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健康教育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30 10:35:4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学校健康教育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学校健康教育论文

篇(1)

亲子关系是一种互动关系,在父母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学生被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对孩子的影响比学校的影响更大。所以说家庭关系和谐,青少年的心理才能健康发展,青少年才能够顺利地渡过青春期。总结当前家庭中面临的亲子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亲子之间沟通不良

职业学校中的学生年龄段正处于青春期亲子冲突的爆发期,逆反心理较强,此时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十分明显,而父母面对子女的冲突,一般都是通过对话直接针对问题进行交流,事实证明这一方式的效果并不理想。根据调查,职业学校中的男生与父母冲突的数量比女生要多,但是整体来看,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普遍都存在与父母冲突的问题,这就说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方式单一,效果不佳。

2.父母的教育方式影响亲子关系

家庭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子女性格的形成以及身心的发展,不良的教育方式会使子女产生不良的行为。过于严格的教育方式会增大亲子之间的冲突频率,影响感情,最终导致子女拒绝与家长沟通,形成性格缺陷甚至心理疾病;而过于宽松的教育则容易导致孩子娇惯任性,家长说话失去权威性。所以说,家长把握好教育的度,给予孩子适当的关心和理解,可以促进子女的身心健康。

二、通过家校一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措施

篇(2)

工科类中职学校指的是以机械、电子等工业职业技能学习为主的职业学校,这类职业学校以培养“蓝领”为主要教学目标,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极为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虽然心理健康教育也有所涉及,但多以德育教育的形式开展,并不成体系,在师资力量配备和教育方法选用方面也不具备结构性。

2.工科类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点

工科类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着明显的特点,因此类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数为男生,而根据以往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结果,中职男生在人格发展、性格特点和心理稳定性、抗挫折能力、自我满意度等方面都较女生优秀,除了学习成绩落后于女生外,男生的心理问题更少,但其中一个重要的缺失需要我们注意,就是无论是综合性中职学校还是工科类中职学校,针对职业心理健康的教育都是“短板”,因此,工科类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在于职业心理健康教育。

3.有效开展工科类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所在

工科类中职学校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成体系,更不能在职业获得方面给学生足够的心理指导,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职业道路上发展的不顺利,多数与职业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有关。有针对性地开展工科类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完善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还能够有效解决由于职业心理问题导致的学生入职困难和职业发展问题。

二有效开展工科类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建立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无论从哪个角度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都应该以学生的德育教育为基础,以学生基本心理素质的提高为目的。因此,在工科类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建立以“学生、班主任—心理教师、德育主任—专业机构、分管校长”为主线,快速高效联动的“三级预警系统”,这个预警系统的建立能够从基础上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成为职业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另外,工科类中职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行系统化、结构化的分析,以学校教育的特点、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年级、专业特点为基础设计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如一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为“认知自己、认识职业处理人际关系”;二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为“确定职业目标、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等。

2.以职业教育为主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给学生提供多种职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通过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性格中的不足;通过心理情景剧的方式促进学生思考与职业选择有关的道德、心理活动的问题;通过其他心理健康和职业相关的大型活动,如模拟招聘会等,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锻炼,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因此,职业心理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线。

三开展工科类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采用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在工科类中职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应以能力发展为主,建立团体和个人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整个工科类中职学校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发展。

2.重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并行

性格特点会影响学生职业心理的发展,而学生的性格特点又与家庭教育方式有极大的相关性。教师可以“短信周报”的形式与家长交流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醒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交流的方式介入家庭教育之中,使用教师的专业思维和专业方法,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模式给予适当的指导,使学生的心理发展始终处于平和、健康的环境之中。

篇(3)

一、积极心理学简述

积极心理学最早出现在上世纪末,由美国的专家提出。积极心理学主要通过一些科学的实验方法和研究方式,对人类的品质、道德与力量等积极方面展开研究。传统的心理学研究将重心放在人类的心理疾病研究等方面,这种新型的心理学思潮更加注重积极的心理学问题,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积极心理学的重点内容有三个方面:第一,就个人而言,积极心理学重在研究个人的力量、能力、潜能和情感等积极品质;第二,就群体而言,积极心理学重在研究系统的积极组织性,例如交际礼貌和行为等方面;第三,就主观方面而言,积极心理学重在人类幸福感的研究,例如兴趣爱好、满意度、成就感等方面,强调用积极健康的心态看待问题,乐观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二、技工学校积极心理学的渗透措施

1.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环境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成长极为重要,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的心理健康,同样的,人的心理健康又对周围的环境形成一定影响。对于技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技工学校应该以学生的积极品质教育为重点内容,以积极人格建设为发展目标,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的指导理念,构建一个全面、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使技工学校的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术的同时,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在这基础上。学校首先应该加强教职工的心理学知识培训,通过组织一批高素质的心理学教师,使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更加完善。在这一系统之下,学校应该重点加强学生积极心理体验与积极心理品质的教育和培养。学校的领导与老师要与国家教育部门积极配合,使社会、家庭、学校、班级环环相扣,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可以利用广播、海报、讲座等手段,定期或不定期地宣传积极心理的相关理论,扩大学生的教育面,通过营造积极的氛围,使积极心理学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2.扩大学生的参与。积极心理是一种人在具体环境中的感受,作为感受主体的人存在差异,积极心理的具体理解也会有差异。传统的教育中,学生很难真正了解老师所讲解的心理学知识,教育的意义就难以实现。在积极心理学的教育模式下,应该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交接自我的身心发展状况。首先应该减少老师课堂讲授的时间,使课堂气氛不在严肃,同时,在课堂上老师应该注意与学生积极互动,多对学生的课堂发言进行鼓励与肯定,这也是将积极心理学融入教学中一种有效方式,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学校也可以成立相关的社团,学生通过自己的组织与参与,能够对自己进行一定的反思,同时还能对整个学校的学生进行宣传教育。这种学生自我组织、自主参与的模式比老师的灌输式教育更有意义,学生在活动中相互促进和评价,能够学习他人的长处,促进自己的进步,树立积极自信的健康心理。3.营造积极健康的班风。班集体是学生直接参与的环境,也是技工学校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环境,因此,形成积极健康的班风对学生的积极心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技工学校的学生而言,班集体中的同学是成长学习的伙伴,学生之间的接触能够对身边的同学的行为形成重要的影响。要营造积极健康的班风,就要使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友爱。班级的学生之间要具有包容性,学会接纳不同性格的同学,不能出现攀比歧视的现象。良好班风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建立,形成积极的道德品质,也有利于整个学校学风的建设。4.拓宽积极心理学影响。当前,学校大多会成立心理咨询室,用来调节学生的困难与问题,但是,极少数的学生愿意主动参与进来,学校往往也把重心放在个别重大的案例上,没有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推广开来,使工作目的有效实现。因此,要想拓宽积极心理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就要首先解决学生的困难和难题,这样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来,形成积极的思想品质。相对于高中的学习而言,技工学校的压力较小,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人际交往中来,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与沟通中形成良好的积极品质。

三、结束语

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技工学校应该高度重视。通过教育体系的健全,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落实,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作者:张淑洁 单位:广东汕尾市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1]屠鸣,李晓彧,魏春燕,邱建国,王媛.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59-63.

篇(4)

2.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定位

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途径,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将心理健康课列为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我国大部分地区也逐渐效仿。陈家麟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是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社会需要,依据团体动力学原理,结合课程的性质和目标要求,综合运作系统方法,对参与教育活动的诸多要素进行分析和策划的过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因此,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必须以活动和游戏为主,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思考,在活动和游戏中充分体验和感悟。此外,还可以是主题辩论,也可以是角色扮演,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方式,都可以尝试。

3.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的小学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设计

对心理健康课程进行科学设计,无疑是提高课程效率的有效途径。以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视角,本文对小学心理健康课课程设计进行了以下探讨:

3.1教学目标上,重在全面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心理健康课程应该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助人成才,培养一批全人格、高德学、新智慧的新时代少年,关注学生课堂上和生活中的积极面,关注学生的积极感受和良好状态,同时也关注学生对未来的乐观和希望,关注学生积极独特的个性,如爱、勇气,并且促使学生的潜能最大发挥。

3.2教学对象上,以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原则

小学阶段处于儿童期,这是一个身体和智力发展的重要阶段,更是个体从天真烂漫的幼儿走向具有社会化标志的青少年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小学高段年级的学生身心发展具有显著特征:青春期身体发育的急剧性;情绪变化的波动性;自我发展的矛盾性。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同时,他们也是社会中最脆弱的群体。近年来,由于小升初的竞争愈演愈烈,五六年级的学生学习压力与日俱增,学习焦虑、单亲家庭、离婚家庭、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应试教育下导致竞争意识超前移入和枯燥的学习生活等引起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在教学设计上,一定要根据各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3教学内容选择以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基础

教学内容的设置依据小学各年龄阶段学生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而定。小学低年级课程内容主要包括:适应新环境、新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乐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树立规则意识、纪律观念和时间意识。小学中、高年级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培养集体意识,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同学交往,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参与活动的能力。

3.4教学方法多样化

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以学生的主动体验为核心的体验式教学,高度关注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身心投入,引导学生自我探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小组讨论,朋辈群体互助,以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3.4.1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式体验教学指教师提供一定的主题情境和表演要求,让学生扮演某种人物角色,演示某种行为方式、方法与态度,达到深化学生的认识,感受或评价“剧中人”的内心活动和情感体验的目的。角色扮演的具体形式有相声表演、哑剧表演、角色互换、小品表演等类型。

3.4.2价值观辨析法

这是一种在教师的安排下,学生通过讨论、辩论等方法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将自己的行为模式与他人对比,解决价值冲突,进而调整自己的价值观符合社会要求。主要种类有小组讨论法、两难故事法和头脑风暴法等。这种教学方法更适合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教学。

3.4.3案例法

案例式体验教学主要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将有关案例提供给学生,组织学生阅读、分析、思考、讨论,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进一步理解心理健康知识,学会处理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达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3.4.4行为强化法

行为强化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孩子在做出一个好的行为以后,呈现一个对其而言愉快的刺激。比如孩子作业认真按时按质量完成,奖励他去楼下玩30分钟。负强化是在孩子做出一个期望的行为以后,去除一个对其而言的愉快刺激。比如,孩子上课说话,教师不表扬他。批评是一种惩罚。

4.教学过程要完整

一般来说,心理健康课程包括三个环节:暖身活动,导入课程;情感体验,展开课程;总结深化,结束课程。暖身活动的方式既可以通过身体放松、拍掌活动、投影、录像、新闻报道、小游戏等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情感体验,展开课程环节是教学实施阶段,可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在参与中感受、体验并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最后总结深化阶段,对本节课进行巩固与小结,让学生畅谈感受,通过经验分享将他人的体验与自己整合,提升认识的高度。

篇(5)

一、构建综合治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我国高校中比较严峻的问题, 需要从多个方面来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并形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合理有效的综合性管理机制。具体来说,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 我们要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预防检查机制。在这种机制的作用下, 建立相应的心理咨询机构, 以随时检查并测试我国高校大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将测试的结果告知于学生, 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 并且自觉地进行调整。同时, 作为教育者, 在掌握学生心理活动的基础上, 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并给出具有针对性的帮助和建议, 对那些心理和精神状态不良的学生, 给予适当的引导, 将学生的心理问题扼杀于萌芽状态, 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其次, 建立并完善相应的全程跟踪制度, 具体而言, 可以建立心理健康咨询档案, 为大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为了使高校能够及时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动态, 一定要及时整理心理健康咨询档案, 完善全程跟踪制度。这样既能对个别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咨询档案, 又能及时有效地发现心理异常的大学生, 并且根据不同的心理状况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 从而有效解决其心理问题,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再次, 成立相应的应对机制和预警机制,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管理。对于某些具有特殊情况的大学生群体, 像偏远地区的贫困生、单亲家庭、残疾生、经历家庭变故等学生群体, 可以运用预警机制。规定班干部、辅导员或者其他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工作者对于这类特殊的学生群体, 进行专门性的引导和教育, 在其发生一定心理健康问题时能有效地预警。同时, 还需要建立与预警机制相匹配的应对机制, 从而能有效地应对大学生因为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而导致的不良后果, 当问题出现时, 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应对, 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可能出现的损失。

最后, 建立一定的心理健康善后机制。高校应该对于那些曾经有过心理健康问题但是经过相应的教育而有所改善的学生, 建立相应的善后机制。对于高校辅导员及其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主体而言, 应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随时进行跟踪和了解, 及时解决其产生的心理问题, 从而帮助其与其他同学已经家人之间建立友善的人际关系。科学合理的善后机制, 能够有效避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反复出现, 以防止前期所有的努力都白费。

二、合理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首先, 充分发挥大众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 大众媒体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所以, 我们要充分利用媒体, 加强媒体的舆论宣传作用, 传播和普及提高健康心理素质的措施与方法。在我国, 高校师生能够使用的大众媒体主要包括校园报刊、校园广播站, 同时还包括电视台、大电台、报纸等。积极通过大众媒体来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 从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显着提高。

其次, 发展和提倡多样化的心理教育活动, 拓展相应的心理咨询平台。目前, 高校广泛采用的渠道包括心理辅导班、心理咨询室以及高校心理辅导教育部门。同时, 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活动, 来缓解大学生所承受的精神负担。另外, 定期组织和举办心理健康辅导课, 让学生能够通过课堂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除此之外, 还能开展心理健康与法律知识讲座, 以及关于心理健康知识和法律知识的竞赛, 充分结合法律机制和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从而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最后, 对于个别心理不健康的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 如知心电台线、心理、心理咨询信箱等。利用私密的教育方式, 热情、真诚地为那些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良好的矫治与诊断。再次, 充分利用网络的保密性、隐蔽性、便捷性, 更容易使得人们放下心中的顾虑, 吐露心声。对于那些心理上有一定问题的大学生, 他们对自己的隐私通常都具有一定的保护欲望, 且还能通过互联网寻求帮助或者咨询, 这样既能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还可以使他们接受良好的心理教育。因此, 在网络上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平台, 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建立不同的解决板块, 如恋爱、人际、求学、就业等心理测试、在线教育和专家问答等, 为高校大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状况提供更加方便的平台, 以此提高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事业。

三、创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首先, 目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重心是“五学”教育。“五学”主要是指“学会关心、学会发展、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在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领域中, 健康是教育、心理、社会的有机结合。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将大学生培养成社会适应能力强且心理健全的人才。“学会关心”主要指教育学生热爱、关心自己的国家, 关心家人与朋友, 以积极阳光、善良热情的态度生活于社会中。“学会发展”主要是指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 有一定的规划和设计, 从而为了自己的人生目的, 不懈努力。“学会生存”主要是指大学生走出校园能够很快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学会学习”主要是指学生不仅要学会课本理论知识, 还能学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并将所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于社会实践中的能力。“学会生活”主要是指学生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自身的事务, 同时还能够从容地应对生活上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其次, 创新教育理念, 构建以家庭、学生以及学校共同协作的联动机制。目前, 我国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都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部分大学还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生的教学课本以及课堂中, 使得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变得更加科学和规范。然而, 在此过程中, 人们往往忽略了家庭教育以及学生本人对于自身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单方面地交给了学校, 使得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所以, 有必要创新教育理念, 构建以家庭、学生以及学校共同协作的联动机制。

最后, 树立以发展咨询为核心的大咨询理念, 转变人们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在传统的观念中, 心理咨询只是停留在心理疾病的治疗方面。然而事实上, 心理疾病非常严重的学生往往是少数的, 而大部分学生, 主要存在着关于成才与成长、事业与情感、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等方面的心理问题。这些普通的心理问题通常情况下不至于产生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 但是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成长及其心理健康。所以, 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 还得进一步强化自己的职责, 重点关注大学生的这些普通心理问题, 始终将发展咨询贯穿于学生的成才教育中, 这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万瓅媛.个体不健康影响因素研究[J].价值工程, 2014, (30) .

篇(6)

2在聋校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2.1从教学课堂上入手

国外某著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教学是否成功,主要是看课堂气氛,如果课堂气氛始终保持在和谐与安全的状态中,则说明该教学是成功的教学。聋校学校的语文课堂更应该如此,首先,教师应该有耐心、面对学生的问题,要认真细心的教导,多鼓励学生,不要用过激的言辞来批评学生,因为聋校学生心理十分脆弱,可能一句言辞过激的批评,都有可能影响其医生,同时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和谐相处,在和谐的环境中,成长学习,对培养聋校学生积极的心理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教学课堂上,语文教师应该充满激情的去讲课,感染力越强,学生就越能够进入到教学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变得越来越浓厚,不断将精力花费在学习知识上,而不是胡思乱想。在教学期间,教师可能为聋校学生讲解一些身残志坚的著名人物的故事,要让其了解身体上的残缺并不可怕,只要心理健康、积极,同样会在生活中,获得成功。

2.2从语文教材上入手

反复研读教材,将涉及到心理健康内容的重点章节加以利用,挖掘出对聋校学生有用的信息内容,这对教师而言十分关键,在挖掘相关内容信息时,要注重结合学生日常的生活实际,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现阶段,聋校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章节都涉及到对祖国、社会以及民族之爱,这实际上就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德育教育的重点就是爱国教育,这对聋校学生来说,十分重要,有些聋校学生心理思想十分极端,认为自己身体上的残疾主要是由外界因素引起的,因此对社会对国家表现出的是一种愤恨的情绪,这种情绪如果一直持续下去,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的课文表现自然环境的美,如聋校教材十六册《我爱三峡》描绘了三峡独特的景色,教师恰当地利用图像资料,使学生对长江三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从而培养学生赞美三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有的课文表现人格美,如《一夜的工作》描写同志不怕劳苦,生活简朴的品质深深地打动着每个聋生,对聋生完美人格的培养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良好性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教育的过程,如聋校语文第十四册教材中《倔强的小》表现了小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拖累别人的决心;《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一文中表现了竺可桢严谨治学的态度和献身祖国科学事业的崇高精神;聋校语文教材第十六册《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描写了中国军人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表现出的铮铮铁骨、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对这些感人的文章,要求聋生写出读后感。在聋生手语表达受局限的情况下,写作教学是渗透个性教育的最佳机会。

2.3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组织聋生采取分组合作式学习,鼓励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合作,不仅促进了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有利于合作、信任与责任感等方面的锻炼,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人际关系。为使聋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并达到最佳状态,我鼓励他们学会说“我能行”,“我能克服困难”,并创造机会,适当降低难度,使他们也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有一次学习小组在汇报成果时,小组中一名学生成绩较差,平时很少发言,在其他成员都作了精彩发言,轮到他发言时,他不敢说。这时,我发动小组其他成员对他说鼓励的话,“别害怕,你一定行”,“别紧张,你再想一想”,“我们支持你”。可这个聋生还是一言不发,也不敢打手语,我又让全体学生鼓掌鼓励他,向他伸出大拇指。我又适时降低要求,让他先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在他读了后,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使他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我又鼓励他说出为什么最喜欢这个句子,他在老师和同学们信任和鼓励的目光中,慢慢地讲起来。在他讲完后,我和同学们再次热烈鼓掌。在聋校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很多,值得语文教师深入探索创新。

篇(7)

2加强小学体育健康教学的途径及方法

2.1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我们都知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的重要性。学生属于不同的个体,他们对事物的兴趣不尽相同,有时候甚至出现了相互矛盾的情况。比如,虽然有的学生对体育活动有着一定的热爱度,但没有较强的自控力。具体体现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存在自由散漫,不遵守课堂纪律的行为,有的学生乐于表现自己,有的学生好胜心过度等。体育教育者应根据这些情况,掌握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兴趣,制定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内容,保证学生的兴趣全面展现。此外,课堂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还应积极创设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课堂环境,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构建相应的情景,根据小学生自身特征积极开展具备趣味性和娱乐性的运动项目,落实各类高效先进的教学手段。教育者应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彼此尊重,通过游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当小学生处于愉悦的教学情境时,他们才会毫无顾忌、轻松愉快的投入到体育训练中,感受体育教学的魅力所在。

2.2通过体育教学法开展教学

对于小学生来说,活泼好动、喜欢玩是他们必有的天性。体育教学者应根据这一特点将游戏教学法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游戏教学法除了能增强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外,对他们集体意识、思维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小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放开天性、乐观开朗,推动他们身心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好习惯。科学引导小学生进入体育游戏活动中,让学生切实体会体育活动为其带来的乐趣,以此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教育者还可开展具有创造性的体育游戏活动,通过选择一些学生能玩、爱玩的游戏进行体育锻炼,比如,可开展老鹰抓小鸡、齐心协力等游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它们不但促进了学生的身体发育,还很好的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从而带来健康的心理品格。

2.3通过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是否具备正确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将直接决定了最后的创新成果。小学体育中,可将一个体育项目的改进建议作为学生的创新成果,也可以将对自然与社会产生的新观点作为学生的创新成果。当学生形成创新成果后,应积极的鼓励,加强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和主动性。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学生必要的鼓励及赞扬,使其感受到创新的乐趣及喜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对学生起到了鼓励作用,而且还具备一定的激励性,激励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教学活动。教育者还可通过鼓励性语言对学生适当的鼓励,特别要鼓励那些表现不是很好的学生,防止学生产生挫败感。只要有一丁点进步都要予以表扬,这样学生才会积极投入学习,勇于创新。

2.4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卫生习惯

为了保证体育健康教学效率,教育者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卫生习惯。学生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一直是体育教学不变的话题。为此,教学中教育者不仅要传授学生基础的体育知识,还要加强培养他们的卫生习惯,促进其健康意识。比如,体育锻炼结束后,科学引导小学生清理活动时手上的污染物,从小就培养他们爱干净的习惯。

篇(8)

二、音乐能使人形成高尚的品格

著名的哲学家曾把音乐称为“上帝的语言”,认为音乐能在无形中起到美育的作用;而我国古代社会也有以诗、乐治国、教化民众的传统;还有人说,音乐就像“上帝的手”,可以在你失落时,给予人希望,抚慰人的心灵;可以在你伤心时,或陪你一起哭泣,或为你带来欢乐,让你哭泣的心灵不再独自颤抖;可以在你迷茫时为你打气,或引领你找到回家的路。而这些都说明了音乐在本质上具有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从而使人形成高尚的品格特征。尤其是小学音乐教师,更要注重发挥音乐教育对小学生的德育的重要性,为小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小学教师应该明白真正的音乐教育不仅是要提高学生的音乐技巧与歌唱能力,还要让学生懂得聆听音乐的灵魂,学会鉴赏高雅音乐,抵制低俗音乐的不良影响,学会靠音乐的作用促进自己人格的健康、全面发展。如教师在教学《思乡曲》时,可以结合历史上爱国、爱家乡的经典故事,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教学《到敌人后方去》、《义勇军进行曲》等歌曲时,可以结合英雄烈士的抗战故事,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情感,教给学生责任意识,努力争做国家的合格公民,立志努力学习将来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

篇(9)

二、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知识传播和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也必须围绕课堂教学而进行。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还要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和心理发展。如在小学三年级第三单元“我和规则交朋友”章节教学中,教师可从交通规则、学习规则、游戏规则等方面来阐述规则的重要性,并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总结家庭、学校、社会生活规则内容,教育学生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师长,爱护公共设施,遵纪守法。接下来,教师可以《小学生守则》、课堂规则、学习规则内容为切入点,探讨规则的约束力和规范作用,如课堂上大声喧哗会影响教学秩序,没有课堂规则的约束,则教学难以进行;见到老师不问好,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看法,进而影响师生关系。总之,小学教师应从教材中挖掘积极向上的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内容,有目的地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三、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活动和德育实践是检验德育教学效果的试金石。素质教育提高了人们对教学实践的重视和关注程度,促使许多学校在关注思想品德教学的同时,也加大了教学实践力度。一般来说,小学德育实践形式有德育主题会议、共青团团队活动等。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德育的常用手法。如某教师借学校“做文明、自信校园小主人”德育创建活动之际,在班级范围内开展了“微笑进校园”“礼仪伴我行”“榜样在身边”等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该教师先通过活动动员会吸引学生热情参与到活动中来,然后通过文明礼仪歌谣创编、活动宣传页编印对活动进行广泛宣传,进而立足活动文明公约,开展文明礼仪培训和指导,对小学生进行意识力、人格、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心态,注意礼仪,弘扬正气。

篇(10)

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学校教育对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个学科的教学也都负有此项任务。这当中,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它的工具性、交际性、人文性的特点,把它与人的生活经历、内心体验、个性情感等因素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决定了语文教学的艺术特征:随机性、多样性、丰富性。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是师生间情感的相互交流、思维的相互碰撞、兴趣的相互牵移、语言的相互启迪,是师生共同开发和利用语文资源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平台”。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选好切入点,找准结合点,把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地、有机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在渗透式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的发展。

一、挖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小学语文教材涵盖的内容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还包含着各种丰富的心理因素信息。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容中的心理因素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体验并内化自身品质。

1、直接与文本对话,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些教材心理教育因素比较明显,可以直接利用文本,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而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教学《小马过河》这篇课文,我让学生先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小马为什么第一次过不了河,第二次过了河呢?”再角色扮演小马、老马、老牛、小松鼠进行对话。通过反复朗读小马与老牛、松鼠、妈妈的对话,学生体会了小马两次过河时的不同心态,同时也感悟到面对困难要思考,勇于实践,不能依赖别人。这样,通过学生的自我感悟会促使他们自觉地树立自立意识,有助于他们消除凡事都依赖父母、老师等人的心理。

2、寻找结合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些教材所包含的心理教育因素不明显,就需要拓展,努力找出言“此”与“彼之间的结合点,例如在《落花生》一文,教学时,我采用中央电视台人生AB剧栏目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分成落花生组和苹果组,并进行讨论和争辩:在当今社会,你愿意当苹果那样的人,还是愿做花生那样的人呢?学生在辩论中各抒己见,通过争辩使学生领悟到:像苹果那样的人和像花生那样的人两种人各有自己的优点,也各有自己的缺点:像苹果那样的人美丽大方,勇于展示自我,但显得浮华,而花生朴实无华、品质可贵,但缺乏自信、缺乏展现自我的勇气。最后,我指出:像花生、苹果这两类人都是需要的,就看你怎样去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教师巧妙的设计和引导,以教材为载体,把心理陡康教育寓于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客观全面地去评价别人,领悟到做一个新世纪的孩子既要做到外表美,又要做到内心美,要勇于展示自我,恰当地表现自我。

二、捕捉课堂中的教育契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课堂教学占据的时间最长。那怎样充分利用这个黄金时间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一般来说,教材出现心理健康渗透因素的时候,自然是最好的契机,但有时候又不能割裂课堂教学的整体,把语文课上成健康教育课,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捕捉恰当的教学契机。课堂上的教育契机,往往出现在四种时候:其一是兴趣激发的时候。有了兴趣,才会使思考更主动,产生的教育效果就好。其二是在情感勃发的时候。当情感处于饱满状态的时候,激昂、敬佩、震憾等都有助于学生去选择键康有益的心理品质。其三是在思维萌发的时候。其四是学习的主动性产生的时候。总之,教学中的契机的出现有时是偶然的,随机的,这就要教师自己去用心捕捉,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三、开展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上一篇: 药学服务论文 下一篇: 行政经济管理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