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专业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01 09:51:2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理工科专业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理工科专业论文

篇(1)

本次调查以某普通高校7个理工类专业为样本,涉及628名2007届本科毕业生。

二、调查内容

根据笔者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感受,考虑舆论对本科论文批评的角度,选择的调查内容包括:学生接受论文任务前对毕业论文的认识、学生是否愿意取消本科论文、选题心理、如何看待“抄袭”、是否重视开题论证环节、完成论文的障碍及对答辩的认识。

三、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628份,回收有效问卷405份。从统计结果看,确实有问题需要我们关注。

1.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

本科毕业论文承载了考核毕业生学位资格的功能,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大检验,在教学计划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大多数学生对毕业论文的写作方法知之甚少,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性缺乏认识。13%的学生在接受任务之前对毕业论文意义一无所知,25%的学生是在二、三年级时通过学长对毕业论文有一点了解,13%的学生表示专业课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介绍过相关常识,27%的学生在选题前通过参加讲座了解毕业论文写作要求;23%的学生不知道毕业论文具有考核学位资格的功能;76%的学生不知道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标准。

2.学生对“取消本科毕业论文”的观点持否定态度

舆论认为本科论文质量不高,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倾向严重,与其让“掺水”论文泛滥,不如取消本科毕业论文。调查对象中,只有32%表示如果学校政策允许,愿意多学两门专业课来顶替论文学分。看来舆论的呼声只是旁观者的看法,多数学生并不愿意取消本科论文。

3.学生选题心理

调查样本中只有19%的学生愿意自拟题目。选题时56%的学生把自己平时感兴趣的问题作为选题的第一因素,24%的学生选题时考虑就业或考研复试的需要,20%根据对指导教师的好恶、题目的难度选题,存在“拈轻怕重”倾向。

4.学生抄袭心理

本科论文抄袭现象严重。调查显示,7.8%的学生表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抄袭,64%的学生基本知道什么是抄袭,但是不知道如何界定抄袭;32%的学生意识到抄袭属于学术道德问题,抄袭可耻,40%的学生表示可以适当抄袭,但不要太过分,28%的学生认为抄袭是无奈的选择。

5.学生对开题论证的认识

对学生来讲,开题论证是接受老师集中指导、同学相互学习的好机会,然而调查显示,当就业面试机会与开题论证时间冲突时,63%的学生选择不参加开题论证,足以说明学生不重视开题论证。如果毕业论文管理条例或成绩评定标准中没有必要的约束,开题环节的功能会打折扣的。

6.学生完成论文的过程

为加强对论文写作过程的监控,很多院校设计了任务书、开题报告、开题记录、中期检查、教师评语、答辩记录、成绩评定、指导记录等近十种表格,其中大部分内容需要学生填写。调查显示只有21%的学生按部就班填写表格,其他学生均有一定程度的拖拉现象,套表的监控作用被弱化了。

7.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障碍

很多学生在完成论文时常常遇到一些障碍,调查中37%的学生认为最大障碍是知识功底不足,书到用时方恨少,20%的学生抱怨实验(上机)条件不好,15%的学生感到指导教师太忙,具体指导某一个学生的时间很有限,另有28%的学生认为图书资料太少。看来本科论文写作的障碍有超过六成是来自于师资、图书资料、实验条件等。

8.学生对答辩过程的认识

72%的调查对象认为每个毕业生都有必要参加答辩。在答辩环节中,由于分组的偶然性和不同组别老师掌握的尺度差异,某篇论文在A答辩组只能得到“中等”,其论文水平可能比B组的“良好”还高。69%的学生表示在乎成绩的高低,希望能够把握好平衡,成绩要尽量合理。为了保证成绩评定的公正与客观,有的院校实行答辩回避制度,指导教师不得参加自己所指导学生的答辩工作。36%的学生认为这种做法是对指导教师的约束,有助于成绩评定的公正性,45%的学生则坦然表示指导教师是否在场没关系,决定成绩的主要因素是论文的质量。

四、建议

1.加强早期基础教育和开题前教育

为保证学生对毕业论文有充分的认识,应对学生加强基础教育和开题前教育。基础教育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鼓励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内容渗透论文选题、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内容,逐步训练学生的科研能力;二是要为理工科专业学生开设《科技写作基础》选修课,弥补理工科学生在应用写作方面的不足。开题前教育应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充分认识毕业论文的意义,鼓励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论文写作中;二是让学生明确毕业论文的规格要求、成绩的评定办法,把“抄袭”降到最低限度。

2.严格筛选毕业论文题目

组织有经验的指导教师组成毕业论文题目审查小组,对指导教师提交的建议题目进行认真筛选。通过筛选至少达到三个目的:一是督促指导教师精心做好准备工作,在深思熟虑之后提出建议题目或建议方向。二是保证论文题目的质量。将那些大小、难度符合本科毕业论文要求的题目精选出来,要控制专业学科论文和教育学科论文的比例,不设综述性题目。三是组织学生旁听题目筛选过程,使学生对建议题目有所了解,从而避免学生选题的盲目性。

3.做好毕业论文的硬件保证

学生在毕业论文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硬件条件:图书资料、实验设备、机房等。对于一般院校,特别是新建院校,在硬件方面不同程度存在缺口,学校方面有必要加大资金投入,做好毕业论文的硬件保证。

4.加强对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监控

为保证论文质量,首先要挑选业务水平高、有毕业论文指导经验和能力的教师担任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其次,要加强对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管理,指导教师要与学生一起讨论毕业论文中的重要问题和步骤,既要指导到位,又要防止“越俎代庖”;要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和二级学院要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飞行检查,防止毕业论文写作“前松后紧”现象,保证毕业论文工作正常进行。

篇(2)

2.编写或选取合适的案例案例是完成教学目标的载体,编写或选取合适的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通常先从课程教学内容中提炼出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再根据知识点设计出对应的案例,这些成系列的案例关联在一起就能完成知识建构。好的案例需要具有完备性(包括真实性、典型性、时效性和完整性)、移植参照性和综合性。

3.把握好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几个要点(1)发挥好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即要当好“演员”,又要当好“导演”。作为“演员”能解说、分析好案例,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提问、倾听、反馈工作;作为“导演”能把控好教学流程,能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教学轨道中,防止课堂成为一个漫无目的的闲聊场所。(2)发挥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到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一方面要在课前做好前期知识的储备学习,另一方面在课中要积极参与讨论,善于观察与思考,适时给出自己的分析,多和教师以及同学进行交互,课后还要做好知识的提炼和归纳工作,为今后的工作实践积累经验。(3)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尽量营造与教学相长的课堂情境。教学案例的介绍与分析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来表达,使之更形象直观,加深学生印象,提高课堂传递的信息量,并保障信息传输的有效性。可以采用网络讨论、交流的方式延伸案例课堂教学,一方面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时间不足,另一方面可以给学生更充分的时间去查阅资料、思考和分析,给出的方案将会更精细、全面;方案上传到网上表述更明确、清晰,有利于学生讨论、查验。

二、长沙学院通信工程专业的案例教学实践

长沙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定位于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为加强其工程素质和能力培养,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积极引入了案例教学实践,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加强研究,制订计划,打好基础,稳步开展案例教学方法改革为开展好案例教学方法的改革,通信工程教研室组织专业教师进行过专题研究和学习,掌握了案例教学的基本理论、课堂场景构建方法、实施教学的具体流程、案例构建原则和方法,研究了案例教学在通信工程专业课教学的适应性问题。在2011年、2013年两次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时,在提炼教学内容和归纳知识点的基础上,开设出一些全案例教学的专业课,如移动终端应用技术开发、移动通信网络工程、无线网络规划设计与优化等;决定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路由交换技术、SDH原理与技术等12门课程的部分教学内容引入案例教学。加强校企合作,联合开发教学案例。

2.积极培养适应案例教学的师资从以传授知识、呈现知识为目标的传统教学方法过渡到以培养能力为目标的案例教学方法,大部分教师也表现出不适应。为此,展开了针对性的师资培训:一方面安排教师以兼职的形式到企业参加工程实践,增加其工程经验;另一方面采用观摩、专题培训的方式使教师掌握案例教学的流程和教学技巧。

3.建立案例教学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判,不能和传统教学方法一样采用试卷测试的方式来进行,需要对学生在案例分析、讨论、方案提交、实践结果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再就是对案例教学过程与效果进行全程质量监控,包括对教师的前期准备情况、案例质量、教学实施过程和最终的教学效果进行全面评判。

三、工科教学实施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长沙学院的教学实践表明案例教学适用于工科教学,能发挥很好的效能。但也要把握以下几点:

1.抓住案例教学的本质,而不是其教学形式智慧是不可传授的,而是需要学习者去“悟”。案例教学提供的是一种亲验型或准亲验型教学模式,需要学生在分析、讨论和实践中去提高能力并获得知识。不要将其简单处理为理论课中的举例教学以及传统的实验实训,教学实践中要突出其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案例的真实性、综合性、启发性和实践性,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篇(3)

(二)实训室建设流于形式如今的高职院校,就大多数的实训室建设资金来说,是教学经费是其主要来源。相对来说工科类的实训室相对来说具有更加显著的成效,这就让很多学校更想把资金投如其中,这就造成忽视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训室。还有实训室建设流于形式,很多必要的设备还很欠缺。

(三)缺少“双师型”教师如今的不少高职院校,其现任的工商管理类教师,大部分都缺乏实践经验,从学校到学校,教师下企业锻炼尽管被一直提倡着,但还是紧缺真正的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对于工商管理类实践教学的要求自然难以完全胜任。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的基本原则关于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三点原则:首先,课程的构建必须与人才培养特点紧密结合,而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专业面向很大的岗位群、侧重对态度和能力的要求、强调对专业技能的艺术性运用等特点;其次,课程的构建要以能力为导向,人的能力主要分为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核心能力三层;最后,课程的构建必须要有系统思维,实践体系要有层次性。

(二)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按照上述分析,构建如下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模块: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模块社会认知性实践模块,其设置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和国情,主要方式是进社区、农村和企业等,为学生创造更多接触和了解社会的机会,从而锻炼其社会适应能力。这一实践课程体系阶段的进行具体可安排在大一寒暑假。专业认知性实践又向专业方向迈进了一步,它建立在社会认知实践的基础之上,属于专业性基础实践,特点是:只看不做。主要方式有专业见习、专业课程见习、市场调研等,这可以让学生初步地了解专业、形成感性认识,从而为后面的实践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该阶段实践基本上都是在大二的寒暑假安排进行。专业实训,一般都是在校内实训室里进行,需要有一定情景的设定,学生必须每个人都亲自动手去操作,进行模拟训练,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和素质,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锻炼了实际动手能力。所有专业课程中的实训、综合实训以及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等都是专业实训的具体途径。该阶段实践通常都是在正常教学时间内安排进行。综合性实践是最后的阶段,学生已经经历了上述的三个实践教学训练,已经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一定程度上了解了社会和自己的专业,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也已经具备。这时候设计的教学环节和课程就需要有更高的层次和更全面的内容,以及更真的场景。具体包括了专业实习、课外科技活动、毕业顶岗实习和创业活动。在最后综合性实践的完成,学生就基本上做好了就业的准备。该阶段实践通常在大三的下学期安排进行。

篇(4)

0引言

“物理化学”课程是高等院校化学、化工、制药、材料和生化等专业的学生必修专业基础课之一.“物理化学”课程综合运用数学、物理等学科的理论和实验手段来解决化学反应中出现的问题,并研究在化学变化中所遵循的规律.物理化学是多种学科的理论基础,尤其在理科、工科化学系列课程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物理化学”课程的理论性强、公式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觉得内容过于抽象而难以理解[1-2],同时所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联系较小,造成学习的畏惧感,学习效果不理想.鉴于物理化学在化工相关专业知识结构中所处的重要位置,尤其对后面要学习的“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和“催化原理”等课程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因此,“物理化学”课程的建设对高质量化工专业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多年来,我校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物理化学课程组通过更新教育理念,在物理化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思想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完成“物理化学”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和验收工作,成效显著.“物理化学”课程团队被遴选为学校重点建设的课程团队.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以实践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工科思维,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工科物理化学教学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1调整理论教学内容,侧重工程实践导向

相比而言,我校开设化工专业的历史较短,所用物理化学教材也一直沿用我校化学(师范)、应用化学和材料化学专业使用的《物理化学》(第五版、南京大学傅献彩等编写)教材,以相应的《物理化学学习指导》(南京大学孙德坤和沈文霞等编写)作为学生的指导资料.在授课的过程中,虽然也积极拓展部分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与化工实践过程联系不密切的矛盾.但随着我校化工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如果继续使用偏重理论教学的物理化学教材显然不合时宜.以课程体系的改革为契机,基于实践导向的新教材的选用成为物理化学教学改革的出发点.从2014开始,精选天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编写的《物理化学》(第五版)[3]工科教材作为我校化工专业物理化学课程教材.与原教材相比,天津大学编写的工科“物理化学”教材增加许多与实际工业生产相关的知识点,如真实气体的液化及临界参数、真实气体状态方程、二组分液体部分互溶系统的温度-组成图和完全不互溶系统的温度-组成图,以及多相化学反应等,目的是帮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物理化学原理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有利于化工专业学生的工科思维的养成.另外,工科“物理化学”教材将电解质溶液、可逆电池电动势及其应用和电解与极化作用3部分内容合并为电化学,将化学动力学基础和化学动力学基础合并为化学动力学,既优化教学内容,又适当降低理论深度,更重要的是拓展学生的实践视野.本教材在我院近几年的使用过程中,获得学生良好的反响.

另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对工科物理化学课堂教学的支撑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由于物理化学课程内容的抽象性,注重通过演示与基本原理相关的实验现象对接实践应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直接关系[4],更好地突出物理化学理论知识对工程实践的指导作用.在授课过程中,除讲授教材上的基础知识外,还注重把从事物理化学方面的科研体会以及最新科研成果有机地融入到物理化学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物理化学在生活和化工行业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培养学生加快适应工业生产的能力和科学创新的思维能力[5].

2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注重实例说明理论

由于化工专业的学生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与生产实践更加紧密相连,所以,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物理化学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之一.物理化学内容抽象、公式多而杂,在课堂讲授中要更加注重结合具体实例来阐述理论内容,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接受所学的理论知识.例如,讲授界面现象中弯曲液面下的附加压力时,用他们所熟悉的人工降雨和暴沸现象来说明开尔文公式,只有水蒸汽液化凝结成新相小液滴(凸液面),小液滴逐渐长大才能从天上落下雨滴.由于新相小液滴刚开始很难形成,即水蒸汽的过饱和蒸气压pr非常大,天空中的水蒸汽气压很难达到pr,因而需要采用人工的方式提供小液滴形成时的凝聚中心,大幅度降低pr的数值,使雨滴顺利形成.同理,液体受热气化形成新相小气泡(凹液面),小气泡逐渐长大才能从液体里逸出,但新相小气泡开始很难形成,即液体过热也不沸腾,是因为液体中的小气泡压力很小达不到外界大气压的数值,因而需要向液体中加入实验中常用的沸石(孔中含空气)增加初始小气泡的大小,使气泡压力很快达到外界大气压值,保证气体从液体中顺利逸出,避免形成过热液体,引起事故.总之,利用具体实例讲授比较抽象的物理化学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理论中更接近实际生产和生活,激发他们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潜能.

3多方位理解实验原理,提高动脑与动手能力

伴随着物理化学理论教学内容的调整,也将相关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例如:化学反应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反应热的形成,如果不能及时地移除多余的热量导致反应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将对化工生产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所以,反应过程中温度的测量与调控在化工生产中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在物理化学实验中涉及到多种类型的温度计(如玻璃温度计、贝克曼温度计、热电偶等)用于测量反应体系的温度.作为温差测量的贝克曼温度计,广泛应用在恒温槽的组装和性能测试、稀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实验中.由于精密电子温度测量仪器的普遍使用,使得贝克曼温度计在实验中的利用率逐渐降低,但它仍可以作为一种简便的辅助仪器使用.另外,温度效应常常在实验中有所体现.如醋酸-水-氯仿三组分系统的相图绘制实验,其成败与温度的关系比较密切.然而,大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并没有注意到这个现象,也并不清楚隐含的实验原理.实验过程中,温度影响到各组分间的溶解度,在温度较高的条件下无法观察到明显的浑浊现象,导致不能很好地判定滴定终点.因此,如果能够测定不同温度下的相图,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萃取过程,理解相图中物系点和相点的概念,对于化工产品分离条件的筛选起到良好地指导作用.其他的实验项目,例如:溶液表面张力的测定、活性炭比表面积的测定、蔗糖水解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高聚物的分子量测定等,温度的影响均不可忽视.

合理的安排实验是保证学生理解并掌握实验原理的前提.但由于参与实验的学生人数较多,普遍的做法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采用循环的方式开展实验.如果物理化学的理论课与实验课在同一学期开设,在循环实验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导致部分实验项目早于理论课程的学习,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则显得非常被动,对实验理论一知半解,造成他们更多地关注实验操作过程,只动手、缺乏动脑,实验效果并不理想.鉴于此,将实验课的开出时间较理论课程滞后一学期,先让学生充分学习理论知识,再开展相关实验.通过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试讲实验内容、回答问题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实验过程中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步骤,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效果良好.同时,依托我校的安徽省化学工程实训中心,还可以进一步开设与物理化学相关的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为学生深入理解物理化学原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奠定基础.

4结语

通过对我校化工专业本科生“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和改革结果,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优化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渐培养学生的工科思维,才能提高学生利用物理化学原理知识综合解决化工实践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玉成,杜金艳.工科物理化学教学内容的几点思考[J].广州化工,2015,43(2):161-162.

[2]胡碧茹,吴文健.《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36(2):113-115.

篇(5)

毕业论文(设计)作为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创新与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但近年来,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备受争议,“正经受着废除与续存的舆论煎熬”。当前很多高校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在新形势下,如何改进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1 本科生导师制的内涵及实施

 

本科生导师制最初起源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在牛津大学的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学者们研究发现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内涵的精髓在于: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合作,关注学生个体优长,设计个性化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能力。在我国,21世纪初本科生导师制首先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进行试点, 随后各高校开始逐渐引进与实施。我校在2010年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刚开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时,主要是在第三学期根据学生的专业,将本科生分配到相应专业的指导老师名下,2012年开始调整在第二学期对大一的学生就分配指导老师,无特殊情况,指导老师大学期间不会变动,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本科生导师制下,我校师生双方在课余时间就学业学习、专业选择、论文撰写、各级各类专业竞赛、职业生涯发展等内容进行沟通交流,还可参与指导老师的研究课题设计、实地调研,进入实验室尝试开放式研究型实验等,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团队学习、竞争合作、钻研创新的氛围,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2 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教育部的相关文件可知,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侧重应用性和实践性。近几年,通过对本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师生进行调研和访谈,结果表明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论文教学情况不容乐观,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毕业论文教学的时间和精力缺乏保证。毕业论文通常安排在大四,这个时间正好也是学生忙于找工作、考研、公务员考试、考证等,精力分散,很多学生往往是在未经充分收集资料和调查基础上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集中写作。我校毕业论文教学过程分为选题、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开题报告、正文的写作、修改等几个部分,学生必须正确地分配时间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写作任务。另外,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师生比持续攀升,1个专业教师往往指导7-8个本科毕业生,大多数教师还带研究生或函授学生毕业论文,再加上其他较多的教学科研任务,使得以往的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无法保证论文指导质量。

 

其次,对毕业论文工作不够重视。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学生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找工作上,且招聘单位对学生毕业论文也无较多要求,导致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有些老师对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往往也是能放则放,纪律不严明,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过于宽松,缺乏量化标准,学生也易敷衍了事,毕业论文教学不能提升到一个应有的高度。

 

再者,学生缺乏论文写作基础知识和前期科研能力的训练。从课程体系上看,本科教学中几乎没有毕业论文相关的基础课程训练,致使学生到撰写毕业论文时基本功欠缺,甚至不知如何查阅、引用、归纳、梳理、运用相关文献资料。毕业论文写作时,出现书写格式不规范,选题大而空、缺乏实用性和创新性,甚至出现抄袭和引用不当等学术不端行为。

 

最后,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烦琐,论文答辩流于形式。毕业论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指导老师都需要填写大量表格, 评审环节多而烦琐。然而答辩和考核环节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过于宽松,缺乏量化标准,对学生来说几乎没有什么压力。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出现严重滑坡趋势。

 

3 本科生导师制下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的优势

 

(1)师生互动相对频繁,毕业论文教学时间充足。当指导老师与学生的指导关系确立以后,通过多次、方式多样的交流沟通,有利于导师熟悉学生,发现学生的优势与不足,进而有组织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激发学生个性优势。同时指导活动与毕业论文进行结合,可以将毕业论文工作前移,学生在第三学年甚至更早, 就可开始有意识关注论文写作、论文选题等。因此,实行导师制后,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由第四学年集中指导变为分段指导,在平时进行文献资料查阅、实践调研、写作等训练,毕业论文撰写就轻车熟路了。

 

(2)激发学生科研意识,提高创新实践能力。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是具有科研性质的论文,体现了学生的科研潜能、创新实践能力的高低。在本科生导师制下,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导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具有学术权威的科研专著和论文,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术讲座,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专业竞赛、技能大赛,申报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引导学生去思考、 质疑、探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从而为毕业论文教学进行思维训练。

 

(3)培养写作与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写作和表达能力直接影响毕业论文的成绩,也会直接影响未来就业、职位晋升与日常生活。在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后, 师生之间有了更多沟通的机会。导师可以合理安排学生参加论文写作相关的活动, 进行适度的写作训练。进入高年级后,可结合所学专业课程,增加有关文献综述、调研报告和期刊论文的写作练习,掌握论文写作规范。同时,学生可以在小组了进行口头汇报,锻炼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这是毕业论文写作和表达的演练和基础,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4 本科生导师制下实施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措施

 

4.1 本科生导师制下工商管理类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制度及政策保障

 

学校及教学单位对本科导师制教学模式的实施应给予高度的重视,提供本科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的相关政策及制度保障。例如,2012年10月本校工商管理学院试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其中提出“结合我院学科及专业特点,我院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成果形式为学术论文、调研报告、商业策划、参加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取得的成绩、在报刊杂志发表的优秀文章。”这一新的尝试,可发挥学生的特长,选择合适毕业论文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实践创新的热情和动力。为提高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改革实施的可行性,同期还试行了工商管理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对毕业论文成果形式、基本规范和要求、考核认定办法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除传统形式的毕业论文写作形式以外,并提出符合相应要求的“调研报告、商业策划、参加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取得的成果、在正式出版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可申请免于开题。

 

4.2 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运行管理措施

 

在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改革要想顺利进行,需要师生的共同协作。首先,导师的管理涉及学校人事处、教务处等职能部门以及导师所在院系。学校应明确指导教师的毕业论文教学任务,根据专业要求,确定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人数以及如何考核评价等基本要求。各教学单位根据专业情况,制定具体的操作规程与管理措施,加强过程管理。其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也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及配合。对学生管理主要涉及教务处、学生处和所在院系等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日常交流需要必要时间、地点以及方式的规范,如可以规定每月面谈几次,或者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通过短信、QQ群、电子邮件、微信和飞信等多种方式和学生交流补充,尽量保证每一个学生能得到应有的指导。对于学生在享受被指导权利的同时也需要按时完成导师布置的任务,并积极参加导师组织的各项活动,主动与导师交流,可要求学生填写指导记录进行约束。

 

4.3 完善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评价与激励机制

 

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需要一套完善的评价机制。管理机构需不断完善考核机制,根据毕业论文教学过程,把考核指标具体化、定量化,考核结果应当记入教师的业务档案,考核业绩与年度绩效、岗位聘任、晋职晋级挂钩。如指导学生完成一个挑战杯项目,并在全国比赛中获奖,就可以给予导师奖励;如学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或者第一申请人身份申请一项专利,导师都应当获得指导奖励。对学生参与毕业论文教学的评价也应要有一套严格的办法,围绕培养目标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考核。对毕业论文教学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在学分折算、评优、免开题、毕业论文替代、推荐就业等方面给予不同程度的激励。

 

5 结语

 

篇(6)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099-03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对于油气资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国内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逐步开启海外油气合作道路,稳步实施 “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海外油气田开展合作开发、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方面的业务量快速增长。石油石化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实施,缓解了国内石油紧缺的问题,然而也面临一系列挑战与困难,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困难便是缺乏既掌握专业知识又熟悉国际规范、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作为石油石化人才培养重要基地,近年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围绕国内石油石化企业的迫切需求,基于自身的办学特色与优质教育资源,积极主动地承担起石油石化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任,探索建设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以期为石油石化企业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提供人才支持。[1-4]

作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的具体措施之一,我校石油工程学院自2014年春季学期开始为2013级及往后各级石油工程专业本科创新班学生开设了一系列采用全英文讲授的专业主干课程。本文几位作者作为课程主讲教师承担了理论力学课程的全英文教学工作,并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了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工作。经过2013~2014、2014~2015两学年的教学与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形成初步的体会与经验,对于全英文教学存在问题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本文针对前期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体会、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与相应的建议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以期对类似课程的全英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的意义与可行性

理论力学属于经典力学范畴,研究物体机械运动的一般规律,是理工科大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对于石油工程专业的本科学生而言,理论力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在培养计划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理论力学课程的教学,一方面培养学生运用力学基本知识直接解决工程技术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学习后继的材料力学、渗流力学、岩石力学等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因此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是石油工程专业全英文课程体系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开展理论力学课程的全英文讲授,对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建设具有显著的必要性。通过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体系,通过全英文方式的讲授,使学生在掌握理论力学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专业英语水平,习惯英语思维方式,形成使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

在开设全英文课程体系前,为适应我国石油经济国际化发展战略与我校建设石油石化学科领域国际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国际化、创新型石油石化专业人才,我校石油工程学院已经开展了一批示范性双语教学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积累了不少经验。具体来说,石油工程学院的工程力学(包含理论力学与材料力学)双语课程在石油工程专业本科生中已经进行了多年的讲授,积累了大量的课程建设经验,形成了丰富的教学文件,培养了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在师资力量方面,近年来我校石油工程学院通过引进具有国外博士学位和有国外交流学习经历的青年教师与现有教师赴国外高校交流访学的方式,已经形成了一支具有良好国际化教育背景的教师队伍。具体到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学院为该课程配备了由两位具有美国博士学位的教师以及一位具有美国高校联合培养经历的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且都具有力学学科相关背景,一方面对理论力学课程内容有较好的把握,另外一方面也都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充分保障了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教学质量。石油工程专业本科创新班学生是学校在每年入学之初从新入学理工科专业本科生中选拔出的拔尖学生,数理基础较好,英语水平普遍高于同期入学学生的平均水平,适合于开展全英文教学。因此从前期双语课程教学积累、师资力量配备以及学生素质方面,都具备开展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教学与课程建设的可行性。

二、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内容包括教材的优选与确定、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与安排、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教学评价方式改进等。

教材选用:教材作为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依据和学生学习的重要材料[5],是课程建设的核心,集中体现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好的教材既要全面涵盖课程的主要内容,又应当合理安排章节体系和知识点的前后衔接。考虑到目前我校的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尚处于课程建设的初期阶段,尚不具备直接自编教材的条件,在透彻研究国外经典教材内容体系并结合我校石油工程专业特点、学生素质的基础上,选定了Dietmar Gross等人编著的Engineering Mechanics I : Statics[6]与Engineering Mechanics III : Dynamics。[7]该教材内容涵盖了国内理论力学所包含的静力学、运动学与动力学内容,具有概念清晰、深入浅出、简明却不失严谨的特点,同时该书的英语行文平实易懂,相当于类似石油工程的工科专业大学低年级本科生的理论力学课程。同时,作为对上述教材的有益补充,我们还指定了J. L. Meriam编著的Engineering Mechanics: Statics & Dynamics [8,9] 作为教学参考书。

教学内容:考虑到全英文授课所需时间可能比中文授课费时,需要在确保知识体系完整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炼和优化,合理安排课堂精讲、概述和课外自学等内容。在选定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国外经典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内容与国内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内容,确定了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论力学引论、汇交力系的合成与平衡、任意力系的简化与平衡、重心、质心与形心计算、结构支座反力计算、桁架结构内力计算、干摩擦、功、能量与虚功原理、质点动力学、刚体动力学。由于教学学时的限制,同时考虑到在后续材料力学、岩石力学一些课程的需求,在教学内容的确定过程中,重点强调静力学部分。

四、结语

本文总结了国际化办学背景下我校石油工程专业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的一些经验和体会。总的来说,石油工程专业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经过两年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教学经验和成果,形成了一套全英文教学基本文件,初步确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全英文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反馈良好。在下一步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过程中,仍然需要对比不同教学方法使用的效果,并对课程教学成效进行跟踪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及时总结反思,进一步改进与完善教学方法与手段。

[ 参 考 文 献 ]

[1] 张来斌.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积极培养国际化石油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9(15).

[2] 张来斌.面向中国石油工业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J]. 大学(学术版),2012(8).

[3] 张来斌.深入实施国际化战略 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J]. 世界教育信息,2013(5).

[4] 蒋庆哲.改革创新 攻坚克难 扎实推进石大国际化战略的实施[J].世界教育信息,2013(5).

[5] 麦莉,孟广伟.理论力学双语教学的教材与教学实践[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7).

[6] D. Gross, W. Hauger, J. Schr?der, W.A. Wall, J. Bonet. Engineering Mechanics 1 : Statics [M]. New York, Springer, 2009.

篇(7)

 

理工科院校文科的发展,不仅是创办文科专业与设置文科课程的问题,而且是对理工科学生实施人文教育过程的问题。理工科高等学校要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度,思考文科发展的问题,将自然科学的问题与社会问题相结合,将理工科的自然科学知识与技能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幸福观等相结合,将理工科的科学问题纳入哲学社会科学的视域加以审视与研究。因此,本文将讨论理工科大学文科发展的教育学视角。 

一、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是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当代人类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如生态、人口、经济规划、城镇建设等,内在地要求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二者通力合作,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即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紧密结合起来。理工科大学人文学科的建设,顺应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大趋势,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使学生学习与掌握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是高等教育的目的,但不是高等教育的全部目标。我们不仅要传授理工科自然科学与工科知识技能,我们还要从道德品质、工作态度、社会责任、文化素养、道德情操等方面培养教育学生,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科学技术问题只能解决人与自然的问题,解决物质层面的问题,但解决精神层面和社会层面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杨义(2002)认为,繁荣与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一种“文化工程”,而文化工程是一种人心工程。这个工程具有以下四个要点:(1)它涉及一个民族的总体科学、道德和精神文化素质;(2)它涉及一个民族对世界、社会和人生的价值共识;(3)它涉及一个民族对全局问题、突发事件和日常现象的理性思维能力;(4)它涉及一个民族的社会管理和社会运行的质量和效率。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科学技术赋予社会以物质基础、物质力量和物质形式,而人文社会科学赋予社会以前进方向和精神内容。只有把物质形式和精神内容结合起来的社会,才是一个完整的充满生命力的有机体。理工科高等院校的大学生,不仅要具备创造物质文明的才能,而且也是精神文明的承载者与践行者。因此,培养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是社会发展对理工科大学提出的要求。 

二、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是人才培养过程的需要 

对于理工科高校来说,落实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的目标,在于研究与制定哲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课程的培养计划。70年代以来,我国大多数重点理工科院校相继创办了人文、社会科学专业。这些工科强势学校,逐渐转变为以工为主、理工文管相结合的综合性大学。然而,“综合性大学”浪潮过后,理工科高等教育研究面临着如下问题:理工科应该创办什么样的文科专业?如何创办与发展文科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定位文科课程?确定什么样的文科发展路径?采取什么样的必要的管理与发展措施? 

“课程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个人知识与学科知识、教材的心理组织与逻辑组织)之关系的问题,在课程形态上则表现为经验课程和科学课程的关系。课程理论和实践的任何实质性进展都意味着在这个基本问题的探究方面做出突破。”(钟启泉&张华2001:144)我们认为,课程哲学的基本问题还应该包括个体发展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问题。不管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社会化,还是使人类社会更加人化,教育的目的性是存在的,而这种目的性就是教育活动的方向和推动力,就是选择教育内容的方向和标准。教育的方向性,或受教育者个体经验的方向性,并不是任意选择的结果。 

杜威在研究经验课程时历来重视教育的目的性,重视学生经验的教育价值。他重视学生的个体经验,认为一切真正的教育都是从经验中产生的,强调教育与个人经验之间的有机联系。然而,他认为,经验和教育二者并非等同,并非一切经验都真正地具有或相同地起着教育的作用。他运用“经验的连续性”原则区分了“有教育价值的经验”和“没有教育价值的经验”。经验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每种经验既从过去经验中采取了某些东西,同时又以某种方式改变未来经验的性质。”“每种经验就是一种推动力。经验的价值只能由它所推动的方向来评断。”因此,教育者的责任就在于判明一种经验的走向。(杜威,1991:259-263) 

理工科大学教育者代表社会完成高等教育阶段教育下一代的任务,因此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就应该首先具备能力,判明理工科大学生经验的走向。理工科大学教育者与教师是社会化的典型产物,因此他们具备社会发展先进思想的素质与品质,能够代表社会与按照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完成教育受教育者的任务。这充分说明,个人发展与教育、学生与教师、教育与社会需要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相关性。 

课程作为教育内容的目标化过程,必然要受社会需要的制约。因此,课程哲学的基本问题应该包括个人的发展与社会需要、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个人应该如何发展,其发展如何促进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又是如何影响个人发展的,这些问题都是教育的基本问题,同时也是课程研究的基本问题。 

王佩华(1998)认为,文理分家,理工脱离,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高等教育学习苏联模式的结果。这种模式使得我国理工科院校人文氛围相对淡薄,文科发展阻力大。然而,文理分家,并不是理工科院校创办文科专业的真正理由,文理融合比较典型的麻省理工学院也并非理工科院校学习的典范。这是因为,从另一个角度看,文理分家加强了文科院校的文科专业,如果具有文科传统与优势的文科高等院校不能繁荣发展哲学社会学,岂有理工科发展文科专业的道理?麻省理工学院的发展有其历史与传统,解放前的清华大学也有其历史与传统。理工科高等学校要问自己这样的问题:理工与文科并举的麻省理工学院对于发展文科有什么优势?对于发展理工科有什么优势?假如清华大学具有以往强势的文科,其文科会发展到什么水平?其理工科又会受到什么影响。 

因此,理工科大学创办文科专业向综合大学发展的真正理由,并不是繁荣与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而是通过创办文科专业,让理工科学生享受人文学科滋养。人文学科的滋养通过三个渠道渗透到理工科大学生的经验,影响着其个人发展方向与路径。其一,通过开设人文学科课程。学生必修与选修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文科课程,获得人文学科的知识滋养,在个体的知识结构上完成文科与理工科的融合,实现知识结构上的个人全面发展的目标。其二,通过师生与生生交往影响学生。理工科院校文理科的融合,不仅仅表现在学生知识结构层面,还表现在文科课堂上文科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交往方面。文科教师以其特有的文科气质、文科态度、文科价值取向与文科人格魅力,影响着理工科学生。在课下,理工科学生与文科学生社会交往,文科学生的言行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理工科学生。其三,文科专业的创办与文科院系的设立,无论从学校学术氛围与学校学生生活,还是从图书资料与网络资源等方面,都会对理工科学生产生影响。 

三、结语 

高等教育以培养高级人才为己任。理工科院校以其理工专业见长,发展文科专业,发展什么样的文科专业,怎样发展文科专业,都不能离开与脱离教育学理据,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是人才培养过程,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人才培养目标。理工科院校人文学科的发展不可离开其理工科人才的培养。 

参 考 文 献 

[1]北京邮电大学文法经济学院.“全国理工科高校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综述,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4. 

[2]戴忠信.动态多元课程观:统整课程与教学研究,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1):1-5. 

[3]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姜文闵译.北京: 民教育出版社,1991. 

篇(8)

一、我国应着力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较低已是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一个较普遍的问题,我国高校应该加强对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应该实现以下几个教学目标:首先要“学做人”,学会正确的与人相处,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与热情,怀有助人为乐与先人后己的良好品德以及孝敬父母与长辈的传统美德;其次是“学会生存”,既要有有这独立自主的个性,又要有团队的合作精神,锻炼出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最后要“学会关心”,不仅仅要学会关心身边的小事,还要有一颗随时关注国家大事与国家发展的心。

二、我国应加强理工科教师的人文素质教育

如今,纵观我国的各大高校,无论是强调全面发展的综合型大学还是主要建设理工科方向的理工科大学,学校对于教师的人文素质教育始终不够关注。理工科大学教师人文素质教育之所以受到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有主观与客观两个因素。首先,客观因素是:理工科老师的教学任务就是教会大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技术知识,熟练各种技术本领,为大学生今后从事相应的技术岗位而做出自己的奉献。即使客观因素的确制约了理工科教师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但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教师依然有义务对理工科大学生进行合理完善的人文素质教育,理工科教师也应当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将其视作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三、理工科大学生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艺术教育牵涉到许多的知识领域,它包括了美术,戏剧,歌剧,表演,音乐以及电影鉴赏等多方面的艺术知识。对于理工科大学生而言,虽然艺术不是他们的专业课程,却对他们的成才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假使我们忽略了对于培养人感情有重大帮助的艺术教育,势必会导致我们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无法全面发展,无法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假使我国的教育界还不加紧关注对理工科大学生的艺术教育,那么我们未来的工程师与技师就不能够与国际接轨,无法完成祖国复兴的使命与重任。

四、我国理工科院校的社科学报发展

理工科院校往往注重对于科学技术论文的发表,而常常容易忽视对于社科类论文的发表。其实。理工科院校完全可以刊登一些介绍一些我国优秀的科技公司的发展与我国理工科大学生就业方面的论文,因为作为理工科的大学生依然需要踏上社会找工作,不可能一辈子只在学校这么个小环境里,所以也是要知道些社会方面的知识,从而充实自己的阅历,使得以后能够在就业岗位上迅速进入一个良好的状态,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田洁.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0(11).

[2]丁楠,眭国荣.探究理工高校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11)

[3]何翔.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内容及对策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

[4]景春友.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5.

[5]王福先.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

[6]李凤琴.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07.

[7]梁.基于培养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9.

[8]陈映.新型综合性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0.

[9]王慧琦.河南省高校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11.

[10]付子芳.理工类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10.

[11]洪舜华.理工科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方法和途径探讨[D].福建师范大学,2012.

[12]马世娜.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辽宁大学,2012.

[13]王楠.我国理工大学人文素质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东北大学,2010.

[14]于晨旭.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肓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东北大学,2012.

[15]王旎.论我国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融合[D].成都理工大学,2010.

[16]王静.高校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河南大学,2007.

[17]代荣荣,周思柱,冯进.理工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刍议[J].现代农业科学,2008(06).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207-02

一、引言

毕业设计是数学类专业本科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科研素养、提高本科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很多高校数学类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得不到应有的培养、锻炼,这必然会影响到数学类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质量。

已有一些文献考虑了数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相关问题。[1][2]等探讨了如何改进高师数学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设计,[3][4]等分析了数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选题构成。本文以华东理工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设计为例,分析了(理工科院校)数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开设本科毕设课、毕业论文部分盲审等改进措施。

二、存在的问题

以多年来指导数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实践为基础,结合华东理工大学数学系近年来本科毕业设计的现状,作者发现(理工科院校)数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指导教师不够重视本科毕业设计

本科毕业设计是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其成绩与学生的就业、再深造关系不大,很多学生都认为只要过关即可,没有认真对待。学校对毕业设计的考核不严格,也是学生、指导教师忽视该环节的原因之一。

(二)学生的基础不扎实

由于数学学科的逻辑性、抽象性比较强,因此要想学好必须付出努力。然而,一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觉得可以完全放松了,没有目标,学习懒散,自我管理能力不强,从而没有学好数学学科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以至于毕业设计时力不从心,文献看不懂,理论分析、数值实验都有困难。

(三)本科毕业设计与就业、考研时间冲突

本科毕业设计大多从第七、八学期开始,此时正是学生找工作、考研的关键时间。学生真正用于毕业论文的时间很少。

(四)选题不适合学生

有些毕业设计的题目太难或太简单,太难的题目学生很难完成,太简单的题目不能有效地培养、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此外,毕业设计的题目大多是导师指定的,一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选题不感兴趣。

三、改进措施

针对数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作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加强本科毕业设计的前期准备工作

由于数学学科的抽象性、科学性,因此要想较好地完成数学系本科毕业论文,必须尽早做好前期准备与积累。作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教师在授课时,要加强对课程背景、应用的介绍,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好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为做好毕业论文奠定基础。

2.开设文献检索课程,让学生学会使用常见的中文、英文数据库查阅所需的资料与文献。

3.在某些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的考核中设置Project环节,锻炼学生查阅文献、撰写小论文的能力。

4.第五学期开设关于毕业设计的介绍说明会,向学生说明毕业设计的意义,基本步骤,需要的基本知识与能力等,从而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毕业论文,也可以早做准备。

(二)提前毕业设计的时间,选择合适的时机,开始毕业论文

本科生毕业设计大部分从第七或第八学期开始,此时正值学生考研、找工作,严重占用了毕业论文的时间。因此,可以适当提前开始毕业论文的时间,在第四学期后,选择合适的时间,开始毕业论文。具体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任课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应努力将教学与科研结合,介绍一些相关的科研问题以及研究状况,上课期间多引导学生思考,提出合适的问题。如果学生有兴趣,则可以此为基础,开展毕业设计。

2.在三年级开设学术讲座,请各位老师尤其是研究生导师介绍相关的学科前沿问题及研究现状,有兴趣的学生则可以加入老师的研究小组,尽早开始毕业设计。

3.多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或数学建模活动,以此为基础,完成毕业设计。

(三)在第七、第八学期开设毕业设计课程

毕业设计期间,学生无统一管理,如一盘散沙,是毕业论文流于形式的重要原因。如果开设毕业设计课程,加强平时管理,会大大改善学生平时不努力,答辩前临时粘贴拼凑论文的现象。

由于毕业设计选题的任意性,因此该课程的任课教师可依据学科方向,每个方向选择1个老师,由这些老师共同任课。作者认为,该课程的授课内容应包括:毕业设计的意义,撰写数学论文的方法,常见的英文数学词汇,学生轮流汇报毕业设计进展。

(四)完善毕业论文的选题模式、健全评阅与答辩制度,加强毕业论文的监管

以华东理工大学数学系为例,毕业论文的选题遵循双向选择的原则。通常首先由教师给出题目,学生进行选择。然而由于本科生的知识结构有限,往往对所给题目的方向不了解,只是稀里糊涂地选择。因此,在选题前最好由老师对自己的题目进行介绍,便于学生选择,也会有利于后续的毕业设计工作。此外,为了保证毕业设计题目难度适中,各教研室应对本教研室的毕业设计题目进行审核,依据理工科院校数学系学生的知识结构,去掉太难或太简单的题目。

为了保证毕业论文评分的公平、公正,毕业论文的评阅应由院系统一按照学生的论文方向指定教师,还需要在制度上约束评审老师,杜绝应付行为。此外,要严肃评阅、答辩纪律,对于完成情况较差的学生,应延缓答辩。

学校对于毕业论文的监管力度应加强。虽然多数学校也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检查,但往往仅限于检查论文的格式。为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学校最好每年抽查一部分毕业论文进行校外盲审。

参考文献:

[1]刘小松.高师数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撰写论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2):54-55.

[2]栾庆芳.关于高师数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若干思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26(3):25-28.

篇(10)

1.引言

近20年来,学术语篇作者立场(authorialstance)逐渐成为二语写作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在当前国际学术交流日趋频繁的背景下,合理表达作者立场、彰显作者身份从而在学术领域发出声音的重要性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认同(Hyland2005;Lancaster2016;Jiang&Ma2019;徐昉2015)。然而,相较于母语作者,英语二语学习者由于语言能力所限,在合理使用立场词汇表达观点方面存在较大困难(Jiang2015)。立场表达不仅是二语学术话语习得研究以及学术英语教学的重点,也是学术新手论文写作的难点(Hyland2018;王敏,刘丁2013;徐昉2015)。为应对这一难题,教师应把握英语学习者和国际期刊作者立场表达的总体特征及规律,揭示导致立场建构差异的具体词汇表达及其功能和分布特征,发现学习者症结所在(Aull&Lancaster2014)。我国已有写作立场相关研究多关注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学位论文(徐宏亮2011;徐昉2015;周惠,刘永兵2015),甚少涉及其他专业英语学习者,尤其是作为学术新手的理工科博士生在科技论文中立场表达的特点(秦枫,陈坚林2013)。鉴于此,本研究对比中国理工科博士生与国际期刊作者建构学术立场的文本实践,考察学术立场的语言资源、修辞功能及其在学术论文各部分的分布,以期进一步提供理工科学术立场语言表达实据,指导学术英语写作教学。

2.文献综述

作者立场指语篇中作者对文章信息或话语参与者的态度、情感、判断及责任,包含作者对文章信息显现方式的评价(Biberetal.1999)。学术语篇中,作者通过使用多种语言资源(如模糊限制语、强势语等)表达立场,实现论说协商以及与读者互动的人际功能(Hyland2005;姜峰2016)。立场资源词是立场的语言实现方式,主要包括模糊限制语、强势语、自我指称语和态度情感标记语,用于传递作者的判断、观点以及对命题的态度(Hyland2005)。模糊限制语是“模糊表达事物的词语”(Lakoff1973),主要帮助作者实现避免对命题表达武断态度、承认学术团体其他观点的功能(Hyland1996)。与之相反,强势语则表达明确、不容争议的态度主张(Hyland1999)。学术语篇中的模糊限制语和强势语是表达作者立场的核心修辞手段,就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帮助作者进行论说协商(Hu&Cao2011;Lancaster2016)。为了突出自身或所在团队的立场观点,加强与读者及篇章的互动,作者还会采用自我指称语,即第一人称代词、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等(如“I,we,my”)来表达对命题的观点、态度,从而建构作者立场、彰显作者身份(Zareva2013)。态度情感标记语表达作者对命题的态度,实现形式主要包括从句、对比、标点符号等(Hyland2005)。虽然态度情感标记语可直接表达作者评价,但其在学术写作中的使用频率远低于其他立场资源词(Biberetal.1999)。Hyland&Jiang(2016)发现,态度情感标记语在过去50年的理工科学术论文中使用频率大幅下降。鉴于此,本研究重点关注模糊限制语、强势语和自我指称语3类立场资源词的使用。合理表达作者立场并使之符合学术共同体的规约,对作为二语学习者的学术新手来说并非易事。学科背景和论文结构对立场词汇选择至关重要(Salager-Meyeretal.2003;Biber2006)。就学科背景而言,相较于人文学科论文,理工科论文的立场表达虽然较少(Hyland2004),却在近50年呈现明显的历时增长(Hyland&Jiang2016),需要更多研究关注与教学指导(王晶晶,吕中舌2017)。就论文不同部分的立场资源词使用特征而言,Mansourizadeh&Ahmad(2011)发现和专家相比,学术新手在论文结果与讨论部分准确使用立场资源词表达修辞劝说的能力较弱。Jin(2018)进一步指出,论文结果与讨论部分最适合专家学者展示研究成果、推介研究发现。徐宏亮(2011)通过对比中国英语专业博士生学位论文与期刊论文,发现在结果与讨论部分期刊作者倾向于使用认知型立场资源词,而博士生更多使用态度型和方式型立场资源词,且选词单一、缺乏多样性。从以上研究结果可知,我们需要更多了解学术新手如何融入学术话语共同体并与之对话。正如Swales(2004:56)所言:“学术话语应凸显新手与专家的差异,而不是母语与非母语的分歧。”理工科博士生作为国际学术发表的后备军,在学术英语写作中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因此,描述我国理工科博士生与国际期刊作者学术论文立场表达特征,可为学术新手增强目标读者意识、丰富立场表达资源与手段、了解学术规范并在国际学术领域有效发出声音提供实例借鉴。

3.研究方法

3.1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回答以下3个问题:(1)立场资源词在理工科博士生学术论文与国际期刊论文中总体上各有何分布特征?(2)立场资源词在理工科博士生学术论文与国际期刊论文各部分的分布有何特点及异同?(3)理工科博士生与国际期刊作者的立场资源词选择分别有何特征,体现什么修辞功能?

3.2语料来源

本研究基于理工科博士生学术论文语料库(CSW)、国际期刊论文语料库(JAW)两个自建语料库探讨研究问题。两个语料库的语料涉及4个学科,分别为类属于理科的物理学、生命科学以及类属于工科的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CSW语料来自北京市某高校学术英语写作课学生提交的期末论文,每个学科30篇,均参照各学科国际权威期刊要求撰写。JAW语料取自4个学科的高水平期刊①,每个学科选取排名前三的期刊,每种期刊抽取论文10篇。由此,每个语料库的论文数量均为120篇,总共240篇,约98万字符。为确保研究结果的有效性,两个语料库选取的均是“引言—方法—结果与讨论—结论”模式的实证研究论文。根据Hyland(2005)的立场资源词分类,我们使用语料库分析软件AntConc3.5.0w检索语料文本,共得到148种立场资源词及词块形式。两位研究者分别统计每种形式在不同语境中的频率,并人工剔除功能不符合的语料,两者间信度为0.95。两个语料库库容不同,因此立场资源词分布状况采用每万词的标准化频率来统计。参照Hyland(1998)、Yang(2013)的分类,本研究将模糊限制语、强势语分为3类:认知情态动词,认知形容词、副词和名词,认知动词。认知情态动词主要表达对话题的判断与协商。认知形容词、副词和名词的功能主要是突出与特定知识领域的关联,或表达评判与论断。认知动词则主要表达对从句引导的事实或观点的立场。此外,对自我指称语的检索显示,“me,mine,my,ours”在两类语料库中均较为少见,因此本研究主要关注“we,our,us,I”的分布及使用,其中“we”是仅指代作者的“we”(exclusivewe),而非与读者互动的“we”(inclusivewe)。

4.结果与讨论

4.1总体分布

检索结果显示,两个语料库中立场资源词的总频数为106441次,标准化频数为每万词1081次。博士生使用的立场资源词总体上显著多于国际期刊作者(p<0.01)。两个语料库中,作者都频繁使用立场资源词,表明学术语篇不仅仅汇报枯燥的研究数据,更是通过数据、观点评价与判断等表达个人认知立场,以此构建学科知识(Flowerdew1997)。博士生与期刊作者立场资源词使用的共同特征是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均为最高(分别占39.1%和42.7%),表明无论博士生还是期刊作者都倾向于用谦虚商讨的态度来论说和表明观点。自我指称语的使用频率均高于强势语,位居第二。这一结果支持了相关研究(如Hyland&Jiang2016)。Hyland&Jiang(2016)指出,过去50年模糊限制语已逐渐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立场资源词;作者越来越注重在学术语篇中彰显身份,自我指称语在科技论文中的使用频率逐年提高;与之相反,强势语使用频率却日趋走低。虽然博士生与期刊作者的立场资源词使用具有共同特征。

4.2立场资源词的论文结构分布及使用特征

4.2.1模糊限制语

模糊限制语大多集中出现于论文的结果与讨论部分,这或许与理工科学科知识构建有关:研究者通常会在汇报研究成果之后对成果进行解释性判断和评价。方法部分使用模糊限制语较少,在两个语料库中的使用频率均低于10%,期刊论文中的使用频率更是仅为4.7%。论文作者在方法部分少有态度评价,大多为程序性“列清单”式的表述(Swales1990),这在理工科类研究论文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博士生在方法部分的模糊限制语使用频率大于引言部分,且与期刊作者的使用频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这说明中国理工科博士生在方法部分的表述训练依然不足,极有可能因使用不恰当的模糊表达而增加表述的不确定性。对于期刊作者,方法部分主要是描述性汇报,只需清晰地阐释实验材料和数据分析步骤。期刊论文语料库中引言部分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占13.2%)高于结论部分(占4.3%)。但在博士生文本中,结论部分的模糊限制语使用频率(占12.2%)却高于引言部分(占9.2%)。解释这一分布差异需要考察模糊限制语在引言部分的功能:模糊限制语不仅可为引言中的话题创建语篇协商空间,而且有助于激发读者兴趣、推动读者对研究问题进行探索和讨论。作者梳理和评价已有文献,通过模糊限制语为读者创设语篇交流与对话的机会,从而在开放的话语空间引介研究议题。这一功能在期刊论文中较为多见,如例1、例2①所示:例1Onemightwonderifthereareanionimpuritiesortheequivalentswhichactuallyenhancegrain-boundarydiffusion..(IN-生科-期刊②)例2Ultrafastexperimentsonmolecularnanostructuresareincreasinglyabletoprobethedetailsofenvironmentaldegreesoffreedom,whosequantummaybekeytounderstandingthedevicecharacteristics.(IN-物理-期刊)例1中,期刊作者通过“might”推测材料特性并设置疑问,从而激发读者对议题的兴趣,使其积极参与研究推断。例2中,作者使用模糊限制语“may”探讨分子纳米结构实验中量子研究的重要作用,进而引出实验目的。与期刊作者不同,博士生倾向于直接介绍背景,错失在文章开篇与读者互动、沟通和协商的机会。例3Fidebondformationproteins(Dsb-p)areakindofproteinfamilythatcatalyzesthedisulfidebondformationduringtheproteinprocessing.(IN-生科-博士生)各类模糊限制语按使用频率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认知形容词、副词和名词,认知情态动词以及认知动词。为深入了解博士生立场资源词使用偏好,我们还考察了博士生与期刊作者使用模糊限制语的具体特点及差异。对两类作者使用频率前五位模糊限制语的比较发现,“may,could”在博士生论文和期刊论文中均排名前两位,表明科技论文作者常使用此类资源词表达对自身或他人研究结果的商讨及推断。博士生与期刊作者模糊限制语使用的不同之处在于,博士生多使用“about”(排名第三,占9.5%)和“mainly”(排名第四,占5.8%),或表达对数据的大致推测(如例4),或表达对研究范围的限定(如例5):例4Theintenseemissionlocatedatabout590nmcorrespondingtothemagnetic5D0-7F1transitionofEu3+wasrelatedtothecentrosymmetricstructureofthehostlattice.(R&D-材料-博士生)例5Inthefirstthreepasses,theaverageeffectivestrainincornersismainlyfocusedonthethirdpass.(R&D-材料-博士生)期刊作者则更多使用“possible”(排名第三,占9.1%)、“likely”(排名第四,占5.2%)和“indicate”(排名第五,占4.3%)来表达对研究结果、论断的商讨和推测,体现出明显的互动特征。

4.2.2强势语

博士生与期刊作者使用的强势语具有相似的分布特征,即在结果与讨论部分使用频率最高,使用频率居后的依次为引言、方法、结论部分。这反映了科技论文强势语的分布模式:作者在结果与讨论部分着力强调研究成果的学科关联性及重要性,从而获得读者对研究的理解和认同。然而,一旦作者论辩协商达成(即结论部分),用来渲染论断及提升自信的强势语需求则会相应减少。对强势语使用情况的进一步考察发现,博士生和期刊作者都在引言部分自信地搭建理据,介绍研究目的,并在结果与讨论部分使用强势语来提高研究结果的可信度。与模糊限制语的类别分布相同,强势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也是认知形容词、副词和名词,其次为认知情态动词,提升研究结果客观性的认知动词使用频率最低。博士生与期刊作者强势语类别使用的一致性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博士生逐渐掌握了学术写作中强调和增强知识判断、表达作者声音的语篇交流手段。然而,博士生比期刊作者显著多用强势语(p<0.01),这一结果验证了Hyland&Milton(1997)的研究发现,即学习者比母语者多用强势语,在论断中过于直白,且不能透彻理解强势语之间的细微语用差异。对博士生论文与期刊论文中使用频率前五位强势语的比较发现,“find,show”在两个语料库中均位居前两位。这一分布特征印证了Hyland(2005)的研究发现:理工科研究需要依据客观的科学事实来构建知识。通过使用“find,show”,作者强调事实、汇报研究结果,而非解释信息,从而提升知识构建的客观性。值得注意的是,博士生多用“typical,obvious”来强调研究结果的事实性(如例6),作者显示度相对较低;而期刊作者则更多使用“demonstrate,believe”来评价、判断自身或他人的研究结果,凸显个人或团队发现,彰显作者身份。例6Itisobviousthatthewirelessnetworktrafficwouldbeapparentlyalleviated,whileweusesuitablerecommendationmethodstopredictandapplyCASoRTsystem.(IN-计科-博士生)

4.2.3自我指称语

上一篇: 非常规货币论文 下一篇: 单位职称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