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技术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06 18:31:2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保障技术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保障技术论文

篇(1)

1.1技术风险技术风险主要来源于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和网络本身,比如数字集群通信制式的选择关系到配套技术是否完善、与其他网络是否兼容互通、终端设备是否兼容等问题;终端设备商提供的终端设备是否安全可靠;网络设备商的提供能力及网络质量是否能够保证;新技术冲击下数字集群通信是否能够有稳定表现等等。由于相关技术及配套设施不成熟、不完善、不配套导致的技术类问题,严重影响设备的稳定性和局限性,是数字集群通信保障工作中可预见的较大风险。

1.2管理组织风险管理组织风险主要来源于组织内部,由于人力资源调配不合理、保障机制不完善、应急预案不充分、各部门配合不流畅等问题引发的风险。管理组织类风险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通信保障工作的无缝顺畅进行。

1.3其他风险其他风险包括来源于外部的政策市场导向、自然灾害、人为破坏以及内部的投入资金风险等问题。

2数字集群通信保障工作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的重点在于通过对风险的分析,制定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以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

2.1建立网络技术保障体系防范技术类风险,首先需要通过网络技术保障体系的建设来实现。网络技术保障体系采取分层设计,第一层为日常工作管理层,负责日常的维护、网络状态监测以及指挥级别较低时的通信保障;第二层为重大事件管理层,负责指挥级别较高活动的通信保障,包括应急预案的制定,应急通信设备的调用及实施等;此外,设置技术项目接口层,负责消防部门与设备供应商之间的接口,对网络数据进行监测和分析,排查故障,与设备商专业团队接口落实技术问题、组织技术团队、解决技术难题。

2.2建立组织保障体系要保证通信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组织管理体系支撑。在组织管理体系上,由消防部门重要领导、重点部门负责人及设备供应商负责人共同组成通信保障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网络保障的指挥处置、资源协调和信息。下设基础网络运行、核心网络保障、工程抢修、应急协调、后勤保障等五个团队。明晰各个团队的职责范围、工作流程、工作目标及考核原则,使组织体系能够促使通信保障工作顺利进行。同时,建立风险备案机制,将风险管理的相关内容进行分类整理,然后进行系统化的备案,以便日后查询和有效监督。

篇(2)

 

1 模糊综合评估法概述

模糊综合评估是借助模糊数学的一些概念,对实际的综合评估问题提供一些评估的方法。具体地说,模糊综合评估就是以模糊数学为基础,应用模糊关系合成的原理,将一些边界不清、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化,从多个因素对被评估事物隶属等级状况进行综合性评估的一种方法。免费论文,保障能力。它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适合各种非确定性问题的解决。

模糊综合评估作为模糊数学的一种具体应用方法。它主要分为两步:第一步先按每个因素单独评估;第二步再按所有因素综合评估。免费论文,保障能力。其优点是:数学模型简单,容易掌握,对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问题评估效果比较好,是别的数学分支和模型难以代替的方法。免费论文,保障能力。模糊综合评估方法的特点在于,评估逐对进行,对被评对象有唯一的评估值,不受被评估对象所处对象集合的影响。免费论文,保障能力。这种模型应用广泛,在系统评估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对于简单的评估问题模糊综合评估法主要步骤如下。

(1)建立指标集,即评估指标体系的最底层指标。

(2)确定指标相对于目标的权重。

(3)建立评语级。

(4)进行单指标评估

(5)模糊综合评估数学模型

在得到指标权重向量和单指标模糊评估结果后,就可以得到如下的模糊综合评估:

式中:表示权重向量;表示指标隶属度值矩阵;表示综合评估结果。

2 装备保障能力模糊综合评估

2.1 建立评估指标体系

装备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装备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

2.2 确定装备保障能力评估指标权重

装备保障能力评估指标的权重见表1。

篇(3)

G643

近年来,随着市场对职教硕士需求的不断增长,职教硕士的教育规模也迅速的扩大,其教育质量问题也在日益凸显出来。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力,因此,如何通过建立健全的质量保障体系来保障职教硕士教育的健康发展,成为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职教硕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

2010 年7月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如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确保教育质量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体制机制的总和,包括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条件保障体系、教学管理体系和评价监测体系等各个环节。加强职教硕士教育质量保障建设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强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举措。

二、职教硕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要素

1.生源质量

生源是研究生培养的基础材料;生源质量是研究生教育质量形成过程的起点,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基础保证。近年来,尽管近些年来招收研究生的数量与日俱增,但是数量的增长并没有伴随质量的同步提高。一方面,“非科班”出身的学生占生源比例的大多数,导致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出现“本科化”倾向,硕士学位的攻读相当于在自身原有专业的基础上多修了一门专业;另一方面,其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参照其它文科学科的培养模式,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自身的特色。有学者提出,“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是指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开始时,学生掌握的与未来研究方向有关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知识以及科研精神和学习态度满足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的程度。”“在招生中选拔出具有科研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生源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基础和前提。”正是如此,才引发了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审视,而优质生源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前提,生源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水平。

2.师资队伍

导师队伍建设是提高职教硕士教育质量的关键。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教育硕士培养高校最基本的教学建设,是建立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对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职教硕士教育决定研究生教育质量好坏的是“竹竿原理”,即决定职教硕士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是否有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现阶段,研究生对导师的满意度不高,主要原因就在于导师对学生的投入不足。研究生教育是一种个性化教育,导师对研究生的个性化指导是研究生教育最显著的特征。“古今兴盛皆在于实,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如何使教授静下心来做学问、认真指导研究生,是现阶段研究生教育发展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

3.课程设置

所谓课程, 即学校对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据调查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教育仍然属于学术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其课程设置“学科”导向的味道浓重。课程设置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方面的课程上, 如“职业教育原理”、“职业教育心理学”、“比较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史”等课程, 教育类课程占主要成分, 而凸现职业教育特色的“职业性”、“技术性”课程很少涉及; 只注重学生师范性能力的培养, 忽视了学生将来的职业应用能力, 无法做到与相关专业的结合, 造成了学生的片面发展。

4.学位论文的质量管理

学位论文是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生独立完成的作业,是研究生为获得学位而撰写和提交的论文。而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技能和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学位论文,通过学位论文可以衡量出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培养质量。学位论文的质量是影响到研究生教育|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的选题、综述、论文成果、写作能力,反映了其在研期间所学的基础知识和科研能力。因此对于学位论文质量管理是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个核心因素。

三、职教硕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是保证系统目标实现与完成的基本程序与手段,是系统或组织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彼此联系的规则所形成的制度,包括系统的运行过程及在各个运行阶段与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手段等。我国职教硕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可以概括为:政府宏观调控,培养院校自主保证,社会参与监督,市场自主调节。具体来说:(一)外部支持系统输入。接受政府的委托(或社会的资助),外部在资金、项目及人员上提供支持,构成外部输入系统。(二)教育评估机构评估:第一步,高校质量综合评估一般程序;第二步,评估机构接受政府、高校或其他社会组织的委托;第三步,政府、社会、学校代表参与一的专家组;第四步,根据政府或社会用人部门制定的政策及标准,结合学校的自我价值取向研制评估议案;第五步,对学校实施评估;第六步,专家组提出评估意见;第七步,高校根据专家意见作出整改。(三)向社会、政府、高校输出。(四)反馈信息。评估机构提出反馈信息,政府利用评估结果作出决策。提供决策咨询,对政府的相关政策起到舆论监督及促进政策的作用。以上构成政府、高校、社会和评估机构之间的有效运行机制。

四、完善职教硕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举措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质就是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建立质量监控系统和管理制度,采取一系列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所有可控环节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和改进存在的问题,使人才培养质量达到规定的标准并保证质量逐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系统包括内部质量管理和外部质量管理两个子系统。

1.完善外部质量保障的探讨

(1)明确培养目标,树立正确的职教硕士教育质量观。

职教硕士培养院校必须树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质量观。因此,培养的学生是否受社会欢迎、用人单位的评价以及毕业生在岗对社会的贡献,是判断其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目前,职教硕士招生存在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生源不足,如果没有足够的优秀生源,那么加大招生规模和提高生源质量也只能是纸上谈兵。由此可见,加强招生宣传、提高中职学校师资水平势在必行。加大宣传不仅要宣传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还要上层管理部门出政策支持、招生学校出特色办学。上层管理部门要加强同相关行业的联系,将学位与从业资格、职称评定等挂钩,在政策导向上进行扶持,培养实际需要的人才。另外,招生单位还要积极争取优秀生源,主动与中职学校和相关部门联系,加大宣传力度。同时,还要针对中职学校和各行业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和相关课程的设置,为学校培养用得上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2)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公共治理作用

构建我国职教硕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需要由政府、学校、行业协会、评估机构及社会各界等齐抓共管,并促进管办评分离。具体地说:(一)是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多中心治理要求政府转变自身的角色与职责定位,涉及教育公共管理方面的具体职能应尽可能向社会组织转移;(二)是加强对全国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统筹协调。亟待成立“国家职业教育标准与质量监测评估委员会”,制定职业教育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认证评估制度,建立全国职业教育数据信息平台等;(三)是支持学会或协会(学校联合体)加强自律管理。支持协会以吸纳会员的方式开展职业院校资质认证,并对全国职业教育评估机构进行资格认可,鼓励专业学会开展相关专业评估等;(四)是鼓励社会行业组织开展专业认证。结合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鼓励相关行业组织对职业院校开展专业认证,并加强与国际相关专业认证组织的合作。

2.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探讨

(1)招生制度改革,控制生源质量

生源质量是职教硕士教育质量获得保障的最基本前提。生源质量控制可从国家和培养院校两个层面来保障,建立起国家基本质量控制与学校特色质量控制有机结合的选拔机制。首先,被录取的研究生应是达到国家的一些基本要求。其次,被录取的研究生应在报考学校所设学科的专业方面具有学习和研究的能力,这主要是通过考试和面试来甄别。无论是国家组织的入学考试,还是学校组织的考试和面试,都要通过严密的制度设计确保入口竞争的公平与公正,尤其是主观性极强的面试环节;近年来部分学校采取的同学科或同专业统一面试、统一阅卷、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安排在正式录取之后等做法,很大程度上控制了研究生招生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道德风险和学术腐败,但这只是部分学校出于责任与公平考虑的自发行为,并没有形成一套具有普遍约束力和可操作性的保障制度,而且没有形成具有实际效力的问责机制。因此,职教硕士招生环节期待有利于保o公平、有利于甄别与竞争的选拔机制。

(2)加强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导师队伍建设是提高职教硕士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否有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是决定职教硕士教育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一,制定合理的导师队伍发展规划,形成由专业课老师、校内导师、校外导师等构成的导师团队,并考核导师团队的指导方案、指导工作量和指导效率。专业课教师可以在校园内选拔实践经验丰富,兼具课堂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或者聘请企业与公司内业务精通的综合素质高的技术人员担任职教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课教师。第二,明确和强化导师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主导地位。构建导师负责制和以科研究课题为引导的导师资助制度,将科学研究与研究生培养紧密结合,促进职教硕士教育质量的提高。导师的招生数量主要由其所承担的科研任务来确定,导师注重在科研活动中培养人才,研究生则从科学研究的实践中不断增长知识,提高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赋予导师在研究生招生、培养、科研和资助等方面更大的自的同时,也强化了导师对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责任。强调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对研究生既负有培养的责任,也负有资助的责任;研究生导师既有责任指导学生从事创新活动,也有责任关心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3)严格学位论文标准,控制“出口关"

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学位论文的撰写。是研究生能否顺利毕业、获取学位的核心依据。毕业论文在遵守学术规范的基础上,还要通过论文评审、论文答辩等实质性审查以确保其质量。目前,很多学位论文流于形式,评审程序与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因此,要正确把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规格和标准,严格控制“出口关”。职教硕士的学位论文应当达到硕士水平应有的技术难度、深度和先进性,也应体现一定的工作量。论文不应忽略其职业性,选题应注意结合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及所从事的教学实践。此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毕业论文评审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实行网络匿名评审。从技术上来说,这点不难实现,且成本较低。

参考文献:

[1] 高先燕,职教硕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3年5月.

[2] 周文辉,李明磊.基于高校调查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教育研究.2013年第3期.

篇(4)

(1)缺乏创新性

在高职院校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大背景下,我们鼓励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最好是来自于企业,来自于自己的实习岗位。但大部分学生由于实习岗位的局限性及自身能力的不足,仍然是依靠指导教师来提供毕业设计选题或确定毕业论文题目。但由于一些指导教师并未及时追踪企业的新工艺、新技术或者对市场的前沿信息不了解,造成选题过于陈旧而且很多题目大同小异,如数控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为“xx零件的工艺分析及加工程序编制”、“xx系统的故障诊断分析”等,甚至有些论文题目已经有几届毕业生在做。

(2)缺乏针对性

有些学生由于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或者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完全对口,选择了与专业培养目标不符合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也有些学生为了能方便查找参考文献或现成的文章,一味追逐热点问题,造成了论文东拼西凑的情况;有的选题过大或者难度不合适,造成大题目小论文或者工作量不饱满的情况。

1.2指导教师问题

(1)指导教师数量不足,高职称比例不高

由于近几年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师数量明显不足,有些专业一位指导教师要指导高达18-20个毕业生。再者,指导教师的职称还有很多是助教,教授、副教授的比例不高。

(2)导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不足

高职院校很多青年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工作背景,即便有工程实践的锻炼,但也不会对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要求和技术要求有深入了解和把握,所以指导实践性课题的能力不强,提不出针对性意见,造成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高,这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1.3毕业生自身问题

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论文)大多安排在第五或第六学期,这个阶段除了有毕业设计任务以外,学生也在进行顶岗实习或落实工作单位。面对各种人才招聘会,学生们东奔西跑,精力分散,无暇顾及毕业设计,再加上指导老师管理、督促不到位的话,毕业设计(论文)的高质量无从谈起。因此,毕业设计中学生精力投入不足是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

1.4组织管理问题

由于用人单位希望实习生尽快熟悉工作岗位,大部分学生是边实习边做毕业设计(论文),且实习地点也相对分散,毕业设计周期长,部分学生面临求职或补考的双重压力,毕业设计环节经常是形同虚设,成为学生毕业前的最后过场。;另外尽管学校有明确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的相关文件,但大部分指导教师也同时承担繁重的教学及科研任务,对于制度的执行大打折扣,因此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存在困难。

2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改革的几点建议

2.1选题

(1)鼓励多样化的选题来源

选题的来源可以多渠道,多方向。最好是结合自己的顶岗实习岗位确定毕业设计(论文)方向。除此以外,还可以是学生一直比较感兴趣而且进行了研究的该专业的某一热点问题;在校期间申请或参与的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或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写的创业计划;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的项目及竞技性成果;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中的某个子课题;所参加社团的研究课题等。

(2)估计团队合作

同一来源的选题,多人在同一个单位顶岗实习的或者是在同一个社团的,可以共同完成一个共同感兴趣的课题,指导教师事先按照工作量进行明确的分工。这种形式能够比较学生的认真程度、资料查阅能力、创新意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升职业素养。也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比较推崇的一种毕业设计(论文)形式。

2.2师资

(1)聘请企业兼职教师

鉴于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是在实习期间完成,而指导教师无法每天接触到学生,给予指导,而且有些毕业设计课题本身来源于学生的工作岗位,对于企业的情况,校内指导教师并一定熟悉或完成能够把握,因此,有必要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的第二指导教师。即实行“双导师”制。校内校外两名指导教师分工明确,取长补短。校内指导教师主要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控制、规范化程度及对学生的监督管理;校外指导教师则主要对学生的具体技术、技能进行指导。“双导师”协同作战,做好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指导工作。

(2)提升指导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中的很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但由于缺乏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的熏陶和锻炼,所以很少学校的“双师型”教师都名不副实,这些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四技服务能力相对来说是短板。由于毕业生人数较多,指导教师数量有限,因此,在聘用指导教师的时候,不得已这些教师也要硬着头皮去“作战”。面对来自于企业一线的工程技术问题或管理课题,由于指导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很难给学生进行有效地指导。因此,在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作第二指导教师的同时,学校也应该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企业进行工程实践,丰富其实践经验。这对于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都是大有裨益的。同时,也鼓励老师利用假期,主动联系企业,抓住机会,深入生产和工程实际,积累实际经验。作为教研室,在安排指导教师时,在教师数量允许的前提下,要优化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队伍。年龄、知识结构、业务能力、理论水平、实践能力等要综合搭配考虑,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3质控管理

(1)制度保障

管理规范,制度先行。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必要性不再是争议。关键点是如何切实保证这个环节的有效性,真正解决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各院校都制定了先关制度,如《做好做好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规范》等,这些制度是规范毕业设计管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及把好人才培养质量关的重要保障。同时,在这些宏观文件的约束下,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的过程控制也不容忽视,从毕业设计(论文)开题、前期检查、中期检查到最后的答辩,都要建立一系列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而且要有可操作性。例如,对毕业设计(论文)评价的标准和指标按照学科类别(工科、文科、艺术类等)进行量化。从而规范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的评分。

(2)技术保障

为保证毕业设计管理质量和效率,很多高职院校应用信息系统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规范指导过程。现代化管理系统可以帮助指导教师每天了解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进展情况,系统可以实现师生活动,并保留有痕迹,动态管理,加强过程监控,大大提高教学管理质量。

篇(5)

1、成人特色无法体现,论文内容与学生工作脱节

成人教育毕业论文从选题、实施、答辩的整个过程基本上按照或是参考普通高等教育毕业论文流程进行的,无法突出成人教育的特色。

选题的内容偏重基础学科研究。普通高等教育是高等学校教学体系的基础和重点,长期以来影响着高校中其他教育形式。成人教育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宏观教学内涵均是由高校普通高等教育衍生而来的,授课方式、考核形式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似。毕业论文作为整个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由于前期教学的影响,论文的选题多集中在基础研究学科上,成人教育学生的专业基础薄弱,完成论文的条件有限,导致论文整体上选题差别很大,质量不能保证。

毕业论文内容与学生实际工作脱节。成人教育学生多为在职从业人员,多数人有着长期的工作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成人教育来补偿自己的学历和提升职业技能水平,毕业论文是所学理论知识和具体工作最好的结合方式。但是,成人教育毕业生的论文受所谓的论文质量的约束,很少能与自己的具体工作相结合,将自己所学应用于实践之中。

毕业论文缺少成人教育特色。成人教育学生从事的工作多种多样,参加成人教育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升自己的学历和工作中的能力,毕业论文作为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环节,应该是能够反映出每个学生的工作内容和特点以及几年来理论知识在学生工作中如何体现出来。但是,目前成人教育学生为了应付毕业论文环节,内容很多与学生实际工作无关,成人教育中服务行业的特色无法体现。

2、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

很多高校的成人教育管理部门为了方便,照搬普高教育毕业论文的考核体系,导致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考核标准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基本相近,对论文的科学研究层次方面有一定的要求,并以涉及学术层次水平高低评定论文的质量;这种考核标准脱离了成人学生的工作实际,导致一些学生为了完成毕业论文,出现了网上文献拼凑、他人写作、挪用别人数据等现象发生,完全背离了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宗旨。

3、保障机制不完善,论文的完成缺少有力支撑

缺少论文指导课。论文指导是学生完成毕业论文非常重要的一节课,指导学生如何去开展相关工作,如何在网络上查找相关文献,如何按照要求格式去撰写论文。很多教学单位都忽略了论文指导课的重要性,或是缩短学时,或是直接取消面授,改为网上自学,出现了学生的论文格式不规范,选题不准确,论文内容与题目偏差等严重问题。

指导教师的选择问题。指导教师是学生论文完成的关键环节,为学生配备合适的指导教师可以让学生的论文工作事半功倍。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多为挂名,没有真正地去指导学生如何去思考、操作论文的完成,同时,指导教师多为高校教师,在帮助学生选题上多以自己研究的课题为基础,脱离学生的工作实际。

二、成人教育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目标

建立成人教育中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成人教育学生的毕业论文能保质保量的完成,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满足工作单位对员工工作能力提升的需求,是保障体系研究的主要目的。

1、在成人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下,论文实施的每个环节都具备相关操作制度和质量标准,各主体在整个过程中分工明确,各执其责,保证论文高效、高质的完成,确保论文的真实性和学生的诚信度。

毕业论文是学生完成某一专项研究的总结性材料,成人本科生毕业论文研究多数是在本人单位实施,与其具体工作联系非常紧密,内容相对全曰制普通本科生更加多样、复杂,论文质量不宜控制。建立科学可行、适用于成人教育需求的操作制度,在大的框架上对论文的方向进行把握,对具体细节内容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对论文的每一部分设置质量标准,完全按照此标准衡量相关的操作,达到成人本科论文的实施的制度化、标准化。

2、成人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充分体现成人教育的特色,将学生工作单位引入到体系之中,为学生的毕业论文提供技术和物质支撑。把高校、用人单位、学生三个主体有效结合,充分发挥高校和用人单位的指导作用、质量保证作用和全程监管作用,保证学生论文的顺利完成。

成人教育学生的学习目的是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将课堂中所学理论知识与本职工作有效结合,最终为工作效力服务。学生的工作单位是学生学业完成的最大支柱,特别是在学生毕业论文完成的过程中,工作单位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为学生提供完成论文的场所、仪器等硬件设施,还要学生配备具有一定资质的实习指导教师。因而,结合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的学习特点,在毕业论文中引进工作单位,有效地将学生的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

3、通过成人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切实提升论文质量,最终达到高校顺利、高质地完成论文整体工作;用人单位结合工作实际培训员工、利于单位发展的目的;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成人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毕业论文是学生理论学习与本职工作结合的最好体现。学生在完成学业,提升学历的同时能够增强自身工作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工作单位。

三、成人教育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形成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制定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标准,建立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保障体系,对于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主要研究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各组成因素,包括前期规范、过程控制和后期评估,通过对过程中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找到适宜的切入点,寻求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成人高等教育本科论文质量保障体系。

1、前期规范体系

前期规范是成教学生在实施毕业论文之前,学校对论文具体的完成形式和结果做的统一要求和部署,是学生完成整个论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整个论文工作的主线,学生按照此要求进行论文实际操作的每1个步骤。主要根据各专业和学生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毕业论文完成的整体过程,研究建立一系列符合成人教育的毕业论文制度:(1)教育制度,包括制定完备的管理制度、毕业论文准备工作的教育、写作方法的教育、违反纪律的教育等。教育制度的建立,让学生明确论文工作如何开展和进行,对学生的论文过程做以框架式要求,约束学生在论文的完成中务必坚守诚信原则,以自己的真实数据编写论文。

(2)开题报告制度,成教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论文设想、文献查阅情况、指导教师综合意见,形成具有可实际操作的论文构思,并以文字的形式向高校汇报,经高校专家审核通过施行。

(3)中期考核制度,依据开题的思路和步骤设计,对论文中期取得成果进行审评,根据前期情况规划下一步论文的具体实施。

(4)论文考核制度,对学生的论文完成工作进行考核,学校组织论文答辩,由学校老师和学生工作单位与论文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会;同时,成人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论文工作的基础数据进行检查和归档。

2、过程控制体系

过程控制体系就是对学生毕业论文进行质量跟踪,是论文写作中的把关环节,对论文的开题、期中考核进行有效监控和管理,保证论文高质量地完成。依据学校制定的开题报告制度和中期考核制度,学生以书面汇报的形式向学校汇报论文思路及阶段性工作成果,学校对学生论文思路是否符合要求及进展情况做评价,学生工作单位作为实习单位对学生论文整个过程进行质量跟踪,及时与高校沟通,依据学生论文完成期间的表现给予评价。

3、后期评估体系

篇(6)

二、成高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的新理念

美国高等教育界认为,学校可以通过仔细控制的管理改革来改进和提高教育质量。他们相信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技术可以成功地移植到教育中来。

将教学和全面质量管理有机地结合,就会产生一个全新的理念――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笔者以多年的工作经验认为:全面质量管理同样可以运用到成高毕业设计(论文)中,以期将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问题提升到成高教学发展战略层面上,以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为中心,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提高其教学质量。

三、成高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TQM是通过建立、健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来实施各项管理活动。成高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就是通过建立、健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来实施各项管理活动――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管理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监控、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实施的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

因此,该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质量体系策划、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结构、形成质量文件三个阶段。

(一)质量体系策划

1.明确成高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目标

建设目标可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三者相互衔接、逐步提高。

(1)近期目标,可定位在建立、健全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的标准化运行程序和质量评价体系,规范管理、严格控制、保证质量,确保其质量能顺利通过教育部授权的相关质量认证。

(2)中期目标,可定位在保证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标准化运行程序和质量认证标准,为实现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方针和目标作可靠保障。

(3)远期目标,可定位在参与创建我国成高标准化运行程序和质量评估体系,主持或参与制定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及其相应的质量技术领域中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并能在质量评审、认证工作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确立在成人高教体系中的地位。

2.明确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

(1)系统性原则:指的是以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全面地考察质量保障活动的各要素和要素关系。

(2)目标性原则:指在建立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时,要围绕质量控制过程,合理选择要素,组织协调各种保障力量,来提高教学质量,形成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

(3)规范性原则:指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质量保障活动的进行要有依据,克服随意性,使教学和管理工作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

(4)持续性原则:指要从持续提高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发展管理观出发,持续地管理和不断地改进,从体系的组织制度上确保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

(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结构要素的确定与分析

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系统。结合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精髓,笔者从教学的过程及多年工作经验来尝试构建成高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始于学生,根据学生的需求,学校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策划并做教学输入,进而开展全员性的教学过程,期间不断地进行教学质量的测量与控制,并进行教学质量的分析和提出改进的措施,最后输出教学结果,让学生得到满意,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其中教学全过程(包括教学输入、教学过程和教学输出)和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全过程(包括教学质量策划、教学质量控制和教学质量改进)彼此相连,相互作用,共同运动,从而构成了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运动体系,使其教学质量在这个过程中得以保障和持续改进。

1.学生。学生连接着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管理过程的首末两端。学校管理者依据学生的需求确定教学质量管理策略,并通过教学质量管理作用于教学全过程。教学部门依据学生的需求和教学质量管理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通过教学全过程提供教学服务和教学效果。

2.战略与领导。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质量战略主要包括学校需完成的任务、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和质量战略对策四个方面,从抽象到具体,从视野宽到视野窄,从操作性低到操作性强,它们之间形成递进关系。领导主要指方针目标的制定者,在整个质量管理过程中,对各层次的教学质量活动起着指挥、组织和协调的作用,同时担负着教学资源的提供和保障作用。

3.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管理。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包括两个典型的动态过程,即教学全过程和教学质量管理过程。教学全过程包括教学输入、教学过程、教学输出。教学质量管理过程包括教学质量策划、教学质量控制和教学质量改进。教学质量管理过程的运行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决策基础上,这种决策强调以事实为依据。因此,必须加强对成高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全过程的周密设计、监控和调适,以保证各个环节的质量,从而确保毕业设计(论文)的整体质量。

4.持续改进。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是为了不断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不断提高教学工作效率和效益。由于成人教学的每一个层面都有可能存在一些质量问题,所以每个人、每个层次、每个部门都有改进的职责。它具有前瞻性,计划性。

5.全员参与。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全面质量管理追求全员参与的意图在于承认并发挥每个人的积极作用,这里的全员包括教职工,也包括学生。具体地说,全员参与一般是通过授权和决策让教职工和学生为质量管理做贡献。

四、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戴明环(PDCA)运行

戴明环是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重要一部分,又称其为“PDCA循环”。PDCA循环是一项工作从头至尾有效进行的保证,是一种合乎逻辑的工作流程,在质量管理方面具有相当大的适用性,它分别代表Plan,Do,Check,Action四个英文字母的首字母,即代表着计划、执行、检查、行动(总结处理),四个阶段。

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戴明环(PDCA)运行是按照已经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中的结构和要素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和质量管理的全过程。其运行是按照预先制定的管理程序,不断循环,不断修正质量目标和完善质量管理的环节,也就是遵循PDCA循环的方式,从而不断提高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育教学质量。

(一)P阶段(教学质量体系策划)

由教务部门制定总体毕业设计(论文)的策划方案,规定详细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制订一系列管理文件,用于规范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制订详细的质量检查评估标准,建立科学的、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来综合评价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该评估体系是进行检查评估的依据,是指导整个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标准和达到的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切实制定、完善教学文件。

2.建立监管机构、提供组织保障。

3.动员布置。

4.确定毕业实习地点和指导教师。

5.落实选题和毕业实习工作计划。

(二)D阶段(教学质量管理运行)

是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过程。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撰写二部分。

1.毕业实习。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按毕业实习计划进行文献检索、资料收集、调研、测试、分析汇总等工作,同时,完成毕业实习工作日志、毕业实习工作总结、学生实习鉴定表和读书笔记等。

2.毕业设计(论文)撰写。对于大部分成人学生,撰写毕业设计(论文)可能是第一次,在学生眼里是不可及的东西。教学重点应侧重于让学生了解学术规范、论文写作程序,为以后开展相关工作打基础。同时,鼓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中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认识和体会。在撰写阶段,指导教师着重指导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撰写能力。指导教师从论文构思、拟定撰写提纲、撰写初稿、修改、定稿、到打印成册等环节严格把关。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是否符合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保证按工作计划进行,是完成任务的前提。符合规范的毕业设计(论文)方能参加评审和答辩。因此该阶段是质量监控的重点。

(三)C阶段(教学质量评审)

包括两项工作:一是由成立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领导小组评审每个阶段的阶段性成果;二是将检查结果与原“计划”比较,没有达到计划要求,是什么原因?需要采取的措施;形成阶段性检查报告;提出整改意见、建议;提供必要的资源和保障。

篇(7)

网络安全论文参考文献:

[1]张金辉,王卫,侯磊.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研究.计算机安全,2012,(8).

[2]肖志宏,杨倩雯.美国联邦政府采购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及其启示.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9,(3).

[3]沈昌祥.构建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金融电子化,2010,(12).

[4]严国戈.中美军事信息安全法律保障比较.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7,(7).

[5]杨绍兰.信息安全的保障体系.图书馆论坛,2005,(2).

[6]侯安才,徐莹.建设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新思路.现代电子技术,2004,(3).

网络安全论文参考文献:

[1]王爽.探讨如何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及防范[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1).

[2]田文英.浅谈计算机操作系统安全问题[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3).

[3]张晓光.试论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隐患与解决对策[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8).

[4]郭晶晶,牟胜梅,史蓓蕾.关于某金融企业网络安全应用技术的探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3,12(09):123-125.

[5]王拥军,李建清.浅谈企业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的建设[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3,11(07):153-171.

[6]胡经珍.深入探讨企业网络安全管理中的常见问题[J].计算机安全,2013,11(07):152-160.

[7]周连兵,张万.浅议企业网络安全方案的设计[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3,10(02):163-175.

网络安全论文参考文献:

[1]古田月.一场在网络战场上的较量与争夺[N].中国国防报,2013-05-20(6).

[2]兰亭.美国秘密监视全球媒体[N].中国国防报,2010-10-24(1).

[3]李志伟.法国网络安全战略正兴起[N].人民日报,2013-01-01(3).

篇(8)

现代专业教育理念强调教学资源的共享,因而,在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吸纳多方资源。整合的教学资源既包含师资,也包含教学硬件资源。黑龙江大学借助社会保障审计科研项目,鼓励各个学科背景教师参与到项目中来,通过对真实、海量的社会保障审计数据的分析与研究,积累丰富的教学素材。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条件,尽可能地整合硬件资源,建立社会保障专业、审计和计算机专业共享的社会保障综合实验室。加大审计和计算机专业设备的开放程度,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技术支持。建立社会保障专业、审计和计算机专业共享的数据库,方便各专业广大师生便捷地使用资源,并应用于研究工作。同时,强化计算机技术在社会保障政策的分析、评价、仿真、预警与建议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通过整合教学资源来推动学科科研创新平台建设,提高民生领域科研团队能力,培养多学科背景的跨学科的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依托国家级和省级社会保障科研项目,采取联合立项、联合科研、联合创新的方式,增强跨学科师资团队的科研能力建设。此外,加强不同学科间教师的交流和互动,建立合作教学、共同培养的机制。

(二)跨学科选修课程设置

跨学科选修课程设置,提高学生选择的自由度。社会保障专业结合自身专业的需求选择不同院系的课程,如选择法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课程,经济学院福利经济学、审计学、统计学课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数据库与软件应用等课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根据自身的专业背景和兴趣爱好,跨学科进行课程选择,三年选修并完成一定量的课程学习且考试合格,即达到跨学科选修课标准。这种课程设置充分体现综合性大学的课程特色,在满足广大跨学科研究生选课需求的同时,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利用。跨学科选修课程的设置将为未来社会保障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和踏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我国古代先贤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见,在治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吸收不同的学术观点,从不同的理论中提取精华。因而,教学体系的构建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广泛地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学术交流活动,一方面,鼓励包括社会保障专业在内的多学科背景学生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通过学生间的互通,逐渐形成理性思维逻辑,构建多学科的知识结构,培养思维方法。另一方面,邀请社会保障专业教师、计算机专业教师、审计方面研究者等定期给各个专业的研究生开展学术讲座。通过研讨活动相互学习,教学相长,加强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与互动,建立学科联合培养机制。

(四)开展双语教学

目前,黑龙江大学在社会保障专业教学领域积极探索开展双语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社会保障专业双语教学目标以社会保障专业知识为核心,兼顾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充分结合专业特点进行针对性研究,将英语作为一种拓宽研究视角的工具。从教学模式上看,以社会保障专业导师选取的最新、最前沿的学术论文为教学素材。目前黑龙江大学社会保障专业双语教学主要选取《Publicadministration》、《InternationalSocialWelfarePolicy》和《SocialPolicy&Administration》等SSCI期刊核心论文为授课教材。从授课方式上看,导师与学生实现双向互动,开展广泛讨论与研究,以期达到深入理解论文的目的。教学过程最后由专业导师进行一个全方位的梳理,进而从整体上把握业界信息、理论知识、论文写作、语言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可见,开展双语教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锻炼了学生的英语能力,拓宽了学习的视野,提升了文献的搜集和应用的能力;另一方面,了解国际社会保障最前沿的理论,为学术论文的撰写起到指导性作用。今后黑龙江大学仍将社会保障双语教学纳入专业教学体系,并不断在教学实践中完善双语教学的内容,打造双语教学的专业特色。

二、教学条件体系的构建

(一)探索建立学生实习途径

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纲要均提出了要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队伍的要求,规划要求未来要把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变成人力资源强国。这里所指的人才需兼具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目前,黑龙江大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的关注度不高。未来社会保障专业在教学条件体系构建中要将实践教学纳入到教学活动中。但结合当前黑龙江大学社会保障专业建成时间短、学生数量少的实际情况,专业自己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和实习基地不具有现实可能性。因而在探索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将选择“学生自主找实习单位和专业推荐实习单位”的方式。学校加强同劳动与社会保障局、民政局、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中心、社区、慈善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拓宽实习渠道。通过探索建立学生实习途径,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逐步建立实践技能训练和理论知识学习相互补充的教学模式。

篇(9)

1.2组织管理问题由于用人单位希望实习生尽快熟悉工作岗位,大部分学生是边实习边做毕业设计(论文),且实习地点也相对分散,毕业设计周期长,部分学生面临求职或补考的双重压力,毕业设计环节经常是形同虚设,成为学生毕业前的最后过场。;另外尽管学校有明确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的相关文件,但大部分指导教师也同时承担繁重的教学及科研任务,对于制度的执行大打折扣,因此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存在困难。

2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改革的几点建议

2.1选题(1)鼓励多样化的选题来源选题的来源可以多渠道,多方向。最好是结合自己的顶岗实习岗位确定毕业设计(论文)方向。除此以外,还可以是学生一直比较感兴趣而且进行了研究的该专业的某一热点问题;在校期间申请或参与的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或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写的创业计划;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的项目及竞技性成果;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中的某个子课题;所参加社团的研究课题等。(2)估计团队合作同一来源的选题,多人在同一个单位顶岗实习的或者是在同一个社团的,可以共同完成一个共同感兴趣的课题,指导教师事先按照工作量进行明确的分工。这种形式能够比较学生的认真程度、资料查阅能力、创新意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升职业素养。也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比较推崇的一种毕业设计(论文)形式。

2.2师资(1)聘请企业兼职教师鉴于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是在实习期间完成,而指导教师无法每天接触到学生,给予指导,而且有些毕业设计课题本身来源于学生的工作岗位,对于企业的情况,校内指导教师并一定熟悉或完成能够把握,因此,有必要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的第二指导教师。即实行“双导师”制。校内校外两名指导教师分工明确,取长补短。校内指导教师主要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控制、规范化程度及对学生的监督管理;校外指导教师则主要对学生的具体技术、技能进行指导。“双导师”协同作战,做好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指导工作。(2)提升指导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高职院校中的很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但由于缺乏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的熏陶和锻炼,所以很少学校的“双师型”教师都名不副实,这些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四技服务能力相对来说是短板。由于毕业生人数较多,指导教师数量有限,因此,在聘用指导教师的时候,不得已这些教师也要硬着头皮去“作战”。面对来自于企业一线的工程技术问题或管理课题,由于指导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很难给学生进行有效地指导。因此,在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作第二指导教师的同时,学校也应该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企业进行工程实践,丰富其实践经验。这对于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都是大有裨益的。同时,也鼓励老师利用假期,主动联系企业,抓住机会,深入生产和工程实际,积累实际经验。作为教研室,在安排指导教师时,在教师数量允许的前提下,要优化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队伍。年龄、知识结构、业务能力、理论水平、实践能力等要综合搭配考虑,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3质控管理(1)制度保障管理规范,制度先行。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必要性不再是争议。关键点是如何切实保证这个环节的有效性,真正解决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各院校都制定了先关制度,如《做好做好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规范》等,这些制度是规范毕业设计管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及把好人才培养质量关的重要保障。同时,在这些宏观文件的约束下,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的过程控制也不容忽视,从毕业设计(论文)开题、前期检查、中期检查到最后的答辩,都要建立一系列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而且要有可操作性。例如,对毕业设计(论文)评价的标准和指标按照学科类别(工科、文科、艺术类等)进行量化。从而规范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的评分。例如,表1为工科类专业毕业设计量化评价指标体系。(2)技术保障为保证毕业设计管理质量和效率,很多高职院校应用信息系统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规范指导过程。现代化管理系统可以帮助指导教师每天了解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进展情况,系统可以实现师生活动,并保留有痕迹,动态管理,加强过程监控,大大提高教学管理质量。

篇(10)

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综合考核,也是高等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本科层次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文能使学生得到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训练,强化学生公安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毕业论文质量直接反映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水平。

一、公安院校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的现状

目前,以我院为代表的公安院校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虽然在学院和教务主管部位的监管下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但是各教学部门在实施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毕业论文受时间限制,教学质量不容乐观。

学院各系部毕业论文工作通常开始于学生第七学期末,要求学生在寒假放假之前完成毕业论文选题、开题、资料查阅等工作。但是,这段时间也正是学生刚刚结束国家公务员考试并将进行各省公务员考试的关键时期。部分学生并未将主要精力用于毕业论文工作,而是忙于奔赴各地参加考试和联系用人单位,势必会影响毕业论文的文献查阅、收集资料信息、设计研究方案和方法等的前期准备工作。毕业论文的主要工作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与毕业实习同时进行。虽然,学生五月初即可结束实习,返回学校,但此时距离毕业只有不足两个月的时间。而毕业论文工作包括的内容较多,研究型论文还需要准备实验药品,熟悉实验场地与实验设备,开展实验研究工作,最后还要完成论文撰写和答辩等环节。期间,有的学生仍要前往其他地区参加公务员考试,有的学生还要考虑毕业分配问题,等等。因此,学生真正投入论文工作的时间非常短暂,使毕业论文质量受到影响。

(二)教师精力投入有限,教学质量缺乏保障。

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的同时,还要承担其他教学、科研和办案工作,工作任务繁重,在毕业论文指导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相对有限。此外,有的青年教师参加工作时间较短,公安实战经验不足,指导实践型毕业论文时自身能力不够,使毕业论文质量受到较大影响。

(三)毕业论文过程管理不完善。

尽管各公安院校均有相应的毕业论文管理规定,但在实施细则方面却不尽完善。学校对毕业论文环节的评价多注重论文格式、字数和查阅文献数目等指标,在过程管理和论文本身质量等方面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从选题、收集资料、试验(调研)、撰写论文、修改、定稿到论文成绩评定,没有明确的标准和考核指标。与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评教、同行评价、督导专家评价等多主体质量评价相比,毕业论文监控措施并不健全。

二、公安院校本科毕业论文改革措施

在实施毕业论文改革时,应紧密结合学院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从教学计划、管理体制、深化理念等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

(一)根据专业特点适当调整教学计划。

我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和造就政治业务素质高、实战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公安专门人才。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教学时间上应当给予充分的保障。因此,论证新的教学计划时,应将毕业论文工作时间规划作为重点议题加以论证。我认为,可以结合刑侦、刑技等各专业特点,在教学计划中,将专业课程授课计划在学期安排方面适当提前,以便在第六个学期即可开展毕业论文的准备工作,给学生更多的毕业论文学习时间。第七学期可以适当安排专业选修课和公务员考试辅导培训课程等,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及时补充毕业论文工作所需知识,又可以使学生集中精力备考。论文工作时间充足,学生才能得以兼顾,为毕业论文的质量提供时间条件上的保障。

(二)深化师生对毕业论文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指导教师和教务管理部门的关注度。

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关键在于提高院校教务管理部门和指导教师的重视程度,应该从理念上深化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毕业论文工作是实现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毕业论文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必须在理念上引起重视和关注,从而在指导思想上保障毕业论文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三)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强化过程管理。

上一篇: 公寓管理论文 下一篇: 预期理论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