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1 09:51:3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学校园文化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团结合作不论放逐于哪一领域都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对于中学校园文化的建设而言,培育协作互助团队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地说,协作互助团队精神主要涵盖了以下三项:其一,教职工间合作精神;其二,学生间合作精神;其三,师生间合作精神。三者间相互区分却又互相联系。而一旦这三者发挥到了极致,那么校园文化气息将达到一种无法比拟的境界。协作互助团队精神能使学校每一位成员为之感到骄傲。有如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等为师生搭建团结合作的平台;或是组织文娱竞赛,培养师生团结互助精神;又或是利用校内宣传栏、校刊等媒介平台宣传,拓宽文化建设的渠道,利用浓郁的文化氛围感染与熏陶师生。
2.树立挑战意识严谨态度
思想决定着人的高度,同时也决定人的命运。良好的校园风气与文化环境,能够于无息之间促成学生树立不畏艰辛、挑战困难的意识与严谨审慎的生活、学习态度。当代学校所承载的社会重任之一,即为国家培育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而学生是否具有挑战意识严谨态度,则将影响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前程。由此,教师应从细节做起,慢慢地转变自身角色,让学生变为课堂教学中的研究者与实践者,促使其不断地自我完善和自我突破。
二、当前南疆地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脱离实际,缺失亲和力
由于南疆区域地处少数民族居住地,且多为贫瘠之地,校园建设远落后于其他地区,难以保障所传导的精神理念的准确性。比如,有的校园文化宣传仅是制作各种标语、制度、校训等在墙体上张贴,这般生硬的措施与师生间有着明显的距离感,且内容良莠不齐,深浅不一,与实际生活毫无相连。
2.形式单一,缺乏建设力
南疆地区多数学生家庭贫困,学校办学条件也相对较差,教育普及率相处比较低,且当地大多数人不重视教育,使得学生也无法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就如当地部分学校所建设出的“校园文化”也毫无本校特色,主题不突出,恰与“做”出来的文化同出一辙,并非源于自身始然,缺乏自我。
3.偏离中心,缺少感染力
“学校必须要有一个文化的蕴涵,文化的底蕴。而文化的蕴涵越深厚,学校的基础则越深厚。”然而,受制于经济条件、地域因素,南疆地区大多数中学在建设校园文化之时普遍存在同一诟病,即思想局限、思维狭隘,只注重任务完成与否,忽视对校园文化内涵的建设和道德观念的端正,所以大多校园文化罕有生命力,鲜有文化感染力。
三、优化南疆地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分析
据调查,目前仍存有少数的极端分子于南疆地区活动,这类人员偏执地认为领土被外族侵占,愚昧接受境外恐怖组织的煽动,企图分裂疆土。所以,为从根本上遏止歪风邪气渗入并影响南疆地区人民安居乐业,当地必须从学校教育、学风建设抓起。具体地说,即当地办学机构应首要重视相关校园文化的建设,限于篇幅有限,本文仅略为概要。
1.开展道德实践体验塑成团队向心力
我国教育界都在积极倡导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核心,以期用先进、科学地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引导学生遵纪守法、明礼诚信,树立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培养学生忠诚、爱国,民族团结,热爱传统文化,崇尚民族精神等高尚品格。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能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也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可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适时的、灵活的穿插各种方法,举办各类学术讲座、主题班会、文艺活动、先进人物表彰会、职场情景模拟等活动,藉此宣讲道德知识,树立道德典型,深化学生的思想品德意识,鼓励学生相互学习,提高文化素养与道德修养。
2.组织班级文化建设提高师生凝聚力
良好的舆论氛围与文化环境是引领学生端正思想认知,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有力保障。班级文化作为一众师生的意识载体,有着“潜移默化”和“润物细无声”的独特性质。因此,教师应准确把握舆论与文化的作用,通过广泛地宣传和引导,引导学生学会抵制生活周边的消极和腐朽,扩大主流舆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与传统,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学生群体中的感召力,积极组织校园活动丰富学生精神生活,发挥舆论的正确导向作用,不仅有益于学生陶冶情操,还有助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行,促进全面发展。
一、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1.倾向于物质文化建设,轻视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的物质文化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它包括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包括校园的总体格局、绿化美化及各种仪器设备等。精神文化包括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校风、校训、学风等。相对于物质文化而言,精神文化才是校园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工程,更具有一种内在的特性。当今中等职业学校更多注重物质文化方面的建设而轻视精神文化的建设,岂不是舍本逐末,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2.缺乏理性追求,办学定位不准确、办学理念及核心价值观追求的偏离。办学定位不够准确是指部分中等职业学校跟风现象严重,盲目效仿普通学校,撇开了职业高学校自身特色,游离了职业学校的办学目标和职业发展需要。办学理念及核心价值观追求的偏离主要指办学的主导思想、学校的价值取向有脱离职业学校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轨道的倾向,忽视职业的独特性需求,忽视技术型、技能操作型人才的培育。在市场供需变化这一价值规律为准绳的条件下,应该顺应时展的趋势理清职业学校的特色,运用于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上就是准确定位学校的培养目标,招进来的学生送出去的是符合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3.校园文化建设中封闭状态明显而开放性不足。校园文化是社会大文化中的一部分,多元、多彩,多变的社会文化,早已渗入到校园中,封闭的校园文化虽然抵御了社会文化活动中的消极有害的东西渗入,同时也使得学生的思想闭塞、僵化,学校只有积极地主动地投身于社会环境,构建起开放性的校园文化体系,通过校内外的互动,使学生经受各种锻炼,增强学生对多元化的鉴别、选择、批判、抵制能力,才有可能使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4.校园文化建设力度过多的用于加强学生管理的层面上。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已是捉襟见肘,苦不堪言。致使部分学生的素质呈下滑趋势,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多数学生是迫于低分的无奈才选择中职学校。面对这样低分低能的学生,学校必然会加大管理力度,而却忽略了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管理上的无形作用,过度的管理必然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结果是适得其反。
二、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优秀组织文化的对策
1.实现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的齐头并进。在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载体,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二者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机统一才会构成合理完善的校园文化这一道亮丽的风景。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在校园规划、建设、方面考虑到它的文化蕴涵,要让一草一木一墙一砖都能说话,使每一个角落不仅成为学生学习或活动的场所,同时也是文化陶冶的场所、审美滋养的场所。建立校园音响系统,将原来上下课刺耳的电铃变为动听的音乐铃;在课余时间,播放高雅舒缓的轻音乐,使学生漫步校园,到处都充满曼妙的乐音。在现有的物质条件下,彰显文化内涵,使得校园生活氛围更富融洽与温馨。
2.以就业为导向,突出中等职业学校特色的专业设置。作为一所职业学校在社会上的可信度或者声誉,往往和它的专业有很大的关系。家长和学生选择的是专业,而不是学校。甚至有的学生在进入了学校之后最关心的是“学以致用”。所以突出学校专业的特色是重中之重,也是主动迎合大众消费心理的举措。做到“有著名专业,有著名老师,有著名学生”。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专业设置要本着与学校发展的整体步伐下统一进行,着眼于突出中等职业学校“职”的特点。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根据经济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调整职业学校专业设置。
音乐作为人类艺术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为人类的生活、情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现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因为音乐教育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更重要的是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优良品格,进而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音乐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而言,中小学音乐教育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识谱、演唱、乐器、音乐欣赏等融进了课堂,丰富了课堂的教学结构,对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具体的音乐教育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不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比如说,一些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将演唱技巧的教法放在了首要位置,而忽略了音乐对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引导,教师应该明白,学生学会唱歌的技巧是次要的,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要成为歌唱家,而教会学生欣赏音乐才是最重要的,因为欣赏美好的音乐能够激发学生积极的精神状态。
二、音乐教育应该注入生气
音乐可以激励人们正确看待学习,看待人生,更好的调衡感情,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影响很多很多的人;通过音乐可以净化人的心理,让人学会真诚;音乐可以唤起人们心底最深处的爱心;音乐更是一种的美的体现,蕴含了爱,音乐利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和丰富多彩的内容去唤起人们内心深入的爱心。例如:中学生很熟悉的《摇篮曲》,就能很直接的感受到母亲对孩子的体贴和百般呵护;一首庄严雄伟的《祖国颂》就能激发人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黄河大合唱》的推出反映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伟大精神,更好的激烈着人们,唤起他们的爱国之情,我们完全看到一部优秀的音乐作用所带来的影响,即使在今天欣赏这部作品以后,依然会有澎湃的心情。欣赏和理解一部好的音乐作用,可以让中学生在触景生情、借物咏志的音乐旋律中,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素质等各方面都能得到提高。
1.2提升中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音乐的刺激,激发学生创造性认知情感。学生在接受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会随着丰富的情感和充分的想象、以及个体独特的表现语言,在这个过程中把握的不仅是外在的法则和内容,而且在深化创造性认知特征的过程中激发自身的内心潜能。颠覆传统的教学手段,通过互动教学,融会到音乐教学中,更好的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发展学生的欣赏能力与道德意识,促使学生在音乐教育活动能更好的去学习、欣赏、创造与表现,逐渐形成良好的审美习惯,更好的心理结构,从而能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移情和创造的活动,获得美的体验、智的启迪。
1.3提升中学生的身心素质
社会在不断进步,竞争也会日趋激烈,健康的心理素质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也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因素。通过不同的类型的音乐作用的欣赏,加强培养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鉴赏、理解以及表现、创造能力。音乐是需要经过试听来影响人的情感,从而直接改善人的心灵,在音乐美感的影响和享受的过程中,让情感得到更好的升华,净化心灵,从而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动力。中学生才能真正的健康,从而让生理健康与心理、径山寺的健康真正实现和谐统一。
2.音乐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1引导作用
音乐教育所蕴含的价值体系为个体行为提高了更多的依据,引导个人学会正确认识,更好的处理个人与学校的组织关系,将个人的行为引导学校的大纲上来,促使他们能向着期望的方向发展。
2.2凝聚作用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核心和灵魂,关系到师生是否能形成凝聚力。音乐教育有助于更好的培养大学生丰富的情感、高尚的情操,通过作品或教材的主体思想可以让学生对社会有个更好的理性认识,在这个过程中萌发一种精神,时时刻刻影响着学生,使人进步。例如通过音乐教育中的合唱、合奏及歌咏比赛等活动,参加合唱、合奏的中学生通过音乐艺术的时间训练达到统一的节奏,和谐的声音、整齐的速度与力度,形成统一的意识、集体合作的情感。才有利于培养他们遵守纪律、协调统一的集体主义的团结精神,加强师生集体的凝聚力。
2.3激励作用
校园的文化氛围,往往能产生一种激励的精神动力,激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促使学校成员随时保持高度的奋斗精神和良好的学习情绪,从而获取更多精神需求的满足。
2.4辐射作用
音乐教育的辐射功能是音乐以它的方式来传播,在想师生教育、影响的时候,也会辐射到周边的社会环境,通过这样的辐射过程可以更好的塑造校园形象,培养更好的人才。
2.5控制作用
中学校园文化具有很大的心理制约精神力量,是学生一定要受到必要的约束,从而促使个体行为能更好的符合共同准则,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
文化;企业;职业学校;职业道德
0 引言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不断被引入,境外教育资本涌入和现代化教育技术引进速度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素质职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等等,这些都对职业学校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这个学校的灵魂,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普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一定的特性。职业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在做好通行的校园文化建设基础上,还要把握职业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特性,才能更好地达到学校的办学目标。
1 我国职业学校任务简介
职业学校的任务是服务于社会生产,为社会发展培养实用性的高素质人才,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素质必须与社会的一线需要紧紧联系,因此职业学校对学生的思想修养、行为规范、做人原则、敬业以及合作精神、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心理承受能力都有不同于普通学校的要求。职业学校应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2 行业文化进校园的现状分析
现如今,校企合作,行业文化进职业校园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在校理论学习的时间长而在企业实习时间过短不能进行很好的企业文化熏陶,他们在企业生产一线不能快速的适应,职业道德水平较低,许多学生上班后在企业的环境里不能给自己正确定位,面对复杂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而变的心浮气躁,职业素质差,不守劳动纪律,经常换工作,甚至被企业淘汰;职业学校的教育观念、方式和手段落后于现代社会的要求,削弱了现代素质教育的深度这些问题在警示我们目前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还不能完全适应企业的要求。这也就是说行业文化进职业校园现状不容乐观,职业学校未能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如何建设有职业特色的新型校园文化,如何更好地促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如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21世纪实现职业学校大发展是摆在职业学校的首要问题。
3 行业文化引入职业学校文化建设的作用
行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建设可以达到一个双赢的效果,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职业校园文化建设都有积极的作用。
3.1 迅速适应企业的管理环境
在很多毕业生刚上岗不适应企业管理环境,在企业工作与人际关系处理方面感觉吃力甚至被企业淘汰,归根到底是由于缺乏适应企业管理和人际关系的能力素质,无法在企业的环境里找准自己的位置,也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所以,中职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操作技能,还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与人交往的能力。学校虽然可以说是个小型社会但是在学校管理育人的手段方法与企业管理的手段方法往往差别很大,学生没办法通过学校的管理行为领会到企业管理,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必要理论知识,或者参与学校组织的实践操作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学习的过程与企业组织生产活动是不同的。校园文化氛围和企业文化氛围有非常大的差异,学生不能通过校园文化感受到企业文化,这些差异与限制导致了毕业生不能顺利地进行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转变,从而不能快速的适应社会生活接受社会挑战。这就要求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吸收企业文化的成分,吸取先进企业的文化理念中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价值的部分,使之成为新的校园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逐渐缩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距离,使职业学校的学生从入学起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熟悉并认同企业文化。在一定的企业文化熏陶中成长锻炼。
3.2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素养体现到职场上的就是职业素养,体现在生活中的就是个人素质或者道德修养,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要求以及提升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规范;时间管理能力、有效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敬业与团队精神,还有重要一点就是个人价值观和公司的价值观能够衔接。而这些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形成仅仅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不够的,需要学校为学生创造浓重的文化氛围,需要校园文化为职业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把学生放到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去熏陶,让学生逐渐感知,潜移默化地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此外学校的课程教育体现企业文化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突出体现各种职业具体的道德要求,比如教师专业,从学生毕业当上老师那一刻,从家长手里接过学生走上讲台的那一刻,他就担负起了学生的未来,每一堂课都要不辜负家长的寄托和学生的期盼,教师就要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奉献自我。校园文化建设应紧紧结合所设专业的具体的职业道德要求,形成相应的具有职教特色的校园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3.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这里所指的创造力是指学生的创新和开拓精神。文化创造人的生活提升人的品味,企业文化进校园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重大的积极作用。面对着21世纪经济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高速进步,只有不断进取开拓创新,不断接受新思想,善于发现新事物解决新问题才会适应现代社会的千变万化,与此同时个人的特长也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能力能得到充分的施展,才有不断的追求、开拓、进取和不断完善个性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校园文化吸收企业文化的创新精神与开拓进取的精髓,很好地与企业文化相融合,为学生创设开放民主活跃的有利于学生创新思想培养的精神环境,广泛收集并传递新的信息、开辟多条渠道、为学生创新探索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想象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的吸收有利于学生的想象力的培养与提高。
3.4 职业学校特色建设的需要
当前,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普遍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职业学校中的大部分学生是中考的失败者,由于缺乏过硬的文凭导致毕业后工作不理想,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动力缺乏,厌学现象严重。这些都导致职业学校在社会中的地位普遍不高,加之人们对职业教育存在许多误区,社会舆论对职业教育存在着轻视的现象,因此,职业学校如果不办出特色是很难摆脱社会的歧视,这既是问题,但无形中也为一些职业学校从同类学校中脱颖而出,提供了有利时机。职业学校只要抓住这个时机创办特色校园,人有我优,人无我有,引入企业文化,就能在职业学校中脱颖而出。让企业参与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让企业文化熏陶职业学校师生的道德素质,强化师生员工的集体荣誉感,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形成共同的理念、价值观、行为规范,能充分发挥教职工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各部门协调统一,团结协作,协调人际关系,在全校形成团结积极活泼进取的工作与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自律行为以及各班级参与晚自习自我管理班级、自我管理宿舍及自主管理班级的积极性。此外能让师生员工有耳目一新,和谐团结的感觉,激发师生员工的士气,增加学校内部的凝聚力,从整体上提升学校形象。这样才能使学校在众多的职业学校竞争中脱颖而出,不仅能留住内部的优秀人才,而且能广泛吸纳社会的各类贤才,为职业学校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发展空间,步入发展的良性循环。
4 行业文化引入职业学校文化建设的措施
经过分析行业文化引入职业校园迫在眉睫,我国职业技术学校应该走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那么,该如何将行业文化引入职业校园,使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
4.1 聘请企业和社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从教
聘请企业和社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从教,这类人能够很好的将优秀企业文化以课程的形式纳人学校常规的教学系统中去,而且对企业文化的渗透方式改变了以往的单纯讲授式,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形式,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企业文化的宣传和讲授,学生可以自然地获得有关企业文化的概念、内涵和精神。因此这种形式强化学生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接纳。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快的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面对工作挑战与人际关系的处理能有更快的应变能力。
4.2 举行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建设
学生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其中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学专业、爱专业的思想尤其重要。职业学校举行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建设,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企业要求每个员工具有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有全局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并遵章守纪,而现在职业学校学生普遍缺乏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和人沟通共事的能力,往往只看到眼前利益,缺乏长远思考和先人后己的精神。这就要求学校要强化对学生的职业定向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的校园活动使学生得到锻炼具备适应社会的精神与能力。
4.3 把学生送到企业生产第一线,让他们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
职业学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的过程就是有效地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职业学校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作为企业的一员,真切、客观地去体会企业文化的具体内容。学校创造与实际工作环境相近的实训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感受企业生产氛围感受企业文化检验专业技能,锻炼实践能力。这样的实训安排,有利于职校毕业生更有效地发挥专业技能,有利于学生更快的进入到工作实践的状态迎接工作挑战。
4.4 找好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对接点
现代企业文化的创新发展值得职业学校的深度关注,基于这点学校应该将有助于学生适应社会的效益文化,和谐文化与引领文化作为与企业的对接点,把培养创新、效益、效力、诚信、贡献、团队、优势文化放在重要位置。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只有将行业文化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才能使全校教师员工与学生养成思考问题、处理事情遵循规律的良好习惯,养成不断进取、开拓创新的宝贵精神,养成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重视组织发动工作
(1)争取学校领导的重视与支持。重视校园体育组织学校的建设,实现校园体育管理网络化。学校领导为广大体育教师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提供经费和创造条件,各职能部门大力支持,制定各种体育规章制度,使学校的体育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运行轨道,促进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蓬勃发展。校园体育文化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不仅反映学校广大师生的健身目标、健身理念与群体参与意识,而且本质上体现的是关于学生及教职员工的体育价值观念。
(2)周密计划,狠抓落实。根据学校的情况,学生的实际,季节气候特点,讨论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计划(如校年度体育工作计划、学期体育工作计划、各年级体育工作计划、各种体育竞赛计划等),并层层落实,定期开展,把学校的体育工作、学生的体育竞赛活动落实到位,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同时制定相应的评价奖励制度,从完成工作的质量上、效果上进行考核。
(3)体育老师责无旁贷。体育教师作为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组织者、执行者,应义不容辞地担当重任。根据各年级的实际,多思考,坚持以终身体育为主线,做到实际、实效、实用,多增加一些融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特色项目,把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搞活,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2、活动内容与形式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1)内容要迎合学生的趣向;(2)多搞专题性活动;(3)注重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
二、学生应成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人。
1、充分发挥团组织与学生会的作用。
(1)结合实际成立相应的学生体育组织。除了相应的职能部门以外,为了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落实,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需求,成立相应的学生体育组织,如各种球类俱乐部、健身俱乐部、艺术体操队等,使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真正成为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主人。与此同时,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仅仅是参与者,也应该是一定程度上的组织者,让学生自己去组织,教师适当指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2)广泛开辟体育宣传阵地。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应运用标语、黑板报、校广播站、电视等宣传媒体,宣传我国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事迹,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引导他们形成和完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用体育比赛中公平竞争、公开竞争、求真求实、遵守规则、尊重对手的体育道德精神来感化教育学生,培养他们高尚的体育道德风尚。
(3)使课余体育工作成为学生组织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引导,协助学生组织和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使学生学到的体育知识,技能等得到巩固,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这样,既促进了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健康发展,又促进了终身体育理念的形成与巩固。
2、重视学生体育骨干的培养
(1)对体育委员进行定期培训。体育委员是体育老师的得力助手,也是学生的领头羊。因此,加强对体育委员进行定期的知识、技能、救护、安全防护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如:新课程下学生参与自评与互评的组织,课外活动与课余活动意外事故的处理与救助,一些球类比赛规则的讲座,日常体育锻炼的科学常识等,这对我们进一步搞好教学与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十分有利。
(2)让运动员成为校园体育明星。学校的运动队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特色的运动队常常成为凝聚学生的一块磁石,也是学校对外的一个窗口,运动员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我们要创造机会给他们有展示的平台,成为学生羡慕的对象。当校运动队员在某项比赛中获得了好的成绩,我们不仅要给予表扬,进行奖励,还要在校黑板宣传栏目上介绍他们的事迹,在评选先进个人方面要优先考虑,充分发挥他们的“广告效应”。
(3)培养学生学、练和实际裁判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并通过教学比赛或其他小型比赛让学生自己充当裁判,把平时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战中去。这样,既调动学生参加校园体育文化的热情,又使学生的体育能力得到锻炼、发展、提高。
3、所有的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运动场
(1)制定相应的课外活动制度,保证出勤率;(2)使其成为体育成绩评价的一部分。为督促、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我们可以把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作为体育成绩评价的内容之一。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也是新课程理念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体现。(3)充分挖掘学校的体育资源。
三、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快乐。
1、尊重学生的选择。
(1)重视学生在体育基础和性别上的差异。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我们既要考虑丰富多样,又要注意学生的体育基础不同,水平不一,更要注意性别上的差异,不能一视同仁,要合理安排,统筹兼顾。
(2)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选择尊重学生,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运动兴趣、爱好,进行自主性选择,我们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选择提出参考意见,但仍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自由选择,自主发挥。
(3)营造宽松的活动环境
2、活动目标应有层次性。
(1)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基础自定目标。(2)重活动过程,重能力提高。
大学校园文化需要漫长岁月的沉淀,如何在校园活动中倡导高尚文化,凸现青年学生活动过程中深厚的人文意蕴,这对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品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困惑:何以难于呈现?
令人困惑的是,作为知性精神产生和人文汇聚的大学,其校园文化活动缘何却常常被人认为缺少“文化”内涵呢?究其原因,主要的问题来源于:(一)大众文化在中国的兴起与流行,在当前的政治、社会和生活环境中,大众文化与主导文化出现背离和疏远的现象,对青年教育造成一定的消解作用,使青年主体意识越趋于忽视对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等传统价值观的认同;(二)长期存在于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崇尚深度和苦难的审美经验,正被感性的、表面化的、零散化的感知方式替代,因此青年对活动内涵的追求越来越趋向于感官的刺激和肤浅的理解;(三)后现代文化理论的流行,使社会俗文化、大众文化更加地流行和畅通,表现得更奇异、新奇和更吸引人,使青年心理更乐于接受;
(四)高雅文化的演绎需要更高难度和专业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体现在技巧上,也体现在对内涵的深度挖掘上。
二、内涵:呈现求真至善的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科学精神与人文内涵的合理融合,是当代大学“求真至善”的灵魂所在。但一所大学的精神内核不能只靠严密的规章和刻板的条文来诠释,而应以蓬勃向上的校园活动为其外在的推动力。概括起来,校园活动要注重呈现的大学内涵包括三方面。
第一,呈现崇高的教育理想。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曾说:“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只要心中有一个教育乌托邦,校园活动就不会让资源缺乏、奔波劳累等现实利益扰乱我们价值判断的原则。就不会把教育的“工具价值”当成校园文化活动的“本体价值”。而校园文化活动的最终指向将是为青年学生的精神成人提供生存沃土,并为其一生禀赋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呈现探索真理和关注生命意蕴的终极关怀。陈寅恪先生在1929年所作王国维纪念碑铭中就提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对今天的一些大学来说这种精神资源仍然缺少。伟大的思想均来源于对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校园文化活动中心灵与心灵的交流和对话,无疑有助于养成学生独立创新的精神:而学生在校园活动中合理的竞赛和适当挫败体会,将对其克服思维障碍和行为惰性也是作用甚大。同时,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要使学生能超越物质,充满理想、追求真理,而且要使他们能够成为社会的良心。
第三,呈现活动组织者的精神禀赋。在校园活动过程中。组织策划者本身作为活动的一部分,其行为举止、外在衣着、交往谈吐就是其内在素养的自然流露,这对活动的开展和成效有重要的影响。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以不同的方式经常进行接触,如何在这一过程中体现民主氛围和尊重主体意识的发觉,是“身教”得于顺利进行的前提。成功的教与学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汇、灵魂与灵魂的告白,是生命节律的振动。
三、方式:立足审美旨趣的活动策划
人的成长受制于个人和环境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是丰富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对学生人文素养、精神情操和才艺擅长影响巨大。这种影响来自于校园活动的一种倡导,来源于校园时空中的文化因素。这种因素的呈现主要依托于“知识型”文化活动、“竞技型”文化活动和“艺术型”文化活动来承载。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4-0069-02
《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规定,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公益性事业。随着独立学院不断发展,独立学院作为新的高等教育角色进入大众的视野,其办学各方面的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对象。如何建设良好的校风、学风,引导师生正确工作学习,已成为独立学院是否能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决定性因素。
一、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校园文化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也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对凝聚人心、提升师生文明素养,以及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将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许多学者对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赵观石认为“校园文化是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所创造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形态的总和。大学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程度”,指出独立学院所有工作的主线要围绕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进行,把具有“强制性特征的教育,转化为一种以独立学院教师及管理者对其学生前途的关心为特征”的育人过程。
二、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
独立学院在进行自身校园文化建设时,由于自身在学校设置、管理人员聘用、招生、师资上的特点,会受到以下因素影响:
1.母体学校校园文化的持续影响
独立学院是由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其他企业合作办学建立的,可以说是母体学校品牌、教育服务的输出。因此,在独立学院开办初期,大多是成套的照搬母体学校的规章制度、教学计划等,有意无意地接受母体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各方面。但现在的问题是,独立学院毕竟在培养目标定位上与母体学校是有区别的,与立足独立学院师资、学生实际特点上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不符,陷入邯郸学步的困境。
2.学生个性特点影响校园文化建设
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录取分数线一般比高职高专稍高,但比二本录取分数低。在全国高校扩招的背景下,这部分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存在着以下特点,如大部分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基础较差,没有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意识不足,自我意识过强,自信心不足且易冲动,综合素质较高且社会活动能力强,家庭生活水平两极分化严重等。这些特点使学校管理教育者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时,既要克服学生的不足,又要发挥他们的特长。
3.管理者、师资队伍自身素质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具体包括校园建筑设计、各项展示物等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共同价值观、传统、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等非物化形态的内容。但无论是物化形态还是非物化形态的内容,都由独立学院管理者、师资队伍及学生在教学、管理过程中逐渐形成。因此,独立学院的管理者、师资队伍的办学目的、自身的素质及教育认识对校园文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社会环境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在当前我国价值多元化背景下,社会甚至部分家长具有的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社会企业更加务实的用人态度一定情况下造成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出现;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溺爱等因素造成学生情商不高,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缺乏积极主动的意识,出现被动学习、应付学习的消极状况,甚至沉迷于网络游戏的情况。
三、辅导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独立学院尽管所有者不同,但在教学与学生管理上采取了与公办学校一样的部门人员设置,学生工作辅导员作为一线思想教育工作者,承担着面向学生,承上启下,对学生提供各项服务管理、教育的工作,与学生接触交流地最多,学生一般会从辅导员来感知学校的工作作风。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最终大多会落实到辅导员身上。因此,辅导员这一角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作用不可或缺,意义非常。那么,作为学生工作辅导员,如何发挥作用呢?
1.把握好工作角色定位,主动为学生做好服务管理工作。
要树立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作为与学生接触交流最多的辅导员在生活、工作中首先要把握好工作角色定位,正确看待新时期新环境下对辅导员的要求,心中时刻考虑学生,在学生工作负责人的指导、带领下,开展好负责班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风建设、学生信息收集反馈、心理辅导、就业辅导等各项工作,主动、热情为学生做好各种服务,“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言传身教,树立思想进步、兢兢业业、努力进取、道德高尚的教师形象。
2.加强学习,从思想、道德上为学生树立榜样。
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学生入学、毕业,工作内容和工作对象自然不同,因此,作为学生辅导员要想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必需加强学习,掌握时事、行业发展形势、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各方面知识,使自己不仅道德高尚,而且对学生职业发展认识清晰,熟悉学生个性特点,及时总结工作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及业务能力,做好学生的学业、职业发展指导工作,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3.结合学校培养目标,确定对学生的要求。
校园文化建设,涉及到独立学院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做出的培养目标定位,作为辅导员,必须把握好这一目标,在日常管理服
务工作中,积极探索适合培养目标的工作模式,以生为本,合理要求,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肯定自我,达到符合社会需求的学院人才培养目标。
4.加强与专业教师联系,举办班级品牌专业特色活动。
对所负责学生,要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就业这一整体课程统筹学生活动,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情况举办所带班级具有专业特色活动。如大一入学时,应加强学生的军训、入学教育,加强学业规划、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的同时,辅导学生做好大学四年的学业发展规划,同时帮助他们培养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为整个大学学习打好基础;大二时积极鼓励学生备考英语四六级、计算机能力考试及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让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进一步肯定自我、树立自信心、发掘自身优势;大三开始引入职业规划教育,结合社会就业实际情况,开展具有学生所学专业特色的专业活动,举办类似职业规划比赛、职业形象比赛等,从学生就业出发,引导学生对未来就业进行思考;当学生进入大四时,应帮助学生对国家就业政策和当前就业形势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全方位分析自己,找准就业定位,做好各种求职应聘准备,使学生能从容的面对就业竞争。
在不同年级的工作中,辅导员要总结历届活动经验,不断指导学生创新,为所带班级专业形成校园品牌活动打下基础,丰富校园文化。
总之,学生工作辅导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充分了解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学风建设、思想道德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工作内容,开展相关工作时,一定要努力学习,提高自我,做好服务,合理要求,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 赵观石.对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33):46~47
2 周莉.浅谈独立学院辅导员做好学生工作的措施[J].技术与市场,2010(8):158~159
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需要以教学素材的积累为前提。但是由于高中语文的授课时间相对有限,所以很难有足够的空间让语文教师开展广泛的传统文化教学。鉴于此,最好的办法就是优先从语文教材体系中发掘传统文化教育素材,将教材教学与传统文化渗透进行有机结合。细心的教师会发现,教材中有很多与传统文化的观点和内容相近的部分,加上每篇文章都是经过精心选择和编排的,所以教材内容往往都是经典作品,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和道德观念也非常丰富,这就为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垫定了良好的基础。
如韩愈的《师说》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文言文课文本身就是传统文化中的典范,代表了我国古代人民的传统文化观念和优秀的道德文化价值观。教师可以此为载体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切身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传承意义。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提高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增强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创新教学形式,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在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中,语文教师仅仅具有相应的教育意识和教育素材还远远不够,还必须重视教学方法与教育形式的创新,以便在语文课堂上营造出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调动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由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内容,其中的典故、成语、历史故事的趣味性比较强,而且经过历史的沉淀后,在当今时代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所以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时,完全可以多选择那些有趣的教学内容,或者在教学过程中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在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的同时,将学生置身于传统文化的教育氛围当中,这样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并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和对于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
例如,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教学中,教师可能延伸到“子女尽孝”的话题上来,然后引用春秋时郑子“鹿乳奉亲”、春秋鲁人曾参“啮指痛心”、汉朝黄香“扇枕温衾”、晋人王祥“卧冰求鲤”等成语典故,将学生置身于一个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当中。如此一来,不仅会显得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更加轻松、自然,体现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语文知识与德育素质的同步培养。
三、进行教学延伸,弘扬传统文化精神
将语文课堂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固然重要,但是语文教师还是不能忽视教学延伸的重要性,这是因为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所以要想让学生全方位感受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就必须引导学生多涉猎课外的传统文化知识内容,将课内教学与课外延伸进行有机结合,增强学生课外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首先,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开展课外诵读。尤其是一些经典文学著作,可以进行反复阅读,如《论语》、《孟子》、《庄子》、四大名著等都可以作为课堂教学后的阅读延伸,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其次,语文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如一些传统的节日,通常都会有历史渊源,并且都会大量的文学著作与之相关,语文教师可以将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契机,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主义者屈原,七夕节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等。这些节日不仅是本民族的传统习俗,更是本民族的一种信仰和精神。
前言
体育文化是中小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彻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重要途径。[1]珠三角地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市区、惠东县、博罗县、肇庆市区、高要市、四会市,总人口4230万,土地总面积41698平方公里。该地区是当前我国最重要、最具发展活力、最有发展潜质的经济区之一,是亚太乃至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发育最成熟的城镇群之一。[2]近些年,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优于文化发展,中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为了使中小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体育能力和体育素养的培养跟上快速发展的经济的步伐,本文拟就对该地区中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意义、优势和途径进行分析和归纳,为广大该地区中小学体育工作者提供参考,使该地区中小学体育文化的传播过程更加实用和完善。
1 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里,人们在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它是现代教育与现代体育这两大文化体系相融合而产生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指学生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狭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指学生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3]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4]校园体育文化是有深刻内涵和丰富处延的独特文化现象,它与校园的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同时,它又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
2珠三角地区中小学体育文化建设的意义
2.1 对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2.1.1 规范行为,树立理想
中小学学生的认知还不成熟,学校大型的运动会或体育节等以其隆重庄严的仪式能将学生团结在一起,通过运动项目的规则、竞争,使他们懂得行为规范不仅是学校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受经济迅速发展的影响,珠三角地区的思想、意识、文化也受到不同的冲击。学生通过参与运动竞赛,团结协作,勇敢拼搏而获得成功的喜悦,或是失败的酸痛,能使他们从小就体验人生创业、成功、失败及荣誉的艰辛,[5]在他们人生道路的初始阶段就促使他们端正人生的态度,树立起崇高的理想。
2.1.2 发展个性,展示自我
中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时候,为他们创造条件发展个性、展示自我是有必要的。校园体育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每个参与其中的中小学生都可以在运动中发展自己的个性。不同的运动项目中,由于内容和方式的差别,使个体的角色扮演呈现多元化的特征,有的需要勇猛果断,有的需要稳重镇定,有的展示柔美和谐,有的凸显阳刚顽强,丰富的项目为中小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提供了良好的生长营养。
2.1.3 正确引导,适时教育
珠三角地区中小学的硬件设施是一个有利条件,师生的信息都很灵通,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有优势。但是,面对网络、杂志、电视等媒体带来的新兴时尚的体育项目、咨询、信息,选择合适的途径、健康的项目、文明的方式参与其中,学校体育工作者应该对学生进行正确、有益地引导和适时地教育。
2.2 对社会文化的贡献
中小学校通过体育文化的建设和传播,为学生营造一种浓厚而健康的体育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使学生从小就将体育的概念突破出锻炼身体的范围,走向文化的领域。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方式以及校园体育文化所形成的文化环境,对学生有着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公平竞争意识,激发民族自豪感。[6]珠三角地区人口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整个国家的一个窗口,体育文化对于学生将来走入社会,为社会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将起到关键作用。
2.3 对全民健身的基础作用
在珠三角地区中小学,通过以体育教学和运动会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文化建设,有意识地开展一些健康的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掌握终身体育的技能,了解和认识全民健身对人、社会的积极作用和贡献。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和价值观念,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对国家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将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3 农村中小学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分析
3.1 抓好常规的体育活动
体育课、两操和课外活动是中小学常规的体育活动,抓好这三项内容是中小学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体育课要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养成锻炼习惯、提高锻炼能力为核心目的,在内容安排上要注意教材的整体性、时代性和趣味性;两操是中小学生参加锻炼的最基本的内容,但它有一定的强制性,在实施的时候要注意变换方式,争取变被动为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灵活,较能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加入,但要注意利用时间和场地器材充裕的条件和学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