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文化汇总十篇

时间:2022-08-14 20:51:3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综合文化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综合文化

篇(1)

关键词:团队文化 雷达模型 评价指标 评价模型 综合测评

Key word: team culture radar model evaluation index value model synthesis evaluation

作者简介:周元成(1972-),男,汉族,湖南永州人,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经济学硕士,主要从事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研究。

一、团队文化的内涵

团队文化是团队在互相协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形成的文化观念、共同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方式准则等的总和。从某种意义上,它可视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按照由里(核心)及表依次排列、紧密衔接的同心圆环所构成的“雷达”模型(见图)。核心层的精神文化起决定和统领作用,

其核心价值位于中心圆点,基于核心价值

的价值观体系类似正在工作雷达的一根

动态扫描针对其它文化部分进行扫描

掌控;中层的制度文化是贯彻和落实

精神文化的必然要求,是行为文化得以

实施的基本保障;浅层的行为文化是构建

制度文化的现实出发点,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

化的目标指向以及表征;表层的物质文化承载并反映 团队文化结构雷达模型

价值观、规章制度和行为结果,是团队文化综合的展现。总之,该模型动态、形象、直观地表现了团队文化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关系,突出了价值观体系的扫描捡核作用以及其他三层次的反馈作用。

二、团队文化评价指标体系

团队文化是多要素相互影响和作用构成的多元、动态、丰富的复合系统,仅了解团队文化的内涵与系统框架还不够,还应以系统工程和层次分析理论为指导,根据完备、前瞻、可测、动态、渐进、实践等原则,选取能全面反映团队文化水平的关键战略因素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1、团队精神文化

团队精神文化是团队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受意识形态和社会、组织制度规范影响经实践而形成的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主要包括团队的愿景、价值观、精神、理念、伦理道德、习惯等意识形态,其中团队价值观、精神、道德则是精髓。团队精神文化对团队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起统领与决定作用。

(1)愿景 阐明团队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是团队动力的源泉。它表现为团队存在的理由、性质、发展方向、核心理念等,回答“团队为什么存在”、“其业务是什么?”、“要成为什么?”等问题。主要通过团队的目标、前景、核心理念、动力、创造力等指标来测评团队的愿景。

(2)价值观 团队或多数成员一致赞同的关于团队意义的终极判断。诚信、创新、优质、完美是其核心。团队价值观,作为团队的基本信念和根本观点,规定着团队的运动轨迹,左右团队的行为规范和共同追求。测量的指标包括成功观、发展观、诚信观、创新追求、质量观、效益观等,测评目的在于了解团队价值观是否被大家认可,实践指导作用如何。

(3)精神 为了团队利益和目标而相互协作、尽心尽力的意愿、作风和群体意识,是团队的愿景、价值观、管理信条、意识、规范、作风的凝练。团队精神主要包括一体感、士气、协作、专注、求精、拼搏、开拓、创新、服务、奉献、卓越精神。它是团队的动力和支柱,是团队行动的灵魂和精髓。一般可选择最能反映团队精神的关键要素如协作、奉献、开拓、士气等进行测评,以便了解团队的精神风貌和精神状况。

(4)理念 关于团队的观念和思维,主要表现为学习、权变、诚信、服务、合作、优质、管理等理念。常通过对学习、竞争、优质、管理等指标进行测量以了解团队的思维框架和管理智慧。

(5)道德 团队基于对社会和对人生的理解作出的评判事物的伦理准则,是调整团队间及其内部成员间关系的意识形态和规范的总和。主要包括道德的观念、价值、理想、准则、选择、行为、规范、教育、修养、品质、境界等。这一变量的测量指标主要有道德的结构、机制、行为、建设、素质、理想。通过对这些关键指标进行综合测评可掌握团队道德的整体水平、道德理想境界和团队文明程度。

(6)作风 团队在一切实践活动中所采取的一贯作法与风格。它集中体现团队的精神风貌、价值观和理想信念。通过运用进取、勤奋、甘当配角、责任共担等指标对团队作风进行测评,可了解团队的行事风格,探寻团队的优良品质,发现团队不断发展的原动力。

2、团队制度文化

团队制度文化是协调团队关系、规范团队行为的各种制度规范的总和。它是衔接精神文化与行为文化的纽带,是贯彻和落实精神文化的保障,是制约行为文化的规范体系,主要表现为领导体制、纪律规章、考评奖惩等制度,一般可概括为团队的领导体制、结构和管理制度。

(1)体制。即团队领导方式、领导结构、领导制度(核心)的总称。测评指标包括领导的模式、素质、制度、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统一、协调、通畅等。

(2)结构。即团队文化的载体。一个优秀的团队,无论大小如何,其结构可视由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物质、精神、组织及合作机制等功能模块(结构)所构成,包括专业、知识、能力性格结构、团队规模、关联度等,可利用结构合理、流程清晰、计划共定、沟通流畅等指标来测评结构的合理性。

(3)制度。即基于团队体制和组织结构,为了求得最大效益并在团队实践活动中制定的保障一定权利并带有强制性义务的规范、规定或条例,主要关于劳动、分工、奖惩、民主、合作、评估等的规章制度。可用权责明晰与责权利统一、制度健全与执行情况、适应团队发展、激励效果等指标评价制度体系。

总之,通过对这一系列指标的测评可了解体制效率、结构适合度、制度健全完善、制度建设和制度文化执行情况,了解领导体制的统一、协调、通畅情况和激励、约束功效。

3、团队行为文化

团队在生产、经营、人际、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动态文化现象,是团队对内外行为表现和习惯作风。它不仅表现为规章、制度、准则等成文的行为规定,而且表现为传统、习惯、禁忌、时尚等不成文的行为规范。一般可分为团队的核心人物行为、模范行为、群体行为和礼仪文化。

(1)核心人物行为。核心人物是团队文化的本源,其行为是团队精神(制度)文化的缩影(折射)。通过对核心人物行为模式、行为方式、行为风格、管理行为、创新行为、行为认可等评价了解团队核心人物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2)模范行为。即团队价值观的“人格化”,是团队精神的化身,是团队形象的缩影。一般运用价值观遵从度、业绩达成度、卓越表现度、对其他成员影响度等来测量其模范效应和榜样作用,了解团队行为取向和价值追求,把握建构团队文化的方向与难度。

(3)群体行为。为团队目标和利益而采取协作、一致的集体行为。它是团队精神(制度)文化的凸现(折射)。测量指标包括群体的行为准则规范、协同性、取向、动机,工作作风与满意度,对团队发展关心度,工作主动性、责任心和投入度,沟通状况等,通过这些指标测评了解团队的协同性、精神(制度)文化的认同度和行为文化的优良性。

(4)礼仪文化。即团队长期相沿、约定俗成的典礼仪式、习惯行为、节日活动等。它表现、宣传和强化团队价值观、精神及团队文化,提高价值观的认同感。通过对典礼隆重、礼仪高雅、交际得体、活动规范等指标的测评来考察仪式文化导向和传播作用、意识形态的影响度以及是否需要创新和培育新仪式文化。

4、团队物质文化

团队在团队活动中创造的物质形态要素构成的文化体系,是团队的精神、制度、行为文化以可视物质形态的综合凸显和凝练。包括产品、服务、设备设施、标志物、象征物、形象、口号等。

(1)团队环境。团队所处的内外部条件,是可视的团队文化。具体表现为与团队生产相关的设备设施、客户、合作伙伴、公众压力、环境等。测评指标包括设备设施先进程度、活动场所整洁度和完善情况、环境适应性和稳定情况等。

(2)团队器物。器物包括团队产品(核心内容)、活动资料、文化实物等方面的内容。测量指标包括产品质量、资料翔实、实物齐全等。

(3)形象标识。标识是指如团队的名称、标志、象征物等可视的、个性化的团队文化,形象是社会公众和团队成员对团队各种活动成果的总括、抽象的印象和评价。通过团队美誉度、知名度、认同度、表现度、形象等,以了解团队特色、整体素质和形象。

(4)文化网络。指团队文化传递的主要渠道和信息沟通系统,可分为正式和非正式、硬性与软性的网络。测量指标包括网络的结构、机制、建设,表彰激励,人际环境和谐愉快度,冲突发生率低,健全完善等。

通过对可视文化测评可从一定层面洞察团队物质文化的现状、培育与建设状况,了解团队物质文化的适应性、先进性,健全完善情况等,明确物质文明程度。

三、团队文化综合测评

团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深刻认识和掌握团队文化,应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准确、全面地评估其整体水平和先进程度。文章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进行测评,其他的方法因篇幅原因在此不再赘述。

(一)团队文化综合评价模型

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文章拟选取团队文化整体水平为研究对象,团队精神、制度、行为、物质文化为一级指标,相应的二级指标分别为团队的愿景、价值观、精神、理念,团队的领导体制、结构、管理制度,团队的核心人物行为、模范行为、群体行为、礼仪文化,团队的环境、器物、形象标识、文化网络,三级指标若干个(见表1)。

2.选定评价要素及评判集。设U=(u1,u2,…,un),ui,表示被考评的因素,i=1,2,…,n;评判集为V=(v1,v2,…,vm),表示评价标准,j=1,2,3, …,m。

3.分配各评价要素的权数。引入U上的一个模糊子集即权数分配集A,(a1,a2,…an),ai表示第个因素的权重,ai0,且=1。权重的确定有统计调查法、德尔菲法、AHP法、熵权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可参见相关文献)。

4.确定从U到V的模糊评判矩阵R。团队文化评价要素和评价等级之间的关系,即从U到V的模糊关系,可用模糊评判矩阵加以描述,用R表示。

R中的元素rij (i=1,2,…,n;j=1,2,…,m)表示从因素着眼,该评判团队能被评为Vj隶属度。R的具体确定可分为:(如表1所示)。

(1)专家评判。即由文化专家评判组成员对各

项评价要素给出评判等级;

(2)整理评判结果,

求出因素各等级评语的隶属度:,

上述i=1,2,…,n;j=1,2,…,m,N为评判专家人数。

5.求出综合评判结果B。设综合评判结果为B,可用指标权重向量与单因素评判矩阵R相乘得之:。具体求法有:(1)采用模糊矩阵的复合运算M(∧,∨):B,即o取∧(取小)、∨(取大)运算。但此法可能因评判因素较多或主要因素影响使运算结果失真。(2)M(・,)算法:,。即取・(乘积算子)和(闭合加法算子)运算。(3)普通矩阵乘法:。取为M(・,+)算子。如果综合评判结果B中的各元素相加不等于1,则进行归一化处理。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用B中隶属度最大者所对应的那个评判等级作为评判对象的等级,即为综合评判的结论。

6.求出最终得分值。因B仍是一个m维向量,若再给定评判集上的考核评分列向量C,那么,团队文化的评价结果将是一个明确的代数值:Q=B*C。根据Q的数据大小进行排队比较,可判断比较不同团队文化的优劣。

(二)团队文化的测评

下面以某团队文化建设为例运用多层次多算子二型模糊数学模型进行综合评价。

1.初级指标的综合评判计算

(1)精神文化中”团队愿景”的综合评判。团队愿景评价的权数分配向量=(0.4,0.35,0.15,0.10)(见表权重栏)。根据专家评判结果利用模糊评判矩阵公式计算模糊关系矩阵得出:

运用综合评判公式与方法计算得:

(0.33,0.33,0.35,0.22,0.10)=(0.248,0.248,0.263,0.165,0.075)(已归一化)。

(2)“团队价值观”、“团队精神”、“团队理念”、“团队道德”、“团队作风”的综合评判。同理,可计算出:

2.“精神文化”的综合评判

综合评价说明:评审小组对精神文化的评价是:有24.8%的人认为该团队精神文化为优,有23.8%的人认为良好,有23.8%的人认为中等,有17.5%的人认为及格,有10.2%的人认为差。

3.“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的综合评判计算

按照上述类似方法,依次求出二级层次“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素质的综合评判(已归一化),它们分别是:

4.“团队文化”的综合评判

(1)团队文化素质综合评价。取A=(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0.32,0.2,0.28,0.2),团队文化素质综合评价:

B综合评价值表明:有22.4%的人认为该团队文化为优,有22.7%的人认为良好,有21.5%的人认为中等,有17.1%的人认为及格,有16.2%的人认为差。

(2)计算B的综合评价值。因B仍是一个5维向量。若取评语优得5分,良好得4分,中等得3分,及格得2分,差得1分,则取评判集上的考核评分列向量为:C=。根据最终得分值计算式:Q=B*C,计算出该团队文化最终得分值为:Q=(0.224,0.227,0.215,0.171,0.162) *=3.18分。据此可评判该团队文化偏高于中等。如果通过对不同团队文化水平实得分的计算、排序,还可比较不同团队文化水平的优劣。

四、结束语

根据团队文化内涵,运用科学的测评理论原则,建构团队文化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立各指标的权重,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团队文化进行评价,可操作性强,评价较准确,结论较客观,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篇(2)

二、综合文化站活动开展情况

1、免费开放

专职人员吴玉霞全面负责文化站工作,兼职人员刘友芳负责值班,全天候对外免费开放,包括节假日。开放內容有:多功能活动室,电子阅览室,图书室,培训室,及文体器材。进镇政府大门就可以看到免费开放公示栏。

2、培训制度

首先是我们的队伍培训文艺宣传器材培训,打鼓和舞龙灯我们用了两天时间。新建两支文艺宣传队伍的培训,利用文化站阵地和镇政府场地实地培训了一天,效果很好。节前和临时演出培训,我们的宣传队伍长期利用文化站活动室阵地进行培训,文化站活动室阵地就是我们宣传队伍的家。其他培训我文化站內多次进行梨树管理培训,健康知识讲座,安全知识讲座等,坝坝舞培训。

最后是放电影工作

利用投影放电影也是一种开放工作,我乡新街建设好后将放电影场地重点放到人多的地方进行放影。

3、队伍建设和宣传活动

(1)、队伍建设

我镇队伍建设还是以两个牌子组织两支队伍的原则,实行老、中、青、少、幼相结合的文艺宣传队伍。小的愿意看老的表演,老的希望把小的拉到台上锻炼,这就构成了我们队伍的积极性和团结性。

宣传活动以文化需求的市场为主,我们的文艺宣传队伍仅仅靠镇党委政府和文化站的名义来进行宣传活动是远远达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所以我们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积极鼓励宣传队伍下乡。政府和文化站出资金和场地对队伍进行培训。我们的宣传队伍已经走出了。

三、综合文化站其他管理工作

文化市场管理;文化市场管理严格按照文化市场管理法规来规范市场,严格巡查制度。没有不良事件的发生。文化遗产保护;文物保护收集,我镇文物收集20余处,成功申报2处,其中省级文物1处,县级文物3处,文物点5处。非物质文化在大力收集中。农村广播;实行镇上分管领导开广播会,有计划生育、种植、养殖、安全、卫生等。村文化活动室管理;村文化活动室管理主要做农家书屋管理的培训工作和指导工作。

四、取得的成效

在组织实施综合文化站的各种工作中,不断和领导汇报工作时,长期以来相互增加对文化站工作的重视,逐渐增加文化站投入。在活动中广大人民群众知道需要精神文化就找我们的宣传队伍。自文化站成立以来我们创造了七支坚不可摧的文艺宣传队伍,极大的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培养了一批文艺宣传骨干,增加了队员范围,扩大了宣传队伍的影响力。

五、存在的问题

大量的文体活动属公益活动,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体育活动最需要经费,所以此活动很少。还有文化站人员配备不够,往往手忙脚乱。还要加大各级政府的重视力度。

六、建议和要求

1、加大投入。

篇(3)

我国目前共有各种期刊9000多种,而时尚休闲类、IT类杂志的增长是最快的,此类杂志期刊都属于综合文化类期刊,是普通读者自费购买最多、阅读频率最高、业余接触时间最长,因而也是影响力最大的期刊。有鉴于此,本文主要探讨综合文化类期刊所呈现的文化特征。

一、是提升还是迎合

我国比较有影响力的杂志期刊大部分是文摘杂志、妇女杂志、娱乐杂志、健康杂志和时尚休闲杂志,此类杂志难以在涉及重大问题的领域内发挥作用。

我国的大部分杂志期刊缺乏的是精英文化视角,往往不能从提升文化精神的高度探讨套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以不流俗、不媚俗、坚持“可以呼唤出人的崇高感情、激发人的创造性”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做有影响力的杂志,这种操守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中已经变得两难。那种仅仅迎合于人的情感泛滥、麻醉人的智力而获得“成功”的杂志比比皆是。而对消费文化的处理应有的合理吸收和处理,也变为一味的盲目迎合、推崇甚至倡导。是提升还是迎合?成了我国杂志期刊文化定位的难题。

二、非现实而又胜似现实的生活世界

从内容层面讲,杂志的影响力源自于它营造的时代价值和生活方式是否代表了社会的发展;它所书写的生活与生存、价值与观念、趣味与审美、情感与故事具有什么文化属性;对现代社会的特征如何体现。作为较有影响力的综合文化类杂志在内容层面体现了现代社会的三大特征:流行文化特征、商业特征、消费特征。

人们对于杂志的消费主要是文化的消费。这里的文化是广义的文化,包括了社会的思想、观念、科学、道德、政治、法律、宗教、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等内容。而综合文化类期刊传播的更多的是流行文化。比如其中的时尚休闲类杂志,它的内容充斥了连篇累牍的流行文化,好莱坞的“影视文化”、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文化”、夏奈尔的“服饰文化”。它们营造出来的热点人物、top排行榜、各式明星,以及围绕这些生活生存的价值观念、审美品味、情感故事无时不在影响着时代价值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中国社会结构正在经历单一向多元化的转变,人们的需求正在向多元化与个性化方向发展,综合文化类杂志正好顺应了这种需求。《三联生活杂志周刊》响亮的提出了办刊口号“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城市画报》的办刊定位是“体现知性而有品味的都市生活”。此类办刊宗旨反映了我国正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时期的特色:过去的生活范式正在被质疑,应该倡导一种新的观念和新的生活方式来代替。不可否认,综合文化类杂志提供关于生活的有用信息、提供文化享受、提供娱乐,但最关键的还在于创造了另一种生活,这种生活是现实没有达到但又似乎唾手可及的,在这种非现实而又胜于现实的生活中,有一种强有力的改造力量,对现代人的意识、行为、语言、观念、价值、生活发挥、生活观念产生着重要影响。经过综合文化杂志提倡引导的流行文化现象,完全体现了这种虚拟现实世界的内涵,它们很快变为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实,成为现代人思考、行为、生活的规范准则和价值参考。就像新闻出版署报刊司助理巡视员张泽青所说:“杂志对生活的影响甚至已经进入了法治建设的层面,前一阵关于江苏省取消男女混住禁令的讨论,其起源就在于前两年杂志做的两性合租的话题。”从综合文化类杂志的内容,比如《吃出爱情》、《不需要男人负责》、《秋季彩状新色图鉴》、《减肥食品的NG和OK》等,不难看出综合文化杂志热衷的是传播流行文化。

其次,大众媒体的生存状况决定了杂志文化的商业性。仅仅依靠杂志的销售是无法实现盈利和发展壮大的,杂志的生存与其他大众媒介一样必须依靠广告。任何一种杂志,最醒目最引人注意的版面无不是品牌广告,而且时尚休闲类杂志的广告比重占全刊13%以上,最高达到26%。读者在接受杂志倾心打造的各种新观念、新主张时,对各种品牌广告营造的消费文化氛围不可能无动于衷,尤其时许多广告都是国际大公司的广告,往往站在国际、全球的视野背景上进行讨论宣传,在精美、华丽、宜人的图片和极富诱惑性的广告语言中,新鲜事物、新颖生活、全新理念与流行资讯、流行意识相配合一一传到受众,而且更具影响力。

最后杂志还传达了消费文化的特征。以《时尚》杂志为例,在发刊词中它表示,它将是时代的风尚,努力反映生活方式给人们的观念带来的冲击,侧重体现消费文化的传播……是消费领域足以折射人的全方位的关照。它表达了一种历史合目的性发展的深切愿望,不仅从一个方面表达了对改革开放、对“计划”向市场转变的具体支持,同时也以文化的方式在实践层面相应了走向市场的雄心壮志。应该说《时尚》确实践约了当年的承诺。并且在另一方面,又实现了它引领消费和时代风尚的初衷。它与当前方兴未艾的商业主义意识形态不谋而合,与主流意识的不期而遇使得时尚休闲杂志获得了合法性。法国思想家鲍德里亚认为,现代社会是消费社会,大量生产的同时又大量消费,物品的使用性价值已经超过了物品的交换性价值,生产不再是由物品的交换性来引导,而是由使用性的消费所获得的利润来引导,消费性已经毁灭了交换性,社会成了消费社会,人的奋斗是为了物的消费,某种夸饰性的生活形成了社会的规则,这种夸饰性的消费完全越过了个人的生活需要,成为某种时尚,引导人无限的追求。时尚休闲类杂志所体现的就是一种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即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的需要,而是在满足被制造和刺激出来的欲望,引领大众不断地追求它们倡导的时尚生活,追求个性,追求与众不同。众多的时尚休闲杂志的内容中,其资讯性,指导性、实用性、操作性和服务性越来越强,不断地制造流行语和流行话题,配合刊登的各种品牌产品的信息,打造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一种生活理念,一种完全不同于日常生活而又神似日常生活的情景,从而在社会与读者中形成一种新的符号、新的意义、新的消费文化。

三、虚拟世界中欲望的满足

从当代杂志文化的特征,可以这样认为,现代杂志的内容诉求已经不仅仅是编辑的艺术,不仅仅是拥有独有的视角、独特的审美就能观察和表达世界,而是编辑、广告、发行等相关专业人员,与社会和市场进行碰撞和调和、妥协与反抗的艺术,甚至可以说是编辑与市场合谋的艺术。

因此,对杂志传播的文化,大众的接受方式已经异于对传统文艺传达的文化的接受方式。对传统文学艺术的接受是一种审美的方式,它的关键在于对世界的总体关照、对人心灵领域的透析、对精神境界的提升,是一种由距离感而获得的美感。人们对杂志文化的关注,主要却是对自身欲望的关注。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在当前信息过于丰富的时代和忙碌的工作生活中,人们看杂志的目的主要在于获得休闲娱乐的满足。具体可这样说,对文学艺术的欣赏是“反映”式的,欣赏对象是通过过滤的现实的结晶,是与现实世界保持一定距离的,有相对完整而统一结构的世界;而对杂志文化的接受是“反应”式的,接受的对象是现实的延伸,这种内容不再是现实的提炼结晶,而是真实的现实世界在虚拟空间中的展示,读者可以凭借幻想跻身其中来获得享受。

例如,综合文化类杂志的成功,是因为走情感路线定位而获得大量读者群的,无论是大人物的琐事,还是小人物的不平凡,都是俘获读者忠诚的妙方。对此类文章的阅读,无疑起到一种情感补偿性的作用,因为作品表现的生活与读者现实中的生活同质同构的,读者在阅读之时,完全是一种同步的心理,他们关注的是自身的情感是否在同质同构的虚拟世界中得以实现,或者自身被刺激出来的欲望能否在虚拟场景中得到满足。后一点在时尚休闲杂志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即使不能拥有杂志所传达的生活观念与方式,不能占有杂志刊登的名牌消费品,但是通过阅读,可以体会身临其境的感受,可以在幻想中经历自助欧洲旅游的最佳路线,了解名牌给自己带来的身份地位的满足。此类杂志文化的接受是一种直接刺激性的满足,不再是通过观照客体来拓展个人经验过程的求知,不再是通过观照客体,获得知识和修正内心即成认识图示的,人们不再抽身其外,与之保持适当距离,获得审美的享受,而是列身其中,通过对杂志传播的文化反复消费,将隐抑的欲望释放出来,获得当下的强烈刺激与一种替代式的满足。

注释:

《论时尚杂志畅销的时代特征》,红尘着,《新闻界》,2005年第1期。

《中产阶级的文化符号:<时尚>杂志解读》,孟繁华,河北学刊,2004年7月,第4期。

篇(4)

当代艺术的多向性发展,逐渐显现了综合表现观念的特殊魅力。打破传统束缚,突破表现困惑,就需要立足于综合表现的认识观念上,走出画种的狭隘认识,在广义的文化属性认识中,拓宽审美视域,推进其表现形态的现代性发展。

“中国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画种,秉赋着浓郁的文化特性和独特的精神意蕴。然而,无论是出于国际间、区域间的文化界别需要,还是民族意识的文化自觉,“中国画”概念的指涵,即是包括“文人画”在内的“卷轴画”传统。尽管徐悲鸿的改良主义,使其具有了“面对现实、再现生活”的表现功能,但单向性的表现观念,仍无法使其摆脱传统规则的束缚和形态表现的困惑。

上世纪80年代的现代艺术思潮,使中国画经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实验水墨”画派的产生与引自日本的“综合材料”表现体系,虽然出于艺术发展的现代自觉,但尚缺乏自身文化传统的深入认识和文化属性的秉赋。

综合表现的认识观念,是基于原发性美术形态的实物结构和文化属性认识,来唤起文化意蕴和精神表现的,材料技术的认知,实验方法的运用和综合表现手段,为多向性表现形态的摸索,提供了多重可能性;它所触及和引发的多向性思维方式,个性主体的表现精神,使形态表现的现代意识自觉,获得多向而广阔的自由空间。

单向性认识观念的束缚和表现困惑,来自于传统的画种规则,最鲜明的两个例子就是古典写实主义和传统卷轴画体系。打破观念束缚,就需要走出画种的狭隘认识。美国当代艺术家路易斯·内韦逊说道:“尽管我们淡化规则,但我们也知道,好的艺术是打破规则的。”

工业革命触及和引发的观念认识,彻底改变了艺术的发展方式。现代艺术的自觉性变革,使传统“学院派”的单向性表现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个性的解放和充分自由的表现,在形态表现上产生了横向的放射式发展。现代艺术的平面自觉意识,不仅在形式构成体系的建立上,而且在表现需要上,发现了古代各种美术形态的价值存在,原始的、宗教的,包括民间、儿童和疯人艺术,均纳入现代艺术家们的审美视域。随着现代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的认识观念不断发生着快速而重大的改变,继现代主义而起的后现代主义,更宽泛地容纳了包括写实主义在内的一切艺术形态,这使国际间、区域间不同文化属性的艺术,在多元发展方式中,获得了自身形态的多向性探索和现代性文化自觉。

现代艺术的平面自觉与“卷轴画”的平面属性,有着更直近的内在关系,然而卷轴画体系因缺乏现代艺术的形式构成基础,致使其表现形态束缚于临、仿传承方式中。笔墨表现与材料工具的传统属性关系,严格束缚于包括写实主义在内的单向性表现观念,这使中国画表现形态的现代性转换充满束缚和困惑。

基础决定观念,观念决定表现形态。我们有理由认为,形式构成体系基础上的表现观念,是实现中国画现代表现形态的认识基础,打破传统束缚,突出表现困惑,就需要在现代基础的认识上实现观念的转换。

形式构成基础与实验表现方法是现代艺术带来的重大成果。认识观念的重大改变,使现代艺术家们在形式的需要中,找到诸多惊人的发展。那些原始、原发、原创性的众多形态迹存,那本于文化属性的实物结构表现,为综合表现的多重需要,提供了丰富的实物参照。

转贴于

“中国画”概念的广延,是实现其表现形态现代性转换的重要前提。相对于“卷轴画”传统形态,中国画的现代性发展,就要建立在以文化属性为基点,以卷轴画形态与综合表现形态相并存的发展方式上。广义中国画的现代指涵,就是基于民族文化立场的多向性形态的发展方式。

综合表现形态是以材料认识、实验方法、形式的物质结构和文化属性的认识观念为基础的。也就是说,中国画的综合表现形态,需要立足于自身文化属性及其形态的充分认识上,从形式、形制到符号、造型;从材料技术到表现手法,在实物的发现和实验的表现方式中,触及精神意蕴的表现思路,引发表现形态的多重可能性。

实验手法中唤起的精神和想象,由材料认知引发的复合技术手段,使二维平面的形态表现拓展为立体多维的实物结构形式。艺术家的想象力、创造力获得空前的解放,这也使个性主体的表现需要产生了对文化内蕴的认识渴求。综合表现的认识观念,经由物质结构性的形态探索,在更深层面上实现了文化属性多重表现。那么,综合表现中的文化属性认识,就成为中国画现代表现形态中最根本的立场和出发点。

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为我们保留了极丰富而完整的历史实物资源,那蕴藏其中的浓郁文化气息,感知不尽的艺术特性,不胜枚举的实物形态、材料技术和表现手法,均渗透着综合表现所需要的文化精神和意蕴趣味。文化属性的内秉和精神意蕴的表现,就是现代表现形态探索的审美核心。美国艺术家戴维·史密斯说道:“在没有任何传统的艺术中,什么也不会有。”无论是二维平面的还是立体多维的形态,或是材料技术和表现手法,都需要源自文化属性的深入认识和现代性领悟。

国际文化圈中的多元发展方式,越来越显示出不同文化属性内秉的特殊价值和地位。然而,文化属性的现代语言方式,需要通过多向表现形态的引发,才能获得现代性的充分表述。可以说,中国文化特殊的魅力远大于其现有的形态发展,“中国画走向世界”的呼声,尽管出于自身文化特性的意识自觉,但人们对其现有的表现形态尚缺乏足够的现代性认识。

综合表现的文化属性认识,决定着其形态的内蕴精神;中国画的形态,就需要在坚定的文化立场和文化身份意识上,以广义中国画的现代指涵,认识和研究多种多样的传统美术实物资源,以触及综合表现的多重需要。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原始的就是现代的”,正由于现代多元化的发展需要,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才能在现代表现形态的探索中实现形态上的横向展开。中国画的综合表现形态,就是在实验方式的探索上,向自由而多向的广阔空间推进,在国际多元化的发展方式上,实现同步或超越发展。

篇(5)

学校现有1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800多人,在职教师43人,有8人为狮山镇学科骨干教师。学校不断发展壮大,以“读书、读人、读社会,尚德、尚智、尚健康”为培育目标,打造“贤文化”。其中“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弘扬乡土文化”是学校的办学特色,通过开展弘扬乡土文化教育,不但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综合能力,而且构建了“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学校先后被评为佛山市首届书香校园、佛山市德育示范基地、南海区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样板学校、南海区优秀学科教研组、镇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研究基地。

二、“贤文化”的内涵

1.“兴贤”溯源

“兴贤”二字始见于王安石写《兴贤》:“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王安石变法使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兴贤》是他为后来的改革制造声势的文章。兴,举用也;贤,引进用人才。推举有贤德的人,发扬贤德。而“兴贤”既是社居的名字,也是学校的名字,学校更赋予她丰富的内涵,“兴贤”――兴教育、育贤人,从而构建“贤文化”。

2.“贤文化”的内涵

传统文化中“贤”指有德行,多才。当代社会,“贤”指德才兼备,有才华、有爱心、敢负责、敢担当等。“贤”代表一种优秀的内在品质,是一N生命内涵,一种人生境界,一种时代精神。

“贤文化”是一种以“贤“为核心价值的社会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兴贤小学特色地域文化演绎的结果,是开展“以综合实践为载体,弘扬乡土文化”研究的不断体现,是“读书、读人、读社会,尚德、尚智、尚健康”办学理念的综合体现。

3.“贤文化”的定位

首先,现代社会,创新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人才成为各国首要争夺的第一资源。而我国的综合实践课程,正是实现素质教育的结晶。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以及从小关注、关心社会的意识,这是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

其次,现在的学生由于家庭的溺爱及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少参与社会活动,导致学生缺乏社会交往与劳作经验,缺乏吃苦耐劳及在挫折面前仍能坚持完成任务的精神。也由于时空的限制,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学生对本土文化知之不多,传承文化传统后继无人,作为本土后人的自豪感将会荡然无存。爱乡才能爱国,了解乡土文化尤其重要。

最后,地方有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学校的招生社区是兴贤和高边。这两个社区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传统。如,省级历史文化古村落璜溪就坐落在高边村,兴贤的四大门楼是明末皇帝所赐,还有每年评选各村的贤达之士都是学习的榜样。社区中有知名企业如庆联食品公司,唯尚家具公司等。“树本”精神是狮山镇的文化名片。放眼南海和佛山,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文化、秀丽的江山、辈出的人才、淳朴的民风及历史古韵就更值得让学生去了解,以增进对岭南文化的认识,激发学生爱乡爱国、发愤图强的豪情壮志。把乡土文化教育与学校素质教育结合在一起,就能达到以文增智,以文辅德的目的。

基于以上背景,学校决心坚定不移地走“综合实践炼能力,乡土文化育贤人”之路,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实践中成长,知乡爱国,全面发展,成为“尚德尚智尚健康”的“贤达之人”。

三、“贤文化”的建设

学校扎根兴贤热土,积极组织师生开展“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弘扬乡土文化”的研究。刚开始为了充分盘活社区和地方的资源,学校全体家长和学生开展“家乡特色大起底”的调查活动,涉及范围有自然景观、文物古迹、民俗风情、贤达之士、文明家庭等。最后围绕“读书、读人、读社会,尚德、尚智、尚健康”的办学目标,制定了“贤文化”教育的基本框架:以“综合实践炼能力,乡土文化育贤人”为主线,以省市区三个课题作支撑,以“追贤史”“寻贤物”“学贤人”和“践贤事”四大方面为内容,通过“六大优化”来落实“贤文化”建设。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不断传承文化,锻炼能力,完善人格,让每一名师生都向“贤人”看齐、靠拢。

“三大课题”:省级子课题“基于乡土文化的主题活动促学生高阶能力发展研究”、市级德育课题“小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弘扬乡土文化的研究”和区级学科课题“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研究”。这三个课题紧密联系,互相支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共性,也有个性,在“贤乡”教育上达成育人共识,在学科教学上融入乡土文化,教学方法又各有特色。使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为“贤文化”建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平台。

“四大内容”:学校根据收集到的乡土文化相关内容,共同研讨确定课程内容划分为四大特色体系。一是“追贤史”。引导学生走进乡土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感受独具民风民情,不断激发学生对贤文化的热爱之情;二是“敬贤物”。通过典型的事例,使学生学有榜样;三是“学贤人”。以可近、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典型来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明辨贤恶、是非、美丑,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四是“践贤事”。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的精神。

“六大优化”:为了使每位学生都能向“贤人”看齐、靠拢,学校从“校园物象化”“课程结构化”“特色科研化”“活动多样化”“项目精品化”“办学开放化”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和实施,以落实“贤文化”的目标。

1.校园文化物象化

学校以“乡土文化”为主题,把学校墙文化、廊文化、楼文化、班文化等作为校内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把花草树木、板报橱窗、墙壁走廊、书架展屏等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媒介。学生通过对校园物质景观进行反复解读与体味,潜移默化、春风化雨,形成相应的文化价值观念,扩展自身的生活视野。如,一楼大堂南海文化的展示,通过读书、读人、读南海的活动,弘扬南海精神,促进了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2.课程建设校本化

学校把国家课程校本化,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制定一至六年级的课程架构,涉及“知贤史、敬贤物、学贤人、践贤事”四大方面,并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修正“实践亮风采”的校本课程,形成高中低三段的校本课程体系。同时,具体课程架构见下页两个表。

3.实践活动多样化

实践活动多姿多彩,有体验角色转换的劳技周,如校长助理、主任助理等;有同学们积极参与的科技节;有各项采访调查活动,如参观庆联食品厂、采访村书记等;有贤达讲坛,每学期邀请乡史达人、企业名家、美德之星、树本印记等贤达人士到校宣讲历史、文化和道德修养等。还有寒暑假举办的“2+1亲子体验行”(父母+一个孩子),关爱孤寡老人活动等。

4.特色建设科研化

坚持以科研促特色建设为原则,以“弘扬乡土文化”教育为引领,深化课题研究,并下设子课题、微型课题,教师100%参与,扎实开展层级的课题研究,做出一批有推广价值的科研成果,如,省、市、区级三个课题。每年还举办成果分享会或综合实践汇报周活动,并编写了三本校本课程“实践亮风采”“善美印记”和“魅力南海我的家”。其中,“实践亮风采”荣获狮山镇校本课程评比一等奖。完成省级课题研究“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弘扬乡土文化”,成果荣获南海区二等奖;“发掘乡土资源,弘扬乡土文化”“语文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培养学生访谈能力的研究”均评为南海区优秀小课题;“四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评为狮山镇小课题一等奖。

5.特色项目精品化

在“贤文化”的建设中,学校做细做实做强,使之成为精品。如举办实践活动周,旨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搭建一个全校交流的平台,展示优秀实践活动班级和优秀实践之星风采,培养一支实践能力强、表达能力优、思想素质高的精英学生队伍。如,乡土文化擂台赛、读书读人读南海的展示活动等。

6.特色办学开放化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社区为学校、学生提供了实践基地和探索的平台,家长为学生走向社会调查采访提供了协助,学校主导、学生主动参与,形成“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W络。学校现有多个社区实践基地,有一支庞大的家长义工队伍,有丰富的社会资源,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形成合力,实施开放办学。

四、“贤文化”的成效

1.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目前,乡土文化的主题活动开发已经成为学校综合实践科组成员的共识,教师在实践摸索中成长起来,他们善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善于学习,冲劲十足,创新思维能力强。通过参加课题实验,教师的专业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张扬,从昨天的课程消费者转变为今天的课程开发者。一批老师在学校发挥“顶梁柱”作用。如,罗婉云、叶竞怡、麦柳清成为狮山镇骨干教师;高志勇副校长、黄瑞华副校长、李玉霞、黄敏仪、谢雪娇、郭韶璇、叶婉梅、高山等一批教师在论文、案例、录像课、课题研究和辅导学生方面取得比较好的成绩,在片、镇内小有名气。

2.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拓宽了德育的新思路。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锻炼了学生的高阶能力。近几年,学校学生参加南海区寒暑假“综合实践假期好作业”实践活动,作品100%获一二三等奖,是狮山镇中成绩较为突出的一所学校。2015年,五年级学生参加狮山镇综合实践学科检测,综合指数名列前茅。

3.转变了家庭的教育行为

校本课程的实施引领了家庭教育的走向,家长的教育观念由过去只重视文化课转向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合力。家长积极参与家长义工活动,积极配合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课程开发。

4.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以乡土文化为研究主题,它整合了德育和学科教学。因此,它支撑起了学校“贤文化教育”的办学特色,多年的沉淀,学校的特色建设越发充满生机。综合实践活动科组多次评为南海区优秀教研组,学校于2010年评为南海区综合实践活动样本学校、2011年评为镇综合实践学科研究基地、举办南海区综合实践活动现场会;2013年更是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在狮山镇特色评估中荣获一等奖和“特色评估先进单位”殊荣,并成功举办了“读书读人读南海,弘扬乡土文化”教育超市活动。特色课程荣获南海区一等奖,并以展板的形式在“南海区特色课程交流”活动中展出。2016年,综合实践活动科组被佛山市教育局评为示范教研组。2017年,被佛山市教育局评为优秀家长学校。

篇(6)

抓好农村计生和文化事业,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计生和文化事业发展跟不上去,就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口环境和文化软实力,加快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在县委县政府和县直各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去年以来,我镇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规范化乡镇文化站和计生服务所建设项目的历史性机遇,立足实际,科学规划,规范操作,严格质量监督,把计生服务所和文化站达标工程建设列为我镇今年重点建设项目来抓。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深入宣传发动,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拥护和支持。我镇计生文化综合服务楼建筑面积1078平方米,历时一年多紧张而有序的建设,现已落成并将正式启用。我镇计生文化综合楼的建成,标志着我镇计生和文化事业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必将极大地推动我镇计生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必将对我镇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新的条件、新的环境对所有计生和文化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决不能因为办公条件的改善,而放松思想和工作上的严格要求,淡薄自已的责任与义务。要用全新的服务理念,殷实的服务内容,便捷优质高效的服务方式,服务全镇广大群众。

当前,麒麟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但也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和挑战,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更容不得有丝毫懈怠而停滞不前。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发展决定一切,为民高于一切”的理念,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以更加优质的服务,更加勤政务实的作风,更加清正廉洁的形象,做好各项工作。

同志们,麒麟镇计生文化综合楼的落成,是麒麟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是麒麟前进的一个新起点,更是奏响麒麟步入辉煌的一个进军号角,让我们以坚定的理想信念、饱满的政治激情、扎实的工作作风,良好的社会形象,开创崭新的工作局面,为麒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不懈的努力!

篇(7)

中图分类号:G25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5-0197-02

所谓“角色定位”,就是要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大背景中重新审视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性质、特征、功能、使命和作用,找出不适应新时期统筹城乡文化建设的,甚至阻碍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制度,进而确立综合文化站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位置。这既是加快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具体化的题中之义,又是不断完善综合文化站体制机制的内在措施。

本文在分析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在组织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地位、作用及存在问题,提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要认清角色、强化职能、优化服务的几点思考。

一、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地位与作用

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是党和政府开展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阵地,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筹城乡公共文化文化发展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一)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唱好主角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而文化站干部又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组织者、实施者和管理者。村级公共文化事业的规划建设离不开文化站去指导,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管更离不开文化站去履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需要乡镇文化站去组织实施,乡镇大中型文化体育活动以及文体团队的管理更需要乡镇文化站去发动、去发展。

(二)在发展文化产业中当好配角

一方面,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通过组织开展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资源的普查,挖掘其丰富的文化内含,使一方山水富有灵气和文化特色,以提高文化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积极开发越剧、民间吹打、竹编、木雕、泥塑、石雕、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表演项目,将文化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成为农村致富一方的特色产业。

(三)在管理文化市场中履行职责

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整治,不断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规范经营行为,维护社会稳定。一方面,对城镇、乡村的文化市场进行日常巡查,发现违反文化市场管理规定的,及时上报文化稽查大队依法查处。另一方面,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在对文化市场经营行为依法进行管理的同时,寓管理于服务之中,通过对经营者提供全面的人性化服务,积极维护文化市场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二、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在公共文化服务中面临的困惑与难题

( 一)双重管理的问题

目前,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受乡镇政府(街道)日常管理和县(市、区)文化主管部门业务指导的双重领导。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文化站与其他部门合并,乡镇文化站经历了从文化站到文化广播电视站的演化。文化站对应宣传、文化、广电、体育等多个部门,职能上表面看是得到加强,但机构性质界定不清,部门关系不能理顺,实际上是不同程度受到削弱。乡镇文化站财产管理权、工作安排权在当地政府,业务主管部门虽有人事管理权、却难以调配使用干部,文化站人员不能流动,缺乏活力。

(二)双重角色的问题

据统计,嵊州市22个乡镇(街道)文化站在编干部有50多个,但专职从事文化工作的几乎为零。乡镇综合文化站干部常年充当乡镇干部和文化员的双重角色,常年累月为乡镇政府完成中心任务,文化工作职能相对弱化,不太有时间去组织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出现了文化员专职不专干的现象。个别乡镇(街道)经常变换文化员的工作部门,有的则长期在编不在岗,有的文化站长是身兼数职,不务正业,导致文化站难以安下心来从事文化工作。

(三)双重职能的问题

文化部《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虽然明确规定了基本职能和主要职能,但乡镇综合文化站究竟管什么、怎么管一直没有解决好。一是服务职能主次不分。乡镇综合文化站就像一个小文化局,事无巨细一把抓,管了不少不好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二是管理职能相对弱化。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权力层层上划,而工作责任层层下压,文化部门的工作任务层层加码,导致权力与责任不相称,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没被赋予权力,只负责任。

三、找准综合文化站的角色定位

(一)理顺管理体制

在综合文化站管理体制上,合理划分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与乡镇的职责分工。要在政策层面明确乡镇(街道)对综合文化站在编制、待遇、设施及经费保障等方面的行政管理职能,进一步强化县(市、区)文广新局对综合文化站的业务指导和绩效考评。要进一步明确乡镇综合文化站是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国家最基层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通过乡镇综合文化站法人登记,赋予独立法人主体资格,确定一名专职的文化站站长为法人,使乡镇综合文化站具有自主管理权限,并在组织形式、人员、经费上有更多的自。

(二)创新服务机制

按照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对文化站全年目标任务实施全员、全程、全方位的项目责任管理。一是实行站长负责制。站长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充分尊重站长在人事管理、收入分配、业务管理等方面的自和决策权;对站内管理人员由站长聘用,并有权检查、督促本站干部岗位工作职责完成情况。二是推行包片联线制。按照地理位置和传统习惯,将本乡镇行政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工作片,每片安排一名干部负责该工作片所辖村的文化工作。同时规定每人至少联系一条业务线,按照量化事项和责任到人的工作要求,落实每个人员的岗位职责和任务,避免职责不清、工作推诿等现象的发生。三是推行矩阵式管理。为破解文化站人少事多的困境,在工作中应推行矩阵式管理,明确每一项目的负责人、具体责任人、进度、要求等内容,并按纵向排列项目名称、横向罗列项目的要求,使全年任务呈矩阵排列,将项目转化为矩阵管理图,纲举目张,井然有序,成为全年项目管理的总纲。

(三)发挥职能作用

一方面要发挥公共服务职能。在开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应突出综合文化站的公益性地位,制定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的服务标准,完善免费开放公示制度和服务质量评价标准,向社会公开文化站服务时间、内容、标准和程序,认真做好日常接待、活动引导、资料提供和内容讲解等工作,进一步拓宽送文化下乡的途径,搞好供需服务的有效对接,为农村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普遍均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另一方面要增强行政管理职能。明确工作责任,理顺条块关系,界定部门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执法责任,承担市级部门委托给综合文化站的文化市场管理等相关行政执法授权事项,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体制。

篇(8)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向着复合型、融合性思想、横向延伸,这就要求当代高校培养的人才视野更加广阔,并且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科技文化竞赛涉及的知识面丰富,不仅只是课本中的理论,而是更好的融入到了实践中。

2、实践能力的创新

实践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创新的思维,我们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科技竞赛激发了同学们的热情与斗志,参考优秀作品进行探索创新,加入自己的思想,赋予新的概念加以动手实践,把创新与实践完美结合。

3、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与优异的成绩密切相关,在实践中锻炼和造就自我,是提高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其重要性显得更加突出。参与科技文化竞赛,面对困难与挑战的过程中,学生获取了更多的社会经验和人生感受,独立面对挫折、困难、处理各类突发状况的能力不断提升,能够更好的适应复杂环境。在参加科技文化竞赛的过程中,既能检验学生基础理论掌握程度,又能培养学生熟练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勇气和意志力等各方面素质。

二、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良好运行的基础

1、以教师科研、教研为基础

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打造相对于竞赛的实践平台,需要整合相关资源,需凭借教师的科研、教研平台为依托。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优良的条件,以亲身的实践经历融入比赛。

2、制度并行与经费保障

健康有序的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活动地进行,需要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引导,建立有效的良性机制,同时需要适当的经费保障。调动广大师、生踊跃参与,进而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一方面院校需要制定相关的奖励制度,并且需要贯彻落实,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需要严格的考核与积极的奖励办法,作为良好运行的保障。另一方面需要提供科技文化竞赛的专项保障资金。

3、对教师及学生鼓励政策

在科技创新方面成绩优异的学生在评奖评先中予以加分。对在指导科技文化竞赛中取得较高奖励的指导老师给予适当的资金奖励,充分发挥指导老师的能动性。通过一系列规范化和制度化的鼓励政策,提升师生参与的信心与动力,因此有力地保障了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活动的顺利开展。

4、营造良好的氛围

有效的宣传是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顺利开展的有力引导。对于赛事的公布、骨干人员的宣传表扬、先进事迹的鼓励,可以利用相关资源,如教师、辅导员的正面引导,学校网站的设计,展板宣传等有效方式进行倡导。既让广大师生第一时间深入了解了各类科技文化竞赛的赛事举办情况,又能够树立学习的榜样,激发学生的创新争优意识,同时营造了科技文化竞赛活动良性发展的氛围。

三、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各环节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专业知识是牢固的根基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牢固的专业知识是竞赛的根基。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能够同时检验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与熟练的操作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知识更加立体化。

2、坚定的意志与心理调整

宝剑锋从磨砺出,每天三点一线的培训和枯燥乏味的反复练习需要坚定的意志。意志力是成功的基础,是一种韧劲不拔的精神,一种人生的积累。意志往往是人在挫折中所表现的巨大能力,有意志的人不会甘于向挫折和困难低头,只会坚强地去争取。当竞赛时间临近,可能会出现赛前忧虑,这更要正确认识和对待竞赛,在心理上允许自己的失败,在行动上依据个人的学习情况和身体状况,制订赛前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学习,做好充实的赛前准备。

3、创新潜力的提升

真题真做是科技文化竞赛题目的趋势,因此大赛题目多以真实的市场应用为基础,而课堂实践和课程实验一般较为单一。竞赛题目多引导学生发挥创新探索能力,学生虽已具备相关知识结构和理论基础,但是仍然需要进行多方面综合分析并进行科学实践,才能最终提出自己独特的解决方法。经过大赛中不断地尝试和积极探索,提升了学生的创造潜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实际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因为竞赛所需的知识较为多元,促使学生努力获取本专业以外的学科知识,在实践中学会分析和运用。学生经过参加科技文化竞赛的锻炼,培养了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团结协作能力、心理素质等。因此,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实践动手能力的有效方式,也是开展素质教育的良好途径。学生的科学素养、组织协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等能够在参加科技文化竞赛的过程中,得到较好的辅助提升。

4、就业竞争能力的提高

就业往往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的标准之一。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从另一个侧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为科技文化竞赛是一项全面的综合的活动,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因此得到多方面的锻炼,是解决课堂教学与市场需求脱节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于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的提升,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缩小了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

篇(9)

一直以来,在林友华雕刻的作品中,尽量保留那些适用现代生活的古代制式,理性调正不适宜的制式,并积极汲取西方家具设计的优点,做到“洋为中用,中西结合”,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近几年来,林友华一直努力强调家具的文化品位,力争摆脱低端,向高附加值发展。他强调将目光放在如何为消费者提供达标的产品以及个性化服务上。他告诉每一位来他这里的消费者和收藏者:应该考虑购买更有实用性、更具文化底蕴和更适合自己的红木家具。对于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林友华开始提供定制服务。林友华成立了专门负责售后的工坊,消费者在使用中若因人为因素造成损坏,“轻伤”可免费维修。

为了让消费者放心购买,林玉华特地要求在自家签订的每份家具买卖合同都必须填写官方名称及使用比例,原材料必须带有保真证书。

篇(10)

策划人的策划水平,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自身思维模式、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从现实情况来看,由于对策划流程、策划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因此大多数策划人的策划风格存在明显差异。也正因策划人自身思维模式、专业技能的不同,所以策划人的策划水平也会不尽相同。同一个主题的文化艺术活动,经不同策划人可催生出不同类型的文化艺术活动,而这些文化艺术活动开展的结果与产生的效应,自然也会存在一定差异。

(二)功能的实现需要一定条件

大多数策划人只有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其功能与作用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策划人并不具备任何特异功能,他们的所做作为均来来源于自身专业技能与工作经验。所以,不要神化策划人的工作水平,不要认为任何事物一经策划人经手,便能在短期内获得理想效果。实际上,策划人功能的实现是需要一定条件的。作为文化艺术活动的灵魂人物,只有充分满足策划人的必要条件,尽量避免受到外界因素的不良干扰,才能实现策划人的功能与作用。基本条件的缺乏,会导致策划人无法在工作过程中,施展开拳脚,其功能与作用自然无法得以充分发挥。

(三)会受到文化体制的约束

事实上,策划人的策划工作,必须遵守文化体制的相关规定。这意味着,我国大多数文化艺术策划人,在策划文化艺术活动时,往往会因为文化遗址的约束,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协。策划人的妥协行为,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文化艺术活动策略的灵活性,进而影响到文化活动的开展效果。有不少策划人在工作期间,由于受到文化体制的打压,许多创意无法得以实现,最终只能恪守陈规,继续沿用传统策划方式。从这一层面看来,文化体制制约了策划活动的顺利开展,对策划人创新精神的形成是十分不利的。

二、艺术文化策划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具备一定文化底蕴

文化底蕴是一名合格艺术文化策划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是文化艺术策划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从本意上来看,文化其实是一种概念,一种思想;底蕴则是一种内涵,会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文化底蕴是策划人在进行策划活动中的指路明灯,是策划人区别于普通人的根本依据。

(二)艺术审美水平高

审美其实是人类透过情感与想象,感知、审度世界的特殊方式。而文化艺术策划人,则是凭借自身审美,制造活动,重现现

实,表现情感,使受众在参与过程中,通过想象与审美,达到客体的相互对象化。众所周知,人类情感与想象力是艺术的主要来源。而策划人若希望通过文化艺术活动,凝聚活动中心思想,实现社会意识的传递,首先要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只有受众对文化艺术的主体产生共鸣,才能使受众思想在潜移默化中产生改变。

(三)具备较强的策划能力

策划是一种融合多种专业的行为,是策划人所应具备的基本专业技能。策划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策划人本身业务能力的掌握情况。创新思维与开拓精神,是策划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任何社会公益活动、文化艺术产业活动,若想要获得预期效果,充分发挥出策划能力,做好前期策划工作不可或缺。身为一名合格的文化艺术策划人,不但要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具备极强的创意、创新、组织等综合能力。

三、提高艺术文化策划人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

(一)深刻地认识到创意的重要性

创意是否合理是决定策划活动是否能够赢得受众青睐、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作为各种创造性思维融合而成的最终产物,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策划人员的基本素质,直接反映出了策划人情商与智商。为进一步提高艺术文化策划人的综合素质,有必要使策划人深刻意识到创意的重要性。策划人应懂得如何利用抽象思维,灵活运用各类有限资源,模拟出策划的基本框架,然后通过精炼的语言或其他方法,突出策划的中心思想与实质内涵。一个具有创意的文化艺术活动策划,是具有鲜明的特色与风格的,明显区别于他人。同时,心音、有效地提出解决方案的思维全过程,同时也彰显出了策划人的意境思维。其实,从过去的种种文化艺术活动来看,策划是融合文化、艺术的主要手段。所以,身为文化艺术策划人,务必要将创意放在策划活动的首位。在开展现实工作时,勇于创新的,或从活动构思,或从活动形式,或从活动内容方面,充分融入创意理念,制造出充满创意的文化艺术活动,以便更好地满足受众文化艺术审美需求,达到征服受众的目的。

(二)不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

新时期的文化艺术策划务必要与时俱进,保守、落后的思维模式显然无法满足当代受众日益提升的审美需求。因此,只有不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才能避免失去消费者,成为市场发展的祭品。积极改变旧思想,勇于打破惯性思维,突破思维模式对职业素质要求的约束,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

在策划人进行创新的过程中,难免会遭遇到挫折与阻碍,大多数策划人在创新过程中,常常会因创新理念不被认同而感到气馁,长此以往,自信心严重受挫,甚至会对自身能力产生质疑。其实,在工作过程中,心态决定了工作态度。策划人应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始终相信自己,以尊重原则为创新的重要前提,敢于向权威与现实挑战,突破思维定时,站在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策划人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清楚地意识到自身弱点,消除畏惧心理,才能充分发挥出创新精神,突破工作拼尽,开辟自己的事业道路。

2.摒弃落后思想

事实上,人类的创新活动其实是实现对原有事物上的再创造。虽然传统的东西过于恪守陈规,策划人受其影响,思维模式自然会受到一定限制。思维定势的积极面在于保持思维活动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因此,文化艺术策划人有必要适当摒弃落后思想,懂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创新,突破常规思维模式,能够灵活运用掌握知识,凝聚艺术主流思想,实现对思维方向的引领,进一步优化文化艺术活动的创意效果。

3.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策划人应清楚地意识到,成功需要经过不懈努力,一味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只会逐渐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策划人应明确自身职责,了解新时期的时代背景给这个行业带来的严峻考验,通过不断提升综合素质,愿意付出,愿意投入,不怕吃苦,勇于进取,才能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更好地为文化艺术事业做贡献。

(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策划人应树立正确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学习,充实自我。要将目光放得更长远,懂得未雨绸缪,充分利用调研、实践等活动,不选学习,不断进步。众所周知,策划是一项汇聚智慧劳动、团队精神为一体的活动,需要雄厚的知识素养作为有力支撑。所以,策划人务必要在业余时间,多听、多看、多积累,多想、多问、多分析,多走、多做、多行动,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和创造力、创新力,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与职业素养,进一步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

上一篇: 三八红旗手推荐材料 下一篇: 高二第一次月考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