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问题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06 18:31:5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国教育问题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国教育问题论文

篇(1)

二、尽心上课,保证安全运动

老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全方位做好学生运动安全教育,保证高质量地完成体育课堂教学任务。体育课是一门以运动为主的特殊课程,老师需要防止和尽可能减少运动中出现受伤等意外事件。老师应当传授给学生体育运动安全知识和简单科学施救方法,并且做到易懂详尽,以防为主。首先,全面了解所教授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状况,为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其次,开学时的第一堂体育课就应当全面地讲解体育课中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和简单处理方式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摔倒、扭脚、磕碰、出血、刮擦、碰撞、器械伤害及过度疲劳等意外现象。再次,严格组织课堂,检查学生穿戴特别是鞋子是否符合体育课要求等安全状况。每一堂课前要讲解在练习和训练过程中出现的由于专项运动不规范造成的不适,如篮球是许多学生的爱好,但是篮球课中运球之手臂动作有运球时五指要张开,用手指及指根以上部位与手掌的外缘触球,掌心不触球的要求,如果不规范如整个手掌都触球则易造成运球坚持时间不长且易劳累,跑步中岔气等问题。还有,在体育课中分组对抗或比赛中出现的由于身体过度接触造成的意外更需要老师及时化解和制止,否则会出现如打架等意想不到的矛盾和后果;有女生的班级更需要老师注意有特殊情况的学生,不要一概而论强制要求去练习或训练;在上课前要有充分的准备活动,让学生做到肌肉放松及心理放松;同时在练习和训练过程中老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身体状况,如是否有不适应和病痛等现象。最后,教育学生学会自我保护,具有自我保护意识。这是老师必须做好的一点,如哪些运动或动作可以独立做、可以协作运动或保护运动等。老师不仅要告诉学生知晓一些体育运动不安全事项,还要教会学生有自我保护意识、懂得简单、科学合理的救护知识,告诉学生不科学、不规范的动作和方法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出现一些意外时理智科学处理的方法和技巧,不要人为地造成二次伤害,留下遗憾。同时及时表扬严格规范、有效防范、合理运用安全知识的同学。总之,体育课上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防不胜防,这就要求老师一定要做一个有心人,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在让学生体验到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时,对体育运动愈加有兴趣。但这必须以保证学生的运动安全为前提。

篇(2)

中国的教育现象从原始社会的产生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随着教育现象的纷繁复杂化,教育系统自身也在不断自我发展。到当代为止,教育的各种测量及实验技术的不断完善使教育科学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行动研究、田野实验研究等为教育研究方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人类学等不断细化的教育学交叉学科使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都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教育研究的范畴也随着教育实践的变化而变化。表面上我们的教育研究遵循着教育的内外在规律有序展开,现实生活中所反映的教育问题也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但实际上我们的问题意识在不断弱化,问题解决的能力并没有提高。怎样提高当代中国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怎样树立问题意识,我认为不能只把问题意识停留在思维方式层面,而要追本溯源到人发展过程中的早期,也就是幼儿阶段。而问题意识的起点是基于最近发展区的交流对话活动。问题的提出者应该是以一种博爱和善良的态度对待人和环境,以一种公平心、责任心来看待问题。只有在发展人的早期真正训练人的这种能力,只有在教育中真正关注人,关注和引导人的发展,才能让人自觉关注所生存的社会,不是“为了自得其乐、争强好胜、高人一等、追逐名利、争夺权位或其他任何类似的卑微目的,而应该为了改善生活”,[1]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对问题的思考和对真理的探求。

一、关于思考和问题意识的关系

发问是思考的雏形,一系列发问的过程组成思考的阵营,在对思考的一系列发问的整理上提出对教育研究有意义的问题。问题表面上看是对为什么的思考,实际上它是组成概念的有机体,是对真理探求的必经之路。所以,发问是思考的初级阶段,思考是提出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的基础。但在思考中有两个要素必须特别提出,首先是思考的催化剂。通常情况下人们不会无缘无故地思考,思考源于好奇,但又建立在一定的现象基础上,该现象能让思考主体产生兴趣(有时该现象是偶发事件)。如果出现基于最近发展区的对话或者讨论,思考的主体就会产生困惑,在兴趣与困惑的矛盾指引下提出问题。所以,基于最近发展区的对话或讨论是思考的催化剂;其次是思考的条件。思考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同时思考又是对人类社会生活有意义的,是个体无功利性无功利心的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尽管思考的主体并不知道该现象能否因为思考而产生出真理。只有在具备这两个因素的条件下,才有可能产生问题意识。由此可见,思考并不等于问题意识,而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必要条件。

二、浅析思考的主体“人”

思考的主体是人,但这种主体不是对普遍意义下人的考量,而是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对人进行理解和认识。巴蒂斯塔·莫迪恩在《哲学人类学》中指出:“对于人来说,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人本身。”[2]至今为止,科学家对于人本身的知识似乎也掌握不足。海德格尔认为:“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我们的时代这样,有如此纷繁的复杂的关于人的概念,像我们这样成功地以如此引人入胜和有效的方式提出关于人的知识。然而,另一个现实也不容忽视,这就是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我们的时代这样对人是什么的认识如此之少,人呈现的面貌从未像现在这样具有争议性。”[3]

虽然如此,教育人类学家还是从其独特的视角给出了关于人的解释,之所以选用教育人类学家对于人的解释,是因为他们以理解和探索“人的生命”为己任。教育人类学家积极绘出的人类图像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以可能性为前提的具有高度可塑性的生命;二是不断生产中的生命;三是具有选择权和被赋予主动选择能力的生命;四是具有开放性、未来性的生命;五是处在教育关系中的生命。”[4]在人类高度的可能性可塑性条件下,生产、发展人的生命,同时在时代背景下培育一种“生命自觉”之人。“生命自觉”之人的培养是教育的理想,也许以前的教育也在不知不觉中无意识地塑造这种人,但这样的群体少之又少。当教育人类学把这种人的培养作为一种追求,就赋予了人以新的内容。“生命自觉”之人内涵十分丰富,“在叶澜看来,‘生命自觉’是人精神世界可达到的一种高级水平,不仅使人在外部世界沟通和实践中具有主动性,而且对自我发展具有主动性”,[5]这样的人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或者环境以至于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他们处理问题之时能将其置于系统当中去考虑,能适时运用各种从教育中所获得的素质与当时当地的具体环境相结合来做出最佳的判断。这种人永远处于螺旋式的成长当中而不知疲倦,他们会对自己的未来做出合理的规划并根据社会需求来选择和发展自己。他们的自觉同时又不仅仅是对自己生命的自觉,还包括对自我生命、他人生命和外在环境(外在生境)的转化。这样的人对社会对他人和对自己都有强烈的责任感,他们的内心是丰富坚定与顽强的,他们的判断是敏锐客观具有穿透力的,他们不会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地活着,他们永远追求着个体的独立性和个性的发展并在团体中寻求合作。思考对于这样的人而言是经常的事,不仅仅是为自己思考,更是在一种社会责任感的驱使下和对真理的执著追求中对人类社会的思考。思考的主体应该也只能属于这样的发展的人,一种“生命自觉”之人。

三、培养具有问题意识的“人”

在我们不遗余力地去培养“生命自觉”的人之前,应该先了解一下我国青年的一些实际状况。国际人士凯瑞(Carey)和郑志文的研究指出:“中国青年的目标,从以前对知识的尊重变成了现在的功利主义。主要的表现包括辍学率相当程度的增加,从9.5%上升到50%,以及从事企业活动人数的急剧上涨。”[6]在此,我们不难看出价值教育的失败。在这样一种情形下,我们又怎么能要求人去思考问题,不管是教育的还是非教育的问题领域。还有一则实例是众所周知的,一直以来中国在诺贝尔奖项的缺失足以证明我们培养人进入了一个误区。我们是在培养人,使其不断社会化,但对教育中的个体个性化问题永远关注不够。创新性人才所需要的品质几乎很难在中国的学校里面培养出来。很多人才都是共性凸显而个性不足的,要么就是其个性不能为社会,为别人创造价值。

我们不禁要问,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在哪里?老舍先生曾经有一段关于“根”的描述。大意是说只要一个人的母亲还活着,不管多大岁数,都让人觉得是有“根”的。可母亲一旦辞世,人就飘飘然了,找不到深藏的根,汲取不到足够的养分,更不能茁壮成长。简单地说,我们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教育不够,带给学生过多的不是快乐的体验。学生发展的根基有两个,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特别是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阶段。笔者曾经观察一些小学生,真正喜欢学习,沉醉于知识海洋中的人微乎其微。而且在当代一些农村地区,青少年的辍学率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我们需要深思基础教育究竟对孩子都做了些什么?二是我国乳儿阶段的教育里母亲地位的缺失。教育学流行一句名言,教育了女孩就等于教育了一个民族。在培养人的活动别是担当母亲角色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女人担负的重要责任。特别是对于幼小儿童的教育与引导,母亲的作用不容替代。但在现在的家庭中在经济发展的今天,我国的女性工作不逊男性,繁重的工作和老板的苛刻使其在教育子女上有意把责任进行转移。双职工家庭的教育责任转移更是厉害。他们把自己的责任推给了年迈的父母,但在美国家庭中这种情况是不容易见到甚至是被祖父母拒绝的。可以说我们要解决中国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就必须从培养人开始,从培养会发问的人开始,而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条件就是让母亲参与到整个教育过程之中。我们只有对其根源问题进行思考,才能寻求解决的方案。

从发问到思考,从思考到问题意识,其根基都离不开人,都离不开对人的培养。培养什么样的人,当然最好能培养像教育人类学家所说的“生命自觉”之人,可是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我们又陷入了沉思。

我们应该归还幼儿的童年时光,允许其淘气、调皮和对什么事情都好奇。对儿童好奇心的呵护和合理解答是我们教育中必须改进的方向。具备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对事物拥有极强的好奇心,并试图去研究和探索。随着国外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不断传播,保护儿童好奇心的举措开始得到重视。但我们在该方面的保护却略显笨拙,难以驾驭保护的尺度。国外的小学老师可以放手让学生搜集自己感兴趣的祖国发展方面的相关资料,而这样的“放任”却很难在我们的课堂上得到很好的监督与引导。

教育在母亲参与、改善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关注儿童的好奇心等条件的共同影响下,已经冲破了学校的范畴,已然演变成学校与家庭的完美配合。在配合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有意识地去引导儿童内心的善念,引导他们热爱自然和社会,帮助他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习惯,磨炼意志,锻炼思维,让他们自然地遵循规律生长。在进入学校后再对其进行学习方法的教育、思维方式的锻炼、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的条件下,才能称之为发展的“人”,发展的人才具备思考的能力,才会具有问题意识,才会走向对真理的探索与追求,最终实现“生命的自觉”。

参考文献:

[1]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董书慧,王昶,译.全球通史(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第二次印刷,序言、第11页.

篇(3)

G40

一、教育学气派问题是个精神问题

学科气派中的气派就其词义来说,最接近气势、风度,在这个意义上,气派指的就是人的精神状态,从而气派问题是个精神问题。既然是精神问题,只能是人的精神问题,学科的气派问题实质上是学者的精神问题,准确地说是学者通过学科展示的精神状态问题。教育学的气派问题也是这样,教育学学者呈现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教育学就呈现什么样的气派。学者的精神状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学者的基本精神状态,二是学者的研究精神状态;很显然,前者与学者的生存状况有关,后者与学者的学科情怀有关。生存状况对学者的基本精神状态影响非常严重,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不同的生存状况,对学者的基本精神状态的深刻影响,而学者的基本精神状态势必会影响学者的研究价值取向。现实中,不计生存状况影响的个别学者,不能代表整个学者队伍,而决定学科精神面貌的是整个学者队伍,不是个别学者。所以,教育学气派问题的解决,倘若无视教育学学者的生存状况,肯定是不明智的。

二、教育学气派问题是个标准问题

气派是与精神有关的事,并有风格、类型之意,在中、英语系中,气派与style对应,可见气派与式样、表现形式有关。式样、表现形式说到底是个标准问题,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式样和表现形式。因此,教育学的气派问题是个标准问题,教育学的中国气派问题就是教育学的中国标准问题。实际上,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在研究方面一直存在这样一系列问题:西方标准是唯一标准吗?如果是,为什么是?如果不是,为什么不是?如果不是,我们还能建立怎样的标准?这一系列问题涉及研究方法、研究规范、研究成果表达等等事项,里面牵涉的问题宏大而严重,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的。标准问题的解决分为两个层级,一是如何建立符合现代知识观的教育学标准,二是如何确立具有中国风格的教育学标准。第一个问题与知识论有关,会涉及到科学哲学、逻辑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是一门学科在演进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无论中、西方都会遇到。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关注的教育学气派问题。确立教育学的中国标准是个大问题,事实上我国众多学科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尤其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无需讳言的是西方学者极少关注我国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而我们自己却似乎严格地按照西方的标准要求自己。说似乎,是不能担保这种严格的准确程度,向先进学习没有错,一味地学习忘记了创造,忘记了自己还会创造就是问题。教育学气派问题的提出与此有关,置我国丰富的教育思想遗产于不顾,置我国庞大的教育学学者队伍于不顾,一味地跟随西方教育学学者的脚步,肯定不是我们的出路。拿来主义的核心精神在于扬弃而不是全盘照搬,因此只有确立我国教育学自身的标准,才能真正形成我国教育学的中国气派。学科标准的确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按照学理逻辑会牵涉以下四个部分:一是研究对象的确定和解读,二是学科体系的认定,三是研究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四是研究结果的知识准入。

三、辩证继承是创建教育学中国气派的基本前提

教育学气派问题就其实质而言,既是精神问题又是标准问题,事物的实质即其归属,事物归属于何,取决于它的属、种划界,范围不同,归属不同,归属不同,实质不同。实质不等于本质,事物的本质只有一个,实质却可以多个。教育的实质在大的范围而言,是一种人类社会活动,在小的范围而言,是一种培养人的人类社会活动。按照这种逻辑,对教育实质的认识可以继续缩小范围,可以愈加看清它的归属,在行为的意义上,教育就是一种关怀性的干预。教育的本质即其结构,即人使人成人。本质与实质的区分在于,本质具有唯一性,实质并不具有。人使人成人必定是教育;教育是关怀性的干预,但关怀性的干预不一定是教育。这里之所以罗列这些,只是表明辩证继承的重要性,它是形成教育学中国气派的基本前提。辩证继承是全面继承,更是发展继承。事实上,继承不一定是发展的,却都是全面的。

四、思想原创是创建教

育学中国气派的唯一出路辩证继承是形成教育学气派的基本前提,前提是先决条件,也就是说只有进行了适宜的辩证继承,我们才有可能形成具有中国气派的教育学。那么,形成具有中国气派的教育学的基础是什么?基础是事物发展的起点,形成具有中国气派的教育学的起点在今天的我国教育学学者队伍这里,因为正如前文所说,气派问题说到底是个精神问题,是我国教育学学者的精神问题。“原创性研究的本质是创新”,如何在这样的基础上创建自己的气派,思想原创是唯一的出路。因为任何学科都是知识的集合,任何学科中的知识都是思想的记录,思想不能原创,学科中的知识就不能更新,学科的气派就不能形成。思想原创是学科发展的原动力,就其对象而言,研究方法的原创最为艰难,意义也更为重大。如果能够在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上有原创性突破,对于整个教育学学科的影响将是巨大的。最近几年,各种科学研究方法的引入,对教育研究的影响有目共睹。因此,教育学中国气派的形成,有必要在研究方法的原创上下功夫,不能只是简单地走套用其它学科研究方法的老路,应考虑创建基于教育学自身特点的研究方法。

五、结束语

如何打造一支以思想原创为追求的学者队伍,是有志创建教育学中国气派的有心人需要深思和用力的地方。我国教育学学者,无论是孤独前行,还是创建学派,都需要以思想原创为追求,才可能使教育学中国气派的希望化为真实。因为思想原创是创建教育学中国气派的唯一出路,除此之外别无它途。

参考文献:

篇(4)

随着中国对外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国际交流的日益广泛,中国媒体的对外宣传也在不断地加强。随之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体英语,如:“ChinaToday”,“ChianDaily”,“BeijingReview”,“ChineseLiterature”,“The21stCentury”,等报刊杂志以及中央电视台第九英语频道和四频道的英文节目,从不同方面宣传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民族风情等,展示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改革所取得的各领域的成就。中国媒体英语在加强对外宣传、促进世界了解中国的同时,也为中国的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素材。本文拟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探讨中国媒体英语教学的可行性及其教学效益。

一、中国媒体英语的特征

首先,中国媒体英语除报道国际新闻、海外风情之外,主要是反映中国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风土人情、秀丽河山、历史遗产等。而且不同的媒体具有不同的偏重,“BeijingReview”以中国的政治、经济政策和发展动态为主;“ChianToday”则以中国民族风情、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为主;“The21stCentuyr”以世界热点、中国商情、语言教学、高教与就业为主,面向中国数百万高校学生。以中国社会为背景的媒体英语,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较强的‘中国文化’特色。媒体英语的专栏性特征也同样反映在中国的英文报刊杂志中。同国外期刊一样。定期发行与社会的发展同步,及时反映变化的社会,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各媒体以相对固定的栏目从不同的社会视角追踪报道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这样,其语言风格、词汇选择的倾向性也就相对一致,即某一语域的词汇出现频率就比较高,有利于语言词汇的认知与巩固。如“BeijingReview”自然景观类的栏目,固定刊登描述中国的黄山、武夷山、长江两岸旅游、黄河文化巡游、丝绸之路风情、美丽的热带雨林西双版纳、道教名胜武当山等。这里不仅可以同现描述山河壮丽、秀美的语言词汇,而且具有许多反映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底蕴的‘特有’语言表达,如:beautyspots,scenery,scene,scenicspot,attractions,landscape,beautiful,charming,spectacular,attarct,charm;theSilkRoad,Taoist。Taoism,等。

其次,中国媒体英语与汉语媒体内容上具有一定的同步性和协调性。由于中国媒体英语的目的在于对外宣传中国,因此其内容与汉语媒体保持一定的一致性。尤其是在政治、经济、外交事务、国际形势等领域,英汉媒体以不同的语言形式,传播同样内容的事实信息。最后,现代电子技术的应用,融声像为一体,更富有真实性和形象性。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英语频道和国际频道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形象、生动、真实地传播和宣传发展中的中国,向世界展示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让世界了解中国的过去、今天和未来。同时也为现代多媒体教学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声像资料。

二、媒体英语与英语教学

中国媒体英语以中国社会文化为背景,符合阅读过程中的“图式理论”。背景知识是阅渎理解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它是一个人已有的整体知识以及有关某一专题的专有知识,即各种经验的学习与积累,以及理解某一主题所必需的专门知识。先验图式论认为,语篇是为渎者或听者提供一个引导,只是他应如何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或理解意义。只有当读者把自己已有的“经验图式”与语篇提供的语言文字信息联系起来,理解才能实现。这种背景知识以特定结构储存在大脑中,构成相互联系的“先验图式”。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的先验图式与阅读语篇越吻合,阅读理解就越容易,反之则越难。而中国媒体英语与中国渎者的先验图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吻合的,这不仅取决于它们生长于这个社会,而且汉语媒体不断强化了他们的各种知识图式。因此,中国媒体英语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和预测性。

由于学生已有的背景文化知识,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阅读目的语文化的语篇,往往存在“文化盲点”。学习者在交际的过程当中,其交际内容往往具有中国文化的渊源,目的语表达潜意识中就需要一个转换的过程。在此转换过程当中,经常会遇到“文化或语言上的冲突”。这不仅形成理解上的障碍,而更重要的是不利于语言思维能力的培养。再者,如果语篇主题渎者不感兴趣,那么就很难实现教学目的。而中国媒体英语则消除了这种语言“文化盲点”,便于学生的阅读理解。而且,在语言的应用过程当中,避免了“潜意识”翻译的过程。媒体英语广泛的题材范围,都与学习者关注的“热门话题”相关,符合读者交际“动机”的需要,易于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媒体英语专栏性的编排,符合语义关联的语言特征。语言词汇的“语域”理论和“板块式”结构认为,同一语域的词汇倾向于出现在同一主题的语篇中。现代语言学家利用电脑数据统计分析发现,英语的语言交际并不是仅仅通过单词或固定短语的使用来实现的,而自然话语中的90%是由处于两者之间的半固定“板块”结构来实现的。语言学家Becker认为:“我们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信息,从大脑的词汇库中调出那些“预制”(prefabricated)短语,经过细微的加工,就可组合成比较符合语法的句子,并使它们变成流利的语言来填充我们概念上的某些空白。即语言的记忆与储存和输出或使用并不是以单个的词为单位,而那些固定和半固定的模式化了的‘板块’结构才是人类语言交际的最小单位。”而媒体英语的“主题块式”专栏结构,不仅有利于“块式”语言词汇的学习和记忆,而且有利于“块式”词汇的调用和激活。

三、媒体英语教学思路与实践

中国媒体英语独特社会背景特征和目的语风格,符合现代语言学习的认知理论及教学需求。这一点在我们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得到充分的证实。传统的教学以目的语语言材料为主,从而忽略了日益普遍的反映中国社会的媒体英语。当然我们并不否认目的语教学,而重要的是探讨如何充分利用中国媒体英语解决教学中一些困扰学习者的“文化盲点”和“交际转换”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益。

媒体英语教学应以“主题”和“时事焦点”阅读为主,这是由学生的背景知识来决定的。在当今信息社会,媒体传播形式日益多样化,信息的重复和出现频率不断提高。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选择强化了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他们从不同的渠道了解社会信息,增强背景知识图式。以此为依据选择学生关注

篇(5)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1-0134-02

中等职业教育(简称中职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部分,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教育及各种短期职业培训等。它为社会输出初、中级技术人员及技术工人,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一、中国人才培养模式类型

1.五阶段模式。是从“市场调查与分析、职业能力分析、教学环境的开发、教学的实施、教学管理与评价”五个阶段入手,进行深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全面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课程设计理论和一般系统理论、营销学、技术经济学、质量管理学等现代科学理论,设计开发的一套较为完整的、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

2.产学结合模式。主要有以下五种方式:将学生的培养与校办企业的发展相结合,在校办企业中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学校与企业合作相结合,把通过前期理论学习的学生安排到合作企业中的学生实训基地,进行后期阶段的生产性实习;为了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学校自办或引进企业到校内创办生产性实习工厂;在学生学习期间,为了实现学生自主完成职业技能的形成,直接引入职业资格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体系,从而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取得社会认同的职业资格认证,实行双证制。学校自主开发高新实用型技术项目,将人才培养灵活运用到项目开发研究当中,以项目开发带动人才培养,以人才培养支持项目开发。

3.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设置突出中职人才在市场中的位置。首先,长期而细致的社会经济情况调查是专业设置的必须功课。只有通过对地方经济和产业机构变化的跟踪调查,以市场需求为先导建立起来的专业才能够对学生的就业起到提升作用,因为产业结构的变化时刻影响着人才需求的结构变化。其次,强调成功专业的品牌效应,树立优质院校知名度,不断开拓市场,建立适应社会需求的新专业,同时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对已有专业随时进行有效的灵活的调整。

4.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三方必须签订一份用人和人才培养协议,也即是“人才订单”。此订单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学校必须按企业的要求培养人才,企业对合乎要求的人才必须录用。

二、中国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不强。缺乏对学生的思想状况、知识现状水平、道德水平、心理状况等了解;由于缺乏实际经验,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认识、了解不足,在进行基本理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形势政策等的教育时,仍大谈空谈理论,生搬硬套,理论脱离实际,缺乏与变化着的社会实际相结合。很好地解决学生思想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而且大多数中职院校由于师生比例失衡,对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仍然是采取“大锅饭”方式,有的院校一名辅导员要带上百名中职学生,这一具体情况不论是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上,还是在方法上,当然不能针对不同的个体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只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因此缺乏针对性教育。

2.实践教学质量不高。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低是一个普遍的现状。主要表现为:首先,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为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开来,在中职学校理论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实践的重要作用,在企业进行实习、实训教学过程中又不能兼顾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其次,学校教学内容跟不上社会的需求。其次,教学内容脱离生产实际。教学内容陈旧,无法跟上知识更新的脚步,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技能与企业的实际要求存在差距。最后,师资队伍的短缺。由于缺乏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教师团队和后备力量,造成经常有设备,而没有能胜任的合格实训教师的局面。要搞好教学质量,必须积极打造一支名副其实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3.师资队伍力量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低,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很所占比例较低,占比例较高的普遍是专科生及本科生,造成师资力量的学历层次不高。另外,教师实践能力偏低,普遍是理论型的,实际动手能力都较弱。大多学校的课程也都集中在基础学段和公共学段,实践型课程只占到 1/3 强。最后,具有多年教学经验和实际操作经验,能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游刃有余“,既能教给学生理论又能教会学生方法的”双师型“教师少之又少。

4.校企、产学分离格局待改变。合作方之间缺乏合作动力。在学校、政府、企业三方中,学校的动力来自就业压力。企业受人力资源过剩的影响,在整个产学结合过程中起分离趋势。产学结合所需要的运行体系并没有完备地构建起来。

三、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策

1.加强和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应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方面,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主渠道功能。表现在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育针对性;改革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改革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做到中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针对性。针对具体情况具体问题,针对不同类型的群体或个体,针对个体的不同思想水平层面,进行有区别、有针对性的工作。

2.建设好中职教育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是中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硬件基础。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应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其建设应尽可能地贴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际情况,同时必须紧跟应用技术发展的新动,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先进的机器或设备。国家级实训基地建设应该本着高效率、示范性、开放型的实训基地。因此它的建设可本着共享、共建、共管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院校和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

3.完善中职教育的教学体系。一要重视理论教学。中职课程教学不能忽视理论教学要求,并且理论教学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中职教育的理论教学要避免求多、求全,而应该以应用为目的,深入、细致有效的指导、服务于实践教学。在讲授方法上,教师要坚持灵活多变的授课方式,对于不同的理论知识要符合客观需要,根据其特点和发展规律采取不同的讲授方法。二要突出实践教学。中职教育的实践教学要求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后,再通过实际岗位的操练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运用各种相关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职业能力分解的基础上,要突出实践教学,扩大实践教学的比重。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人才素质的提高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密不可分,好的师资队伍应该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结构合理的队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改善学历结构。学校既可以拨出专款,鼓励教师们通过多种方式提高自身学历和素质。也可以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通过面向全社会、全球吸引各类高学历人才;第二,加快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学校应该通过制定各种政策、利用各种手段鼓励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培养方法上,应该鼓励教师走出教室,走进工厂和企业,让他们积极参与生产管理及深入生产第一线担任技术工作,使其切实提高实践能力;第三,也应该从企业第一线中引进有多年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解决中职教师待遇问题上,教育主管部门从政策方面鼓励“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同时建立专门的评定机构对其进行考核和评审。

参考文献:

[1] 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篇(6)

我国美术教育史涉及美术教育观念、教育理论、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各个层面,我国美术教育发展史蕴含着美术兴邦的历史经验。通过展现美术教育的历史,有助于深化人们对中华美术多方位的总体认识,对美术教育事业发展与社会进步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为:第一,能为正确认识美术教育的性质、特点和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思考依据。WWW.133229.COM第二,是改革我国美术教育与我国美术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建设的必要因素。

研究我国美术教育史要在深入挖掘和大量占有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深入探讨美术教育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各个层面的深刻变革过程,探讨美术教育的产生、发展与社会转型的内在联系,展现我国美术教育走过的辉煌历程。我国美术教育史不仅要勾勒出我国美术教育的总体发展面貌,并要史论结合,概括出各个时代的特点,找出规律性和特殊性。美术教育史研究必须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为指导思想,研究各时期的美术教育现象、教育形式与教育思想的社会政治文化历史关系。紧密联系社会背景进行分析,并广泛吸收学术界科学研究的成果,对我国美术教育发展的历史作出在宏观上把握教育思潮流向的前提下,对具体的教育制度、教育经验进行剖析和梳理。美术教育史研究紧密联系着历史学、社会学、美术史、美术学等,美术教育史研究要思路开阔,在综合其他学科史学研究的成果上建立新的美术教育考证方法,借鉴教育史研究的一切具有科学意义的成果和方法,博采众长,努力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在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中研究美术教育发展的历史。

美术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它继承和发展着人类的文明成果,传播、保存、融合、发展着民族的文化,是民族形成、生存及发展的生命机制。美术教育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对人们的社会心理、风俗习惯、道德规范、文化传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成为整个文化建设的基础。

谈到美术,我们可能会想到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或者现代人说的艺术设计)。谈到美术教育,我们可能会想到美术本体的传承教育,这显然是不全面的。那些流传在民间的属于造型艺术的现象,其实也都属于美术现象。这些美术现象是劳动者的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体现着他们的情感、理想、审美和造型观念,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典型的美术文化特征。那些被称作“美术”的作品,发展中既有明显的承传性,又在不断地翻新。这些美术在民间传承与发展的过程,属于美术教育的范畴,美术教育在其中的作用是特殊而意义重大的。

篇(7)

一、广告学课程体系的多元化给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

 

至今为止,很多业界人士还在对广告的学科归属问题有所争论。一种观点是认为广告属于新闻传播学的范畴。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广告学属于社会科学领域的经济学科。第三种观点则认为广告属于艺术领域。

 

按国家教委的专业目录,广告学归属新闻传播学科,这是依据专业特点划分的,我国大部分的广告学专业都是被设置在新闻传播学的系科或学院中的。如厦门大学、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被设置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广告学专业,其培养目标的定位几乎都是广告运作的全面手,更偏重于广告行业中的高层次领导者、管理者定位,但如果这个培养目标不建立在实实在在的操作训练的基础上,其培养的学生就很可能只会指手画脚对广告进行评判,纸上谈兵。因为,对营销的关联性知识、能力的掌握,不如经济学科的;对广告实际作业的关联性知识、能力的掌握,又不如艺术院校艺术系科。所以实际上国内还有不少艺术设计院校、商学院甚至行业院校都设有广告专业。它们以各自学科优势开设课程,有所侧重地培养广告人才。以重庆工商大学为例,目前就存在三足鼎立的现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开设的广告学,注重对新闻学、传播学、文学等等相关理论知识的讲授和讨论,学生对媒介中的广告信息传播特别熟悉,他们就业的去向也能够表明这种特点;设计艺术学院开设的广告学专业,大多强调美术功底,学生的美术设计与制作能力尤其是电脑创作能力非常强;而商务策划学院所开设的广告学专业,则把广告理解为企业经营管理尤其是市场营销战略下的一种营销策略,学生学习更多的经济学、企业管理和运作、市场营销等理论和知识。这种状况在短时间内还不会消失。由于广告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较大差别,艺术设计教师容易夸大美学艺术在广告学中的作用,强调广告的创意和美感而研究市场营销学的教师强调广告的营销效果,推崇广告策划与控制,孰是孰彳非学生们难以识别,而一旦接受了某一观念,又容易形成片面的认识,于长远不利。

 

为了避免这个问题继续困扰教师和学生,我们认为应当把握时代的主旋律和广告学发展趋势,做出一个统一回答。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和教学经验,并借鉴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广告学系主持的2001年全美广告教育研讨会的会议精神,认为,在当前我国广告制度日渐完善和成熟、市场经济秩序走上规范的特定阶段下,广告学课程应纳入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理论知识体系,体现广告的营销本质,比如美国西北大学就将广告学纳入市场营销系。总之,广告学教育一定要从传播学的理论教育发展到结合营销、经济、经营管理的角度,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才。

 

二、广告学教育从技能型向研究型转变

 

由于广告业恢复之初都是为了应急培养广告公司、媒介、企业急需的广告应用型人才,因此,多数院校的广告教育都偏向技能教育、实际操作培训,而且有相当多的课程是从本本而来照猫画虎。在办学之初出现这样的情况在所难免,因为当时国内的广告公司、媒介、企业,尚不具备正规的岗位职业培训的意识和能力,专业培训的任务只能由高校广告专业来承担。市场需求决定了“产品”性质,因而在广告学专业成长的前期,教育偏重于操作层面的技能培训也就不足为奇。然而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社会环境、市场环境和广告的生态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化,企业经营思想成熟了,媒介经营竞争激烈了,广告公司的经营范围和运作职能也増加了,社会对广告人才的需求己从技能型逐渐转向懂经营战略,懂整合传播的高层智能型人才。许多广告公司己经从单纯的广告商转变为管理咨询、营销策划或市场研究机构,而广告只是其服务项目中的一项,像A.C尼尔森、慧聪商情、央视索福瑞、零点调查等等就更需要那些商学院毕业的了解市场调查、熟练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的学生。

 

而以前的广告专业属于“强专业、弱学术”的位置,只要能设计平面作品、能写出文案、能使用电脑进行图文设计、多媒体动画制作就算是广告人。师生在广告学学术研究方面,也大多是宏观的定性分析为主,中观、微观的定量研究非常少,教学所使用的许多教材和参考书雷同较多,往往大而全,缺少对某一个专题深入的研究。比如广告对儿童影响,就不只是一般社会伦理的、心理的、销售的影响,还可深入到广告形象代言人性别、品牌个性等细分变量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儿童的影响等,而国外广告研究者对此的研究是相当深入,比如国外一个研究结果是11岁之前的儿童没有品牌忠诚,而11岁以后的儿童开始产生品牌忠诚。我们的学生却很难获得这样的学术研究基本素养和经验。因此适当加大广告学术研究的力量,对适应广告专业的发展、对适应企业的人才需要至关重要。

 

加强广告学术研究,教师必须注意研究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在这方面,北京广播学院的黄升民教授领导的一系列学术研究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他们通过对中国广告产业20年发展史的资料整理,如重点收集中国电视广告20年、中国报纸广告20年、广告公司20年、广告客户20年、居民消费、流行、文化20年等资料,建立了一个扎实的学术研究体系;而以IMI年鉴为代表的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研究从1995年开始,至今己有8年的历史,城市也逐步扩展为20多个城市,推出专门的分析软件,从建立消费者数据库到建立自己独有的分析系统,继而在消费者研究领域中取得一席之地,这些对于广告学专业的教学和科研都相当重要,在国内广告学教育科研也都是首屈一指的。

 

虽然我们并不是要求所有从事广告学教育的教师都能够做出这样的成绩,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各大专院校的广告学专业教师带领学生,争取在广告学术研究方面形成一系列的成果并产生一定的影响力,成为所在省市广告界的一面旗帜。

 

三、广告学课程多元化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广告学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广告学专业设置的课程也相当地广泛。我们知道,支撑广告学有三大支柱,经济管理体系、文化学体系、社会(传播)学体系,这三个学科都己是相当成熟的学科,三者的有机结合是广告学的坚实的理论基础。具体而言,其中在经济管理方面,就有《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而在文化学这一支,则包括文学、艺术、美学的相关课程;在社会(传播)学这一支,更是涵盖《社会学》、《大众传播学》、《媒介学》、《公关理论》等。如此丰富的学科体系和知识却可能让大部分教师身兼数职,一个人的研究领域毕竟有限,试想一个研究经济管理的教师怎么可能同时精通文学或者传播学呢?在实际教学中这种赶鸭子上架的事情常有发生,最终受害的不仅仅是学生,连教师也心力交瘁,长期以往形成恶性循环。

 

对此,我们认为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自我素质。广告人是最善于学习的,也是最早信奉“终身学习”的一类人。所以广告学教师必然要努力提高自己在各学科上的造诣,努力成为全才通才。另一方面,学校有关部门也必须正视该学科师资队伍的特殊性,既要重视给任课教师提供更多高水平的进修机会,及时补充教师力量,又要加强横向联系与协作,资源互换,优势互补,这些才是治根治本的方法。比如我校商务策划学院就与四川美术学院达成一致,双方派出各自优秀的专业教师到对方学校任课,这样,学生就获得了最佳的教学师资。

 

四、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和考核问题

 

尽管我们都知道,广告人是建筑师而不是泥瓦匠,泥瓦匠仅仅知道按照图纸行事,建筑师却更多考虑建筑的思想。但是建筑师、泥瓦匠都还有比较清楚的考评方式,而当前广告教育的评价、考核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对广告学专业学生的考察还是停留在传统的试卷考试,侧重对学生的广告理论知识的考察,忽视对学生广告知识应用能力的考察,对一个多维度、实践性强的学科来说,这样做显然是不行的。许多课程如文案,创意,策划,设计与制

 

作等课程,以单纯的试卷考试来量化未免过于简单,也压抑了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学生为应付考试,以得到很高的分数,就会硬啃书本忽视对课外知识的广泛涉猎和实际创作,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害处显而易见,也不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

 

广告理论和实践应该是并重的,尽管现在学生实践的机会明显増多,但考评方式却没有根本改变,如果不能在学生的综合考核中体现出实践环节的内容,那就不是一个好的衡量标准。

 

篇(8)

关键词:

顶岗实习;教育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3013401

顶岗实习不仅能检验学生的专业技能,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认知社会、认知企业的机会。学生可通过顶岗实习将所学理论知识与企业生产过程相结合,在真实岗位中熟悉岗位能力要求,强化专业技能,逐步培养职业综合能力。

1 顶岗实习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不对口

一些高职院校在安排学生实习时,为了方便管理,不管学生所学专业如何,都集中安排在一个地方或几个地方实习,出现了机电工程专业学生从事酒店管理工作等严重专业不对口现象。导致学生到实习单位上岗时发现与自己所学专业存在很大的差别,加上工作辛苦、生活不习惯,就会产生不满的情绪,实习不专心,请假逃工等情况时有发生。

1.2 企业参与意识不强

在学生实习中,企业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完整的针对学生在企业实习的制度保障体系和法律体系,不少企业因担心实习生是生手,会影响产品质量、生产秩序和生产安全,安排的只是打打下手、扫扫地等工作,即使安排少数学生上岗,也疏于对学生进行业务进行指导。还有一些企业只是安排学生完成重复性的简单工作,将学生当作廉价的劳动力。

1.3 缺乏专业教师指导

顶岗实习既有集中实习,也有自主实习。在集中实习期间,学校可派专业教师到学生实习地进行指导,对于自主实习,虽然学校在送学生到实习单位时都指定了企业实习教师,但从学生反馈看,学生从企业实习教师处得到的指点较少。

2 加强顶岗实习教育管理的对策

2.1 召开顶岗实习动员大会

实习前召开顶岗实习动员大会,明确企业的岗位设置和工作流程,并尽可能详细地说明工作内容与工作职责,宣讲实习管理制度,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另外,要注意请高年级或者已经工作了的优秀学生代表给低年级的学生分享实习经验及收获,帮助学生掌握实习中的工作方法。

2.2 完善顶岗实习管理流程

顶岗实习是有其自身的目标、内容和制度的重要教学环节,学校对学生的实习管理应有计划、有制度,并制定专门的管理流程,使顶岗实习工作做到管理有序、队伍稳定。

图1 顶岗实习管理工作流程

2.3 建立顶岗实习管理平台

在外实习的学生比较分散,为了方便快捷地了解学生在外实习情况,学校可建立顶岗实习管理平台,通过平台不仅可方便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还可以通过平台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指导。

指导老师通过激活实习、结束实习、查看实习、布置学习任务等操作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和管理。在外实习的学生可以通过顶岗实习平台查看教师作业布置并完成作业,提交转岗申请、填写日志、周记及月报等。学校可以通过平台统计学生上平台的相关数据及教师管理学生数据,如实习日志统计、实习周报统计、实习月报统计、实习任务统计、实习考核统计、实习成绩统计等及时监控实习情况,调整实习管理方法,提高实习质量。

2.4 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和优秀实习生的作用

常言说得好: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日难。学生在外实习有时会遇到意想不到的事情,学生又没有社会经验,难免会出现思想波动,实习指导教师对外应积极交涉改善条件,对内应稳定学生的情绪。如果一名教师要管理的实习学生过多,就应充分地发挥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学生干部是和学生交流沟通最好的渠道,我们要积极召开学生干部会议,将顶岗研究实习的成败意义及现状如实的告知大家。鼓励学生干部积极面对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求学生干部积极起模范带头作用,勇于吃苦,在艰难的时候发挥学生干部应有的毅力、素质,展现学校的精神面貌,维护学校的声誉。同时,要指导学生干部积极与同学们交流、沟通,了解同学们的各方面情况,帮助同学们解决心理上、思想上的问

题,体现同学之间的友爱与关心。鼓励他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要积极起模范带头作用,在同学情绪不稳时,要义不容辞地去帮助同学们、关心同学们,帮他们解决问题、处理问题、克服困难。有时候,他们的一句话,也许比我们老师的十句话还管用。有了他们的帮助,我们的工作开展起来也相对地顺利些。

2.5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管理

为了方便学生实习,学校应结合专业需要和教学改革的实际,遴选专业对口、工艺和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管理水平高、生产任务充足、资源优质的企事业单位作为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在学生实习前,基地要组织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明确实习实训任务和要求,与学校共同制定实习实训方案。实习实训过程中,基地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学校要依据基地建设方案和有关规定对各基地进行定期检查。除此外,每三年对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评估考核,其中协议到期的基地,根据双方合作意向与成效,可办理协议续签手续。到期未续签的实习基地作撤销处理。

2.6 提高实习教师的指导能力

一是聘请企业技术过硬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来讲课,在实训室里指导学生实习,提高其教学能力。我校机电技术专业、数控技术专业、汽修专业等五个专业都已从企业聘请了多位技能名师,并且效果很好。二是安排专任教师到企业锻炼,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根椐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我校规定每个专业教师都要到企业实习至少两个月,所以我校每年上半年除指派少数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半年或一年外,更多的是利用暑假两个月时间指派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学习。教师在企业学习期间必须跟顶岗实习学生一样每天要上我校的“顶岗实习平台”,将企业实践情况每天写一份日志或一周写一份周记,每月需写一份月报,学校人事处每月都进行检查和通报情况。通过这些方法,我校教师的实习指导能力得到了整体提升,促进了顶岗实习质量的提高。

2.7 优化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

顶岗实习是一种学习状态,也是学生在校学习的延伸,是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的重要过程。顶岗实习涉及学校、企业、学生以及社会等各方面,这段时间的学生是最不好管理。为了更好地管理学生,学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将学校、企业和学生有机地结合起来。学校应要求企业为学生指定企业实习指导教师,学校安排的实习指导教师也要经常到企业去,了解企业需求,了解企业对学生的要求,并将信息及时地反馈给学校。辅导员也要常常与学生取得联系,了解学生实习思想动态,及时地做好学生心理和思想工作,使学生在企业实习时专业上有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心理及思想工作方面有辅导员进行疏通和沟通,实现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万平.提高高职顶岗实习质量的策略[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5).

篇(9)

【中图分类号】H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119-02

1 引言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会计作为经济管理活动过程中的全球通用商业语言,在企业管理和经济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会计人才的主要供给源,高校本科会计教育的重要性亦随之增加,会计教育的方向、模式和质量对会计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此过程中,表现出许多引人深思的本科会计教育问题,尤其是会计教育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和国际型的会计人才已成为当前本科会计教育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因此,进一步检视我国本科会计教育的目标,教学内容设计与教学资源,对于进一步提高会计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2 我国会计学本科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1 会计本科教育目标不够明确

会计教育目标作为会计教育模式的出发点,从根本上决定整个会计教育的发展,因此是不可或缺的,是会计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但我国会计教育目标到底是什么,至今未有定论。国家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在企、事业单位,会计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学校、科学机构从事会计学的实际工作和本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但这一目标存在如下弊端:一是该目标表述不够明确,各高校对其的理解各异。该目标虽由国家制定,但不同的高校对其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例如,有的学校认为是通用型人才,有的认为应侧重于应用型、专门型,还有的提出开拓型、外向型等等。由于思想不统一,教改的侧重点不尽一致,因而难以评价、判断教改成果。二是职业性和专门性过强。过分强调学生会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注重综合素质的教育,缺乏对学生开拓创新精神、协作交际能力、职业道德水平以及使学生终生受益的学习方法的培养,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对综合性高素质会计人才的要求。三是未能与时俱进。会计职业界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有了新变化,教育界没有及时意识到这一问题,调整自己的教育目标,致使许多会计专业的学生无所适从,于是大都把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作为学习的主要目标,影响到会计人员的整体质量。这些问题都说明会计教育目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我们有必要重新确立会计教育目标。

2.2 课程体系缺乏合理性

目前我国会计专业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大多是以会计学应涵盖的基本内容来确定的学科体系.并以此为依据设置专业主干课程。这种课程体系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知识结构比较狭窄。首先,这种学科体系以核算为主、理论分析为辅。重实务和会计制度诠释方面的课程而轻理论课程,导致会计教材频繁更换,使会计理念无法进一步深化和升华。其次,专业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专业课程内容重复较多,如管理会计所讲的变动成本法等又重复出现在成本会计课上,相应减少了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增加了教师的负担,造成资源浪费。再次,侧重国内会计制度学习,缺乏时代性。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增强,新的会计业务层出不穷,会计人员如果不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国际商务惯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就难以掌握和反映国际经济活动的会计信息。虽然一些学校能够随着会计准则和法规的变更及时修订会计教材,但是较少有教材能够及时地反映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会计教育过分依赖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缺乏深度理论探索,重制度解释轻理论分析,这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所需国际会计人才的要求。二是对基础课的学习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比重失调。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基础课程的内容必须涉及社会、人文、自然、科技等领域。而在我国本科会计教育中,过分强调专业化程度,不注重知识结构的通用性;对相关专业课程如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前沿问题、税法、统计学等内容重视程度还不够。三是对技能培养的意识还比较薄弱。由于选修课程中很少开设信息检索技术、数据开采工具和知识发现技术等课程,使得学生难以掌握查询资料与检索信息等技能。

2.3 教学手段有待改进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落后,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方式较单一,缺乏灵活性和启发性。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较差,学校不能根据课程的具体特点变换和革新考试方式。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没能合理地运用案例教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方法的缺陷集中表现在只着重于传授和吸收知识,而忽视知识的应用。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校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依据,没有考虑学生的差异,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更不能锻炼和开发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会计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应局限于现有知识的单纯传授,而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获得一种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处理非确定局面时所需的方法和技巧。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大学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2.4 师资状况需要改善

目前我国高校会计教育教师队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知识经济时代教师所必需的一些相关学科知识。会计实务中新问题层出不穷,而会计教学的具体内容往往多年一成不变。教学内容与会计实践相差较大,教师本身缺乏实践经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缺乏对社会经济热点问题的讲解和分析,这不利于学生及时了解实务界出现的新问题、新动态,影响学生对未来会计发展趋势的把握。教学和科研多是“纸上谈兵”,理论与实践脱节比较严重。而在西方发达国家,会计专业教师会定期深入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实践部门,收集和整理资料。实践活动是实务界和教育界紧密相连的一种渠道,实践活动可增加教师的阅历,提高教师的业务处理能力,对提高会计教学和会计研究的质量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 提高本科会计教育水平的对策

3.1 重塑会计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

知识经济时代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人才,是影响会计教育培养目标最重要的因素。美国大学商学院联盟提出会计教育应该使学生对各种会计职业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包括公共会计职业、企业、政府及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工作。澳大利亚的会计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企业或其他组织的会计记账和报表编制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具有分析和解释财务报表,建立和运用计算机会计系统,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字组织方面的能力,以便日后更好地参与企业的管理决策。

我们当前所处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迅猛扩张、更新,学科之间知识相互渗透,会计学科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的知识。我国会计本科教育目标的确定,应当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时代特点并立足于中国实际,注重培养知识全面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由于我国当前和今后本科毕业生的去向一是进一步攻读硕士研究生,二是流向会计职业界,因此本科教育自身可以分为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两个层次,对于前者应为他们继续深造创造一定的条件,其培养目标可界定为:在培养专业意识的基础上,拓宽知识口径,扩充基础知识范围,使其具备较为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的基础和较为宽广的考察社会经济现象的视野,真正构建起金字塔式的定量分析与定性描述相结合的知识结构;而对于后者,则可以培养成具有较高会计专业素养和操作能力的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可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专业扎实,视野开阔,能满足会计职业界需要的会计专业人才。

3.2 优化课程体系

借鉴美国等其他国家会计教育课程体系,我国本科会计专业课程应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高素质”的要求,紧跟学科前沿发展与科学技术更新,致力于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品质和能力,实施“通才教育”,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据此,我国会计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应做相应调整。一要加强公共基础教育,夯实基础知识。美国本科会计教育中,公共课程设置体现了会计教育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课程以外的课程所占比重大,选择余地宽,基础课程及选修课程的学分占了总学分的53%。我国在本科教育中亦应强化学习数学、外语、计算机基础、数据库知识、文学、法学、美学、哲学、写作、逻辑学、研究方法论、公共关系学、经济学等课程;二要拓宽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不能单纯地追求本专业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应打破传统的学科知识结构,淡化各学科间的界限,减少由于专业细化造成的知识缺陷。在会计专业课程之外,应进一步开设计量经济学、税务学、企业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经济法规等课程。三要精简会计主干专业课。应合理界定各门课程的内容,合并精炼教学课程,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会计主干专业课包括: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管理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学、审计学和会计电算化。四是要优化会计教材。要督促各高校及时根据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更新原有教材体系和内容,并建立严格的审查制度,切实提高会计教材的质量。在会计教学的改革中要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打破教学内容只局限于教材的现象,某些学术性期刊如《管理世界》、《会计研究》等应该成为会计学习的重要信息来源之一。同时要致力于促进教材内容的国际化,部分专业核心课程可以直接使用原版教材,如基础会计学和中级财务会计等课程。

3.3 创新教学方法

在现代化的经济环境下,知识更新更加迅速,实务发展日新月异,传统的教学方式加上极度规范化的考试制度已经不足以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准备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变得更为重要。美国在会计教育上实行“教师授课为辅、学生参与为主”的新教学方法,强调教师的主要职责应该是引导、启发、组织学生的学习思考,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务研究等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深对所学会计知识的认识和理解,锻炼和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澳大利亚大学在会计本科教学中注重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教学课程的认识和理解。

我国应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尽快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改进授课方法。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是教育方法必须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提倡开放式的创造性思维教学,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今后的本科会计教学方式应当从灌输式向启发式转化,从单一方式向多元方式转变,从单向交流向多向交流转化,重视问题解决过程,重视原理应用。改革单一的“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要以引导启发为主,系统阐述为辅,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内容采用形式多样的方法,充分调动和引导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创造力。

第二,增加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案例教学一直是高等院校会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尽管很多高校也很重视案例教学,但诸多因素限制了案例教学的发展。应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提高他们在压力下工作的专业素质,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为保证案例教学的效果,案例教学至少应包括财务会计案例、财务管理案例、审计案例和管理会计案例。要搞好案例数学,主要应抓好案例收集与整理这一环节,并对授课教师提出更高的素质要求。

第三,推广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是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和教学方法科学化的重要方式之一,为了推广这种教学方式,必须积极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配备现代化多媒体电子设备,投入人力物力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大力提高教学效果。在改进教学方式与手段的同时,必须研究解决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教学效果采用新的评价标准与方法,以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条件。

第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会计教学与会计实务的结合,才能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锻炼,应构建一个相对独立的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方面要大力加强校内实践教学。要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演示, 推广助教岗位,欢迎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提高实践课课时比例,增加实习课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外会计实践教学。通过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公关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同时让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了解我国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现状,了解与会计工作有关的具体问题。抓好毕业实习环节,巩固学生理论知识,丰富感性认识。社会实践和校内模拟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实践课的效果,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知识日新月异,教师无法用过去所学的知识,教现在的学生去适应未来的世界。因为,会计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适时学习的观念,及时优化自身素质结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加强专业知识学习。要采取定期培训、进修学习、访问交流等方式,提升会计教师在教育学、心理学、会计专业理论等方面的知识积累,不断优化知识结构。二是加强实践锻炼。要定期或不定期地为会计教师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深入到企业以了解会计实务工作或进行调研。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帮助企业、会计师事务所解决一些问题,同时又为会计教学提供了宝贵的案例教学资料。三是严格考评工作。应以制度的形式对教师进行考评,以保持授课内容具有前沿性。在考评方面,除注重教师的专业能力之外,不应忽视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Lin,Z.Jun,Xiaoyan Xiong and Min Liu,Knowledge base and skill development in accounting education: evidence from China [J].Jounal of Accounting Edueation,2005(23):149-169.

[2] 刘玉廷.对我国高级会计人才职业能力与评价机制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4,(6):27-30.

[3] 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4,(2):75-81.

篇(10)

那么怎么在幼儿期对孩子实施品德教育呢?根据我多年的教育经验,总结如下:

一、教师要尊重孩子,树立现代儿童观一、教师要尊重孩子,树立现代儿童观,要有强烈的渗透意识。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就该树立这样的观念: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以及各个环节都渗透着德育的因素。幼儿园中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例如在美术活动中,老师有了德育的意识,就会不但注重对幼儿构图技能技巧的培养,更要注重培养幼儿与其他小朋友团结协作的品德和良好习惯,如果没有良好的绘画习惯,绘画的水平也就难以提高。作为跨世纪的幼儿教师,我们要体察孩子的感受,尊重和信任孩子,从而培养幼儿的自尊和自信,并且保护和利用孩子的同情心,培养他们的善良品质,还要保护幼儿的羞愧和内疚感,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更何况是人,我们幼师应视每个孩子为完整的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密切同孩子交往,聆听孩子的心声,注重孩子人格的全面发展。

二、有时要注重自身形象,言传身教,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在日常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德育,要结合每个活动的特点进行渗透。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怎样才能将德育有机地渗透到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去呢?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应当结合每个活动的特点。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是平常的,琐碎的。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对幼儿进行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一日生活常规。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园孩子年龄小,可塑性强,我们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一日生活常规,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老师每天在门口迎接幼儿入园,见到孩子面带微笑问声早上好,这时孩子会微笑回敬您老师早上好,久而久之,是孩子养成讲礼貌的行为习惯。

四、把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一日教育活动中,重视教育环境的渗透作用。

由于幼儿的思维的局限性,品德教育必须直观、形象、具体才容易为幼儿所理解和接受,比如:用“拔萝卜”的故事或图书教育幼儿团结友爱,通过体育游戏培养幼儿组织纪律和集体荣辱感,通过规则游戏体验各种规则的重要性,通过区角活动使幼儿学会助人和自主,懂得珍惜劳动成果,从而学会正确的接人待物方式,逐步让幼儿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习惯,加深与同伴的感情体验和认识上的共鸣,逐渐学会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在集体活动中,幼儿应学会相互谦让,互相帮助,友好相处。教师还应做个有心人,留心观察孩子在生活中的各种行为,针对不同问题,采取集体或个别的方式进行指导、纠正,适时提醒孩子按正确的规则去做,使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得以巩固。

五、如何促进儿童能得到自然的发展。

孩子们不仅没有多余的力量,甚至还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满足大自然对他们的要求;因此,必须让他们使用大自然赋予他们的一切力量,这些力量,他们是不至于随便滥用的。一切身体的需要,不理是在智慧方面或是体力方面,都必须对他们进行帮助,弥补他们的不足。

再给他们帮助的时候,应当之限制在他们真正需要的时候才帮助他们,决不能依从他们胡乱的想法和没有道理的欲望,因为,胡乱的想法不是自然的,所以即使不使它实现,也不会使孩子们感到难过。应当仔细研究他们的语言和动作以便在他们还不知道佯装的年龄时,辨别他们哪些欲望是直接由自然产生的,哪些是由心里想出来的。这些准则的精神是多给孩子们以真正的自由,好让他们养成驾驭他人的习惯;让他们自己多动手,少要别人替他们做事。这样,尽早让他们做事,把他们的欲望限制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他们就会尝到力不从心的事情的苦头了。

六、合理运用评价,强化良好行为,消退不良行为,使其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上一篇: 技术员职称论文 下一篇: 小学生学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