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6 18:32:0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树立正确消费观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二、学生分析
高一年级学生具有自主性强、个性张扬的特点,而消费是既有经历又有感受的熟悉的话题,因而在教学中可以围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展开,非常适合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一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进行探究,易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通过运用比较鉴别、合作讨论等方法,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三、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学生了解目前社会上存在的几种主要的消费心理,懂得看待、评价各种消费心理,并准确理解四大消费原则的含义。根据理智消费的原则,模拟一份家庭消费计划,结合个人行为,说说怎样才算是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二)能力目标
学习探究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深入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参与生活实践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师通过本课教学,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树立环保和绿色消费的理念,树立适度消费、量入为出和避免盲从等消费观念,成为理性的消费者。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做理智的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消费,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用正确的消费观指导自己的生活消费,所以,理性消费要践行的正确原则是本节课的重点问题。
教学难点:适度消费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本节课涉及“适度消费”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问题,由于学生在认识和理解这些问题时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问题。
五、教学方法
本框题综合运用讲读法、讨论法、事例分析法、举例法、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法,目的是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接受本框题的内容,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哪些?(学生思考,回答,总结)生活消费受居民收入、消费品价格和商品的性能、外观、质量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我们的消费都会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客观的影响因素前面已经学过,接下来我们来了解影响消费的主观因素――消费心理。
课前展示问卷调查结果(也可在课后)
1.身边有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某商品有新的款式上市,不用很长时间,便会“你有我有全都有”。
A.有?摇B.没有
2.你挑选服装的要求是(只能选一个)
A.新奇、前卫、突出个性?摇B.质量好、大方
3.如果让你选一款车,你会更注重
A.外形、款式?摇B.质量、性能、售后服务等
4.同学请你吃一顿饭花了200元,如果有机会请他吃饭,你准备用多少钱
A.150元?摇B.200元?摇C.300元
5.你去饭堂(校外)打饭会不会自己带饭盆?
A.会?摇B.不会
6.你会怎样处理矿泉水瓶?
A.随手扔进垃圾桶?摇B.聚集起来卖掉
7.你每月的零花钱主要用于
A.零食、衣服、饰物、充值卡?摇B.书、文具、电脑游戏与软件、体育用品、上网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的消费观念是比较正确的,但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消费观念不那么科学,是什么消费心理在作怪呢?其实,我们的消费不仅受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且受消费心理的影响,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消费观呢?这就是第二框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第三课第二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板书)。
1.消费心理面面观(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几种消费心理的利弊及态度。(通过课件展示)
(课堂探究活动: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探究一种消费心理,5分钟完成。要求小组密切合作,然后派一个代表展示探究成果)
设计意图: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观点,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得到结论,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特别指出:消费是否应该从众,要作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关键是要掌握一个“度”,是否被社会认可。)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应该持否定态度。)
(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应该提倡。)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完成表格。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正确的消费观需要参考哪些要素,从而在消费过程中自觉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
此外,还有其他消费心理对人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例如爱美心理、安全心理、求便心理、好癖心理等。由于消费心理对消费有重要影响,因此,在进行社会消费时,要注意对消费心理的引导,使人们的消费向合理、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问题过渡: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消费观呢?做理智的消费者,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有何具体要求呢?
2.做理智的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原则。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
①什么是适度消费?
②你认为:“小年轻”的消费“适度”吗?是否我们都不要喝“XO”,全喝“二锅头”,才叫适度消费?(课件展示漫画)
③贷款消费是适度消费吗?如何看待“负翁”?
教师归纳总结:(略)特别说明:量入为出的“入”指的是过去、现在、将来的收入。适度消费的“度”指的是在自己经济承受能力之内的消费。所以在自己经济承受能力之内的贷款消费是适度消费。过高地估计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还不起贷则是不适度的消费。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的难点内容,将学生讨论与教师讲解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对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理解,并贱行正确的消费原则。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的原则。
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讨论:(课件展示相关漫画)
①你喜欢追星吗?购物时非名牌不买吗?
②你有过凭一时冲动而购物的行为吗?
③在你的消费结构中,物质消费占多少?精神消费占多少?是否患“小儿麻痹症”?
教师小结说明:(详细理论略)
首先,要在消费中注意避免盲目从众。
其次,要尽量避免情绪化消费。
最后,要避免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
设计意图:运用学生自己的事例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用启发式教学法,逐步引导学生思考自身的消费行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加以点拨,让学生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的原则。
课件展示相关图画。思考:为什么要保持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实现可持续性消费?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得出绿色消费5R原则。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原则。
教师引出问题:议一议:你怎样看待现在社会上流行的打包这一现象?勤俭节约的作风是不是过时了?并引用总理的乘除观:任何一个小数乘以十三亿就是一个大数;任何一个大数除以十三亿就是一个小数。
课件展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并从历史、国情、个人成长等角度分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让学生树立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意识。
教师小结:以上四个原则,是科学消费观的具体要求,我们要理解和掌握这些原则,并用它们指导自己的消费行为,既有益于个人,又有益于社会,将促进个人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课堂总结
1.以设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归纳课文的基本内容,强调重点。本节课探讨的两大主题是什么?各自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教师展示知识结构图表,直观、系统。
3.以设问方式,引导学生升华认识,落实人性养育。本节课的重点是什么?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引导学生结合思想实际,谈认识、谈转变)
(四)布置作业
综合探究:
1.分组活动,就绿色消费进行探究学习,撰写小论文。
2.在问卷调查深圳中学生消费观现状的基础上,分析问题所在,并提出可行性调整方案,撰写成文。
3.根据今天所学知识重新设计一份个人或家庭消费的合理化建议。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现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80后出生的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因此父母对待孩子的溺爱在这一代人身上表现的最为突出。他们出生后的生活环境正是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特殊的社会环境造就了特殊的消费群体。本文针对大学生的消费现状进行分析,以便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人生观。
一、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
1.消费来源
2007年10月笔者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河北工程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了大学生消费状况的问卷调查,据调查89%的大学生的消费来源于父母,只有少数的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靠勤工助学、家教、在外打工等方式赚取自己的生活费用,约占8%,另外还有3%的学生靠贷款、助学金和补助。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的消费来源趋于单一化,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提倡较早的踏入社会,使得学生不能较早的独立。(2)有的学生想找家教挣生活费,迫于专业的限制(因为很多家长喜欢找师范院校的学生做家教),很多学生被拒之门外。(3)现在大学生大部分是80后的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在经济上对父母存在一定的依赖性。
2.消费结构
目前大学生的消费构成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主要包括基本生活消费、学习消费和时尚消费。由调查问卷显示:基本的生活消费呈现下降的趋势,而学习型消费和时尚消费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自高考扩招以来,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为了毕业之后找到更好的工作,很多大学生不得不充实自己,在学习方面的消费也比以前大大增加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参加各种等级考试的报名费、资料费,包括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考试等。(2)由于目前的就业压力,大学生考取各种证书的培训费在逐年增加,例如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主要有造价师证书,施工员证书,CAD绘图员证书等等。 (3)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脑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当今大学生来说电脑更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目前此专业的大学生的个人电脑拥有量也呈上涨趋势。
除了学习型消费成上涨趋势外,时尚消费也呈上涨趋势,手机、MP4、数码相机等高档消费品不断涌入大学生的手中。
3.消费存在的误区
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大学生不良消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盲目性。大学生跨入大学校门,就开始了独立理财的阶段,但其理财能力较差,开支没有计划,使得消费时失去理智,因而形成盲目消费的现象。例如:大学生在选择消费品时,用在学习、就餐方面的费用偏低,而用在交际、娱乐方面的费用偏高,形成超前消费的习惯。
(2)前卫性。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不仅希望商品能够在实用性方面满足个人的需要,还希望商品能够让人在使用和观赏中获得精神的愉悦与心理的满足,因此过节聚会、生日聚餐、亲情消费、毕业宴会等已纳入到大学生的正常消费范围之内。如今大学生的消费已超越生存型消费,主要表现在:追求品牌、崇尚权威、追求新颖时尚、体现个性等方面。
(3)攀比性。在调查中发现,当今大学生自我认识能力差,自信心不足,虚荣心又较强,在平时的生活中总是有意无意的和身边的同学做比较,导致最后形成人格上的缺陷。例如:有的同学看到身边的同学买了一件名牌衣服,用着一部手机,自己也不甘落后,情愿节衣缩食,想尽一切办法也要满足自己的欲望;甚至有的女生为了美容,一次又一次的向节俭的父母开口要钱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转贴于
(4)过渡性。如今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一些超前的消费观念,例如:通讯费用、老乡聚会、恋爱消费等名目繁多。另外,谈恋爱在大学校园里已经不是新鲜事了,咖啡屋,酒吧等场所也成为恋人经常光顾的地方,恋人之间互赠的礼品也越来越高档,类似于这样的消费都大大超过了目前大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
从消费结构可以看出,总体来说大学生的消费方式是健康、积极、科学的,但是也有一些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大学生还没有正确的消费观念,还需进一步教育和引导。
2.构建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
(1)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正确消费观。消费观是使用一种价值判断来衡量事物,指导消费的观念。正确的消费观必须明确消费是为人的个性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服务的。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如何消费将极大的影响着个人以后的发展。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要想将来有所作为,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不是过度的追求物质生活的消费。针对现代大学生的状况,我们要强调合理适度消费,反对过度消费、超前消费,强调合理性消费,反对非合理性消费。
(2)建立合理消费结构,培养理性消费行为。在当今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消费时尚瞬息万变,大学生应克服从众心理,合理调整自己的消费结构,提倡科学、合理、发展型消费,反对愚昧、颓废、短视型消费。因此,大学生应该在保证食物消费的前提下,增加学习型消费的比重,减少时尚型消费的比重,适度消费,让更多的消费用于服务个人发展的项目,使大学生能够理性消费。对学生个人来说,这一时期形成的道德观念可能会影响他一生的消费行为,并且与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密切相关,因此学校、社会和家庭都应该全力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参考文献: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现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80后出生的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因此父母对待孩子的溺爱在这一代人身上表现的最为突出。他们出生后的生活环境正是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特殊的社会环境造就了特殊的消费群体。本文针对大学生的消费现状进行分析,以便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人生观。
一、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
1.消费来源
2007年10月笔者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河北工程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了大学生消费状况的问卷调查,据调查89%的大学生的消费来源于父母,只有少数的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靠勤工助学、家教、在外打工等方式赚取自己的生活费用,约占8%,另外还有3%的学生靠贷款、助学金和补助。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的消费来源趋于单一化,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提倡较早的踏入社会,使得学生不能较早的独立。
(2)有的学生想找家教挣生活费,迫于专业的限制(因为很多家长喜欢找师范院校的学生做家教),很多学生被拒之门外。
(3)现在大学生大部分是80后的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在经济上对父母存在一定的依赖性。
2.消费结构
目前大学生的消费构成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主要包括基本生活消费、学习消费和时尚消费。由调查问卷显示:基本的生活消费呈现下降的趋势,而学习型消费和时尚消费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自高考扩招以来,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为了毕业之后找到更好的工作,很多大学生不得不充实自己,在学习方面的消费也比以前大大增加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参加各种等级考试的报名费、资料费,包括英语
四、六级考试,计算机考试等。
(2)由于目前的就业压力,大学生考取各种证书的培训费在逐年增加,例如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主要有造价师证书,施工员证书,CAD绘图员证书等等。
(3)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脑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当今大学生来说电脑更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目前此专业的大学生的个人电脑拥有量也呈上涨趋势。
除了学习型消费成上涨趋势外,时尚消费也呈上涨趋势,手机、MP4、数码相机等高档消费品不断涌入大学生的手中。
3.消费存在的误区
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大学生不良消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盲目性。大学生跨入大学校门,就开始了独立理财的阶段,但其理财能力较差,开支没有计划,使得消费时失去理智,因而形成盲目消费的现象。例如:大学生在选择消费品时,用在学习、就餐方面的费用偏低,而用在交际、娱乐方面的费用偏高,形成超前消费的习惯。
(2)前卫性。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不仅希望商品能够在实用性方面满足个人的需要,还希望商品能够让人在使用和观赏中获得精神的愉悦与心理的满足,因此过节聚会、生日聚餐、亲情消费、毕业宴会等已纳入到大学生的正常消费范围之内。如今大学生的消费已超越生存型消费,主要表现在:追求品牌、崇尚权威、追求新颖时尚、体现个性等方面。
(3)攀比性。在调查中发现,当今大学生自我认识能力差,自信心不足,虚荣心又较强,在平时的生活中总是有意无意的和身边的同学做比较,导致最后形成人格上的缺陷。例如:有的同学看到身边的同学买了一件名牌衣服,用着一部手机,自己也不甘落后,情愿节衣缩食,想尽一切办法也要满足自己的欲望;甚至有的女生为了美容,一次又一次的向节俭的父母开口要钱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4)过渡性。如今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一些超前的消费观念,例如:通讯费用、老乡聚会、恋爱消费等名目繁多。另外,谈恋爱在大学校园里已经不是新鲜事了,咖啡屋,酒吧等场所也成为恋人经常光顾的地方,恋人之间互赠的礼品也越来越高档,类似于这样的消费都大大超过了目前大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
从消费结构可以看出,总体来说大学生的消费方式是健康、积极、科学的,但是也有一些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大学生还没有正确的消费观念,还需进一步教育和引导。
二、构建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
(1)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正确消费观。消费观是使用一种价值判断来衡量事物,指导消费的观念。正确的消费观必须明确消费是为人的个性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服务的。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如何消费将极大的影响着个人以后的发展。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要想将来有所作为,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不是过度的追求物质生活的消费。针对现代大学生的状况,我们要强调合理适度消费,反对过度消费、超前消费,强调合理性消费,反对非合理性消费。新晨
(2)建立合理消费结构,培养理性消费行为。在当今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消费时尚瞬息万变,大学生应克服从众心理,合理调整自己的消费结构,提倡科学、合理、发展型消费,反对愚昧、颓废、短视型消费。因此,大学生应该在保证食物消费的前提下,增加学习型消费的比重,减少时尚型消费的比重,适度消费,让更多的消费用于服务个人发展的项目,使大学生能够理性消费。对学生个人来说,这一时期形成的道德观念可能会影响他一生的消费行为,并且与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密切相关,因此学校、社会和家庭都应该全力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参考文献:
伴随1996年部分高校并轨招生的试行,大学生学费大幅度上涨,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国家先后出台了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基金、困难补助和学杂费减免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高职院校在认真落实这些政策措施的过程中,建立了相应的学生经济资助体系。以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目前该院建立健全了以“奖、助、补、贷、减”为主要内容的学生资助体系,大力推进温暖工程建设。可见,现在的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体系对当今贫困大学生正发挥着显著的物资解困功能。
消费道德教育是指以提高消费者道德素质为宗旨,有目的、有计划、多途径地向消费者传授和灌输合乎现代伦理道德规范的消费知识、消费经验、消费技能等内容,并对其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产生影响的教育活动。作为高职大学生的主体,“90后”具有其独特的消费心理和行为。由于目前我国缺少比较完善的消费道德体系,身处多种消费观念冲突交织复杂背景下的高职大学生的消费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存在一定的误区,甚至出现消费道德缺失的现象。因此,对从事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辅导员来讲,应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体系为消费道德教育的发展带来的新契机,加强对“90后”高职大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这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节约社会,完善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体系的特点及其实施后对“90后”高职大学生的影响
该资助体系的特点是:经济来源全由政府投入;资助对象虽各有不同,但其实施宗旨是既奖优又助困。该资助体系的实施提高了资助的强度,扩大了资助的覆盖面。以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近五年来,每年国家资助的金额达500多万元;每年约有25%的学生获得学院奖学金,有20%的学生获得国家奖助学金;在银行的支持下,学生助学贷款、生源地贷款由数十人增加到近千人,仅近三年生源地贷款就达到770余万元。
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体系的实施,如一股暖流温暖着每一位大学生尤其是贫困生的心田,大大减轻了大学生尤其是贫困生的经济压力,提高了他们生活的自信,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斗志。受资助的大学生感恩于国家的关怀,力争将获得的资助予以最合理的利用。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
“90后”的高职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意识浓厚而集体观念淡薄,在高职学生资助体系等关涉自身经济利益面前,首先考虑的是自我,有的为了获得高额资助甚至不惜请客送礼,使资助政策变了味。而拿到高额资助的贫困生,有的摇身一变成为校园“困难贵族”,其中拿着钱去从事高消费的大有人在。同时,由于资助的无偿性和国家政策的连续性,一些贫困生和家长把贫困当成一种获得国家无偿资助的筹码,滋生了“等、靠、要”等消极思想。这都显然有悖于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体系实施的宗旨。
二、利用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体系加强“90后”高职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的路径
目前,“90后”高职大学生消费的主流是理性的,但越来越多的不良消费观正严重影响着高职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对即将成为社会主要驱动力和消费生力军的“90后”加强消费道德教育已刻不容缓。作为从事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笔者认为虽然加强“90后”高职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的途径有很多,但尤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机,善于利用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体系为消费道德教育提供的新途径,加强“90后”高职大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
1.加强制度建设
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体系的实施宗旨是奖优助困。因此,学院管理部门应在确保奖助学金、补贴等准确无误发放之余,还应建立规章制度,形成和谐消费道德的长效约束机制。如,在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制订的国家奖、助学金评选办法,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办法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等校纪校规中,对各项科学的消费行为规则进行了具体量化,并要求对有利于和谐校园建设的行为予以肯定和适当的奖励,对有悖于和谐要求的行为予以制约和惩罚,并将是否遵守制订的规章制度作为各种评优评先及奖助学金、补贴的重要依据。 2.培养节俭习惯,培养学生“财商”
辅导员应巧抓国家资助体系实施的契机,加强“90后”高职大学生的消费引导和理财教育,帮助他们养成节俭的习惯,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理财观。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在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体系实施过程中,辅导员要针对“90后”高职大学生的消费误区,有选择地开设一些讲座、报告会,如结合系部实际请企业管理者讲艰苦创业的历史;还可以利用系部每周六晚上“我与电影有个约会”的活动组织学生观看反映贫困山区孩子求学生涯的电影,组织学生开展勤工俭学和向“希望工程”捐款等活动,使他们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形成理性消费观念,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而所谓的“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的能力。如辅导员可利用主题班会教学生“花钱”的方法;又可以采取与企业家面对面、开展理财竞赛等方式,在竞赛中激发学生的理财兴趣,引导学生的消费和理财行为,使他们具备走上社会的消费道德素质和理财经验。
3.注重人文关怀
在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体系实施的过程中,辅导员要加强对“90后”高职大学生消费观的调查,把握他们对于消费观念的心理,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因“人无我有”和“人有我无”带来的心理冲击,正视自己的消费阶层,做到“富不傲,贫不卑”,适时调整心态,避免步入由从众心理转向求异心理的恶性循环消费误区,提高心理调控能力,塑造和谐的心灵环境,从本质上杜绝攀比消费、超前消费等非理性消费现象的产生。而辅导员自身应自觉做到生活简朴,不铺张浪费,做学生勤俭节约的师德榜样。
4.发挥社团作用,培养自立能力
在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体系实施过程中,辅导员应注重发挥学院学生社团的作用,开展以消费、理财为核心内容的教育活动。如开展以“如何看待校园浪费现象”和“理性消费与理财能力”为主题的征文或演讲比赛,使大学生在参与中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正确的消费观、理财观。充分发挥学院社团为学生提供更多勤工俭学岗位和创造更多社会实践机会的作用,鼓励在校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参加各种课外兼职、实践活动,使他们珍惜劳动成果,确立科学的消费观和理财理念,培养自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营造良好的消费道德氛围。成立系部爱心基金会,开展“每天节约5角钱”等活动。运用宣传工具,如橱窗、展板、标语、校报、校园网、广播等,在校园内进行良好的消费舆论宣传,加强机会教育与感恩教育,促进学生合理、适度消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消费道德教育。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既包含一定的理论观点和理论知识,又与我国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有密切联系的一门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要求,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线,也是进行有效教学的:根本途径。近几年高考文综试卷中的政治试题,都是以时政热点为背景材料,而答案却离不开教材的理论知识,此即所谓“题在书外,理在书中”。我们在政治课教学中必须坚持这一原则,指导学生既要准确、全面地理解和掌握理论观点,又要联系实际,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课本理论,必须使微观教学和宏观教学相结合
1.在微观教学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具体说,要做到五点。
(1)明确课前预习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听课的主动性,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2)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3)及时巩固复习: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指导复习,引导学生掌握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及时复习巩固当天学过的内容。
(4)搞好复习检测工作:采用多种形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5)搞好阶段复习:帮助学生把知识编成简明扼要、具体直观的图表,实现知识的系统化。
2.在宏观教学上,要坚持整体性原则。
思想政治课的每个框题、每一节、每一课乃至全书都有其叙述线索。在微观教学中,已经掌握了零散的理论和观点,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总结、概括,坚持整体性原则,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知识树”,使所学的知识由局部到整体、再由整体到局部,熟练掌握,运用自如,把“厚书”变成“薄书”,这样既培养了概括整理能力,又培养了学习、记忆的方法。例如,在学习高一思想政治课过程中,《经济常识》的框架体系设计如下:
基本理论
第一课、第二课:生产
第三课、第四课:分配
第五课、第六课:交换、消费
第七课:对外经济关系
第八课通过总结知识体系,构建知识结构图表
第八节课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从头到尾地把知识复习一遍,了解整个教材的基本逻辑顺序,还能帮助学生宏观把握知识板块之间的联系,对知识理解更加透彻,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使学生形成宏观体系,使他们做到心中有线、脑中有点、笔中有答案,从整体上、大局上把握和认识这一知识板块的基本状况。
二、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提出“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之中”的要求。现在的政治高考试题,立足于典型的背景材料,使考生借以感知具体情境,形成表象,经过思考,发现其中蕴含的相关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回答相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教学中结合实际。对于思想政治课来说,我们要联系的“实际”主要有历史的实际、和时代同步的实际、生活的实际、学生的实际(如思想实际和心理健康实际)等。怎样联系实际呢。
1.立足教材,聚焦社会。
政治课是与社会关联度最高的一门课程。离开了社会,政治课就必然陷入空谈,丧失生机,因此,必须结合教材,积极引导学生关注鲜活的社会生活。例如讲“国家的宏观调控”时,应引导学生了解近几年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所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变化,及其取得的成效等。其中,像讲“财政的巨大作用”时,可介绍国家对重点工程建设的投入—石武客运专线的投资(本地的实际)、北京奥运会的投资、汝川大地震的救助、新农合医疗、家电下乡等等。这样,就使政治课充满生机和活力,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2.贴近生活,关注生活。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离开了生活,教育就失去了其本真。因此,政治课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关注学生的生活出发,在帮助学生通过生活化知识,实现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尽情发挥政治课的教育功能。例如,讲“价格的波动”时,可以关注学生食堂饭菜的价格、不同季节服装的价格、粮食的价格、家电的价格等等;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可以关注学生自身的消费状况、学生家庭的收入、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抽象的理论就会贴近我们的生活实际,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政治是一门系统性、思想性、人文性、适用性较强的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潜心钻研教材内容,深入、细致地研读、领悟课程标准,理解课程的理念,明确课程的设计思路,把握教学目标要求,切实把新课标规定的教学任务、教学要求落实在课堂教学之中。教师要学习前沿政治理论、教学方法,不断增强自身的政治素养、综合水平、履职能力。积极参加各类教研活动,参与理论学术研讨,将政治学识、理论知识、教学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自身的履职能力。全力营造亲师信道的学习情境,创设一种“宽松民主、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催生学生学习情感。教师要了解掌握学生的情感爱好、学习基础、认知能力,让学生认真审视自我、了解自我。引导学生对政治学习产生强烈的学习、探究欲望,以积极的心态投向于政治学习之中。在教学《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内容时,我从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入手,引导学生在平凡的生活中感悟生命,在平实细节里寻求真谛,以平和的心态追求幸福,做一个有益于家庭、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教育学生要常思父母之恩、常念师长之情、常怀感恩之心,培养纯净而善良的心态和坚定而刚强的意志。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二、聚集教学要素,优化教学方法,创设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随机抽取黄冈师范学院150名在校大学生,其中男生75名,女生75名,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本文研究的内容和目的,设立问卷调查表,对我院的大学生随机发放问卷表150份,回收150份,有效问卷142份,其中男生67份,女生75份,有效率为94.700。运用SPSS16.。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动机
从可以看出,支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动机主要是增强体质,这说明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目的非常明显,消费动机是健康、积极的,这与我国推行的全民健身计划是相适应的。但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仅有热情是不够的,在从事体育运动时必须掌握体育的知识和科学的方法,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同时影响我院大学生积极的体育消费动机的主要因素有娱乐休闲、审美、明星效应、从众与攀比等等。其中娱乐休闲占的比重最大,可见我院学生体育消费动机是健康的,而且在审美的影响因素上女生明显高于男生。但是也不乏有一些不好因素的影响,像从众与攀比就占了15.6%,所以对我院大学生体育消费必须正确地引导。
2.2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水平
体育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的体育实物消费资料和体育劳务或服务消费资料的数量,可用价值单位来表示。
可以看出,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主要集中在100元至20。元之间,男女平均占75.400,可见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层次。其主要原因是大学生的生活费普遍来自家庭,消费能力受到影响,体育场馆数量偏少也限制了大学生的消费。但调查表明,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能力正逐步提高。
2.3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结构
2.3.1参与类体育消费
主要是指为了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健身训练、体育健康医疗、体育教育培训等所支付的各种费用。从表3看出此项消费女生要略高于男生,是由于女生比较乐于参加俱乐部的锻炼,以求达到健身、健美的效果。
2.3.2观赏类体育消费
主要指为了观赏运动竞赛、体育表演而购买门票的费用,统称观赏类体育消费。调查结果显示此项消费的比例不是很高,这主要还是跟学生的经济支付水平不高有关系。
2.3.3实物类体育消费
主要指大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所消耗的实物产品,如运动服装、鞋袜、球拍、球等小型体育用品。表3显示,此项消费男女大学生占体育总消费的比例较大,男生占65.200,女大学生占58.700,男女生差异不大,说明男、女生都乐意花钱购买体育服装及体育用品进行体育锻炼与健康投资。
2.3.4精神类体育消费
主要是指大学生为了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或获取体育赛事、体育明星、名牌球队等背景材料或信息所购买的体育书刊、报纸、杂志及音像制品等消费。表3显示,此项消费男女生总体较高,男略高于女,但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当代大学生偏重于运动实践的锻炼效果,在讲求实惠的同时,也注重对体育知识、体育信息的获取及知识面的拓宽。
2.4大学生体育消费方式
2.5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频度与体育消费的关系体育消费水平与积极参与体育的意识关系十分密切。表5的调查结果表明,每周参加3-4次以上体育锻炼的学生,体育消费的比例相对较高,其中男生占56.7,女生占50.2000说明体育锻炼已经必不可少,同时体育消费已成为体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6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
2.6.1经济条件不允许
大学生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靠家庭供给,消费承受力亦随着家庭的供给的变化而变化。作为大学生经济上首先满足基本的生活和学习的需求,然后才会去考虑和承受其他各方面的消费支出。由于各自地域经济对其体育消费能力的影响,大学生之间体育消费水平不均衡,因此经济支付能力的大小决定着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实现程度,从而影响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水平。从表6可以看出此项对我院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影响很大,这主要是跟大学生自身的经济来源有关。
2.6.2体育设施太少
体育设施对大学生提供的体育项目、服务价格、服务环境、服务质量等,是影响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不可忽视的因素。由于现在学校学生人数大量增加,而学校场地数量有限,场馆数量不能满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需要,造成学生参加运动的人数下降。从表6可以看出此项对我院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影响也很高,这应该引起学校的重视。:
2.6.3学习任务重
由于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他们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准备考研上,这样用于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就减少了。对策与建议
(1)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进一步深化“花钱买健康”的消费观念。
一、大学生消费的主要特点
1.大学生消费的一般特点。(1)消费来源单一。为保证教学质量和对校园进行有计划、有秩序管理,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体制还采用比较封闭的管理模式。这种体制决定了大学生缺少更多的个人空间和时间,他们没有条件也没有更多的精力来从事较为复杂的社会工作,靠自己赚钱来完成学业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种情况下就只能做依靠家庭资助、贷款或勤工俭学等方式的经济来源。(2)消费结构变化。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看,大学生的消费更多的注重改善自身的学习条件,满足对于精神文化的需要。(3)消费欲望膨胀。部分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存在超自己基本需要,走向对物质享受的追求,形成依附于家庭的高消费现象。
2.大学生消费过程中常见的心理现象。(1)从众消费和盲目消费。从众性和盲目性是当代大学生消费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受集体影响,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和从众消费。(2)攀比消费和情绪化消费。由于大学生消费存在从众的心理及虚荣心作祟,在追求享乐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形成相互攀比的心理,长期发展下去就会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惯。(3)享受消费和高消费。近年来受西方消费主义浪潮的影响,大学生中享乐主义思想非常严重,享受生活成为指导消费的新观念。(4)超前消费和负债消费。近年来,社会上流行负债消费和超前消费(今天花明天的钱)。受这种思想的引导,负债消费在大学中也悄然兴起,节约成为了难以启齿的话题。
二、大学生正确消费习-愤的养成教育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课程标准要求高中政治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高中时期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随着学生学习负担的加重,升学压力的增加,部分学生对国家大事及时政热点不够关注。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将时事政治引入高中政治课堂,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使其在生活中树立良好的政治思想。本文就笔者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的实践,谈谈政治课堂融入时事政治的有效措施及积极意义。
时事政治是高中政治教学中一个重要部分,它的教学情况直接关系到学生政治素养的培养及思辨能力的提高,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融入时事政治对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政治课程肩负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感悟能力都有严格要求。近年来,高考试题的背景大都来自时政,来自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也更加紧密。如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38题的背景材料就是时政热点“一带一路”建设。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加入时事政治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使其熟悉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如在教学高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部分时,可以引入2016年秋季《开学第一课》“讲述故事 弘扬精神”的内容。一方面改变了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弊端,另一方面拉近了距离,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给课堂注入了时代气息和活力。这样一来,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故事和精神,还让学生明白了成功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坚持不懈的奋斗。面对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只要我们不屈服,不后退,咬牙坚持,终会迎来胜利的曙光。
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中,时事政治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辩证地分析社会现象,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解读社会热点的能力。如在高二“当代国际生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用2016年9月杭州G20峰会的相关时政材料,让学生了解G20,了解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引导学生运用教材的相关知识解读时政材料,从而在时政的解读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可谓一箭双雕。又如在高一“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用国庆假日旅游消费等新闻素材,让学生了解目前中国部分人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能比照自己及家人的消M行为,取长补短,力争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由此可见,政治课教学中时事政治的有效运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且还能促使学生用学到的知识指导生活,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发挥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引导者,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和反思。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时事政治为背景巧设情境让学生参与教学,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解读问题,并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更好地锤炼自己。如在高三政治第二轮复习时,教师可提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材料,让学生自己设计相关考题。这样的活动对学生具有挑战性,但学生愿意去尝试,去挑战,在动手、动脑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时事政治教学是政治课程的主要内容,通过引入与时代相契合的知识点能扩展学生视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促使他们积极进取。然而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政治内容多样,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为了突出时事政治教学的优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教师转变观念,加强对实施时事政治的重视
为了课堂的生动性及课堂效率,教师备课时应考虑时政与教材的结合以及与学生生活的关联度,课前认真筛选时事政治,选择对课堂教学有最大价值的时政材料,以期通过时事政治教学达到教学的目的。如选择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的材料等。
创新多种方式,丰富教学模式
时事政治在高中课堂的应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必须通过多种方式丰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教师除了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时事政治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发起、创办社团。社团活动多种多样,如时政热点专题讲座、演讲、辩论赛、时政知识竞赛、出版时政报、参观访问、社会考察、寒暑假撰写时政小论文和调查报告等。通过有组织的活动,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分析时政,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引导其把握时展趋势;培养学生对家庭、学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批判性思维和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开阔视野,提高思想境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许多学生通过这个平台众论天下大势,观看四海风云,通过社团活动的开展,教师把时事政治教学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增强了学生对时事政治的自觉关注。
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于政治教师显得尤为重要。人们常说,言传不如身教。美好的心灵对受教育者有着特殊的感召力。在讲授《在实践中努力实现人生价值》时,为了说明人生价值的实现首先要在自己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笔者联系自身从教生涯的苦与乐说明实践的重要性,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师这一职业,说明了良好的师德在德育渗透过程中有着特殊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教育者的衣饰穿着,一颦一笑,言谈举止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有学生毕业之后开玩笑说,老师,你的普通话、讲课方式可能会影响我一生。课堂既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也是教师展示自身神彩的舞台。作为一位政治教师应注意自身的课堂形象,不修边幅,邋里邋遢观之不雅,干净整洁的衣着,端庄大方的举止,乃教师应有的风度。课堂上教师一个会意的眼神,一个表情达意的手势,都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对受教育者有着潜在性的影响,加里宁曾如是说:“世界上任何人都没有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孩子们几十双眼睛盯着他,须知天地间再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孩子的眼睛更加精细,更加敏捷,对于人们心理上多种微未变化更富于敏感的了。再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捉摸一切最细微的事物。”那些隐性的不为人们关注的课堂上的细枝末节,往往影响着教师的形象和威信,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高尚情操和美好心灵的形成。
渊博的学识是德育渗透的重要载体,也是政治教师的必备素质。作为政治教师,除了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以外,应是个“杂家”。在课堂教学中,教育者若能做到唐诗宋词随手拈来,成语典故运用恰当自如,在知识的海洋里任意驰骋,学生一定会被你渊博的学识所折服,并由衷地对你产生敬佩之情。知识既能启迪人的智慧,也能征服人的心灵。作为拥有知识的主体教师,其自身的人格力量就有着无形的感召力。
情感是德育渗透的特殊载体,是感化人心灵的特殊力量。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现代教育学也认为,没有情感的参与就没真正意义的教育。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在向学生晓之以理的同时,动之以情,便能取得意想不到的育人效果。教育者情感的投入,主要表现为教师的情感,必须随着教学内容的不同而不断起伏变化,或怒、或喜、或恨、或悲,从而牵动着学生的思绪,于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高尚情感的熏陶。
2.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点”,让德育内容潜入学生的心灵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中德育内容丰富多彩、俯首可拾,教师只要有心、用心去深入挖掘,便可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教育。如,在高一经济常识《纸币的产生和发展》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观赏“人民币”上的图案,讲解道:第五套人民币各面额正面均采用了同志建国初期的头像,底衬采用了我国著名的花卉图案,背面主景图案分别选用了人民大会堂、布达拉宫、桂林山水、长江三峡、泰山、杭州西湖。通过选用有代表性的寓有民族特色的图案,充分表现了我们伟大祖国悠久的历史和壮丽的山河,弘扬了伟大的民族文化。学生学习完这一内容,除了了解经济常识的道理,还深深地感到“一个强大的祖国,一定要有强大的信用体系”,他们对祖国的自豪感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