为相反的正确行为。对许多学生来说,表扬是一种强有力的激励。从表扬学生的正确反应入手,来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定义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把课堂问题行为定义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生的违反课堂教学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
二、课堂问题行为的分类
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主要倾向,我们把课堂问题行为分为外向性问题行为和内向性问题行为两大类。外向性问题行为是直接干扰课堂正常教学活动的攻击型行为。这些行为是较容易被觉察的,主要包括行为粗暴、相互争吵、挑衅推撞等对抗性行为;交头接耳、高声喧哗等扰乱秩序的行为:出怪声、做怪相等惹人注意的行为;语言粗俗、顶撞其他学生及教师的逆反行为;迟到、早退、随意离开课堂、随意走动等抗拒行为等等。内向性问题行为是不容易被觉察的,对课堂教学活动正常进行不构成直接威胁的退缩型行为。主要表现为课堂上心不在焉、胡思乱想、烦躁不安、频繁活动、乱涂乱画等不负责行为等等。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具有消极性;不仅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消耗了师生的精力,还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降,师生之间关系恶劣。
三、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主要分析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方面的原因
教师把教学工作例行公事化。有些教师往往把自己预设的一套凌驾于与活生生的学生展开真实交往之上,很少考虑学生怎样在课堂里才能坐得住的问题,也很少去分析学生因能力水平差异、性别因素、社会经济背景甚至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行为差异以及他们对自己的诉求,反倒认为学生在课堂上应该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和怎样做,教学变成了教师自导自演,要学生配合的事情。学生只是作为从属而做出回应这就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因归属感没有得到满足,容易发生一些不良行为。如;寻求逃避、寻求关注、寻求权利甚至寻求报复等。
2.学生方面的原因
(1)学生入学时文化水平低。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初中毕业,而且多数是所毕业学校的差生,文化课水平不高,学习自控能力较差,学习目的不明确,绝大部分学生读书就是为了学得一技之长,对文化课不重视;还有小部分学生读书是为了“混日子”,他们普遍认为,现在大学生找工作都困难,中职生还能有什么出路?
(2)学生的身心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独立性也在增强,他们有时喜欢测试一下教师的限度,看看教师、同学会有什么反应;外向型的学生喜欢刺激,厌倦无聊的课堂环境等。
3.环境因素。当今社会,大众媒体非常发达,学生们很容易接触到庸俗的、商业性的、低级趣味的内容,学生受这些内容的影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甚至盲目模仿和具体尝试其中的动作与行为,这些行为也会延伸到课堂上。
四、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
对课堂问题行为,教师最关心的是怎样预防和干预。对教师而言,应以预防为主。
1.创建良好的课堂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心、高昂的教学热情,对学生抱有极大的热心、耐心和爱心,与学生形成互相欣赏、尊重、理解、信任、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要通过态度、表情及行为方式将一些积极的、向上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信赖教师,师生间形成融洽的情感交流,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听其言,遵其瞩”,自觉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即先“动之以情”,然后“晓之以理”。例如,在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照顾“差生”的情感需求,课前有意识地给他们布置预习问题,课堂中安排机会让他们参与问题的解答,给他们以学习的成功感,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那么,学生就会在教师真诚的关爱下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从而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获得向上的力量。同时,学生尊敬老师,反过来会更加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两者相得益彰。
2.实行班内分层,强化分组合作学习
教师可以按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以及学习能力、习惯、意愿的不同,把学生分成a, b. c三个层次,教学“立足b、扶持c、发展a",通过采取同层集中式和混层协作式教学,实现让c“吃得进”,b“吃得饱”,a“吃得好”。同层集中式教学是把同一个层次的学生集中排坐,分成学习小组。教学中教师按照不同层次学生接受知识的实际水平与能力,分别提出程度不同的讨论题目、练习内容、学习任务。混层协作式教学是把学生按不同层次混合编成学习小组,课堂上按小组排坐,每个学习小组由学习成绩优秀的a层学生担任组长,并负责帮助、辅导c层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每名学生完成提问或练习的成绩,就是本组的成绩。这种组织方式,不仅给a层学生创造了表现、发展自我的机会,而且促成了学生个人与集体的紧密结合,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和与他人共处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自控能力和团队精神明显增强。
3发现问题,及时干预
好的课堂管理者同时也是好的决策者。当学生发生问题行为时,教师首先必须确定干预会在多大程度上妨碍教学活动。其次,应该根据问题行为的性质和严重性作出干预。
(1)忽略小而且转瞬即逝的问题行为。许多小小的捣乱可以忽略不计,尤其是那些转瞬即逝的小捣乱。
(2)使用非言语线索和细小的停顿。当学生做出违规且无法忽略的行为时,教师可运用眼神注视、摇头、运用面部表情、走进、接触或打手势等方法,终止其行为。
(3)表扬与问题行为相反的正确行为。对许多学生来说,表扬是一种强有力的激励。从表扬学生的正确反应入手,来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实效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生命线,而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效果上。调查发现,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认可度普遍不高,学习效果不尽人意。造成这种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学生的心理因素影响最大,尤其是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心理问题与分析
1.1 厌学心理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失去兴趣,不愿意接受教学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学生对课程教学感到厌烦,总想逃避,即使人在课堂也无心听老师的讲解,或是在课堂上做其他事情。如问题调查中,有65.1%的学生认为“学习这些课程常常提不起精神”,60.4%的学生“觉得枯燥”,32.8%的学生“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50.1%的同学“课后学习的时间很少”。
造成大学生厌学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1)急功近利思想。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竞争现实,使90后的大学生养成了急于求成和独立自我的个性,更关注个人经济和名誉绩效,在意的是专业技能的提高和自我需要的满足,对思想境界、精神食粮、崇高理想的追求往往放在其次。(2)教学改革不得力。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一直在进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改革的进程较慢,力度还很不够,如仍存在内容陈旧过于理论化,方法呆板过于形式化,途径狭窄过于保守化,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仍处于主导地位,对不了学生的口味,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更难以受到学生的爱戴。
1.2 逆反心理
这是学生不接受教师的观点和意见,漠视或是公然反对教师的言论和行为的心理表现。主要反映在学生对教学中正确的思想观点及教师所肯定赞美的事物,不仅不能理智冷静地去分析和接受,反而非常固执地加以否定和抵制。调查发现,有65.1%的学生不赞同“大学开设这些课程很有必要”,61.3%的学生不觉得“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感到受益匪浅”,48.2%的学生不认为“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很有用处”,66.2%的学生承认“我不逃课、旷课但不一定在听课”。
造成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因素主要有:(1)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固化。因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对现实社会问题的解读不够,又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少,缺乏有效的心理体验。(2)学生主体地位重视不够。由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有些教师没有把握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性特点,仍然一厢情愿地坚持灌输,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致、表达观点的欲望很难得到满足,从而滋生对课程教学和教师的对立情绪。(3)社会消极因素的感染。市场经济改革所引起的负面效应,深刻地影响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特别是社会中少数群体的个别现象,极易使大学生产生错误的认知和偏激的思想,以致对所学的理论产生质疑,对教师学科化教学产生逆反。
1.3 轻视心理
这是学生认为课程学习不重要或自以为能够把握而不认真对待的一种心理。往往表现为不重视的应付状况,如敷衍老师布置的作业、应付考试等。在调查中,有70.3%的学生认为课程学习不太重要,不会认真去学;52.8%的学生坚持课程学习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74.6%的学生只关注课程考试的内容。
大学生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原因有两点值得关注:(1)实用主义思想。就业制度的改革与就业市场的竞争,使部分学生陷入了读书就是为了就业的误区,用人单位重视什么就准备什么,放松了作为人才最本质的东西——德性的培养,所以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没用的课程或没必要开设的课程。(2)学科认识上的误区。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大学生否认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习惯性地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当成是专业课以外的可有可无的说教,认为可以从生活中得以学习和锻炼,没必要作为课程设置,甚至有的学生把人生指导课看作是对他们的不信任和对其能力的否定。
1.4 依赖心理
主要是指有的大学生甘愿把自己置身于从属地位,听从或指望着教师安排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没有主动钻研和创造的精神,缺乏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总是期望老师分门别类地讲述,有时连总结和问题的答案也希望老师表达出来。调查中,有81.2%的学生认为思政课的学习就是认真听老师讲解;75.0%的学生觉得老师课讲得好思政课的学习就有意义。
产生大学生依赖心理的因素主要有:(1)应试教育的后遗症。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观念在一部分教师和学生中依然存在,教师以教材内容为主,学生以教师讲解为主,评价学生以考试成绩为主,以致一些大学生养成了“你讲我听,你说我做,你安排我服从”的学习方式。(2)传统教育理念的固着。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通常认为教育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主要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应听从于教师的教导,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这种教育理念在当前的一些教师和大学生的潜意识里仍然存在,以至于教学中教师经常将学生置于从属地位,一些大学生也习惯被安排和被支配。
2 学生心理问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影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教学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发挥产生极大的影响。
2.1 影响学生对课程教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如果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兴趣,就会产生较高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就会显现。但因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中存在厌学等心理,注意力没用在教学上,对老师讲授的原理、观点产生不了感悟,学习成了一种形式,只是为了应付教师、应对考试。如果学生对课程教学不感兴趣,再丰富的教学内容、再新颖的教学方法也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2 影响学生对课程价值的认同
尽管国家十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各高校也确保了课程体系的实施,但仍有不少大学生不能充分认识到课程学习的意义,把课程学习当作是外在的政治任务,不能将其与个人的成长成才联系起来,以致对课程的学习存在着逆反、轻视等心理问题,根本听不进去老师苦口婆心的教导,也难以从学习中体会到课程的价值和益处,更不用说提升其素养,教学的实效性自然难以实现。
2.3 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
由于学科的特殊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接受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掌握问题,关键是要产生思想上的熏陶和影响,除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能力和人格魅力等因素的影响外,学生的学习心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厌学、轻视、逆反的心理,所以对教学内容缺乏专注力,或是一知半解,或不能融会贯通,没有在思想和情感上引起共鸣、产生感悟,也是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4 影响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投入
“态度决定一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态度是教学实效性发挥的前提。然而,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存在的心理问题,使其不能深刻认识到课程学习的意义,学习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对知识的掌握也是为了考试,不能从内心深处接受和重视课程的学习,更没能在行为上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提升自己的思想和品德。没有了学生主动学习、刻苦钻研和努力创新的精神,即使国家发再多的文件、学校再开设多的课堂、教师再怎么努力,教学效果也是不会提高的。
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师生心理问题研究[2012Z026],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项
参考文献
高中生物新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老师要培养学生不断获取和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自学能力。
一、在平时教学中有意培养学生的多种自学习惯
大凡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都掌握了较好的自学方法,且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因此,我在平时教学中就有意培养学生多种自学习惯。
1.养成不先预习不听课、不先复习不做作业的自学习惯。课前预习可使学生对新课有了大概了解,哪些难懂的地方需要在课堂上问老师也能做到心中有数,这既提高了学生听课的效率,又提高了教师授课的针对性。课后及时复习不仅有利于对新知识的消化吸收和强化记忆,而且有利于提高完成作业的效率。
2.养成勤查工具书的自学习惯。中学生物学教材中涉及许多生物学理论、学说和定律,生物学现象,动植物和微生物名称、名词,生物学著作和生物学家等知识,由于在教材中没有做详细的注解,学生在自学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疑惑不解的名词术语,那么解决的最好办法就是查阅工具书。
3.养成爱思考、爱质疑的自学习惯。我启发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边阅读边思考,善于发现疑点,敢于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不发现问题的学习就难以深入,学生提不出问题,主要是因为习惯让思维顺着教师讲解的逻辑系统进行,而没有构建自身的知识逻辑结构。这种情况下知识的内化效果就比较差,在学习中容易产生错误,形成学习障碍。所以,养成爱思考、爱质疑的自学习惯非常重要。
4.养成博览群书的自学习惯。中学生从课本中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我引导学生多读一些与生物科学有关的报刊和课外书籍,通过摘录、剪贴建立自己的“生物学资料库”。这不仅可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还可吸取更多的课外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5.养成阅读的自学习惯。自学的主要形式是阅读。阅读有预习阅读、课中阅读、复习阅读和课外阅读等形式。预习阅读是学生在教师未授课时事先阅读相关课文。为了提高预习阅读的有效性,老师可先拟好预习提纲,让学生根据预习提纲纵览全文,了解梗概,并在阅读后做出解答和提出疑难。然后再精读细读,对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用笔圈点勾画,并运用批注法在课文空白处批注提纲要点和感想,做到重点落实。课中阅读是教师随教学进程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一个或几个重点的相关段落。为了使学生对所阅读的重点段落做到字斟句酌,我常变换形式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思考。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强化记忆,我指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法进行专题阅读,对不同章节出现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组合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课外阅读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知识眼界、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还能加深对课内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6.养成勤用网络进行学习的自学习惯。信息技术的出现,不仅为学生自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渠道,还给学生自学提出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只是工具,能对自学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但如果没有自学的习惯,那么无论信息技术运用得多么熟练,自学能力都不能提高。如前所提,“不预习不听课,不复习不作业”,勤查工具书或权威网站、爱思考爱质疑都是现代学生要养成的自学习惯。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自学的过程中,会巩固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体会到信息技术的无穷魅力,体验自学获得生物学知识的喜悦。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协同家长控制学生上网的时间、上网内容,使信息技术主要运用在学习上。
7.养成写生物科技小论文的习惯。生物科技小论文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确定的题材,通过实际观察、调查、实验等收集资料,独立撰写的具有一定见解的生物科学技术文章。中学生积极参加科技活动并撰写科技小论文,不仅能树立学生科学的态度、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自然科学现象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解释和分析一些生物现象并进行研究,便于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生物学素养。老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多写小论文,生物科技小论文的写作应针对不同的题材,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撰写不同体裁的文章;指导学生如何选好题材,以及观察类、实验类和调查报告类科技小论文如何收集资料等问题。写小论文的题材难易适当、大小适宜,具有可行性,引导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题材,选题时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选择难易适当的,学生能胜任的题材,同时要考虑到与题材相关的实验材料、仪器设备、时间、产地等可行性条件,切忌脱离实际。我们要努力通过上述办法去培养学生写生物科技小论文的习惯。
二、通过教师的督促和检查评价来促进学生的自学习惯的养成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历年的科技创新大赛中,重庆一中都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科技教育也成为重庆一中的办学特色。科技方面的成就让重庆一中更加光彩耀人,重庆一中在科技方面的影响力已经不仅仅渗透到师生中,更是让科技的春风吹出校园散播于社会。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创新潜能,极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十分重视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展,形成了经常性科技活动,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计算机等学科兴趣小组活动,奥林匹克头脑风暴、一种智力快车、机器人和传统的三模一筝一电(空模、海模、车模、车筝和无线电)等课外活动。定期性科技活动,如小科学家协会年会、趣味数学竞赛、物理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竞赛、化学实验设计和实验竞赛、地理拼图和地理知识抢答比赛、科技英语单词比赛、科技游园活动和科技小论文报告与答辩等。学生科技活动已成为重庆一中的一大亮点与特色。在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新课程方案,学校的科技小设想、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四小”科技活动,被列为面向全国中小学推广的五种课外活动模式之一。
科技创新大赛奖是学校检验科技教育成果的重要活动,学校老师们多次阅读并分析历届科技创新大赛通知、规程及补充通知,青少年竞赛项目(创造发明、科学研究论文、机器人创意)、青少年展示项目(少年儿童科学幻想绘画、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是重庆一中的优势项目。
创新添彩 培育英才
在今年举行的27届科技创新大赛中,学校相关教师也积极行动起来,与市科协加强联系,获取比赛的第一手信息,组织学生参加创新比赛,为学生提供一切可能的设备及活动空间,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探索科学难题,积极发扬“求知求真”的务实精神。
一、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自主性。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学习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方式和哪些人在一起学习,全由学生自己做主,教师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给学生做指导,提看法,学生完全不受老师的兴趣、爱好、视野的限制。
(2)过程性。语文“研究性学习”重在从过程中培养思维方法和提高思维水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掌握了具体指示和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否对所学的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3)实践性。“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来了解语文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最后解决问题的学习。其主要目的是发展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开放性。学生应该在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这种开放性改变的还不仅仅是学习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
二、如何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
(一)筛选问题,确立课题
从课题本身的价值看,衡量课题有没有研究价值的主要依据是这一课题学生能不能占有详细的资料,切不切合学生自身实际,符不符合和学生思维能力。作为学生一般不宜选择一个规模大、涉及的因素多、周期性长的复杂课题,而适宜选择开口小、周期短、便于占有材料的小课题。
(二)研究文献,搜集整理资料
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积累了大量的各类文献资料,每一项研究成果都是以一定的文献为基础,以了解前人和同时代其他成果为起点,广泛的吸收和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新获得进展的。语文“研究性学习”中,收集、整理、研究与课题相关的文献,意在通过对文献的查阅鉴别、整理、分析,从而找出研究的课题,明确到底要研究什么,解决什么问题。
(三)设计方案,分步实施
课题一旦确定下来,就要设计具体的研究方案,确保“研究性学习”有序、有效地推进。一份好的设计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A、课题的提出。B、开展研究采用的方法;C、开展课题研究的活动安排,具体到每一节课具体做什么;D、研究成果的结题方式。设计方案重点要考虑的是选择研究方法和手段。“方法总是服务于特定的研究目的的”,如果研究的目的是形成新的科学事实,且对象又是活动形态,就应该选择观察、调查、实验等类方法;如果研究对象是文献形态的,就应该选择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
(四)总结分析,形成小论文
写小论文是一种综合素质的训练,也是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的,所以指导学生写好小论文,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写论文的基本方法,让学生懂得怎样入题,怎样展开,怎样阐述,怎样归纳。学生写好小论文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修改。写好小论文能巧妙的将“研究性学习”引向深入,激发广大学生的思维潜能,扩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实现知识、能力的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互相提高。
三、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与评价方式:
(一)更重视过程
评价学生研究成果的价值取向重点是学生参与研究过程,诸如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知识整理与综合、信息资料的收集、处理和判断等。重视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
(二)更重视应用
语文“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学生把学到的基础知识、掌握的基本技能应用到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去,关注诸如社会的文化问题、环保问题、科技发展问题、人文精神问题等等,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既促进学生对知识价值的反思,又加深对知识内涵的理解和掌握,形成知识的结构和网络。
(三)更重视体验
学生在语文学习和实践中既发展了语言能力、观察思维能力,又获得了大量的感性认识。因此它的评价十分强调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体验,包括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毅力、气质等精神内涵、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发展。
二、利用课外活动渗透环境教育
学生对课外活动极感兴趣,在进行课外活动时,他们的智能能达到顶峰,因而对事物反应最快,印象最深。如若教师能抓住时机辅以环境教育,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调查在我们的周围有哪些物理书中谈到的环境污染,怎样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等,通过这些活动使环境意识在学生头脑中扎根并主动关心自己周围的环境,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利用课外活动渗透环境教育既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又能开辟第二课堂,学生也可以在完成活动的过程中增强自学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课本上没有的内容,作为课外研究课题,让学生在寒暑假完成。下面以课题《水体热污染》为例谈谈我的做法:
(1)在寒暑假之前,教师布置课题,让学生自己组织成立小组并选出组长。
(2)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分工合作完成工作,确保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任务,都能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具体安排:将课题分为三个研究方向———造成水体热污染的原因、水体热污染的影响、水体热污染的防治,在小组内具体落实任务。
(3)组织学生到环保部门了解自己所在城市的水体热污染情况,开展探究活动。期间各小组成员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通过网络联系教师,以寻求帮助。
(4)最后,各小组成员将收集和了解到的资料整理成科技小论文,假期结束后交给教师。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道:“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达尔文小时候曾是一个平庸的孩子,因为他对大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成了著名的生物学家;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成功的起点是他对电脑网络的痴迷;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兴趣是创新的启动器,也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兴趣会促使你产生注意力、思考力、想象力,会吸引你身心愉快地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去,主动积极地追求、探索、想象和创造。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不妨创设情境教学;或者巧设疑问,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兴趣来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就要勤于积累各方面的素材,巧于设计问题、情境,善于驾驭语言技巧,将引人入胜的寓言,幽默的故事,生动活泼的奇闻趣事、漫画、图片等通过电化教学手段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新鲜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有可能带着愉快、高涨的情绪去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去探求。要鼓励学生表现与众不同的创见,提倡个性化发展,对学生提出的不合理的问题应采取宽容的态度,这种教学民主的思想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在这方面,教师要善动脑子,肯动脑子,舍得下功夫,做课堂教学改革的有心人,采用有效方法的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激活课堂教学,进而改变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的状况。学生爱学了,课堂活跃了,师生融洽了,成绩提高了。可见,只要教师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启发诱导,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能使学生爱学习,促使学生产生创造意识。
二、在巧妙设疑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实质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提出问题,有了疑问,学生就会积极思考,这时教师就要承担授业、解惑的责任了。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通过引导,激励学生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当学生得到成功喜悦的同时,创造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
要鼓励学生质疑,向教师提问题,要学要问,学问学问,有问才有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而不是单纯地被动地思考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质疑和学生提问,不仅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且会增强教学效果。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自身的认识情况,通过质疑来让学生思考问题,允许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恰恰是这些问题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所谓方法和学习需求,解决好这些问题正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教育点。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调整讲课程序,引导学生在解决自身问题的同时,把握好教材的内容。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教师教学要善于设疑,巧妙设疑,联系学生实际,启发唤醒,鼓励学生参与质疑,帮助学生分析,观察想象,还要抓住时机,提出一些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来激活学生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
三、兴趣活动与小论文比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中组织兴趣活动与小论文比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性不足的缺陷。
兴趣活动可以就一门课的内容来组织如“政治理论研究小组”、“思想政治课学习小组”等。也可以就某个专题的探讨组建兴趣活动小组,如“法律问题研究小组”、“人生问题研究小组”、“道德问题研究小组”、“学习方法研究小组”等。兴趣活动小组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短期的。
小论文比赛是就大家所关心的某个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的论文比赛。论文比赛要有计划、有安排,包括比赛次数、比赛比赛内容、比赛形式等都应纳入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教师对学生的论文比赛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包括课题选择和设计的方法、资料收集的方法、资料整理和研究的方法、论文撰写与修改的方法等方面都要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兴趣活动和小论文比赛的作用:一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和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政治课教学内容的理解,将所学的内容运用于实际生活;二是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认识社会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三是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增进同学间和师生间的团结和友谊。兴趣活动和论文比赛的组织简单易行,值得每一个政治教师积极组织和开展。
四、联系实际,重视实践
为适应教改和素质教育对政治教师的新要求,我组政治学习经常化,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和教育理论的学习,加强时事政治的学习,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本学期我组充分利用教研时间认真学习一些新课改文章,更新教学理念。同时组织了“师德大讨论”活动,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二)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1.目标明确、计划得当、落实到位。
根据学校的要求,本学期期初我组及时制订出计划,并落实,及时总结。如:本学期组织了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学习了有关本学科教学的先进经验和先进教学模式的文章,开展专题研讨,设立中心发言人,学习了有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文章,开展研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等理论和经验。
2、强化备课组功能,加大集体备课力度
我组备课组,在发挥教师个体优势基础上取长补短,做到课堂教学“大同小异”。“大同”即教学进度相同,教师之间认可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同,教学效果大致相同;“小异”则强调教师的教学风格与特色,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同时备课组要严把命题质量,精心筛选试题,把握命题方向,强化应试能力和心理训练。
3、狠抓教学基本功训练,增强教育教学能力
鼓励老师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本学期我组有相当一部分老师积极,同时鼓励老师积极参加各类竞赛活动。我组教师组织学生参加晋江市中学生政治小论文比赛获得佳绩:
洪培训同学撰写的《诚信??从晋江企业的“缺工慌”现象谈起》获高中组一等奖,指导教师:王东升。
陈淑萍同学撰写的《认识自我的哲学思考》获高中组二等奖,指导教师:桂帅宁。
宋海霞同学撰写的《现在的中学生》获初中组三等奖,指导教师:张奕玲。
李宝玉同学撰写的《拒绝“普渡”陋习》获初中组三等奖指导教师:蔡承铭。
4、认真组织了公开课,本学期我组组织开展了两堂教学公开课,分别是陈哓斌老师开的《效率与公平》和张奕玲开的《我和父母》,教学效果良好,起到了教学示范作用。
5、加强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我组教师李均炜和张奕玲进行了“一对一”的教师结对子活动在教学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使教研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6、积极参加学校第六届科技文化艺术节活动,认真开展了我校高、初中部政治小论文比赛,活动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