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广告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01 09:51:4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电视广告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电视广告论文

篇(1)

2.儿童电视广告现存的问题分析

儿童电视广告的存在具有合理性,一方面儿童是一个特殊消费群体,对商品信息具有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广告能提高产品知名度,让更多儿童了解产品,购买所需要的产品。但儿童电视广告在运作中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误导儿童消费观念。很多儿童电视广告对儿童消费观念产生误导,诱导儿童高消费、过度消费、提前消费、盲目消费。例如,某方便面包装里面放有《水浒传》人物卡片,商家大肆宣传集满多少卡片可以换取奖品。而很多儿童为获取奖品,大量购买这种方便面,对他们的消费观念产生误导,导致超前消费等不良行为的出现。

2.2损害儿童身心健康。广告商在宣传过程中,常常利用儿童不良或夸张的举动,损害儿童身心健康。例如,某宠物玩具广告中,画面上拿着宠物的孩子身高力壮,一脸霸气,而没有宠物的孩子则身材瘦小,一脸失意。这种广告宣传不仅对孩子消费行为产生误导,还会损害孩子身心健康,制约他们的成长和全面发展。

2.3降低儿童对社会的信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儿童电视广告对商品的优点刻意夸大,与产品实际功能、作用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对儿童组装玩具的容易程度言过其实,产品外观、作用与实际存在差异,容易让儿童感觉商家在欺骗他们,降低对整个社会的信任感。

3.儿童电视广告的运作对策

为应对儿童电视广告运作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发挥其导向作用,根据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工作,今后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采取完善对策。

3.1清除虚假广告。一些不良厂商瞄准儿童这个巨大消费群体,为获取更多利润,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利用儿童心理上的不成熟,父母疼爱儿童的心理,大肆进行虚假宣传。市场上存在很多虚假儿童电视广告,对儿童的消费行为产生误导。例如,某产品宣传称目前人类居住环境遭到破坏,导致儿童铅中毒现象不断增多,在产品广告中,宣称帮助儿童去铅,但事实上,儿童使用该产品后,身体健康会受到损害,对儿童健康成长也产生不利影响。另外,这些虚假广告也扰乱儿童电视广告市场,容易导致消费者对儿童电视广告不信任。为此,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管理和监督,清除儿童虚假广告。一方面,国家应该出善的法律法规,对虚假儿童电视广告进行严厉惩治,规范儿童电视广告市场。管理部门要加强审查和监管,清除存在的虚假广告。另一方面,媒体、消费者协会、儿童保护协会等应该加强配合,注重对儿童电视广告的监督,清除存在的虚假行为,促进儿童电视广告更加规范的运行。

3.2发挥广告信息告知功能。广告的最原始功能是信息告知,后来经过演进,其功能不断完善和增多。例如,演变为劝服功能、诱导功能、沟通功能等。从诱导功能开始,广告开始走向误区,对消费者产生误导作用。如果在儿童电视广告运作中,发挥其诱导功能,对儿童消费行为产生诱导,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大。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应该让儿童电视广告的功能回到最初,发挥信息告知功能。从而为儿童消费提供商品情报和信息,避免带来负面影响,让儿童更为理性的选择商品。

篇(2)

1.媒体特点声音语言和图像语言是电视广告的主要传播通道,其主要的特点是声像并茂,这也使得电视广告成为大众媒体中独具优势的媒体,电视广告最大的优点在于直接信息与间接信息的双重输出。

2.传播特点电视是我国最庞大的大众媒体,是一种线性结构,按照时间顺序播出。观众在收看电视广告时,中途中断就不能够接受到全部的信息。这与传统纸质媒体以及互联网媒体有很大的不同和差距,这种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视的收看效果。

3.内容制作特点电视广告具有视觉冲击和反复播放的特征,这也决定了电视广告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电视广告的发展。电视广告播放的时间限制使得在制作中,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吸引消费者的注意,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电视广告的商业目的。

二对消费文化的影响

以电视广告为代表的大众媒体是消费文化影响因素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在信息化的时代,大众媒体已经成为引领社会消费的主要力量。一方面,电视广告对于丰富消费文化的内涵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电视广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正确消费价值观念的形成;另一方面,电视广告的商业特性使得电视广告的内容可能出现虚假信息,对消费者的正确选择产生负面的影响。

1.对物质层面的影响电视广告能够影响消费者对消费品的选择。电视广告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众多的消费信息,通过精心的制作为消费者传递商品信息、企业文化以及品牌等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消费者选择商品的时间。从积极的意义来讲,电视广告促进了市场信息的快速传播和信息交流,推动了潜在消费市场的开发和发展,进一个人物符号,以及TiffanyKeys商品符号,揭示出TiffanyKeys的钥匙符号代表着李娜、李宇春、章子怡开辟新领域、开启人生新阶段的勇气和一种成功的人生。而广告中的文字有一个共同特点:它脱离描述产品本身,主要表达一种人生、生活、情感上的感性意义。如六神花露水“我们的本色”,多乐士彩漆“我知道你想要的是我们在一起的家”,脉动“精彩由我”,以及上述TiffanyKeys“开启无限可能”等都是脱离商品本身的一种感性意义的表达。这种意义的产生依靠上述广告场景、人物以及产品符号的组合联结,是精心策划的。从本质上说这种意义是武断的,是一种幻象。

篇(3)

二、童谣体

童谣是一种特殊的民间文学体裁,它是指儿童口头传唱的一种歌谣。这种歌谣往往是没有乐谱的,但是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因为童谣注重格律和韵脚,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儿童口头流传的短诗。越南童谣同样具备音韵和谐、简短易懂的特点。另外,童谣的内容也十分丰富,有描写大自然的花草虫鱼的,也有描述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的。作为最贴近儿童日常生活和语言习惯的形式之一,童谣受到很多广告制作者的青睐。在越南深受儿童喜爱的奶酪产品“乐芝牛”在2014年春节广告中就运用了一首童谣:和“乐芝牛”一起,手摇盒盖,快乐斗春,奇趣路线,最爱冒险,集齐三组,欢喜迎春!在这首童谣中,首句其实是一种相互打趣的说法,一般没有固定的意思,越南很多童谣开头都会采用这样的形式。接下来,歌谣中提到的“盒盖”其实是“乐芝牛”包装的盖子部分,其被设计为摇色子的盘子,而在包装盒内部还附送了一张类似于我们的冒险游戏“大富翁”的地图,这事实上也是为了配合儿童玩乐的需求。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这首童谣事实上是把产品的推广同春节的传统、氛围等相结合。如歌谣中提到的“斗春”,是越南春节期间民间的一项传统活动,通常有赛龙舟等形式,这里玩类似于“大富翁”的游戏,实际上也是孩子们“斗春”的一种形式,这样的创作可以说是独具匠心。此外,在这首童谣中,创作者采用类似于诗歌的形式,即四个音节成一短句,两个短句又组成一个长句的方式安排布局,平仄相对,结构工整;另外,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春”押韵,更增添童谣的韵律感。这样一来,对于儿童来说,这则广告易听、易读、易记,商家以此达到了宣传产品的目的。

篇(4)

二、频道切换式广告

1.单向机顶盒模式的频道切换广告单向机顶盒模式下频道切换广告位于电视机的右下方,覆盖所有的电视频道,是数字电视中为了方便电视观众提早知晓电视频道的节目,在观众切换频道时,在电视荧屏下方出现一个导航条,导航条的左方显示未来两小时的节目预告,运营商可以在导航条的右方贴上广告图片,在选台后停留在荧屏右下方约4~8秒钟后消失。单向机顶盒模式下EPG频道切换广告位可以承载1~3个单位的广告画面,广告覆盖所有频道,不分前后地呈现,广告画面轮流翻转。

2.双向交互式机顶盒模式的频道切换广告双向机顶盒模式下EPG频道切换广告位于电视机的右边从上至下一竖条与下方一横条,呈反“L”形,覆盖所有的电视频道,是数字电视中为了方便电视观众提早知晓电视频道的节目,在观众切换频道时,在电视荧屏下方出现一个导航条,导航条的左方显示未来两小时的节目预告,运营商可以在导航条的右方竖条的位置贴上广告图片,在选台后按下“确认”键后消失。双向机顶盒模式下EPG频道切换广告位可以承载1~3个单位的广告画面,广告可以根据不同频道而设置不同的广告,不分前后地呈现,广告画面轮流翻转。

3.主频道列表广告按击遥控器上“频道”键,电视屏幕上出现选择的电视频道节目和右边的频道列表导航条,下方呈现节目预告和“主频道列表广告”。单向机顶盒和双向机顶盒都会呈现“主频道列表广告”,只是两者之间的尺寸有所区别,双向机顶盒的“主频道列表广告”位可以根据不同频道嵌入不同的图文广告内容,每个频道可以承载1~3个单位的广告画面,不分前后地呈现,广告画面轮流翻转。

三、视频点播植入式广告

视频点播一般分可为准视频点播、真视频点播、订阅视频点播三种。准视频点播以轮播方式实现,用户每次点播到节目播放,都需要等待一定的时间,所以运营商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插播广告,但用户不能对广告或节目进行暂停、快进、快退等控制。而真视频点播和订阅视频点播,并不会产生延迟现象,所以广告只能以强行插入的方式实现,或节目选择画面,插入其他类型的广告。这种广告形式只有等到双向网改全面完成后才能实现。

四、电视信箱式广告

数字电视用户的电视机都有一个“IP”地址,所有广告信息可通过后台管理系统将广告信息直接发送至有线数字电视用户的“卡号”上,机顶盒能够支持附件的发送和接收,当广告发送至用户的电视信箱后,屏幕上会出现收到新邮件的提示,用户打开邮件后可选择打开附件,电视信箱广告附件支持多层静态页面、图片、文字等形式的显示。电视信箱广告实际功能是作为公共信息发送,同时也能实现选择广告对象的定向广告发送,广告信息能够通过多种表现形式传达给受众,产生很好的直观效果,并能够传达较为复杂的产品和服务信息。这是点对点的广告形式,和手机短信一样。电视机接收到短信后,电视机左或者右上方有一个信封标志,只有点击“短信”键,才能收看电视。

篇(5)

(二)音乐结合其他广告元素共同服务于广告主题。广告中的任何元素都是为广告主题服务的,音乐也不例外。一切元素的使用都是为了表达主题、突出主题、完善主题、加强主题。广告音乐在使用时段落不能太长,和声效果不宜太复杂,尽量做到通俗易懂,简洁明了。所以电视广告音乐都十分简短扼要,新颖别致,能给人留下一定的印象。所以说广告中音乐的使用已经不是单纯的娱乐,是为了让广大消费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切实的记住产品,最终去购买产品。

(三)音乐可以为广告增加听觉形象。为了让消费者购买产品,人们会动用一切广告要素和手段来博得观众对产品的好感。电视广告的画面是能表达主题的,但又是瞬间的,这种瞬间的视觉要求就必须使与之搭配的音乐具有鲜明的音乐形象和音乐特征。所以必须选择正确的音乐来传达产品的信息和情感以增强广告的听觉形象唤起广众对广告的认可,最终成功购买。成功的广告音乐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换面中,并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同的广告主题和创意,音乐形式的运用也是不尽相同的,它们与广告主题的要求和产品介绍的需要有着紧密关系。广告音乐不是单纯的烘托画面以满足视觉效果,而是为了增强该广告的听觉形象。

二、广告音乐在电视广告中的运用原则

(一)广告音乐运用的分类原则。电视广告中运用音乐时要注意分类。如广告前5秒的音乐叫前奏音乐,它对是否能引起观众注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广告结束前的音乐叫片尾音乐,它对能否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也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此看出片头音乐起抓住观众的作用,中间音乐主要是配合广告做好产品的介绍和宣传,片尾音乐是起突出产品形象特征,给观众留深刻印象的作用。因此,为体现音乐的听觉特性,片尾音乐一定要完整、准确、经典。还有就是标版音乐,虽然只有短短几秒钟,但它结构相对完整,有概括性强,吸引力大,记忆度高的特点。正是由于它易唱易记,又富有时代感,个性鲜明,以此来达到电视广告传播的目的。所以电视广告中运用音乐时首先要注意其类别。

篇(6)

2.OTC药品的广告策略分析

在OTC市场中,相当大一部分药品是家庭的常备药品,也是大众经常接触、了解并使用的药品,在这类药品的市场开发和推广上,与传统的消费品的开发和推广手段较为相近。利用市场营销手段来促进OTC药品的销售,是医药企业必须所掌握的基本技能,而OTC药品广告则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促销手段。从1999年起,医药广告一跃成为中国行业广告第一大户。在2001年央视黄金时段广告招标大会上,医药类企业更是冷门频爆、风光尽显,勇夺新世纪“集体标王”。可见广告对于制药企业的重要性。然而,营销环境的改变使得OTC产品早已脱离了广告带来销量的时代,从某种层面来讲,OTC广告对于药品企业,更像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则带动效益增长,反之则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亏损。

2.1OTC医药企业品牌提升的广告策略

2.1.1OTC广告策略制定的前提

OTC广告策略制定的前提是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充分了解,从而发现企业发展目前的问题和企业发展的机遇。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四个主要部分:(1)营销销环境分析:营销环境分析主要包含影响广告策略制定的市场背景信息。菲利普•科特勒指出“:市场营销环境就是影响公司市场和营销活动的不可控制的参与者和影响力。”由于企业的广告策略需要遵循企业的营销策略,同样不可忽视对营销环境的分析。(2)公司内部分析: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获得发展,需要对企业自身的情况有一个深刻的了解,这样才能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广告策略。公司内部分析的内容主要是企业的内部资源、企业的产品、企业的营销模式,以及现有市场的了解。(3)消费者分析:广告是企业向消费者直接传递信息的工具,也是消费者了解企业产品和品牌的主要渠道。成功广告的显著特征是包含有潜移默化的说服力的广告信息。消费者分析通常包括消费者的群体描述、消费者的生活形态、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以及消费者希望获得什么样的产品等。(4)竞争对手分析:消费者只有有限的购买能力。他们的消费通常会在不同类别的产品,以及同一类别产品的不同品牌之间进行选择。竞争对手分析包括在同一类别中彼此竞争的产品和处于不同类别、彼此之间间接竞争的产品。其次是需要分析参与竞争的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尽量了解竞争对手的资源,以及与本企业品牌相竞争的不同品牌之间在现实上和感知上的差异及优劣势。

2.1.2OTC广告的目标设定

由于企业的发展阶段不同,每个企业的产品所处的产品生命周期不同,以及企业所进入市场的市场地位的不同,不同广告策略中的广告目标也不尽相同。通常的广告目标有以下几种类型:(1)进行企业或者产品的知名度的传播。当产品的竞争度低并且技术含量低时,采用广告的方式,将企业或者产品的品牌、标识传播给消费者。因为该类型产品没有更多的市场竞争,企业就会投入相对较少的精力和财力去深入与消费者沟通,广告的目的则是让消费者知道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以便于市场销售人员开辟市场。(2)增强消费者的理解与购买欲望。一般来说,广告的目的就是通过各种方式传播产品信息,使消费者接受到产品信息后,对产品的某些特性有一个较清晰的认知和观感,以增强消费者购买产品或者选择品牌的欲望。(3)改变消费者态度和消费观念。广告的传播属于外在刺激因素,它可以对消费者的行为产生间接的影响和引导。为了激发消费者的需求,该类广告传播必须基于消费者当前的消费行为特征和偏好,传播给消费者内心心理相符的品牌、产品以及服务信息,从而唤起消费者的共鸣,刺激消费者的需求。与此同时,该类广告还可以基于目标对象的消费心理和价值观,激发其消费观念的更新,使其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和认可广告传播的诉求和品牌意愿,从而达到消费行为的发生和转化。(4)直接为销售达成的目标。广告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增加企业产品的销售量,通过广告使消费者对产品认知,进而产生兴趣,再从兴趣发展到消费的欲望,最终内心接受并自愿产生购买行为。而对于销售目标的达成,往往需要广告对消费者的长期影响,广告对消费者的影响其实质上就是企业在广告活动上的投入量和广告沟通效果二者的长期作用和积累的结果。

2.1.3OTC广告的信息策略

广告的信息策略,简单的讲就是广告应该说什么,这是广告策略的核心内容。那么,在广告满天飞、资讯泛滥的今天,何种的广告内容和方式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更重要的是,如何才能真正实现产品的销售?关于广告信息策略,通常有以下几个理论来指导。(1)另辟蹊径与众不同的营销策略:紧密结合自己产品特性,以此找出并传播一个不同于竞争对手(现实和潜在竞争对象)的、具体的产品利益点。(2)品牌形象论:塑造品牌的感性形象。医药企业进行广告宣传,其最终的目的是要塑造并维持一个高知名度的品牌形象。广告是对品牌的长期投资,若想最终塑造品牌的感性形象,就要牺牲追求短期效益的诉求。这种做法从消费者的需求、习惯、态度、想法出发,在描述出品牌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基础上来进行品牌感性形象的塑造,运用形象来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比如三精药业的“蓝瓶”形象。(3)定位论:将自己的产品品牌确定在目标消费者心目中,使其处在一个有利的、差异化的、专属的独特位置。

2.1.4OTC广告的创意策略

创意策略是由对看法、感觉和印象的指导方针组成的,这些方针通过广告和其他市场营销传播方式来传递,以制作与广告目标相一致的广告,它是广告战略的具体应用。创意策略需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1)战略意图:为确保所有的创意都与广告策略相关,将创意核心清晰地表述出来,以确保广告策略的意图得以彻底地执行。(2)定位陈述:定位涉及消费者看待或者感受某种商品的观念和方式,尤其是相对于主要竞争对手的产品,消费者对企业产品或者品牌的看法和感受。(3)表现的冲击力:与消费者的内心世界相关的创意,通常都有可能成为大创意。采用一种能够吸引消费者注意的设计,使广告产生令人难忘的效果。

2.1.5OTC广告的媒介策略

媒介策略简单而言主要包括媒介的目标受众和广告到达这些对象的频率的决策过程。媒介策略通常考虑下面四个方面的因素。(1)目标受众的选择:产品和品牌的消费群体可能有多种类型,通常媒介策略的目标受众倾向于选择对产品和品牌销售贡献最大的那群目标受众。(2)媒介种类的选择:通常根据广告的目的,信息的承载量、创意的表现形式以及目标受众的媒介习惯而来确定。(3)媒介的组合:企业在有限的资源之下,需要考虑如何在不同类别媒体中分配资源,以使广告战略的效果最大化。(4)媒介的排期:媒介的排期就是决定广告应该在什么时候出现以及持续出现多少时间。这是媒介策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消费者何时接触到广告能够影响到消费者对广告信息的接受程度[6]。

2.2国内制药企业OTC广告策略简析

2.2.1电视媒体作为主要手段

电视是OTC药品广告传播的首选媒体。电视作为传统媒体拥有较为广泛的受众,OTC药品多用来治疗常见疾病,通过电视可以直接将产品的信息传递给消费者。在2008年我国电视观众总数达12.35亿人,占总人口的95%,电视的高普及率刚好与OTC药品广告受众广泛的这一特性相契合。此外,电视广告的形式可以做到多样化,如产品广告、形象广告、公益广告等,作为技术成熟的媒体,其广告可以轻松地做到高表现力与艺术性,它的丰富表现力以及较高的艺术性可以加强受众对广告的印象并易于记忆[7]。

2.2.2大量运用药品POP广告

OTC药品绝大多数情况下通过药店来完成销售,药店的销售现场也是另一个重要OTC药品的广告媒体。对于那些不具备药学专业知识的OTC药品消费者来讲,药店不仅是购买药品的地方,更是得到药学专业人士相关咨询的地方。因此,药店中陈列的POP广告,在为消费者提供大量的药品信息的同时,还潜移默化地对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和已有的广告意向产生非常强烈的诱导功效,从而使潜在意识转化为实际购买行为。

2.2.3将医生、药剂师等专业人士纳入广告诉求对象之列

OTC药品的大部分分销渠道被其所掌控。面向药剂师、医生的广告和活动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除电视、店面广告外,定期召开新产品会,向客户赠送样品等方式,都可以用来增强推广效果[8]。品牌态度与广告诉求有着直接的联系,只有诉求内容引起消费者的共鸣,消费者才会对品牌有情感和忠诚。

3.OTC药品广告策略的新思路

越来越多的OTC企业希望通过对广告的大手笔投入来起到拉动品牌的作用。尽管这种做法吻合当前消费者的心理,但是,消费者被淹没在各式各样的OTC广告中,难免出现疲倦和厌烦的心态。如何让药品广告在能够吸引消费者的同时提升品牌美誉度,通过以上分析,本文总结了一些OTC药品广告策略的新思路。

3.1广告具有可识别性的功能诉求

2009年12月卫生部公布的首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显示,从总体水平看,我国城乡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百分比仅为6.48%,也就是说,每100人中不到7人具备健康素养[9]。这充分表明了中国消费者健康知识的匮乏。然而,这也为OTC产品的推广提供了机遇。OTC产品的广告若能将功能诉求明确地告知消费者,使消费者了解该产品的适应病症,做到突出“药品”与“对症”特性,才能真正地吸引消费者。例如上文提到的“多种腹泻,必奇解决”,定位清晰,简单明了,一下子就在众多肠胃药中独树一帜,占有了一席之地。

3.2广告幽默而不哗众取宠

广告大师波迪斯说“:巧妙地运用幽默,就没有卖不出的东西。”幽默是广告的剂,一则优秀的广告能够使人们在观看的同时不由自主地发出会心的笑容,从而使受众在愉悦的心情中对产品留下深刻的印象。由于缺乏与消费者近距离的沟通,很多药品广告要不然是过于直白,要不然就是过于理性和严肃,药品企业都在大力做的广告效果都不尽人意,大多数都缺乏幽默感,或者即使有幽默感,也缺乏幽默的故事和情节,很空洞无法达到诙谐幽默的效果。幽默的广告需要通过情节、画面、一句话或者演员的表演来给观众产生内心的愉悦,让人会心一笑,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又不能太过于俗气。面对这样的广告要求,中国的医药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3合理整合媒体

目前大多数OTC企业都以电视媒体为主要手段,稍显单一,关于广告媒体选择,应实现媒体的整合,各媒体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发挥抓住消费者心理的强大作用。因此,企业在选择广告媒体时,首先应当充分了解目标顾客所接触的媒体,选择合适的媒体及传递方式,使企业的目标顾客能够被广告信息有效地覆盖。除了传统的电视、广播、平面媒体,一些新兴的广告媒体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如网络广告、手机短信广告等。

3.4OTC广告应树立长期的发展目标

医药企业投放产品广告时要注意收得拢、放得开,即收放自如,广告策略规划务求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并与企业的整体营销战略相协调,尽量杜绝短期行为。

篇(7)

一、广告倒计时出现的背景

长期以来,广大电视观众一直忍受着电视广告的折磨,特别是喜欢看电视连续剧的观众,往往在剧情最精彩的时候,一段广告“及时”出现,让人感觉从春风拂面的河边一下子走到了一条充满臭味的小巷子里,个中滋味,难以言表,恨不得立刻把电视砸烂。于是很多电视观众在广告来临的时候就开始看书、上厕所、聊天、换台等等,甚至部分电视观众直接关闭电视开始寻求其他的娱乐方式。通过改换关注点来打发时间,造成电视观众和广告制作人或者电视媒体人的间接对立,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电视观众很容易对电视广告产生本能的反感,从而对广告产生抵制心理,大大降低了电视广告的宣传效果。并且电视观众对电视台过多的广告怨言颇多,导致电视台的收视率下降,电视台的效益也就随之下降。而电视台效益的下降,导致了大量的电视广告进入电视节目,进一步挫伤了电视观众的热情,最终形成了恶性循环。

中国观众对广告的态度如何,随便问问周围百姓就知道了,其答案无不是“太多了,太烦了”。评价广告的作用和欣赏广告的制作精美的人寥寥无几。而从事媒介的人又苦不堪言,因为离开了广告,媒介就无法生存。

其实,广大的电视观众对于电视广告在电视媒介中的作用是理解的,适当的广告也是能够让广大电视观众所接受、欣赏的。为了更好地与观众沟通,在电视台与电视观众之间建立一个良性的互动,让电视观众欣赏电视广告、爱上电视节目,成了电视传媒人的一个紧要目标,寻找一个如何既让电视观众在电视广告出现的时候不反感,并欣然接受的办法,电视传媒人也在不停地探索。近年来,电视上的“广告倒计时”应运而生,就是媒介与观众真诚沟通态度的明证。

二、“广告倒计时”的概念、表现形式及要求

1.广告倒计时的概念。“广告倒计时”,顾名思义,就是对广告播出时间的倒计时。与一般意义上的倒计时有所不同的是,广告倒计时是对广告结束时间的倒计时。现在,在较大电视台的电视节目里,屡屡可以见到“广告倒计时”。如央视的《星光大道》中插播广告时,屏幕右上方便出现“广告还剩35秒”等字样。

2.广告倒计时的一般表现形式。广告倒计时的表现形式,也和其他传播主体一样,追求一种文化性、表达性和观赏性。(1)数字计时形式。该形式表现直观,一目了然,能够让观众立刻知道该广告的具体时间,也是最早出现的一种广告倒计时的形式。如“广告还剩××秒”“××秒后广告结束”等。(2)钟表表现形式。该形式表现灵活,能够让观众对广告本生或者广告倒计时的表现形式产生兴趣。比如把节目主持人的头像作为背景,而以红色圆盘作为钟表的秒针旋转、跳动等,王小丫主持的《开心辞典》就是采用这种形式。(3)形象表现形式。该形式表现古典,不直接告诉观众具体的广告时间,但是能够让观众了解大体的广告剩余时间,并产生对远古历史的畅想,体现一种古典美。比如用古代的“以沙计时”法等。

3.广告倒计时的一般要求。(1)“倒计时”要短。其实,“倒计时”只是个形式,无论是考试倒计时,还是奥运倒计时,都是给人们心理上一种或期待或紧迫的影响,并不会影响实际到来的时间。广告倒计时只适合较短时间的广告,如果时间过长,反而会增加观众的逆反心理。据目前统计,广告倒计时最长还没有超过110秒钟的。(2)“倒计时”要准。实施“倒计时”,需要增加相应的设备投入。电视台播出部门需要增加字幕播放控制系统,严格而精确控制广告播出时间。据调查,需要增加设备的资金大约在2万元以上。“倒计时”的时间要制作精细,差半秒都会影响该台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3)“倒计时”要定。忠实于某台某栏目的观众,对哪个时段插播哪些广告都了如指掌。所谓“倒计时”要定,就是时间确定,即每次尽量都是一定的时间,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约制作成本,一方面增强可信度。广告的变化不可控制,但变的时间幅度不宜过大。

三、观众的广告接受心理

观众对广告传播有着一定的心理,简单分来有正面和负面两种心理。

1.正面的心理。(1)观众的求知心理。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求知欲,而广告作为一种特定信息的传播方式,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传达信息,表达情感。广告的播出可以为观众提供信息,答疑解虑。观众期待真实、翔实而细腻的广告信息。(2)观众的群体意识。广告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是新鲜事物的展示。观众对广告的期待心理正是其内部群体意识的驱动,对社会信息的掌握是其不甘被社会淘汰、被群体遗弃的体现。

2.负面的心理。(1)对广告的逆反心理。广告总量过长,时间过长,这是引起观众普遍对电视广告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据不完全统计,一些电视台从7∶30~22∶30之间,广告累计占去1/3以上的时间(包括同一广告的多次重复)。特别是播出一些收视率较高的电视连续剧、大型综艺节目、大型体育比赛时,广告一播就是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因而导致观众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2)对广告先入为主的成见。广告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和促销的功利目的紧紧联系在一起。急功近利的思想使大多数广告呈现出一种急不可耐的推销色彩,无论其说的多么真诚与客观,都不能让人摆脱这种先入为主的成见,因此妨碍了观众对广告的信任和接受。

四、“广告倒计时”对观众心理的影响

1.对于在广告时间选择继续观看此台的观众。(1)增强期待心理。与其换台折腾,不如耐心地等待,这是许多观众选择收看的广告的原因之一,因为他们不愿意错过丝毫的精彩节目内容。在“广告倒计时”出现后,这种选择无论从数量上还是频率上都大大增加了。随着广告倒计时一秒一秒地过去,观众的期待心理也逐步得到满足。(2)放松享受心理。观众即使再讨厌广告,他们也深知,广告是不可能被拿下的,相反,大量的广告有可能是他们观看精彩电视节目的前提和保障。所以,广告的传播就只剩下技巧可言了。对于继续等待的观众而言,一小段的广告也许正是他们放松心情、享受与家人在一起的氛围的精妙时间,这段时间里,他们可以与家人谈论节目,表达观点,也可以放松心情。

2.对于在广告时间选择换台或不看的观众。(1)带来紧迫心理。选择了换台或不看的观众,对时间的精确掌握有莫名的紧迫心理,正如考试倒计时等一样。此类观众对未看完节目的强烈期待,成为他们产生紧张心理的原因,换台后对时间的掌握为他们带来紧迫的心理。(2)产生信任心理。仅一句“广告还剩多少秒”的字幕,就是电视人服务观众的具体诠释,体现的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文化。“广告倒计时”提高了广告播出精确度的同时,充盈着一种信用服务与人文关怀的理念,有效地与观众进行了一次次无声的“沟通”,在方便与尊重观众的同时,赢得了观众的信任,进而提升了电视媒体的形象。

五、“广告倒计时”对媒体制作理念的影响

广告倒计时是媒体人对传媒表现方式的一种成功探索和尝试,她的影响不仅仅在广告方面,体现的更是一种对观众心理的恰当把握,这也给广大的媒体人展现了一个新的理念。就是不论什么样的传播媒介,什么样的传播内容,什么样的传播方式,都要牢牢把握观众的心理,以一种人性化的立场,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一种鲜活的、紧紧贴近生活的表现方式,达到传播的目的,而不是用呆板的、对牛弹琴式的方式去传播。

六、结束语

篇(8)

一、把竞争作为发展的动力

媒体发展迅速,新兴媒体层出不穷。除大大小小的报刊杂志外,广播电视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据不完全统计,随着有线电视、宽带网络的发展,许多省级电视台节目已上星落地,城市受众普遍能收到30套左右的电视节目,比过去增加80%。以浙江为例:当初只有浙江电视挑大梁,后来发展的杭州电视台也没有几套自己的节目,受众的娱乐活动十分单一,晚饭后,大多数家庭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电视节目,广告在观众心目中,形象较好,值得信赖,广告创收逐年上升。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原有单一的电视节目已满足不了受众的要求,因此,杭州有了大大小小十几个本土电视频道。随之而来的是广告公司的壮大,由原来的几家国有广告公司迅速繁衍出2600多家,相互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如此众多的电视媒体中,受众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对媒体的注意力越来越分散,特别是对一些弱势媒体的冲击更是不言而喻。各地本土媒体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还有电脑的普及,网络媒体等对传统媒体的挑战,激烈的竞争近乎白热化,媒体市场已从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由过去的等客户上门改为主动出击,媒体广告人疲于奔命,广告创收含金量不如以前,竞争和挑战不可避免。随着我国加入WTO,竞争和挑战会更加激烈,同时也会带来更多机遇。因此,在思想上要有充分准备,把竞争和挑战作为动力。退却没有前途,奋发向前,才有出路。

二、解决单一品牌广告的泛滥

今天的媒体广告市场,卖方不再占据优势,广告主和媒体的地位有了极大的变化。有人说当今世界只有一个东西是不会变的,那就是“变”。变化已成为市场经济运行的一种常态。媒体广告从主动到被动,客户选择的机会逐渐增多,特别是那些单一的品牌广告,可以在各个媒体上轮番轰炸,有的频道一天竟有几十个单一品牌广告,垄断节目时间长达七、八十分钟之久,观众怨声载道。一些投入广告经费并不多的企业,也由于媒体的竞争而成为座上宾。还有一些本地企业从单一品牌广告中尝到了甜头,从而知名度大大提高。不但在本省各地,而且影响到一批外省媒体上门来谈业务。在媒体的相互竞争中,单一品牌广告的狂轰滥炸,把一个又一个小小的企业捧为了全国知名的大企业,荧屏和观众也由此而不得安宁,观众手中的遥控器开始频繁点击。

媒体的不断撞击,使竞争越来越现实。就杭州十几来家本土电视媒体来说,明显的僧多粥少,所以难免放水,这就大大地稀释了粥的浓度,尽管单一品牌广告不停地播放,可观众不买帐,广告主的品牌同样失去效果。牵一发而动全身,按理说广告主应该觉醒,改变广告策略,走出单一广告的阴影。遗憾的是,广告业主不是从中吸取教训,狠抓广告质量,而是在利用媒体,分化媒体上下功夫。他们把准媒体的脉,牵着媒体的鼻子走。

单一品牌广告的泛滥除了广告业主对其广告效果的迷信外,其真正的原因恐怕是价格。因为广告价格的竞争搅乱了媒体的广告秩序,目前已成为媒体广告的最大难题。因此,解决单一品牌广告的泛滥是当前最突出的问题,它是广告业健康有序发展的严重障碍。

三、制止广告业主大打价格混战

媒体内部广告的无序竞争给广告主以可乘之机。然而,广告主本身是非常理智的,对广告主而言,购买同一个广告时间是否能少花一部分费用也是很重要的。据说江南某省级电视台播一次30秒广告价格才一折多,于是不少省内外的企业即来仿效,纷纷前去压价,可见媒体如相互杀价,会出现怎样的混乱。其实,在浙江,媒体间的互相贬低,面红耳赤,已蔚然成风(据了解,不单是浙江如此,全国的广告主都在刮乱价风)。这种乱价的结果是什么?广告主肯定是得利的,正所谓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如今单一品牌比价的现象越演越烈,原因是2000年中国税务局指定了关于企业每年广告费支出不得超出营销(营业收入)2%的规定,限制了企业的广告投放量,这使已经吃惯了单一品牌包餐的广告市场断了顿,也慌了手脚。其次,国家药品监督局关于处方药品不能做广告的规定限制了药品广告的。这样一来,又有许多大大小小企业削减了广告量的投放,可谓雪上加霜。就拿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来说,2001年一季度广告收入比去年同期下降18%、27%,其它卫视也受到较大的影响。靠广告创收支撑的媒体,为守住各自的利益,只好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在价格上做文章,你低,我更低,以此来争得更多的客户。目前有一些外资广告公司也以总量来降低费,造成媒体之间广告有了一边倒的现象,看来折扣把关必须各频道广告部负责制定统一政策。否则,价格战不但损害了媒体之间的团结,而且也损害了媒体间真正的经济利益。因为面粉只有这么多,面包做大了,必定松软,无实际内容。因此,妥善处理企业、广告媒体、广告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势在必行,这种关系处理恰当,会促进广告业持续发展,提高广告的质量和效益,否则大家共同受损,破坏广告业的基础。

[page_break]

四、努力提高广告的宣传质量

广告宣传质量,应该是广告效果的具体表现。广告盲目压价,并不能给广告业主带来真正的效益。表面上是花小钱办大事,其实达不到预期的宣传目的,不到位的广告不但会使观众产生逆反心理,而且还会对产品产生歧义。另外,因为价格低廉,广告主要求媒体反复播放,引起观众的厌烦。虽然对目前来讲,一些省的电视广告创收有所提升,但对长远的发展留下了隐患。

记得美国纽约的一家广告公司全球生意拓展部负责人早些年就说过:为增加利润和股东价值,各公司已经接受了大量的成本削减和重组。因此,广告公司在提供经营价值方面必须拥有更强的能力。这位负责人的话告诉我们,价格是靠能力去实现的,广告业尤其如此。不仅要制作出深入人心的广告,而且要提供关系到企业发展的核心的建议。

广告业的竞争应该是制作质量、宣传质量的竞争,应该是价值的竞争,不应是价格的竞争。无论是媒体,还是广告业主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个问题,搞清楚广告的目的是什么,广告的价值在哪里。

如今,许多有远见的广告商已学会了对优秀广告进行颁奖,以引起一种特殊的反响,同时也鼓励广告公司注重识别和衡量广告活动,证明自身的价值。

在一些广告公司逐步走向消亡的时候,另一些广告公司却认为:凭着自己创造魅力无穷的形象的能力,一定能闯过广告萧条的难关。英国有一家广告公司的董事长曾经说过:创造力是获得压倒竞争对手优势的最后的合法手段之一。由此可见,提高广告宣传的质量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五、切实实行媒体广告经营规范化运作

篇(9)

通过最初阶段的对产品认知、了解以及最终购买、认同企业的产品理念等过程,可以完成品牌构建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强调消费者对产品的印象,而不能仅仅关注企业的意图,只有有了充分的信任感,才能充分发挥出电视广告的作用。企业和消费者密不可分,只有企业给消费者留下良好的印象,才能更加有创造力地发展品牌,而这时音乐就是一个很好的添加剂。音乐必须在电视广告中充分融合,达到核心价值观的统一,充分为产品的品牌服务,这样才能重现体现出卖点,进而充分发挥品牌构建过程中的作用。

(二)增强品牌传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电视广告就是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通过有效的沟通交流,才能塑造和维护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广告传播能够引起社会乃至周围人对产品的反映,进而让传播者达成一定的目的。音乐对品牌传播的意识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音乐可以让品牌显示其明显的优势,用最为合适的方式与受众交流,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度[2]。越来越多的商品形式通过音乐来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让消费者从认识、接受到最终认同,达到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意向的目的。

二、电视广告音乐存在的问题

(一)电视广告音乐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电视广告音乐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不重视品牌的个性,对一些形式盲目跟风。我国很多产品没有明确的核心价值观,这样观众对品牌的记忆也处于模糊和不确定的阶段。在进行广告音乐形式创作时,需要对品牌进行个性系统的规划,对品牌的核心进行引导,这样就能够充分发挥出预想的效果。电视广告需要创新,要对音乐进行改编,不能单纯地依赖明星,唯有这样才能起到预期的宣传效果;第二,存在较为严重的侵权现象。我国电视广告很多都选择中外名曲或是当下比较流行的音乐作为电视广告的背景音乐,这样难免会出现音乐的版权问题。引用“名歌效应”,无疑可以吸引广大受众的注意力,降低制作成本,引起共鸣,开拓市场[3]。但在音乐的使用过程中,一定要征求歌曲的词曲作者的同意,才能引用,否则就是侵权。

篇(10)

文化作为一种“表意的过程与行为”,其“包括的范围广泛,由语言、艺术、哲学,一路直到新闻、时尚与广告。”[1]按照这个定义,我们可以将文化理解成为“一个表意的系统”[2]。随着电视这种具有现代性标志的媒介深入到家庭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获知各种信息,享受多样娱乐,接受教育的主要传播工具后,看电视的行为实践本身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内容。电视多样、日常与随意的性质,使它在图解我们文化生活的过程中,也将其自身所形成的意义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与其它符号一起建构起现代文化的含义和解释的系统。

广告在电视传播中的重要性除了经济原因,即作为商业促销的手段为受众提供商品信息,现代广告也像一面镜子,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迁及思维方式的差异。电视广告图像伴随着所有的电视节目进入家庭生活,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角色,这种日常性较至于其他文化实践就更为明显了。广告图像记录着社会物质生活的变化和这种变化的文化意义,它利用业已成型的文化观念把人们从现实生活中带出来,带入到一个图像的世界,又将现实生活中的诉求转移到广告图像创造的平面世界,达到推销产品的目的。

作为广告的创意者,立足于一种文化环境,这个环境中话语支配权在其创作实践过程被实施,即一种不得不接受的、代表了主导阶层利益的意识形态对广告实践过程产生影响。

香港和大陆虽然有着共同的文化历史渊源,但是,由于香港与大陆一直实行的是两种制度,不同的制度形成不同的社会管理系统和证明系统合法性以维护系统运作的意识形态。作为生活在不同体制下的人们,在适应体制的前提下,在接受正统的思想教育为必须的同时,发展每个人所认可的传统、民间传奇和道德故事。正是这种意识形态、生活历史、社会结构、个性发展的不同,构成了大陆和香港不同的广告文化。

二、理论观点

本文主要的理论依据是霍尔的文化循环论。霍尔在其著作《表征》[3]中对文化循环理论作了如下论述:

(1)文化循环理论提出,“文化”生产就是符号生产。文化已经从原来要根据另外一些因素才可得到实体性解释的东西,现在变成了与社会文化基础或社会“深层”文化符码相关的原文化问题。[4]

意义事实上产生于几个不同的情景,并通过几个不同的过程或实践进行循环(文化循环)。意义给我们自己的身份、我们是谁以及我们归入哪类人以一个概念。

(2)意义持续不断地在我们参与的每一次个人及社会的活动中产生出来,并得以交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文化与意义的最具特权的场所。

(3)意义还产生于我们用文化“物”表现自己的意思,利用、消费和占有文化物时,也就是说产生于我们以不同的方式把它们结合进每天的日常定规仪式和实践活动中,以及这种方式给它们以价值和意义之时。

(4)意义还规范和组织我们的行为和实践——意义有助于建立起使社会生活秩序化并得以控制的各种规则、标准和惯例。因此,意义也是那些想要控制和规范他人行为和观念的人试图建立和形成的东西。

三、研究方法

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主要采用电视文本分析方法。从具体文本——图像符号的研究入手,进入电视广告图像意义的生成场所,给这些图像一种理解,这个理解不是对作品要再现的表层观点和目的的重复性的表达,而是把图像的创意当作一个已经被“规范和组织”的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透过图像表层的意义(广告的意图),揭示它在进入到广告文本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即进入到文化循环的过程中,探讨香港、大陆广告图像符号文化的差异。

(二)

一、文化——意识形态差异之比较

意识形态是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意识形态是指建立在某种经济、政治的理论或体系基础上的,或某些阶级特征基础上的各种观念、价值和信仰。用霍尔的话来说,作为意识形态——观念规范和组织我们的行为和实践,包括建立各种规则、标准和惯例,使社会生活秩序化并得以控制的。因此,意义也是那些想要控制和规范他人行为和观念的人试图建立和形成的东西。意识形态不仅组织人们关于现实的观念和形象,而且使人们形成关于自己在社会中的形象认识,并据此在这个世界占领一个位置。即通过意识形态,人们获得一种身份,成为有自己的认识、自己的意志、自己好恶的主体。除了关于自己形象的认识外,意识形态也提供他人的形象。不仅一个人自己的身份是以这种方式形成的,而且意识形态还能勾勒出其他人的身份。[5]

对大陆和香港在各自意识形态形成过程中不同之处进行分析,我们看到:

香港由于长期的殖民统治,英国人将西方的一套行政管理规章制度照搬到香港,加上香港人(中国人)独特的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传统,二者的结合,使英国殖民者在东方的行政管理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同时,香港人也在语言和文化诸方面接收着殖民者的教育,与大陆的中国人形成差距(以与香港语音最接近的广东人比较,香港的语言中多处有英语音译出现,如草莓叫士多啤梨,打球叫打波,警察称作沙展等)。香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形成了即不同于台湾、澳门,也不同于大陆独特的中国人的文化景观,这些景观既可以看作是香港社会——政治、经济、日常生活的具体影像。又是形成香港文化独特性的主要因素。香港学者对香港文化身份的形成及其特点做了如下的分析:

1、香港意识形态的特点

香港人的意识形态的形成颇为复杂,有来自大量的颇为完整和系统的民间传奇、宗教学说,以阐释善恶,印证报应。这些意识形态成份比较成形,有系统的看法和判断,牵涉生活各个层面。各种成份由于牵涉范围和题旨有别,可以并肩而存,互不拖欠。市民按能力、兴趣、机遇和利益各取所需,接纳改良,形成一套或多套个人理解事物原因和行为对错的、较明确可辨的认知和道德地图。[6]

复杂的意识形态形成过程,使香港的市民对政治的兴趣和热情低于大陆的市民。市民社会认定的靠个人努力改变生存状况的价值,形成香港人的生活风格。即香港这个群体经年累积下来的自卫生存姿态是“走精面”、“无执输”、“弱肉强食”等。这些风格更多地见证于香港人到圣安娜“挤提”西饼,地铁车箱空无一人仍然坚持要飞身上车的拼搏精神。这是香港社会的调子和素质(toneandtimbre)。

由于意识形态的非一统化,香港人的日常意识由即时、片断、零散的观念构成。港人日常生活竞争激烈,危机接踵而至,市民守成应变唯有事事拼搏。一些配合、解释和理性化了此类生活经验的意识,变成了民间的智慧,广为流传。能“走精面”和所谓精面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实践的。日常意识来自日常生活实践,又成为日常实践的指南。它们的特征是:实用、自然、浅薄、反方法、通俗。同时也具备认知和道德判断的成分。

2、大陆意识形态的特点

大陆与香港相比较,除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生活传统的一致方面,大陆博大深厚的传统文化和一直实行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以及为了保护这种视社会为优先的制度,建立起的一整套理论和体系,建立起的有效实施这种制度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机构等,结合在一起形成大陆主流文化场域。张扬党的政治理想、目标和价值一直被有效的坚持下来。党和社会确立的一致关系,使得社会优先意识在公共场合被认可。这种认可通过从上至下党的组织和政府机构宣传、落实(政治表现的考核、媒体的宣传、各种会议的传达),潜入到日常生活中,使其作为一种被社会肯定的价值转化成知识,融入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继而成为一种知识体系——意义。这种意义形成过程,“有助于建立起使社会生活秩序化并得以控制的各种规则、标准和惯例”,它“给我们自己的身份、我们是谁以及我们归入哪类人以一个概念”。(霍尔1997年)

大陆市民长期接受着较系统的、政治色彩较浓的观念的影响,这种观念和中国传统价值体系的结合,使大陆人在处理日常事物时,体现出强烈的政治倾向,至少在公共场合。这一套知识和道德地图久而久之成为传统漫游在大陆的文化景观中。因此,这种“意义”对于创造的实践形成控制和规范,显示出了力量和权威。长期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生活的人们,其作为创意的动机和基础获得与这样一种政治、经济知识体系价值取向的一致性,生出别样于香港的广告文化是必然的。

不同的意识形态对广告创意的影响如何呢?

二、文化——意识形态对创意的影响

西方把把文化解释为有权利者和无权利者争夺领导权的场域,这是目前文化研究最有趣的一种潮流[7]。当本文在分析两地广告作品时,从创意的实践中看到优势意识形态如何不着痕迹地获得支配权并被普遍表现的事实。

1、文化差异对“颠覆”[8]的限制

在文化研究者的视野中,一个社会存在着主流文化和亚文化,所谓的亚文化也就是被视为“反文化”的社会现象。[9]作为“反文化”的实践,具体现象有身着奇装异服招摇过市,或表现一种离经叛道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带鼻环、舌环、跳街舞、剃光头、穿破牛仔裤等。总之,这种亚文化对于主流文化而言是一种颠覆性的对抗。电视作为大众文化的主要实践场域,当它将自己置于大众的范畴时,自然会代表大众的利益,表现他们的观念。广告从其诉求对象(这些亚文化的实践者往往是主要的时尚消费者)和创作者本身来讲(广告创作队伍年轻化),与这种亚文化有着直接的经济利益上的联系和一致性。就此而言,电视广告由于与经济的同步发展,较少政治意识的控制,成为亚文化的活跃场所是自然的事情。但是,即使如此,我们仍然看到这种颠覆必须保持对优势意识形态的敏感,必须在其规则下操作。

作者在分析大陆和香港的电视广告图像时发现,尽管广告内容很少涉及到政治意识形态方面意义,但是在具有颠覆性的创意里,却看到了社会政治意识的强弱对创意者颠覆企图的接纳和包容的不同尺度。虽然,这种尺度不是硬性的规定,但是创意者仍然自愿地遵守规则,也就是前面所说的“臣属”[10]于此处。因此,通过对颠覆尺度之差别的分析,可以描述出造成差异的“最具特权的场所”[11]。

区别在于:大陆的颠覆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实现的,也就是说,大陆所谓的颠覆有一个政治的前提是不能越过的,加之在这个政治前提下被培植的思考习惯本身,象是一种警号自动(至少表现为自动)地强调着不能越过的事实。与之相比,香港电视广告在创意上是“自由”的(此处主要针对有无政治意识控制而言),不受束缚,唯新唯奇,不拘理念,想象力出格。

如香港电视关于一家餐厅削价的广告画面:黄昏,僻静的巷道,一位大妈手拎一个提袋行走。突然,一名年轻男子冲到大妈面前抢夺她的提袋,大妈与之争夺并且大声喊人捉强盗。街坊闻讯出来,将强盗制服;一家餐厅大堂内,大妈等人围坐在餐桌旁美餐,个个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从大堂往外看到,刚才的青年人被警察反扣了手,他的脸贴在玻璃上被压得走了形,看着大妈一家人美餐,垂涎不已。这时观众看到的画面是:玻璃窗上一张被压得变了形的脸和这张脸旁边的关于削价的内容。这个广告涉及到三类人:警察——国家政治的象征;市民——被国家保护的对象;小偷——警察、市民的对立面,破坏力量。同时,小偷也是警察存在合理性的证明。广告意义的第一个层面表达了警察捉小偷,警察保护市民的利益这样一个符合主流社会利益的价值观念。第二个层面上,小偷的破坏性消解了,警察的意义被颠覆,小偷和大妈(市民)成了同一类人——到削价餐馆美餐一顿的强烈欲望者。这时候画面的所指转移为对美食的欲望,它给拦路抢劫者一种新的解释:即餐馆的美味食品和价格太诱惑人了,使他不得不用抢劫的手段满足被深深刺激起来的食欲。这样强调抢劫行为的动因,冲淡了抢劫行为本身,使观看者把大妈的美餐与强盗的馋相联系在一起,对抢劫的愤怒也被忽略了。大妈的欲望满足了,另一位与大妈有同样欲望的强盗不仅被捉牢了,捉牢后心思还在吃美餐上,令人生出同情。这时候,抢钱和被警察捉住都没有吃这件事重要了。消费在先,其余不在话下。这种对社会已有制度以及这种制度确定的关系的颠覆性的展示,是通过对强盗的同情取消现实中对与错的判断界限。为了达到突出餐馆的美食和低廉的价格,不惜颠覆事件本身的主要意义,或者说随意间将主要意义消解了——抢东西不再与犯法的有关。

类似的颠覆还可以用另一个“垃圾虫”形象意义先后倒置的例子来说明。在香港清洁运动中,为了配合政府的行动,公益广告设计了一个“垃圾虫”形象。垃圾虫是乱扔垃圾的人制造的:一片草地,经过此处的男男女女随手将吃剩的食物或包装材料扔在草坪上,草坪渐渐从里面凸起,变成一个绿色的可以行走的动物,其身上的垃圾变成一个个红色的凸起的粘状物,垃圾虫蹒跚走出镜头,原来的绿地成了的水泥地。广告的意义不言而喻,垃圾虫是一个被否定的形象。以后,在街头张贴的清洁香港的广告画中,虽然出现了与垃圾虫相对立的形象——清洁龙,但是其影响无法与当年的垃圾虫相比,因此,许多清洁香港的广告还是以垃圾虫为清洁标志:一个绿色底上带有红色块的垃圾虫,头戴一定高筒礼帽,向上摊开双臂,旁边立有垃圾箱。在这样一幅宣传画中,垃圾虫站在中间,作为主角进入清洁香港运动的实践,被清洁的对象这时成了清洁的标志。同一个形象,其意义在介入了时间的因素后,发生了变化。对此,香港的广告人士李悦说:这正是广告宣传中“正不胜邪”的最好例子。[12]

上述两则广告在大陆可以播放吗?

大陆的意识形态以及这种意识形态所维护的政治体系——标准和价值不论是在何种场合,都要维护其严肃性。在大陆的政治意识形态中,法庭、警察代表着国家的尊严和政治的稳定,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生长在大陆这样的文化环境中,人们会自觉遵守这个规则,即使有违规,电视媒体作为的责任也不允许表现这样的颠覆内容。

虽然在大陆人的生活经验中,上述“垃圾虫”反面变到正面的现象会发生。但是,对这种变化表示公开的认可,并由垃圾虫——“邪”告示市民应该清洁香港,“以邪胜正”大反串式的意义颠覆,在一种被养成正反界限分明,不可倒置的大陆政治文化环境里是难以实践的。例如,“红桃K”(补血的药物)曾经登出一则广告:在红桃K形象标志下,写着“呼儿嗨吆······”。它套用了大陆妇孺皆知的歌颂的《东方红》歌曲的句式:“呼儿嗨吆,他()是人民大救星”。这样一个形式被政治化后,意义的转移难以实现。这则广告刊登在一家报纸上,没过多久即被取消了。它违反了政治规则。红桃K广告又恢复到原来的样子(本文后面将再次提起这则广告)。

大陆广告创意对于传统文化意义的颠覆实践生出的是另一种样式。例如有一个跨国航空公司的广告,模拟了孙悟空与太上老君的对话。孙悟空让老君把自己放回到炼丹炉里,因为“家事、国事、单位的事,烦死了。”而老君则笑着指点道:“快快加入××航×日游吧”。这是一个广告版的《西游记》。还有SONY牌walkman广告语更有意思,它把《长恨歌》中的“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改为“天长地久有尽时,此乐绵绵无绝期。”能否由“恨”转“乐”,只看有无walkman。“小糊涂仙”酒广告特意用传统的酒坛子作为广告的背景,让一个身着古装的美女作为广告人物,她眉清目秀,面带微笑,使人想起古人豪饮以及美女为英雄斟酒的情景。[13]

大陆与香港“以邪胜正”似的颠覆的不同处在于:1、这种颠覆的基础还是传统文化(人们熟知的文学作品、典故、成语等),只有对这些文化的内涵有认识和理解,对它的颠覆才生出新的意义来。这种“颠覆”严格讲只能算是“篡改”。香港市民的生活风格中较少有这种文化的因素,因此,这种类型的颠覆意义难以生成。2、意识形态化对大陆人思想的导向较强,如果一种意义表达方式有政治色彩的话,对其的颠覆会受到官方制止,如在在公开场合(媒体)上“邪”与“正”是不会被“颠覆”的。

2、文化差异对隐喻的影响[14]。

在广告创意中隐喻是最具有个人风格的。但是,隐喻的过成也是漫游于社会文化环境中的。

隐喻在香港电视广告图像意义生成中具体表现为夸张、虚构的倾向,这种夸张、虚构建立在一种大惊小怪的反应方式上。前面提到香港人的生活风格中有“大声”“招积”的特点,与广告中的这种风格不谋而合。这类广告在叙述事件常常寻找令人惊讶不已的对应物以解释其目的。效果是强烈刺激观众。如香港一家电视台播放的广告出现了女鬼的形象,以女鬼吓煞人的效果形容手机使用价格骤跌给人们带来的惊讶程度(这则广告后来因为观众的投诉其过于恐怖而被取消)。广告画面:夜静时分,在一处停车场,一位司机正在发动汽车,突然一位身着红色衣裙的女鬼飘然而至,女鬼把脸贴在汽车的玻璃上,其恐怖的表情吓昏了司机。这时候,画面才出现与手机有关的内容。在汉语的词汇中,人们经常使用“见鬼了”来表示对某事发生的不可思议之感觉。但是直接把鬼的形象搬出来时,形象本身的刺激导致的效果,并不只是话语“见鬼了”的感觉。当人们说“见鬼了”时,并没有一个具体的鬼的形象相伴这句话而出现,说这句话既不会吓昏自己也不会吓昏别人。

这一则广告完全符合“新潮、搞怪、难懂、无厘头”[15]的后现代特点,选择女鬼形象出现的效果以对应广告要表达的“价格低至吓死人的程度”的意义,说明在香港广告创意者那里,它们可以归为一类。这种认可体现出了香港生活风格的某些方面。就“鬼”的形象而言,在香港的文化环镜中,“鬼”在人们的“日常定规仪式和实践活动中”[16]没有经历过被彻底批判的实践,鬼的形象没有到过政治的话语系统里。因此,它的出现与大陆相比较而言,是独特的。

大陆文化发展中,有过对迷信的批判,鬼在的话语中又被阶级阵线统统划到人民的对立面,牛鬼蛇神等于了地富反坏右,所以鬼曾经是臭名昭著。通过了对鬼形象的这种认识后,鬼的形象难以归如正面符号类别。在组合一个正面完整意义时,也不会给它留下位置。

接下来分析另一则广告:一位着一袭黑色紧身衣的蒙面女子,脚登旱冰鞋在一家超市的货架之间来往穿梭。一条胳膊前伸,手做削割状。手到之处,物品的价格统统被削价。用女杀手削价,意味着超市的价格削得彻底。电视画面唯有以加强视觉的冲击力,才能引起观众的注意。为达此目的,追求感官刺激不必在意与参照物的相像(对应性)问题,即广告要告诉的意义与它用来表达这个意义的物的出现是否符合已经形成的理解模式,已经不重要了。上述两个广告就是靠画面令人吃惊、不知所云的感觉引起人们的注意,广告要告诉观众的总是最后才出场。当削价的意义出现时,反视广告对削价本身所作的解释——犹如女杀手出现,其形象与杀得狠之行为给人一种过分的感觉——选择的不可思议与组合的出人意料(这也许就是广告希望的效果)。

这两则广告画面的共同特点是观众因为摸不着头脑而产生了注意力,对画面生出的惊讶和广告内容的逻辑关系已经不重要了。如果说这两者之间有逻辑联系的话,就是让杀价能获得如同见到女鬼或女杀手一样的效果。尽管这两种惊讶(杀价、见到女鬼)有质的区别:一是恐怖引起的(女鬼与女杀手形象),一是对购买欲望的刺激。但是在香港广告人的隐喻中,把这两者联系在一起又是自然的,即追求图像效果与效果之间的相似,不是经过思考以后对两者之间意义的认可。不追求画面之间的逻辑性,只在乎对画面的注意力形成香港与大陆广告图像的差异。这样一种现象可以从香港人接收知识习惯的分析中,找到解释。

3、文化差异生成不同的解读习惯

前面提到香港人的生活节奏非常快,即使是空车,也要飞身而上。他们每天要作许多事情,物质的诱惑使他们不得已而为之。阅读文字作品与这种快节奏生活不相适应。这也可以作为香港人喜欢阅读漫画的一个原因。另外,有学者对香港人接收知识教育时状态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香港的现代人读书时经常耳听音乐,眼睛一边看电视,一边读书。在地铁或公共交通车上随处可以看到一边读书,一边打手机的人。就是说香港人自小养成一心二用甚至三用的习惯,因此,大学的课堂也应该创造这样的氛围,以适应学生自小养成的读书习惯,否则他们读不好书。

以上两种解释,为本文提供的答案是:香港大众文化的消费与制造者习惯于对画面连续的逻辑性产生注意力。因为MTV或卡通跳跃闪烁的画面,使人们紧张地跟着变化迅速的电视图象走,每一个画面跳跃闪烁时,吸引住你的眼球就可以了,至于吸引你眼球的物与想利用这个物表征的另一个物之间有没有逻辑上的联系,在这种解读方式中不被注意。当他们仅仅陶醉于那些由众多画面连接闪现的萤幕图像所造成的紧张与观光刺激时,[17]难以把那些形象的所指,连接成为一个有意义的叙述。久而久之,培养起来的对这种跳跃性画面的接收习惯遮掩了逻辑思维的重要性。

大陆在此方面与香港有较大区别。大陆承袭传统的教育方法,对子女从小灌输读书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关于小猫钓鱼的寓言故事十分流传,它告诉儿童三心二意是办不成事情的。加之大陆实行计划生育,家长对子女的成才寄予更大的希望。望子成龙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同时也是一种压力,伴随着一个人求学的全部阶段。年青人被要求苦读书,以应付应试教育,甚至会被要求在开学阶段不看电视等。这种教育的目的养成了阅读文字的习惯,训练了逻辑思维的能力。尤其是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习阶段,针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各种质疑题和思考题,都在训练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

尽管大陆的年轻人也喜欢卡通片,但是尚未达到香港普及程度——除了少年,青年也是漫画族的一员,也许年龄还有上升的趋势。此外,大陆人接受电视图像的历史比香港人晚,也可以作为一种解释的依据。香港在60年代初期就开始做电视广告。大陆在80年代初期购买彩色电视机还需要凭票,电视机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是在80年代中期以后的事情。可以说,“跳跃闪烁”画面对大陆人观看习惯的培养比香港人至少晚了20年。大陆传统的阅读习惯,虽然也受到挑战,与香港的相比较,还是有很大差距。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差距会逐渐消失。

与香港的广告相比,大陆的广告十分注意其画面的逻辑性,如果因为画面本身的说服力受到限制,影响叙述的逻辑性时,就用语言来说明。例如关于“严迪”(一种抗生素)的广告:一位带眼镜,着西装的男士手拿教鞭指着身后写有“严迪”的药盒说:感冒是由大肠内的支原体和因原体······病毒引起的,严迪可以有效地消灭以上各种病毒······这一条广告画面突出的有三点:一是介绍药品的知识分子(这种衣着在公共场合作为知识分子的符号),二是关于病菌的专业术语。三是把这种典型的课堂教学的方式搬上广告屏幕。这三点联系起来产生的意义是:肯定知识分子在大陆知识领域的权威地位。涉及到专业问题时,知识分子有发言的权利,知识分子说的可信。知识分子又是以追根问底为特色的;肯定课堂说教的有效性。希望产生的效果是:这种药的疗效是可信的。

另一条广告为了突出这类意义,一开始就说:全国有多少教授、院士、博士研究生、科学家、学者的研究证明这种药好。尽管广告词的作者并不十分清楚这些头衔哪个大?但他尽可能把社会上对知识分子各种称谓都罗列出来,以显示权威性。

这种说服力主要靠概念——社会上的某种共识讲述一个意义支持,有赖于观众对画面的“良苦用心”的理性解读,而不是靠“闪烁跳跃”的画面吸引观众的眼球。这类广告如果离开了大陆的文化环境,同样令人费解。

(三)

以上分析得出四点结论:

1、意识形态并非一组静态的世界观,而是不断由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日常运作中复制出来的动态社会实践。实践过程也是个体对自身、对其他人与社会关系的认同过程。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在意识形态的管辖下,臣属于它。[18]也就是说,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在运作过程中将人们塑造成符合优势团体利益的意识形态主体。大陆和香港有着同种文化传统(汉语言文化)的血脉,这是两地文化相同的前提。同时,也存在较大差异。政治制度以及与这种政治制度相关的意识形态是这种差异的生产前提。当我们把差别放在文化形态层面寻找原因时,意识形态的差异凸现出来。在有可能对广告创意形成影响的诸多因素:地域差异、语音差异和习俗差异等中,意识形态的差异也最大。

2、在大陆作为意识形态一部分的政治观念由于和国家的行政体制的一致性,使其在意识形态的范畴:价值体系、日常生活观念、行为规范等中处在了支配地位,其他方面都向政治观念自然妥协。

3、这种自然妥协也可以理解为受政治控制,但是这种控制和国家利用政治机构强行控制不同,它主要靠贯穿在大陆泛政治化的话语环境中实现其目的。在这样的话语环境中,任何的文化实践都有一个不可突破的底线——国家的政治目标。

4、随着大陆改革开放政策的继续实施和大陆,政治“向北望”[19],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力量在社会构建过程的不断增加分量,香港、大陆两地政治会逐步沟通、妥协,因此,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有可能减弱。

注释:

[1]《文化帝国主义》第20-30页汤林森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版

[2]同上。

[3]《Representation:culturalrepresentationsandsignifyingpractices》P1-10StuarthallSAGEPublications97

[4]《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第16-17页麦克·费瑟斯通著刘精明译艺林出版社2000年5月版

[5]《文化研究读本》罗钢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

[6]《阅读香港文化》第87-90页吴俊雄等编牛津大学出版社2001年

[7]《电视与当代批评理论》第268-269页RobertCAllen编李天铎译远流出版社1993年版

[8]“颠覆”在此处是指对传统和习惯的反叛。可谓“反其道而行之”。

[9]《文化研究读本》第22-23页罗钢等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电视与当代批评理论》第266-267页RobertCAllen编李天铎译远流出版社1993年版

[11]《Representation:culturalrepresentationsandsignifyingpractices》P1-10StuarthallSAGEPublications97

[12]《广告!广告》第145-146页李悦著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3年版

[13]《为我所用:广告中的文化资源盗用》陶东风《中华读书报》2001年6月3版

[14]隐喻:根据罗兰·巴特的解释,隐喻是指在完整意义的构建过程,在同一类符号(意义相近、相似、相对)中选择一个适合在此处安置的符号的能力。参见《神话——大众文化诠释》p169-176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作者注:由于文化的差异,能够归入同一类的符号也有了差别。

[15]《后现代文化导论》第1-4页康纳著唐维敏译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版

[16]

[17]同上第6-8页

[18]《电视与当代批评理论》第266-267页RobertCAllen编李天铎译远流出版社1993年版

[19]“向北望”中的“北”指大陆,即被港人习惯称谓的“北京政府”。

上一篇: 财政学课程论文 下一篇: 税收成本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