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7 09:26:1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学史明理心得体会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化学是九年级才开设的一门课程。对于刚上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化学充满着好奇与期待,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化学的热情逐渐减退,甚至开始讨厌,并把化学当成第二门外语,这不能不说是化学教育者的悲哀。是什么掳走了学生热爱化学的激情?怎样才能让学生爱上化学并且越来越喜欢?这些都值得每个化学工作者深思。下面我结合近几年来课程改革的精神和理念,以及对课题研究的探索和课堂实践的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让学生热爱化学的心得体会。愿与各位同行一起探讨与交流。
1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达尔文在自传中写到:“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就会主动而深入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他才能把学习当成一件既轻松又愉快的事情,才能乐学、会学、勤学。
第一、通过设计鲜明实验激发兴趣。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化学的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本身就充满了一定的新奇性,因此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实验本身的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我在上第一节化学课时就做了如下实验:1、白纸现字2、水中生火3、清水变牛奶4、烧不坏的手帕等,使学生情绪高涨,渴望知道其中奥秘,此时教师因势利导告诉学生,这些奇特现象的奥秘,将在初中化学中一一学习。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第二、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和当前科学技术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兴趣。从古至今,化学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如影相随。在教授课本的理论知识时,及时地介绍一些生活中的有关化学知识,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十足的兴趣。例如:针对近年出现的“油荒”,提问:“石油的成分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石油供应紧张现象?”; 针对身边无处不在的塑料制品,提问:“塑料制品是怎么生产的?,你如何看待塑料造成的‘白色污染’?你是如何理解国家颁布的‘限塑令’的?”;针对三鹿奶粉事件,提问:“三聚氰胺是一种什么物质?为什么能提高‘蛋白质’的含量?”通过提问题,增加了化学的趣味性,使同学们感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了学习化学的兴趣,也使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化学的本质。
第三 、利用化学史料激发兴趣。很多学生热衷于听故事,而历史就是故事。化学史中蕴藏着许多化学故事,容易吸引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因此,用化学史中的故事创设情境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空气》的教学中,给学生讲述拉瓦锡探究空气成分的故事。讲元素周期表时,介绍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的艰难过程等等,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学好化学,献身化学事业的热情。
2充分展示教师人格魅力,做一位学生喜欢的化学老师
第四届教师教学质量一等奖获得者应用化学专业主任王日为副教授说:“要做一名好老师,不仅要让学生爱听你讲的课,更要让学生喜欢你这个人。如果学生不喜欢某位老师,就会从心理上拒绝他所教的课,产生厌学情绪,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那么,如何做一位学生喜欢的化学老师?我认为,化学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重塑自己的“魅力”:
第一、从师生平等做起,培养师生民主。当今的学生有较强的独立意识,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尽量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让所有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机会。同时教师应该走下高高的讲台,和学生打成一片。
第二、从仪表气质做起,培养师生人格。当我们在授课过程中谈吐、体态或装束不当,学生就会议论、模仿或反感。因此,教师在平时应该做到仪表言语得体,塑造个性、气质,注重自身形象。
第三、注重教师个性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注重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呼唤有个性的教师。教师的个性会强有力地影响学生的智慧、情感和意志的发展。一个教师最能吸引学生的是他的教学艺术,教师的教学艺术风格最能体现教师的个性魅力。在课堂上,教师既要恰当发挥自己的才智,又要尊重学生,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才能使学生更喜欢你。一个具有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化学教师除了具有前面所讲的几方面以外,还应幽默、坦诚,善于捕捉新信息,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坦诚的对待学生,这就意味着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出自教师的内心感受,所表达的一切都是从心灵深处流溢出来的切肤之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逐步完善自己的个性。
第四、宽容学生的错误和过失,善待每一个学生,叶圣陶先生说过:你这糊涂的先生,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身为教师,就更加感受到自己职责的神圣和一言一行的重要。一个教师,只有当他受到学生喜爱时,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
3让化学课堂充满化学味,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第一、让学生的手“动”起来。让学生的手动起来,既能满足手的要求,又能达到启智明理的效果。但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在学校的硬件、师资等条件的欠缺下,许多本来应该由学生完成的实验都被教师的演示实验替代了,甚至连演示实验也省了,由“做实验”变为“讲实验”,这样,就彻底剥夺了学生“动”的权利,学生真正成了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因此,我们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尽可能创造条件,还给学生做实验的权利,做到学生实验一个不缺,全部开设实验课。
即使是教科书上规定的演示实验,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部分学生上台参与。这样做,学生的注意力会更集中,学习效率也将得到较大的提高。
第二,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大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如,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领受。”可见,教学中,启发诱导,激活学生的思维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都反映,学生的成绩上不去,关键是学生的思维“懒惰”,不思进取。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精心设计一些培养发散思维的习题,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和一题多答等对学生进行思维品质的训练,从而灵活地掌握各知识点,进而达到知识迁移和掌握的目的;同时,我还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如讨论、交流、抢答、竞赛、多媒体、录像等方式,不断激起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让学生觉得化学学习时常有新鲜感。
第三、让学生质疑的声音“响”起来。质疑是创造性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创造源于问题的发现解决。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潜在的创造意识。化学新课程强调:要留给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质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的氛围,让每个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给学生提供质疑的土壤。教学的真正目的是留给学生一个问号,而不是一个句号。让课堂上学生的质疑声真正“响”起来!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我们期待在化学课堂中用自己的热情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追求、对学习的向往。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我愿把教学当作自己人生的一个目标,凝炼自己的气度,丰富自己的内涵,从而以其不可抵御的内在力量磁铁般的吸引着学生,让化学课堂成为学生主动获得知识,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场所。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做中学,从思中悟,从实践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漫长岁月里,凡从事司法检验工作的人,无不随身携带这部线装书,检验尸伤遇有疑难就向它来求教,审案定刑,上驳下复,也以它为指南,就是国家法律也赶不上它的权威,外国人很奇怪,研读后大为赞赏,至今仍在研究它。
中国的法医学历史悠久。人们生活积累实践,对自身的查伤、检验以致刑事诉讼也已经逐渐从经验的感官判断上升到规律的总结。南宋前,已经出现了《疑狱集》《内恕录》等有关查验、刑事狱案的书籍。这对中国法医学日后形成一个客观、科学的系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宋慈的《洗冤集录》作为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系统法医学名著,能够诞生在偏安江南一隅的南宋,绝非偶然现象,这其中除过宋慈本人不平凡的人生历程和优秀品质以外,其背后蕴含着着深厚的经济、科技、思想文化等因素。在当前这个迫切需要法制的时代,探究这部著作诞生的背景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经济因素
苟安江南的南宋王朝,虽然统治面积只有北宋的三分之二,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错综复杂,而社会经济却继续向前发展。这是因为南宋初年,金军虽曾越过长江,但在广大军民的坚决抵御下,很快被迫北撤,没有造成长期的严重破坏,后来金军数次南下,都受到北方军民的牵制及南方军民的堵击,未能再过长江。人民的斗争保障了南方的安全,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人民不愿受女真贵族的压迫奴役,纷纷南迁,“据1159年统计,南方人口一千六百八十四万,到淳熙六年(1179年)已达二千九百五十多万”[3],二十年时间人口增加了四分之三,这不仅为南方各生产部门提供了劳动人口,而且还加速了各地生产技术的交流。人民群众在进行阶级斗争、民族斗争的同时,积极从事生产,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经济重心移向南方。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南宋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得到长足发展,商业和城市改先朝以政治色彩颇浓的特征为经济色彩浓厚,另外由于国都南迁,政治对经济影响的带动作用,南宋的海外贸易也超过北宋。南宋末年“市舶收入达二百万贯,超过北宋治平年间岁入六十三万贯的两倍多”[4],雄厚的经济实力使科技、医学等也得以继续向前发展。
2.科技因素
宋代是一个科技发达的朝代,尤其是活字排版的应用。宋代虽然朝政暗弱,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其复杂、尖锐,但是宋太祖统一全国后,结束了五代纷争的混乱局面,采取了一些与民休息的措施,社会经济不断复苏,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被誉为中古三大发明的活字版、火药、指南针就是在宋明的。由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有利于医药书籍的广泛传播和民间医学水平的提高。医药学知识在司法检验及劳动人民同死伤疾病斗争中的广泛应用,与日俱增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针灸在这一时期得到长足的发展。我国针灸学虽然历史悠久,但因长期传抄,其中所在经络俞穴部位很紊乱。宋仁宗初年针灸专家、太医王惟一总结了历史上针灸学的实践经验,统一了针灸穴位,并与铜匠师合作,设计用铜铸成人体模型二具,刻画经穴,标注名称作为针灸学教学之用,同时写成《新铸铜人俞穴针灸图经》三卷,不久又把《图经》刻石流传,使以后学习针灸的人对俞穴部位能准确地掌握。
现代法医学从学科属性上,是“应用医学、生物学、化学及其它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技术,研究解决司法、公安工作中有关人身伤亡和涉及法律的各种医学的科学”[5],从功能上它是“一门为执行法律和法庭审理所应用的的医学”[6],而在我国古代医学缺乏完备理论情况下,作为操作性极强的医学门类之一的针灸学和同样操作性强的学科――法医学,其关系自然比较密切,在当时社会医学整体水平不高的情况下,针灸的发展促使解剖学在这一时期得到启蒙与发展,相应的解剖学实践为法医学形成理论化的专著奠定了实践基础。
3.历史传承和宋慈的个人因素
《洗冤集录》这部世界法医学开山之作是在中国文化的母体内,经过长时间孕育而成的。现代西方法医学传到我国不过数十年历史,但在此前的很长时间里,我国司法工作实际上就存在并应用着自己独特的法医学了。远在公元前一千年左右,西欧社会还处于蒙昧时期,我国就已运用检验方法了。由于唐朝以前的法医学未完整传承下来,现在只能从有关文献中见到只鳞片爪的记载。如古文献中有“是月也……命理瞻伤、察创、视折、审断、决狱讼必端平”[7]的记载,汉人蔡邕解释说:“皮曰伤、肉曰创、骨曰折、骨肉皆绝曰断”,这里所称的“瞻、察、视、审”就是后世的检验方法,伤、创、折、断则为损伤的程度。《礼记》是汉人对有关周朝事情的记载,说明在距今三千年左右,我们的祖先对创伤的性质和轻重程度已经做了周密的观察和鉴定了。1975年出土的云梦秦简中,记载着《贼死》《经死》《穴道》等案例,其中对现场勘验、法医检验的情况记述得相当详细,并对“自缢”“他杀”能够准确地鉴别。这“证明我国法医学检验早在战国就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8],此后,《前汉书?q薛宣传》也载有“?W?_”这一检验术语。应劭解释说:“以杖手殴击人,剥其皮肤,肿起青黑而无创瘢者,律谓?W?_”,这也说明在西汉时就已有检验的方法与法律、法令并行,而且已经注意到皮肤组织的病理变化了。三国时代(公元三世纪),据说为华佗学生的吴普、张举曾分别运用医学知识和动物实验鉴定的方法来帮助审理案件。到了唐朝,当时法律、法令对检验的规章制度已有了较为详细的规定。《洗冤集录》的作者宋慈,字惠父,进士出身,福建建阳人,曾四次担任南宋省一级的司法官――提刑。他在二十余年以司法工作为主的仕宦生涯中,凡决狱理刑,始终以“民命为重”、采取“审之又审”的严肃态度深入查访,听讼清明,决事刚果,雪冤禁暴,不畏豪强权贵,声名远播,在长期的审判实践中,他特别重视检验工作,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他六十二岁任湖南提刑期间,广泛搜集了历代有关司法检验的著作,认真吸收了民间的实践经验,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加上自己多年实践工作的心得体会,综合整理、编纂而成《洗冤集录》这部巨著。《洗冤集录》的问世与宋慈善于学习、善于总结前人经验密切相关。因为在封建社会尸体检验这行一向被视为“仵作”和“贱役”,但宋慈力戒怕苦怕累、敷衍塞责的官僚作风,以不畏世俗的气概进行实践,成就了惊世骇俗的旷代奇书《洗冤集录》,而在宋代医学发展普及的过程中,很多从业人员同封建迷信做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史载两宋时期“岭南风俗有病祈神求巫,不服药饵,人多死于瘴疠”[9],足见宋慈阻力之巨。
4.主流思想文化因素
在南宋占据正统思想地位的宋明理学对该书的产生也有很大的影响。宋慈年少时受业于同邑‘考亭高第’吴稚门下,吴稚是朱熹的得意门生,受朱熹考亭学派(又称闽学)影响很深[10]。深受朱熹 “格物致知”思想的影响,重视实践,穷究真知,而此前很多司法官吏在断案时基本是“遥望而弗亲,掩壁而不屑”(宋慈语)[11],这是宋慈事业有成的一块基石。这种思想含有科学求知的精神,这与一个时代仕人的价值取向密切相关,“整个宋明理学将道德提高为本体,重建了人的哲学。理学家的最高理想是‘孔颜乐处’及‘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12]。宋明理学的另一个代表人物王阳明的弟子说:“满街都是圣人”,南宋理学重视生命个体,反对草菅人命的哲学观是文明的进步,理学的根本精神用北宋大儒张载的不朽格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代表。宋慈《洗冤集录》的编纂可谓张载名言的恰当注脚。
二、医学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特色内涵
医学院校大学生的特殊性和语文教师的素质特点,决定了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在课程性质和培养目标方式上必须具备新的特色内涵。
1.独具一格的课程性质。医学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而非纯粹的文学专业训练。因此大学语文教学不能仅仅是为了语文而教学,更不能是为了医学而语文。为了语文而教学违背了培养宗旨,为了医学而语文不如改成医古文。语文教学表现的不仅仅是审美,还表现着道德、哲学、社会学、思想、政治、历史等诸多内容。语文是知识、情感和思想的载体,是学好其他所有课程的基本工具。医学院校的大学生需要通过语文去学习、理解医学专业知识,需要通过语文去表达思想和交流情感。因此,医学院校的语文教学应以实用为前提,通过对语文基本知识的系统阐述,让医学生了解古今中外文学作家及其作品的基本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熟悉常见应用文的格式和写法,把握最基本的语法规范,提高生活中口才交际的水平,以适应未来职业工作的需要。
2.医学与人文:大学语文教学的“四个结合”。医学院校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医学与人文的相结合,培养较高素质的医学人才。结合重点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语文教学要与医德教育相结合,教育医学生如何立德做人;二是语文教学要与情感教育相结合,教育医学生如何爱人(理解人、同情人、关怀人、感化人);三是语文教学要与审美教育相结合,培养医学生现在以及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认识美,发现美,感受美、享受美;四是语文教学要与学生专业相结合,这一结合难度很大但又是因材施教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师挑战自我、提高水平的重要途径。“四个结合”是建构特色课堂,传播文化意蕴,丰富教学创意的理论依据。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更新加速且学而难用,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文学的漠视及其叛逆心理,社会各种思潮与不良诱惑以及语文学科在医学院校被边缘化等严重影响着大学语文教学的培养效果。因此,根据医学院校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切实把握语文课程的特色内涵,进一步探索语文教学的策略和技巧,成为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三、提高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技巧
1.抓好语文教学的基本功:“听说读写看译编背演比思”多管齐下。“听说读写看译编背演比思”是大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基本方式:可以师吟生听,潜思默记;可以师生齐诵,共醉其中;可以播放经典美文,师生边听边想;可以布置读书笔记和随笔作业,组织读书报告会,树榜立样,热情洋溢地赞美和鼓励;可以编排诗剧歌剧话剧,师生同台献艺;可以组织课堂文采大赛、佳作美文大赛、古文翻译大赛,使大学生敢于创新、乐于表现、轻松记忆;可以欣赏文学经典影片或纪录片,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等等。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但是无论何种方式,最终的落脚点还是“思”。语文教学的效果归根究底是由思维参与的力度决定的,阅读需要思维的渗透深化,写作需要思维加工转化,听力需要思维训练强化,说话更需逻辑思维基础上的语言规范化等等。大学生有所思有所忆能明理,才能在不知不觉中把中华文化潜移默化为自己所有,这亦是从医者需要的一种人文素质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