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环境教育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03 09:45:1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学校环境教育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学校环境教育论文

篇(1)

(1)渗透原则,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主动积极地去探索美术知识,渗透性教学给美术环境教育提供了很多方便,很符合现代教育的标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地学习小学美术知识。

(2)地域性原则,环境教学给小学美术教学的帮助很多,而且环境对学生的创作影响很深远,小学美术教学的环境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很重要,可是教育的环境是一个不定向因素,它会因为地域的不同而对学生有不一样的影响,学生也会对美术有不一样的感悟。所以,教师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应多帮助学生去了解更多的环境,感悟更多的美术知识,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有效性。

(3)创造和审美原则,小学美术环境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审美能力,这两个能力相互协作,密不可分,因为在教师授课时,引导学生观赏美术作品,并对美术作品进行品评,相信学生在不断地鉴赏过程中审美能力会不断提升,对美术作品的创作也会有不同以往的感悟,丰富了学生的内在修养,提高美术创造能力。

(4)主体主导的原则,在小学美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借助教学环境,把学生作为教学对象,让其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让学生自如地在课堂里发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主动追求更多的知识,提高课堂气氛。

篇(2)

(一)在经济学专业中进行环境教育的共识未达成一致随着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步伐加快,环境教育被提上日程。有关环境教育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大部分学者都认为环境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学校教育阶段开展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但在一些经济学学者看来,在经济学专业中进行环境教育是与经济学追求的经济至上价值观完全背离的,如果将环境教育纳入经济学专业教育,整个经济学理论王国和大厦都将被颠覆。由于部分经济学学者对环境教育的排斥,进而使得在经济学专业中开展环境教育未达成共识。

(二)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的课程设置不足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两大方面。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越来越多,专业与专业之间的融通性越来越低。与环境类专业不同,经济学专业与环境教育在理论上不仅不兼容,甚至相互冲突。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趋势,出现了经济学与环境科学融合的趋势,即诞生了“环境经济学”这一新的学科,但很多经济学专业还未将此纳入经济学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有些是作为专业选修课来开设的。除专业课程设置以外,有关环境教育的通识课程还未在经济学专业全面普及起来。

(三)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的教学方式有待探索教学方式是指教师在要求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获取学习方法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在现有经济学专业的环境教育过程中,首先表现在师资力量的欠缺,任课教师大多为环境类专业教师,并不清楚经济学专业学生的需求及其环境知识的水平。其次,教学方法单一,以讲授为主。环境教育更多地应是一种体验教育,传统的讲授法根本无法满足经济学专业学生对环境知识的需求。第三,无合适的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规范教材。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的教材一般都是采用自编或环境类专业教材,甚至不使用教材,这样严重影响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的教学工作效果。

(四)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的教学评价体系缺乏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目前经济学专业的环境教育活动缺乏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教学活动过程以及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等方面没有建构详细全面地评价指标,不能为环境教育教学提供良好指导。

二、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实施的对策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随着生态文明社会“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理念的深入,在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中开展环境教育将成为21世纪经济学专业发展的新趋势。鉴于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存在的以上问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给予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对策。

(一)树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的绿色文化理念绿色文化理念是一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共进,能使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理念,它以崇尚自然、保护环境、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为基本特征。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要树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的绿色文化理念,除培养学生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和能力外,还要借助学校绿色教育、绿色校园、绿色科技等方面进行“绿色大学”建设的契机,培育学生的绿色文化理念,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生态文明观和文明发展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二)完善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课程体系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的课程体系应逐步在专业必修课程和通识课程两方面进行完善。第一,加大在经济学专业中开设《环境伦理学》、《资源环境学》、《环境经济学》等基础课程的力度,促进环境系统和经济系统的融合。第二,学校所开设的环境教育通识课,要设定为经济学专业的公共必选课,同时根据经济学专业特点,编制规范的环境教育通识课教材。因此,从以上两个方面逐步完善经济学专业的环境教育,将环境教育内容融入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培养经济学专业学生注重环境资源价值的思维模式,使环境教育成为经济学专业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篇(3)

人的认识总是从外部丰富多彩的世界通过感官经过抽象概念化形成的,所以学习一定要从生动丰富的情景开始,因此我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利用计算机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多媒体集成性为学习者创设了生动丰富的情景:设计一幅满天繁星并伴有音乐的美丽星空,画面以gif小动画作点缀,营造出了生动的画面效果.让学生在这种情景下试着数数星星,优美的情景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情景的创设满足了学生的情感,艺术和审美需求,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鼓励了学生去自主学习和探索。

提供学习时空,让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以往的教学中,低年级的识字一直是一个难点,尤其新教材加大了识字量,课堂教学中往往难以按时完成,而教师又很难做到针对学生不同学习情况使所有学生全部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识字任务,难免造成部分学生识字生疏,量少。在网络环境下借助计算机正好可以为学生提供这样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

学中玩,玩中学

在识字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用文字,声音,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将音,形,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显示给学生。一年级学生识字,学得快,忘得也快。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我设计了一个“游戏乐园”模块来巩固学生的识字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的玩耍氛围中记牢汉字。

营造表演的氛围,让学生愉快学习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必须有一个过程,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尝试合作学到知识的乐趣。在学生独立识字后,我设计了小组合作,用生字卡片的形式相互交流,进一步巩固了识字效果.在识字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互帮互学,又加强了学生的团体精神。在教学中给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快乐学习。学文中让学生把课文读给自己的小伙伴听,让学生邀请好伙伴一同表演等,师生共同唱歌表演,这些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变学习活动为学生的情感内需,而且极大的增强了学习的有效性,尽可能扩大了学习的全体性参与,把学习变成一件愉快的事。

感受语言,体验情感

首先,阅读的目的在于获得意义,而意义的获得有赖于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如,在学生对张衡有了初步的了解后,用“你喜欢张衡吗?为什么喜欢?你能读一读那句话吗?”这样一个连续的问题,给学生指明了思考的方向,帮助学生整理思维。其次,语文教学是一个认识和情感相生相伴,互相促进的过程。因此,认识必然与情感相随,而语言训练若离开了情感,便如同失去了灵魂一般。在网络环境的帮助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任意选择想要学习的段落来重点学习。将自己的想法和老师,同学们一起交流。因此,活动设计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感受语言,体验情感。

利用internet拓展课文内容,丰富学生知识

在很多课文学习完内容后,我就利用网络及时拓展。如将“张衡小故事”,“星空直播站”介绍给学生,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激发了学生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天文知识的兴趣。在学习中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查找资料的能力。同时学生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到了获得新知识的快乐。

篇(4)

1.2课程设置方面:摒弃“过分强调专业性”的模式、强调实用性美术模式、以“面广、层浅”的思路设置课程内容是普遍观点。

1.3教学手段、方法方面:突出手段与方法的现代化,无具体措施、执行方案论述,如“应该善于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来弥补这一缺陷,如幻灯、影像、多媒体,网络”等(赵相武,2011)。

1.4师资建设方面:强调应用型、综合型师资建设,但小学教育专业的一个美术课程不可能配备多个美术专业方向老师,与课程内容“面广、层浅”所形成的矛盾,仍是当下小学教育专业美术师资建设与课程建设的矛盾。就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研究的现状来看,目前国内对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的研究中有如下问题急待解决:美术课程研究、建设中忽视教育环境网络化的影响,师资队伍信息素养偏弱、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力差,美术课程体系系统性较弱;该专业中美术课程内容“面广、层浅”,导致教学效果评估难、教学质量保障难、应用型综合型师资配备难等。造成这样的问题原因有二:第一,对教育环境的网络化不够重视;第二,对小学教育专业的深入研究不足——该专业中美术课程的体系性弱。

2网络环境下研究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应重视网络环境的影响

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开放性、交互性,为小学教育专业提供了宝贵的课程资源,为构建师生双向化的教育评价体系奠定了基础。小学教育专业中建立在视觉基础上的美术课程,需要通过网络提供视频、图像资源的支撑。充分考虑网络环境,深入研究小学教育专业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通过对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分析,充分利用网络美术资源、多元的教学评价方式、丰富的教学活动形式、多样的师生交流渠道等优势,一方面可解决由于美术课程内容“面广、层浅”的特点,导致教学效果评估难、教学质量保障难、应用型综合型师资配备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可解决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建设中忽视网络环境的影响,师资队伍信息素养弱、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力差,课程体系系统性差的问题。总而言之,网络环境对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的影响主要包括:学习形式的网络化、自主化,评价渠道的网络化、双向化,课程资源的网络化、公共化等等。

3网络环境下研究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应重视条理与次序

3.1弄清研究的前提

在建构网络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的探索与研究中吸收借鉴目前国内外对网络教育环境的研究成果,理清网络环境对小学教育专业美术教育的影响,以下是四点是必要的前提:第一,理清网络对美术教与学影响;第二,分析开设美术网络课程的可行性并展开实践论证;第三,探索网络环境下师生自主学习美术技能的模式;第四,尝试建立美术教与学的师生双向评价渠道;

3.2明确研究的内容

网络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研究,是立足于当下的小学教育专业,关注教育环境网络化的美术课程体系建构研究。它有别于以下二者:第一,有别于小学美术教师教育专业中的美术课程体系——培养小学专职美术教师;第二,有别于小学教育专业中美术方向的美术课程体系——培养以美术学科教学为主,同时能胜任小学其他学科教学的全科型小学教师。根据这样的定位,络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研究应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部分:①网络环境下的美术学习环境变化研究;2网络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美术网络课程的可行性研究与实践;3网络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美术学科自主学习模式构建研究;4网络环境下师生对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双向评价渠道的研究与实践;第二部分:1网络环境对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影响研究;2网络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内容设置研究;3网络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结构研究;4网络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活动方式研究;第三部分:1网络环境对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效果影响的因素研究;2网络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的教学质量评估方案研究与实践;3网络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职后美术教学技能与素养的跟踪调查与研究。

3.3明确可行的实证方式

网络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的研究,在通过前期的实践与基础研究后,需通过实证的方式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美术资源,以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创建线上、线下,开放与半开放相结合、灵活多元的课程内容、评价方式,帮助教师扬长避短,借鉴他人优势达成教学质量的最优化,帮助学生积极、充分地利用网络的优势最大化地开展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可分二个阶段来完成相应的实证研究:第一阶段:确定研究人员,设置调查问卷,分析总结,拟定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的建构方案;第二阶段:进行逐步实验和研究。

4网络环境下研究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的展望

通过研究与实践,能从美术学科建设角度,改变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不够深化的现状,并使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充分体现教育发展趋势。将利用、开发丰富的网络美术资源,以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创建线上、线下,开放与半开放相结合,灵活多元的课程内容、评价方式,帮助教师扬长避短,借鉴他人优势达成教学质量的最优化,帮助学生积极、充分地利用网络环境下的优势最大化地开展学习与自主成长。有效构建与教育环境、社会发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目标、终身发展相结合的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及课程实施机制。最大化、最优化地达成培养“一专多能”全科型优秀小学教师的目标。

篇(5)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对外开放的逐渐深入,国际交流的空间越来越大,我国普通百姓到世界各国经商、贸易的人数逐年增多,世界各国有更多的人在关注中国、走进中国。语言是世界各民族相互交流的重要工具。目前,世界上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学习汉语的狂潮。汉语的对外推广,国人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彰显了我们中华民族素质的空前提高。语言流利、才思灵敏、口语表达能力强的人在生活中越来越受青睐。许多企业和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对口才都有明确的要求,甚至口才的好坏有时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就业和晋升。一个人有了较高的专业水平,但如果没有相应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往往会坐失良机。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高职生职业素质的教育在高职院校中一直是很受重视的。语言的基本功训练、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和训练一直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重点。目前,我国各职业院校大都开设有“普通话口语表达训练课程”,这门课程实用性很强,在首先教会学生说好、用好汉语的情况下,对于汉语口语表达也应进行较全面的训练。但在部分职业院校的实际调查中,有领导重视不够的原因,更多的是教学的基本设施过于简陋,不能适应现代化教学的要求。因此,如何完善高职院校口语实验室建设,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建构学生普通话口语训练的良好环境,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已成为各高职院校师生共同关心的问题,尤其对各高职院校的函授生、走读生自学普通话的作用更大。本文拟就高职普通话口语教学环境的建构与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些粗浅看法,与同行相互切磋。

一、目前,高职普通话口语教学环境的现状

在我们实际调查的数十所职业技术院校中,只有几所职业技术院校的老师在专门设置的语音室为学生上口语课,其中有两所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在现代网络语音室为学生上口语课。其余绝大部分教师仍是一支粉笔,一张嘴,连最起码的教学设备录音机也没有,更有甚者,部分教师的普通话极不标准,这怎么能培养出标准的学生呢?调查中,我们也了解到,几乎所有高职院校都建有语音室及现代化的多媒体语音室,但多数设置只是为应付上级部门进行评估而摆设,并没有真正投入使用,部分院校也只仅限外语专业使用,把汉语口语教学排斥在外。这种认识,这种现状严重制约了学生普通话口语水平的提高。改善高职普通话口语教学环境已刻不容缓,应该引起各高职院校及相关教学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高职普通话口语教学理想环境的实践

现代网络语音室为广大学生创设了一个模拟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增强了学生学习普通话口语表达的主动性和趣味性,使口语教学在师生互动、自主、生动的情景环境中进行,无疑,教学质量将会得到较大提高。下面拟选如下教学实践课型,供同行切磋。如,教师在讲授“重音的表达方式”一节时,教师首先提示学生:在确定重音位置的同时,就存在着如何表达重音的问题,重音是体现语句目的的重要手段。朗读时,必须区分句子中哪些词是主要的,哪些词是次要的,并使次要的词从属于主要的词。一个独立完整的句子,只能有一个主要重音,重音在语句中的位置,没有固定格式。只有从朗读目的、愿望出发,在深刻理解和感受作品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确定重音的位置。要使学生理解重音不是“加重声音”的简称。突出重音的方法,多种多样,重捶、重读是突出,轻读、拖长也是突出。可以快中显慢,也可重中见轻,还可高低相间,虚实互转,前后顿歇……要处理好重音与非重音、主要重音与次要重音的关系,还要学会在朗读时把非重音、次要重音“带过去”的本领。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举出许多例句,并不厌其烦地做示范性阅读训练。现代网络语音室教授这一节就省劲多了,其情形就完全不同,教师只需点击鼠标即可完成本节全部训练项目,包括文体、声音、图像、现实情景,每个学生根据不同要求可自由点播、阅读、自测,反复听、反复看、反复训练,把自己置身于一个“真实”的环境中,在较短时间内基本上可以掌握表达重音的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情景。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学习时间,又确保了教学质量。这就是网络语音室给现代教育带来的便捷。

三、高职普通话口语教学理想环境的建构

在我们的调查中,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都认为能在一个比较安静的语音室上口语课就感到甚为理想。其实不然,现代高科技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我国较具代表性的常规语音室有听音型、听说型和视听型等,单纯的听音型语音室由于学生只能被动地听,目前,已逐渐被小型无线电发射台所替代;听说型语音室最为常见,多由教师主控台按键控制,装配有录音机、扬声器、耳机、话筒等音频接收设备,学生座位上有耳机、话筒等简单的音频接收设备,若装上录音机则有听说跟读功能,还配有一个小型液晶显示屏和简单的标准化答题按键,可进行课堂测验;视听型语音室实际上是一个功能较为完善的多媒体课室,在听说型的基础上添加视频设备,教师控制台一般由计算机控制,装有VCD或DVD,录放像机、投影仪甚至电视接收装置,学生通过墙面投影或桌面显示屏来接收视频信号。

无论是听音型、听说型,还是视听型语音室都可以称之为常规语音室,基本上建立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基础上,依然表现为传统的“教师学生”单向传导的被动模式,从简单的对讲型电脑控制跟读型多媒体电脑控制型,其功能设计都集中在音频广播和对讲通话等方面,几乎不存在教师、学生的双向互动性。因此,常规语音室从功能上讲,只起到了教学辅助设备的作用。

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学生有条件接触到更为真实的语言环境,促进了普通话口语教学,但在语音室建设上,各高职院校并没有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学生照样在语音教室里被教师“满堂电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现代较为理想的网络语音室是在多媒体与Internet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出现的,它实际上是网络教室或电脑室与语音室相结合的产物。为语言学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了极大的空间。网络语音室不仅包含了传统型语音室的所有功能,而且又扩展了几十种应用功能,例如,自由听力点播、数字化复读、电子阅览、阅读背景教材、文本、自由测试、情景仿真对话等等。这些功能的加入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使师生互动变为现实。

就普通话口语教学而言,创建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一直是我们教学工作者的梦想,也是建构主义对学习环境的基本要求,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实现这个梦想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尤其是现代网络语音室的建设和发展,为语言学教学和学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结语

现代网络语音室的建设、多媒体口语教学环境的营造,充分发挥了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对口语学习的促进作用,但是并不意味着传统普通话口语教学可以完全放弃,相反,二者更完美地结合起来,体现多媒体口语教学环境与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首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自然语言交流是最具亲和力、最灵活的语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灵活地做出反馈,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言训练。其次,课堂本身就是动态的教学过程,师生之间不仅是知识的交流,而且也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一个眼神,一句鼓励的话,一个动作,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为人师表的品德也会对学习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教师可以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动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与学习者促膝谈心,这种心灵的交流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此外,学习者之间通过合作学习和相互帮助、相互关心和相互支持,体现合作的团队精神和纯真的学生情意。这些都是多媒体普通话口语教学所不能达到的。也是不可替代的。因此,二者的结合,将使学习的认识主体性和情感主体性,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认识和情感互动,学生之间的认识和情感互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良好的口语学习环境,促进我国语言教学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青,刘珍珠,黄海斌.加强语言实验室建设,构建多媒体外语教学环境[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4,(4).

[2]韩涌波.论网络语音室在英语知识建构中的作用[J].外语电化教学,2003,(3).

篇(6)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网络正在以不可阻挡之势影响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在网络的强劲冲击下,教育也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层次的革命。实践表明,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网络资源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语文阅读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开展的意义

1.顺应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

开展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开创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顺应了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并利用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阅读教学。”

2.符合诸多教育理论的要求

(1)符合人本主义理论原理。人本主义理论把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特个性当作优先追求的目标。通过开展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能使学生在人格中达成理性与情感意志、科学与人文等方面素质的和谐统一,使每一个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2)符合建构主义理论原理。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的作用。通过开展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能使学生将联系与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有效结合起来,更好地促进教学效益的提升。

3.活化语文教学过程,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学习的容量和节奏。语文与网络技术整合使学习中的知识、思想呈现出博大、密集与丰厚的境界,同时学生的积累也变得丰厚。(2)利于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上网搜集、整理有关的信息资料,利用网络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时,可以互相在网上发表见解,有时还可通过在线互相讨论、交流、评议所完成的研究成果,或提出修改建议,从而使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二、网络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的具体开展

1.网络――激发阅读兴趣

长期以来,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由于手段单一,方法老套,教具缺乏,较难培养稳定、持久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内驱力。然而,开展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可充分利用英特网庞大的资源宝库有效呈现声音的高与低、色彩的明与暗、物体的动与静等多方面的优势,从而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在计算机网络教室教学《九寨沟》一文时,教者可利用网络向学生边展示九寨沟那茂密的森林,神奇的湖泊,壮观的瀑布等美丽迷人的景色,边播放歌曲《神奇的九寨》。在充满激情、悠扬动听的旋律声中,结合具体课文内容,教者进行了生动地讲解。在此基础上,教者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如此设计,不仅节约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无需教者冗长的语言描述,学生便仿佛身临其境九寨沟那美丽神奇的胜景之中,被其迷人的景色所倾倒。

2.网络――促进内容理解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赞美古今中外科学家、艺术家等杰出人物的课文,由于受教学时间和学生理解能力的限制,这些课文中往往只选取其中一些精彩的片断或通过记叙一些典型的事例展示人物的光辉业绩。因此,往往会给学生带来课文理解上的困难。而此时借助网络,及时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进行充分阅读,则能深化对文章思想内容及人物命运的全面理解。教学《钱学森》一文前,可布置学生访问“中国名人网”等系列网站,利用网络查找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一些事迹,并进行深入阅读。通过查找阅读,学生了解到了有关钱学森的许多内容。从而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全面了解了钱学森热爱祖国,不怕困难,敢于创造,历尽千辛万苦,为国防和航天事业献身精神和卓越贡献,更好地为新课的学习提供充分的铺垫。

3.网络――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实践表明,网络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能帮助学生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可根据具体教学需要,充分利用网络中形象直观的资源对其抽象的语言文字加以生动显现,从而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例教学《台湾的蝴蝶谷》一课时,学生往往会对文中“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一句中的“飞过”、“穿过”、“越过”三个动词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于是教者利用网络下载并制作了三幅动画:(1)“飞过花丛图”;(2)“穿过树林图”;(3)“越过小溪图”。教学时,边播放演示,边引导学生选择填空。通过对形象直观动画的观看,学生对动词的用法及原因能轻松理解并准确表达。

4.网络――拓展阅读任务

如何更好地沟通课内与课外,更好地扩大阅读量,更好地通过寻找课文拓展阅读的延伸点,进行学习方法的迁移是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深入思考的话题。例教学《三借芭蕉扇》一文,教者布置学习要求:“请同学们根据网上提供的资源,选择一种最擅长的表达方式表现孙悟空在三借芭蕉扇过程中的大智大勇。”且看同学们在学习中的具体表现:有的同学戴着耳机听课文录音,练习课文朗读与复述;有的欣赏歌曲《敢问路在何方》和《大圣歌》,有主见地修改歌词并练习演唱;有的边观看动画片边合作练习表演;有的通过阅读不同版本的“三借芭蕉扇”的故事,比较它们在用词造句方面的不同。本节课的教学中,同学们借助网络,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深入拓展。通过合作表现,充分发挥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智力优势,深化了对人物形象的感悟。

5.网络――强化方法学习

利用网络开展教学,不仅有助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获得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方法,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例一位老师教学《大瀑布的葬礼》一文,利用网络精心设计了含有“学习目标”“学习方法”“背景资料”“交流平台”四大板块的学习软件,让学生自由选择内容进行浏览学习与交流。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将自己拥有的信息放入“交流平台”与同学们讨论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如此教学安排,则能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查找资料,进行小组交流共享他人资源的学习方法。

总之,网络的发展为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开展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为我们的语文课堂开创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只有树立创新的教学理念,大力践行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改革,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在网络的环境下呈现生机与活力!

篇(7)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214-01

从现阶段我国小学数学的整体教学情况来看,其中存在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学模式落后、忽视学生思维培养等问题,在教学改革的要求下,教师必须要客观对待这些问题,并积极借助信息技术,完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奠定小学生数学学习技术,促进小学数学教育的整体发展。

1 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基本都是以数的认识、基本运算以及一些简单的应用题为主,虽然课本内容都是依据小学生的认识规律设计的,但是数学学科本身逻辑性很强,小学生不可避免的会遇到理解困难的问题,尤其是在一些比较枯燥的定理、定义学习时,一部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低落,学习效果也比较不理想。

1.2 教师缺乏有效的教学模式

我国目前虽然已经从以往的应试教育逐渐过渡到当前的素质教育,但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上仍然可以找到以往应试教育的身影。在小学的数学课堂上,仍然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学的应试教育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与当前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以学生为教学中心”严重不符,与传统的应试教育没有较大的区别,不能对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教育意义。

1.3 只注重教学,忽视对于学生思维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要求,要注重对于学生思维的培养,积极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但是在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只注重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2 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借助信息技术,能够很好的克服以上问题,下面以信息技术环境为前提,基于解决问题的角度,对优化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进行分析:

2.1 利用信息技术,布置分层作业

学生在完成基本的学习课程以外,还要进行课后的复习,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布置好相关学科的作业,保证学生可以在回到家以后得到很好的练习。不同的作业任务需要及时的做出评价,为了保证学生可以更好的提高学习水平,布置作业的难度也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学习的能力而定,教师可以通过利用教学大纲或者网络进行方案的制定,保证可以制定不同层次的题目。

例如:不同的学生想要对自己的作业有针对性的进行练习,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小组。A组想要自主发挥性比较强的练习题目,B组想要所有科目知识都涵盖的综合性练习,C组想要更多的掌握基础知识。所以,可以按照学生的要求,由老师进行题目的拟定,更加容易帮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由于是自己选取的小组,所以也就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热情,保质保量的完成给定的教学任务。

任何的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中肯的评价,所以,在进行作业的评价时老师需要谨慎处理。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课堂可以积极活跃的进行,老师需要不断的提出具有创新性的题目,提出一些需要动脑的问题,让学生给出不同的答案的同时,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还要及时发现有学习能力的学生,帮助基础差的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知识,充分做好分层评价的工作。

例如:A组学生选择了自主能力强的问题,这是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问题的考核,设计一个大方向问题供所有的学生讨论,研究解决方法。B组同学选择综合性练习,老师可以模拟一套综合型试卷,规定学生在给定时间给出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C组同学注重基础知识,教师需要从书本上找到需要背诵记忆的基础知识进行考察,确保该组学生可以牢记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对不同的学生给出专门的评价,找到学生的兴趣所在,给予必要的表扬等都可以方便教学工作的开展。

2.2 利用信息技术,设计教学课件

不同的学生在进行学习时会有层次差异,需要的是教师要有良好的知识功底,保证可以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知识的能力,而不是被动的接受需要了解的知识。设定的问题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

例如:在进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时,需要对不同的学生设定相应难度的题目。题目一:已知长方体盒子的长是9厘米,宽是7厘米,高是5厘米,求它的表面积是多少?问题二:已知长方体盒子长是8厘米,宽和高相等,都是6厘米,求它的表面积是多少?问题三:已知长方体盒子的长是7厘米,宽和高都是5厘米,利用不同个三种解法算出其表面积是多少?

2.3 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建生活情境

多媒体教学在现代的学校中应用更加广泛,利用实际的图片、音频以及影视信息,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吸引学生学习知识。

例如:讲述角的认识和了解时,对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列举,查阅相关角的图片进行展示,如桌角、建筑物的顶角、马路的拐角等,都可以作为教学的实例进行展示,利用学生日常接触的东西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

2.4 学习评价设计

学习评价是一种依据学习口标,对学习内容、学习进展情况、学习结果进行观察、记录、测量,对学习效率做出鉴定和价值判断,并对学习口标进行反思和修订的活动。评价形式可以是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评价主体既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但评价都要建立在一定的标准之上。一方而要遵循《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关于问题解决的小学阶段的口标,另一方而需要制定评价量表。该案例的设计两份评价量表,分别是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的课堂评价。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已成为当下教育的常态,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是推进教学改革的需要,笔者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一线教师参与进来,一起探索。

3 结语

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问题解决小学数学教学,就是要求教师要明确教学主体,并且要充分利用情境教学,进行数学教学分析,解决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是当代小学数学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

篇(8)

在本学期我校确立了由校长、书记领导,行政干部及年级组长组成的环境教育领导小组,并且进行了工作分工、确立了职责。如:学生处职责是针对学生的环保行为的管理;教导处职责是各学科环境教育渗透工作和选修课的开展;教科研室职责是定期开展有关环境教育教研活动;总务处职责是校园绿化及环境整治工作;团委职责是环境教育主题活动、社区活动;学生会职责是科普宣传、及社团学生自发活动等。领导小组的建立和工作职责的确立,为我校的环境工作有序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通过各种教育途径开展、渗透环境教育

学校通过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社团、专题教育等多种教育途径培养学生的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渗透环境教育。

1、本学期通过骨干教师公开课,让教师们尝试在生物、化学、地理等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理念;

2、在选修课中,我校开展了数字化水质测量选修,并且结合本课内容开展了区级课题《张桥河水质调查》取得了区EPD教育案例二等奖。文秘站网-

3、在社团活动课中,我校成立了环保社团。本学期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壳牌美景方案”评选活动以及社区环保宣传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同时,我校还邀请贺耀荣老师在我校开展了以EPD可持续发展教育为专题的针对全校师生的专题讲座课,为全校师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介绍。

三、在学科渗透的同时做好宣传教育

本学期,我校以“绿色生命”为主题开展了环境、健康教育主题活动月。本次主题教育活动从十一月一直延伸到十二月,包含了讲座、主题班会、黑板报、社区活动、电子小报制作、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学生参与率达到100,在我校校园整体环保氛围的建设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1、讲座中有贺老师做的EPD专题讲座、有心理健康专家张教授的专题讲座,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平台。

2、11月18日,利用学校开放日契机,开展了以“绿色生命”为主题的主题班会,在班级里建立环保氛围。

3、在活动月期间展开班级绿色黑板报评选活动,以及电子小报制作活动,使环保氛围更加浓重。

4、同时,在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年级间开展了环保知识竞赛,同学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参加了本次活动,在活动中不仅增强了学生们的环保责任心,也让大家学到了更多的环保知识。

四、不忘进行校园环境建设

总务处在20__年进行了学校三层花园的改建工程,并且在学校范围内进行绿化建设工作,经过不懈努力在20__年中旬,我校被评为了区无烟学校,并荣获了市级绿化合格学校。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和学校各部门通力协作是密不可分的。

篇(9)

一、问题的提出

环境教育的发端最早可以追溯到1962年,学者蕾切尔卡逊出版了反映环境问题的专著《寂静的春天》。该书的出版使环境问题进入到公众视野,受到广泛关注。随后的30年,联合国召开了以解决环境问题为主题的各类会议,陆续提出了环境教育的理念,明确了环境教育在环境发展中的作用,界定了环境教育的内涵,规定了环境教育的目标、对象、指导原则等,为各国环境教育的广泛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1973年召开的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上,我国首次提出了环境保护的概念,迄今为止在教育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培育等方面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教育框架,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开展了多层次的教育活动。随着环境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摆在了环境教育工作者面前,那就是公众环境意识的浅层次性以及环保行为的选择性。因此,如何提高环境教育的有效性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要问题。

二、现阶段高校环境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环境教育的主导者(主要是学校及教师)对环境教育的价值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从文献研究分析,我国高校中仅有10%的院校在非环境专业的学生中开设了环境保护课程,99.5%以上的非环境专业的学生在大学阶段是没有得到相应的思想熏陶、知识传授及技能培养的。在开设环境教育课程的高校,基本上采用的都是通识教育的模式,如复旦大学在通识教育模块中开设了“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课程,但也仅仅限于选修课。部分高校对环境教育重视不够,具体表现就是师资力量不够,教师开课率不足,学生在学校里几乎得不到环境教育的机会。第二,高校环境教育目标大而空泛。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环境教育多是自上而下的行为取向,设置的教育目标多是口号式的、宣传式的,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早在1979年,英国环境教育学家亚瑟•卢卡斯的博士学位论文《环境与环境教育:概念问题与课程含义》中就提出了著名的环境教育模式——关于环境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以及在环境中的教育。他指出“为了环境的教育”是指环境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环境保护,旨在改善环境,培养人们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和决心。由此可见环境教育的目标设置应该是学生对环境最真实的感受以及由此引发的真实行为。第三,高校环境教育的方法与手段不符合环境教育的实际需求。我国高校仅有的环境教育多数是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根据英国环境教育委员会(NAEE)的研究发现,在影响学生环境关怀和环境责任的因素中,户外活动的经验远高于课程教育,前者占91%,后者占50%;而学校传授的环境知识仅有10%能够转化为学生的环境意识,仅有1%的环境意识能转化为学生的环境行为。由于缺乏“在环境中的教育”,使得高校的环境教育效果欠佳。

三、对环境教育有效性提升的思考

(一)环境教育的价值目标与行动目标有机结合

环境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归根到底是环境与人类的关系问题,也就是在人类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向自然索取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为环境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把人类的发展、进步与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人们的一个课题——“要发展就不可避免地会破坏生态,要保护环境就要终结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要将这些宏大的理念转化为真实有效的教育目标。一是低碳环保的价值意识与节约消费行为目标之间的统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形成低碳环保这一价值理念,意识到有些微不足道的实际行动就是低碳环保价值理念的具体体现。比如乘坐公共汽车出行、随手关灯、放弃使用一次性餐筷等。二是生物多样性等环境伦理与减少人类行为对环境影响目标的一致。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减少人类行为的干预,保持生物多样性,是摆在当代社会面前的一项重要议题。因此,谨慎行动,增加对自然的敬畏,无疑应该成为环境教育的重要目标。三是自然的情感观与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目标的有机结合。在环境教育的目标中加上对大自然的情感培养目标,无疑是增强行动的积极动力。通过讨论有关自然与人类行为的议题(比如建水坝对河流生态的影响、转基因产品与人类生存等现实问题),参与环境调查等行为,激发学生对环境的情感体验,进而培养学生关心环境、为环境负责的态度。

(二)环境知识传播课程与环境实践课程有机结合

环境知识传播课程的设置是传统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实施较为容易。高校环境实践课程相对薄弱,所以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实践课程的主旨是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处理人与环境关系的能力。第一,充分利用本校资源打造体现校域特色的实践课程。首先利用学校的自然环境,让学生成为校园绿化的主力军;其次利用学校的地理空间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环境治理工作,比如校园垃圾分类、校园废品回收与再利用、校园环保设施的设计与管理等。第二,搭建社区服务平台,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到社区环境治理工作中。社区是一个更大的舞台与空间,社区中的环境问题更为复杂多样,学校与社区的有机结合,是学生能够把课堂上书本上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直面实践中的困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转化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第三,借助互联网技术,延伸环境教育的空间与时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教育的拓展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环境教育也应该借助这一技术,无论是环境知识的传播、环境议题的探索还是环保行为的组织,打破时空的藩篱,把政府、学校、社区、环保组织、学生个体有机统一,形成合力,促进环境教育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环保总局.21世纪议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2]徐辉,祝怀新.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JoyA.Palmer.21世纪的环境教育[M].田青,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4]廖小平,孙欢.环境教育的国际经验和中国现实[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156-160.

[5]吴云,王子彦.我国高校普及性环境教育的发展与现状分析[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01).

篇(10)

 

一、农村地区小学生环保意识现状及重要性

1.在农村地区,大部分小学生环保意识淡薄,他们只对日常环境问题稍有了解,但对于环境污染的原因及生态环境为什么会恶化等问题缺乏根本认识,所以,这就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改变现状。

2.大部分小学生在这方面都缺乏一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且受负面影响较大,大多存在效仿和无法克制自己的行为,如,看见别人乱丢垃圾,心理便会产生一种模仿效应,即别人都可以乱扔,为什么我不可以,或者认为自己的行为对环境不会造成实质性的破坏,就不会对环境问题予以重视,也许他们明知那样的行为不可取,但在潜意识里没有形成关键的作用,最后,意识支配了他们的行为,使环境受到了污染。

3.农村小学生对于“白色污染”“大气污染”等类似的专有名词不易理解,也很难体会,甚至有不少农民习惯把废弃的塑料垃圾当做燃料使用,而把燃烧释放出的浓浓黑烟看作是正常现象,却不了解会给大气造成严重的污染,导致河水污浊、变臭,进而引发一连串的反映,如:河中鱼等水生生物和植物濒临死亡和灭绝,生态食物链受损等现象,可对于这类现象的原因他们却不得而知,殊不知是因为人们缺乏环保意识,那么对农村小学生环保知识的教育尤为重要。

二、农村小学生环保意识淡薄的成因分析

(1)家庭原因

由于农村学生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与非农村学生的差距较大,加上很多农村学生父母的文化水平有限,对孩子不能做到切实有效的教育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另外,与城市生活资源相比较,农村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等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师生合作探究,一般不会产生严重性的缺水和水污染等现象,但近年来和城市相比较,农村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同样遭到严重的破坏,对水资源的浪费,电的浪费成了一个普遍现象,此外,农药、灭鼠药的随意使用,生活垃圾和污水的任意排放,打猎、过度捕捞等一系列的行为成了农村地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但这些行为的发出者大都是多成人或长辈,所以对孩子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将直接影响孩子的思想,左右了他们的行为,因此,导致农村小学生的环保意识淡薄。

(2)学校教育原因

如今,大多农村学校的教学主要把重点落实在书本教书上,而对环境教育还不够重视,根本没有把环保教育列入教学大纲要求中,更是很少开设相关的环境教育课程,大多情况只是向学生宣传最基本的环保行为,没有作深入了解,另外,农村小学的环境教育缺乏专职的教师,这主要归结于农村的小学老师大部分也是生长在本地区,对环保知识和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受过系统的培训,师资的缺乏严重影响的环保教育的开展,小学的环保教育和学科教育之间还未能衔接起来,因此,学科渗透就相当缺乏,那么,学生的环保意识也同样缺乏。

(3)社会原因

我国农村地区的学生大部分还存在与社会脱轨的现象,与社会的接触少之又少,接受的相关环保教育常识也较少,加之全民的环保意识不强,直接影响了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如:在学校考试要求学生将垃圾扔进垃圾垃圾桶,但在校外,在没人监督的情况下,大多数人都随处乱扔也不会受到处罚,这就会让他们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所以,由于全社会环保意识淡薄,就进一步削弱了原本就很薄弱,不系统的学校环保教育。

三、培养农村小学生环保意识的有效措施

(1)充分挖掘渗透在各科教材中有关环保意识教育的内容,把环保教育列入素质教育中,量体裁衣,有争对性的进行学科渗透教育。保护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农村地区有不同种类的农作物,随着季节的变换进行不同的栽种,教师可把这一先天优势开发成课程资源,在确保学生安全的情况下,可带领学生到田间参观学习,让学生感知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了解农作物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并让学生了解一旦环境遭到破换和破坏,农作物就不能正常生长,人类将面临生存危机,所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迫在眉睫。

(2)结合农村特色,从身边的事物中开展活动,师生共同探究环保知识。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农村的饲养场,了解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学生可以通过喂养小动物,在喂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情感,了解动物粪便的合理利用即可成为肥料,但如不经过处理就有可能污染水源,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的各种生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以此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加强课堂环保知识的教学师生合作探究,在课堂上巧妙穿插环保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 进行教育,如故事、寓言等具体形象地向学生传递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也可以采用师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不给出固定的结论,二是提出问题,并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实地观察,阅读资料去了解环境问题,学生们可得出不同的结论,此时的老师就该根据科学的原理引导学生所得的结论,此时老师根据科学的原理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的合理性,并运用师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也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利用信息资源来进行学习,此外,老师在环保教育中不能单纯的只做宣传,而是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在抓住教学重点的前提下,巧妙地渗透环保内容,让学生逐渐领悟、体会,形成一种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4)多开展小学生环保实践活动

环保活动的开展,可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形成环保观念,加强学生的环保决心,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并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动手的乐趣,从中尝到成功的喜悦,继而转化强而有力的实际行动论文参考文献格式。环保教育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环保知识,更要使学生通过实践掌握保护自然生态必备的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密切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及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如发现学生随意丢垃圾,乱摘花、践踏草坪、随地吐痰等现象,教师就应及时制止并进行教育,让学生随即检讨自己的不良行为,这样便能增加学生自身的环保意识,同时,还可师生一起组织“爱环境,从我做起”为主题的活动,并能将垃圾进行分类,对废弃品进行回收再利用,废水的循环使用,这不仅减少了垃圾污染和资源浪费,而且还帮助学生领悟身边常用资源的可贵性,不应随手丢弃,而应珍惜爱护,进而加深学生形成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5)充分利用环境纪念日,激环境发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每年有关保护环境的纪念日不少,那么教师可充分的查阅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这些纪念日的意义,如每年的3月22日植树节、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等节日,可以这些节日为载体,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有意识有计划的保护环境活动,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巩固环保知识,如,植树节可带领学生参加植树,绿化身边的生活环境,这样学生即参加了活动,有从中提高了环境保护意识,深化了课本上所学的有关知识,世界环境日也可开展“只有一个地球”为主题的演讲活动,让学生对身边的环境问题进行观察,总结出合理的改进措施和方法,再进行广泛的宣传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6)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协助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

家庭是孩子除学校外的一个重要学习和生活的地方,那么,家庭教育的力量不可忽视师生合作探究,在农村地区,在学生的课余以及假期时间,大部分都是帮助家人在田间干农活,在这段时间里,他们能发现很多新的问题,而此时家长的简答对他们而言无疑是很重要的。如反常的气候会给农作物的生长带来灾难性的破坏,学生自然不明白气候反常的原因是因为生态的破坏,而很多家长也不明白这一点,鉴于这个原因,学校可向家长介绍一些相关的环保小知识,对于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引导,让学生了解环保知识,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

上一篇: 目标管理论文 下一篇: 环境资源法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