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30 10:35:2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体育学院学年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上世纪90年代,苏秉琦先生提出关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演进模式一系列理论成果,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他认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并将中国文明与国家的演进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随着王权的确立,于公元前3200年左右的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及西拉木伦河地区的诸考古学文化,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内涵是氏族组织已经松散、劳动与社会分工在家族之间展开、聚落已出现分化、祀与戎发展成为凌驾于社会之上并控制着社会的神权与王权,既不是奴隶制,也不是西周那样的封建制。第二阶段便是龙山时代,他对龙山时代的界定是与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及黄淮平原的龙山文化起始年代相当,内涵是包括龙山文化在内的所有与其同时的考古学文化.尧舜时代或为龙山时代,或为龙山时代的部分时期.但尧舜传说主要同夏王朝有关,故尧舜传说非龙山时代诸考古学文化的传说,而只是同夏文化,即二里头文化前身的那部分属龙山时代的考古学文化相关的传说。第三、四阶段为夏、商和西周,可称王国时期。虽有奴隶但并非奴隶制社会。此时期社会的基本内涵是父权家族、贵族、平民、农村公社、神权、王权、宗法制、礼制和分封制。第五个阶段从秦汉王朝开始。中国古代文明进入了以对地方实行郡县管理为特征的中央集权制的帝国时期。
有的学者则认为,中国文明起源与发展模式既不是一元的,也不是简单多元的,而是多元一体的。文明起源与文明形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明起源是指文明因素的起源。文明形成则是指文明的因素发展到足以摧毁原有的社会结构,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国家的产生。夏、商、周三代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和发展谱系.并不同源。但中国最早进入文明社会的时间、中国文明起源形成的进程与途径、环境因素在中国文明起源形成中的作用等课题还有待解决。
有的学者基本上接受了关于“酋邦”的理论,并用它来解释中国前国家时期复杂政治组织的演进,认为尧、舜、禹时期“属于酋邦性质的部落联合体不但久已出现,其内部的运行机制已经相对稳定”。而且从唐尧到虞舜再到夏禹的领导权交接,都不应看作是个人之间的权力转移,而应视作是部族地位变更的反映,因此,过去那种竭力拔高由“禅让”到“家天下”的意义,将其视为我国前国家时代与国家时代的分野的评价,也值得重新审视。同时,世袭制并非夏禹以后才有,故而尧、舜、禹之间的斗争并不如许多学者所分析的那样,是新的王权和旧的氏族制度的斗争,故以部落联合体的最高首领是否世袭来作为判断我国上古社会由前国家时期进入国家时期的分野,并不恰当。首领世袭制必须与其他因素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正确判定前国家时期与国家时期分野的标志。因此,把尧舜时代看作是酋邦社会的末期,是由前国家形态向国家形态过渡的阶段,而且直到有穷氏夺取有夏氏政权以后,尧、舜、禹时代那种旧有的部落联合体最高领导权力以相对和平方式交接的机制完全被破坏,残存的部落联合体躯壳已彻底失去作用,中国上古社会开始进入以强大邦国间的武力争雄为特征的早期国家时代。据此,不能以夏初作为早期国家时期的开始,而应把我国前国家时代与国家时代的分野定在太康失国以后,以部落联合体政治功能是否完全丧失作为判断两者分野的依据。
2。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
目前,学术界对于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的观点主要有:(一)“满天星斗说”,即认为我国数以千计的新石器遗址可以分为六大板块;(二)“两大集团说”,即前者以半坡文化为代表,属高原山岭型,后者以青莲岗系统文化为代表,属川泽湖泊型;(三)“接触地带说”,即主张以阴山、秦岭、南岭三条山脉为标志划分出几个接触地带,找出各种文化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四)“大小中心说”,仍然坚持黄河文化是一个大的文化中心,在这一大的中心之外也存在若干个小的中心;(五)“辽河流域文化中心说”,理由是赤峰的红山文化并非受黄河仰韶文化的影响才形成的,它有自己明显的独立特征,远古文化北方狩猎民族文化的特点更加突出,远古时期并非落后于中原文化。转贴于
近年有的学者提出了“文明起源三段论”的理论。即据摩尔根的“野蛮时代三段论”,特别是恩格斯文明起源论中的“三次大分工理论”,包括文明起源三大物质前提奠基期、文明起源三大要素生成期、文明总体标志国家形成期。关于物质前提奠基期,认为“农业起源一一新石器起源一一陶器起源”这三大创新分别实现了产业创新、工具创新、日常生活用具创新。从而为文明起源奠定了三大物质技术基石。
有的学者通过中国与西亚的两河文明的比较研究后认为,中国的两河文明具有鲜明的不同特征,即黄河文明是连续不断的文明,长江文明是断而再续的文明;在不同的文化圈内,其文明要素也显示出不同的特征。由此,形成了中国古文明多源并起、相互促进的态势。
有的学者则对城市与文明起源的关系提出见解,认为中国古代的城市具有明显的政治特征,不是商业发展的产物,不是市场中心,严格说来是“城”而非“市”。“城”是具有鲜明防御功能的新星聚落形态,城的出现是英雄时代掠夺战争的产物,但并不意味着文明的形成。也有学者通过对牛河梁遗址的重新审视指出,牛河梁遗址至少存在两个不同时代的文化遗存,既不能用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来概括全体遗存,更不能用青铜时代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来代替红山文化的本身,故其中的“女神庙”和积石冢群的考古发现,并不代表“文明的曙光”或“原始文明”的开端。因此,不同意关于中国文明起源“满天星斗”式的多元论。
有的学者认为,在运用聚落研究文明起源时一方面要找到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文明起源重点地区的中心聚落(包括都城),但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对周围聚落及聚落群之间关系的研究,即要回答当时文明演进的程度和社会结构,单纯聚落的规模并不能说明问题,还要展开微观聚落研究,尤其是城址布局和功能的研究,没有该起源研究便难以深入;特别是聚落和聚落群规模的差别,并非进入文明社会才有,史前也是存在的,但那主要是自然环境或人口增长造成的,而进入文明社会之后聚落和聚落群规模的差别才反映了社会结构上的变化。
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具体时间,以往学者大多把文明的源头上溯定在公元前2000年的夏代,即“上下五千年”之说;现也有学者根据20世纪后期中国考古发现的成果,将其上推到一万年之前,即分为“上下两个五千年”,上五千年是文明的起源过程,下五千年是文明的发展过程。
3.“古国”问题
“古国”概念是由苏秉琦先生首先提出的,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古国”理论成为近年来在中国国家起源问题上一种很有影响的解释性框架。
有的学者认为,“古国”作为指称前国家时期复杂政治制度的概念应有其深意,即对那些高于典型氏族制度的“社会组织形式”的关注,特别是苏老后来对“古国”概念的重新界定,更是“对长期以来人们所熟悉的对于中国国家形成和早期国家进程解释的基本框架的重大改变”。但是应当指出,“古国”理论在考古学证据的认定上存在明显缺陷.那就是“在作为古国理论基础的有关考古工作中并没有发现对于国家制度存在能够自明的证据”,而这一缺陷是与“古国”理论在内容上的特征直接相关,即“‘古国’理论不包含关于前国家时期复杂政治组织的概念,从而放弃了对国家形成前夕可能存在的接近于国家的社会一一政治形式的探讨”。特别是由“古国”理论所导致的国家起源与文明进程的多元格局也与古代文献总体内容的“内核”相冲突。
1·1研究对象: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等6所高等体育院校现行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计划。
1·2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法、比较法、调查访问法等。
2结果与分析
2·1课程时数的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6所院校在课程总学时上有较大差异。教学时数最多的是上海体育学院,达到了3258学时。教学时数最少的是广州体育学院,只有2532学时。两者相差726学时。按照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课程方案》规定的总学时2600~2800的范围,广州体育学院的总学时数明显偏低,与1997年颁布的方案规定的总学时2700~2900更是差距较大。我院在制定99教学计划时,决定将原来本科3500~3900学时数压缩到2600~2800学时,但在实际制定时压缩幅度过大,直接后果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的容量。如我院学生达到毕业要求的学分必须相应学习学院开设的课程约为52门(其中必修33门),而华南师范大学所对应的课程数约为50门(必修24门),成都体育学院的约为42门(必修31门),北京体育大学的约为40门(必修26门),武汉体育学院的约为40门(必修24门),上海体育学院的约为46门(必修35门)。与兄弟院校相比,我院学生学习的课程多而学时少,导致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繁杂。
从课程的组成结构分析,必修课时数最多而选修课时数最少的是北京体育大学,必修课时数为2164学时,占总学时数的77·61%,选修课时数为624学时,占总学时数的22·38%。必修课时数最少而选修课时数最多的是广州体育学院,必修课时数为1714学时,占总学时数的67·69%,选修课时数为818学时,占总学时数的32·31%。从必修课与选修课所占总学时数的百分比分析,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必修均高于70%)比较成都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更加重视必修课,而后两所体育学院(选修均高于30%)比较其他体育学院重视选修课。后两所学院在贯彻压缩必修课时数、增加选修课比例的现代大学课程体系精神方面做得较好,也更加接近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方案”要求。
2·2课程学分数的比较
学分制是用学分来计算学生学习量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是现代教学管理的发展趋势,它有利于增加学生学习自的充分发挥。学分总量和不同课程的学分比例,可以反映一所学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与侧重点。从课程体系的学分总量与结构分析,在对学生的学量要求上,师范教育性十分突出的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要求最高,达180学分。从学分的课程构成比例上,我们将学分课程构成具有可比性的五所体育院校进行比较(成都体育学院实践环节没有规定学分,不可比),发现北京体育大学的必修课学分比例最高,较我院高出近13个百分点,而我院的选修课学分比例最高,较最低的北京体育大学高出8·77%。这一现象与学时比例反映的情况一样,说明我院的课程体系中较为突出选修课程,而对必修课的重视程度在学分总量上不如其他体育院校。
进一步分析,从必修课学分及其比例上,我们可以看到专业课学分,我院数量最少(56·5)、比例最小(35·3l%)。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院部分教师反映的学生专项能力下降的原因。由于专业课时数少(表1中几所院校里最少的)、学分低,学生的专业课时数较以往的课程体系有较大的减少,而其他配套措施(如身体素质隐形课程的开设等)没有很好安排或落实,学生的专业技能必然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2·3教育实践环节的比较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教育实践是培养和锻炼学生教育、教学工作实际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重要方式。从6所院校在教育实践环节的内容与安排上分析,情况大致相同,个别院校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特点。如上海体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专门安排了1周的教育见习,突出了学生实习之前的准备工作。武汉体育学院在第八学期专门给学生2周的求职时间,锻炼学生的就业能力。北京体育大学和广州体育学院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独有特色,都在课程体系中明确要求学生必须参加一定次数以上的学术讲座、论文报告、学术活动等,获得规定的必修学分。由于对学生有明确的要求,相对以往自由参加、可有可无的状况,学生有了更大的学习与参与的动力。这对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展学生能力,实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目标,更能发挥积极作用。
2·4技能培养与要求的比较
在对学生专业技能要求方面,北京体育大学对学生的外语与计算机技能要求最高,规定学生必须达到外语四级和计算机二级才能毕业。成都体育学院对学生的运动技能与裁判技能要求最高,规定学生必须达到某项目二级运动员和二级裁判员标准才能毕业。我院对学生的外语要求是通过省级统考并达到二级,计算机技能方面没有具体要求。
这与教育部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较大距离,是我们必须十分重视与想方设法解决的问题。否则我们培养的学生就达不到国家的专业人才标准,将面临市场的淘汰。
在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方面,各院校基本保持了与其技能要求配套一致的课程设置。如在外语课与计算机课的学时数与学分数方面,北京体育大学的课程设置中都是最多的(见表5)。北京体育大学的英语课程,除第一、二学年4个学期384学时的必修学时外,还在第三学年开设了128学时的限修课,保证了学生英语学习连续三年不间断。计算机课程,北京体育大学在必修课的基础上,也开设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机技能的限选课。这些措施保证了学生牢固掌握外语与计算机知识与技能,提高了该校学生外语与计算机过级率。比较而言,虽然外语课程是我院课程体系中学时数最多的课程之一,但与部分兄弟院校仍有差距。我们的课程体系中外语必修课时数比北京体育大学少了112学时,比同在广州地区的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少了80学时,而且没有象这两所院校一样开设外语提高课程。这可能是我院学生外语四级过级率低的一个因素。在制订新教学计划或课程方案中,我们很有必要借鉴他校经验,增加外语教学时数,在第一、二学年开设必修英语课的基础上,在第三学年甚至第四学年开设外语提高性质的选修课,以此作为提高我院学生外语水平的途径之一。
专业课程是培养学生运动技能、裁判技能等专业技能的主要途径。从6所院校的专项课程教学时数安排看(见表6),上海体育学院是最多的,专项训练课程和专项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的总时数达到828学时,比我院高出522学时,北京体育大学专项教学时数处于第二位,专项训练课程和专项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的总时数达到656学时,比我院高出350学时。我院的专项课程时数在六所院校中最少(306学时),甚至低于师范类的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85学时。这组数据可能从一个侧面部分回答了社会和本院教师对近几年我院学生专项技术能力下降的原因。
毕业会考是对学生四年学习的全面考察,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我院与成都体育学院都执行毕业会考制度,但我院虽有毕业会考的要求,实践中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严格执行。教育部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将毕业会考的要求以“顶点课程”的形式固定在课程体系中,使毕业会考制度的具体体现,也更加便于实施与落实。对于这种发展趋势,我们在制定新的教学计划或课程方案时应将之作为必不可少的内容。
2·5教育专业类课程设置的比较
体育教育专业具有体育和教育的双重性,这一特性决定了在课程设置中既要有体育专业的课程,又要有教育专业的课程。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是体育师资,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从事教师职业的比率会越来越大。因此在学期间培养学生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至关重要。从6所院校为学生开设的教育专业类课程整体情况看,教育专业类课程比例偏低,学时数都远低于5%。在课程体系中教育专业类课程欠缺,直接影响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思想的牢固、教师意识和素质的养成、教育教学本领的掌握,削弱了体育教育专业应有的师范性。此外,6所院校中除华南师范大学外,其他院校设置的教育专业类课程内容较为单一,都是理论为主的课程。而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主线是教师,要求学生对知识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应达到不但自己懂得,还要达到会讲、会做、会教的程度。
6所院校中,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为学生开设的教育类课程数及学时数、学分最多,有三门必修课、一门选修课。而且该校特别开设了教育职业技能课程,对作为教师职业所需的基本功进行专业要求与锻炼,值得我们借鉴。我院在这类课程设置方面有三门课程,而且都是必修课,中学体育教材教法是一门针对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说是与学生培养目标十分一致而且作用非常大的课程,但是由于学时太少,并且都是理论学时,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能够与教学技能的实践相结合,在培养人才方面发挥的作用将会更明显、更大。
2·6体育卫生保健类课程设置的比较
中学体育课程改革正从过去单一的体育课转变为体育与健康课,要求体育教师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充分掌握体育卫生保健知识,而这些知识主要靠在学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的体育卫生保健类课程传授。从表8可以看出,在6所院校中,我院的该类课程结构较为单一,传授的知识较为陈旧,实用性不是十分突出,而兄弟院校开设的“健康教育与健康评价”、“体质健康教育研究、“体育健身原理与方法论”、“心理健康与咨询”、“健身学”等课程,与中学基础体育课程改革的形势结合更为紧密,值得我们在制订新的教学计划或课程方案时借鉴。
3结论与建议
3·1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内容与结构
基本相同,但也存在课时数差异较大,课程重点各有所侧重的特点。我院课程门数多而学时少,课程内容繁杂,课程模块特色不突出,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有待加强。
3·2我院选修课学分比例较大,给学生课程学习的自由选择度较高,但专项课学时少,不利于培养学生扎实的专项能力。
前言
健美操是融体操、音乐、舞蹈、健美为一体,以有氧练习为基础,以健、力、美为特征的,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身体操练的体育运动项目。“健美操”源于英文“Aerobics”,意为“有氧运动”、“有氧健美操”。健美操不仅能健美体魄,还能振奋精神,它深受大学生的青睐。自1984年北京体育学院成立了健美操研究中心以来,健美操在我国高校经历了选修、普修、专修等阶段的发展,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每年都有一半以上的女生选修健美操。各高校还有健美操运动代表队、健美操协会(或健美操俱乐部),每年都有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健美操比赛,一些学校已经把健美操项目纳人学校的校运动会项目。可见,高校已经掀起了健美操热潮。各种各样的健美操活动不仅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也为“阳光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服务。它虽然是一项新兴体育项目,但却以其独特的魅力迅速在全国各地兴起,并风靡世界,成为人们进行健身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
高校健美操教学也受到广大体育教师的重视,但在健美操教学的准备活动中,体育教师容易忽视配乐徒手操在其中的重要作用。笔者在高校从事健美操教学活动十多年,对配乐徒手操在健美操准备活动中的作用进行探索和研究,旨在为后人在健美操教学的准备活动中提供借鉴和参考。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河南科技大学2006级在校本科二年级大学生健美操教学班,随机抽取其中的四个教学班(共158人),平均分为实验组(共78人),和对照组(共80人)两个组进行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本文主要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中文期刊数据库、教材、专著、等途径来搜集文献资料,为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1.2.2实验法
由同一个教师在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2007年9—12月)健美操课准备活动(15-20分钟)中,对实验组采用配乐徒手操,其内容主要包括健美操的基本步法加上四肢协调配合的小组合练习;而对照组则采用传统的基本徒手广播操,其内容主要包括扩胸、振臂、体转、腹背、跳跃等运动各4×8拍。在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则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和统一的练习强度进行为期一学期的健美操教学,经过16次的教学后,按统一标准进行测试。
1.2.3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主要是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健美操准备活动中采用配乐徒手操进行问卷调查,并随机各抽取其中的50份,了解学生对其的看法及相关问题。
1.2.4数理统计
通过数理分析研究对象在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健美操成绩的有关数据,然后采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相关的统计处理。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研究结果
2.1.1实验前和试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健美操成绩经SPSS13.0检验,结果t值检验分别如表1所示。
关键词 排球运动 普通高校 大学生
排球运动是一项集竞赛、娱乐和健身于一体的运动。在商丘市,这项运动是大学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实现终身体育都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排球在商丘市的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使得排球运动在商丘市高校的开展并不乐观。为了商丘市高校的排球运动能更好地开展,本研究针对排球运动在商丘市普通高校的开展情况进行调查并做出系统分析。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商丘师范学院、商丘科技学院、商丘医专、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和华豫学院五所学校的排球运动开展现状为研究对象。调查对象:在这5所学校中随机抽取500名学生(每所学校100名)。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本文的需要在郑州大学图书馆、中国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图书馆等查阅了大量有关排球运动在地区开展现状的书籍和论文,为本文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针对研究需要,设计问卷,在以上5所学校进行发放,共发放500份,回收490份(男生270人、女生220人),回收率98.0%。为本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3.数理统计法。对以上收集到的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整理分析,获得所需数据。
4.逻辑分析法。运用逻辑学原理,针对文章进行逻辑学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排球运动在商丘市普通高校开展的现状
1.商丘市高校大学生感兴趣的体育运动项目
通过数据分析得知,排球运动在商丘市高校的学生达到喜爱的程度仅占到了10.8%,这充分说明排球运动在商丘市高校并没有被大多数学生所接受。男女生对体育运动的选择也有差别,男生更倾向于对抗性较强的运动,如篮球、足球、羽毛球等;而女生更倾向于观赏性较强的项目,如健美操、跑步等。
2.排球课程设置
在调查的这5所高校中,只有3所学校把排球作为必修课,而教学内容也仅仅介绍了排球的五项基本技术和基本理论。另外,课程设置课时较少,一周两个学时。因此,想要更好地推广排球运动,就必须对高校的排球课程进行合理的改革。
3.排球场地、器材的现状
调查得出,能满足排球课堂教学的排球场地和器材仅占到了16.7%,并且66.7%的场地不是塑胶或者木质的。40%的大学排球场地面积达不到标准,这些综合反应出商丘市高校在排球场地和器材的数量和质量不高。因此,高校体育主管部门应增加排球场地,提高排球场地的质量。 (二)影响排球运动在商丘市普通高校开展的因素
1.排球运动项目自身特征
排球是一项团体运动,适合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级别的人群,但要求参与者有一定的排球基本技术。在练习中,不仅需要熟练的技术,而且还配合默契,否则就会影响其观赏性,也会影响学生对排球的兴趣和参与。
2.场馆设备欠缺,领导不够重视
调查可知,商丘市高校的排球场地设施不能满足学校教学需要的竟占到了38.9%,而能满足学校排球教学需要的只占到了16.7%。调查得知,53.3%的领导没有足够重视排球,导致场地和器材的缺乏,严重影响了高校排球的发展。
3.学习压力大、排球课时少
由于近几年各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不乐观,因此,许多学生认为需要多学文化知识来武装自己,导致他们的学习压力增大,因此没有时间练习排球。另外,排球练习难度较大,也会影响学生参与排球运动的积极性。
4.比赛活动少
调查得知,商丘市的高校举办的排球比赛非常少;在这5所学校中,每学年举办过两次的仅占到了13.3%,举办过一次的占到了66.7%。还有,高校之间相互交流的太少,大型活动参加的人数和次数也较少。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排球运动的发展。 三、结论与建议
(一)充分利用高校的教学资源,建立大学排球俱乐部和排球队,影响更多的学生学习排球。
(二)教学内容应该安排更多的“亮点”教学,教学内容和方法采用新颖的“形式”,制定每节课的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积极性。
(三)领导应不断地加强重视,提高大学排球教学和活动举办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排球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1-2.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经济生活巨大改善,以及近十几年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全面实施,体育消费在人们的整个经济消费中更加突出,近年来体育方面的消费表现出越来越好的趋势。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每年大学生的招生人数也创出新高,在高校的两千多万的大学生既是繁重的脑力劳动者,又是各种兴趣爱好者,无论从学习角度还是从兴趣角度看,体育方面的消费将在他们的各种消费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宁夏师范学院是宁夏唯一一所师范高等院校。2006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正式升为本科师范院校。经过十年的发展,宁夏师范学校共有10个二级学院,30多个本科专业,全日制本科生近6000人,全校女大学生占75%以上,所以研究女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学校拥有体育设施相对较齐全,这对调查宁夏师范学院女生体育消费情况提供了平台。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宁夏师范学院9个二级学院女大学生(不包括体育专业女大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在学校图书馆检索中国期刊网和网络相关资料,比较系统查阅了体育消费方面的相关资料和论文,为本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
2.问卷调查法:对宁夏师范学院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现状内容设计了相关调查题目,制定调查问卷。在宁夏师范学院9个非体育专业学院各随机发放40份调查问卷,共发放360份问卷,回收355份,回收率98.6%,其中有效问卷350份,有效率97.2%。
3.专家访谈法:为了本次研究工作更科学合理,多次向校外专家和体育学院老师进行访谈。
4.数理统计法:通过对有效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和整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统计处理分析,得到有效数据为研究提供一定的支撑。
三、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消费概述
体育消费是指人们用于体育活动及相关方面的消费,主要包括用于购买体育服装以及运动器材,购买体育期刊、书报等实物型支出,用于观看各种体育比赛、表演、展览等所进行的观赏型的消费以及用于参加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健身训练、体育健康医疗等参与型消费。
体育消费是现代生活消费的一部分,是指人们在体育活动方面的个人劳务消费支出。在市场经济改革的进程中,体育消费业已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消费市场,体育产业伴随体育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将对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增长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
(二)宁夏师范学院女大学生支配课余时间情况调查
通过调查访谈看出宁夏师范学院女大学生余暇时间从大一到大四不断的增多,女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在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里,女大学生支配课余生活的方式多样化。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在课余时间选择运动的女大学生仅仅占9.4%,有绝大部分女大学生对课余时间的支配存在一定不科学性,有27.1%的女大学生在课余时间用来电脑和手机上网,还有18.5%的女大学生课余时间选择逛街购物,还有12.3%的女大学生选择休息睡觉,浪费掉很好的课余时间。
(三)宁夏师范学院女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频率
参与体育运动的频率越高,体育消费的次数也就越多,体育消费的水平也不断提高。通过对宁夏师范学院女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频率的调查分析发现,大部分女大学生体育运动意识淡薄,大部分不能感到参加体育运动和一定水平的体育消费对学生个人在心理、生理、价值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不能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调查显示(见表2):每周参加1-2次体育运动的占29.7%,偶尔参加体育运动的占13.7%,每周参加3次以上体育运动的仅占7.7%,还有48.9%(近一半)的女大学生除体育课外从不锻炼的,这也是我院女生体育消费水平较低的重要影响因素。
(四)宁夏师范学院女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
体育消费金额从某种意义上可以反映出体育消费水平。通过宁夏师范学院女大学生在体育方面的消费金额的调查可以反映出宁夏师范学院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通过调查发现(见表3):每学年每人体育消费100元以下的占12%、100-200元占47.7%、200-300元占23.1%、300-400元占12.9%、400元以上仅占4.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宁夏师范学院女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较低,大部分人每学年体育消费在200元以下。
(五)宁夏师范学院女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动机分析
调查发现见表(4):宁夏师范学院女大学生中有40.2%体育消费的动机是娱乐消遣,并没有认识到体育消费会给自身带来什么意义,还没将体育与自身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体育意识还是很淡薄,需要进一步的加强正确引导,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还有12%的女大学生认识到了体育的健身功能,将强身健体作为体育消费动机。有30%的女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是对体育运动感兴趣。这部分群体就需要积极的引导和鼓励;体育消费动机受到身边同学影响的占6.9%,还有10.9的人的体育消费动机是因为交际和学习的需要,认识到体育的社会功能,为将来走上社会奠定一定的基础。
四、结论
宁夏师范学院女生逐渐对体育的健身和社会功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是还缺乏终身体育习惯。“花钱买健康”的观念不强,体育消费水平与体育锻炼的参与频率相关性不强,体育消费还存在地区差异,城市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要高于农村。宁夏师范学院女生体育消费观念真在逐步转变,终身体育的观念得到一定加强。通过校团委,学生会加强宣传力度,呼吁大学生“走出网络,走向操场”。 (作者单位:宁夏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基金项目:2016年宁夏师范学院科学研究基金资助(课题名称:我院女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项目编号: NXSFYB1651)
1国际体育社会学的发展情况
体育社会学是十九世纪末才初见端倪的一门新兴学科,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体育社会学最先产生于发达的欧美国家。1898年,美国学者发表了世界上最早的体育社会学论文。二战后,体育社会学在世界各国得到了迅速发展。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以及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都积极开展了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工作。由于体育社会学在世界各国的发展,1964年在日内瓦成立了国际体育社会学委员会(icss),次年由该学会主办的《国际体育社会学评论》刊物出版,这标志着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将跨越国家和地区走向世界,成为学科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正是该学会的成立,带来了自1964年以来,体育社会学发展进程中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世界许多国家都加人到体育社会学的研究行列,像中国、韩国、波兰、匈牙利等国的体育社会学研究迅速展开。1980年北美体育社会学学会(nasss)的成立,标志着体育社会学在地区研究中正形成集团优势。为了从组织上强调可以广泛参与的学术性,以促进该学科的深人发展,1994年7月,国际体育社会学委员会改名为国际体育社会学学会。目前,该组织现有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260多个,分布在世界48个国家中。进人新世纪,国际体育社会学学会已连续举办了五届世界体育社会学大会,这对促进体育社会学的发展意义重大。
2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发展历程
2. 1引进创建阶段
与国际体育社会学相比,我国体育社会学起步较晚。由于历史原因,在上世纪70年代,我国只有台湾省进行了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并于1977年出版了赵铁的《体育社会学》专著。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学学科的重建和体育事业的蓬勃开展,我国大陆学者也随之开始了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工作。在最初的起步阶段,我国学者引进了国外的体育社会学研究成果,这其中既有直接翻译发表的国外资料,也有编译发表的国外研究成果。在1980 ~1986年间,我国学者就直接翻译发表了国外体育社会学研究成果16篇;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在参考国外资料的基础上发表了介绍体育社会学的文章,使我国学术界和体育界对国外体育社会学的轮廓和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北京体育大学、天津体育学院和沈阳体育学院较早介入了体育社会学研究,并各自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形成了集体优势。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我国开创体育社会学的呼声越来越高,党和政府也非常重视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创建工作,并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和帮助。1983年,江苏省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省级体育社会学学术团体—江苏省体育社会学学会。从1984年起,在一些体育院校像北京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等院校陆续开设了体育社会学课程或讲座。在刘德佩先生的努力下,1986年,沈阳体育学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体育社会学教研室,并于同年在沈阳举行了全国体育社会学研究成果交流会。这标志着我国体育社会学创建工作的完成。
2.2加强巩固阶段
1987年,国家体委在《关于加强体育理论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指出,要“有计划地加强体育社会学研究”。自此,我国体育社会学进人了加强和巩固阶段,体育理论界开始着手加强和巩固我国体育社会学方面的建设。为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加强体育社会学研究,在《决定》颁布的同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会将《中国体育的社会学研究》列人了“七五”规划,成为“七五”期间唯一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体育领域课题。与此同时,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也成立了体育社会学学科组,为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发展提供了学术研究上的组织保证。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于1987年、1990年和1992年分别在苏州、北京和银川举行了三次体育社会学学术研讨会,极大地增强了全国体育社会学研究者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增强了体育社会学的研究热情。科研和教学是学科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只有将学科纳人教学体系才能系统地批量地培养具有学科素养的专业人才。为此,部分师范院校体育系将体育社会学纳人本科教学计划,使我国体育社会学后备人才梯队建设有了保障。这一时期,在国外进修体育社会学专业的学者也陆续回国,大大增强了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发展后劲。后来,他们中的多数人都成为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的中坚力量。
2. 3快速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体育社会学加快了发展的步伐。1994年6月,中国社会学学会成立了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学会每年定期举行学术活动,进一步鼓舞了全国的研究热情。同年,国际体育社会学委员会(issa)将汉语列为该组织的副工作语言,这标志着我国体育社会学开始了较为广泛的国际交流。随着体育事业对我国体育社会学专业人才层次需求的不断提高,1996年上海体育学院首次招收了体育社会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之后不少院校把体育社会学列人了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计划,一些院校还建立了体育社会学方向的博士后流动站。至此,我国体育社会学已形成了函授生、专科生、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体育社会学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积蓄了力量。
学术著述是学科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标志。这一时期,我国先后出版了六本体育社会学著述,分别是卢元镇的《中国体育社会学》(1996)和《体育社会学》(2001)、毛秀珠的《体育社会学》(1997)、顾渊彦的《体育社会学》(1999).吕树庭和刘德佩主编的《体育社会学》(2007)。同时,我国许多学者在国内外发表了论文,在体育社会问题、体育分层、体育改革的社会学研究、体育与经济全球化、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社会学研究、体育社会化、老年人体育、闲暇与娱乐体育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我国体育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体育社会学界己有一定的影响。
3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发展趋势
3. 1学术水平跻身世界前列
经过30余年的发展,我国体育社会学界在国际上已有一定影响和地位。在国际体育社会学学会(issa)中,已有我国10多个个人会员和1个团体会员,其中1位学者还在国际体育社会学学会的核心—执委会中任领导职务,并担任着《国际体育社会学评论》( irss)的编委和《国际体育社会学年刊》(bulletin issa)的专栏撰稿工作。国外多所院校和学术机构邀请我国学者熊斗寅、刘德佩、吕树庭等人到国外讲学。截至目前,我国学者在国际学术会议和刊物上发表体育社会学论文50余篇,其中许多理论和观点处于国际体育社会学研究的前列,引起了国际体育社会学界对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广泛关注。当前,我国学者正南北携手、东西呼应、不断开拓,为我国体育社会学跻身世界前列做不懈努力。
3. 2成为我国体育社会科学中第一热点学科
体育社会学研究所取得的良好效果激发了人们的兴趣。在国外许多国家,不仅越来越多体育界人士关注体育社会学,而且越来越多的非体育界人士也对体育社会学产生兴趣。21世纪,体育与人们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将更加密切,这势必引起人们对体育社会学的进一步关注。在我国,对体育社会学感兴趣并致力于此的人也越来越多。在我国国家级和省部级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中,体育社会学研究课题所占有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体育社会学科的研究课题。在我国体育类中文核心期刊中,体育社会学的研究论文正逐渐增多,并有明显多于其他体育社会科学之势。另据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体育社会学与体育经济学、体育管理学及学校体育学在国内外均成为热点,其中体育社会学被列为第一位且得票率甚高侧。这些都说明,在我国对体育社会学感兴趣,从事体育社会学研究的人越来越多,体育社会学正在悄然成为我国体育社会科学中的第一热点学科。
3. 3体育社会学知识将在体育院校(系)中得到普及
让每个体育专业的学生了解和掌握体育社会学知识,是新世纪体育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体育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将越来越明显,欲把握体育运行的规律,保障其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进行体育社会学方面的研究,这已成为世界体育科学界的共识。欧美一些国家不仅在体育院校(系)普遍开设了体育社会学课程,普及了体育社会学知识,而且在一些高等院校的非体育专业也开设了体育社会学课程。目前,我国大部分体育院校(系)均在社会体育和体育教育两专业中开设了体育社会学课程,并把体育社会学作为基础必修课程来开设;许多院校(系)的运动训练和民族体育专业也陆续开设了体育社会学课程,以此来加强学生对体育社会学知识的掌握。一些院校还定期邀请学者来校讲授体育社会学专题,不但体育专业的学生感兴趣,而且引起许多非体育专业学生的关注,扩大了体育社会学知识的传播。为适应现代社会对体育人才知识结构提出的要求,体育社会学课程在我国体育院校(系)各个专业中开设已是大势所趋,体育社会学知识在体育专业学生中普及已成为时代的呼唤。
3. 4跨学科研究的特点将更加明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3-180-02
在新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引导下,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体系不适合当前的学生需求。21世纪高校体育的发展,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和特点必须符合时代的要求,满足学生的需求,以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为前提,培养学生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培养其自主积极的体育学习,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为此,从独立学院体育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几个方面入手,分析其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
体育教学目标对体育教学发挥着指向、评价和激励等多方面功能。因此,设计科学、合理、可行的教学目标,对于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在2001年新编订的《课程标准》中,把体育教学目标明确的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这五个领域具体体现在学年、学期、单元和课时教学目标中。
1.1 我校体育教学目标现状
笔者从几个领域具体体现的学年、学期、单元和课时教学目标逐一阐述其现状。(1)目前学年教学目标是沿用中北大学体育学院的,一直没有制订出适合自己学院学生身体特点的学年教学目标;(2)学期教学目标一直也没统一的标准,每个项目的教师根据每学期学生选课的情况,随时列出学期教学目标;(3)单元教学目标都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时数随时变化教学目标;(4)课时教学目标教师根据学期开始时各项列出的学期教学目标来安排教学内容。
1.2 对个案教学目标的分析
教学目标的制订必定有其严格的依据和原则,其依据是学校体育的主要功能;对教学内容的认真分析、内容基本结构和特点的整体把握;本学校学生身体状况以及对体育的兴趣、态度、需要和学习的倾向性,更要考虑学生的整体和个别差异;学校现有物质条件的制约:教学场地、器材、设施等实际情况。
制订教学目标的原则在于:学年、学期、单元和课时教学目标的统一性和连贯性;根据所选教材的特点,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做到具体、明确、可操作,内容的难易程度要适中的科学性;关注学生个别差异,根据教学效果要及时调整目标的灵活性和可测性。
对照以上依据和原则,本校教学目标最大的不足是:没有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制订适合自己的目标;其次是随意性比较大,没能形成完善而统一的目标体系;再就是灵活性比较差,沿用别人的教学目标,又没能及时的更改。
2 体育教学模式的现状
笔者查阅大量有关体育教学模式资料发现,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大致分为三大类:(1)传统的教学模式,它具有一定的规范性,教学形式表现的按部就班,因循守旧,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都不喜欢,现阶段也几乎被淘汰。(2)改革激进模式,效仿国外那种俱乐部形式;近几年来,有关高校体育课教学模式向俱乐部制改进的论文也层出不穷,建议我国高校体育课向俱乐部式发展。笔者认为这种形式不太适合我国高校体育课的发展方向。首先,我国现阶段的状况,高校体育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场地器材等达不到要求;其次,师资技术结构水平需要进修和调整;再就是学生对体育的认识程度不够,没有自觉参与的意识和愿望,还涉及到学生的经济条件。(3)传统和激进改革相结合的模式,也就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循序渐进的改革,把计划安排与自由选择相结合。用整合的观点,将“绿色体育(强调健康、持续发展)、知识教育(拓宽知识、培养能力)、人文教育(以人为本、全面素质)”融合起来,构建大学体育学科“多元整合培养模式”。笔者认为:这种方式最符合目前高校的现状,更值得独立学院的学习和借鉴,既弥补了目前独立学院场地设施的不足,又逐渐的改变学生对体育参与的意识,循序渐进的提高他们对体育的兴趣,师资队伍也没必要进行大的进修和调整。
3 独立学院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
从国家提出体育教改开始,几乎走过了10年的体育课程改革,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体育教学内容也不断改变;10年来学校体育把“终身体育”思想贯穿深化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整个过程中,以增强学生体质为基本出发点,把传授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和技术的教学与素质、能力培养紧密联系起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不同的运动能力,尽可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建立新的教学模式。
根据国家体育教改的指导思想,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各高校在教学内容方面都做了不同的改变,设置了不同的体育选修项目;调查显示: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开出的体育选修课项目有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健美操、田径、乒乓球、羽毛球、体育舞蹈、瑜伽、啦啦操、棒垒球、空竹、跆拳道、散打女子防身术、健美、和保健项目;我院开有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健美操、乒乓球、啦啦操和跆拳道项目。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出我校体育课开设的项目与同类学校相比种类太少,比较单一;新兴娱乐性项目匮乏,比如体育舞蹈、瑜伽、轮滑、网球、自卫防身等项目;基础类项目丢失,比如田径,学生们不喜欢田径是因为教学方式方法的陈旧,改变教法,替换老式的器材,枯燥乏味的田径一定能焕发出活力。
独立学院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更加活跃,渴望接受新鲜事物。因此,体育课程设置更应该有单一枯燥的普通教学向选项课、专项提高课、保健课等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内容的广度要拓宽,包括理论、技术、保健、素质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内容的深度强调可接受性,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实用性,以利于吸引学生主动地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
Abstract:This paper uses literature, questionnaire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our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martial arts to investigate the situation. General Undergraduate students master martial arts motivation, interests, attitudes, etc. Students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of the martial arts activities, analyze the impact factors of their participation in martial arts, made some of the better college students wushu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school sports reform to giv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 of Chinese Wushu humble heart.
Keywords:Zhoukou Normal College; ordinary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martial arts
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存、生活、生产活动中创造出的一种体育运动项目,以摔、打、踢、拿、击、劈、刺为主要方法的搏击运动。在其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与中国哲学,兵法,传统美学,传统医学,宗教,艺术相结合,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是既能增进身心健康,又能防身自卫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从唐代武术就开始向表发展,宋代“杯酒释兵权”以后,宋代官方武举武学发展均受很大制约,武术逐渐武术套路表演的大发展时期[1]。从1992年为申办2000年奥运开始,国家意志把武术套路表演发展到了极致[2]。本文通过对周口师范学院学生参与武术表演的意识、动机、内容等进行调查,分析影响大学生参与武术表演的因素,为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给予一定的理论依据。加大宣传力度,为武术的大发展、大传播尽一份绵薄之力。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周口师范学院普通大学生参与武术表演的情况,调查对象则是组织学生参与武术表演的教师和参与表演的普通大学生。
1.2 研究方法
1.1.1 文献资料法
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在周口师范学院图书馆查阅图书资料,我国学术期刊,在中国知网、万方、读秀等网络资源上查阅相关学术论文和文献资料。
1.2.2 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研究者对研究的问题通过邮件、问答或跟踪访问的形式进行了解、调查的方法,本文以周口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美术学院、外国语学院、物理系学生为调查对象,在个人人脉基础上,由老师,同学协助,在课余时间进行调查,当天发放当天收回,各院系发放50份问卷,共发放200份,回收193份,回收率965%,其中有效问卷181份,有效率938%。
1.2.3 数理统计法
根据研究目的在研究过程中对所需的数据进行了摘取和必要的数理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周口师范学院大学生参与武术表演的现状
2.1.1周口师范学院大学生参与武术表演的兴趣和频度
Physique Condition Survey and Study on Zhengzhou
University Sports Specialty Students
LIU Zhi-wei
【Abstract】With the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paper has a survey study on three Zhengzhou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ports specialty students’ height, weight, chest circumference, vital capacity, the 100 - meter running and standing long jump and so on, so as to provide some useful references for understanding the status of the sports specialty students and promoting their physical fitness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The thre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ports specialty students’ body form development still follow the rules of general huma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compared with the same age college students, the indicators of the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was slightly better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Key words】sports specialty; student’s physique; body shape
收稿日期:2013-07-10;修回日期:2013-07-20
作者简介:刘志伟(1980―),男,河南平顶山人,郑州大学体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体育教学方向研究。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对学生的体质也越来越重视,如颁布了《大学生体质合格标准》等。此外,2002年7月25日印发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执行方案》(以下简称《标准》),并规定从2003年起所有高等学校都要实施,以此代替之前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1〕;还开展了全国范围内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研究学生体质状况和一般发展规律,对如何改善学生体质状况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围绕着体质问题的研究论文也发表了不少。但是,把体育专业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对其体质进行研究的课题却极少被涉及,因此,运用了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选择对郑州市的郑州大学、河南农业大学、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三所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进行了身高、体重、肺活量、100米跑成绩测验,1分钟仰卧起坐测验和立定跳远测验等体质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与系统分析研究。从而为今后了解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质状况和促进其体质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界定的是郑州市开设有体育专业的高校。郑州市共有50多所大学,但是开设体育专业的却只有10多所。通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以郑州大学、河南农业大学、郑州大学西亚斯学院的60人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本文通过随机在郑州市的郑州大学、河南农业大学、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三所高校的体育专业发放问卷,对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122文献资料法:检索关于体育专业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相关的期刊、书籍、论文等有关资料,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3数理统计法:本文通过对所获得的郑州市的郑州大学、河南农业大学、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三所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调查资料和问卷调查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并进行比较分析。
124逻辑分析法:本文通过利用现代数理逻辑这个强有力的工具,对所获得的郑州市三所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解决调查中的问题。
2研究结果与分析
问卷调查数据按一般数理统计方法分别计算郑州市三所高校体育专业的男、女生各指标的最大值(max)、最小值(min)、平均数(x)、标准差(s)和标准误(sx),其结果见表1、表2、表3。
根据1989年全国体质调查的分组方法,大一~大四合并为一组,三所高校共分为6个组进行统计分析;总共分析了郑州大学体育专业男生10人,女生10人,河南农业大学体育专业男生10人,女生10人,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的男生10人,女生10人。另外,为便于分析对比,还统计了三所高校体育专业男、女学生入校前与入学后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情况。
21郑州市三所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身体形态、素质和机能调查研究
根据表1、表2和表3中的数据显示,体育专业男女生之间身体形态、素质和机能等方面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体育专业男生的身高、体重、胸围、100米跑、肺活量、立定跳远等方面明显高于体育专业女生;而体育专业女生的仰卧起坐等方面则高于体育专业男生。
22郑州市三所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与全国高校学生形态、素质和机能部分指标的比较
根据表4、表5的数据显示,郑州三所高校体育专业男女学生的各项指标均高于全国高校男女学生的各项指标,且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但从另一方面我们还看到随着学生年级的增加,身体素质和机能有下降的趋势,这种发展趋势令人担忧。
23郑州市三所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入学后每周参加锻炼的时间情况调查
根据表6中的数据显示,郑州三所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入大学后的每周锻炼时间与升入大学前的每周锻炼时间呈逐年递减的趋势,大一、大二时每周的锻炼时间保持得还挺好,到了大三、大四时每周的锻炼时间就不如从前。究其原因,学生在入学前,要面临考试,这促进了学生训练的积极性,同时保证了学生每周的锻炼时间和次数〔2〕。而学生入学后,锻炼的动力明显减小,但是,大一时学校要求的晨跑,而且当时的专业课程也比较多,使得学生锻炼机会比较多,所以说大一、大二时每周的锻炼时间还是比较长的,使得各项指标保持得还挺好〔3〕;但是到了大三、大四后,学生的每周锻炼时间更是明显减弱,加之耐力素质较易下降等特点,从而造成速度耐力素质的明显下降。而且,升入大三、大四后学生的技术课程逐渐减少,学生在规定的课程外,还要参加各种选修、普修课的学习,以完成学校规定的学分,大学生的课外时间所剩无几,使得锻炼也越来越少,再加上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比较大,使得同学们争相考证,如计算机等级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外语等级证书等,参加各种培训班的学习、准备考研等,使得学生锻炼时间也逐渐减少,进而身体的各项指标逐渐减弱〔4〕。
3结论与建议
调查结果表明,三所高校的体育专业学生身体形态的发育仍遵循人体生长发育一般规律,与同年龄普通大学生相比,男女各项指标稍优于全国水平。体育专业学生在校四年中身高几乎无变化,在体重、胸围等方面第二学年比入学时均有明显增加,而后略有下降,这种下降不明显。100米跑成绩男女均表现为先提高后下降,第二学年提高明显,而后下降比较明显。男女肺活量指标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但均在正常范围内。体育专业学生入学时在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立定跳远、仰卧起坐等指标上均优于全国同龄学生,大多数差异显著。建议将身体素质纳入每学年必考内容之中,以督促学生进行自觉锻炼,养成积极锻炼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体质。
参考文献
〔1〕朱国生体育专业学生体质状况的追踪研究〔J〕
苏州大学学报,1997,15(3):95-101
关键词 体育俱乐部 我校 思路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结合国外成功的经验,近些年,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改革在我国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体育俱乐部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高校体育工作,促进了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其作用和发展潜力不容忽视。为了继续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跟上时代的步伐,我校的俱乐部教学正在尝试和改进中,希望能摸索出符合我校实际、切实可行的运行思路。
一、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研究法:查阅国内外有关论文20多篇,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二、我国体育俱乐部教学常见的类型及特点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运行大致为三种:即课外体育教学俱乐部、课内体育教学俱乐部和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俱乐部。
(一)课内体育教学俱乐部
这种模式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教师固定时间和地点进行教学,由组成教学班级的学生持卡自由参与俱乐部的活动,由教师进行考勤、辅导和考核评价。这种模式的优势是:目标明确,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和设计者,学生对运动项目选择和练习时间的选择较自由,体现出一定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劣势是周期短,水平参差不齐,教师管理难度大,学生学习的连续性不强。
(二)课外体育俱乐部
它的组成形式主要包括:体育部组织的单项俱乐部、学生社团组织的体育俱乐部、学生自发组织的兴趣俱乐部等。这种俱乐部的优势是,学生主动性较大,参加的自由度高、能充分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组织和社交等各方面的能力。但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流动性大,教师管理和评价难度大。
(三)课内外一体化。
这种模式目前主要有三种运行方案。1.一年级开设基础课,二年开设课内俱乐部必修,三、四年开课外俱乐部课选修。这种方案的特点是:循序渐进,避免与中学体育脱节现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高年级的俱乐部学习奠定基础[6];2.一、二年级实行课内外一体化,课内占70%,课外占30%,三、四年级为课外俱乐部选修,修满规定的学时可获得学分。这种方案的特点是:通过课内外体育成绩的考核和学分制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保证了体育锻炼的不间断性。3.一、二年级实行课内俱乐部必修,课外另增10%-20%的附加值,三、四年级为课外俱乐部选修,修满规定的学时可获得学分。这种方案的特点是:有机将课内、外连成一体,通过附加值和学分累计来激励学生积极、自愿、自助参与体育锻炼[5]。
三、根据我国体育俱乐部的类型及特点,结合黄石理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实际,我校实施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现状及思路
(一)我校实施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现状
1.体育选项课的全面开展
周云飞[10]指出:体育教学推行俱乐部模式的核心是选课制。选项课能让每一个学生了解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考核办法、任课教师等详细资料,能自由选择授课时间、上课地点、这些均是开展课内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前提条件。我校近几年进一步完善了体育课选项课。首先,网上选课系统的完善,能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在校园网内自主选择上课的内容;其次,进一步完善选项课的教学内容。这几年新增太极柔力球、定向越野、女子防身术等教学内容,丰富了学生选择的空间。
2.课外单项俱乐部正在试行及完善。
我校的课外教学俱乐部目前已注册8个,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安排有相应的教师作为指导老师;每年有完整的活动计划,并能按照计划进行落实;活动经费目前主要由学生会费和体育部支出。
总体来讲,我校的体育教学俱乐部处于初级阶段,无课内俱乐部,课外单项俱乐部数量偏少,且开展的时间较短,相关的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并不完善,同时并未与课内考核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活动的开展中,主要活动范围局限于校内,未充分“走出去”,同其他高校和社会的联系相对较弱。
(二)我校实施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思路分析
结合以上各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我校实际情况,笔者提出:继续坚持从课外体育俱乐部做起,从三个步骤来完善我校的俱乐部教学:1.扩大和完善课外体育俱乐部。2.选项课教学向课内体育俱乐部过渡。3.形成课内外俱乐部“一体化”。
1.扩大和完善课外体育俱乐部
(1)完善课外体育俱乐部的相关制度
完善课外体育俱乐部的管理制度。包括明确课外俱乐部的教学目标、明确学生会员的权利和义务、制定俱乐部的监督和评价体系。其次,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配合,把课外体育俱乐部与选项课的评价体系和学分联系起来,进而调动学生参与课外俱乐部的积极性。
(2)进一步扩大课外体育俱乐部的数量及规模
俱乐部的数量及规模决定了学生参与的数量与规模,所以此项是目前我校俱乐部发展的重点之一。教师对新项目的学习和“一专多能”是此项发展的关键。
(3)制定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目前,我校体育俱乐部正处于发展阶段,我校体育俱乐部的考核应减少对学习结果评价的比例。以“激励和鼓励”为前提,以学生参加的次数、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为参考,各方面的能力,各单项技术与技能、进步幅度和体质健康标准等方面结合为基础,采用学习效果和过程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学生的成绩考核评价结果,以“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来衡量,每学年评定一次体育成绩。同时课外体育俱乐部的成绩优劣可作为选项课成绩加分的因素。
(4)加强宣传
首先,通过网络和板报等形式让学生了解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开设目的、意义和模式等相关知识。其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吸引学生自觉加入到体育俱乐部的队伍中来。
2.选项课教学向课内体育俱乐部过渡
这项工作是我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的第二步工作。此项工作的前提条件是:能够尽可能的实现学生的“三自主”。目前我校学生的“三自主”受教师专业、学生喜爱程度和教师待遇等多方面的影响,不能彻底实现,需逐步进行改进。其次,教师教学思路、教学方式等的转变也需要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俱乐部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摒弃了教师主导的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以引导为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通过演绎法、归纳法以及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所有的这些方法措施要加入到实际的教学中,需要教师们做大量的学习和尝试,这些均是我们下一阶段的主要工作。
3.课内外俱乐部“一体化”
这一目标是我们体育教学俱乐部发展的第三步。在分别进行课外和课内俱乐部教学的试点后,结合我校实际,可以进行以下模式的尝试:一、二年级实行课内俱乐部必修课,课外俱乐部的成绩可作10%-20%的加分,分加满为止。三、四年级为课外俱乐部选修课,修满规定的学时可获得学分。
四、结束语
体育教学俱乐部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一种趋势,是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必然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日益强烈,传统的体育教学已不能满足他们的对兴趣的和终身意识的培养以及多样化体育锻炼的需要。而高校体育教学的俱乐部制度,能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主动性,能更好的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我校也要抓紧改革的步伐,推进俱乐部制度在我校的实施进度。
参考文献:
[1] 王文芹.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2.
[2] 陈昱.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文化的特征及构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4.
[3] 刘志敏.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概念辨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4(8):56.
[4] 吉建秋.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发展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01.3.
[5] 王葵,陈鸿.对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的探析[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09.3.
[6] 滕栋梁.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4.
[7] 高小亮.对海南省高校体育俱乐部现状与发展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