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管理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06 18:31:3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设计管理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设计管理论文

篇(1)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随着设计深入到企业的各个方面,设计与管理间的结合成为了必然,传统的设计由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设计管理时代。

“设计管理”一词于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英国,那时这个词汇指“管理设计机构与其客户之间的关系”。1966年,MichaelFair发现了一种新的职位:“设计主管”(DesignManager),其职能是确保整个设计项目顺利进行,并且使得设计机构与其客户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PeterGorb(1990)定义

“设计管理”:“通过设计主管对公司内设计资源的有效部署来帮助公司达到其目标的活动。”这个定义强调这点:设计既是目的(把设计与企业目标相联系)也是手段(对解决管理问题做出贡献)。设计管理既是一种“价值管理”(创造价值),也是一种“态度管理”(调整公司的观念)。

设计管理的成功运作有赖于其属性的几个方面即科学性、系统性、艺术性、社会性。通过这四方面和谐使用,达到对设计任务的完美整合。

一、设计管理的科学性

设计管理作为一门新学科的出现,既是设计的需要,也是管理的需要。设计管理的基本出发点是提高产品开发设计的效率。设计不是艺术家的即兴发挥,也不应是设计师的个性追求。在现代的经济生活中,设计越来越成为一项有目的、有计划、与各学科、各部门相互协作的组织行为。缺乏系统、科学、有效的管理,必然造成盲目、低效的设计和没有生命力的产品,从而浪费大量的时间和宝贵的资源,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同时设计师的思想意图也不可能得到充分的贯彻实施;而另一方面,设计作为一门边缘性学科,它有着自身的特点和科学规律,并且与科研、生产、营销等行为的关系愈来愈紧密,在现代经济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了解设计规律和特点的管理,以及对设计管理的不力,都会造成企业其他各项管理工作的不力。

二、设计管理的系统性

为使企业的设计活动能正常进行、设计效率的最大发挥,必须对设计部门系统进行良好的管理。不仅指设计组织的设置管理,还包括协调各部门的关系。同样,由于企业及其产品自身性质、特点的不同,设计系统的规模、组织、管理模式也存在相应的差别。从设计部门的设置情况来看,常见的有领导直属型、矩阵型、分散融合型、直属矩阵型、卫星型等形式。不同的设置形式反映了设计部门与企业领导的关系、与企业其他部门的关系以及在开发设计中不同的运作形态。不同的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设计管理模式。

设计系统的管理还包括对企业不同机构人员的协调工作,以及对设计师的管理,如制定奖励政策、竞争机制等,以此提高设计师的工作热情和效率,保证他们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设计师的创作灵感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举例来说,如果有某一个设计项目6月1日必须完成,项目经理可以在知识管理平台上找3位设计师,要求他们在设计案截止日之前贴出5个设计构想,如果设计师在期限前完成,案子就算结束,如果没有完成,则系统就会自动举发。

三、设计管理的艺术性

设计管理是对设计过程的控制,好的设计是产生好的过程的前提,而当过程控制达到“美妙”的境界,设计管理就成了一个艺术行为。不管是站在设计师的角度,还是客户的角度,对好的设计品质似乎没有争议。作为核心的“人”是设计师,作为中心的“事”是设计,这就是设计管理;文化被作为基础的东西放在了整个系统的最下方,其用意似乎不言而喻。应该说,正是不同的文化影响着不同的市场和客户,进而影响与之相适应的设计,包括设计师本身。文化成了系统中最顽固的形态,其特征还表现在它的隐藏性(更多的以一种含蓄的方式被体验)、广泛性(几乎涉及行为的每个部分)、基础性(积淀特征决定的作用体现)。这也成为设计管理指导实践需要完成的最为困难的一个环节----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市场和客户位居左右,大概是因为二者也一定程度上“左右”设计管理的缘故吧。

四、设计管理的社会性

设计管理的核心是对资源、对人际关系的整合的过程,设计是以人为本,管理也一样是以人为中心的,一个好的设计管理者,应该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与感受力。因而设计管理者常常是从优秀的设计师中脱颖而出的,因为设计师由于多年的训练与职业生涯,常常具备了非常敏锐的职业感觉,以及对这种感觉几乎成为本能的实现能力。但是,优秀的设计师不一定必然成为优秀的设计管理者,因为作为设计管理者所具备的能力结构与作为设计师的能力结构并不相同。作为设计师,理解客户要求,迅速高质提出创意是最重要的能力;而作为设计管理者,协调各方面资源,完成最终的设计创意是最重要的能力。这两者并不相同,后者在设计学校中并不教授,往往是个人自学实践中得到的。

五、以设计管理的优点作为结语:

1.有利于促进技术突破和不同领域的合作,企业社团各方面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从而实现设计制造的敏捷化,推动技术迅速转化为商品;有利于及时获得市场信息,设计针对性产品,由设计改变生活方式,从而为企业创造新的市场。

2.有利于正确引导资源的利用,利用先进技术实现设计制造的虚拟化,降低了人力物力的消耗,提高了企业产品的竞争力;有利于正确处理企业各方面关系,创造出健康的工作氛围。

3.有利于建立一支精干的稳定的设计队伍,解决人员流动过频的弊端;有利于创造清晰、新颖和具备凝聚力的企业形象。

参考文献:

篇(2)

关于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BIM)的定义有很多版本,既有源自于软件公司(Autodesk、Bentley等)和建筑企业(DPR、Ma-graw-Hill等)的解释,也有行业协会(AIA、AGC等)、政府部门(GSA等)和科研机构(NIBS)的定义。鉴于BIM理念的推广程度,本文不再赘述,仅引用美国国家BIM标准(NBIMS)对BIM定义(由三部分组成)的解释:(1)BIM是一个设施(建设项目)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数字表达。(2)BIM是一个共享的知识资源,是一个分享有关这个设施的信息,为该设施从概念到拆除的全生命周期中的所有决策提供可靠依据的过程。(3)在项目的不同阶段,不同利益相关方通过在BIM中插入、提取、更新和修改信息,以支持和反映其各自职责的协同作业。BIM在引入国内的10余年间,应用之路得到了长足发展,从宏观层面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到中微观层面的众多项目应用案例,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当前国内建筑领域的BIM应用大都停留在解决单项技术问题的层面,缺少支持项目级和企业级管理提升的BIM应用方法。总体来说,目前国内BIM应用主要集中在设计院和施工单位,侧重某一阶段几个相对容易的层面去打破信息壁垒,例如设计院内部不同专业的协同、施工总包和不同分包之间的协同。受制于法律制度环境、硬件水平、建设单位的理解程度和建筑行业传统利益分配,目前并未普遍实现跨单位和跨阶段的全过程信息共享和协同作业。

1.2运用BIM进行设计管理的优势和必要性

由于建设项目分阶段开展设计工作的特点,设计管理是一个标准的长流程管理,而通过BIM进行设计管理,则可以简化管理流程、压缩路径从而实现破除信息割裂、共享信息流,使各种信息能够顺畅地流向BIM模型。BIM并不是简单意义的从二维到三维的发展,是为建筑设计、建造以及管理提供协调一致、准确可靠、高度集成的信息模型,是整个工程项目各参与方在各个阶段共同工作的对象。其在不同的设计阶段拥有不可比拟的生命价值。运用BIM进行设计管理带来的最直接的变革就是:项目各参建单位,包括建设单位、设计、施工、政府有关部门等均围绕BIM模型开展“三控三管一协调”等工作,以BIM模型深化作为核心工作,完成从设计方案模型到运营维护模型的整体交付,从而破除传统模式中很多难以规避的程序化、流程性工作,实现准确、高效、高附加值的设计管理效果。

2基于BIM的设计管理模式

根据当前项目建设程序和设计阶段的一般性规律,根据《中国BIM标准研究课题》的三阶段P-BIM标准子课题:“规划设计P-BIM应用技术研究”、“建筑设计P-BIM应用技术研究”、“工程项目全生命期管理BIM应用技术研究”,本文将分别阐述方案设计阶段、总体设计阶段以及施工图与施工阶段的设计管理流程。

2.1方案设计阶段

BIM管理流程方案阶段的设计文件输入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二维文件,另一种是直接用BIM进行设计的三维文件。两种设计文件通过各自的处理方式形成符合标准的BIM方案模型,各参建单位将围绕BIM方案模型在可视化的环境中进行论证、分析和优化,包括性能模拟分析、指标动态分析论证、功能布局优化等,并可通过3D交互体验的方式进行展示和汇报。经各方确认后的BIM深化方案模型即可作为政府报审和下一阶段设计的基础。

2.2总体设计阶段BIM管理流程

与方案阶段类似,根据两种形式的总体设计文件形成BIM总体设计模型。在总体设计阶段,模型深化的核心工作是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暖通等专业的协同,包括管线综合分析、碰撞检查、重点区域净空分析、结构预留洞校核、ELV(弱电)专项分析等。通过这些专项分析可得到相应的分析成果,如碰撞检查报告、净空分析报告、结构预留洞优化图纸(预埋套管图)、综合管线审核报告与优化图纸等,最终形成BIM深化总体设计模型。

2.3施工图与施工阶段BIM设计管理流程

施工图与施工阶段设计管理的核心工作主要有以下3点:

(1)变更管理

在总体设计深化模型和相关分析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审查和优化重点区域的施工图,避免由于管线碰撞和相关专业工种冲突(如机电二次深化与装修)等引起的返工和浪费。

(2)施工方案优化

基于BIM的数字化建造与虚拟施工可自动完成建筑物构件的预制,并且可与三维扫描技术结合应用进行模拟施工,有助于快速准确判断设计的可实施性:①施工前期的深化协调管理:在正式施工前(如有特殊要求的分部分项工程),需要根据设计图纸(模型)进行二次深化,包括确定深化的范围、部位、涉及的工种(单位)等,制定明确的二次深化设计方案和计划,经相关单位审核确认后方可施工。比如二次机电深化与室内装修的协调、采购和安装的配合、一次设计(原设计)整体系统与局部冲突矛盾的协调、重点部位管线系统等交叉系统的协调。②施工过程的多维管控:利用虚拟设计施工(VDC),通过减少误差和疏忽、促进项目协调来大幅削减项目时间和成本,提升项目范围沟通效率,提高工地安全性,实现变更最小化。虚拟设计施工可以实现设计可施工性的快速准确验证,通过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结合的“模模叠合、4D模拟”形式,可以实时了解现场实际情况,并可将现场情况与设计模型比对,从而检查是否按图施工,或者设计模型存在哪些问题,可实现动态管控并及时纠偏。

(3)运维数据备案

不断深化的BIM模型集成了工程项目从前期策划、设计、施工、材料采购、验收等所有环节的相关信息,且可实现从整体模型中按个性化需求进行提取,可再造建设单位运维计划和流程,实现空间和资产管理背景数据创建、查询、指派、统计和分摊的可视化、精细化管理。

3基于BIM的设计管理要点

3.1标准管理与流程规划

(1)国家标准

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编制的4本国家规范将于2014年正式颁布实施。这4本标准是:《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交付标准》、《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和《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存储标准》。这4本标准涉及BIM标准制定、BIM技术开发、BIM技术应用以及BIM项目管理的基本准则。

(2)地方标准

各地区根据环境和发展水平不同,制定符合地区的补充标准可以解决国标尚未覆盖的问题,如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1063─2014《民用建筑信息模型设计标准》将于2014年正式实施;上海市于2013年正式实施方案审批三维报审,并就三维报审内容、范围、模型要求、建模依据等做了规范性要求。

(3)项目级(企业级)标准

项目级标准是细化,反映建设单位对项目的个性化需求和要求,如上海中心制定了针对本项目的《上海中心BIM应用实施标准》。进行标准管理的重点是建立项目级标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项目特点的P-BIM专业应用软件标准、数据标准、数据库标准、各阶段模型深度标准、支撑系统、数据交换传输标准等。当标准制定后,需要进行流程规划:首先搭建各参建方在BIM模式下的组织框架,目的是明确各参建方的定位和相互之间的工作关系以及信息传递流向。组织框架确定后,需细化各方工作界面以及模型深化调整反馈机制,目的是确保各阶段BIM模型深化工作得以有效落实和推进。

3.2BIM模型审查、深化与专项分析

利用BIM进行设计管理的本质是BIM模型的不断深化,利用BIM模型及其衍生成果指导设计各阶段和全过程工程建设作业,最终实现BIM模型用于运维的交付。方案、总体(扩初)、施工图三阶段的模型建立与深化的基础是最终版的各专业设计图纸,包括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暖通等专业。模型建立完成后,需进行两项核心工作:其一是根据建设单位需求对模型进行审查、变更和深化,以不断满足建设单位在功能布局、运营维护、投资回报等方面的要求;其二是在模型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对设计各专业和相关参建单位的协同管理和专项分析,如管线综合分析、碰撞检查、净空分析、ELV(弱电)分析、虚拟施工(工序、进度、组织等)、三维激光扫描与BIM模型的“虚实结合”、运维模拟等。

3.3模拟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BIM模型在创建过程中包含了大量的设计信息(几何信息、材料性能、构件属性等),将模型导入相关的性能化分析软件,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析结果。原本需要专业人士花费大量时间输入大量专业数据的过程,如今可以自动完成,既降低了性能化分析的周期,又提高了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实时性。目前可运用BIM进行模拟分析的性能指标主要有视野、照明、安全、消防疏散、人体工程学、声学、纹理、色彩及规范的遵守情况等。BIM甚至可以做到建筑局部的细节推敲,迅速分析设计和施工中可能需要应对的问题。模拟分析完成后,可借助BIM提供快速的、低成本的多元解决方案供建设单位进行选择,快速找出不同解决方案的优缺点,帮助建设单位快速有效评估建筑投资方案的成本和时间。近两年流行的建设数字城市、智慧城市中常提及3D-GIS。狭义的3D-GIS是对城市里的建筑、道路等对象进行三维建模,再把这些模型放到某对应的地理位置上,与虚拟实景技术结合实现城市空间场景漫游;广义的3D-GIS是与BIM结合,2个系统的整合可以包含城市景观设计、建筑设计、休闲和旅游活动、3D地籍图、环境模拟、热能传导模拟、移动电信、灾害管理、国土安全、车辆和行人导航等。虽然国内在这方面刚起步,但BIM与GIS结合对城市建设和管理带来的转变不容忽视。

3.4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

BIM的数字化工程信息平台实现了项目各阶段数据信息的准确性与唯一性,进而在项目建设的早期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减少过程中的变更数量,很大程度上提高建设方对于整体项目造价的控制力。总体设计阶段运用BIM进行管理对造价控制的影响最大,如管线综合与碰撞检查能够彻底消除硬碰撞、软碰撞,优化工程设计,避免在施工过程中由于设备管线碰撞等引起的拆装、返工和浪费;再如裙楼、幕墙、屋顶、大空间的异性设计,虽然占整体建筑体量的比例不大,但是占投资和工作量的比例不容忽视,而且通常也是施工难度比较大和施工问题比较多的地方,对这些内容的设计施工方案进行优化,可以带来显著的工期和造价改进。利用BIM带来的投资回报,可消除多达40%未编入预算的变更、编制成本预算所需时间减少80%、成本预算的精确度可控制在3%以内、碰撞检查后可节省10%的合同额、项目建设周期平均减少7%。另外,还有2个关键工作不容忽视:一是运用BIM可实现快速、准确的工程量统计。BIM支持海量全过程工程数据的创建、管理、协同和共享,并且直接对BIM模型进行计算和统计,大幅度解放人力、提高效率、提高准确性。二是辅助招标。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建设单位意识到自己才是BIM应用的真正受益者,因此一些重大项目的建设单位已经要求运用BIM进行设计招标和投标,如增加“基于BIM方案细(优)化设计”的环节,并明确定义此环节的数据交付标准和深度。

3.5辅助审批

国外在三维审批方面已经较为成熟,如新加坡,早在1982年就有了人工智能规划审批的想法,2000~2004年,发展CORENET项目,用于电子规划的自动审批和在线提交,是世界首创的自动化审批系统。我国在这方面的探索仍处于学习和酝酿阶段。相对来说,上海市在三维审批实践上走在前端。2013年初,上海市正式《上海市建设工程三维审批规划管理试行意见》,要求在《建设工程设计方案三维审批规划管理试点区域范围》确定的受理区域内的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实行三维审批规划管理,BIM模型标准、审批流程、时限等配套政策也已出台。2014年初,上海市设计文件审查中心正式推行试点工程数字化审图,首批17家审图公司全部由网络在线数字化审图模式取代原来的纸质审图模式。上海市计划经过一年的实践期,2015年将全面实行数字化审图。政府对BIM的态度已经由支持、鼓励转变为强制性要求。这种转变的背后体现了政府对于BIM即将颠覆传统建筑行业的深刻认识。可以预见,在政府积极推行职能转变、简化审批权限的大背景下,运用BIM提升管理水平、转变管理方式的步伐会越来越快。

篇(3)

2. 项目群理论与规划设计管理的关系

规划设计管理是在项目定位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协调内外多重因素,对项目进行较为具体的规划或总体上的设计,最终使项目目标、风格、功能符合自身定位和自身特色的管理活动。规划设计的内容包括提出规划愿景、发展目标、实现方式,完善设计方案、控制指标等,规划设计具有全局性、长远性、整体性和统一性的特点。项目群理论以规划设计管理为指导,工作重点不再放在单个项目结果,而是注重实现整体目标,所以,项目群管理的目标固然需要实现每个项目的具体目标,但更重要在于有效整合和集成管理每个项目,以达到规划设计管理的目标。有效的项目管理活动必须能根据总体规划设计,整合所有项目管理活动,使得项目管理成为规划设计管理的一个基本职能以及持续改进的过程。市场环境随时改变,而项目群管理中又牵涉到很多利益相关人,要想达成项目群管理的目标,就必须整体规划,设计出各种合理的方案,同时把能力以及资源运用到这些方案中,这是规划设计管理必须致力解决的。如今,项目以及多项目管理的理论已经广泛融入和运用到管理中,项目群管理已经成为影响规划设计管理的关键因素。同时,规划设计管理又是项目群管理的基础,无论是资源的合理分配、项目的选择等,都一直是围绕规划设计管理这个出发点和根本来展开的。具体来说:第一,规划设计管理是项目群选择的依据。规划设计管理为项目群选择给出指导性纲领,也只有那些符合规划设计管理的项目才应被采用和施行;第二,规划设计管理是多项目资源分配的基础,只有以规划设计管理为基础,针对不同市场、不同行业和不同类别的项目之间的资源分配才最有效,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第三,规划设计管理是项目群管理过程中做出正确决策的保证。环境变化随时可能导致项目偏离规划设计,此时项目群经理要以规划设计管理为基础,把握重点,及时调整项目;第四,项目群是实现规划设计管理的载体,组织目标和使命始终要化成一个个项目,这就需要采取具体方法和策略,通过具体的项目以及项目群管理来实现。

3. 项目群理论在规划设计管理中的应用

为了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就必须根据形势变化迅速作出反应,用更好的方案来代替或改进目前的项目目标,这就需要管理者必须有全局的观念,从规划设计管理的角度合理组织、整体筹划,这是项目群理论应用的优势所在。项目群管理是确保实际贯彻规划设计管理和获得预期效益的重要手段。项目群管理以规划设计管理为导向,更好地协调项目及项目中活动,对各关联项目进行整合管理,提升管理的效益和效率,响应组织的需求,确保项目群里的项目与组织文化、目标、需求和动力等相匹配,能从项目的实施中获得总体的效益。在建立项目群管理框架的时候,应该与规划设计管理相联系,项目群管理架构包括项目选择、确定项目集群方案、项目群管理实施、项目群管理后评估四个阶段。

3.1 规划设计整合与项目选择

当多个规划设计目标同时出现的时候,企业就要对这些规划设计进行管理、整合,确定最关键的规划设计目标 , 以及规划设计之间的关系。规划设计的整合给了项目评估和选择的方向,由此判断需求、规划设计管理和项目群目标三者之间的适配性。

3.2 确定项目集群方案

确立项目集群方案时应主要分析项目地域分布、行业类型、承包形式、在建项目以及资源状况等,对项目进行判断,评估管理水平和组织资源。根据项目之间的联系和对组织的共享,以一定的标准把项目组合起来,集合成项目群。项目集群标准应结合规划设计管理需要,可以按地域划分并集群,也可以按承包类型划分。

3.3 项目群管理实施

项目群管理的实施过程是实现项目群管理绩效的重点环节,影响实施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组织机制、资源动态配置、企业文化、实施的工具和平台等。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从规划设计管理的视角,应用思维、技能、工具、知识和策略等,协调组织内部矛盾,组织各种资源,平衡项目之间的关系,达成规划设计管理和项目群的共同目标。

3.4 项目群管理的反馈、评估和改进

提供符合规划设计目标的交付物是项目群管理的最终目标,所以,在项目的履行过程中,应针对各种反馈对项目群管理进行评估,对管理过程及时调整、优化和改进,进一步完善规划设计,并为后续项目提供指导,直至确定项目群的收益,产生满意的交付。意的问题无数实践告诉我们,以沟通一致的、切实可行的、组织良好的、简单有效的项目群理论来管理,将极大地提高项目的成功机会,不过与此同时,应用这种管理模式也要注意一些问题:

4. 在规划设计管理中应用项目群理论所要注意的问题

4.1 如何均衡项目之间的利益

在项目群管理中,每个项目的经济效益、周期长短和复杂程度是不同的,可能就会出现挑肥拣瘦的情况,使一部分项目难以及时完成 , 结果影响了规划设计管理目标的实现。

4.2 如何处理项目之间抢占资源的竞争

多个项目同时实施时,不同项目之间为获取资源而竞争对立,可能会出现对某一资源的需求旺盛而造成资源相对短缺。为了有效实施项目群管理 , 有必要建立一套评价资源利用效率和资源整合的办法。

篇(4)

其次,制药企业从自身工艺出发确定设备验证范围,应对设备验证范围的确定,一般除考虑工艺要求外,即考虑设备在工艺路线上的重要性,对于直接或间接可能对产品产生影响的设备必须进行设备验证;另外,在确定哪些设备应进行设备验证确认时,也应考虑设备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风险性,如果进行风险评估后,设备风险系数较大,在设备使用前也应进行设备验证,并对设备验证数据进行分析总结,避免在实际生产运行过程中设备风险升高,对产品质量造成隐患。其中,因为制药企业设备的特殊性,在设计初期应对设备材质、设备功能进行确认,以免因材质选择不适当,造成产品变质、腐蚀等不符合规范要求现象。新版GMP中规定制造设备的材料不得对药品性质、质量产生影响,其所用材料需具有安全性、可辨别性及一定的使用强度。因而材料的选用应考虑在药物等介质的腐蚀性、接触性、气味性的环境条件下不发生反应,不释放微粒,不与所生产的药物或有要求的工艺介质发生化学反应或吸附,这就使得制药企业在进行设计确认时对选材应持谨慎的态度。对于金属材料的选择,一般制药企业无菌制剂接触药品的设备材质均为316L不锈钢,口服制剂接触药品的设备材质均为304不锈钢。对于非金属材料的选择,一般要求其耐腐蚀、无毒性、不掉渣、不掉毛、耐磨损、能够耐得住消毒剂。特殊用途的还应结合材料的耐热、耐油、不吸附、不吸湿等性质考虑选用,密封填料和过滤材料尤应注意卫生性能的要求。根据工艺要求及实际需要应对供应商开始进行遴选工作。在确定设备的关键参数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根据产品工艺属性和设备关键参数遴选出最优的设备供应商。设备在采购初期,应该由设备需求部门提出设备新增计划,对设备进行规划设计,不仅仅是针对设备主要性的功能性项目,一些设备非主要部件也应在设备设计中加以重视。诸如,与无菌制剂药物直接接触的部件,均应为316L不锈钢,且应具有不附着物料的高光洁度,尤其是设备边角、搅拌桨、拨叉等部位,外廓结构均应简洁、方便清洁、消毒,但是在此应澄清一个问题,一些亮的表面其粗糙度值并不一定高。

篇(5)

自1858年奥姆斯特德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建成,景观建筑学走向普通人和独立的学科道路以来,文化和艺术早已走出了精神贵族们的世袭领地,来到尘世中摸爬滚打,不断影响甚至引领着世界景观设计的发展。

从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欧洲和日本一些国家的景观设计领域已开始持续而活跃地交流和融合,并反映出其受到20世纪艺术流派——从概念艺术到地景艺术和建筑——从包豪斯到纽约第五大道的影响。传统风格不再是当代设计师为我们这个技术社会设计创作庭院的典范。设计师们可以从绘画、雕塑、电影等一切领域中获取灵感。二战前后的现代艺术及现代建筑理论促进了现代主义建筑逐步得以形成。现代主义对景观建筑学最积极的贡献并不在于新材料的运用,而是认为功能应当是设计的起点这一理念。使得景观设计从而摆脱了某种美丽的图案或风景画式的先验主义,得以与场地和时代的现实状况相适应。60年代以来年景观设计则受到了环境艺术的影响及后现代主义的推动。此时的艺术怀着更为宽容的态度,赋予了景观建筑适用的量性和更大的创作自由。艺术不再是先验的形式主宰,而成为了设计的激励力量。

在这一阶段生态意识在景观设计中也有所体现。设计师们从对形式美及优越文化的陶醉中,引向对自然和自然与人的关系的关注,开始了解并懂得植物比人工大坝更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微生物比化学品更能持久地维持水体干净;泥质护岸比水泥护岸更经济持久;自然风比人工空调更有利于健康。设计师们找回和重视城市中的边缘生态系统,通过种植天然草坪和耐旱植物来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和节约能源。

20世纪末的高、新、尖科学技术的不断涌现也为这一时期的景观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新的灵感。科学思想本身作为当代文化的一部分,也在客观上促成了未来派、风格派、解构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流派的形成。塑料制品、合成金属、玻璃纤维、光线照明设备在设计公共景观时被大量使用,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了景观设计的表达语言。

在当代文化思潮的影响下,景观设计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虽然以激烈的对立态度先后出现,但这并不影响景观设计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对这两者的吸收和容纳。现代艺术把景观设计从图案和所谓的风景秩序中解放出来,引入到功能和社会尺度的角度,但也因其过分地追求纯粹、自我中心和整体艺术语言的单调而迅速促成了后现代艺术的诞生。后现代艺术真正包容了不同文化传统、不同艺术形式、不同标准和不同的表达语言,使得当代景观设计在一个尽可能立体的舞台上粉墨登场。其中一些全新的艺术活动开辟了当代景观设计的新局面,他们主要是:大地艺术。

大地艺术可以看成是室内装饰作品向户外发展的结果,最早的样式可追溯到古埃及的金字塔和英国的斯通享治圆形石柱。大地艺术的作品都十分关作品的“场所感”,即作品与环境有机结合,通过设计来加强或削弱基地本身的如地形、地质、季节变化等特性,从而引导人们更为深入地感受自然。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是史密森的《螺旋防波堤》。这个巨大的,由6500吨黑色玄武古石、石灰岩和泥士建造的螺旋形防波堤匐卧在美国尤他洲大盐湖东北角的岸边,盘旋伸入粉红色的湖水中,被作者称为是通往海底史前文明遗迹的通道。其它著名的作品有:德。玛利亚的《闪电原野》,通过壮观的不锈钢陈列,通过闪电雷鸣等自然力量接近了天与地,把人类引导到对自然灾难的体验中;松非斯特的《时间风景》,则通过种植大片的松树和毒胡萝卜林,来营造一个都市中的先哥伦布时代的森林。这些大地艺术的作品大都介于雕塑和建筑之间,并逐渐在现代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将风景融入到现代城市生活中,并接近了自然与人类的感受和距离。受到大地艺术的影响,奥地利艺术家拜耶和瑞士景观设计师克拉墨设计了一系列从自然生态的角度出发,又具有神秘的艺术性的环境景观艺术设计作品。如著名的西亚图的米溪尔土地工作和亚斯本草原旅馆的“土丘园”。

概念艺术

概念艺术来源于20年代早期的达达艺术,认为艺术没有什么神圣和持久的价值,它的本质是思想或者概念,物理形态的具体作品并不重要,所以也叫思想艺术、后物体艺术或无物体艺术。用来记录思想的照相实录或者对一个事件的文字材料,是概念艺术的常见形态。其根源可以追溯到马塞尔。杜尚。概念艺术家探询艺术与思想或艺术与知识的关系,这种作品实际上并不是用来观赏的,所以在美术馆以及其他场合展出的往往是一些临时性的装置。海泽的《双重否定》和克里斯托的一系列包裹作品都可以看作是概念艺术与地景艺术的奇妙结合。这些作品透露出某种哲学意味并且随着作品本身的消失加强了人们对这些观念的记忆。代表的艺术家还有依夫斯。克莱恩,皮埃尔。曼佐尼和美籍犹太艺术家施瓦次。施瓦次的景观设计作品融合了多元的艺术风格,除了受到概念艺术的影响,直接把实物复制应用到公共环境中,她还以极简艺术和波谱艺术的手法来表达其对景观环境中艺术气氛和文脉的理解。

二、生态论理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70年代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建筑教授麦克哈格提出了将景观作为一个包括地质、地形、水文、土地利用、植物、野生动物和气候等决定性要素相互取得联系的整体来看待的观点。西蒙。凡。得。瑞恩曾提出其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环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景观设计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设计,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在这一期间,麦克哈格提出了“千层饼模式”,完善了以因子分层和地图叠加技术为核心的生态主义规划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赋予了景观学以某种程度上的科学院性质。景观建筑学也不再仅仅是艺术化地布置植物和地形,而是可以经历种种客观分析和归纳的,有着清晰界定的学科。

三、科学技术对于景观设计的影响

艺术设计和创作是一个有规律可循的造物过程,特别是60年代以来西方艺术摆脱了架上绘画和雕塑,利用机器批量生产艺术品后,景观设计领域也突破了沙、石、水、树木等天然材料的限制,开始大量地使用塑料制品、光导纤维、合成金属等新型材料来制作景观作品。其中广泛应用的新兴材料和技术主要是:

人造雾

人造雾是采用设备处理后的净化水,以直径极小的微粒在空气中漂浮,形成白色自然物的奇特景观,颇似自然雾气的浓缩,给人一种回归自然的体验。人造雾可按设计想要的效果及实际应用的要求随意控制。因而广泛地应用于现代园林建筑及特色造景当中。

塑料制品及聚合物

塑料制品聚合物给景观设计师提供了方便、经济、适用范围极广的造景材料。塑料制品现在已经普遍地应用于公共雕塑,景观设施甚至建筑设计等领域中,而各种聚合物则使轻质的、大跨度的室外遮蔽设计更加易于实现。

玻璃纤维和光纤

篇(6)

走在世界前端的地铁

"我们用十年时间,设计了走在世界最前端的地铁。"佐藤优先生带着理想得以实现的满足感对记者说。当时,佐藤优设计的是日本福冈市七隈线地铁。设计方案名为"以人为本线(humanline)",目标是要设计建造一条以人为本的地铁。这是佐藤优的设计理想所在,但却有人指出,这不过是一种过于理想主义的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

尽管听到了怀疑的声音,但并不足以动摇佐藤优的决心。他认为,"以人为本"作为一种设计理念,所有的设计,都是参照这些基准来讨论的。

那么,是如何实现整体的设计?佐藤优说,这个目标的实现经历了一个过程。1995年在福冈召开了"全方位设计艺术大会",佐藤优3年前担任庆典专门委员会表彰部会长等职务,策划了跨市和大会组织委员会之间的综合设计方案。这个设计,引发来自世界各地人们的共鸣,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该设计获得了最高标志设计大奖和通产大臣奖。当时的获奖设计也是以"全方位设计"作为策划的主要理念,以宣扬和平和开发人的潜力为主题,指出福冈的魅力不仅仅表现在经济和技术方面,还大力宣传了"人的魅力",并确立了一种新的自我意识。

为了体现人性化的设计目标,地铁所有的出入口都有自动扶梯和电梯。电梯在站台中央,可供残疾人和健全者共同使用,并配备声音引导系统,盲人乘客能够清楚听到声音指引的地铁,令人惊叹。另外,在所谓的"大家的厕所"里,设置了专供人工、人工膀胱的使用者使用的设施、扶手等,尽量追求公共设施的最优化,消除了残疾人外出活动的不便和担心。站台上,安装了透明的屏蔽门,提高了整体的空间感。站台全部是直线型的,列车与站台之间没有高度差,且空隙很小。使用轮椅和婴儿车的人能够明显感觉到它的优点。

重视患者感受的医院

"以人为本",具体到医院就是以患者为本。佐藤优认为,以往的医院一般只强调医院的功能,而忽视了患者的感受,其实这是不应该的。

应该如何减轻患者的重负,如何营造一种温暖的充满信赖感的氛围呢?这不仅仅要着眼于建筑物的设计,更应该从包括色彩、照明、家具、标志等视点出发,追求"全方位设计"。这个理念在九州大学医院的二期工程中得以实现。该医院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入了感性的视角,制造出更让患者感到轻松愉快的环境。

就说九州大学医院吧。该医院的一期工程于2002年竣工。九州大学医院以371位患者和175位医院工作人员为对象,针对旧病房和一期新病房的印象,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基本的目的达到了,但是,还存在对医院工作人员来说不够舒畅,对患者来说不够亲切不够细致等方面问题。总的来说,就是"人文关怀"的不足。

既然如此,佐藤优提出,医院要体现人文关怀的要素,就要找到让人感到沉重郁闷的"罪魁祸首"--医院的颜色。白色可以满足使医院显得明亮的基本要求,但是,全部使用白色无疑增加了紧张感。病房的家具在白色的医院中是一个重要的点缀,但是,通常会因为预算的原因而被推迟考虑。

无论是走在世界前端的福冈市七隈线地铁,还是重视患者心灵感受的九州大学医院,它们的设计获得认可的关键在于:都是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设计出"以人为本"的环境。这些项目的实施,使统合各种知识的新方法得以确立,并成为今后城市规划和设计的新基准。

对话

美与仁德:二者须臾不可分离

赢周刊:作为一名环境设计专家,您是怎样理解"美学创造价值"这一说法的?

佐藤优:我个人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这个问题的:个性的尊重、爱美之心和技术与感性的融合。

赢周刊:它们分别指的是什么?

篇(7)

景观设计并不是产生于园林艺术,事实上,景观设计是一门“生存的艺术”。我们可以回顾一下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位渔夫划着小船经过一条两岸开满桃花的小溪,偶然发现了小溪源头处隐藏于山后的桃花源。这里被郁郁葱葱的群山环绕,内有阡陌交错的良田美池。这是一片与世隔绝的人间净土,这里的人们像一家人一样幸福地生活,老者健康矍铄,幼童也怡然自得。纯朴善良的人们用美食、美酒热情地款待了这位不速之客,就像对待自己的兄弟一样。现在,桃花源几乎成为了“美好生活”、“优美环境”的代名词。

1、桃花源:告诉你们景观设计的真正起源

我们相信在当今的中国依然存在很多可以被称为“桃花源”的乡村郊野。它们是数千年农业文明积淀的产物。诸如洪水、干旱、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以及人们在农田耕作、灌溉、粮食生产等方面的经验,都教导了我们的祖先如何构建并维持“桃花源”。正是这门“生存的艺术”,使得我们的景观不仅安全、美丽,而且还具有生产力。这才是景观设计的真正起源,即“生存的艺术”。

5000年前的中国黄河流域,频发的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埋葬了村庄、吞噬掉了无数的生命。后有大禹,因能巧妙地利用土地,并与洪水为友,他被推举为中国封建君主时代的第一位君主。而这种相地和与洪水为友的能力正是景观设计的真正起源以及本质。景观设计是一门融生存的艺术和君王的治国之道于一体的艺术。千百年来的经验累积教会了人们如何耕作、如何确保土地不被侵蚀、如何选择粮食生产的适宜之所。许多人都知道这就叫做“风水”.“风水”是一种中国的占地之术。在中国,“风水”一度非常盛行,它在相地方面十分有用。风水其实就是前科学时代的景观规划:在何处建立城邦,在何处修建祖先的坟地,诸如此类。

在风水的指导下,在这门“生存的艺术”的指导下,桃花源诞生了。100年前、也许200年前,一些西方人来到了中国,传教士们把当时田园般的中国描绘成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乐土,在这里,天地、人、神交融。但不幸的是,我们自己却不懂得欣赏这种真实纯净的美,因为这种田园情趣被视作下层文化。在这些被视作底层的劳动人民手中,诞生了平常的景观。但是在许多人眼中,这种田园景观却过于平凡了。

2000多年来,上层阶级的贵族以及官宦学者们在园中堆砌假山、摆弄花木,试图创造出一个供他们玩乐的桃花源。这种虚伪、造作的“艺术”被人们尊崇为园林艺术。圆明园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在这个被称为世外桃源的名园里,没有了农田,没有了生产价值,可以说它不具备任何实际的功用,但是它竟然却被人们描述成了桃花源。很遗憾,沉醉在园林艺术里的人们已经完全忘记了真正的景观是什么样子。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这种没有任何实际用处的、所谓的园林艺术本身,加速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灭亡。

我把园林艺术比作“裹脚艺术”,貌似精致美丽,但实际上这种“艺术”是不自然的、不健康的。

50年前,佐佐木曾说过:“景观设计学站在紧要的十字路口上。一条路通向致力于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领域,而另一条路则通向肤浅装饰艺术”。不幸的是,除了极少数的例子外,过去十几年中景观设计学都朝着后者的方向发展了,中国和世界都如此。在建立明日之城的过程中,风水树丛被从神圣的地方连根拔起、移栽到了大街上,摩天大楼拔地而起。我们试图建立当代的桃花源,而事实上,我们不仅没有建好新的桃花源,就连我们本来拥有的真正的桃花源也正被我们一点点地破坏了。毫无疑问,我们在找寻桃花源的过程中迷失了,所谓的“园林艺术”在误导着我们的方向,我们丢失了真正的桃花源。

2、关于桃花源的消失:景观设计学界目前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桃花源消失了,无数的挑战摆在了景观设计学面前,事实上不仅仅是景观设计学,建筑以及城市规划也面临着同样的挑战。

桃花源正在消失,对于我们的专业来说,对于所有设计类的专业来说,我们目前主要面对三大挑战。

第一个挑战即是环境的可持续问题。

第二个挑战是关文化身份的认同问题:如果我们失去了文化身份,那民族的存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第三个挑战是“精神家园的丧失”。随后我会向你们具体阐述我们是怎样丢掉了我们的精神家园的。

2.1第一个挑战:我们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幸存下来吗?

未来的20年中,我国的13亿人口中的65%都将会移居到城市中(现在的城镇人口水平为40%),每年新增城镇人口超过了全国总人口的1%,这相当于澳大利亚人口的总和。现在,我国662个城市中有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100个中国大城市处于严重缺水的状态。单就北京而言,其地下水超采量是110%,每年地下水水位都会下降一米之多。

所以,我们能够幸存下来吗?

所有的这些情况对于景观设计专业而言意味着什么?

中国GDP的平均增长率是7%,但是与此同时,我国为此付出的环境代价也是巨大的,每年因环境衰退而付出的经济代价也是7-20%.这就意味着在过去的时间里我们什么都没有得到,而且可能亏空了很多。不久前一场不算太大的暴雨就让整个北京城的交通陷入瘫痪。车成了水中漂浮的船。但是在同一时间,圆明园里的船却陷在泥土里动弹不得,这些问题其实都是不合理的规划实践造成的。而景观设计应该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中坚,因为所有的这些问题都是在景观层面上发生的。但是,遗憾的是,景观设计并没有站到自己应有的位置上。

因为单一的目的,生态基础设施遭到了破坏。我们的“所建”大大超出了我们的“所需”。中国600多个城市中几乎个个都有这种大尺度的广场。我们不需要这么大的广场,这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我们的浪费也是惊人的。我们砍掉了本地的乡土树种,种上了昂贵的异国花木,铺上了花费惊人的草坪。它们每年要用掉大量的水,其修剪整形的费用也是巨大的。这就是我们所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生存问题、环境的可持续问题。

2.2挑战二:我们是谁?

我们的文化身份是什么?抛开对于我们往昔辉煌帝国的崇拜,拨开今日西化的迷雾,中国的文化身份是什么?穿着西服的秦始皇,这不是显得很可笑吗?所以我们的身份是什么?我们到底是谁?

80年代开始,中国处于快速的社会与文化的转型中,中国面临着文化归属感缺失的危机。以前中国的文化身份建立在封建王朝的社会和政治秩序之上。事实上,当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被列为国家遗产和世界遗产的大部分建筑时,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这些遗产其实都是皇权下的封建帝王文化的产物。当然我们并不是要否定过去的成就,只是我们的确需要问问自己:这种遗产是否还能够代表当今中国的文化身份?

文化身份的危机一直困扰着我们的普通民众和我们的市长。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在我们努力建立自己的身份的过程中,我们彻底地丢掉了我们自己的文化身份,因为我们总是试图模仿一些“人”,我们在通过城市的整形和美容来实现这种“人”的身份。

城市景观的第一种整形手术:伪装成古代的西方大帝国。同样的轴线,同样的罗马柱廊。我们试图效法罗马帝国的气派,但事实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已经丧失了自己的文化身份。

第二种整形手术即是模仿古代中国的王公贵族。我们甚至把这紫禁城的东西照搬到了现代的城市市,我们试图找回往昔帝国的辉煌。我们模仿着清朝、汉朝、唐朝……但是现在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崭新的世纪啊。

在第三种整形手术中我们试图模仿的是现代西方帝国。在法国建筑师安德鲁设计的北京国家大剧院里,人在这幢巨大奇异的建筑面前显得多么渺小,其巨大的建造成本也可想而知。我只想说这是秦始皇的心态,却是西式佯装。当这些人以这身装扮、这样的心态俯瞰着整座城市的时候,他们也许忘记了还有多少普通民众在勉强过温饱的生活。

2.3挑战之三:我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现在的中国变得强大、富裕了。但是这些又是为了什么呢?

我的祖母曾经告诉我:一颗树慢慢地长大,会成为精神,精灵会寄居在渐渐老去的树中。同样,虫鱼鸟兽、山水花木也会成为让我们魂牵梦绕的精神。

我们的父辈们修建庙宇,用以表达对赐予我们幸福安康的祖先的敬重。我们一贯相信是这些精神庇佑着我们的生活,同时我们还相信我们未来的生活需要这些精神的指引。因为这些信仰,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意义。

但是现在,所有的一切面临消失的边缘。成千上万的农民失去了他们的土地,失去了他们的精神寄托。过去的十几年中,已有四千万的农民失去了他们的土地,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两百万的速度增长着。他们心灵的寄托在哪里?哪里是他们精神的家园?

前科技时代的人们就是靠在“风水”上累积的经验营建出自己的住处。但是,看看现在,因为控制洪水的需要、单纯的工程做法、仓促的城市化进程,河流被渠化了,灵秀的景观也随之消失了。

与此同时,物质主义席卷了中国大地。暴发户们、还有部分不法官员疯狂地聚敛着自己的财富。去年中国前一百位的富翁中竟有51人之多是房地产界的巨头。

上述这些就是我们现在和未来所要面对的主要挑战:生存、环境问题,文化身份丧失问题,还有就是精神家园消失的问题。

3、在新的世纪里重归桃源:当代景观设计专业的使命和策略

现在到了景观设计摆正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作用的时候了。天将降大任于景观设计学。

我们应该如何重建桃花源,即如何应对上述这些挑战。其实,重建桃花源不仅仅是景观设计学的使命,城市规划、建筑学也应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3.1当代景观设计学的使命

那么,当代景观设计学的使命是什么呢?

要在这个城市化、全球化、工业化的时代里保护和重建农业时代的“桃花源”是我们一厢情愿的天真想法。我们应该在新时代探索新的桃花源,建设新的桃花源,这才是时下景观设计学应该做的事情。

“景观设计学是属于未来的学科”。这句话是国际景观设计师协会主席马莎发亚多说的。但是,只有我们准备好了,未来才会属于我们。

5000年前,面对洪水,大禹学会了如何和洪水做朋友,因此,他成了君王。

150年前,奥姆斯蒂成功应对了来自城市居民休闲空间缺失的挑战,开创了现代景观设计学。

50年前,面对美国出现的严重生存环境危机,麦克哈格引入了生态规划的方法。

未来景观设计学的使命是什么呢?那就是如何让自然、人、精神重归和谐。其实,这不仅仅是中国当代景观设计学的使命,也是世界景观设计学的使命。因为如果你可以成功地解决出现在中国的问题,那么出现在世界任何地方的问题也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3.2为什么是景观设计学呢

为什么是景观设计学能应对上述挑战呢?因为景观是一个媒介,通过它各种自然的、文化的、精神的过程相互作用,它是一个聚集、协调三者关系的可操作的界面。

卓越的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森曾经说过:“在城市建设中,景观设计学将会扮演决定性的角色。”

要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当遵循“放眼全球,立足本地”的箴言,而景观应该是“本地行动”中最为可行的。

景观设计在重建桃花源的过程中一定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此时也是在中国建设新的“桃花源”的最佳时机。

3.3我们的战略

那么我们具体又要怎么做呢?我们怎样才能不负使命,通过种种规划设计手段保护、重建人与土地、与精神之间的种种联系呢?

3.3.1第一个策略就是恢复景观设计学作为一门“生存的艺术”的作用

首先,如果景观设计学将自己定位为保卫人类安全的利器,重建人、地、精神之间的关系的纽带,那么景观设计学就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起源。景观设计学应定位成“生存的艺术”、具有大禹一样的治水能力的艺术、大地景观规划设计,而不应被定位成一门娱乐性质的造园艺术。

“不要和我们谈论你们的花园。不要问我们关于你家那该死的玫瑰花的任何问题。我们将要告诉你的是事关生存的问题。”这是麦克哈格50年前说的话,今天这句话依然正确。

回想三年前发生的印度洋大海啸和两年前发生的新奥尔良的卡特里那飓风,触目惊心的现实告诉我们,我们仍然需要“生存的艺术”。不管是5000年前的黄河流域,还是现在的美国——在这个最为发达的国度里,人们面对强大的自然力依然无助。故此景观设计学应该重拾自己作为一门“生存的艺术”的作用。

但是目前这门“生存的艺术”却在被单一目的的工程所替代、并在装饰性的城市和花园中沦落了。

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黄河泛滥区修建这座城市(山东菏泽),那时的城市里,水网密布,有近一半的面积是水塘,水涝可以友善地被包涵在这个城市里。但是渐渐的,我们的城市设计师、我们的城市规划师却忘记了这些。于是今天这个城市完全变成了工程化的景观,水塘被填区,稍有大雨,水涝成灾。为此,我们现在不得不忍受自然力带给我们的种种惩罚。

3.3.2第二个策略就是我们必须立足乡土,重归可信的人地关系

说到乡土,我指的是每天大部分人能够接触到的平凡事物,我反对盲目的豪华和异国情调。要重建文化归属感和精神联系,我们就必须重视普通人的生活需求,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珍视对于脚下的土地而言是可信的、真实的普通事物。土地本身就有自己独特的美。

中国从第一个皇家园林开始,异国风情和奇异空洞就开始出现在中国园林中,而这些事物与周围真实的环境以及普通人的生活氛围大相径庭,当然这种“移植”的现象同样普遍存在于其它国家的园林中。

席卷中国的“城市美化运动”起源于美国,但其实中国也有自己的“城市美化”传统,这场城市美化运动不过是中国园林和贵族式的收珍猎奇癖好的延续罢了,宋徽宗当年大搞“花石纲”,结果葬送了中原大地,慈禧太后大建颐和园,结果同样导致了大清领地的丧失。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城市在寻找无意义的风格,无意义的形式以及奇幻的异国情调中迷失了方向。

现在到了景观设计学重归可信的人地关系、重拾在处理旱涝、滑坡、土地耕作、食物生产方面的种种技术和艺术,以及重建文化身份、精神信仰的时候了。

所以我们必须重归土地、真正的土地,重归真正的景观。

3.3.3第三个策略,“反规划”途径

将景观作为城市发展的基底,景观是我们城市发展的生态基础。

在应对时下出现的种种问题时,景观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调整呢?城市化和全球化进程迅速而势不可挡,传统规划模式的种种弊端越发明显,于是,“反规划”的模式出现了。何谓“反规划”呢?“反规划”的意思就是:在城市空间发展计划制定之前,就必须通过识别、和建立景观安全格局或生态基础设施,来定义城市的空间发展格局。景观基底在保障生态安全、保护给予我们文化身份和精神寄托的文化遗产方面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传统城市发展模式不考虑生态基础设施。这种扩张模式正肆虐在我们的国土上,事实上我们应该把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颠倒过来。在中国未来,每个城市都将扩大三倍以上。所以我们必须在城市扩张之前就构建起生态的、文化的、精神的基底。

在我们对台州的规划里,城市发展将在生态基础设施这个限制性的钢性结构上进行。宏观尺度上来讲,我们要通过建立区域生态基础设施来定义总体的城市景观格局,即在什么地方进行“不建设”。中观尺度上来讲,我们因该明确生态基础设施的具置、控制范围等内容,即确定如何进行“不建设”。微观尺度上来讲,我们应该通过更为详细的景观设计,使生态基础设施的服务功能深入城市机体的内部,我们的后院也能因此受益,你甚至可以在自家的院子里见到从山里面下来闲游的小狐狸。与此同时,洪水、暴雨也可以从容地从你家的后院汇集到地表水网中,再从地表水网进入整个生态网络。这就是有关生态基础设施的想法。

我们分析了海潮淹没情况,由此制定出的防洪安全格局。不管怎么样洪水都会发生,为什么我们不给洪水提供一块任容其泛滥的场地呢?为什么我们不能为生物提供安全的迁徙繁衍通道呢?为什么我们不能建立一个文化遗产网络呢?在这个文化遗产网络上,人的精神找到了可信的寄托。当然,我们还可以建立一个安全的游憩格局,让我们的后代能自由地行走在绿色的土地上。所有这些都必须先于城市空间扩张计划建立起来,所以这种方法就叫做“反规划”。

我们把景观安全格局叠加起来,就得到了这张生态基础设施综合成果图。生态基础设施区域以外的地方是为城市扩张预留的,你可以在这些预留的区域里面修房子、搞建设。我们有了生态基础设施这张“底”,那么城市扩张就能依“底”画“图”了,这个画“图”过程将是有章可循的城市开发建设过程。

篇(8)

引言

景观艺术设计是建立在现代环境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一门艺术设计学科。景观艺术设计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将建筑、雕塑、绿化、公共设施等诸多要素进行综合、艺术的布局,以塑造建筑物外部空间艺术环境为主要内容的艺术设计,它所蕴含的内容涉及到美术、建筑、园林和城市规划四个领域,景观艺术设计最通俗的解释就是美化环境景色。

就景观艺术设计本身来讲它是环境艺术设计的一个子系统;从广义上讲,环境艺术设计涵盖了当代几乎所有的艺术与设计,是一个艺术设计的综合系统;从狭义上讲,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内容主要指以建筑和室内为代表的空间形态设计。其中以建筑、雕塑、绿化、美术诸要素进行的空间组合设计称之为外部环境艺术设计,以室内、家具、陈设诸要素进行的空间组合设计,称之为内部环境艺术设计。前者可称为景观艺术设计,后者可称为室内艺术设计,这两者成为当代环境艺术设计发展最为迅速的两翼。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景观艺术设计是以塑造建筑外部的空间视觉形象为主要内容的艺术设计。

一、景观艺术设计的学科特点

作为塑造建筑外部空间视觉形象的景观艺术设计,有其不同于一般艺术与设计的特性。

艺术与设计在本质上反映的是同一概念的问题。艺术,按照我们今天的解释是通过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设计源于英语“design”的外来语,这个词在英语中既是动词又是名词,同时包括了汉语设计、策划、企图、思考、创造、标记、构思、描绘、制图、塑造、图样、图案、模式、造型、工艺、装饰等多重涵义。在“design”中除了汉语“设计”的基本涵义外,“艺术”一词的涵义占了相当的比重,因此目前所形成的“艺术设计”词组是一种折衷的办法,其目的是满足公众理解上的需要。

景观艺术设计的产生,完全是现代化的结果,当人类进入21世纪的时候,已经有1/3的人生活在城市,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快速的交通工具、迅捷的通讯方式、拥挤的街道、密如蚁群的人流、比肩继踵的高楼大厦。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东西方文化交流融汇的速度骤然加快,国际化和民族化共处,统一、多元成为我们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和谐完整的艺术形式作为这个多元化时代必须遵守的设计原则,已成为衡定艺术与设计质量的标准。直观醒目、对比强烈、快节奏富于变化而又能与环境和谐统一的艺术与设计成为设计家追求的目标。景观艺术设计就是艺术与设计的各门类在现代化的环境中,经过痛苦磨合从而融会贯通后产生的综合艺术设计类型,由此可见景观艺术设计的概念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

1、景观艺术设计的综合性

景观艺术设计是将城市、广场、街道、园林、建筑物、壁画、广告、公共设施等看成是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有机综合体,虽然它有时是以几组形式出现,有时是以相对单一的独立个体出现,然而解决上述问题却要求兼顾到整体的环境,是在一个被“创造”出来的人造环境空间基础上实现的二次创造。涉及到人文科学、艺术学、社会学、视觉心理学、民俗学、材料学等学科,并纳入总体环境的规划系统中,所以设计上的综合性将直接构成对受众人的心理、行为及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2、景观艺术设计的开放性

作为建筑外部视觉空间,景观艺术必定应是一个开放型的、公开的、有公众参与批评认同的公共性空间场所,这些公共性的场所往往是人流不息、车辆往来、视野开阔的开放性空间,如城市中的广场及绿地,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一个共享的外部空间,在这里人与人相互交流,在满足人的社会属性的同时,也体现出人自身存在的价值。优秀的广场和绿地作为建筑物之间的联系纽带,在提升城市品格、提高居民审美情趣方面,有着其它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任何区域中的景观艺术开放性是必须的,无论是在整体规划上,还是在景观造型上,都应具有现代人认同的艺术空间形态,并使这种形态折射出时代特征的精神风貌。

3、景观艺术设计的民众性

特定区域的文化,影响着特定区域的民众,也直接影响着城市景观的建设,优秀的城市景观又反过来影响及感染民众的行为及心理。民众对城市环境的行为举止体现出人对所见所闻对环境的解释,对环境的感觉、信念与判断。建筑、城市、景观等构成一种长期传承的深厚的文化因素,在传播过程中被人接受并转化为民众的审美情趣,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民族、不同、不同的社会层次的人在同一环境中以相似的或不同的方式行事,而他们的行为又与对环境的知觉、认识、态度和价值观相关。作为公共环境中的景物,应具有与公众产生交流的特性,它不是完全独立的作品,而是具有公众对作品的可及性、参与性,它应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体现。因此,景观艺术设计应强调民众审美的公共性,在造型、色彩、体量、材料的运用中,将大众的审美心理、大众的物质需求作为基点考虑,使设计的景观艺术雅俗共赏,与民众产生亲和性。

4、景观艺术设计的独特性

由于受自然、区域及不同时代、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城市环境空间表现出复杂多变的空间形态,由此产生了不同自然景观、人造景观及社会景观,这种特定区域的景观综合体,要求景观艺术设计应呈现出既综合多元又独特鲜明的景观风格,独特鲜明的艺术景观能唤起民众情感的激荡,留下深刻的记忆,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与鲜明个性的追求。

5、景观艺术设计的延续性

城市是历史的延续,既有“历时性”又有“共时性”,“历时性”即城市的构成,有一种历史的过程与先后顺序,以历史的遗存给人以自然、亲切、丰富而不刻意的印象。所谓“共时性”,即城市的建筑、景观设施,无论古代、近代、现代都在同一时空中,在“四维空间”中作为共存的事物呈现,有一种相互匹配、兼容、协调的关系,作为历时性的纵向脉络与共时性的横向关系相辅相成。只要增补适当、珍视历史遗存,将会形成独特的有文脉和现代的人文特色景观。

二、景观艺术设计的学科理念

理念是哲学思想的体现,景观艺术设计的学科理念就是在以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为内涵,注意人文关怀,传承历史文脉,强化区域特色,综合城市整体规划各个层面的关系的学科观念。

1生态意识与景观艺术设计

今日的城市生态已不仅仅是一只口号,而应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行动。科技的文明、自动化的大生产在带给人们生活便利的同时,人口集中于都市、公害、污染日趋严重,自然环境遭受破坏,使得环境品质逐渐降低,生存环境受到恶化的威胁,带给现代人许多的烦恼、恐慌和无穷的祸害,无不反映出城市生态的失衡。从广义上理解,城市生态指的是人是否适宜生存,能否得到方便与安宁,能否保持生机、健康与发展。现在提出的“山水城市”、“田园城市”便是人们反思后对城市的一种现代文明的追求。

西方发达国家对生态环境学关注较早,20世纪60年代法国的植物学家特罗尔便提出了城市建设的“景观生态学”观念:城市建设的景观是由所处的地段上的自然生态群落和人工环境的相互关系构成,人们面对的地形地貌、物产物侯、生态群落都综合地加入到生态景观的系统中。城市环境中的一切风景、建筑、环境设施都要考虑影响环境变化的各种生态因素与环境因素,将自然生态与人类活动要求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是现代意义的城市生态观。

作为环境设计系统的景观艺术设计,必然要融入现代城市生态系统之中,使其成为展现当今生态城市建设文明的标志。在塑造建筑外部空间视觉形象上可将景观艺术设计与生态意识理解成几个方面,(1)由片断引起联想,如仿生设计产生对自然的联想,(2)微缩景观中窥视自然,如环境产品与自然的融合,(3)画中欣赏自然,即虚拟自然,构成人们视觉心理上的自然回归等。

2人文关怀与景观艺术设计

要研究公共环境,改善城市景观,首先就需研究环境中进行活动的主体——人及人的需求。因为人们的行为表现正是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人对环境的要求包含两个层面,一是适应生存,即环境舒适、设备齐全、满足一定的使用功能,这是环境设计中的物质层面,也是景观艺术设计的本质体现。二是体验美感,即景观艺术设计中的种种艺术语言、形式、手法等相互的关系所形成的审美意趣。其造型、色彩、空间位置、材料、肌理等包含着人的知觉与情感的信息,使人在活动中得到各种心理的满足和精神享受,这是景观艺术设计中的精神层面。

人在文化的环境中有各种心理的表现,其主要有两类:内心活动和行为活动。内心活动是指对所见所闻的景观的态度与信念,即对它的解释。行为活动是指人们在环境中的动作行为,这与它们对景观的知觉、认识、态度和价值观有关,所以环境心理学与景观艺术设计有着密切的联系,当景观艺术及设施与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及文化环境等因素结合时,当人们潜在的各种行为意识(如表现自我、思想交流、文化共享等)得到积极反映时,景观艺术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与赞美,当景观艺术从单体向群体发展,科技的进步又为群体的发展提供了各种选择的可能时,这种整体性的艺术设计便确保了景观环境中物质与精神需求的实现。

因此,人们各种心理及行为方式的差异,促使景观设施也应具有与之相适应的机能与性格,如老人、儿童、青年、残疾人有他们不同的行为方式与心理状况,必须对他们的活动特性加以研究调查,才能在物的功能中给予充分的体现。由于是公共环境,不同的行为方式往往造成对公共设施不同程度的破坏,寻找合理的设计方案显得尤为重要,有时恰恰是设计的错位导致人们不文明行为的产生,人们在公共环境中通过听、看、摸、闻所产生的各种感觉体验,随之演变为满意、厌恶、愉快、愤慨等心理因素。美好的空间环境是人们的情感得以升华,唤起人们更多的爱心。所以,对人的关注,加强“以人为本”的设计意识,包括对他们行为方式的尊重,无疑是城市公共环境有序的保证。

3文脉传承与景观艺术设计

历史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行为准则。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都是建立在对历史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各自的发展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6年就首将历史环境的价值归纳为:

(1)历史环境是人类日常生活环境的一部分,(2)历史环境是过去存在的表现,(3)历史环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多样化,(4)历史环境能将文化、宗教、社会活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最准确、如实地传给后人,(5)保护、保存历史环境与现代生活的统一,是城市规划、国土开发方面的基本任务。以上五个方面是世界各国对待历史环境的共识,特别对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与地方来说,更应加重视。

现实的社会文化并非历史文化的再现与重演,历史传承的发展必定在新的结合点上达到新的综合。环境的创造与设计既不能脱离前人和原有的人文环境去凭空架构,也不能简单的重复过去,只有在尊重历史的同时创造历史,延续文脉的过程中加以发展。

现代科技越发展就越需要珍惜历史文化的价值对环境的渗透,其依据正是来自人类文化的积淀。人的视觉或经验常常选择性地对某个地区的人文社会的动态景观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宗教、民俗等通过城市景观,以其特制构成产生独特的魅力。人类从早期的安全需要到后来的文化需求,促使城市的形成。城市提供大量的信息及各种活动,满足人们对文化、知识、宗教、民俗的追求与渴望,每个城市也在历史的发展中将各种社会因素积淀形成文化,变为人们头脑中的记忆,成为可看、可触摸、可回味的符号,这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综合,也是城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物化。

4区域特色与景观艺术设计

城市空间可以理解为一个个有意义的领域圈的集聚,即一个个因血缘、地缘、商业、政治、社区、文化等关系组成的有生命力的生活圈,如老城区、高校聚集区、高科技区、经济开发区、繁华商业区等,促使城市向网状的、多中心的结构发展,形成多样化的城市区域风貌,在这些区域中有其内在的、精神上与视觉上的性格指向,而景观艺术设计正成为这种性格指向的视觉焦点。根据各个不同区域特色确定其文化氛围,有的以历史为主线,突出传统,有的区域求新,突出现代感,整个城市既有总的特色,又有各区域的风格,特别是文化上的识别性,在为市民提供不同需求服务的同时,为创立区域特色打下基础,忽视城市中各区域的特点,或不管该区域中人文与自然的环境,该区域中使用群体的性格、爱好及行为特点,以统一的“单元”模式加以固定,必然会遭到人们的反感。因地制宜的设计与该区域文化、建筑语汇相适应的、有个性的景观艺术,不仅会丰富城市形象,而且更是开放性、多元化文化价值的体现。它体现了人与环境的互动、人文活动与人文关怀。因此,景观艺术必须符合特定区域环境的整体风格,并受制于特定区域的空间布局,成为区域环境的有机部分,才是创造区域景观艺术特色的关键。

5整体规划与景观艺术设计

环境景观不是孤立的、静止的物象,它与城市的整体永远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从事景观艺术设计必须设想城市在未来的发展中的方向,一方面城市遵循既定的规划进行工作,保证城市发展的有序性、连续性与稳定性,另一方面城市必须考虑灵活的原则,寻找各种手段,采用各种方法设计出适合时展的城市各种物质形态,以满足都市人多样化的需求。景观艺术设计在城市整体规划中具有上述两方面的特征,是城市环境中不可缺少的补充与完善,所以充分认识景观的作用,才能在整体规划中协调好各部门的关系,并为不同的设计方案提供弹性的空间。使有个性的设计作品不断问世,以丰富城市景观。城市中的景观艺术设计往往有三类情况:(1)总体规划。在新建街道、广场绿地时,对周边的建筑与环境进行统一考虑,以确立街道、广场绿地上各种景观的空间形态。(2)城市老区景观的规划改造,对原有的街道、建筑、景观等区域进行整体的更新设计,在保护原有历史面貌的基础上进行的增添与更新。(3)对已成型景观的增补设计,即在现有的街道、广场绿地上使环境设施更加多样化、丰富化,适应新的功能要求,使整个场所更加充满活力。

我国人口众多,长期以来只重视知识的普及教育,对于更高层次的人文教育与公共环境意识的教育非常之缺,导致在城市景观艺术建设中许多的不协调现象,如盲目追求时尚,对环境设施不加分析与选择的运用,只从部门利益出发等等,由于在设计上缺乏统一规划,缺乏对城市整体风貌构架的理解和认识,有些城市景观反而造成负面的影响,形成与城市整体的不协调,由于缺乏对城市自身特色的认识与价值的肯定,对体现民族文化的环境缺乏保护,甚至对原有人文景观进行“毁灭性建设”,只图眼前利益,一味追求高、精、尖,使环境设施成为缺乏个性的“通用环境标准件”。景观艺术设计作为城市整体规划的一部分,只有服务于整体,才能在城市建设中发挥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景观艺术设计已不是某种停留在表现个人创意的最初层面上的艺术,亦即是视景观为一种资源,并依据自然、生态、社会与行为等科学的原则从事规划与设计,使人与景观艺术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均衡的整体关系,并符合人类对于精神上、生理健康上与福利上的基本需求。通过艺术家按照一定的参与程序来创作融合于特定公共环境的艺术作品,并以此来提升、陶冶或丰富公众的视觉审美经验的艺术。可以说,景观艺术设计是一个充分控制人们生活环境品质的设计过程,也是一种改善人们使用与体验户外空间的艺术。

参考文献:

(1)郑曙旸景观设计[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2)曹瑞忻汤重喜景观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洪得娟景观建筑[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4)包林艺术何以公共[J]装饰20036—7

(5)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注:本文发表在《装饰》2005年第3期

作者:郑阳山东大学威海分校艺术学院美术设计系。0631-5688890

Theconceptoflandscapedesign

篇(9)

2网络管理协议

当前最典型的网络管理协议有基于OSI七层模型的公共管理信息协议(CMIP)和基于TCP/IP的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OSI/CMIP系统管理模型是目前理论上最完备的网络管理模型,是其他网络管理模型的基本参考。但由于该模型比较复杂,实现代价高,因此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相反,当初只是为了管理TCP/IP网络的SNMP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应用。SNMP网络管理模型的突出特点是简单、易于实现,因而得到了厂商的支持。特别是在Internet上的成功应用,使得它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工业标准。

SNMP主要包括SMI(管理信息结构)、MIB(管理信息库)和SNMP协议几部分。SMI给出了管理对象定义的一般框架。MIB是设备所维护的全部被管理对象的结构集合。SNMP协议包括SNMP操作、SNMP信息的格式以及如何在应用程序和设备间交换消息。SNMP采用/管理站模型进行网络管理。

3基于SNMP的统一网管框架设计

3.1总体结构设计

统一网管平台提供一个高分布性,高扩展性的架构来保证应用的开发者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布置他们的网元管理系统。从横向分层的角度来看,平台可以分为支撑层(SupportLayer)、框架层(FrameworkLayer)和应用层(ApplicationLayer)。

统一网管平台从软件结构上讲仍是C/S结构,包括网管服务器和网管终端两大部分,通过网管服务器的级联构成多级网管,实现多级网管的无缝集成。其中框架层和支撑层位于服务器端,应用层位于客户端。

3.2支撑层的设计

支撑层作为系统支撑平台为应用提供系统级的服务,包括消息服务、数据库访问和SNMP接口。支撑层是整个统一网管平台的基础。

3.2.1消息服务

消息服务为系统中所有模块的交互提供支持,实现消息的路由转发,根据消息类型,转发到相应的处理模块。消息的格式如下所示:

版本号

消息头

消息数据

消息头的定义如下:

typedefstructmsg{

void*mlink;//指向结构的指针,形成消息链表

PIDsender_pid;//发送进程标识

PIDreceiver_pid;//接收进程标识

BYTEmsg_type;//消息类型(2或3,表示同步或异步进程消息)

WORDevent_type;//事件类型

WORDmsg_length;//消息长度,不包括头

}MSG_HEAD;

我们的系统使用的是非阻塞的异步消息机制,系统维护一个消息队列,这个消息队列用来存放系统各个模块产生的消息。程序中有一小段程序代码,叫做消息循环,用来从队列中取出消息,并且将它们发送给相应的消息处理程序。代码片断如下:

while(GetNmMessage(&msg,NULL,0,0))

{

TranslateNmMessage(&msg);

DispatchNmMessage(&msg);

}

3.2.2数据库访问

数据库访问模块提供所有访问数据库的接口调用,并维护数据库连接池,其他模块只需向其申请数据库连接即可。

3.2.3SNMP接口

网管系统与网元的交互是基于SNMP协议的,在SNMP协议栈的实现中,我们采用了被广泛使用的CMU(CarnegieMellonUniversity)开发的开放源代码CMU-SNMP软件包,该软件包对SNMPv2c做了很好的实现。但是对于上层的开发人员来说,调用起来不是很方便。例如,一次SNMP操作,就要先后调用以下这些函数:

char*winsock_startup(void);

voidsnmp_synch_setup(structsnmp_session*Session);

structsnmp_session*snmp_open(structsnmp_session*session);

structsnmp_pdu*snmp_pdu_create(intcommand);

intsnmp_synch_response(structsnmp_session*Session,structsnmp_pdu*PDU,structsnmp_pdu**ResponsePDUP);

intsnmp_close(structsnmp_session*session);

为了方便业务开发人员,我们对该协议栈进行了简单封装。将CMU格式的SNMP消息结构转换为本网管平台内部使用的数据结构,并提供一系列便于使用的SNMP原子命令接口和其它辅助功能接口,为其上层应用和Trap监听进程提供统一的支持。

通常,通过SNMP协议向SNMP发送请求,是通过使用MIB中定义的对象标识符(OID)来标识的。OID是用句点隔开的一组整数,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我们可以通过MIB树中叶子的名称来访问和设置MIB树中的数据,而不是通过枯燥的数字,方便开发人员进行开发。

以RFC1213定义的MIB-Ⅱ中的..dod.internet.mgmt.mib-2.system.sysName为例,其定义如下:

sysNameOBJECT-TYPE

SYNTAXDisplayString(SIZE(0..255))

MAX-ACCESSread-write

STATUScurrent

DESCRIPTION

"Anadministratively-assignednameforthismanagednode.

Byconvention,thisisthenode''''sfully-qualifieddomain

name.Ifthenameisunknown,thevalueisthezero-length

string."

::={system5}

如果我们要查询系统的名称,我们在发送GetRequest命令时需要使用1.3.6.1.2.1.1.5.0去向SNMP检索它,这一长串的OID字符串在程序中的可读性很差。我们采取的措施是建立一个Hash表,在SNMP模块初始化的时候先对程序所使用的MIB进行分析,对sysName这个字符串进行Hash操作,将sysName、OID和DisplayString保存在Hash表中。在向上层应用提供的SNMPAPI中只需要对sysName.0进行操作,就能查询到sysName的值,而不是通过枯燥的数字,方便开发人员进行开发。MakeHash函数如下所示:

ULONGMakeHash(char*str,ULONGlen)

{

ULONGn;

n=0;

#defineHASHCn=*str+++65587*n

if(len>0)

{

intloop;

loop=(len+8-1)>>3;

switch(len&(8-1))

{

case0:

do

{

HASHC;

case7:HASHC;

case6:HASHC;

case5:HASHC;

case4:HASHC;

case3:HASHC;

case2:HASHC;

case1:HASHC;

}while(--loop);

}

}

returnn;

}

另外,由于我们使用的CMU的SNMP协议栈是非线程安全的,而我们的上层应用是基于多线程的,因此,我们在对其进行封装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使其线程安全,目前我们采取的方法是采用事件机制,每个SNMP原子命令执行前,都调用系统的同步机制函数等待一个事件对象mm_hSnmpEvent的触发。

3.3框架层和应用层

针对网管系统这个特定的应用领域,我们抽取出一些公共的软件框架,这些程序框架统称为框架层。所有具体的管理应用都应该基于这个框架层提供的全部或者部分框架来开发。在具体的应用中,我们通过框架导出的API进行二次开发,如图1所示。框架层分为公共服务功能、公共应用功能、工作站功能和网元中介功能四个部分。公共服务功能提供网管系统所公有的,和具体网元无关的服务功能,如安全、日志等。和网元相关的管理功能,如告警、性能、配置等,抽取其中的公共部分称为公共应用功能。工作站功能实现客户端GUI的展现功能,并提供图形控件。网元中介功能实现网管系统和网元之间的接口转换和适配功能。

应用层就是在平台框架层的基础上,提供具体的管理应用功能,如配置管理、性能管理、故障管理、安全管理等。这些功能都是可以拆卸的,应用在使用统一网络管理平台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需要来选择需要装载那些管理功能。

4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针对网元层的基于SNMP的网络管理框架,该框架是在Windows平台上利用VisualC++开发出来的,实现了在一个统一平台上对各种网元进行管理,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通过对各网元进行集中管理,极大地提高了网络管理的效率。但是本系统依赖于Windows平台,在移植性上尚存诸多不足。目前,Java平台在移植性上做得比较成功,但是对于电信级的网管平台来说,其性能并不能满足要求,与此同时,CORBA应用日益成熟,C++领域高性能的分布式网络框架ACE的异军突起,为我们提供了跨平台的最好选择。我们可以用Java开发客户端GUI,用ACE框架来实现服务器端的网管功能,用CORBA实现客户端与服务器端的通信,从而真正实现高性能,可移植的网络管理框架。

参考文献

[1]ManiSubramanian.网络管理-原理与实践(影印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郭军.网络管理[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1

[3]贤道,安常青.网络管理协议及应用开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4]DouglasMauro,KevinSchmidt.EssentialSNMP[M].O′Reilly&Associates,2001

[5]RFC1157.ASimpleNetworkManagementProtocol[S]

篇(10)

扎实、全面的专业基础

广泛的艺术素养

独到的见解和个性

学术、研究的前瞻性

我以为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不是说拥有了以上的因素就等于拥有了成功设计的作品,只可以说是所有成功设计作品的必要前提和首要条件。业内人士都知道这个道理,每一个设计,一个工程,都受制约于经济、人为干扰、材料、经营、基础条件等多种因素,是一个集体行为,所以,搞纯艺术的画家做不得室内设计,他们需要的是一个自由发挥的、完全独特个性的精神空间。

我理解一个好的设计师,尤其是在中国国情下,应该是在不可能改变各种制约因素前提下,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运用各种设计手段,达到甲乙方面的共同满意。纵观国内设计行业,尤其是处在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室内设计行业必将会随着社会大趋势走向日益完善,社会分工也越细。由于社会的需求,需要设计师们要知道、了解的东西太多,以后也许会随着分工的精细、行业体制的规范,延生出类似国外的设计师协会,如商业设计协会、文体设计协会、酒店设计协会、家装协会……实际上,我国室内设计行业,自从有了室内装饰业后,已经日趋和国际上逐渐接轨,并呈现无比繁荣的现象,装饰公司,设计公司,“事务所”,整个中国就象一个大的建筑市场、装饰市场。

我们常常会感觉累,工作强度大,新材料、新工艺需要了解,新理念、新信息需要消化,新的设计工具、设计手段需要学习,大家都很忙,忙于应付,忙于过程,很少有时间停下来想想和再学习。

年轻设计师中,很多人过于追求技巧,而常常忽视设计本质,一旦离开计算机,离开图库,大脑一片空白,徒手根本不能画图,不能设计,中年设计师,又易墨守陈规,难于改变已有的设计、审美观念,难于适应新思想、材料……

透过种种表面现象,我们可以看到,为什么有的设计师,设计生命常青不衰,有的则昙花一现,有的则永远没有个性……设计行业如同世间万物的因果关系,所有的现状、现象和它内在的因素有着必然的联系。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从事设计行业的人,面临着一个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微妙的,量化的,只有达到量化的积累,才会有质的突破,也就是我们的题目“厚积薄发”。

室内空间设计的概念,大家都很清楚,它所涵盖的范围极广,涉及的材料、领域也很多,每件成功作品本身由多种因素组合而成,如何把众多元素组合成一个和谐、统一的室内空间,那就需要我们的水平了。实际现状是,我们国家装饰行业,包括室内装饰教育界,都还很初级、很不规范,刚刚解决温饱,步向小康的百姓,没来得及培养和树立自己的审美观,室内设计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室内教育也未能很好培养学生的设计观念。所以,我们目前所能做的就是要清楚自己的状况,正确地认识自己距离设计,尤其是好的设计有多远,学习、积累并不停的思考。

具体到室内设计,仅仅凭借学校中所学的知识毕竟是很少、很基础的概念性的东西,然而也恰恰是最根本和最精华的东西。实际上在工作中我们也在不断地随着实践的深入而在不断地学习,只是很不系统,往往是缺什么补什么,用到哪里,学到哪里。所以,也要善于利用各自不同环境和方法,达到知识的逐步积累。

装饰材料多样化,设计工程项目的多样性及和各种各样的具体情况,也需要我们了解更多设计本身以外的知识,不仅需要了解和解决项目中的空间、尺度、比例、材料、颜色的关系,更要了解并运用与之相关的照明、电气、空调知识。因为设计都是由这些看似不相关的元素构成,组合得感观好,功能问题解决的好,就可能成为一个好的设计。

上一篇: 中国经济论文 下一篇: 工商管理系毕业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