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教师专业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03 09:45:3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小学生教师专业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小学生教师专业论文

篇(1)

综合组有专职教师人,除了个别教师兼代两个学科外,他们都是专职教师,组内年轻教师多,专业水平高,有两名是高级新秀教师,名区级骨干教师,名校级骨干教师,他们对于学校和本组的各类活动都能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发挥自己的特长,可以说我校的综合组是宁小的一个窗口,一面旗帜。

二、以教育教学为中心,扎实开展校本教研,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综合组学科多,涉及了不同学科,同一学科教师不属于同年级,这样会在教研活动及备课时存在困惑,开学初,在制定教研计划、研读课标时,采取以备课小组为单位,进行各学科总体目标、学段目标来领悟课标内涵,由于学科的不同,我们寻找一些“共性”的问题来研讨。例如:我们的计划中就有“

“结合学科特色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班级建设推动良好的学习氛围“各学科交流如何加强课堂教学的时效性”“苦练内功----说课比赛”让教师抓住机会,让教师加强对教材重点和难点的把握,提高教师对教学六环节的重视,做好课前备课,上好每一节课,落实《教育教学工作管理办法》,“英语教师教研成果展示”以展示活动为平台,锻炼教师、培养教师、发现教师,等这些“共性”的主题,开展研讨,同时对青年教师挖掘学科自身的特色,探究新的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校本教研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得教师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也大大提高学校全方位的工作进展。

在第周进行校本教研活动研讨《结合学科特色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们都以饱满的精神、热情的态度、用科学的理念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老师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用比一比的方法来激励学生萌生学习音乐的欲望,教师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充分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经常给予欣慰的微笑、赞许的手势、热情的话语、给予细心的帮助,使学生形成活泼开朗的个性。有机地运用音乐家的故事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老师在美术学科培养学生行为习惯方面从学生把手工材料变为废料开始引导学生要爱护环境,人人争做环保小卫士。老师在体育教学中很抓学生的课堂常规,抓学生的听课效率,抓学生的小骨干建设,抓好学生场地安全,给学生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愉快,安全上好体育课。老师在音乐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培养有童趣的演唱习惯,有感情的演唱,要求学生唱歌时要保持良好的坐姿,这样才能把歌唱好。

在第周“教师苦练内功----说课比赛”这次说课比赛活动中,使综合组青年教师尽快在教学中成长,,这位教师的说课给予了肯定,这位青年教师谈了自己对说课的认识和感受。首先,自己感觉有了“压力”,也发现自己的“亮点”,尝试不同的教学模式。在以后的教学中,她们能驾驭教材,挖掘教材,对重,难点的把握,在做完课后及时总结得失,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反复尝试,不断的反思,不断的互动,有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分析的能力,教师的团结协作精神是校本教学研究的重要方式,相互学习,彼此协作,有利于解决学科的教学难题,有利于教师的共同分享,彼此支持。在主任的大力帮助和指导下,我组的教师吸收了新的血液,对所执教的内容与对象有了更清楚的认识。给了她们一个很大的推动力,她们也希望这个活动能延续下去。

通过老师们的互动与交流,达到了互相学习,相互促进的目的,可以看出教师的说课是精心准备的从说课的过程中就能看出对学生的养成行为习惯抓的很好,老师的一个手势,一段音乐,一声哨令,学生就知道要做什么,她们以不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愉快获得知识,并从中贯穿德育知识。

本学期继续开展备课组活动,在备课组长的带领下,制定计划,围绕本学期教材进行教学研究、挖掘教材、钻研教学理论,钻研教学方法对教材中出现疑难,把握不准的问题及时提出大家共同探讨。

本学期,还以校本课程资源包学科的形式进行互相听课,学人之长,补已之短。老师们还结合自己的观点做出了点评、互评。在大家的互评、互学找出教学中的闪光点,以及教学中的得失。

组内老师做开公教学,校领导,教研组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从备课到课堂教学思路的设计,教研组的成员都积极参与,这样使得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修改形成了浓厚的教研氛围,也发挥出教师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完善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创新,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各项活动,取得较好成绩。

1.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市中小学生健美操比赛单人第一名,第三名的好成绩。三人第二,四名的好成绩。区中小学生健美操比赛团体第一名。

2.校排球队学生参加市中小学生排球比赛第七名,区中小学生排球比赛团体第一名。

4.英语组的老师组织并举办首届英语节。

5.老师带小合唱队参加市中小学生艺术节区学区小合唱一等奖。

6.老师参加区教师美术基本功大赛。

7.老师带舞蹈队参加市中小学生艺术节区学区舞蹈一等奖。

8.老师带器乐队参加市中小学生艺术节区学区器乐二等奖。

篇(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素质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实现纲要所提出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不仅要求中小学教师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较高的教师专业技能。随着教师职业的日益专业化,我国的教师教育正在经历着从数量发展向质量提高转变的历史性变革[1],高师院校师范类本科专业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教师专业化时代的教师教育的创新取向。但是,从当前高师院校学生教师技能训练的实际来看,还存在许多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高师院校学生教师技能训练的现状

高师院校学生教师技能训练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内容,是高师学生教学实践技能进行教师技能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直接关系到高师学生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专业化程度的高低,教学实践证明:教师技能是教师赖以发挥其内在素质、传输教学信息、完成教学任务的最基本的保证。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高师院校学生的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方面。

一是学生的教师技能训练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校的课程体系中还没有能够把教师专业技能训练放到相应的重要地位,即使有的学校在近年来开设了一些类似于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的选修课或技能课,但总是不能和那些需要的考试的必修相提并论。这种状况不仅影响了学生训练的积极性,也使得高师学生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的目标落不到实处。

二是没有能够根据不同的学科专业特点编制不同的培养实践方案。每个学科对于教师专业技能有着不同的要求,高师院校在安排和组织学生进行教师专业技能训练时,需要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培养实践方案来指导和规范。但是,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很少有学校根据自己学校所设置的学科专业的实际需要,编制出科学的不同专业或方向的教师专业技能教育、培养、训练方案,更没有结合每个专业或方向的未来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把教师专业技能内容进行分解,制定出各个不同内容的培养计划。使得高师院校在组织学生开展教师专业技能训练时无章可依。

三是没有配备专门的教师根据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的目标开展辅导。高师学生的教师专业技能训练除了需要学生进行刻苦训练之外,还需要一定的理论和方法、技巧的指导,才能保证学生在训练过程预期的训练效果。从高师学生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的实际情况来看,还没有多少学校根据学生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的实际需要配备在这某项教师技能训练方面素质好、经验丰富的教师。更谈不上对这些教师专业技能训练指导教师的工作的肯定和报酬支付。一般教师只求上好自己承担的课程教学任务,对于学生的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基本是没有多少压力的。

四是没能着力研究有操作性的配套的高师院校学生教师技能考核评价体系。高师学生的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高考对于高中教学的指挥棒作用。为了增加高师学生的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的动力,必需要有专门的高师学生的教师专业技能训练考核评价体系来做保证。而高师的实际情况是不仅没有专门研究自己学校各个不同的师范类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考核指标、要求,也专门组织人员编写和印制配套的训练和考核资料、评价手册,更没有坚持逐项考核、逐项记录,并把其与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挂钩。

诸如此类的现象,都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制约着高师学生的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目标的实现,如果不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解决,很难保证高师院校的学生在未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大展身手。

二、基础教育改革对高师院校学生教师技能训练的特殊要求

安迪哈格瑞夫斯等将之归纳为三种类型:一为知识与技能的发展型,二为自我理解型,三为生态变革型[2]。而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高师院校师范类本科专业技能训练与其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只有充分认识这些特殊的要求,才能有效推进高师院校的学生教师专业技能训练。

(一)把教师技能培养和学生的生涯教育进行有机结合。

使学生认识到高师学生的教师专业技能训练是学生生涯设计和计划的组成部分,从而增加培养的自觉性。要注意克服那种生涯教育中出现的那些仅仅是与学生谈心、交流的现象,而有意识地把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达标情况、训练中所遇到的困难的研究和解决等等内容,也作为生涯教育的内容。以此来调动学生训练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训练。指导老师在对学生开展生涯教育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把对学生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的情况检查作为重要内容,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时,把教师专业技能训练情况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班主任、任课老师在对师范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也应该有目的地增加关于学生教师专业技能的训练情况的内容,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教师专业技能水平提高了,作为未来教师的职业生涯的层次必将随之提高。

(二)促进高师学生教学技能与科研技能的协调发展

以把学生培养成研究型教师代替培养教书匠式的教师,是高师院校师范类专业的一项培养目标。以培养“一专多能”、“科研型”的中小学教师与培养中小学教育行政管理人才为培养目标,以适应素质教育对中小学教师技能上 “一专多能”、“科研型”的新要求[3],加强研究性、学术性专业技能训练是提高师范教育专业化水平和教师职业专门化程度的重要保证,是高师院校特色的重要体现。师范类本科生在教育教学的研究技能训练与培养方面应高于中师、也高于五年一贯制的专业,通过毕业设计、论文写作、实践活动课程及研究性学习培育其研究意识与技能,切实培养其教育调研技能、问题研究技能、教学论文撰写技能,鼓励其主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力和想象力。新教育理念下的高师院校师范类专业不仅要注重学术性—这是一切高等院校的共性,更要凸现师范性—这是师范院校的个性[4],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高师院校都非常重视教师从师任教技能的培育,师范类专业本科生应强化教学技能训练,如语言文字运用技能(“三字”书写规范技能、普通话应用及语言表达技能、教学应用文写作技能),对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技能,课堂施教技能、课堂教学效果的测量技能、综合实践活动及其课程的指导技能等的培养与训练,突出对其会教意识和会教能力的培养,要让会教的训练融会在每个学科的日常教学中,使其在校学习期间就能进人准教师角色[5]。高师院校师范类本科专业技能训练应密切联系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找出高师学习和中小学教学之间的直接和间接联系,实现学习技能与专业技能在内容和体系上的同构和异构。加强教育技能训练,塑造其师范性人格,以培养适合教育工作的人格特征和成功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基本能力为目标,注重德育工作技能、心理辅导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依法施教技能的养成等。高师院校师范类专业要继承原中师的许多优秀传统。如音乐、舞蹈、简笔画、弹唱等才艺展示,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师范能力;同时,还可以开展模拟课堂活动、教师角色扮演训练、说课、辩论赛、演讲比赛、主题班会等活动,以不断丰富师范性;学校还可以有计划、分阶段地安排一些主题活动,既要让学生走出去——定期下中小学,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现状,听取中小学有经验的教师上课,又要能够请进来——聘请中小学优秀教师、一线专家来校讲学,培养师范生的师范情结,引导其在专业技能训练中倾注职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促进专业成长。

(三)努力坚持师范教育的基础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

中小学教育具有基础性和启蒙性特点,这是高师院校师范类专业技能训练的前提性承诺,中小学教育最基本的性质在于它的基础性,要求面向学生,提供最普遍、最重要、最常用的知识、技能、活动经验、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做“人”,奠定学习、生活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显示出综合性、发展性的明显特点,综合性培养方向以及中小学教育启蒙性特点都对师范类本科专业的技能训练提出了“通才型”要求。

对于高师院校师范类专业来说,教师技能的培养不能局限于“学科技能+教育技能”的传统模式,而是要求具备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在技能训练目标上,既要强调其“师范性”带来的特定要求,又不能因为中小学教育教学内容的基础性而忽视对其的高要求,高师院校师范类本科生尽管将来从事的是最基础的教育,但在文化精神、素质习练上应是高标准、“宽口径”的。在技能训练的实践中应坚持基础性与发展性的结合,坚持必选与自选的结合,凡是针对未来中小学教育所必须的专业技能素质需要而设立的“基本性项目”,要在普及与实用上下功夫,凡是为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特长而设立发展性项目,除了兼顾实用性外,还需考虑提高与发展,如为适应中小学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就必然要求师范类本科生具有一定的音体美的技能,在这方面可利用高师得天独厚的办学资源,除面向全体学生在音乐(声乐、器乐)、舞蹈(舞蹈基本功、儿童舞蹈的编排)、美术中任选至少一项,由相关教师进行一定时间的辅导外,还可以根据学生在必备技能学习与训练阶段情况及其个人潜力、爱好,组建相关专业技能提高班,如:音乐类的“声乐提高班”、“电子琴提高班”,美术类的“国画提高班”、“油画提高班”、“版画提高班”等等,这样,就能既兼顾了技能训练的基本要求,又照顾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同时, 还能减轻学生的技能训练的不必要心理负担。

(四)注意体现学生技能训练的特色性与实效性兼顾特点

面向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使技能训练的开展符合学生各自素质与能力倾向的多样化需要,体现各高师院校的特色,创建高师院校专业技能品牌,形成其独特的文化氛围, 优化校园环境,提升师范类本科专业技能训练的水平与质量一定意义上取决于他“在校园内度过的光阴”,“参加活动的质量”和校园文化的风格力量[6];突出主体性,创造条件扩大学生对技能内容的选择权,培养学生对训练目标的认同感,提高学生自主训练的能力,积极培养学生技能训练的非智力因素,从培养学生的兴趣、态度、情感、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着手,提高其技能训练的水平;以实践为导向,统筹基础理论、技能理论与实训,使技能训练富有成效;追求开放的思路,保持师范类专业技能与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和中小学生的持续发展的交流沟通,因时而化,把中小学生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及时纳入技能的训练中,强化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指导。 重视师范类专业技能的课程设计,一是突破原中师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虽然其一直比较注重师范生教育专业技能的培养,师范性较为突出,但追求所谓浅、广、新,因而一直被批评为缺乏学术性。二是应突破高师院校中已有的培养中学教师各专业的技能课程体系,过分偏重学科专业知识,轻视教育教学知识,重视一般理论学习,轻视专业技能训练,就连最能体现师范特色的教育见习和实习,也因种种干扰而大打折扣,以致师范毕业生进人工作岗位后最初几年大多不能适应学校的教育、教学、班务工作和课外活动的开展。三是突破师范类专业的技能课程体系,在师范类专业课程门类与技能结构设置等方面,把握中小学教师专业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师范生教育学科专业技能和任教学科学术水平的有机融合和同步提升,努力找到师范类专业同中师、传统高师专业技能训练的最佳结合点;基于专业情境的教育性和专业物质情境、文化情境和人际情境的重要性,高师院校师范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中应给隐性课程一席之地,传统的高师教育往往给出较多的显性课程用以训练师范生的专业技能,与此同时也就减少了学术养成的时间,高师院校师范类本科专业应该充分利用隐性课程的非计划、非预期的教育影响,在隐性课程中采取诸如能力水平考试或专项评价方式激励学生自觉完成隐性课程的技能训练任务,检查隐性课程的学习效果并进行质量把关[7]62

三、高师院校学生教师技能训练的实施路径

(一)着力传授学生教师技能训练的理论

首先,因势利导,夯实专业基础,来到高师院校的学生,刚开始对学校充满了好奇,对高师院校师范类专业充满了热情,如果教师能因势利导,以身作则,不断巩固其专业思想,抓好课堂教学和实习指导工作,培养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兴趣,通过竞赛、互助、展示等帮助学生克服训练的倦怠情绪;重视技能理论学习,加强正面引导和有效引导。其次,结合实际,搞好综合训练。学以致用是提高技能训练实效的重要途径,组织学生训练,深入中小学实地见习、实习必不可少,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可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再提高。再次,及时跟进总结,提高技能水平,教师可结合学生专业技能掌握的实际情况,对见习中遇到的问题,要求学生进行分析研究,同时,教师根据自身积累的经验和好的方法,不失时机的进行点拔指导,使学生利用自己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找出解决的办法后要求学生写出心得体会,使学生不断积累经验,丰富头脑,提高技能水平。

(二)学生教师技能培养要坚持与时俱进

在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学前教育都在不断深化和推进改革的大背景下,特别是随着一系列教育现代化工程的实施,现代教育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传统的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的内容面临着新的挑战。关于信息技术、电化教学等等方面的教学技能已经客观地摆在了高师学生的面前,如果高师院校不正视这种现实,不对高师学生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的目标、体系、内容、方法、评价做出相应的与时俱进的改革和调整,则稂难保证学生从高师毕业后,能够在尽能短的时间内适应教学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在指导高师学生的教师专业技能训练过程中重点研究、确定、并实践与时俱进的高师学生的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的内容和要求。

(三)把学生的教师技能培养与第一课堂的教学改革结合

毫无疑问,高师院校的课堂教学是学生老师专业技能教学和训练的主渠道。高师学生的教师专业技能训练不仅要求相应学科的教师调整和增加与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相关的课堂教学的内容,更新课堂教学的理念,改革课堂教学和训练的方式方法,而且还把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和内容有意识地渗透课堂教学之中。同时还要求高量院校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造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的机会和条件。像让学生板演、走上讲台发表见解、让学生主持开展教学活动、加大学生实践活动的比例等等,都可以让学生以第一课堂教学作为平台,学习和掌握老师专业技能训练所必需的理论、方法、技巧,有效地开展教师技能训练。

(四)积极创设学生教师技能训练所需的条件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实习条件,教师根据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知程度和实践技术所应达到的水平进行认真评估,制定实习训练和指导计划及措施,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有效地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充分利用实习基地,面向社会服务,在服务中全面地、系统地、规范地锻炼,开阔视野,增长才干,赢得社会、家长的认可、支持和鼓励,使学生在培养专业技能上得到了巨大的动力。借助电化教学手段,强化技能训练。比如,利用微格教室给学生试讲,使学生看清了自己课堂教学的实况,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进行总结,为课堂教学积累经验。通过放映新课改课堂教学录像,学生边看边学,现场老师讲评,使得技能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鼓励学生搞科研,促进学生科研水平的提高。

(五)制定科学有效的学生教师技能考核标准

制定各专业技能训练应知应会的考核标准,根据高师院校师范类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技能训练的要求,组织专业课教师根据学校的现有条件和学生的实际,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各专业每学年学生技能训练应知应会的考核要求。同时,对每一个项目的技能训练所需的配套设备,由实习指导教师分别予以落实,并由该专业的任课教师负责考查、考评工作等,保证了学生技能训练工作的正常开展。专业技能考核合格的,可颁发相应的专业技能证书,充分调动了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积极性。

高师学生的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和高师专业改革一样也会不断出现新问题,不同的学校还会有各自不同的实际,要有效提高高师学生的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的水平,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必须要针对高师院校的具体情况,深入地研究和探讨,采取相应的对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修订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3.

[2]Hargreaves,Andy&Fullan,Michael.Introduction.InAndyHargreaves&MichaleFullan(Eds).Understanding TeacherDevelopment,Cassell&TeacherPress.

[3]张宝臣.高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目标浅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3( 1).

[4]刘捷.经验与启示:高师教育百年回眸[J]课程教材教法,2001( 10).

篇(3)

2、继续借助大力发展示范性普通高中教育的契机,想方设法加强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教学设备设施的建设,要按照省新的体育卫生与艺术器材配备标准配足器材,不能以“经费不足”为借口削减体卫艺专项经费的开支,以确保学校体卫艺教学的正常开展。

3、制定和完善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管理,确保学生的安全。

4、认真贯彻落实《茂名市中小学校大型文体活动安全管理制度》、《茂名市中小学校体育活动(体育课)安全工作预案》,增强体卫艺专业人员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安全意识,确保学生在学校中健康快乐成长。

二、切实抓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施行工作,积极开展我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建立完善监测数据库。继续做好我市中学生运动员注册工作,重点做好省、市传统项目学生运动员的注册工作,完善运动员档案的管理。

三、认真抓好各级体育、艺术竞赛,促进体育、艺术教育的发展。

1、举办茂名市中学第十七届、小学第十五届“协作杯”运动会;组织好茂名市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

2、认真组队参加省级传统项目学校及省中学生其他单项的比赛。

3、抓好各县(市、区)中小学生运动会或体艺节,坚持每年举办一次大型的中小学生运动会(体艺节)的做法,以竞赛促发展,以竞赛促提高。指导各县(市、区)、各学校开展好艺术展演活动,推荐优秀文艺节目参加省汇演。

4、充分发挥学校社团的作用,广泛开展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和充实学校艺术教育活动的内容。

四、认真抓好学校体卫艺的安全工作

1、继续加强学校学生食堂(课间餐)的卫生和公共卫生工作的管理,重点抓好食堂(课间餐)硬件建设,食品加工的操作流程必须要符合卫生要求,对不符合卫生要求的学生食堂要加大力度进行整改,适当时候组织一次全市性体卫艺安全工作专项检查。

2、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和《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加强学校卫生专业人员的培训工作,严防学生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3、制定学校食品安全管理责任追究制并认真贯彻执行。

五、认真落实健康教育课时,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工作,认真抓好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加强学校卫生从业人员和食品卫生从业人员预防、控制传染性疾病的知识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保健专业知识,确保师生身体健康。

六、积极加强学校体育卫生教育教学研究工作

1、抓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体育教师专业技术水平。

2、开展市级优秀课例评比,拟举行一次全市性的“新课标”体育教学课例观摩评比活动,努力提高体育教学水平。

3、做好年度体育卫生教育教学论文的收集、评选工作。

七、抓好几件常规工作

1、协助做好初中升高中体育考试工作。

2、做好每年一次的中小学生常规体检工作。

3、积极开展学生常见病的防治工作,主要抓好中小学爱滋病预防的宣传教育工作,拟举办一期全市性预防传染性疾病卫生专业人员培训班。

篇(4)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5-0023-02

受高校扩招及学风浮躁的大环境影响,我国高校有不少大学生的毕业论文存在粗制滥造的情况,高等师范院校历史专业也不例外。这实际上反映了一个问题,即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科研没有入门。木匠当学徒时连斧子都没有运用熟练,到出师时让他打一件像样的家具,这只能是勉为其难。可见,历史专业学生科研入门训练非常重要。本文谈谈此问题。

一、科研没有入门的表现及原因

在实践中,一些学生在科研过程中不知该写什么题目,不知该查哪些史料,对史料不知鉴别、考释、取舍,不会写开题报告,不会写学术史,不懂学术规范,有的学生甚至认为文科文章就是东抄抄西凑凑,等等,这些都是没有入门的表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观念上来说,学生由于受到高中阶段“填鸭式”教学及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地认为大学阶段的学习任务是拿学分、考试过关、拿毕业证。学生对平时的课程论文是临时抱佛脚敷衍了事,这是对这门课的不负责,也是对自己不负责。师范院校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阵地,作为师范院校的教师,观念上也需要与时俱进,不能把传授知识作为唯一使命。传授系统的、专业的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教是为了不教”应该成为师范院校教学的目标之一,不仅要“授人以鱼”,而且要“授人以渔”。在21世纪,知识更新速度更快,把东西都教给学生是不现实的,教会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分析问题、表述观点将更为重要。

其次是课堂教学的原因。现在国家对提高大学教学质量很重视,许多大学教学管理者也随之重视对大学教师课堂教学的管理,这是应该的。但也可能出现机械化的倾向。对历史学专业来说,许多教师查了很多资料、很会分析和创新,但学生主要是充当听众和记笔记的角色,没时间锻炼科研能力。学生卷面成绩的优秀,有时是记笔记和记忆力能力的优秀,不一定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

二、历史专业新生科研入门的重要性

大学生科研入门、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紧密相关,这是大的方面。若从毕业论文的质量这一小的角度看,也可见科研入门的重要性。如果大学生在前三年科研能入门,则在大四写毕业论文时就不那么吃力,写出的论文也能比较符合毕业论文的基本规范。

一些学生把大学的目标定得很功利,比如考研、考编等。实际上,即便是考研,具备科研能力的学生在研究生复试阶段无疑更能让专家认识到自己的科研潜质,在考取研究生后往往能比其他同学更快地确定研究内容、发表研究成果。并且,今年不少重点高校历史专业考研均实行自主命题,这种命题的优势是:相比传统的统一命题更能考查考生的研究潜力,尤其是分析、综合、创新等能力,具备较好科研素质的学生对于综合性、创新性强的题目的解答将更有优势。即使是考公务员,《申论》的成绩与考生处理资料、分析资料、观点提炼、文字表达等能力直接相关。具备一定写作能力、科研能力的学生无疑会在《申论》的考试中占有优势。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师院校毕业生都要承担培养中小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任。现在中小学历史课的教学,要求培养中小学生学会查阅基本史料、进行乡土资源调查、为中小学课堂教学补充教学资料、撰写札记和小论文等能力。对于中学历史教学,“历史教师为了弥补教学资料的不足,往往要自己去收集和补充一些历史资料”。[1]试想,若历史专业的师范生自己在大学期间没翻过、没见过一些基本史料,谈何教中小学生收集史料及进行史料鉴别工作。

三、帮助历史专业学生科研入门的途径

(一)为新生开设专题讲座

此专题讲座不应是高深的专业性学术讲座,应该主要用来帮助大学新生认识到大学阶段学习与中学阶段学习的异同,侧重对学习方法、科研入门的指导。我校近年陆续举办教授、博士论坛,侧重对学生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科研方法的指导,对大一新生的帮助很大。许多大一新生由此认识到大学阶段的学习与中学阶段的题海战有别,认识到大学学习方式与中学的差异,明确了科研入门对后续阶段的学习及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作用。

(二)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无论什么课改,若要真正成功,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必须向课堂要效益,否则就是加重学生负担。这首先需要在课程考核管理上与时俱进。现代教育理念及教育规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所以在考核的时候要注意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没有真正得到发挥,教师不能在每学期每节课都自己从头讲到尾。可以创新的方式为,在专业课学习中,可以有一两节课让学生读、评、写。在历史专业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结合所授课程,引导学生研读基本史料、经典学术论文,并予以讨论和评价。比如研读史学名著和史家学术论文“可以增强分析史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的健康成长”。[2]另外,在课堂上,还可以鼓励学生交流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新看法甚至是质疑,教师加以引导和讲解。

(三)强化课程论文的科研入门作用

许多学校课程论文往往是上完课之后再写,教师也只是录入一个成绩就结束,这样难以把学生课程论文写作的不足反馈给学生。而对于学生来说,重视必修课的考试,往往会轻视选修课课程论文的撰写。这使得课程论文写作的应有目的大打折扣。其实写好课程论文是写好毕业论文的基础,不能轻视。可以在一门课的期中阶段即组织学习写课程论文的提纲和初稿,教师对其评阅后再发回给学生修改,这样学生才知道自己的不足在何处。修改后在期末再交上来作为正式课程论文。此外,课程论文的题目不应限定在一两个题目,可以鼓励学生根据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思想火花作进一步探索。形式上也可灵活一些,鼓励从小题目做起,从小文章做起,从写札记开始。写得好的札记虽然只有几百字,但对写好历史专业论文很有帮助,“札记―论文―专著,这是一般的史学著述的写作程序”。[3]在做好前期课程论文工作的基础上,还要指导和督促历史学专业本科生写好本科毕业论文。毕竟,“加强历史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规范管理和有效监控,是提高历史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整体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历史学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4]

(四)倡导师生互动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为什么有些学生科研入门情况相对较好一些?这除了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平时勤写多练状况的差异外,还有就是多问多请教。学生对于平时学习、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思想碎片、疑问,要记下来,向对此问题有研究专长的教师请教,在教师的帮助下判断这些思想碎片、疑问的价值,若有价值则在教师的指导下作进一步探索。还要鼓励用教师科研带动学生科研入门。在历史专业,学生在参与教师研究课题的同时,表面上看是占用了一些时间,但实际上学生还是颇有收获的。比如在学生协助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得以对一些基本史料进行阅读、分析、整理,这对学生基本科研能力的形成大有帮助。而且有些史料是本校没有的史料,学生的参与无疑会扩大学生学习和研究的视野。此外,在师生互动方面,要借鉴已有的一些较好的做法,以提高历史学本科生的科研水平。比如读书会作为史学界的集体研究方法,目前主要应用于培养研究生。实际上将读书会制度应用在本科生培养领域,也非常必要且有效。[5]此外,还可以设立研究性课群,“研究性课群的设立要依托学科优势,突出专、精,课群内部要注意基础知识与专业拓展的结合、专业理论与研究需求的结合,有效实现学生的学、思、研、行的联动” 。[6]在读书会和研究性课群的实施中都要强调师生互动,以实现科研传帮带的作用。还可以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帮助学生科研入门,本科生导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著作,“除了研读中国的史学经典外,还要研读外国的;除了研读古代的,还要研读现代的”。[7]

[ 参 考 文 献 ]

[1] 张保华.中学历史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48.

[2] 朱煜.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14.

[3] 庞卓恒.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227.

[4] 王丽英.历史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规范管理与有效监控探析[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9(4).

篇(5)

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引导信息技术教师改变课堂教学方式,以学生学习需要为前提,做好教学设计,改变单纯的技术操作教学模式,把技术操作与学科知识整合起来,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造坚实的基础。深入学校听课,规范常规教学,指导引领教学,随机检查学生学习效果。4月,组织信息技信息技术教师到省教学学院和白山市教师研修院听课学习,培养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教学能力。

二、 举办远程建立网络空间技术培训

为加强我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工作,在3月20日举办了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远程建立网络空间技术培训班。培训的主要技术规范是:依托**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 ,注册个人空间、管理个人空间、在空间信息、建立并管理学校圈子(博客群组)、在**省教育论坛主题信息等网络技术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远程网络技术能力,为各校开展网络研修提供技术支持。

三、 以教育科研课题指导教师网络研修

基于**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结合我校确立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课题研究方案》,深入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网络研修促进教师研修能力提高”子课题研究。开展**省教育资源库试点——信息技术课教研(**市)工作,上传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案)500多课时。全面规划**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技术框架,组建**教育区域性教师网络研修模块,规划43个学校或教研圈子,架设**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论坛板块。注重网络研修的技术管理,组织9名信息技术教师申报**省教育信息网信息员,对**省教育社区网站进行全面的技术管理,在技术上保障我市各校深入开展网络研修工作,为课题结题做好材料收集与过程管理工作。

四、 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基地和学校网站建设

加强机房日常管理工作,保持室内及设备的清洁,注意防火,及时关闭电源。加强学校计算机系统维护和网络安全工作,并入职业高中20m因特网带宽接口,改变了我校计算机网络网速较慢的情况。保障学校机房及部室计算机网络正常使用,指导教研员和培训教师在解决使用计算机网络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为全市中小学教师提供良好的培训环境、教学研究网络环境和学校网络办公环境。

篇(6)

一、前言

近年来,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中小学体育课程也进行了改革。其性质已被定位为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新课标要求淡化竞技技术体系,把内容的可接受性提高到相关的高度,做到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开发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情趣,激发学习动机。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鞍山市岫岩县的农村中小学10所,对部分中小学进行问卷调查,从中了解中小学田径教学有关方面的情况。

农村中小学田径场地,器材现状调查

2.2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发放教师问卷80份,回收75份,回收率为93.4%。

文献资料法:围绕论文需要,查阅各体院学报,并通过网络查询和检索中国期刊网各种资料,对田径方面的信息进行汇总。

三、 结果与分析

3.1从表1的统计结果来看,最多的篮球10个学校平均每个学校有4.5个,还不到一半,最少的是400米场地平均每个不到0.2个,总的来说,中小学的体育基础设施还很匮乏,还不完善。

3.2田径教学现状的存在问题

(1)中小学田径教学的内容设计不合理。由于中小学生的身素质局限性和教学时数有限,学生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某个项目来达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基本活动技能和增强体质的目的,基本上是行不通的。

(2)中小学田径教学的手段过于单一。体育课的教学手段无非是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练习,这种方式忽视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基本起不到锻炼的效果。在传统的田径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对教法的研究而基本不考虑对学生学法的研究,无法达到“教”、“学”结合的目的。

(3)中小学田径教师的平均素质过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现在中小学的体育教师平均年龄较大、素质低、教学能力呈下降趋势,严重影响了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改革。

3.3田径教学改革的研究

(1)中小学田径教学内容的改革。

田径教学内容应注重学生的需要和发展,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田径教学内容应处理好统一性和灵活性的问题,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丰富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要与学生的学校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考虑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兴趣,真正做到教学内容生活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不同需求,选择个人喜爱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充分挖掘运动潜能,从而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

(2)中小学田径教学手段的改革。

田径教学应注重改进教学方法,正确地运用身体锻炼法,改革体育教具,将现代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引入体育课堂,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优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教学的方法与策略,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中小学田径教师素质的改革。

田径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运用讲解、示范,善于领悟中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深入浅出地开展教学。上级部门和学校应不断更新观念,加强教师职业进修与培训,定期考核检查,经常总结教学经验,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更多一专多能、高素质的教师。

四、结论与建议

4.1加强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教师是教学核心和教改的关键,是新课标的制定者与实行者,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决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应采取积极措施,有计划的对其进行培训,提高制定自修计划,在丰富体育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4.2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打破田径教学内容竞技化的束缚。

根据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新思想,学校体育应把一些非竞技性田径内容纳入教学内容中,改变田径教学内容狭窄化的现状。例如跑步垫步等非滑步形式助跑推铅球、原地跳起投实心球、后抛实心球等,这些动作不但简单易学,还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投掷速度和力量,也同样能够发展学生的基本投掷能力,可以作为田径教学的基本内容。

4.3建立田径健身教学体系,是田径课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田径教学内容包括走、跑、挑、投等各种身体练习,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田径运动不仅是一项竞技运动,还是一种健身手段。使学生掌握田径锻炼的主要手段,培养自觉参加田径运动的良好习惯,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不断提高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兴趣,将田径运动竞技项目转变为广大群众接受和喜爱的健身运动项目,是当前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之一。

参考文献

[1]郑贺.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新体系及实施策略研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

[2]杨勇.新课程理念需要体育教学新观念[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10

[3]张光林,刘莉,郑云玲.《新课程》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世纪桥.2007.9

[4]卢刚.田径课程教学及“结构一定向”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2

篇(7)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1.1 目的

本课题坚持育人为本,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以期实现以下目的:

(1)通过调研,了解目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并分析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方面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2)弄清楚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存在的不足和误区,探寻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以构建能有效运转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3)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进入课堂,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革,尤其要改革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教学模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应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亲自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获得心理体验来改变自己的观念,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1.2 意义

构建中小学心理健康有效模式是适应时代挑战的需要,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广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要充分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构建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教学模式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模式,以提高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1.3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20世纪80年代,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开始起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得到关注。目前,我国很多学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作了深入的研究,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探索了许多操作模式。如心理——德育模式、情感教育模式、诱导式教学模式等,这些模式有的是在德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是从心理发展方式上建构,有的是从心理品质切入,心理健康教育从无到有,成绩斐然。

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亟待完善,表现如下:政策与实施脱节,落实不到位,有些学校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和评估,敷衍了事;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不够,为数不少的人是滥竽充数的;课程体系不完善,很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名无实;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一方面是心理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同时又有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这些问题都需要解决。

2 方法

2.1 对象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

2.2 研究工具

2.2.1 中学生适用的问卷

我们采用王极盛教授改编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1)强迫、(2)偏执、(3)敌对、(4)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5)抑郁、(6)焦虑、(7)学习压力、(8)适应不良、(9)情绪不平衡、(10)心理不平衡等10个因子。在此量表中,确定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标准为:2~2.99分表示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3~3.99分表示存在中度心理健康问题;4~4.99分表示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5分表示心理健康问题严重。

2.2.2 小学生适用的问卷

我们采用被大多数学者使用的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问卷,在此基础上稍做修改,共有21道题。从四个方面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即学习生活、行为习惯、人际交往和性格。

2.3 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搜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相关的理论和实践动态,把握好课题的研究方向,理清思路,对调研报告和论文即研究成果有一个基本的构思和设想,编写调研提纲、选定合适的调查问卷。(2)实施阶段。联系海南中学、府城中学、城西中学和万宁二小等学校,安排好调研时间;开展调研活动。调研对象主要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德育教师、班主任和部分学生。(3)深化阶段。整理调研材料。将调研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数据整理、归纳分析,发现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需要可再次调研;中期评估(研究报告、成果展示等);汇总、分析材料,完成论文并发表。(4)总结阶段。课题组关于结题的意见;课题组结题报告、申请结项,验收;资料归档、成果申报。当然,在整个过程中,按照教培院和学校要求,建设好网络平台,撰写好博客。

2.4 具体方法

(1)文献分析法。搜集、阅读并分析有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著、教材、论文等,组织课题组教师加强理论学习,尤其对本课题研究有理论支撑和有重要指导作用的文献资料,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学校心理辅导实用教程》等文献。(2)问卷调查与访谈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进行深入细致地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及未来心理健康教育的走向,发现问题与不足,确保研究立足于实践、更有针对性。(3)行动研究法。以班级为研究范围,观察心育活动中学生的表现,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普遍性问题,对工作的实效性进行分析并加以研究。在实践中不断地充实和完善模式的要素和结构,积累模式操作的实践经验。(4)经验交流法。与工作在一线的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咨询师和学管人员等多沟通交流,拓宽视野,启发思路。

3 结果

2012年5月、6月期间,我们课题组成员分别到海南中学、城西中学等单位进行调研。对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同分管领导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教师做了访谈,将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整理如下:

3.1 访谈的内容

3.1.1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所访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比较重视,均有主管校领导负责,一般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德育工作归在一起进行管理。在设立心理咨询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科学研究等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有经费投入但明显不足,硬件设施有待完善。

3.1.2 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

所访学校一致认为班主任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队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并定期对班主任进行培训。每班配有一名心理委员,有的学校对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证有要求,有的无要求。

3.1.3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形式

具体形式主要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如海南中学设有心理教研组,五个专职教师,都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专门负责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且有课程教学计划,每两周上一节课;挂靠德育网站进行网络宣传、黑板报(每月换一版)、主题班会、并且根据需要不定期开展心理讲座和团体心理辅导;学校设有心理咨询室,每天有人值班。

校方普遍认为建设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最重要,学校离不开家庭的配合,社会的支持。

3.1.4 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分为以下几种:学习问题,表现为考试焦虑、考试舞弊、厌学逃学,初三、高一至高三都有考试压力问题;人际关系紧张,包括同伴和师生关系紧张;青春期问题,如早恋现象,早恋造成成绩下降;适应问题,高一初一有入学适应问题;情绪问题,包括情绪不稳、心理承受力低,记忆力衰退等,个别同学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严重的甚至出现自伤或伤人等现象。

3.2 问卷的结果

我们课题组发放问卷870份,收回有效问卷780份。问卷的数据结果如表1:

3.2.1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分析

从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图(如图1)可以看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有三个显著特点:(1)心理健康水平基本良好,轻度及无症状占较大比例。(2)学习压力、强迫症状、焦虑、情绪不平衡症状比较突出。(3)每一症状程度由轻到严重呈坡度减少。

3.2.2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分析

通过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小学生四个方面的心理状况分别为:(1)在学习方面,多数孩子上学读书没有明确的目的,在作业方面能够认真完成;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不够;看重考试成绩;在学习方式上,多数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方式;希望能得到老师或家长的肯定和鼓励;13%的学生没能很好地适应学校环境,1%的学生厌烦学校。(2)在行为习惯方面,大多数学生能够自觉遵守纪律,集体荣誉感强,但也存在父母过于溺爱,孩子行为受限,心智发展受到影响。(3)在性格方面:表明现在的小学生情感意志薄弱,低年级的同学对父母依赖强;感情上过于理性,缺乏同情心;独立判断的能力较差;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弱,好胜心强,处理问题感情用事。

多在人际关系方面,数学生不能够与人很好地沟通,个人较封闭,认为学习成绩是最重要的,表明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习,不太重视孩子做人的教育。

4 讨论

4.1 存在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薄。目前,大多数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并没有真正理解,大多数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心理老师或班主任的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气氛不浓。实际工作中,专业心理教师较少,基本上由德育老师代替,通过班主任工作和学校德育活动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2)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不足。就我们调研的结果表明,大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或经费少,缺少必要的配套场所和硬件设施、音像资料及测评软件等。也没有经费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及向家长、学生发放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材料,无力开设免费心理咨询热线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3)师资力量薄弱。目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而且身兼数职,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对专业知识一知半解,理论功底薄,实践经验少,指导实践不力。因此,很难胜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4)心理健康问题被忽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引起社会、学校和家长的重视。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问题,对心理健康问题不以为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有的认为,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暂时的过渡性问题,过了这个“坎”,孩子们会自动纠正过来。部分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而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都是心理健康的。这样就严重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5)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实效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重在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和提高心理素质,课堂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然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情况却问题多多。如有的学校没有将心理教育课程正式纳入教学管理体系,或是课程开设处于无序状况,或者课程内容的选择随意性大,课程教育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6)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充分利用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很多学校偏重于学校“单枪匹马”地开展教育,未争取家庭与社区的配合,其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4.2 对策

(1)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这项教育工作。

(2)完善硬件设施。心理健康教育经费应纳入预算,单独列支。增列的经费主要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日常管理、教研、师资培训以及业务或课题研究等。根据需要,设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在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辟出或建设专门地方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场所,确保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每个学校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引进一定比例的专业人才,配备数量适当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这些教师应当有专业水平,能够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另外,要积极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培训和班主任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并将其列入年度计划。在校本培训中,加强全体老师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逐步做到心理健康教育人人在行、个个关心的工作状态,最终形成以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

(4)上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课程是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课堂是教育活动的主要阵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从班主任工作、政教工作中分离出来,独立设置课程,建构既能有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又便于教师操作,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

(5)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各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教育教学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要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教学中,各科教师应深入挖掘,对中小学生实施自觉、有意识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多给学生爱和尊重,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增长知识和发展健康的心理。

(6)社会、学校和家庭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新兴的、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为中小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调研情况表明,面对中小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仅仅依靠学校的教育教学、心理咨询和辅导效果不尽如人意。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仅靠学校“单打独斗”,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关注,齐心协力,形成合力,多方给力,创设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良好氛围。

5 结论

篇(8)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得到优化,专业化师资与学生的配比大幅提高。2006年到2009年,建邺区市级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从不到20人发展到近300人,师生比达到1:100;市级学校心理咨询员从两三人增加到近20人,师生比也达到了1:1000左右。2008年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考试中,建邺区培训通过97名教师,占全市通过人数的三分之一强。

第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得到加强,心理咨询室与心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相辅相成。在南京市学校“合格心理咨询室”的评估验收中,建邺区所有中小学均已通过“合格室”评估验收。在创建南京市“学校示范心理咨询室”的过程中,建邺区涌现出一批责任心强,具备专业素质和技能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业教师。目前建邺区的“学校示范心理咨询室”已占南京市总数的15%。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明显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显著。随着建邺区心育教师专业化培训工作全方位、立体化的开展,心育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大幅度提升,而这一工作成效的直接受益者就是学生。长期以来,建邺区学生心态阳光健康,学风、校风良好。连续十多年,在校学生犯罪率为零,未曾出现一例因心理问题导致的学生安全事故。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取得的成绩只是阶段性的,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许多困难、问题和薄弱环节。

第一,专兼结合,以兼职为主,专任师资少。全区中小学普遍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紧缺是突出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师范院校中小学心理专业毕业生少;另一方面学校也没有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岗位设置。两方面原因使得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不少是半路出家,多由德育工作者兼任。心育教师由德育工作者兼任并缺乏专业性的状态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严肃性、科学性在一段时期内被忽视。

第二,师资队伍专业素养欠缺,角色定位模糊。以前,建邺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怎样开展,与德育工作如何区别,心育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和技能等问题没有明确的概念。加上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缺少认识,心育教师的工作难以得到关注和认可。心育教师同时兼任几项工作,既非文化课教师又被后勤工作类别排除在外,这样的尴尬处境直接导致了心育教师的角色定位模糊。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修培训机会少,缺乏专业引领。各级教科研部门没有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规范化的课程和教科研管理,心育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一直没有落到实处。部分心育教师的工作成了“盲人摸象”,学校心育工作重形式而轻内容的现象严重。主要是因为没有一个组织机构对心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进行引领和资源整合。

为了克服发展中遇到的困难,解决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进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开展,优化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引领心育教师专业成长,自2005年起,建邺区对心育教师培训工作进行了多次调研和研讨,针对本区实际情况,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1.建立健全心育教师培训制度

心育教师培训的制度化和常规化是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有效保障,相应机制的建立健全和高效运行是有效开展培训工作的基础。

一是制度保障扎实有力。区教育局每年根据学校心育工作开展的情况制定全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意见。要求每一所学校制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并纳入到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当中。学校要确定一名校长分管学校心育工作,开展心育课程开发和教研活动并纳入教学常规管理体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是机制健全。2005年成立“建邺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中心设在教师进修学校,分管局长担任主任,遴选具有南京市学校心理咨询员资格并在“陶老师”工作站兼职咨询的教师作为组员。中心组的行政执行力和专业能力在心育师资队伍建设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是培训及时到位。建邺区的心育教师培训由教育局全面管理,教师进修学校负责业务培训。在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指导下,以培养“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南京市学校心理咨询员”为主体,形成了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结合,理论知识培训和操作技能培训结合,任职资格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结合,专家引领和自主成长结合的培训模式。

四是培训经费有保障。教育局提供全额经费保障,自2006年起,教育局每年为心育教师培训划出专项经费。除了培训讲课费、实践活动费之外,还负责参训教师的教材费、报名考试费、午餐费等。三年来,建邺区仅心理健康培训的投入就达到10多万元。有了经费保障,进修学校在选聘培训专家上有了更大余地,培训质量也有了充分保证。

2.以心育课程开发促进教师自我专业化提升

心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将有力地推动教师专业化素质的提升,两者之间形成的互动关系是实现教师自我发展的着力点。

一是学科中心组引领课程开发。鉴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快速发展,心育教师素养和实务水平的不断提升,建邺区成立了“建邺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中心组”。以中心组为依托开展了区域性、常规化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活动,计入继续教育学时,其主要内容就是整合、开发全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前,各学校都拥有了本校心育教材,区级心育课程也在建设之中。

二是致力于课程开发实施与教师专业成长互动。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活动和心育课程的开发过程本身就是自我提高的过程,对其专业素养和能力快速提升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建邺区双闸中学的“中考学生心理调适课程”,沙洲中学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习心理调控课程”等,都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个体、学校整体以及心育教师的发展。

3.强化市级心理咨询室创建对师资专业化发展的指引作用

南京市教育局一直对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给予充分关注,陆续开展了“南京市中小学合格心理咨询室”、“南京市中小学示范心理咨询室”验收评估工作,“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基地”的建设工作也在推进当中。

以此为契机,建邺区制定了“建邺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职责”,规范心理辅导工作,提高学校对心育工作的质量要求,以此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的逐步完善,不断提升教师在规范化的心育工作和心理咨询室工作中的专业技能。

同时,将硬件环境建设、校园心理健康教育软环境建设和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心理咨询室创建既有非常严格的标准,也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对心理咨询室从业人员专业水准、技术能力的要求也很明晰,这为我们开展心育教师培训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培训工作也更具规范性和针对性。

4.资格培训与全员通识培训相结合,整体提升心育教师专业化水平

建邺区坚持一手抓专业培训(资格培训),一手抓心育知识全员普及(通识培训)。教育局主要抓专业培训,学校培训更侧重通识培训,加上市教育局举办的南京市学校心理咨询员培训,形成了市、区、校三级培训模式。各级培训工作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为促进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的提高,实现全员关注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夯实了基础。

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教师培训的同时,全体教师也应该把心理健康意识、知识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全体教师的通识培训主要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心育教师进行,辅之以专家讲座和引领,学校可以有效掌控培训成本、培训效率和培训效果。

与高校密切协作,借助其学术平台,引进专业的理念,促进心育教师进一步优化素质、提升能力。由专业学术机构和学术团体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研讨与交流会,交流经验,开阔视野。南京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就是建邺区长期合作的单位之一,该所在建邺区虹苑中学等学校设立了研究和实训基地,有力地促进了心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5.优化评价激励机制,促进心育队伍自主发展

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是促进心育教师自主发展的助推剂,是满足心育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是高水平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更是推动全区心育教师专业化、可持续成长的动力源泉。

一是搭建全区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成长阶梯。2008年建邺区出台了“星级班主任”评选机制,遵循班主任成长规律,将班主任分为一星级至五星级,各星级班主任享受不同待遇。并把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纳入星级班主任评选认定体系,参评三、四、五星级班主任必须参加市级及以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并取得《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证》。

二是搭建心育教师展示的舞台。建邺区坚持进行“建邺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课”和“建邺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活动方案”评选,把心育实务和心育教学科研有效结合。鼓励学校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的课题研究,申报或积极参与各级心理健康教育课题。每年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时单独列出心理健康教育系列,鼓励教师积极撰写、发表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论文。

篇(9)

二、3371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和创造性人格的发展状况

在开展实验研究之前,为了深入地了解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创新素质的核心变量——创造性人格的发展状况,我们组织了陕西省的13所中小学,于2011年2~3月,对一至八年级的3371名学生实施了问卷调查。我们自行编制了《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卷》,包括主观感受和时间投入两个维度;并使用美国《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量表》作为创新素质的测评工具,该工具从冒险性、好奇心、想象力和挑战性4个方面测查创造性人格状况。

在所调查的学生中,包括初中生767名,小学生2604名。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从一年级到八年级,学生们的课业负担连年加重(见图1),而创造性人格发展水平却逐年下降(见图2)。这表明,随着儿童青少年课业负担的逐年加重。与创新人才核心素质最密切相关的冒险精神、对知识和探索的好奇心、想象力水平和敢于应对挑战的态度却逐年降低。简而言之。学生们越学习越不爱学习、越学习越没有创新精神。具体而言,课业负担方面,在五年级之前,男生的课业负担一直高于女生,而五年级之后则互有消长,不相上下,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在八年级都达到课业负担的最高值;创造性人格方面,一年级时,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到二年级时。男生的创造性人格水平迅速下降,与女生相近。到六年级时,男生的创造性人格水平降到最低,初中之后虽有反弹,但再也达不到小学一年级时的水平,女生创造性人格的最低值出现在八年级,而男生则出现在六年级。我们只调查到八年级的学生为止,如果随着年级的增高进一步扩大样本,相信结果将不容乐观。

上述结果就是我们最明显的“学情”,不仅是我们研究的出发点,也应该是任何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和政策制定的出发点。

三、实验效果分析

在过去的两个学期里,从中小学的“学情”、“校情”和科学规律出发,我们实施了一系列的教育实验改革。在有的实验学校,实施的是全面铺开的改革方式,而在有的实验学校,则实施了局部的改革。以下我们将以西安小学为例,综合分析本次教育实验的阶段性效果。

1.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我们在西安小学每个班级随机选取15名左右的学生作为追踪样本,分别于2011年3月和10月实施了问卷调查。共有438人被招募到调查之中。以下是调查结果。

(1)课业负担的变化

经过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学生的课业负担明显减轻。

图3呈现了四年级学生在课业负担的两个维度,即主观感受和时间投入上的变化趋势。从3月份教育实验开始阶段到10月份,四年级学生主观感受到的课业负担和整体上投入学习的时间都有所降低。这一结果说明了教育实验的效果,让学生主观上觉得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压力和负担降低,而客观上投入学习的时间也有所降低。

图4则呈现了学习负担变化的另一种方式,即三年级学生在课业负担的整体上是下降的。但主要是在主观感受上,而在投入到学习中的时间上却有小幅的增加。这也说明了教育实验的效果和教育教学改革应该坚持的方向。也就是说,减负并不只是意味着学生学习时间和学习量的减少,而是增加课堂教学、课后作业和学生评价的创造性设计,增加学习过程的趣味性,让学生觉得学习活动本身是乐趣无穷的。这样即便是增加了学习的量,学生也并不觉得枯燥和厌烦,反倒是能够在求知中获得快乐,越学越喜欢学。

此外,学生课业负担的减轻还表现在学生对以下问卷调查项目的回答上。

①在“我觉得上课很烦”这个项目上,回答“从不这样”的学生人数从39%增加到46.5%,回答“总是这样”的人数从2.5%下降到1.4%。

②在“我觉得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这个项目上,回答“经常这样”和“总是这样”的学生人数从47.9%增加到56.2%。

这说明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已经有了大幅度的上升。“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引入功不可没。课堂教学是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和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阵地,在这方面。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更加关注学生思维状态、参与状态、情绪状态、注意状态、交往状态和生成状态。

③在“我喜欢完成各科教师所布置的作业”这个项目上,回答“经常这样”和“总是这样”的学生人数从42.7%增加到45.3%。

④在“周一到周五,平均每天我做各科教师所布置作业的时间”这个项目上,回答“1小时以下”的学生人数从24.9%增加到30.4%。

这说明课题组所推进的作业布置工作已经初见成效,教师通过认真设计作业,创新作业形式,实现作业分层和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完成作业,且不会占用太多的课外时间。这样自然就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⑤在“周一到周五,放学后我的业余活动时间”这个项目上,回答“3小时以上”的学生人数从8.7%增加到14.3%。

⑥在“在节假日里。我每天的业余活动时间”这个项目上。回答有1-5小时及以上长度活动时间的学生人数从63.6%增加到76%。

这说明,随着减负与创新素质培养教育实验的实施,无论是学生平时的业余活动时间,还是节假日学生的业余活动时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这些时间可以用于儿童青少年锻炼身体、参与娱乐体育活动和自由探索等。

(2)创新素质的变化

如果学生喜欢学习、喜欢探索、敢于冒险和迎接挑战,他们就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发散思维这样的创新素质。他们就能随着知识的积累而获得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思维的持续发展。同时,当他们在参加业余活动时,也不会把放松的时间当成对“辛苦学习”的一种逃离和回避,而是当成另一种形式的对世界的体验和探索。当成对书本知识的一种重新审视和检验。图5、图6是基于2011年10月的调查绘制的。反映了减负与创新素质培养教育实验对儿童创新素质的影响效果。

图5表明经过一个学期的教育实验,被调查的一至六年级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的发展趋势。从图中趋势线的变化可以看出。儿童创造性人格发展的整体趋势是上升的。六年级达到创造性人格的最高值。具体而言,一年级到二年级,儿童的创造性人格有个下降的过程,之后三至五年级相对变化不大。六年级发展到小学阶段的最大值。这一趋势从根本

上改变了前述大规模调查的儿童创造性人格随着年级增高而逐年下降的发展过程。充分说明了本教育实验的阶段性效果。然而,新的儿童创造性人格发展在小学阶段呈近似W型的趋势,也说明了减负与儿童创新素质培养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值得进一步在细节上探索不同年级儿童课业负担与创新素质培养的实施方案,以取得更加理想的实验效果。

图6表明实施教育实验之后,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儿童想象力的发展趋势。由图可知。想象力在小学阶段整体的发展趋势是上升的,也就是说,学生越学习其想象力越丰富,这对于其创新素质的发展而言,是特别重要的人格基础。其中。想象力上升幅度最大的阶段是在二年级到三年级阶段,之后到四年级下降,然后又逐年上升。有哪些因素会造成儿童不同年级的想象力及其他创新素质指数的下降,是一个值得持续关注的问题。

2.对教师和学校发展的影响

在教育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坚持“观念转变是基础”、“教师培训是关键”和“制度建设是保证”的原则。通过一系列系统设计的实验方案促进了教师和学校的长足发展。首先,通过一系列的校领导座谈会、学校中层领导座谈会、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和家长座谈会,使他们在减负与创新素质培养方面建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深刻理解学生课业负担的来源及其危害、培养儿童创新素质的必要性及实施途径等,使得各个群体都成为减负与创新素质培养工作的合力源泉。进而,构建了以减负的监测、举报、公告和问责制度为核心的减负与创新素质培养制度体系,将学校管理科学化,将创新的探索常态化。同时,我们认识到,要实现教育实验预期的效果,有针对性、系统设计的教师培训至关重要。因此,我们特别重视和加强有关教师发展的交流、培训和指导工作。具体做法:第一,开展教学理论培训,主要包括减负的理论依据、实施途径;课堂教学规律;学生学习规律;教师专业能力:学生能力发展与培养途径;学科教学;发展性评价;学思维活动课程等。第二,实施教学能力实训。主要包括对教学设计能力、课堂互动能力、课堂提问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的实训。第三,组织教学经验交流。在教师自学、实践和反思的基础上,每个学科组集体讨论教学设计、作业布置、评价方式和教学改革,学校定期组织全校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并举行了基于本课题的“中小学生减负与创新素质培养”和“教育管理创新”专场报告会。第四,教学行为现场指导。课题组成员经常到实验学校进行现场指导,召开分学科的教学研讨会、及时总结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第五,引导教师生涯规划。我们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规律出发,引导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规划,明确各自的责任与努力方向。第六,开展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心理支持活动。我们组织了“改革中的心态管理”和“幸福教师的心理资本”等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中针对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心理支持活动。第七,引领教师参加教科研。我们引导教师参加教育科学研究、注重过程性指导和方向引领,并组织专门的优秀论文颁奖典礼,编制专门的论文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上述工作都促进了教师和所在学校的跨越式发展。从而服务于减负与创新素质培养的工作目标。

篇(10)

一、教师心理惩罚的含义及表现

自1985年Olweus在挪威第一次对教师心理惩罚进行实证研究以来,这一现象一直受到中外学者的关注。[1]但由于各国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心理惩罚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也有学者称其为心理虐待或精神虐待。Schaefer(1997)认为心理惩罚行为包括贬低、负性预言、替死羊、羞辱等。[2]Casarjian(2000)将心理惩罚操作性定义为:教师对学生性格或能力进行口头攻击或忽视行为。[3]我国学者族(1997)最早对心理惩罚的本质、特征及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心理惩罚是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提出超过受教育者心理承受度的强制要求,学生被动、消极执行,从而导致学生心理障碍或学习障碍的教育活动。[4]

以往研究对教师心理惩罚并没有进行严格的分类,笔者认为其表现主要有以下方面。

1.暴力的语言

暴力的语言主要指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顾学生人格和自尊,随意辱骂、讽刺和嘲笑学生,刻意贬低学生的人格、智力、学习能力,用威胁、恐吓的方法压制学生等行为。邓云龙(2009)对395名中小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28.9%的学生反映经常被教师讽刺、挖苦,20.0%的学生表示曾被老师预言长大后不会有出息。[5]

2.轻视、忽视与畸形重视

毛景焕(2000)在其研究中指出,差生和不听话学生往往承受着教师的轻视。长此以往,学生可能会对学习失去兴趣、自暴自弃,甚至形成严重的自卑心理。[6]魏传学(2005)的研究表明,忽视也是一种伤害。[7]中等发展儿童得到教师关注的机会最少,这种漠视不仅会扼杀儿童的好奇心与热情,更会使儿童的发展失去方向。[8]

畸形重视也是一种变相心理惩罚。研究表明,优秀儿童比普通儿童有更严重的心理焦虑,其心理激活水平比普通儿童高很多,过高的心理激活水平会降低儿童的学习效率,并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可能助长儿童偏执行为的发展和忧郁等心理障碍的发生(王芳,2000)。[8]

3.孤立与排斥

在教育过程中,有些教师为了教育个别犯错的学生,会要求班级其他学生不与之交往,进行排斥与孤立,以期达到教育目的。事实上,隔离并不适用所有学生,尤其对于性格内向以及具有人际交往退缩倾向的个体,排斥与孤立会使其性格朝着负面方向发展。[9]

4.侵犯学生的基本权益

李艳(2008)在研究中列举了教师侵犯学生基本权益的主要表现有:对学生隐私权的侵害,如未经学生本人同意,私拆信件、偷看日记,以及张榜公布、评比学生成绩;对学生受教育权的侵害,如随意禁止学生上课,将其赶出教室等。[10]邓云龙(2009)的研究显示,在被调查的395名中小学生中,由于上课表现不好被教师赶出教室的学生有10.6%。[5]

二、教师心理惩罚的危害

与传统体罚相比,教师心理惩罚对学生的身心影响更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因此容易被人们忽视。通过梳理发现,以往研究对教师心理惩罚危害的阐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学生的性格发展与学业成绩

我国学者向秀英(2009)的研究发现,学生自尊总分与心理惩罚的剥夺维度存在显著负相关(

陈晶琦(2005)的研究显示,儿童期有严重躯体情感虐待经历的大学生,其强迫症状、抑郁、偏执等症状因子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学生[12]。Flander(1965)在研究中发现,教师的控制行为会降低学生的知识提取能力。

2.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效能感的养成有着特殊作用。杜红梅等(2008)的研究显示,高自我效能感与心理惩罚的轻视和忽视呈显著负相关(r=-0.165,-0.207),畸形重视与高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r=0.157),低自我效能感与轻视和忽视呈显著正相关(r=0.174)[13]。教师客观积极的评价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能,帮助学生自信的健康成长;经常遭到贬低、讽刺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低能力知觉,这种知觉很容易泛化到其他情景中,从而形成习得性无助。

3.破坏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也是一种教学目的,它直接影响学生人生观和人格的发展。Olweus(1996)的研究发现,教师的心理惩罚和学生对教师的攻击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相关[11]。教师的攻击行为会导致一种严重的“社会学习”作用,学生可能将这些行为当作解决冲突和社会问题的合理形式[14]。

4.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吴爱惠(2005)在其研究中把有问题行为的127名中小学教师与全体中小学教师被试及成人全国常模进行比较,发现有问题行为教师的各项因子分值均显著偏高,表明有问题行为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平均水平[15]。

三、教师心理惩罚的原因分析

教师的心理惩罚是对学生严重的隐性伤害,背后折射出我国学校教育中诸多问题。以往研究对教师心理惩罚原因的分析中,既有对教师自身因素的阐述,又有对外部因素的分析。

1.教师自身因素

通过梳理以往研究发现,影响教师心理惩罚行为的自身因素主要包括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观念、心理素质以及教育教学能力水平等方面。

冯江平(2004)认为,有问题行为的教师其道德层面往往存在一定问题,不合理的教育观是重要的影响因素[16]。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对近千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调查发现,有23.3%的教师职业倦怠水平较高,发生倦怠的教师其不良情绪容易演变为攻击他人、讽刺同事、挖苦学生等现象[17]。教育理论知识的匮乏和教育教学技巧的不足也是致使教师发生心理惩罚行为的重要因素。

2.职业因素的影响

冯江平(2004)在其研究中指出,与其他职业相比教师属于比较孤立和封闭的群体,与社会的联系与交流较少。教师的合群需要和获得支持的需要经常得不到满足。长期处于不良人际关系中的教师会出现出自卑、妒忌等心理,甚至自暴自弃,形成人格障碍。

近年来,教育日益受到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教师也承受着众多角色期待,极易造成冲突感,加上应试教育及传统评价标准的挤压,这些因素已成为威胁教师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3.社会与学校管理方面

李艳(2008)在其研究中指出,当前升学率的高低依然是衡量学校质量的标准,而学校会制定出一系列措施把这一压力转嫁到教师身上。承受重压的教师往往会失去耐性,容易对学生进行讽刺、辱骂甚至实施体罚或变相体罚。

4.学生个体方面

Rob Stephenson等人(2006)研究发现,教师心理惩罚与学生性别、年龄以及家庭状况有关,惩罚的检出率和程度显示为男生高于女生,年龄大的高于年龄小的,农村高于城市,父母关系不好的高于父母关系良好的,家庭经济状况差的高于经济状况良好的,守纪情况不好的高于守纪良好的[18]。Benbenishty(2002)等人发现初中生比高中生报告了更多的教师惩罚。原因可能在于年龄小的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自制力差而易遭到惩罚,年长学生由于增长一些保护能力且敢于和教师斗争而免受一些虐待[19]。

四、教师心理惩罚的干预措施

教师心理惩罚的已有研究中,有关干预措施的研究明显较为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教师方面

李向辉(2010)在其研究中指出,教师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的提升是避免师源性伤害的主要路径。马福兴(2008)认为,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20]。教师要真正树立尊重、信任学生的观念,在尊重与保护的前提下寻求一种更为和谐的教育方式。

2.学校方面

研究显示,在更多压力和较少资源的环境下,教师心理惩罚更可能成为一个普遍的状况。教师支持系统是个体应对压力的重要外部资源,研究发现,来自同事的信息支持及情绪性社会支持能降低压力和人格解体水平,提高个人成就感和工作表现[21]。优化学校的资源配置,给教师更多环境与政策支持,有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使其更具责任感与归属感。

3.社会方面

马福兴(2008)在其研究中提出,为了更好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应该进一步完善有关教育惩罚的相关法律,规范教师的惩戒权,并对心理惩罚做出明确的操作性定义[20]。袁玉英(2010)提出应当进一步改革现行教育评价制度,实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22]。

五、教师心理惩罚的研究展望

以往研究大多是对教师心理惩罚的表现、原因以及危害等进行的理论阐述,尤其国内相关实证研究比较薄弱;已有实证研究中更为关注心理惩罚的检出率等现状问题,缺乏对预防及干预措施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未来研究不能仅停留在现状等方面,还应进一步加强对其预防和干预措施的分析;同时,政府应出台相关法律政策,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

参考文献

[1] Olweus,D.Norway.In P.K.Smith,Y.Morita,J.Junger-Tas,D.Olweus,R.Catalano,& P.Slee(Eds.),The nature of school bullying:A cross- national perspective.London:Routledge,1999.

[2] Anna Piekarska.School stress,Teachers' abusive behaviors,and children's coping strategies.Child Abuse&Neglect,2000(24).

[3] Casarjian,B.E.Teacher 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t and students' school-related functioning.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Section A: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2000(12).

[4] 族.心理惩罚教育――一种隐性的学校教育病理现象.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1).

[5] 邓云龙、向秀英.中小学课堂心理虐待质性研究初步报告.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3).

[6] 毛景焕.教学中的心理虐待现象透视.山东教育,2000(35).

[7] 魏传学.教学中不容忽视的心理虐待现象.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

[8] 王芳、毛景焕.儿童精神虐待现象探析.幼儿教育,2000(12).

[9] 伍新春编著.行为矫正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10] [23]李艳.小学校园中学生隐性伤害问题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5).

[11]向秀英.中小学学生心理虐待及受虐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中南大学博士论文,2009(11).

[12] 陈晶琦.391名大学生儿童期躯体情感虐待经历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国校医,2005(8).

[13] 杜红梅.心理惩罚对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影响.中国公共卫生,2008(6).

[14] Rami Benbenishty,Anat Zeira,etal.Maltreatment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by edueational staff in Israel. Child Abuse&Negleet, 2002(26).

[15] 吴爱惠.上海市中小学教师问题行为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5).

[16] 冯江平等.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学生的影响及改进措施.学术探索,2004(2).

[17] 苏红.生理疲乏: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发展――对近千名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情况的整体调研.中小学管理,2013(1).

[18] Rob Stephenson,Payam Sheikhattari,et al.Child maltreatment among school children in the Kurdistan Province,Iran[J].Child Abuse & Neglect.2006(30).

[19] Rami Benbenishty , Anat Zeira,Ron Avi Astor,Mona Khoury-

Kassabri.Maltreatment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by educational staff in Israel.Child Abuse &Neglect.2002(26).

[20] 马福兴.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心理惩罚问题研究――以小学阶段为例.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6).

上一篇: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论文 下一篇: 财务税收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