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德育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01 09:51:4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医学生德育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医学生德育论文

篇(1)

语言学习最重要的是融入到语言环境当中去,但现实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去英语国家学习生活,但这些人如何获取规范的英语学习环境呢?其实,语法就是一种规范的语言环境,融入到语法设置的语言环境中去,是学好包括英语在内的语言条件之一。

一、语法的涵义、特点及分类

㈠、涵义:语法是语言的规则;语法是词的构成、变化和用词造句的规则;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语法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按确定用法来运用的词类、词的屈折变化或表示相互关系的其他手段以及词在句中的功能和关系。

㈡、特点:语法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语法具有强大的递归性;语法具有严密的系统性;语法具有相对的稳固性;语法还具有民族性。

㈢、分类:从历时角度,可分为传统语法和现代语法(以结构主义语言学出现为界);从描写目的,可分为理论语法和教学语法(英语语法属教学语法的范畴)

二、语法的三个层面:形式、意义、用法

㈠、形式:某个语法结构怎样构成的。比如“现在完成进行时”的结构形式是have been

doing。这是使用语法规则的起点,即首先要做到能够准确地构造某个语法结构,这是语法结构的准确性问题。㈡、意义:某个语法结构表达的意义。比如“现在完成进行时”可以表示“一个活动从过去一直延续到现在说话时刻”这样的含义,这就是现在完成时态这一结构所具备的语法意义。由此可以看出,特定意义一般是对应于特定的结构形式的,或者说,特定的结构形式能够表达特定的意义。对于一个句子,它的含义不仅仅是来自于句中所使用的词汇的含义,而是还有来自于其定语法结构所含有的语法意义。㈢、用法:关于何时/为什么使用某一语法结构的问题。这与在实际交流中的语境有关系,即什么样的语境中,采用何种语法结构来表达特定的意义才合适,这是有关语法结构的合适型问题。意义和用法是密切相关的,有时难以严格界定。㈣、语法形式、意义、用法三者之间的关系:英语学习者要能够准确地、有意义地、恰当地去运用英语语言结构。 做到这一点,才能真正灵活使用语法规则,并进而在思维高度上来使用英语。比如:I have been coming to Beijing for fourteen years.翻译一:我来北京有14年了。翻译二:在过去这14年中,我常常来北京。翻译二正确。Have been doing 在英文中表示的是一个重复的动作,具体来说:用短暂动词(如come)的完成进行时(如have been coming)来表示到目前为止的一段时间内重复发生的动作。因此,知道语法结构的正确构造形式只是第一步,还要清楚其表达的语法意义。但知其二并不能保证能够正确使用,还要知道其用法。其用法与语言环境密切相关。㈤、句子与语境:在真实的语言交际过程中,任何一个句子都不能够孤立存在,都有一个赖以生存的环境。甚至有时候,语境决定了一个句子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比如下面这个电影对白发生在一位父亲与自己女儿的男朋友之间:

Father: Do you drink? Young Man: No,thanks,I’m cool.

Father: I’m asking If you drink. Do you think I’d offer alcohol to teenage drivers taking my

daughter out? 这位父亲问他女儿的男朋友(其正准备开车带他女儿出门):Do you

drink?他真正的意思是问这个年轻男子是否有饮酒的习惯,即在询问情况,而不是问他现在想不想喝酒,即不是在提议。因此,从交际的角度去看待语法,在具体语境中考查语法规则的使用,通过语篇、语境驾驭语法来达到十分具体的交际目的。我们不仅知道“应该”怎么说(what learners should say),更应该去了解为什么英语本族语者要“这样”说(what native speakers of English actually do say and why)。

三、掌握语法的重要性及语法教学的目标

㈠、重要性。《不列颠英语用法大全》中强调 “要掌握一门语言,首先要掌握其语法。只有掌握了语法,最终才能掌握语言,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之。英国著名语言学H. Sweet 认为语法是“语言的科学和艺术”。㈡、语法教学的目标语法教学具有两个目标和三个阶段。

①两个目标:“知”和“能”。“知”是指知道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能”是指能够正确自如地运用所学所掌握的的语法知识。②三个阶段:初级阶段、过渡阶段、高级阶段。

③两个目标和三个阶段的关系:两个目标和三个阶段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的,要实现两个

目标,必须要经历三个阶段。其中,初级阶段就要实现“知”的目标,即要求知晓一定的语法知识,这是基础,只有知晓了一定的语法知识,才能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而要实现“能”的目标就必须以初级阶段为基础,在“知”的前提下通过“练”,也就是光知晓语法知识是不够的,只有在实践当中多加练习才能够更加透彻地,更加牢固地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从而才“能够”挥洒自如地去加以运用,也就才能够由初级阶段过渡到高级阶段,实现“能”的目标。由此看出学习语法知识是第一步,通过不断的练习才能实现向语言能力的转换,最终达到言语交际的目的

㈢、语法知识与语言技能。语法知识如何转化为语言技能,要做到下面两点:

首先,要“多思考”(think much),要认真领悟书中所讲到的语法规则。认真思考语法规则背后的合乎情理的思维规律,把“课本上的语法”(a textbook grammar)变为“头脑中的语法”(a mental grammar)——即逐渐培养自己运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其次,要“多练习”(practice much),这里的练习,不仅是指为了应付考试而做的大量的阅读练习和单项选择题练习,而是包括听、说、读、写、译全方位的练习,尤其是口语和写作这种语言产出能力的练习。

四、英语语法的构成和特点

㈠、英语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词法:名词(noun)、动词(verb)、形容词(adjective)、冠词(article)、数词(numeral)、介词(preposition)、代词(pronoun)、连词(conjunction)、副词(adverb)等词类的用法。㈡、句法:一般规则的用法和特殊规则的用法。㈢、动态中把握英语语法

㈣、把握英语句子由易到难的五个层次的变化,学会从动态发展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语法在句子中的体现。

㈤、英语句子五个层次的变化

①简单的简单句:ⅰ)六个最基本句型,以及其中包含的六种句子成分(主谓宾系表补)。

ⅱ)SV(主谓)ⅲ)SVO(主谓宾)ⅳ)SVP(主系表) ⅴ)SVOOC(主谓宾宾补)ⅵ)SVIODO(主谓双宾语) ⅶ)There be + O (There be)②复杂的简单句:在六大句型基础上加三大修饰成分(定语、状语、同位语)后句子变得更加复杂了,但仍属于简单句(即句号前只有一个主谓结构)。③非简单句:当一个句号前出现两个、甚至更多个主谓结构时,简单句就变成了并列句或复合句。④复杂结构充当句子成分:简单句子中的成分一般由简单的词或词组充当,而随着句子变长变难,句中的一个成分可能就会由长而且复杂的结构充当,如从句、非谓语动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介词短语等等。⑤从句套从句的结构。一个复杂的句子中,可以有两个以上的从句,这些从句相互之间可以是平行关系,也可以是从属关系(即从句套从句),这种情况理解难度较大。

㈥、下面通过英汉语法的对比来看英语语法的特点

①汉语中有很多无主语句子或省略主语的句子,在用英语表达时,须补出主语(祈使句的情形例外)。如:

ⅰ. 暑假过得很开心。 The summer vacation is happy. (F) We/They had a good time in the summer vacation. (T) (上面的这个汉语句子实际上没有主语,“暑假”在句中是状语。译成英语时须加主语We/They/He/I 等。)

② 汉语中有很多无生物名词作主语,但在英语中要改用生物即人作主语。如:

i. 你的英语真棒。 Your English is excellent. (F) You are excellent in English. ( T )

③ 汉语中的一些句子以生物即人作主语,但受表语形容词的制约,在英语中不可以人为主语。如:i.你方便的话,请在六点钟来。

Please come at six if you are convenient. (F) Please come at six if it is convenient to you. (T)

④ 汉语中有大量的无谓语动词句子,但英语是一种以动词为中心的语言,每个句子几乎都少不了谓语动词(省略句除外)。如:这本书值得一读。

The book worth reading. ( F ) The book is worth reading. (T )

⑤ 汉语中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状态动词与动作动词的差别不大,界限不明,但在英语 中却有严格区别和固定的用法模式。如:

i.他与她结婚了。 He married with her. (with 是多余的)

五、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的重难点

强化重点、突出难点:情态动词、虚拟语气、从句、强调、倒装、否定、省略、主谓一

致、比较等是大学英语语法的重难点。从词法、句法层面上升到语篇层面:大学英语语法教学则更偏重句法的教学。句法教学体现在理解语篇当中的长难句,而理解长难句最多运用到的语法知识就是从句、平行比较结构和非谓语动词短语三大语法规则

六、如何更有效地掌握大学英语语法

英语语法学得好不好,主要不是看你读了多少语法书,记了多少条语法规则,而是要看你在实践中能否正确掌握所学的这些语法规则——能听懂,说得好,写得好,理解得好,译得准确。 要掌握好一个语法项目,就得靠多听、多说、多写、多读、多译,也就是做反复的、量的、多样化的练习。

参考文献

[1]薄冰,薄冰英语语法指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1

篇(2)

中学语文难教又难学是一个普遍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学生头脑中的一些“相异构想”的干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正确了解“相异构想”的形成和特点,充分认识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干扰作用,以找出清除这种干扰的有效方法,对语文教学走出困境,提高质量,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一、什么是“相异构想”

从本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一些从事课程教学研究的学者,先后对学生的前科学知识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和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表明,早在正式学习科学课程以前,儿童就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察和体验,形成了一些非科学的概念和一些儿童阶段特有的思维方式。专家们将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之前形成的这类概念称为前科学概念或简称为“前概念”,而把儿童围绕“前概念”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有的错误思维结构称为“相异构想”或“不同的概念框架”(Alternative Frameworks)。

中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也存在着与此类似的“相异构想”。这种“相异构想”对于他们学习语文是一种很大的障碍,因为“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教学中清除一种“相异构想”要比传授一种知识(从无知到有知)困难得多。从认知心理学原理可以知道,一切心理现象都可以归结为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刺激就有反应,反应是由刺激决定的。刺激可以认为是信息输入,反应可以看作信号输出。有关语文教学中的现象或问题的刺激作用于中学生,由于中学生本身就已具有的“相异构想”的作用,便使输出的信号失真和畸变,并又以错误的“构想”形式表现出来,再继续影响到以后的学习。所以,经常有教师责怪学生:“这个问题我不是讲过了吗?”,“上次错的,这次又错啦!”要知道,一个人先有的“相异构想”是不容易抛弃的,因为它是一个人对于某种知识领域中的客观事物已经形成的概念、规律、思想方法、逻辑素质的总和,它顽固而错误地影响着一个人学习行为的理性趋向。

二、“相异构想”的形成及其特点

形成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相异构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①来自生活的感受而导致不正确的理解。②对语文课不感兴趣,以致“相异构想”相安无事的存在和“生长”。③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对正确的概念不愿意接受。④思维定势影响正确观点和概念的建立。

另一方面,①自幼以来在家庭生活中受到家长错误观点的影响,比如一学生写议论文,每节开头都喜欢用诗词,原来该生家长在中曾是一个舞文弄墨的“大手笔”。②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时,对某些语文知识产生曲解。③广播、电视、录像和广告的错误宣传。④有少数教师对语文概念或知识讲解有误。⑤某些资料对概念和知识的不科学阐释。

中学生在学习语文中的“相异构想”的特点主要有四点:

1、 特异性由于每个中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活动范围不尽相同,对同一类事物的认识和感受也不完全一样。

2、肤浅性由于中学生认识事物能力的有限性及其认识过程的自发性,他们在大脑中形成的概念、判断和推理往往缺乏逻辑性,认识问题和思考问题往往比较肤浅,只停留在表象阶段,不能正确地通过具体表象形成抽象观念,自然也无法摆脱局部事实的片面性,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

3、隐蔽性当中学生对某一语文现象形成初始观念时,由于他们思维能力的限制,常处于一种模糊状态,只能朦胧地“意会”,还不能明晰地言传。但作为一种观念,仍有其实质性的内容。

4、顽固性“相异构想”含有学生对事物认识先入为主的现象,又是自己“切身体验”到的东西,同时也是他们认识新知识和新材料所凭借的工具。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学习新知识或新课文之前,中学生头脑中并非一片空白,而是往往存在着一定的“相异构想”,这些“相异构想”错误地阻碍着正确知识的接受,也错误地“同化”着一些新知识和新材料,在语文学习中产生的消极作用是非常大的。

三、如何清除“相异构想”在语文教学中的干扰

1、教师要充分了解严重干扰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相异构想”。由于学生头脑中的“相异构想”既是各自特异的,又是隐蔽的,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善于创造一种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勇于暴露思想。不仅如此,教师还必须善于帮助学生理清思想,使他们那些朦胧的意识变成明确的,可用语言表达的清楚观念,使隐蔽的“相异构想”昭然若揭,然后与所学的正确知识进行比较,再予以清除。从教的角度看,善于从学生含糊不清或语无伦次的表达中找出他们的思维脉络,发现其“相异构想”,进而培养学生独立理清思维的能力,这是语文教师应有的基本素质。

篇(3)

在课程实践中,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师,必然能够给学生一定的自由。课程参与中的自由是指学生自主而非强制地学习的一种状态,它可以分为内在自由与人身自由。

人身自由,指在课程运行中教师允许相互交谈,学生可以选择他们想做的事,能够按照他们的意愿参与课程实践;内在自由指学生智力上、情感上和道德上的自由。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的课程实践就必须既有人身自由,又有内在自由。自由意味着权力与责任,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课程主体,他们应该有自主性参与课程的权力。学生的责任感往往是在他们自主性活动中培养起来的,同时,学生在课程运行中要主动参与就必须有一定的自,也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没有自,就不会产生主动参与;没有责任,主动参与就失去了效果。自由不等于自流,不是没有任务,没有目的,不受教师的指导等。学生的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主动参与与活动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活动是它的目的、对象与内容,离开了活动就谈不上主动参与,它昭示着人在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为性。活动不会自动地产生在主体面前,正是人的主动参与才使活动成为活动,成为展示人、发展人的重要途径。主动参与强调学生对活动的亲自性、卷入性,它表征着学生个体对课程实践的一种态度与方式。主动参与是对活动的创造、运演,它决定着活动的方向、性质以及结果,使活动具有较强的建构性。参与是前提,决定着活动的始发:参与是过程,决定着活动的质量。现代课程所提倡的就是主动参与基础上的活动,活动基础上的发展。师生关系民主是师生关系和谐的重要保证,要使学生在课程运行中主动参与,师生关系必须是民主性的,否则学生的参与就不是主动性参与,而是被动、消极的参与。在课程进行中,教师应当放弃外在性权威,努力形成以知识素养与人格魅力为内容,以与人为善、和蔼可亲为外部特征的内在性权威,与学生平等相待,这样才能形成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人际关系氛围。

1 营造氛围,激起主动参与的兴趣

坚持教学民主、平等、充满信任的教学氛围,能让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无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新和“心理安全”及“心理自由”的情感,学生在宽松、愉快的合作学习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激发他们主体参与合作学习的兴趣。如在“迎接中考”的复习教学中,抓住知识间的联系,充分尊重、相信学生,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合作氛围,首先提出合作学习方法,即看到一个“短文阅读”可以就有关知识联系起来,然后教师运用多媒体逐个讲解,先组内互问互答,再让每一个小组说出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并提出一个问题给下一组同学回答。这样小组成员就能积极合作,圆满完成了复习的任务,激起了学生参与合作的兴趣。

2 优化组合,增强主动参与的信心

组建学习小组时,应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既要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建组原则,还应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通常4~6人为妥,组长宜实行轮换制,各组间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建组后,要求小组成员相互友好,坦诚相见,民主平等,并适时组织一些小组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时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互相关爱的真挚情感,既学会了合作,又增强了参与合作的自信心。

3 精心设计,激发主动参与的动机

动机是内驱力,主体参与需要一种内在激励的力量。如果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索活动具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这种内驱力就能把学生内部的精神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有效持久投入探索活动。在合作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材的重难点,结合班级学生实际,设计既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效应,又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认知功能的思考题、讨论题、实践活动题,提高同伴间合作的效率。

4 走向社会,使学生在实践中“用”语文

篇(4)

二、以礼仪教育为切入点提高思想道德教育质量的路径

(一)把礼仪教育纳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

现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在保持既有的理想信念、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法制观等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可以专门增加礼仪观章节。对于新增礼仪观章节的主要内容,除了要充分吸收近年来各高校中使用效果较好的大学生礼仪教材中的合理内容,如礼仪起源、礼仪知识、实用礼仪等外,还有两点尤为重要。一是要继承中华文化的礼仪精髓。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礼仪教育资源,应着重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那些科学的、合理的、对当下仍有积极意义的礼仪观,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自信,增强对“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等礼仪思想的认知认同。必须强调指出,对待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既要“取其精华”,还要扬弃腐朽的、落后的封建主义文化部分。概言之,要做到去粗取精、古为今用。二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也提出了具体要求。纲要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党的十提出要加快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礼仪观而言,要重点引导大学生树立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并以之规范大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一言一行。

(二)建设大学生礼仪教育高素质师资队伍

一是提高大学生礼仪教育教师队伍专业性。客观而言,由于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大学生礼仪教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现象,很多礼仪课教师都是兼任,当前大学生礼仪教育教师队伍总体上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广大大学生礼仪教育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二是改进和创新大学生礼仪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当代大学生的思维越来越独立而富有个性,单纯的道德说教很容易让学生排斥,这就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可以尝试将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内容跟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开展启发式、体验式、互动式教学,将礼仪知识内化到学生自己的思想深处,外化到社会实践之中,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要注意放低教师身段,基于充分信任和平等的基础开展师生之间的探讨式教学模式,使之教学相长、共同提高。三是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青年教师和大学生的代沟相对较小,更能理解、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在和大学生沟通交流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是今后大学生礼仪教育的主力军。因此,应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搭建老中青结合、科学配合的礼仪教育师资队伍,营造可持续的育人氛围。

(三)组织各类礼仪教育的实践活动

一是创造高校礼仪应用环境。礼仪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使学生掌握礼仪理论知识,更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应用到学习生活中。高校可以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来给学生创造检验自己礼仪素养的机会,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礼仪的魅力。如举办大学生形象大赛,通过展现大学生风采,给同学们树立一个榜样;举办宿舍文化艺术节,从生活细节做起,树立爱生活、爱形象的良好习惯等。学校还可以让更多学生参与到一些接待或学术交流会当中,让他们在活动中不断检查约束自己的行为;充分利用节日气氛,让学生展示文明之礼。二是搭建社会实践平台。礼仪教育让学生在课堂里、在校园内学习礼仪知识,还必须为学生提供校园外的社会实训机会,让学生在社会这一更广阔的生存空间里感受礼仪的魅力。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调动受教育者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也方便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和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和讲解,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校应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礼仪教育课实践教学活动,应该帮助学生学会适应社会,这样才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特别是利用好寒暑假,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礼仪修养。

篇(5)

1、文学艺术修养可以提高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哲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文学艺术的熏陶,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爱因斯坦曾表示,艺术比知识更有想象空间,利于拓宽人的思维,无限的想象力推动着知识的进化。在实际教学中,将文学艺术的形象思维与科学的逻辑思维相结合,进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文学艺术修养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伴随他们文学艺术修养的提高而提高,文学艺术使大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范围逐渐扩大,涉及到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居里夫人曾认为对科学研究与探讨的过程是对美的探寻,而实际上的确如此,理论的研究与技术的创造本身就极具审美情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更多美的奇迹。而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实际是指对他们进行职业岗位的审美培养,使大学生热爱自己今后从事的岗位,通过文学艺术修养在岗位中发现美、创造美。

二、当代大学生加强文学艺术修养的策略

1、开设文学艺术课程

文学艺术课程,实质是指鉴赏文学经典作品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挑选优秀、经典的中外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与鉴赏,尤其是要将作品中的精神、思想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从中获得启发,感受到文学作品的艺术美。同时,在课堂上应让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对文字作品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对于文学艺术课程的教学模式可以依据学生与学校的具体情况来设置,以自由形式为主,最终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

2、编写科学适用的教材

提高大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主要是指拓展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大学生的思想、情感、鉴赏能力得到提高。在编写教材时应注重文理学科的渗透,根据当代大学生现有实际水平编写科学适用的教材,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注重对人文素质类教材的编写,进而提高大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兴趣,加强对大学生文学艺术修养的培养。

3、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作用

各高校应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营造积极有趣的文学氛围,开展人文艺术节、沙龙活动(如书法、绘画、舞蹈、歌唱等),社团文化艺术节,举办各种人文、艺术讲座(文学、音乐、美术、电影等)等,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中,从中收获快乐与知识。同时,在校园环境中也可以营造一种文学气息,如在校刊、黑板报上可以开设文艺专栏,让有才能的学生在上面任意施展才华;在校园建筑中可以增添文学艺术形式,小桥、亭子等都能营造出文学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文学艺术的陶冶。

4、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文学艺术修养

篇(6)

教书育人的重点在于写作,通过写作,学生可以从自己的作品当中找到自己的身影。因此,在写作的过程中要全面培养学生形成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能力,从对事物进行观察认识、领悟感受到搜寻信息、提炼素材,然后进行主旨的确定、着手写作,在写作的全过程中,学生会在每一环节体会到自己的真情实感,从中陶冶情操,感悟真理,净化心灵。与此同时,通过进行写作也能使学生更喜欢观察日常生活,从而进行人文思想的熏陶。以此看来,培养学生的人格紧紧联系着教学中的写作。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认同学生的发现,让学生发扬他们的个性。学生的选择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作文的题目、选材、主旨、中心等。在学生观察认知方面,一般主要包含他们个人的独到见解以及外界事物所带来的审美观点,从中在促使他们进行憧憬自己的美好未来以及追求个人理想方面都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同时,初中学生具有丰富的人格特征方面也会得以显现。在写作课上,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练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突然出现个性想法,务必判别其想法的合理性,对其有用的想法进行鼓励,这样学生对其个性思想的状态往往十分活跃,同时他们写出的作品也处处体现着他们所具有的个性特征,通过这种方法有效地结合人、文两种因素。

二、要全面将人文教育贯穿于课文教学中,陶冶学生的人文意识

第一,教师要全面地分析文章,将全文进行透彻的理解。课本中出现的很多文章将决定着我们进行思想教育,如珍惜情感、珍惜生命、积极向上、发扬个性等一系列个人的人生价值观。首先教师应带领学生对课文进行反复朗读,让他们去体会文章的境界,同时感悟到文章中所描述的高尚情操。如在《,你在哪里?》一文中,我要求学生积极学习艰苦朴素、日理万机的精神美德,不断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水平;《散步》所描述的内容虽然只是一家人去散步这样一件十分普通的小事,却让我们体会到祖孙三代人的感情十分深厚,我们从文章中就会受到感悟,并进行思考在家庭、社会中自己的责任与义务是什么,重新唤回我们日益淡去亲情。

第二,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鼓励学生去了解与文学相关的知识。打好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基础,在阅读与理解文学作品上就会畅通无阻,人类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史也就会很好地被学生认识到,同时与文学有关的知识也会被学生得以很好的掌握。在对名著进行阅读与理解方面创造了有利的基础根基与文学前提,这样大大促进学生对作品进行欣赏与感受,还可以学习作品中所描述的内容以及写作形式的观念,奠定了学生学好人文意识的根基。如在的作品《沁园春・雪》一文中,尽管这首词十分简短,然而要想对词中的意义进行深层的品味,品味词中作者的感情,熟读背诵的办法是行不通的,而且务必要了解写作这首词当时的背景,掌握“唐宗宋祖”与“秦皇汉武”的历史背景,这样才可以品味词中所代表的意义与情感,并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三、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升华其人文素质

篇(7)

2建立科学有效的实验教学体系

2.1优化实验内容,建立实验教学体系

课题组在分析各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医学检验人才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以《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全国临床医学检验技士考试大纲》为蓝本,对医学检验专业临床检验、免疫学检验课程实验内容进行了优化整合。删除了一些临床已淘汰的单纯验证实验,增加了设计性实验及案例分析;确定了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及临床岗位技能,编写了医学检验专业技能实训指导与技能评价标准,建立了我院临床检验、免疫学检验课程实验教学体系。该体系包括实验内容、实验成绩评定方法及实验考核方法3方面。实验内容分为3个模块,第一模块是基本技能操作和常见检验仪器的使用与保养;第二模块是实验技能操作;第三模块是设计性实验及案例分析。

2.2改革考核方式

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满足时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考试只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种检测方式与手段,其根本目的应在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目前,大多数院校医学检验专业课程考核以理论考试为主,内容局限于教材,忽视了操作能力和素质考查,这种考核方式具有片面性,不能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我们采取理论、操作、口试结合的方法进行考核,既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考查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是对学生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在理论和实验成绩权重方面,加大实验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将其由过去的10分提高到40分,其中基本技能操作15分,实验技能20分,实验报告5分。把实验考试和理论考试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以此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

2.3改革实验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目前医学院校医学检验专业实验教学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教师提供详细的操作步骤,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没有思考时间和讨论机会,实验积极性不高,效果不好。为此,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引入了3种教学模式,即半开放式实验、设计性实验和案例分析。半开放式实验是指教师给出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条件及要求,学生依据试剂盒说明书独立完成实验操作,比较适合以试剂盒为载体的免疫学检验课程。设计性实验是教师给出实验题目,学生自己查资料进行实验操作和验证,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它使实验教学由单纯的理论验证和基本操作训练转变为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的有机结合,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锻炼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如免疫学检验中“溶血对ELASA法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学生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到实施验证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通过实验,不仅探究了溶血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还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结果准确性和可信度的认识。案例分析是教师搜集真实病例,让学生在特定情景中进行体验、分析、决策,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教学模式。如临床检验中“泌尿系感染的实验诊断”一例,教师课前给出典型病例,围绕病例提出问题,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学习相关学科知识,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并发表意见,教师巡回指导、启发学生,同时针对学生讨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通过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强化了技能操作及临床应用能力,为毕业后从事临床检验工作及科研奠定了基础。

2.4加强校内综合性实训基地建设

在院领导大力支持下,我院加大了对医学检验专业的投入,建立了综合性实训基地,设立了基础训练室、仿真训练室、标本处理室等。训练室按照生物实验室标准规划布局,设立污染区、过渡区及清洁区。基础训练室配备简单的检验器材和仪器,供各专业课基本技能操作训练使用,如移液管、微量加样器、振荡器、载玻片、染液、显微镜等。仿真训练室配备大型自动化仪器、试剂盒等,供各专业课岗位技能训练使用。基础训练室和仿真训练室均配备专职实验教师,实行预约制度,定时对学生开放。在实训教学中,加强生物安全知识的普及,如患者的血液、排泄物、尿液、分泌物等标本里有一些已知或未知的病原微生物存在,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操作过程中难免产生微小飞溅、气泡、爆破性气溶胶等,易造成感染,因此,实验后的标本应妥善处理。在实训中,养成学生戴口罩、实验前后洗手等习惯。对于一些要求熟练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如采血、吸血、推片、血细胞形态观察、移液管和微量加样器的使用等,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操作水平,在训练室自主选择项目进行操作练习,培优补差,弥补实验课时的不足。

2.5实施校院合作培养模式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精密仪器制造技术的进步,检验仪器得到了迅速发展。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全自动血凝仪、全自动尿分析仪、尿沉渣分析仪、全自动酶免分析仪、化学发光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血培养仪、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等自动化仪器在各级医院得到普及。由于价格昂贵,一些医学院校的检验仪器更新缓慢,实验教学难以与临床“零距离”。我院近年来秉持“贴近市场、服务社会、自主发展、开放办学”的办学理念,与本市多家医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聘请经验丰富的医院专家到学校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组建了由专职教师和医院检验科专家组成的教师队伍。还组织教师到医院挂职锻炼,解决了部分教师对一些新技术缺乏了解、对新设备操作困难等问题,提高了教师素质。校院合作解决了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实验教学仪器和实验标本(如血液病的骨髓切片、病理组织切片、免检的阳性标本等)匮乏问题。部分专业课理论教学直接在医院进行,如临床输血,一部分课时安排在输血科,学生边学习边实践,增强了职业认同感,同时也多层面、全过程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及敬业精神。安排学生到教学医院见习或实习,由检验科专家先对检验仪器的工作原理、参数设置、仪器结构和仪器操作流程做详细讲解及演示,然后学生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操作,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验证和应用所学知识的目的,实现了专业与行业、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

2.6加大实习考核力度,以考促练

临床实习是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使学生初步具备临床所需基本素质的必要过程,是影响学生就业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纽带。为了提高学生实习质量,我们加强了实习前的医患沟通能力培训及实习期间理论和操作考核力度,制定了考核项目及标准,并将考核成绩计入毕业成绩,达到了以考促练的目的。2.7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学技能竞赛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技能竞赛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提高竞争力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我院开展的职业技能竞赛,要求所有任课教师和学生都要参与,注重竞赛过程,并贯穿课程学习始终。在医学检验技术课程开课时就安排竞赛,把期中、期末考试与理论、实验考核全列为竞赛项目。学生通过竞赛拓展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提升了综合素质,培养了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达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

篇(8)

1.1早期旷课以轻度隐性旷课为主

大学第一学年课程安排以公共课为主。由于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和对环境陌生等原因,往往表现出轻度隐性旷课,如在课堂上玩手机、看课外读物等。此外,还有极少数学生出现显性旷课,如在宿舍打游戏、看小说等。

1.2中期旷课以中度和重度显性旷课为主

大二、大三的学生渐渐熟悉周围的环境,为提升自身素质,有的开始趋向活跃并积极参加学校社团活动,有的学生则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这些原因促使大学生中期旷课以中度和重度显性旷课为主。

1.3晚期旷课多以重度显性旷课为主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入大四,绝大多数都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就业和考研的严峻形势迫使其在上专业课时会有选择性,凡是有利于考研的课程就会积极上课,反之选择旷课。因此,晚期旷课多表现为重度显性旷课。

2旷课原因分析

2.1内部原因

2.1.1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

相关调查发现,只有约40%的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了临床医学专业。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对临床医学专业因缺乏认知和兴趣,导致其在学习本专业时积极性不高。另外,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方法有别于中学课程。中学理科学习方法多偏重对公式的理解和运用,然而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学习则注重课前预习、课中认真听讲和课后复习3个步骤。学生因不适应该学习方法而导致学习兴趣和动力不足。此外,学生对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认知不足,认为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以及诊断学、病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和基础课程比较重要,其他课程不重要,导致学生对其他临床课程和基础课程学习动力不足。

2.1.2没有目标,感觉前途渺茫

第一,高考受挫,不能及时调整心态。有些学生高考前对自己预期较高,然而由于高考发挥失常没有取得预期成绩,不得不降低要求选择普通院校或专业,其内心不能接受现实,感觉自己的前途渺茫。第二,自控能力差,容易丧志。大学生自控能力往往比较差,不能处理好兴趣爱好和专业学习之间的关系。相比其他专业学生,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但有些学生过分沉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便选择旷课。久而久之,他们在学习中更找不到乐趣,因此更沉溺于兴趣爱好,不愿意学习。第三,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阶段是职业生涯的重要准备和规划阶段。此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决定着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与高度。然而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没有目标,不重视专业课学习。

2.1.3学习急功近利

临床见习时,医学生开始意识到学习和就业的重要性。同时,为适应当前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绝大多数学生选择考研。医学生大五期间需要实习,供自己支配的时间不多,迫使其在大四期间就开始准备考研,往往会采取急功近利的学习方式,几乎把所有时间用在准备考研上。

2.2外部原因

2.2.1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的医学生课程多,除周一到周五外,晚上或周末还安排一些课程教学。这就导致教师和学生过度疲劳,上课积极性不高。此外,高校在安排课程时,没有考虑到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的关联性,有些课程存在内容重复现象,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

2.2.2教师评价体系不健全

当前,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定和绩效工资的主要参照依据是科研量。该政策导向本来是鼓励高校教师进行科研,但在具体的操作中误将科研视为衡量高校教师的唯一标准。很多知识扎实、教学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教师选择埋头钻研科研,将教学主要工作留给刚刚进校的年轻教师。很多年轻教师上课时照本宣科,学生怨声载道,导致高校教学工作整体水平不高。

2.2.3考试制度不完善

期末考试本来是考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但是,有些教师为了个人目的而给学生考前划考试重点、考试范围。另外,考试时会出现教师监考不严、学生作弊现象。此外,个别科目考试题目相对固定,学生只要收集近几年的试题就可顺利过关。以上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旷课行为屡禁不止。

2.2.4管理部门监督不到位

首先,学校管理制度不完善,监督不到位。学生管理部门查迟到、旷课仅仅是在开学初,不能真正遏制旷课行为。其次,即使对经常旷课的学生给予处分,也只是采取较轻的处分方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2.2.5家长监督意识不强

有的家长往往认为将孩子送到学校后就和自己没有关系了。一旦出现其他情况,家长就认为学校应负全部责任。孩子的成长、成才与家长、高校和社会的影响分不开。孩子进入高校后,家长有责任也有义务对其加强监督管理,要与学校共同教育孩子。

3对策

3.1学生方面

第一,家长应尊重孩子的高考志愿,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旷课问题。第二,入学后,学生应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面对新的学习生活。第三,主动向教师或者高年级学生请教专业课学习方法。第四,正确处理专业和兴趣的关系。第五,树立远大目标。

3.2高校方面

第一,完善课程设置,积极实行学分制。第二,修正教师评价体系,对那些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任课教师在职称和绩效工资等方面给予客观的评价和待遇。第三,加强教务管理,严肃处理乱作为和不作为的高校教师,真正做到正本清源。第四,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健全监督机制,落实责任到人的工作方针。第五,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使其尽早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第六,建立与家长沟通的平台,及时将学生在校情况告知家长。

篇(9)

长期以来,教学中存在教师讲得多,对问题讨论得少,教师提问得多,学生问得少,甚至学生提不出问题的现象,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要改变当前这种状况,必须对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进行分析反思,努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增强学生质疑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努力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新目标。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就在每问。因此学生学习提问、学会提问是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教师的一项重要使命。

一、英语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淡薄原因剖析

英语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淡薄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究其原因,包括以下主要方面。首先,教师认识的偏差。毋庸讳言,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僵化的教育培养模式下造就的教师,以及他们繁衍的继承者,因为有统一的教材、大纲,有上下一致的教育教学标准,有整齐划一的教学规范等等,可以武断地说,他们中的相当多一部分人已没有什么个性,失去了应属于自己的思想,他们不敢有问题,不能问问题,最后也没有了问题。试想,一个没有问题意识的教师,又怎会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一个不能体会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重要性的教师,又怎会去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科学方法、怎会有努力去提高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自觉行为。同时,尽管实践新课程标准喊得轰轰烈烈,当前素质教育也搞得如火如荼,但旧的、传统的观念、习惯具有强大的惯性,还有很大的市场。长期教学观察中,我们认为目前英语课教学中使用较多仍是传统的讲授法,学生学习方式较多也是被动接受式。运用讲授法,教师可将知识系统连贯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但这种方法在使用中往往被使用变形,变成“一言堂”、“满堂灌”,有的形似启发、实为“满堂问”,导致学生片面追求零碎英语知识,学生成为知识容器,抑制了学生主动的问题意识。其次,学生学习的态度。学生的态度对积极思维和问题的产生极为重要。因为问题意识的产生首先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自觉的发生过程。如果没有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就没有自觉的、积极的思维活动和对学习内容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要想产生问题是不可能的。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相当一些学生中还存在着对英语课厌学、怕学的倾向,没有学习英语的兴趣,缺乏提出问题的主动性,影响了自己问题意识的产生。同时,问题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而提出问题则是一种能力,是对自己思维困惑的明确表述。在英语教学中不难发现,有学生有兴趣提问,但怕问不好,因缺乏提出问题的信心就不敢问;也有学生敢问,想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但他们缺乏提问的方法,处于一种问题模糊状态,对问题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想问不知怎么问。长此以往,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能力越来越退化,这是造成当前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提问少甚至提不出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英语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科学激发策略

我们知道英语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激发受到英语教学中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科学教学策略的运用是关键,因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区别联系教学内容,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只有当个体活动感到自己需问“Why”、“What”、“How”的时候,思维才算真正启动。例如,在反意疑问句内容教学时,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句子:She is a student, isn’t she? Yes, she is. No, she isn’t.是的,她是。不,她不是。She isn’t a student, is she? Yes, she is. No, she isn’t.不,她是。是的,她不是。让学生自己发现并归纳出“前肯后否”和“前否后肯”反意疑问句的共性和差异。其次,建立良好社会心理氛围,使学生敢问。学校社会心理氛围主要是指学校师生关系,在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一副尊容,足以把学生的“疑问”吓到九霄云外,学生即使有问也不敢问,长此以往学生问题意识、提问习惯不能形成,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自身扮演角色、地位的正确认识理解和把握,教师只有放下“架子”,与学生肩并肩,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指导者、服务者、共同进步者。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提问的学生,以宽厚的胸怀容纳即使是幼稚无理可笑的提问,创造一个民主、和谐、平等、愉悦的教学氛围,优化学生形成问题意识的环境。再有,创建生动的情境,使学生要问。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三尺讲台,一支粉笔的单调教学形式,尽可能利用实物,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学手段,创造情景与语境,进行丰富多彩的练习活动,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有感而问。最后,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生由于知识面较窄,遇到问题往往不知从何而问?因此我们通过多种途径扩大学生视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要做法有:学生还未养成提问的习惯或者所学知识较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进行讨论,在小组内提问题。教师也可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模仿老师提问。提问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学生初步掌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就可以在教学中留有一定时间让学生独立质疑、自我展示;教师采用抓典型,树榜样的方法。通过开展最佳问题和最佳提问人等活动,在学生中形成良好风气,使学生由被动提问转向主动提问并养成习惯。

三、结束语

激发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这一见地,古代先贤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强调了问题意识与思与学之间的辨证关系;宋代学者陆力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他认为无疑是学之患,疑难能可贵。随着英语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以及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激发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应该成为我们英语教师教学中必须重点关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2002.

篇(10)

教学是教和学,学为主,教是为了学。教学中如果不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学生认识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没有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一定不会是成功的课堂。这就是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育本身就是要以学生为根本。只有以教促学,深化教学改革,增强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意识,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切实提高教育质量。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强,更应该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品质,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主体意识,提高创新能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与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呢?以下作一浅论,以期共求提高。

一、营造民主教学氛围,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而且是可塑性很强的人,教学必须以人为单位,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大力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需要营造民主教学氛围。只有让学生感受到平等、愉悦,学生才能产生积极的情绪与愉悦的心态,才能对学习产生参与的主观意愿,进而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也才会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何营造民主教学氛围呢?我认为应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给予学生平等的地位。教学是由教与学组成的,学生与教师一样是平等的学习主体,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二者不再是管理与被管理、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对话者、积极的交流者、有效的互动者。二是要使学生充满信心,要尊重信任学生,坚信学生都是可塑之材。不仅要爱优生,更要爱学困生。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与关注,让学生在关爱与关注中成长,在自信中强化主体意识。三是要对学生积极评价。评价是教学中的重要步骤。对于学生的做法及问题的回答,要及时做出积极的反馈,适当进行评价。评价应以表扬为主,一定不要全部求优求全,以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强化其主体意识。期望过高、要求过严,只会适得其反,劳而无功,甚至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在语文教学中营造民主教学氛围,对于强化学生主体意识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下所能达成的高效学习效果应是不言而喻的。

二、构建精讲精练课堂,引导学生主动求知

课堂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大舞台,是构筑教育质量的基石,更应成为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发挥主体作用的主阵地。在正常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必不可少,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依赖于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发挥,教师要当好“导演”,当好“配角”,调动学生眼、耳、手、脑等多种感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语文教材中的篇目大多文质兼美,情理并存,不仅有利于充实知识,陶冶性情,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自主学习意识。教师要有效利用教材,挖掘教材蕴含的一切可调动学生的点,有针对性地讲授,这就是精讲。精讲不仅要有针对性,更要有启发性。讲好了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教师的讲要留有学生思考的余地,让他们边听边想,学生才会觉得学得有趣,才能主动探求。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善于设疑,把教学内容问题化,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去解决,反对目中无人,直接灌输。同时,教师的讲、问宜精不宜多,过多的讲不利于学生独立探求知识精神的培养,精讲必须配以精练。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使学生加强训练,增加实践机会,促进能力发展。整个课堂应始终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寓知识教学于愉悦氛围中,寓能力培养于主体活动中。

三、倡导多元化教学形式,鼓励学生全员参与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就要求现代教师应由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教学过程应由传授知识变成引导学生探求信息、分析信息及研究信息的过程。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参与、主动参与。我们要对教学形式进行改革与创新,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形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以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以精巧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以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引入文本所预设的意境中,通过合作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注意引导学生将合作学习与个人自主学习巧妙结合,注意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真正实现教学面向全体,使所有学生在自身基础上获得应有的发展与进步。

四、优化检测反馈方式,促使学生养成主体习惯

作业和测试是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能力培养情况的重要手段,也是师生教与学效果的最有效的反馈方式,教学中要注意优化检测反馈方式,并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主体习惯。教师在学生作业中的鼓励、赞赏的话,都会在学生的心中激起亢奋的情感,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布置作业、批改作业不能唯作业而作业,而是以作业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价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才能提高自主学习的有效性.才能使学习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如作文,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是:学生写作文,教师改作文。这种固定体例会使学生缺少作文的兴趣,学生必然感到厌烦。这种老师累、学生厌的作文体例,必然导致累而无功,写而无效。在作文评价中,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写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善于发现学生习作中的亮点和进步,及时表扬鼓励学生,让学生有成就感,从而让学生保持作文训练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教师从大的方面(命题立意、谋篇布局、材料选取)评价后,重在让学生自改与互改,不仅对自己的作文作评价,还要对其他学生的作文评价,反复推敲,细读细评;还可对老师的评语作评价,最后要求学生写“自评语”及自改与互改心得,做到一文一评一心得。这种评价方式真正将学生放在写作主置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自主作文的能力,促成学生主体习惯的养成。

考试是我们绕不过去的话题,也是教师检测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但如果考试只是为考而考,考后评议,就只是简单总结。这样的考试只会造成学生厌烦、抵触的情绪,会抑制学生思维的多元化。因此,适当的考试必须配以细致的评点,要考评并重,以考评促学习。学生考后写《试卷分析》应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分析命题意图,分析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点,分析错误的原因,对照试卷查找知识的缺漏点。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不仅知道学什么,而且知道怎样学,养成自觉评价的习惯,进而学会自主学习,增强主体意识。

上一篇: 中国经济转型论文 下一篇: 中外贸易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