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1 09:51:2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唐代文学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这里使用的“规范诗学”一语,来自于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中的一个定义。鲍里斯·托马舍夫斯基(1890—1957)在《诗学的定义》一文中指出:“有一种研究文学作品的方法,它表现在规范诗学中。对现有的程序不作客观描述,而是评价、判断它们,并指出某些唯一合理的程序来,这就是规范诗学的任务。规范诗学以教导人们应该如何写文学作品为目的。”① 之所以要借用这样一个说法,是因为它能够较为简捷明确地表达我对唐代诗学中一个重要特征的把握。唐代诗学的核心就是诗格,所谓“诗格”,其范围包括以“诗格”、“诗式”、“诗法”等命名的著作,其后由诗扩展到其他文类,而出现“文格”、“赋格”、“四六格”等书。清人沈涛《匏庐诗话·自序》指出:“诗话之作起于有宋,唐以前则曰品、曰式、曰例、曰格、曰范、曰评,初不以话名也。”② 唐代的诗格(包括部分文格和赋格)虽然颇有散佚,但通考存佚之作,约有六十余种之多③。“格”的意思是法式、标准,所以诗格的含义也就是指做诗的规范。唐代诗格的写作动机不外两方面:一是以便应举,二是以训初学,总括起来,都是“以教导人们应该如何写文学作品为目的”。因此,本文使用“规范诗学”一语来概括唐代诗学的特征。
一、“规范诗学”的形成轨迹
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者,对于隋唐五代一段的历史地位有不同看法,比如郭绍虞先生名之曰“复古期”④,张健先生名之曰“中衰期”⑤,张少康、刘三富先生则名之曰“深入扩展期”⑥。言其“复古”,则以唐人诗学殊乏创新;谓之“中衰”,则以其略无起色;“深入扩展”云云,又混唐宋金元四朝而言。究竟隋唐五代约三百八十年(581—960)间的文学批评价值何在,地位如何,实有待从总体上予以说明并作出切实的分析。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也是文学批评史上的一大转折。在此之前,文学批评的重心是文学作品要“写什么”,而到了唐代,就转移到文学作品应该“怎么写”。当然,从“写什么”到“怎么写”的转变也并非跳跃式的一蹴而就。下面简略勾勒一下这个转变的轨迹。
文学规范的建立,与文学的自觉程度是一个紧密联系的话题。关于什么是文学的自觉,依我看来,文学是一个多面体,无论认识到其哪一面,都可以说是某种程度上的自觉。孔子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孟子认为说《诗》者当“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⑦,能说这是对文学 (以《诗》为代表)的特性无所自觉吗?《汉书·艺文志》中专列“诗赋略”,这表明自刘向、歆父子到班固,都认识到诗赋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字著述的特征所在。但其重视的赋,应该具备“恻隐古诗之义”;至于歌诗的意义,也主要在“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云”。一句话,他们重视的还是“写什么 ”。从这个意义上看,曹丕《典论·论文》中“诗赋欲丽”的提出,实在是一个划时代的转换,因为他所自觉到的文学,是其文学性的一面。不在于其中表现的内容是什么,而在于用什么方式来表现。“诗赋欲丽”的“欲”,假如与“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中的两“宜”一“尚”联系起来,表达的不仅是一种内在的要求,似乎也含有一种外在规范的意味。所以我认为,唐人“规范诗学”的源头不妨追溯到这里。
第二步:想读徜徉诗境,畅说诗景画意
宋代大儒朱熹提倡读诗要“心到、眼到、口到”。听读诗文,知人论世,让我们走近了诗人,走近了诗文,而要进入诗人所描述的情境中,必须“想读”。这里的“想读”,意思是在朗读时,张开想象的翅膀,施展联想的能力,想象诗中的画面景色、设想诗中的人物活动。这个环节的朗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笔者觉得自由朗读更能利于学生想象和联想,学生可以读得摇头晃脑,可以读得眼神迷离,可以读得低沉缓慢,可以读得高昂急速。可以读一遍,可以读多遍,可以读整首诗,可以读某几句,读到如置身诗中的画面中,读到如身临诗中的情境里。朱熹说:“大抵观书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得之于心,述之于口。在学生读后,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用具体生动形象的语言畅说所想象到的画面景色以及所设想到的人物活动。可以畅说整首诗带给他的想象,可以畅说某一句激发起的联想,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诗句畅说,也可教师有的放矢指定诗句畅说。当然在让学生畅所欲言之前,教者可将诗文中的关键字词加以讲解,在学生畅说诗意之时,若有欠妥之处,教者可及时纠正完善。
第三步:赏读感悟诗美,品评精妙华彩
教师引导学生品味古诗词的语言艺术,领悟古诗词的语言魅力,有助于形成高雅的语言素养。一番想读,一番畅说,诗中画面如在眼前,诗中人物如在对面。诗人如何以最精准的文字描述如此动人的意境,如何以最简约的语句表达如此丰厚的内涵,若要体悟到这些,赏读必不可少,也就是朗读时,带着想象,带着联想,带着欣赏,带着品味。这一环节的朗读,教师可加以指导,读出节奏停顿,读出轻重缓急,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抑扬顿挫。可形式多样地朗读,可多次反复地朗读,让学生在听读中徜徉诗境,在自读中浸润诗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充分印证了反复朗读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功能。在反复朗读中,学生对古诗词的遣词造句的技巧、谋篇布局的章法会有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的领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结合具体诗句教给学生古诗鉴赏的一些方法,如意象的含义、鉴赏的角度,鉴赏的术语等。诗歌中的意象是作者情感的寄托,思想的载物,它们表达着诗人的情感,倾诉着诗人的心声,寄寓着诗人的情趣,承载着诗人的意志。因此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从具体意象中寻出其中的情感旨趣。古诗词的语言精美,表现多样,所以鉴赏古诗词的角度自然也多样,遣词造句、修辞手法、写作方法、表达方式、表达情感、蕴含哲理、诗人风格等。不仅如此,教师还要教给学生一些相应的专业术语,以提高学生鉴赏的准确性,品评的精炼性,表达的流畅性。学生可选择多角度赏析,也可选择一个角度赏析,可赏析整首诗,也可赏析某句诗,只要言之有理,都该鼓励赞扬。
二、高校日本古代文学史课堂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日本古代文学史的授课对象为高年级日语专业的学生。语言类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过分注重语言这一工具,认为语言学习的目的无外乎听、说、读、写、译这几种能力的习得,语言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知识则无关紧要。部分教师“重专业轻人文”的教育观更是加深了学生这一错误认识。因此,目前高校日本古代文学史课堂出现的问题是,教师只是按部就班地对教科书中的知识点进行梳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对古代文学史中涉及到的作品及其社会文化现象只字不提或笼统概括;学生则更是出于应付考试、拿学分等目的,机械地学习此课程,教师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句话的意思是:“学生们为什么不学诗呢,诗可以激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这是对文学人文教育作用的最高度赞颂。日本古代文学史不仅是一部日本文学发展史,也是一部日本文化、文明的进步史,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史。它具备文学和历史双重学科的性质,应该是对日语专业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生动教材。通过对日本古代文学发展规律的探索和总结,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通过对文学史中出现的著名作家的成长、经典作品的诞生、代表流派的形成等时代背景和历史要素的考察分析,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对作品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另外,通过对中日文学发展史的对比以及文化差异的对比,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民族文化自信心、自豪感等。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日本古代文学史的教化功能,改变过去教学中只重视传授专业知识的做法,注重人文教育,使广大学生在学习日本古代文学史的过程中真正获得心灵的熏陶和升华,“使学生变成历史意义上、文化意义上、情感意义上、道德意义上的人,实现精神成人的目的”。
三、人文教育视域下的高校古代日本文学史课堂教学
(一)分析我国文化对日本古代文学的建构,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中日两国同属于汉文化圈,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学的建构,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古代文学的建构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例如,向学生讲授日本古代文学史时,不能忽视中国古代文化的以下作用:奈良时代,汉字的传入结束了日本漫长的口承时代,使日本进入了文字记载时代,首创了由变体汉文或纯汉文书写的文字文学《古事记》《日本书纪》等,并为假名文字的产生打下了基础;平安时代初期,日本贵族文化兴起,汉字文化更是被置于公众场合,《凌云集》《文华秀丽集》等大批汉诗集出现在日本文坛,一度占据日本古代文学的主流,掀起了唐风文化的。初期的汉文学模仿带来了平安中后期的汉文学深层消化吸收,间接地推进了日本文学的“和风化”进程。日本古代文学双壁《源氏物语》《枕草子》中的白诗受容等就可以反映出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深远影响。镰仓室町时代是日本文学发展的特殊时期,这个时期的日本战乱频繁,文学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在中世文学代表作《沙石集》《徒然草》等作品中依旧可以看到中国儒家、道家与佛教典籍及其思想的受容;江户时代的草子文学、读本等更是处处有中国明清志怪、传奇小说的缩影,甚至出现了以中国的小说为题材的“翻案小说”。通过以上的日本古代文学史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日本古代文学史是一部日本文学自身发展史的同时,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部中国文化受容史,以此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灿烂辉煌及其深远的影响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使学生树立起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解读日本古典名著,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审美素养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一种重要素质,审美素养的提升应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古代日本文学史课程的讲授不仅要包括基本文学常识、文学概念的讲解,更要与经典作品的解读相结合。文学反映的是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对文学著作学习、鉴赏的过程,同时也是审美素养形成的过程。文学经典名著表面上看起来或许只是一次远离社会生活的个体审美事件,但归根结底是与某种意识、思想、观念联系在一起的,是对客观世界的人格化处理。在作品的世界里,人的思想、行为在文学艺术中被展示、被感受、被体认,从而在读者中引起一系列积极的反应。不同时代文化渲染下的读者对同一作品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审美态度。在日本古代文学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文学理论的有效渗透,奠定学生审美意识的思想基石;通过文学经典著作的讲读,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真正做到“以美启真、以美启智、以美育人”。日本最早的和歌总集《万叶集》以雄浑、朴实、清新的歌风奠定了日本文学的基础。其作者层上至宫廷贵人下至普通庶民,题材广泛还涵括了日本偏远地区的民歌———“东歌”“防人歌”等,被称为日本民族的精神故乡。《万叶集》是古代日本人民对自身精神生活的直接表露和最真实情感的流露,他们热爱山水,敬畏自然;忠于国君,奋勇征战;悼念死者,感伤离别;满怀希望,追求自由。通过对《万叶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理解用文学来表达对自然及人生的最淳朴的感动———“诚”的文学美意识。日本女作家紫式部的《源氏物语》与清少纳言的《枕草子》被并称为日本古典文学的双壁。作品《源氏物语》以光源氏为主线,描写了不同身份贵族男女间的恋爱纠葛及生死别离,“美丽”和“哀愁”是贯穿小说的主线。对《源氏物语》的赏析可以让学生理解日本美学中的“物哀”精神。与此相对,清少纳言则一改平安贵族们作品中惯有的感伤情调,采取积极的创作态度,通过对自然和人事的描写,创造了“明快”的世界,它与《源氏物语》中的“物哀”一起,构成了平安朝文学中的两大审美趋势。
(三)探究文学中日本特有的文化现象,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学是一种心灵文化,是文化的表征,是体现文化精神、具有传播与教化功能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建构活动,它并非游离于文化系统之外。”任何时代的文学都映射着各自发展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政治思想以及意识形态等文化内涵。因此,在日本古代文学史课堂教学中,不应局限于文学本身的研究,而应将其上升到文化层面,探寻文学背后的文化意义。日本古代文学史是日本精神文化的源头,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更加客观地理解日本文化,拓宽视野,并用广阔的视角去比较中日文化的异同,从而加深对中日文化异同的理解,更好地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日本文化向来被称为“杂合文化”,日本古代文学史中不同历史阶段中国文化的受容,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日本文化的这种“杂合性”,了解日本民族自古以来对外来先进事物所采取的惯有的积极吸收、巧妙融合的态度,从而使学生理解当今日本社会对外来文化强有力的兼容和吸收。日本古代文学作品中歌颂自然的作品的大量存在,则展示了日本人对水木山川、日月星辰等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这与中国古代作品的“诗言志”倾向大有不同。对中日文学差异的讲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用世界的眼光来看待外来事物和文化。另外,日本古代文学中武家社会生活的描写则有助于理解日本人所推崇的武士道精神,古代日本稻作文化中则体现了日本人的集团意识。这些异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对学生在以后的跨文化交际中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1)这两个函数图象有什么共同特点吗?
(2)互为相反数的两个自变量的函数值有何规律?
(3)规律是否对定义域内任意的自变量都成立?
在此环节,我将问题解决作为学习的源动力,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的同时,使其学习目的性更强,即自然引出偶函数的定义和性质,也向学生渗透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为知识教学提供了良好铺垫,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思辨能力,这些都能够为学生综合数学素养的发展提供动力.
二、运用现代化教学辅助工具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另一个要点
在于教学工具的选择上,这一点对于教学效率的影响也非常直接.随着各种高科技含量的教学工具的不断产生,课堂教学的形式也在发生转变.很多传统的教学方法慢慢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为高效且更为便捷的教学模式,其中很多教学转变都来自于现代化的教学工具的良好辅助.因此,教师要善于合理地利用教学辅助工具,这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能够让很多知识点的呈现更为清晰与直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很多现代化教学辅助工具都被引入高中数学课堂,很多工具都能够发挥非常好的教学辅助效用.比如,多媒体的运用,可创设丰富的情境,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搭建互动平台,尤其是新教材中设计的有些内容,传统教学手段很难解决.如教材中的“勾股定理的探索”、“平移与旋转”、“数据的分析”等内容,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生动地将这些内容展示给学生,这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现代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将两者有机统一起来.只有科学的整合,才能够实现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新突破,进而从整体层面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张爱玲在《谈跳舞》中说:“中国是没有跳舞的国家。”其实大唐盛世,中国的舞蹈发展到了一个高峰,无论是宫廷内还是在社会上,舞蹈教育活动都有很大的发展。官办舞蹈教育机构的完备与层层设置,社会舞蹈人才的大量培养,都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舞蹈教育活动的发达。粗略翻检《全唐诗》,创作过有关乐舞诗歌的就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近三十位大家。大唐舞蹈的妖冶美艳,激起了诗人们的创作才情,也说明了那个年代的舞蹈辉煌。所以欧阳予倩说:“大体上讲,西周、西汉和唐代形成了舞蹈艺术发展的三个高峰,而唐代达到了历史上的顶峰……”。而这种舞蹈盛世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当时的舞蹈教育活动,正是由于有了优良的教育体制和政策,艺人的增多和技艺的增长才成为舞蹈繁荣的最大驱动力。
一、唐代的盛世舞蹈
欧阳予倩先生在《唐代舞蹈》一书中,对这一时期的舞蹈做了高度的概括和精彩的阐释。文舞的阴柔潇洒,武舞的荡气回肠;唐高宗的寓战略战术思想于破阵乐,武则天的用上九百人的夸大的《神宫大乐舞》,唐玄宗的令人惊叹的新型技术舞者回身换衣,以及平韦后之乱后所作的《光圣乐》;小型舞蹈的健舞、软舞;最为人称道的,还是舞者“羽化而登仙”的《霓裳羽衣舞》,轻纱罗曼的服装,时缓时急的节拍,艺术性和观赏性俱佳的,也就是唐明皇杨玉环这对恋人了。
二、唐代舞蹈的政府政策
唐政府关于舞蹈的态度,在皇帝们对待自己的娱乐生活中就能看的出端倪。wWW.133229.coM在唐代,凡是宫廷举行大宴,必定要进行乐舞的演出,如群臣朝贺皇帝举行宴会、招待兄弟民族使者、庆丰收、欢迎玄奘从西域返长安等都要举行大宴,整套地演出各种乐舞。还有上文提到那几位皇帝所作的舞蹈,并且远远不止这些。国家政策的制定者们,爱舞蹈,享受舞蹈,自然也就为了自己纵情声色支持舞蹈事业的发展。
另外,唐代有针对百姓的“禁舞”条例,实际的意思就是只准皇帝老儿高兴,不许平民百姓娱乐舞蹈。封建的统治阶级,把民间的歌舞表演集中到宫廷里,自得其乐,同时把这种享受当做一种特权,不许民间同享。唐代还曾明令禁止散乐百戏到农村去表演,《唐会要》卷34说,违反禁令的艺人,或者是接待他们的人家以及村长,就要打三十板,艺人解回原籍服重役。这样做的理由大致上有二:一是等级观念;二是维持统治,也就是怕平民聚众闹事。
三、唐代舞蹈的教学机构
提到唐代的舞蹈教学机构,一定会让人想起教坊和梨园。《教坊记》载:“右多善歌,左多工舞,尽相因成习”。说明当时居延政坊的左教坊以舞蹈训练为主。《新唐书》卷二十二记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
《新唐书•百官志》载:“武德后,置内教坊于禁中,武后如意二年,改曰‘云韶府’,以中官为使,开元二年,又置内教坊于蓬莱宫侧”。唐代教坊主要负责宫廷俗乐的创作与表演,人数众多,是颇有影响和代表性的乐舞百戏的创作和演出单位。自成立以后,它便成为宫廷娱乐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为唐代音乐舞蹈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教坊的最高统治者是皇帝,但在教坊中担任最高职务的,却是宦官,职务即教坊使,全称为“总监教坊内作使”。据考证,唐代第一任教坊使是范安及。安史之乱后,宫中如此庞大的乐舞机构和众多的乐工舞人变成了统治者的负担。至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教坊的规模和人员已越来越小和少,此时的教坊虽然还没有解散,但比起盛唐之时其规模和人员已远远不及了。教坊乐人隐于民间,大部分人晚景凄凉,只能在晚唐官商宴会的歌舞声中追寻开元盛世的记忆。
梨园是唐玄宗专为自己设立的乐舞机构,因在禁苑附近的梨园而得名。主要是教授和演奏“法曲”,能够选入梨园的都是最优秀的乐舞艺人,因此即有《唐会要•杂录》载的:“开元二男,上以天下无事,听政之暇,于梨园自教法曲,必尽其妙,谓皇帝梨园弟子。”梨园弟子从太常乐工中精挑细选,男性艺人300,住禁苑的梨园;女性艺人数百,住宫中的宜春北院,都称作“皇帝梨园弟子”。公元755年之后,宫廷乐舞机构逐步缩减和衰落,统治者也愈来愈无心于乐舞。唐代宗大历十四年(公元799年)梨园终于解散。梨园已经消失一千多年了,但它的名称却一直沿用至今。
四、教学机构中的教学活动
舞蹈艺人在宫廷娱乐中发挥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平时陪伴玄宗和杨贵妃度过无数欢乐时光的正是这些杰出的艺人。
首先是挑选学生。教坊设立之初,乐人主要有两部分成员构成,一类是原太常寺中的散乐乐人,一类是藩邸的散乐乐人。除此之外,青楼一直是教坊选拔乐人的重镇。公孙大娘是教坊杰出的剑器舞家,经常舞于华清宫御前,郑峪《津阳门》诗云:“公孙剑伎方神奇”,僧怀素见之,草书大进,受其舞蹈顿挫之势的启发,神奇的舞技才能使众艺触类旁通。张云容是杨贵妃发现的舞蹈天才,曾为之舞姿倾倒,留在身边精心培养,并格作诗颂扬相赠。
参考文献:
[1]欧阳予倩.唐代舞蹈[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2]窦培德.大唐盛世的皇家宫廷舞蹈.当代戏剧,2003.1.
[3]王松涛.从胡舞的流行看盛唐气象的多元性与延续性[j].中华文化论坛,2008.1.
[4]柏红秀,王定勇.关于唐代教坊的三个问题[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
[5]左汉林.唐代梨园弟子的产生与沿革考述[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2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课堂教学改革对策
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学应该采用合理的对策,主要从加强学校的管理制度、合理使用远程教学方法、教研室按时按照正确的方式方法完成教研活动、加强教师正确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及正确地选择学生的使用教材与习题课本这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2.1加强学校课堂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设备也不断增多,教学器材也有了新的面貌,这些设备的上市,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例如计算机专业课程,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条件下,学校提供专业微机室,批量的电脑各就各位,为学生和教师提供良好的学习场所与学习环境。学校要强对课堂教学的管理,因为微机自身的体积较大,教师在主机前授课过程中,由于视线受到阻碍,很难观察到学生们在下面有没有搞动作或是溜号的现象,所以上计算机实践课程的时候,学校应该增加教师的数量,以便更好地管理课堂秩序与学生的听课质量。还有一些其他的科目,在新设备仪器的使用时,应该注意其人身安全,并保证设备仪器不被损坏,也需要增加老师的数量,并不断进行安全教育。网络技术也被广泛使用,学生的手机现在都已升级为智能化手机,在课堂教学中会出现学生在教室上课时,一边听课一边玩手机的现象,学生们用手机打游戏、看电子书、上网聊天、看电影的现象越来越多,学生本身自制力差,因此学校应该控制网络在教学楼附近的信号程度,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对学生上课违纪的现象进行严格的惩治,杀一儆百,使学生不敢大肆妄为地目中无师。通过加强学校对课堂的管理制度,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更加认真,学校的教学才会顺利完成。
2.2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正确使用
现代教育技术中最常见的就是多媒体的使用,以前的教学中都是主要以手写教案为主,在教学方法,教学课程标准前提下进行的。现代的教学材料基本都是以电子版为主,比如电子版教案、电子版教学计划、电子版作业等等,教师用多媒体的教学取代了板书板图,甚至有个别教师连说话都懒得说,一味地给学生播放幻灯片,让学生在下面记笔记,这种对多媒体的使用是不正确的行为,多媒体可以将一些抽象的事物的形态用幻灯片或视频进行播放,目的是将物体状态更形象地浮现在学生的眼前,使学生对知识内容具有更深刻的理解。如果教师用多媒体直接把教案内容放映在屏幕上,那么对教学有什么意义呢?学生会感觉更加枯燥与乏味,而失去学习的欲望。适当的板书板图可以增加教师的基本功,可以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教课内容有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
2.3学生教材的合理使用
学生的教材是一直陪伴在学生学习身边的伙伴,教材不仅是教学工具,还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图书馆里的书籍是越来越多,新颖的版本越来越吸引人们,那么学校到底该为学生们选择什么样的课本作为教材呢?首先学校应该认真地谨慎地选择学生的使用教材,教材一定是正规出版社出版的,要满足学生与老师的共同需要,掌握教材的难易程度应适中,更好地使更多的学生受益;其次,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不仅要吸引学生,还要有一定的趣味性,更要有良好的科学性、灵活性、拓展性、合理性及正确的逻辑关系,使学生能够在自学的情况下,不被知识内容错误引导而混淆;还有在选择学生的习题册的时候,要注意选择合适的习题册,要选择题材多样,题量适中,内容广泛既丰富的习题册,既要达到练习的目的,又能使学生接受。
2.4远程教学法的合理使用
在现代教学条件不断进步的情况下,远程教学法也陆续出现在了教育教学中,远程教学有课堂远程教学,还有课下远程教学。课上远程教学就是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远程的技术,接受国外或者外界的教学模式,学习国外或外界的先进的科学知识。这种教学方法不同于其他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教学中可以随时随地向老师进行提问,老师会及时给出正确解答,但是运用课堂远程教学方法的课堂上,学生就不能及时提问,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这种教学也必须要求有指导老师在场,需要在教师接受远程教学之前给学生们讲一下学习的要求,让同学们及时将自己发现或遇到的问题记录在自己的课堂笔记上,过后再与指导教师沟通,请指导教师为学生们辅导,并且指导教师要安排作业,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课下远程教学法,是学生在课后自己上网连接远程课程,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学习更多教师的讲解,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只适合学生自己自发的学习,不适合运用在教学中,因为学生课后很不容易积极地找时间去认真地学习。
2.5教研室教研的活动计划的运作
在现代教学条件下的课堂教学,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课标不断革新的过程中,总是不断地出现各种各样的现象和问题,所以必须要加强教研室教研的教研活动。各个学校教研室都有一定的工作职责,教研室是承担教学任务和教学管理任务的,教研室在教学领导的带领下,完成相关专业的教学及教学管理任务。及时地组织相应教学活动,积极认真地研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加强教师的管理工作,不断督促教师应严格教学,并应监督教师的教学情况,检查教师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在现代教育的条件下,使教师不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积极努力地以学生为中心。相信在学校、部门、教师的不断努力下,一定会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的评价系统,对教师做出正确的评价,使教师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不断扬长补短,吸取经验教训。相信在教师不断的努力下,教育出来的学生也一定是青出于蓝胜于蓝,不论是学习、自身文化素质、职业素质等都会得到提高。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直观动态的演示,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突破教学难点。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加信息密度,促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关键词】激发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难点增加信息密度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正文】
《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但现代教育技术之于教学,犹如化妆品之于美女,施妆得当,则美女更美;施之不当,则美女变丑女。那么,在我们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中该如何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达到美化、优化数学教学的目的呢?我做了以下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生动有趣的画面,燃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火花。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生渴望获得知识的情感意向,是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核心,是学习的强化剂。教学时,我们如果能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就能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积极心理,让学生满怀喜悦地去学习。
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教学伊始,教师首先绘声绘色地讲述故事:唐老鸭坐在长方体里面,米老鼠坐在直圆柱里面,皮卡丘坐在一头大一头小的圆柱里面。唐老鸭、米老鼠和皮卡丘在激烈争论谁跑的快,究竟谁跑得快呢?请同学们先来猜一猜。等到学生争得面红耳赤急于要见分晓的时候,老师点击鼠标,此时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屏幕上以动画的形式再现故事中的比赛情景:米老鼠跑的最快,唐老鸭第二快,而皮卡丘还在上面打转转。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都被这有趣的情景吸引住了,主动探究起了其中的奥秘。.
再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小学数学第一册“同样多”这一概念时,在大屏幕上出示5个小朋友,5条红领巾。启发学生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是少先队员的标志,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就一定能早日戴上红领巾。然后一条一条地闪烁红领巾,动态地给每一个小朋友戴上。通过学习氛围的营造,学生学习积极,情绪高涨,很快就在一一对应的基础上理解了“同样多”这一很难确立的概念。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直观动态的演示,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突破教学难点。
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能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中增强学习的趣味,而且能促使学生独立、深刻、灵活、由浅入深地去思考,突破知识的重难点。如小数教材第五册《几分之一》这一课主要是学习对几分之一的认识。分数对学生来说,是首次接触,也是比较抽象的东西,所以学生难以接受。但我在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收到了时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例一(一个饼平均把它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时,我先在屏幕上出示一个饼,然后用一把小刀把它平均分成两份,再取其中的一份和原来的这个饼比较,看这半份是这个饼的几分之一。教学例5(一段线段平均把它分成十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几分之一)时,先出示一段线段,再把它平均分成十份,(每出现一份,就出现一个声音提示),然后老师和学生一齐数是不是平均分成十份(数的过程中,屏幕上依次出现①②③……⑩),取其中的一份,(屏幕上的其中一份闪烁),从而使学生一眼就明白了这其中的一份就是十分之一。再如教学“相遇应用题”时,在屏幕上直观演示两车相遇的全过程。这样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a时间:同时;b地点:两地;c方向:相对;d结果:相遇。待学生掌握了这些特征后,进一步通过屏幕上的动画演示,弄清速度和、相遇时间、相距距离等概念的含义。 即速度和——单位时间里两车共行的路程;相遇时间——从两车同时出发到同时相遇所经过的时间;相距距离 ——相遇的这段时间里两车共行的路程。通过直观演示,突出了相向而行的两车各从起点出发开始直到两车相遇难点。突破了难点后,学生对相遇应用题特征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因而解答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加信息密度,促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教师话语(teacher talk)指课堂教学中教师用来讲授课文、组织教学的一切语言活动,包括讲解、提问、反馈、纠错等。国外学者从教师话语的语言特征入手,研究了教师话语的语速、语调、重音、句法等特点。而国内学者则重点研究了教师话语的重要形式――教师提问的策略、方式、类型及教师话语的数量等。Chaudron(1988)对教师提问作了详细的研究,发现绝大多数ESL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师话语时间大多被提问所占用;Allwright & Bailey(1991)也证实教师把1/2至1/3的时间用于提问。而在教师提问中,等待时间(wait-time)起着重要的作用。“等待时间”指的是当教师的问题提出以后和继续追问或者叫另一个学生回答以前,教师停顿的时间的总量(Chaudron 1988:128)。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时的等待时间,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
一、中国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提问中的等待时间长短对大学生的影响
教师提问后等待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长短对课堂教学的成败以及能否为学生提供使用语言的机会是相当重要的。Rowe(1974,1986)发现指定学生回答提问时,教师平均等待的时间不足两秒钟。如果两秒过后还没回答,教师或者自己回答或者要求别的学生回答。
笔者选择了一些学生需要思考的问题(除了抢答之外),对本校数学系05级在学习《新编大学英语》III第六单元时,课堂上教师的候答情况进行了如下统计分析。
从表中可以看到,教师提出问题后在等待学生回答时,有暂停的占67.65%,没有暂停的占32.35%。这表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能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有利于学生的语言发展。
同时,笔者在课堂上也注意到,有些教师在看到被叫学生回答不出时,为了保持课堂教学的流畅,在学生口头沉默而思想最活跃的时候,迫不及待地叫另一位学生回答或者干脆自己回答,从而打断学生的思路。由此而来的结果是强制输入(pushed input),剥夺了学生抓住要点以及找出理解中的问题的机会。
让学生能积极地回答教师的提问,是大多数中国英语教师面临的问题。在一项对学生回答的研究中,White & Lightbown(1984)发现,在45分钟长的课堂上,42%的提问没有应答。而教师对沉默行为的不可容忍性,是造成学生沉默不语的主要原因。根据观察对那些Yes/No或False/True之类的问题,学生可以马上给出答案(当然其中还存在着学生是否真正理解的问题)。如果要求回答的问题需要学生进行归纳大意或说出自己的想法,一、二秒钟的时间往往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当教师看到被叫学生回答不出时,便立即叫另一位学生回答或自己回答,“这种课堂交际对于学生输出起到的作用相当有限(王银泉,1999)”。不给学生足够的反应和思考时间,教师急着以填空形式替学生给出答案,带来的结果是强制输出,和剥夺了学生学习操练的机会。
据调查,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1现行的英语课时不够,内容又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必须赶进度;2教师为了保持课堂教学的流畅;3此外,White & Lightbown(1984)还发现,由于教师认为答案只有一个,便急于得到那个答案,往往提问后很快就重复问题或叫另一个学生回答,结果降低了学生的回答率,因而也降低了其输出量。
Nunan(1991)也指出,等待时间在教师实际提问过程中是很少的,即使给予某种特殊的训练以后,有些教师还是不曾想使他们的等待时间延长一秒或两秒。他还发现在那些教师把提问后的等待时间延长了三至五秒的课堂中,有更高的学生参与率。
Rowe(1974,1986)发现在有些课堂上当教师设法把等待时间延长到3至5秒时,会有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回答的平均长度也增加。根据他对课堂提问等待时间的调查分析,教师如果把提问等待的时间延长到3―5秒,就会出现以下情况:学生对问题回答的长度增加;学生能恰当回答问题的比例提高;学生不能回答的机会减少;学生在回答时增加了自己理性的思索与推测;学生与学生之间对信息的比较有所增加;学生推理性的语句增加;学生能更多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在课堂里能参与进行口头交际的机会与时间也有所增加。
如果这一研究结果具有普遍性,那么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延长提问后的等待时间,而不要因急于填补空缺(filling in the gaps)。
二、对大学英语教师的一些建议
中国教师通常希望学生反应迅速,时常连珠炮似地发问,若一个学生不能及时给予答复,教师会即刻叫起另一个学生来回答问题,上课环节紧凑,节奏较快。根据中国实情,大学生已经习惯于认真听讲而不爱参与,这就更加应当充分发挥英语教师的作用。
Rowe的阐述说明了教师等待时间的长短对英语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应引起大学英语教师的高度重视。
从言语的交际过程看,教学语言具有交流的反馈性,课堂上教师的注意力的真正中心并不在自己的讲述,而在学生的思维状况,教师应根据课堂反馈相应地对等待时间作出调整,目的是使学生更充分理解,更有利于第二语言习得。
1提问方式的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教师对信息的获得和学生对语言的输出。较早研究课堂教育的学者把提问分为开放式提问(open question)和封闭式提问(closed question)(Barnes 1969,cited in Chaudron 1988)。大多数研究教师提问的人都主张让教师少提“封闭性”问题,多提“开放性”问题。White & Lightbown(1984)指出这样能使教师在提问之后很自然地延长等待时间,从而给学生更多输出机会。
2教师在等待学生应答时应显得更有耐心,不要连珠炮似地提问,对待回答很不连贯的学生也要具倾听的热忱。当所提问题不被学生理解时,教师适当地给予暗示线索,在强调培养学生语言的流利性和准确性,但还要注意挖掘学生的观点和感受。在课堂提问时,教师应该注意留给学生足够时间,诱发学生的想象和表现欲,并有足够的耐心倾听学生的意见。如果相信当学习者被推到能力的极限时习得能被最大程度地促进的话,那么等待时间必须延长(Nunan,1991)。
3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纠正能力。Allwright & Bailey(1991)强调要用treatment而不是correction来处理学生的错误。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英语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应给出提示,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自我纠正的时间。在此基础上,为学生创造自我纠正错误的空间和时间,逐步培养他们自觉修正自己错误的能力,进而提高英语水平。
4对于一些问题,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后再回答。小组活动可以增加学生话语的量,减少教师话语的量。在小组活动时,学生愿意同他们的合作伙伴交流意见,有更多练习目的语的机会和更广的范围。这样会极大地刺激学生用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愿望,即便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在认知上还没有来得及作细致的建构,也没顾得上是否符合语法,他们也愿意尝试,Barnes把它称为探索性话语(exploratory talk)(cited in Tsui 1995)。但小组活动比较难管理,事先需要很好地计划和安排。
结语
语言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己上课时对回答问题的等待时间对学生的目的语的学习的重要影响。就目前中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策略而言,的确存在着许多值得注意和改进的地方。我们应高度重视教师的课堂提问策略,充分强调教师话语与学习者输出的关系,提高提问的质,减少封闭式问答,注意反馈用语,鼓励学生开拓思维、积极参与课堂交互,讲究对待错误的策略。
参考文献:
[1]Allwright,D.& K.Bailey.1991.Focus on the Language Classroom:An Introduction to Classroom Research for Language Teachers[M].Cambridge:CUP.
[2]Barnes.D.1969.Language in the secondary classroom[A].In D.Barnes et al.(eds.).Language,the Learner and the School[C].Harmondsworth:Penguin.
[3]Chaudron,C.1988.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Research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Nunan,D.1991.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A Textbook for Teachers[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 Inc.,.
[5]Tsui,A.1995.Introducing Classroom Interaction.Penguin Group.London
传统的评价观的重心在于获得结果。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常常采用这样一种做法:确定一个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一套评价用表,由特定的人或群体对某堂课进行打分,然后综合统计,计算出总分,取得一个评价结果,以量化分数定质量。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以评价对象的发展为目标,更强调解释评定分数的内涵,寻找和分析评价对象的发展优势及阻碍其发展的问题所在,要求开展多元评价,以质性评价整合量化评定,这就是所谓的发展性评价。但如何进行发展性评价,一直是校长最关心的问题。领到了新的任务而又一时找不到完成任务的方法,的确是使人焦虑的事。尽管如何进行发展性评价,目前还处于探索之中,笔者还是愿意将自己的探索贡献给校长们。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应引入现代统计学的一些理念和方法来解决这个难题。
一、“多值估量法”适用于多元评价
多元评价是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思想,评价者是多元的,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乃至被评价的任课教师本人都可以参与评价。多值估量法是对多元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的一种较好的统计方法。多值估量法是由多位评价者对同一评价对象的各个因素在各个等级上的属于程度进行评判的方法,它可以避免评价者因所站的角度不同而给评价带来的误差。已往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多采用二值判断,如就学生课堂的情绪状况进行评判,我们设定几个等级——很好、较好、一般、不好,评价者就某一个等级的判断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属于(自信度是10),要么不属于(自信度是0)。而事实上,当该评价者认为其属于“很好”的等级时,可能并不认为完全“很好”(感觉不够完美),但又不属于“较好”的等级,所以只有划在“很好”的等级里。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利用二值判断易导致某些判断结果不十分准确。多值估量则有了较好的改进,同样是判定“很好”,却可以表达出属于程度,如从0到10,这样就可以使评价更准确。试举一例,说明使用多值估量法的操作程序。为了计算简便,我们选取两类评价者(实际评价中可能会有多类)。这两类评价者是5位教师和7位专家。他们对某教师的3种因素进行评价。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处理数据。上表是评价时评价者的评价结果:由上表可知,该评价者认为:“Ⅰ”因素处于较好等级且自信度分数为10,故评为“较好”;“Ⅱ”因素处于差的等级且自信度分数为5,其认为比差还要低一点或高一点,故评为“差”;“Ⅲ”因素处于很好等级且自信度分数为9,故评为“很好”。计算时,分这样几步走:1.计算某一个评价者的评价结果,用自信度矩阵Ci表示,计算的结果是这个人的评价结果。之后,将每一个评价者的评价结果用自信度矩阵表示出来。2.同类评价者的自信度矩阵求和,以获取同类评判者综合的模糊评价矩阵。3.将多类评判者求模糊矩阵,求得各类人员的综合评价结果。这一运算过程可以由计算机统计软件完成,将每个评价者的评判数据输入,编制程序,输入表达式,则可获得结果。
二、“程度分析法”确定影响因素
Discussion of The Effect of Glucose and Lipid Metabolism Disorder on Paroxysm of 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 from The Point of Nosetiology/WANG Bing,CAO Jian,TAO Yi-lei,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34):053-056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glucose and lipid metabolism disorder and paroxysm of 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Method:106 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3 to December 2014 were selected as the PCOS group,and 106 female patients without PCOS at the corresponding period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The patien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gathered the morning fasting venous blood and given 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The levels of blood glucose,insulin,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luteinizing hormone,testosterone,androstenedione,triglyceride,total cholesterol,low density lipoprotein and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were detected.The correlation between glucose and lipid metabolism disorder and paroxysm of PCOS was analyzed.Result:The numbers of patients with dysglycemia and dyslipidemia in the PCOS group were more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 Glycometabolism; Lipid metabolism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Jiujiang City,Jiujiang 332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34.017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是高发于青春期和育龄期女性的内分泌紊乱性疾病,是影响女性正常排卵导致不孕不育的常见病因之一[1-2]。虽然PCOS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是大量临床研究发现高胰岛素血症和肥胖与PCOS存在密切联系[3-4]。高胰岛素血症和肥胖是PCOS的致病机制之一,该疾病导致的临床表现存在很大争议。本文中以本院收治的PCOS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糖代谢紊乱和脂代谢紊乱对PCOS发病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妇科门诊收治的PCOS女性患者106例作为PCOS组,入选患者均经鹿特丹诊断标准确诊为多囊卵巢综合征。排除近2个月用过避孕药、患有甲状腺疾病、先天性肾上腺增生、库欣综合征、有抗糖尿病药物使用史或降血脂药物使用史等的患者。年龄15~36岁,BMI 21.9~30.7 kg/m2,腰臀比0.75~0.92,初潮年龄12~15岁。选取同期本院收治的非PCOS患者且年龄段相当的女性106例为对照组,年龄13~34岁,BMI 17.9~25.3 kg/m2,腰臀比为0.68~0.83,初潮年龄12~15岁。两组年龄、初潮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MI和腰臀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x±s)
组别 年龄
(岁) BMI
(kg/m2) 腰臀比 初潮年龄(岁)
PCOS组(n=106) 25.6±4.2 25.8±3.5 0.83±0.08 13.6±1.1
对照组(n=106) 25.1±3.9 21.5±2.4 0.76±0.06 13.8±1.2
t值 0.898 10.432 7.207 1.265
P值 0.370 0.000 0.000 0.207
1.2 方法 两组月经规律或月经紊乱患者于月经周期2~5 d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闭经患者不限日期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采血前患者应禁食10~12 h。采血后进行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即给予患者含有75 g葡萄糖的温开水250 mL并在5 min内服完,于患者服用葡萄糖后30、60、120、180 min采集静脉血。检测两组患者血糖(Glu)、胰岛素(INS)、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睾酮(T)、雄烯二酮(A)、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
1.3 判定标准 根据患者空腹血糖水平(FPG)和OGTT结果对患者进行糖代谢水平划分:FPG
为空腹血糖受损;FPG
且OGTT120为7.8~11.0 mmol/L为糖调节受损;FPG≥7.0 mmol/L或/且OGTT120≥11.0 mmol/L为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水平满足下列标准之一,即为血脂代谢异常:TG≥1.70 mmol/L,TC≥5.18 mmol/L,LDL-C≥3.37 mmol/L,HDL-C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技术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病理特征比较 两组临床病理特征各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PCOS组不同糖代谢患者脂代谢指标比较 糖耐量正常患者出现脂代谢异常6例,空腹血糖受损患者出现脂代谢异常9例,糖耐量受损患者出现脂代谢异常23例,糖调节受损患者出现脂代谢异常12例,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脂代谢异常9例。PCOS组糖脂代谢存在显著相关性,表现为随着患者血糖水平升高其血脂水平升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PCOS组不同糖脂代谢患者PCOS相关指标比较 随着患者糖脂代谢紊乱程度加剧,患者PCOS雄激素水平升高、月经紊乱程度加剧、卵巢多囊样改变患者比例升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PCOS是一种涉及遗传、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环境等多方面的异质性疾病[5]。由于疾病高发于青春期和育龄期女性,导致其月经紊乱、不排卵、雄激素水平升高和胰岛素抵抗,是女性不孕不育的病因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家庭幸福。
大量临床研究发现胰岛素抵抗和继发性高胰岛素血症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异常存在显著相关性[6]。胰岛素可以增强LH的作用,LH具有促卵泡膜细胞合成雄激素并抑制FSH合成的作用,导致颗粒细胞合成雌激素周期紊乱和不排卵[7]。雄激素分泌增加会抑制胰岛素与靶组织的结合,直接妨碍机体组织对糖的摄取和利用,从而加重胰岛素抵抗[8]。胰岛素抵抗可能是PCOS发生的主要病理基础[9-10]。另一方面胰岛素会抑制肝脏细胞产生雄性激素结合蛋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等,降低机体对雄性激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的生物利用度,造成机体雄性激素和IGF-1蓄积[11]。研究发现IGF-1对卵泡的发育和卵巢性激素的合成具有重要调节作用,徐淑云等[12]的研究发现,与正常女性比较,PCOS患者血清IGF-1水平显著升高。多项研究证实IGF-1的过量与PCOS的发病具有显著相关性,IGF-1很可能通过多途径参与诱发PCOS[13-15]。
而胰岛素抵抗主要是因机体糖代谢紊乱和脂代谢紊乱造成的。本研究发现,临床有60.38%(64/106)的PCOS患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糖代谢紊乱,55.66%(59/106)的PCOS患者出现脂代谢异常。随着PCOS患者糖代谢紊乱程度加强,并存脂代谢异常患者比例升高,说明糖代谢异常和脂代谢异常存在显著相关性。当患者出现糖代谢异常时,摄入过多的糖类化合物会增加肝脏组织的负荷,影响脂质代谢过程,增加了LDL-C、TC、TG水平并降低HDL-C水平,造成机体脂代谢异常。而当脂代谢异常时,产生过多的游离脂肪酸可以使机体糖异生和糖原分解作用加强,并降低肝脏细胞对胰岛素的降解作用,长期脂代谢异常还会诱导胰岛B细胞凋亡,进一步加剧糖代谢异常。通过比较糖耐量正常、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受损、糖调节受损、2型糖尿病不同糖代谢水平患者其PCOS病理特征发现,随着患者糖脂代谢紊乱程度增加,月经紊乱和闭经患者比例升高,卵巢多囊样改变患者比例升高,患者空腹INS、LH和T水平升高,FSH和A水平下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PCOS的发病是一个多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而机体糖脂代谢紊乱会显著增加机体胰岛素抵抗程度,对PCOS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或可能成为PCOS发病不可缺少的机制之一。
参考文献
[1] Ghazeeri G,Abbas H A,Skaff B,et al.Inadequacy of initiating rosuvastatin then metformin on biochemical profile of 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 patients[J].J Endocrinol Invest,2015,38(6):643-651.
[2] Esmaeilzadeh S,Andarieh M G,Ghadimi R,et al.Body mass index and gonadotropin hormones (LH & FSH) associate with clinical symptoms among women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J].Glob J Health Sci,2014,7(2):101-106.
[3]刘晓青.埋线疗法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效果[J].广东医学,2014,35(7):1110-1112.
[4]张婧,李荔,陈文芬,等.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14,30(2):323-325.
[5]杨爽,金丽娜,郁琦.生活方式干预疗法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3,29(11):866-870.
[6]李国华,黄薇.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因学研究[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8,5(6):3-5.
[7]林金芳.促排卵药物及综合应用方案[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8,24(8):451-454.
[8]王文玲,郭敏,玛依努尔・尼亚孜,等.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胰岛素抵抗与高雄激素血症的关系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20):18-20.
[9]梁春艳,谭淑英,张晓露.多囊卵巢综合征内分泌紊乱患者胰岛素增敏剂治疗效果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16):54-56.
[10]王婷婷,赵艳.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及临床诊疗方法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16):125-126.
[11]邢佳,傅萍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4,22(1):126-128.
[12]徐淑云,赵淑萍,马德花,等.PCOS病人血清TNF-及IGF-1水平变化及意义[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0,46(1):45-48.
[13] Benson S,Janssen O E,Hahn S,et al.Obesity depression and chronic low-grade inflammation in women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J].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2008,22(2):177-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