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计文化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06 18:31:2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国会计文化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国会计文化论文

篇(1)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会计,也必须顺应这一潮流,朝国际化方向发展。但是,会计是有经济后果的,在对各国会计进行协调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种种阻力,会计国际化背后的实质为各国的利益之争,我们在积极参与会计国际化进程的同时,必须立足于国情,不能不切实际地、一味地向某个国家的会计标准或者不顾条件地向国际会计标准靠拢,这将会牺牲我们自身的利益而得不偿失。

会计的经济后果

经济后果学说是美国会计学者于上世纪70年代末提出来的,其标志为Zeff(1978)《经济后果学说的兴起》一文的发表。Zeff在该文将经济后果定义为“会计报告对企业、政府、工会、投资人、债权人决策行为的影响。”

会计的经济后果使人们对制定会计准则的认识有了质的转变,使会计准则的制定理论发生了变革,促使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更加理性和成熟。由于会计政策经济后果的影响,当今各国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与其说是一项专业技术过程,不如说是一个政治过程。

会计国际化背后的各国利益之争

会计准则制定是一个政治化过程,这一点同样在国际会计化进程中得到体现,尤其表现在各国对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权的争夺上。会计准则规范不同的计量实务和信息披露要求,将影响不同的利益团体的利益。受经济实力影响,目前的国际会计协调化偏重于发达国家或跨国公司的需求,未必能保持发展中国家或东道国的利益。此外,即使在发达国家内部,仍存在着不同的会计模式,从而产生必须按何国会计准则为国际会计与报告准则蓝本的争议。上述这些不同国家或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事实上成为会计国际化的阻力,在IASC(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重组前,国际会计准则的制订相当缓慢且缺乏普遍认可,以致有西方会计学者认为,国际会计协调化是一种可望不可及的幻想。

最能说明会计国际化背后利益之争的例子莫过于美国对国际会计准则态度的变化。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制定自己独立的会计标准,认为美国的会计标准是世界上最好的会计标准,所以不认可国际会计准则的地位,对国际会计准则的态度很消极。然而在1996年之后,美国的态度却突然发生了变化。原因是美国会计标准是目前世界上技术最复杂、要求最高的,当其他国家的公司争取在美国证券市场上上市融资时,需要作大量的报表调整工作,从而增加了这些公司的筹资成本。这样将导致许多公司畏惧其“门槛”较高而转向欧洲证券市场或者日本等地上市融资,从而损及美国利益。因而美国固守其会计标准的态度开始松动。

1996年10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经过与IASC对话后,发表了一个有条件“支持IASC制定适用于跨国股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所用的会计标准”的声明。显然,美国从不认可国际会计准则到支持IASC制定一套全球通用的、高质量的会计标准,在态度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一态度上的转变,实际上是美国的利益驱动所致,因为,建立全球通用的会计标准,促进会计标准的国际化,符合美国的利益。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会计标准的国际化实际上是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利益驱动的结果。对我国会计国际化的理性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以积极的姿态来促进中国会计的国际化,从1985年的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到1992年11月参照国际惯例了“两则两制”,以及目前已经的16项具体会计准则和2000年12月29日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制度》,都有国际会计惯例的深深烙印。

我国已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2003年的进出口总额有望突破8000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历年累计将达5000亿美元,这意味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与世界经济体系进一步融合,实行会计国际化将是我国政府的必然选择。

现在有人主张我国会计标准的建设直接照搬美国的会计标准或者国际会计准则。但是,如果我国的会计标准在其国际化进程中,片面地向美国会计标准或者国际会计准则靠拢,这就意味着我国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的编制成本以使其编制的财务报告与美国会计标准或者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相一致,我国财务报告的使用者需要花费大量的学习成本来读懂这些会计信息,而美国的会计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却不会发生这些成本,美国的注册会计师也可以凭借着其专业特长和职业技能,直接在全球范围内执业,而其他国家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或者注册会计师则要为此付出较大的代价。

因此,在我国会计准则的建设过程中,我们既要看到会计标准国际化的趋势和益处,又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和冷静的头脑。我国尚处在转轨经济的特殊背景下,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和完善的监管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如果我们操之过急,片面追求我国会计标准的英美化或国际化,尽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我国企业对外融资的成本或者对外贸易的成本,但是可能会出现与我国转轨经济环境不相适应的情况,导致会计信息出现混乱或者失控,由此所产生的改革成本和风险将是巨大的,对此我们需要有充分的认识。

篇(2)

【中图分类号】1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139(2012)02-0145-4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元素,在美国华裔小说的发展过程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其中最具代表的即是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及其成名作《喜福会》。

在西方读者的眼中,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充满神话性的带有原始色彩元素;而部分中国读者也认为,《喜福会》给西方读者表现出中国文化的迷信、愚昧、非理性的落后的“他者”形象。“亚裔美国文学匪徒”之称的赵健秀“曾痛斥一批他认为被白人同化了的华裔作家,这其中包括了谭恩美、汤亭亭、黄哲伦和任碧莲等,‘这些作家失去了华裔族性,误读误用中国经典和传说,意取悦白人学者,歪曲华裔美国人本来的面目’……因而他们的作品在某种意义上已被殖民化了。”或许这样的批评太过绝对化,但的确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在《喜福会》这样的华裔小说中是否原汁原味?本文拟通过文本分析,结合中国经典古籍著作,探求这些传统文化的最初本源,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在《喜福会》中的变异,然后从历史主义研究、接受理论、文化研究等多个视角出发,探寻产生文化变异的原因。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变异

不可否认的是,《喜福会》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传达出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从中国食物到中国麻将,从童养媳到姨太太,从神灵崇拜到祖宗信仰,从嫦娥奔月到王母娘娘,从民间巫术迷信到阴阳五行再到风水学说,从儒家思想到道家学说再到佛家修养,几乎大半中国文化都在《喜福会》中——提及。然而,小说中所传递的如道家精神、阴阳五行、家族精神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一定差异。

(一)阴阳五行

谭恩美于莺莺的故事中提及阴阳。那是嫦娥奔月剧本里的唱段,嫦娥“伤心地哭诉着:‘女人属阴,心底黑如墨,隐藏私欲无穷多。男人属阳,心似一团火,照亮正道通银河。一方面,这句话隐射嫦娥私自吞长生药,是私欲和邪恶的象征,也歌颂了后羿射日,是正义的化身;另一方面,贬女褒男,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里男尊女卑的现象。于此且不说嫦娥奔月这一神话故事本身是否与传说有差,仅看文中提及的阴阳说。究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为何物呢?梁启超先生曾考证了《诗》、《书》、《仪礼》、《易》四经中有阴、阳二字的文句及其意义,其结论是:《仪礼》中全无“阴”、“阳”二字。“所谓阴阳者,不过自然界中一种粗浅微末之现象,绝不含何等深邃之意义”。阴阳最出名的来历是“《易》源说”:认为阴阳观念起源于《周易》。《庄子·天下》有言:“《易》以道阴阳。”“《易》中封象由阴阳二爻变化而成,故天、人、地都赋有了阴阳性质。天地、日月、暑寒、昼夜、男女、明幽、奇偶、君臣(民)、君子小人、尊卑、贵贱、刚柔、健顺、动静、进退、伸屈等等,各各为阳、阴之象。整个《易》,就是一套阴阳变异之象。”由此可见,中国的阴阳文化并不单单是“男阳女阴”这一说法,阴阳文化的核心是“天阳地阴”,讲求二气合一。“男阳女阴”仅仅是阴阳文化中一个微小的现象,并不足以成为诠释阴阳文化的内容。而即使是“男阳女阴”,阴阳学说也并没有贬阴褒阳的传统,反而是先阴后阳。根据《老子·六章》中记载,“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谷”、“牝之门”指的是女性生殖器;“是谓天地根”,表明这是对女性生殖器崇拜。由此可见,所谓“阴阳”,置阴于阳之前,暗示先有阴后有阳。这个阴阳观念被推认为产生于女性生殖器崇拜或“母系”观念。

与阴阳学说紧密联系的是“五行”说。《喜福会》中,“五行”由媒婆口中煞有介事地道出:“这不明摆着嘛。五行缺一,女人生子。你儿媳妇生来不缺木、火、水、土,她少金……你给她戴上了金手镯、金首饰什么的,现在她五行俱全,也包括金,她占全了,反而不能有子。”那传统中的“五行”说又是什么呢?殷末贵族箕子的《尚书·洪范》篇首次提出了“五行”说。箕子向武王提出了九条治国纲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五行。“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初一日五行……”五行之序、五行之性、五行之味,如下:“一日水,二日火,三日木,四日金,五日土。水日润下,火日炎上,木日曲直,金日从革,土日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至西周末年,史伯提出“五行相杂以成百物”的命题。到北宋时期,董仲舒把儒家学说与“阴阳”“五行”说相结合,提出了完整统一的体验世界:“天有五行,一日水,二日火,三日木,四日金,五日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故五行者,乃孝子忠臣之行也。”由此可见,“五行”说,虽指金木水火土,然而它更代表中国传统社会的秩序,相生相克,相互循环,周而复始。查遍权威论著,没有一处把金与生育一事联系起来。即使金代指器官,它也指的“肺”、兼及皮、毛、鼻,而与生育繁殖无关。

篇(3)

关键词:国际学术会议;跨文化交际;关联理论

一、跨文化交际及国际学术会议

跨文化交际则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往,他们的文化认知和符号系统迥异并能改变整个交际事件(Samovar,2009)。

国际学术会议则是国际间的一种高水平,高层次的智力活动,以传播信息,展示成果,授业解惑,阐明事理为目的,具有专业水平高,信息密度大,交流活动集中等特点(胡庚申,2010)。随着我国国际交往的日渐频繁,在华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数量逐年上升,参会人数也不断增多(孙泽厚,2009)。这些参会学者可能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拥有不同的文化学科背景,思维模式亦有所差别,这对于信息的呈现和解读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如何进行成功顺利的跨文化交际沟通对于国际学术会议的成功举办,提高学术国际学术会议的质量至关重要。本文以关联理论基本框架为出发点,分别从明示-推理、关联原则、语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对于如何提高国际学术会议中的跨文化交际提出了若干建议。

二、关联理论基本框架

Sperber和Wilson从认知语用学角度研究话语理解,创立了“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关联理论认为,影响话语理解的主要因素是听读者关于世界的一系列假设,即“认知语境”(Cognitive context)。听者根据认知语境的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语信息做出语境假设,假如说写者设想的语境与听读者实际使用的语境不匹配(mismatch),就可能导致误解(张少云,2007)。关联理论是认知语用理论,它试图解释在口头交际中话语是如何被理解的,因而在解释语言现象方面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对关联理论进行阐释。

1、明示―推理(Ostensive-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

Ostensive-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 the communicator produces a stimulus which makes it manifest to communicator and audience that the communicator intends, by means of this stimulus, to make manifest or more manifest to the audience a set of assumptions.

(2001∶63)

根据明示-推理理论,言者要表明两个意图。一是信息意图,让听者明晰言者的一系列论断;二是交际意图,让言者和听者都明晰言者具有的信息意图。交际是明示-推理过程,包含言者的明示和听者的推理。从言者角度看,交际是明示过程,需要清晰地表达其信息意图;从听者角度看,交际是推理过程,听者需要在言者明示行为和自己情景假设的基础上完成言者的交际意图。

2、关联原则(The principles of relevance)

Relevance

An assumption is relevant in a context if and only if it has some contextual effects in that context.

(Sperber & Wilson 2001∶122)

由此看出,语境效果又可叫认知效果。当言者呈现的新信息和听者已有的语境假设相互作用时,语境效果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实现:加强已有假设;消除已有假设;与已有假设结合产出语用内涵――结论是输入信息和语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单个因素的结果。关联理论认为,语境效果是关联的充分必要条件。同等条件下,语境效果越大关联越大。而语境效果的获取和在此过程中使用的加工程度紧密相关。加工努力指在加工话语时付出的脑力劳动,即找出话语的命题形式,从话语中获取语境效果,推断隐含义以及选择特定的语境解读言者的话语。同等条件下,在处理加工话语过程中,加工程度越大,关联越小。因而,关联是程度问题,由语境效果和加工程度决定。

关联两原则分别是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根据Sperber 和Wilson,

Cognitive principle of relevance

Human cognition tends to be geared to the maximization of relevance.

Communicative principle of relevance

Every act of ostensive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es a presumption of its own optimal relevance.

(Sperber & Wilson 2001∶260)

从关联认知原则可以看出,人类注意力和加工资源分配给看起来相关的信息。从关联交际原则可以看出,言者对听者讲话并期待最佳关联。在日常交际过程中,言者试图解释其每一句话语期待其话语具有最佳相关;在理解过程中,听者试图找到能满足其最佳关联期待的解释,在此过程中,听者获取的解释如果和言者表达的意思出现不一致,就是造成沟通障碍。

3、语境(context)

在听者对言者话语意义解码过程中,语境和背景信息在正确理解话语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关联理论则认为,语境不局限于即时的物理环境或话语本身语境,语境是动态的,并非固定和提前知道的,它是根据每一个新的话语不断重造的,这和传统意义的语境有所不同。

听者在理解言者话语过程中会在大量可能的语境中选择出最能解释言者话语意义的一个,即特定语境的选择受到关联性制约,听者选择的语境是基于最小的付出和最大的语境效果。

然而,百科知识,和认知能力和文化背景因人而异,听者实际采用的语境在很多情况下并非言者所指。因而言者和听者语境的差异可能是交际过程中导致沟通失败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关联理论通过以下方式解释明示交际:言者发出明示刺激,听者需要付诸加工努力。由于人的思想倾向于给最具关联信息分配注意资源,如果想要被听者理解,言者至少需要产出值得听者注意的关联刺激。在假设言者话语关联的基础上,听者才能准确地解读明示刺激,达到其期待的最佳关联。

三、运用关联理论促进国际会议中的跨文化交际

基于以上对关联理论的介绍可以看出,关联理论在处理和解释人类日常交际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本文从关联理论角度对国家学术会议中的跨文化交际进行分析,以期达到最佳跨文化交际沟通的效果。

1、 明示―推理

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明示-推理过程,包含言者的明示和听者的推理。这就要求学术成果展示人员在做展示过程中,尽可能最大限度地从各个方面对研究本身进行阐述解释,包括明确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最后得出的结论。由于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展示者可以在口头陈述的同时,可以借助于其他视听手段,如借助于投影、幻灯、录像、录音,以及其他图谱、表谱、实物等作为口头宣讲的补充(胡庚申,2000)。与此同时,在言语交际出现障碍或冲突时,展示者可以采用非言语行为作为补充策略,比如通过手势,说话语音强弱等。对听者而言,除了具备基本的专业领域学科知识之外,还要对展示者的明示行为进行适当推理,这种推理是建立在对展示者本身的学术背景,研究兴趣和研究问题基础之上,对当时特定语境的正确解读下获取的。

2、 关联原则

从关联原则中的语境效果可以看出,语境效果是获取关联的充分必要条件,而语境效果的获取与听者的加工努力程度有关。这就要求听者付出最大努力,全方位调动认知机制和背景知识,找出展示者话语的命题含义,推断隐含义以及选择特定的语境解读言者的话语。而从关联理论的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来看,展示人员要尽可能围绕研究问题进行展开,不要偏离核心问题的探讨导致失去听众;而听者也要在解读信息之后做出合理的回应,可以通过提问题论证等方式明确展示者交际意图,从而获取最佳关联。

3、语境

关联理论中的语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语言语境(指一个特定词或者部分文本的前后语言环境),抑或物理语境(话语发生的物理环境)。关联理论认为,语境不局限于即时的物理环境或话语本身语境,语境是动态的,并非固定和提前知道的,它是根据每一个新的话语不断重造的。然而,百科知识,和认知能力和文化背景因人而异,听者实际采用的语境在很多情况下并非言者所预期的。这就要求听者不仅要提前了解展示者本身的学术背景,研究兴趣和研究问题,还要尽可能通过言者解说展示各个环节努力获取语境信息,在大量可能的语境中选出最能解释展示者话语意义的一个。

四、结语

国际学术会议不仅对于获取学科前沿信息,扩大研究视野促进国内创新至关重要,同时也对提升国内相关领域科研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国际科研合作和交流意义重大。然而,目前对于确保国际学术会议质量的跨文化交际问题的研究却十分有限,本文运用关联理论指导学术会议中的跨文化交际,对提高跨文化交际沟通,进一步保证学术思想学术成果的成功分享提出若干建议,以期对参加各类国际学术会议学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Samovar, L., Porter, R., & McDaniel, E. (2009).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Cengage Learning.

[2]Sperber, D. & Wilson, D. (2001).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Oxfor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and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3]胡庚申.国际会议交流英语[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篇(4)

元朝立国之初,元世祖“援唐宋之故典,参辽金之遗制”①,和金朝一样取消了画院。元代虽未设立专职画院,但也仿效金代建制了元代宫廷绘画机构。元代与皇室绘画有关的机构可大致分为三大类:一、皇室的秘书机构,即翰林兼国史院和集贤院。二、掌管绘画鉴赏、收藏的机构,如奎章阁学士院、宣文阁、端本堂和秘书监。三、为皇室服务的专职性绘画机构。

元朝皇室的秘书机构主要是翰林兼国史院和集贤院,这里云集了来自各地的文人,其中有许多是文人画家。天历二年(1329年),元文宗为了铭记“祖宗明训”,设立奎章阁学士院。奎章阁学士院除了专为皇帝收藏古代书籍之外,还收藏历代书画名迹。供职于奎章阁的臣僚多为当时名儒,其核心画家是鉴书博士柯九思。流传至今的许多艺术珍品上都有“天历之宝”“奎章阁之宝”两方巨印,这就是当时秘府收藏的标志。元文宗去世后(1332年),奎章阁最终被撤销。至元六年(1340年),康里奏请顺帝设宣文阁以代奎章阁,但是它的艺术功能已十分淡化了。秘书监和昭文馆同为元代管理皇家图书的机构,但职责又有所不同,秘书监兼有收藏皇室书画藏品的职责,昭文馆还承担学术研究和授徒之任。wwW.lw881.com文人画家一般不会在这两个机构任职,这里集中了一批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艺匠画家。在为皇家服务的专职性绘画机构里供职的画家大多为艺匠。艺匠的绘画创作被视为手工劳动,所以他们的社会地位要比文人画家和职官匠师低得多。艺匠们分工比较明确,一般来说,皇家生活中和绘画有关系的事情,就会由这些专门为皇室服务的机构来处理。至元十五年(1278年),曾经在画局设大使一员,宫廷绘画活动一直是十分活跃的。

二、皇宣对绘画的参与

元代皇室对绘画的参与主要表现为:皇帝及皇亲们亲自挥毫作画、提倡艺术,收藏品鉴艺术珍品。元仁宗和文宗朝“亲儒重道”,礼遇文士,尤其喜好书画艺术。元仁宗在即位之前,就先后有王振鹏、赵孟等为他作过画。即位后,曾于延祜元年(1314年)下诏命李衍在殿壁画竹。元仁宗喜欢古人翰墨,自己也经常挥毫宸翰赏赐群臣。仁宗后的英宗不止爱好书画,还是一位帝王书法家。元陶宗仪《书史汇要》中认为英宗书法在历代帝王中居首位。元代皇室绘画活动在元文宗时达到。文宗建立奎章阁,任命画家、书画鉴藏家柯九思、虞集等,对内府所藏书画进行鉴别查定,并且经常和虞集、柯九思一起研讨书画。

元代皇室对绘画的喜好直接影响画家的仕途和绘画的发展。何澄是元初界画高手。90岁时还向仁宗皇帝进献《姑苏台》、《阿房宫》等界画作品,得到仁宗皇帝的欣赏和器重。至大初(1308年),升为正二品衔的中大夫秘书监。元代一度废除了科举制度,在仕途阻塞的情况下,因献画而仕途亨通,自然具有很大吸引力,所以从事绘画者踊跃一时。

元代皇室的绘画活动中,应该特别关注一位为书画艺术创作的繁荣推波助澜的著名女收藏家,这就是元仁宗的皇姊鲁国大长公主祥哥拉吉。她对书画有着特殊的爱好,利用皇室贵族的特权和财富,收藏了一大批古代书画名迹。鲁国大长公主经常在府邸展示收藏品,举行书画鉴赏品评活动。大长公主的藏品多是书画史上一流名迹,如展子虔《游春图》、黄庭坚《松风阁诗》等。由于大长公主欣赏范围极宽,藏品数量多、质量佳,所以她也以女收藏家的特殊身份和对书画艺术的推动和发展,而名列美术史。

三、文人画家与皇室的关系

元统治者统治全国后,一度废除了科举制度,闭塞了文人仕途。虽然元代实行了对儒生的歧视政策,但总的来讲元代书画艺术的发展还是具有一个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这也是元代文人画勃兴的重要原因之一。元代文人画家与皇室的关系不同也就决定了他们的创作命运和前途:画艺高超,官居高位者,成为画坛领军人物。皇室的关注和收藏对文人画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提升了文人画家知名度。当时进入朝廷翰林机构文人画家很多,这些文人画家中首先当属赵孟光頫。赵孟頫(1254—1322年),入元朝廷做官后,以复兴传统文化为己任,诗书画印、音乐文学无所不精。由于赵孟頫身居高位,进而提出了自己的艺术主张,元代绘画成熟代表元四家,直接受赵孟頫影响,由其“提醒品格”。唐棣(1296—1364年),唐棣以待诏集贤院身份为嘉熙殿画山水屏风,受到仁宗赏识,唐棣幼年师从赵孟頫,学习诗文绘画。诗文书法得到当时名家虞集、揭傒斯的指点,又得见宫廷所藏古今书画名迹,艺术修养大进。虽未直接为皇室作画,却和皇室绘画有一定联系的当属黄公望了。黄公望(1269—1354年),约在仁宗延佑初年来到大都,在御史台下属的察院充当书吏,经理田粮。在大都与著名的书法家张雨、柳贯等诗书唱和,受其影响。

四、结语

元代国祚短促,没能做到像前朝那样对绘画进行大力支持。但作为一个一向以“杀伐、搜狩、宴飨”的游牧民族,由不了解汉族典章文化到有好几位皇帝以及皇亲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成为内行,这实在非常难得的。元代皇室的绘画活动不再单是个人的事情,而是因为时代的发展和历史发展的趋势所决定的。元代皇室对绘画的热情支持和身体力行,为元代绘画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虽然没有画院的设置,但是皇室绘画机构的设立,为画家施展才华创造了条件,可以更加深入的创作。皇室收藏和整理书籍图章,为保存文化做出了贡献。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促成了文人画的进一步成熟。虽然皇室对于元代绘画的发展并不是最关键的因素,但正是因为有了皇室参与才使得绘画有了更深层次的发展,使得元代绘画形成了一个空前繁荣的局面。

注释:

①(元)郝经《陵川集》卷三二《立议政》

参考文献:

[1]李福顺《中国美术史》辽宁美术出版社2000年

[2]杜哲森《元代绘画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

篇(5)

关键词 国有企业 基层工会 文化建设

一、基层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企业文化性质对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决定性影响,而文化建设是在职工基础上进行的,需要职工的共同参与,具有一定群众性,而群众性也是基层工会的特性之一。

(一)凝聚力作用

工会对职工具有重要意义,是职工权力的反应和需求的归属。在国有企业中,每个职工都有一种企业归属感,一种文化氛围的亲和感,工会就是将这种情感进行集合和传输的纽带,把职工团结在一起,形成企业的群体凝聚力。

(二)能动作用

工会有着得天独厚的群众基础,是最了解职工要求和意愿的,因此对职工来说,也是企业向心力和吸引力的源泉。工会能够为职工着想,员工也就自然能够回应工会的相应和号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利用工会的能动优势,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参与动力,引导职工行为。

(三)组织作用

工会能够组织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文体教育活动,组织各类兴趣协会,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使职工在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中感受到潜移默化的文化教育,在各种活动中灌输企业丈化建设的理念。

(四)宣传作用

工会的作用是弘扬主旋律,通过树立典型,对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评选表彰活动,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弘扬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企业精神,陶冶职工的情操,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和行为方式,培养共同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基层工会如何发挥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为适应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就要把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一种长期战略任务,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在物质和精力上舍得投入。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以人为本”为中心

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和办法有很多,切入点、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工会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要围绕“以人为本”来开展工作,其精髓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致力于人的精神开发引导,让职工在企业感到被尊重、被关心、被理解、被爱护。

如关注企业内的弱势群体,建立帮扶机制和帮扶对象档案,设立互助保障基金、扶贫帮困基金,帮助困难职工攻读难关,不让一个员工掉队等等。关心每个员工及其家庭生活,营造企业团结、有爱、和谐的氛围。如过节“送温暖”、“防屠降温”、家有高龄老人的“送爱心”、家有上大学的“送助学金”,用心、用情经营好职工之家,让职工感受到人家庭的温暖。

(二)以宣传教育为途径

抓宣传,搞好企业文化建设,首光要让员工了解企业义化建设的内涵,向员工广泛宣传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工会可以通过厂务网站、文化墙、文化长廊、企业画册、媒体宣传,走出去参观,请进来学习,扩大企业的影响,宣传企业形象,展现企业亮点、企业风貌,从而扩大企业知名度,谋求企业文化的辐射效应。比如利用重大节日开办文艺演出、唱党歌。其次要大力宣传劳动模范、先进人物典型事迹,通过评选表彰先进典型,来弘扬正气,注入正能量。

其次,要培养企业精神,提高员工素质,开展一系列系统教育很有必要。比如建立职工终身教育学校,为职工量身打造独具特色的培训计划;举办专业讲座,开展业务培训,技术练兵,普法学习等。把企业各种制度法规通过光盘介绍给员工,让员工自觉树立符合企业文化的自律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以文体活动为载体

工会依托主体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把生动活泼的文体活动与企业文化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寓教于乐。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在文体活动中培养职工高度自觉、符合规范的行为习惯,培育团队精神,有力的促进了企业文化的普及和渗透。

工会要成立各种职工趣味性协会,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加大体育文化设施投入,如兴建职工足球场、职工健身房和图书馆。工会组织开展一些主题读书会,演讲正文、猜灯谜,各种体育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生动,群众喜闻乐见,愿意参加。通过落实这些活动,不断扩大中的参与面,增加活动人数,把文娱活动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中,使工会的功能作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得到广泛发挥。

(四)以民主管理为手段

篇(6)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中国式抽象;非实体性

论文摘要:(1)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设计与绘画艺术基础教学成长的最佳土壤。(2)现代设计与绘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努力求发展.求现代。更要溯源。(3)由西画表现形式出发,重启中国文化传统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经千载,魅力依然,在世界艺术之林永放灿烂夺目的光辉。其中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是祖先留给我们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是我们艺术创作中最为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也为我们现代绘画艺术与设计教学及创作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尤其在“民族性”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表现内容与形式。现代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是现代设计与绘画的训练基础,是培养设计师美术家形象思维和表现能力的有效方法,是认识形态和创造新物象的重要基础学科。民族传统文化是这门设计与绘画艺术基础教学成长的最佳土壤。作为一门艺术,把民族传统文化融人其中,是其不断创新的动力源泉与实践基础,同时设计艺术与绘画艺术也可以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中不断得到滋养与有益的补充。在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中,文化的民族性是其内核与灵魂的最终展现,是以本民族文化为支撑的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的主流。随着当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再次面临严峻的挑战。国外教学体系在中国年轻一代人心目中及生活中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是不容回避的社会现实;然而纵观中国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的发展方向,20世纪60至80年代出现的当代绘画艺术及设计发展史上最辉煌的历史时期以后,至今一片沉寂,再也找不到明确的发展方向。

现今传统中国画已渐行渐远,不知怎的,这些画让人想起赵无极。我们天天对“现代”的努力已倾向于将传统连根拔起。可若是失去了根,那就是再“现代”也不是中国的“现代化”,而是“同化’。在现代设计与绘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努力求发展、求现代,更要溯源。否则,无根无源,便是毁灭,是用“现代”在消蚀我们的传统。中国画即“近”而“远”。很“近”的物体塑造却获得一种悠远沧桑的感受;“实”而没有放弃空灵、自由,同时又在超逸的味道中获得一种隽永的境界。我们不应为观念所迷惑,停留在形式层面,而是向纵深走去;这个“纵深’就是中国的“像”与“境界”。境:境界是中国文人曾在山水中遥望的“彼岸”,是中国文化的形而上之境。对于中国文化模式,她的手段是“象”,而“彼岸”是空灵的“境”。如果说确有“接近抽象式的表现”(或日“中国式抽象”)存在的话,那它的目的不是导向“绝对理念”,而是指向生气氰显的“境”。我们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宋元山水画不仅代表了“中国古典文艺繁荣”时代的“高峰体验”,更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形而上世界—-宇宙生命流变的空灵之境。象:为我们展现中国文化本真之源的只能是中国画的“象”,而不太可能是西式的“X X抽象主义”。作为传统的灵魂之所在,是中国艺术“现代化”的结点。“象”是一个世界,它代表宇宙与人的禅机,寓于境界之中的表征,不是实体的因素。因而不能太“写实”,也不能取消形象。以往“民族化”的经验让我们相信,只有实证化的探索才能确证,在现代绘画与设计中从内里真正建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与“当代”的沟通与跨越;这不仅指理论学术,也是指创作探索本身,更重要的是当代绘画与设计教学基础如何发展的走向。

我们传统的绘画根源实际上是从宋元山水人手打开古代文化的精神空间。借助西画表现的结构化的形式创新之所长,在个人绘画与设计的语言中找到了发展的空间维度。由此出发,或者我们可以重建某种主体意识重启中国文化传统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中国文化的境界: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方式、概念内涵不尽相同”,以心象静观字宙之气韵流变,以山水遥望体悟人格与自然一体的彼岸之境;这无疑在重视中国山水美学乃至古代文化精神的脉搏。而在深层意义上,它对我们当代艺术教学对民族文化的反思与觉醒,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如前所述,作为“象”与“境”的世界,其意义不仅仅是激活我们民族原有的流变、生生不息的宇宙意识,激活一种求新求变的精神动力;更是在这种“宇宙之境”上与现代思维的同步与超越。如果说我们现代绘画与设计在基础教学中再不把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宝藏更好的发展起来,我们的现在艺术教学将会成为历史的罪人。当今国际上站在最前沿的现代物理学家们已识到了这种宇宙本质的“非实体性”,他们的论证已证明中国传统“象”的范畴所具的深远的世界意义,中国的文化将会引领世界文化。最后无论是从画家和设计师,还是从民族文化考量:这是一条摆脱世俗浮躁氛围,秉持超越信念,又发扬中国精神文脉的“当代”之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要按照我们自己的国情出发,把我们传统文化切切实实的融入到当代绘画与设计教学中。

篇(7)

会计本科论文参考文献:

[1]芦杰.关于中专财会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科设置的构想[J].中国林业教育,2000,(02)

[2]牛莉侠.高等职业教育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01)

[3]董丽晖.提高会计电算化实践能力的课堂因素分析[J].甘肃农业,2006,(09)

[4]陈兴霞,曹军,费淋淇.浅析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仿真模拟题库建设[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

[5]杜思晓.高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研究[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08,(10)

[6]刘秋月.会计电算化专业实验教学模式的构思与实践[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Z1)

[7]王健.加快林业企业会计电算化进程的建议[J].绿色财会,2006,(09)

[8]包准,程宝华.做好林业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几点体会[J].绿色财会,2006,(09)

[9]高俊杰,张东红.种子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之我见[J].种子科技,2008,(02)

[10]丁丽娜.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问题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03)

会计本科论文参考文献:

[1]宋雪婷,安鹏.试论云南绿大地事件对注册会计师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3(22)

[2]丁红燕.审计失败及其后果--基于证监会2006-2010年处罚公告的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3]丁红霞,丁红燕.审计失败:原因及对策--基于证监会2006年-2010年处罚公告的分析[J].商业会计.2012(24)

[4]魏梦莹.新大地IPO何以被终止[J].资本市场.2012(10)

[5]张敬之.特殊普通合伙的市场反应研究--以会计师事务所为例[J].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14(01)

[6]李瑞青,白洁.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

[7]郑杨.会计师事务所转制分析--基于信永中和转制为特殊普通合伙制的思考[J].财会通讯.2013(31)

[8]李江涛,宋华杨,邓迦予.会计师事务所转制政策对审计定价的影响[J].审计研究.2013(02)

[9]肖小凤,王善平,肖雯.论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制度的完善[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2(05)

[10]刘启亮,陈汉文.特殊普通合伙制、政府控制与审计师选择[J].财会通讯.2012(24)

[11]程启智,刘三昌.对特殊普通合伙会计师事务所的一些思考[J].商业会计.2012(07)

[12]张连起.特殊普通合伙转制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1(04)

[13]孟晓俊,严慧.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探讨[J].生产力研究.2010(12)

[14]章立军.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势与应对--第四届立信会计学术研讨会综述[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0(06)

[15]何新容.我国特殊普通合伙债权人保护制度的完善--兼与美国相关立法比较[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0(04)

[16]王星灿.试析特殊普通合伙律师事务所律师的“过错”[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08)

[17]黄洁莉.英、美、中三国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演变研究[J].会计研究.2010(07)

[18]冯延超,梁莱歆.上市公司法律风险、审计收费及非标准审计意见--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0(03)

[19]王棣华.论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合伙制改造[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03)

[20]上官静文.特殊的普通合伙承责制度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0(11)

[21]陈坤墙.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制度评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22]张栋.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改革探析[J].财会通讯.2009(10)

[23]郭富青.特殊普通合伙企业:游走于无限与有限责任之间[J].当代法学.2009(01)

[24]逯颖.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对审计质量的影响[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06)

[25]袁碧华.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中的职业保险探析[J].法学杂志.2008(03)

[26]郑英龙.论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的有限责任[J].国际经贸探索.2008(02)

[27]范健.引入有限责任合伙(LLP)制度的立法思考[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06)

[28]武晓玲,张亚琼,周水龙.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关系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4)

[29]罗党论,黄旸杨.会计师事务所任期会影响审计质量吗?--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会计评论.2007(02)

[30]刘少锋.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长对审计质量的影响[J].财会月刊.2006(36)

会计本科论文参考文献:

[1]程之议.浅析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8)

[2]张俊生,张琳.特殊普通合伙制让审计师更稳健了吗?--来自中国会计师事务所转制的经验证据[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4(04)

[3]刘行健,王开田.会计师事务所转制对审计质量有影响吗?[J].会计研究.2014(04)

[4]周中胜.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与审计收费[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02)

[5]鲍金柱,冯研.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4(03)

[6]崔江涛.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J].中国总会计师.2014(01)

[7]谌小红,邹德军.共同经营会计核算探讨[J].财会月刊.2014(01)

[8]汪祥耀,吴心驰.我国合营安排准则(征求意见稿)与IFRS11的比较和完善建议[J].会计之友.2013(26)

[9]张立火.我国合营安排准则征求意见稿与IFRS11的比较及建议[J].财会月刊.2013(16)

篇(8)

在独立审计领域,刘明辉教授是最早参与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准则研究与建设的学者之一。作为独立审计准则研究的资深专家,自1994年加入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组以来,直接参与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第一至第七批共90余个项目的研究,起草和修订工作,为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撰著的《独立审计准则研究》《高级审计研究》是国内该领域主要代表作之一,他主编的《独立审计学》《审计与鉴证服务》均为国内该领域第一部系统阐述独立审计和鉴证服务的教材,主编的《审计》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国家级规划教材的精品教材。刘明辉教授认为,建立和完善独立审计准则是实现注册会计师审计规范化、法制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审计准则的实质在于规范,审计准则对于保证审计质量、减少审计失误、保护审计人员、为审计本身提供可信性等有其积极作用,也有其负面影响;制定独立审计准则必须考虑经济环境、政府部门、法律体系以及审计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与审计环境相一致。

篇(9)

人类早期的会计行为起源于何时?是如何产生的?本文欲对此作一简要分析和回答。

一、人类早期会计行为的起源时间

人类早期的会计行为,是指人类早期的原始计量、记录行为,它是人类早期原始计量、记录思想的体现,是会计的萌芽阶段。关于人类早期的会计行为起源于何时的问题,国内外会计学者均作出了自己的回答。

(一)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

郭道扬教授认为,会计的萌芽阶段起源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而作为具有独立意义的会计特征,直到原始公社制末期或到达文明时代的初期才表现出来。1982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了湖北财经学院郭道扬编著的《中国会计史稿(上册)》一书,标志着中国会计史系统研究的开端。随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于1984年出版了郭道扬的《会计发展史纲》,1988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了郭道扬编著的《中国会计史稿(下册)》。郭道扬著的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会计史教程(第一卷)》也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郭道扬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会计史研究》一、二、三卷也已经出版。这些论著都进一步论证了他的观点。但1985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国人民大学高治宇的《中国会计发展简史》,他认为,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可追溯到原始公社末期。而1987年,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了文硕著的《西方会计史(上)》。书中的观点与郭道扬教授的看法一致,认为人类原始计量和记录时代起源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

(二)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

国外学者则普遍倾向于会计起源于新石器时代。1605年,荷兰数学家、会计学家西蒙·斯蒂文所著的《传统数学》一书出版,其中第七章“古代簿记探测”,是最早的会计史研究专论,但当时会计史尚未发展成为一门科学。1933年,美国会计学家A·C·利特尔顿著的《1900年以前的会计发展》一书问世,奠定了会计史学科的基础。1912年,英国律师沃尔芙编著的《会计师与会计简史》在英国伦敦出版,人们习惯称该书为《沃尔芙会计史》。1977年,迈克尔·查特菲尔德著的《会计思想史》一书在美国问世。1985年,前苏联著名会计学家索科洛夫著的《会计发展史》一书由莫斯科财政统计出版社出版。西蒙·斯蒂文和A·C·利特尔顿均未在其论著中对会计萌芽的起源问题作专门论述。沃尔芙认为,尽管世界上最古老的商业文书是在公元前3 500年以前,但可以推断,记账在公元前4 000年左右就开始了。迈克尔·查特菲尔德则引用Richard Brown的观点,认为约7 000多年以前的巴比伦地区就出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商业记录。前苏联会计学家索科洛夫认为,人类对经济事项进行有目的的记录活动开始于6 000年以前。这些论断都说明人类早期会计行为出现在新石器时期。

通过比较上述国内外会计学者的不同观点可知:国内学者倾向于认为人类早期的会计行为起源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而国外学者则倾向于认为会计起源于新石器时代。

二、人类早期会计行为的产生条件

解决了人类早期会计行为的起源时间问题,而会计行为又是如何产生的呢?郭道扬教授认为,人类最初的会计思想与会计行为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社会生产发展水平是衡量人类会计思想、会计行为发生的先决条件,而生产剩余物品的出现与陆续增加则是衡量人类会计思想、会计行为发生的具体条件。正是由于生产剩余物品的出现,人类才有可能在思维活动方面将生产、分配、储备问题联系起来加以考虑,从而萌生了一种计量、记录思想,进而便产生了人类最古老的、最原始的计量、记录行为。

高治宇认为,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当人们有了剩余生产物,需要对生产活动进行计量、计算和反映时,会计的原始萌芽就产生了。除了生产发展这个先决条件外,另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有了计量、计算和反映的方法,这两个条件相结合,才可以说明会计的起源。总之,研究我国会计的产生,必须明确认识两方面,一方面,它的产生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另一方面,由于当时数量概念的形成,计量、计算和反映方法的采用,为会计核算方法提供了重要条件。

索科洛夫认为,核算(即会计,下同,笔者注)的起源或萌芽状态对我们来说,将永远是个谜。我们只能确信:核算不是一下子产生的。最初人们还不需要核算,因为凭人的头脑就足以容下所有的经济情况,这倒不是说某人有其特殊的记忆力,而是由于经济的规模太小,有关的信息不多。只有在具备了某些条件后才有可能出现书面核算与账簿登记。首先,经济活动的发展应该达到相当广泛的程度;其次,必须要有文字和学会初等算术。文字的出现与算术的发展为核算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而经营活动则有助于它的全面推广。

本文把郭道扬教授的观点归纳为“一条件说”,即剩余产品的出现促使了人类早期会计行为的产生。虽然郭道扬教授分析时提到了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为先决条件,生产剩余物品的出现和陆续增加为具体条件,但本文以为生产剩余物品的出现和陆续增加是社会生产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如新技术(石器打制和磨制技术、石器钻孔技术、摩擦取火技术)、新工具(石球、标枪、骨器与角器工具)的相继发明和应用,因此,这两个条件实则表现为一个条件。本文把高治宇的观点归纳为“二条件说”,即剩余产品的出现和数学的出现共同促使了人类早期会计行为的产生。本文把索科洛夫的观点归纳为“三条件说”,即剩余产品的出现、数学的出现和文字的出现三者共同促使了人类早期会计行为的产生。

三、人类早期会计行为与数学的关系

(一)郭道扬教授在分析人类早期会计行为的产生条件时,只提到了社会生产发展水平和生产剩余物品的出现这个条件,而没有提到数学条件和文字条件

其实,郭道扬教授是提到了这两个条件的。郭道扬教授认为,人类最初的计量、记录行为,其本身就表现为一种原始的“数学”行为,原始的会计行为与原始的数学行为是同时发生的。本文虽不同意郭道扬教授的这一观点,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即人类早期的会计行为——人类最初的计量行为(表现为数学,此时的数学为萌芽状态)、人类最初的记录行为(表现为文字,此时的文字为萌芽状态)到了人类社会有了生产剩余物品时才出现。

高治宇在分析人类早期会计行为的产生条件时,提到了两个条件:一个是“有了剩余生产物”,另一个是“有了计量、计算和反映的方法”。仔细分析第二个条件“有了计量、计算和反映的方法”,我们可以发现这个条件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有了计量、计算的方法”(表现为数学),第二层意思是“有了反映的方法(表现为文字)。

剩余产品的出现、数学的出现和文字的出现三者共同促使了人类早期会计行为的产生。

(二)由于国内外对“会计”、“数学”、“文字”等概念理解上的差异,国内学者基本上以“早期的萌芽状态”来理解这些概念,而国外学者却按“后期的特征状态”来理解这些概念。

这样一来,就导致了人类早期会计行为的起源时间一早一晚结论的出现,即:国内学者主张人类早期的会计行为起源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距今约十万至二、三万年前),而国外学者则认为会计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距今约八千至五千年前)。

(三)会计与数学的关系源远流长,会计的发展离不开数学的支持和帮助

早期会计的出现依赖于数学的产生和运用,后期会计的发展更是依赖于数学的支撑,如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出版的《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也译《数学大全》),1605年荷兰数学家西蒙·斯蒂文出版的《数学惯例法》(又译《传统数学》),均把会计作为数学问题的一部分进行论述,详细介绍了意大利的复式簿记。复式簿记是会计的基本记账方法,在会计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此外,像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账户余额的计算公式: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固定资产折旧额的计算,产品成本的计算等,都是数学原理在会计学中的具体运用。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著.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翻译组译.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M].人民出版社,1965.

[2]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人民出版社,1972.

[3] 中外数学简史编写组. 外国数学简史[M]. 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4] 李迪. 中国数学史简编[M].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5] 解恩泽,赵树智.数学思想方法纵横论[M]. 科学出版社,1987.

[6] 傅钟鹏.中华古数学巡礼[M].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7] 周金才,梁兮. 数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M]. 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

[8] 成圣树. 会计审计史辞典[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

[9] 孙邦治. 会计发展史[M]. 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10] 李孝林. 从江陵凤凰山10号墓简牍研究西汉早期会计史[J]. 北京商学院学报,1996,(2).

[11] 文硕. 文明古国的会计[M]. 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

[12] 高治宇. 中国会计发展简史[M].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13] 文硕. 西方会计史(上)[M]. 中国商业出版社,1987.

[14] 卢永华. 广义会计理论[M].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15] 郭道扬. 中国会计史稿(上册)[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2.

[16] 郭道扬. 会计发展史纲[M].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4.

[17] 郭道扬. 中国会计史稿(下册)[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

[18] 钱雪门,赵佩珏. 现代会计入门[M]. 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1992.

[19] 郭道扬. 会计史教程(第一卷)[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20] 汤云为,钱逢胜. 会计理论[M].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21] 刘文龙. 古代南美洲的印加文化[M]. 商务印书馆,1983.

[22] (美)A·吉特尔曼. 数学史(欧阳绛译)[M]. 科学普及出版社,1987.

[23] (苏)鲍尔加尔斯基. 数学简史(潘德松、沈金钊译)[M]. 知识出版社,1984.

[24] (英)斯科特. 数学史(侯德润、张兰译)[M]. 商务印书馆,1981.

[25] (英)L·霍格本. 大众数学(上册)(李心灿等合译)[M]. 科学普及出版社,1986.

[26] (苏)索科洛夫. 会计发展史(陈亚民等译)[M]. 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

[27] (美)迈克尔·查特菲尔德. 会计思想史(文硕等译)[M]. 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

[28] (荷)海渥. 会计史(文硕等译)[M]. 中国商业出版社,1991.

篇(10)

一、我国会计文化研究现状

1990年,刘开瑞教授首次提出了“会计文化”的概念。朱平壤总编的“《财务与会计》新世纪会计文化系列丛书”《以诚信的名义:会计诚信的诉说与会计人的心灵图存》与《走进会计的日子:中国当代会计人的心路历程》是记录基层会计人员在转型期的一些故事的书,对会计文化研究有一定意义。另外,其“会计职业道德”及含有“会计文化”内容的专著有60部。国内对会计文化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两个阶段,从刘开瑞发表“会计文化初探”一文开始到1993年毛伯林在《会计研究》上发表“关于会计文化若干问题的研究”一文为止,是会计文化研究的发起阶段,从1993年至今是第二阶段,学界开始从社会文化与会计文化的关系、会计文化的构成等方面较广泛地进行了研究,涉及了文化研究的研究框架,是会计文化研究的展开阶段,其间各类刊物发表了大量会计文化论文,同时也有一批与会计文化有关的著作问世,但研究没有大的突破。

二、我国会计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

1、会计文化的涵义及会计文化的主要特征

(1)会计文化的涵义。一般认为会计文化需要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定义,从广义上说,是指企业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刘开瑞、刘峻、冯乔根、杨红全、袁冰等基本都使用相同的会计文化概念。应该说这种会计文化的定义深受社会文化概念的影响。

(2)会计文化的特征。一是时代性。会计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与时代精神相适应,应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它的内容和形式体现着特定社会和时代的特征。二是服务性。会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的经济效益,会计对生产经营过程及结果,系统、连续地进行核算,全面、综合地反映和监督,并根据核算资料进行分析、利用和检查,都是为最终目的服务的,因而,服务性是会计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有的学者提出的能动性也可归入这个特征。三是非凡性。会计文化存在着民族和国别的差异,也存在着行业和部门的差异,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会计文化。四是融合性。一个国家的会计文化总是要继续、汲收一切营养来与自己本国会计文化融为一体,使之更加充实、完善和先进: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宏观文化中汲取营养;从不同行业的微观文化中汲取营养;从各基层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会计治理实践中汲取营养。

2、会计文化的要素和内容组成

(1)会计文化的要素组成。从宏观角度看,会计文化作为一个系统,包括会计活动过程要素、会计活动结果要素、会计精神现象要素、会计精神本质要素等。从微观角度看,其包括种子要素、催化要素、品质化要素、物质化要素、习俗化要素等。其中种子要素,是指会计价值观念、精神境界与理想追求,它们决定着会计文化的内容和方向;催化要素,是指会计方面的教育培养、科技文艺和规章制度等,这些内容又可分别称为会计教育文化、会计科学文化、会计艺术文化、会计制度文化等等;品质化要素,是指普遍存在于会计职业者身上的各种修养和意识;物质化要素,主要是指会计向有关方面提供信息服务,提供技术咨询,以及会计职业教育向社会输送的各级、各类高质量的会计人才等等;习俗化要素,主要是指会计的风俗、习惯与信条,以及会计职业内部的信息沟通渠道等等。

(2)会计文化的内容组成。广义的会计文化包括会计物质文化、会计制度文化和会计精神文化三大部分。会计物质文化是会计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主要包括各种会计物质生活资料、会计工作环境、生活设施、文教卫生等,是会计精神文化的物质体现和外在表现,是会计文化中有形的物质财富。会计制度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基础上形成的,并受到会计治理部门监督,它包括会计工作领导体制、会计人员治理体制、会计工作规范、会计法制、实施的法律化制度和行政化制度。会计精神文化,有的认为是指广泛的会计意识形态,如会计信念、会计价值观、会计道德观、会计法律观、会计教育观、会计人才观、会计经济观、会计社会观、会计美学观以及作为人类社会聪明结晶的会计科学、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等等;有的认为包括会计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精神面貌、心理素质、会计反映和监督哲学、审美观念等,表述不一,但都包括会计的意识和观念方面的内容。

3、会计文化的研究意义

上一篇: 审计论文 下一篇: 素描学习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