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教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03 09:45:1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深度教学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深度教学论文

篇(1)

针对中专生展开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非常重要,这对于学生的审美素养的形成与价值体系的构建都会产生非常直观的影响。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中有价值的教学素材,对于这些篇章中的审美要素要有更为深入的挖掘。这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与认知,这也能够更好的渗透对于学生的审美教育,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有效构建。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

审美教育通常需要经历一个有效的积累过程,尤其是对于很多中专生而言,他们自身的基础水平本来就较为薄弱,对于很多阅读文章的理解也不够深入。正是因为如此,教师才要循序渐进的展开对于学生的审美教育。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审美观念,对于什么是美要形成正确认知。很多学生在这一点上都不具备良好的认识能力,自身的审美意识也十分缺乏。教师要加强对于学生的教学引导,要让学生具备更好的文学鉴赏能力,这是审美能力能够得以形成的基础。课本中有很多非常经典的教学素材,这些文本的学习中对于学生基本价值观念的构建往往能够发挥很好的引导功效。教师要透过对于这些文本的讲授来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让审美教育在阅读教学中得以实践。

很多学生自身的审美观念都较为缺乏,对于到底什么是美没有良好的认识。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文本的积极教学功效,要给予学生更多有价值的引导。如,在学习《故宫》、《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些文章时要让学生意识到,这种美不仅因为它们是具体的客观的审美对象,而且还因为它们是我国劳动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杨朔散文《荔枝蜜》中小蜜蜂的美,并非因为小蜜蜂有华丽的外表,而是因为其终年累月默默无闻地勤劳工作,为人类酿造最甜最美的蜜的一种无私奉献精神。很多学生都缺乏对于这些美的要素的认知,对于美的认识也仍然停留在很肤浅的层面。正是因为如此,教师才要加强对于学生的教学引导,要让学生明白,社会上那些助人为乐、见义勇为、一心为公等英雄人物和事业是美的,但也有人把学雷锋的人看作是“傻子”。这说明只有具备了正确审美观的人,才能感受、理解和评价客观存在的美。

二、体会自然中的美

审美教育可以有很多教学切入点,值得学生欣赏与感受的内容也有很多。首先,教师要让学生能够体会自然中的美,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开端。大部分学生对于自然界中的美都能够产生共鸣,并且学生也能够感受到那种美的享受。课本中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的文章也非常多,这些都可以成为审美教育的良好素材。教师在针对这些文本展开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对于文意有基本认知,更是要透过文章的语言层面挖掘其后带给我们的很多领会与感悟,这才是审美教育的意义所在。透过对于自然中的美的体会是审美教育的第一个阶段,这也是培养学生具备更好的审美意识的一个关键过程。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非常经典的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经过作家的审美处理,使自然景物更具体、形象、生动、细腻、逼真,给人以美的享受。朱自清的《春》,峻青的《海滨仲夏夜》《济南秋色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必须努力再现课文中描写的自然景象和优美画面,给予学生自然美的教育与熏陶,从而培养、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透过自然中的美来展开对于学生的审美教育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课本中也有着很多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好的教学素材,这才能够提升审美教育的成效。

三、体会社会生活中的美

审美教育同样可以从社会生活中展开,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切入点。社会生活中的教学实例往往更为丰富,课本中也有着大量对于这些内容的描写文本。无论是对于一个典型人物的刻画,还是对于一个人物的品格的一种体现,这些都是很好的教学素材。教师要让学生对于社会生活形成更深入的感知,要让大家对于社会生活中所传递出的一些值得学生深思的人和事有更好的感悟。这些事物中往往都包含着很有价值的审美素材,透过对于这些内容的挖掘将会促进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朝着更为积极的方向发展。

课本中有着很多很有代表性的篇章,教师要透过这些文章的阅读教学来深化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如,《驿路梨花》一文中,所描写的以哈尼小姑娘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为方便过路人,精心照料小茅屋的感人事迹;《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所反映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崇高的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精神,无疑都在强烈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语文教学就应该充分发挥作品的感人力量和教育作用,使学生思想、感情、心灵受到感染,从而形成正确的美丑、善恶、是非的判断标准。这些都会带给学生非常积极的教学影响,并且能够促进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更好的得到发展与构建。这才是高效课堂教学应当有的方式所在。

想要更好的在中专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这需要教师选取更好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要让学生对于什么是美具备基本的判断能力。教师也要充分挖掘课本中有价值的教学素材,要让学生体会到自然中的美以及社会生活中的美。这些事物中往往都包含着很有价值的审美教育元素,透过对于这些内容的挖掘将会促进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朝着更为积极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亓佳.浅谈中专语文教学的目标与方向[J].职业技术. 2011(02)

[2]李秋菊,刘国辉.浓情助教 由情入理 情理结合――浅谈中专语文教学[J].职业技术. 2009(11)

[3]徐卓华.在中专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职业技术.2008(03)

篇(2)

实质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构建,就是追求在阅读教学中的一种理想的艺术化境地,也就是以美的规律来规范和优化语言实践,让小学生置身于自主的、愉快的、创造性的学习当中,进入审美的胜境。

一、构建饱满的教学语言

小学生的模仿性和向师性决定了教师的特殊形象,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是学生的审美客体。所以,无疑教育学的规范和美学的要求是适用于小学语文教师的言语修辞的。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动听、明晰、言辞要准确、要具备科学美,除此之外,还应该具有情感美、语声美、形象美和文词美。在态势语方面,要具有真实言情性、直观形象性、模糊美,要能传递审美信息和语义信息等,在口头语言方面,要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要具有启发性、鲜活通俗性、教育性、形象幽默性、情感性。典雅、纯净、简洁、验证的教学语言,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是学生走进作者心灵,走进作品生命的桥梁。

二、构建丰富的情境对话

情境的构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是非常常见的。情境的创设在阅读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情境之美只有在学生的审美接受与所创设的情境一致时,才能够形成对话,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

这种艺术化、审美化的语文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深入语文的意境,产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创造和思维向美的方向发展,学生在产生审美愉悦的同时,对知识也产生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逐渐塑造出美的灵魂,形成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小学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走进作品,让学生和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从心灵深处打动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对话、交流。

三、对平时的拓展性阅读进行拓宽

在建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过程中,我们应该让学生沉浸在美的氛围中,不能过多拘泥于教材的约束,将本应该属于课外阅读的材料,在产生了浓烈的阅读情感和浓厚的阅读兴趣时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而超文本就是阅读教学范围内的又一个新的知识增长点。

总结:深切地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悟出文中之情、言中之意,体验语言文字的内涵,以促进小学生的身心素质和语文素养的全方位成长。

篇(3)

(一)论著方面:黄良著的《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2004)、曹明海著的《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2005)、潘纪平著的《语文审美教育概论》(2005)、韦志成著的《语文课程教育学》(2005)、张弛著的《语文教育人文论》(2006)、朱绍禹著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2007)、曹明海著的《语文陶冶性教学性》(2007)、王尚文著的《走进语文教学之门》(2007)、翟京华著的《语文新课程研究性学习与审美教育:走向智慧语文的思考与实践》(2010)、李剑著的《教育审美和教育批判》(2011)等。

(二)论文方面:近十年有关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的论文很多,笔者在知网中输入“语文阅读审美教育”检索后有6000篇文章,从2004年到2014年成增长趋势。包括:曹爱明的《中学语文审美式阅读教学探究》(2004)、刘国敏的《中学语文阅读审美教育》(2006)、张玉枝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2007)、张英的《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2008)、杨莉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育问题研究》(2009)、杨进红的《语文阅读教学审美体验研究》(2010)、沈云振的《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施教策略探究》(2011)、贾文娟的《接受美学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013)等。此外,各类期刊也刊载了很多有关中学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的文章,其中核心期刊有四百多篇。包括:任炜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2006)、杨萍的《论中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重要性》(2006)、孙杰的《高中小说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2009)、薛猛和高丰的《审美理智主义视野下审美教育的特性及态度分析——以阅读教学为例》(2011)、雷鹄的《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2011)等。

二、近十年我国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内容简述

杨进红在《语文阅读审美体验研究》中提出:1.阅读教学的范式转型:审美体验视野;2.阅读教学的文本解读:从体验到审美意义的生成;3.阅读教学的对话过程:以审美体验为中心的多重互动;4.阅读教学的课堂实践:审美视域的融合。刘卫红在《语文审美性阅读教学研究》中则创造性的提出:审美性阅读的特征即形象性、情感性、体验性、创造性;审美阅读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语音字形层面、语义层面、意蕴层面;在如何设计审美性阅读教学上提出:审美态度的形成、审美感知的获得、审美体验的展开、审美创造的实现。秦春蓉老师曾在《怎样在阅读中感受美》一文中提出审美感受力的前提在于发现美,而发现美就必须具有感受课文的灵敏性和统摄力。美读是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美感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进入作品、感受作者情感的桥梁和渠道,所以要提高阅读审美感受还须加强美读的训练。文中表明在阅读中把自然、社会、心灵的感受融为一体从而感受到美的观点详尽地阐释了阅读中美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审美能力的措施。张玉枝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问卷得出中学语文阅读课存在的问题有:1.学生对语文阅读课学习兴趣不高;2.语文阅读课服务高考、重在使用;3.阅读课上老师注重讲解分析,忽视学生的独特感悟;4.教师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忽视阅读能力培养;5.教师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情调单一等。她也提出了原因:1.应试教育带来的必然后果;2.传统观念的惯性影响;3.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4.对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和《新课程标准》理解、重视不够。在《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中李月梅提出在阅读教学中实施美育的途径有:1.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强化审美能力;2.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3.培养学生欣赏美、评价美的能力;4.在教学中创设审美情境。大部分学者的研究思路是:发现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缺失的问题,进而分析原因,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内容归结为一个核心问题上即施教者、受教者、教材等主要教学构成要素对自己角色定位不够,没有准确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各自的义务和责任,从而造成了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缺失。

三、近十年我国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的缺憾

(一)研究水平有待提高很多研究成果仅停留在摘抄、诠释方针政策和新课标层面上,缺乏在实践层面上的实现条件、操作保证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开展中学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首先要深入教育第一线、其次要有层次性,采取实地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近十年我国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成果,笔者发现真正深入一线的研究并不多,即便深入一线做问卷调查的也仅仅是局限于某个地区某一个学校的调查研究,缺乏层次性。

(二)研究内容有待拓展很多研究仍没有摆脱以传授知识和应对考试为中心的目标上,此外研究主体大多在教师的教法,忽视了学生作为人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高考的指挥棒更加显性化。虽然强调“一纲多本”,但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有些教学篇目远离学生的生活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用说审美体验了。

(三)研究体系有待整合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脱节,很多理论难以付诸实践,理论建构空洞,缺乏实际应用价值。而有些理论研究因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而只能停留在经验总结的层面。因而,我们的研究应该突破理论——实践单线条的体系上,整合成理论——实践——理论的三维体系。四、我国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发展趋势展望语文阅读审美教育,在语文新课程标准里有着极为重要的定位,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笔者发现当前许多专家学者在语文阅读审美教育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给我很大的启发。在此笔者对我国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也有了些许展望:

1.加强对阅读审美教育理论基础的探讨,进一步深化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的评价机制。语文阅读审美评价分为课内评价和课外评价,课内评价是指教师多角度、多方位对学生的课堂回答进行评价,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测验的形式进行课内评价,当然要注意主观题和客观题的比例;课外评价是指学生在课外定期参加阅读活动,通过活动对学生的阅读量、阅读鉴赏水平、阅读兴趣进行评价。

篇(4)

语文课作为小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新课程目标中非常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许多阅读材料都能对感恩教育进行培养。

一、感恩在现代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内容分析

感恩的心是人类有史以来拥有的一种情怀也是一种美好品德的体现。小学阶段是学生情感世界和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培养时期。所以说小学的语文课本中要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很重要。感恩教育是家长和老师共同的责任。感恩教育是一种理念,使受教育者懂得去施恩和报恩。在现代的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要通过情理结合的方法把小学生的感恩品质提升到一个新的发展进度。

首先就是要懂得知恩,一个人对待一种事物的看法决定了这个人在今后的生活中怎么的反应这个事件。知恩,是一个人学会感恩的前提条件,没有知恩就没有感恩。教师在语文授课的过程中要注意去捕捉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得到恩惠的反应。启发学生从受恩中去感恩施恩。

其次就是谢恩。对于别人给予的帮助要及时的进行自我内心感恩的表达,即谢意的表达。人对于接受善意的赞扬和谢意是有一种内心成就感存在的。这种成就感致使自己再去做相同的好事。

最后,要让学生学会报恩,做到别人帮助我,我也会帮助别人。爱是相互存在的,这样才能更好地延续下去。

二、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感恩教育的实施

首先,小学语文教师要做好榜样的带头作用。树立自身的感恩形象。教师为学生树立感恩父母的道德榜样做到言传身教。要从尊敬长辈做起,做父母的好儿女。教师不仅传授学生的是科学文化知识还是学生各种行为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身心的发展,尤其是小学的教育阶段。小学的语文研究多是从儿童的心理健康方面进行课文布置。因此教师要时刻的注意对学生感恩情怀的培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相关知识内容掌握的同时,不断的进行感恩教育的宣传。

其次,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是要学生在日常的家庭生活和集体生活中学会知恩感恩。那么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把感恩的教育当成一种现代教育的理念,语文阅读课上涉及到感恩的部分,教师要重点强调。比如,教师在进行阅读材料《三个儿子》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课文中的老爷爷只看到了自己的一个儿子?”教师让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学生通过讨论得到这样的答案:“因为老爷爷的三个儿子中第三个儿子的行为最真诚,最孝顺,所以老爷爷认为第三个儿子最为孝顺。”通过这篇文章的讲解,教师在结合课文的内容同时给学生提出相关课外作业。一是让学生能够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二是让学生结合文中学到的优美语言来对父母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这种作业方式不仅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复习相关阅读教学内容,还能把感恩的体会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示出来。并不断地强化感恩在学生心目中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有许多丰富的“感恩素材”。有的文章能够体现出父母之恩,有的文章能够体现出社会之恩,有的文章则能体现出祖国之恩。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培养学生具有全方位的感恩意识,而不是局限学生只具备对父母的感恩,缺乏对社会的感恩。比如,教师在进行阅读材料《可贵的沉默》的讲解时,在教授文章的同时要教育学生能够接受父母给予孩子的爱,而且还要学会关心父母,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对父母报恩。又如,在《一面五星红旗》这篇阅读材料中,教师要对文章中体现出来的爱国精神进行烘托,教师要注重将此爱国精神贯穿到整个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阅读学习的同时深入领会对祖国的感恩情怀。

再次,小学语文教师与家长的配合利用阅读材料中的故事进行感恩的教育。教师要把感恩思想在学校的教育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其中讲故事是一个很好的培养方法,学生愿意接受,并且能够从中自己总结出故事要传播的思想内容。还慢慢提升了学生的总结能力。家庭教育是学生身心培养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师对家长进行教育的传播,把家庭的感恩教育同语文课堂相结合从而更加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

总之,感恩教育在小学阶段尤其重要,涉及到学生以后的成长和道德观念的形成。感恩是一种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由于现代的小学生都是在蜜罐中长大的一代,平时家庭的宠爱淡化了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所以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要参与到学生道德建设,感恩情怀的建设当中。它对语文课特别是语文阅读课来说任重而道远。教师要重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中的文章内容,对于感恩教育相关内容要加大重视,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深入领会到如何感恩,怎样感恩。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成为感恩教育渗透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陶志穷.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J].科技视界,2012,(06).

[2]尚艳霞.尝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感恩的心[J].湘潮,2013,(01).

篇(5)

我们所从事的语文教育工作,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感受、欣赏、判断美,从而陶冶情操,净化灵魂,获得无穷的美感享受,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帮助学生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的能力。我们通过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审美教育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审美情景,让学生更好的“入境”,达到审美目的

语文审美教育与情景和心境有关,因此,创设一定的审美情景,有助于审美化教学的进行。课堂上,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审美活动的主导者。我们努力运用生动、亲切、自然、得体的语言,或妙趣横生的旁征博引、或形象逼真的演示,来创造一种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的审美氛围,这种氛围,可以使学生的情绪受到强烈的感染,在审美愉悦中得到陶冶,产生强烈的精神享受,从而积极地参与到审美活动与语文学习中。审美教育不同于科学知识教育及道德伦理教育,它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深远性的特点,语文教材本身就是文质兼美的美育读本,但是如果课文中的人、事、物,不能在学生脑中“活”起来,那就谈不上审美教育了,所以,我们还精心选择好阅读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能更好的“入境”,达到语文学习审美化的目的。

二、审慎的运用媒体,让学生感受意境形象美

阅读教学中选择适当的文章,审慎的运用媒体,也会让学生在感受意境形象美的同时,心灵受到震撼,形成共鸣。具体有如下三个途径:

(一)通过媒体精选并制作美的画面

视觉是人感知美的最大途径,美感强烈的图片直接刺激人的眼睛,把美的信号传入大脑,从而达到审美愉悦。如《斑羚飞渡》一课,通过动画效果的精心制作,把雨后彩虹的绚丽多彩、令人陶醉的美景与斑羚飞渡悬崖,用生命组成的彩虹的辉煌悲壮交相辉映,直接给学生以视觉的强烈冲击,以达到精神上的震撼和深刻的反思。同样《桥之美》类说明文和《三峡》类诗词课件,采用这种方法均可取得良好效果。《三峡》一文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江水四季的变化以及与之相伴的万千气象。在教授此课前,我先将三峡风光片根据课文内容剪辑下来,制成了课件,加上配音与配乐。上课时我先将此视频放给学生。三峡优美的风光,很快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最后,当学生一起对着画面齐背课文时,他们已完全沉浸在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中了。三峡夏季的水流湍急、春冬的清荣峻茂、秋季的空灵肃杀,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他们更体会到文章遣词精当、隽永优美的特点。学生的身心受到了美的熏陶,激发了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情感。老师也深受感染,与学生一起吟诵起来。

(二) 利用优美的音乐,引发学生的想象

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想象的一门艺术。在课件制作中能恰到好处的利用优美的音乐,往往能找到开启学生想象之门的触发点,引起他们心灵的共鸣和无限的遐思。例如,在制作《云南的歌会》课件时,在学生初步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仔细欣赏云南原生态民歌,发挥充分的想象,通过音乐感受淳朴的发风之美,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达到了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三)利用媒体创设情境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许多作品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作家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读者的学习是“在他所创设的世界中直观自己”。那么怎样在语文课件中架起一道桥梁,沟通作者的创作情感与学生的学习情感,使他们碰撞、交触,从而引导学生感悟“美”的深蕴呢?创设情境。如教《渭城曲》,先让学生反复听诗歌录音感知内容,然后运用实物投影仪投影诗歌主题插图,让学生细致观察:平日路尘飞扬,路旁的柳树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显出那青翠的本色,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春”,总之,清朗的天空,洁净的道路,翠绿的杨柳,青青的客舍,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最后播放《渭城曲》录音带,渲染出离别的气氛。这样就十分形象逼真地让学生感受到诗人与朋友之间深挚的离别之情,让学生尽情地陶醉在美的艺术氛围中。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创造和利用教学中美的因素去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充分发掘和发挥语文阅读教学的灵性,加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功能,深化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篇(6)

对于中学教学来说,应该在语文的教学之中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同时借助于传统的文化还可以改变中学语文教学的模式,相互促进,将学生的知识面进行拓展,同时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也是一种延续与弘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中学学生的性格特征,例如接受能力强、求知欲浓等,针对如何将传统文化渗透入中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之中进行了探讨,希望可以将中学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中学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现状

1.中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目前,随着我国不断的与世界接轨以及信息化进程的实现,学生普遍对学习英语以及电脑课程的兴趣较浓,积极性也很高,语文这门课程明显的不如英语以及电脑课程受学生喜爱的程度高。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古诗词阅读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展开古诗词阅读时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学生学习起来较为枯燥,最主要的还是以记忆为主,具有机械性,不如其他课程有趣,同时古诗词在实际生活之中没有其他课程那么广泛,所以家长以及学生都认为学习古诗词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什么用处。还有一种原因就是古诗词中使用的常一些语法以及意境还不能容易的被中学生所理解以及欣赏,无形中增加了学习古诗词的难度。基于这样的前提之下,想要从语文教材之中的古诗词阅读之中感受到我国的传统文化就有一点的难度,而且传统文化在古诗词教学之中渗透的效果也并不好,无法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达不到传承与弘扬的效果,但是少年强,则国强,若是中学生不能将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承,那么传统文化就会流失,我国也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水之源。

2.信息文化对中学生的影响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加快与深入,人们的生活以及工作都受到了极大的改变,同时也包括中学生的语文古诗词阅读的学习。处于这样一个信息文化混杂的大环境之下,学生一有课余时间一定会沉迷于打游戏、看杂志以及漫画等,而不是静静坐在那里读一本古诗词。因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学习古诗词的作用只剩下了应付考试,实现升学的目的,因此,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性并不高,也就不能对传同的文化进行深入的学习。

3.忽视古诗词阅读的学习

中学生的学习任务较重,学习课程较多,时间被各个学科所分割,留给语文的时间就不多了。不同学科的教师布置了不同的、大量的试卷以及课后作业,学生的课余时间基本用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减少了阅读古诗词的时间,对于古诗词中渗透的思想深度、文化底蕴、诗人营造的意境美以及驾驭语言的能力都没有兴趣以及时间去了解,因此随着时间的积累就导致了越来越不想学古诗词的恶性循环。间接的导致学生的词汇量以及欣赏能力下降。同时,学生更偏向于对网络用语或是英中混杂的语言进行应用,用以凸显自己的个性化特点以及达到调侃的目的,这样更加阻碍了古诗词阅读的学习,实现不了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

二、如何将传统文化渗透入中学古诗词教学之中的几点思考

为了更好的达到语文教学的目标,实现传统文化在古诗词阅读之中的渗透,本文认为主要应该从几个方面入手,具体如下文所示:

1.传统文化背景的阐述

我们在展开古诗文阅读的教学之前,需要将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进行充分的调查与研究,才可以对作者的情感进行深入、正确的理解,懂得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这样学生就会更加容易了解古诗词的内涵。只有身临其中,才会达到与作者对话的境地,感受到诗人对我们的教导,例如“位卑未敢忘忧国”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陆游虽然没有身居高位,处于一种贫困的状态之中,但是他仍然对自己的国家而担忧;“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指的是岳飞立下的豪言壮语,发要夺回失去的疆土,从而让学生意识到维护祖国尊严以及热爱祖国的情感。文化背景不仅指作者那是的成就,还包括作者所处的整个历史大环境,从历史的方面进行古诗词的阐述,才可以打开知识点的宽度c深度,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传统文化背景的阐述是全面的知识,而不是单独的一个点,要对文化的背景进行追究,对不同的古人所处环境的诗词特点进行了解,不能没有依据的学习,这样才可以体现语文古诗词教学的价值。

2.从古诗词阅读之中抓重点展开学习

我们在阅读古诗词的时候,必须学会对诗句以及重点词汇想要表达的意义与情感进行感受。随着新课标的提出,对情景教学的应用逐渐重视起来,同时也可将其应用到古诗词阅读的教学之中,即对作者的创作环境进行了解,借助于相关的影视资料,将学生带入当时的情景之中,实现欣赏的全面性,再借助于语言将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达。除此之外,布置作业时还因该极具灵活性,而不是死板的背、记。因此,应该在作业之中渗透入传统文化,让学生置身于传统文化之中,与诗人进行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价值观以及读后感,鼓励学生多读优秀的古诗词,才可以将传统文化进行沉淀。

3.具有创新精神

创新不指的是课堂上的改变,还指相应活动的延伸,可以举办一些读诗词的活动,让学生之间或者是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读书心得的交流,将学生带动起来,增加阅读古诗词的机会。同时还可以举办“我的读书方法”、“我的读书心得”等为主题的手抄作业展览,提高学生的自豪感,从而更加喜欢阅读古诗词。晨读时还应让学生集体诵读古诗词,举办朗诵 比赛。。。。。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之中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许淑萍. 认知・热爱・理解―――浅谈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J]. 教育教学论坛, 2016(27):281-282.

[2]林绍海. 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教育[J]. 学苑教育, 2016(9):41-41.

篇(7)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也在有序地开展和实施,为我国教育的不断完善提供了更多的力量。中学英语阅读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对中学英语教学进行有效地改革是促进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举措。语文教学法充分总结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有效方法,对中学语文教学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作用。将语文教学法融入英语阅读教学是教学改革下对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探讨,对实践教学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语文教学法概述

教学方法不仅是教师组织和掌控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手段,也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应知识的一种思维方法。通过相应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对相应的学习充满兴趣,还能够在学习中自主地去获得相关的知识,并能够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效率,也能在学习中不断积累和形成有助于自己学习的学习方法。恰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教师的教学成效都会形成好的影响,而不合适的教学方法只会使学生在教学中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语文教学法是针对语文教学的相关内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等情况,为了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而总结和提炼出来的有利于推动中学语文教学的方法。语文教学法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采取的方法,包括相应的教法和学法。语文教学法包括很多方面的教育因素,具有系统性和复杂性。语文教师能够对语文教学法进行有效地掌握和熟练地运用,对其有效开展教学和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格具有重要的影响。

语文教学法的分类可按照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的形式进行。纵向结构是依据语文教学的流程进行划分的,可以分为准备教学阶段、实施教学阶段和检测教学阶段三类教学方法。而横向教学方法则是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而实施的不同的教学方法。这主要包括关于听力训练的教学方法,关于说话训练的教学方法,关于阅读训练的教学方法,关于写作训练的教学方法。形成相应固定模式的教学方法是在教学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良好实践效果的方法。而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也得到了新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比较新颖的教学方法。

二、初中英语阅读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方法无新意。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仍然沿用了过多的传统方式,使学生不能够对英语阅读课程的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从而影响了英语阅读的效果。一些教师在讲解阅读词汇时,往往还按照教师讲解、学生识记、检查听写等程序进行,使学生学习单词的过程成了枯燥的记笔记和背大量的单词的过程,给学生学习英语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而一些教师在讲解阅读短文的内容时,往往会花大量时间去讲解里面的语法知识和单词,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和阅读英语短文的兴趣。

(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些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会用大量的时间对所学内容进行灌输式的讲解,不给学生发表个人见解或疑惑的机会,也不与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交流。如,在阅读文章的相关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积极地去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大意,而是自顾自地一上来就直接对文章大意和具体内容进行讲解。这种将教师的“教”放在主体地位的方式不仅不能够促进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还使整个教学活动处于一种比较死气沉沉的状态,不能够达到满意的课堂效果。

(三)过分注重语言知识的练习。一些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中,往往把大量的时间放在对单词、知识点和文章内容的讲解中,而对学生在阅读技巧方面的点拨时间就相应变得比较少,让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更是很少甚至没有,还没有很好地介绍相应的文化背景。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不会让学生对英语阅读提高兴趣,还对学生的阅读技巧和阅读能力的提高造成一定的阻碍,不利于相应的教学效果的实现。同时,一些教师还让学生做大量的关于知识点的练习,而忽略了对阅读能力的练习。

(四)不重视课外阅读。课堂上的英语阅读时间毕竟非常有限,要想让学生能够有效提高自身的英语阅读水平,课外阅读便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无论是教师通过教材以外的其他资料进行课堂阅读的补充还是学生自主进行课外阅读,都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面和阅读能力,也能对课堂教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在现实情况中,一些教师只针对教材内容进行教学,也没有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相应的引导和鼓励,有时还会让学生进行一些相关知识点的阅读练习,给学生的阅读学习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三、如何将语文教学法应用到英语阅读教学中

(一)用语文教学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学法中关于兴趣培养的方法主要有引导法、讨论法、表演法等。这些形式多样的语文教学法不仅有利于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还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能够逐渐实现自主学习。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一些讲故事或者表演等方式的语文教学法将英语阅读的相应内容展现出来,让学生能够对英语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能够让他们在英语阅读的学习中更加地积极主动。

(二)用语文教学法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背景知识。语文教学在讲解知识的同时,往往对背景知识进行相应的搜集和讲解,有时候还会结合作品进行相应的讨论。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习到文化知识,还能够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也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在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语文教学中的启示法、商议法、讨论法,让学生对英语阅读教学内容的相关背景知识进行有效的了解,并将阅读素材放置在相应的背景中进行阅读学习和相关讨论。将语文教学的相应方法运用到英语阅读教学中,不仅能增加学生对英语阅读背景知识的了解,还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去了解阅读素材。

(三)用语文教学法锻炼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语文和英语同属于语言,所以在它们的教学中往往会有很多的共通之处。语文需要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英语也是如此。语文教学法中关于听说读写能力的锻炼方法有很多种,能够对学生的语文方面的各项能力进行系统地训练和有效地提高。将语文教学法中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方法运用到英语阅读教学中,无疑能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运用例如精读、跳读、略读、默读、抄读等方法对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进行有效地训练,以使其能够掌握各种阅读技巧,实现阅读能力的提高。

(四)用语文教学法创新英语阅读教学方式。语文教学法非常注重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也非常重视。语文教学法中的很多方法都是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并不断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英语阅读教学可以充分运用语文教学法中的引导法、讨论法、启发法等内容,充分发挥出学生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其能够对整个教学过程起到相应的主导作用。同时,教师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现角色转变,从而能够很好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地引导。在语文教学法指导下的英语阅读教学可以实现教学主体的转变,也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五)用语文教学法帮助实现有效的课堂补充。与生活实际进行有效地结合,不仅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形式,而且使语文教学的视野更加宽阔,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帮助。语文教学法中的课堂延伸法可以应用到英语阅读教学当中去,让学生通过一些演讲、故事会、英语沙龙的形式达到学习英语阅读的效果。这些方式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学习英语阅读的兴趣,还能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开拓自己的阅读视野,锻炼自己的阅读能力,也为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辅助作用。

四、结语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在教学改革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为了促进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将语文阅读法运用到初中英语教学中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语文教学法是对语文教学的科学总结,与英语教学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也能够对英语阅读教学进行相应地指导和帮助。当然,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也要结合相应的具体情况运用合适的语文教学法。语

参考文献

[1]李兆琳,龙文希.语文教学法课程中的“教与学”[J].教育评论,2013(2):87-89.

[2]彭小明.论《中学语文教学法》实践教学[J].温州大学学报,2010(2):112-114.

篇(8)

自从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语言输入假说”后,人们将其应用于语言学习的各个方面,如听说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使我们对语言学习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本文拟就次理论中的可理解性输入假说展开探讨并就其对我国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做初步探讨。

一、Krashen的可理解性输入假说

克拉申(Krashen)认为,语言习得的关键在于获得输入(input),并且一定是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如何获得可理解性输入呢?首先要分清楚两个“水平”的问题,即:(i)学习者已有的语言水平及(i+1)学习者要达到的语言水平。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再现学习者已经习得的内容和准备学习的内容。通常情况下,学习者都很难把学得的知识运用起来达到习得的目的。因此,以“旧”导“新”,将新知识与旧知识挂上钩,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现有阅读水平,为他们提供合适的阅读材料是实现有效阅读的必要条件。克拉申认为,语言输入的质很重要。所要学习的材料首先应该是可理解性的。课堂是学生获得可理解性语料的主要途径,如果学生理解不了输入的信息,教师的课上得再精彩都是徒劳。其次,语言输入的量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起着关键的作用。为学习者提供足够的可理解性语料是语言习得的重要因素。最后,所学习的内容总体上不应该超过学生的学习能力,但又必须略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语言的习得才可能发生。因为,如果是学习者已经掌握的、很容易理解的所输入的语料将无法激起学习者的兴趣和动机。但是,若所输入语料的难度大大高于学习者现有的水平,他们将无法理解语料,从而丧失学习兴趣,这也不利于语言能力的提高。

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1、中学语文阅读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也在“课程总目标”中提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要求中学生应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此外,对于课外阅读,提出: “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从总目标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获得通过阅读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输入有效的、足够的语料。

2、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目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在很多学习中,合理的方式是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语文阅读教学也不例外。而在现今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往往担当主角,学生被牵着鼻子走。前者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后者只要顺着预先设计好的轨道思考就可以了。从整篇文章的布局,到具体词句的推敲,都由教师倒给学生。大部分的课堂时间被教师主观的分析和繁琐的提问占据,学生能自己读书的时间少之又少,最终导致学生“被阅读”的现象。

(2)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很多教师将中学语文阅读课上成了阅读应试课,如何在阅读测试部分获取高分成了这门课的终极目标。忽视原文的意义及其想要传达的情感,按照阅读考试模式训练学生,统一标准答案,在解题技巧和方法上花费大量时间,从而让学习者在阅读中的独特情感体验得不到开发。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方式便会陷入机械化,阻碍他们的个性发展。

(3)学生的课外阅读要求量少,且缺乏有效的指导。相当多的学生除了学习课本知识外,很少阅读其它材料。即使有课外阅读,他们接触到的目前市面上充斥的盗版书籍或一些不适合他们年龄的小说等,不仅不能促进学习者阅读能力的提高,还会对他们的身心造成不良影响。

总体来看,我国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也存在语料输入的质和量的问题。

三、语言输入理论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1、准确把握学生现有的阅读水平,根据这个现有水平和他们的实际需要, 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阅读课堂输入语料的质,这是“因材施教”教育理念在阅读教学上的运用。教师不仅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输入, 还可以让学生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语料。理解在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学生理解不了信息, 就谈不上吸收所输入的信息,更谈不上输出和运用所学内容。因此,在课堂上采用何种方式和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提供给他们的材料是教师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教学内容或教材再好, 若教学方法不当, 就达不到教学目标,产生不了想要的教学效果。方式和手段可以多种多样,例如,《语文课程标准》有一条规定,要求学生自己能够“体会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教师可以首先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在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词语的含义,找找同意词和反义词;接着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把生活阅历和文本环境融合起来理解;然后可借助词典字典帮助理解,把具体语境中重点词的意思与工具书中的意思对比理解;最后,可让学生造个句子,边运用边理解。此外,回读全文、重温精彩片断、积累储存等也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常用的有效手段。

2、重视课外阅读,课内课外相结合, 增加学生阅读的量。教师只有在抓紧课堂阅读教学的同时, 充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才能真正做到厚积薄发。当前,初中语文课内教材主体部分主要包括两大板块: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不仅阅读主体部分,就连综合性学习板块,也包括了大量的阅读内容。而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教材自2001年起,开始尝试把课外阅读材料纳入教材编排体系,七至九年级在每册安排2—3部作品,高中每册介绍2部,这些措施突出课外阅读的重要地位,表明了阅读量对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这部分内容主要为了培养学生形成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整本书的能力,最终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由于课内材料数量不多,教学时数也有限,与实际需要的阅读量相比,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课外补充材料,以课内教材为主,课外自读为辅,让学生有机会能够把在课内学习时获得的种种知识和能力,举一反三,用到课外阅读当中。这个辅助不但可以巩固和扩大课内所学的知识,而且可以充分锻炼自学能力,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此外,现在数字化和网络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明显的趋势,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阅读文本除了书籍外,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磁带、光盘等都是比较容易获得的阅读载体。而网络因其大容量、简便快捷、可以随意进行等优势,能够同时传播大量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各种形式的信息,大有取代以往传统阅读模式而成为更流行的阅读方式。但网络阅读也有其缺点,如信息的正确性、持续性等都无法得到保证。因此,语文教师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网络阅读,精心选择阅读材料, 指导学生不断收集课内外语文阅读信息,以此开阔学生的眼界,更好地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3、重视阅读主体的地位,让他们能自主思考,使阅读富有个性和创造性,从而凌驾于阅读的标准答案之上。由于每个人的生活体验各不相同,他们对于相同材料的感受也不尽相同。一百个人能读出一百部《红楼梦》。因此,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不能用标准答案去框住学生,不能轻易评判答案的对错, 只有这样, 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开放式的阅读教学模式,实现学生与阅读文本、学生与教师的自由对话。让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求, 自主发现, 有所创新,将课堂内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外的实际生活中,让学生产生新的知识情感体验,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

四、结束语

“据2005年的统计数据,我国国民年人均阅读量仅有0.7册,韩国11册,日本40册,美国60册,犹太人75册,俄国每20人便拥有一套《普希金全集》。”如何提高我国公民的阅读的质和量呢?作为中学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注重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效地结合起来,把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他们的情感发展作为阅读教学的指导思想。语文既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人文学科。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真正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篇(9)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的学习兴趣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积极性起决定作用。一旦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我在《学会保护自己》一课教学论文中,首先出示一男孩衣服着火后飞奔的场景,接着设问:“请你们想办法解决?看谁想的办法又多又好?”学生在这一情境的感染下,都争先恐后地回答灭火的办法,教师则不失时机地表扬、鼓励,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一下子高涨起来。由此可见,创设和谐的教学论文情境,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是增强学生求知欲,促进其认识的有力办法。 

二、形象地展示教学论文内容,使“明理”过程生动而丰富 

篇(10)

    因此,我们说,一个音乐教师只会弹琴唱歌,按步就班,那无异于被蒙上眼睛只会转圈推磨的老牛吧?教学,是一种艺术,音乐也是我们心目中最高雅的艺术。怎样将它们有机结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教学分风格?这应该是我们教师终生追求的目标吧?那种把弹琴唱歌当作技术,把教学也当作技术的音乐教师来说,他要想教出自己的风格来,恐怕就难为他了。因为,艺术要靠感觉和悟性,而这感觉和悟性又来自教学的主体——那活蹦乱跳的学生。所以,凡是善于抓住教学闪光点和善于发挥教育机智的教师,只要将这一点一滴用文字进行总结,就等于在教学生涯中留下了一行行坚实的脚印。这是他心血的结晶,这是他人生的书页。有了这种认识,难道我们还会拒绝写论文吗?还会为到学期结束要交论文而发愁吗?我们还会为评职称而去临时应付吗?不,统统不会!因为这已是他收获的时刻,他只会主动地、适时地收回成果。因此,写好音乐教学论文,是收获音乐教学的果实,为今后的音乐教学工作的腾飞总结经验,为自己人生的旅程增添一个崭新的高度、一条闪亮的起跑线。如论大环境,这也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新世纪对广大音乐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的重要内容。音乐教师们,快行动起来吧,论文写作、钢琴、声乐、教学,这些都是我们音乐教师的专业和基本功。

音乐论文三要素

 

    我很赞赏《中国音乐教育》上的一段话:写作音乐教学论文要:口子小,点子新,挖掘深。过去有些人老抱怨发不了文章,他们殊不知自己的文章要么漫天撒网,不着边际;要么面面俱到缺乏深度;要么重复别人写过的东西,且不如别人。因此,我向想要写好论文的人们大声推荐——论文写作三要素:口子小,点子新,挖掘深

因为这是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再加一法:多读书

 

常见论文格式

1、条理型:按论述顺序阐述观点,图式如下: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但要紧扣中心论点)。2、简约型:简单开头,重点论述观点,小结有力,中心突出。图式如下:开门见山——论据、论证充分、深刻,具有说服力——结尾简略、主题鲜明。

上一篇: 会计基础论文 下一篇: 电力安全生产管理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