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3 09:45:0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汉语言文学硕士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众所周知,学科建设在高等学校各项工作中可谓是“龙头”工程。因为,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础,学科综合实力体现着高等学校的水平。学科建设,无论是本科教育还是研究生教育,其重要作用都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学科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和长久性的工作,需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不断创新。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是高等学校设置最早、最普及、影响最广泛的学科之一。全国民族高校也都有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只不过和一般院校有所不同的是,一些民族高校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从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中单列了出来。民族高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相对于许多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而言,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既有相似的问题,更面临着自身特殊的困窘。最主要的在于:第一,在民族高校内部,由于强调和突出民族特色因而对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重视不够,无论是经费或者是项目等方面都很难向其倾斜;第二,民族高校内部一味强调应用性、实用性的学科,没有充分认识到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基础性、应用性地位和作用,忽略该学科对其他那些应用性、实用性学科的支撑作用;第三,民族高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往往又不被全国高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主流学术界所认可,处于几近边缘化的境地。因此,民族高校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在校内被忽略,在校外被边缘。有感于被忽略、被边缘的尴尬境地,西南民族大学才在2008年11月年发起并举办了“全国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研讨会”[1]。此次研讨会由国家民委教育科技司、西南民族大学主办,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承办。
在首届研讨会上,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2010年6月更名为“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对于民族高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提出了“坚守与突破”的主张。“坚守”指的是虽然我们是民族高校的中国语言文学,多民族语言文学是我们的特色,但我们必须坚守全国高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的基本旨趣、主要原则和共同追求,否则我们就无法融入主流学术界;“突破”指的是我们在遵守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主流学术界有关规则的同时,必须在我们自身的学科建设上做出特色、突出优势,从而突破民族高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被忽略、被边缘的困境。其后,2009年11月20日至22日由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主办的“全国民族院校与民族地区高校中文学科及相关专业教材建设研讨会”在中央民族大学召开;2010年8月22日至25日由大连民族学院文法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共同主办的“全国民族院校与民族地区高校中文学科及相关专业教材建设研讨会(第二次会议)”在大连民族学院召开;2011年12月9日至12日由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北京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和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的“多维视野下的文艺学学科发展暨文学理论教材建设研讨会”在广西民族大学召开;2014年9月19至21日由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举办的“全国民族大学及边疆院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云南民族大学召开。这些研讨会,使民族高校学人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上,达成了许多共识,做了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毋庸置疑的是,民族高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的现状,与我国众多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生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对人才的需求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民族高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还任重而道远。
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之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的作用
在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举办的“全国民族大学及边疆院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上,同行专家学者就“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的地位及特色”“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的模式及发展”“少数民族文学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和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全国民族大学及边疆院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材建设及编写”等十项议题进行了研讨,共商民族大学及边疆院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与发展问题。我认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和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是一种唇齿相依、互相依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之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其他二级学科具有辐射作用和整合功能。首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有关理论、方法、理念、思路运用到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学科研究中,可能促进这些学科在传统研究领域之外开拓出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从而产生新的研究成果。“比较的价值和意义就是异中见同,同中见异,从而认识某一或某类事物的特殊本质和共同本质。”
而比较文学最根本的性质和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文学性、可比性、跨越性”[2]。如果我们自觉地有意识地把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文化阐释”等理论、方法、理念、思路运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下属其他二级学科的研究当中,可能会促进这些二级学科的研究有新的突
破、质的飞跃。比如我们可以在“视域融合”的基础上,来寻觅人类共有的“诗心”,发现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形成更全面、更宏观、更理想的文学观念,建立更科学、更完善的文学理论。又譬如我们在从事语言学的研究时,如果有意识地进行比较分析,把不同语系的语料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研究,找出它们在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异同或对应关系,从而可能加深对研究对象的理解与把握。再有,现在不少青年学人谈到中国古代文学时都说可供研究的对象和领域很有限了,如果有意识地把比较文学的理论、方法、理念、思路运用到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当中,我们不仅可以继续对大家已经熟悉的文本的情节内容、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研究,还可以对过去较少涉及的文本的文艺思潮、文学团体、文类结构、美学风格、原型母题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这样也许会发现新的研究领域,使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学术空间得到拓展。尤其要强调的是,有意识地将比较文学的理论、方法、理念、思路等运用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之中,更应该成为民族高校从事民族文学研究学人自觉的学术理念和为学意识。我们曾撰文指出“文学性、可比性、跨越性———比较文学的性质和特征,决定了多民族国家内部自成体系的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属比较文学范畴,从而内在地决定了民族文学研究与比较文学联姻的可能性、必要性、必然性。”[2]中国社科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扎拉嘎研究员也曾说:“只有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审视民族文学,才能使民族文学研究不断深入。这就是说,将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与比较文学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对提高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学术理论水平,会产生重要影响。”[3]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汤晓青教授曾说:“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的研究,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理念都属于比较文学的范围”。 甚至有学者指出:“中国民族文学史更应该是一部各民族的比较文学史”。比较文学的理论、方法、理念、思路等运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已经有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问世。如果我们进一步自觉地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置于比较视域,有意识地开展研究,肯定能开拓新的研究空间,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其次,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有关理论、方法、理念、思路的运用,可以整合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其他二级学科,形成教学科研团队,其整合功能有利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人才队伍建设。近年,国务院对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就是实施“2011计划”即“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这一战略计划是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紧密围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问题、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以及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公益性问题,集聚创新团队,形成创新氛围,巩固创新成果,培养创新人才。“2011协同创新中心”主要有四种类型:以自然科学为主体的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主体的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体的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这一战略计划,逼使高等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的科研工作者,必须更新观念,打破专业甚至学科界限和壁垒,跨专业跨学科组建科研团队,协同攻关。“‘跨越性’是比较文学的根本属性和区别性特征。跨越性是比较文学之所以能安身立命之根本所在。没有跨越性,比较文学也就无从存在,这在目前国外和国内比较文学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
至于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学术实践中,是遵循跨国界、跨民族、跨语言,抑或是坚持跨学科、跨文化、跨文明,甚至要求兼跨这几者,学界与学人至今仍有不同看法,我们完全赞同陈惇教授的观点:“如果从研究实践来讲,只要跨越其中的某一界限,就进入了比较研究的领域,不可能要求每一个课题每一项研究都同时跨越这四种界限”。[7]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这样一种“跨越性”的思维、理念,可以启发我们在当下的教学和研究,尤其是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中,跨越专业界限,消除学科壁垒,多专业甚至多学科地组建教学科研团队,组建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主体的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联合申报项目,握紧拳头,齐心协力,超越突破。近年,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就有意识地跨专业跨学院组建了创新团队,推动科研和学科建设上新台阶。2013年“中国文论传统的民族性与文论研究的范式转型”成功申报西南民族大学学术创新团队项目。当年,在此基础上又成功申报四川省省属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计划项目。2014年“中国多民族文论传统的本体性研究”成功申报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优秀科研团队及重大孵化项目”。我们组建科研团队集体申报项目,取得了明显的实效。这几个团队,由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博士生导师等担纲领军人物,成员以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老师为主,同时还有来自学校办公室、研究生院、科技处、彝学学院、藏学学院、外国语学院等单位从事中国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的老师,范围几乎涵盖了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所属全部二级学科。由于我们打破专业界线,跨越学科壁垒,根据项目研究和学科建设的需要来组建科研团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推动了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和发展。
借助语料库进行文学作品的分析是近些年出现的语料库语言学的一个应用。这些分析主要集中在对外国文学作品(尤其是英文文本)的分析上。分析的方法主要是以语料库为依托,进行一些指标的统计。包括形符数、类符数、类符形符比、句子数、平均词长、平均句长、句长标准差、段落数、平均段落长、段落长标准差等。其中形符数指的是文本中词语的个数,与句子数一起反映文本的篇幅;类符数指的是文本中词语的类别数,单独来看虽然没有什么意义,但与形符数一起构成的类符形符比(也叫词汇密度)则反映用词的多样性和语体的正式程度。由于不同容量的语料库类符/形符比不具可比性,故一般用标准化类符/形符比来衡量语料库的词汇密度。语体越正式,词汇密度越高;反之,词汇越口语化,密度越低。平均词长是反映用词的常用性程度和文本难易度的一项指标。而平均句长与句长标准差则反映了文本句子的长度,是否比一些简易文本的句子要长。
肖普勤 黄凤枝(2005)认为语料库除了可以进行上述文本总体特征的统计,在主题和情节、人物刻画以及修辞分析方面也有用武之地。如可以通过关键词词表了解文本的关键信息(包括故事主题、主要人物、时间地点、背景、一些重要的描述性信息等)和主要情节(杨建玫2002 有例证),如可以通过词图理清故事情节的开始、发展、、结局等各环节,如可以借助人物关键词来认识包括外貌、活动、性格、心理在内的人物形象,如可以通过确定适当的检索项辨识作品中修辞方法的使用情况。
上述指标证明了语料库量化分析的这一优势,除此之外,李晋 郎建国(2010)认为,语料库工具在发现文学文本的语言特征、验证理论模式、支撑以往的文学评论、挖掘文本的隐含意义方面为研究者提供了更便捷的服务。宋沁潞(2008)认为,运用基于语料库的数理统计与分析的方法来考察某个作家的语言特点,可以为文学的计量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开拓语言学与文学边缘交叉学科研究的新领域。杨秀珍 续娜 刘美瑜(2010)认为,语言研究者借助于料库检索工具可以观察到用传统方法无法发现的很多语言事实,能够对语言本身进行更加客观的描写和解释,增加解释的说服力。针对文学作品中的词汇,他们还进一步指出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运用语料库手段分析文学作品词汇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学习外语的效率,增强选词、用词的能力,从而提高对外国语言文化的欣赏水平。
尽管语料库是一种新颖、快捷、有效的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但前人也已看出其存在的不少缺陷。比如宋沁潞(2008)中提到的论文写作的几大难点都与语料库有关,一是用分词软件进行分词并词性标注后存在大量错误,需要使用人工干预的方法进行校对;二是小说中涉及到的很多专有名词,超出辞典范围之外,很难通过分词软件进行识别,增加了研究难度;三是在小说中创造性运用的词语单靠计算机很难识别,必须进行人工干预进行查找。该文最后针对用语料库分析作家的语言特色这一点上还提到,研究一个作家的语言特色除了他使用的词语之外还应该包含句法、句式和修辞方法的选用等方面,而这些研究仅仅使用语料库和统计的方法很难做出令人满意的结论。杨秀珍 续娜 刘美瑜(2010)提出了语料库的另一个不足,即建立费时费力,且研究方法比较复杂,不易在短时间内普及。
笔者总结了一下上述观点,概括出使用语料库进行文学作品分析的四个主要的优点和缺点。优点包括迅速便捷;采用量化分析手段增强解释的说服力;提供文学作品分析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以及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不足包括会出现分词和标注错误,需要进行人工校对;语料库分析能力有限;语料库建立费时费力和语料库研究方法复杂。
笔者认同曹莉敏 李海滨(2010)的说法“语料库方法仅仅是对传统文学篇章分析的一种补充”,认为语料库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能力有限,且以较浅层次居多。如宋沁潞(2008)虽在其硕士论文中用了两章的篇幅来讨论如何利用语料库分析金庸小说的语言,但分析也仅仅停留在对高频字(词)、低频字(词)的研究上,得出的结论如“金庸小说共使用了三万左右的词条,其高频词都是单音节词,结构助词、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占了很大比例。……低频字主要出现在金庸小说的专名、诗句、奏章中。这些低频字很多都是我们所不熟悉的生僻字,这部分字的使用一方面说明金庸文字功底的深厚及其文史知识的广博,同时也进一步说明生僻字在构词方面的缺陷。……通过《鹿鼎记》中用词与《现汉》中词语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金庸所使用的词语主要还是以典范的现代汉语为基础,为了创作的需要在专有名词、习用语、成语、拟声词等方面有所创新。这些创新的词语不会给读者带来阅读上的障碍,反而因其大量使用带有口语色彩的词汇,或者将成语或俗语改造后使用,使得他的作品雅俗共赏,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这一点来讲,这也是金庸作品得以广泛流传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结论,或者显而易见,并不需要通过语料库检索这样的方式加以验证,或者对于金庸小说语言特色的研究并无太大价值,例如文章的第四章 金庸小说语言特色分析就不是在语料库的基础上进行的。笔者认为全文与语料库相关的部分,只有两点可算作闪光之处,一是作者在人工校对的过程中,发现了金庸创造性使用语言的用法,并通过分析该用法发现人物的形象特点,如“羞月闭花”、“一言既出,死马能追”等词刻画出了韦小宝胸无点墨,语言粗俗的特点。二是作者认为金庸语言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作品中大量的重叠形式,包括动词、形容词、量词等的重叠,具有用语料库进行研究的价值,但同时指出,目前使用汉语词法分析系统却又无法将其一一挑出从而进行研究。
另外,曹莉敏 李海滨(2010)中对《金锁记》一文一些意象词,色彩词,叠音词,象声词以及人物塑造的分析,其实已经脱离了语料库本身,因而笔者认为使用语料库并无多少意义。
笔者认为这是我们在利用语料库进行文学作品辅助分析时需要时刻牢记的一点。语料库可以从大的、较为概括性的方面,通过一些统计数据总结文学作品的一些大致特征。如杨秀珍 续娜 刘美瑜(2010)可以通过自建语料库与Brown语料库对比分析后得出,《暮光之城》系列小说所用词汇普遍短小,词汇密度较高,口语化特征明显,多采用动词,句子简短,叙事简洁、平实,可读性强,适合青少年阅读。再深入一些可以得出动词中一般过去时的高频使用突出小说神秘感,与吸血鬼和人类相恋的主题不谋而合,增强了小说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但分析也仅限于此,更加细致的分析必须依靠读者自己的体会。笔者还有一点想法,即语料库分析的方法比较适合篇幅较长,或某个作者笔下的一系列的文学作品,这样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可靠性较高,若对一则短篇小说进行语料库分析似乎就有些多此一举了。
结合语料库进行文学作品分析,笔者认为这可以作为随着时展产生的一种新手段,新方法来看待,但由于其较为粗略的局限性,我们不能完全依赖于此,更不能认为它能替代传统的对于文学作品的深入阅读分析。我们“唯有深入地阅读和分析文本,熟悉包括创作背景等及文学评论界的研究现状在内的内容,才能发现并充分论证文本的深刻内涵。”
参考文献:
[1]曹莉敏 李海滨(2010)基于语料库的《金锁记》语言学分析,《语文学刊》第7期。
[2]贺亚男(2009)基于语料库的文学语篇分析――以《外婆的日用家当》为例,《内江师范学院学报》第5期。
[3]李晋 郎建国(2010)语料库语言学视野中的外国文学研究,《外国语》第2期。
[4]梁健丽(2009)1997――2007年语料库研究标题分析报告――从10种外语类核心期刊的标题看语料库研究的发展和趋势,《吉林教育》第10期。
[5]宋沁潞(2008)金庸小说语言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肖普勤 黄凤枝(2005)基于语料库的文学作品分析方法初探,《外国语》第8期。
[7]杨建玫(2002)《警察与赞美诗》的语料库检索分析,《四川外语学院学报》第3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96-01
《一千零一夜》中最美的就是那些瑰丽多姿的爱情故事。作者通过凡人的爱恋和人神之间的爱恋将爱情的甜蜜、忧伤、相思、煎熬、期待、痛苦等经历和感受渗透到作品的字里行间,用人类最美的情感感染了大众。
一、一见钟情、坚贞不渝的凡人爱恋
最美的爱情就是一见钟情且忠贞不渝,《一千零一夜》中讲到的凡人之间的恋爱一般都是一见钟情的。比如《阿拉丁神灯》中阿拉丁对公主的爱情;《阿里・沙琳和祖曼绿蒂》中阿里与祖曼绿蒂的爱情。在一见钟情的同时又对双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一旦双方相爱,就绝不允许违背誓言,如若一方违背誓言就会遭至残酷惩罚,要求双方是绝对忠贞。以《脚夫与三个女郎的故事》为例,一个生活原本富足的女子被设计见到了一个仰慕她的英俊男子,不想却一见倾心,随之与这个英俊的男子写下了婚约。一个月后,女子到一个年轻商人的铺子买衣料,因贪图省下一笔钱而答应让商人吻她,不料却被商人咬伤了她的脸。回家后,男子发现这一切,勃然大怒,说:“如果有人插足/有第三者存在/我的灵魂就会拒绝再爱/因为我的情感受到了伤害/我会对自己说/倒不如一死/因为如何能与情敌/共同分享自己所爱。”男子一怒之下就要让黑奴砍了这个女子,任凭女子怎样哀求也不肯原谅她,说:“我抛却了心爱的人/并不是由于厌腻/而是她犯了罪过/导致要将她抛弃/她要在我们的爱之间/再另一个伴侣/而我却是一心一意/只信仰爱情的专一 。”最终在乳母的苦苦哀求下,男子还是将女子狠狠打了一顿赶走了。
通过这个故事就可以看出,普通大众对爱情的定义――自由、平等、忠贞。男子认为女子违背了他们的誓约,任何的欺骗哪怕是一点儿的不贞也是不可容忍的。为了偶然的一次不贞,这个女子要用下半生的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折磨来弥补。再比如《哈里发哈伦赖施德微服私访》中珠海里与杜尼亚的故事可以说是与之类似的。就因为珠海里先是答应杜尼亚在她沐浴时留在家里等她回来,但是杜尼亚刚走,就有人通知他王后要见他,珠海里见完王后回来,杜尼亚勃然大怒,怒斥他是背信弃义的人,要杀了他,直到众人求情后,才把他痛打一顿赶走。 虽然最后在国王的调解下,双方和解了,但可以看出,他们都对爱情的忠贞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历尽艰险,幸福在人间的人神之间的爱恋
在世界各民族的民间文学中,都流传着一些人与人之外的或神或仙或妖或魔相恋的故事。这个有点像中国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写的人与花妖狐怪间的故事。这些故事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爱情、婚姻生活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也寄托了那些在人间难以获得或实现的婚恋感情。现实生活中,普通人要想与达官、富贵家的子女缔结良缘是痴心妄想,可是在故事中仙、妖、魔、怪(这些凡人难以触及的生物)却偏偏倾心于普通人。当神仙在凡间中寻找爱情,也体现了幸福在人间这一美好的愿望,虽然期间历经种种磨难,可是依然不改初衷,更会对来之不易的爱情成果倍加珍惜。
在《赛义夫和白狄尔图・格丽曼的故事》中就叙述了埃及王子赛义夫爱上了美人图中神王女儿白狄尔图・格丽曼。他辞别父母,航行前往中国寻找心爱的人,结果没有找到,就又向印度出发,却不料途遇风暴,虽然他和几个随从幸免于难,但却流落到一个荒岛上,遇到了吃人的怪物,他和随从乘怪物不备,仓惶出逃,但随从全都葬身鳄鱼腹中,他孤单一人四处流浪。后来,他救出了塔祝・姆鲁可国王的公主,在国王和公主祖母的帮助下,赛义夫实现了自己的心愿,和白狄尔图・格丽曼结为夫妇。这个故事就是讲的人神之间的爱情。神本来是那样的触不可及,但在这个故事中却成为一个普通凡人爱恋的对象。追爱的过程虽然不可思议,但在男主人公――赛义夫的不懈努力下,最终战胜了种种磨难,与公主幸福的在一起。由此可见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更是惊人的。在《飞毯的故事》中,仙女费丽巴若引诱艾哈迈德到她的院落,主动要求艾哈迈德王子做她的丈夫,并帮他解决一切难题。在这个故事中仙女费丽巴若可以自由选择丈夫,这在当时的东方国家是不现实的,所以人们通过故事来实现,表达对爱情自由的向往。以上的两则故事即赋予了人神性,又赋予了神人的情感。
《一千零一夜》经历了长达八、九个世纪的成书过程,融汇了当时各民族、各阶层人民对爱情、婚姻的认识。在《一千零一夜》中,绝大多数的爱情都是以大团圆为结局的,无论是凡人之恋还是人神间的爱恋,都在经历了重重磨难之后幸福的结合在一起,这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与“王子与公主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的美好愿望,这是普通大众对人类最美情感的真挚追求。同时也反映出东方民族的爱情观和审美要求,虽然有时并不是那么完满。
参考文献:
[1]钟跻昆,刘光敏译.《 一千零一夜 》.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6).
[2]郅溥浩.《神话与现实―――〈一千零一夜〉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3).
关键词:厌学;动因
一、中学生厌学语文的含义
我们认为厌学语文学生的鉴定标准为:①在语文学习上失去兴趣而不愿继续学习的学生。②目前在校进行语文学习完全是被动地,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不愿意投入,语文作业经常应付式完成或根本不做的学生。③由于不努力学习导致语文学习成绩差,又毫不在乎的学生。
二、心理学和教育学依据
1、教育学的角度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对自卑、脆弱、学习有困难的孩子,教师应多加鼓励,避免体罚孩子,充分考虑孩子身心健康。15世纪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利诺(Vittorino)主张,应该创造幽雅的校园环境和宽松的课堂气氛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他把自己创办的宫廷学校取名为 “快乐之家”,校园地处郊外湖滨,四季花香,绿草如茵,校园内孩子的生活充分自治,教师的教学手段生动有效,教育目标旨在培养精神、身体、道德都充分发展的人。现代教育理论提出要让学生全面发展,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就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不强迫学生,这样学生才会学得开心,才会喜欢学习。
2、心理学的角度
①学习动机理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结果。它能够说明学生为什么而学习,能够说明学生的努力程度,能够说明学生愿意学什么的原因,学习动机激发起适当的学习行为,使这一行为指向某一学习目标,并为达到这一目标而维持学习行为。学习动机理论可以为学生厌学提供了依据,也为中学生与语文课本的互动学习中提供了一个思路,在语文课本的互动中,应注意相关激励动机。下文中的“期望效应”依据的就是这个理论。
②认知评价理论。我们知道,外部强化会促使内在动机的激发。人总是要对外部强化进行一定的认知评价,而这一认知评价将会导致自我决定感和效能感发生变化,进而影响行为。外部强化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物质的报酬,另一类为言语的信息,前者主要是控制行为,而后者主要提供关于行为的信息。外部强化通过影响内在动机,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③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认为,人对各种活动的内在动机是后天学习而来的,只有当人们胜任某些活动、认为自己在这些方面是有能力的,才会产生对这些活动的内在动机,即只有在认识到自身能力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对活动的内在动机。因此,提高内在动机的关键并不在于是否使用了外部强化,而在于外部强化是否促进了能力感。
④成败归因理论。美国认知心理学家维纳提出的自我归因论或成败归因论是目前解释学习动机最有系统的理论。维纳采用实证研究发现一般人对从事过有关成败(如考试)的工作后,多将自己成败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种原因:(1)能力,评估自己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2)努力,个人反省在工作过程中是否尽力而为;(3)工作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工作的困难程度;(4)运气,个人自认此次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5)身心状况,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6)其他,个人自认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还有其他影响(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
本研究根据上述理论通过各种渠道对初中学生厌学语文现象进行分析与研究,探寻其厌学原因。并在后来对中学生与语文课本的互动提供了对策。通过中学生与语文课本的互动可以使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学习效率有所提高,提高其学习能力,对于中学生以后的成长有重大意义。
三、中学生厌学语文的原因
1、社会因素
笔者通过归纳总结,得出下述中学生厌学语文的原因:
①一些不良价值观的影响。现阶段社会上存在着一些读书无用论、功利主义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大多数情况下主要是通过家长、大人无意中对孩子传染,这种传染对孩子价值观的取向影响巨大,最终影响到对语文的学习态度。这些观念使学生学习语文价值观产生动摇,久而久之就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动力最终影响语文学习。②社会意识对语文产生负面影响。语文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把语文教育等同于政治教育就会丧失活生生的语文人文性,使语文丧失生活,丧失人的特征,因而也就没有亲和力,最终使学生对我们教学的内容失去兴趣。③网吧和电子游戏的影响。互联网为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方便,与此同时,也导致一些用户无节制地使用网络,影响其生活、学习和工作,损害其身心健康。网瘾除了使学生过度依赖网络患上网络依赖症外,在语文学习上很容易产生以下的负面影响:A、对书写方块字产生恐慌和厌倦感,不愿意提笔写字,只想在键盘上敲字,有将书写方块字的能力遗失的隐患。B、还容易得口语遗忘症。因为长期用文字与网友交流,在日常生活中,常表现出不愿意和人说话的现象,对一些口语不会使用,常说一些网上用语,让人莫名其妙。C、易患交往恐惧症,网上交往谁也不见谁,下了线,谁也不认谁,不需要留后路,也不需要讲面子。现实的交往就复杂得多了,既要给面子,也要留后路,还要不得罪别人。习惯于网上便捷的交往后,就最怕面对面与人交往了。
2、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主要场所。在这个场所里各种各样复杂的因素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学校也存在着多样性的影响学生产生语文厌学的因素,下面是学校存在的引起学生厌学语文的主要因素:
① 应试教育的冲击。按着这种模式教学,似乎全面而系统,教者备课有矩,有章可循,教时心中数,一步一个脚印,学生记出来的笔记也是井井有条,中规中矩。但是这种程序化的东西,展现不出语文本身所具有的人文内涵,不能授予学生受益终生的语文素养,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和意义,只能让本该生动、形象、有趣的语文课变得刻板单调,只能让学生生厌。
② 教学内容单一。部分教师不注重教材、教学和学生心理特点的研究,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呆板、单调,采用“满堂灌”、“题海战”,重知识传授,轻思想教育、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甚至采用严厉惩罚等方式,阻碍了师生情感的交流,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缺乏新鲜感,失去探索的欲望,久而久之产生厌学心理。
③ 语文考试的影响。学生不愿学语文,不愿写作文的原因之一是考试时语文尤其是作文的得分太低,与其他学科的得分相差悬殊。考试中数理化常有满分,90分以上的更是比比皆是;而语文能得90分者实属凤毛麟角,80分以上的也不多见。无形中,学生在头脑中就固化了一种观念:语文平时学不学,作文平时练不练,反正都一样。这样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对语文考试失去了自信心,对语文学习也产生了恐惧。(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注释:
[1] 黄麟生主编.中学语文教学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施良方著.学习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傅道春主编.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M].1997.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2-192-03
随着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及我国宏观经济转型发展的影响,我国面临着巨大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表示,2016年就业形势比较复杂、非常艰巨,高校毕业生是765万人,比上年增加16万人,为历史最高,而且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高校毕业生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但是,目前我国大学毕创业的大致比例仅为1%,因此,高校毕业生创业工作是教育领域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体系下的重要民生工程。为了深入了解河北省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情况和影响因素,课题组在全省大学生中开展了问卷调查。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为河北省各高校在校大学生,涉及到的W校有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工程大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华北理工大学、华北科技学院、唐山师范学院、邯郸学院、衡水学院等高校,包含经济学、统计学、应用物理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物流管理、汉语言文学、地理科学、旅游管理、文化产业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20多个专业的学生,涵盖了文史、理工和艺术类,覆盖面广。
调查问卷从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愿、自主创业与所学专业的关系、自主创业的原因、学校层面的教育和培训、对省和国家政策的了解程度,以及自身素质等6个方面,15个问题来收集相关信息和数据。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26份,其中有效问卷500份,运用软件SPSS19.0对数据进行了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
从性别结构来看,本次调查对象48.2%为男生,51.8%为女生,男女比例大致相当,其中36%为大一学生,30%为大二学生,24%为大三学生,10%为大四学生,人数分布集中在大二、大三的学生,符合当前情况(大四学生忙于考研或找工作)。具体分析如下。
1.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态度。从问卷结果看(如表1所示),在500份有效问卷中,有369名学生对自主创业是认同的,仅有6名学生反对自主创业。通过交叉分析发现这与学校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宣传是密不可分的,在369份认同自主创业的问卷中有260多份问卷中都提到学校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仅有10%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创业教育对学生自主创业不太重要。
2.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愿。问卷显示,在500份有效问卷中,有196份有创业打算,但没有试过,193份不太好说,正在考虑中,64份从来没有想过要自己创业,47份有打算,而且尝试过或正在进行(如表2所示)。从性别来看,男生创业意愿高于女生,196份有创业打算的问卷中56.12%为男生,47份有打算,而且尝试过或正在进行问卷中,62%为男生。有创业打算或正在考虑创业的学生中,60%以上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所学专业与创业的关系不大,有约20%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所学专业与自主创业毫无关系。
3.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原因分析。从数据统计结果看(表3),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原因主要有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实现自我价值,崇尚自由工作时间和空间,这也从侧面表明了大学生对于就业的惶恐和逃避,也有的学生认为创业不失为就业的一条成功出路,还有创业可以解决严峻的就业形势。当今市场的多元化、灵活化愈加明显,加以就业的压力,当代大学生渴望通过创立自己的事业来成就自我,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当然学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学校鼓励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动机也有重要影响。
4.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形式主要有合伙创业、家庭创业、独立创业、连锁加盟、开网店等几种方式,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查。见图1,调查显示,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多选合伙创业模式,占到了62.2%,独立创业的占16%,家庭创业的只有3.6%,在其他选项中也有学生写到合伙开网店,合伙加盟等形式。通过个别访谈以及微信朋友圈可以发现,目前开网店、做微商在高校学生兼职中占有很大一部分,尤其是微商,投资小,经营灵活。毕业生在创业方向的选择上,可以依据社会资源和自身资源,选择更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选择更适合的创业形式,自主创业可以掌握充分的主观能动性,团队创业可以有效缓解创业的经济压力,分担风险,也可以博取众长,制定更利于企业发展的计划,大学生创业经验不足,对风险意识淡薄,资金匮乏,这是选择团队创业的主要原因。
5.大学生希望学校在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所做工作。从统计结果看(表4),学生对学校的创业培训还是很期待的,希望通过开设创业教育课来提升创业素质,调查显示,大学生希望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创业基金的排在首位,约占70%。举办创业大赛和聘请成功人士开设讲座也是学生期望的,另外,多举办创业比赛,锻炼学生各方面素质,与成功人士面对面的交流也是其他选项中所涉及到的。所以,学生对于学校的创业培训还是很渴望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业压力变小,可支配时间增多,有创业意愿的同学增多,他们选择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或者进行校园创业。高校是大学生步入社会之前的最后一站,在这里,大学生将最后一次进行系统的学习,通过在大学期间的不断努力和锻炼,全方位提升自己的能力素养,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取得更大的成就,由此看来,高校教育对于大学生毕业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6.大学生对国家自主创业优惠政策了解的分析。近几年,国家和河北省、市等都出台了不少鼓励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给予了高校毕业生创业更大的支持,各级政府也在着手有针对性地实施这一政策,整体看来,这些政策的出台对于改善创业环境,建立创业支持体系都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但是,从上述统计结果来看,见图2,学生对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很了解的仅占2.2%,完全不了解的占到22.2%。学生普遍存在对高校政策比较熟悉,但是对省市地方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却了解不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高校的政策更偏向在校学生,侧重为在校生提供锻炼的机会,而地方政府的优惠待遇更侧重毕业后创业的大学生,各有侧重。
7.影响大学生创业成功的主要因素。通过调查,见表5,500份有效问卷中超过400份认为影响大学生自主创业原因中创业项目及资金、个人专业知识与能力最重要,其次是政府鼓励与支持,占50%,还有40%多的认为需要家庭给与经济和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另有提到要有大局观、坚持不懈的精神等个人素质。
三、提升河北省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对策建议
1.完善自主创业教育体系,加大对大学生创业实践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力度。自主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当前的在校大学生来讲,要熟悉和实施这一工程,接受系统的自主创业实践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在西方发达国家,自主创业教育已经开展了较长的时间并日益得到了普及。在我国,自主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实践都是最近若干年才开始出现的。由于时间短,我国的自主创业教育发展还很不成熟。这主要表现为:发展不平衡,目前在大中城市,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已经开始受到重视,而在经济发展不太发达地区还没有实质性发展。
2.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主力军,高校进行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的培养自然也不能离开高素质、强能力的专业师资力量。所以,要培B具有自主创新意识、自主创业精神的大学生,作为培训实施者的教师首先要求具备同样的素质和意识,否则这种空洞的纯理论性说教在现代的大学课堂上早已失去了立足的可能性。换句话说,能否培养出具有自主创业精神的青年学生,关键是要看从事培训工作教师的教学知识、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调查与访谈得知,目前从事创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绝大部分都没有自己的创业经历,而且这类课程也并不是教师自己的主攻专业方向,大多数是由班主任或者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兼职承担,所以在授课过程中缺乏实践导向和问题导向,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应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社会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教师,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在这方面,邯郸学院从2014年以来一直鼓励各专业教师利用平时业余时间和寒暑假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并且实践锻炼对教师的职称评定、经费支持有一定倾斜。这无疑提高了教师实践的动力,自己主动积极地去联系单位,对教师创新创业素质的提高有很大作用。
3.拓宽宣传渠道,强化创业政策宣传和落实。从调查结果来看,由于宣传力度不够,高校大学生对河北省的鼓励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并不是十分了解,如大学生创业税收减免政策,银行小额贷款的贷款利息优惠,鼓励创业风险投资优先投资大学生创业,对于大学生创办公司和企业,政府头几年免收企业所得税等。学校可借助媒体的力量,比如建立“创业政策”微博、微信公众号、手机客户端、学校网站、校内创业社团、学校报纸、广播等来进行广泛宣传,让每一个有志于创业的学生都有专业的渠道获得最新的扶持优惠政策。
4.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首要问题是资金问题,虽然政府和高校提供了一些优惠政策,但是能享受者寥寥无几,对此可以考虑设立大学生自主创业基金的形式,资金来源要多样化:政府财政出资、企业捐助、校友资助和学校董事会出资等,提高基金的总金额,扩大基金的覆盖范围。
5.组织开展创业专题活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对于富于梦想、渴望成功的青年大学生来说,外部偶像的力量可以直接转化成自身内在精神的直接动力。如安排企业专家和创业明星来学校举办讲座,让学生与成功人士近距离接触,沟通交流创业思想。通过创业论坛、专家讲座、经验交流分享等形式,为广大创业学子提供精神食粮和精神指引。企业家创业初期的复杂心态、创业动机、传奇般的创业经历,能有效激发、鼓舞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加强他们克服创业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6.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通过与一些初步取得创业成功的毕业生交流发现,他们在校期间就有自己创业或者兼职的经历,比如一个快餐加盟店的创业者,在校期间就利用业余时间到麦当劳、德克士等快餐店打工,了解他们的经营模式和加盟条件,毕业后还是打工,经过两三年的经验积累,才加盟开了自己的店。还有人开了教育辅导机构,也是在校期间经常做兼职,光顾各种辅导班和辅导机构。
7.构建京津冀高校大学生创业合作平台。河北省环绕京津,省政府和各高校应该抓住京津冀一体化这个机遇,与京津的高校建立相关的创业服务平台,发挥京津冀高校的优势创业资源,实现资源共通、信息互享,抓住优势创业项目,从而实现区域内高校大学生创业的联动发展。
另外,“十三五”期间河北省正在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网上也经常报道大学生回乡创业成功的案例,大学生可以抓住这个机遇,回乡创业,利用自己在大学生所学知识和掌握的科学技术加快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建设,同时还能提高基层劳动者的整体素养,传播先进的思想和理念,有效缓解我国年轻人整体外流,改善基层农村老人儿童留守无人照顾问题,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各级政府要优惠农村创业政策,鼓励回乡创业,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6年河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科研合作课题《新常态下河北省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相关对策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JRSHZ-2016-01072);2015年度邯郸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534201095-1。]
参考文献:
[1] 朱震杰.政府主导下完善大学生创业政策支撑体系的思考[J].人才资源开发,2016(1)
[2] 李海峰等.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省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新思路[J].教育与职业,2012(26)
[3] 崔鹏.当代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探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9)
[4] 王云瑜,陈宪泽等.福建省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研究现状及问题调研报告[J].福建电脑,2015(8)
[5] 刘富成.高校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路径探析[J].统计与管理,2015(4)
[6] 陈香兰,蒋春艳.河北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与对策研究.社会科学论坛,2014(8)
[7] 安光.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问题研究.江西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2
学生在填报志愿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填报了自己认同或不认同的专业。大学生在校时调换专业,毕业时选择与原专业不一致的职业,考研更换专业的事例屡见不鲜。专业的冷热程度、家庭的环境以及就业的形势等外在因素也导致学生将职业与专业紧密联系。
独立学院以应用型的人才为培养目标,一方面注意发挥母体高校学科专业优势,一方面将这种优势与区域和地方的社会、经济、文化需要结合,为此在办学理念、管理方式、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如一些独立学院在新生入学以后,还允许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再次选择专业。通过了解独立学院学生专业认同的现状和特点,分析专业认同与学习效果、职业认知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改善学习行为,认清职业发展路径,为大学生专业学习和职业指导提供辅导依据。
一、研究方法
(1)内涵界定。国外文献中的专业认同多是指对专门职业的认同研究,在对象上主要是对心理咨询师、律师、教师的专业认同进行了研究,其含义等同于职业认同。国内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专业认同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因此对专业认同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张田等在《大学生专业认同研究综述》中指出专业认同的四个维度:一是对专业的了解或认知,这是产生专业认同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对专业的态度和情感,即对所学专业的态度是否积极,是否满意和认可所学习的专业;三是积极学习专业的动机及由其引起的学习的行为;四是由以上的维度而产生的良好的专业学习的效果。本文的研究维度即以上述四个维度为依据,精心设置问卷以期进行实证研究。
(2)研究假设。本研究中,就独立学院学生专业认同研究问题提出如下假设。假设一:专业认同在不同人口统计变量上存在一定差异性。假设二:专业认同各维度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3)抽样方法。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访谈和问卷调查。通过编制《独立学院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以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为样本,覆盖了管理学、经济学、文学、理学、工学、法学等方面的专业。由于学院专业设置的调整和专业人数的限制,仅对四年均设置的专业及50人以上的专业采取分层、等量随机抽样调查发放。共发放问卷800份,涉及国贸、金融、工商管理、法学、汉语言文学、英语、生物技术、应用化学、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11个专业,回收736份,回收率为92%,并利用SPSS 统计分析软件处理回收的问卷。
二、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现状
1.大学生专业认同的总体状况
问卷主要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的方式,比如在学生专业认同的认知方面,要求被试就每个项目在“完全符合”、“比较符合”、“不确定”、“比较不符合”、“完全不符合”五个选项中选择,依次记为 5、4、3、2、1 分。为了了解独立学院学生专业认同的基本状况,我们对参与本次调查的736名学生在专业认同及其各因素上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进行了统计。
数据表明独立学院学生专业认同度的总体平均值为M=3.3423,处于中等(M=3)偏上水平,总体上看独立学院学生专业认同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独立学院学生对所学专业不太接受和认可时,会通过调换专业改变现状;即使无法自由调换专业,会在所学专业的学习氛围带动下,慢慢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逐渐适应和接受所学专业。
在认知、态度情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四个维度上,各平均分大小排序为认知>态度情感>学习行为>学习效果。四个维度中,最高的是认知维度得分,说明学生比较了解专业的基本情况和社会价值,也侧面反映了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了解程度是产生认同的基础。最低的是学习效果维度得分,可以看出专业的认同对行为和效果产生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多元方差分析
根据研究假设一,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对高校学生专业认同度及各维度在性别、年级、专业类型、专业志愿进行差异分析,以期检验专业认同在不同人口统计变量上是否存在一定差异性。
独立学院学生专业认同在不同性别上的差异。在总体专业认同度及其他各维度上,女生的平均值高于男生,并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具体来说,在专业认知、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上,男生得分显著低于女生;在态度情感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P
独立学院学生专业认同在不同年级上的差异。采用单因子独立样本变异数分析,对独立学院学生专业认同及其各维度在不同年级上进行差异分析,发现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专业认同四个维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大一学生的专业认同普遍高于大二以上年级,其中大二年级专业认同的平均分值最低,四个维度也基本呈现出类似的特点。根据访谈和座谈会的情况了解到,在新生入校时,学院为新生举行的专业解读说明会、新老生交流会等活动使得新生对专业产生了较高的期望和好奇心,加之早晚自习的纪律约束也使得新生仍能延续高中的学习习惯。而进入大二大三以后开始接触专业课的学习,对专业的了解程度加深,专业难度逐渐加大,对所学专业的认同会有所降低。
独立学院学生专业认同在不同专业类型上的差异。不同专业类别学生在专业认同度总体及其各维度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总体上经济学专业学生的认同度较高,理学的认同度较低,工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居中。这可能和专业的性质及当前的就业形势有关。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去向相对广泛,如会计师事务所、银行、外贸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期货公司及政府机构等均可以选择,且经济学专业知识涉及范围广,学生无论是就业还是深造都有充足的选择余地。理学的某些专业理论性较强,需要有进一步的深造才有比较好的就业前景,因此专业认同较低。较之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等专业要么实用性、应用性较强,要么市场提供的就业机会广泛,因此学生的认同度相对较高。
独立学院学生专业认同在专业志愿上的差异。专业志愿也影响学生的专业认同及其四个维度。仍然采用单因子独立样本变异数分析方法,专业志愿为第一志愿提报的学生专业认同度较高,第二、三专业次之,调剂专业最低。第一、二、三类志愿填报的学生为自主选择专业或遵从父母意愿,可能更了解或熟悉所选专业,专业兴趣或专业前景等内外在因素使得学生更加投入到专业学习。调剂专业的学生对专业不甚了解,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发现自己不适合该专业,产生转专业或消极学习的态度,因此该群体的专业认同相对较低。
三、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
(1)大学生专业认同四维度之间的关系。对专业认同、专业认知、专业态度情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等变量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专业认同各维度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表1给出了专业认同与四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而且均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
表1 专业认同与各变量的相关系数
变量 专业认知 专业态度情感 学习行为 学习效果
专业认同 0.835 0.792 0.704 0.813
为了进一步验证研究假设,分别以标准化为Z分数后的专业认知、专业态度情况为分析变量,通过聚类分析将样本分为高低两类;以标准化为Z分数后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为分析变量,通过聚类分析将样本分为高中低三类。分析结果发现:在专业认知上,对专业了解较多的大学生群体的专业认同显著地高于专业了解较少的大学生群体;态度积极、喜欢所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显著地高于态度消极、不喜欢或不感兴趣的学生群体;学习行为与学习效果呈现正相关关系。据此也验证了研究假设二,即专业认同各维度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2)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秦攀博(2009)通过实证研究认为专业具体情境对大学生专业认同影响极其显著,在专业具体情境中,专业价值因子的影响力最大,其次是专业学习环境对专业认同的影响,专业地位和就业也对专业认同有影响,比如专业的社会地位、就业率、物质待遇、工作环境、稳定性等方面也对大学生专业认同有影响。而张弘等(2010)认为人格特质、专业难易程度、专业前景和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水平对学生的专业认同度产生影响。根据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本研究从学生自身、家庭因素、专业前景、职业期待四个方面编写量表,测量其对独立学院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情况。
(3)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专业认同在性别、年级上均存在差异。在认知、态度情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四个维度上,各平均分大小排序为认知>态度情感>学习行为>学习效果。说明学生本身对专业的了解、认识程度影响了其对专业的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是一个不断接纳专业的过程,越是熟悉越了解专业领域的知识,对自己是否适合该专业有了较为清晰的判断,对自身学习专业的优劣势有了明确的认识,因此学生自身的影响在今后专业学习中是否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起着较大的作用。
(4)大学生家庭因素的影响。家庭因素的量表从专业志愿、父母及亲人职业的影响、生源地三个方面进行相关性分析,α系数分别为0.542,0.081和0.045,除了专业志愿呈现出较明显的相关性外,父母及亲人的职业和生源地与专业认同的相关性不明显。
(5)专业前景的影响。专业前景的量表从专业态度情感、专业的价值、专业的学习环境、专业的社会地位等角度编写问卷并测量。由于大学生专业认同的总分与专业前景问卷的总分及其因子相关达到显著,为了进一步考察二者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如表2所示。
表2 专业前景各因子对专业认同的多元回归分析
项目 R R2 增加解释R
专业价值 .701 .512 .457
学习环境 .689 .492 .102
社会地位 .754 .569 .071
从表中可知,大学生专业前景的四个因子在预测专业认同时,只有三个因子(专业价值、学习环境、社会地位)进入了回归方程,能够解释63%的变异量,这与秦攀博(2009)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其中专业价值因子能解释变异量的45.7%,其次是学习环境因子能够解释10.2%,然后是社会地位因子能够解释7.1%。
(6)职业期待的影响。职业期待的量表从预期工作价值、物质待遇、工作环境、稳定性四个方面进行测量,以了解职业对专业的影响程度。对专业认同和职业期待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出专业认同和职业期待呈现正相关,且工作价值、工作环境、物质待遇、稳定性四个因子均进入了回归方程,且能够解释54.9%的变异量。
四、提高独立学院学生专业认同的策略
专业认同影响大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进而影响学习态度、学习行为,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同时专业认同也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的专业学习以及今后的职业发展。研究结果表明, 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度总体水平中等,尚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而学生专业认同度的提高不仅取决于学生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个性特点和能力,同时也依赖于学校、 教师、 家长以及相关部门的多方面努力。
(1)学校应重视学生专业认同度的教育和培养。学生在不同年级上呈现出明显差异,学校首先应在新生入学、专业教育及毕业等阶段针对性的开设讲座,提供相应的学业指导,减轻学生专业上的困惑和焦虑感,如在新生入学时可以通过专业解读、典型学习、实践基地参观等方式让学生贴近专业。其次,发挥教师第一课堂的导向作用,在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上言传身教,感染学生。有些学生因为上课内容死板、枯燥、上课氛围沉闷而逃课,因此教师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深入研究学科前言动态,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再次,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进行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明确个人奋斗方向。一些学习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对学生的启发很大,授课效果良好,学生对学业、职业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在专业学习上更能明确目标。此外,独立学院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应尝试专业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如有的独立学院开设校企合作班,办班形式多样,结合企业需求和学生意愿,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与社会实践的机会,拓宽专业视角。
(2)家长积极鼓励,尊重学生选择专业的意愿。前文分析表明,专业志愿也影响学生的专业认同。家长希望子女今后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因此在填报志愿时往往选择当下的“热门专业”,学生也以父母的意愿为主。但进入学校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学习,发现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产生学习困难。针对此类情况,一方面,家长与学生应积极沟通,了解学生学习的状态和效果,积极引导;另一方面,如果学校有相关的转专业政策,家长也应多渠道了解专业相关信息,结合子女的兴趣给予建议。
(3)学生自身采取积极措施正确认识专业认同。访谈中了解到,部分学生因专业调剂,或是发现所学专业与想象中的不相匹配,或者不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等,从而产生失落感或挫折感,导致其丧失了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影响了对所学专业的认同。对此,学生首先要积极调整心态,通过咨询教师、阅读专业书籍等途径了解专业,增加对专业的认识;其次,多参加与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培养自身的专业兴趣,明确自身在专业上的优劣势,增加专业技能;再次,可以通过辅修第二专业或双学位或是听课等方式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知识。
参考文献:
[1]王顶明,刘永存,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07 (8):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