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转型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01 09:51:4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国经济转型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国经济转型论文

篇(1)

 

中国经济在本世纪20年代必将驶入拐点

(一) 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庞大的人口红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发达国家普遍增长乏力、其他经济转轨国家的表现近乎灾难、多数发展中国家进步缓慢的情况下,在一个市场体系还没有很好建立的发展中国家的基础上,实现了近10%的较长期的年均增长率。中国经济增长的表面原因很容易统计、分析出来,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要素投入增加、外资和对外贸易、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等是其中较明显的因素。论文参考。但重要的是这些表面原因背后的内在动因。中外学者对此有多种不同的观点,其中比较典型的包括分别强调制度变革、渐进式改革、后发展利益,或者其中几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等。

(二)国际分工角色的转换需要一定的时间

在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市场,更离不开自身在世界市场中所占有的特有优势。论文参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凭借的原材料和劳动力资源优势造就了“世界工厂”,然而,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原因在于,我国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有关研究表明,中国的劳动力每创造一元钱,将给西方国家带去9元钱的好处。如果不改变我国在全球产业链最低端的命运,仅靠提高劳动效率,我国是无法与西方国家竞争的。与此同时,随着我国资源和劳动力价格优势的逐步消失,西方国家已经将产业链向发展水平更低的地区转移。这使得我国的价格优势面临着更激烈的竞争。

二 经济拐点到来的形式及面临的前景

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史,每个经济体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告诉发展过后都会经历经济发展速度放慢,甚至出现经济发展陷入困境的阶段。中国在经济发展快车道上行驶了近三十年,随着资源和劳动力优势的逐渐消失,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在21世纪20年代出现拐点具有现实的可能。只是这种拐点的出现是像金融危机那种爆发式的?还是另一种通过政府政策的逐步调整而逐步实现的温和式的形式出现?这个问题很显然没有答案,但是我们可以预想不同的实现形式带来的截然不同的后果。假使我们仍然按照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那么经济拐点的出现,无疑会使我国经济增长陷入困境,到时,走出困境的时间和代价都是难以想象的。另外一个方面,如果我们预见到经济拐点的到来,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未雨绸缪的提出改革措施,逐步改变经济增长的方式,找到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新的动力源泉,以期在拐点来临时,能够迅速启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三 主动改革,努力实现经济转型

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关系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里,我们结合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这个目标、阻碍我国实现现代目标的因素,以及如何为我国经济转型创造有利的环境给出一些对策和建议。论文参考。

1. 加大我国的教育投入,加快我国教育改革进程,为新型经济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经济增长,我们只是发挥了人口量的优势,而由于我国现行的产业结构,和我国教育制度的欠发达,使得我国人力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而想要彻底的改变依靠增加要素投入实现经济增长的现状,改变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低端的地位,我国必须增加对教育和基础研究的投入,为实现经济转型提供充足的高素质劳动力。

2. 调整经济结构 实现绿色转型我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是付出了惨重的资源环境代价的,面对现在日益稀缺的资源和能源。我国应加大对环境的保护力度,通过环评条例的贯彻落实,深化项目环评发展,对于有利用民生和经济转型的项目加快环评进度,对于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发展的项目应从严把关,从而加快解决我国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同时应该更新健全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以引领技术升级,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为实现经济的绿色转型保驾护航。

3.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为经济转型提供金融支持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好坏和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有着很大的关系,金融作为当代经济的核心,更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并加快自身建设以期为经济转型提供强大的金融支持。如:通过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的加强;完善金融机构的各项职能,拓宽对非国有经济的金融服务的范围;建立健全资本市场相关制度,增强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等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4. 趋利避害充分利用国际化趋势在国际化过程中,虽然说我国的资源与劳动力的优势逐渐消失,但不代表国际化对我国没有意义了。我们应该在国际化趋势中充分利用现有的优势,同时注意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加快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提升。同时我国还可以加快和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合作,以解决我国国内能源不足问题。

参考文献:

【1】刘 克 蒋 力.对我国现有经济增长模式的反思及未来的发展建议 .中州学刊

【2】朱新方 . 制约“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经济学分析―――基于大学《市场经济学》理论教学中无法回避问题的研究.产业与科技论坛

【3】内需驱动经济转轨.中国经济信息2009-06

篇(2)

文献标识码:A

本文为2014年驻马店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14L032)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经济转型是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型工业化国家,都是在经济转型升级中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经济转型升级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2013年驻马店市生产总值为1542.0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2296元,位于全省倒数第二名,而影响驻马店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结构不合理。2013年驻马店第一产业生产总值393.84亿元,第二产业生产总值674.98亿元,第三产业生产总值473.2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25.5:43.8:30.7,经济结构与配第―克拉克定理不符,因而不够合理。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水平和程度,直接影响并决定着驻马店经济整体转型的进展和效果。实现我市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既是促进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促进全省经济快速增长的长远之计。

一、研究现状

陈跃泉(2013)指出随着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推进,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有效路径,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龚绍东(2013)认为后发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既要符合区域禀赋结构与比较优势,又要契合产业与技术发展趋势。作为后发地区的中原经济区,工业发展面临着“赶”与“转”的双重任务,需要从产业、企业和空间的异质性视角,明确未来一段时期区域工业转型升级的演进方向,并走出一条从产业链上游向产业链下游延伸,由加工制造向服务增值揭开,由空间分散形态向集中形态转变、由牺牲资源环境向绿色低碳发展的转型升级新路径。

刘俊(2010)指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对于江苏省争创发展新优势、抢占未来制高点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立足江苏自身发展条件的同时,要紧密结合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大环境,突出战略重点,明确主攻方向,把握重要环节,选准切入路径。

张鹏(2010)在对中国区域经济转型绩效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试图通过综合构建完整的理论分析框架,从转型基础、转型过程和转型结果等方面全面分析中国区域经济转型路径形成、强化和优化的内在演化机理。他认为,在经济转型的历史逻辑起点上,区域经济的发展被更多地强调要根据初始条件来选择适宜当地具体情况的经济发展方式。地方政府具有推动转型路径不断强化的内在倾向,通过与中央政府及其他地方政府间的竞争,不断创造出适宜当地经济转型进一步深化的有利条件,促使当地的经济转型路径能够不断地进行自我强化。区域转型路径自我强化在不断推动着经济转型整体演进的同时,也内生了区域的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区域内部的动态性调整,使区域转型路径不断得到优化。

周锋(2010)在运用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政府经济职能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等理论工具的基础上,通过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政府作用进行深入分析,通过比较美、日、韩三国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主要策略,借鉴广东、无锡等地推进产业升级的做法,以此来阐明地方政府必须向服务型政府转型,才能在地区经济转型升级中进一步发挥作用,推进地区经济稳定健康发展。他还阐明了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系,并运用于南通市经济转型升级的个案研究。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实证分析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南通三次产业结构尤其是工业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内部结构、存在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剖析,并据此提出了南通地方政府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

姜作培(2009)认为面对世界金融危机与我国经济增长周期性调整,如何全面推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这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大课题。经济转型升级重点在于结构调整,这是解决经济发展深层次问题的现实需要,是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的关键之举。唯有紧紧抓住经济结构调整这条主线,调整优化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外贸出口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等,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才有强有力的支撑,整个国民经济才能实现平稳较快增长。

二、国内外主要经济转型提升的路径

1、美国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美国政府的作用主要是保证市场机制高效运行,但在不同时期,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的干预也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1)在美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压缩军工生产,推动军用技术向民用部门转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2)加大对研究和开发的投入,特别加大对半导体、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产业的投资,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3)90年代前期,美国又乘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之机,对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改造改组;4)在制造业重焕活力的同时,美国第三产业中的高技术服务业也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导致美国技术产业重心由高技术制造业向高技术服务业转移,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获得了巨大成功;5)推动经济全球化,为经济扩张创造条件。

2、韩国

“韩国路径”以生产业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为主要特征,取得了理想的效果。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激增,韩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了很大影响。此时,韩国大举发展设计、金融、物流、信息等服务业,加大产品研发投入,为产业技术创新提供大力金融支持。目前,韩国的造船、钢铁、汽车、半导体及数码产品等制造业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实力,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多数产品拥有自主品牌,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韩国政府在制造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发挥了极大作用,不仅制定了相关政策法律制度、建立相应组织机构,直接进行财税、信贷补贴支持,更为重要的是在企业不同发展阶段,政府给予更具创造性的支持。其主要做法:1)选择合理的主导产业和战略产业带动经济发展;2)重视科技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3)分类引导,支持各类企业发展。

3、日本

二战后,日本在废墟上迅速崛起,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所起的作用功不可没。但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本来已经完成了追赶欧美的历史任务,进入经济发展成熟期的日本,由于在高科技产业技术选择上的失误,使其出现了产业结构升级上的空白,与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失之交臂。产业结构升级受阻,致使日本产业竞争力遭到严重削弱。目前,日本为迅速提高产业竞争力,加快结构调整而采取的主要战略对策有:1)制定科技发展的国家战略;2)以强势带弱势寻求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突破;3)在制造业内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推动科技创新体制的组织变革,加强对基础研发经费投入,出台鼓励企业研发与创新的配套政策措施。

4、台湾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台湾出口导向策略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对美贸易顺差增大,新台币升值压力增加,导致1985年广场协议后新台币升值,引发泡沫经济。在此期间,台湾着手进行产业转型升级。1978年,确立了以“科技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1979年,选定集成电路、通信产业、广电产业、生物技术产业及特殊材料等技术密集型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目标行业。1980年、1995年和2003年,台湾地区相继设立了新竹、台南、中部等三大科学园区。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济转型之后,台湾地区制造业的产业结构明显优化,表明台湾以制造业内在的科技创新升级为主要特征的经济转型路径基本上是成功的。

5、广东

广东致力于发展先进制造业,而对生产业的扶持仍显不足,在现阶段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推动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广东制造业基础雄厚,发展生产业有着天然的优势。生产业作为制造业中间投入的重要部分,与制造业之间可以互相促进。针对这种情况,广东在推进转型升级时,应该对“韩国路径”给予更多的关注。在加大制造业“硬投入”的时候,也要注意服务业的“软产出”,加大对生产业的扶持力度。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广东地方政府从决策到实践都始终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针,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和市场机制的“双轮驱动”作用。政府制定产业规划和区域发展规划,分类指导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制定激励性和限制性产业政策,在宏观上引导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政府服务能力建设,搭建公共平台,帮助地方和企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6、无锡

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后,生态建设倒逼无锡走上了转型发展之路。无锡地方政府调整管理思路,改变行政范式,突出重点环节,强化引导手段,把自主创新和科技创业作为无锡科学发展的战略重点,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支持企业实行创新性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坚持产业优化升级,致力推动科技创新创业和软件、服务外包产业新跨越,在推进新兴产业的发展中抢得了先机,经济转型升级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无锡地方政府的大力推进下,其新兴产业的发展有目共睹,无锡的物联网研发应用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三、对驻马店经济转型升级的借鉴与启示

尽管各国或地区的产业政策有共同之处,但也存在明显差异,仍然可以从中总结出一些共性的规律,值得借鉴。

(一)必须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宜转型路径

只有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在充分了解和把握本地在资源和经济方面优缺点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转型路径,才能真正起到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很大不平衡性,产业发展程度也有差异,所以应当在准确把握本地经济结构演变规律的基础之上,利用经济政策的导向作用,努力寻找一条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经济提升之路。上述各模式的经济转型多是以制造业的转型提升为主导的,而驻马店本地工业不发达,通过大力发展制造业来实现经济转型不现实,因此韩国以生产型服务业促进经济提升的模式更加适合。

(二)政府应对经济转型给予宏观调控

政府一般情况下对市场经济的运行不应直接干预,而应采用间接干预手段。经济结构的调整,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尚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阶段,市场发育还不成熟,经济结构转型不能完全由市场说了算。为取得合理调整效果,既要注意利用市场机制作用,又要注意发挥地方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减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盲目性。要积极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整顿不规范的市场秩序,创造一个公平有效竞争的市场环境。

各地区在经济转型中都十分注重教育、科研的投入,不仅高等院校进行科学研究,而且各大企业也都有实力雄厚的研发机构。驻马店地区地方高校较少,黄淮学院作为主要的地方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和科研优势,为本地经济发展多做研究,多渠道增加对科研开发的投入力度,尤其要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推进本地经济转型升级。政府对此应大力支持,通过增加经费投入、给予优惠政策等方法促进地方高校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跃泉.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索_以浙江科技学院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3(6).

[2] 龚绍东.后发地区工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以中原经济区为例[J].区域经济评,2013(1).

[3] 刘俊.江苏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J].宏观经济管理,2010(7).

[4] 张鹏.中国区域经济转型路径比较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兰州大学,2010.

[5] 周锋.地区经济转型升级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苏州:苏州大学,2010.

篇(3)

[2]姜立杰,黄际英:《论20世纪七八十年代纽约市产业结构的转型》,《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科学版)》2001年第2期.

[3]李国璋 魏 梅:《国外产业结构转型理论评述》,《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第11期.

[4]潘淑清:《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统计研究》,江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2.

[5]徐秀丽:《环境规制对中国产业转型的影响—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0.

篇(4)

[1]刘晖.基于盈余管理视角的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绩效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

[2]卢永艳.基于面板数据的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测[D].东北财经大学2012

[3]张红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平抑机制:工业化中期阶段的经济增长与政府行为选择[J].管理世界.2004(04)

[4]林光彬.等级制度、市场经济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J].管理世界.2004(04)

[5]林毅夫,蔡日方,李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地区差距分析[J].经济研究.1998(06)

[6]仇立平.社会阶层理论:马克思和韦伯[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5)

[7]李雪松,詹姆斯·赫克曼.选择偏差、比较优势与教育的异质性回报∶基于中国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4(04)

[8]蔡增正.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证依据[J].经济研究.1999(02)

[9]彭玉琨,张捷,贾大光.教育平等理论内涵分析与促进教育平等进程策略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1998(06)

小学科技论文参考文献:

[1]刘文帅.关于暗物质与暗能量统一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

[2]梁周昌.怒江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物理合作学习教学的实践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

[3]张云.focusonform对中学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的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09

[4]赵婧.乌海市高中英语课堂文化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反思[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5]赵瑶瑶.复数的历史与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7

[6]潘婧.高中英语课堂中文化教学现状的调查[D].东北师范大学2010

[7]赵瑶瑶.复数的历史与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7

[8]祝露.高中写作教学设计探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3

小学科技论文参考文献:

[1]都阳,JohnGiles.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冲击对家庭教育决策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6(04)

[2]薛海平.义务教育学校和家庭联合生产机制实证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3(06)

[3]魏下海,余玲铮.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只是线性关系吗[J].财经科学.2009(10)

篇(5)

对家庭的研究,无论是经济学还是社会学,西方学者的论述都更充分些。他们从西方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家庭制度演化角度入手,对核心家庭的性质与功能进行了分析,其中集大成者是199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GaryBecker。Becker的获奖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即新家庭经济学已经被主流经济学所接纳。Becker用新古典主义的方法分析了家庭行为被认为是具有开创意义的。

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中国正在加紧现代化的脚步,这个大社会背景使得中国的家庭结构,家庭功能正处于急剧变化之中。一方面,现代化的冲击使中国家庭源远流长的家文化受到强烈冲击,另一方面,中国特定的家庭结构和家庭文化,使得中国的民营经济发挥了强大的功能性作用,灵活而又有很好的适应性,顺应了中国经济发展。

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发展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将中国家庭的经济性质,和它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一个简单的回顾和评析,发现其中一些结论性的问题。

2.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家庭从其经济性质和功能上来说是生产的组织和机构,是一种经济制度,这一点是由Becker揭示的(1981)[贝克尔:《家庭论》,1998年第一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社会学研究家庭的起源和演化,而经济学对家庭的讨论中更多的是从家庭生产、家庭消费和家庭保险这些方面来论述。分析方法有新古典分析法(Becker),交易成本法(Pllak),制度分析法(Ben-Porath)等等。

国内对这方面的论述比较少,对中国家庭的经济性质研究往往和家族制企业相联系。

2.1国外研究现状

2.1.1关于家庭的论述

“经济学”一词起源于希腊语中的OIKOS,意为家庭。但是家庭作为经济学词源意义上的鼻祖和社会的细胞却一直徘徊在经济学殿堂的大门之外,并没有被纳入传统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之内。长期以来,个人与企业在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中被当作是市场活动的两大主体而充分重视,并在此研究基础上发展出了一整套完整而严密的经济学理论。家庭的行为和偏好被笼统地细化为个人的行为和偏好,而家庭内部的问题更是被经济学家当作是非市场问题或者是社会问题而一笔带过。在贝克尔之前虽然也有学者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是因为缺乏严密的论证或者强有力的方法论支撑而只能一再搁置。

1976年,Becker发表了《家庭行为的经济分析》(芝加哥大学出版社),这是他对后来所谓的“新家庭经济学”理论的首次完整阐述,以后,他又出版了一部更加综合的著作《家庭论》(哈佛大学出版社,1981年)。这本被公认为新家庭经济学的开山之作中译本只有短短400页,但却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上的意义,它意味着家庭也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组织而得到了重视。

Becker后,家庭经济学的思想星火燎原,许多经济学家把兴趣和好奇心放到了家庭经济的研究上,其中比较著名的经济学家有:N.Tomes、 KevinMurphy、RobertHauser、RobertA.Pollak、Chiappori、Rosenzweig和YoramBen- Porth等等,他们分别对家庭的性质、家庭的内部分配以及利他主义等不同的方向进行了不同的研究。

Becker用新古典主义的方法把家庭的功能分为生产、消费和保险三部分。家庭就像企业一样,夫妻双方通过订立一份把他们长期结合在一起的契约,避免了交易费用,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家庭成员之间彼此了解、互相信赖,这就大大减少了监督和管理费用。因此家庭也就变成了一个有效率的经济单位。

YoramBen-Porath从身份确认的角度分析了家庭交易的特征。他认为家庭也是一种制度,家庭中存在着明显的财产权转移现象,因此,家庭和市场一样也是交易的场所[YoramBen-Porath:TheF- connection:Families,andFirmsandtheOrganizationofExchange,PopulationandDevelopmentReview,1980.3.]。与市场不同,家庭契约最主要的特点是家庭关系嵌入于一群身份确定的合作者之间,失去了这种身份上的确认,也就失去了家庭契约的意义。在契约结成之后,为防范风险,人们通常选择的做法是进行保险,而保险恰恰是市场失灵的经典解释和家庭契约的可能优势。虽然因为存在着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无论是保险还是家庭契约,都不能100%地防范风险,但是,两者都至少说明了身份确定的必要性。

Pollak的观点是把家庭看作是一个组织,有其自己的结构,特别是把婚姻看作一个“治理结构”。 [RobertA.Pollak:ATransactionCostApproachtoFamiliesandHouseholds,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Vol.XXIII(June1985),pp.581-608.] 因此他对家庭生产和保险的分析是从交易成本出发的。他认为,家庭生产的产品有些可以市场化,有些不能市场化,不能市场化的产品提供的就是保险功能。尽管保险可以从市场中获得,但是由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和机会主义没有办法消除,即使政府有强制的标准。而家庭治理在其经济行为上的的优势表现在激励、监督、利他和忠诚四个方面。

篇(6)

对家庭的研究,无论是经济学还是社会学,西方学者的论述都更充分些。他们从西方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家庭制度演化角度入手,对核心家庭的性质与功能进行了分析,其中集大成者是199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GaryBecker。Becker的获奖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即新家庭经济学已经被主流经济学所接纳。Becker用新古典主义的方法分析了家庭行为被认为是具有开创意义的。

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中国正在加紧现代化的脚步,这个大社会背景使得中国的家庭结构,家庭功能正处于急剧变化之中。一方面,现代化的冲击使中国家庭源远流长的家文化受到强烈冲击,另一方面,中国特定的家庭结构和家庭文化,使得中国的民营经济发挥了强大的功能性作用,灵活而又有很好的适应性,顺应了中国经济发展。

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发展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将中国家庭的经济性质,和它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一个简单的回顾和评析,发现其中一些结论性的问题。

2.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家庭从其经济性质和功能上来说是生产的组织和机构,是一种经济制度,这一点是由Becker揭示的(1981)[贝克尔:《家庭论》,1998年第一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社会学研究家庭的起源和演化,而经济学对家庭的讨论中更多的是从家庭生产、家庭消费和家庭保险这些方面来论述。分析方法有新古典分析法(Becker),交易成本法(Pllak),制度分析法(Ben-Porath)等等。

国内对这方面的论述比较少,对中国家庭的经济性质研究往往和家族制企业相联系。

2.1国外研究现状

2.1.1关于家庭的论述

“经济学”一词起源于希腊语中的OIKOS,意为家庭。但是家庭作为经济学词源意义上的鼻祖和社会的细胞却一直徘徊在经济学殿堂的大门之外,并没有被纳入传统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之内。长期以来,个人与企业在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中被当作是市场活动的两大主体而充分重视,并在此研究基础上发展出了一整套完整而严密的经济学理论。家庭的行为和偏好被笼统地细化为个人的行为和偏好,而家庭内部的问题更是被经济学家当作是非市场问题或者是社会问题而一笔带过。在贝克尔之前虽然也有学者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是因为缺乏严密的论证或者强有力的方法论支撑而只能一再搁置。

1976年,Becker发表了《家庭行为的经济分析》(芝加哥大学出版社),这是他对后来所谓的“新家庭经济学”理论的首次完整阐述,以后,他又出版了一部更加综合的著作《家庭论》(哈佛大学出版社,1981年)。这本被公认为新家庭经济学的开山之作中译本只有短短400页,但却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上的意义,它意味着家庭也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组织而得到了重视。

Becker后,家庭经济学的思想星火燎原,许多经济学家把兴趣和好奇心放到了家庭经济的研究上,其中比较著名的经济学家有:N.Tomes、KevinMurphy、RobertHauser、RobertA.Pollak、Chiappori、Rosenzweig和YoramBen-Porth等等,他们分别对家庭的性质、家庭的内部分配以及利他主义等不同的方向进行了不同的研究。

Becker用新古典主义的方法把家庭的功能分为生产、消费和保险三部分。家庭就像企业一样,夫妻双方通过订立一份把他们长期结合在一起的契约,避免了交易费用,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家庭成员之间彼此了解、互相信赖,这就大大减少了监督和管理费用。因此家庭也就变成了一个有效率的经济单位。

YoramBen-Porath从身份确认的角度分析了家庭交易的特征。他认为家庭也是一种制度,家庭中存在着明显的财产权转移现象,因此,家庭和市场一样也是交易的场所[YoramBen-Porath:TheF-connection:Families,andFirmsandtheOrganizationofExchange,PopulationandDevelopmentReview,1980.3.]。与市场不同,家庭契约最主要的特点是家庭关系嵌入于一群身份确定的合作者之间,失去了这种身份上的确认,也就失去了家庭契约的意义。在契约结成之后,为防范风险,人们通常选择的做法是进行保险,而保险恰恰是市场失灵的经典解释和家庭契约的可能优势。虽然因为存在着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无论是保险还是家庭契约,都不能100%地防范风险,但是,两者都至少说明了身份确定的必要性。

Pollak的观点是把家庭看作是一个组织,有其自己的结构,特别是把婚姻看作一个“治理结构”。[RobertA.Pollak:ATransactionCostApproachtoFamiliesandHouseholds,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Vol.XXIII(June1985),pp.581-608.]因此他对家庭生产和保险的分析是从交易成本出发的。他认为,家庭生产的产品有些可以市场化,有些不能市场化,不能市场化的产品提供的就是保险功能。尽管保险可以从市场中获得,但是由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和机会主义没有办法消除,即使政府有强制的标准。而家庭治理在其经济行为上的的优势表现在激励、监督、利他和忠诚四个方面。

篇(7)

我不是研究教育的专家,但是,这些年看到国内(的教育),特别是我自己从小在中国受教育,然后又去了美国,自然有许多观察和体会。到目前为止,我这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学校。1968年在湖南茶陵县开始上小学,1979年读完高中在长沙上大学,1986年去美国读研究生,1990年毕业以后至今一直在美国的大学教书。我有两个女儿,她们在美国出生、长大,这些年看着她们在美国上学。同时,也因为我跟国内的一些大学一直有不少交流,所以基本能看到国内同行和教育界学者、业者每天的运作目标。这些经历和观察让我确实感触比较多,特别是这些年看到这么多从国内培养出来的杰出高材生,他们在专业上这么突出,但思维方式那么僵化、偏执,社会交往能力又那么差,除了自己狭窄的专业就不知道怎么跟人打交道、怎么表达自己,让我非常痛心。

由于国内教育体系以及教育理念的僵化,绝大多数中国人再好也只能做些技术活,难以在美国社会或其他非华人社会出人头地,这些都很悲哀。原来没有全球化时不知道这些,但现在中国人也走出去了,跟其他文化、教育背景的人一在一起,就知道彼此的竞争优势与劣势了。这些问题的根子都出在教育上,包括正式的学校教育、家教和社会文化教育。

我们说,中国社会现在处于转型时期,尤其是经济领域面临很大的挑战。现在提得比较多的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这一点大家都讲。但想想中国为什么建设不了创新型国家?为什么这么艰难?光靠在街上挂很多横幅、标语,在核心报纸上发表一些社论,就能把这个国家建设成创新型国家?

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不少。比如,讲到中国的公司品牌,不管是广东,还是其它省份,都很难建立品牌。所以,难以通过品牌赚更多钱,而只能制造一些玩具或者说制造一些衣服、鞋、甚至一些机器和电脑,只能是卖苦力。

为什么难以建立品牌、难以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原因当然包括法治制度、产权保护以及国有制的问题,但也与中国教育体系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关系非常紧密。

美国教育重通才,中国教育重技术

从历史来看,产业结构本身的变化跟教育方式、教育理念和教育结构的变化总是相辅相成的。例如,原来中国的科举考试,从某一种意义上,科举考试对于专制的农业社会是够用的,是可以行得通的。回过头看,过去中国尽管统治是专制的,但实际上那时候的政府是小政府,当官的也用不着像今天这样宏观调控经济。当时的考试只是考四书五经,我觉得科举对当时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是合适的,对当时的“小政府”来说也够用。

可是,现在的教学与考试内容就很不一样,也会而且应该与时俱进。例如,中国经济今天以制造业为主体,这当然就需要有很多的工程院院士,大学要培养很多的工程师。相比之下,美国的服务业占GDP的85%以上,所以美国的教育体系侧重点就不同,是侧重通识教育,培养通才。在中国和日本变为世界工厂之前,几乎所有的美国州立大学和一些工程学院都非常侧重技能型的工程系科,像中国的大学一样侧重理工训练。但是,我发现过去的四五十年,特别是三四十年,随着制造业向日本、韩国和中国转移,美国大学的教育内容经历了一个全面的转型,转向通识教育。所以,在耶鲁大学,我们对本科生的培养理念是:任何一个在耶鲁读完四年大学的毕业生,如果他从耶鲁毕业时,变成物理、电脑、化学或者是任何领域的专家,我们会觉得那是一种失败,因为我们不希望四年大学教育是培养专家,让他们在某一领域里面投入那么深,而忽视掉在其它更广泛的做人、做公民、做有思辨能力的人的机会。我们不主张他们在某个工程领域、科学领域、社会科学领域在大学时期就成为专家。如果有学生在大学四年时真的成了专家,我们不以为那是一种成功,反而会是一种失败。

当然这也跟耶鲁这些年出了那么多总统有关系,以至于我们的历史系教授就想,既然以前出了这么多总统,说不定今天在校的哪个学生以后也会成为总统,怎么办?于是我们就开一门大课,叫做“大策略”,由两个研究世界史最出色的教授轮流讲,这是持续一年长的课程,是一种非常综合型的训练,讲到孙子兵法、管子经济、古希腊策略等等。

中国的教育则侧重硬技术,由此产生的人才结构使中国即使想要从制造业往服务业转移,也难。产业结构也受到教育内容约束。在中国,从幼儿园到小学、大学、再到研究生,一直都强调死记硬背为考试,强调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技能,特别是科学和工程几乎为我们每个中国家长、每个老师认同,这些教育手段、教育内容使中国差不多也只能从事制造业。为了向创新、向品牌经济转型,就必须侧重思辨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只为考试;就必须也重视综合人文社会科学的训练,而不是只看重硬技术、只偏重工程思维。离开市场营销、离开人性的研究,就难以建立品牌价值。

美式教育:没有家庭作业,不排名次

为了支持以服务业为主的创新型社会,美国的学校是如何办的呢?我有两个女儿,老大现在读高二,老二在读初二。她们的经历大概是这样:首先,从幼儿园一直到小学四年级前,没有家庭作业,下午放学就放学了,周末就是周末,不用担心学习。老师如果布置作业给学生,很多家长会抱怨,说“你怎么给我的女儿、儿子这么多作业,那他们还过不过日子了?他们一生的幸福是我们更关心的,你不要让他们回家后每分钟都花到作业上,最后他们变成了人还是变成了机器?”所以,学校与家长谈判的结果,往往是这样一个结局:美国的幼儿园、小学四年级以前都不会布置作业。有没有考试呢?初一之前没有考试。而这一点中国的老师和家长可能觉得奇怪,没有考试学什么东西?你放心好了,美国学生学的东西很有意思,比如,从小学一年级到四年级,他们的课程安排往往比较广泛。

甚至在幼儿园的时候,我女儿她们每年都会有科学、一般人文社会、语言方面的内容,一共有三四门课程。每门课程完全由老师决定用什么教材,教什么内容。比如,在人文社会课程方面,可能是今年重点了解一下亚洲不同的国家,以前的历史是什么样子等等;明年了解非洲、拉美等等。从幼儿园到小学,讲的深度会慢慢地上升,但差不多每年或者每两年会绕着五大洲兜一圈,这是一种非常广泛的了解。

你想一想,如果这些小孩以后出去做服务业、做市场营销、做外贸,如果他们对其他的国家一点都不了解,怎么能行?而有了这些从小学到的知识,今后到哪里去“全球化”,都不会有问题。当然,沿着这种方式去培养,很容易让我们说:“他们怎么能够做工程师、做专家呢?”但这也没关系,美国本身不需要这么多工程师,因为制造业已经由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胜任了。因此,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决定其教育知识的结构,反过来,教育知识结构又会决定其经济的产业结构。

另外,美国幼儿园、小学从来不会给学生排名,没有考试当然不会去排名。给奖状的时候是怎么给的?是每个人给一个。我以前就觉得纳闷,每个学生给一个奖状,总得有一个说法吧?后来仔细一读,老师根据每个小孩的特长,哪方面很突出,就给他那个奖状,更多的是鼓励每个学生:你首先是你自己,不管你数学好不好、语文好不好、画画好不好,还是历史好不好,只要你哪方面比较突出,有较强兴趣,老师了解以后,就会给你写一个这样的奖状。这跟中国是完全相反,初一之前就给班里的学生每个礼拜、每个学期做排名,经常考试,这很残忍,因为这么小的小孩,还没有长大成人,还不知道这个世界是怎么回事,就要开始面对别人告诉他“你不行”。这样的结论,对人的个性来说,没有比这种东西更敌意和更具破坏性,让这么小的小孩就对自己失去信心,就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美式教育:思辨能力的训练

思辨能力的训练在美国是自幼儿园开始就重视的强项。这具体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课堂表述和辩论,自托儿所开始,老师就给小孩很多表述的机会,让他们针对某个问题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谈自己的经历,或者跟别人辩论。另一方面,就是科学方法这项最基本的训练,多数校区要求所有学生在小学四、五年级时都能掌握科学方法的实质,这不仅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研究打好基础,而且为他们今后作为公民、作为选民做好思辨方法论准备。我们别小看科学方法训练的重要性,因为即使到现在,我经常碰到国内的博士研究生,甚至是所谓的科学家,从他们做研究、思考问题、写论文的方法上,很难看出他们真的理解科学方法的本质和基本做法。

这是什么意思呢?在我女儿她们四年级的时候,老师就会花一年时间讲科学方法是什么,具体到科学的思辨、证明或证伪过程。她们就学到,科学方法的第一步是提出问题和假设,第二步是根据提出的问题去找数据,第三步是做分析、检验假设的真伪,第四步是根据分析检验的结果做出解释,如果结论是证伪了当初的假设,那么,为什么错了?如果是验证了当初的假设,又是为什么?第五步就是写报告或者文章。――这个过程讲起来抽象,但是,老师会花一年的时间给实例、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

这种动手不是为考试,而是最好的学习,让人学会思辨,培养头脑,避免自己被别人愚弄。这种动手所达到的训练是多方面的,尤其是靠自己思考、靠自己找问题,这非常出色。实际上,如果按照我女儿她们在小学四年级就学到的科学方法标准去判断,国内经济学以及其它社会科学类学报上发表的许多论文,都没法及格,因为许多论文只停留在假设的层面上,然后就把没有经过数据实证的假设当成真理性结论。这些都跟我们没有从幼儿园、从小学开始强化科学方法的教育训练有关,跟没有把科学方法应用到关于生活现象的假设中去的习惯有关。

在小学没有考试,学生还做什么呢?我女儿她们每个学期为每门课要做几个所谓的“项目”,这些项目通常包括几方面的内容,一个是针对自己的兴趣选好一个想研究了解的题目或说课题。第二是要找资料、收集数据,进行研究。第三是整理资料,写一份作业报告。第四是给全班同学做5到15分钟的讲解。这种项目训练差不多从托儿所就开始。我觉得这一点很有意思,刚才讲到品牌跟市场营销很有关系,因为品牌、市场营销都跟表述技能有关。

关于研究性项目,我的大女儿在五年级时,对北京的气候感兴趣,她在社会课上对其做了一项研究,把北京一年12个月中每月降雨量、温度的历史数据收集起来,然后计算历史上每个月的降雨量的最高、最低与平均值,计算每个月温度的最高、最低与平均值,然后再分析这些跟北京的其他天文、地理情况的关系,写好报告以及讲解文稿,她在全班同学前讲她的这些分析结果。我觉得这样的课程项目研究与讲解是非常好的一种训练。实际上,她在小学做的研究与写作跟我当教授做的事情,性质差不多,我做研究上网要找资料,而她也是为每个题目上网找资料、做研究,她写文章的训练也已经很多。这就是美国教育厉害的地方,你看一个小孩,在研究思考上已经这么成熟,以至于到现在,我跟我女儿说,她很快可以做我的研究助理了。但在国内,一些本来很聪明的人即使到读博士研究生时期,还不一定具备这些研究素养、研究能力,有些研究生连做个研究助理可能还不合格。

有思辨能力,方有经济转型

正因为这种思辨能力的培养,现在我跟女儿讨论问题时,她们一听到任何话,很自然地就会去怀疑、审视,然后就看能否找到证据来证明这个话逻辑上或者事实上、数据上站不住脚。这种习惯看起来简单,但是对于培养独立的思辨能力,让学生毕业以后,特别是大学毕业以后,不只是简单地听领导的话的机器,这些是非常重要的自然的开端。当然,思辨对于美国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人是很自然的,有时候我也想,美国这个社会真的蛮有意思,不管是聪明的、还是笨的人,不管是有能力的、还是没有能力的人,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厉害,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个人物,对什么事都会有一番高论。

篇(8)

一、 引言

当下,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一个主要特点就是产业结构正从传统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低端制造业向以资本密集型为主的高端制造业与服务业转变。要想实现这一经济目标,必然需要一个相适应且高效的金融体系来支持实体经济的顺利转型。然而我国目前的社会融资结构中,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仍然占据很大的比重,银行固有的低风险偏好、对抵押品的较高要求、对公司财务的格式化审核等局限性使得银行向中小企业、高新技术新型产业提供融资服务的能力和意愿十分薄弱,使得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象显得较为突出。而资本市场作为一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投资者天生较高的风险偏好恰好能够满足处于萌芽期和初创期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在打造中国经济未来升级版的进程中,以资本市场为核心的直接融资渠道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居民部门作为社会资金盈余的主要部门,其消费和投资决策将对一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带来重要影响。可见,一国的经济结构、金融结构以及居民资产结构似乎存在着某种逻辑上的关联性。因此,本文将从我国当前的经济结构、社会融资结构以及居民资产结构的现状出发,对这一问题作具体深入的探讨,并在最后给出结论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 我国当前的经济结构

改革开放将近40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人为之瞩目的成就。197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 650.2亿元,只占整个世界生产总值的1.8%;2015年,这一数字上升到了109 665.51亿元,而中国的经济规模占全世界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1.8%上升到将近17%,38年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9.2%,堪称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与此同时,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在不断提升。1978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382元,在世界各国中处于相对靠后的位置;2003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 000美元,标志着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而到了2015年,我国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更是突破5万大关,达到了发展中国家中等偏上的水平。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得中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且在相当长时间内充当着世界经济的增长引擎,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经济结构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正如图1显示,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前10多年的适应调整期之后,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推进,20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呈现出以下特点:首先,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占比较低,并且长期稳定在7%左右,意味着我国基本告别了以农耕文化为主的农业时代。此外,作为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农业的长期稳定有利于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而这与政府长期实行的惠农政策是分不开的。其次,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对于GDP增长的贡献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由1991年的61.1%逐渐下降到2015年的37.1%;而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对于GDP增长的贡献率则从91年的32.2%稳步上扬到2015年的57.7%,并且在2013年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的贡献率,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这一现象标志着当下我国经济正由工业化时代向后工业化时代迈进。

后工业化时代,一国的经济增速进入换挡期,逐步由高速增长下降到中高速增长,而经济结构则逐渐由以商品生产为主的工业经济向以消费为主导的服务型经济转变。当前,我国经济的这一转型尚未顺利实现,经济增速下降的同时伴随着经济结构失衡的巨大风险。以钢铁、煤炭等为代表的传统产业的产能过剩以及以新能源、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的供不应求是当下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据工信部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粗钢的产能利用率仅为67%,相比2009年的81.12%,下降了将近14个百分点。而新兴经济的典型代表-网络购物的市场规模则由2009年的35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5 036亿元,6年间增长了将近144倍。传统与新兴产业供需现状的巨大反差表明我国当前的经济效率较为低下,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是当下以及未来较长时间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限制和削减产能过剩的传统行业,积极培育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是成功实现经济转型的主要途径。

三、 我国当前的金融结构

通过以上对于我国经济结构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积极发展和培育“新经济”环境下的新兴产业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主要手段。但是,相比处于成熟发展阶段的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大多处于初创或成长期,意味着这些产业在蕴含着巨大市场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市场风险,并且初期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来支持这些产业的发展。然而目前我国的社会融资结构中,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仍然占据很大的比重,银行固有的低风险偏好、对抵押品的较高要求以及对于公司财务过于严苛的格式化审核使得其向新兴产业提供融资的能力和意愿均十分薄弱(Black & Moersch,1998;Boot & Thakor(2000))。再加上我国商业银行大部分仍为国有性质,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大量传统产业仍然占据着银行业优质的金融资源,导致其产能过剩的现状迟迟得不到改变。长远来看,这非但不利于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也不利于经济转型战略任务的顺利完成。

而资本市场作为一国金融资源配置的另一渠道,其灵活的制度安排,较高的风险偏好决定了其适合成为具有高风险高成长特性的新兴产业的融资来源。并且,作为风险管理和交换的场所,资本市场能够通过合理公平的金融契约设计来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对于不同风险收益特征金融产品的需求,大大降低了投融资主体双方的交易成本,有助于提升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此外,资本市场还可以通过企业间的兼并重组,淘汰产能过剩和落后的企业来重新整合经济资源,从而有利于真正高成长的行业和企业迅速发展和壮大,率先实行并推动经济结构向高级化发展。

然而,表1显示,当前我国的社会融资体系仍然以银行为代表的间接融资体系为主。若不考虑新增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等表外业务,2005年以来,我国每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的比例稳定在50%以上,个别年份甚至超过了70%;而以企业债券融资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为代表的直接融资占比不到20%。虽然近些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占比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是整体上其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仍然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因此,面对我国当前社会融资体系的滞后性和局限性,优化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引导风险资本流向代表未来经济转型升级方向的战略新兴产业,是我国实现经济转型这一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

四、 我国居民当前的资产结构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将一国的金融系统视为由全体投资者所作投资决策自然形成的系统,那么不同风险-收益偏好的投资者对于不同资产的选择会对一国金融系统不同层次风险结构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图2显示了一个简化的两部门经济的资金流动状况。在这一简化经济中,只存在住户和企业两个部门。首先,社会资金以工资和股利的形式从企业部门流向住户部门,于是形成了住户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其次,住户部门的可支配收入主要有两个流向:一是通过居民消费回流企业部门,二是通过金融体系为企业部门提供融资,而提供融资的方式也有两种,即要么通过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要么通过以资本市场为主的直接融资体系以支持企业发展。最后,企业部门通过银行体系或资本市场获得发展所需资金。因此,从社会资金的流向来看,居民投资者是社会资本供给的主要来源,因此其对于各类资产参与和配置的决策将对一国金融体系的结构形成和演化产生重要影响。进一步,表2显示,2000年~2011年,在社会各部门的可支配收入结构中,住户部门可支配收入占社会可支配总收入的比例虽然从67.5%缓慢下降到60.8%,但是在社会三大部门中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表明我国住户部门是社会资本供给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居民投资者的资产选择对于一国金融体系的构成及发展将带来重要影响。例如,若银行存款在居民资产结构中的占比较高,则表明通过银行体系的潜在资金供给较为丰富,有助于降低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进行外源融资的成本,使得企业对于银行贷款的融资需求上升,从而进一步推动银行体系的繁荣和发展;相反,如果股票债券等证券类资产在居民资产结构中占据较大比重,那么意味着企业较易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等直接融资渠道获得外部融资,因此企业可能会增加股票融资或债券融资在资本结构中的比重,使得资本市场在社会融资体系中的地位得到提升。因而,若想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体系中的比重,必须研究居民部门的资产选择行为。据有关数据表明,通货在我国居民金融资产流量结构中的比例从1993年最高的22.4%下降到2013年的4.2%,中间虽有波动,但是总体仍呈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而对比存款以及证券类资产在居民资产流量结构中所占比例可以发现,除去2007年,存款占我国居民金融资产流量总额比例一直远远高于证券类资产,且其平均比例达到71.7%,而证券类资产的这一数值只有10.4%。这表明在扣除实物消费部分后,居民部门倾向于将增加的大部分可支配收入配置于银行存款,而在股票债券等风险资产上的配置比例较低,这也是长期以来人民币贷款在我国社会融资体系中占比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此外,对比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居民部门在证券类资产上的配置比例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如何引导居民减少银行存款等无风险金融资产的投资比例,增加股票等风险金融资产的配置比例,不仅有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繁荣和发展,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促进我国金融体系中直接融资比例的提升,从而能够满足大部分仍然处于初创或成长期的新兴行业的融资需求,助力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五、 结论及启示

本文从我国经济结构、金融结构以及居民资产结构现状的角度出发,从理论上探讨了三者关系的内在逻辑。结果表明,在当前我国经济结构由以低风险的传统产业为主向以高风险的新兴产业为主的转型过程中,通过积极发展资本市场,从而提高我国社会融资结构中直接融资的比例是提高产业升级过程中的投融资效率,助力我国经济成功实现转型的重要途径。而居民部门作为社会主要的资金供给部门,其资产选择行为将为一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带来重要影响。因此,在当前我国居民资金仍然以存款的形式大量沉淀在银行系统的背景下,研究如何引导居民积极参与资本市场,从而提高风险金融资产在居民资产结构中的占比,将不仅对于我国资本市场长期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对于我国能否顺利实现经济转型的战略任务也将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Black S W, Moersch M.Financial structure,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OECD countries[J].Competition and convergence in financial markets: The German and Anglo- American models,1998:157-174.

[2] Boot A W A, Thakor A V.Can relationship banking survive competition?[J].The Journal of Finance,2000,55(2):679-713.

[3] 龚强,张一林,林毅夫.产业结构、风险特性与最优金融结构[J].经济研究,2014,(4):4-16.

[4] 林毅夫,孙希芳,姜烨.经济发展中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初探[J].经济研究,2009,(8):4-15.

[5] 魏众.2000-2011年中国宏观分配格局中的问题分析――基于资金流量表的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4,(11):8-14.

[6] 曹珂.中国金融发展与比较优势:外部融资视角[D].天津:南开大学学位论文,2010.

[7] 刘梅生.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学位论文,2011.

篇(9)

关键词:中小企业;经济转型;危机

改革开放30多年,民营中小企业活力的释放是中国经济最大的财富。作为中国经济的主力军,目前中小企业的经济产量支撑着中国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已经占全国城镇就业总数的约75%。权威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总比例已经高达99%,以中小企业为主的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税收收入,在一些非公有制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已占到全省税收总收入的70%以上。

然而,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在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下,中国一大批中小企业尤其是出口型中小企业正经历着严峻的考验。在中国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期的关键时期,全国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1中小企业生存现状分析

自去年以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经济带等民营经济活跃的地区先后出现了中小企业的倒闭潮。据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8月初披露的信息显示,2008年上半年全国6.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其中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倒闭超过1万多家,有2/3的纺织企业面临重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等多重因素交叉作用下,已经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生存。

(1)从事供应链低端加工制造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首当其冲。

国际产业链可以分为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全球营销三个阶段,附加值呈现两头高、中间低,大体呈U型,俗称“微笑曲线”。通常情况下生产制造阶段创造的附加值占整个产业链附加值不到30%,而在生产阶段的最底端(制造与装配)创造的附加值只占5-10%,甚至更低。当前金融危机的扩散和蔓延中,以低端加工为主,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制造企业受到的冲击最大。浙江象山县不到32平方公里的某小镇为30个世界顶级品牌提供加工服务,然而截至2008年6月底,原本的500多家企业倒闭了100多家。

(2)对外依存度较高的中小企业处境“难堪”。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订单的大幅减少使很多对外依存度较高的中小企业处境艰难。据统计,温州地区有20%的中小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而纺织、服装、化工和电子机械制造等行业更是“苦不堪言”。

(3)与中小企业资金融资难,受多角债务牵连。

融资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长期难题。政府政策需要更多倾向中小企业。虽然2009年政府投资了4万亿来缓解金融危机,振兴经济。但这4万亿资金并没有太多惠及中小企业。国家中长期贷款增加了很多,但用以解决流动资金问题的短期贷款所占比例不高,即便是短期贷款,其中很多也是投给了大企业。

2中小企业面临的危机分析

2.1从国际环境分析

中小企业危机的源头,首当其冲是世界经济局势的悲观。受此次金融危机的打击,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在2009年全面进入衰退,无论世界银行还是联合国的IMF的预测都认为:美国、欧元区和本经济均进入负增长区间,今年全球贸易量竟历史性地下降了9%出现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贸易萎缩。另外,摩根士丹利报告还表明,目前,在190个被调查国家中,有50个正在经历高达两位数的通货膨胀。这些不利因素是中小企业根本难以抵挡的。

2.2从国内环境分析

在中国经济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成长”的十字转型路口,“资金、资源、技术、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低价格优势瞬间弱化,一大批资本依赖型、劳动密集型、能源消耗型、出口导向型的中小企业全方位吃紧,危机四伏。危机的原因更是多方面:市场竞争的压力,让产品价格无法随通货膨胀上升;人民币不断升值对出口企业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能源、原材料涨价;许多企业难以从银行信用社新获信贷或者续借贷款,地下钱庄成了许多中小企业高息求贷的来源,目前,企业“三角债”问题日益严重,一些中小企业资金链其实已经断裂;一些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不够,缺乏综合的宏观政策应对。

2.3从企业自身因素分析

目前,很多中小企业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大多集中在加工工业和餐饮服务业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产品大多数停留在简单模仿的水平,质量难以得到提高。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低,产品质量、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创新能力弱,许多中小企业基本不具备技术开发能力。产业关联度低,在纵向合作上,即在关联的企业之间,没有建立合作关系,没有规定统一的技术和质量标准,没有做到共享先进技术和设备;在横向合作上,即在生产相同或类似产品的企业之间没有进行一定的市场分工,没有在信息、人员培训方面共享当地资源。中小企业在相当大范围内存在低水平过度竞争。

3中小企业应采取的措施和对策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外部经济环境对企业而言是不可控因素,内部运营对企业而言是可控因素。中小企业要走出危机,必须进行产业转型升级,依靠新技术来提升产品竞争力,扩大市场;政府方面也要深入了解企业的生存状况,制定能帮助企业走出困境的政策,在各个方面予以支持。

(1)改变中小企业业务内容的“杂”、“乱”、“散”,整合业务和组织化构架。

其一,对外“抱团抵御”。通过企业间的“合力”突破实现产业链整合,增强企业乃至行业抗风险能力。例如为了应对所谓的保护知识产权的美国“337调查”,国内同行业中小企业只有组织联合才能保证行业产品避免在出口美国市场时遭遇“灭顶之灾”。其二,对内“协同效应”,实现1+1>2。中小企业强烈的“功利”目的使得各个区域的经营业务惊人地雷同,如温州某镇整个生产纽扣,宁波某地企业“不假思索”地集中于冰箱制造生产,而企业彼此间的合作几乎为零,由此导致的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简直无法计量。其三,对资本运作的驾驭和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要合理预期扬长避短,重拾“新型老业务”不失为明智之举,例如对于“绿色农业”“都市农业”的经营也蕴含着乐观的效益前景。

(2)挖掘企业发展的内部空间。

其一,中小企业的管理多是“家族式的传统经营,决策和执行的集中难免增加企业风险,河南已经有民企出让控股权以引进先进管理经营团队来做大企业市值的先例。其二,从国际经验来看,日本的中小企业将转型的视野明确指向中国市场,而非局限于在国内“等待”机会和空间。其三,不少国内网络公司通过在纳斯达克的小市值板块挂牌上市得到发展,微软思科也是从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小公司”,通过资本市场做成全球顶级大公司,走进纽交所的主板市场。而苏宁电器通过在国内中小板上市后,成为电器销售行业的龙头老大之一。

(3)充分利用政策优势。

其一,扬“优”和避“劣”。如新《劳动合同法》无形中要求中小企业研发新技术减少用工量;而新《合伙企业法》对于“有限合伙人”的创新也助推了风险投资注入中小企业,同时国外经验表明“有限合伙”是吸引民间投资、鼓励技术创新的有效形式;《出口退税法》关于出口商品退税率的升、降、免的规定也是企业业务调整的“指南针”。其二,充分利用政府“救赎式”的政策优势。

(4)企业的发展模式创新和突破也是关系企业战略制胜的重要因素。

传统的业务+独特的市场需求产品和服务=“独一无二”的商业模式。例如,日本创造了卫星公司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中小企业为主体公司配套,可以由主体公司担保得到银行信贷。福卡所提倡的“生态型企业模式”也是走节能环保、循环经济发展道路的可行选择。而如何去和全球性的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和各类资本结合,以及了解企业生态,关注政策,去打造一些缺位企业,补充完善中小企业现有生态又显得至关重要。

篇(10)

[中图分类号] F47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3-0098-02

一、导言

改革开放已经近40个年头,中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进入到2015年以来,中国经济开始转型,改革出现“三期叠加”的深层矛盾:一是经济增长速度的换挡期(经济从过去高速增长到现在进入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过去经济规模迅速扩张形成的一系列的结构性矛盾亟待调整);三是发展前期刺激政策效应的消化期(前一时期反危机政策产生的“垃圾”、代价需要采取反危机政策予以消化)。我国目前已经进入到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制度创新的时期,也就是中央经常强调的经济“新常态”。中国经济“新常态”只要是指经济增长速度转换、经济发展全面深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资源配置方式提档升级、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经济福祉包容共享等在内的丰富内涵和重要特征。

“互联网+”已经成为当前现代信息化建设的集大成者,运用多层次的整合与配置,对生产经营要素的优化进行加总、互联与布阵,重新赋予县域经济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领域的新职责。将“互联网+”应用于县级办公系统,对全县职能范围内涉及到的经济、行政和意识形态各种领域的融合与构建,将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红利。

我国幅员辽阔、大城市集中度较高、中等城市比较少,东西部地区发展的差距较大,各地的资源禀赋、优势各异。由于历史原因或思想观念保守导致很多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落后。随着推出“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黑龙江省经济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对于具有广阔县域经济的黑龙江地区。县域经济的快速是快速实现城镇化的必由之路,将“互联网+”应用于县域经济,将极大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实现信息革命。

二、“互联网+”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

1.人们的生活交往与经济活动因为“互联网+”而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在现代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原有的资源禀赋对不同地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力变得不那么重要,特别是对于如人力资源、自然环境、交通设施等经济因素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技术性变革。

信息化技术的飞跃发展,使得县域经济的发展开始更多依靠知识、技术和信息的整合。通过互联网将技术性资源进行效地整合成云资源,实现互联网金融、网络销售、电子政务、同城快递、互联网旅游和网络传媒等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大量F代服务业态的出现;这些服务业态对地址选择特定要求,可以任意布局。所以,信息化技术将突破人们对传统产业优势的认识。

三、“互联网+”应用于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探索

由于多年的计划经济,加之国有企业占比大,东北地区的大部分县产业体系、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与当前经济新常态下的变革不相适应。同时,在第三次信息革命背景下,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国内的电子商务示范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互联网技术向广大县域地区推广使用势在必行。

1.建设“互联网+农业”,使地区农业网络市场全国化,推进农业种植、销售一体化和运输、物流链条化。我国自然环境的差异化造就了不同地区的农业资源禀赋各具特色,各地种植的农产品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由于此外农产品资源受当地自然因素、道路运输、市场推广等多方面影响,以至于大量水果、蔬菜烂在地里,农民丰收不增收的矛盾十分突出。“互联网+农业”的概念就是要县域政府极建立以面向农民为服务对象的信息和技术指导的网络服务和咨询系统。该系统应将本地涉农的相关信息整合,同时提供为农产品销售服务的农产品批发与零售信息平台和农业种植中的科技信息指导网络等为特色的服务网络平台。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重点放在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产品品种、气候条件、市场占有率与病虫害等综合服务网络。有针对性地选择一批农副产品加工和生产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支持其把产品放在电子商务平台上销售,如黑龙江地区的五常大米互联网认证品质销售、伊春地区政府推动的山货上网等都得到了市场的充分好评。

2.建设“互联网+区域旅游、文化名城”战略,推进县域的环境保护上新台阶。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往往把重点放在经济建设的中心上,而忽略了生态环境的建设。2005年8月,首先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要把绿水青山当作经济发展的题中之意,绿水青山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本钱,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今天的中国,特别是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都有不同程度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急功近利之举,不少地区蓝天越来越少、雾霾越来越多。美丽风光成为回忆,旅游资源消耗殆尽。所以,县域政府一定要从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工作开始,首先改善环境质量;提取生态红利,发展绿色生态经济;加大生态农业加周末城市生态游的推广力度。通过开发生态旅游,使当地生态环境有较大的提升,生态红利逐步显露。在青山绿水上,建设“互联网+”的区域旅游、文化发展战略。

中国地大物博,每一个地方有其特有的旅游、文化资源和特色服务产业,县域政府应该高度重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当地的旅游和文化资源的推广上,政府的旅游网站是当地的名片,要依靠专门的人力资源队伍把当地的生态特色、自然景观进行全面整合,并和国内有影响力的旅游网站合作。以周末短途城市周边游为主要营销特色,进而拉动全县地区的旅游业、交通运输业、住宿和餐饮业等多个行业的国计民生领域。通过和知名旅游网站合作,打造城市旅游名片,提升县域旅游产业资源开发,实现经济增长和文化强城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

3.建设“互联网+城市公共产品”服务平台,改善县域城市公共管理水平。从经济学的概念出发,公共产品具有一定的外部性效应,外部性有正负之分,理想的公共产品应该起到1+1>2的正外部性效应。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对城市公共管理水平方面的提升,所以必须增加县域公共服务品的供应,尤其是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加大对公路、交通设施、棚户区改造以及地下管网(供水网络、供电网络、供暖管道、天然气管道以及信息传输网络)的建设与维护升级等。在当地政府已经运行的网站基础上,建设一个覆盖全县域的综合城市服务和管理网络,提高市政批复的效率,降低公共成本,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信息化支持。

“互联网+”既是一种信息化传输技术,也是一种社会重新建构的技术。在“互联网+”的新型社会运行下,县域经济拥有的所有资源都是网络中配置。县域的网络化管理、“互联网+农业”、“互联网+旅游”和“互联网+城市公共产品”等新格式、新路径将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新动力。只有主动融入“互联网+”模式,县域经济才能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成功实现县域经济的提档升级。

[参 考 文 献]

[1]纪淑饶,葛建辉.新常态下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信息科学进展,2015,34(7):793-799

[2]张占斌.从战略全局研判中国经济新常态[N].光明日报,2014-10-15(A5)

[3]兰显东.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4]李明成.互联网发展对于工业经济转型的影响分析[J].经济新视野,2016(9)

上一篇: 地质档案论文 下一篇: 医学生德育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