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3 09:45:3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生态景观设计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生态景观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景观是各种自然要素(植物、水体等)和人之间形成和谐统一,生态景观为这些要素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且进行保护。生态景观设计是建立高效、节能、健康、无废弃物和污染的舒适宜居环境,是确保生态平衡和人类居住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
1.2特征
生态景观的特征:1)和谐性。是人与自然统一体的各组成部分间,人与自然共生、回归自然、贴近自然、自然融于城市居住环境中,营造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景象。2)可持续性。生态景观系统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机能,产生较高的生态效率与社会效用,满足城市的健康、协调、持续发展。3)经济高效。生态景观是合理配置资源,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强调人类与自然系统的整体协调的发展。
2高层住区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2.1景观尺度混乱
高层住区建筑体量大,需要大尺度的景观来满足居民高视点的观景需求,高层住区景观设计片面追求超大尺度及图案化,忽略了下层住户的近人景观及居民亲近景观的需求,让人们对景观产生疏远感。
2.2景观布局模式缺乏
高层住区景观布局时采用多层住区景观设计方法,多层住区由于建筑低景观设计全部为近人景观,不符合高层住区高视点的景观需求;其次多层住区景观布局比较分散,多分布在每栋建筑的周围,整体性差,不适合高层住区相对集中整体性强的景观布局要求。
2.3违反生态景观原则
为了体现住区的高贵性,过分追求奢侈的景观环境不仅对环境资源造成浪费,且忽略景观设计的生态性和舒适性的要求,违反了景观设计的本意。
2.3.1绿地景观不足
高层住区建筑密度低及人口规模高,表面上绿地景观很多好像一个大花园,实则人均绿地面积不够;高层住区绿地景观多采用垂直绿化,减少了人们与绿化接触的机会其亲和性降低;高层住区为了解决停车问题多为地下停车库,在上面进行平台绿化处理削弱了绿化的生态效应。绿地景观在植物配置方面没有考虑到植物的季节性造成冬季树木枯萎凋零,失去绿化景观的设计本意;植物选择方面过分追求外来植物不考虑植物自身的生长适应能力,不仅造成浪费同时违反了生态景观的理念;植物种类稀少不能满足高层住区建筑体量大所带来的压迫感。
2.3.2水体景观浪费
据调查发现,住区内水体景观在水资源的选择上盲目开发新的水源,不利用原有的自然水体进行造景,造成生态资源的浪费;其次水体景观设计没有考虑气候特点造成冬季水体景观的闲置影响景观的观赏性。
2.3.3场所景观缺少
高层住区基于人口密度大,场所景观的设计可以缓解邻里交往、减少居民压抑感。反观现有的高层住区发现普遍缺少居民活动和交流的空间,造成邻里关系疏远;其次设计时放弃了私密性空间的过渡,人们在场所进行活动容易被人观察造成心里不稳定,忽视对居住者的多样化的关怀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3高层住区景观设计原则
3.1以人为本原则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人本效应,环境设计要按照居住者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追求环境的多样性、舒适性,提倡居民参与意识,满足居民的不同需要。景观设计只有在充分尊重自然、历史、文化和地域的基础上结合不同阶层人的生理和审美需求,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的真正内涵。
3.2地域性原则
小区景观应体现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空间环境,避免盲目移植;同时应尊重本土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历史性景观,对于历史保护地区的住区景观设计,更要注重整体的协调统一,做到保留在先,改造在后。
3.3生态性原则
生态性原则要求居住区景观设计时既要与周围的生态环境相融合,又要对居住区原有的景观资源进行保护和利用,使其满足生态性要求;将先进的生态技术运用到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要求。
3.4独特性原则
高层住区由于建筑高度高,居民观赏景观的视点不同,为了满足俯瞰效果坚持进行整体设计,居民在高层往下俯瞰景观时,为了避免居民在俯视时视觉重心不稳产生混乱的视觉感受,要保持其视觉的均衡与稳定;高层住区景观与多低层住区存在一定区别,在设计时既要考虑近人景观同时又要考虑立体景观和空中景观,实现多元化的景观设计原则;高层住区景观设计要考虑居民与自然景观的亲近性,增加居民对环境的安全感;高层住区景观设计要尊重城市本土文化使其融入城市自然景观中。
4高层住区生态景观设计策略
4.1从环境景观方面
4.1.1景观尺度多元化
高层住区在景观尺度方面应考虑多元化的景观尺度。第一采用大尺度景观缓和高层住区建筑体量大给人的压迫感(如采用俯瞰图案效果或者比较突出的色块、铺装来缓和建筑体量,植物、小品的景观要素在尺度的选择上要与建筑体量相匹配来减弱建筑体量带给居民的压迫感);第二采用宜人景观尺度给人以亲切感指引居民观赏景观同时满足高层住区中的下层用户的观景需求,上层用户可以通过空中花园营造近人景观满足其观赏和交往的需要。
4.1.2景观布局独特性
高层住区基于其建筑体量的关系,景观布局不同于多低层具有一定独特性。高层住区建筑密度低、建筑间距大、采用地下停车场等因素使得高层住区地面空间得以完整,可以融入更多景观元素,因此高层住区景观布局模式应采用立体景观和集中景观的形式,可适当图案化。高层住区水平景观相对比较集中,空间边界相对模糊,通过局部景观的营造实现景观层次的丰富。高层住区立体景观借鉴公共建筑中庭、边庭、屋顶花园的设计手法,建筑师在设计时采用错层和出挑进行屋顶花园和平台绿化、架空层景观设计等景观的营造满足高层住区对景观的需求。立体景观布局为高层住区景观设计创造多层次视觉效果,使建筑与景观相结合提高住区的建筑品位,实现开发商的利益最大化。
4.2从生态景观角度
4.2.1绿地景观合理化
高层住区绿地景观不足,为了弥补这种不足,设计时从空间绿化系统和植物配置方面来增加绿地景观。高层住区为了满足绿化景观的需要,设计时考虑多方位、多层次的绿化组织使绿化景观呈现出空间效果,通常做法为:结合多层次地形变化增加绿化率,结合植物的高低进行搭配形成高低错落、远近分明、疏密有致的绿化层次满足高层住区不同楼层对景观的观赏;高层住区绿化除了水平空间绿化更多要考虑垂直绿化,垂直绿化要根据位置(屋顶花园、架空空间绿化)、建筑高度等解决人们与绿化的接触,增加亲和力。利用高层建筑底部空间进行绿化设计,不仅可以将景观引入室内同时弱化了建筑与景观界限,实现建筑与景观相融合增加绿化面积;利用高层建筑平台空间进行屋顶花园设计,不仅可以提高住区绿化的覆盖率还可以满足高层住户的观景需要。植物配置要点:1)注重植物多样性,植物配置过程中利用植物自身的高度进行搭配使其形成层次分明的景观效果;2)尊重植物季节变化,设计时利用植物品种之间的生态习性差异进行互补实现一年四季都有景可观;3)首选本土植物,不仅提高植物成活率且调节生态环境能力高于外来植物,同时与本土人文相结合;4)避免住区内绿化景观重复,可以对局部景观进行人工处理体现住区自身的特色。
4.2.2水体景观生态性
从水体资源考虑尽量在自然水体上进行造景,同时采用中水回水(雨水、雪水等)系统解决景观用水,不仅环保且重复利用资源;从水景用材考虑尽量减少水泥、混凝土材料,采用绿地土层储存雨水可以保护周边原有生态系统;水景尽量采用水生植物同时投入鱼类等水生生物不仅可以净化水体同时使其形成一个可循环的生态链。安全性:水体景观在给人们带来舒适的同时也存在一定危险,要考虑到老人及儿童的亲水愿望,要注重水景安全性设计,考虑水的深度、临水防护设施(设防护栏、安全警示牌等)。
4.2.3场所景观多元化
高层住区人口密集、场所空间有限,需要重视场所景观的设计且实行多元化原则。高层住区场所景观既要考虑在平面空间的层次性又要考虑竖向的立体层次来增加场所的多元化,满足居民的不同需要使居民参与其中感受景观带给人们的舒适性。场所景观设计时综合利用构筑物、绿化等对休憩场所进行遮挡,给居民一些私密空间减少人们心里不安定,增加安全感;充分利用架空层或者半地下空间等隐性空间进行场所布置,缓解大空间和大体量建筑带给人们的压迫感,又可以增加人们交往,满足精神需求;其次要考虑到住区内老年人、幼儿的需求,设置运动场所和游乐场所,设计时要考虑老年人使用及儿童户外活动特点,遵循就近、安全、隔噪等原则。
4.3从城市规划角度
居住区景观设计往往是作为建筑设计的附属而存在,导致景观环境过于零碎且与整体住区联系不紧密。在住区规划时要从城市规划角度出发,同时考虑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一方面景观设计从建筑风格出发使景观环境与建筑相融合,另一方面建筑设计要配合景观设计的布局模式进行局部微调,达到居住区规划的完整性。
我国古人认为,风水理论就是自然之道,自然之道也就是自然环境的运动和变化规律,采取顺应自然、符合自然之道的居住与生活方式,就会获得人生的和谐美满与平安快乐。中国是礼仪之邦,一向讲究“和”,凡事追求吉利,生活期盼持久祥和,所以,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都是以“和”为贵,追求和谐美满。而风水理论就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认识理解并人为地加以控制、迎合、引导、利用,从而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质量,保证居住者的身心健康及后世的昌盛。这是人类世代不懈追求的生存目的,也是人类生存文化的根基。因此可以说,风水景观实际上不仅具有朴素的生态思想,也是一种附带了人类环境意识和活动形态的文化景观。文化背景是景观环境形成与变化的重要因素,尤其表现在人文景观环境上。景观环境的形成与其所处文化背景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文化塑造景观,景观又反映着文化。中国的景观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的风水景观文化,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特色。风水理论既是中国传统景观文化的表达,也是中国特色景观的最基本的要素及文化渊源,具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意蕴。
2.中国传统建筑与景观环境中风水布局的生态思想
在我国诸多传统建筑与景观环境的设计中,人与环境常被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建筑和环境是和谐共生、荣辱与共的,个人的兴盛与衰亡与其所处环境的风水布局密切相关,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朴素的生态思想。安徽歙县宏村的景观规划和人工水系,是建筑史上一大奇观。宏村水系由两处水源形成,即地表水与地下水。不仅在理论上遵循了中国古代的风水法则,在实际的运用中也显现了非常科学的一面。村内的月沼和村外南湖形成了“阴阳”二水,这两个水系互为补充,相互调节,使宏村的供水系统保持在稳定的状态,既可以有效地控制洪涝灾害,又可以保证水质洁净。这种别出心裁的科学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解决了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而且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而世代居住宏村的汪氏家族,历代人丁兴旺,才人辈出,与这良好人居环境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二、风水思想具有现代景观生态学的内涵
中国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讲究“天人合一”的思想,而这一思想恰恰包含了现代景观生态学的内涵和设计原理。现代景观生态学思想强调要以自然为本,与自然和谐共生,以有利于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风水景观格局,讲究选择合适的自然环境,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共生共荣,实际上是对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具体体现。风水理论的理想景观是“藏风纳气”,意即寻找生命之气,存续生存能量。这种有生气的居住环境应该是:避风向阳,山清水秀,流水潺潺,草木欣欣,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生机盎然之地。这种风水景观也可以通过利用人工造景,规划设计出水景方位、水势大小、水流方向,同时有机规划和利用居住区道路分布和走向,以达到风水学中的理想山水区位环境,使人在其中可以产生各种有益的物理、生理、心理效应,思维清晰敏捷,身心愉悦健康,创造力也格外活跃。风水理论认为,住宅室外环境的规划与设计是以自然生态系统为摹本来构建的、人为形成的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将自然因子运用到人为环境之中,适应自然环境,改造自然环境,达到“天人合一”的目的。居住区景观是一个整体概念,包括住宅建筑、环境、道路、交通、给排水系统,是一整套的环境与场地的设计,和建筑的概念不同,和园林的概念也不能混淆。因此,运用传统的风水理论进行居住区景观设计,将传统景观文化与现代景观设计有机结合,就可以营造出自然、宜人、生态的居住区景观环境,以期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风水理论所蕴含的生态设计思维
风水理论的本质是协调人与所处环境的关系,即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对于人居环境的建设,风水理论认为,最根本的原则就是要顺应天道,以自然系统为本,构建人工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与发展,人们对全新的技术手段目不暇接的同时,困扰人们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接踵而至。近百年来,科技的进步似乎让人类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但人类的生存环境却日益恶化,工业与技术革命的恶果触目惊心,这一切使西方思想文化的基本观念被深刻反思,西方原有的机械自然观正逐渐向有机自然观过渡。而东方的文化理念,尤其是中国的文化世界观中的自然生态思想和景观文化理念,被重新认识和诠释,明确了人与自然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关系。从欧美的“都市美化运动”到奥斯曼的“巴黎改建”,再到霍华德在《明日的城市》中所提出的“田园城市”,都表达了人类与自然一起和谐发展的渴望。人们将目光转向秉承“有机自然观”的东方,探索中国风水文化的潜在价值。中西方设计者将风水文化及其核心思想融入自己的创作之中,试验性的尝试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在美国的景观建筑师中,赖特是最早提出“有机建筑”这一思想的,他设计的“流水别墅”是表达“有机建筑”思想的重要代表作。“有机建筑”源于老子的道家哲学。“道法自然”是这一思想的核心内容。赖特的“有机建筑”思想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内外结合,内部与外部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内部即是外部,外部即是内部。简单来说,就是有机建筑本身自然地存在于环境之中。流水别墅如同从地底自然生长出来,浑然天成。建筑、空间和环境相辅相成,依照自然的启示行事即是“道”,注重各要素的联系,并不是一味地模仿自然,万物皆有本源。在材料的选择上,因地制宜,选用当地的材料,且所选材料的使用忠于其原本属性。这也体现了设计师对自然和生命的理解与尊重。赖特认为:“建筑和其他自然要素一样是平等而有生命的,建筑是不能与一定的生存环境割裂而单独存在的。”这也表现出赖特对于道家“有机”与“和谐”思想的认知与追随。风水理论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学问。若能从科学的角度去评析,以现代科学的方法提取其合理成分,摒弃其糟粕,这一古老的文化理论将会重新焕发青春,对当代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发展也将助力非凡。
四、风水设计符合我国城市居民的文化心理特点
近年来随着大量的城市改造的进行,设计师们对风水理论也进行了一些拓展性的研究,将风水理论运用到居住区的选址及布局中。虽然现代建筑以高楼大厦居多,少有山谷围绕、河流穿越,但也可以不失章法,将传统的风水理论运用其中,达到景观宜人、居住舒适的目的。在现代的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与设计中,具有风水格局特点的景观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这是因为,风水景观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人居景观哲学,又符合人对景观环境的审美要求,符合中国人的文化心理行为特点。现代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中,常引入风水理论以实现“依山傍水”的格局。例如,可将高大的建筑安置在小区的北部,以阻挡强劲的寒风;水景可人工引入,形成明堂;居住建筑常以绿地所环绕,以阻挡来自于街道及以外地区的烟尘与喧嚣。通风和采光是人们对居住建筑最基本的需求,亦是风水理论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居住区内的建筑可以平行布局或自然错落来实现通风和采光的需求。小区内道路的设计应曲径通幽、弯曲有情,以达到藏风纳气的效果。植物的配置方面多选择乡土树种并与外来植物相结合,可使之生长繁茂景色宜人。传承“风水”文化,继续发掘、研究风水理论,为其注入新的活力,会创造出更加舒适、健康的人居环境。风水理论中所说的风水景观格局和形态,从本质上讲是人们追求安全需要的心理反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设计的人性化以及对人们心理需求的满足等观念,越来越受到景观设计者的重视,他们开始研究人们的居住喜好、行为心理以及环境的影响,并尽量通过设计来实现人与景观环境的和谐互动。由此可见,认真发掘中国的风水文化景观内涵,深入理解其景观文化思想,会为现代景观设计注入新的生气。
南昌市位于东经115°27′~116°35′,北纬28°09′~29°11′,地处江西中部偏北,赣江、抚河下游,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西南岸。冬季温暖湿润,夏季高温多雨,属典型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17.7℃,年平均降雨量1600~1700mm,年平均降雨日为147~157d,年日照时数1723~1820h,年平均无霜期251~272d。地形以平原为主,总面积7402.36km2,其中水域占29.8%,全市水网密布,玉带河、赣江、锦江、抚河、潦河纵横境内,湖泊众多,有青山湖、艾溪湖、青岚湖、瑶湖等数百个大小湖泊。
1.2南昌市主要滨水景观调查
1.2.1渔舟湾湿地公园。公园景观的设计以自然式设计为主,充满野趣,在原有地形地貌的基础上,结合景观生态学原理建设包括木栈道、栈桥等交通设施,以满足游人对亲水性的需求,生态湿地的建设主要是通过多种多样的湿地植物实现,主要有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梭鱼草(Pontederiacordata)、睡莲(Nymphaeatetragona)、水葱(Scirpustabernaemon-tani)、花叶水葱(S.validus)等,植物种类丰富,其中湿地植物约有50余种,充分体现了滨水区域的自然美景(图1)。渔舟湾公园的植物配置以物种丰富、群落组团景观优美为特点,充分体现了以河湖为主的滨水公园景观的生态多样性,沿水周边丰富的植物群落及投影到水中的植物,给人以清新自然的视觉感受。陆地上的植物以常绿乔木为主,配以观花的小乔木及灌木,使游人四季皆有景可观。
1.2.2象湖湿地公园。公园以乡土树种为主,并引进适应性强、富有特色的优良物种,打造南昌特色滨水区域景观。据调查象湖湿地公园内有湿地植物5万多株,主要有再力花(Thaliadealbata)、梭鱼草、芦苇、黄菖蒲、千屈菜、睡莲、荷花(Nelumbonucifera)、水葱、慈姑(Sagittariasagittifolia)等,在净化水质的同时,着力营造了一个和谐的滨水湿地生态自然景观(图2)。象湖湿地公园滨水区域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运用生态的设计方法,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景观意境,并通过合理的自然式驳岸运用,形成生态驳岸与植物结合的生态群落景观。
1.2.3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公园位于艾溪湖的东岸,该公园在设计过程中,遵循自然,很少有人工较大的干扰现象,展现的是一处自然式滨水景观,公园内有丰富的湿地资源和天然的植物景观,在适当的位置,增加木栈道、廊亭等,给人们提供一定的亲水空间(图3)。公园内丰富的植物资源是其特点之一,其中栽种的乔木约有5万多株,现种植水杉(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湿地松(Pinuselliottii)、楝(Meliaazedarach)、刚竹(Phyllostachysbambusoides)等120余种。公园现有湿地滨水景观在植物选择和配置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单一性,植物的配置形式较为生硬,缺少有机的组合;不注重观花、观叶的生物习性,配置形式较为简单,缺少错落有致的形式搭配;对于植株的大小,色彩搭配缺少一定的美学考虑;对于水生植物的观赏风格统一缺少考虑。
1.2.4玉带河。按照生态设计的总体改造思路,结合河道现有地形,进行了河面的拓宽、淤泥的清除、河床的加固和污水节流等各种措施,最后通过注入优质水的方式,使整个河道的的污染问题得到了改善,水的质量明显提升,为生态景观的打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5年南昌市委、市政府对玉带河进行了更深一步的改造,拓宽了河道,河道深度也增加至4m,通过淤泥清理、管道铺设、景观设计等各种措施在玉带河两侧形成了一个生态的天然驳岸,并实现了雨污分流和引水活化。此时原来臭气熏天、淤泥堵塞的污水道,实现了旧貌换新颜,展现出桃红柳绿、充满魅力的河道景观,成了人造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标志,为市民提供了新的休闲娱乐场所,带动了沿河两岸的商业经济发展。玉带河沿岸保留了10m以上的绿化带,种植的植物有40多种,沿线建了多个休闲公园及文化广场,修建亭台楼阁,放置园林小品及雕塑,并配以多种灯饰,打造了多样的滨水湿地景观。
1.2.5青山湖。设计主要通过淤泥清理、铺设管道等措施,对污水进行截留,青山湖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并在沿青山湖两侧建立了景观带,保证两侧乔、灌、草结合的景观面貌并建立一些具有休闲、娱乐、运动的公共开放空间,吸引了周边众多的市民在青山湖散步、游玩,很多外来的游客也慕名而来,欣赏青山湖独特的滨水景观(图5)。青山湖两侧植物种类丰富,物种多样性高,不仅有香樟(Cinnamomumcamphora)、垂柳(Salixbabylo-nica)、银杏(Ginkgobiloba)等大乔木,还有樱花(Prunusserrulata)、红枫(Acerpalmatumcv.Atropu-ceum)、碧桃(Prunuspersicavar.duplex)、龟甲冬青(Ilexcrenatacv.Convexa)等小乔木和灌木,物种多样,群落稳定,植物景观丰富。
1.3南昌市主要滨水湿地景观评价
根据南昌市主要滨水景观的现状、性质和作用,将现状评价分析分解为生态功能评价、美学功能评价及服务功能评价3个基准层,生态功能评价分为物种多样性、植物群落稳定性两个指标层;美学功能评价分为观赏特性多样性、色彩与季相变化和景观层次丰富度3个指标层;服务功能分为可达性一个个指标层。通过分析、比较,形成一个多方面的景观评价体系(表1)。
2南昌市滨水湿地景观生态设计方法
2.1合理开发,尊重自然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其他景观元素,综合考虑,合理开发,实现滨水湿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在充分了解滨水区域的现状和整个城市的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研究滨水区域与周边环境的相互关系,针对具体的滨水区域,制定出合理的开发利用建设方案,以自然为师,减少盲目的人工造景,避免破坏原有的自然生境,尽可能的反映出滨水区域原有的生态景观面貌。
2.2合理利用植物,构建生态群落稳定的植物群落是一个地区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条件之一,滨水区域作为一个特殊的、具有交界特点的地段,其复杂的生境和物种的多样性,为植物群落的构建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可营造出大面积的生态水域,为水中及岸边的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场地,维护整个滨水区域良好的生态系统。
2.3打造生态驳岸,回归自然通过模仿自然打造生态驳岸,运用其可渗透性,维护驳岸的稳定,防止水土流失,将水域自然的过渡到陆地上,使水陆之间的水气交换畅通,创造一个良好的稳定生态环境,为滨水区域湿地植物的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境。
2.4空间的合理营造针对设计的主要目的,进行合理的空间划分[6]。设计之初,确定使用对象的群体、年龄组成、需求等各方面影响空间划分的因素,根据场地的现状环境,因地制宜进行规划与设计,保证设计的合理性。
二、校园的生态环境设计原则
1.生态优先
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有六十多年历史的老校园,环境设计应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花山作为校园自然植被的保护地,也作为动物的栖息地,应将人为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花山脚下四周作为花山保护缓冲区以减少人为干扰;花山环山路作为廊道设计,道路两边行道树下增加地被植物如箭兰、麦冬、沿阶草、玉簪等,丰富植物景观。在核心区环境景观生态设计注重植物景观的自然设计,乔灌草搭配形成自然群落,如香樟+桂花+红花继木、雪松+合欢+草坪等,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
2.以人为本
学生和教师是大学校园环境使用的主体,校园环境设计应满足他们的需求。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塑造学生良好的品德,促进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校园活动,舒缓学习压力、减少人际争执、避免社会焦虑等消极行为。以人为本要求校园环境设计创作优美的视觉感受,舒适的交往空间。优美的视觉感受体现在丰富美观的植物景观,造型新颖的景观小品等。舒适的交往空间则要注重空间的边界处理、环境的空间导向和环境的视觉层次。
3.系统设计
校园生态环境是城市生态环境的一部分,校园生态环境系统设计体现在校园生态环境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和谐;校园内生态环境的整体性与协调性;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各个活动空间与整体环境的协调。
4.动态发展
高校校园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校园的规划设计是一个循环的动态过程。近期的建筑相对集中和密集,为今后发展留下空间,未来的环境设计应与原有空间恰当衔接,同时避免干扰原有功能区的空间环境。
三、校园生态环境规划模式
1.校园植物生态设计
(1)丰富的植物群落
校园植物生态设计应创造丰富的植物群落,植物群落应顺应地形的起伏变化,在地形高处种植生长速度较快,冠形优美的高大乔木;地形低洼处种植长势较慢的乔木或小乔木使其形成连绵起伏、有疏密、有闭合的植物空间。植物空间有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和私密空间,开敞空间可用低矮的植物进行围和或半围和。半开敞空间次之,私密空间可用高的植物围和。
(2)创造季相景观
校园植物生态设计还应创造季相景观,使得一年四季有景可赏,四季常绿。如由云南黄馨、桃花、白玉兰、紫玉兰等组成的春季景观;由紫薇、合欢、木槿、荷花等组成的夏季景观;由桂花、红枫、银杏、乌桕等组成的秋季景观;由腊梅、雪松等组成的冬季景观。季相景观也体现在植物随着一年四季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时间序列上动态的变化,校园中可种植秋色叶植物、花灌木、花卉,使校园植物景观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
(3)体现校园文化
校园植物生态设计还应体现校园文化,如用荷花象征“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德,用兰花象征素雅清幽,品格高尚,用的傲雪凌霜象征意志坚定等。带给学生积极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2.校园道路系统规划
完善步行系统,减少汽车尾气、噪音。人车分流、互不干扰。在校园入口设置临时停车场,禁止出租车进入校园。增加花道、绿道设计,道路两边设置休息座椅、展示栏等景观小品,创造舒适宜人的道路系统,使道路成为景观廊道,不仅可以休憩、还可以欣赏周围的美丽风景。
3.校园景观小品生态设计
(1)景观小品与植物种植结合
校园景观生态环境设计中可将景观小品与植物种植结合起来,体现生态性,如花架、花钵、带种植池的座椅等,花架上可种植紫藤、凌霄、地锦等攀援植物,形成丰富的林荫空间。校园广场、道路两边、路灯上等都可以放置花钵,花钵内可种植矮牵牛、吊兰、常春藤、三色堇等,为校园环境增加生动的色彩。座椅的种植池中可种植美人蕉、桂花、红花继木、苏铁等植物。景观小品与植物种植结合,不仅丰富景观,也带给人们更多的愉悦体验。
人与自然环境之间不可分割的依赖关系。本文通过研究如何在生态景观设计中如何融入人文元素的设计方法和要点,逐步探讨适用于当今生态景观设计的设计原则、设计步骤和设计要点,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深化人类对于生态景观设计的认识,提升其价值。创造一个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和时代性、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生态景观设计。
一、景观设计及生态景观设计的内涵
景观设计是一个多种文化学科交融的应用学科。景观设计具有主客观的双重性,包括具象的生态形式和抽象的生态形式。景观设计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它还在寻求一切生命的和谐共存关系。
生态景观是把景观设计的触角延伸到生态的层次,把景观设计作为改善和改造自然环境,提高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关系的手段并形成生态的景观效果。它具有广泛的社会实践意义和学科的交叉影响,更主要的是这种景观设计的广泛性、科学性,以及它所形成的生态景观。
生态景观设计尊重场地、因地制宜,寻求与场地和周边环境的密切联系、形成整体的设计理念。生态景观设计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多为景观,包括自然生态景观、经济景观、人文景观等格局、过程和功能的多种藕合复合生态体。它不仅包括有形的地理和生物景观,还包括了无形的系统之间的生态联系。它强调人类生态系统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和谐,系统结构和功能之间的有机结合。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的关联,以及天、地、人之间的融洽性,倡导“科技、生态、景观、人文”的共同主题。生态景观设计以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为目的,重视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将原始、天然、趣味的大自然环境引到城市建设中,使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能够享受回归自然的乐趣。
二、生态景观设计中人文元素面临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加速,我国城市有了巨大的发展和变化,但是也可以看到,不少城市和地区,由于忽视对历史文化遗产、对城市特色的保护,破坏景观也是十分严重的,值得引起高度重视。人文元素主要面临问题:
1.建设性的破坏。由于认识的偏差、措施不当,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在旧城改造中,由于许多城市没有重视历史街区的保护,使得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在经济发展大潮的冲击下遭到破坏,破坏了历史古迹,导致有些历史文化名城面目全非,失去原有的文化韵味。周干峙院士对这种现象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名为新思路、新风格,实为对本国文化的无知,是一种文化虚无主义的表现”。另一个奇怪的现象是,拆掉了不懂得真古迹,却又拼命地热衷于建造假古迹。假古迹既不代表古代文化,又不代表现代文化,将一些人文元素濒临灭绝。
2.改善环境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缺乏妥善协调。有些历史文化名城,商业氛围越来越浓,而文化氛围却日益淡化。丽江古城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古城保护得不错,但古城内一个商店接一个商店,文化氛围不浓,不能充分反映古城的特色,这是令人遗憾的。
3.要加强法制保护。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重要的是要加强法律保护。因为文化遗产是最稀缺资源,具有唯一性、独特性和不可再造性,也是不可替代的。它的价值是难以用金钱来估量。因此必须要有严格的法律和监督机制来加强对遗产的保护。始终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不仅包括文化元素本身,而且还应涉及周围自然景观的保护。
三、生态人文景观设计中人文元素的融入思路
1.生态人文景观设计方向。自然观光旅游开发:群植古银杏观览、孤植千年古银杏观览、野生动植物景观。民俗民风展示山地景观观览、茶园、田园风光、历史文化观光产品:古朴幽深的古祠、民俗民风博物馆、古朴民居、摩岩石刻、寻找英雄足迹、野战活动游戏。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农家乐、民俗民俗风情展示、休闲垂钓、山地野营、山地运动、山地休闲。山寨绿林疗养产品:山寨疗养、山地绿林度假、山地绿林保健。
2.生态建设措施。注重生态自然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保护现有自然环境,荒山荒地应抓紧实现以森林覆盖为主的绿化,最大限度地增加林地面积,做好造林,抚育工作,使地形地貌不受到破坏,山石水体不受到污染,动植物生长不受到阻碍,生态系统平衡不受到伤害。例如,在山体上种植一些茶园,既可以传承茶文化,也可以保护生态自然资源。总体目标:蓝天碧水,林深草密,清新自然。注重水体资源与环境保护。水质治理是切入点,水体质量一旦遭到破坏,其净化的代价往往非常大,对于旅游业的发展也将形成最大障碍。例如,通过在水体中种植可以净化水体的藻类,放养鱼类,既可以开发成为休闲垂钓中心,也可以保持水体资源环境的平衡发展。在旅游景区和浏览道路的景观范围内,严禁开采山石,要保持山体风貌的整体性和观赏性。采用:“游住分离模式”,最好还要在山上建各类接待设施。
3.人文元素及其环境保护。保护人文社会资源。注重保护民俗民风博物馆:如氏祠等几个姓氏的的几十本草族谱、族规界碑及期修祠纪念碑。保护当地乡土民情,其中古朴民居、居民的生活活动方式,也是生态旅游景观中被观赏的对象,是景点。充分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内涵,组织专门机构,专人,分门别类进行收集整理历史文化与民众资源、编辑、出版相关文化、民风民俗、民间艺术、人物词典、小说使其成为旅游产品的组成部分,即可提高旅客的探迷,探知兴趣,同时也是提高旅游区文化品位的需要。
传承文化典故。以当地农耕文化的石磨,水车,风车,织布机等古老的劳动工具,作为风俗风情展示,传承农耕文明,发扬当地风俗风情。“五老树”、“银杏至尊”等神话传说的典故,通过摩岩石刻的生态景观设计方法,传承银杏谷文化,发扬中国传统。
严禁毁坏文物,杜绝人工建。设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状况。入口大门的设计、雕塑、小品的设计以千年银杏村的银杏叶为设计元素,将现代的大门、雕塑,通过融入人文元素的设计方法,设计成为既生态,又具有人文元素的生态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2园林景观设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从定义的角度来讲,园林学科指的就是一门具有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自然环境等关系的科学与艺术。而对于现代风景园林学科来讲,其主要是由传统园林学、相关的城市园林绿化以及大地景观规划三个主要方面所组成的。在我国,园林作为一个学科的形式已经具有相当长时间的发展历程。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至少有100多所高校都相继开设了园林专业,但在园林更加欣欣向荣发展的背后,随之而来的便是隐藏着的种种矛盾与危机。其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园林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的专业素质不够高。在现在教学制度不断改革的形势下,部分高校往往将大量师资以及学生的教学、学习时间,都集中地安排在了对重点学科的学习及其他研究上,而将很多园林以外的基础学科只是简单的作为设置、调配。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会形成一种不好的教学结果,其主要不足就是虽然学生在园林基础方面的知识、园林方面的技能进行了深入研究学习,但是,作为园林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并没有对和园林密切相关的城市规划、环境艺术学科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或者是学习等问题,这也是很多大学生出现专业素质普遍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3园林景观设计教学中生态设计理念的应用策略
2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富营养化会影响到水体水质,造成水体透明度降低,阳光难以穿透水层,从而影响水中植物的生长,造成平衡的生境被打破。同时,因为水体富营养化,水体表面生长着以蓝藻、绿藻从而形成一层"绿色浮渣",其堆积分解常常发散臭味,严重影响景观水体的观感和人们的参与性。大大降低水体在园林景观环境中的重要美学价值。
3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措施
依据水富营养化形成机理,防治水体营养化的根本性措施是减少水体的营养物质的存留量,控制主要污染物-藻类、臭味、及其他有机物的生成。景观水贵在人的参与性较高,为了防止不必要的安全隐患,一般不适合采取化学药剂的防治措施,因此生态的设计方法显得尤其重要。应结合园林水生植物的设计打造湖区湿地生态系统,增强自净能力,丰富公园植物群落和生态的多样性,充分发挥自然界水体的自洁自净能力。
(1)以建设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生态型水景景观的原则出发,打造近自然水系的原始生境,遵循自然法则,不搞水泥护堤衬底,不割裂原有生态延续性。保持河道自然状态,以林、草地等缓坡入水取代硬质堤岸,从而恢复水岸的生态环境,增强自净能力。
(2)不同区域水体的设计深度不同,深水区水生植物的可选择性大大降低,通过建设人工生态池、生态浮床,增加水生植被面积构建生态水景系统提高水域调蓄能力,补偿湿地面积维持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和生物多样性,达到构筑自然型水景观空间的目的。生态浮床技术大大增加了水生植被在深水区的多样性、可选择性,成片的生态浮床为水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增加了水域的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连续性。
(3)增加水生植物栽植,对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浮水植物结合景观再布设,在水面上种植具有观赏和经济价值的浮水植物,在岸边以水生花卉为主种植挺水植物,除改善水质外,水生植物群落的形成也可为野生动物和昆虫提供栖居地。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浮水植物结合景观再布置,创建和谐水生生态。
(4)加强水体的自洁自净的同时,应注重水体交换和补给,增加水体流动有助于对藻类过度繁殖的控制。通过人工喷水、跌水水景的打造,利用人工增氧喷泉来增强水体的流动性,提升水体自身循环效率,将止水变成活水。同时水景喷泉、跌水亦可以丰富景观建成效果。当有合适水源时可引入,对景观水系内的富营养物质起到稀释作用,并通过溢流带出氮、磷物质以及藻类。根据景观水体的变动水量,根据不同季节制定制定合理的补水周期和水量,确保水体内富营养物质的总量平衡。景观水体变动水量(V)=降水量(V1)-蒸发量(V2)-渗漏水量(V3)+地表径流水量(V4)-泄洪水量(V5)-绿化浇灌用水量(V6)+补水量(V7)
(5)当水体内的藻类过度繁殖,生态自洁自净体系尚未建成对藻类不能形成有效制约时,应根据项目建成初期的水质保持情况,必要时在水体范围内适当布置超声杀藻设备,辅助杀灭过量繁殖的藻类,从而保持良好水质。
(6)生态挡墙的应用为陡坡入水堤岸的生态建设成为可能。挡墙俗称护坡,传统的护坡主要有浆砌或干砌块石护坡、现浇混凝土护坡、预制混凝土块体护坡等,虽然有着良好的结构性能和低廉的工程投资,但是他割裂了近岸水生及两栖动植物的沟通,将水系生态孤立开来,随着生态园林建设的研究深入,这种传统的建设手法越来越不被推崇。生态挡墙将生态砌块、加筋材料、生态修复技术进行优化组合,使挡土墙形成自挡土、自排水、自反滤、自卡锁、自定位、整体联锁的柔性干砌结构,具有良好的透水、透气、消能、保土、栽植等作用,在水系生态建设层面被认为是真正“有生命会呼吸”的挡土墙系统。生态挡墙技术的应用使得近岸水系的生态化设计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生态挡墙目前以自嵌式挡墙系统具备较为完整的结构设计理论,具有加筋土体和传统挡墙的优点,具备应用推广的可能。
4生态型生境系统后期维护
为保持景观水系的水面的清洁。日常性维护主要由人员巡视完成,主要工作为保证杂物、树叶等清理和打捞,割除湿地内、岸边的入侵性野草等,维持挺水植物、湿地植物的基本景观,避免或外来性植物影响水生植物的生长。水生植物的维护是原位修复所栽种的水生植物,改善整体景观效果。对枯死的水生植物应及时实施更新补种,确保群落结构的稳定。对区域面积较大的景观湖水质净化工作宜结合放养滤食性鱼类和底栖动物并确保生物链的结构稳定。
2.城市化生态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的类型与原则
第一种是原生植物景观,原生植物景观强调的是生活在自然条件下的植物,通过园林设计将原生植物安排在特定的位置,因为原生植物的存活几率一般会超过在人工养植的条件下的的植物,就比如公园中的一些原始林子,他们的生存方式就较为简单;第二种是人工植物景观,这种景观指的是,由于现代化建筑过于发达,是很多原生植物逐渐减少,资源变得匮乏,由此,对于一些植物的模仿自然地一些因素进行人工设计,建造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植物景观,在这种人工景观中的植物几乎全都来源于人工种植;第三种是自然恢复景观,自然恢复的景观以原生植物为基础,结合人工植物,对于当地的环境进行恢复,有效地为植物生长提供了空间。除此之外,在进行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生态化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其一,以“绿”为核心,这个绿是建立在绿色的植物基础上的,“绿”字代表阳光、健康、和谐,无论是对于生态、社会、经济、这种“绿”都会产生一定的效益;其二,各种性质相互结合,包括自然性、生活性、艺术性、科学性等方面,由于现代我们的生活的发展脚步太快了,人们很难找到静谧、舒适的环境去放松自己,寻找灵感,这种生态化的景观设计就能够保证让人们有回归自然的感觉,在景观设计中要时刻考虑地理气候、土壤条件、降雨量风外界环境因素,利用科学的设计原理来满足人们对于生态公园的需求;其三,对植物的情况进行详细的的检查,在进行设计前,一定要对该地区的植物进行健康状况的检测,竟可能的保留原有植物;其四,充分结合景观生态美的理念,营造公园植物的和谐氛围,在城市生态化公园景观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是现各个植物形态的协调性和统一性,还要考虑整个形式上的布局。除此之外,还要展现植物的生机感,体现出自然环境的活力,给整个设计增添了节奏感与律动性。
3.城市化生态公园的景观设计方法
生态植物景观公园主要之以植物为主打,人工的相关设施作为辅助,建造有没宜人景象。在设计过程中要根据植物的不通过色彩进行搭配,还要满足植物的生长要求,将景色与建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达到设计者想要的效果。设计过程中可以利用时序性,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各有各的韵味,植物的万千变化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景象,不但让人们感受到四季的明显变化,还丰富了整体画面;利用植物景观塑造诗境,从古到今,美丽的植物都会给世人带来无数的创作灵感,留下许多优美的篇章,让后人有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再就是可以利用植物景观来改善生态环境,植物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特性,对于净化空气起着很大的作用,只要植物能够合理的进行配置,就能够达到很好的净化作用;植物与个建筑相结合,在公园里有植物必定会有真山、假山的陪伴,湖泊的映衬,使各个部分相辅相成。
4.城市化生态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的重要意义
具有一定的环境效益,生态公园的建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城市环境,植物除了能够净化自身还能够吸取周围的二氧化碳,通过自身的作用调节身边的水体、土壤、空气的质量;其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一定程度上凸显城市的特性,另一方面使周围居民的的舒适指数提高了,成为居民休息上班族放松的良好环境。
Abstract: the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in landscape design requirement stylist to pays great attention to the ecological factors to consider. This requires landscape design must be fully thought to people and landscape harmonious unification, it shows the landscape of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the ecological design;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全球化背景下,人类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诉求愈加强烈。设计师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已经走出了单纯设计图纸的桎梏,而是在设计时,体现出对生态发展、物质能源、环境维护等多方面的考虑。甚至有的时候,设计师把追求生态的和谐统一放在了园林设计的首位。
1生态设计理论发展变革
生态设计理论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涉及环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水文生态学等、植物生态学等多个学科知识。现代生态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使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获得了长足进步,并且对大范围景观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设计师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应该注意将景观美学同生态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起来,使园林景观具备良好的生态效应。
上世纪70年代前,生态学主要研究物质流和能量流,景观设计着眼点在空间结构,二者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这种状况直到80年代,才随着对景观生态要素和功能结构等方面的研究,才使得二者之间的结合方面的研究快速发展起来[1]。
生态学和园林景观设计间的结合,使得对于景观和土地、生态系统和空间等要素达到了良好的美学效果,形成了景观生态学。此外,景观生态学在对系统进行构建时,无需对外部细节进行全面了解,只需在基本的格局内进行操作即可。这种对于跨领域和整体的研究有效避免了传统都市景观的局限性,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
2生态设计理论和园林景观设计的融合
2.1生态设计理论的基本要求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对艺术、科学和社会等方面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必须对这些要求全部要考虑到,缺少了任何要素,园林设计方案就缺少了应用的生命力。因此,生态设计理论必须贯穿于园林景观设计的全过程,才能保证良好的设计效果。
从某种意义上讲,设计师的工作已经转变成为帮助人类寻求良好的户外活动空间、合理利用土地或其它自然资源。生态园林设计要求必须体现出对于自然的尊重和维护,这是现代生态设计理论中的基本要求。特别是景观设计和人必须体现出和谐统一、相互协调、相互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人必须成为生态环境的一部分,而不能作为自然的对立者而存在。
2.2生态设计理论和园林景观设计的融合
生态景观设计不能简单的归结在“设计”或“自然”上面,而应该注意两者之间的相互融合。完美的设计师,应该摒弃硬性的设计,追求充分挖掘自然的潜力,并且根据环境的条件来改变设计方案,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比如,在设计时,设计师应该充分利用环境的现有材料和条件,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尊重环境原本的意境。
一般情况下,在园林景观设计时,设计师只要采用了一种或几种生态设计方案,所设计的作品都可被称为生态景观园林。设计师应该因地制宜,在园林设计时体现出自身的生态理念,如,有的设计师希望在园林内实现雨水的循环再利用,有的设计师喜欢实现园林内的“零污染”排放等,这些都能体现出设计师对于生态理念的追求[2]。
2.3人与生态园林景观间的关系
目前,在生态园林设计领域,存在一种错误的看法,就是认为在园林内种植大量的绿色植物就是园林生态的体现。殊不知,这些植物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进行维持,这同生态设计理念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设计师在设计时,应该尽量尊重园林所在环境的当地物种的地位,尽量减少引进外地物种。从生态学角度上看,当地物种经历了万万年的演变历程,其对自然的功效是外地物种所无法比拟的。并且,本地物种对自然的需求是比较小的,且能够与周围环境达到完美的协调统一。因此,设计师应在园林内营造一个可以循环再生的生态系统,大至一片森林、一片水域、一片湿地,小至一个池塘、一条小溪,都可以被塑造成一个生态系统。其最终目的就是要达到整个系统内的能量流、物质等实现动态的平衡,同时还应和周围的生态系统保持良好的互动联系[3]。
生态系统的和谐统一的目的是满足人对于生态环境的需求。特别是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这种需求尤其显得更为强烈。由于人的影响和活动始终贯穿于园林设计的全过程,使得人的活动时间、物质要求和精神需求等,都不同程度的对园林景观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比如,在对城市风景区进行土地整体规划布局时,应该首先保护规划区内的生态林地、历史遗迹等。同时,对土地资源结构进行调整,使之符合规划区内的土地模式和类型体系,彰显风景区的自身特色,逐步开发具有旅游价值的土地资源。对规划区内与设计风格不相适应的建筑必须予以拆除或搬迁,并对林地和园地进行改造。此外,还应充分开辟山谷等地形,提供给游客野营的场地。对于社会用地应该尽量集中发展,确保风景游赏用地的需求。
人天性是贴近大自然的,这种对大自然的喜爱又集中体现在了对于各种植物的喜爱。因此,在生态景观园林设计时,必须重视对植物的设计和布局,并且,还要保证景观内所有植物能够获得良好的生长环境。设计师可以凭借植物的生态原理和相生相克的特点,设计景观内的植物群落,保证景观和植物群落能够协调统一,实现植物群落的稳定和有序生长,发挥生物多样性的最大效益。比如,很多设计效果良好的风景区,就是通过将植物群落按照其特点,划分为生态保护区、古建园林区、风景林景区和彩色叶林景区等部分,从而保持了植物群落的节奏变化和色彩层次,实现了景观群落的引人入胜。这对保持景观区的生态效益,实现良好的旅游效果是非常具有必要性的。
3结语
现代生态学设计理论和园林景观设计的融合是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日渐重视和回归大自然愿望的不断迫切,生态设计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领域必将得到高度重视。本文介绍了生态设计理论的发展变革,从生态设计理论的基本要求、生态设计理论和园林景观设计的融合、人与生态园林景观间的关系等三个方面,对如何促进生态设计理论和园林景观设计的融合进行了探讨,希望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前言
长时间来,传统河道将工作重心放在航运、泄洪等方面,使用河道渠道化、局限化的模式治理,却忽略了生态功能。这类做法的缺点是隔断了生物活动,很容易影响河道生态环境。刚性护岸限制了河水流向,如果河水流量较大,势必会破坏周边环境。因此,在河道景观设计与规划中,不能只是停留在美学层次,而是设计出集交通、文化、排水、防洪、生态、绿化综合一体的河道景观环境,这样才能获得理想的成果。
一、城市河道治理必须遵循的设计原则
河流环境一直活跃在历史传说与人类历史中,截至当下河流与河流所在的区域都成了河道治理的重点。同时,人类也将大量政治、经济、生态、科学投入河流管理与利用中。但是我们发现:过量的创新与投入是一种错误表现,甚至属于功利主义,为稳定水源、控制洪水、方便航行,人类将管理集中在河漫滩与河流改造中。因为河流都是相连的,所以在治理河流时,必须弄清管辖责权与责任关系,同时遵循治理原则,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
(一)自然安全
城市河道的首要职能是防洪,所以在治理城市河道时,必须考虑防洪能力,从根本上确保河道安全。然后是规划好河道附近的景观,对河道生态环境进行改造,这样才能保障城市河道环境、经济效益的改善。河道作为典型的自然景观,有很多深浅不一、曲折的姿态,这些都是自然的杰作。因此,在治理河道时,必须尊重河道的自然发展规律,这样才能保障河道形态,最终设计出和谐、自然的河岸景观。
(二)生态观赏
在城市河道景观设计中,必须注重美感,同时为其设计出具有美感的景观,尽最大努力为现代市民提供宜居、优美、生态的生活空间。除此之外,在河道设计中,还必须保障生存空间,这样才能为生物提供良好的繁衍环境,确保生态平衡,促进现代化持续发展。
(三)亲水性与文化性
城市文化应展现出这座城市的思想与内涵,同时这也是一个城市的精神体现。在治理城市时,必须渗透城市文化,让河道拥有良好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特性。而一个良好的城市河道必须是自然与人文的整合。亲水性则是人类发展的天性,所以必须在河道两边修筑亲水设备,这样才能为市民提高观赏、亲近水源的平台,为其构造出优美、舒适的空间。
二、城市河道治理中的生态景观设计
(一)河道工程的整体布局
在河道治理中,应该将防洪工作放在第一位,结合河道主槽状况,借助中间墙将河道划分成两个领域,然后再把其中一侧堤防与中间墙设置成洪水槽,专门用来行洪;另一侧堤防与中隔墙作为景观规划地带,而景观专门用来蓄水。滨河生态景观区设置在河堤角偏高的滩地,在修建护滩工程的同时,更好的发挥固堤防洪价值。这种方案不仅化解了蓄水、洪水与泥沙间的问题,同时还设置了蓄水景观与滨河生态园区,既有城市河道防洪的作用,又能用作泥沙型河流治理。
(二)城市河道平面设计
河道的首要功能是防洪,所以河道平面设计必须迎合河流走势,适量后退河道暗线,这样才能为岛屿、河滩、湿地留有足够的中间地带,水生、陆生生物才有足够的空间生存。城市河道与人工开挖都属于景观内容,水流较缓,所以在河道平面设计中必须避开笔直与较宽敞的河道,或者结合河道自然趋势,为其设置蜿蜒的水路、水塘,同时设计出多种河岸线,打造多变、灵活的河道模式。通过研究发现:一条曲折蜿蜒、宽窄不一致的河道具备更多的自然气息,它更加活泼、灵活,同时也更适合生物生长。
(三)河道断面设计
在城市河道断面设计中,应避免河道中的浅滩与深潭形态,不能让河床固定,结合多样的水面,让河流拥有良好的摆幅。对于河道纵断面,应形成交错的浅滩与深潭,这样才能避免直线横断面。在河道断面设计中,必须整合园林设计理念,为其建成景观式河道,这样才能着重突出河道的亲水性与绿化功能。传统驳岸属于一墙到底的结构,它隔离了水与人,既不经济也很生硬。现代复式断面和传统驳岸相比,它更注重人性化与经济。在一般水位上面种植低矮灌木、杨柳或者草皮植物;在常规水位搭建水平台,不仅经济而且美观;在常规水位之下使用挡墙与护坡。这种复式断面,不仅能节省投资,还很好的展现了自然、生态与绿色的理念,拥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四)选择材料和生态护岸
传统的河岸更多的是刚性护面,地面、河岸、护岸会形成三面光与两面光的形式。而现代城市河道在迎合水流冲刷的过程中,结合了河道水生物繁殖与生长状态,它是符合环保生态要求与自然规律的设计。最近几年,在科研力度加大的同时,工作人员也开发了很多新型护砌材料。具体如:江苏南京已经开始应用的随机多空绿化混凝土,它属于生态环保材料,不仅能改变河岸周边植物生长环境,还具有很好的防洪功能,目前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得到了很好的成果。
在生态护岸中,它使用的是卵石笼、山石与干砌石等通透的材质,既能在材料中覆盖土壤植物,还能避免流水冲刷影响。先在水位较低的区域铺设土工布,然后在上面放块石,需要注意的是块石堆放周边应自然弯曲,将种植土铺设在块石上,填满块石间隙。这样过水后,块石缝隙就会长出水生植物。使用木桩、植物梢、棍相整合的河道护岸属于自然、生态的模式,可以在坡面分层进行杨柳、灌木、草皮种植,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植物护坡形式。
另外,在植物造景中,还必须考虑因地制宜,充分运用空间、时间得到富有个性与艺术魅力的河道景观,着重景观层次、质感与季节变化,这样才能满足城市气候特性。
三、结束语
城市河道作为城市建设中变化最多、最具生命力的景观,它不仅能满足人类对自然生态的渴望,还能回归自然。因此,在现实工作中,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做好防洪处理,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欣赏自然给予的美感,这样才能实现人文、水清、景美、岸绿的城市河道规划要求。
参考文献:
[1]汤玉芩.议城市河道治理中的生态景观设计[J].水利建设与管理,2013,33(8):43-45.
[2]尚俊伟.城市河道治理的生态景观设计[C].//2013第五届全国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2013: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