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30 10:35:2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英美文学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英美文学论文

篇(1)

二、英美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学者们关注英语本科生文学教学的出发点和角度有别,但所提出的问题都能引起我们的深思。

问题一:让文学课服务于语言教学当前从事英语文学教学的一大障碍就是让文学课服务于语言教学。殷企平教授在最近一次题为“文学教学在英语教育中的作用”的发言中指出,文学课有面临边缘化甚至被抛弃的危险。文学有可能成为一件“饰物”。殷教授的担心不是空谷来风,相当数量的老师撰文主张利用文学课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像《英美文学教学与语言能力的关系研究报告》,《英语文学教学与语言能力培养》,《文学教学课对英语语言能力培养的作用》等。

对于英语文学课的本质目的,孙琳等在《谈英美文学教材的选编问题》中总结如下:“可以丰富学生对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和批判能力。”“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郭英剑总结了四个层次:“学其语言”、“学其文学”、“学其文化”和最高层次的“学习人类之文明”。这些观点都表明,通过文学课学习语言充其量只能是其目的之一。

文学作品是表层文本与深层文本之间的并存与互动,文学语言与其它语言的区别不是“正式”与“非正式”,也不是“优雅”与“通俗”。读文学作品不能只关注其中的语言,而是要读出表层文本中的语言与深层文本中主题的关联。这种关系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索绪尔的所指与能指的对应关系,而是文本在一个动态的“能指链”上滑动的过程。在索绪尔那里,能指与所指是一张纸的两面,是静态的共存关系。而文学语言,可以作为一般语言来读,即是表层文本。在这一层面上,语言才呼应索绪尔及其它结构语言学家们的观点,是能指与所指的统一体,也只有在这一层面上才具有语言的正式或非正式特征,有雅俗之分,有文体之分。由于表层文本的掩护,我们不容易看到深层文本意义,因为“表层结构隐含或遮蔽了深层的、更难到达的、因而也就更难得到社会认可的意义层面”。

问题二:读而不批的现象。文学教学的目的第一步是让学生阅读原作,第二步是让学生产生相应的阅读反应。但如果将文学内容作为语言教学的素材,文学课就会在“阅读欣赏”的招牌下,只有输入没有输出,只进行文学阅读而没有相应的批评活动。而批评行为恰恰是人类更高一级的智力行为,首先表现为记录我们阅读作品时的直接反应,但遗憾的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国家教委对英语毕业生的统计中显示“14%的人表示如果重回大学学习将选择文学课;46%的人认为文学课应当成为选修课”,其中又仅有“6%的人认为毕业论文应侧重文学内容”。这些数据显示出文学教学只会与6%的学生的阅读反应有联系。三、改进英美文学教学的对策

基于以上谈到的英美文学课的种种特点以及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teacher-centered”教学法也毫无例外地主宰了英美文学课堂。在这种课堂上,教师是演讲者,他作为知识的源泉,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源源不断地灌入到学生头脑中去。不可否认,教师讲解是传输知识的一种方式,但是就文学课来说,它不仅仅是语言艺术的形式,从更广阔的意义上讲,还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的浓缩,文学知识的吸收更有赖于接受者的参与、交流和体验。从本质上看,文学作品是作者对人生的体验、感受和思考的记录,读者的理解只有靠交流——把个人的人生投入进去与作者进行交流时才能实现。因此,文学课教师应该启发引导学生,唤起学生的感受和参与热情,而不是处处用透彻的讲解去代替学生的思考。

文学是一种资源、财富和修养。一名外语专业的大学生,不管以后从事何种工作,最起码的文学修养是必不可少的。在当前英语的工具性变得愈来愈迫切的今天,更要提防不能让英语的职业技能取代英语的人文思想教育内容。为了更好地开发文学资源,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在文学阅读的初级阶段,采用多媒体文学课件,用丰富生动的音、画、影、像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到了提高阶段,采用Internet开展自主化学习,可以把学生带到一个开放广阔的文学世界中去。通过教学观念的更新,教材的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

术的结合的改进,英美文学课一定会在外语专业教学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英美文学教学中的问题和矛盾愈加突出起来,本文着重分析了该课程的现状和定位,探讨了教材和教学的改革。并指出:文学教学的改革首先要更新观念,打破传统教材的框架,引入与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课时效益,把灌入式、传记式或评论式改为启发式和自主式教学。

[关键词]英美文学课程定位教学改革

在全世界都在提倡人文教育的今天,本科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文学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不少人针对文学教材提出观点,也有人要把文学批评理论引入文学课堂。从这些观点中我们不难看出学者们严肃的思索,但其间的分歧也很明显,因此,有必要进行沟通,甚至是迅速地整合,以形成本科英语文学教育的共识,更好地进行文学教学。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育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黄源深.思辨缺席[J].1998,(7).

篇(2)

二、英美文学研究现代化对我国文学的启示

1.研究英美文学现代化的原因

从五四时期开始,我国现代文学就涌现了大量的新作品,这些作品符合大众口味,不再像过去那样生涩难懂,同时,出现了职业作家、明星作家、业余等各种身份,这促进了我国文学和文学研究的现代化,文学的发展孕育了新的体裁和思想方式,以及文学研究的变化,而知识分子的身份地位转变又反过来衍生出更新颖多样的文学形式。而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又是与这一系列的变化相辅相成的,文学的现代化为文学的现代化研究提供新的材料,促进着后者的发展,而文学研究的现代化成果则可以给新文学更多的思想、手段,纠正文学发展中的错误,促进文学更好的发展。从提出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开始,我国社会变革的步伐就一再体现在文学作品上,改良社会、教育人心的作品成了主流,又加之文学创作人一般也身兼这研究者的身份,对于文学研究现代化的要求就更高。分析借鉴英美文化研究现代化的方法和成果,是加快我国文学研究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重要任务。

2.英美文学现代化的启示

自John教授因图书馆管理使用繁琐,而提出了以网络远距科技来解决始,文字的计算机化就开始深远的影响着英美文学的发展。让图书馆走进网络,不但使图书馆的存储空间无限扩增,也解决了它的取放问题。由此衍生的是,整个学术研究中的数据取放问题都得以解决,新形式的出现,也改变着文学研究的方法和习惯,可以说,以网络分析类化为主的科学思想主导了文学研究的现代化发展。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无一不反映出人们的理性思考和科技发展对世界的巨大影响力。这表明作者更多的注意到了一种人文关怀,并且充分认识到了科技对文学研究的重要作用,进而更是将计算机和网络及其相关技术全面运用到文学研究中,这些发展和对科技的敏感反映都是值得我国借鉴的,文字从文言文变为白话文,再变成数字化的文字,这才是应有的变革。我国学者一则对计算机网络运用到文学研究中这一点的反映不够敏感,二则对运用方法也处于摸索之中,故而,发展空间还很大,一方面要培养懂技术的相关人才,另一方面就是要借鉴学习英美文学研究的成果,利用网络加强文学和科学的关系。同时最重要的是从根本上认识到文学与科学相联系对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性,只有将这个思想深植脑中,才能令我国的文学研究获得长足的发展。

篇(3)

究其原因,非母语环境下外语学习的内在规律和外语教学的传统模式负有主要责任。学习过程中强调机械记忆吸纳、反复模仿操练,教学中注重准确性高于创造性、流畅性高于内容的丰富性、逻辑性、思辨性,教学模式上强调教师中心、注入式教学为主、学生课堂参与环节薄弱等等,使得学习者养成被动接受的习惯,思辨能力得不到激发和锻炼,逐渐形成思维的惰性,也就难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批判创新的能力。因此,无论从英语专业的整体发展来看,还是从英美文学学科现状而言,都面临着改革的迫切性。而“思辨缺失症”普遍存在的现状更使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应该说,作为知识型专业课程,英美文学不存在要求学生反复机械记忆和模仿操练的问题,其课程的内在特性——审美性、个体感受性、评析性——强调的是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如果能彻底改变教师满堂灌的传统授课方式,英美文学课程应该可以成为培养、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阵地。

二、英美文学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可行性

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不仅必要而且可行。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无论英国文学还是美国文学,在其发展历史的长河中都孕育出浓厚的批判性传统。这一方面表现在文学家们对社会现实、陈规旧俗的批判,也体现在不同时代的作家之间的传承与批判。例如,在英国文学史上,约翰逊博士写给切斯特菲尔德伯爵的那封著名的书信就颇具批判性特质。信里言辞犀利、不卑不亢,是一位清贫学者敢于傲视权贵、发出独立之声的代表。在美国文学中,马克•吐温则对自己少年时代崇拜的文坛前辈库柏发难,指出在《杀鹿将》中,库柏破了主导浪漫主义小说的19条戒律中的18条。虽然言语中不乏调侃之意,但也传达了年轻作家挑战权威的勇气[1]。再以美国文学为例,19世纪上半叶在新英格兰地区发起的超验主义运动即是一场关于批判传统、反对照搬欧洲传统、呼唤文化革新的思想解放运动。该运动的旗手爱默生直陈美国文化界当时的因循守旧之弊,说道:“我们生活在一个怀旧的时代。它建造父辈的坟墓。它书写传记、历史和评论。先人们面对面地观察上帝和自然,而我们只能通过他们的眼睛看到这些。为什么我们就不能自己去洞悉自己和宇宙之间本来的关系?

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有自己的诗篇,有自己体会到的哲学,而不仅仅是历史上留下的?为什么我们没有我们自己创造的宗教和历史?”(《自然》3-4)他强烈反对“在历史的枯骨堆里摸索,穿着前辈已经退色的衣物参加化装舞会”的做法,大声呼吁美国人面对新世界,书写自己的诗篇,描绘“新的土地、新的人、新的思想”。在著名的《论自立》中,他特别强调自信内省、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他说:“天才就是:相信你自己的思想,相信你内心深处认为对你合适的东西对一切人都适用。”又说,“想成为真正的人的,必不随波逐流”(爱默生19,21)。这些思想为美国摆脱对欧洲和英国的文化依赖,实现精神独立和文化独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认真讲解这段历史、把这样的精神传递给学生,无疑会对他们认识自信的重要性、学会独立思考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有意识地讲解、强调这样的批判性精神,展示文学通过批判现实、反思传统所能带来的社会革新和进步,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会让学生意识到文学的伟大力量,使他们更加热爱这一学科。二是在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中,批判性思维也贯穿始终。首先,每一种新的文学批评理论的出现都是对已有理论的一种修正或颠覆。比如,解构主义消解了结构主义对语言内部规律的过分强调,新历史主义则对新批评将文本视为封闭自足的艺术品的偏执加以修正。女性主义、西方、后殖民主义、生态批评等则批判了文学批评中对女性、弱势群体、少数族裔、自然等的主题的偏见和忽略,是文学研究对现实世界的反哺。此外,文学批评强调文本细读、澄清意义、推理预测、理性分析、逻辑论证、评估判断、得出结论等能力,这些能力恰恰是批判性思维的内容。因此,在英美文学教学中适当地增加对文本的批评研究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大有脾益。

此外,文学不是数学,文学解析不是解答方程式。对文本解读的答案并非唯一,大多数情况下是开放性的,允许解读的多样性。这为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拓展了空间。与此同时,以其作为文化载体的丰富内容、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文学研究方法的多元性,文学更有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所要求的情感特质,即思想开明,心态公正,诚实对待个人偏见,乐于寻求证据,尽可能全面充分地了解,谨慎判断,关注他人的观点及其理由,愿意接受不同意见和修正信念。从这一意义上讲,学习文学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最佳途径。

三、英美文学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策略

结合以上讨论,笔者认为,如果能够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授课方式,英美文学课程可以成为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阵地。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改革。

第一,文学史与选读相结合,识记性内容与思辨性内容相结合。大体而言,文学史知识属于识记性内容,很多时候需要死记硬背,单纯讲授历史背景、作家生平、写作风格等内容难免显得枯燥单调,而且达不到理想效果。如果在讲史的同时增加相应的文本选读,学生会更感兴趣。而且阅读文本会让学生对文学流派、文学术语以及作家的创作风格、主题思想等内容有更直观的认识,更容易形成深刻理解。笔者不赞同取消文学史的做法,因为英美文学对我们而言是舶来品,我们需要一个有意识地学习、形成系统知识结构的过程,尽管这种系统性并非面面俱到。一个相对完整的文学发展脉络有助于我们更准确、更充分地理解具体的作家、作品。但是,文学史知识的传授方式可以更加灵活,也可以增加思辨性内容。比如,讲课时注意文学发展不同阶段的相互对比、照应,后期作家与文学前辈的互动关系,文学主题的历时性流变等等,这样,即使以教师讲解为主,也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为这样的内容是在教师总结、提炼的基础上形成的,不是对课本内容的照本宣科,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

第二,引进文学批评理论。虽然我国的教学大纲不要求在本科阶段教授文学理论,但在解读文本时适当增加文学批评理论会使英美文学课程更具挑战性,在感悟性理解的基础上增添理性思维。正如前文所讲,文学批评理论所强调的分析、理解、论证、判断、结论等过程正是批判性思维的主要内容。通过教会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发现字里行间潜在的含义,进行条分缕析、抽丝拨茧般的解析,再佐以旁证,展开逻辑论证,最后得出自圆其说的结论,学生不仅仅可以领略文字的魅力,而且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便是通过文学研究训练批判性思维的最有效方法。除了教师在课上带领学生解析文本,还可通过课后作业或学期论文的形式,由学生独立进行文本研究,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英文写作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科学研究的能力,同时加深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可谓一石多鸟。

篇(4)

    2、文化差异对评论英美文学的影响

    正如莎士比亚所讲的那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接受到的教育不同,生活的环境不同,在评论文学作品时的感想也是不一样的。总的来讲,不同文化内涵的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方面,评论英国文学概括的来讲就是在反叛和继承中挣扎;第二方面,美国文学和文学评论的产生时间相差不多,因而,评论美国文学时要先探讨有关的文学起源问题;第三方面,英美文化评论之间的差距。

    英国文学评论的特点和莎士比亚描写的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类似,英国的文学评论自十七八实际开始就具有神秘的色彩。无论是神秘的宗教色彩还是现代化个性的文学评论概念等都表明了英国文学不断在突破和继承传统的文学评论理念。客观来讲,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英国文学的评论没能实现其应有的作用。但是,无论从结构主义还是新历史主义的文学理论中都能看到英国文学思想的痕迹。因而,从英国文学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英国文学评论是从荒诞与绝望中反思,是从横向和纵向两个不同的方向来理解英国文化。由于美国文学和美国文学评论的出现时期是相同的,因而,我们无法从美国的文学进程中来把握文化差异对评论文学作品的影响。然而,随着美国的崛起,美国文学这颗陌生的种子在不断成长,虽然美国文学中有英国文学的影子,但是已经成为一个全新的文学体系。

篇(5)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在不断的下降,人文知识匮乏,无法意识到人文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人文知识的渗透性不强,影响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传承中华文化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义务与责任,是将中国文化发扬光大的最有效的方式。人文素养是中华文化的关键内容,大学生缺乏人文知识,人文素养意识薄弱,不利于中国文化与人文知识的传播,制约着我国的国民素养和文化的发展。很多大学生表现为责任感差、个人品德欠缺、消极的人生态度等,这都是人文知识缺乏的表现,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

2.人文关怀缺失

目前,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缺失是导致大学生人文素养薄弱的核心内容。人文关怀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是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人文关怀的缺失,会导致大学生不懂得关心人、照顾人,团结意识下降,会造成心理上的封锁。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的思想,是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如今,很多大学生存在一种心态,就是别人的情绪与我无关,对我来说无所谓,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由于这种观念的存在,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会逐渐淡漠,违背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永久主题。

3.读写能力下降

随着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出现,大学生身边的电子产品越来越多,为大学生的生活提供了方便。但是这些电子产品的出现也为教学带来了问题,大学生由于过分依赖信息科技,导致独立思考的能力下降,读写能力下降。英语是一门语言艺术,应当重视读写,读写是语言学习的关键环节,也是必然要求。自古以来,读写就是我国古典文化的主要内容,书法与吟歌诵诗是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人文知识有效手段。信息科技的出现,让大学生养成了懒惰的心理,读写的内容越来越少,制约着大学生未来的发展。

二、英美文学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体现大学生个人价值、生活态度、责任感与个人品德等的关键,是影响大学生毕生的重要内容。在高等教育中,应当重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这是大学生人文素养与个人价值养成的重要阶段,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高校教学中,可以将学生个人专业与人文素养的培养紧密结合,增强专业的渗透力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措施。就拿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长期学习英语会受到英美国家文化的影响,从而使得个人的生活态度、个人信仰、民族情结等有所改变,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我们不难看出,很多英语教师的性格相对会开放、活泼一些,是受到英美文学的熏陶,个人的信仰与态度都发生转变。根据这个原理,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借用英美文学教学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可谓是水到渠成。语言的学习其中渗透着国家的文化特点,都代表着丰富的国家文化,对英语学习就要对英美文学进行涉及,利用专业这个优势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效果会更好。如果说在大学课程里专门设置人文课程,相信大部学生不会感兴趣,教学质量不高,将人文素养的培养放置到专业教学领域,能够慢慢渗透,慢慢影响,最终达到人素养提高的效果,对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英美文学教学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1.加强大学生对人文理念的认知

加强大学生对人文理念的认知,意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内容。在英美文学教学中,不仅仅停留在丰富知识的层面,重要的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培养,通过对英美文学的学习,了解两国的文化特点,从中汲取营养,深度剖析英美两国的文化底蕴。从中体会到人文理念的重要性,对自己人生态度的形成、个人的品德修养等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英美的文学巨匠,像莎士比亚、马克•吐温等。莎士比亚是英国著名的文学巨匠,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性人物。一提到威廉•莎士比亚就会想到他的代表作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他的作品是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的融合,都是文学巨著。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对莎士比亚的作品进行欣赏,让学生从中获取人文理念与人生哲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另外,马克•吐温是美国著名作家、幽默大师,大家熟悉的《百万英镑》就是其代表作之一。所谓的幽默,其中不乏会掺杂一些滑稽的表演,具有一定的讽刺意味,背后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让学生意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加强大学生对人文理念的认知,提升其文化素养,在欣赏英美文学的同时,通过人文观念的不断渗透,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

2.增强大学生对英美文学的阅读

增强大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在英美文学中提炼出人文的精华,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英美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英国的文学。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文学巨匠数不胜数,诸多的文学作品涌现出来,直到现在仍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文学作品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利用英美文学作品来培养英语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正确的选择。《老人与海》、《飘》、《仲夏夜之梦》、《鲁宾逊漂流记》等都是英美文学的典型作品。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听一下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这首歌,引出英美文学作品《老人与海》,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人与海》,英文是“TheOldManandTheSea”,是由美国小说家欧内斯特•海明威创作的,讲述的是渔夫与马林鱼搏斗的故事,让学生开展阅读。提到《仲夏夜之梦》,相信现代大学生脑海中会想起“仲夏夜之星”,这是偶像剧《放羊的星星》中的台词,教师可以采用这个引线引出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增强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全新投入阅读之中。《仲夏夜之梦》,英文名“AMidsummerNight’sDream”,这是一部喜剧,笑料很多,乱点鸳鸯谱是这部作品的特色和核心。但是这样喜剧的背后具有讽刺意味,能够折射出当初社会的意识形态,对学生具有教育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3.实现中西方文化的完美融合

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应当正视中西方文化的差别,有的放矢的吸取其中的积极元素,实现对人文素养的培养。如今,在我国,大学生崇洋的现象越来越多。由于西方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冲击,导致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在大学阶段,大学生的自主意识还不是很强,过于追逐名牌效应,尤其是西方国家的产品,学生对于国产的电子产品不是很感兴趣,过分的追逐高科技、高标准的产品。另外,很多中国人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都到国外定居,这也是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之一。对于大学生而言,应当正视中西方文化的区别,吸收两国文化的优点,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在高等英语专业教学中,学生会容易受到英美两国文化的驱使,时间久了思想会渐渐的西化,应当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之上,学习西方文化,实现两种文化的融合,碰撞出激烈的火花。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保持正视文化的态度,避免崇洋现象的发生,重视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对西方文化的吸收,有利于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4.创新英美文学教学的课堂设计

对英美文学教学的课堂进行创新是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最有效的方式。如今,英美文学教学大部分是采用教师讲课的方式,几乎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课堂氛围比较低沉。创新英美文学教学的课堂设计,首先应当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福尔摩斯?看没看过《福尔摩斯探案集》,哪位同学可以给大家讲一下?”福尔摩斯是由小说改编过来的,由英国小说家阿瑟•柯南道尔所著,至今福尔摩斯的形象仍然让人记忆犹新。教师可以借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福尔摩斯的电影,让学生观看完电影后用英语表述一下自己的观后感。在观后感的表述部分,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让学生进行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后感的表述,从中评比出表现优异的小组。同时在英美文学中也可以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仲夏夜之梦》,从中任选择一个戏剧情节,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情景创编。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了解英美文学,从中解读出人生真谛,其中蕴含的哲理会有助于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形成。实现英美文学的创新性教学,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兴趣与好奇心,利用学生善于接受的方式开展教学,其教学效果会大大提高,有利于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5.优化英美文学课程的设置机构

篇(6)

(一)原版电影辅助英美文学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一方面,现阶段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加深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理解已经成为可能。尤其是通过原版电影辅助英美文学教学,更是为作品的深入理解奠定了基础。通过电影这一媒介,使得枯燥、乏味、抽象的道理变得生动、具体、形象。加之,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学校的先进设备日趋增多,教学环境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人们接触外国文学的几率大大增加,而不再仅仅是借助书本上的内容获取知识。另一方面,一些情况下,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理解往往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作品认知的需求,如果单纯依靠教师的课堂讲解,就不能使学生完全掌握和理解英文文学中的深层内涵,有时文学中的这种深层含义是需要学生自己去领会的,此时就需要辅助原版电影加深学生的理解,学生可以通过电影的演示,寻找未知的答案。此外,许多的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都是典范,具有代表性,这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英美原版电影,可以使学生直接接触到更标准的外国语言,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学生的英语能力就会大大得到提升。而且在观看原版影片的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对英美文学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二)原版电影辅助英美文学教学的相关策略

首先,了解原版电影的背景。在观看原版电影之前,教师需要向学生交待影片及作者的相关背景然后提出一些和影片相关的问题。一方面能够增加学生观看影片的目的性,而不是盲目地看个热闹;另一方面还能够使学生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这种方式能够增加教学的针对性,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其次,观看原版电影不是最终目的,只是一种形式,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掌握和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形式。因此,学生在观看完影片,对相应英美文学有了一定理解的基础上,应多多鼓励学生写读后感悟、体会等,同时还可以开展一些团体活动,如报告会、心得分享会等,让学生对电影和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进行分享和讨论,一方面能够加深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理解,另一方面还能提升学生对作品的欣赏、鉴赏以及分析能力。这才是原版电影辅助英美文学教学的主要目的。

二、利用英美原版电影辅助

英美文学教学的策略英美原版电影只是学生提升自身文学作品鉴赏以及理解能力的辅助工具,并不能完全地用原版电影将文学作品取而代之,最重要的是通过原版电影去引导学生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原著。首先,要选取最能代表原著精神的影片,利于学生对原著的理解。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影片最能体现出原著的精神,而且无论是影片中的语言还是人物情节都对原著进行了最佳的诠释。学生可以在对影片理解的基础上,对原著进行阅读,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对原著有更深的体会。其次,要鼓励学生观看完整的原版电影。一部完整的原版电影能够使学生对原著的理解达到最佳的效果,但是由于课时的限制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在课堂上难以将原版影片进行完整播放,这种片段式的影片不利于学生领悟原著所要表达的内容。此时,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在业余时间观看完整影片,并给学生布置一些与影片相关的问题以检测学生的观看和理解效果,同时还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从而增强影片的理解力。最后,对影片进行剪辑,实现对比式教学。无论是何种课程的教学,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效果,最有效的就是采用针对式的教学方式,即结合授课的内容,播放与其相关的部分影片。英美文学作品的教学也是如此。对影片进行合理的剪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与授课内容有关,应该包含作品中内容比较丰富、有着较深的文学意义,以及教师难以向学生讲述或者作品中情感难以表述的内容。以此实现文字与影片的结合。在许多情况下,一部相同的英美文学作品都是由许多不同的影片来诠释的,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可以用几种不同的剪辑影片实现对比式教学,考察学生对不同影片之间表达情感、思想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篇(7)

摘要:为帮助大家撰写论文,求学网为大家带来了现代文明的悲剧,希望您能提出更多好的想法!

一、瓦尔特·莫雷尔的悲剧

1.工业文明的烙印

小说中,瓦尔特·莫雷尔整天酗酒,在妻子眼中是不负责任的丈夫,在孩子眼中是粗暴的父亲。他们不喜欢他,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厌恶他,他与家庭的关系十分恶劣。“家人常常回避,躲开他,当他一离开,他们解脱似的松了口气。”在他妻子看来,他只意味着工资和生活来源。他真的是恶劣到连他的家人都讨厌他的地步吗?这一切都是他的错吗?事实并非如此。分析酿成他的悲剧有如下一些原因:我们知道,瓦尔特·莫雷尔是个煤矿工人,他的工作环境是相当艰苦的。他们像老鼠一样活着,直到晚上才走出矿井转转。他们辛勤工作,只为过上温饱的生活。“他从来只带两片面包和一点黄油到矿井吃,所以一个苹果或橘子对他来说就是难得的乐事。当她拿出一个给他时,他总是非常高兴。”他喜欢大,尤其喜爱大清早穿过田野,从树篱上摘下一根花茎,在嘴里咀嚼一天,齿颊留香,这样即使在矿井里也像是在田野上那么开心。但是在他那个工业化的时代,这只是个梦想罢了,他几乎没空去如此亲近大自然。他爱护自己的家庭,但总是太累而无法表现出他的关心。保罗出生的那天,他正在一个破棚子里干活。当收工时间到了,他的活却没干完。一起干活的帕克已经走了,他一个人留下来,觉得非常难过。“他已经干疯了。”阴雨天,他一点情绪也没有,拖着腿走在花园泥路上,又累又烦。所以当波尔夫人出现在门口,告诉他妻子情况不好、生了个男孩时,他只是嘟囔了一句,放下东西,坐进椅子里拿杯酒喝。他已经筋疲力尽了。此刻对于他来说,妻子的虚弱,儿子的降生,都无关紧要。所以这时去看他的妻子无疑是十分艰难的。当他站在床边,他只会问:“呃,你还好吗?”然后就不知该说什么了。当他喃喃自语道:“上帝保佑!”他的妻子觉得好笑,因为她明白他只是形式上的祝福——装出的父爱,他心中毫无感觉。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这是天性,但对瓦尔特来说,似乎难以做到。但内心深处,他的确想这样。这一点,从莫雷尔夫人怀孕时,他对她的关心不难看出。只是工业时代的繁重劳动压得他无力去爱。当然,他也对自己的境遇不满,因为他卖力地工作,工资却十分微薄。“他讨厌矿主,但他也只能咒骂矿主几句。”但又不知怎样去改变,只能徒劳地嘲讽矿主,反而使情况更糟。

篇(8)

2基于美学视角下英美文学的模糊性翻译技巧

审美模糊性是英美文学作品广受好评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应该基于美学视角下去理解和表达原作品含义,再用我们汉语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将原作品中的美学意蕴表现出来,达到原作品美学、美感的再现。本文经过研究分析,总结出模糊性翻译主要有以下几点技巧。第一,取原作品中模糊描述、使翻译文本中再现美的技巧。该技巧是现阶段英美文学翻译使用中的最为广泛技巧之一。但是,在使用该技巧时,我们要注意,要求我们翻译人员要对原著作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认识,能够抓住原文中的美感脉络,这样在翻译过程中才能不被局限,才能将著作中的模糊性在中文翻译中体现出来,读者通过阅读后能够感受到强烈的意境之美。采用这种技巧成功翻译了多部英美文学作品,例如在《达·芬奇密码》中译本中,对于形容作品中人物时用到了这几个不常用的词汇,如污秽而憔悴、一片暗色的胡碴等,这些词语在我国国内作品中几乎没出现过,而这就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原著作中的模糊性而使用的词语,充分地再现了原文的意境美、模糊美,使得对人物的形容栩栩如生,在读者阅读时一下子就能想象到这个人物的真实形象,进而帮助读者体会文中更深刻的内涵。第二,要善于采用最佳关联、保证意境美的翻译技巧。我们知道,最佳关联是采用任何语种交流、交际时所坚持的重要原则,对于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美翻译时,我们应该着重考虑到这一问题。同时,在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对于意境保真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译作者用形象的语言艺术,再造原文的意境美,从而使广大原文作者的意图与中文读者在审美期待上存在较好的吻合。再例如,在R.Frost的DustofSnow中,译文作者将“snow”、“crow”、“hemlocktree”翻译为“大雪”、“乌鸦”、“寒林”,由此再现出原文中静穆、悲凉的文学意境,表达了主人公一天中的淡淡哀愁。

篇(9)

2.教材建设落后的问题。如何选用一套合理实用的英美文学课的教材,使学生深刻理解作家作品、文学思潮,而不概念化具有一定难度。虽然英美文学的教材种类繁多,也有很多脉络清晰的优秀教材,但是时间跨度极大,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无从讲起,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望而生畏。因此,学生普遍反映在学习完英美文学课之后,只能记得一些重要的作家及其作品名,而缺乏对作品内容的深刻理解,这就导致无法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二、英美文学课的改革途径

1.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英美文学课的改革必须先打破传统“填鸭式”授课方式。在课堂教学应根据英美文学的教学内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实现教学设计中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课堂教学应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加深学生对作品的印象,保证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此外,可开辟第二课堂,充分利用一些改编的电影、排演戏剧、诗歌朗诵比赛等方式丰富对文学和作品的理解,从而增强英美文学课的趣味性,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2.因材施教。由于生源素质不一,学生对文学爱好程度不同,因此对文学兴趣特别浓厚的学生,应具体分析其对文学知识的需要,可对其提供帮助,努力拓展文学深度,推荐作品使其拓展阅读量。而对文学兴趣不浓的同学,应积极鼓励他们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视角,着重培养其文学知识的鉴赏能力。

3.师资的配置与培养。文学教师的师资队伍应合理化,由资深老教师传授经验于年轻教师。同时,为教师提供各种各样培训、深造以及访学机会,提升高校教师的英语文学水平和业务素质,从而使更多的教师能够胜任英美文学的教学,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

篇(10)

而这些不同所包含的深刻内涵是除了母语国家之外所不能贯彻理解和掌握的。英国是英语的发源地,所以英式英语往往会因为文化传承以及其,漫长的发展历史而表现出一定的“正宗”优势,但是这也同时会导致文学评论家们在使用英式英语的时候不能够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当然,这种在文化传承下形成的限制也是一种对传统尊敬,将英式英语久经历史沉淀的庄严与稳重完整的表现了出来。

虽然美式英语一定程度的将英式英语的大体继承了下来,但是也会因为地域、文化、制度等的影响造成美式英语变得更加具有革新性和叛逆性。还可能是因为美式英语的历史背景比较单薄,没有那么多思想上的限制,而且美国文学史上的作家们在创作文学作品时又表现的异常极端创新,尤其是在1930年之后,涌现出了各个流派的作家,并陆续获得了诺贝尔奖,使得美国文学体呈现出了全新的精神面貌。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同时影响了文学评论者们在英语应用时具有较高的开放程度,正因为如此,美国文学评论相较于英国文学评论来说显得更加自由、创新。除此之外,美国文学评论极易激发文学创作者们的创作激情,使文学思潮得到进一步的开化,这就是美国文学之所以能够在世界文坛上后来居上的主要原因。

二、文化内涵的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与美国文学评论不同的是,英国文学评论一直都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挣脱之间挣扎的。17-18世纪,英国文学评论的创作手法从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转变到具有荒诞的特征,这都充分说明了在这个时期英国文学评论都是一直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打破间纠结与抗争的。但是,自20世纪以来,文学评论家们开始对传统的理论进行思考与审视,这就造成了英国文学评论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英国文学评论界除了伊格尔顿TerryEagleto之外,再也没有出现有影响力的文学论家。解构主义、结构主义以及后殖民主义等文学理论都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英国文学思想的影响。英国文学评论的发展趋势是向着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权主义的方向进行的。并且英国文学评论与英国所具有的独特内涵息息相关的,可以说,英国文学评论的发展和变化是与英国时代的变迁分不开的。

正因为有了文学的产生,才有了文学评论,所以说美国文学评论的发展是与美国文学研究分不开的。并且美国文学受到其他文学的影响非常大,这主要是因为美国是殖民地国家。而其中对美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就是英国文学和印第安文学。尽管美国文学受到了欧洲大陆文学的深刻影响,但是也具有其独特的个性。美国文学是英国文学在美国这块肥沃的土壤上生根发芽,并且最终结出了新的果实,不可避免的是其有着部分的“遗传基因”,但最终还是会形成一个独立的、极具特色的个体。当然,美国文学评论也和美国文学具有同样的特征,美国文学评论也受到了欧洲大陆文学的深刻影响,尤其是受到英国文学和印第安文学的影响,但是美国文学评论也在其中发展出了自己独有的特点。

上一篇: 课程与教学论论文 下一篇: 社会论文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