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德育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01 09:52:0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职德育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职德育论文

篇(1)

二、运用榜样示范法,培养学生自信的优良品质

社会的变迁使得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现在家庭离婚率大幅度上升,父母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由此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往往是学校中的双差生,父母离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打破了他们的心理上和感情上的平衡,因而也容易带来他们行为上的偏差。走进中职学校后,学生往往表现为对环境缺乏安全感,对老师和同学不信任,对自已没有正确评价,对前途丧失信心。那么做为一名中职德育教师,如何培养学生自信的优良品质呢?首先从点滴小事做起,给学生树立榜样。2010年8月新生入学之际,了解到班级中有11人来自单亲家庭。我当时的心情特别沉重,一直在不停的思考着如何给学生上好入学的第一堂课,正好入学第一周是封闭军训,我想这应该是个好机会。军训的第一天,仅有两名同学没有叫苦请假,其他同学都有偷懒现象。我抓住时机利用晚上总结军训情况时,大肆表扬了这两位同学,并奖励给他们一人一个苹果。第二天,情况有了变化,整个一天都没有一个人跟我请假休息。一周下来,成为全校唯一没有学生掉队的班级,在军训总结大会上受到了表彰。记得当时学生都高兴的欢呼起来,我又抓住时机,对他们说,这是咱们班级得到的第一项荣誉,是大家努力的结果,以后在我们班级就是整个学校的榜样,你们都是优秀的。由此可见,通过榜样示范法建立学生自信,使学生热爱生活。

三、运用优化情境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单亲中职生缺少父母的照顾,不仅生活习惯差,学习习惯也存在问题,因此走进校门后在学习和生活中往往表现为懒惰,散漫。他们往往没有理想,没有报负,得过且过。试想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的教育将会是失败的。在几年的教育教学经验中,我发现优化情境法能较有效的解决这类问题。德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各项活动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如学校开展技能标兵比赛,生活礼仪比赛等。德育教师还要充分利用班集体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如礼仪诚信主题班会,文明寝室评比等,积极主动实施心理引导,你会发现在潜移默化中,他们变得阳光了,有自信了。记得在2011年9月校运动会中,班级中的刘某就来自一个单亲家庭,他私自做主,找来了体校的学生替跑,结果班级成绩被取消,同学们都认为我会大发雷霆,可我没有提及此事,我在寻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到了主题班会时间,我提前找来团支书拟定班会题目《诚实守信———从我做起》,在班会中没有直接批评学生的错误,而是让他们自已去发现,大家争先恐后表达自已的看法,班会结束做总结时,看着学生的眼神我感到这次班会是成功的。由此可见,运用优化情境法可以较有成效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2)

1.1是提高中职学生就业的必然选择。

当前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加,很多中职学校的学生一毕业就会面临失业的局面,纵观学生就业难的原因,除了与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因素有关之外,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学生的自身素质。根据笔者对中职学生就业市场的现状分析,发现中职学校的学生存在思想觉悟低、道德行为偏差,很多学生有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急功近利行为,尤其是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些表现都是当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缺失的表现,因此为提高中职学校学生就业,中职学校就必须要加强德育教育,保证学生的德育思想符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1.2是学生个体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

就我国人才结构现状而言,中职学生要占到整个人才结构中的很大一部分,2014年我国中职学生的人数达到1960.2万人,如此众多的人数一旦进入就业市场中将会对我国的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尤其是中职学生以后的就业岗位决定了加强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当前学生就业环境的日益严重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主要问题,中职学生正面对来自硕士研究生、本科生、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共同竞争,因此如何保证中职学生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是中职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加强德育教育,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中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企业需求的必然选择。

1.3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德育教育是教育的立足根本,加强德育教育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首先,通过德育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问题素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意识到接受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可以全身心地学习;其次,加强德育教育可以促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情感、道德上交流可以增强他们对相关知识的熟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不断推动学生进行探索与发现;最后,加强德育教育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德育教育需要借助相应的实践平台,学生进行实践锻炼的过程也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的体现。

2校企合作视域下中职德育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2.1校企合作的中职德育工作机构不完善。

综合考虑当前中职学校的德育管理机构分布发现当前的中职学校在德育工作机构设置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中职院校的德育管理机构运行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中职学校管理者为核心的管理机制,而没有将政府纳入到中职德育教育的管理体制中,导致中职院校的德育教育缺乏一定的宏观调控性;二是中职院校的德育教育主要体现在各个专业、系的教育部门中,中职院校各个部门之间的德育教育缺乏合作与沟通;三是企业没有参与到中职学校的德育管理机制建设中。当前校企合作模式主要体现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在培养专业技能方面的合作层面上,而忽视了对学校德育教育的合作。

2.2德育教育的模式比较落后。

德育教育的模式比较落后,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德育教育的内容缺乏时效性。中职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根据相关部门的统一安排而制定的,缺乏对中职学校的实际情况的考虑,导致中职学校开展的德育教育脱离了社会、企业的实际发展需要;二是德育教育的标准过高。中职学校开展德育教育要求所制定的要求标准存在过高的现象,比如要求学生要具有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精神,虽然这是每个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但是如果过分地强调则会影响德育教育的本质发挥;三是德育教育的方法比较落后。当前中职学校开展德育教育仍然是采取课堂+书本的方式进行,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性不高。

2.3重智育轻德育,忽视德育的主体性。

随着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发展,中职教育出现了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认为中职学生属于廉价劳动力,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时代背景下,中职学校将专业建设放在了教学工作的第一位,而忽视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最明显的现象就是中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出现了“边缘化”,甚至一些学校已经不再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而且中职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时,其教学模式完全采取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而忽视了中职学生的个性特点,导致学生在接受德育教育时缺乏主动性与创新性。

3校企合作视域下中职德育工作创新的主要对策

3.1建设校企合作的中职德育工作组织机制。

一是形成以当地政府为主导的校企德育工作组织机构。政府部门要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形成以政、校、企三方共同成立的德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将社会资源与学校资源实现统一,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中职学生;二是党政、校、企的主管领导要共同参与到校企合作德育教育中,形成德育工作齐抓共管的局面,党政领导要发挥决策与统筹作用,校企要具体实施与监督德育教育工作;三是校企要成立顶岗实习监督小组。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参加顶岗实习期间,要组成由企业导师和学校专业教师为组长的管理监督小组,负责对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德育教育,及时地将学生的德育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实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

3.2完善校企合作中职德育的内容。

中职院校的德育课程开设是完成德育教育目标的基础与保障,完善的德育教学内容是开展中职德育教育的重要依据,因此中职学校在选择德育教学内容时一定要结合时展变化、中职学生的成长需求以及企业岗位要求等制定科学的德育内容:一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德育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人文修养的关键;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代学校教育的根本,只有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才能保证学生具有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能力;三是心理健康教育。随着当前社会压力的不断上升,学生无论是在学习期间还是在就业期间都会面临各种困难与挑战,因此需要加强他们的心理素质教育;四是创新创业教育。职业教育必须要求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3.3创新校企合作中职德育工作的方法与途径。

中职学校要创新德育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一是要将德育教学纳入到学生的实践活动中。比如学生在参加顶岗实习期间,学校可以通过对实习岗位的介绍,将企业的文化理念贯穿给学生;二是学校要不断加强德育理论教学。学校要增加德育理论教学的课时比例,不能因为专业课程教学任务而随意地削减德育理论课;三是实现德育教学技术的创新。中职学校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开展德育教育。

篇(3)

2、中职语文教学德育功能实施的实践性策略

2.1职高语文教学应从德育角度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

职高语文教学须从德育角度和学生的专业融为一体,体现较强的职教德育特色。而当前不少职高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还是照搬普高模式,完全忽视了专业因素,忽视了职教德育功能,致使不少学生形成“语文与专业毫无关系”、“语文与德育毫无关系”的错误思想,最终导致学生对语文的厌弃。对此,语文教师必须转变传统观念,把握职高语文课程职教德育的特点,从实践角度在教学中融入专业因素,方能引发学生对语文的重视,从而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譬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中,分析蔺相如这一人物形象时,我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融入了不同的职教德育因素。在旅游班分析蔺相如时,我针对蔺相如出众的口才和崇高的品质引导学生,大家作为新世纪的导游一定要向蔺相如学习,学习他的能言善辩,学习他的忠肝义胆,学习他的爱国爱民,而蔺相如的这一特长和优秀品质也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通过博览群书,自我修养而形成的。因此,大家如想成为一名有道德、有水准的导游,就必须学好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电子班分析蔺相如形象时,我同样针对蔺相如的能言善辩和忠肝义胆引导学生,其实电子专业的人才也需要出众的表达能力和较好的人品,因为现在找工作都要应聘,应聘时如果口才不好,人品不好,说话毫无顾忌,那么你的优势厂家很难了解,你将因为口才问题和人品问题浪费一次绝好的就业机会。而学习语文不但能丰富你的知识,更能令你的道德素养不断提升,在就业场上别出一格。在具体的教学中,从道德角度结合专业阐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能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到语文和职业道德的紧密联系,进而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2.2职高语文教学要与职高生的人品教育一脉相承。

当前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时,根本没有考虑职高生的人品教育,完全照搬普高模式,甚至按照普高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令学生难以适应。对此,职高语文教学的模式一定要进行改革,教师备课时须考虑对职高生进行人品教育,不能照搬普高模式,具体操作须注意以下三个问题:首先要考虑到职高生的人品现状,很多中职生自私自利,心胸狭隘,不懂礼貌,不爱劳动,喜欢讲脏话等,语文教师应充分了解中职生人品上的这些劣势,然后有针对性的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其次在职高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因素时要注重趣味性,因为职高生不但道德素质差,而且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在职高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因素时,语言力求生动幽默,形式多种多样,善于创设温馨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让他们在其乐融融的教学情境中学习语文知识、提高道德水准。最后,在职高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因素时须联系现实生活。目前不少职高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还是注重语文理论知识的传授,没有将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导致不少学生无法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良好的品质,这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职高生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广大职高语文教师在传授学生语文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有针对性地把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思考现实中的道德问题,用形成的语文审美能力去审视自身的道德品质,并设计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道德情境让学生用语文知识去解决,这样就能在丰富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提升其道德水准。

篇(4)

在中职教育中,虽然学校也重视学生的德育,但是其教育的方式仍是传统的教育方式,很多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只重视学生的共性问题,对学生的道德认识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领悟能力等个性差异都没有给予必要的重视,导致在教育工作中缺乏针对性的教育。有些教师,为了使学生不出现违纪行为,为了管好班集体工作,对学生采取禁止、责备等教育方式,明确规定学生“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很少发挥引导者的作用,缺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即使是引导也是以灌输为主,且德育内容枯燥空洞,以理论为主,灌输式的德育方式很难使学生接受,久而久之,学生就将教师的德育教育也就当做耳旁风,使学校的德育教育流于形式化、口号化以及文件化,收效甚微[2]。

(二)学校重视政治素质的教学,忽视了学生品格和职业道德

教育根据统计,在中职毕业生就业失败的典型案例中,有40%左右的毕业生是由于责任心不强、没有敬业精神、不能遵守企业的纪律[3],可见,因中职毕业生的职业道德和品格问题是导致就业失败的重要因素,这种现象的出现跟中职的德育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职的德育教学中,学校只重视对学生的政治思想的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品格和职业道德教育,导致部分学生的品格和职业道德不能满足企业用人标准。

(三)社会负面信息的冲击影响的德育效果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学生接收信息的来源更加广泛,各种信息不断的冲击这学生,包括积极的、消极的,有营养的、没营养的,一些不良的思想和观念冲击着部分学生的思想,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导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行为不规范、心理素质差[4]。意志力弱、受不了打击,而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又未能够跟上社会的发展,使那些负能量严重影响着学校德育正能量的传播,使德育效果不尽人意。

(四)学生心里障碍影响的德育效果

中职生都是在中考中失败的学生,是因为不能读普高才不得不选择读中职,因此他们心里也比较痛苦,而且社会上对中职生的评价较低,大多数人不看好中职毕业生,导致一些中职生出现自卑的心里。由于中职生都是在15-18岁左右,他们的认知能力还有限,对很多事情还不具备分辨能力,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出现盲目跟从的心理,例如,在老师和家人的鼓励下,雄心壮志的说自己要好好学习,结果受到周边同学的影响,盲目跟随,与其他学生一起放弃学习,中职生的心理障碍问题也就影响的德育教学的效果[5]。(五)中职学生的法制观念淡薄由于从小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只重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接受,对学生的法律知识讲解较少,使学生的法治观念不强,对生命的尊重程度不够,而且由于受到电视剧、游戏、网络中武力、暴力的影响,有些学生认为武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二、微信在中职生德育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一)互相关注,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

在传统的中职教育中,主要以教师为主体,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教学模式,师生之间是不平等的,而且德育的理论知识又与生活实践相脱离,使学生对德育产生疲劳甚至反感,甚至导致师生之间出现了信任危机,学生在课外几乎不会主动与教师交流,教师也很少与学生交谈,形成恶心循环,严重影响学校的德育教学效果,因此怎样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感成为了一个难题。微信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在微信中,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双方在权利、地位上的平等能为彼此之间的交流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通过微信互相关注,学生感觉到教师在关注自己,教师不再是难以接近的,从而渐渐与教师增加交流,同时,学生也在关注着教师,通过朋友圈,了解教师的动态,并通过评论表达自己的想法,转发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从而加强了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通过关注学生的动态,可以了解学生的活动、心理状况,并根据学生的状态适当的给予评论。而且在微信中,师生之间的交流是通过文字或者语音,有些问题能更好的表达,而且也更有针对性,久而久之,通过交流,消除了师生之间的隔阂,使师生之间建立了相互信任、友好的关系,从而教师的德育教学也就能更好的开展,德育教学的效果也能逐渐的提高。

(二)发挥微信的心理辅导作用

目前,微信在中职学校中得到学生的青睐,成为学生抒感的重要平台,他们在微信朋友圈中,将自己的思想变成文字或图片表达出来。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因学生人际关系疏离产生失败感,而通过微信的关注度,学生的自我价值实现问题得到了满足,因此,很多学生更依赖于这种微信带来的满足感,从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致力于扩展微信交际圈,虽然微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的学生的心理需要,但是那是虚拟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心理需求,久而久之,学生的现实人际关系会越来越差,心理上产生沉重的负担,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在德育教育中,面对面的心理教育一般很难打开学生的心扉,因此人的思想具有隐蔽性,因此可以通过微信这种虚拟的交流平台打破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在微信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缩小了心理距离,也降低了人们的心理防范意识,个人隐私也能够得到较好的保护,在这种虚拟的环境中,学生更能够将自己心中的苦闷、所想、所感等倾诉出来,德育教育者通过微信可以掌握学生心理活动,对学生在学习、思想、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能够及时的给予关注,并且给予及时的辅导,帮助学生解决烦恼,消除不良的情绪与心理。通过微信,德育教育这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思想辅导,打破了传统的共性教育,更关注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而且教育者可以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总结和探讨,不断的改进德育工作。

(三)使用微信进行安全教育

微信的交流功能保证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隐秘性,保护了个人隐私,但是由于在微信交流中信息的不可见性,陌生人之间的交流难度也相应下降,这就给了不法分子传递虚假信息与不良信息可乘之机,而且中职学生对于信息的辨别能力还不够,导致中职学生很容易遭受不法分子的伤害,因此,学校要针对这一特点,引导学生规避微信交流中存在的风险,教育学生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与陌生朋友之间的关系,告诉学生微信交往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并用实际的例子教导学生怎样应对不同的情况,同时,普及相关的法律安全知识。

(四)建立班级微信交流平台

微信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可以在班级中建立一个公共的微信交流平台,德育教育者利用这个微信平台进行信息交流,宣传正面的、积极的电子商务信息与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还可以利用这个微信平台进行微演讲,微咨询活动,学生在微信平台中利用语音或者文字围绕某一个关于德育的问题进行研究,各抒己见,还可以通过答疑解惑活动进行德育教学。

(五)利用微信创新中职生德育教学

在现实的德育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单一,导致学生对德育教学兴趣不浓,因此,在德育教学中,可以发挥微信的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微信中有热点推荐功能,可以从中及时发现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然后将这些话题引入教现实学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进而积极的引导学生。而且,还可以利用微信通知和活动,将各种丰富多样的有关德育的知识在微信群组里或者朋友圈里,从而影响学生的思想,还可以利用微信中拍照的功能将身边的事物、信息分享,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

三、将微信运用于德育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德育教育者在将微信运用于德育教学中时,要注意发挥自己的监督引导作用,例如,学生在微信中围绕某一个关于德育的问题进行公开讨论或演讲时,教师要进行监督和适当的引导,有些学生可能思想上存在偏差,在微信平台中发表的观点会造成负面影响,此时,教师就需要对该学生的言论进行的点评,对该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并且及时的反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用鼓励的话语、正能量的语言、积极的态度影响学生。还有,教师不能过于形式化,与学生互相关注之后,不能对学生不管不问,对于学生的问题视而不见,要充分发挥微信的优势,多关注学生,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在时刻的关注他,对于学生的问题要及时的回复,对学生的困难给予及时的帮助,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给予及时的疏导,如果不能给予及时的回复,在之后也要抽出时间认真的回答学生的问题,在朋友圈中或者班级微信平台中的消息必须是积极的,避免不积极的思想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篇(5)

1.1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学生思想更加多样

相对于高中繁重的学习压力,中职院校的学习环境相对宽松,学生有了更多的自己时间,而随着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造成学生思想模式更加多样,这就为教师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固定式的工作模式已经难以跟上时展的脚步。

1.2就业市场的压力,使学生对未来更加迷茫

中职院校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学习主动性不足,自信心和学习能力不高,而当前就业市场的压力十分巨大,虽然前期就业的难度相对不高,但在长远发展方面中职院校学生具有一定的劣势,这就造成学生对自身未来的发展产生不确定感,现实的获得与预期的目标有着巨大的差距。

1.3观念更新的加快,转变工作方式更加迫切

伴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和国际化交流的深入,西方文化与多元的社会思潮对学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而学生自身由于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时期,思想观念的变化十分剧烈,传统的说教的模式难以适应新的形式需要,改革工作模式的需求更加迫切。

2.当前中职院校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对德育工作理解有偏差,重视度不够

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对于德育工作的理解还有着不少偏差,影响了工作的质量。一是理解片面。德育工作相对于其他技能教育、管理工作而言,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特点。因此一些班主任往往在工作中以管理代替教育,将德育工作片面的理解为安全工作、管理工作,对学生思想状态的关注不多。二是方向不对。不少教师对德育工作的重视不够,不能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入手,突出对学生职业观念、职业品质的培养,而是沿袭义务教育阶段、高中教育阶段的方式,职业教育的特点不突出。

2.2对新形势特点理解不深,针对性不强

德育教育必须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一些院校中,班主任对学生思想观念的现实性特点认识不清,沿袭传统的工作方式,难以取得较好的工作效果。一方面,对学生的特点认识不清。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厌学、自卑、逃避等思想认识问题,教师虽然能够有着一定的认识,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开展针对性的工作没有切实可行的办法,对学生现实的思想状态掌握不准确。另一方面,对社会的现实性特点认识不清。对社会中的出现的可能对学生思想产生影响的问题认识不到位,不能很好的预见学生思想的变化,导致针对性工作不到位,德育工作滞后。

2.3德育工作方法单一陈旧,主动性不强

从方式方法来讲,一是教师主动性不强。不少班主任陷入纷繁复杂的班级事务性工作中,对于德育工作的关注不够,常常是机械性的完成学校布置的教育任务,针对性不强。二是整体性不强。对学生的整体了解不够,不能有效的沟通学校、班级、家庭之间的关系,单打一的局面造成教育效果不佳。三是时代性不强。对新的教育手段和方式掌握不熟练,随机性、实时性的教育工作开展不经常。

3.提高中职院校班主任德育工作质量的意见建议

针对当前中职院校班主任德育工作中普通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提高工作质量就必须要从认清学生的特点入手,紧紧把握时代的热点和学生的需求,改进教育方式、拓展教学手段,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时代性、整体性、针对性、长期性。

3.1创新手段,提高工作针对性

面对新时代和不同学生的思想特点,班主任必须要有着充分的认识,能够创新方式方法,提高工作效益。一是紧跟学生焦点。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外界事物的认识不全面,易受到其影响。因此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通过班干部、家长、教师等来掌握学生的关注重点,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工作,指引正确的方向。二是丰富工作方式。针对学生手机普及率高、网络使用频繁的特点,积极开展微信教育、微博教育等模式,变死板生硬的课堂工作方式为灵活的教育形式,降低学生的抵触情绪。三是把握学生个性。针对学生自卑、厌学等心理特点,开展有效的针对性工作,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逐步培养其良好精神状态和职业道德。

3.2沟通联系,提高工作整体性

在工作中要注重发挥整体效益,注重发挥学生会、班干部、家长等多因素的作用,形成德育教育工作的整体性。一是发挥学生的作用。同学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要善于发挥学生会、班干部的积极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同学关注,将教师的说教变为同学的关爱,实现德育的人性化。二是发挥家庭的作用。要积极与学生家庭沟通,发挥家长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关爱学生的成长,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三是构建和谐的班级。班主任必须要将构建和谐的班级环境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用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来感染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篇(6)

二、传统重管轻育德育教育模式的弊端

(一)重管轻育德育教育模式出现的原因

1.中职学校教育发展的趋势。

随着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中职学校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通常情况下,中职学校的学生来源主要是一些中考落榜、未能进入理想高中的学生。为了能够有效的实现对这些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就需要有一种相应的管理机制和制度来进行管理和约束。同时,这种管理制度必须要能够迅速的发挥作用。因此,中职学校纷纷建立了相关的规章制度。而班主任是这项制度的执行者,因此往往会过度重视对学生的管理。

2.班主任对德育教育认识的偏差。

所谓德育就是道德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和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但是,在大多数中职学校当中,班主任普遍认为德育教育的目标就是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管理和规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正是由于思想认识方面存在的偏差,才使得班主任过分重视对学生的管理工作。

(二)重管轻育对德育教育的不良影响

1.难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在中职学校当中,主要是通过量化的方式来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进行考核。其中班主任是考核的主导,并由学生干部进行辅助实施。而在实际的德育教育考核当中,班主任由于时间和精力等方面的限制,往往比较忽视。因此在很多时候,都是由学生干部按照行为标准来对学生进行德育评分。然而,这样就可能会产生一些动机不明确等行为。进而将会导致过分注重对学生德育教育考核的结构,而忽视了学生行为的动机,对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具有十分不利的影响。

2.容易诱导学生产生功利主义。

中职学校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管理,通常是以量化制度的形式来进行的。学生的日常行为,直接关系到自己的德育考核。如果发生违纪现象,学生不但会被扣除一定的德育分数,也会受到相应的惩罚。然而,这种德育教育模式和量化制度的应用,不但没有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产生积极的影响,反而促进了学生功利主义的滋生。

三、中职班主任德育教育中管育并重模式的实践应用

(一)以管为前提,提高对管的正确认识

在管的进行过程中,不应当过分的利用其强制作用,对于学生正确的行为也不应过多的干涉。在传统德育教育中,班主任都想了解更多学生的信息,从而加强对学生的保护。但是,一些信息涉及到了学生的个人隐私,因此会引发学生的不满情绪和逆反心理。因此,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应当给予学生适当的空间,尊重学生的个人隐私。同时在管理过程中应当善用规章值得的作用,尽量减少强制性管理,才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二)以育为中心,充分发挥育的作用

在传统的中职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中,班主任的形象往往是高高在上、严厉刻板的。这样是难以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往的。因此,班主任应当改变形象,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能够进行沟通和交流,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用情感来影响学生的行为。当学生出现不良行为的时候,班主任不应当一味的进行指责,而是应当平等的与学生进行对话。抓住学生内心的想法,以理服人、以理育人,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行为上的错误,从而帮助学生提高道德水平,以达到德育教育工作的目标。

篇(7)

一、职业高中学生的特点分析

当下的职业高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人际交往困难。当下大多数的职业高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爱好,不愿意迁就别人,这种性格和心理导致他们普遍难以交到知心和长久的朋友,在朋友中得不到支持的力量,往往心理会觉得十分孤独。当下的职业高中学生会出现很多人际冲突的问题,尤其是“宿舍冲突”日益严重。学生缺乏充沛的自我意识:二是生活欠缺自理能力。职业高中学生虽然已经摆脱了父母的束缚,但是他们也陷入另一种不安当中,由于环境的改变,受到各项规定的约束,他们的生活完全被现有的秩序打乱,丧失了生活处理的主动性。上课是被动的、活动是被动的、生活是被动的,莫名其妙地又会出现一些失落和自卑的心理使得他们面对生活不能报以积极的态度。职业高中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受到他们年龄以及生长环境的限制,他们往往缺乏较强的心理素质。将近一半的学生在学习上存在障碍,具体表现在学生经常会出现逃课的情况。更有超过一半的学生缺乏具体的生活目标,没有充足的坚定意志力去面对生活,学生的惰性和自卑压倒了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性,这些都使得他们缺乏一定的抗压能力,在外界的恶劣环境下,导致心理走偏,如果不及时梳理他们的心理问题、加强德育教育,将影响他们的终身发展。

二、职业高中德育教育的策略

1.立足思想教育。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与目标,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拥有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实现道德理想、集体主义等多方面的教育。教师从事德育教育工作,要积极结合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本着为教学实际服务的原则,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用丰富的体验、情感与态度投入在工作当中。实现在班级的德育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这就需要充分地重视学生的思想。学生作为有思想、有灵魂的个体,他们是德育教育的对象,同时也是教学活动当中的主要践行者,随着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断提升,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在课堂上,他们踊跃发言,希望得到的一定是教师的肯定,所以,即使学生表达不当,或者文不对题,教师也要给予学生充足的信任,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告诉学生什么是错的,从另一个角度去赞美学生思维的独到性。践行人文主义关怀,就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思想,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个性特征,实现分层教学,这样才能够将关爱播洒到每个学生身上。2.重视学生的终身发展。职业高中的德育课程,要始终坚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所服务。职业高中教育现代化,要实现德育教育紧跟时代步伐,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让学生拥有良好的个人状态,为其终身发展、持续发展做出良好的准备。职业高中学生就业之后,并不是职业高中德育教育的结束,而是验证德育教育效果的开始。职业高中学生在校园里接受的教育,为适应就业以及达成业绩保驾护航。3.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为学生培养良好的适应能力,对于其今后步入社会有着更好的帮助。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制订一些调整的策略,刚到新的环境,有什么不妥的地方要鼓励学生及时和教师沟通,让学生找到归属感。其次,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团体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让学生通过一些比赛或者活动来展现自我,赢得同伴的支持。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尽快地让学生适应环境,从而为其树立今后的学习和生活目标,从心理上尽快地适应集体,适应自己的身份。职业高中的德育课程在信息媒体的支撑下,实现了教育方式、内容的创新与革新。借助当下职业高中的教学环境,利用网络、多媒体、广播等形式丰富德育教育活动,营造浓郁的德育氛围,凸显德育效果。在职业高中生的日常行为中观察其表现,帮助其成长。让德育教学真正地走进职业高中生的生活当中,这样才能够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图文并茂的授课形式,多元化的声形结合,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生活体验,这样更符合他们的接受特点。

通过电子信息技术的利用,激发职业高中生的共鸣体验,更有助于职业高中生领悟能力的提升。职业高中的德育教育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的想法和思想也各有不同,形成的原因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如果德育教育只是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必然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只有让职业高中的德育教育不断完善,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切实了解学生的需求,才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范宗刚 单位:浙江省浦江县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篇(8)

在知识更新与科技成果转换周期越来越短、职业更替与社会流动越来越快的现代社会,学生在校学到的知识极为有限,所以终身学习能力成为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未来发展中,职校学生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具有巨大潜力,是否具有在知识经济时代驾驭知识的本领,从根本上来说,都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应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职业实践活动为路线,理论联系实际,尊重学生,“以就业为向导,以能力为本位”。

1.现状分析

如今,普通高中的新一轮课改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却不容乐观甚至陷入了尴尬境地,职校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得超乎我们想象。中职学校语文课程的任务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落实职业岗位对学生语文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目前,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有兴趣,认为语文有必要学,并认识到学习语文对自己的帮助很大,渴望参加各类语文学习活动。但超过半数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不喜欢思考有关问题,不能积极回答问题;部分学生不关心自己有没有较强的语文能力,课余时间也不能坚持经常读书写作。相当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有兴趣,这是个好现象,但多数学生缺乏学习的目的性、自觉性和坚持性,令语文学习兴趣仅停留在浅层次上,学习动力不足。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部分学生也将语文看做可有可无的“副课”,认为只要具备一技之长,将来就能有一份工作。他们对语文学习极不重视,个别的甚至讨厌语文学习。

2.结合实际,科学教学

2.1提高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学习。

在教学中,我们要掌握教学规律,因材施教,从开发非智力因素入手,运用直观、形象、生动的媒体创设情境,认真组织好每堂课的教学,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些典型、生动、有趣的事例补充教材,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和享受,能主动地、积极地学习。如讲授《静女》一文时,以往让学生就课本进行预习,了解课文内容,朗读课文。但部分学生因贪玩等各种原因放弃预习,部分学生因对文言文理解有困难而置之不理,还有学生因篇幅太长而放弃预习。于是我利用休息时间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加相关图片、音乐背景及有声朗读。通过《敖包相会》音乐导入,穿插有关《诗经》的相关知识,无形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再听录音范读课文,明确字音、句读,排除阅读障碍。对重点字音、通假字进行知识传授。进行整体文意感知,介绍现代人改写的《静女》,同时在课件中附有图片,最后在音乐中回味《诗经》爱情诗集锦,并对授课内容进行总结。这样,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在课堂中建构知识体系,课后也难以忘记,培养了学习兴趣,使得他们自发地积极学习。

2.2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

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是提高我国劳动者就业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对策。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应引起重视。中职教育改变了原有的要求,要实践“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指导,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宗旨。高水平的技术人才需要有高水平的语文素养,因为语文能力是学好一切的基础,是学生顺利走向就业的桥梁。新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是中职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中职学校的语文教育对学生的就业前景、终身发展、职业生涯的设计、对专业课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无疑会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一名真正合格的人才,不仅应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与技能,而且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较高的文化修养。而这些素质的养成,与语文课的学习和积累是分不开的。应该把大力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教育放在应有的地位。

2.3开展活动,夯实学习基础。

语文教学不应只局限于教室、课本,更应将其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离不开课外语文的学习。课外语文学习资源丰富多彩,图书、报刊、影视、网络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职校学生课业负担较轻,课余可支配时间较多,而且学生大多喜欢参加集体活动,有较强的表现欲望,语言使用者实施语用策略的基本目的在于实现交际目的,一切语用策略的实施都是为了满足言语交际的目的需要,教师可尝试多种多样的适合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比如组织辩论会、主题班会、诗朗诵等活动。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论文比赛等。我每年都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项有意义的论文比赛。

3.建立融洽师生关系,实现有效教学

要想提高职业学校对口单招班的语文教学水平,那么教师就应该放下架子,和学生平等相待,像朋友一样交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中职学生相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基础较差,很多同学在中学时期就被边缘化,对教师的批评也更加敏感,其自信心不足,容易自暴自弃。此时,应充分发挥情感教育作用,因势利导,动之以情,充分尊重他们,多鼓励多表扬,使他们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教师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师生平等关系中的首席。教学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老师真正认识到教学的新理念,以全新的理念指导教学。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篇(9)

《职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表述,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通过语文学习,应该在“综合职业能力形成”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

高中是学生从少年到青年的初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中职学生是一群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普遍出身平凡家庭,文化基础薄弱,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从学生群体看,存在着个人利己主义、实用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多种灰色人生价值观。

在语文学习方面,中职生的学习困难是显而易见的:学科基础差、学习能力弱、缺少学习方法、学习动力匮乏等。面对困难,他们消极应对,甚至“坦然面对”,如上课迷迷糊糊、作业拖拖沓沓、考试马马虎虎几乎是常态化、集体化。这些问题使得中职语文老师苦恼不已,使得中职语文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而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学在中职生语文素养和价值观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意义重大。这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价值观是人类心灵的立交桥,它沟通人的行为、态度、理想、信念等。俗话说:“人各有志。”这个“志”,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价值观”。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植物的形成在于栽培,人的形成在于教育。”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肯定学生现有的正确价值观,努力挖掘学生个性,引导学生多角度形成更完整、更理性的价值观。

一、明确语文学习的价值

某些中职生选择职校,是由于以往基础教育阶段遇到了很多问题,遭遇了很多失败,希望能学习一技之长,早点就业。在学习动机上,他们更重视专业技能,忽视乃至放弃基础学科。对于语文,爱的人更少:古文艰涩枯燥、阅读理解难懂,写作搜肠刮肚……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中职生喜欢阅读,但几乎都不喜欢语文课,不感兴趣是主因。

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职业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价值。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和工具,是传承文化的舞台,是知识传承的桥梁,是一把打开无数扇大门的万能钥匙。难以想象,连专业书都不能看懂,他能理解专业知识吗?如果连基本工作程序都无法清楚表述,他能与人合作开展工作吗?

语文学科集知识性、文学性、工具性、趣味性于一体。“语文”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个方面。口语包括听和说,而两者正是人与人交流交际的重要工具。书面语包括读和写,有利于提高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由于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教育,因此教材编写者对应教学大纲,把中职语文教材分为“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大块。“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的文言文阅读能力”,通过教材均衡地分布在各模块的三个系列之中。尤其是选文,大多地考虑选录直接反映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作品,如《飞向太空的航程》、《南州六月荔枝丹》等。

现代工业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信息广泛便捷,大量信息通常以说明性实用文体出现。因此,从阅读的话语形式看,中职定位于实用性,阅读多说明文,阅读类型多信息筛选型。不学普高“尝试创作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人物传记”等以文学作品为主的写作,而增加了比较多的便条、启事等应用文。

从整体或本质上说,中职语文与普高语文有所区别,它的知识深度要求相对浅一些,但是广度更大一些,而且相对而言实用性更为突出。中职语文教材注意引导关注时代精神和新的科技知识,与现代社会合拍。可以说,它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了使用者中职生的需要,有助于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

二、明确职业素质的价值

职业价值观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即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物质欲望膨胀,并以追求金钱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物欲的膨胀往往伤害人们的情感世界,扭曲人们之间的亲情、友情,诱发拜金主义。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中职生读书的动机和主要目的是“争取找个好工作”,而他们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就是收入的多寡。导致工作中个人主义至上,工作投入度不高,能力提高缓慢,个人价值感缺失。

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还是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教师,都应该努力提高职业素养。

例如,莫言的《卖白菜》,在那个极端贫困的年代,母亲因为儿子多要了买主的钱,非常羞愧地流下眼泪,语重心长地告诫“我”做人要诚信,不能贪别人的一分一毛。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在当今这个社会,我们该怎样坚持诚信?可以引发学生探讨在职业生活中,在众多价值取向中,应优先考虑哪种?

台湾林清玄的《好雪片片》中,卖奖券的流浪老人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但不以为苦,真诚地关心祝愿每一个向他买奖券的人,用他“明净的善意”带给别人“灌溉心田”的温暖。

具有浓郁神秘湘西色彩的《边城》中,老船工用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了敬业爱岗。

而《一碗清汤荞麦面》,店主夫妇给母子三人的帮助、尊重和鼓励,充分展示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他们是那么热情真诚善良。也正是这种人性化的经商之道,使面馆生意兴隆。

通过语文教学内容,可以培养学生自立自强、勤劳质朴、诚实守信、艰苦奋斗、敬业爱岗、勇于进取等高素质劳动者的优秀品格。正如卢梭所言:“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当中职生的人生价值寄希望于职业价值中,是不是可以从语文学习内容中汲取教诲呢?

三、明确生命的价值

经历过中考失败的中职生,内心有着深深的失败情结,心理取向较消极。根据调查,中职生的父母文化程度普遍中等偏下,日常亲子间情感交流不多。随着孩子叛逆期的到来,他们更束手无策。焦急之余,对孩子多否定、多指责。而这进一步加剧了学生的失落和悲观。

富有人文素养的语文学习有助于加强正面自信乐观的性格教育,完善学生的人格,激励他们健康发展。

人生的境界因人而异,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一文中指出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生境界,人生境界可分为四种。在我们今后的人生当中,应尽量使我们的人生境界向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发展。达到道德境界的贤人,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提高的不仅是人生境界,还有其他方面的境界,以加强完美人格的塑造。

伟大的高尔基曾说:“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无论是老舍的《我的母亲》,还是史铁生的《合欢树》,笔下都闪动着非常感人的母亲形象。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但是,绝大部分学生能看到自己母亲的面容日渐衰老,却很少能在母亲煲好的汤和日复一日的唠叨中感受母亲的心、母亲的爱。大音希声,至爱寡言。正如美国作家惠特曼所说:“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

面对原本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语文教师该如何引导呢?

课堂是语文学习的主阵地,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努力构建语文教学过程有趣、有效和有用的“三位一体”。

学习作为人类积极从事的重要活动,必然有着自身内在的巨大而多元的价值。但过去我们对学习内在价值的认识是片面而单一的。当我们为学生提供多元价值维度看待学习时,很多难题便可迎刃而解。

可能,学生一时不能理解知识和技能对他的意义,那就从过程和方法着手,让他体会学习过程中探究的乐趣,感受学习活动自身的魅力。如果学生需要的是倾听和鼓励,教师可以尊重学生的价值选择,在学习活动中让他参与合作,让他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别人对他的肯定,同样能促进学生对学习的感知与认同。

课堂上,教师还应该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语文之美。情境教学可以体现在图画、摄影、音乐、动作等方面,也可以再现语文教材提供的情境,借助课本剧等形式让学生对作品产生一种亲切感,从而走进文本,感受语言文字之美,感受思想之美。自然,教学有效性就能得到保证。

篇(10)

劳动价值论在17世纪由威廉·配第提出,经过了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的奠定和发展,马克思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严密的劳动价值论。但是,的劳动价值论在解释当今经济现象时却无法完全令人信服,这也是生产费用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等西方经济学理论拥有较大市场的原因。有必要对劳动价值论进行发展、补充和完善,使其适应时展的需要,本文尝试从新角度研究劳动与价值问题,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促进劳动价值论的发展。

1.劳动价值论的局限性

1.1关于价值创造的源泉

劳动价值论认为,直接生产过程中的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而过去劳动不能增加任何新价值。与此相应,过去劳动的物化—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只起转移价值的作用。这就表明新价值的创造仅与生产过程中的活劳动相联,而与生产资料的数量质量变化无关。这无法解决减少了的活劳动和增加了的新价值之间的矛盾。值得研究的是,在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过程,过去劳动中凝结着大量科技成果并大量代替活劳动的今天,过去劳动及其物化形态的生产资料在价值创造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变化?在直接生产过程以外的知识劳动的地位和作用到底如何?如果拘泥于传统的劳动价值论,就不能说明如今的现实。

1.2关于价值量的决定

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创造与劳动时间成正比,时间越长,价值量越大;时间不变,价值量不变,改变的只是既定的价值量之间的比例,即新价值与转移价值的比例。马克思也说过,在同一时间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个别企业)创造的价值可以是倍数,但他又说,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同一时间创造的价值总量不变。这很难解释当前发达国家劳动时间缩短,而工资与利润却同步增长的现实。

1.3关于价值的构成

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价值的实质是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人类劳动,其中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两个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脑力劳动在物质生产领域内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对于商品价值的形成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并且引起商品价值构成的重要变化。马克思没有对这个问题展开论述。另外,按照马克思的分析,物质产品的价值由两大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生产这种产品直接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它是在生产过程中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一部分是直接生产过程中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很明显,这种分析并没有把通过各种途径加人到物质产品中去的物质生产领域内脑力劳动创造的价值全部包括进人。实际上,物质产品的价值构成要比马克思的分析更复杂。

1.4关于价值的实现

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并将商品价值归结为劳动,而劳动只是供给方面的因素。现实生活中,需求方面表现出来的力量有时候大大超过了供给,而且使商品价格始终远远超出其价值,如部分地段的房地产,劳动价值论把商品价值与商品所面临的社会需要的联系仅通过商品的使用价值建立起来,这种对于商品价值实现的说明并不是非常充分。

2.对劳动价值论中的劳动与价值问题的探讨

按照劳动价值论的传统划分方法,劳动可以分为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彼此之间只存在不同量的问题,具体劳动是具体有用的特殊形式的劳动,彼此之间存在着不同质的问题,但是,仅从这样的劳动二重性范畴出发研究现实的经济生活问题还是有很大局限性的。

把具体劳动进行细化,得出具体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是效用劳动和非效用劳动的统一。效用劳动是凝结在产品中的劳动,它在交换中体现为抽象劳动,经过交换形成价值。非效用劳动是在劳动过程中被产品放弃的劳动,它无法形成价值。因此,效用劳动是价值形成的源泉。

以效用劳动为基点,能较好地解释诸多传统劳动价值论无法圆满解释的问题。

2.1价值创造的源泉

价值创造的源泉是效用劳动,包括活劳动的效用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效用劳动。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劳动生产率越来越高,个人直接参与商品生产、信息处理的机会越来越多,具体劳动中效用劳动占比也越来越大,使得个人在单位时间内创造了更多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在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其效用劳动程度高,单位时间支出的效用劳动多,其创造的价值就多,在技术进步的情况下,少数掌握现代化技术的劳动者可以推动更多的生产资料,在单位时间内支出更多的效用劳动,创造更多的价值。因此,活劳动的减少与价值量的增加是可以同时并存的。

知识可以物化为生产资料,但生产资料本身是不能创造价值的,它只转移价值。作为理论形态的知识,是人类劳动的物化,不可能自发地转化为活劳动,因此也不能创造价值。任何知识,如果不转化为知识劳动,生产出产品并用于交换,就不能形成价值。因此,价值的增长是源自效用劳动的增加。

2.2价值量的决定

决定价值量的不是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而是最劣等条件下的效用劳动时间。如果单位产品所耗费的效用劳动时间相等,则它们的价值相等,但它们耗费的劳动时间可以不等。效用劳动时间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不断延伸的,其延伸的长度决定于使用价值量的增长速度。优等条件下的效用劳动时间往往是劣等条件下的数倍,因此,效用劳动时间相对于劳动时间而言是无限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单位时间内所创造的使用价值与价值不断增加,效用劳动时间不断向前延伸。现实情况中,劳动时间缩短了,但效用劳动时间却增加了,工资与利润就可以表现为同步增长。

2.3价值的构成

一种产品的价值由生产该产品直接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和直接生产过程中最优配置的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构成。这种最优配置与效用劳动相吻合,能体现了管理在价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这样的构成也才能把脑力劳动创造的价值全部纳人。直接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属于转移价值部分,但它也会随着物化劳动的效用劳动的增加而不断增加。最优配置的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包括了通过各种途径加人生产领域内的脑力劳动创造的价值,为了达到最优配置进行的各种脑力劳动都应该计人新价值。

2.4价值的实现

价值必须经过交换才能实现,在交换中,需求和供给(效用劳动)共同决定了价值的实现路径。如果仅从供给考虑,价值的每次交换都应该是等价交换,实际上,在需求的作用下,等价交换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供给在客观上要求实现等价交换,要求体现抽象劳动的同一性,但需求在主观上则要求体现等效交换,要求体现所得的效用至少不低于所失的效用。对某种效用劳动的需求越大,表明需求者愿意和能够补偿的其他效用劳动越多,这种效用劳动就越容易转化为抽象劳动并实现价值。因此,交换价值在不同时间内的不一致是需求发生作用的结果,也是主观认识与客观存在不一致的结果。价值实现的难易程度与交换价值的大小成反比,价值实现越难,其交换价值越小,反之,价值实现越容易,其交换价值越大。

上一篇: 多元化教学论文 下一篇: 银行会计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