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30 10:35:3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传播学毕业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毕业论文致谢语。如今,伴随着这篇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稿,复杂的心情烟消云散,自己甚至还有一点成就感。那种感觉就宛如在一场盛大的颁奖晚会上,我在晚会现场看着其他人一个接着一个上台领奖,自己却始终未能被念到名字,经过了很长很长的时间后,终于有位嘉宾高喊我的大名,这时我忘记了先前漫长的无聊的等待时间,欣喜万分地走向舞台,然后迫不及待地开始抒发自己的心情,发表自己的感想。这篇毕业论文的就是我的舞台,以下的言语便是有点成就感后在舞台上发表的发自肺腑的诚挚谢意与感想:
我要感谢,非常感谢我的导师许静老师。她为人随和热情,治学严谨细心。在闲聊中她总是能像知心朋友一样鼓励你,在论文的写作和措辞等方面她也总会以“专业标准”严格要求你,从选题、定题开始,一直到最后论文的反复修改、润色,许老师始终认真负责地给予我深刻而细致地指导,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正是许老师的无私帮助与热忱鼓励,我的毕业论文才能够得以顺利完成,谢谢许老师。
我要感谢,非常感谢邱铮学长。正在撰写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他,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帮助我搜集文献资料,帮助我理清论文写作思路,对我的论文提出了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对学长的帮助表示真挚的感谢。
我要感谢,非常感谢xx学弟们。他们为我提供了写作论文的重要工具——电脑。甚至为了让我方便进出他们的寝室专门为我配备了一把钥匙,而且四台电脑的密码也都一一告知于我,任我选用,让很非常感动。对学弟们的支持和帮助表示万分感谢。
我要感谢,非常感谢自己。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自己总是积极主动的,主动与老师同学们沟通,不耻下问。通过写作论文,我更加深刻理解了“态度决定一切”这句话。
近几年国内关于高校新闻教育改革的讨论,其实质是在探寻新闻教育如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符合媒体和社会需要的新、闻传播人才这一新闻教育的本质问题。目前,在我国新闻传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确很多,既有宏观层面的体制性问题、学科内在矛盾问题、教育学术化导向问题,也有微观层面的课程体系问题、师资队伍问题、实践教学问题,教学方法问题等。当前的讨论围绕宏观层面问题的居多,如招生规模、办学体制、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关系等,而对微观层面问题关注的较少。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新闻学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基本明确了,但新闻学教育改革的小方向依然不清,改革路线不具备现实性,改革内容不具有操作性,改革没有近期目标。教育改革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因此,本文试图从微观层面探析我国新闻学本科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改革新闻学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一环——毕业论文(设计)提出基本构想和改革方法。
一、人才培养目标:教育灵魂的迷失
人才培养是教育的首要目标。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审视新闻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或许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刻的看到我国新闻教育的迷失和困境。
1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认识模糊。
国内高校对新闻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认识模糊由来已久。教育的第一要务是培养人才。确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出发点。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成为掣肘新闻教育改革的关键。新闻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一个简洁明了的答案是:培养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可是翻开国内高校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看,很少有高校能够明确提出是为新闻媒体培养一线的记者、编辑的。新闻工作者这一称谓往往被“新闻从业人员”、“新闻传播人才”、“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取代。这里反映出的问题不是简单的概念变换,而是新闻学教育自身定位的基本问题。
现代新闻学教育自诞生以来,一直把培养职业记者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不同时期争论的主要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记者,如何使学校培养出来的记者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包括在当今美国对新闻学教育的争论,依然是围绕培养“专家型记者”还是培养“融合型记者”展开。无论怎样改革,培养职业记者的目标没有改变。反观国内,新闻学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语焉不详、笼统模糊,方向迷失。这与没有认清新闻学教育和传播学教育的联系有关。恰恰由于这种对新闻学教育_和传播学教育相勾连的认识误区,导致新闻学教育发展中出现了“培养记者编辑的新闻教育被培养非记者编辑的新闻教育和传播学取代”的局面。在当下学界对新闻学和传播学的界限差异都没有理出头绪的前提下,盲目用传播取代新闻是弊大于利的,用笼统的传播人才完全代替新闻人才也是不可取的。这样做的后果就是社会、业界和学生都怨声裁道。
2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有着较大的差距
如果就本科层次的新闻学教育而言,不管是研究性大学的新闻院系,还是教学型大学的新闻院系,其人才培养目标应当是一致的,那就是培养合格的抑或是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其差别可以是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区别等。依托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起来的课程体系必然是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的。在代表美国最高水平的新闻院系里,密苏里新闻学院本科教育中“只有25%的课程是新闻、专业课程,75%是其他课程,包括历史、政治学、科学等等”,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新闻专业的128个学分中,新闻学课程最多只占44个学分,剩余的80多个学分中,65个学分必须修完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和艺术课程。”哥伦比亚大学新闻教育的特点是“课程设置完全以新闻业务为核心,正如他们自己宣称的不讲理论,只讲实践。”
反观国内高校新闻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是“一个在新闻言新闻的、相对自我封闭、自我运作的课程构架”,即使像人大、复旦这样一流的新闻学院里,依然是过度强化新闻类课程,新闻类课程占60%左右。通识教育中除掉政治类的两课、外语、体育、计算机外,真正属于文、史、哲、艺术类的课程凤毛麟角。新闻类课程中又以理论讲授为主,最优秀的教师不是讲授实务型课程的,而是讲授理论的。课程设计多年一贯制,没有课程更新,课程建设跟不上时展的步伐,新课程中讲授概论的多,讲授实务的少。所以,媒体人士反映“很多新闻学院设置了各种课程,但这些课程培养的人90%不实用”。课程体系的种种缺陷不足以支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要对现有的的课程体系进行伤筋动骨的梳理和调整,恐怕又会遇到许多现实的阻碍,比如一些地方高校在设置课程体系中,不分学科、专业,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建立全校所有专业的大一统的通识教育课程,各个专业很难依据专业特点进行合理的课程安排;再如新闻学专业教师自身对新闻类课程难以割舍,既不愿面对无课可带的局面,也不愿让把自家“山头”拱手相让他人等。这些都导致课程体系的改革大多停留在研讨阶段,付诸实施者少之又少。
3实践教学脱离实践,人才培养纸上谈兵
“中国新闻教育重视实践却脱离实践”,“是学界和业界比较公认的新闻教育的核心问题。”一方面,高校新闻院系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有系统、严密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可谓不重视实践教学;另一方面,实践教学在执行过程中却走了样,达不到人才培养的目标。比如一些高校实施的小实习(学年实习)、大实习(毕业实习)方案,尽管在教学时间上保证了学生要有足够多的时间到媒体实习。但是这些实习的质量究竟如何?是否能够达到实习的目标和任务?恐怕新闻院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心里都没底。这是因为在现阶段,媒体在市场化、企业化过程中,不愿承担高校学生的实习任务,多数高校实施的,各种实习都是依靠教师私人关系联系的,难以从制度上确保实习的规范化;媒体的指导教师也不愿承担指导实习生的义务和责任,如有的实习生在媒体实习过程中发生了人生意外事故,或采写稿件出了问题,而给媒体和记者本人带来了麻烦。更主要的是高校在这些实习过程中,高职称高水平的教师忙于科研,不屑于指导学生实习,这些实习的任务往往由年轻教师或辅导员担当,实习效果自然可想而知。再如,高校新闻专业的实验室教学、业务课程教学中,教师只满足于课内教学任务的完成,疏于指导学生在实验室开放、第二课堂中的实践。这和美国新闻院校“希望教师能够非常努力的工作,花很多时间同学生见面交流,阅读而且一行一行地修改他们的作品。教师是否会专心投入到每个学生身上,这才是最重要的”,“新闻学院对教师的要求也很特别,教师每周都要给学生改很多作业,改作业花的时间往往是上课时问的若干倍”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此外,我国新闻教育的一些好的传统也被丢弃,如教师高校和新闻媒体之间的有序流动等等。导致实践教学的边缘化和非中心化的原因很多,既有体制的客观原因,也要人事人力的主观原因。究其根本原因,这与目前国内普遍流行的以学科建设和科研导向的人事评价制度有直接的关系,教师普遍埋头于科研学术工作,缺乏教学创新的动力和积极性。一所以,无论从何方面看,只要高校现行的唯科研学术是瞻的体制不变革,重视实践教学就永远是侈谈,搭建校园一体化新闻实践平台也只具有形式的意义。
4学术型的师资队伍难以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在急功近利的目标驱动下,各个高校人事选拔制度的门槛普遍提高,非博士者无法进入高校的师资队列中。俨然,高等教育打造的是一支学术型的师资队伍。针对这种现象,新闻教育界早有有识之士对此提出批评:“在我国很多高校中流行的招聘教师必须要有博士学位的‘一刀切’的选拔标准和只以纯学术成果评价教师水平的管理思路,其实并不利于新闻业务课程的教学改革。”。这是因为:学术型教师的辛要精力在“学术文章”上,不愿在教学上面花费时间精力,不愿把很多时间花在一字一句批改学生写作的报道文章上,也不愿把大量时间花在对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的指导上;学术型教师没有媒体实践经验,就像没有上过战场的军事教官在指导学员如何打仗一样,这样如何能培养出高质量的新闻工作者,从国际新闻学教育发展趋势看,建立一支由“实务型教师”和“学术型教师”组成的融合编队是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的。这种既有学术高度又有专业高度的师资队伍,能够充分满足学生对“学”和“术”等各类知识的需要,能够担当起培养富有深厚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富于崇高职业理想、掌握各种媒体技术能力的新闻工作者的重任。
但是,限于国内高校不具有办学自、院系没有人事权、从媒体到高校的人事流动渠道不畅等各种因素,充实部分优秀的“实务型”媒体人士到高校的师资队伍中来还只能是一种设想。即使这些“实务型教师”被聘请进来,如果相关的教师评价机制不发生改变,这些“实务型教师”也会无法立足、会被早早淘汰出局。
总之,只要中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体制性因素不发生根本的变革,新闻教育要想在微观层面上的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改革、突出实践教学等方面有所创新和变革,来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都是不切实际的理想和空谈。当然,这些问题在不远的将来或许会有所改变,但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根本性变革。
二、现实选择:以改革毕业论文(设计)为突破口
通过以上对新闻学教育微观层面问题的盘点。我们看到新闻学基本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难以克服的因素,似乎新闻学教育改革进入了死胡同。其实不尽然。从表面上看,新闻学教育的改革遇到的宏观和微观上的种种问题,矛盾处处存在,改革的掣肘和障碍重重。但是,新闻教育改革的现实性选择完全掌握在新闻院校的管理者和广大教师手里。只要我们有勇气面对现实,承认不足,积极创新,完全可以做新闻教育改革的实践者,从局部的微观层面改变新闻教育中存在的硬伤和漏洞。新闻教育改革有不少现实的路径(如教学方法的改革),其中最先改革的应当是作为高校教学实践重要一环的毕业论文(设计)。
1以毕业设计(新闻作品)取代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长期以来都被视为考察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但是在新闻学等同于一般人文社会科学的背景下,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却要以写学术论文的这种方式来结束其职业训练,似乎有些滑稽。毕业论文美其名曰是考察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检验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成效。但是这种考察的方式却背离了新闻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一新闻学教育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管是应用型人才,还是复合型人才,他们都是新闻工作者。当然,如果一些大学认为其新闻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术型人才则另当别论。我们衡量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的标准是什么?显然不会是新闻工作者学术研究的能力和水平,而是作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理想、人文精神和职业能力。既然如此,新闻学教育为什么会把毕业论文作为考察学生学习成效的最后一道关口呢?这个悖论却长期存在于新闻教育之中。恐怕这笔账就不能赖在教育体制上面了。我想,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新闻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出了问题。
用新闻作品取代毕业论文在国际上已经成为新闻教育界常规的做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的《新闻学院课程模板》中就要求新闻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可以用新闻作品替代毕业论文。新闻学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以毕业设计(新闻作品)取代学术论文符合专业发展的基本逻辑和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新闻学专业毕业的学生走出校门进入媒体,就应该能够胜任媒体的实际工作需要,是一个标准的记者编辑。媒体检验其是否合格,主要看其是否能够担当起各种新闻采写任务,是否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新闻报道的技术手段完成新闻作品。表面上看,这是对学生是否掌握新闻工作所需要的“术”的检验,实质也包括了对学生是否有“学”的检验。一个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新闻作品包含了“学”和“术”两个方面的水准。因此,是否能够采写出合格乃至优秀的新闻作品自然应该成为新闻学专业检验学生的标准尺度。
以往的毕业论文只是考察了学生是否有“学”,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对于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这种“学”的水平和素养,不应该通过学术论文得以表现和张扬,而应该通过他所创造的新闻作品来实现和反映。因为新闻记者的终身职责就是通过大量的新闻报道来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大学毕业时的新闻作品就是其人生价值自我实现的起点。一个好的新闻作品往往是“学”和“术”的集合体,它渗透了记者的人生智慧、社会敏感、学养学识。“术”依托“学”而存在,“学”凭借“术”而表现。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毕业论文考察不了学生“学”和“术”结合的水平,只能看到学生掌握的“学”,看不到学生掌握的“术”。更何况,此“学”非彼“学”。学术论文考察的是学术之学,新闻作品考察的是智慧之学、人生之学。就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角色看,其拥有智慧之学、人生之学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其拥有的学术之学。
2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评价体系
以毕业设计(新闻作品)取代毕业论文,必然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评价指标体系。这样才能把握好对毕业设计(新闻作品)评审的客观性、公正性。
毕业设计(新闻作品)评价体系的核心应该是媒体的而非学院的。也就是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指导教师和评审委员会在考察学生的毕业设计(新间作品)时的标准应该是媒体的标准,而不能是学院的标准。一言以蔽之,就是看被评审的新闻作品是否达到了媒体刊播的标准和要求。这项评价原则不能说太高,也没有超出人才培养方案中对本科学生的能力‘要求。对于新闻学专业来说,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要和社会需要、媒体需要实现“零距离”对接,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在校内是准记者,走出校门就是记者。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即将从高校毕业的新闻学专业的大学生的能力和学识都应该也必须达到媒体的要求,即使不是对优秀记者的要求,起码也是对合格记者的要求。因此,对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评价原则不仅包括各种新闻要素,还应当包括政治要素、受众要素、市场要素等。
对新闻作品的评价难以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在新闻实践中对同一个新闻作品见仁见智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对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评价不同于以往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作业的评价。对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评价既要从新闻作品的基本规范着手,比如新闻真实性、新闻趣味性、新闻五要素、写作技巧、内容完整等;还要把选题意义、内容深度、新鲜新颖、新闻时效、标题引人瞩目、细节丰富、采访过程等因素作为评价指标。
新闻因媒体的差异分为报纸新闻、电视新闻、广播新闻。对这三种形态的毕业设计(新闻作品)要分别建立各自不同的评价体系。既要考虑不同形态,的毕业设计(新闻作品)在内容、形式、表达等方面的共同之处,还要考虑它们各自的差别。如电视新闻还要把拍摄技巧、画面质量、编辑技巧等作为评价指标。
3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新闻作品)制作过程中的作用
1999年1月号的《ComPuterworld))刊登了微软毕业论文董事长比尔.盖茨访问记,使用的标题便是《未来走向纯数字化》。比尔.盖茨预言:“随着硬件、软件的进步,一切的一切都将数字化。我相信,今后10年图书、音乐和照片都将走向纯数字化,从作者到读者都将采用数字化方式。”数字技术在信息处理和传送方面的巨大优势使得它和新闻传播的结合变得顺理成章。传统媒体的数字化和新型网络媒体的出现,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对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尽管尼葛洛庞帝将“比特”褒扬得近乎无所不能的观点受到一些人的批评,尽管“数字化将决定我们生存”的论断也受到广泛质疑,但几乎所有的人都无法回避眼前的事实:数字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新闻传播领域。因此,探讨数字技术对新闻传播的影响非常必要。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这方面的研究进行得比较早,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便有社会学家和技术专家开始研究这一问题,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有: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阿尔温·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和《未来的冲击》、约翰·奈斯比特的《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等。这些著作对数字技术的应用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给未来的信息社会勾勒了一个大致的轮廓。由于当时数字技术毕业论文的发展还处在初期阶段,这些著作对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运用问题,涉及甚少。直到1994年,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才明确地提出了“媒体世界改头换面”的说法,并且在书中提到了数字电视、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概念。
20世纪末,日本、英国、美国等数字技术发展较快的国家,开始出现了一批研究新兴网络媒体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桑野幸德的《数字革命新时代》、冈特利特的《网络研究:数字化时代媒介研究的重新定向》和泰普斯科特的《数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崛起》等。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的相关研究进展缓慢。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数字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以及国外相关学术著作陆续翻译出版(如上文提到过的《数字化生存》、《第三次浪潮》和((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等),国内一些学者开始涉足这一研究领域,并取得了较大的研究成绩。这主要表现在:1、相关著作和论文不断涌现。张咏华曾对((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和《新闻大学》上1996年至20世纪末刊载的论文内容进行分析,发现涉及传媒技术分析的文章总体呈增长趋势,均是从以往的个位数百分比增长到2570以上。在由新浪网、浙江在线和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创办的网络平台《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上,刊登了大量与此相关的研究文章。2、我国新闻传播学界举行的大型学术会议宣读的论文中,有关新闻传播新技术研究的论文比重大幅度上升。2007年12月15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举办了主题为“数字化背景下的媒介变革”研讨会。这次研讨会研讨的毕业论文中心问题就是数字技术对媒体的影响,与会专家研讨了数字媒介的最新发展趋势、人们使用新媒介的行为和特征,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问题。3、国家社科基金对此领域也非常关注。1996年以来几乎每年都有相关课题立项,如1996年项目《多媒体技术与新闻传播》、1998项目《网络传播新发展及其对策(研究报告)》、《新闻传播手段的数字化:现状透析与发展预测》,2000年设立的8个项目(包括《互联网对信息传播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影响研究》等)。
国内相关研究中,较有影响的著作有:孟群的《电视数字制作技术》、张丽和孟群合著的《电视新闻编辑与数字制作》、吴廷俊的《科技发展与传播革命》、阂大洪的《传播科技纵横》和《数字传媒概要》等。另有学术论文如:王忠岩的《数字时代的影像叙事空间》、张慧的《数字技术对电影的影响及其反思》、刘梅的《数字技术与知识类电视节目》等。
文学硕士论文写作技巧要点
一、 如何突出文学硕士毕业论文的学术性
硕士毕业论文是学术论文的一个重要的门类,学术论文则是最为常见的学术文体。学术论文是进行学术研究的凭借,是反映学术成果、传递学术信息的工具。可以说,“学术性”是学术论文所应具备的最起码的条件,也是学术论文区别于其他应用性文章特别是一般理论文章的本质特征之一。而从以往电大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情况来看,恰恰经常在学术性方面有所欠缺。因此,这里专门强调一下学术论文的学术性问题。
要使学术论文的学术性得到突出,必须在从选题到行文的各个环节上都有所注意,而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则主要应当在以下几个环节的安排上多下功夫。
一、本科毕业论文的地位及在完成培养目标中的作用
(一)从培养规格上看其必要性。毕业论文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环节,是完成培养目标及规格的有机成份。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业务知识与能力方面,培养目标及规格中要求:“……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具有较强的文学分析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能阅读和检索古典文献,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从上面的表述中可以看出,毕业论文工作正是完成科研/写作和检索资料等方面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不做好这项工作就无法实现培养目标及规格。
(二)从学员实际需要看其必要性。电大学员专科所学专业有相当一部分是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论文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挑战。因此,毕业论文的撰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学习、实践机会,提高其实际工作、学习以及科研能力。只有经历了论文写作的全过程,学员才能初步掌握学术论文的功用和特征,正确运用这一科研文体,反映研究成果,传播学术信息。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撰写学术论文,记录科研成果的意义主要就体现在知识积累和学术交流两个方面;从论文作者个人的角度来看,通过撰写、发表学术论文,将学术成果公诸于世,研究者个人的劳动成果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也才能使科学研究的社会价值得以实现。
(三)从提升电大教育的品牌角度看其必要性。从我们周围看,目前获取本科学历的渠道和途径很多。就论文来看,与其它高校相比,要求是高了些。这是树立电大质量意识的体现,是提升电大教育品牌的必然要求。
二、论文指导与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一)主观认识方面。如前所述,与其它高校相比,我们的要求过高过严,在教师层面也感觉过于苛刻,有抱怨情绪,给论文工作造成一定困难。学生层面,认识程度更是不够,在求易避难情绪驱使下,觉得好象是学校在为难他们,很不乐意。
(二)客观方面。就县级教学点来说,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学员工学矛盾突出,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论文撰写工作上来;二是一部分学员专科不是本科所学专业,在专业修养方面欠缺较大,尽管本科理论阶段学了一些课程,但从专业素养方面来说,仍显不足;三是资料的搜集渠道不多,给资料的搜集带来诸多不便;四是指导教师难聘,特别是外聘教师,不好管理,对我们的教学要求的理解有偏差,指导行为上不一致,把握不住要害。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措施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出版产业形态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出版企业迫切需要既懂传统出版又懂数字技术、既懂内容加工又懂市场经营的“双栖”人才。“产学研”结合是高校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最佳途径。目前,我国开设传播学教育的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开展联合培养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①共同联合申报学位点;②邀请科研单位、出版企业负责人兼职研究生指导教师;③共同开展课题研究;④邀请科研单位、知名企业中的相关专家在高校中开设新闻传播学课程;⑤其他可以充分发挥双方资源优势的方式。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作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直属的研究机构,其主要职责是通过对国内外出版业的现状、趋势与历史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新闻出版科学理论和技术支撑,为政府和业界提供全方位的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持。多年来,研究院以为行业培养和输送人才为自身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2005起开始与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以共同申报硕士学位点联合培养学生以及在高校开设传播学相关课程为主要培养方式。目前,研究院拥有博硕学术型出版专业导师9人、出版专业硕士导师4人。此外,还有多位科研骨干在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北京印刷学院、上海理工大学等高校中担任出版专业硕士、博士导师以及客座教授。经过10年的发展,研究院在出版人才培养方面已逐渐摸索出一条特色培养模式。本文拟从研究院人才培养的优势、目前存在的问题,以期对研究院进一步提高联合培养学生的质量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研究院开展传播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有着独特优势
研究院作为唯一的国家级新闻出版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师拥有丰富的科研工作经验
2005年研究院与上海理工大学联合申报传播学硕士学位点,获得成功。2007年与该校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联合培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研究生培养方式采用的是指导教师负责制,研究院导师负责学生的专业课程辅导、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写作以及学生实习期间出版实务操作。研究院每年承担并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及企业委托研究课题100多项。内容涉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对策研究及产业研究等多个出版领域。与高校所属的科研院所相比,研究院从事的课题研究具有更强的实际应用背景,所从事的研究方向有更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导师们在对出版理论知识进行研究的同时积累了丰富的出版实践经验,能及时掌握本学科的前沿领域及发展趋势,在指导学生方面更能够实现出版学科前沿教育与出版实践教学的结合。
2.以实际应用为主的课程设置
在信息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今天,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同时更需对新闻出版产业形态、行业发展趋势有一定认识和了解。基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是以培养高校的学术研究者和科研后备军为方向,研究院利用自身科研优势,开展“出版前沿系列讲座”,在强化学生对出版学科相关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拓宽研究生专业知识的覆盖范围及学生知识的纵深延展。老师会就当前新闻出版动态、主持实施的课题项目、数字出版运营态势等内容与学生们共同探讨、交流。具体课程涉及:国内外出版管理、出版“走出去”、文化体制改革、报刊改革、数字阅读与数字出版、出版法规等十多个方面。此外,还邀请学术界的专家和出版发行业内的知名出版单位的社长、总编辑来研究院开展讲座。让“讲座”具备理论性的同时兼具基础性、前沿性和宽广性,使学生通过课程教学有实质性收获,从而更好地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基于研究的专业实践
为使硕士研究生能将理论用于实践,增强独立工作的能力,高校在教学计划中会安排教学实习(生产实践)环节,但因为实训设备和场所的限制,教学实习往往都流于形式。科研院所每年承担大量国家重大的前沿研究课题,弥补了高校单独培养学生在科研实践能力方面的不足。高校学生在完成前期的基础课程后,来研究院跟随导师开展科学研究的实践工作,学生可以全程实践课题研究工作的各个环节,例如参与撰写课题任务书、可行性论证以及最终成稿的调研报告。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学生结合自己的研究兴趣,在导师指导下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与设计。根据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的需要,导师还会帮助学生到传媒门户网站、相关出版单位进行调研和实习,学生在实践中对数字出版、网络出版等新媒体出版形态及其实际运营有认识的同时,还很好地将得到的一手资料融汇到毕业论文的写作中,实现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完美结合,更提高了学生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习惯和素养。
4. 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应用型人才
培养视野开阔、熟悉行业实际情况,从理论与实际结合角度解决问题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是业内导师们的职责和任务。研究院在开展科学研究任务的同时,还承担多个国内外出版学术交流活动及重要学术会议。例如: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中国数字出版年会、中韩出版学术交流年会、中国民营书业论坛、中国传媒(创新)年会、中国期刊创新年会、输出版引进版优秀图书推介活动、全国出版业网站年会等。学生以会议承办方的身份参与到各学术会议的活动中,在联络媒体、邀请专家、撰写通稿的不同实践活动中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进一步提高联合培养质量的途径
研究院因为自身资源优势与国内新闻出版业界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同国内数家大型出版集团、报业集团、民营书业集团建立了产研合作基地,同国内多所高校及研究机构建立了学研基地,但因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利益分配等方面缺乏利益契合的共同点,研究院还没有将这方面的有利资源转化成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推动力量。此外,在管理制度方面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规范的管理体系。
基于研究院在“产学研”人才培养方面的基础,可以通过以下四条途径进一步提高联合培养人才的质量。
1.加强与业内知名企业的合作,拓宽培养渠道
新闻出版是一个科研理论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对实际操作性要求较高的行业,只有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出版、印刷、传播、编校岗位上进行实际操作,理论知识才能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研究院在进一步与出版社、期刊社、出版集团、网络新媒体等单位合作时寻找“产、学、研”三方可以深度合作的契合点,通过共享实验室、共建教学实验基地、共同开展课题研究等方式,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不同的实习单位,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开展实地调研,亲身体验传统出版、数字出版、网络出版乃至云出版等多种出版形态的优势和区别,对多种出版形态能有从理论认识到实践认识的转变和提升。
2.解放思想,加快研究生培养制度创新
2015年研究院在原有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对出版专业硕士的培养和指导工作。针对两种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培养,研究院应解放思想创新研究生培养理念。一是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根据行业发展变化适时完善和修订,让研究生在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能够更趋于实际应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二是在培养目标方面,学术型硕士注重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出版专业硕士则侧重学生的应用性和职业性。基于两种培养目标的不同,研究院需要在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基础上创新,在现有的框架下设计符合两种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创造学生和导师进行双向选择的条件,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导师在了解学生自身特长的基础上,确定个性培养方案和研究方向让学生有充分展现个人能力的实践机会,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意识的锻炼其科研创新能力。
3.建立更加密切的信息互通机制,提高联合培养质量
一、本科毕业论文的地位及在完成培养目标中的作用
(一)从培养规格上看其必要性。毕业论文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环节,是完成培养目标及规格的有机成份。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业务知识与能力方面,培养目标及规格中要求:“……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具有较强的文学分析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能阅读和检索古典文献,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从上面的表述中可以看出,毕业论文工作正是完成科研/写作和检索资料等方面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不做好这项工作就无法实现培养目标及规格。
(二)从学员实际需要看其必要性。电大学员专科所学专业有相当一部分是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论文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挑战。因此,毕业论文的撰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学习、实践机会,提高其实际工作、学习以及科研能力。只有经历了论文写作的全过程,学员才能初步掌握学术论文的功用和特征,正确运用这一科研文体,反映研究成果,传播学术信息。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撰写学术论文,记录科研成果的意义主要就体现在知识积累和学术交流两个方面;从论文作者个人的角度来看,通过撰写、发表学术论文,将学术成果公诸于世,研究者个人的劳动成果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也才能使科学研究的社会价值得以实现。
(三)从提升电大教育的品牌角度看其必要性。从我们周围看,目前获取本科学历的渠道和途径很多。就论文来看,与其它高校相比,要求是高了些。这是树立电大质量意识的体现,是提升电大教育品牌的必然要求。
二、论文指导与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一)主观认识方面。如前所述,与其它高校相比,我们的要求过高过严,在教师层面也感觉过于苛刻,有抱怨情绪,给论文工作造成一定困难。学生层面,认识程度更是不够,在求易避难情绪驱使下,觉得好象是学校在为难他们,很不乐意。
(二)客观方面。就县级教学点来说,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学员工学矛盾突出,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论文撰写工作上来;二是一部分学员专科不是本科所学专业,在专业修养方面欠缺较大,尽管本科理论阶段学了一些课程,但从专业素养方面来说,仍显不足;三是资料的搜集渠道不多,给资料的搜集带来诸多不便;四是指导教师难聘,特别是外聘教师,不好管理,对我们的教学要求的理解有偏差,指导行为上不一致,把握不住要害。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措施
(一)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首先在领导层认真学习领会上级电大关于论文工作的有关精神,从培养目标层面和提升电大品牌的角度看待论文工作;积极与省、市电大主管教师沟通,寻求帮助与指导;利用网络查阅普通高校对论文工作的信息,借鉴有益的作法,移植在我们的论文工作中来,形成自已的工作思路和模式。通过日常教学活动将这些思路和模式传达到教师中去,使大家形成共识,渗透在平时教学工作中。积极选派管理人员和教师外出学习,提高管理水平和指导能力,为论文工作奠定基础.
其次,向学员进行灌输。我们在新生入学后,即开展这项工作。在入学教育中,将三年的学习过程和要达到的培养目标给学生讲清楚,使每个学员都知道要做毕业论文,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关注论文撰写工作,注意收集有关信息和资料,为论文撰写作好思想上的准备。
(二)加强平时教学管理。毕业论文的撰写,需要大量知识的储备和积淀。因此,在平时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求主要课程的面授辅导教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将学科前沿问题介绍给学生,让有兴趣的学员积极思考、研究,为日后论文的选题打底。引导学员关注现实问题,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学生视野,不迷信,不盲从,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做法和程序
1.发放任务书。对于作论文的班级,开学第一次面授课即进行集中辅导,同时将毕业论文写作要求,时间安排,指导老师联系方式,指导老师简介等信息发给学生,人手一册,使其明晰工作任务,合理安排时间,按任务书的程序进行。
2.学员选定题目后,由指导老师将所指导学生的题目统一送指导小组进行审定,严把选题关。待论文提纲出来后召集所有指导教师开会,集体审核以免出现雷同现象。
3.初稿完成后,召集指导教师会议,通报情况,解决在写作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4.论文完成后,由指导教师将论文正稿、指导记录表送学校论文指导与答辩工作领导小组,电子稿发往学校公用信箱,学校组织有关人员逐篇进行审阅,若出现不合格的,责令其修改,直到符合要求为止。
(四)严格要求与关爱学生相结合
1.在集中辅导时,要求学员和指导教师必须参加,使指导教师和学员都知道各自面对的任务和工作目标、时间安排,各个过程环环相扣,人人服从大局,强化过程管理。同时将论文要求的全文放在网上,各自完成自己的工作职责。学校安排专人对各个环节进行督查和指导,使整体工作按部就班进行。
2.在执行标准时,无论是谁,坚决按论文标准执行,在标准面前人人平等,坚持底线不动摇。
3.对于那些在写作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和有抄袭现象的学生,要求指导教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耐心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其端正态度,认真修改或重写,不能与学生发生对抗情绪。
4.将论文写作情况及时在网上通报,对共性问题指导信息,起到督促和激励作用。
5.对指导教师的职责、权利和报酬,指导之始就明确,报酬与效果挂钩,做到奖惩分明。
参考文献
这次毕业论文能够得以顺利完成,并非我一人之功劳,是所有指导过我的老师,帮助过我的同学和一直关心支持着我的家人对我的教诲、帮助和鼓励的结果。我要在这里对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感谢我的指导老师——王香平老师,没有您的悉心指导就没有这篇论文的顺利完成。
感谢班主任牛永斌老师,四年的生活相处不久,却从您身上学到了太多,必将终身受益。感谢所有教授过我课程的暨南大学的老师们,是你们诲人不倦才有了现在的我。
感谢我的父母,没有你们,就没有我的今天,你们的支持与鼓励,永远是支撑我前进的最大动力。
感谢陈小烦,安农礼堂里挥汗如雨,日月湖畔闲庭信步,绿荫场上把酒言欢……最难忘的记忆里都有你身影。感谢一起欢笑一起惆怅的日子,不论何时,请不要忘记最初的梦想。
感谢馨悦,最黑暗的日子我们一起走过,为了梦想,我们永不放弃,总有一天,我们会在梦想的天堂再次相遇。
感谢Becky帮忙校对,论文的顺利完稿也有你的功劳;感谢总在家里的Helen,每次回来都是在“革命”最需要的时候,感谢你的悉心照顾。四年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感谢我们一起经历的点点滴滴。
感谢身边所有的朋友与同学,谢谢你们四年来的关照与宽容,与你们一起走过的缤纷时代,将会是我一生最珍贵的回忆。
小烦的论文致谢:
感谢王香平老师为我的毕业论文提出的宝贵意见,有了您的帮助才有这篇论文最终的顺利完成。
感谢班主任牛永斌老师的愤怒、幽默、睿智、煽情和最后的归隐,您为我们打开了窥探世界的另一扇窗。
感谢我的父母一直以来无私的关怀,你们永远是支撑我前行的最大动力。
感谢曾经躲进小楼成一统的2418,感谢那里的欢声笑语、嬉笑怒骂陪伴我走过三年难忘的时光。感谢西湖畔天马行空的磊磊猫,感谢金陵城聪明伶俐的王英雄,感谢嘉陵江边沉醉动漫王国的妙妙吕。(排名不分先后)
感谢现在的2404陪伴我走到最后分别的时刻。感谢你们为本论文的完成提供的无私帮助。感谢你们在我为论文消得人憔悴的时候为我带来的“女神营养套餐”。谢谢妙妙、亚男、Lily、。(排名不分先后)
感谢不会放弃梦想的王小呀同学,感谢曾经的天真和现在的患难与共,感谢操场上留下的脚印和不知去向的啤酒罐。
感谢八爪鱼和卡玛.陈一时无两的得瑟,祝愿你们在异国他乡平安快乐。
感谢所有校园里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来过的和走了的人,愿你们珍惜握在手里的现在。
妙妙吕的致谢:
感谢在写作本论文时暨南大学珠海学院对于我的帮助,特别是指导本篇论文完成的危磊老师,更是提出了很多宝贵的修改意见。
感谢珠海学院的青山绿水,教导过我的老师,你们的人格魅力永记我心间。身边的同学和朋友,有你们,我的大学才算完整。寝室的密友,你们的天赋犹如上天恩赐;你们的纯洁就似湖水清澈。感谢考研时的战友,那段光辉岁月不管成败,友情最可贵。
感谢那个神奇的宿舍:在90%时段里和我共进午餐与晚餐的陈“女神”,因为你,原来生活可以更美好;感谢“孙殿”,你的才智与个性将在我心田永流传;感谢王小可,因为你,使我明白一切皆有可能。
感谢柯柯,君君,西西,葱葱,Tracy,有你们这群老乡,让我有家的温暖。感谢祝愿为我电脑付出的技术劳作,阿雅同学无私的歌曲奉献,还有亚男,丽丽,在我伤心时的安慰,以及给予我笑容的你们。
感谢在网络空间里和我一起兴奋,愤怒,焦急过的球友,天涯海角的我们因为共同的爱好结成朋友,一起为球队的荣誉而战;感谢曼联,尤文图斯,拜仁,巴塞罗那,罗马,你们的战斗给了我无限激情。感谢在最后几个月里伴随我的《圣斗士》,《网球王子》,虽然知道自己Madamadadane,但是却一直燃烧着小宇宙。
最后,感谢四年的珠海时光,海滨的浪漫和纯真。深夜看球的泪水与欢颜;动漫时空里的感动和勇气;寒暑假往返时K201/202列车拥挤空间里的笑声;带我的菌菌编辑和小鹏记者的指导;感谢大学给我丰富的情感经历。
谨以此文献给抚养我20载的父亲,母亲和我光明的未来。
BECKY的致谢:
这次毕业论文能够得以顺利完成,是所有曾经指导过我的老师,帮助过我的同学,一直支持着我的家人对我的教诲、帮助和鼓励的结果。我要在这里对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首先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马至融老师。马老师在我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给我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和指导。从开始选题到中期修正,再到最终定稿,马老师给我提供了许多宝贵建议。
其次要感谢珠海学院所有曾经为2002级新闻与传播学专业任课的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牛永斌,老师们教会我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多的是对待学习、对待生活的态度。
感谢我的父母亲,你们是我力量的源泉,只要有你们,不管面对什么样的的困难,我都不会害怕。
感谢Alana,因为有你的帮助,我的论文得以顺利完成。感谢Helen,大学四年给我了那么多的帮助与鼓励,在我不开心的时候,总能让我开心起来。不会忘记,大学四年里我们一起渡过的欢乐时光,那些开心的日子,总是那么令人难以忘怀。
最后对老师,同学和家人再次致以我最衷心的感谢!
师傅的致谢:
四年一个轮回,四年前,我们随着世界杯的落幕而走进我们的大学,而四年后的如今要迎来世界杯的时刻我们又要离开,满是不舍与依恋却注定要走。
毕业论文正代表着大学的终结,完成它既有一种收获感,又有一种失落感,可无论如何它代表着我四年的努力,代表了我四年的历程。当它终于完工的时候,我不禁想起了很多人,很多事,尤其是辛勤培养我的老师们,谢谢你们!
感谢我的论文导师张家文老师,感谢张老师在我的论文完成过程中给与的指导与帮助,让我得以顺利地完成论文。
这次毕业论文能够得以顺利完成,并非我一人之功劳,是所有指导过我的老师,帮助过我的同学和一直关心支持着我的家人对我的教诲、帮助和鼓励的结果。我要在这里对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感谢我的指导老师——王香平老师,没有您的悉心指导就没有这篇论文的顺利完成。
感谢班主任牛永斌老师,四年的生活相处不久,却从您身上学到了太多,必将终身受益。感谢所有教授过我课程的暨南大学的老师们,是你们诲人不倦才有了现在的我。
感谢我的父母,没有你们,就没有我的今天,你们的支持与鼓励,永远是支撑我前进的最大动力。
感谢陈小烦,安农礼堂里挥汗如雨,日月湖畔闲庭信步,绿荫场上把酒言欢……最难忘的记忆里都有你身影。感谢一起欢笑一起惆怅的日子,不论何时,请不要忘记最初的梦想。
感谢馨悦,最黑暗的日子我们一起走过,为了梦想,我们永不放弃,总有一天,我们会在梦想的天堂再次相遇。
感谢Becky帮忙校对,论文的顺利完稿也有你的功劳;感谢总在家里的Helen,每次回来都是在“革命”最需要的时候,感谢你的悉心照顾。四年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感谢我们一起经历的点点滴滴。
感谢身边所有的朋友与同学,谢谢你们四年来的关照与宽容,与你们一起走过的缤纷时代,将会是我一生最珍贵的回忆。
小烦的论文致谢:
感谢王香平老师为我的毕业论文提出的宝贵意见,有了您的帮助才有这篇论文最终的顺利完成。
感谢班主任牛永斌老师的愤怒、幽默、睿智、煽情和最后的归隐,您为我们打开了窥探世界的另一扇窗。
感谢我的父母一直以来无私的关怀,你们永远是支撑我前行的最大动力。
感谢曾经躲进小楼成一统的2418,感谢那里的欢声笑语、嬉笑怒骂陪伴我走过三年难忘的时光。感谢西湖畔天马行空的磊磊猫,感谢金陵城聪明伶俐的王英雄,感谢嘉陵江边沉醉动漫王国的妙妙吕。(排名不分先后)
感谢现在的2404陪伴我走到最后分别的时刻。感谢你们为本论文的完成提供的无私帮助。感谢你们在我为论文消得人憔悴的时候为我带来的“女神营养套餐”。谢谢妙妙、亚男、Lily、。(排名不分先后)
感谢不会放弃梦想的王小呀同学,感谢曾经的天真和现在的患难与共,感谢操场上留下的脚印和不知去向的啤酒罐。
感谢八爪鱼和卡玛.陈一时无两的得瑟,祝愿你们在异国他乡平安快乐。
感谢所有校园里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来过的和走了的人,愿你们珍惜握在手里的现在。
妙妙吕的致谢:
感谢在写作本论文时暨南大学珠海学院对于我的帮助,特别是指导本篇论文完成的危磊老师,更是提出了很多宝贵的修改意见。
感谢珠海学院的青山绿水,教导过我的老师,你们的人格魅力永记我心间。身边的同学和朋友,有你们,我的大学才算完整。寝室的密友,你们的天赋犹如上天恩赐;你们的纯洁就似湖水清澈。感谢考研时的战友,那段光辉岁月不管成败,友情最可贵。
感谢那个神奇的宿舍:在90%时段里和我共进午餐与晚餐的陈“女神”,因为你,原来生活可以更美好;感谢“孙殿”,你的才智与个性将在我心田永流传;感谢王小可,因为你,使我明白一切皆有可能。
感谢柯柯,君君,西西,葱葱,Tracy,有你们这群老乡,让我有家的温暖。感谢祝愿为我电脑付出的技术劳作,阿雅同学无私的歌曲奉献,还有亚男,丽丽,在我伤心时的安慰,以及给予我笑容的你们。
感谢在网络空间里和我一起兴奋,愤怒,焦急过的球友,天涯海角的我们因为共同的爱好结成朋友,一起为球队的荣誉而战;感谢曼联,尤文图斯,拜仁,巴塞罗那,罗马,你们的战斗给了我无限激情。感谢在最后几个月里伴随我的《圣斗士》,《网球王子》,虽然知道自己Madamadadane,但是却一直燃烧着小宇宙。
最后,感谢四年的珠海时光,海滨的浪漫和纯真。深夜看球的泪水与欢颜;动漫时空里的感动和勇气;寒暑假往返时K201/202列车拥挤空间里的笑声;带我的菌菌编辑和小鹏记者的指导;感谢大学给我丰富的情感经历。
谨以此文献给抚养我20载的父亲,母亲和我光明的未来。
BECKY的致谢:
这次毕业论文能够得以顺利完成,是所有曾经指导过我的老师,帮助过我的同学,一直支持着我的家人对我的教诲、帮助和鼓励的结果。我要在这里对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首先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马至融老师。马老师在我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给我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和指导。从开始选题到中期修正,再到最终定稿,马老师给我提供了许多宝贵建议。
其次要感谢珠海学院所有曾经为2002级新闻与传播学专业任课的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牛永斌,老师们教会我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多的是对待学习、对待生活的态度。
感谢我的父母亲,你们是我力量的源泉,只要有你们,不管面对什么样的的困难,我都不会害怕。
感谢Alana,因为有你的帮助,我的论文得以顺利完成。感谢Helen,大学四年给我了那么多的帮助与鼓励,在我不开心的时候,总能让我开心起来。不会忘记,大学四年里我们一起渡过的欢乐时光,那些开心的日子,总是那么令人难以忘怀。
最后对老师,同学和家人再次致以我最衷心的感谢!
师傅的致谢:
四年一个轮回,四年前,我们随着世界杯的落幕而走进我们的大学,而四年后的如今要迎来世界杯的时刻我们又要离开,满是不舍与依恋却注定要走。
毕业论文正代表着大学的终结,完成它既有一种收获感,又有一种失落感,可无论如何它代表着我四年的努力,代表了我四年的历程。当它终于完工的时候,我不禁想起了很多人,很多事,尤其是辛勤培养我的老师们,谢谢你们!
感谢我的论文导师张家文老师,感谢张老师在我的论文完成过程中给与的指导与帮助,让我得以顺利地完成论文。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论电子竞技和游戏直播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系专姓别:______艺术与传媒系________业:_______播音主持__________名:_________汪涵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车颖
____________辅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6年10月25日
课题性质(打√选择)一、文献综述
设计()
论文(√)
我的研究课题是《论电子竞技和游戏直播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为了能更好的将自己的课题分析和研究的更加透彻,我通过上网查阅资料,查询大量的书籍和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并结合《腾讯游戏频道》《游戏风云》两档火爆电视节目和各大游戏直播平台,斗鱼,虎牙,全民TV,熊猫TV深度的了解到了电子竞技和游戏直播的概念定义。起源,发展,和现状。充分了解电竞直播的起源,发展,和现状,发现当下电竞产业和游戏直播节目存在的问题和一些针对存在问题的对策,并对本人的论文撰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前言】如今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游戏产业也进入了一个爆发式发展的时期,成为了一种新型文化产业,在这个过程中,游戏网络直播成为社会热点,作为一种大众传播活动,对它的研究极具时代意义、社会价值以及商业价值。电子竞技游戏网络直播行业是游戏产业的一种延伸,当下游戏产业是一个大热的新兴文化产业,游戏网络直播行业更是最前沿、最受追捧的行业,2016年电子竞技申奥成功更是达到了一时巅峰。但是电子竞技和游戏直播类节目仍然需要人们辩证客观地对待与认识。【主题】本文通过研究游戏网络直播兴起与发展的过程,阐述了对游戏网络直播的认识和了解,认为中国游戏网络直播行业的兴起是一个“从有到有”的过程,是基于技术的发展、市场的需求、政策的调控以及行业的创新才得以发展的,经历了萌芽期、成长期、高速发展期三个时期且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特点,最后才完成了游戏网络直播的平台化与泛娱乐化。但是尽管现在的电竞直播广泛的发展,还是存在着问题。本文将游戏网络直播和电子竞技类节目这一传播活动置于传播学视角下,对其传播者、传播内容、媒介、受众以及传播效果进行了简单有效的分析,进一步总结和归纳了游戏网络直播发展的泛娱乐化等特点。强调游戏网络直播是主播运用游戏网络直播平台为媒介向用户传递以游戏进程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的一种大众传播活动,主播与用户两者之间的交流是游戏网络直播产生深层次影响的基础,也是存在问题的关键所在。最后,以“斗鱼TV”“虎牙TV”为例针对游戏网络直播现存的非良性竞争,内容低俗化,直播视频版权,商业模式错位,代打,欠薪,版权,管理盈利问题进行了探究,对游戏网络直播产业的产业链机制进行了有效的思考,对其现在所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看法和相应的对策,认为游戏网络直播必须建立合理、完善的行业规范,通过法律约束游戏网络直播平台和主播,才能不断地取得良性发展,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文化。
二、设计(论文)主要内容
我论文的主要目的,是要对近年来电子竞技的兴起和游戏直播的电视节目加以简析、举例,从各大直播平台节目的成功之处着手,浅析电子竞技类节目和游戏直播类节目的发展与成长,并从中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通过研究游戏网络直播兴起与发展的过程和原因,表达我对游戏网络直播行业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对游戏网络直播这一传播活动,对其传播者、传播内容、媒介、受众以及传播效果进行了简单有效的分析,进一步总结和分析了游戏网络直播发展的特点。最后,以“斗鱼TV”“虎牙TV”为例针对游戏网络直播现存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电子竞技游戏直播节目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论文主要内容会有五部分来论证课题:第一部分:电子竞技和游戏直播的概念,特性;第二部分:电子竞技和游戏直播类节目的发展历史与电竞的兴起;(萌芽期)(成长期)(高速发展期)第三部分:电竞游戏网络直播兴起与不断发展的原因;第四部分:影响中国整个电子竞技产业发展的三大问题。第五部分:游戏网络直播发展存在的问题——以“斗鱼TV”“虎牙TV”为例
三、设计(研究)方案
1.资料查询法:查询游戏直播类节目和电子竞技的发展史;2.图书馆查阅有关电子竞技类大量书籍;3.收视各大直播平台斗鱼,虎牙,全民TV,熊猫TY等进行实际分析;4.在各大平台咨询了解,如:微信,微博,论坛及百度贴吧;5.通过网络调查了解,节目主播,各类型游戏的评论以及网友评价;6.与专家或业内人士沟通,更好的了解电子竞技类节目和游戏直播节目7.主动尝试:注册斗鱼直播平台主播亲身体验;
四、工作进度安排
准备阶段6月16日至7月16日撰写阶段11月1日至3月1日3月6日至3月10日4月10日至4月20日论文评阅阶段5月8日至5月20日答辩阶段6月份论文答辩论文评阅论文撰写中期检查论文定稿初拟题目10月24日至10月26日论文开题
五、主要参考文献
1.张志鹏.电子竞技直播的平台化研究[J].暨南大学,2015.2.王再兴《传播学视角下的中国游戏网络直播研究》兰州大学20163.张曦元.网络视频直播间资源优势与创新机制研究[J].云南艺术学院,20154.穆亚荣《电子竞技在我国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策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20135.张致远张宽胜《浅析中国电子竞技类节目的发展现状和未来方向》游戏风云20146.IT之家《首届电竞奥运会落户巴西LOL成为比赛项目之一》腾讯网20167.罗蕴军《浅谈全媒体联合直播电子竞技比赛的实践》新余市广播电视台20158.袁博《三大焦点带你解读电子竞技游戏网络直播第一案》法治周末2015(10)9.游戏动力《影响中国整个电子竞技产业发展的三大问题》电竞观察2015(12)10.百度风云《游戏直播平台竞品分析——斗鱼TV、虎牙直播》比特网2015(10)11.刘青.网络游戏直播平台现状概述[N].商,2015年29期.12.张雅欣郝瑛《电视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六、指导教师意见
签字:年月日
七、系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领导小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