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30 10:35:4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专业学生管理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表面和谐的大学课堂
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目前对于手机的依赖程度正在加深,他们的学习、生活、娱乐、购物等所有的生活都在手机上完成。大学的课堂上不再出现学生窃窃私语或大声喧哗等扰乱课堂的行为,静悄悄的课堂上只有老师一个人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师生互动的场景在这表面和谐的大学课堂里绝少出现。学生们沉溺在移动互联网络的虚拟世界里无法自拔已经是现代大学课堂的一个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在高校新闻学专业课程的课堂上屡见不鲜,学生在课堂上貌合神离的状态,令老师们头痛,学生管理方面也显得束手无策。
2、充满危险的人际交往
随着手机上网在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中越来越普及。大学生中也盛行虚拟交往,交往对象也是多元的,既包括现实世界中与自己具有血缘、亲缘、同乡、同学、同事等关系的特定人群,也包括各种陌生人。他们会因为网络世界中的某些共同关注的话题而结识社会上不同阶层和身份的人。这就给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新媒体时代,虚拟人际交往中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分享”心理浓厚,他们热衷于依靠即时地理位置信息交友的移动应用,个人地理位置能轻易被定位,让虚拟社交的人有了更真实的体验,但这种真实性也可能导致现实人际交往的潜在风险。
3、真假难辨的就业渠道
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人都可以通过手机上网浏览信息,信息,这种自由度很大、门槛很低的信息传播环境极大地唤醒了人们的自我表现欲,表达欲,同时也带来了网上信息真假不分的问题。面对互联网上海量的招聘信息,高校新闻学专业的毕业生,显得既欣喜又无奈。网上关于就业招聘信息数量庞大,但鱼龙混杂,很难辨别真假。
二、改善的新举措
新媒体时代,手机上网受到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热捧,他们的学习、生活、就业都与移动互联网络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个虚拟生存与现实生存界限日渐模糊的时代,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如何利用新媒体,融入学生的虚拟交往圈,为现实的学生管理工作服务,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建立师生互动交流的网络平台
新媒体环境下,随着手机上网的盛行,媒介对生活的介入和渗透可谓是无孔不入。在这个人人上网,处处分享的年代,教师可以通过手机QQ、微信等进入学生们的虚拟人际交往圈,倾听他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关注他们的生活,以此加深对学生的了解,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制度提供现实依据。
2、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
新媒体为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一种更加便捷的沟通方式,借助移动互联网络中的社交平台,教师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如今的大学生已经不再是天之骄子,他们要为考证、考级发愁,为毕业就业发愁,社会的快速发展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情况下,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学生管理工作部门要把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作为重点工作,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邀请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在大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的心理健康辅导。针对个别突发事件,要进行恰当的心理干预,疏导学生中的不良情绪。此外,学校要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时作出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把不良心理和情绪消灭在萌芽状态。
3、帮助学生筛选甄别网上就业信息
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毕业求职基本上以网络应聘为主,网上招聘信息的真伪辨别就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新闻专业学生的管理部门可以联合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帮助毕业生筛选、甄别真实可靠的招聘信息。首先是借助计算机技术对网上招聘信息中的重复信息进行剔除,然后借助搜索引擎,筛选真实的招聘信息(可以搜索招聘单位的真伪),然后按照学校本身的发展水平(即所开设的专业)筛选出与本校毕业生相关的用人单位,这样经过了就业指导中层层把关,筛选出来的招聘信息再经由高校新闻学专业相关院系的学生管理人员,及时地到学生的移动社交网络平台QQ群、微信圈等,学生通过手机即可及时获取自己感兴趣的招聘信息,避免学生自行浏览网络的盲目性,也消除了虚假招聘信息、传销组织欺骗到学生的隐患。
4、线上交流与线下沟通相结合
新媒体时代,学生和教师都比较偏爱虚拟人际交往,通过手机QQ、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老师和学生既可以克服面对面交流的拘束感,又可以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是一种最经济的人际沟通。但是在线沟通毕竟是一种虚拟化的人际交流,少了面对面时的丰富表情、动作等,交流的真诚度大大降低,交流内容的真实性也值得商榷。学校要加强对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管控,老师和学生的面对面交流必不可少,只有在师生双方面对面坐下来的时候,老师才能认识一个更加真实的学生。当然了,线上虚拟化的交流,尤其是移动社交平台的“关注”、“分享”可以增加彼此的亲近感,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生活、情感等方面的最新变动,为师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打好基础。
2提高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管理的对策
(1)完善班主任自我发展的制度
自我学习和完善是增强班主任专业化的主要途径。作为中职班主任需要通过积极学习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通过自我学习可以促进班主任的自我发展,使其具有丰厚的理论功底。班主任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不能仅靠其爱好,要想在专业化的道路上走的更远,就需要刻苦钻研与其工作相关的知识,主要有教育学和管理学等知识,只有循序渐进的学习这类知识,努力积累学习经验,才能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总之,班主任要对自身的知识体系进行更新,需要有良好的读书习惯,将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相结合,更好的发挥其管理作用。
(2)增强班主任对于班级管理的经验
班主任管理班级的经验需要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学习和积累,主要活动有班级管理课程的开发、校本活动的举行等。通过校本活动可以加强班主任进行职业指导的能力,给予学生就业上的指导和帮助。职业指导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职学校班主任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要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定位非常了解,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提供职业咨询和帮助。除此之外,班主任还应该在班级中开展主题班会,让学生对学习的经验进行交流,主题班会的开展有利于班级形成凝聚力,同时还能够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这样的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还能够为班主任工作给予一定的锻炼,是加强班主任专业化工作的有效途径。
(3)加强专业培训,提高管理技能
班主任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的直接接触者,其主要工作是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督促作用,通过对学生的培养提高其思想觉悟。班主任在工作中的作用是其他教师难以替代的。除了在工作中要做到细心之外,还需要不断创新管理机制。作为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管理中的主导者,班主任不仅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还需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通过参加各种专业培训将所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工作中,增强其在管理过程中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此外,中职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明确自身的职责和责任,将工作的思路整理清楚,对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沉着处理,确保管理技能的进一步提高。
(4)构建信息化管理环境
为了增强班主任的专业化知识,促进班级管理的专业化,随着教育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班主任需要自觉学习和掌握专业化知识。利用信息化资源支持自己的教学和管理,将信息化管理技术和信息资源运用到教学管理中可以利用成功的教学模式加快班主任专业化的发展。学校管理者还应该建设教学资源库,提高班主任的实践性知识。其中教学资源库中主要包括素材类的教学资源和结构性的教学资源,班主任通过对各种资源和数据的收集能够提高其实践性知识水平。
第二,崇尚个性,但往往团队意识较弱。美术类大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表现意识强烈,非常重视自我意识的表达,在生活中不盲从,在专业方面不跟风,能够找到独特的表现自我、表达情感的方式。但有些美术类大学生在考虑问题时多从个人价值出发,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团队意识较弱,缺乏合作精神,集体荣誉感不强,甚至对国家和集体利益缺乏责任感。
第三,竞争性强,但往往纪律意识涣散。美术类大学生大部分较早进行专业领域的自我训练教育,有可能误读个人努力的意义与作用。他们要求他人尊重自己,尊重人格,向往所谓绝对自由,但往往缺乏遵守公共生活准则的习惯,个人行为往往带有自由性和随意性。部分美术类大学生存在迟到、早退、旷课现象,学习纪律性较为松散。
第四,有自信心,但往往抗挫能力较弱。美术的表达在于艺术地展现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独特的理念,美术类大学生往往体现出与其他学生不同的创造力。在美术学习的经历中,教师往往以鼓励和赞扬为主,肯定学生独特的表现力。加之有些学生家庭条件优越,形成了较强的自信心。由于在专业学习和生活经历中缺少挫折经验,一些美术类学生承受失败和否定的能力较弱,在被批评的时候,往往不能够很好地理顺思想问题,出现消极情绪,甚至在生活和专业学习中陷入困境。
第五,重专业学习,但往往忽视文化基础的学习。由于在录取时美术类大学生文化成绩的不同要求,一部分学生入校后学习习惯较差,往往更重视专业课而相对轻视文化课程的学习。加之学习文化课时偏科,出现了英语等课程学习困难的现象,这影响了他们遵守学习纪律的自觉性;同时,也限制了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甚至一些学生出现荣誉感缺失的现象。
第六,形象鲜明,但往往价值取向模糊。一些美术类大学生在行为方式上努力追随和表现自己心目中的“艺术家风度”,盲目追寻诸如浪漫放达、风流倜傥、傲骨脱俗、不拘小节、不修边幅的外在形象,追随强烈、张扬的外在特征,但由于学养不足,往往肤浅地理解某些艺术家的张狂、怪癖,影响了自己价值观的判断。第七,学生人数少,往往榜样作用较弱。美术类院系规模一般比较小,学生数量少,虽然专业教学效率高,专业教学成果比较丰富,但是学生之间距离感的缺少使其很难树立榜样。在日常的管理中,学生之间由于关系密切,很难做到学生自我管理。
二、美术类大学生教育管理策略
由于美术类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一味采取简单的“重病下猛药”管理方式容易形成学生对管理者的叛逆心理。由于美术类大学生比较重视专业学习,管理者可以采取“专业渗透法”进行教育,把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就业教育、党建工作等环节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对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视,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育人优势。
策略一:融入专业教学,隐性实现思想教育。将学生思想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环节,具有显而易见的优越性。
首先,在专业教育中贯穿的思想教育是隐性的,它平和又亲切,却又无时不在。专业学习是学生愿意接受和贴近的,它通常在潜移默化之中改变学生观念和品质。教育者可以用历届毕业生成功的经历感染学生,可以通过谈心的方式和学生交流生活中的困惑,甚至在专业探讨的过程中,插入针对学生日常管理和生活习惯的问题,通过这种不经意的提醒和点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教育者通过言之有据、言之有理的批评教育与批评之后的问候和关怀,可以使学生奋发向上。
其次,专业教学可以常态化地进行榜样目标的教育。学生往往向往和崇敬成功的典范,而优秀毕业生是学生身边成功的榜样,具有现实的示范效应和可实现的成果。教育者要让学生看到自己和梦想的距离并不遥远,通过身边的成功者告诉他们,他们也可以做到。教师在常态化的专业教学中谈论到历届优秀毕业生的同时,可以选择性地介绍成功者曾经的奋斗或执着,让在校学生切实体会到成功不是等待得到的,成功与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是息息相关的,让学生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学会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完善自我。
再次,专业教师完成的思想教育,往往能够考虑到学生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美术类大学生虽然个人意识较强,但往往情感较为脆弱,自尊心强。专业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体会学生的情感体验。相同的专业学习经历也是增进教师和学生相互理解的基础。专业教师在对学生提出批评和意见的时候要因材施教,发现学生的优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表达自己思想的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建议。因此,专业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互相理解和尊重,便于日常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
最后,学生喜欢陶醉在专业学习的浓郁艺术氛围中,在教育者的带领下,他们美术专业学习中的成功感被唤醒并不断被强化。在这种兴趣的驱动下,孜孜不倦的学习被理解为可以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毕业也就能获得理想的单位。美术类专业教学以艺术或者设计实践为主,在参加各类比赛中不断有学生获得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赛事奖项,良好的氛围会战胜不良的影响,学生在实践中会不断成长。
策略二:专业教师导师化,辅导员职责服务化。
美术类学生中存在散漫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采取简单的严格管理容易导致学生与管理者的对立。将学生管理融入专业教育,充分发挥专业教师队伍的特殊作用,是美术类学生管理的有效途径。
首先,将班主任机制改革为以专业教学团队为主的“导师制”,可以成功践行“寓育于教”。针对美术类大学生的管理工作,教育者应该利用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利用学生对专业教师的尊敬,结合专业教育、就业教育等环节,充分发挥专业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实施并完善导师制,能有效地育人。将学生管理工作落实到专业教师,特别是运用模拟企业的运作机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接受职业道德教育。学生常规思想教育与行为管理已经成为常规教学的组成部分,将学生思想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实现专业教育与学生管理协同。“导师制”实现了专业教师与班主任身份的合一,实现了机制创新。导师为保证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在教学的同时必然加强学习纪律和学习习惯的管理,自觉加强学生就业观教育,使学生管理平和亲切,却又无时不在。这样改变了以往学生管理队伍和教学队伍各司其职的现象,在潜移默化之中改变了学生的观念和品质。
其次,可以实现学生“技”与“德”同步成长。“导师制”的教学团队为了保证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必然增强育人责任心,必然会自觉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这样改变了以前教师上完课就走的现象,实现了学生“技”与“德”共同提高。导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特殊角色和教育方式,改变了过去学生管理“说教化”的现象,改变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管与被管”的角色关系,实现了高校育人品质的提高。学生不但专业技能和技术有了本质性提高,而且,由于“导师制”全面延伸至学生事务管理中,专业教师不仅完成了常规学生事务管理,还可以承担学生党团建设、班级建设、奖助贷学、义工服务、学生心理健康、评优评先等工作,提高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也提高了学生团队合作等职业品质,使学生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最后,使辅导员工作形成“服务化”机制。辅导员转为服务者的身份后,管理者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可以转型为专业型的沟通,能够达成良好的相互理解,也易于建立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的情感纽带,从而有效发挥专业导师在学生管理中的特殊作用,对于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水平十分有效。如,组织学生开展企业项目教学,模拟企业员工工作,模拟企业岗位的训练,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在校就体验岗位角色,实现“入校即入职”的管理理念,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校企“零距离”对接。辅导员组织学生形成孵化小组,一边完成项目工作,一边学习岗位合作,以模拟企业角色的方式进行教学和管理,辅导员与学生、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的管理关系转化为企业内部的岗位管理关系,有利于学生接受管理,有效地软化了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的学生管理关系。
2、研究方向设置
美国大学研究方向的设置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研究方向比较宏观。例如,Harvard大学卫生政策和卫生管理专业两年制硕士研究生的方向有卫生事业管理、卫生政策、卫生服务研究,实际上它的每一个方向都是一门学科,这样有利于研究者从更广泛的领域进行创新性研究。二是研究方向体现交叉学科、跨学科的思想。例如,Harvard大学跨系、跨学院设置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研究方向;Hopkins大学卫生政策和管理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有生物伦理学和卫生政策、卫生服务研究和卫生政策,健康和公共政策,每一个方向都设计到两个学科领域。这样研究者往往采用交叉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工作,更容易产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成果;同时,每个方向覆盖面比较广,适合培养复合型人才。相比之下,我国该专业的研究方向设置往往过细,在二级学科内部设置更加狭窄的研究方向,这样培养的学生知识面比较窄,不适宜开展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的研究工作,不适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3、课程设置
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创新能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生源本身的素质、培养模式等。但是,创新性人才首先必须具有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的形成必须以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前提,这种知识结构的形成有赖于科学的课程体系。美国卫生管理学专业的研究生课程设置除了注重交叉学科设置外,还有以下特点:
(1)课程丰富、学时多。两年制的硕士研究生课程开设1学年,4年制的博士研究生的课程一般开设2学年。
(2)高度重视方法学的课程。无论硕士还是博士研究生课程高度重视研究方法类课程。如在Harvard大学,卫生政策和卫生管理专业的博士研究生要求完成7个领域的课程学习(35学分):卫生政治、决策学、经济学、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项目评价、法律和公共卫生,其中两个领域是研究方法有关课程(流行病学和生物统计)共占15学分。在UNCGillings大学,卫生政策和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博士研究生要求完成卫生服务研究、研究设计、定量研究方法和卫生政策等4个领域的相关课程,其中“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占有重要地位。在Hopkins大学,该专业的硕士和博士课程中同样重视统计学和流行病学,尤其是统计学。在卫生经济和卫生政策硕士开设3学期的公共卫生统计学,见表3,在所有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中开设4学期,见表4。我国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研究生的生源往往来自多重渠道,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应届生仅仅是其中一小部分,更多的是来自卫生各个行业的管理层领导,他们本科专业往往不是卫生事业管理,甚至不是管理专业,而是医学专业。因此,他们的教育背景、基础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样差异较大,特别是本科专业不是卫生事业管理的学生,管理类的专业基础相对薄弱,他们需要补学相关的知识。然而,大多数硕士研究生课程开设缩短到1学期,而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时间仅仅为3个月。因此,课程相对较少,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课程,主要是政治和外语课,有些几乎没有方法学课程的必修课。
4、建议
研究生培养应该首先明确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设置研究方向,根据培养目标和研究方向设置课程,最后根据培养目标设定考核方式。近年来卫生事业管理学研究生的培养已在不断地探索和改革。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是目前还有待于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进一步的改革和创新。
4.1进一步细化培养目标培养目标过于笼统就等于没有目标。因此,培养目标必须细化和具体化,将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研究型人才培养分开。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可以考虑为社会培养高级卫生事业管理人才或者领导。研究型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就是培养研究人员,研究如何通过高效管理,有效地推进卫生事业改革的进程,提高整个人群的健康水平。明确和细化的培养目标可以指导课程的设置,同时也为最后的学位评定提供重要依据。
要想切实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除了当前开设的创业选修课与必修课外,还应为学生设置一些专业型创业课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授传统的旅游专业课程过程中恰当地将创业教育知识、理念与技能融进去,从而使得创业教育能全面渗透到旅游管理专业的各种学科教学中。在专业核心课程与基础课程的一定篇章教学中渗透创业知识,以实现创业教育的全过程、全方位渗透。比如,在教授《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的一些篇章时,教师就可用情境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将学生依照旅行社的职能部门及业务进行恰当分组,为学生分配恰当任务与角色,引导他们模拟各种工作进行实践训练。像风险管理、财务管理与运作、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产品研发、市场调研、组织构建、等级注册等,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就能对企业管理与经营的基本内容进行模拟。另一方面,教师还可鼓励与安排学生借助课余时间到旅行社中体验、参观,以不断加深对旅行社管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从而有效学生增强自主创业热情,主动将创业实践与教学活动结合在一起。与此类似,还可在《餐饮管理与经营》、《旅游景区管理》、《酒店管理与经营》等课程教学中融入創业教育知识,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并不断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与创业素质。
二、恰当设置创业教育第二课堂
旅游管理专业的第二课堂是将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主要阵地,学生在第二课堂中不仅可借助具体的实践活动检验自己学到的创业理论知识是否正确,而且还可用已经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活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为毕业后的自主创业奠定基础。在实际创业教育中,教师应积极为学生组织以下几种活动:(1)举办“创业讲座”活动。教师应积极借助校内外各种优势教育资源,利用社会各界力量尤其是校友力量,定期为学生举办优质“创业讲座”,主要向学生讲授一些创业技能与经验,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业冲动与创业意识。(2)举办“创业心理历练”活动。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讲,创业之路不会一帆风顺,只有具备坚强的品质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从容应对创业之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而不被困难压倒。因此,教师应积极“大学生创业中心”、“心理咨询室”、“勤工俭学中心”、“人才管理协会”、“创业协会”等学生社团中常态化举办“创业模拟”、“创业研讨”、“创业心理指导”等活动,以不断增强创业者的优良品质与心理素质,促进各种创业经验与创业思想的碰撞与交流。③举办“创业比赛”活动。为大学生组织“创业方案大赛”、“导游技能大赛”“旅游线路设计大赛”等活动,提高创业者的团队精神、管理能力、沟通技巧、组织能力及创业能力,以不断丰富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业经验与经历。
三、积极创建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一、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的主要模式
学习模式是假定能够使个人达到最佳学习状态的方法。“学习模式”的思想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近年来获得普及。学习模式即为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在获取知识时所采用的方式。不同个性特点及教育背景下的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模式也不尽相同,本文主要列举几种传统的学习模式。
(一)接受性学习模式
在传统教育的背景下,学生接触最多的是“填鸭式”教学模式,人们也习惯于这种被动接受知识传授的模式。这种接受性学习,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进行的知识传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二)参与性学习模式
参与性学习模式是学生通过教师给出的任务或情景参与到学习情境中,而非机械地接受教师的想法或思路,学生可以通过参与进一步认识所学内容,但也相对耗费时间和精力。
(三)实践性学习模式
旅游行业区别于其他的实体企业,其主要提供的是服务产品。针对这种行业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一定的基本技能。在这种要求下,就需要学生进行实践性学习,通过实践的方式发现问题,进而加深对专业问题的认识。但这种方式也会受到学生个体认知水平的影响,预期效果不定。
二、大数据下新学习模式的产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已经拓展到各行各业中,现今对学生的学习也产生了影响,逐渐形成了新的学习模式。
(一)大数据对旅游专业的影响
1.大数据。大数据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2.大数据对旅游的影响。大数据的出现,使信息更为全面和完善,对旅游行业的影响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对旅游者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对旅游经营者和旅游相关企业的影响。通过大量数据,旅游者可以了解目的地的环境、气候、风俗民情等相关旅游信息,建立纵向和横向的数据指数,有效了解旅游行业现行的相关政策等信息。对旅游经营者和旅游相关企业来讲,通过数据分析可以了解游客的喜好和特征,有针对性地提供旅游产品服务,同时还可以对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创立新的旅游产品。
(二)基于大数据建立的新学习模式——“互联网+”
1、匿名交流加深了师生间的相互理解
手机上网在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中日渐流行,通过对在校大学生媒介接触频率的调查,结果表明(如表1所示),大学生接触频率最高的是手机、其次是电脑,人数比例分别为95.3%和91.0%。
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学生,手机上网的重要内容就是人际交往,他们通过QQ群、微信朋友圈与自己的同学、朋友保持着最为紧密的联系。这对高校教师做好新闻学专业学生的管理工作大有帮助。通过手机实现的虚拟化交往是一种身体不在场的互动,可以化解老师和同学面对面交流的局促感,尤其对于学生来说,匿名的情况下,可能会更加真实地表露自己的心声。借助移动互联网络,老师和学生实现了真正的精神层面的交流,而不必顾及彼此的身份。
2、超时空限制的信息传送方便老师对学生的管控
移动互联网络的普及带来的是人们超越时空的即时沟通体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将借助移动互联网络实现质的飞越。在移动互联时代,学生通过手机媒体真正实现了5W的信息传播:Whenever随时,Wherever随地,Whoever任何人,Whatever无论什么内容,Whomever都能找到对方,即任何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任何信息并联系上任何人。②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4G时代的到来,通过手机QQ、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教师可以随时随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行为动向,为现实生活中有针对性的管理提供重要参考。在这个意义上讲,虚拟化的人际交往虽然是一种身体不在场的交往,却是一种注重心灵和精神层面沟通的交往,它是老师了解学生的一个新的渠道。
3、方便的搜索渠道有利于师生获取就业信息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一直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高校毕业生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即便是像新闻学这种应用性很强、就业面相对较广的专业,就业难度也是显而易见的。招生就业信息的获取对于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把握就业机会至关重要。新媒体环境下,借助移动互联网,新闻学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能够通过搜索引擎,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招聘信息,还可以通过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定时或不定时地收到适合自己的最新的招生就业信息,这对于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大有帮助。网上有针对性的应聘指导,则极大地提高了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信心。网上匿名的公开招聘活动,摒除了现实社会的各种人情世故,以一种更为公平的方式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较为平等的竞聘机会。
二、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时代,以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技术为标志的移动互联网,实现了人和人之间跨时空的即时交流。大学生对手机媒体的依赖已经远远超出了对亲人、朋友的依赖,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已经发生了的人的异化。海量的信息裹挟着我们,承载多样化信息的媒体掌控着我们。
1、表面和谐的大学课堂
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目前对于手机的依赖程度正在加深,他们的学习、生活、娱乐、购物等所有的生活都在手机上完成。大学的课堂上不再出现学生窃窃私语或大声喧哗等扰乱课堂的行为,静悄悄的课堂上只有老师一个人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师生互动的场景在这表面和谐的大学课堂里绝少出现。学生们沉溺在移动互联网络的虚拟世界里无法自拔已经是现代大学课堂的一个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在高校新闻学专业课程的课堂上屡见不鲜,学生在课堂上貌合神离的状态,令老师们头痛,学生管理方面也显得束手无策。
2、充满危险的人际交往
随着手机上网在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中越来越普及。大学生中也盛行虚拟交往,交往对象也是多元的,既包括现实世界中与自己具有血缘、亲缘、同乡、同学、同事等关系的特定人群,也包括各种陌生人。③他们会因为网络世界中的某些共同关注的话题而结识社会上不同阶层和身份的人。这就给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新媒体时代,虚拟人际交往中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分享心理浓厚,他们热衷于依靠即时地理位置信息交友的移动应用,个人地理位置能轻易被定位,让虚拟社交的人有了更真实的体验,但这种真实性也可能导致现实人际交往的潜在风险。
3、真假难辨的就业渠道
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人都可以通过手机上网浏览信息,信息,这种自由度很大、门槛很低的信息传播环境极大地唤醒了人们的自我表现欲,表达欲,同时也带来了网上信息真假不分的问题。面对互联网上海量的招聘信息,高校新闻学专业的毕业生,显得既欣喜又无奈。网上关于就业招聘信息数量庞大,但鱼龙混杂,很难辨别真假。
三、改善的新举措
新媒体时代,手机上网受到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热捧,他们的学习、生活、就业都与移动互联网络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个虚拟生存与现实生存界限日渐模糊的时代,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如何利用新媒体,融入学生的虚拟交往圈,为现实的学生管理工作服务,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建立师生互动交流的网络平台
新媒体环境下,随着手机上网的盛行,媒介对生活的介入和渗透可谓是无孔不入。在这个人人上网,处处分享的年代,教师可以通过手机QQ、微信等进入学生们的虚拟人际交往圈,倾听他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关注他们的生活,以此加深对学生的了解,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制度提供现实依据。
2、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
新媒体为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一种更加便捷的沟通方式,借助移动互联网络中的社交平台,教师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如今的大学生已经不再是天之骄子,他们要为考证、考级发愁,为毕业就业发愁,社会的快速发展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情况下,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学生管理工作部门要把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作为重点工作,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邀请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在大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的心理健康辅导。针对个别突发事件,要进行恰当的心理干预,疏导学生中的不良情绪。此外,学校要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时作出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把不良心理和情绪消灭在萌芽状态。
3、帮助学生筛选甄别网上就业信息
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毕业求职基本上以网络应聘为主,网上招聘信息的真伪辨别就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新闻专业学生的管理部门可以联合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帮助毕业生筛选、甄别真实可靠的招聘信息。首先是借助计算机技术对网上招聘信息中的重复信息进行剔除,然后借助搜索引擎,筛选真实的招聘信息(可以搜索招聘单位的真伪),然后按照学校本身的发展水平(即所开设的专业)筛选出与本校毕业生相关的用人单位,这样经过了就业指导中层层把关,筛选出来的招聘信息再经由高校新闻学专业相关院系的学生管理人员,及时地到学生的移动社交网络平台QQ群、微信圈等,学生通过手机即可及时获取自己感兴趣的招聘信息,避免学生自行浏览网络的盲目性,也消除了虚假招聘信息、传销组织欺骗到学生的隐患。
4、线上交流与线下沟通相结合
本科生导师制最初起源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在牛津大学的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学者们研究发现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内涵的精髓在于: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合作,关注学生个体优长,设计个性化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能力。在我国,21世纪初本科生导师制首先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进行试点,随后各高校开始逐渐引进与实施。我校在2010年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刚开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时,主要是在第三学期根据学生的专业,将本科生分配到相应专业的指导老师名下,2012年开始调整在第二学期对大一的学生就分配指导老师,无特殊情况,指导老师大学期间不会变动,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本科生导师制下,我校师生双方在课余时间就学业学习、专业选择、论文撰写、各级各类专业竞赛、职业生涯发展等内容进行沟通交流,还可参与指导老师的研究课题设计、实地调研,进入实验室尝试开放式研究型实验等,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团队学习、竞争合作、钻研创新的氛围,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2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教育部的相关文件可知,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侧重应用性和实践性。近几年,通过对本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师生进行调研和访谈,结果表明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论文教学情况不容乐观,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毕业论文教学的时间和精力缺乏保证。毕业论文通常安排在大四,这个时间正好也是学生忙于找工作、考研、公务员考试、考证等,精力分散,很多学生往往是在未经充分收集资料和调查基础上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集中写作。我校毕业论文教学过程分为选题、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开题报告、正文的写作、修改等几个部分,学生必须正确地分配时间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写作任务。另外,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师生比持续攀升,1个专业教师往往指导7-8个本科毕业生,大多数教师还带研究生或函授学生毕业论文,再加上其他较多的教学科研任务,使得以往的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无法保证论文指导质量。
其次,对毕业论文工作不够重视。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学生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找工作上,且招聘单位对学生毕业论文也无较多要求,导致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有些老师对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往往也是能放则放,纪律不严明,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过于宽松,缺乏量化标准,学生也易敷衍了事,毕业论文教学不能提升到一个应有的高度。
再者,学生缺乏论文写作基础知识和前期科研能力的训练。从课程体系上看,本科教学中几乎没有毕业论文相关的基础课程训练,致使学生到撰写毕业论文时基本功欠缺,甚至不知如何查阅、引用、归纳、梳理、运用相关文献资料。毕业论文写作时,出现书写格式不规范,选题大而空、缺乏实用性和创新性,甚至出现抄袭和引用不当等学术不端行为。
最后,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烦琐,论文答辩流于形式。毕业论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指导老师都需要填写大量表格,评审环节多而烦琐。然而答辩和考核环节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过于宽松,缺乏量化标准,对学生来说几乎没有什么压力。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出现严重滑坡趋势。
3本科生导师制下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的优势
(1)师生互动相对频繁,毕业论文教学时间充足。当指导老师与学生的指导关系确立以后,通过多次、方式多样的交流沟通,有利于导师熟悉学生,发现学生的优势与不足,进而有组织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激发学生个性优势。同时指导活动与毕业论文进行结合,可以将毕业论文工作前移,学生在第三学年甚至更早,就可开始有意识关注论文写作、论文选题等。因此,实行导师制后,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由第四学年集中指导变为分段指导,在平时进行文献资料查阅、实践调研、写作等训练,毕业论文撰写就轻车熟路了。
(2)激发学生科研意识,提高创新实践能力。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是具有科研性质的论文,体现了学生的科研潜能、创新实践能力的高低。在本科生导师制下,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导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具有学术权威的科研专著和论文,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术讲座,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专业竞赛、技能大赛,申报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引导学生去思考、质疑、探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为毕业论文教学进行思维训练。
(3)培养写作与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写作和表达能力直接影响毕业论文的成绩,也会直接影响未来就业、职位晋升与日常生活。在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后,师生之间有了更多沟通的机会。导师可以合理安排学生参加论文写作相关的活动,进行适度的写作训练。进入高年级后,可结合所学专业课程,增加有关文献综述、调研报告和期刊论文的写作练习,掌握论文写作规范。同时,学生可以在小组了进行口头汇报,锻炼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这是毕业论文写作和表达的演练和基础,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4本科生导师制下实施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措施
4.1本科生导师制下工商管理类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制度及政策保障
学校及教学单位对本科导师制教学模式的实施应给予高度的重视,提供本科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的相关政策及制度保障。例如,2012年10月本校工商管理学院试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其中提出“结合我院学科及专业特点,我院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成果形式为学术论文、调研报告、商业策划、参加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取得的成绩、在报刊杂志发表的优秀文章。”这一新的尝试,可发挥学生的特长,选择合适毕业论文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实践创新的热情和动力。为提高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改革实施的可行性,同期还试行了工商管理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对毕业论文成果形式、基本规范和要求、考核认定办法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除传统形式的毕业论文写作形式以外,并提出符合相应要求的“调研报告、商业策划、参加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取得的成果、在正式出版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可申请免于开题。
4.2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运行管理措施
在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改革要想顺利进行,需要师生的共同协作。首先,导师的管理涉及学校人事处、教务处等职能部门以及导师所在院系。学校应明确指导教师的毕业论文教学任务,根据专业要求,确定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人数以及如何考核评价等基本要求。各教学单位根据专业情况,制定具体的操作规程与管理措施,加强过程管理。其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也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及配合。对学生管理主要涉及教务处、学生处和所在院系等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日常交流需要必要时间、地点以及方式的规范,如可以规定每月面谈几次,或者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通过短信、QQ群、电子邮件、微信和飞信等多种方式和学生交流补充,尽量保证每一个学生能得到应有的指导。对于学生在享受被指导权利的同时也需要按时完成导师布置的任务,并积极参加导师组织的各项活动,主动与导师交流,可要求学生填写指导记录进行约束。
4.3完善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评价与激励机制
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需要一套完善的评价机制。管理机构需不断完善考核机制,根据毕业论文教学过程,把考核指标具体化、定量化,考核结果应当记入教师的业务档案,考核业绩与年度绩效、岗位聘任、晋职晋级挂钩。如指导学生完成一个挑战杯项目,并在全国比赛中获奖,就可以给予导师奖励;如学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或者第一申请人身份申请一项专利,导师都应当获得指导奖励。对学生参与毕业论文教学的评价也应要有一套严格的办法,围绕培养目标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考核。对毕业论文教学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在学分折算、评优、免开题、毕业论文替代、推荐就业等方面给予不同程度的激励。
5结语
经过近5年的运行,我校本科生导师制逐渐完善,在毕业论文教学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科生导师制下,对毕业论文教学进行改革,可在不影响整体教学计划的前提下,让学生早日进行毕业论文方面的准备,鼓励参加一定形式的科研,参与实验实践训练,既能达到毕业论文教学要求顺利毕业,又有利于学生专业意识、科研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同时也提高了学校的声望,是一项值得探索、尝试、推广,促进本科生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1-09-30.
[2]常睿.本科生导师制内涵解读及运行模式探索[J].高校辅导员,2015,2(1):45-48.
[3]钱丽,肖仁桥.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10):180-181.
[3] 杨元芳,郑至荣.论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
[4] 王志标,郭太臣.积极转变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2(3).
[5] 李思屈,李涛.文化产业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6] 省教育厅要求各高校专业设置须看“贵州需求”[EB/OL]
http:///content/2014-01/13/content_391882.htm,2014-01-13.
迅速发展的酒店业,要求酒店管理人才既要有酒店管理的专业知识,又要有英语口语交际的能力。大酒店的国际化程度,让英语成为了在酒店工作的必要条件。面对市场,必须加强专业英语教育以提高我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英语交际能力是在英语学习的内部智力、英语知识、英语思维能力、英语语言基本能力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能力,是指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活动来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的能力。它主要包括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交流信息的能力、话语能力四个主体方面。它是一个人培养和形成自身英语素质的综合表现或最高形式,也是英语学习的最高目标。我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都将在星级酒店工作,英语的交际能力对他们尤其重要。
但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使得我们和外国客人交流时更加具有难度,这一特殊性决定了在酒店英语教学中,不仅要学习酒店英语知识,更要强调语言运用是否得体,绝不可生搬硬套,所以我们必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提高他们语言的得体性;应当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在接待外国客人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交际双方所处的时间、地点、角色关系、交际目的与内容、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及个人习惯等因素的制约,所使用的交际语言是不一样的。对于这种差异,举出适当、生动的例子进行讲解,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
例一:我曾以undress为例讲述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特定含义。一位男性美国客人到一家饭店用餐,他点了蜜汁鸡脯,并对女招待说:“Would you please serve the chicken undressed?”女招待是一位刚毕业的年轻姑娘,不知道客人这句话的要求是上菜时不要把蜜汁事先浇在鸡脯上,客人要自己来浇。她只知道undress是“不穿衣服”的意思,于是大惊失色,说:“No,I can’t.(我不能这样做。)”客人说:“Why not?(为什么不能?)”女招待说:“You are in China,Sir.(因为你在中国,先生。)”餐厅服务员因不能正确理解undress这个多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而造成这样的误会。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具体实例多给学生介绍一些特定的词汇的用法,可以使学生加深印象,避免学生对词汇的片面理解。
例二:在讲解不同文化间对同一个词汇的不同理解时,我曾以tea为例进行讲解。某个中国观光团到达西澳大利亚首府时已是晚上7∶30,客人们尚未进晚餐。当地导游介绍当晚的安排:“We’ll have tea at about 8∶00 right after we arrive at the hotel.During the tea time,I’ll have you registered and have your rooms ready so that you may have a rest.”中国领队翻译为:“我们大约8∶00到宾馆,一到那里就喝茶。喝茶期间,导游会帮我们登记并把大家的房间准备好。这样,喝完茶后大家可以进房间休息。”客人听完大惑不解:还没有吃晚饭呢,怎么就进房间休息?况且在飞机上已经喝很多茶了,怎么到了酒店不吃饭,又喝茶呢?经过解释,领队和客人才了解:澳洲人,特别是西澳人习惯把每天的正餐称之为tea,这里的tea不是我们中国认为的“茶”。通过这些例子尽量多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国外的风俗习惯,使其更好地工作。
事实上,英语本族人和说英语的外国人交际时更注重的是交际内容,而不是语言形式。沃尔福逊(Wolfson)曾指出:“在与外国人交往时,本族人对于外国人的语言和句法错误往往比较宽容。相比之下,违反讲话规则常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她所说的“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指的是讲话规则并不是在各种语言中都一样,而是相对存在的。说英语的人由于不了解英语国家的习俗,不了解什么人在什么场合下说什么话的规则,而容易导致说话不得体。这种不得体语言往往被英语本族人误解为不礼貌,因此在与外国客人交往中,要注意交往的礼节,了解国外习惯,尊重外国人的风俗。如:西方人的女士优先、不问女外宾年龄和体重、禁忌数字13、不谈私人财产、不谈宗教和政治信仰、握手的礼仪、谈话的距离、饮食习惯、社交礼仪等,我们都应该了解,都应该遵循。当今世界,随着不同民族、国家间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艺术等方方面面的跨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如何客观地认识并处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消除彼此之间因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言语交流障碍,已成为世界性的热门话题。而“对语言中文化因素的了解越多,语言的交际能力越强”。在酒店英语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使学生了解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误会,使语言交流顺利进行,增进友谊。因此,在酒店英语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非常有必要。
我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其中交际教学法是我采用最多的教学法之一。在教学中我首先是注重选择真实性的语言材料,使学生了解国外酒店业的发展,掌握最新、最先进的酒店英语。学习酒店英语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能够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如酒店接待等具体工作中,与外国客人的交际。酒店业本身就是一个服务性行业,能够满足顾客的需求是其首要目的。与外国客人的交流成为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必须使用与真实酒店操作相同的教学材料,如国外酒店现场文字、图片、原版酒店管理教材、原版旅游杂志、电视广播、现场录音等。另外,在课堂上,作为教学活动的交际活动,即口头交际也必须真实和有意义。比如,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一名或几名学生扮演酒店各部门的服务人员,部分学生扮演外国游客,对整个酒店流程和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全面、真实的模拟,引导学生根据某一现实语境,用流畅的语言进行组织、推理、归纳和演绎。形式有问答、对话、复述、扩展情景设计等,并要使语言交际的训练逐步由日常会话过渡到特定的模拟外宾接待的系列语言交际中去。这样经过严格的模拟训练,使学生有机会体验学习语言的乐趣,找出差距,逐渐完善,尽快适应在宾馆接待外宾的工作。
其次,因为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所以应使学生在课堂上尽量多地开口说英语。先要使他们敢于开口说,如果没有开口的胆量就谈不上口语交际的活动开展了。热情、敏感和宽容的态度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上我都是满腔热忱地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这样学生就会克服讲话时的惧怕心理,渐渐由敢说到爱说。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和他们专业对口的英语方面技能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实践过程中培养起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英语水平和语言交际能力,成为在酒店业不可缺少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