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音乐教育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06 18:31:2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农村音乐教育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农村音乐教育论文

篇(1)

2.现行考试制度的弊端阻碍了农村音乐教育的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但我们的考试制度却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还在实行过去应试教育的那一套。中小学教育“一切为了考试,一切为了升学”的目的性还很突出。没有被列为升学考试科目的音乐、美术等学科也就只能靠边站了。学生在升学与考试的压力面前不堪负重,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音乐,对音乐学科的学习态度也就不可能端正。农村学校音乐教育也就无法得到落实。许多学校的音乐课要不被其它学科代替了,要不就成了学生的自习课、睡觉课。

二、关于农村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刚要》第35条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认识,发挥美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根据各级各学校的不同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这应该是当前农村学校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指导方针。何东昌先生曾经呼吁“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教育,现在是结束这种不完全教育的时候了”。笔者认为,只有从根本上改变观念解决了存在的问题,农村学校音乐教育工作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下就此问题谈几点拙见。

1.鉴于农村学校音乐教育师资短缺的现状,要切实加强音乐教育师资的培养工作,让更多的音乐院校毕业生走进农村学校,保证每一所学校至少有一名专职的音乐教师,让学生从小就能够得到较好的音乐教育。有关部门应加大政策倾斜,扩大就业,鼓励广大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改变一边是音乐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到处奔波,一边是农村学校没有专职音乐教师而无法开展音乐教育教学的现状。

2.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决定了音乐教育在该地区或该学校的地位,并深刻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热情和音乐教育的发展水平。只有改变过去认为“音乐教育可有可无”的落后观念,彻底消除对音乐学科的歧视,才能还音乐教育一片发展的蓝天。因此,笔者呼吁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敦促各级学校从行动上对音乐教育给予足够重视,而不是将素质教育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要在广大农村学校开足音乐课时,以保障音乐教育的长远发展。

3.教育教学离不开设施的改善。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教学越来越离不开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鉴于农村学校音乐教学设施还相对落后的现状,各级部门要有计划地逐步加大投入,为农村学校购置一些音乐课教学所必需的键盘乐器,音响资料,音乐书籍等,切实改善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条件。

篇(2)

二、荆州区九店小学留守儿童的音乐教育改革与建议

(一)加强农村音乐师资建设,大力招进专职音乐老师

在荆州区农村的小学里没有专职的音乐老师是一件极其普遍的事,很多的音乐老师是身兼数职。这些音乐教师的音乐素质低,是造成目前乡村小学音乐质量低下的一个非常重要原因。因此,重视对音乐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是提高农村音乐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加强和提高乡村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根本性措施。学校有必要招聘专业的音乐教师来对该学校的音乐教育状况进行改革,以便使学校音乐教育发挥其作用。

(二)改变音乐教育观念,全面重视素质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都喜欢上音乐课,都不希望被其它课程占去。要改变当前的九店小学留守儿童音乐教育现状,首先要改变学校领导及音乐教师的的教育理念,明确音乐教育与音乐教师的重要性。特别是九店小学这种寄宿制而且留守儿童很多的农村小学,更需要重视全面的素质教育才能使留守儿童得到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加大农村音乐设施投资力度,改善音乐教学的相关设备

完善的音乐设备是一堂正规的音乐课的基础,也是实现课程标准的保证。政府及学校应加大对教育设备的投入,最基本的音乐教室和必要的乐器及教具要配备,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艺术实践活动。学校的图书馆也可以提供一些音乐方面的图书、杂志以及音响资料给学生查阅,充实留守儿童音乐知识。

(四)针对留守儿童的性格缺陷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课外音乐活动

留守儿童的积极主动性较差,不是很喜欢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分享。音乐教师要积极的引导留守儿童参加音乐教育实践活动,把音乐课堂与艺术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设计音乐游戏课,在留守儿童走进音乐的同时获得音乐审美体验。让留守儿童在艺术实践活动中体验音乐的魅力,展示他们的音乐才能。通过进行艺术实践活动提高留守儿童的积极性,同时可以打开他们的心扉。

(五)以情育人,强化留守儿童音乐教育的情感性

大部分的留守儿童都比较喜欢抒情性的音乐,音乐教育应该适当的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相结合,关注留守儿童兴趣,提高留守儿童情感外化的能力,使留守儿童善于用音乐来调节和表达内心情感。例如《父亲》让学生的情感与歌曲情感达到共鸣,让他们理解父母,也能让其心中的的感情得到释放。

篇(3)

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有三把: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美国一科学家对学生做了多次实验,结果表明:每天坚持听十分钟音乐的学生,比不听音乐的学生智力得分要高得多。许多先进的中小学对学生的音乐教育表明:音乐是开启人类智慧的一把金钥匙。拓展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技能技巧,大力发展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是当前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笔者作为一名接触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一线教师,在此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对策作分析,请方家教正。

一、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多年来,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一直受到传统观念的禁锢,管理者意识落后,师资队伍缺乏,理论水平较低,教学设备简陋,给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健康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力。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主要人口居住在农村。笔者最近在图书馆查阅了大量资料,对某地农村音乐教育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

1.师资队伍紧缺。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A的基本保证。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严重缺乏,据调查,我国现有农村中小学90多万所,其中音乐教师才近10万人,若按每校配备1名音乐教师,以目前全国所有的音乐院校的师资培训能力,尚需60年的培养才能满足这一要求。

2.教师素质低下。

为解决目前音乐教师紧缺问题,很多音乐教师都是半路出家,理论水平低,综合技能差。由于教师水平有限,有的学校把音乐课当成唱歌课,对于音乐知识根本不作要求,严重制约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现在农村中小学只有三分之一的音乐教师学历达到了基本要求。

3.重视程度不够,意识观念淡薄。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教学目的不明确。政府、学校、家长对音乐教育的重视不够,认为可上可不上,音乐教师待遇差,在评职晋级等方面不及主科教师,挫伤了音乐教师的积极性,阻碍了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音乐课,但名存实亡,一学期没有上过几堂音乐课。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音乐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能使气氛活跃,能让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乐趣,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做”中学。

4.教学设备简陋,经费投人太少。

笔者对某县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设施作了一番调查了解,得到这样一组数据: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共有300多所,教学设备情况是这样的,钢琴1台、风琴50台、二胡10把、打击乐器95件、演出服装200套、录音机150台、图书资料500册、音像资料300张,专门音乐教室20间,离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基本要求还相差甚远。各学校对音乐教育的经费投入甚少,更谈不上开展音乐艺术实践活动。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是美育的基础,面对音乐教育师资紧缺,领导部门不重视,设备简陋,教学质量低下,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增加投人,提高师资水平,培育中学生的音乐基本素质。改变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落后状态是当前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缩小城乡差距的当务之急。

二、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措施及对策

1.高度重视,提高认识

我国音乐教育家贺绿汀曾经说过:“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关系到整个后代的文化修养、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的大事,决不能可有可无,等闲视之。”近年来,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势在必行,用音乐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手段,激发学习兴趣,净化思想品质是行之有效的。各级领导要提高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认识,统一思想,多关心支持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制定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考核目标,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按照音乐教学大纲要求开设音乐课,积极开展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为学校音乐教育提供有利条件。

2.增加投人,改善办学条件

音乐教学设施是实现课程标准的保证。各级政府、学校要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人,保证学校音乐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同时也要加大音乐器材的投人,条件较好的学校可配备高档乐器和教具,条件差的学校也要配备必要的乐器和教具,促使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学校应配置音乐专用教室和专用设备,如钢琴、风琴、电子琴、音像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常用的打击乐器、民族乐器及西洋乐器等。学校图书馆及教研组应购I音乐书籍、杂志、音像资料等供教师备课、进修和研究使用;学校阅览室也应配置音乐读物、杂志和音像资料,供学生收集、查阅资料使用。

3.加强师训工作,建设强有力的教师队伍

针对农村音乐教师紧缺,教学设施简陋的诸多问题。我们要稳定音乐教师队伍,加强师训工作,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对有音乐爱好的能基本胜任音乐课的教师要定期进行培训,积极发挥业务能力较强教师的作用。采用多渠道培养方式,壮大音乐教师队伍,加强音乐教师的双基训练和学历培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加强交流与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水平。

4.因地制宜实施教学

我国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各地区、各民族和城乡之间存在差别,各学校和教师应结合本地、本民族和本校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营造良好的校内外音乐环境,丰富具有区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地把握教学领域内容标准的弹性尺度。

5.狠抓课堂教学改革与艺术实践活动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课堂教学改革也随之而来,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普遍为单纯的唱歌教学,其课堂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呆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现行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影响着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有效发挥,制约着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用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动口、动手的能力。笔者在音乐课堂教学改革中,开展了一些教学实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效果。

在让学生学好理论的同时,也要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社会实践,把课堂教学与课外艺术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开阔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才能,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素质。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中小学音乐教育.杭州:浙江文联创意图编总社,2000,3.

篇(4)

二、教师执教能力的提升

在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中学的音乐教育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同时也对教师的执教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种要求主要体现在音乐理论知识和音乐技能素养两个方面。1.音乐理论知识的提升。音乐理论是创作和组织音乐材料的前提,是对歌唱者、演奏者、作曲者必不可少的要求。不学音乐理论,就无法深入了解音乐作品的内在构造和联系,它是人们了解音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桥梁。农村中学音乐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音乐理论素养,以适应课堂教学的需要,常见的音乐理论知识内容包括基础乐理、作曲理论、音乐欣赏、中外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理论以及音乐美学等课程,这些课程的提升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要想对这些理论科目的完全掌握,确实是需要花费一番苦功夫的。教师对音乐理论知识的熟练掌握必然能够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带领学生了解音乐作品的精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农村中学音乐教师提升自己的音乐理论知识途径一般可以通过农村中学教师专项规培、学术研究与交流以及自学等途径实现,这些理论知识在音乐教学中为学生音乐技能素养的扩展与延伸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音乐技能素养的提升。音乐技能素养主要包括视唱练耳、声乐表演、键盘乐器演奏、合唱指挥以及舞蹈编排等几个方面内容,这些内容在教师们读大学时都训练过,也就是属于音乐实践的范畴,教师对这些音乐技能素养能力的掌握同样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升,是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的教学内容。视唱练耳包括五线谱和简谱两个方面的内容,中学音乐教材上的谱例基本都是简谱形式的,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两个方面都要注重。声乐演唱是这些技能素养中的最基本的一项,但是对教师的演唱水平要求比较高,教师的演唱水平直接关乎演唱效果的呈现,关乎中学生对作品内涵理解和审美情趣的提高。而教师的键盘演奏水平同样也是很重要的,对于农村中学来说,一般都或多或少的有一台钢琴或风琴,这对于没有见到过这两种乐器的农村中学学生来说,这两种键盘乐器的演奏必然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的合唱指挥和舞蹈编排技能同样也是农村中学教师应该熟练掌握的,尽管它们只有在一些比赛或庆祝节日的演出中才会用到,但这两项技能能够锻炼学生们的合作和协调能力,最能体现农村中学音乐教师的教学成果,所以教师们务必重视。对于以上的五种常见技能教师们除了在读大学时掌握的一部分之外,再就是靠自己课余时间的学习了,或者假期参加一些专门针对农村中学音乐教师的培训获得,教师对这些技能的熟练掌握必然会反馈到课堂教学中,无形中锻炼了学生们的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执教思维的改变

执教思维应该说追求的是一种符合思维规律、认知规律、记忆规律、分析规律兼及鉴赏评价的一种教师教学思维方式,让学生巧妙地把玩与学、做与学结合在一起,变被动为主动。思维关系着学习,思维可以训练,教师的教学必须研究思维规律。1.创设情境、大胆创新。一是利用音乐叙事的方式创设情境。比如给学生介绍比才的歌剧序曲《卡门》时,教师可以先播放音响,然后以音乐叙事的方式给学生逐段讲解音乐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斗牛场上激烈搏斗画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二是图片与音响相结合的方式创设情境。如给学生讲解贝多芬的小提请奏鸣曲《春天》时,可以先在ppt上安插许多大地复苏的图片,然后播放这段音乐,以及演奏音乐的乐器图片,钢琴有什么特点,小提琴有什么特点,这样学生就可以知道这两种乐器的不同构造特点。2.营造氛围、问中求解。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这句话符合西方人的人文认识论和哲学思想,因为西方人不管做什么,首先都会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对这个问题进行论证,最后解决问题,也就是寻求一个结果,不管这个结果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悲伤的还是欢乐的,它都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对这个问题的论证过程。那么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实际不断激发同学们问问题的习惯,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不断接触新鲜事物,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这种问问题的方式特别适合分小组教学,如分声部排练合唱时,学生会因为某些现象产生疑惑,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有时候显得更加重要,毕竟学问的探究总是从问题开始的。3.计算机音乐制作手段对教学的辅助作用。因为经济因素的制约,不少学校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没有钢琴、风琴,甚至连基本的多媒体教学设施都没有,面对这样的教学条件教师应该主动出击,寻求好的办法以提高教学质量。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借助于计算机音乐制作软件,目前常用的电子音乐制作软件就是Cubase5,教师只要掌握简单的和声、配器知识,基本上一般的歌曲伴奏都能制作出来,简单的简谱、线谱旋律更是不在话下,教师将这些需要教给同学们的音乐转化成音频格式,然后播放给学生,让学生跟着录音学习,不仅能节约教学时间,而且还能够极大提高教学效率。同一段音乐旋律可以用不同的乐器编辑出来,在计算机软件的帮助下,能让学生很快识别交响乐队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同时还可以在合唱比赛的时候,教师还能创作一些有个性的合唱作品,同样在没有钢琴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将这些不同的旋律转化成音频格式,让学生一个声部一个声部的跟着音响训练,最后合成排练。

四、结语

农村的教育水平关系到我国的整体教育水平,农村中学音乐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样有助于农村中学学生的全面发展,能缩短与城市中学孩子素质教育的差距。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地理位置偏远以及人们观念认识等方面的原因,农村中学的音乐教育一直处于一种比较原始的状态,再加上教学设施的简陋,教学人才的匮乏,作为一名在农村中学耕耘多年的音乐教师对此深感忧虑,并尽可能寻找合适的教学模式,突出自己的优势,使学生学习到更多的音乐知识。

作者:周钰颖 夏永丽 单位:重庆市荣昌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文丽君.农村中学音乐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西安: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03).

篇(5)

[1]陈建勤:《中国民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

[2]曾田力:《大众传播媒介中的中国音乐文化》,《第二届全国音乐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5月。

[3]陆小玲:《原生态民歌与大学生人文教育》,《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4]刘嵘:《原生态民族音乐与当代音乐发展研讨会侧记》,《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5]查子明:《中国原生态民歌生存发展之我见》,《音乐探索》2006年7月。

[6]俞人豪:《“原生态”的音乐与音乐的原生态》,《人民音乐》2006年第1期。

[7]米永盈:《我看“原生态”民歌——兼谈传统音乐的保存与发展》,《社会纵横》2006年第12期。

[8]乔建中:《“原生态”民歌琐议》,《人民音乐》2006年第1期。

[9]郭声健:《艺术教育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82页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薛雷:《“原生态民间音乐”的再认识》,《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12]尹萍:《探索高校声乐教育中的民间传统文化资源》,《高校探索》2005年第5期。

[13]乔建中:《传统能给我们什么?-关于中国专业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再思考》,《中国音乐》2004年第4期。

[14]金兆钧:《关于“原生态”与“学院派”之争的观察与思考》,《人民音乐》2005年第4期。

[15]夏滟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简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16]徐士家:《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纲》,南海出版公司1997年版。

[17]王敏:《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亟待加强》,

参考文献

[1]安丽.在“民族”的土壤里发展”民族唱法”——对中国戏曲和湘西原生态音乐的思考[J].大家,2010(11).

[2]张敬忠.中国民歌在现代环境中的生存与发展——从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与保护说起[J].四川戏剧,2012(4):82-83.

[3]李震.湘西原生态音乐的艺术价值及素质教育功能[J].音乐天地,2012(5):4-6.

[4]陈业秀.地方民族民间音乐资源的艺术教育价值与实现——以台州特色民间音乐课程资源建设为例[J].教学研究,2009,06:62-65.

[5]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

[6]赵国宏.少数民族文化网络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

[7]张丽华.网络音乐教育资源开发与整合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4.

[8]李芝.论互联网时代少数民族文艺生存空间的拓展[D].广西民族大学,2014.

[10]吴小丽.原生态音乐文化分析——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待原生态音乐文化的发展[J].戏剧之家,2009,(04).

篇(6)

音乐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塑造完美人格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对于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音乐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农村,农村音乐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整体水平。因此对农村基础音乐教育进行思考,探讨农村基础音乐教育面临的问题并提供农村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基本对策,这些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音乐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国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设备不完备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农村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一些农村学校为了缩减财政支出,尽量聘请代课教师。教育经费不足,导致教师工资较低。而一部分音乐教师也因没有课,在年终考核时没有机会参加考核,这些导致一些音乐教师对音乐课不感兴趣。有些老师在自己能力允许的条件下都转教语文或数学,导致音乐教师队伍严重流失。教育经费不足,导致农村的一些学校没有固定的音乐教室或多媒体音乐教室,也没有完备的音乐器材,影响了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教育观念陈旧、滞后

在较偏远地区一些农民的生活还有问题,不会有太多的心思和多余的钱去学习知识、学习音乐。即便是想让孩子学,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于音乐,他们觉得不能创造财富,所以他们不会花费太多的精力和财力让孩子去学习。只有文化课成绩好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学生家长更看重学生文化课的成绩,没有认识到音乐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音乐在孩子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忽视了对孩子美感、审美素质的培养。

由于学生家长的期望,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上对学校的评价也是以升学率作为标准。所以,学校一方面考虑升学率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家长的“重望”之托,它们以抓学生成绩为主。在这样的状况下,一些学校就会为了升学率放弃,甚至牺牲一些看似与成绩无关的课程和活动,音乐课就是其中一个牺牲品。一些学校拿教学成绩作为老师的考核标准,一些老师用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这一连串的排名不由自主地会让学校、教师、学生都觉得走到哪里都是文化课最重要。音乐教育在一些农村的基础教育中基本是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因为升学考试不考音乐,所以平时可能还有音乐课,而一到临近期末,音乐课就会被其他课程占去。

作为中小学生,他们还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学校和家长的影响。一些学校讲升学率,家长期望他们跳出农村,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不由自主地也会重视文化课。他们对音乐的认识也只是通过电视、录音机等这样一些媒介,认识到的也基本都是时下流行的通俗音乐。其实,对于本民族的民歌、民族乐器等,他们应该多了解、应该了解的知识却从未耳闻,更谈不上喜欢与否。

因此,在农村学校,家长、教师以及学生,对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还远远不够,甚至是模糊的。

3.师资力量缺乏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是支撑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事业的重要力量。我国中小学音乐师资的来源基本上是高等师范院校、中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毕业生。但由于一些现实问题,比如,一些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交通、通讯、文化等与城市相比较落后,所以一些音乐专业毕业生不愿去农村任教。

现在,农村较少数学校有专职的音乐教师,大多数音乐教师都由语文、数学或其他科教师兼任,这些兼任老师绝大多数也都是半路出家,他们对音乐理论知识、音乐课程教学方法等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音乐课教学形式单一、气氛不够活跃,致使学生对音乐课也失去了兴趣。而那些专职的音乐教师,也会因为教学设备不完善而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感到没有用武之地。这样的现状严重制约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也使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和国家统编中小学音乐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相脱节。

二、发展农村音乐教育的对策

1.转变农村音乐教育的思想观念,完善评价机制

音乐教育家贺绿汀曾经说过:“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关系到整个后代的文化修养、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的大事,绝不可可有可无,等闲视之。”所以,必须要改变长期以来影响音乐教育向前发展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改革考试制度。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提出了很多年,但是在农村的实施情况还不够好。要对一些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进行教育,使他们转变“分数第一”的观念,树立让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审美教育培养的思想。还要鼓励学生家长参加一些社会艺术活动或民间艺术节,使家长切身体会到艺术的美和音乐的美,使他们明白音乐教育在孩子身心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对塑造孩子心灵的重要作用。

在改变社会、学校、家长教育观念的同时,随之改变的一个问题就是教育的评价机制问题。当各方都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时,便不会再以单一文化课成绩来衡量学生和评价学校,这样会激发学校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

2.加大对农村音乐教育的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教育需要投资,音乐教育更是如此。音乐教学设施是实现课程标准的保证。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入,同时要积极鼓励和调动社会上各种力量来对农村音乐教育进行投入,逐步建立多种渠道,来筹措农村音乐教育经费机制,解决农村音乐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改善办学条件,修建音乐教室,配置音乐教学器材,完善教学设施,提高农村音乐教师的福利待遇。这样,一些音乐教师才会安心扎根农村,在农村音乐教育中实现自我价值,从而保证我国农村音乐教育得到真正的发展。

3.优化农村音乐教师队伍

针对农村音乐教师紧缺,且目前音乐教师的音乐素质较低等诸多问题,首先应该稳定在职音乐教师队伍,加强对在职音乐教师的定期培训,提高这些教师的综合音乐素质。发展有音乐爱好的其他课程教师,鼓励他们加入音乐教师的队伍里,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从而壮大农村基础音乐教师的队伍,提高他们的教学技能和水平。

当然,单靠农村音乐教师的自我补充和自我发展还是远远不够的。要鼓励高等师范、中等师范院校的专家、教授和专业教师到农村去作讲学、作兼职,这样有助于他们了解农村基础音乐教育、了解农村需要什么样的音乐教师,然后再结合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便不至于使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脱节。同时要鼓励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到农村去建设农村,毕竟城市人口只占全国人口总数的一少部分,城市学校所需的音乐教师也是有限的。因此,要帮助他们树立到农村去的观念,帮助他们克服思想上的负担和困惑。另外,相关部门对这样的毕业生在生活上要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支持。

4.充分利用有利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根在农村,要保存传统音乐文化就必须从农村入手。对于农村音乐教育来说更是便利,对传统音乐文化触手可及,要充分利用当地的音乐资源。

民间传统音乐具有淳朴的乡土气息,适合农村的特点,容易在学生的心灵上产生共鸣。例如,淳朴高亢的西北民歌、委婉悠扬的江南丝竹、豪迈热烈的北方吹打等,这些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而且更容易被广大农民所接受,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对学生的感染也有着无法估量的作用。因此,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请一些本地的民间艺术家到学校进行演出,丰富学生的音乐生活,使他们了解本土的民间音乐。这样既丰富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同时对于民族音乐的传承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我国要实现21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实现科教兴国,一定要狠抓农村基础音乐教育。一方面加快发展农村的经济,这是物质基础与保障;另一方面,社会、学校、家长要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认识音乐教育对中小学生智力的启迪、人格的塑造以及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重视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改变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伟大工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诸多现实困难,需要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

参考文献:

[1]邬志辉,任永泽.精神培育: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教育的使命[J].东北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篇(7)

其实我自己也觉得意外。我与美国同行们,与那些教授、学者们平起平坐,一起讨论音乐问题,互相交流经验,侃侃而谈,无拘无束。遇到他们提出的我不能苟同的问题,我是决不含糊,直到说服对方为止。因而,两次出访,都可以说是为国争了光。然而,还在返国途中的太平洋上空,我就提醒自己:要夹起尾巴做人,不能有半点骄傲。

因为我并不像别人所说的运气好,实际上背时运格外青睐我。这几十年,我就是夹着尾巴走过来的。

上小学时正赶上“”,由于有一个“摘帽”父亲,自己身体又瘦弱,饱尝了白眼和拳头,多少苦水吞进了肚里。当语文教师的父母本来一直是要我学语文的,可不知哪里来的灵感,我偏爱上了音乐,一学就上瘾,越学越有味。二胡、笛子、琵琶、笙,都在那小城的舞台上搞过独奏,后来还学了钢琴。当演员不满足,又迷上了作曲。那时的梦就是当一名文艺工作者,或是一位音乐教师,进入音乐的殿堂。然而,高中毕业后我却被分进了一家集体工厂,然后又被借到县农村文艺工作队当演奏员兼作曲。千不该万不该写了几首好作品在省里得了奖,被电台电视台一播再播,有人不舒服了。于是我被以出身不好的理由送回工厂当工人老大哥。

好不容易盼到1977年,我踌躇满志地准备报考湖北艺术学院,厂领导——一位从灶台走向工厂的老太太硬是不予开具单位证明而剥夺了我的考试资格,我的梦破碎了。

我却是“不到黄河不死心”!1979年,24岁的我最后一次机会曲线报考,找另一位领导开了证明进而进入湖艺试场,一路过关斩将,名列考区第一名。可又是那位干部老太太,一封诬告信寄到学校。湖艺领导与我非亲非故,几位主考官最后给我的答复是:“深感遗憾”!我是个凡人,而且是凡人中的弱者,我怎能经受此种打击?回到家中关上门,我顿足捶胸,痛哭了一场,痛哭之后是不思茶饭,整夜失眠……最后一咬牙离开了工厂,到中学当了民办教师。

有人说,世上的母亲最伟大。一直是优秀教师的母亲本想好好再干几年,可为了我她作出了痛苦的选择,提前退休让我顶班。此后我虽然摆脱了那位老太太,却没有一丝喜悦。25岁的我,工作已6年,没给过母亲一分钱,却买乐器四处报考、八方求师,把父母的积蓄都榨干了,内心无比沉重。

要说运气,我和不少同龄人相比,自愧弗如。要说转运,我的转运就在于后来我当上了一名小学的音乐教师。

我这人有个毛病,就是不满足。当年在文工队会弄几样乐器,该知足了,我却要学作曲。在工厂裁剪房裁布料,也还是一门技术工种,我还是不知足,老盼着上大学。朋友们拿《儒林外史》上的一段话劝我:“难不成读了诗书,学了裁缝偏玷污了不成。”我也知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我还是喜欢《早春二月》里肖涧秋那句话:“我另有所爱。”我的所爱,就是音乐。为了系统地学习音乐理论,我后来又两次自费到湖艺作曲系和师范部进修。著名音乐家邱刚强、蒋桂英、周振锡等人为我能得到学习机会作出了许多努力。两次进修,都只有可怜的半年,我在学习中如饥似渴地基本上学完了两个全年的课程。而我也曾在琴房里晕倒过两次。

1986年我再次正式考入了武汉音乐学院师范部(原湖艺),这是我三进湖艺了。我像一个在沙漠中长途跋涉的旅行者,终于找到了一汪甘泉。有人劝我:凭你现有的那点音乐底子,到小学教孩子们唱几支歌,绰绰有余,何苦费那么大的傻劲?是的,只想端个饭碗、对付那几十元工资,马虎一点就行了。但要当个称职的小学音乐教师,我不懂的东西还多着呢。现在有人把音、体、美当作小儿科,当作点缀。然而我想说:人类实际上是先有音乐、后有语言文字的。君不闻鲁迅先生所谓的“杭育杭育”吗?真正的音乐是一种崇高的精神享受,是人类的灵魂和生命。现在各学校最缺的就是音乐教师。我不能容忍音乐教育成为后娘的孩子,我不能眼看着音乐教育这片肥沃的土地继续荒芜下去。

于是,我将满腔热情倾注到音乐教学中去,努力将自己和孩子们溶为一体。我改变了以往上音乐课就是唱几首歌的常套,打破了几十年来音乐教育中的旧格局,坚持进行视唱练耳、乐理知识和音乐欣赏教学。我不惜自找苦吃,给自己增加负荷,认真研究了流行于全世界的德国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匈牙利柯达伊教学法、日本铃木教学法、美国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康纳教学法,并结合我国实际,予以消化改造,熔为一炉。在我国小学音乐教学中,多采用简谱,而我很早就坚持在课堂上采用简谱与五线谱结合教学,让学生掌握了音乐的国际语言。

我是个很不安分的人,渐渐地对这种灌输式的音乐教学又感到不满了。我认为,教会学生掌握现成的东西,只是打基础,不是目的;而培养学生们独立思考,发掘他们的创造热情才是更主要的。于是,从1984年起,我选定音乐基础较好的三年级开始作曲实验。

“作曲,当音乐家,我们能行吗?”不少学生心存疑虑。

“干嘛不行!上语文课要写作文,作曲,不就是音乐课的作文吗?我们每个人都会作曲。”我在课堂上说。

摇头,一百个不相信。

“我两岁半的儿子维笳就会作曲。”

头摇得更厉害了。

篇(8)

民族振兴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好教师的培养极大地依赖于教师教育。①因此,审视高师音乐教育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探究改革对策,对于培养适应我国基础音乐教育需要的合格音乐教师至关重要。

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向专业音乐院校看齐,过于重视音乐技能技巧训练

长期以来,高师音乐教育深受专业音乐院校教学方式影响,过于重视音乐技能技巧训练,教育理论与从教能力的培养成了不起眼的教学内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合格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本质被忽视。例如,一些声乐和钢琴等专业课教师向专业音乐院校看齐,把培养能获奖的尖子生作为目标,对于资质一般的学生的教学却毫无兴趣、敷衍了事,使教学成为一种精英教育。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的不是表演型人才,而是能胜任中小学教学的音乐教师,高、精、深的专业训练并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小学教学的需要。以钢琴教学为例,一些学生能完美地演奏肖邦练习曲,却不能熟练地即兴伴奏,对于一些适合农村经济状况的键盘乐器如电子琴的使用也不甚了解,这样的学生就不算是合格的音乐教师。声乐教学的状况也不尽如人意,一些教师盲目追求学生的演唱功力,忽视了让学生掌握与声乐教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导致一些学生声乐专业技能虽好,却不懂得中小学生生理发展规律,因而不能很好地在音乐课堂中对学生因材施教。

2.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不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大部分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第一,教育学课程在总课程中所占比重过小,约占总课时的21%,相比之下,美国、日本、德国一般在33%至40%之间,因此难以突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师范性。第二,忽略了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渗透和整合,缺乏交叉性的学科课程及跨专业的选修课程,不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因而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程标准学科综合的新要求。第三,专业课程设置缺乏适应性。我国高师多采用“大一统”的课程模式,几乎是清一色的乐理、视唱练耳、和声、曲式、中外音乐史、钢琴、声乐等与专业音乐院校教学模式相同的课程,缺乏适合中小学教学实际的课程如小型乐队(民族乐队)编配、少儿舞蹈创编、竖笛(口琴、电子琴)演奏与教学等,因此难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条件下对音乐教师知识结构的要求。

3.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部分教师满足于单一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死板、缺乏新意,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方法普遍存在,学生在课堂里被动地接受知识。以钢琴教学为例,一些教师上课时多采用讲解曲目――学生练习――回课模式,学生对于钢琴作品相关背景知识与使用什么样的技术处理手法思考甚少,作品的处理依赖于教师的讲解,多年后才能独立对钢琴作品做出“艺术处理”。可想而知,这种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他们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改革提出的对教学方法多样性的要求。

4.教育体系封闭,不利于造就优秀音乐教师

高师教育体系封闭,“宽进宽出”制度是导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素质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不愿意从教的学生除了重新参加高考,很难换到其他专业,导致他们勉强毕业进入教师队伍,难以全身心地投入音乐教育事业中,而一些综合性大学有一定音乐专业基础、想要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也很难进入音乐教育专业中进行学习。这种封闭的教育体系不利于优化高师毕业生队伍。另外,高师的“宽进宽出”制度让学生缺乏紧迫感,一些“混日子”的学生只要修满学分就能顺利毕业,他们从教后很难成为优秀的音乐教师。这种体制不利于为基础音乐教育输送优秀的教育人才。

二、问题的解决方法

笔者认为,高师音乐教育应紧密围绕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要来进行改革。

1.音乐技能技巧专业课教学应突出师范性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以培养基础音乐教育师资为目的的,中小学需要的是善于教学的音乐教师,而不是只会表演不会教学的艺术家。高师音乐教育的音乐技能技巧专业课的教学应与中小学音乐教学密切结合起来。例如,钢琴课的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处理乐曲的能力和教学能力,使他们从教后能够很好地指导学生。因此,一些相关理论知识如钢琴音乐史、钢琴教学法、与钢琴演奏相关的生理理论等都应渗透在钢琴课的教学中。

2.优化课程结构,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高师的课程设置应该以基础音乐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为准则。基础音乐教育需要的是专业好、能力强、多面手型的教师。因此,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置应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应是会弹会唱的多能人才。例如,主攻钢琴的学生不仅不能放松声乐的学习,还需要掌握其他键盘乐器的演奏,如电子琴、手风琴、口琴、竖笛等中小学常用的简单乐器。声乐学生也不应只会一种演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都应掌握。因此,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以钢琴与声乐为主的同时,还应加开中小学常用的简单乐器如口琴、竖笛等选修课程。

另外,基础教育对新型教师的要求,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上,同时也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而人文教育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密切相关,因此,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需多开设一些人文课程,如中国通史、世界史、中西方美学、中西文化史等,为学生构建坚实的人文知识基础。

3.教师需改进教学方法,起到示范作用

从事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师,要树立对学生负责的高度责任心,随时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打破死气沉沉的教学局面,开创生机勃勃的高师音乐教学课堂,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向学生――未来的教师展示具有吸引力的、别具特色的教学理念,并以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身先士卒,起到示范作用。

4.完善选拔与淘汰机制,建立开放性的教育体系

设立严格的考核制度,让一些有一定音乐专业基础、想从事教师职业的非音乐专业的学生能够通过考核进入音乐教育专业中进行学习,同时让一些混日子的学生有被淘汰的紧迫感,也让一些学习刻苦的优秀学生能够得到一定的奖励,激发他们提高专业素养的热情。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整体素质,为基础音乐教育输送优秀的教育人才。

注释:

①袁贵仁.推动教师教育创新,构建教师教育新体系[C].教师教育论坛论文集,2005.

篇(9)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音乐教育作为高职院校的新课程,给高职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但是,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和办学经验的不足,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状况还不尽人意。如何发展高职院校音乐教育问题值得探讨。

1.目前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1.1培养方向单一

高等职业教育是实施职业培训的主要机构,实践中以实际的、技术的、职业的特殊专业课程为主,其目的是为社会提供各种技术人才。社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应该培养什么人才、输送什么人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不能一成不变,而是应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而改变的。音乐专业也是如此。

高职院校大多是从师范、技校等中专学校转型过来的。由于先天不足,音乐教育还不能像其他专业那样有很大的改变,在教材的选用、课程的设置及授课的方式上都是继承了一贯的师范性,除了培训基层音乐师资外,对市场的其他需求环节和学生的就业心理都不了解,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培训措施,因而不能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从而极大地制约了音乐教育的生存和发展。

1.2教学科研滞后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教育科研的意义越来越为大家所共识。它不但是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又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素质的需要,更是发展和完善学科理论的需要。因此,教育科研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学科的前途和命运。[1]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科研的滞后始终成为音乐专业发展的瓶颈。

首先是教师的价值取向产生了变化。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很多教师忙于“炒更”,或在校外带学生,或到歌舞厅唱歌,或忙于各种演出活动,为了赚钱,他们很难有时间静下来研究教学,更谈不上搞什么科研,写什么论文了。在各大城市的购书中心,你会看到很多歌曲集、琴谱等东拼西凑的书籍,却很难找到一本有学术参考价值和独到见解的音乐教育论著,整个专业科研由此可见一斑。

其次是一贯形成的惰性。大多数教师都没有科研意识,认为做教师就是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而已,甚至连备课都不认真,根本就没想到要作调查研究,要出教研成果。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更是如此。

最后,机制的不健全也是科研滞后的重要因素。大多数高职院校被资金、生源、师资等现实问题搞得焦头烂额,根本无暇去顾及这些业务上的问题。

1.3教学与社会脱节

一直以来,音乐教育除了极个别的重点音乐院校设有表演系之外,其他的院校基本是以师范专业为主的。这就明显地限制了专业的发展空间。即便是设有表演系的院校,其教学也明显与社会脱节。当今音乐市场明显以通俗、民族唱法占主导地位,除了极个别的大型演出外,很难看到传统音乐的影子,在一些中小城市就更加明显了。中央电视台这几届歌唱大赛的获奖歌手,通俗组谭晶的歌声传遍长城内外,妇孺皆知;民族组的王宏伟唱响大江南北,无人不晓。而美声组的歌手连名字都很难让人记住,这不得不让人深思。再看一下音像市场,除了堆积如山的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外,古典音乐也很难找到相应的位置。这不能不说这是教育与社会脱节的悲哀。

高职院校也莫不如此。诚然,师范类是一块大蛋糕,我们必须去争取,但社会上需要音乐的地方的确太多了,如歌舞厅的歌手乐手、一些简单的音乐制作、为企业、单位作曲填词等,只要我们真正了解市场的需求,有目的地培养人才,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也一定能办得有声有色。

2.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多元化的意义

针对上述弊端,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实施高职院校音乐多元化教育,不失为一种好的途径与方法。

首先,实施多元化教育,可以拓宽专业的生源渠道。发展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不但可以拓宽专业渠道,避免了原来一只脚走路的不利因素,获得更多的学生资源;而且在社会培训方面,能更多层面地网络音乐爱好者,为专业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没有学生就成不了学校,更谈不上专业的发展;拓宽生源渠道,学科就有了生存的基础,教育就有了发展的空间。

其次,实施多元化教育,可以拓宽学生的就业空间。由于原来培养方向的单一性,我们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只能从事地方的基础音乐教育工作,在就业上没有选择的余地。而发展音乐教育,设置对口的专业,从原来的纯师范性,拓展到社会娱乐、舞台表演、旅游公关、社会音乐生活以及多学历发展各个层面,广开就业门路,这不但有利于专业的生存发展,而且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选择空间。

第三,实施多元化教育,是社会文化生活不断提高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及审美情趣也在发生着变化,广大的人民群众在解决了温饱之后,都有艺术参与的需求。原先仅有的音乐教育体系已不能够满足人们音乐素养日益增长的需要,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可以实现广大群众的艺术梦想。

第四,实施多元化教育,是音乐教育本身的需要与跨越。长期以来,高校音乐教育都是以培养音乐高端人才为主的,在模式上也就是师范和表演两个专业体系,培养目标跟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实施音乐教育的多元化,无疑给传统的高等音乐教育注入了新的生命。

3.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多元化的对策

根据音乐专业自身的学科特点,现在不少毕业生甘做自由职业者而主动放弃专业单位的工作。随着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增多和公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他们将不再是阳春白雪,而是要更多的走向大众,面向基层;因而未来音乐类毕业生就业趋向将是多元而不是一元的。因此,要发展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拓展音乐教育的生存空间,就必须走多元发展的道路。[2]

3.1立足师范性,抓好师资培训

师范教育永远是个大市场,立足师范性,是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生存的基础。从生源角度看,地方基础音乐师资仍存在很大的缺口。对108所普通中学、795所小学和195所幼儿园中作过一次调查,结果发现,普通中学有专职音乐教师的有86所,占调查总数的79%;小 学中有专职音乐教师的仅有382所,占48%;而幼儿园的师资大都来源高中或幼儿师范学校,基本都是以包班的形式上课,不存在专职与否的问题。从城乡区域来看,城镇的音乐师资相对饱和,而广大农村地区就严重短缺了,有些学校的音乐课由其他科教师兼任,有的干脆就不开音乐课,这在山区尤为严重。加上每年都有一些教师退休,由此可见,音乐师资的培训仍有很大的空间,只要抓住机遇,高职院校在基础音乐师资的培训上应该大有可为。

另一方面,立足师范性,可以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资源优势。由于许多高职院校刚从师范学校或其他中专学校升格而来,在教师配置、教学设备、课程编排及培养思想上都有一贯的师范性,因此,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避免资源浪费。

因此,立足师范性,确立师范教育的基础地位是最切合实际的,它是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2增加流行音乐元素,面向娱乐市场

改革开放后,为适应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就业实行双向选择,人才自由流动。就业制度逐步走向市场,并开始形成国家宏观调控、城乡协调发展、单位自主用人、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供求、社会提供服务的新机制。[3]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娱乐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原有的卡拉OK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广大群众对娱乐生活的多元需求,众多的娱乐场所在歌手和乐手上还有很大的缺口,尤其是熟悉电子声乐和懂得电脑配器的人才更是供不应求。有一位从事乐队工作的同学,他就职于最高级的一间歌舞厅,除了正常的上班外,每天晚上还要跑几个场子。从表面看好像是为了增加演出收入,但从深层去分析,就凸显了这方面人才的短缺。因此,看准市场的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在传统音乐的基础上,把流行音乐请进课堂,有目的地培养一些流行歌手、民族歌手,开设电声乐培训和电脑作曲等新课程,不仅可以拓宽专业的生存渠道,获得更多的生源,也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多重选择的机会。

3.3发挥学科优势,走跨学科发展道路

所谓跨学科发展,就是在本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开设本专业的课程。音乐教育以其独特的知识性、技术性、情感性和娱乐性的特点,在高校的学分选修和双学历培训两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现在高等教育几乎都采用学分制的管理办法,除了必修课要达到足够的学分外,选修课也要取得相应的学分才能毕业。在选修门类上,音乐教育专业可以开展独唱辅导、合唱队训练、键盘乐、民族器乐、电声乐等课程,以其独有的娱乐特性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在众多的选修课中赢得一席之地。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就业人群已不再像过去那样一种工作干到老了,也不可能凭一门手艺干一辈子,随之而来的将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提倡活到老学到老。现在到处找工作的人,往往腰缠几张文凭,也只有这样才能多些机会找到工作。

音乐教育具有实施双学历培训的优势,因为音乐教育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首先,它不需要死记硬背,在学生的学习时间上提供了可能;其次,音乐特有的娱乐功能,可以满足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再次,音乐教育具有可动手操作性,符合大学生活泼向上的年龄特点。因此,把专业课与基础公共课合理安排好,让学生在同一时间内多修几门音乐专业课,获得多一张文凭,这对大学生来说也是梦寐以求的。因此,实行双学历培训,对拓展高职音乐教育来说,无疑是个明智的选择。

3.4开展社会音乐教育培训,实现教育产业化

实现产、教、研的有机结合是高等职业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法宝。社会培训是音乐专业走向社会、推销自己、获取效益的主要途径。高职院校开展社会音乐教育培训,大体可分为学历提高培训和兴趣培训两种。

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对教师的学历要求也日益提高,学历达标成了教育界的时尚话题。如幼儿园教师要达到中专学历、小学教师要达到大专学历、中学教师要达到本科学历等。作为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大可抓住机会,利用师资和设备的资源优势,在节假日搞些学历提高的培训:如幼儿师资培训班、小教音乐大专班等,从中提升自身的价值。

在兴趣培训方面,现在许多家庭都买有钢琴,年轻的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完成功课之余,学点音乐以陶冶情操。因此,学校要抓住机遇,开设一些器乐培训班,开展一些合唱活动和音乐普及讲座等,为社会音乐生活提供教学和后勤服务。这样一方面可以创收,为学校经济建设作点贡献;另一方面可以让专业走出校门,提高社会知名度,有利与专业的持续发展。

当然,社会音乐教育培训的项目还可以很多,甚至也会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改变。但是,只要我们齐心协力,真正了解社会对音乐的需求,高职院校搞音乐教育培训是应该大有作为的。

3.5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大小课的有机结合

所谓合理利用好资源,就是把所有相关学科的教师、设备充分利用起来,避免无谓的浪费。合理利用资源无疑是办好一间学校的关键,这对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更是如此。

前面提到专业设置的一些想法,在实施中应着重注意课程的整合。如乐理、试唱练耳、欣赏、合唱指挥等课可以采用公共课的形式,由固定的教师去授课;而教育学、心理学和其他文史类的课程更可以和其他专业的学生一起上;声乐、钢琴、电声乐、电脑音乐等技术课程可根据专业设置的需要由不同的教师上小课或小组课。在教室分配方面,可以有专门的教室供公共课使用,而小课则可在教师的工作琴房上课;同班的同学在上大课时在一起,其他时间可以上自己的专业小课,也可以自行练习,充分利用时间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J6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172(2008)03-0033-05

美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马丁•特罗将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为精英教育阶段;在15%与50%之间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而超过50%则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这一划分标准已被国内外学术界和政府统计部门普遍接受。按此划分,我国高等教育从2002年起已进入大众化轨道,并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2007年5月,中国各类高等教育招生总规模超过27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3%,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过短短数年,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多美元的条件下,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的转变,走完了其他国家需要三五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走完的道路,这不能不说是一项伟大的创举。而要看到的是,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高等教育在办学模式、管理体制、课程设置、入学招生、投资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其中,高等艺术院校在应对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挑战上更有其个性和特殊性。本文拟通过四川音乐学院综合办学实践,抛砖引玉,探索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艺术院校的发展之路。

四川音乐学院从1939年四川省立戏剧音乐实验学校的戏剧、音乐两个专业的“小综合”,到1959年四川音乐学院的“完全音乐本科”,再到1999年以后以音乐为龙头、以艺术专业为主体、相近学科专业相互渗透的“大综合”,已走过了近70年的办学历程。其办学思路始终与社会、经济及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密切结合,与时俱进。尤其最近10年,在四川省委、省政府及省教育厅的支持关心下,学院领导班子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提出并逐步实施了 “既要做大,更要做强”的办学指导思想。

四川音乐学院2006年第九次党代会工作报告中指出:“形势和现实要求我们既要有使命感,又要有紧迫感。不加快发展就是落后,在发展中必须抢占高点,必须亮出特点。这个特点就是传承创新、综合协调”。在近10年的发展中,学院在办学理念、办学思路以及学院的定位、发展规划、学科建设和专业结构等方面都形成了清晰的办学思路。学院已经实现了三大转变:首先是由只有单一校区的院校,发展成了拥有多校区的院校;其次是师生规模由2000多人的传统院校,发展成为了今天师生规模达18000余人的现代院校;第三是由只拥有音乐学科的单科性学院,发展成为了拥有全部艺术门类的综合性艺术院校。这三个转变,既是量的变化,更是质的飞跃,因为它折射出了全体川音人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折射出了作为一所区域性高等艺术院校在大众化背景下的战略选择和价值取向。

一、 以音乐专业为龙头,以艺术专业为主体,相关专业协调发展,是川音学科建设的战略选择

(一)以音乐专业为龙头是川音发展的历史传承

在过去几十年的办学过程中,四川音乐学院与其它音乐学院一样,主要设置“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学和音乐表演”三个传统音乐专业。音乐专业是学院的优势专业,1940年建校之初,就第一次在国统区公开唱响了《黄河大合唱》,随后成立的“海星合唱团”、“东方弦乐团”,在当时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20世纪80年代初七七级钢琴系的学生刘亿凡在华沙参加国际肖邦钢琴比赛获奖;川音1980年在全国举行首届交响音乐比赛中,四部交响乐同时获奖,同行称之为“团体冠军”; 1983年,在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评选――民族器乐作品比赛中,《蜀宫夜宴》与《达勃河随想曲》两首民乐合奏曲双双获得一等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川音在音乐方面的成绩更是硕果累累:歌唱家范竞马、“钢琴王子”李云迪等都是川音培养出的在国际享有盛誉的音乐艺术家。四川音乐学院因为音乐方面的成就在西南地区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这是由川音建校以来的历史传承所决定的。

近年来,一些老牌院系在继续办好传统音乐专业的前提下,学院相继增设了一些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专业方向:作曲系开办了录音艺术专业,下设录音艺术与电脑音乐、数字娱乐音乐配乐、数字娱乐音乐编辑与策划等专业方向;音乐学专业增设了音乐新闻与评论、音乐治疗、音乐舞蹈教育等专业方向;音乐表演专业增设了提琴制作、钢琴调律、合唱、钢琴伴奏、双排键电子琴、音乐剧等专业方向,对传统音乐专业的建设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多层面的拓展。

(二)为重新建立较为完整的专业体系和办学格局,办学向艺术综合发展

1996年,由于重庆市直辖,四川美术学院和西南师范大学等院校脱离四川,使四川省高校原本较为完整的专业体系和办学格局被打破。在这一背景下,四川省人民政府和四川省教育厅开始规划在四川音乐学院的基础上创办以音乐为龙头,多学科、多专业综合协调发展的综合性艺术大学。学院在省政府和省教育厅的直接领导下,在继续提高传统音乐专业办学质量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陆续开办艺术类其他专业,并形成以音乐为龙头,多学科、多专业综合协调发展的专业建设新格局。

自1998年以来,根据社会的需求,学院开始陆续新建音乐专业之外的其他艺术专业及相关专业方向,如绘画、雕塑、艺术设计、舞蹈学、表演、录音艺术、动画、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2003年后,学院又开设了工业设计、公共事业管理、戏剧影视文学和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等新型的艺术专业和交叉专业。

经过近8年的不懈努力,学院目前已开设了17个本科专业(其中艺术类专业15个,交叉型专业两个),近100个专业方向,涵盖了艺术类中的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传媒等,专业覆盖面广,形成了以艺术专业为主,文、工、管结合的办学新格局,为综合性艺术大学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三) 社会需求也促进川音走加快拓展新兴学科、综合协调发展的办学道路

生活好起来,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也更加急迫。根据权威的统计年鉴,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类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支出总额14.38%,四川是22.57%,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支出总额11.3%,四川是16.21%。四川人无论城镇还是农村文化娱乐消费占人均消费结构的份额都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意味着四川是一片发展文化艺术、文化产业的沃土。作为一所区域性大学,为了适应四川省乃至全国文化发展的需要,学院决定在“积极发展传统学科,大力扶持优势学科”的同时,“加快拓展新兴学科”以及“优势互补,交叉融合,综合协调”的发展思路,积极构建以音乐学科为龙头,多学科交叉渗透、综合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新体系。

在以传统音乐学科专业作为龙头的基础上,学院利用多学科、多专业的整合与重组,实现了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互补,呈现出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如2001年新建了通俗音乐学院,开设通俗器乐、通俗演唱、音乐制作与录音工程、现代音乐文学、现代流行舞蹈、流行歌舞等新的专业方向。

拓展传统优势专业,把他们与现代艺术需求结合起来,不仅满足了时代需求,也让传统的优势专业焕发出新的光彩。

戏剧系一直非常重视学科专业体系的综合化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其专业课程设置打破了单一学科的局限,广泛涉及戏剧、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突出了当今学科体系相互渗透和交叉融合的鲜明特征和发展趋向。该系的音乐剧表演专业在充分利用音乐专业优势教学资源的同时,又有机地结合了戏剧、舞蹈、舞美等方面的专业要素,是集戏剧、音乐、舞蹈、舞台美术等多学科专业知识于一体、综合性强的舞台艺术。

美术学院在学科建设方面不断开拓创新,利用多学科并存的环境着力加强学科交叉和各专业的协调发展,强调专业的前沿性和特色,打造出一批颇具影响力的专业。该院在绘画、雕塑、视觉传达等传统学科专业的基础上,开办了卡通艺术、工业设计、环境艺术、数码媒体艺术等新专业和新方向。这些专业或专业方向无不体现出多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和现代学科专业体系的重构。在该院工业设计各相关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中,既有美术专业所共有的《素描》、《色彩》等基础课程,又有《力学》、《画法几何》、《计算机基础》、《电脑软件应用》、《多媒体技术》、《人机工程学》、《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制图》等不少理工科方面的课程,充分显示了学科专业知识的多元化和综合性。

新办的数字艺术专业,更是集音乐、美术、文学、影视编导、表演等为一体的交叉型、复合型学科专业体系。尤其是在它的新媒体设计与制作和游戏设计与制作方向中,其美术、音乐和计算机编程等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及资源的整合体现更为充分。数字艺术又是一种艺术性与技术性高度结合的前沿性学科专业,其知识和技术含量高。数字艺术专业的创办,不仅使学院多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迈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而且实现了现代艺术与现代科技的同步发展。

二 、精英型人才的培养和大众化人才的培养并存,是川音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

经过近70年的办学历程,在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引领下,学院已从以前单一的精英培养模式转变为“高精尖”与“复合型、应用型”两种人才模式,以传统学科为基础,与现代应用艺术并举。

由于学院始终如一地坚持了精英教育的实施,使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钢琴、小提琴等传统优势专业及新办的工业设计专业的“高、精、尖”人才不断涌现、层出不穷。2000年,钢琴专业学生李云迪、陈萨分别获得第14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和第四名,以优异成绩为国、为学院赢得殊荣。文薇于2005年12月获第9届“西贝柳斯国际小提琴比赛”第三名。宁峰于2006年10月获第51届“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第一名并同时获得两项特别奖,成绩斐然,扬名海内外。上述国际顶级音乐比赛的获奖者,有力印证了学院精英教育的显著成效。除优势学科和龙头专业外,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学生刘锐、贺承的设计作品连获2006年度和2007年度德国国际工业设计“红点奖”。贺承、周东的作品2004年获得意大利国际工业设计“IMM奖”。

在学院精英教育取得显著成果的同时,“复合型、应用型”教育也向社会和公众展示了非同凡响的骄人成绩。在2005年全国第二届“超级女声大赛”前5名中,川音学生独占3名。通俗音乐学院大四学生李宇春获总决赛冠军,被世界著名的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评选为“2005年度亚洲风云人物”。2006年,学院声乐系毕业生谭维维又在第三届“超级女声大赛”中取得亚军的优异成绩,通俗音乐学院学生魏晨也在2007年首届“快乐男声大赛”中荣获第三名。

为适应并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学院充分发挥了各系(院)的办学优势,提倡原则性与灵活性、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结合,根据市场需求适时、适度拓展新学科和新专业,并始终注重办学的内涵、特色和效益,鼓励和支持学科专业间的交叉融合,着力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

2006年5月,学院进一步整合音乐学科专业体系,新建现代器乐系。该系将原管弦系专业体系中具有鲜明艺术特色和专业个性,同时又是社会热门专业的西洋打击乐、萨克斯管、古典吉他和民乐系的民族打击乐等专业进行专业分流和重组,使上述几个专业的艺术潜能得以充分挖掘和释放,社会价值和影响也得到了应有的体现,从根本上改变了打击乐专业传统的单一模式以及教学观念和教学体系上的局限性,不仅使教学资源的配置和学科结构得到了优化,而且还更加有利于“复合型”音乐艺术人才的培养。

针对社会需求的变化,一贯以培养理论性人才见长的音乐学系加大了“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该系将部分专业尽可能地与管理学科和应用性学科相结合,让学生在就学期间便能积极参与新闻评论、电视节目策划、文化市场营销与策划等多种形式的社会活动,使广大学生在就业时能有更加宽泛适用的选择。该系音乐治疗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即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治疗中心、成都市救助站等医疗卫生机构为精神病患者和残疾儿童作义务治疗,协助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建立音乐治疗室。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该系又组织心理咨询小组,奔赴灾区进行灾后心理危机干预。日前,还在成都交通广播电台一档心理节目中对广大的听众普及心理知识,以及音乐治疗在灾后如何干预心理危机,真正使音乐成为社会的音乐,使艺术成为社会的艺术。

作曲系在新开设数字娱乐音乐配乐、数字娱乐音乐编辑与策划等专业方向后不久,即在成都市有关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积极与有关单位合作,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开展了数字娱乐产品方面的研发工作,使该系的专业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均得到了更新和拓展。

学院新开设的提琴制作和钢琴调律等专业,由于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应用价值,既可以为乐器生产、使用以及后续服务培养技术精良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同时也可以培养面向大众需求的普通专门技术人才,从而在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取得了双重效益。

戏剧系为适应社会需求,在教学别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并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入了与文化产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加强了艺术实践及学生实际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美术学院对传统学科与应用性学科采取并行发展工程,充分保障传统学科的稳步发展,又注意学科专业适应社会需求。在发展规模和财力支持方面,该院则明确向应用性学科专业倾斜,旨在使所培养的人才始终能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和广泛接纳。为此,美术学院的工业设计、卡通艺术、数码媒体艺术、环境艺术和视觉传达艺术等系科专业方向的教学均做到了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而进行有的放矢的调整。上述学科专业或以特定的课题切入,或开设特色课程,或将学生组成课题小组深入到公司或企业进行实际运作,收到了显著的办学效益。

针对数字艺术产业迅猛发展的市场环境和广阔的拓展空间,数字艺术系在专业设置上注重对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准确定位,追求社会需求和教学的契合,使这一新兴专业从一开始便受到了行业的认可和广大学生及家长的欢迎。在教学中,该专业通过教学和行业的有效对接,将艺术和技术性的基础课程与应用性很强的实用课程紧密结合,采用案例教学、实例教学、项目开发相结合,着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艺术潜能和实用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三、科研促进教学,以演展带动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抓手

(一)科研推动重点学科建设,从而加快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内容,因为它对学科方向的凝练、学术队伍的优化、学术氛围的营造均具有引领作用。

加强科研促进教学,特别是紧密结合学院现有两个省级重点学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键盘乐器)、两个硕士点学科(音乐学、美术学)和四个省级重点课程(作曲主科、钢琴主科、高师声乐和弦乐艺术)的学科专业建设,加强对其科研选题、学术活动和学术成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和政策倾斜,在科研的广度和深度上狠下功夫,形成以中青年优秀教师和科研骨干为主体的科研队伍,并在人力、物力和财力诸方面予以充分保障。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是学院学科专业体系中的传统优势学科和龙头专业。我们加大了对其科研方面的支持力度和政策倾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该学科专业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级教师群体中,黄虎威教授的《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习题解答》和《转调法》,熊冀华教授、邱正桂教授的《总谱读法》,黄万品教授的省教育厅重点课题《作曲教学法研究》,敖昌群教授的省教育厅重点课题《中国少数民族民歌的多声部和声研究》,作曲专业李西林教授的省教育厅重点课题《斋腾秀雄指挥法教程研究》等已在教学工作中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键盘乐器也是学院在国内外较有影响的优势学科专业,在钢琴专业的专家级教师群体中,杨汉果教授的《钢琴艺术史研究》,郑大昕教授的省教育厅重点课题《当代钢琴演奏流派及其发展》,李晓玲教授的省教育厅重点课题《钢琴演奏教学法研究》,郭幼容教授的省教育厅重点课题《钢琴伴奏专业建设研究》等科研项目及其研究成果,对该学科专业的学科建设和教学水平的突飞猛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弦乐艺术是学院第一批省级重点课程之一,小提琴专业教授胡惟民和杨宝智不仅教学水平高,而且科研成果突出。胡惟民教授的专业学术论文《小提琴演奏法、教学法研究》,杨宝智教授的省教育厅重点课题《西方弓弦乐艺术史》等科研成果为学院弦乐艺术专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2007年11月,通俗音乐学院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吸取智慧,全面提高通俗音乐人才的培养质量,于2007年11月举办了“全国流行音乐教育论坛”,开展了“学院杯”比赛、优秀论文评选等活动。

上述科研人才、科研成果以及所举办的各类学术活动,对学院重点学科、重点课程建设和教学水平的提升起到了较大的推动和支撑作用,从而加快了各类创新人才的培养,培养出世界级“钢琴王子”李云迪,钢琴家吴驰,小提琴家宁峰、文薇等享誉世界各大顶级音乐比赛的拔尖人才。

(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尽早参加科研和创作活动

学院采取积极措施为学生参加科研创作和创新活动。近年来,作曲系连续举办了四届“三川奖”学生新音乐作品比赛,规格逐年提高,真正面向世界,吸引了本院和国内外众多学生参加,为学生提供了科研创作的极佳平台。另外,在全院范围内举办的“歌曲创作比赛”以贴近时代和生活的音乐作品提升了广大学生的创作及创新能力,鼓励全院学生参与,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学院的文化部重点科研课题《四川北川羌族与平武白马藏族民俗艺术的综合开发利用》便吸收了学院戏文系的羌族学生蒲雨参加,该生在研究和调查中不仅锻炼和提升了自己,并在其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拓宽社会实践的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近年来,各教学单位,组织了大量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艺术实践活动,包括:教学班音乐会、校际交流音乐会、外事交流音乐会、国内外各种比赛和演出、大型文化活动、社会公益活动以及其他艺术类项目的选拔等实践内容。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加强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联系,强化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上一篇: 管理核心论文 下一篇: 现代化建设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