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1 09:51:5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生态园林设计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在进行植物的配置时,注重植物的不同色彩和层次,可以大大提高生态园林的艺术气息,促进生态园林观赏价值不断提高。一般采用不同花色、叶色和高度的植物进行搭配,以体现植物色彩、分层的拼花艺术,保证生态园林景观丰富多彩。例如,黄色的金叶女贞和银杏,红色的红叶李,白色的梨花,冬季的腊梅,下层种植茶花、毛娟、茉莉和月季等,在最下层配置兰花、草本碎花等,可以很好的保持生态园林的景观,使生态园林一年四季富有生机和活力。
1.2植物花叶搭配
在物种的不同品种中,有一类叶色和形态都很漂亮、多变的观赏性植物,因此,在进行生态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时,一定要将观赏花和观赏叶植物相结合,以保证生态园林的景观价值,促进生态园林经济效益不断增长,确保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例如,夏季是绿色、秋季变黄色的银杏,夏季为绿色、秋季变红色的红枫,与月季、桂花等搭配在一起,可以大大延长生态园林的观赏期,提高生态园林的景观价值。
1.3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搭配
材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高度与开花时节等各不一样,将它们搭配在一起,可以有效改善生态园林的绿色景观,使生态园林更加生动、活泼。例如,樱花和、木绣球和美人蕉种植在一起,玉兰、海棠、桂花和牡丹相结合,可以使植物在形态、色泽、寿命等方面保持协调,促进生态系统平衡发展。另外,根据生态园林的规模和设计要求,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水源,尽可能种植本地植物,避免植物长途运输造成植物死亡和气候不适等情况,确保整个生态园林设计的均衡性。
2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的配置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根据植物的生长特性进行配置,避免景观单一、死板等情况出现;二是根据生态园林的规模,合理利用绿地,提高绿色植物的利用效率,遵循生态原则、植物生长原则等进行配置,保证生态园林景观的层次性、色彩性和多样性,以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促进生态系统平衡发展;三是如果出现虫害情况,尽可能采用无污染的方法进行治理,避免土壤受到过多污染,确保植物的正常生长;四是选择本地植物时,尽可能就近运输,避免外来物种给本地植物带来侵害,提高植物的存活率,降低生态园林的建设成本;五是在生态园林设计的植物配置过程中,预留部分面积的绿色草坪,便于人们休憩,提高生态园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人、经济和自然和谐共处;六是生态园林设计中的植物搭配,要尽量与本地的人文、地方特色相结合,以体现城市地域文化特点,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提升生态园林的品位和景观价值,给城市绿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2生态园林设计中的植物的配置
2.1园林设计中植物颜色的运用
在园林设计过程中,各种植物的颜色是植物造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颜色会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体验,从而获得不一样的心理体验。由于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生长特性,在不同的季节往往会导致植物的颜色出现相应的改变,在园林建设过程中,一般都将常绿针叶树的叶色作为园林以及城市绿化过程中的主要色彩,比如石楠、香樟、黄杨、侧柏、柳树等有嫩绿、绿色、银灰绿、黄绿等各种颜色。在园林设计过程中可以运用各种绿色配置出生动的图案。比如,早春时节一般都采用嫩绿的色彩作为植物造景的主要基调,而到深秋时节时一般都采用橙色红色系色彩作为植物造景的基调,加强植物颜色的配置,不仅会丰富园林设计的内容,也能给居民带来更加丰富的视觉体验,从而改变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
2.2加强乡土植物和外来植物的综合运用
加强乡土植物的应用,可以提高植物的存活率,但有的时候会出现植物种类比较单一的现象,因此在园林植物的配置过程中,还应该要加强对外来植物的利用,加强对本土植物和外来植物的双重利用,协调本土植物与外来植物的关系,从而使得植物种类更加丰富,具有更好的生态效果。在园林植物配置之前应该要对园林工程项目现场的土质、环境条件等进行相应的勘察,对土壤具体的理化特性、植物的适应性等方面进行相应的了解,才能在具体的配置过程中根据需要引进更多适合的植物种类,促进植物的存活率不断提高,防止出现植物不适应环境而死亡的情况。
2.3加强对观花树种的利用
观花树种是近年来园林设计过程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植物,观花树种花大而且美丽,是园林植物配置中的一种重要植物源,同时,有些香花植物散发出来的想起还会给人带来更加愉悦的身心体验。比如,在春天开花的白玉兰、紫藤、桃花、金缕梅等,在夏天开花的紫薇、栀子花、槐树等,在秋天开花的桂花、油茶等,在冬天开花的有梅花、山茶等,一年四季中有很多不同的树种可以利用。园林植物配置过程中应该要掌握不同的花相、花色、花期等特征,确保在园林设计中一年四季都有花开,四季都有美景,促进生态园林建设的质量不断提升。
2.4在园林设计过程中加强保健绿地的配置
在园林植物配置过程中要加强对有益的芳香植物的利用,芳香植物用于植物保健绿地的建设时必须保证能散发有益的物质,以进行杀菌和消炎等功,可以治疗人体的各种疾病。比如薰衣草可以使人宁神镇定,缓解神经衰弱;栀子花香可以治疗肝脏的疾病;玫瑰香气可用于杀死葡萄球菌等。另外,加强保健绿地的建设,还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加强园林植物配置过程中的绿地建设,不仅可以为人们的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还能促进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我国地大物博,每一个区域都的地形地势地貌有不尽相同,在设计园林时,完全可以利用地形的优势,将生态美充分的表现出来。我国有些区域的地形本身就是一道景观,在设计园林时如果能够将这道景观有效的融合进去,其生态美体现得就非常明显。设计人员在园林设计时,要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利用一些认为手段,根据地形营造出一种生态与美相结合的环境,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对地形进行艺术化处理时,可以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一切以自然为前提,另一是人工打造意境原则,但是无论使用哪种原则,都不能破坏当地的生态链。一般城市居民都希望能够最大程度的感受到自然,但是又不希望有太多的认为因素,所以设计人员应该将这两个原则有效的融合起来,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地形优势。
2、植物的生态美设计
植物是园林设计中不能缺少的元素,但是也正是因为如此,设计人员往往忽视了植物在园林设计中的最终的价值。在园林设计中,植物既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改善周围的空气质量,不同的植物类型组合在一起就具有一定的生态美,如果能够充分的利用这种美,设计人员在设计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设计效率与质量都能得到保证。每种植物都具有不同的风格,而设计人员的责任就是将这些风格不同的植物融为一体,通过季节的变换来体现其生态美,给人们常去常新的感觉,这样人们也就不会产生厌烦心理。人们在园林中放松心情,陶冶情操。有些地区植物非常有特色,如果能够充分的利用在园林设计中,既能发挥该地区植物的生态价值,也能够体现出该地区园林设计的特色,对传播乡土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所以在设计时,设计人员在选择植物品种时,要将选择重点放在当地,这样既能节省植物运输的成本,充分的显示出该地的风土民情。
3、水景的生态美设计
水体在园林中是最为活跃的构景要素。在现代江南园林理水中,秉承传统的理水观,对水体进行艺术上和自然形态上的塑造与加工,力图符合天然水景的形成机理和尽量模仿天然水景的地貌形态,使水体与环境相协调,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塑造出一个概括、精炼、典雅而又不失其自然形态的山水环境;还需结合现代景观元素,塑造出具有时代特征,梵音现代人的审美要求,满足功能需要,符合环境生态安全并且节约资源、经济适用的作品。在水体景观设计中最终追求的是风景质量、使用功能和生态功能的完美结合,除了追求景观意境美、形式美和自然美以外,还需以追求生态美为目标。
4、园路的生态美设计
园路,是指园林绿地中的道路以及广场等各种铺装地坪,是园林重要的构成元素。它像人体的脉络一样,贯穿着整个园林的交通网络,是联系各个景区和景点的纽带和风景线,是组成园林风景的造景要素。它蜿蜒起伏的曲线,丰富的寓意,精美的图案,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它不仅引导人流、疏导交通,并且将园林绿地空间划成了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功能的一系列空间。园路的规划设计,对园林绿地的整体规划的合理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需要把道路的功能作用和生态美艺术性结合起来精心设计,减少道路对环境的影响,使道路运输系统真正融入自然环境之中,从而建设“生态园路”。
5、园林建筑的生态美设计
建筑是一种实用艺术,它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实用与审美的统一体。作为艺术的建筑,综合了雕塑、绘画等造型艺术的某些特性和功能,取得了特有的形式表现力。园林建筑是创造一个能够欣赏大自然、远离喧嚣的避难所,通过流水、树荫和其他一些材料把房屋的空间组织起来,并赋予其安全感,这样就把自然与建筑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室外空间部分作为室内空间向外延伸的内容,如果建造得成功,它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不仅仅是建筑的一部分,它可以时刻提醒人们同自然界其他生物之间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同自然界之间的联系能够唤醒人们最原始的记忆,因此带给人们的就是健康向上的情绪。它们可以把所有生物最真实的本质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作为人类,我们只是生物界中的一部分。
1.2美化功能。对于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园林可以起到以下作用:一是视觉优化功能,园林在一年四季中呈现出来的五颜六色的景致俱表达着自然之美,是人类所向往,为人类所称赞。二是颐养性情功能,人们身处园林,可以让身体和心理都得到放松,既能释放压力、脱下负担,也能振奋人心、增加快乐。.
1.3吸引人才。一个没有污染、生态环境良好的城市,体现着它较高的现代文明程度和良好的城市形象,对现代的人才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园林建设不但在生态环境的改善方面起到关键作用,也在城市的现代市场经济竞争中起到巨大作用。
1.4带动旅游发展。在很多城市,旅游业创造的收益占社会总收益的比重已经不容小觑。园林本身是人工和天然的结合,在城市中又起到改善环境和美化城市造型的功能,因此,园林建设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
2、园林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2.1认识不足。一直以来,园林建设在社会各行业中被认为是辅产业。园林被认为排队到了比较靠后的位置,发展需要的资金、资源无法满足,使其发展过程受到严重阻碍。
2.2规划偏误。长期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人为的压制园林景观的空间,导致园林分布地支离破碎、各自为政、不成系统,使其失去了优化环境和美化城市的功效。有的城市甚至不切实际地一味模仿,引进欧式草地,最后使资源大量浪费,城市环境和景观质量不升反降。
2.3管理水平有限。园林行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少,素质不高,行业内严重缺乏熟悉技术的员工,管理系统没有法度、制度混乱,因此,园林的建设和日常维护就变得困难重重。
2.4缺乏现代内涵。国内许多城市的园林建设破坏了原来的生态系统,使园林系统的功效大打折扣。园林的建设没有融人人文元素,没有体现出城市的精神内涵。
3、加快园林建设,促进城市生态经济发展
3.1提高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园林经济重要性的认识
需要对园林行业进行重组,让文化、旅游、生态、城建、餐饮和环境保护等功能融入到园林行业当中,使其更具有综合性和包容性。此外,还要通过媒体宣传园林对提升环境质量、催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努力引进人财资源,并让社会全体参与到这一进程当中。
3.2合理应用市场经济理论原理
园林的功能由过去单纯的欣赏娱乐功能向环境、生态、经济综合功能转变,园林景观的空间构成也由过去的相对独立走向逐步统一。为适应新形势,还要确立园林产品的市场意识,把园林用市场化的方式经营,使其功能更为明显和有效。与此同时,我们要在保证传统的前提上,利用新技术并借鉴西方国家经验,通过不断地的创新举措,保持并增进园林的环境和社会生命力。中国古典园028林艺术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也应为现代园林建设所借鉴。
3.3城市生态经济建设切忌一味模仿
城市生态经济建设,不能不切实际、不考虑当地实际情况地模仿先进典型案例,应该从当地情况出发,以当地自然和人文因素为基础,合理发展当地的生态经济,使城市的生态经济发挥出最大功效并最好的突出当地特色,打造城市名片。我国北方的大连、济南等城市的生态经济建设,就很好地体现了当地特有的风采。
3.4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和建设人才队伍
现代园林是一个涉及管理、建筑、环保等多种不同领域知识的系统,并不是单纯的传统园林能够解决,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园林行业的人才结构和人才培训机制必须进行深入的改革。另外。在制度方面,规模经济的专业化原则适用于园林系统的运行,这种方法可以降低成本和增加技术的可继承性。
3.5借鉴国外先进理论与经验
在结合当地实际、实事求是的前提下,借鉴国外的经验和理论将非常有益和有效。国外的园林建设经过几百年发展未曾中断,积累了大量成熟并有效的经验和理论,国内城市应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合理植入国外先进理念和模式,以促进园林的发展完善和生态经济的有效发展。
1.1水资源影响分析“水是生命的源泉”,其不仅是对人类而言,对于动植物也有着相同的意义。在园林建设中,主要会对水产生三类影响:一是坚持水消耗,在水设计和植被种植中,都会消耗大量的水资源,而在道路、建筑和景观建设中,也会有所消耗,当水资源取自地表水时,应在设计上有效的预算消耗量,并根据地表水流量选择城市供水管道,以免破坏园林水源;二是维持水消耗,园林在正式使用后,也需要一定的水源,如植被灌溉,工作用水等,设计师也应对此进行核算,保障园林自然水源的充足,在没有自然水源的情况下,可采用循环方式利用水设计;三是水污染,地表水自然水源或水设计极有可能遭到污染,特别是游客使用中的垃圾等,而水设计的死水也会在一定时间后,随着污染和微生物的繁殖,已经无法用于净化园林,甚至对周边植被将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因此,应有效的设计水污染解决方案,定时更换死水,并采取积极的方式引导游客,以免造成人为污染等状况。
1.2周边环境影响分析园林除了本身能够提供优质环境外,还应该对城市作出贡献。周边环境主要包括水、大气、土壤和声等几个方面,如在针对除尘、御风等方面,多采用乔木。再如灌木类植物,能够有效的减少水土流失状况,保持土壤水分充足。以往我国北方城市大量采用杨树,但是春季会产生大量的杨树,对城市卫生有着不良的影响。因此,在园林设计时,无论是植物还是建筑景观,都应该充分考虑到当地的现状状况,采取相对应的解决方式,如无法积极改善周边环境,则以降低环境不利影响为先决条件。
1.3生物多样性目前园林在设计中,主要采取地被植物,以多种植物组合种植,既提升了园林的美观性,同时也能够丰富园林植物,而在植物的选择上,应该避免出现竞争问题,因此需要根据植物品种有效的搭配。同时要考虑植物对动物的影响,必须在原有生态结构中,增添相应的植被。动物引入时,则需进行充分的理论研究后才可以执行。
2城市园林设计中生态效应的优化建议
城市园林无论进行任何的设计,都会对生态结构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而通常所采取的方式为抵消,以积极影响抵消负面影响,但是对于生态环境而言,不可逆的破坏是积极影响所难以弥补的,因此在本章节着重于减少负面影响,并将积极影响引入到自然规则,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自然的平衡。
2.1节约利用水资源我国虽然有着引以为傲的数条大江,但是由于人口基数的庞大,水资源仍旧十分困乏,特别是对于西北地区,常年干旱少雨,饮用水资源都将成为问题,再以大量的水源建设和维护园林,显然难以达成园林生态效应改善城市的初衷。因此,需要采取适当的方式,有效的节约用水,并将部分水循环利用,如水设计水用于植被浇灌等。同时可以采取科技结合的方式,如地下集雨、雨水回用等,尽可能的提升水使用效率,已达成节约和改善城市环境的目的。
2.2改善周边环境质量园林对于环境的影响相对角度,不能够一概而论,具体内容如下:
(1)水环境园林的水设计一般包括两类,一是天然水引用;二是灌水设计。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达成理想中的景观。而水的存在,还能够降低园林内污染,降低植物养护成本等,就我国园林水设计的普遍状况,本文建议采用UXO系统,以景观水作为园林中心,实现园林的综合环境管理,该管理方式还能够保证水质,因此也可以引入鱼类、两栖动物等生物,已达成水资源内部生态平衡。
(2)大气环境通过植被调节大气环境是园林建设的主要目的之一。选择最为适合的植被,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地域适应性,需要根据地理位置、水资源、气候状况等因素,筛选出适合的植物类型;二是尽可能的选择乔木,首先是乔木高大,吸收二氧化碳能力较强,同时能够通过巨大的树冠产生更多的氧气,相比而言,杨树、松树、柏树等有所不及。而上文中所述,乔木还能够当分和除尘,对于环境污染城市将具有更好的效果。
(3)声环境城市噪音问题一直以来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城市化进程必然会出现噪音,从源头抓起无意是阻挡了人类进步的脚步。在这样的状况下,最好的方式便只有采取消音,而植物则有着较好的消音效果,特别是由多种植物组成的树墙,效果最为出众。
2.3保护生物多样性除了保证陆地上植物和动物的多样性外,也应该考虑到水中的植物和动物,虽然水植物、鱼类和两栖动物难以直接提升园林的美观程度,但是能够吸引大量的鸟类入住,在引入量极少的情况下,由自然机理实现新的生态平衡结构。
植物作为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给生态风景园林造就一种生机感。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风景园林已经成为未来园林的发展方向。通过乔木、灌木、花草等各种素材,利用艺术手法,可以实现园林风景建设,体现植物本身的美,改善周围生态环境,展现自然美感,提升欣赏价值。
1植物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功能
1.1调节空气
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改善空气质量,通过释放的水蒸气来调节温度,增加湿度,使得空气变得清新。作为生态园林建设当中的主要植物,在绿地率较高的地区,人们会感觉空气清新,精神抖擞,这与绿化植物释放出的氧气和水蒸气有关,相关调查显示,绿化地区相比于未绿化地区,空气湿度要高出15%~20%。
1.2改造城市生态气候
植物不仅可以调节周边的空气,对于当地的气候也有一定的影响。调查显示,在绿地率较高的地区,人们中暑的几率要远远低于未绿化的地区,虽然在夏季这种差别不明显,但是到了冬季两者的温度差异可以达到10℃左右。另外,城市热岛效应对于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人们更加关注城市的生态园林建设,因此对生态园林植物进行合理配置,发挥冬暖夏凉的作用,对于调节改善城市气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3减少城市噪音
目前城市的噪音污染十分严重,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研究表明,当人们长期处于噪音环境时,就会感到身心疲惫,精神萎靡,表现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各种症状,但是一些高大、浓密的植物会将这些噪音有效隔离开来。研究表明,具有较好树木覆盖的地区,噪音强度会减少5倍以上翻。因此,城市生态风景园林的植物对于减少城市噪音具有很好的作用。
1.4促进小型生态系统构建
植物间合理地搭配,能促进彼此的生长,形成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在城市生态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种类的搭配显得十分关键,通过错落有致的植物搭配,以及他们之间彼此的小气候、土壤、水分和养分的作用,在相互竞争中彼此作用,相互适应,从而有选择地形成小群体。研究表明,多种复杂的植物群落构成比单一的种类生长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生存能力,能促进小型园林生态系统的建设。此外,城市生态风景园林可以调节气候,净化空气,通过种植植物来完善食物链等,能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
2园林设计时植物的配置方式
2.1植物的色彩搭配
园林设计时,植物的色彩搭配包括单色应用、双色配合、多色配合和类似色配合等4个方面。单色应用主要用于大面积的园林设计,能形成大色块的景观,但是往往会显得较为单调。双色配合主要是补色配合,比如红和绿这种鲜明的对比色,此外邻补色配合也能得到较为活跃的色彩效果,比如黄色和大红色。多色配合往往会带给人们一种欢快、活泼的感觉,例如节日期间各种颜色花卉的搭配能创造出祥和、欢快的节日氛围。类似色配合主要应用与园林设计时空间的过度,给人带来柔和、安静的感觉,没有明显的对比变化。比如有的花坛色彩由内向外依次展开,具有层次感和节奏感。
2.2植物季相搭配
植物在四季的变化中叶、花、果的色彩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而颜色的转变,使得园林有较好的观赏价值。园林植物利用季相来充分的配置,体现植物色彩变化,提升园林艺术作用。例如北方和南方相比,春季较晚而秋季相对较早,因此气候的变化也会影响植物色彩的变化,而且即使同一地区色彩的变化也会出现不同,比如低温或者少雨会影响花木的生长和开花。在园林植物中增强季节感会有特殊的艺术效果,例如春季的山花烂漫、秋季的硕果累累等。在目前的局部景区往往突出一个或者两个季节,常常采用单一或者少量的植物种类,为了避免某个时期的枯萎,可以增加绿色草木来延长观赏期。
2.3观花和观叶植物相结合
在花木配置时可以增加一些颜色鲜艳,对比较为明显的植物,比如红色的枫叶,黄色的银杏等,这些植物作为景观植物能增加观赏的色彩,十分适合植物造景。此外,树木与开花植物相结合,不仅能延长观赏的期限,还能增加景色的层次感。四季常绿的植物也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颜色翠绿的植物可以和较大的植物相互配合,来增加观赏效果。
2.4配置层次相和谐
植物之间的配合一定要遵循不同的层次感和颜色搭配,比如将不同形态、颜色大小的花木组合在一起,能使植物景观的色彩更加清晰,搭配更加和谐。组合的高低可以依据不同的形式而定,最主要是体现层次感,避免杂乱无章,展现和谐的美感。比如高度为1m的红橙木球、2.5m的朱瑾、4.5m的黄槐和8m的秋枫进行组合会得到很好的效果。
3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艺术手法
3.1对比和衬托
由于植物形态不一,在实践当中要应用植物不同的特点来衬托出园林的美感,在树木之间相互搭配时,一定要注意协调,最大限度地避免颜色和高低差异所造成的破坏感,从而避免影响整体园林设计美感。一方面要利用色彩大小差异表现出强烈的对比感,另一方面通过增加绿色植物的数量来完善和衬托出景观的主体效果。
3.2动势和均衡
由于植物具有各自的形态,有的植物形态比较规则,而有的却较为随意,因此在植物配置时,一定要注意植物之间相互的协调,包括形态、大小、颜色等。此外,在合理配置的基础上,也要同时重视植物的长势和发展趋势,有可能因为植物的生长周期不同造成配置的不平衡,产生不和谐现象。
3.3层次和背景
生态园林风景设计中植物的搭配尽量避免单调,利用乔木、灌木、花卉等多种植物来进行多层次的配置,可以使得整个景观更加的丰满。一般背景树要高于前景树,在配置时前景和背景产生较大的差异,体现和衬托出强烈的对比效果。
4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应注意的问题
4.1植物选择要因地制宜
在生态景观园林实际中,植物的选择一定要注意当地的土壤、气候、水源和季节变化等基础条件,在植物选择时,要按照不同的生长习性和季节来选择植物配置,遵循植物生长的基本规律,严格人工控制,尽量减少由于运输、栽植而导致的植物死亡现象,还要避免引进造成人体过敏的植物。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4.2设计要注重季节因素
建设生态园林以植物造景为主,木本植物为骨干的生物群,由乔木、灌木、草本、低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综合而成的微观人工植物群落,又包括植物的相互联系的生态网络,涵盖了宏观城市系统,发挥了吸碳吐氧、调节温度与湿度、消噪除尘、杀菌保健、吸收有害气体、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发挥绿地水循环、防震避灾等生态功能。
二、园林规划设计
(一)园林绿化应考虑绿化的功能
不论是厂区绿化、校园环境、公园绿化,还是街道绿化,其主要功能均不同。
(二)提高园林绿化的艺术品味
高品味的园林绿化是一幅美丽的立体图画,不仅有点线面的合理运用,还要有四季特色的变化,它是巧夺天工的人造大自然的再现,使人在其中有融于大自然之感,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三)应有历史文化内涵
将自然与历史文化紧密联系,是人造景点应注意的,能否画龙点睛,使历史人文景观与周围环境或其他方面协调,并符合人们的审美情操及心理要求,要经充分论证才有说服力,被人们所接受,景点宜恰到好处,忌贪多、太杂。
(四)对短中长期各项绿化指标进行认真计算
包括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率、立体绿量、多层次植物配置、保持水土、有效地吸收有害气体及灰尘和是否符合生态效益等。只有这样才能决定是选择单一的草坪还是乔灌木与林下草坪相结合,避免盲目追求草坪的现象,使草坪与树林相得益彰。
(五)树种选择的论证
实践证明,以什么树作主体,配置什么树都有讲究。我们见过用小叶黄杨作马尼拉草坪镶边最后全被吃掉,小叶女贞绿化草甲壳虫大暴发难以根除,红花酢浆草与樟树相互加重红蜘蛛的危害,一种树比另一种生长快最后另一种树被挤占,外来树种完全取代乡土树种等配置不当的现象。不同植物在一起要考虑相互间的生长速度、影响能力、阴阳性,观花、果、叶的树如何映树,病虫害的交叉性,同种树的连片与分隔的统一,病虫害防治的难易程度,耐湿耐旱性等都是选择树种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乡土树种生命力、适应性强,能有效地防止病虫害大暴发,常绿与落叶树分隔能有效地阻止病虫害的蔓延,林下植草比单一林地或草地更能有效利用光能及保持水土。
(六)科学估算园林绿化的建设成本及管理费用
不同设计方案的园林绿化,建设成本和维护管理费用不尽相同,很多本是比较好的规划设计,由于建设成本和建成后维护管理费用超过单位经济实力,只有低水平维护,最后观赏效果不理想,很多应有的功能丧失,有的草坪被杂草挤占,绿化带太多难以很好修剪,蛀茎害虫易危害难以防治等,很多中小城市的运动场也按高标准建植草坪,不管是建坪费用还是将来维护费用都跟不上,最后仍达不到高水平运动场地的要求。我们近几年的经验是既发展一部分高档次、管理要求高的绿化景点,也积极探索大众化、低成本、低维护费的绿化方法,并不断推广,得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在设计时对植物根据性状的合理选用,论证其管理费用高低,有利于绿化单位更好地达到绿化效果。
三、园林设计的可更改性
经过充分论证的设计,并非十全十美,或无可辩驳不可更改的,应该留有选择余地,同时尽管原理相同,不同人的风格也不同,形式也有差异,都有可行之处。自己的设计尽管经过论证,亦难免有忽视或不当之处,将自己的设计方案及论证拿出来供建设单位及同行研究,对其进行修改、补充、删除,吸收别人合理的意见,最后尽可能地完善设计方案,在实施中还能达到具有可操作性的理想效果。这既给别人以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使用单位能一目了然各项指标要求,也使自己的设计水平得到提高。
总之,对园林设计论证应加强其管理,规范其内容,使其制度化,与设计一同受到重视,相互结合,有效地对设计形成补充,完善设计工作,保证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生态主义的设计早已不是停留在论文或图纸上的空谈,也不再是少数设计师的实验,生态主义已经成为风景园林设计师内在的和本质的思考。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发展可持续的处理技术等思想贯穿于风景园林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始终。在设计中对生态的追求已经与对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有时甚至超越了后两者,占据了首要位置。生态学思想的引入,使风景园林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发生了重大转变,也大大影响甚至改变了风景园林的形象。风景园林设计不再停留在花园设计的狭小天地,它开始介入更为广泛的环境设计领域,体现了浓厚的生态理念。
一、生物多样性原理
生物多样性理论不仅反映了群落或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均匀度等,也反映了群落的动态结构与稳定性,以及不同的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城市中的生境条件比较恶劣,环境资源比较匾乏,物种通过本身一系列的相应变化来增加自己的适合度,以充分利用有限的环境资源,从而保持系统的稳定。群落中物种多样性尤其是遗传多样性越高,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就越强,群落抗干扰的能力和维系自身动态平衡的能力也就越强。景观生态学中强调景观的异质性可提高物种总体共存的潜在机会。因此在现代风景园林的构建过程中以生物多样性原理为指导是其最基本的前提。
二、生态位原理
生态位理论已在种间关系、种的多样性、种群进化、群落结构、群演替以及环境梯度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生态位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有格林尼尔的“生境生态位”;埃尔顿的“功能生态位”;哈奇森的“超体积生态位”。在这里我们主要引用马世骏的生态位概念: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配,实际上取决于植物生态位的配置,这直接关系到园林绿地系统景观审美价值的高低和综合功能的发挥。
在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学习性与生态环境条件,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合理地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或种内的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于种间互补,既充分利用光、温、水、气及养分等环境资源,又保证了群落和景观的稳定性。
三、互惠共生原理
互惠共生又称互利共生,是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赖、相互共存、双方获利。如地衣即是藻与菌的结合体,豆科、兰科、杜鹃花科、龙胆科中的不少植物都有与真菌共生的例子:一些植物种类的分泌物对加一些植物和生长发育是有利的,如黑接骨木对云杉根的分布有利,皂英、白蜡与九里香等在一起生长时,互相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另外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则对其他植物的生长不利,如胡桃能分泌一种叫胡桃醒的物质,它能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因此在胡桃树下的土表层中一般是没有其他植物的;其它如:丁香、洋槐、薄荷、月桂、稠李、风信子等都会分泌一些不利于其他植物生长的物质,在园林中的植物配植时胡桃与苹果、松树与云杉、白桦与松树等都不宜种在一起,森林群落林下蕨类植物狗脊和里白则对大多数其他植物幼苗的生长发育不利。在生态园林建设过程中应用植物间的这种相互关系,能有效地促进群落的稳定。
四、生态平衡原理
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其含意是指处于顶极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此时系统内部的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与协调,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相对平衡,系统的整体效益最佳。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中,强调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布局形式与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海湖泊水系的协调以及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着眼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绿地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近年来,我国不少城市己开始了城郊结合、森林与园林结合、扩大城市绿地面积走生态园林建设的道路,如上海、北京、合肥、南京、深圳、厦门等。
一、园林设计语言的本土化含义
设计语言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指设计学科内,如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工业设计等领域中的语言系统,它与建筑语言和园林语言中的“语言”是等同的范畴。有的主张“把设计学看作一门形式语言学,设计就具有了可解读性、可传递性、可归纳性和可演绎性”。在探讨建筑是否是语言的命题中,有的研究认为建筑语言是一种类语言,因为它作为一种视觉形象语言,缺乏语言结构中的声音外壳―语音要素。而美国景观学者安妮•W•斯帕恩却认为景观是语言,有语言的所有特征。
园林的本土化有两种含义:第一种含义指功能、材料和技术等方面的本土化;第二种含义指园林形象和样式方面的本土化,即论文研究的园林设计语言的本土化。园林设计语言的本土化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延续本国的园林设计语言的传统,即以某些方式延续传统园林设计语言,使之适应新的时代需求;二是使西方现代园林设计语言与中国的地域性特征相结合,实现其在中国的本土化,从而使西方现代园林设计语言在中国的运用形式趋于理性化。
二、 园林设计语言的特征
2.1整合特征
园林与绘画、雕塑虽然都可归于与视觉信息符号系统相关联的造型艺术,但“园林”与“架上艺术”的绘画和雕塑不同,园林是一种空间艺术,是空间中各要素整合的结果。园林设计语言的整合是在不同层面、不同系统中逐步完成的,一般来说,首先要从空间结构的层面上,在结构语言系统中进行运作;进而在景物的层面上考虑形态语言系统与结构语言系统的叠合;最后,利用意境语言系统强化实景,暗示虚景,在整体的高度上进一步提高作品的层次。
2.2动态特征
园林设计语言与建筑语言相比最大的特征就在于其随时间的推移而出现动态的变化。绝大部分建筑一旦建成便基本呈现出这个作品的终结形态,在使用期限内可能会出现材质的老化、褪色等现象,但形态不会发生变化。而园林中的植被、水体等造景要素会随着季节的更替出现出动态变化。水体会随着枯水期、丰水期的更替出现水位的升降。植物的花、叶产生的季相变化,对园林的空间界面的色彩、形态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植物的生长,尽管经历时间较长,也会逐步改变空间的比例、围合程度。因此,园林设计语言具有动态的特征,这一特征使园林具有独特的魅力,却也增加了设计难度。为此,有的设计师使用一些树形比较规矩、并在生长的过程中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形态的树种,以达到某种预期的效果。
2.3模糊特征
在现实世界中,有许多对事物描绘的界限是不清晰的、不确定的,甚至是很模糊的,用园林设计语言来表达创意也是如此。园林设计语言毕竟不是人类的交际语言,不同的观看者会有不同的理解。这一点与建筑语言类似,“建筑作为一个视觉语言符号系统,它不是直接、明白无误地向人们诉说(陈述)什么。这点很像无标题音乐,如A大调或e小调钢琴奏鸣曲。因此,含蓄性(只可意会,不能言传)是建筑语言符号学的一个特点。”园林设计语言的模糊特征给游人对它的理解提供了比较大的想象空间,即使是带有某种隐喻,游人也可以不予理会而展开想象。园林设计语言的模糊特征往往也给游人带来了难读难懂的困惑,只有当设计者或评论家以语言或文字对作品予以引导和介绍时,游人才有可能去逐步领会。古代造园家在园林意境过于含蓄,景意用典比较深奥时,便用匾额对联、石刻题咏飞景石题名等形式来点景,达到为游人暗示指迷解惑的目的。
三、中国当代园林设计语言的本土化策略
3.1传统园林是中国现代园林发展的基础
3.1.1传统园林是一个开放、包容的体系
尽管不少观点认为中国传统园林思想陈旧,形式僵化,不适于今天的社会环境,只有文物保护价值而没有发展利用价值。这实际上是一种狭义的理解,没有认识到传统园林是一个开放、包容的体系。
首先,中国传统园林不是静止,而是变化发展的。中国园林体系建立在中国儒、道、佛的思想基础之上,推崇“中和”,不求激烈的变革,但它不是完全不变,而是处在渐变之中,渐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则有突变。比如,良岳突破秦汉以来宫苑“一池三山”的规范,把诗情画意移入园林,以典型、概括的山水为创作为素材,在中国园林史上是一大转折。清末的私家园林在在清末公共园林的影响下,出现了私园向公众开放的现象,也说明传统园林是变化发展的。
其次,中国传统园林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传统园林既有独立性而又不是凝固不变的体系,它能够与别的体系沟通与交流,能够吸引别人的长处来丰富自己。比如,中国传统园林就从山水诗词、山水绘画及其理论中获得了很大的启发,还有许多外来艺术形式也对中国园林产生过深刻的影响。钱溪梅在《履园丛话》中说:“造园如做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传统不只教会人们模仿,也教会人们创造。
3.1.2传统园林注重的是一种态度
中国的传统园林就其本质而言,是文化而非技术,是实现中国人性情的教化,是培养中国人的美学素养、文学素养和自然鉴赏力的教化。其价值要比某一门单一的技术,某些纯粹的谋生手段重要的多。元代画家倪攒的《容膝斋图》,“一张典型山水画,上段远山,一片寒林,中段池水倪氏总是留白的,近处几棵老树,树下有亭,极简的四根柱子,很细,几乎没有什么重量,顶为茅草,这也是典型的中国园林格局”。《容膝斋图》的意思是如果人可以生活在如画界内的场景中画家宁可让房子小到只能放下自己的膝盖。这正是古代造园师的一种情趣,一种态度。文征明为拙政园做的那一组图至今仍镌刻在园内长廊墙上,与拙政园的壮大宽阔,屋宇错杂精致相比文征明笔下的拙政园只是些朴野的竹篱、茅舍。
3.2地域性园林是生态园林、节约型园林的理想形态
随着俞孔坚、王向荣、孔祥伟、朱建宁等专家教授多年来的研究,生态园林、节约型园林、地域性园林三者在文化问题及美学问题上已经获得了统一:三者的视觉形态最终以地域性园林为外在表现。
3.2.1核心理念的统一
地域性园林在理论上的核心是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延续。1986年,美国学者德伯里 (H.J.DeBlij)认为“文化景观包括人类对自然景观的所有可以辨认的改变,包括对地球表面及生物圈的种种改变”。澳大利亚学者泰勒 (Ken Taylor)提出:我们周边的景观都是人们居住过、改造过并随时间变化的,这些身边的日常景观都可以称为文化景观,它们是人类干涉自然后留下的成果,也是人类活动、人类价值和意识形态的记录。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奠基人李旭旦教授认为,“文化景观是地球表面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可见,“解读‘文化景观’是理解地域上曾经和正在生活的人们如何生存和改造世界的一种途径”。文化景观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完全没有人类足迹涉足的自然景观已经很少了,大多数自然景观都可以纳入这一概念。因此,地域性园林关注的对象与节约型园林、生态园林是一致的。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全世界中最早在大城市建立自然式园林的要数中国的杭州西湖了,大约在公元9世纪,其已是一个周的首府了,到了12世纪,其更是成为了南宋的国都,西湖的面积更是达到了最高,成为了一个半人工半自然的大园林。后来在西方经历了工业革命之后,提出了最适合人类居住的理想现代城市并不是高层建筑密集的诸如纽约、东京等之类的大城市,而是生态自然的园林城市,这些不可不说有一部分借鉴于中国。对于我国来说,城市存在的问题也较为严峻,污染严重,所以在建设生态自然型的园林城市方面仍需努力,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建设适合现代人居住的现代园林城市。
一、生态园林型城市的概念及理念
生态园林城市强调的重点是人与城市、自然与社会、现在与将来的互相影响与依赖共存,现今对于生态园林型城市的概念定义为“大园林”,其出发点在于保护、建设与完善现代城市大环境的基础之上,来追求城市与自然和平相处,以此来实现对于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对于生态园林型城市来说,其要求体现在经济的繁荣发展、市民精神与物资都能得到满足、日常生活便捷以及城市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分布构造合理,相辅相成,人与自然界的动植物等和谐相处,互利共存。而其特征主要体现在城市环境的改变之上,风清水净,山水与楼台相映成趣,到处绿荫掩映鸟语花香,人类生存在充满诗情画意生机勃勃的现代城市中。生态园林的主要理念在于创造出具有多样性的自然生态环境,其追求的主旨在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从而使得人们在和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学会享受自然,体会其带来的乐趣,同时也认识得到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
二、生态型城市园林规划原则与特点
1、生态园林型城市景观规划原则
对于建设生态园林型城市来说,只是建设绿地是远远不够的,对于景观的规划主要遵循三个原则,其一是尊重自然,以人为本。其具体内容是指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处理好环境的保护、利用、改造和恢复之间的关系,早保护生态自然的前提下,利用周边自然环境,合理的规划自然景观与经济政策的制定开发,避免出现为了增长经济而过度开发破坏环境的现象,保证城市的生态系统正常运行。其二是城乡一体,景观分区。利用景观生态学的相关方法,将城市绿地建设与国土绿色的大背景联系起来,将城市景观进行规划、设计与管理,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系统,同时也要根据自然环境的条件,将景观分区处理,从而形成各具特点的自然文化景观。其三是森林围城,经济绿地。具体是指在城市周围或内部大量进行绿化,使城市溶解在在自然之中,同时在规划过程中也要注意经济建设的问题,合理的利用土地,促进经济建设和环境之间的融合,以环境带动经济,再由经济来加强环境的保护。
2、生态型城市园林景观规划的特点
城市园林建设要达到花园式的熊爱国,其在规划的过程中应该具备几个基本的特点:一是宽厚的绿化网络;二是丰富的园林景观。对于前者而言,其具体表现在城市的街道绿化方面,众所周知街道绿化对于城市园林建设的意义重大,其宽度需要占到街道总宽度的32%以上,同时还要结合相关的临街居民区,以此来形成宽厚的绿化网络,并由此延伸出去,净化市区的空气质量减少污染物带来的危害,提高道路因为绿化而带来的生态效应。后者则是讲究园林景观的美观度,植物是现代园林的主要组成部分,根据其色调对比与高低错落、迹象变化等等一些特点将多样化的植物进行艺术组合,从而形成极具观赏性的园林景观,因地制宜,保护自然景观的同时也要利用周边的环境,创造出具有情趣的生活环境。
三、建设生态园林型城市的具体措施
1、设计好城市园林景观
园林设计实质上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内,利用园林技术和相关的工程技术,来对其进行地形改造或是栽种植物,并合理的建造建筑和布置园林,从而创建出美好的自然环境,因此,园林景观的设计直接关系到其美观度。一般来说,园林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是“适合”。所谓“适合”有两层意思,一是因地制宜设计景观;二是设计的园林适合于服务对象。除此之外,需要考虑的还有“经济“的问题,事实上因地制宜的设计景观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资金的投入,也能解决一部分的经济问题,对于经济问题来说其宗旨在于花少钱做好事。最后还要注意的问题是最大限度实现“美观”,也就是在园林的布局、造景方面达到艺术的水准。在这三个问题中,相较而言“美观”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但是这三者也存在着相关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只注意园林的“经济、适用”而不考虑园林的观赏性,就会降低园林的艺术性,失去对服务对象的吸引力,但是若是只注意“美观”,而不考虑“经济”和“适用”的问题,就会因为缺乏经济基础而使得设计成为纸上谈兵。随意对于园林设计者来说,要在参考“经济”和“适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进行“美观”,从而创造出理想的园林景观设计作品。
2、利用生态学的观点建设城市园林
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学者们基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而提出了利用生态环境科学来进行城市环境建设的观点,从宏观上做到人类环境的改造,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景观生态与环境美学的相关理论逐渐现出雏形,这里园林绿色被当做城市环境改善的重要方法之一,基于此,对于现代城市的园林景观的设计规划等都要以生态学的相关原理来作为依据,从而达到建设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的目的。使得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城市的园林化与花园化。
总而言之,因为人口的日渐密集、工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交通的拥挤和环境的日益恶化,城市的生态系统打破了原有的平衡。因此,为了是受到破坏的城市生态系统得到恢复与改善,从而建造宁静、舒适美好的生存空间。目前而言,世界上公认的改善环境的做好办法是利用生态学的观点和相关途径来对城市园林进行规划与设计建设,从城市环境的质量问题出发,基于现代园林型城市的规划原则与设计特点,实现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前景,为人们的生活环境提供最好的保证。
参考文献:
[1]王如松;城乡生态建设的三大理论支柱——复合生态 循环经济 生态文化[A];生态安全与生态建设——中国科协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官群智;基于生态理念下的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建设[J];广东建材;2009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