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农业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06 18:31:1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美国农业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美国农业论文

篇(1)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汪懋华教授,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学分会理事长、四川农业大学程安春教授,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印遇龙研究员,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刘波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朱伟云教授,荷兰瓦赫宁根大学André Aarnink研究员,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猪生产咨询委员会主任、推广教育主任Wayne Martin,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热带农业研究所首席研究员Liang Juan Boo,哈佛大学副教授Haining Shi,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李玉芝副教授,美国蛋品工业中心主任、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Hongwei Xin教授,丹麦DLG公司技术总监Plamen Nikolov等知名专家作了《工程技术与中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动物微生态与粘膜免疫》、《生猪机体氮代谢及其减排调控研究进展》、《保障生态安全的无害化养猪微生物发酵床工程化技术体系》、《反刍动物瘤胃甲烷生成机理及其营养调控》、《环境与福利友好型猪舍系统》、《猪和鸡的小规模生产和市场系统》、《利用水稻秸秆日粮减少瘤胃的甲烷排放》、《粘膜免疫与肠道感染》、《对美国猪舍系统的评估》、《美国蛋鸡产业现状与研发机遇及蛋品工业中心(EIC)的作用》、《环境控制与饲养管理》的报告。

篇(2)

Peter在16岁的时候在自家开辟了一个小果园,主要是种植西红柿。每周都会有他家附近的餐馆来他家收购,他还很自豪,说这是一笔盈利的生意。

Peter的本科学位是在UC David’s完成的,而在2001年他大学三年级那一年,他在网上找到需求信息,第一次来到了中国,去了山西省太谷县的山西农业大学。这期间,他觉得机会难得,就决定到中国农村去亲自看看。他觉得这是一段很美好的回忆,当地的农民们很热情,也很淳朴。从此以后,他就迷上了当中国农民,并且希望帮助中国农民发家致富。

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对中国农业痴情的美国小伙子。

Peter在美国出生,从小就非常喜欢亲近大自然,因此他一直在学习方面就有意识地朝农业研究方向发展。

懂事之后,他开始渐渐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于是,上大学的时候,就把他这两个兴趣爱好联系起来,在美国的UC David’s大学学了中国农业经济学,他身边很多人都很纳闷,在美国学中国农业经济学有什么用?

其实,Peter打算到中国来。

Peter在山西省太谷县的山西农业大学期间,非常喜欢跑到农村去和当地的农民打成一片,他很喜欢这些热情淳朴的老乡,可惜的是他没有在农村时的照片。

有一次,他认识的一个老农,在卖羊的时候,不小心收了几张外国钱。老人以为是美元,拿给Peter看,结果是秘鲁币,于是Peter就用同等面值的美元和老农把秘鲁币换了过来,老农坚决要把钱送给Peter,这可是老农的羊换的钱,血汗钱……这些事情让Peter很受感动,中国的农民很可爱,很善良,很淳朴,只是他们都太辛苦,生活条件也不好。

在2002至2003年之间,Peter还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做了关于农耕的一次调查,总共有682个农户,3000多人参加,挨家挨户去调查,后来他还做过关于推广中国农业的调查。

Peter从山西回到美国之后在UC Berkeley完成了硕士学位,他硕士论文写的是关于中国农业推广改革。接着攻读博士学位。

之后,Peter又到了四川雅安。他很喜欢那里的风景,觉得那里就像西方神话里描述的仙境一样美丽。但是,也看到不少山林都被破坏了,变成了耕地。于是Peter就和同事们一起做了一些退耕还林的研究。后来他博士论文写的就是这个课题。

博士毕业后,Peter还去了中国很多地方的农村,调查研究中国农业。

最令他得意的是他参与编写的关于中国农业改革和建议方面的资料,得到中国官方的批示,到农村农技站推广执行。

这次见面,我们和Peter聊得很开心,Peter也跟我们讲了他很多经历,还有他在中国闹的笑话。

篇(3)

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自1999年开办以来,为社会培养了一批高层次、应用性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经营管理类人才,对我国的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作为一门开设仅十余年的年轻学科,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如培养目标不够精确、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培养质量不够理想、工学矛盾较为突出等问题。“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拟以农业推广教育专业为中心,比较中外农科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以加深对我国农科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认识。

一、我国农科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背景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与农科相关的领域有农业推广(暂用名)硕士,兽医硕士和林业硕士。从以上三个农科专业学位领域的培养目标中看,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是以农业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农科综合素养和应用能力的提高为核心进行人才的培养,是为培养具有良好创新实践能力的农科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重大战略性举措。新农村建设关键是引导当前的生产要素特别是人才流向农业和农村,但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48%,肥料、水、农药利用率只有30%~35%,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滞后。为了提高农业科研究成果转化,加强农业生产技术推广,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国外农科专业学位教育的经验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不同国家的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同的发展模式。法国专业学位教育的重要的特点是拥有本科层次的专业学位教育——职业学士教育。日本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最明显的特点在于将专业学位(“专门职学位”)看作与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并列的研究生教育的第三种学位。美国是世界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最发达的国家,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直接借鉴美国,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因此,本部分将有针对性地选择几个国家的高等农业教育情况进行横向比较。以职业为方向的分层发展路径,国外学位制度中,职业学位归属的学位体系不一,有的是归属于研究生教育层面,有的是硕士学位层次虽然没有专门划出职业性学位,但有科学硕士与带专业名称的硕士学位之分,可以把后者视为职业性工作服务的学位。

三、对我国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思考

篇(4)

我要感谢师兄李俊雅研究员。他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学成归国后正是我实验的中期阶段,许多问题的解决都是他具体指导的。他精湛的数理统计和遗传学理论,开阔的科研视野及为人处事豪爽的性格为我今后的人生树立了标杆!

本试验是在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牛遗传育种实验室完成的,在样品采集和实验实施过程中,得到了陈金宝老师、高雪老师和任红艳老师的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非常感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xxxx和xxx教授在论文的选题和试验设计过程中的指导和帮助!特别感谢xxx教授在学校对我学习上的指导和生活上的关心。

在即将毕业之际,非常感谢实验室的在读博士荣敏、侯冠彧、邓桂馨、周正奎、黄萌、袁峥嵘和在读硕士贺建宁、李娇、张猛、杜新华等的帮助!感谢已毕业的博士研究生张清峰、张小辉、王兴平、姬爱国、淮亚红、王淑辉、高树新、李恒德和毕业的硕士研究生马腾壑、郭燕青、秦巧梅、田露、吴慧光等同学在实验以及论文撰写方面对我的无私帮助。在此特别感谢张小辉师兄在实验过程和论文整理过程中给予的鼎力帮助!特别感谢我的两位战友张路培和甘乾福博士研究生同学在学习、实验和精神上对我的支持和帮助。感谢实验室姜晓娟老师和史明艳博士后在实验过程中给予我的帮助

在此,谨向他们及所有关心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表示我诚挚的谢意!

篇(5)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机械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1298

国内刊号:11-1964/S

邮发代号:2-363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57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联系方式

篇(6)

主管单位:山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山东省泰安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2324

国内刊号:37-1132/S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55

期刊收录: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联系方式

篇(7)

英文摘要………………………………………………………………………………Ⅱ

1“数字农业”的内涵…………………………………………………………1

2国外“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发展与应用……………………………………………1

2.1美国………………………………………………………………………………………1

2.2英国………………………………………………………………………………………2

2.3德国………………………………………………………………………………………2

3我国发展“数字农业”的紧迫性…………………………………………………2

4“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3

4.1农业生产全流程智能化将逐步成为现…………………………………………………3

4.2农产品流通电商化发展将更加迅猛……………………………………………………3

4.3农业多元化公共服务将更加完善………………………………………………………4

5 “数字农业”的实践策略……………………………………………………………4

5.1实现农业农村业务数字化和可视化……………………………………………………4

5.2推动数字农业技术创新…………………………………………………………………5

5.3提高农业农村经营管理数字化水平…………………………………………………5

结语…………………………………………………………………………………………6

致谢………………………………………………………………………………………7

参考文献……………………………………………………………………………………8

摘 要

数字农业是将信息作为农业生产要素,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对象、环境和全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的现代农业。数字农业使信息技术与农业各个环节实现有效融合,对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国外“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发展与应用,结合我国发展数字农业的紧迫性与当前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对我国“数字农业”的发展提出了几条实践策略。

关键词:数字农业;农业信息化;发展策略

Abstract

Content:Digital agriculture is a kind of modern agriculture that takes information a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lements, uses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express agricultural objects, environment and the whole process visually, digital design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Digital agriculture makes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all aspects of agriculture achieve effective integration,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digital agriculture" in foreign countries. Combined with the urgency of developing digital agriculture in China an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trend of digital agriculture, several practical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agriculture" in China.

Key words:Digital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浅析“数字农业”发展趋势与策略

1“数字农业”的内涵

“数字农业”是农业数字经济的重要实践。当前,学术界和工业界尚未能够对数字农业形成统一的定义。通用名称包括信息农业,精确农业,“ Internet + 农业”等等。本文中提到的数字农业基于农业信息化,在农业链的所有环节中都强调了下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代表了农业产业的新视野。现代农业与信息化的紧密结合使可以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数字技术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不断的提高现代农业产业的数字化水平,支持农村战略的实施。

2国外“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发展与应用

2.1美国

美国完善的农业产业基础和数字技术体系促进农业发展。美国数字农业发展建立在农业生产高度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的基础上,已经建成了完善的现代农业技术应用与管理系统。自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已开始应用数字农业技术,包括应用遥感技术对作物生长过程进行检测和预报、在大型农机上安装GPS设备、应用GIS处理和分析农业数据等,对大田作物进行生产前、中、后期的全面监测与管理。在21世纪初已经实现“3S”技术、智能机械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在大农场中的综合应用,智能机械已经进入商品化阶段。如JohnDeere公司的“绿色之星”精准农业系统,基于物联网技术与“3S”技术搭建的新型精准农业管理系统,用以进行精细农作、农机管理、农艺管理和计划管理,可绘制农场产量的“数字地图”,在机械化生产大农场中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65%以上。在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助推下,美国数字农业技术已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形成紧密衔接,应用范畴覆盖从作物生长的微观监测到宏观农业经济分析。此外,美国也已形成完善的技术服务组织网络,美国服务类企业与公益机构可为经营主体提供较为完善的技术服务,例如美国农业技术服务组织(FSA)为农民提供丰富的信息。

2.2英国

英国信息化技术应用助推精准农业。信息化技术推动英国农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的方向发展。英国农村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备,互联网、4G信号已实现基本覆盖。在此基础上,精准农业技术得以实现在农业的全方位应用,如借助遥感技术进行作物生产监测与产量预报、农业资源调查、农业生态环境评价和灾害监测等;英国Massey Ferguson公司研发的“农田之星”信息管理系统,借助传感识别技术和GPS技术能够更为精准地进行种植和养殖作业、数据记录分析和制定解决方案;智能机械已基本装备卫星定位系统、电脑控制和软件应用系统,能够根据不同位置、不同质量的地块情形实现自动化、精准化、变量化作业,同时可以采集作物信息用以制作电子地图和调整生产策略。2013年英国启动《农业技术战略》,提出了应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和智能技术进一步发展精准农业,从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如借助GateKeeper专家系统提供辅助决策和农场管理、LELY挤奶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在养殖场中的应用、自动感知技术在施肥施药机械上的应用、二维码技术在农产品产销环节的广泛应用等。

2.3德国

德国关键技术与设备的积极研发与推广。在欧盟农业共同政策对数字农业的支持下,德国积极发展高水平数字农业,在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计算机支持和辅助决策系统,提供数字农业综合解决方案。德国投入大量资金与人力支持数字农业核心技术与智能设备研发,并由大型企业牵头,如德国拜耳公司投资2 亿欧元支持数字农业布局,已在60多个国家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并旗下Xarvio品牌推广数字农业,通过XarvioScouring识别系统高效识别和分析作物生长和病虫害信息,帮助农民优化田块单独管理和农田统筹优化。拥有百年历史的德国农业机械制造商CLAAS集团结合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实现收割过程的全面自动化。

3我国发展“数字农业”的紧迫性

今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我国大部分农产品仍然是一个“大年”,怎样解决需求下降、部分市场关闭、物流受阻等难题,把农货顺利卖出去,让农民实现丰产又丰收?加速数字农业发展是不二法门。

农业长期保持着传统形态,技术进步一直较慢,特别是进入信息化时代后,农业技术滞后带来的产业发展差距愈发显著。随着数字经济的兴起,越来越多的领域引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了智能化、数字化重塑,生产率大幅度提高。2019 年,我国服务业、工业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为 37.8%、19.5%,但农业只有 8.2%,数字化改造的空间很大,需尽快赶上信息社会的发展步伐。

农业数字化转型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破解目前农业难题的一剂良方,瞄准这个主攻方向,无疑将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给予农民更多获得感。对广大农民来讲,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最头疼,常常遭遇“多收了三五斗”的尴尬。可以说,农业数字化水平滞后,农产品质量不稳定、难以标准化、产销信息不对称等是导致农产品销售难的主因。显然,加快技术与传统农业的融合,打造数字农业,对产业链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化改造,使得传统农业脱胎换骨,插上科技的翅膀腾飞,已成为农业发展新趋势。

4“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

4.1农业生产全流程智能化将逐步成为现实

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设施和设备领域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现代农业生产设施和设备的数字和智能水平,实现了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的数字化控制,实现了农业智能化生产和管理。它可以解决由托管服务流程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在种植业中,重点是如何精确控制生产环节,例如育苗,播种,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当前,荷兰,日本,以色列和其他国家正在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来促进数字化,精确化和智能化作物种植的发展。

4.2农产品流通电商化发展将更加迅猛

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为农产品流通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基础。例如,美国著名的新鲜食品电子商务公司LocalHarvest是一个平台,该平台整合了有机农业的上下游,并连接了中小型农场和消费者。LocalHarvest平台基于从相关农场收集的基本信息来支持地图搜索系统,使消费者能够搜索本地社区周围的农场并购买难以保存的新鲜农产品,例如蔬菜和禽蛋。农产品在快速物流系统下,可以快速送到消费者家中,从而大大提高农产品物流的效率和质量。

值得欣喜的是,近年来,全国各地与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投入大量资源,重构产业链,培植人才,发力促进农产品上行。以河北省为例,近年来积极引入农业电商龙头企业,与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开展合作,持续在直播助农、农产品品牌孵化、新农商人才培养等领域,合力打造河北数字农业“新基建”。可以看到,利用大数据和分布式人工智能技术匹配优化资源,将需求传导给供给端,有效缓解了供需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产销脱节。在互联网科技力量的加持下,传统农业的“痛点”也得到有效解决,进一步打开了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通路。

随着电商农产品销量的快速增长,广大农民亦受益匪浅,农业生产模式发生重大变化,以需求引导生产、订单式农业逐渐成为主流,精准种植、数字营销提升了农民收入水平,促进更多农民融入数字农业的场景里。以往很多滞销农产品位于贫困地区,数字农业重塑产业链,帮助贫困户掌握技术、融入市场,实现了造血扶贫。实践证明,此种创新扶贫模式具有很强的活力。比如,拼多多的“农地云拼”模式得到国务院扶贫办的肯定,荣获了今年的“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截至 2019 年底,拼多多平台直连的农业生产者超过 1200 万人,累计带贫人数超百万。

4.3农业多元化公共服务将更加完善

通过将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顶尖技术运用在农业公共服务,农业服务也更加便利和灵活。这也是数字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一些国家为了促进数字农业的发展,在农业信息化和农业公共服务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

5 “数字农业”的实践策略

5.1实现农业农村业务数字化和可视化

加快建立涵盖农业资源,农村产业,生产管理,产品质量,农业机械设备和农村治理的数据库。利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和遥感技术整合空间数据,获取耕地资源,渔业水资源,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化农业园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特色鲜明的农业村庄,生产经营实体,村庄分布等数据。地图存储在数据库中,使农业和农村资源数据立体化。通过集成的农业调度系统,现场定点监控系统,集成的遥感信息,无人机观测和地面传感器网络,可以建立农作物的空间分布。通过农作物的空间分布,重大自然灾害和其他动态空间图,形成了一个一体化的全域地理信息图,为农业生产和管理的科学指导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5.2推动数字农业技术创新

创新,始终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要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数字农业”助力。手机变成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数据成为新农资,随着农业新业态新模式竞相涌现,数字经济发展红利惠及三农必将更加给力,而农业信息技术已然成为数字农业发展的关键支持。未来依靠农业科学院和大学等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来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企业作为创新主题的作用,促进数字农业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并着重于先进技术和核心技术。为了提高对关键技术的了解和研发,精确操作和智能决策的数字化管理,智能设备的变量修改和应用,农产品的灵活处理,区块链等技术,3S 加速,智能识别,模型仿真,智能控制和其他软件和硬件产品数字农业的综合应用,了解数字农业技术标准和规范体系的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创新以及应用服务系统的持续改进。

5.3 提高农业农村经营管理数字化水平

当前,就中国电子政务项目的发展而言,农业部门中的电子政务服务水平不能完全满足领导决策应用程序和公共商务应用程序的功能要求。农业信息服务的总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这意味着中国农业信息服务具有巨大的发展和利用空间。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扩大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在农业信息服务领域的应用,并通过建立灵活,便捷,高效,透明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系,为农民提供更多便捷和信息服务。在信息公开,政府公共关系,信息服务,办公室工作等方面,充分利用农民信箱和便携式农业和农村地区的服务功能,提高了园艺,畜牧,水产品,田间管理和智能化管理水平。着眼于整个农业产业链的要求,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研究和推广适用于不同地形和环境的农业机械,并进一步促进农业“机器换人”。

结 语

数字农业的发展实现了对农业生产的自动,精确控制,智能和科学管理,提高了农业的可控性,降低了生产成本,并减少了环境污染,使农业向精准,环保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此外,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以有效克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利因素,可以简化交易联系,提高交易效率,降低成本,消除农民对库存余额的担忧,并缩短生产周期。努力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商机。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内容的选择空间也越来越广,这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人员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致 谢

在这篇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障碍,但都在老师、领导、同事、同学和朋友的帮助下顺利解决了。尤其要强烈感谢周波老师在千里之外给我们线上授课进行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地为我们解答疑问、传授知识,让我非常感动,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同时也要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同时也要感谢我的领导、同事、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很多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过程中提供给我很大的帮助。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不吝批评与指教。

参考文献

[1] 周清波 , 吴文斌 , 宋茜 . 数字农业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J].中国农业信息 ,2019,30(01), 第 5-13 页 .

篇(8)

0 引言

二十世纪末,世界农业部门引进了一个全新的技术—转基因技术,并且迅速对世界农业生产和国际贸易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转基因产品(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以下简称“GMO”或“GMOs”),是指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导入特定的外源基因(包括其它动物、植物、微生物、人工设计合成的基因等),以改变物种的细胞信息,使动植物获得超过自然选择和人工繁育所得的机能,创造出具有新性状的产品或物种(hb12369.bokee.com/viewdiary.18954524.html)。转基因技术是当今世界最为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由于它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因而深受世人关注。由于目前转基因技术主要在农业领域运用,对农作物和农业生产进行作用,所以在本文中将转基因产品和转基因农产品视为等同的概念。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转基因技术和产品迅猛发展,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由1996年的170万公顷猛增到2007年的1.143亿公顷。目前,世界各国种植的最主要的转基因作物包括玉米、大豆、棉花和油菜籽,它们在所有转基因产品中的比重占到了99%左右。美国、阿根廷、加拿大是转基因产品的主要生产国及出口国。由于转基因技术还不成熟而可能对生物安全产生影响,在各国采用程度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而各国对转基因贸易采取不同态度。这就产生了因转基因农产品而带来的贸易纠纷,当然,这些贸易纠纷产生的根本原因还是背后经济利益的驱动。中国是较早涉及转基因作物种植与生产的国家之一,经过10余年的努力,在转基因产业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在国内中国主要种植转基因棉,同时在国际上是转基因大豆的进口大国。

1 转基因作物种植状况及其农产品贸易状况

(资料来源:fr.mofcom.gov.cn/aarticle/jmxw/200802/20080205380433.html,人民共和国驻法兰西共和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新闻)

随着生物技术的突飞猛进,转基因植物种植面积也日益增加。1996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是170万公顷;1998年是2780万公顷;2000年种植面积达到4420万公顷;2002年达到5870万公顷;2004年则是8180万公顷;2006年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02亿公顷,首次突破1.00亿公顷大关。仅1996年至2006年这十年间,转基因植物的种植面积就扩大了60倍,居所有作物技术推广速度之首,而2007年的增长率再次高达12%,达到了1.143亿公顷。

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2007年提供的数据,全球77%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集中在4个国家:美国(50%)、阿根廷、巴西和加拿大。美国2007年种植规模为5770万公顷(2006年为5460万公顷,下同),阿根廷1910万公顷(1800万公顷),巴西1500万公顷(1150万公顷),加拿大700万公顷(610万公顷)。印度和中国也种植了大面积的转基因作物,主要是棉花,种植面积分别为620万公顷(380万公顷)、380万公顷(350万公顷)。95%的转基因农作物集中在4种植物上:大豆、玉米、棉花和油菜。2007年种植最广泛的转基因农作物是大豆,种植规模达到了5860万公顷,这与2006年持平。其次是玉米,种植面积为3520万公顷,高于2006年的2520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为1500万公顷,高于2006年的1340万公顷。油菜为550万公顷,高于2006年的480万公顷。两种转基因类型占主导地位:抗各种杂草的,抗一些虫害的。

又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推广协会(ISAAA)称,2007年全球23个国家1200万农户种植了1.143亿公顷转基因农作物,2006年有22个国家1030万农户种植了1.02万公顷转基因农作物。 2007年新加入的国家是智利和波兰,伊朗2007年没有种植转基因农作物,而最初的1996年仅有6个。

章东权(2008)指出,随种植面积的增长,贸易额也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据估算,1996年大豆、玉米、油菜籽、棉花四种主要转基因作物的出口额7.18亿美元,1999年分别增至102.52亿美元,增长了13.28倍。同时他提到有人预测2010年全世界90%以上的农作物将是经转基因技术改良过的转基因品种,其中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增长势头尤为强劲;到2025年美国转基因产品的市场贸易总额将达到25200亿美元。

温海波(2007)认为世界转基因作物品种分布比较集中,主要是大豆、玉米、棉花、油菜;转基因产品出口国和地区主要集中在美洲,种植国家有美国、阿根廷、巴西和加拿大;转基因作物的进口地区主要是亚洲和欧洲。同时他还认为转基因作物面积还将扩大,越来越多的国家将转入转基因作物的种植之中;转基因技术产品应用范围还将继续扩大。

章东权(2008)认为尽管转基因产品因本身的原因存在很多的争议,转基因产品的国际贸易目前仍在着某些贸易争端和贸易保护现象,但现代生物技术将是21世纪的主导技术,世界各地都在抓紧时间研发转基因产品,所以转基因产品国际贸易的全球化、一体化将成为大势所趋。李晖(2005)也认为,争议的转基因产品的发展会受到一定的挫折,但它在21世纪是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其前景是很光明的。

2 转基因产品是把双刃剑转基因产品是好是坏在世界各地的争议很大。

林毅夫(2001)指出,生物技术的发展符合世界人民的长远利益,但在短期内对不同地区、不同利益群体的影响各异,就亚太地区的农民和消费者而言,则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如果抓住机遇,善加利用,就能带来好处,否则,就有可能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

杨昌举、黄灿(2001)论述了转基因作物对近缘野生种群、农业害虫和益虫,以及对生态平衡和土壤中的生物、土壤肥力可能产生的影响,探讨了转基因作物商品化生产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风险。

马述忠、李晓嘉(2001)指出转基因食品不仅能够生产出口味更佳的食物,而且能够抗病虫害、抵御旱涝灾害,便于储运,大大降低成本,提高人类的食物质量,产量的提高则特别适合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但同时他们又通过世界各地的具体态度及法律适用情况表明,转基因作为外源基因,它的结构可能不够稳定,人类食用后可能在体内产生基因突变损害人体健康;还有转基因生物对农业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将不可预见,它可能造成“基因污染”,并危害生物多样性从而造成生态失衡。

王志振(2008)也认为转基因产品在很多方面说不清楚,值得商榷。他援例指出我国每年进口的大量转基因大豆,其制成的色拉油没有任何问题;但同样例证指出英国一位研究人员在电视节目中公布了他的实验成果: 用转基因马铃薯饲养大鼠,引起了大鼠的器官生长异常、体重减轻、免疫系统遭到破坏。

3 转基因产品引起了的贸易争端

程涛(2005)指出,转基因产品引起的贸易争端最大的就是欧美转基因农产品贸易争端。美国为转基因农产品出口大国,欧盟为进口地区,因为种种原因,欧盟对进口转基因农产品加以限制,贸易大战由此而生。中美在转基因大豆上也产生了贸易争端,美国的转基因大豆无论在价格还是在质量上都占有优势,于是中国仿照外国在进口大豆时进行限制,大豆之战从而展开。

而关于引起贸易争端的原因,相关学者有较多的论述。

李晖(2005)将原因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不平衡,欧盟为了保护其幼稚产业,获取具有光明前景的基因产业经济利益,候鲜明(2007)也有相似的观点,他说表面上看,双方争论的焦点是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但这只是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问题,若置于国际贸易的大背景中,则是由双方经济利益的冲突引起的。二是技术因素,即具有巨大经济潜力的转基因产品检验和鉴定的科学标准很难统一导致容易产生贸易争端。三是安全因素,即转基因是否具有很大的危害性还不得而知,各个地区的认识有分歧从而产生贸易争端。

陈俊红(2003)则将原因归结为五点:一是经济利益分配不均;二是生物安全看法不同;三是政策制定出发点不同;四是公众接受的信息差别;五是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差别。

刘正良(2003)指出,现代转基因产品存在一种独特的垄断优势。转基因技术的垄断厂商多为美国公司,他们势必利用知识产权法寻求市场的绝对控制权。欧盟日本等国家认为,美国主张转基因产品贸易自由化的目的就是在于维持既有的垄断优势。

澳大利亚阿得瑞德大学的桑乃泉(2001)指出,农业生物技术创新,风险与利益并存,潜在社会影响显著,在复杂的国际经济法律环境中,世界各国加强立法,趋利避害,既反映了消费者主权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又体现着各国在生物高科技和农业竞争力方面的较量。

张彩萍、黄季馄(2002)在分析和解释不同类型的国家选择不同的农业生物技术,尤其是转基因技术发展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提出了造成它们对转基因农产品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的原因。

袁宜(2001)指出保护主义是转基因农产品贸易的主要障碍。“世界各国对转基因农产品的接受程度虽然与各国的文化传统(美国人对新事物较为开放和宽容)以及突发事件构成的背景(疯牛病使欧洲人心惶惶,对食品安全性极度敏感)有关,但更多的则是受到各国不同的经济利益的制约”。欧盟对美国的农产品贸易一直存在着逆差,欧洲小庄园式的农业与美国大农场式的农业相比,存在规模经济的劣势,当拥有更强竞争优势的美国转基因农产品出现在欧盟面前时,欧盟为了维护本集团的经济贸易利益,以种种借口封杀转基因农产品的流入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4 给我国政府的一些政策建议

廖闽(2006)在其论文中全面总结了七个方面的措施,分别为要进一步鼓励对转基因农产品的研究和开发,要高度重视转基因农产品的安全问题,要尽快完善有关转基因农产品国际贸易方面的立法工作,要学会有效地利用技术贸易壁垒措施,要大力加强对出入境转基因农产品的管理,要积极参与有关国际组织的活动和扩大公众宣传。

李晖(2005)单独指出了转基因产品进口问题的建议,一是充分利用技术贸易壁垒,加大对转基因产品进口监管的力度;二是进一步完善转基因产品的相关立法,细化管理体系,强化管理职能;三是进一步完善转基因产品标识制度。同时也指出了我国应加快对转基因产品的研发,保证我国生物技术处于世界前列;以及在推广种植上应谨慎,完善立法,加强监管。

肖奎喜、马述忠、黄祖辉(2005)通过分析指出要加快转基因生物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要加强对转基因产品贸易规则和条例的研究,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要实施安全监管战略,防范转基因产品跨国转移带来的安全隐患;要充分运用WTO 规则,保护国内农业产业和农民利益。

李成贵、檀学文(2008)则提出了一些较为新颖的观点,如要加强对研发阶段风险评估的管理,强化有关人员的科学精神和法律意识,突出研究者的知识运用、自主管理和信誉机制在转基因安全中的作用;还有加强转基因食品安全的风险交流,通过多种途径宣传转基因食品安全和营养方面的科学知识,加强转基因食品的科普工作,增进与民众关于转基因食品的风险交流,是政府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应瑞瑶、沈亚芳(2004)也做过简要的分析,指出我国在转基因产品贸易中处于比较劣势,鼓励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同时要加快转基因技术的应用步伐,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优势。

5 结论

由21世纪最前沿的技术——基因技术为基础发展而来的转基因产品,其发展前景还是极其广阔的,因为它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对解决粮食问题无疑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世界上迭起的转基因产品纠纷,表面上看是各自对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存在认识上的分歧,但实际上是各自经济利益的驱动,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的使然。而我国要在转基因产品竞争中树立优势,还得从自身做起,进一步加大对转基因产品等各方面的研发,同时又要重视起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问题,而关于转基因的各种立法工作也应趋于完善,注意与各地区保持交流,充分利用WTO规则,从而维护我国的利益。

参考文献

[1]温海波.《论转基因产品的法律规制》.中国期刊网优秀硕士生论文.2007年.

[2]章东权.《国际贸易中的转基因产品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期刊网优秀硕士生论文.2008年.

[3]李晖.《转基因产品的国际贸易问题研究》.中国期刊网优秀硕士生论文.2005年.

[4]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5]杨昌举,黄灿.《转基因作物商品化生产的潜在生态风险》.《环境保护》2001年第5期.

[6]马述忠、李晓嘉.《转基因食品是把“双刃剑”吗》.《粮食与油脂》2001年第2期.

[7]王志振.《转基因食品安全吗》.《农村百事通》2008年第19期.

[8]程涛.《转基因农产品国际贸易争端研究》.中国期刊网优秀硕士生论文.2005年.

[9]候鲜明.《美欧之间转基因产品贸易争端和启示》.《国际市场》.2007年第6期.

[10]陈俊红.《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及贸易争端》.《中国食物与营养》.2003年第1期.

[11]刘正良.《转基因产品的贸易争端及我国对策》.《对外经贸实务》2003年第8期.

[12]桑乃泉.《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创新管理与中国农业竞争力》.《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9期.

[13]张彩萍,黄季焜.《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研发的政策取向》.《农业技术经济》2002年第3期.

[14]袁宜.《WTO责无旁贷——论转基因农产品贸易规则及其制定》.《国际商务研究》2001年第5期.

[15]廖闽.《转基因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与管理研究》.中国期刊网优秀硕士生论文.2005年.

篇(9)

主管单位: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安徽农业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安徽省合肥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2-352X

国内刊号:34-1162/S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57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篇(10)

一、功能对等理论概述

功能对等理论是美国语言学家和翻译家尤金・奈达在1964年出版的《翻译科学初探》中提出来的,他提出了“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两个翻译概念。

奈达的对等功能强调的是相对意义的对等,翻译的本质还是对文本信息内涵的传递,通过相对的对等,可以避免翻译过程中一些过分关注原文而造成译文难以理解的缺陷。

二、农学类论文界定及其特点

(一)农学专业的定义

农学专业是研究作物生产发育规律、产量形成规律、品质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并采取恰当的农业技术措施,实现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专业。

(二)农学类论文英译的文本特色

与其他英语类型相比,农学类翻译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客观性、精准性、简明性。

1. 客观简明的阐述。

要尊重原文的客观性,译文要尽量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客观观点,符合所涉及的科学技术及其科学领域的专业行文表达;译者必须要全面理解原文的表述内容,包括原文词汇、语法、逻辑关系和科学相关内容的理解。

2. 言简意赅的措辞。

科技英语中频频出现大量的专业术语,其词意比较稳定和单一,在表达上需要简练的措辞;译文要简短精练,一目了然,文理通顺,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译文简洁明晰,应是专业英语翻译的理想呈现。

三、常见错误类别

本文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库中随机抽取了20篇农学类期刊论文,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视角对该类论文的标题、关键词和摘要进行了英译分析,发现概论论文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错误。

(一)标题的翻译

论文的标题是整篇文章的浓缩和缩影,根据论文的标题,读者能直接知晓论文大旨。本研究显示这些篇论文标题的英译存在以下问题。

1. 选词错误。

农学类论文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客观性以及科学性,在选择用词上要求作者区分出普通词和专业词,尤其是英译成英文标题的对应表述。其中,容易忽略的还有缩写的规范性错误,对于专有名词的惯用拼写,还要考虑“同拼异指”的现象,即同一缩写对应指代两个不同的专业用语。

例1:原文:转抗虫基因棉花和玉米花粉对家蚕生长发育影响的评价。

译文:Evaluation of Impact of Pollen Grains of BT,BT/CPTI Transgenic Cotton and BT Corn o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ulberry Silkworm,Bombyx mori Linnaeus.

分析:该论文标题英译的结构是合理的,其中对于专有名词的英译采用的是专业术语直接表述的形式,对于相关专业读者的理解是没有偏差的。这也突出了农学类论文专业性、科学性的特征。

2. 句式结构错误。

标题通常以短语或短语词组的形式拟定,多采用并列结构和偏正结构的形式。并列结构即阐述并列关系,偏正结构通常采用中心词前置、中心词后置等。由于中英表达的思维惯式的差异,在标题英译的过程中,需要{整对应语序,达到表达意义上的对应。作者应根据原论文的侧重点来选择相对应的标题组成结构。

例2:原文:非洲农业产量对气候变化响应与适应研究进展。

译文:Climate Change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Africa: A Review of Impacts and Adaptations.

分析:该论文的中文标题结构是偏正结构,即农业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但英译标题采用的是并列关系,即非洲的气候变化和农业产量,缺失了两者之间的关联效应。在英译这类标题时,应将研究的类型前置,以偏正结构或包含结构采用后置说明的表达形式。

3. 曲解原义。

标题英译过程中,容易出现曲解原义、词不达意的问题。逐词逐句英译,刻板英译是造成这一错误的主要原因。只根据中文标题的字面意义,并未对论文的深意进行深层理解、分析,虽字、词、句英译都一一对应,但表达意义相差甚远。

例3:原文: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肥料问题。

译文:Fertilizer use and food security in China.

分析:不难看出,该标题的英译和原标题所表述的研究侧重点不一致。究其原因在于,作者未找准该论文的研究问题中心,理解有偏差,以致译文中并未体现出“保障”之义,使得读者在读题时容易产生误解,有曲解原义之嫌。

(二)关键词的翻译

关键词是论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文章的检索。根据关键词能够更直接、更精准地检索,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实效性和精准性。在选取关键词时,应少而精,精而准。本研究发现论文的关键词翻译存在用词不当、书写格式不规范两个典型问题。

1. 用词不当。

关键词的个数直接限制了用词的精准度和规范性。这里所指的精准性是其概括性以及实效性,简而言之,少而精,精而准。关键词应多用实词,以名词或名词词组为主,少用动词或动宾结构。

例4:原文:土壤功能性状。

译文:soil functionalities.

分析:该原文关键词由三个名词构成,分别是“土壤”“功能”“性状”,作者缺失了“性状”的翻译。在农学类论文关键词中,绝大多数是专有名词,而“功能性状”这一词,在农学类英文词汇表述中有“functional traits”专业名词。因此,对于专业名词,要选取相对应的惯用词汇,以免造成读者的陌生化。

2. 书写格式。

关键词的英译书写格式,应按顺序与原中文关键词一一对应,且各英文关键词用分号隔开,除最后一个关键词后无需注标点符号;英文关键词须首字母大写,专有名词或名词词组各实词均大写首字母,关键词中出现的介词、连词等虚词不大写首字母。

例5:原文:水稻;高产;株型;栽培;技术。

英译:rice; high yield; plant type; cultivation; technology.

分析:该篇论文的关键词英译,首字母均没有大写,不符合论文的书写格式。

(三)摘要的翻译

论文摘要是对正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它应该简洁明了,含义明确,表达清楚,不仅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原文的主要内容,而且也为科技情报人员编制摘要型索引提供依据。本次研究发现了以下摘要音译错误。

1. 时态错误。

摘要部分的英译,通常以现在时和过去时为主,少用现在完成时和过去完成时等。农学类论文音译时,应该注重各时态的表现功能。

例6:原文:【目的】建立一种……的高精度非线性多维时间序列预测方法。【方法】耦合支持向量机回归(SVR)和带受控项的自回归模型(CAR),……【结果】3个农业科学实例验证表明,……【结论】SVR―CAR是一种……序列分析方法,……有广泛应用前景。

译文:[Objective] To construct a nove1 nonlinear multidimensional time series approach ... [Method] Integrated controlled autoregressive (CAR)into support vector machine regression(SVR), ... [Result] The prediction results of the agricultural sample set showed that ... [Conclusion] As a novel nonlinear multidimensional time series analysis approach integrated CAR into SVR,... SVR-CAR,Can be widely used in the prediction area of agriculture,ecology an d economics.

分析:该论文摘要部分,采取的是分点阐述的方式,清晰明了,分为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个方面,并且在阐述目的和结论部分时用一般时,阐述方法和研究结果部分用过去时。条理清晰,表达时态与方式正确无误,为正确的论文摘要撰写范例。

2. 语法结构错误。

中英两种语言本身就具有其语法、句法结构,因此在摘要英译过程中要适当地调整句式结构。例如,中英文中的主谓宾位置大w相同,除开起强调作用的偏正、倒装结构,而定状补的句法结构则大相径庭。为了言简意赅地表达出实意,需适当地调整句式结构。

例7:原文:提高气候变化对非洲作物产量影响的理解,揭示非洲农业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是及时、正确和有效适应气候变化的关键。

译文:We need to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Africa, and to know the responses of climate change to African agriculture. These are critical keys to adapt to climate change for agriculture in time.

分析:该句摘要的英译在翻译表述上没有问题,但没有考虑中英两种语言表达的习惯差异。汉语表达上,习惯把关键词、关键点后置,而英文中则习惯中心词前置。因此,在英译摘要的过程中要适当地调整句式结构,以适应英文表述习惯。

四、结束语

本文对相对典型的20篇农学类论文的标题、关键词和摘要进行了相对应的错误分析,并总结归纳出了农学类论文英译中常见的错误类型,结合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其论文的英译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提高农学类论文汉译英的翻译质量。

【参考文献】

上一篇: 房屋施工论文 下一篇: 传承传统文化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