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1 09:52:3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职业教育发展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中职教育现状
(一)与高中学校的差异
根据2009年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中职教育招生人数与高中招生人数相差两百万人,在校人数差近千万人。全国高中学校数是中职学校数的一倍有余,从事高中教育的职工是中职的6倍。
(二)农村职教发展的滞后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与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不适应。农村职业学校在办学经费、教学设施、师资水平等方面与城市距离在不断加大。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教育或培训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
(三)国家政策的支持
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高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解决投入不足,基础薄弱,办学条件较差,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教育教学质量不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等问题,2002年8月国务院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7年5月,国务院发出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对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所有全日制在校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009年12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中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逐步免除学费。这些努力使得近几年来职业院校学生的数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二、政府积极的职教政策是职教发展的有力前提
(一)政府干预阶段
2000年前中职教育招生规模及其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比例出现了徘徊和下降,“普高热”和“大学热”使中职学校的招生普遍不同程度地遇到困难,且生源质量逐步下降。我国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国民经济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支撑兴国战略的工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科技型转化,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市场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尤其是沿海地区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缺口很大。政府已经意识到发展职业教育对我国今后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的重要作用,并且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中职变革阶段
在这一阶段,依托国家政策,每一所中职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在科学分析社会需求和学校所处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强调专业特色,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国家根据区域划分全额投资建设国家级实习场所,建立综合型实验实习基地,配备市场紧缺型专业实习用设备;各地方中职学校配备基础实验实训场所,场所资金来源可以由学校与地方财政或者与学校签定“定单式”企业共同负担。
国家通过建立职业资格鉴定站,与行业协会确定考核内容,严格职业资格考评制度,规范职业资格等级评定,使职业资格等级证书成为就业择业的必备条件,同时配合学校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培养出拥有一定技能的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当今,许多中职学校通过各种技能传授的改革、教学模式的改革,已办出学校特色,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三)中职教育现代化
中职学校在这一阶段将完善教育理论体系,踏人专业成长的自主发展的轨道。政府已不再参与中职改革的进程,中职学校开始向同行业、市场相符合的方向发展。同时,随着国民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增长,国民对中职学校的认识发生根本改变,“普高热”现象基本消失,市场对技术工人需求数高于对研究人员的需求数,中职招生高于普高招生,综合素质一般的学生的偏好开始转向中职类学校。
完善的中职教育开始对中国的工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同时行业的发展又促使中职类学校更加完善。旧行业的衰落,新行业的兴起,促使中职学校专业开设转化以适应市场,培养出的优秀技能工人同时推动着行业向高端发展,从而形成正反馈,促进经济的持久健康发展。
三、学校积极自主变革是中职教育发展的内驱力
(一)教师的培养与技能提高
首先,国家对处于转型期中的中职教育阶段创建教师培训计划,在高校设立新的职业教育教学专业,专业对口培养中职教师,培养出技能优异叉掌握多种教学技能的教师,这些教师毕业后分配到各中职院校从事教育工作。对在任教师,支持其赴拥有优秀职教实践的国家、拥有高制造技能水平的企业学习培训,到承担中职教师培训的高校进修。定期对在任教师提供技能培训和一系列的适应时代技能教育方法培训,并通过良好的教育实践考核制度,形成有职教特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同时还可以聘请一些行业专家作为客座教师,通过他们的专业授课、技能传授和专业分析提高教师教育水平。其次,应迅速提升职业学校的办学档次,尤其是加强实习训练基地建设,每所学校都应配备处于行业标准水平的实习场地,同时在重点、示范中职学校中建立国家级综合实验基地,配备处于行业先进水平的实习场地。通过加强对实训基地技能训练资源的配置,做到文化课程资源与实践教育技能训练资源的合理分配,并充分与企业的新生产模式、市场的新技术对接,形成良好的学生实践培养模式,服务于市场经济。逐步形成以职业学校为信息集散主体、实训基地为信息传播纽带、学生为信息接受实体的职业教育网络。
中职教师是技能的传授者,转型时期的教师应该要致力于成为一名有高度责任感并善于通过各种实践应用型的教学方法去研究教学的教师,通过现场或模拟职场环境,深化和拓展专业学习,培养学生模仿、操作、实践、制作的应用能力,从而使学生顺利完成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转型期中职教育的教师,自我学习的重点应放在提高自我技能水平和教育技能方面,定期到企业进行考察,开展调研,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及其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增强自我的职业技术能力水平比继续提高学历水平更重要。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
1.教学方法的创新
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目前中职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普遍的教学方法局限于“满堂灌”式教学法;其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有基础知识能力而欠缺动手能力,适应能力不足;中职课程大多是技术型的课程,需要学生通过常动手操作才能掌握的技术,“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很难使中职学生获得真正的操作技术。
改革、创新教学方法需要树立创新意识,把握教育规律,善于发现问题,选取合理方法,遵循科学原则。例如: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和小组工作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学习能力。在国外的中职教育中,很多学校拥有创新的教学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都能掌握一技之长。我国的中职教育也可以通过引进,模仿,改善,再创新,形成自己独有的、高效率的教学方法。超级秘书网
2.课程模式的创新
我国职业教育现在重心还是在学校形态的、长学制的、学历化的职前养成教育上,这种职教模式对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很有用,但因其培养学生的周期长,对市场需求与技术进步的反应不够灵活,已日益显出与市场需求脱节、毕业生就业困难等弊端。因此,必须建立完整的、灵活的、新的职业实践教育模式,重点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普遍提高学生技能,适应市场要求。
创新的课程模式既应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也应满足受教育者生存发展的需求,其课程设计既应强调职业分析、劳动力市场供求分析,还应重视受教育者需求分析,中职课程改革必须有利于两大方向:就业和升学。中职课程模式创新应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本位,通过创新课程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备多种综合技术,适应职业变化;具备良好的就业心理,并能捕捉升学的机遇。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应审时度势,改革创新。中职学校应通过课程模式的创新,采取长短结合、学分制、技能考核制等方法拓宽办学渠道,增强职教活力。并逐步形成重技能、多实践、多层次、全方位的职业教育结构,形成新的职教体系。
(一)21世纪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必将对我国人力结构和教育结构体系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的表现之一,就是对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初中级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我们国家目前并在相当长时期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21世纪的挑战,我们面临着加快实现工业化和迎接知识经济的双重任务。从经济发展形态来说,目前全国实质上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以及处在萌芽状态的知识经济等多种状态并存的状况。不同的行业、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产品的技术含量、生产组织方式、自动化机械化程度都很不相同,对人才的层次、规格、类型的要求也是多样化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是我们研究教育结构体系的重要依据。最近,我们组织了8个包括农业、电子、电力、冶金、建筑、铁道、商业、金融等不同的行业领导部门的有关领导和专家,研究分析各个系统人才的整体结构,并且注意他们合理的配比关系。结果表明,科学家(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以及能进入世界高新技术前沿攻坚和不断开拓新的领域的科技带头人以及高级管理人才,在行业和企业发展中起统帅、引导作用,这类人才在人才总量中虽然只占少数,但他们的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水平,乃至国家的综合国力水准,目前这方面的人才不足,已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研究我国教育结构体系和人才培养,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生产的发展和提高,还需要有相当数量的在产品研究开发和生产组织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应用型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在当前仍然还是我国教育结构中的薄弱部分,它使我国大量先进技术只能停留于样品、展品而无法转化为产品。同时,任何时期也不能忽视劳动者也即大量操作人员的培养。人们可以从外国买到科研成果,但买不到生产的质量,这是靠生产者的技术、知识和正确的劳动态度创造来的。在这方面,本文拟多用一点篇幅。以农业生产为例,全国种植业生产的人力结构,目前仍以两亿农户为主,以家庭经营为主要特征。当然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农户家庭也发生很大变化,根据调查,按农户的经营规模、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大体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1)企业型农民。这些农户从事的农业生产专业化、集约化、商品化程度较高,他们所受的文化与专业教育的程度也较高,大部分是中专和大专生。这是未来农业劳动者发展的方向,但是现在为数还很少,仅占10%左右。(2)技术经营型农民。这些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较高,产品有较大的专业性和商品性,接受新技术能力强,是农村采用新技术和进行专业生产联合体的骨干。这类农民的素质,一般应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并具有一定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和技术操作及经营能力。1998年这类农民的数量约占20.2%。(3)初级技术农民。他们具有当地农业生产的一般知识和掌握一般的生产技术,能在上述科技示范户的带动下,较快地采用新技术、新成果。这类农民应具有初中文化程度,并经过一定的农业推广培训和应用技术的学习与实践。此类农民在相当一段时期仍是多数。(4)普通农民。是指较多地使用传统生产经验和知识技术的生产劳动者,目前一般是小学毕业或文盲。其数量将逐年减少,到2010年都应达到初级技术农民水平。1999年,我国农业劳动者中,具有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9.5%(其中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半文盲占46.75%)。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如日本,农民中受过高中阶段和高中后教育的已达80%以上。在提高我国农业劳动者素质方面,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着巨大的需求。
(二)从我国各行业现有人力结构学历水平来看,初中及以下阶段学历层次从业人员还占较大比重,对发展高中阶段和高中后职业教育存在着巨大的需求。
据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在全国6.79亿从业人口中,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比例占73%左右,同时还存在10%左右的文盲率。这两者所占比例高达83%。以铁路运输系统为例,到1997年底,受过大专、中专、技工等专业技术系统训练的仅占26.5%;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员仍高达42.3%以上。因此,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提高在职人员的素质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对发展各种职业教育和培训,提出了巨大的需求。
从当今世界情况看,根据1998年世界经合组织(OECD)28个国家和亚太经合组织11个国家共39个国家的统计资料,初中后分流(即高中阶段教育分为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两种)的国家和地区有29个,包括奥地利、比利时、捷克、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意大利、荷兰、挪威、葡萄牙、波兰、俄罗斯、西班牙、瑞典、瑞士、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韩国等等;高中后分流的国家有4个,包括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小学后分流的国家有5个,包括爱尔兰、墨西哥、菲律宾、智利、巴布亚新几内亚(其中智利、巴布亚新几内亚小学教育的学制为八年)。这些都说明,当前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需求。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如果忽视或者削弱中等职业教育将会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二、大力发展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是当前和相当长时期我国教育结构体系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紧迫任务。
(一)由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以及我国正处于初中、高中和大学阶段学龄人口的高峰,发展高中阶段和高中后各种层次和形式的职业教育,显得更为紧迫。
去年初中在校生已达到5811万。根据1999年当年的统计资料,全国有1589万初中毕业生,尽管当年普通高中招生增长10.23%,高中阶段各类学校共招生779万,其中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招生383万,将近1/2。特别是高等学校当年招生年增长率高达47%。在这种情况下,仍然还有810万初中毕业生(占初中毕业生总数50%以上)和174.5万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中阶段各类学校和高等学校,需要在就业前进行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因此发展高中阶段和高中后职业教育的任务将是十分艰巨和繁重的。
(二)在业人员和非在业人员的职业培训任务将十分繁重。
前面已经谈到全国6.98亿从业人口文化程度总体上较低的状况。另外,据1995年的统计资料,全国尚有近两亿16岁以上不在业的劳动力人口,约有1500万人有寻找工作的要求。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要求,以及他们不同的志趣、爱好和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不仅有利于他们个人的生存、发展和提高,而且对促进各行各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对发展和改革职业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发展和改革职业教育首先要转变对人才的观念。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但究竟什么是人才?则有不同的人才观。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99年5月编制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我国职业划分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这些不同类别的职业活动都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相互关联、相互服务、不可缺少的社会活动,并都具有相当长时期的稳定性、规范性和群体性。这些不同的职业岗位对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同志最近强调指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对我们当前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是有深刻意义的。对所有的儿童、青少年和社会成员来说,只要对社会对人民有强烈的责任心,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刻苦钻研,无论在哪一行,都会成为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人,都会对社会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成为人们尊敬的人才。有位教育家总结数十年教育工作的经验说,“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我认为是说的很有道理的。树立新的人才观,首先是我们教育部门的任务。当今世界,在教育观上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化或者革命。教育的空间已由学校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工作场所,教育的时限已由在学校学习,延续为每个人的一生。教育的价值不再仅是培育少数“精英”,而在于能否为各种不同潜能的人提供平等的、能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才能的机会和途径,把成才之路铺在每个人的脚下。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的先导,发展职业教育也是如此。
(二)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学习的终身化,职业教育也面临新的挑战。
为了使职业教育能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职业学校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应当进行改革。这里我想突出强调两个问题。
(1)要紧密结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和劳动力市场的实际,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办出特色。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择业观的教育,使学生有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做有觉悟、有技术能力的劳动者和各类技术、管理、服务人员的志向和意识;要大力加强和企业以及实际工作部门的紧密联系和结合;在教学工作中重视对学生的技术能力特别是新技术能力的培训。
(2)根据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变化比较大的特点,要根据终身教育的思想,进行重大的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不断更新自己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他们一生的工作接收继续培训和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三)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融合和衔接,努力构建和发展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社会成员对学习多样化需求的终身教育体系。
从世界范围看,许多国家从初中阶段开始,就把职业指导作为学生的必修课。1991年6月美国劳工部发表了《2000年的美国,要求学校做什么样的工作》的报告。该委员会对所有学校和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无论直接参加工作的学生,还是计划进一步接受教育的学生都应获取五种基本能力(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类资源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综合与系统分析能力、运用各种技术的能力)和三部分基础(基本技能、思维能力和个性品质)。对这八项都制订了详细明确的标准。这份报告反映了美国用人部门对包括普通高中学生学习的要求。不少国家的初别是普通高中都相当普遍地开设各种职业选修课,以满足一部分学生进入社会的需要。同时,在许多国家的教育体系中,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有经过中间教育机构的文化补习,进入上一级学校学习的机会;普通高中的毕业生也有通过一定的教育机构的培训进入社会就业的机会。逐步缩小中等教育阶段普通学校与职业学校的差距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这对我国来说,可能是一个相当长期的发展过程,但是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和衔接,对我们来说则是十分紧迫的。
(四)积极发展非正规(非学历)职业教育。
我国当前初中和高中后教育结构存在某些混乱,同社会需求存在某些不相适应的问题之一是教育结构中过于学历化的倾向,加之教育管理又常常以学历教育规范各类教育,这就促使许多本应由非学历教育承担的教育培训采取了学历教育的形式,造成了教育结构的混乱和教育资源的浪费。大量事实表明:在社会从业人员中,需要在初中或高中毕业文化基础上通过正规学历教育就业的只是一部分,相当数量的则只需要通过非学历教育培训。我国江苏阳光集团、三毛集团是我国最大的现代化的毛纺集团之一,企业的装备都是从国外引进的最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年销售额连续几年都在一亿元以上,从人员构成来说,三毛集团职工6000人,其中生产第一线工人有5000人,据这个企业的总经理说,由于设备自动化程度很高,对工人在操作上的要求比较简单,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初中毕业生经过三个月培训,就可以上岗。这个总经理诙谐地说,如果招大学毕业生做这个工作,不仅对这些学生是大才小用,而且这个企业也会因生产者没有积极性而倒闭。同时,随着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终身教育思想的实施,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更为广泛和多样,单一的学历教育不可能满足日益增加的社会教育需求。在普及基本教育的基础上,着重发展各种非学历非正规教育,是适应社会对教育多样化和终身学习需求的必然趋势,应该确立其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广东中等职业教育也有了很大发展。到2004年底,广东全省有中等职业学校870所(含技工学校186所),其中国家级重点学校98所,省级重点学校90所;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总数94.5万人;优质学位占40%,省级以上重点专业131个。在整体规模、在校生人数、优质学位比例和毕业生就业率等方面,均居全国同行前列。广东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
一、省委、省政府加强领导,大力扶持
广东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统筹全局,十分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设和发展,省领导经常关心、了解全省职教工作情况,及时给予指示。2002年广东省举办了首届职业技术教育展示会,广东省委主要负责同志亲临指导,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熟练技术工人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一个很重要的人才层次,要求各级党政领导和全社会要从广东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提高广东省的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广东省委、省政府把职业技术教育列为全省“十项民心工程”之一,要求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投入,“每个市要建设一所以上国家重点技校,经济发达的县要建设一所技校,力争5年内全省技校在校生规模扩大到36万人。”2005年,广东启动了“三年30万”技能人才工程。为了激励更多学生报考中职学校和从事技工工作,广东省还从政策上给予照顾和扶持,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的地位和待遇,已经实行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在工资福利方面享受与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对等待遇的政策。下一步的目标是建立高技能人才奖励和津贴制度,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的福利待遇,促使全省技能人才队伍的稳定发展。
二、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大增,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
广东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全省国民经济增长率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很大。但是,目前广东技能型人才在全部城镇从业人口中仅占43.89%,缺口很大。2005年初,广东经济发达地区出现的民工荒,实质上是技工荒;据统计,到“十五”期末,全省仅数控技能人才缺口就达到10多万。广东对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以制造业为主,数控、汽车维修、计算机技术等几大类产业的需求人数超过100万。此外,在交通运输业、旅游业、房地产业、金融业、零售业、商务服务业、物资流通业、社区服务业和餐饮旅馆业等部门也都需要大量技术应用性人才。技能型应用人才的需求.已经成为广东经济结构调整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及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制约点。
由于对技能应用性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广东省中职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20多年来全省技工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均保持在96%以上,2004年就业率高达97.8%。中职毕业生就业后的工资待遇也逐年有所提高,据调查显示,广州市初级工平均月薪是1470元,中级工月薪为1836元。就业有前途,促进了全省中职教育的快速发展。
三、学生、家长转变观念,讲求实效
过去,由于受到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社会上一些实际问题的困扰,不少学生不愿选读中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观念不断更新,很多学生、家长对就读中职学校逐步有了正确的认识。
广州市教育局一位负责人为初中毕业生及其家长算了一笔账,分析了初中毕业生面临的四项选择及其优劣势,很有参考价值。
其一,读高中——考大学——就业。家庭投入:约4.7万元。优势是高学历,增值潜力强。劣势是要承担高中毕业考不上大学的风险,对家庭经济压力大,大学毕业生队伍庞大,就业形势严峻,教育投资有时很难回收。
其二,读高中——就业。家庭投入:约7000元。优势:无。劣势是无一技之长,很难就业。
其三,读中职——就业。家庭投入:中职3年约1万元。优势:有一技之长,就业容易,待遇逐步提高。劣势:边工作边学习,比较辛苦。
其四,读中职——高职一就业。家庭投入高于第三项。优势:专业优势较明显,就业较有保障。劣势:经济负担重,可能面临来自传统观念的压力。
以上四种途径,各自的优劣势十分明显。怎样做出合理选择?关键在于学生不要好高骛远,而要实事求是,根据各自的家庭经济状况和个人的学习能力进行统筹安排。就读中职,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早日成才的明智之举。
四、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实施品牌战略
(一)打破条条框框,进行制度创新
过去,中专、技校的学科门类设置单一,专业设置较少,技术工种不多,各校自成一体,相互缺乏联系,学生知识面较窄,技术能力适应面不广。进入21世纪后,面对广东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积极进行改革,首先冲破中专、技校、职中的界限.按照市场需求统一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这一层次上,在制度创新上先走一步,使各中职学校的内涵更宽,技术含量更高,适应能力更强。
(二)紧紧面向市场,调整、更新专业
随着广东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熟练技术工人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广东各类中职学校都依据市场需求,调整和更新专业设置。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在这方面的成绩尤为显著,其特点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扩大专业覆盖面。到2005年上半年,广州市中职学校共有400多个专业,涵盖11个大类,包括加工制造、交通运输、信息技术、能源、土木水利工程、资源和环境、商贸旅游、财经、文化艺术与体育、社会公共事务、农林等。二是大力发展高新、紧缺专业。广州市以发展成为国际制造业基地为目标,迫切需要大量机电类、汽车类、电子技术类、信息技术类等专业的技能人才。同时,作为华南地区商贸中心,广州对电子商务类、现代物流类、市场营销类、商务外语类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也非常大。广州旅游餐饮业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旅游业收入占全国的1/10,餐饮营业额列全国第一,因此旅游餐饮业的人才也十分紧缺。目前,广州市的建筑业正处在人才结构的调整期。需要大批现代建筑应用性人才。随着广州市民对生活与工作环境要求的提高,物业管理这一新行业得到迅速发展,对高素质的物业管理人才需求量很大。上述这些高新技术、紧缺人才,急需中职学校加速培养。广东省、广州市均把这些专业作为重点,给予大力扶持。三是实行“专业末位淘汰制”。通过中职学校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所反映的市场供求情况来调整专业设置,就业率低的专业予以淘汰。
(三)放宽招生限制,扩大办学规模
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群众子女求学的愿望,广东省放宽中职学校的招生限制,采取按中考成绩投档录取和注册入学两种招生办法:各中职学校先按考生中考成绩和志愿顺序从高到低、从前到后的顺序录取,然后再接受注册入学的学生。对注册入学的学生实行“三不限”:不限年龄、不限地域、不限应届生,只要有初中毕业证书或结业证书都可以到中职学校申请注册入学。没有报考中职学校的学生,或者想从甲校转到乙校的学生也可通过注册入学。以上办法,为中职学校扩招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生源。广东有关部门加大财政投入,想方设法扩大中职学校办学规模,增设一批中职学校,扩大招生人数,促使全省中职教育持续快速发展。2005年广东全省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划招生达40万人,占全省高中阶段招生总数的40%,比2004年增加4万人,增长率达10.8%。
(四)关心弱势群体,实施职教扶贫
广东省职教扶贫计划规定,凡是家庭人均年收人在1500元以下,或者有《广东省农村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书杂费免费证》的,都可以到中职招生学校申请入学。全省有一批优质中职学校招收一定数量的贫困家庭子女免费就读,并推荐就业。2005年广东职教扶贫计划安排招收2000多名贫困生入学就读。这些贫困生毕业后,将帮助其家庭实现脱贫,这是政府关心弱势群体、实现职教反哺农业的有力措施。
(五)增加优质学位,创立特色品牌
近几年,广东中职学校扩招发展,以创办重点学校、增加优质学位为主。到2005年初,广东省中职学校的优质学位占40%;广州市中职学校的优质学位占60%,比3年前增加了1倍。优质学位是指被评上省级以上重点学校的学位。这批重点中职学校的教学设施、硬件设缶、师资力量、专业设置均达到很高要求。广州市的省级以上重点中职学校(中专和职业高中)全部实行“学分制”,根据岗位需要重新构建课程,学生可以根据岗位需要灵活选择课程。这些重点中职学校的专业特色明显,教学质量较高,学生素质较好。毕业生常常是供不应求。
(六)办好实训中心,加强实践教学
为了培养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技能人才,各中职学校均注重加强实践教学,建设了一批高水平、高仿真的实训中心。学生在实训中心可以进行高度仿真的模拟训练,练就一手过硬的工艺技术,通过“上学如上岗,上课如上班”的模拟训练,可以达到“零距离就业”,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七)实行订单培养,学习、就业相联
广东很多中职学校都采用校企合作办学,实行人才“订单培养”。学校和有关企业约定:学校招收的新生根据企业岗位的需要进行对口培养,学生毕业后,由企业招聘就业。有的企业还为“订单培养”的学生提供3年的学杂费。
(八)广开办学门路,以利学生深造
为了打消部分中职学生怕一辈子当工人不能升学提高的顾虑,广东中职学校采取多种措施,广开办学门路,以利学生深造。很多中职学校与普通高校的成教学院、技术师范学院、高职院校合作办学,学生在考取该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以外,还可以考取合作学校的学历文凭。广东省教育厅为了解决中职与高职教育的衔接问题,准备采取“3+2”模式,学生在中职读3年以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读2年,毕业后获得高职文凭。很多中职学校还贯彻国际化的办学理念,与国外知名职业教育机构合作,邀请外国教师授课,引进先进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有些学校还选送优秀学生到国外学习。
五、建好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提供合格师资
2法学职业教育革新与基层法律服务人才培养的需求
2.1法学教育职业化分析从法学的规范性属性和实践性角度来看,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紧密相关,法学教育是一种职业知识体系与职业能力教程,其原因主要在于法学的内涵表明这是一种职业知识所构成的体系,而不仅仅是社会科学的组成部分。[3]因此,法学这门学科的职业导向属性决定了法学教育不可能只关注纯粹的理论教学、学术研究。卡耐基基金会报告也曾指出,法学教育目标是要“培养新从业者像职业人员一样思考、行为及执业(其职业行为要符合职业道德)”。[4]一般而言,法学教育模式需要与各国的办学理念相符合,与各国大学法学院(法律系)学生的培养目标相适应,通过结合一定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培养适应社会的法律人才的法学教育形态。
2.2法学职业教育的革新方向对于我国目前法学职业教育进行革新以适应我国法治建设的需要,关键是要针对我国的国情培养一批面向基层的法律服务人才,在这一过程中也需要借鉴发达国家法学教育的特点,进行中国特色的教育,培养具备法律思维、诉讼纠纷解决能力等在内的实践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司法机关尤其是基层法律服务机构的迫切需要,推动法治社会的全面进步。法学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注意三点理念,即:其一,法学职业教育应是以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养成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其二,法学职业教育应是以培育法制理念和法律理念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其三,法学职业教育应是以塑造具有公正良知和刚正廉洁品格的法律职业人才为核心的伦理教育。
2.3法学职业教育的革新内容当前在我国法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培养一批有法律素养的基层法律服务人才,能够公平公正地适用法律,这样才有助于增强法的独立性,有利于法的信仰和法的权威的形成,那么当前就需要根据法治建设的客观需要和法律职业化要求对现行的法学职业教育体制进行革新。
2.3.1结合市场需求明确法学职业教育目标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上要紧密结合市场需求来进行设定,在当前法学职业教育的总目标是需要培养适应社会的各类法律服务人才,基于中国现状,当务之急是需要培养面向基层提供法律服务的人才,其着眼点在于我国当前的问题主要是农村问题和城镇现代化问题,基层社会和基层政府是我国稳定的根基所在,基层人民司法是我国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3.2合理设置法学职业教育内容法学职业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法学专业知识、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这几个方面。法学专业知识教育侧重于法学专业知识的普及和讲授,兼顾其他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法律职业素质教育侧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包括职业语言、职业思维、职业道德;法律职业能力教育侧重于法律职业技能的训练,应重视法律思维、法律推理、法律证据、法律文书写作等的学习,同时注重实践教学的大量应用和充分的见习、实习机会。法学职业教育内容应具有统一性、系统性。目前我国每年举行的国家司法考试主要是针对法学的基本知识来命题的,对此,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要系统学习法学专业的十四门核心课程的学习。[6]2.3.3加强职业化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流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教师的授课能力和知识的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是教学至关重要的因素。当前各大法学院(法律系)需要加大对教授的培养,鼓励双师型教师在课堂中进行律师实务教学,模拟案件的审判,举办法庭辩论等教学活动。
3完善体现中国特色的基层法律服务人才培养模式
3.1培养基层法律服务人才的职业能力基层法律服务人才在具体法律实践中需要有职业能力,这种能力是在法学教育过程中着力培养的,主要包括:对法律问题的明确认定和论证;运用法学方法和法律思维进行研究的能力;不断更新法律知识储备的能力;熟悉法律程序的能力,等等。[7]基层法律服务人才工作的主要内容是运用法律为基层群众提供法律服务,需要有应对各类法律问题的职业能力,妥善地解决各类法律纠纷。针对基层法律服务人才的特点,法学院校就应进行针对性的职业能力训练,主要是在双师型教师的引导下使得学生有法律思维和法律视角,对复杂的案情能够梳理清楚脉络;同时也需要培养学生阅读裁判文书、法律专著的阅读能力,掌握如何进行司法文书的写作,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清楚地认识事实、裁决、推理的过程。
3.2培养基层法律服务人才实践能力法学既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科学,同时也是工具性科学,众多大学的法学院在培养目标上都设定为研究型的法学院,但是大部分培养出来的本科生、研究生往往欠缺法律理论研究的素养,同时又不具备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职业能力。法学学科从其性质来说主要不是以学术为导向的,而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当前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未来基层法律服务人才的实践能力:
3.2.1理解和运用法律资料的能力对于法律资料的理解和运用是一个实践能力培养过程,即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培养过程。根据基层法律服务人才的培养目标,对这一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五个阶段进行,即:第一阶段,法律基本技能培养阶段;第二阶段,法律法规理解能力的培养阶段;第三阶段,辅助办案能力培养阶段;第四阶段,综合运用法律、法规能力培养阶段;第五阶段,独立办案能力和办案技巧的培养阶段。这五个阶段循序渐进,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毕业后就能胜任其所担任的工作,缩短理论与实践的磨合期。
3.2.2进行法律实务训练各个法学院校在培养基层法律服务人才的职业能力方面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法律实务训练,如要进行诉讼业务能力培养,就需要播放真实的庭审录像,组织法庭旁听、开展模拟法庭等实训课程;如要进行非诉讼业务能力的培养,则需要设计民商事合同的签订模拟、法律意见书的写作、裁判文书的制作等实训课程;如要进行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则需要进行社会调查、法律咨询、创办校内法律专刊等综合实训项目。这些实训手段需要各大院校结合本校学科特色和人才培养方案来进行按需设置。
一、国外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的经验及其启示
1.国外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发展经验
国外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发展各有特色。英国是最早提倡终身教育的国家,并不断完善其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德国非常注重员工培训,政府官员、管理人员、企业内部各级人员都要接受成人继续教育,并建立起以动手能力为特色的职业培训体系。美国以社区学院为特色,成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规模最大的国家。加拿大的教育很注重能力培养,其最突出的是建立起以能力为教学基础的CBE教育思想体系。日本积极推进终身教育,是经济飞速发展的国家。虽然各国职业教育和培训各具特色,但体现着共同的发展趋向。
(1)建立需求导向的培训制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韩国首尔召开了第二届国际技术和职业教育大会,教科文副总干事鲍维尔在主题报告中提出摘要:“技术和职业教育和培训是通向未来的桥梁,但是,必须有一条由技术和职业教育和培训作为导向的就业道路,否则我们就是在制造新新问题。由此可见,我们需要的不仅是重振活力和更加协调的技术和职业教育和培训计划,而且是技术和职业教育和就业结合的新局面——我们需要把技术和职业教育和培训联系起来的新模式,使教育、培训、就业和社会福利几个方面工作在一个国家内、在国际范围内联系起来。”近年来,社会伙伴合作办学已成为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主流模式。社会伙伴合作办学就是政府各级教育部门、就业部门和社会的工业部门、雇主组织和工会组织等通力合作,对于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方向、内容等进行协商,同时就业部门、经济部门、雇主组织等越来越多地参和职业教育的管理和决策。在这个机制中,政府除了从事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实际办学以外,还要起到组织领导、协调办学、建立质量保障制度等功能。而各种社会组织,非凡是企业在其中的功能主要是提供就业需求的信息,提供有效的实习、培训场所和就业渠道,使学员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了解和把握企业的动态,提高培训质量,建立需求导向的培训制度。
(2)职业教育和培训终身化。第二届国际技术和职业教育大会会议主题是“终身学习和培训——通向未来的桥梁”,这表明职业教育终身化的趋向已被国际社会所重视,并因其重要的意义而被提倡。目前,世界各国职业教育正逐渐融入终身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不再被看做是终结性教育,过去那种认为只靠一次教育或培训就能享用终身的想法或做法已经过时了。20世纪90年代各发达国家纷纷实施“终身学习”或“继续学习”计划。例如,瑞士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包括更新知识和技能、获得新资格的职业继续培训和高级专业考试,面向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等。英国于1998年提出了建立“产业大学”和“个人学习账户”的设想,以便使人们能够更加方便地接受开放式的远程教育和实施“终身教育”计划。日本提出终身职业练习及终身技能评价是职业教育的根本方向,并努力建设面向21世纪的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体系。美国早在1971年就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终身化的职业教育——生计教育。生计教育作为一种终身意义的职业教育,它的推行实施得到美国联邦政府及美国职业协会等组织的广泛支持。
(3)职业教育和培训内容的综合素质化。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以能力为本位。过去的技能主要是指任务能力,即和完成具体任务相对应的具体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能力标准就是任务技能清单,培训课程就是在此基础上开发的一系列任务技能(或称教学模块),能力评价的依据就是直接观察个体对这一系列具体任务的完成情况。这种任务能力观是传统的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内容设计的理念基础。在现代职业发展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新的能力观。一种观点认为,个体的一般素质对于有效的工作表现是至关重要的,一般素质是把握那些特定的、具体的任务技能的基础,也是促进个体能力迁移的基础。一般素质包括相关知识、分析和综合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判定力、创造力等,它们往往能应用于许多不同的工作环境中。在此基础上的职业教育的内容,强调的是一般素质的培养。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应将一般素质和具体的职业岗位或工作情景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的职业教育的内容是将一般素质和任务能力结合起来。最近,德国、澳大利亚提出的关键素质概念,英国的核心能力概念,美国劳工部提出的包括资源合理支配、人际关系处理、信息获取利用、系统分析综合、多种技术运用的五种能力以及技能、思维、品德的三种素质,等等,都是新的能力观的体现。
(4)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国际联合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导致劳动力在国际和国内流动量加大,顺应这一变化趋向,职业教育和培训也开始建立国际化的职教合作网络和运行机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世界职教领域国际合作的主要组织者,目前已建立的联合国职教信息网络,是连接了128个国家的一个职教实施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要在德国波恩建立一个国际职业技术教育探究中心,提供职教探究和发展信息,培训职教人员。国和国之间的合作也在发展。中德两国政府近20年来进行了下岗妇女再就业、关键素质培训等多项专题项目合作,最近又结合中国政府西部开发战略,实施以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为目标的综合性职教合作项目。在世界范围内双边以至多边的合作办学或合资办学,成为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又一新形式。
2.国外职业教育和培训经验的三点启示
(1)职业教育和培训是培养实践应用人才的重要途径。开发人力资源的重点是培养,关键在应用。职业培训从其本身特征看,是由实践上升为理论再指导实践的知识螺旋积累过程,是发现人的潜能的重要途径。在经济建设中真正需要的就是这种理论和实践知识相结合的人才,要培养造就的也是这种不断更新知识和思想理念的专业人才,书本理论知识只是对这种专业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重视人才的开发,又要重视人才的应用;既要重视人才的引进,又要重视人才的自身培养;既要重视人才的基础知识,又要重视人才的知识更新。这里说的培养和知识更新的重要途径就是职业培训。
(2)政府部门在职业培训中要站准位置,发挥功能。我国加入WTO后,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政府有关部门除了必须重视职业培训外,还应该摆正位置,发挥积极有效的功能。一是要发挥对职业培训的规范功能;二是要发挥对职业培训内容的指导功能;三是要发挥对培训市场的监管功能;四是要发挥对职业培训的激励功能。
(3)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协调好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从教育规律和各层次教育对象的特征分析,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环节,是公民必须经历的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阶段,重点是系统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书本理论。它以提高公民的学历层次为主要特征,为提高公民素质和就业预备打好基础。职业教育是公民到达就业岗位后的一种继续教育,学习内容主要是和工作岗位有关的知识、技能,并根据社会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更新和把握新知识,从而提高工作的适应性和开拓能力,进一步开发人的潜能。假如说基础教育重视的是提高人的学历文凭的话,那么职业培训、继续教育就应注重提高人的工作水平,职业培训是终身教育的基本形式。
二、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建设的实践和框架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我国就业新问题的挑战,展开了以就业、转业、创业能力建设为本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建设。职业培训教育在适应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员素质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现行的职业培训教育无论在体制上,还是其他方面,都存在许多不适应经济发展的新问题。这和“缺乏一个既符合国情市情又符合市场运作规律、适应职业培训需求的体系”有关。
1.职业教育和培训建设中的主要新问题
第一,政府及企业在职业教育、培训中的职能新问题。全社会的职业培训应该有一套完整的法规制度。具体来讲,就是要对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收费和培训管理权限等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统一、规范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培训组织、人员在职业培训方面的权利、义务等具体事项。目前,我国在职能界定方面,一是政府对职业培训应提供何种支持和服务,承担何种责任和义务界定不够明确;二是企业及中介组织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界定不够清楚。
第二,职业培训教育的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摘要: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市区无论在政策和财政支持、还是在实践方面发展速度较快,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二是企业间发展不平衡。有的企业职业培训有声有色,对企业经营起到极大推动功能,而另外一些企业欠缺开展岗位技能培训意识。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摘要:48.4%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所在单位没有对技术工人实行中长期培训计划或办法。在问及“您参加工作后获取新知识、新技术主要来源”(多选择题)时,90.2%的被调查者表示是自己在工作中的积累;31.1%的被调查者表示是参加单位的培训;18%的被调查者表示是参加社会有关部门的技术培训。三是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人们在观念上存在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情况。
第三,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实用性,不能满足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下岗职工就业的需要。各种培训班名目繁多,费用不少,并且存在形式主义现象,培训效果有待提高。多层次、专业化培训体系有待建立。
第四,培训经费筹措和使用方面的新问题。目前,除下岗失业人员培训经费由国家全额负担外,其他培训资金均由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担负。对于下岗失业人员培训经费,调控力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使用不规范,有些部门把其看做创收手段。在农村缺少政府有效组织的农民教育培训专项经费。
第五,宣传导向和观念方面存在一定新问题。被扭曲的教育价值观和人才观是当前阻碍职教发展的重要因素。现行教育的选拔功能被过分扩大,并且往往只以一种标准分数为依据,从而使教育过程演化成为应试能力竞争。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人的多样性和社会需求的多样性被忽视,教育类型的多样化被异化为等级化,不同教育类型的分流变为选拔和淘汰者的归类,行行出状元的思想被否定,往往认为学业失败的学生才进入职业教育学习,对通过岗位职业培训和自学的人,其工作能力再强,也会因没有文凭而不被重视和重用。职教的发展得不到公正的对待被认为是理所当然,反映在政策上是待遇过低。
国内外的经验证实,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是提高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有效手段。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增强自我创业、自我发展的能力,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新问题的关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而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确实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新问题。一是总量不足;二是流失严重;三是技术结构不合理。以天津为例摘要:截至2003年底,在83.5万技术工人中,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1.27%,高级工占9.83%,中级工占27.3%,初级工占61.6%。呈“金字塔”型,塔基过大,高级技能人才严重不足。发达国家的技术等级结构呈“钻石”型,高级工占35%,中级工占50%,初级工占15%。
2.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的框架
(1)将全面开发人力资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任务”,确立第一资源战略和实施能力发展战略。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但不是人力资源强国。劳动力素质偏低,就业、转业和创业能力不强,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一个瓶颈。同时,和其他国家相比较,人力资源是我国最具比较优势的潜在资源。把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将成为我国今后一二十年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因此,必须确立人力资源“四个第一”的思想,即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任务;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实现富民强国的第一国策;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各级政府的第一任务。实施能力开发战略,实现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以提高全民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教育和培训的能力建设,使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成为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解决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安宁的重要手段。
(2)充分发挥政府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的指导功能,努力增加职业教育的投入。政府在职业教育中承担的首要责任是政策制定、提供经费、协调关系、制定标准。技术和职业教育的非凡性决定其政策制定和办学必须由政府、产业部门和社会三方面建立新的伙伴关系来实现,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以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术为核心。在职业教育中增加公共财政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示范性职业学校和实训基地建设,为强化高技能性和实用型人才培养创造条件。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力度,通过减免职业学校学生的学费,使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对象更广,受教育的机会更大。在职业培训中要抓住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住市场需求信息,引导培训机构的培训方向,即以劳动保障信息平台为依托,通过网络招投标方式确定培训单位,由政府购买培训成果,以确保培训的实效;二是抓住职业技能鉴定和发放资格证书两个环节,确保培训的质量。实现职业培训运作市场化,社会培训资源集约化,培训考核鉴定标准化。
(3)树立学习型社会的理念,推进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整体改革。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除了教育共性之外,具有明显的区别。职业教育是公民到达就业岗位后的一种继续教育,学习内容主要是和工作岗位有关的知识、技能,并根据社会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更新和把握新知识,从而提高工作的适应性和开拓能力,进一步开发人的潜能。职业教育应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综合性。基础教育重视的是提高人的学历文凭,职业培训更注重提高人的工作水平。“职业教育的发展使教育第一价值得到提升”,因为,职业教育是面向全民的教育,用教育的方法使人的生活具有乐趣,职业教育给人们提供更加多样化的课程类型,使更多的人找到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从而使整个教育事业关注全民成为可能,关注每一个人,这是以人为本的熟悉基点。
(4)坚持市场导向,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培训质量。要坚持正确的方向,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劳动者,为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劳动就业、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满足劳动者终身学习的需要服务。一是要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调整和把握培训方向;二是要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密切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重点,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三是和用人单位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实行“订单式”定向培训。职业培训机构要向多功能、综合性方向发展,为受训者提供职业培训、技能鉴定、职业介绍、就业服务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围绕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适应支柱产业的发展,制定新的岗位技能标准,加强岗位培训。为培养一支有较高职业技能的劳动后备军,进一步提高新生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围绕经济结构调整,结合我国工业东移、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做好劳动力结构调整和职工转业转岗培训。围绕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实行市场化、社会化再培训机制;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做好农村劳动力培训。
(5)完善职业培训政策,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一是推行“双证”就业制度,把就业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紧密结合起来;学历证书加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先培训后就业”,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保证;二是鼓励和支持民办、中外合办职业培训机构,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实现培训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三是制定完善高技能人才鼓励政策;四是加大培训资金投入。培训经费应采取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将财政拨付的再就业培训经费落实好,提高再就业培训的实效。
参考文献摘要:
[1毕结礼.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建设[M.北京摘要: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2李建中.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目前状况、趋向及中国职业教育的基本策略[J.外国教育资料,2000(6).
[3韩振轩.劳动和社会保障基层建设和管理实物全书[M.北京摘要: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新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进人新世纪,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开局良好,“十五”计划圆满完成。“十一五”时期将是新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的发展阶段。但同时也指出,当前新疆科教整体水平低,劳动力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巫待提高和加强。如何正确分析当前职业教育现状,使新疆的职业教育更好地为新疆经济发展服务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新班职业教育的现状
据统计,2005年新疆职业技术院校和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学生人学人数超过10万。自2002年以来,新疆300所职业技术院校和民办职业培机构已向社会输送了200万名实用技能型人才。新疆的职业教育从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就业人手,设置了稀缺的生态环保、计算机软件开发、旅游管理等课程,开发了园艺、水利、保安、足疗等多个培训项目,使学生所学与市场需求有效地结合了起来。
同时,由于新疆受地理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与内地和沿海相比相对滞后,产业结构也还没有准确定位。在职业教育的认识上还存在偏颇,职业院校生源也在逐年减少,生源基础较差,人才培养的质量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就业准人制度落实不到位等原因,造成新疆职业教育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观念偏差是高职教育发展滞缓的重要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鄙薄职教的思想仍未能得到根本的扭转,人们追求知识型、研究型人才的意识逐步升温,接受职业教育成为相当多的初、高中毕业生的无奈选择。在高校招生中,高职的录取在本科之后,招收的生源较差,于是学生、家长乃至社会都把职业教育看成“低层次”教育。新疆是我国的粮食、煤炭、石油基地,依据我国现有的产业政策的要求,本该有更多的人去学农务农,学工务工,立志为新疆的工农业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而事实上,新疆的多数家长、学生在择业观念上却与现实发生了严重错位,同时传统的教育模式使得绝大部分家长和学生把“学而优则仕”,“金榜题名”作为读书的奋斗目标和成功的标志,这种现状造成新疆职业教育的生源严重不足。
(二)师资力量滞后于人才培养需求
由于历史的原因,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几乎都是从普通教育岗位上转移过来的,绝大多数教师都是有理论知识基础,却缺少专业技术知识,不懂实用技术。由于职业教育学校吸引优秀专业人才到学校任教的能力有限,结果导致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出现了年龄老化、素质偏低、数量不足的状况。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第二、三产业的专业门类不断增加和现代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仅有的少数“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技术知识已经很难适应新的教育教学需要。
(三)学科本位的育人模式是创新职业教育的主要障碍
目前,一些职业院校在专业培养计划中仍沿用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在教学中,仍将传授理论知识作为课程的核心,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基本还停留在概念层面,“中专延长”和“本科压缩”的影子挥之不去;在课程设置上,强调课程本身的严密、完整、系统和权威性,忽视学习者未来岗位的需要,忽视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理论认识上,一些院校对职业教育所界定的“技术应用”及理论上的“必需、够用”原则作简单、片面的理解;在师资上,任课教师对生产、社会实际了解不多,缺乏实践经验。
(四)职校生的技能训练得不到有效的落实
职业学校培养的目标是既有文化素质又有较强职业能力的技术工人,而这个目标在多数职校难以落实。原因是:学校缺少与专业相配套的技能培基地;缺少相应的训练经费;没有与技能训练相配套的指导教师队伍。许多职校学生的技能训练往往停留在口头上,难以落实到行动上。
(五)与行业、企业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当前,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比较弱,产业及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缺乏良胜互动、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从职业教育角度看,现阶段部分职校培养的人才与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不一致,与行业、企业结合不紧密;职校的功能定位不够科学,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目标取向不明显;从行业、企业角度看,行业、企业参与和举办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不少企业尤其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片面追求用人的低成本,加之就业准人制度执行不力,普遍招收未经职业培训的员工,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川。
二、新疆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一)更新观念
第一,增强生存意识。职业学校面对危机和挑战,既要正视危机,又要抓住机遇,在职业教育范围内进行创新。职业教育的产业属性决定它必须要按市场规律运作,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只有不断重塑自己,才能有新的辉煌。
第二,增强前沿意识。要适应市场需求,预见市场需求,还要创造市场需求。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必须站在市场前沿;专业技能和专业设施必须要站在行业前沿。
第三,增强品牌意识。品牌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形式。要重视在管理领域和教学领域的创新,就要特别重视在管理和教学领域的借鉴。要借鉴企业的经验,兄弟学校的经验,兄弟省市的经验以及国外的经验,从中受到启示,再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创新。
(二)办出特色
发展新疆的职业教育事业,要从实际出发,探索符合新疆地区实际的教育模式,走有自己特色的发展路子。在办学方向上,要坚持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紧紧围绕区域内优势产业经济、特色经济发展,在培养创新拔尖专业人才的同时,着力培养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努力使职业教育推动当地支柱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促进劳动就业和农民脱贫致富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为进一步适应西部大开发的需要,要在着力培养具有强大竞争能力的高科技产业化的复合人才群体(包括研究、开发、信息、管理、金融产业化的复合人才群体)的同时,把职业培训提到应有的战略地位。县级骨干示范性职业学校要与乡村的职业学校、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加强联系,分工合作,形成农村职业教育网络,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功能和效益。
(三)建立有效的教育运行机制
要加大政府对教育工作的统筹力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把教育纳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制定推动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统筹配置各类教育资源,统筹安排招生就业工作,使实施同层次教育的各种教育之间公平竞争,促进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要加强教育与科技、经济的结合。在城市要加强教育与行业部门之间的合作,加强校企合作,特别是职业教育要主动为促进劳动就业服务,积极开展转岗、转业培训,参与实施再就业工程;在农村要加强农科教结合,职教与扶贫结合,使教育发展目标与农村经济发展目标衔接配合起来,使经济开发、扶贫开发和星火计划的实施与人才培养、技术培训有机结合,统筹使用各方面拥有的技术力量和基地设施,统一筹措、合理安排各方面的资金。超级秘书网
要调动行业、企业及社会各方面兴办和支持教育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依法兴办和支持赞助教育,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
要重视和支持学校发展校办产业,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优惠。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制定具体措施,推进实施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两种证书制度,落实劳动者就业、上岗前必须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的制度,从而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四)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新疆地区与内地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结成对子,共同研究确定合作内容和项目,帮助新疆地区改革和发展教育,鼓励双方地区与地区、学校与学校之间加强合作。东部地区的国家级重点院校应带头与新疆地区的院校建立校际联系。
新疆院校应拓宽办学领域,提升办学层次,走出国门,与职业教育发达的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职业技术院校联合办学,吸收他们的先进经验;改变观念,推动本地公办职业学校体制改革与创新,严格就业准人制度,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和远程职业教育,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完善中等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等。
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主要包括七类发展目标,涉及到经济增长、增长质量和效益、自主创新、社会发展、改革开放、人民生活和民主法制等方面,前三类是经济发展的目标,后四类是非经济类发展目标。职业教育发展成功和否,直接或间接关系到“十一五”规划目标实现的质量和效能。为此,2005年11月,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国务院有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职业教育“十一五”期间的“四大工程”、“四项改革”和“四个计划”发展战略目标和重要任务。笔者认为,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目标主要新问题不在于满足“量的增长”,而在于如何“实现目标,确保目标的‘含金量’”,确保职业教育发展增长的可持续性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发展目标的指标化和定量化之思索
“十五”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其核心概念是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这是对西方科学精神和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融合的结果,是一种“聪明的发展观”。“发展”起初并不是一个新问题,而是一个答案,一个用往返答“匮乏”新问题的答案。匮乏是相对于需要而言的,而需要是有高低之分、新旧之别的。因此,《国务院有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以“增长为核心”的发展也是一个涉及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和“建设和谐社会”合法性的“硬道理”和“战略目标”。
《决定》和“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基于我国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两个大的变化,一是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更多的高级技工,因此,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发展对于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使我国经济建设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具有重大意义。《决定》提出的“十一五”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具体包括“四大工程”、“四项改革”和“四个计划”,其要旨在于摘要:首先,进一步审阅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即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视为摘要: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新问题的重要途径、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作为振兴经济、增强国力的战略选择;其次,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力求做到“四个必须”,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再次,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最后,面向市场、整合社会资源,多元化办学,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现在的关键新问题在于如何依据《决定》提出的发展战略目标框架,合理科学地设定全面和具体的规划目标体系,尽可能将这些目标指标化、定量化,即提出的绝大多数的目标是有明确的指标,可定量的、可测定的和可评估的。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成功经验证实摘要:发展目标的指标化和定量化,有助于体现职业教育“绩效责任制度”(accountabilitysystems)的建立。所谓“绩效责任”,就是通过管理(management)取代行政(administration),籍由市场(markets)、契约(contraets)替代官僚体制(bureaucracy)。职业教育绩效责任的内涵,也就是要回答摘要:谁(who)?应该负责什么(what)?以及对谁负责(whom)等新问题。正如经济学专家胡鞍纲在《尽可能将发展目标指标化定量化》一文中指出的那样,“发展目标的指标化和定量化,是国际社会的通行做法”。他认为,发展目标指标体系要正确熟悉和处理市场经济转型和开放条件下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区分三种不同的功能,即政府和市场的各自不同的功能和它们之间的互补功能。根据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和混合产品的不同类型产品和服务,来划分三类不同的领域摘要:由政府提供或干预的非竞争性公共服务领域;私人产品和服务竞争性市场领域;由政府适当干预、指导并利用市场机制的混合产品和服务领域。为此,他提出发展目标的指标体系包括摘要:责任性、猜测性和指导性等三类。
《决定》中提出的“四大工程”目标,即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性人才培训工程和城市职工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工程,而其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各级政府责任性(如政策保障、投入新问题、基础建设、教育资源整合和社会环境等)、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办法的统筹管理的力度,探究解决职业教育发展重大新问题的效度和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优先政策和办法等。《决定》指出,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主要在地方。而地方政府的指标,主要体现在执行力和创新发展力两大方面,具体包括就业准入制度的实施、地方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规划和人才培养规格、类型、层次的规划以及就业服务体系的完善。
二、发展目标的主体地位之思索
现今世界职业教育可分为三大模式,即学校职业教育模式、企业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模式和双元制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模式。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经验和特征对我国职业教育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和实践的借鉴意义;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的主体地位是通过国家立法和政策优惠确定的,政府和企业、行业在发展职业教育中起主导功能,国家通过立法和优惠政策对政府和企业均有明确的要求和引导,规定职业教育方面的投入,要求企业必须提供相应的实习场所和条件,否则需要支出经费请行业内相关的企业代为提供培训岗位,一方面保障职业教育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履行主体地位的法律义务,即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承担提高劳动者职业能力的职责。
综观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多元化趋向,呈现出市场化模式、计划性模式、市场和计划混合模式、政府和企业、行业共同承担模式以及普职渗透模式,但其间共同的特征在于摘要:政府和企业、行业的“两个主导功能”互相融合。事实上,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是发挥“两个主导功能”的基础,现在的新问题是摘要:我国企业、行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主体地位的缺失”,至今的《决定》仍然停留在“鼓励”或“倡导”企业参和职业教育发展事业的“一般性号召”要求上。为此,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呼唤“企业、行业主体地位”,不仅是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不可回避的命题”,更是职业教育发展“本质内涵的具体体现”。上世纪90年代中,我国许多地方纷纷进行所谓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将企业、行业所办的职业学校和培训职能收归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团体管理和实施,其带来的“严重后果”和“沉重代价”便是摘要:技能型人才数量和质量“匮乏”;学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和劳动力市场“脱节”;毕业生缺乏“就业竞争力”;教师没有实践经验,专业化发展碰到“瓶颈”;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愈趋普通教育化”,丧失职业教育特色。假如说,企业、行业从前所办的职业学校留有“计划经济的烙印”,那么,现今职业教育呼唤“企业主体地位”,则更多是顺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向。企业、行业主体地位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办学,而现在无论是功能或是功能范围更为广泛。企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其意义和功能主要体现在摘要:
1.企业、行业的需求和猜测,有助于制定职业教育和培训规划,提升职业教育应对劳动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
2.企业、行业在开发制定本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标准,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和颁发证书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话语权”;
3.企业、行业在参和国家对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的教学评估和相关管理工作方面,赋有“雇主”和“劳动力市场裁判或鉴定师”的“双重身份”;
4.企业、行业在培训员工和实施继续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提升了本行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又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奠定了基础;
5.在培养技能型人才、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升毕业生和受训者的“就业竞争力”方面,企业、行业不仅提供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的机会、基本条件,而且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提供了规划思路;
6.企业、行业的主体地位,有助于遵循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带来的不仅仅是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多元化和投资融资、资源调整的多元化,而且密切了教育和经济、学校和企业、育人和用人、学业和就业的联系,企业、行业的需求、市场的要求成为职业教育改革最强劲的“源动力”。.澳大利亚的成功经验业已验证,企业、行业在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中的“主体地位”,其贡献就是确立了职业教育的品牌地位和为质量提供保障。具体做法包括摘要:通过9个行业技能委员会开发“培训包”(Trainingpackages),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开发职业教育和培训项目。
三、发展目标的关系之思索
为了实现《决定》中所提出的发展目标,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非凡性,“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新的科学发展观,本质和核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根本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那么,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观,就晕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全面协调职业学校内部不同群体的人和人、普通教育教师和专业教师、实训教师工作以及劳动市场和人才培养长远目标之间的关系,保证职业教育学校、高等职业学院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观是对见物不见人、求量不求质、求规模不求内涵、求当前不求长远的片面发展观的否定。为此,须处理下列几个关系摘要:
1.就业预备教育和升学预备教育的关系,职业教育的本质内涵就是“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我国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又有许多失败的教训。其中最值得反思和令人关注的课题便是摘要:职业教育的发展理论或概念仍聚焦于社会需求层面、经济发展需求层面,很少或者根本没有从人的“个体需求”、“个别差异”、“多元价值”和“终身教育”等层面去建构职业教育发展概念。事实证实摘要:现代的职业教育不仅已经摆脱了过去的从属工具性质,而且正在日益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成为人类发展的重要手段。假如说,传统的职业教育“使无业者有业”,那么,现代职业教育则是“有业者乐业”,就业不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手段”和“人生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现代职业教育已经和正在实现几个转变摘要:即职业教育从“终结性”转向“阶段性”和“终生性”;职业教育目标从单纯满足“就业需求”走向“就业和创业并举”,从“找工作岗位”到摘要:自主创业”;职业教育内涵从“职业预备教育”延伸拓展为“职业预备教育和升学预备教育”或“人生预备教育”;职业教育的“工具”发展成为一种“生存教育”和“一种生命的存在方式和生命的连接”的手段和途径。”这是因为马克思早就论述过,劳动力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劳动力要素本质上是“人格能量释放的结果。”因此,现代学校职业教育除了为学生的就业作预备,更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满足多元需求。况且,我国职业教育面临“劳动力过剩条件”的目前状况,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部分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以升学和就业并重,不妨是一种选择。
2.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决定》中提出摘要:“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发展量化目标摘要:即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输送2500多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1100多万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每年培训城乡劳动者上亿人次。规模的目标固然重要,但质量更为重要。因而关注职业教育和培训质量,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探究,必须和探究科学定位和内涵发展建设同步进行,进行整体性探究。事实上,职业教育院校是否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校企合作经营机制等原则,检验的标准不是其一时的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办学条件等优势,而是在市场化发展进程中和普通教育政策“不对称”条件下,继续打造“可持续发展实力”和经受瞬息万变市场的考验。因此,提升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则是当务之急。
广义地讲,首先需要对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类型定位、培养目标定位和教育市场定位加以明确。并通过这种明确,和其他学校作一市场区隔。这应当成为职业院校打造核心竞争方的二个前提。广义地讲,职业院校类型定位和市场定位应包括学校经营方式定位;专业发展和方针定位、服务行业和企业定位以及生源市场定位、服务区域企业和行业的定位。学校经营方针定位,从最一般的意义讲,指的是在“发展”和“追求”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经营方针之间作出选择。专业发展和方向和此相应的品牌课程的定位指的是摘要:学校需要明确是以学历教育为主,还是包括学历、非学历的教育多种形式并存。在有了明确的劳动市场定位之后,就可能明确自身的经营策略。当然教育经营策略有别于产业、企业经营策略,但就其本质而言,又具有许多共性,涉及到场心竞争力的市场占有率、市场的影响力和品牌的辐射影响力。简而言之,在教育市场方向体现在生源质量、专业的吸引力和知名的品牌产业的营销力。殊不知,生源的质量和数量是职业院校生存的“第一桶金”。
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来自职业院校内部、内部核心机制,来源于这个内部核心机制是否能够使职业院校和普通院校共同互动发展关系,而非其专业名称和学校声誉等外在表现。
我国职业院校发展历史和水平和普通教育学校相比存有一定差距,其中最突出体现在摘要:没有真正形成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等值”地位、生源质量的“落差”、投资和政策未能享受“公民待遇”。基于上述,在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市场差异性大、政策严重不对称,专业设置“同构性”倾向严重条件下,职业院校采取或选择提升核心竞争力策略主要有下列四条摘要:
一是根据自身发展成功经验和比较优势条件。科学定位、错位发展。具体包括学校类型定位(偏重人才生产、技术应用教学型)、培养目标定位传业智能应用性人才)、生源定位(以本区域为主或是跨区域)、毕业生源流向定位(主要面向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新兴产业、三资企业和生产企业等)。
二是注重品牌专业建设和市场需求互动发展。加大专业建设投入和品牌专业、品牌课程营销策略,实现“两个零距离”(教育教学和社会需求零距离、学生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岗位需要零距离),全面推进学院课程、教学和评价整体、同步改革和专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三是以骨干专业建设和品牌课程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在相对稳定教师队伍的前提下,拓展教师来源多元渠道,引进骨干教师,改变教师队伍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不相适应的目前状况。为教师创设专业发展的“个性和自我发展”空间。倡导教师参和校本探究,创新教学和培养模式,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竞争力。
一是要改变过去职校非凡是中等职校中“应试教育”的倾向。
中职毕业生由于就业困难,升学愿望更加强烈,导致了升学竞争的加剧,“应试教育”的产生,使得作为手段的考试成了不少学生追求的主要目的甚至是唯一的。因此他们的学习经常停留在知识的表层,而对蕴含在知识中的智能价值则不很重视,其素质的提高也就成了空中楼阁。这种情况不改变,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就成了无本之木。职校摒弃“应试教育”的倾向,可从根本上解放学生的思想,活跃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这正是激发学生创造力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
二是要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知识经济需要具有综合能力的通才,只有专业技能是不够的。为此,要改变过去职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知识面过窄、过专、过偏的现象,进一步拓宽专业范围,淡化专业界线。在课程设置中要削技强干,加强综合性强、适应面广、有较强的迁移价值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教育和练习,以此来增强学生对科技发展新趋向的反应能力和创造潜能。
三是要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面对竞争,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永远是胜利者,相反,失败却是常有的,理性地面对失败,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应当成为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为此,职校要改变过去对学生重智力培养,轻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要在重视培养学生智力的同时,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着重培养他们开拓进取、自强自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对挫折、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二、知识经济要求职业教育的课程不断更新且呈综合化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周期缩短,职校要改变过去课程设置上的单一、狭窄现象,加强课程综合化。要根据人才市场的现实需要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潜在要求,科学地确定各类教育的结构和各类课程的比例,力争做到摘要:
(1)既重视课程的应用性,又不否定课程的基础性。在注重应用性的前提下,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大的自我学习和发展的潜能。
(2)既重视课程的专业性,又不否定其适应性。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课程及课程体系必须以职业或职业群需要作为重要依据加以框定,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但在注重专业性的同时,也要在课程设置中注重学生适应性从业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更多地表现为奠定在较高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上的一种迁移能力。否则,专业太窄,无法使他们的知识、能力、品格得到全面发展,轻易造成他们专业不对口而一时无法向其他领域转换。
(3)文理学科相互渗透。目前,我国职教培养的人才知识面窄,文理学科各不相通,已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为此,在课程设置上应文理兼容。
(4)增加选修课。非凡是中等职业学校,过去选修课较少,有些学校甚至没有,这显然不符合知识经济发展所需的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职校应增加选修课,且答应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他们对知识技术的自主选择权利,摆脱他们的被动客体地位。这有利于学生全面地熟悉知识,使其素质全面提高。
三、知识经济要求职业教育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职业教育要求培养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也就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目前,职教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实践动手能力弱,这势必影响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为此,职教要大力加强教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1.培养一大批一专多能的师资队伍。
职业学校的教师在以本学科教学为主的前提下,根据学校教学需要及自身条件和喜好,选择一至两门和本学科相近或相关的课程进行系统学习。这有利于更好地协调课程间关系,也有利于教师从专才向通才发展。
2.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
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根本性解决“三农”问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及先进制造基地建设都有赖于科技的推动与劳动者文化素质的提高。面对新的发展目标,我们必须将职业教育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先进的科技、发达的职业教育作为社会经济再发展的源动力。只有推进在教育中占重要地位的职教的发展,将先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最终实现经济与社会、特别是农村社会经济的进步。
一、职业教育再发展的法制、政策及经济社会新条件
(一)关于职教发展新的立法、政策资源
“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2004年3月3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把“职业教育工程”作为教育工作今后重点实施的六大工程之一。2004年6月17日教育部等七部委又一次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会上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央提出,从2004年到2007年的高中段阶教育中,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要保持大体相当规模,在有条件的地方职业教育占比可以更高一些。根据国务院最近的发展目标,到2007年,我国将扶持建设2000所国家级重点职校、3000所省级重点职校的发展目标。可以说,这些法律政策为职业教育的再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从最近一、二年看,职业教育迎来了其他教育不能企及的法律与政策优势。
(二)源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机遇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只有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才能实现上述任务。现阶段,我国许多地区都正在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先进制造基地建设、新型工业化建设,这种经济的转型与重构,必将带来对一般技能型工人和高技能人才的巨大需求。同时,终身教育意识和学习型组织意识的觉悟,也都离不开职业教育的参与。
(三)源于“三农”及农村社会的发展机遇
减免农业税与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农民负担,但不能彻底改变农村面貌。根本性解决“三农”问题关键还是在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农村的全面小康,建设农村小康有赖于农民文化与职业技能的提升。美国与德国的农村发展经验表明,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农村成人职业教育。鉴于此,就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来说,我国职教战线应积极衔接政府的“百万农民培训工程”以及对“三农”的政策与财政优惠,发挥与利用职校师资、设备、场地与教材优势,在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工程中积极参与,长远规划,搭建职校新的发展平台。
二、当前职业教育再发展的突破点与路径
(一)围绕就业导向,转变办学指导思想、驱动力和本位诊治当前职教发展困境的良方,必须从转变办学指导思想开始。一是要把办学注意力投向“一切为就业”上来。当前,为农民转移就业提供文化技能服务是职教应确立的一个办学指导思想。只有瞄准“就业”这一准星,职教才可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笔者在2004年l2月调研全国著名的北京劲松职高过程中了解到,北京劲松职高毕业生在北京这样的人才密集区,成为许多大单位抢不到的“香饽饽”。北京许多五星级宾馆要不到劲松职高毕业生,而北京所有五星级宾馆的厨师长清一色是劲松学生。他们的秘诀在哪里?如劲松职高贺校长所言:“瞄准就业需求,锻造适应社会的高质人才。”“出口(就业)好,入口就不愁不好。”二是在办学驱动力上应尽快从计划培养转到为市场培养上来。三是一定要实现以专业学科为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
(二)确立新的职教服务目标
针对“三农”问题,职教应发挥“近农亲农优势,积极参与农村成人教育培训,树立职教为“三农”服务的全新思想,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智力支持。同时,针对许多省区的新型工业化和先进制造基地建设,职教应积极探索与企业对接路径,面向知识经济与信息化社会,培养与生产、服务、技术与管理第一线相适应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加快管理体制、办学模式、运行机制和专业学科改革进程
加快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教育厅(局)与劳动厅(局)交叉领导局面。探索职教集约化、连锁化发展路子。调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办学模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专业结构,建立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具有活力与张力的管理体制及灵活善变的运行机制,建构与人才需求动态衔接的专业学科体系。
对外通过“民办公助”、“公办民助”、“公民合办”形式,探索多元投资主体办学体制。特别是要吸引农广校、电视大学的教学资源共同进行“涉农教育培训”,吸引高新技术企业联合办学,吸引社会力量,优化职教实验设施和实习基地。盘活职教师资,优化资产结构。有条件的可以组建企业化、专业化职教集团。就学模式上可以实行弹性学制,尝试学分储蓄。
(四)迫切解决好一个观念、两种能力、三层关系问题
(一)“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模式(CBE)。该模式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学校首先聘请各行业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确定从事某一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然后组织相关教学人员,将相近的各项能力归纳成教学模块,指定教学大纲,并以此施教。该模式的科学性在于打破了以传统的公共课、基础课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保证了“宽专多能型”人才的培养,保证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模式“双元制”。该模式以德国为典型代表。其一元是指职业学校,旨在传授职业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旨在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其主要特征是让学生一面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练习,一面在职业学校里学习专业理论及普通教育课程。该模式培养出的“专深型”人才,满足了以中高端制造业为主的德国产业结构所产生的现实需求,对保持德国在国际上的经济竞争力起到了重要的功能,被人们称为德国职业教育的秘密武器。
(三)“能力本位的教育和培训”模式(CBET)。该模式以英国、澳大利亚为代表,它通过分析职业能力确立权威性国家能力标准,再以此确定学员的等级水平。国家能力标准的确定,能使每个公民在不同阶段,以不同的方式进入职业教育体系,并可通过自身努力取得所需的职业资格。因此,该模式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四)单元制。日本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的模式,其指导思想是从集中练习转向个别练习,从重视过程转向重视结果。
二、职业教育的主要特色
在美国,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机构是社区学院,采用了“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模式,强调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社区学院已发展成为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为主并兼顾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等多种职能的所在社区的文化和教育中心。数以千计的社区学院不仅构成了美国高等教育的“金字塔”的基础,而且因其鲜明的办学特色在世界高等教育界受到广泛的赞誉。
在德国,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机构主要是高等专科学校以及校企联办的职业学院。值得一提的是校企联办的双元制职业学院,注重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各自有利的条件。在企业,学生能在实际的操作中获取实践经验,能亲自经历技术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变革,也能学会各种适应社会的能力、态度和行为方式;而在学校,学生通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打下厚实的理论基础,培养灵敏的思维能力和把握科学的方法。两方面的结合,使得毕业生能很快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并能轻松地适应工作环境。
在英国,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机构主要是多科技术学院。多科技术学院的特征可以用灵活多样来概括。一是课程灵活多样,学院既有全日制课程,也有工读交替制课程,还有夜校、脱产短训班以及其他各种类型的部分时间制课程。二是证书灵活多样。学院不仅提供各种学位课程,而且还鼓励学生通过选修拿到各种资格证书。英国采用的全国通用职业资格证书(GNVQ)模式,通过颁发GNVQ来推行能力本位教育,将生涯教育的思想渗透于教育体系中,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等值体系”来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正是这些特征赋予了英国多科技术学院强大的生命力。
在澳大利亚,实施职业教育的机构主要是公立的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和非公立的职业和继续教育学院两种,学生所取得的学历资格在全澳获得认可。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有三个特征摘要:一是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体系极具灵活性,每个公民可以在不同阶段,以不同的方式进入职业教育体系;二是澳大利亚的职业院校和行业雇主关系密切。职业院校的课程通常由学院和行业、企业共同制定,大约半年至一年会更新学习模块,使行业的最新变化及时体现在课程内容上;三是授课的教师兼具学术教学经验和行业专业技能,教师定期离开学校到行业或企业专业岗位实践,保持和产业界的紧密联系。
在日本,实施高等职业教育是的短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短期大学办学特征类似于美国的社区学院,其专业设置灵活多样,且职业针对性强,毕业生就业率很高,为日本经济发展提供了大批应用型人才。日本短期大学主要是为女性接受高等教育而开办的。高等专门学校的宗旨是“教授高深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培养职业所需要的能力”。和短期大学相反,高等专门学校所招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男生。由于采取小班制教学,进行个别辅导,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因而高等专门学校的毕业生很受用人部门的欢迎。
三、对我们发展职业教育的启示
从美、德、英、澳、日等国高职教育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摘要:
启示之一摘要:通过立法等多种形式,规范高职教育的发展,为高职教育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是职业教育得以有序发展的重要前提。
启示之二摘要:灵活的办学机制,适合自身特征的办学形式,鲜明的办学特色,是职业学院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职业教育是贯穿于个人职业生涯全过程的一种教育,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体系增强灵活性和开放性,发挥多种办学形式的优势,为劳动者提供多种、多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机会,从而也为自身的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
启示之三摘要:建立和完善国家资格证书制度和资格鉴定制度,是发展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建立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资格证书体系,以保证各种职业资格间的相互认可,提高职业资格证书在劳动力市场管理中的地位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