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30 10:35:3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学校教育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学校教育论文

篇(1)

二、教育装备部门的努力方向

1.制定各级“教育装备准入制度”通过规范产品生产标准,严格筛查企业资质,剔除不符合装备条件的企业,净化教育装备市场。以学生桌椅为例,准入制度应对桌椅的价格、材质、形状、功用等做出限定,保证学校不管采购哪家企业的产品都能让学生在舒适、健康的环境中学习。具体来说,桌椅标准应因地制宜,以当地经济条件和学生体质条件为参考,规范合理的价格区间和高度标准,保证桌椅既便宜又适用。桌椅还应兼具抑菌和矫正坐姿的作用,更要将搬动时的安全性因素考虑进去,方便学生安全使用。这些因素同样适用于未来教室建设,未来教室就要做到无尘、无菌、无影,让师生都能告别“职业病”,减少粉尘可以有效保护教师的嗓子,改善光源则可以保护学生的眼睛。

2.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教育装备科研队伍教育装备的发展还是取决于人的作用,为解决教育实际问题,提升教育质量,教育装备部门可以组织相关教师建立起教育装备科研队伍,寻找和发现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将问题归类研究,并找到解决方法,最后交由公司研制生产出相应的教育装备产品。我校教师张士峰制作的教具曾荣获全国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一等奖,他制作的教具比很多专业教具生产厂商的产品都实用,但因为制作工艺的局限,在精细度和美观性方面还有所欠缺。如果将张士峰老师的教具制作理念介绍给教具生产商,让两者合作,并申请专利,投入生产,最后大规模应用,则可以在促进教育教学的同时推动企业的发展。

3.适时更新观念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教育装备的概念不断扩大,从仪器到装备,再到办学条件,甚至扩展到办学环境。教育装备部门应以EducationFacility(教育设施)为工作范畴,关注更多的内容。例如,学校食堂的墙壁也是教育设施的一部分。我校将在食堂“穹顶”作画并照相留念的机会奖励给成绩进步200名的艺术生,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学习。我们还倡导成立教育建筑学学科,因为往往搞建筑人的不懂教育,搞教育的人不研究建筑,所以有些楼房外观虽然漂亮,但很不实用。我校就自己设计了一幢楼,将阅览室“搬到”教学楼中,开辟出2000多平方米的空间供师生阅读使用。

4.把钱用在刀刃上,真正促进学校发展很多学校都建有录播教室,且不止一间,但往往都闲置在那里,或者单纯地利用录播教室控制教学过程,这恰恰是录播最不重要的功能。我校在改造时,将教室的一面墙都设计成单面玻璃,让教师、家长可以随时看到教室内的教学情况。

篇(2)

2武术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价值

武术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价值主要从武术文化对学生的道德修养、意志品质和民族精神这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2.1对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对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武术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受儒家学说的影响,把个人的道德修养放在很高的地位。我国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尊师重道、谦虚礼让、勤劳节俭、重义轻利、重信守诺、积极进取等美德为历代习武之人遵守和传承。为此,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在传授武术技术的同时,重视用传统武德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利于学生自信、自立、自强品德的形成。

2.2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日趋激烈的竞争,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由于学校教育自身存在的不足,不能及时的教会学生如何调节压力直面竞争。我国的家庭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从小娇生惯养,导致他们受挫能力差,心理素质差,面对竞争和压力容易逃避。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对武术套路的学习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体质,发展学生的协调性、灵敏性和柔韧性,而且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能磨练学生的意志,使学生学会吃苦耐劳,不惧辛苦。教师在教授学生武术文化的过程中,应多给学生讲解古代侠义人士在面对苦难时所受的屈辱和痛苦,让学生明白面对逆境要学会百折不饶,面对竞争和压力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这些历史人物身上学会如何做人如何解决困难,通过对武术和武术文化的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意志品质,学会助人为乐,尊重对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2.3对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

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重在弘扬、重在培育”,但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尤其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继承是前提,创新才是根本,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永恒动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它始终是发展的、前进的。中华民族精神内涵丰富多彩,在这种民族精神的指引下出现了一批具有先进思想并顽强奋斗的杰出人物,他们高扬时代精神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不断探索。武术文化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凝聚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向学生讲述民族精神中的历史人物和典故,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提高学生的素养,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3学校教育传承武术文化的构想

3.1建立健全武术文化教学体系,转变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

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离不开教育,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样如此。武术文化真正要传承发扬光大,必须把武术和武术文化纳入到正规的教育体系中。当今武术文化发展暂时处于落后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校教学思路和教育理念的落后。我们必须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体系以进行及时补充和更新,并对原有知识进行整合,还需要调整自己原有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使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模式适应新的教育形式。不能再用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机械的学习套路,而忽略武术的技击性。在课堂中,教师应多讲武术的技击原理,攻防方法,使学生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不仅身体素质得到锻炼,还能传承武术文化。

3.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利用学校广播、黑板报、橱窗、文化广场、食堂等公共场合作为媒介,对武术文化进行广泛的宣传,有利于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良好的校园武术文化氛围,有利于武术文化在校园的传播。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看武侠电影,用广播宣传武术赛事介绍武术文化的历史,用艺术节进行武术套路表演和宣传,开展与武术有关的知识问答。学校运动会、课余体育活动、体育文化节、体育训练队、班级体育活动和各种体育竞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都可以让学生在校园中充分了解武术和武术文化。其中,武术协会作为武术爱好者互相学习和交流的地方,在营造良好的校园武术文化氛围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武术协会定期进行武术训练和武术表演,可以普及武术文化知识,传授武术技术,使武术在学生尤其是对武术有兴趣的学生群体中得以不断传播和发展。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性质的武术比赛,不仅可以得到学习和提高,而且能加强武术运动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促进武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发展。

篇(3)

二、学校教育中瑶族民歌的传承

瑶族音乐的传承要把以前“自然习得”和“口传心授”的传承模式向现代教育模式转变,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和传播上有其它单位、组织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可在瑶族地区中小学、大专院校开设瑶族音乐、瑶族文化课程。音乐具有巨大的教化功能,瑶族音乐进课堂可以让学生们接触、了解到瑶族文化,感受到瑶族音乐的形式,培养对瑶歌的兴趣爱好。瑶歌风格古朴、曲调悠扬、节奏明快,有很强的感染力,更有其他音乐所不能替代的文化深层内涵,对提升学生对真、善、美的正确理解,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凝聚民族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一)编写瑶族文化教材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堂标准(实验稿)》的“课程开发与利用”中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除国家课程外,地方和学校自主幵发的课程应占有一定的比例。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瑶族祖先在不断繁衍生息、发展壮大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灿烂文化,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教师在瑶歌进课堂的教学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音乐教师在音乐素养和声音技法上都有一定的基础,在瑶歌的学习上有一定的优势,但在瑶歌的演唱特征和瑶族语言的表达上有很大困难。为此,要多向民间有经验有成就的民间艺人学习,培养热爱瑶族音乐、会唱瑶族民歌的青年教师;也可以定时请民间艺人进课堂给同学们带来最纯正的瑶族民歌,让同学们现场感受瑶歌,提高学生对瑶族民歌的学习积极性。音乐教师与民间艺人以及瑶族歌舞团专业演员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对瑶歌的传承和传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开设少数民族班

瑶族人民世代生活在依山傍水的大山深处,风光秀丽、人文历史悠久,但交通不便,缺少与外界的联系。经济发展缓慢,多处于贫困山区,与经济相对应的文化发展也长期处于贫瘠的土壤中。可以说常宁塔山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和外界相比还是有较大的差距,瑶族少年上高中、上大学都有一定的难度。现有的地方政策是对少数民族学生实行在考生毕业升学考试分数的基础上,加少数民族优待分,总分录取。可因为基础薄弱进学校后的学习还是有诸多的差强人意,如果学校在招生对象的选择上,可以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生源开设少数民族班,可以解决瑶族学生基础薄弱和同学差距大的难题,在少数民族班增设瑶语课程对瑶族语言的传播和瑶歌传承人的培养都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生活技能,提高生活水平,对瑶歌的传承和发扬光大更好的做贡献。

(三)课堂教学凸显民族个性

在瑶族民歌的课堂教学中要凸显瑶族音乐的民族个性。在声音训练方法上要与“学院派”的唱法区别开来,充分保留瑶族语言的咬字、行腔特点,保留瑶族音乐最本质的感情基调,根据学生完成情况灵活的进行教学互动。可分组进行二声部的演唱训练,也可分男生、女生的对唱,在模拟和示范中穿插讲述发声方法和文化背景。形式多样的音乐课堂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更好的学习瑶族民歌。

篇(4)

中国传统文化中充斥着对生命的轻视、漠然、贬低、排斥。由于受传统文化影响,我国学校的生命教育依然缺乏,生命教育没有真正得到学校的重视。在家庭、学校中,父母和老师或认为谈论死亡不吉利,或认为年轻的学生距离死亡太过遥远,或觉得此话题太过沉重,通常会对孩子回避死亡的话题。这样的做法导致学生对死亡充满神秘感,所知甚少,甚至错误地把死亡看得过于简单、轻松。由于学生不懂得生与死的真正意义,也往往会导致学生中出现不珍惜生命的现象。这种漠视生命的观念也导致学校对生命教育的宣传和研究也相对滞后,生命教育往往只是一些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等部门在开展一些不成规模的宣传和研究。

2.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生命教育缺乏重视

2004年,上海市颁布了生命教育的具体工作方案《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来确保生命教育在学校中的有效实施。在上海市的带动下,国内的辽宁、湖南、云南、黑龙江等省市的教育部门也相继出台了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指导意见,并比较明确地在学校中开展了生命教育。不过,国内仍然还有很多省市的教育主管部门,由于没有认识到学校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长期以来一直缺乏对学校生命教育的重视,没有将生命教育正式纳入到学校教育目标中来。很多学校在教育中都没有真正去引导学生,如何去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对于学生的安全意识、生存能力的教育也谈之甚少。这种教育中的目中无人和生命意识淡漠的情况,不仅使学生体验不到生命中的乐趣,感受不到生命的意义,还导致学生出现既不尊重他人的生命,也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漠视他人和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3.学校缺乏进行生命教育的操作性指导

国内对学校生命教育的研究还较多地停留在“奔走、呼吁、探讨”的层面,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如何让这些生命教育认知层面的构想真正转化为可操作的实际行动,也就是说“实施生命教育,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这才是当前学校生命教育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国内对生命教育进行的研究,大部分也只是局限于个体生命,对生命教育的社会价值研究比较少,并且对学校进行生命教育的策略研究也比较少。虽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提到了“学校要坚持全面发展,要重视生命教育,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目前,我国大部分省市仍然没有设立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的相关课程资源尚待开发,生命教育专业师资仍然匮乏。因此,学校对生命教育的指导与实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4.学生个性中缺失责任和包容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学生的问题一直层出不穷,无一不引起社会的轰动,个性缺失在学生的身上表露无遗。学生处于发育期,其生理、认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识还处于发展中,这一时期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阶段。学生年轻气盛,看待问题容易偏激、控制不好就会出现行为冲动,甚至出现自杀、自残和伤害他人的情况。学生在生活中都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失败,在经历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容易出现懊恼、后悔、郁闷的情绪。现在的中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和长辈无微不至的宠爱和呵护之下成长。学生普遍存在依赖性强,不愿意承担责任,缺乏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个性缺失问题。学生个性缺失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今后工作中急需解决的一道难题。5.学生存在信仰迷失的现象我国学生的生命态度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他们对生命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对生命价值也有一定的思考。但是,还有一些学生不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生命,没有去积极探寻生命的意义,没有去积极追求生命的价值。一些学生虽然生命的存在意识强烈,但是对身心健康意识和生命责任意识普遍淡薄,导致其生命价值取向呈现出信仰的迷失现象。信仰的迷失必定导致中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模糊化和边缘化,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信仰是民族之魂,是民族的凝聚力,学生的信仰是这一切的基石。中小学阶段是学生确立信仰的基础时期,大学阶段是学生进入确立信仰的关键时期。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未来信仰迷失了,绝对是个严重的问题。

二、学校进行生命教育的策略

1.树立起正确的生命教育观

生命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珍爱生命,更要启发学生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以弘扬生命价值、提升生命精神品质、陶冶生命情感、养育生命态度作为自己教学的目标指向。教师要避免空洞的说教,要研究怎样以教学为依托,有效落实生命教育。学校要努力营造生命教育的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生命、感悟生命。生命教育既要引导学生懂得惠泽人类自身,也要启发学生树立起与生命的其他物种和谐共处的意识。生命教育就是要学生懂得关心今日生命的存在,同时也要计划明日生命的发展。生命教育不但要让学生关注自身的生命,更要启发学生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激活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发展因素,使学生不断进步、生命品质不断得到完善。

2.发挥生命教育显性课程的作用

学校的自然、历史、生命科学、体育与健身、品德与社会等课程,属于生命教育显性课程。自然课程涉及许多生命科学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合适的生活环境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从而让学生懂得保护环境是保护自身生命的一项重要措施。在体育与健身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有关人体结构和身体保健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学会如何强身健体。同时,还要让学生掌握自我保护的一些方法,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目的。品德与社会涉及到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方面的内容也很多,学校应当特别关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鼓励学生要在生活中去体验、感悟生命。生命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教法,研究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以提高开展生命教育活动的质量。

3.挖掘生命教育隐性课程的作用

学校的语文、英语、音乐、美术等课程,属于生命教育的隐性课程。学校在注重发挥显性课程优势的过程中,还应注重挖掘隐性课程所蕴涵的生命教育的内容。语文和英语有很多关于生命教育的生动感人材料,教师在语文和英语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要善于从语文和英语课本中发现生命教育的素材,并及时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语文和英语课堂将充满了生命教育的气息和活力,生命教育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音乐、美术课程重在审美能力、人文素养的培养。在音乐教学中,优美的歌曲能够让学生心情愉悦,能够从精神层面上达到熏陶学生情感和丰富学生文化生活的目的,获得美的感受。美术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自然环境的美丽,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学生还可以在人物的刻画中,通过感受人体美来认识自己,从而喜欢自己。

4.通过爱心活动提升生命意识

生命教育的教学应该实现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等。通过积极参与讨论、思考、体验,使得生命教育的理念真正内化到他们的思想观念中去”。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可以运用亲身体验法,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引导学生从“关爱他人”、“关爱弱势群体”开始。通过让学生参加爱心活动,感受和体验生命的意义。学校可以与贫苦地区学校建立起“手拉手”的关系,除了学校出资建设校舍外,可以动员学生捐钱、捐物来帮助那些贫苦地区的学生。学校还可以积极号召学生关注身边的同学,动员学生把节约下的“零花钱”用来帮助身边的同学,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爱心教育活动可以让学生从小就养成主动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意识。

5.借鉴成熟地区的生命教育经验

目前,国内学校的生命教育还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在国内学校的生命教育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广东省顺德市采取外出取经的办法,学习和借鉴英国、香港学校进行生命教育的做法,并结合本身的实际将“生命教育”引入课堂,取得比较好的成效。2010年顺德这个隶属于广东省佛山市的县级市竟然成为了广东省唯一获得“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特色培训示范基地”的城市。港台地区在生命教育方面也有很多成功的经验,这是值得内地教育部门重视和借鉴的经验。美国学校的生命教育起步早,比较成熟,一些成功经验被很多国家和地区所借鉴。美国学校的生命教育并不以独立的课程形态出现,而是渗透在死亡教育、品格教育、健康教育、个性化教育、挫折教育之中,整个学校教育呈现出明显的生命教育特征。因此,在当前情况下,借鉴有关国家及地区成功的生命教育经验,将有利于加快国内学校生命教育体系的构建。

6.发挥校园文化的审美教育作用

学校的校园是基础教育培养人的重要场所,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我们不能够把校园简单看作只是教室、花园、操场的概念,我们应该有“把校园看作是一个育人的环境、蕴涵育人文化”的理念。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能够产生多方面的深远影响。学校的校园建设应当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特点进行综合考虑、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从总体上营造出有利于审美教育的氛围。校园的美化、绿化应该根据整体要求,统筹规划,尽可能使校园多一点绿色,多一点生命美。让学生置身于清洁整齐、绿树成荫、花草芬芳、幽雅静谧的校园环境中,产生出美的想象,得到美的体验和感受。和谐的校园环境无疑有助于学生提高其审美情趣和能力,保持心理健康,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并且使学生可能出现的异常心理减少到最低程度。

7.建立互信、互爱的良好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个人都需要得到关怀和,如果孩子在冷漠的环境中长大,他就会变成对善和美都无动于衷的人”。氛围的和谐有利于心灵的舒展、愉悦,而学生具有了舒展、愉悦的心灵,教育便成功了一半。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起真诚友好的同学关系,既有竞争又携手共进,既相互监督又彼此信任,使每一位学生的心灵都充满友情和温暖。同学之间形成了和睦相处、诚恳帮助的友爱,那种自私自利、勾心斗角、嫉妒猜忌等丑恶行为也就没有了生存空间。学校还应该提倡并鼓励异性同学之间正当交往,满足青春期学生异往的心理需求。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有趣的集体活动。集体活动既可以调节学生的紧张学习生活,又可以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使学生产生集体自豪感和精神充实感。

三、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保障机制

1.生命教育的组织机构

学校要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生命教育领导小组,整合学校各部门的力量并形成合力,共同来实施生命教育。学校行政例会要定期研究生命教育推进工作,把生命教育纳入到学校整体工作中去贯彻,去落实。同时,在学校网站上要开设生命教育网页,组织师生定期开展生命教育的学习与交流活动。学校要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多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积极申报关于学生生命教育方面的研究课题,不断收集资料、积累经验。

2.生命教育的全员参与

学校要号召全体教职员工树立起“人人都是生命教育工作者”的意识。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学校所有教职员工的人格魅力以及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价值观,都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建设,把生命教育作为校本培训的主要内容。通过培训,让全体教职工都能正确把握生命教育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教师要深入挖掘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内涵,把生命教育有机地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之中。

3.生命教育的评价激励机制

学校要建立开展生命教育的评价激励机制,制定教职工在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业务工作等方面实施生命教育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包括组织生命教育活动的时间、内容、课程落实情况和教育实效等。学校要把开展生命教育的能力和实绩作为教职工业绩评定的标准之一,要定期对生命教育中涌现出的优秀项目及优秀人员进行表彰奖励。

4.生命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学校要认真探索适合本校的生命教育的方法,可以参考港台学校生命教育中普遍采用的“阅读指导法、亲身体验法、模拟想象法、角色扮演法、欣赏讨论法、随机教学法”等。台湾的林永茂教授认为“学校生命教育课程的研究与设计,应该以教育心理学所采取的行为论取向及认知论取向为基础,透过认知生命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学习评鉴,协助学生破除一些错误的、非理性的自我挫败,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同时,为了保证生命教育的贯彻落实,学校在资金、人员安排上也要给予充分的支持,以确保生命教育活动能够顺利开展。

篇(5)

2.高校教育资源的配置与分布不均衡。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实行的是非均衡发展政策,国家大部分教育资源都流向“重点大学”,如“985”和“211”学校,这种政策一方面造就了具有“顶端优势”的知名高校,但是却导致大量的普通高校所获得的教育资源很少,许多学校的办学条件较差、基础设施不健全、教育经费的总量与人均占有量均不足等问题,从而限制了这类高校的发展前景。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不仅“重点”与“普通”大学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大量的地方高校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距,我国的地方高等教育主要由省级政府管理出资,而各省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条件发展不均衡。据资料27.38%的高校政府拨款难以到位[3]。

3.教育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利用率不高。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教育资源的一个严酷现实就是教育资源的重复建设、利用率低下等浪费现象比比皆是。教育资源的短缺与浪费共存,原本就缺乏的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一方面,大量价格高昂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开机率低,甚至部分处于闲置状态。据教育部统计,我国高校的仪器设备有20%处于完全闲置状态,高校拥有的贵重精密分析仪器,其价值不菲,但使用时间少,这些直接降低了教育投资的效益[1],因此,如何使普通高校或地方高校的学生也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充足的教育资源,需政府及高校共同努力。要合理配置高校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提高资源的共享程度是一个有效的措施。众所周知,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学校的主体,由省一级政府统筹协调、投资建设,因此,在省的范围内,突破校际间的约束,将稀有的高校教育资源进行交互共用,实现区域内的教育资源共享是可行的,这也是目前学界的共识。

二、完善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共享的对策

1.加强教育资源共享意识的培养。要彻底转变过去高校发展“单兵作战”的状态,树立高校之间教育资源共享的意识,不仅节约经费支出,同时也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我国高校之间教育资源共享程度不高,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有些学校领导认为:共享就意味着失去。要彻底转变这种观念,认识到共享是一种互利,是合作与共赢。高校之间教育资源的共享不单单只有“强强联合”,只要有需求和供给,共享就可以实现。各高校如果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促进优质资源开放,让优质教育资源成为流动的活水,这无疑会提升高校的整体教育质量。共享不是无偿的,这也是保证高校之间教育资源共享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有助于激发资源提供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提供资源的高校可以通过收费来弥补共享资源所造成的损失或损耗、维修等费用,参与共享的高校或个体都会从中受益,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这样既节约了教育资源,解决了资源短缺的局面,同时又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了资源的重复设置,这不失为高等教育良性发展的一种策略。教育资源的共享不仅局限于网络电子信息资源、图书馆资源的共享等,而且包括科研仪器设备、教师等人力资源及优质课程资源等与培养学生有关的资源的共享。

2.建立并加强教育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部门所有的现象仍然非常严重,高校根据不同的主管部门归属于不同的“阵营”,它们之间互相竞争、排斥,“内耗”过多,缺乏有效地合作与共享。因此,要建立政府宏观调控下的教育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打破教育资源的部门所有制,实现高等教育资源在不同高校之间共享,避免资源的分散和重复建设,促进新增资源的整合,优势互补,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校资源可以实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教育资源在归属不变的前提下,配置资源的利用,使资源真正流动起来。各学校要提供条件,为教育资源的校际流动扫清障碍,如实施灵活的人事聘任、管理制度,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及校际共享。各高校要努力实现电子信息平台的对接与互联,提高数据库的兼容性,实现高校之间各类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互用等。打破各高校在科研仪器设备资源之间的壁垒;课程资源方面,实现校际之间的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制定学分转换机制等,为高校之间课程资源的共享创造可能性。

3.政府要落实并扩大高校办学自。要推进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实现,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要转变政府的角色,变决定作用为引导作用,赋予高校更多的自,使高校成为适应市场经济的独立的市场主体。利益因素会使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发展需要去寻求或提供资源共享,承担因为共享而带来的利益分配问题。政府要提供财政支持,在我国高校教育资源共享过程中政府主要扮演了资源供给者的角色,政府要投入专项资金来扶持高校教育资源的共享。包括国家继续对现有资源共享平台的投入,如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系统、文献保障体系等。地方政府也要针对本区域的高校教育资源共享行为提供必要的资金扶持,为区域搭建共享平台等。

篇(6)

尊重学生,要学会宽容,我们面对的学生都还未成年,应该设身处地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对待他们,分析他们的个性,理解他们的需要,把握他们的心理,采取正确的方法。尊重学生,建立在对学生关心、信任的基础之上,一个对学生没有关爱之心的教师是不可能尊重学生的,教师对学生关心、信任也是赢得学生对教师尊重的前提。尊重学生,要与学生平等相待,找学生到办公室谈话可以说声“请坐”,甚至像对待朋友和客人一样倒一杯水;上课进教室,老师不能站在讲台上高高在上等着学生给老师敬礼问好。尊重学生,不能忽视生活细节,学生在烈日下劳动,你不能躲在树荫下袖手旁观;学生穿着整齐的服装列队做操,你不能叼着烟、披着衣服、随便坐在护旗栏杆上。教师在学生面前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会意的笑容、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篇(7)

我国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农村教育教学的质量比较城市里的差一些。身在农村的教师提起教育工作都觉得农村的学校很难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究其原因何在呢?因为“环境可以塑造一个人”,所以按照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再从一个人成长的主要环境中的教育谈点自己的看法。一个人成长的环境总结起来有家庭、学校、社会。这三个方面也是一个人一生成长的主要环境,来自于这三个方面的教育影响就会造就一个人。

一、家庭养成教育

在我国偏僻落后的农村人们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还有农村里人为了家庭生活的需要父母外出打工致使大部分孩子都成为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也缺乏家庭的教育。这是影响农村教育发展进程的一个根本因素。经过几年的素质教育不同程度的提高了农村人的文化素质。还需要改变农村人的观念———上学不如去打工。大学毕业还是打工的思想认识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的环境。

1、父母要给孩子树立好形象。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农村里人有一句口头禅“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称葱儿卖蒜。”从这句话说明了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孩子在幼年时期是受教育的关键时期,可是农村的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需要父母良好的教育。这就需要父母学习一些科学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使孩子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耐心地教孩子认识客观事物、引导开发孩子的智力、不断的发展孩子的语言。想方设法克服不良的学习和生活的习惯。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行为漠不关心,放任自流,这样久而久之将会形成恶性循环使孩子养成了坏的习惯。

2、父母不能溺爱孩子。由于独生子女的出现,孩子在家里的地位也很明显地提高了,孩子成了家中的“小天使”“小皇帝”这样溺爱孩子,使孩子始终受到父母的溺爱。这样将会宠坏孩子,使孩子养成了不良的习惯。还有家长要对孩子的学习有明确的认识,农村孩子的家长,有的只为了让孩子将来能跳出农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切,这就对孩子盲目地严加管教,只是信使“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错误认识,这样只会给孩子的幼小的心灵有所创伤而产生了对抗心理。

二、防止社会生活中的负面影响

篇(8)

二、教育转型我们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我们要建立立足于校本改革方案的思维方式。当前,基础教育变革越来越趋向于学校,而学校的改革和发展越来越依赖于自主决策和主动创新。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注意两点。首先,我们是具体的实践者,设计任何方案都不能流于表面。现在是三山五岳的概念、五湖四海的观点,我们在其中穿越,任何一种观点对我们都可能有影响。其次,我们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能靠别人给我们提供标准。我们不能看新树了谁的典型,然后就都去学习,就照着人家的模式去做。我们得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去感悟、去设计。因此,我们倡导主动创新、实事求是和独立思考的精神。外部环境变了,学校是不是就要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向别人学习,但对方的手法是不是能学得到,怎么学习?前者说的是战略,战略很重要,是做自己;后者讲的是策略,每个学校要有自己独特的策略,而且节奏的把握也非常重要。像一零一中学,我们并不认为所有的科目都要实行走班教学;从我们的现实出发,四万平方米、四千学生,我们的大班额没法走班。所以,我们既不能故步自封,也不能贪吃冒进,更不能随波逐流。现在谈论改革,我们就需要思考:学校原有的培养模式还有没有生命力?我们有很多的经验,但从目前来看,新的形势显然已经超出了我们的经验值。现在,高中招生大幅度的名额分配和高考科目改革的现状,需要我们掌握一点辩证法,弄清楚变与不变的关系,既要看到需要改变的地方,同时也要看到必须坚持的东西。改革是一种完善,是要改掉不好的做法和行为模式,而好的原则和目标则要保持住,要守住根本。笔者的体会是:教育改革的思路是不立不破,首先要立,不能上来先破,破了以后立什么呢?立的思路是基层真实的教育活动。教育改革是学校自己的事,不是别人的事,同时我们也要在世界的坐标中去寻找自己的定位。我们看到,教育界有很多的新举措,那么这些举措是进步、是发展,还是充其量仅仅是一种变化?这些举措是不是有价值?有的时候,我们容易为一些旧问题反复折腾,而我们都知道教育是最经不起折腾的。我们必须要有独立的思考和清醒的判断。

篇(9)

1.家长会一般根据学校工作需要,每学期会安排两次家长会。学校和班主任与家长面对面沟通,反馈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行为表现等。家长也可与老师个别交流沟通,找准适合的教育方法。

2.家长学校针对家长的教育需要,可定期举办家长学校,聘请教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是提高家教水平和素质的良好途径。

3.家访家访是班主任与家长的深入沟通,进行个别教育的有效手段与途径。

4.网络或电话交流在信息时代随着现代通信工具的普及,老师和家长之间可以通过电话、微信和QQ等交流平台沟通交流,省时省力,经济高效。

5.家校联系卡家校联系卡是学校与家长联系的传统方式,教师可以详细反馈学生近期的表现和成绩,指出问题,提出家长配合的建议等。家长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联系卡便于保存,是家校真诚交流的较好方式,能提高互动的成效。

二引导家长学习科学的家教方法

家庭教育内涵丰富,大多数家长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往往教育动机良好,因为缺少教育经验和教育技巧而效果平平,甚至是适得其反。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与家长联系时,注重对其教育方法的指导,与家长探讨有效的针对性强的方法,研究具体的教育问题,提出合适的教育建议,以帮助家长在施教过程中对症下药。要利用好家长会的时间,针对家庭教育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指导,如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如何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如何培养诚实守信的孩子等。引导家长积极配合学校,抓住学生成长关键期,进行系统性、针对性、科学性的引导与教育。也可以邀请教育观念先进、教育方法得当、教育效果较好的家长做经验介绍,起到启发及示范作用,带动整体家教工作,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使学校教育实现和谐发展。

三家校合作时要采取尊重原则

家长来自社会各个行业,文化素质多元化,每个家庭的教育背景和具体经历也不一样。学校和老师在与家长的沟通中,要持有尊重、真诚的态度,一切为孩子健康成长着眼。在此基础上建立良好的家校关系,使家长乐于接受意见,有效配合。

篇(10)

2.要谈谈如何正确认识学生差异的问题

青少年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遗传、环境和教育的不同都会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学生之间有生活经验的差异、思维水平的差异、原有知识基础的差异。既然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就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的学生,要求学生成为“千人一面”的人,显然是违背教育规律的。那么作为教育者是否应该把学生分为优劣或其他更多的等级呢?绝对不应该。学生既有个性发展的差异性,也有个性发展的多样性。清朝顾嗣协在他的《杂兴》中说到:“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骏马能历险,耕田不如牛。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这句话告诉我们,不同类型的人才具有不同的才能,适合于从事不同的工作。正确地认识学生的个性差异,才能正确地对待学生个性发展,这也是教育者人本思想的体现。

上一篇: 家庭消费论文 下一篇: 广告消费者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