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1 09:52:2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土木工程自考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建筑力学》是土木工程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涵盖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及结构力学,其范围之广、内容之多、难度之大是其他专业课程难以比拟的,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力学的积极性,又可照顾到学生间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在教学中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图示法
学生在学习《建筑力学》课程时往往会感到内容多、概念多、公式多、计算多,难以掌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力学的系统性和规律性,尽可能使学生所学的内容纲目清晰。图示法是指在教学中对某一章节或前后章节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将所学章节内容串连成一条线,引导学生沿着图表所提供的线索,学习内容前后呼应,从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内容。例如在讲授“杆件的轴向拉伸与压缩变形”一章时,可采用图示法让学生参照图表所提供的线索循序渐进。即首先分析外力,并在此基础上用截面法研究杆件的内力;然后分析杆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及杆件的线变形和线应变;最后通过强度条件和刚度条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强度和刚度的校核、设计截面、确定许用荷载等。
二、导读法
导读法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我们不仅应教会他们学习知识,还应教会他们如何学习知识。因为进入社会后再没有教师手把手地教,社会对高学历的追求又迫使他们继续学习,多数人会选择以自考的方式来获得高学历,这就要求学生具有相当强的自学能力。因此,在校学习期间有意识地锻炼学生这种能力也是教师的一种责任。导读法正是为培养这种能力而采取的一种教学方法。“导读”中的“导”指教师的因势利导,它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也限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活动方式是“导”而不是“牵”,是启发、指导,而不是注入、“填鸭”;“读”则指学生的阅读实践,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认识活动和能力训练。在《建筑力学》导读内容的选择上,应选择那些教学大纲要求“了解”或“选学”部分的内容。这主要是因为学生不会因为对这部分内容的不理解而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对于土木工程类专业的学生,本人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了“剪切与扭转”、“组合变形”、“影响线”等章节作为导读内容。导读的这种讲课方法关键在于教师对内容的把握和对学生的引导,提出的问题要有的放矢,而且要具有一定的思考空间,问题的答案最好不要能直接在书本上找出。考虑到力学课与其他课程的区别,每次导读后都需要教师对所“导”内容进行串讲和精讲。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可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缺点是导读的效果受学生自学能力和教师导读水平的限制,若内容过深则达不到教学要求。
三、练习法
练习法是指通过学生做习题的方式,加深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对学习难度较大的内容,教师设计练习应侧重放在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上;对学生易于接受、知识连贯性强的内容,宜布置有关开发智力、提高思维能力的题目。这样既能保证让学生按时完成练习,也能让他们在体会成功喜悦的同时发展智力。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成就感则是使学习继续下去的动力,因此,练习的内容应该由简到难,联系题型应多样化,方式应新颖。《建筑力学》是一门理论性、逻辑性、计算性较强的课程,因此适当地练习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受课堂时间和授课学时的限制,练习法教学不宜过多、过长地使用,最好每章或每两章讲完后,进行一次综合性的练习。
四、案例法
《建筑力学》课程不同于《数学》等基础课程,有很强的工程背景,且工程应用性强。在教学中,应注重引进工程案例进行讲授,如讲授压杆稳定时,引入施工中脚手架设计、现浇混凝土大梁模板支撑系统失稳等案例,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由于学生对案例分析很有兴趣,一旦发现今后工作中的问题能够自己解决,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积极性,从而主动去查阅相关资料,通过自学加强对本课程的理解。这样既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加强理论知识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能力。 转贴于
五、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法是以各种电教媒体如计算机、电视、录像、投影、幻灯片等为标志的一种教学方法。《建筑力学》课程有很强的工程背景,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工程实例通过屏幕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感性认识,帮助学生解决力学模型建立的问题,用形象生动、赏心悦目的动画将内容形象地表达出来,以达到化解教学难点、缩短学生认知过程的目的。
六、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项目教学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尝试。在项目教学中,从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订、方案的选择、目标的实施、信息的反馈到成果的评价,学生参与整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成为活动中的主人。在教师创设的条件下,学习成为学生的自主行为,学生独立或以小组形式自主完成一项典型的工作任务,并在完成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能力,教师则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咨询者。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1.选好项目。教师主导下的项目教学法,首先要为学生设置出合适的项目,提出任务,并激发学生兴趣。目标的制订,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创造性。
2.分析项目。分析项目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采用讨论、问答等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可视具体情况把项目分解成一些“阶段任务”,“阶段任务”又可分解成更小的“分任务”,逐步细化。通过细化任务,可使学生明确具体的小任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保障学习的方向和目标。
高等教育的多样化,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适应学生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社会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和学校办学模式的多样化需求的产物。因此,多样化教育有着丰富的内涵,它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多样化的办学层次与多样化的教育水平;多样化的办学特色;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等。其中,多样化的人才培养其实是一种面向对象的多样化专业教育。多样化专业教育,不仅仅是多种专业的教育,也不仅仅是设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目录外的新型专业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专业教育之间的结构柔性化。原有的教育体系,尽管专业众多,层次分明,但相互之间的结构是刚性的。因而,多样化人才的培养就是要打破这种刚性结构,面向对象,使教育结构柔性化。在优化的专业教育体系中,让不同潜质、不同能力和不同志向的学生都能找到合适的发展渠道,这是有别于计划经济时代、精英化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
基于这样的认识,学院对多样化人才培养的内涵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多样化人才培养的一般理解是:不同的学校应该有各自的办学特色和办学定位;同一个专业在不同的学校应该有不同的目标定位和培养规格。我们进一步认为:要让不同潜质、不同能力和不同志向的学生都能找到合适的发展渠道,学校要创造条件,对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培养过程等进行多样化的设计与实践。具体而言,就学校内部而言,不同的专业应该有不同的培养类型定位(如研究型、复合型、应用型、管理型等);就某个专业而言,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培养目标、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就业趋向。
二、多样化人才培养的实践
1.确立多样化人才培养的目标
在1998年,学校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主要培养面向地方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工程、管理等第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同时培养基础理论知识宽厚、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基础型人才和学科交叉、知识综合、适应面广的复合型人才。并据此对各专业大类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多样化的目标与要求:对文理等基础性专业:以培养基础型人才为主,辅之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工科类专业: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辅之以工程管理型人才的培养;对经管类专业:以培养面向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辅之以具有工程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形成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模式
“平台+模块”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是实现多样化人才培养的关键。我们在设置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时主要抓了以下两点:一是进行“公共基础平台”和“公共选修平台”的建设,为人才的多样化发展提供共性基础;二是设置灵活多样的专业方向模块,满足同一专业学生的不同发展要求。目前,学院已设置有92个专业方向模块,例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根据绍兴纺织行业发达,外贸纺织类人才需求量大的要求设置纺织品贸易方向;工商管理专业针对绍兴中小企业林立,但缺少中小企业管理经营人才的问题,设置中小企业运营管理为主要特色的市场营销方向。
这样的“平台+模块”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设置为形成我校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模式奠定了基础,我校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模式可概括为以下三种:
(1)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针对不同的专业或专业群,采用灵活的培养模式。
对于具有一定招生规模的机械、土木等专业采用2+2的培养模式,即打通前二年的学科基础知识平台,后二年分流培养;在一些与地方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如纺织、化学等专业采用“3+1”(三年在学校、一年在企业)或“2+0.5+1+0.5”(学校与企业交替培养)等培养模式。
(2)在基础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基础学科的教学,开设教学实验班。
学校制订了以“宽口径、厚基础、有潜力”为特点的基础型人才的培养方案,自02年开始,开设了文理基础性专业的教学实验班,根据专业特点和不同的培养要求分别实施2+2、1+3或四年一贯制等培养模式。
(3)在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科交叉,设置复合型专业。
充分发挥学校多科性优势,注重专业的学科交叉,工管结合,文理渗透,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目前,学校已设置信息与计算科学等8个复合型专业,培养既懂计算机又懂管理,或者既懂纺织技术又懂外贸,或者既懂土木工程又懂管理的等各类复合型人才。
3.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的保障
(1)在不断完善“学分制”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推行“辅修制”、“第二专业制”、“转专业制”等有利于学生自主成才的做法,为实现多样化人才的培养提供制度保障。
(2)建立一套“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个性与共性相统一,形成性评价与终极性评价相应”的质量评价标准。为纠正以往对学生质量评价过分注重知识层面考核的倾向,学校现已对100多门课程进行了以强化能力、素质为重点的考核方式改革,如采取“自学考试认定”(规定部分专业课程的成绩允许学生通过参加自考认定)、“半开卷考试”(允许学生携带一张与考试内容相关的A4纸参加考试)、“学年论文或课程设计替代”、“操作考试”、“非第一课堂成绩抵冲”(以第二、三课堂活动中所获优秀成绩抵冲相应课程学分或纳入总学分)等多种考核形式,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目前,我校教学改革已经从由点到面的推广,进入到数量与质量的同步增长,成为培养多样化人才的助推器。
(3)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如在“能力、素质”层面,质量评价坚持“一点突破,全面开花”的方针。凡在第二或第三课堂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者,其成绩可相应抵冲课程学分或纳入总学分,以激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和能力倾向。
三、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成效
1.实践成效
(1)自2001年以来,我校学生在各级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20余篇,其中在国家一级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6部。物理系97级学生陈刚的论文在国家一级专业期刊《物理学报》上发表并被SCI收录,此后又有18篇论文在SCI的重要期刊上发表,获得了专家的较高评价,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人文学院学生主稿的《十少年批评书》在最近的文坛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02级学生卢瑾撰写了80万字的文学作品《星月宝鉴》,在网络上十分流行,影响很大。
(2)我校学生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浙江省“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高等数学竞赛等活动中曾获得100多个奖项。如2001年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以两个一等奖、两个三等奖的优异成绩获得全省高校团体总分第三名。2003年,经管学院王仙兵同学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3)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使学校获得了社会的认同。经过多年的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我校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获得了社会的认同。如我学校生源质量逐年提高,一志愿填报率、录取率及平均录取分每年均有大幅度提升。如2004年我校二本、三本一志愿填报率达150%,文科和理科平均录取分数线均明显高于省定分数线,名列我省内同类院校的前茅。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1.南阳坡煤矿及回采工作面介绍
1.1南阳坡煤业位于山西省山阴县西北部马营乡山峡村北侧,属梁峁状黄土丘陵地带,为缓坡丘陵,是黄土覆盖在波状起伏的丘陵古地形上而成,区内最高海拔为+1650.0m,最低海拔标高+1495.0m,最大相对高差155.0,井田面积约3.9942km2。
1.2回采工作面介绍
1.2.1联合开采技术条件:该30205、4105采煤工作面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其中4105综放面含煤地层为太原组,30205采煤面含煤地层为山西组。太原组(C3t)岩性主要由深灰色、灰黑色砂质泥岩、泥岩及灰白色~灰色各粒级砂岩和黑色煤组成,下部夹有一层较稳定之薄层泥灰岩,即玉井泥灰岩,底部K2砂岩为薄至中厚层状之粗砂岩,发育良好,层位稳定,其中4-1号煤层为全区稳定可采煤层;山西组(P1s)岩性为灰色、深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及灰白~灰色砂岩及黑色煤层组成,其中3-2号为可采煤层。底界K3砂岩为粗砂岩,底部含砾,最厚可达十余米,层位稳定。
1.2.2顶底板物理力学试验
2013年12月,该矿采取3-2、4-1号煤层顶底板委托山西省煤炭工业局综合测试中心进行了岩性力学性质试验,试验结果为:
3-2号煤层砂岩顶板抗压强度25.1~64.8MPa,平均49.2MPa,抗拉强度2.8~4.0MPa,平均3.3MPa。砂质泥岩底板抗压强度36.0~40.0MPa,平均38.4MPa,抗拉强度1.6~2.0MPa,平均1.8MPa。
4-1号煤层,砂质泥岩顶板抗压强度17.2~35.2MPa,平均28.8MPa,抗拉强度0.78~1.9MPa,平均1.3MPa,砂质泥岩底板抗压强度38.8~45.6MPa,平均41.5MPa,抗拉强度1.6~2.0MPa,平均1.8MPa。
由上可知:3-2号顶板为中硬―坚硬,坚固―中等坚固类岩石,4-1号顶板为软弱―中硬,不坚固―中等坚固类岩石。
1.2.3采煤方法
1)3#层工作面采煤方法介绍
30205 工作面采用单一走向长壁采煤法,一次采全高,顶板处理为全部垮落法。设计采高为 2.1m。采用 MG300/701-WD 双滚筒煤机破煤,自动装煤。使用ZY6000/14/33 型支撑掩护式液压支架 122 架,超前支护采用3.15型单体成排进行支护,沿 3-2 号煤层底板回采。
2)4#层工作面采煤方法介绍
4105 工作面采用单一走向长壁后退式综合机械化放顶煤采煤法。MG650/1510-WD 型交流电牵引采煤机沿工作面双向割煤。根据工作面地质条件和现有装备的技术性能,使用 ZF10000/23/37 型支撑掩护式液压支架 133 架,工作面上下端头各使用 ZFG10000/23/37 型过渡液压支架 4架,综合考虑煤厚、支架支护最大允许高度和采煤机最低通行高度,确定采高为 3.2-3.4m,沿 4-1#煤层底板回采,采放比为1:1.1。
2.工作面空间位置关系与回采动压影响说明
根据图所示,30205运输顺槽与4105进风顺槽平面重合,30205回风顺槽与4105面回风顺槽平面距离为17m,两切眼平面距为0.64m,30205工作面超前4105面200米回采;两煤层相邻工作面留设煤柱为20m,如图所示。
2014年1月份开采的30205 综采工作面与4105 综放工作面垂距23-26m左右,为近距离煤层开采。当时确定30205 综采工作面超前4105 综采工作面200m进行回采,由于受30205工作超前4105工作面200余米,30205工作面回采过程中采动影响不大;30205 综采工作面的开采对4105 综放工作面开采产生动压影响较为明显,主要对4105工作面运输顺槽造成严重的动压影响,简述如下:
4105工作面进风顺槽由于受上层30205工作面采动影响,工作面切眼至推进里程300m段压力加剧变化,巷道严重损坏,变形最严重处巷道高度达1.27m,宽度2.4m,支护锚杆、锚索大部分失效不能安全生产。现场采取架设单体棚加强支护,但顶板下沉速度较快,已经架设好的矩形单体棚钢梁、单体折弯,部分单体失稳,如图6.1 ,6.2所示。
3.近距离煤层开采动压对4105进风顺槽受压变形分析
3.1通过锚杆(索)工作载荷随机测试与支护稳定性分析
3.1.1测点选择
1)对 30205 回风巷端头至工作面前方 50m 监测,监测对象为采空区侧帮部第一根锚杆、帮部第二根锚杆和帮部第三根锚杆,监测锚杆数共计 42 根,监测次数为两次。
2)对 30205 工作面运输巷端头至工作面前方 50m 监测,监测距离 50m,每隔 5m 监测一个断面,监测对象为断面所有锚杆(索),监测次数为三次。
3)对 4105进风顺槽至工作面前方 50m,监测距离为 50m,监测对象为煤柱侧帮部锚杆(普通锚杆)、顶部锚杆(高强锚杆)与锚索,监测次数为两次。
4)对 4105 回风顺槽至工作面前方 50m,监测距离为 50m,监测对象为断面所有锚杆(普通锚杆)与锚索,监测次数为两次。
3.1.2数据分析:
1)通过30205进、回风顺槽锚杆(索)支护监测数据,对数据分析:30205 回风顺槽整体支护较好,变形量小,达到安全支护效果;30205 运输巷整体支护较好,变形量小,达到安全支护效果。
2)4105进风巷煤柱侧锚杆(索)工作载荷图
图3.14105 进风巷煤柱侧帮部第一根锚杆工作载荷
图3.24105 进风巷实体煤侧顶板第二根锚杆工作载荷
图3.34105 进风巷煤柱侧顶板锚索工作载荷
4105 进风巷煤柱侧帮部锚杆工作载荷基本达到正常范围值,部分锚杆由于片帮和煤破碎锚杆与锚索未达到理想工作载荷值(即达到锚固力的1/3-2/3),考虑锚杆(索)失效。
4105 进风巷顶板锚索中,工作载荷均达到60KN 以上,最大140KN,达到正常工作载荷范围以内,工作载荷达到100KN 以上,但仍处安全范围值内。
3)4105工作面进风巷距离开切眼100-300m 变形量较大,支护效果并不理想,帮部煤体松散,裂隙较发育,使得锚杆未达到理想工作载荷值,部分锚杆甚至失效。
4)4105 回风巷锚杆(索)所受工作载荷图,实体煤侧顶板第三根锚杆工作载荷较小,均小于50KN,实体煤侧与采空区侧锚索部分工作载荷较大,多数大于60KN,但仍处于安全范围值内。4105 回风巷顶板煤体较破碎,帮部变形量不大,整体支护效果良好。
3.2. 覆岩结构理论计算分析
3.2.1相邻工作面采空区侧向支承压力分布
通过覆岩结构理论公式计算(计算公式出次南阳坡近距离煤层协调开采围岩运动规律及矿压控制成套技术报告覆岩结构理论分段函数公式),得到30205相邻工作面30207 面采空区一侧煤体的侧向支承压力分布,如图3.4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采空区外侧煤体侧向支承压力峰值位置距采空区约20m,支承压力峰值约为12MPa;距采空区0~4m 为低应力区,也是塑性区;距采空区4m~42m 为支承压力影响区;距采空区42m 以外为原岩应力区;距采空区4m~20m 为弹塑性损伤区;距采空区20m~∞为弹性区。
图3.4 采空区外侧煤体侧向支承压力曲线
3.2.2 4#层工作面采空区侧向支承压力分布
通过理论计算,计算将3#、4#煤层合并计算,即4#煤层平均厚度为10m。取岩层移动角α约为80°,取采深为179m。得到4#煤层侧向支承压力分布,如图3.5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采空区外侧煤体侧向支承压力峰值位置距采空区约26m,支承压力峰值约为12.52MPa;距采空区0~5m 为低应力区,也是塑性区;距采空区5m~50m 为支承压力影响区;距采空区50m 以外为原岩应力区;距采空区5m~26m 为弹塑性损伤区;距采空区26m~∞为弹性区。
图3.5 采空区外侧煤体侧向支承压力曲线
3.3. 近距离下部煤层采场覆岩结构及其稳定性分析
综采技术的关键之一就是采场围岩的控制技术,采场围岩能否得到成功控制是综采工作面生产能否正常进行的前提。30205 综采工作面与4105 综采工作面重直距离相距23-26m 的近距离协调开采工作面,30205 在4105 工作面的正上方,且超前200m 开采,两层煤的立体图如图3.6 所示。
图3.630205 与4105 综采工作面近距离煤层立体图
1)极近距离下部煤层采场上覆岩层结构特征
就极近距离煤层群开采而言,当在己采完工作面的下部煤层中进行回采时,其顶板的特点是直接顶较薄,受到上部煤层采动损伤影响,多为裂隙结构,可视为块体结构;直接顶之上又为上部煤层开采后垮落的散体岩石。可见,极近距离煤层开采顶板结构和开采边界条件与普通单一煤层开采相比,具有明显的区别。在煤层开采过程中,顶板承载能力将大大降低,顶板极易产生漏冒,形成大范围空顶,造成垮面,开采难度极大,对工作面的安全开采构成极大威胁。
2) 侧向周期来压对巷道动压分析
大量研究证明,采空区充填得越实,巷旁充填体承受的老顶作用力越小。现场实际是两工作面采空区基本充填满,几乎可以不考虑老顶的作用力。由此确定沿空巷道只要处于应力降低区域,只须承担直接顶板的重量,巷道完整,不会发生垮落。但上覆煤层开采对下伏煤层的集中应力及下煤层开采的走向应力与侧向应力呈叠加影响。
3)顺槽侧向应力分布分析
通过山东科技大学《近距离煤层开采围岩控制技术》现场实际测得,4105 综采工作面进风顺槽煤柱侧钻孔应力计压差随距工作面距离的增大呈下降趋势,距工作面17m 和22m 的钻孔压差较其他3 个深度钻孔较高,说明该位置处的应力计侧向支承压力大,分析可得出其主要受上层煤3 煤留设的煤柱的压力增高区。其主要是4105 进风顺槽变形受3 煤开采支承高压力、区段煤柱尺寸不合理造成的侧向压力影响巷道严重变形。
4. 主要结论
4.1通过现场锚杆(索)工作载荷随机测试,4105进风巷变形较大,主要是锚杆不能达到理想支护;锚杆(索)工作载荷普遍不大;距工作面40m 以后由于片帮严重,致使帮部锚杆大部分失效,在今后施工过程中应加大对巷道锚杆支护质量监控。
4.2基于覆岩结构理论对近距离开采侧向压力进行了计算,得到4#煤层侧向支承压力分布,采空区外侧煤体侧向支承压力峰值位置距采空区约26m,支承压力峰值约为12.52MPa;距采空区0~5m 为低应力区,也是塑性区;距采空区5m~50m 为支承压力影响区;距采空区50m 以外为原岩应力区;距采空区5m~26m 为弹塑性损伤区;距采空区26m~∞为弹性区。根据数据分析上部3 煤层开采后,滞后60m 左右覆岩运动停止运动,故4 煤可滞后3 煤工作面60m开始回采。
4.3 实测近距离开采支承压力为:30205工作面顺槽侧向支承压力较小。4105综采工作面进风顺槽支承压力变化非常大,应力变化值在17m钻孔应力计位置为9.5MPa,在7、12m钻孔应力计位置为1.6-1.9MPa,远远大于4105综采工作面回风顺槽在工作面外侧的侧向支承压力显现,说明受本煤层煤柱及上覆煤层影响极大,现场以加大工作面支架初撑力为主要顶板控制手段。
4.4 4105 进风顺槽变形受3 煤开采支承高压力、区段煤柱尺寸不合理造成的侧向压力影响,故在4105相邻工作面布置工作面时,须增加区段煤柱为32-35m之间,可以降低3 煤开采支承高压力影响。
5.参考文献:
[1] 何满潮等.中国煤矿锚杆支护理论与实践.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 张荣立等.采矿工程设计手册.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3
[3] 南阳坡煤矿井田地质报告
[4] 山东科技大学《关于南阳坡矿近距离煤层协调开采围岩运动规律及矿压控制成套技术》技术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