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8 11:25:5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中心,注重的是教师怎样教,学生如何学被放在次要的地位。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教学过程是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交流,教师和学生是传授和服从的关系。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巨大转变:教师的权威地位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指导作用被强化,教师从高居讲台之上的“圣人”,变成了与学生平起平坐的、关注他们成长的指导者、帮助者;学生的“学”成为教学的中心,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师生在教学中建立起了平等和谐的关系;教学过程变成了师生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双向交流,学生如何学与教师如何教被摆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
互联网就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给教学提供无以计数的资源,通过互联网,师生们可以很方便地进入各个网上图书馆,查阅资料;可以利用各类搜索引擎(百度、谷歌、搜狗等)查找信息、搜集资料,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不仅体现在数量的庞大上,还体现在类型的多种多样上。这些资源有纯文本形式的,也有多媒体形式的,丰富多样,还有众多教学软件、数据、程序、各种数据库、全国各地的名校名师教育资源等。互联网的资源来源丰富,任何个人都可以是资源的提供者,也同时是资源的分享者,通过网络,教学资源得到了极大的共享。网络教学资源以它的丰富性和共享性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无限广阔的信息世界,这是传统课堂教学无法给予的。
(三)教学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
传统课堂教学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要求在固定的时间、地点统一进行,教学活动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式单一。信息化教学则不同,通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使教学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师生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进行教学信息的传递、交流,教学活动的载体是网络这个无边的虚拟世界,时间和空间得到无限的扩展。对学生而言,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学习的地点也不仅是教室,还有计算机室、图书馆、家里等凡是网络可以连接到的所有地方都能够进行学习。对教师而言,他们同样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通过网络组织教学,指导学生学习。
(四)教学活动的多样性
信息化教学的教学活动具有多样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多样性,信息化教学的内容不再局限于课本,还有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地演示教材内容和有关原理,图文并茂,还可以借助专门的教学软件开展模拟实训教学。二是形式的多样性,师生间利用网络开展教学活动,可以是实时教学,即师生在同一时间进行教学活动,也可以是非实时教学,即先由教师把学习信息预先放到学习网站,学生再从网站上获取信息后进行学习;可以是教师组织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资料寻求答案的发现式学习,也可以是组织学生在线讨论的讨论式学习;可以是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协作式学习,也可以是通过网络进行的个别辅导式学习等等。网络教学活动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都是灵活而多样的。
(五)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信息化教学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自由选择的空间,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学习时间、地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方法,按照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选择学习进度,还可以从丰富的网络资源中挑选符合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料,选择的自由度保证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师的作用主要是与学生交流,了解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作出评价,让他们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及时调整学习;根据学生的差异提供不同的教学资源,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制订不同的教学进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进行学习。
(六)教学过程中的交互性和协作性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时间、地点、内容、方法都由教师单方面决定,教学过程是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交流,交互性、协作性相当有限。信息化教学则不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计算机、互联网为媒介,轻易就可以实现双向、多向的交流和协作,实现人与人的交互、人与机的交互。几乎覆盖全球的互联网的建立使得教学中的交互和协作不但可以在班内、校内进行,还可以与校外、国外的师生发生联系,极大地拓展了交互性和协作性的对象和内容。
二、信息化教学在中职学校德育课
教学中的价值意蕴从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可见,信息化教学很好地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诸多不足,相较于传统教学而言,信息化教学具有更多的优势。信息化教学的优势特点决定了它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可以有效增强中职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这就是它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价值所在。
(一)符合教改趋势,针对学生特点
2010年国务院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作出了战略部署;2012年5月,教育部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中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在《意见》中,教育部明确指出,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是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基础,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可见,中职学校开展信息化教学是大势所趋。中职德育课程概念多、理论性强,部分知识比较抽象,而中职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薄弱、知识结构松散、学习习惯不良等问题,导致学习困难,教学效果比较差。但中职生并非一无是处,他们思想活跃、热爱表现、模仿力和可塑性较强,对信息化学习环境接受度高。基于这些情况,在德育课堂开展信息化教学更贴近中职生的实际情况。借助信息化教学的优势,针对中职生的学习特点开展教学,可以使学生扬长避短,有效增强教学效果。
(二)变革教学方式,强调学生主体
信息化教学的平等性、自主性和个性化特点,决定了它的教学方式必定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从教师的强势控制下走出来,获得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机会,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传统德育课堂往往是灌输式教学,形式单一,无法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目前德育课课程改革要解决的重要问题。2008年教育部下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强调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信息化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特点正与此相契合。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符合德育课程关注心灵、启迪智慧的课程特点;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学习;能打破教师的“一言堂”,转变学生认为德育课程“说教”的印象,消除抵触情绪,让教师走近学生,让德育走进心灵。
(三)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德育课是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包含大量抽象的概念、原理,中职学生由于缺乏生活实践,思想和心理不成熟,学习理论知识比较困难,加上授课形式单一,导致德育课枯燥乏味,学生兴趣淡薄,教学质量不如人意。信息化教学资源丰富,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教学过程生动有趣,德育课教师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可以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将知识多媒体化,将多媒体素材、多媒体课件、学习工具软件融于教学当中,使德育课程的抽象知识形象化,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渠道传递给学生,刺激学生多感官、立体化地接受信息,让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和接受,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提高教学质量。
(四)培养职业能力,增强综合素质
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指出:德育课教学应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德育课开展信息化教学,其目的在于让师生们在“做中教、做中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主动的终身学习者。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组织和协调作用,指导学生的学习探索活动,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引导他们学会如何独立思考问题,如何搜集、整理信息,如何与他人讨论协作,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处理信息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发展。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教学活动的多样性使教学的自由度得到很大提升,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综合素质。
(五)实现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发展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职生思想活跃,追求平等自由,他们的个性化特点日益突出。德育课教师要适应学生多样化、个性强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和个性特点开展教学,贯彻落实德育课教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传统德育课堂强调整齐划一,适应学生的普遍性而忽略了他们的特殊性,不能满足众多个性差异、能力差异学生的学习需要。信息化教学则不同,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优化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信息化教学的这种灵活性使德育课更具个性化、人性化,有利于增强德育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从一些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的研究来看,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有很多种。黎加厚在《谈教育信息化》中所说的:教育信息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教育信息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而是一个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
本人认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应高度重视对教育信息化观念的改变,侧重计算机及其辅助设备、投影仪、复印机等信息化设备使用,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并依赖以计算计和远程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在以上基础上进行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二、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仍然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以下本人粗浅地来谈一谈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对教育信息化有所认识但观念落后,思想不够开放
观念问题是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首要问题。目前,许多中小学教师和管理者在对教育信息化的意义、作用和本质的认识上还存在诸多忽视和误解。
2.信息化环境建设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实际
信息和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不明确信息化环境建设的总体发展目标,是当前信息化环境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障碍。这一问题导致所建立的系统环境不适合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整体需要,主次不分,不能从学校的实际需要出发制定发展规划,在信息化环境建设中不能够分析本校的实际情况,照搬其他学校并不成功的模式或不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模式。
3.信息技术人才缺乏,信息素养较低,虽然坚持培训但质量不高
目前,我国中小学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还远远不能适应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在中小学校,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为数不多,多数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
4.教育信息化资金投入不足,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
教育教学资源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充分发挥网络等信息化基础设施优势,构建网上学习环境的重要条件。在基础设施建设、设备的维护更新、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等方面缺乏资金保障。
三、教育信息化问题的解决策略
基于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本人提出了以下几个解决策略:
1.对教育信息化观念质的转变
首先,教师要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成知识的引导者,只有教师的观念改变了,学生的思想才能很好的改变;其次,学生要从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知识的学习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最后,学校要转变只有分数才是追求目标的观念,教育信息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学校要积极地把教育信息化的优势带入课堂。
2.建设校园网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有效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校园网作为数字空间中学校与外界沟通的窗口,已逐步成为代表学校在虚拟电子世界中的地位和形象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是教育信息化提供人力资源的保障。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培养量要有一大的增长,培养的质量上要有明显的提高,要将培养高素质人才置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地位。进一步深化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进多层次、复合型、实用型信息化应用人才培养。
4.建立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共享、利用的平台与机制
教育信息化必须要有丰富的软件资源保障,这一环节的基本目的是为学习者、教师及教育机构提供高质量的软件工具、内容资源和相关服务。重点建设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库、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库、高等教育优质数字资源库、教师教育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库等国家级教育信息资源库,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资源和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多媒体资源。建立国家教学资源共享服务支撑系统,加速向中西部农村地区输送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小平.关于我国教育信息化问题的若干思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23(4)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大众文化逐渐成为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主要文化形态。大众文化的崛起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社会文化环境更加复杂,本文就这个问题谈了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挑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大众文化以商业性、媒介性、娱乐性、世俗性、流行性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话语体系产生了消解作用,从而威胁到意识形态的话语主导权。
大众文化的商业性特征,决定了文化可以以资本的形式赎取和转化为经济价值,语言符号也成为可供消费的文化商品。文化的资本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于价值理性的道德话语体系带来挑战,淡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色彩,资本本位取代价值本位冲击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主导逻辑。
大众文化的媒介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诉求的是感官经验的视觉形象,而非书面性概念意义的文本修辞效果。由于大众文化的影像、模拟和仿真在高校思想政治思想理论课中过度再生产,消解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对现实的批判性和反思精神。
大众文化的娱乐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将感性层面的本能欲望满足所获得的消遣愉悦作为卖点,而不是深层精神的充实和心灵的震撼,就此造成大众文化的世俗化、庸俗化和低俗化。大众文化以多媒体技术为支持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以游戏的形式消解了教学话语体系的意识形态宜教色彩。
大众文化的世俗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反映的是大众日常生活的平凡叙事,而不是基于抽象的价值理性的宏大叙事,也就造就了大众文化的日常化、琐碎化甚至是庸俗化。大众文化以现实的关怀和当下的感受为切入点,弥散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在某种程度上使教学话语体系的深度结构转为丧失深度的平面结构。
大众文化的流行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立足于感性层面形象的审美化,而不是精神层面信仰的审美化。大众文化的流行性所导致的话语体系的通俗化、形象化和生动化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使教学话语体系丧失对思想内容的形式分类、抽象概括和逻辑论证能力,最终导致语言世界的空洞化、思想世界的虚无化、情感世界的零度化。
大众文化的消费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是以纯粹欲望的满足构建自我价值体系的快餐文化,而不是以心灵的震撼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经典文化。大众文化的消费性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教学话语体系的语言符号不再反映现实,而是遮蔽现实。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技术化的批量生产,显然是对教学话语体系表意方式的必然性消解。
二、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具有创造性作用
诚然,大众文化本身蕴涵着能动的解码力量。大众不是单质的一元化群体,而是复杂的多元化组合;大众文化的受众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有着生命活力的自由创造者。大众文化的兴起,改变了文化的内涵,并对既有的文化格局带来严峻的挑战,但是文化走向大众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大众文化的发展将为人类文化发展提供一种全新的路径。同时,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带来了新的契机。
大众文化的商业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天然的平等品格和民主精神,在文化形式上实现了由精英化向平民化的转变、等级化向民主化的转变、神圣化向世俗化的转变。大众文化的商业性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促使教学话语体系从控制支配转化为对话交流。正是在这种主体间性的语言交往中达到相互理解,进而生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系统。
大众文化的媒介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的广泛性、普及性和开放性,从根本上消解了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中的差异性、等级性和垄断性,这对于文化资源的共享、共同意识的建构、价值信念的传承等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大众文化的媒介性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扩展了教学话语体系的文化视野和文化空间,进而促进教学话语体系形成有效的理论自觉。
大众文化的娱乐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以其温馨、轻松、休闲、欢乐、回忆等手法,使在紧张疲惫、超荷压力生活下的大众放松心理状态,弥补生活的单调性、片面性和孤独性。大众文化的娱乐性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以风趣幽默的话语风格表达严肃庄重的思想内涵,使大学生对抽象思辨的文本更易理解;以民主平等的语言对话传递高尚深刻的核心价值理念,使大学生与教师达到价值的视域融合。也就是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通过交互式体系的转变,达成对核心价值理念的普遍认同。
大众文化的世俗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文化走向民主化、平民化和生活化。大众文化的世俗性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能够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之内建立公共文化交流空间,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政治上的公民权,也会塑造大学生文化上的公民权。
大众文化的流行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的新颖性、动态性和独特性。大众文化的流行性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并不是基于控制性思维的意识形态话语霸权的重建,而是要将触角伸向身体领域、消费领域和符号领域,在无意识世界中探寻大学生自我平衡和信仰皈依的表现形式。
大众文化的消费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的效率性、活跃性和创新性,大众文化从其审美趣味的普泛化出发,紧紧把握时代流行的脉动,吸纳广泛的接受者,力求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大众文化的消费性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话语体系中,教师不再是纯粹的灌输者,学生不再是纯粹的接受者,教师必须考虑到学生现实需求。商品的交换价值原则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对意识形态语言符号的消费,维持与现实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
三、大众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的实现路径
大众文化由于对感性层面物质欲望的执着,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功利化、标准化、庸俗化和空洞化,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大众文化对教学话语体系的创造性作用。大众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要实现从教学理念、教学机制、教学内容到教学模式的全方位创新,笔者认为,的基于实践的语言交往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转变的实现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语言交往不仅涉及互为主体的师生之间的理解和沟通,而且语言交往作为内在的环节实现了价值和意义的生成。这种语言交往实践规避了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可能导致的灌输化、控制化和同质化等消极影响,倡扬了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产生的平等化、现实化和效率化等积极意义。
(一)语言形式的通俗化、形象化和生活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交往的发展趋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返回生活世界,建构起基于生活世界的语言交往,开辟充满意义的语言交往的公共空间,意味着扬弃教师抽象的独语,在师生之间的语言交往中达到普遍性共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交往的生活话语转化消解了大众文化对思政教学所可能造成的功利化、平庸化和浪漫化等消极影响,强化了大众文化对思政教学所生发的亲民化、平实化和风趣化等积极意义。
(二)语言形式的抽象化、形式化和思辨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交往发展的另一方向。在大众文化视域下,语言形式还有朝着抽象化、形式化和思辨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使之更加深刻地把握人们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性质、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决定了其语言交往形式不应停留在生活世界的具体化层面,而应该上升到精神世界的抽象化层面,通过精神层面的语言交往观念地建构起意义世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神世界的语言交往对于大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理想,避免痴迷低俗的物质欲望,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应尽可能地创造精神世界的语言交往,构建起抽象化的普遍性价值共识,进而将价值共识引向实践过程本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交往的学术话语性质定位避免了大众文化对思政教学所可能引起的肤浅化、平面化和粗疏化等消极影响,提升了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引动的开放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等积极意义。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交往发展的方向要求语言交往具备精确化、科学化和模型化等特点。在大众文化视域下,科学技术构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语言交往精确化、科学化和模型化发展的助推器。现代科学科技使语言交往超越了自然语言的局限性,构建出纯粹形式的科学语言,通过语言的逻辑化实现对人们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精确把握。在大众视域下,科学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语言交往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创造了语言符号的新形式,创新了交往主体的新观念,创制了交往方式的新样式,最终将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语言活动的交际能力获得空前的提高。在某种意义上讲,科学技术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交往的必要前提和理论方法的创新动力。
在大众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要实现创新,就必须回到交往实践中去。在交往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语言交往的通俗化、形象化和生活化的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更加亲近生活世界;通过语言交往的抽象化、形式化、和思辨化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更加富有意义;通过交往语言的精确化、科学化和模型化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更加科学化。
参考文献:
[1] 潘晴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系统的生成—以科学发展观为视域[J].东南大学学报,2010(4):117
二十世纪末,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将占主导地位,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广泛应用并导致教育系统发生深刻的变化。”在全国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步伐日益加快,城乡教育之间的“数字鸿沟”、“文明鸿沟”,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正日渐突显,并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
一、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近期,我们对南昌县湾里区、安义县等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深深感到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城市学校相比已经错过了一个阶段,其主要表现在:
1、基础设施装备落后
目前多数农村学校不具备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硬件条件,尽管近几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关心下,镇、村各级学校先后配备了一定数量的电脑和教学设备,但镇一级学校人均拥有计算机台数约3%,村级学校还不足此数,信息技术教育课无法全面开展,有的教师即使制作了课件也因缺乏设备而无用武之地;其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条件还较落后,许多地方网络的延伸还没有到位,严重影响了教学信息的交流和沟通,教师更难接触到优秀的教学资源。
2、教师运用能力欠缺
农村学校基本没有具备信息化建设综合能力的专业人才,信息技术课教师严重缺乏,一般教师也不具备教学课件的开发能力。以罗亭镇的中小学为例,只有初中的一般学科教师的实际运用水平接近城市教师的平均水平;而村小的一般学科教师的实际运用水平都远远低于平均水平。因此,即使有的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由于师资问题,其课时也远远不够。
二、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氛围的差异性,影响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因素很多。对于广大贫困地区的农村来说,除了投资力度不够、教育观念陈旧、教学资源缺乏等基本影响因素之外,我们认为学校教师的培训及学校的文化氛围也应是影响农村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主要因素。下面我们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学校发展经费捉襟见肘
在农村地区,教育费附加是补充教师工资不足部分的经费来源,而农村教育集资则是改善校舍和办学条件的主要经费来源。由于税费改革造成的经费缺口,只靠地方财政是难以完全填补的。相形之下,需要财政或学校挤出经费配置计算机、改造基础设施更是难上加难。
2、教学资源严重匮乏
农村教师能够接触到的一些软件多是面对城市的内容和硬件配置,没有适应农村教育的本土化的教学资源;由于不具备网络系统等先进的信息传播设备,教师不能及时得到新的教学信息,课堂内容大多局限于传统的教材。在我们对湾里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查时发现,农村多数教师能够理解和接受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式,但由于缺乏适合于农村学生学习的信息化学习资源,新课程改革在具体实施时受到了影响。
3、教师培训力度欠缺
由于条件的限制,农村教师参加信息素养教育的机会很少,当地相应的培训机构也很缺乏。培训内容局限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多媒体、网络等计算机技能方面的知识,缺乏相应的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知识。培训方式一般是“一刀切”的模式,教师不能结合自己的学科进行有效的学习。培训的结果是教师在实践中不能很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不能与学科课程很好地整合起来。学校在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后也没有形成相应的评价制度,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得不到激励。
4、校园文化氛围淡薄
大多学校决策者在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发展信息化是某种意义上的学校包装,可以产生吸引生源的效应,但在教学中全面深入的应用信息技术,会因教学模式的改变而影响到升学率,因此,对设施设备进行大投入大建设后,没有促进信息化资源利用的具体措施和机制。我们认为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的环境并不仅仅是物质支持条件的满足,如果农村中小学教师不能利用有限的信息设备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自觉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学校领导和教师尚未形成使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意识和行为,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就得不到提升。
三、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探讨
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已经错过了一个阶段,但不能再错过一个时代。全面理解信息化的内涵,用全新思维选择适合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新途径,抓住机遇,迎难而上,是农村学校刻不容缓的工作。其具体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多方筹措资金分批投入实施
(1)政府部门可以建立专款专用制度,首先加大对贫困地区特别是对国家级贫困县的教育投资,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避免资金的流失和浪费。也可以采取考核和竞争机制,把资金拨给有资格的学校或区域。
(2)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就目前情况说,单纯依靠政府的投入来保证持续发展是难以办到的。信息化设施更新和折旧快,耗材和维护的费用大,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因此,应该通过必要的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吸引一些民营企业单位增加对教育资源的投资和捐助,以保持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得以持续发展。
(3)贫困地区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启动和持续发展,必须有外部资金的注入,这样可以保证学校对信息化的建设发展形成总体的长远的规划,对硬件设备做到配置统一,从而避免硬件设备来源复杂、随机增添、因规格不同带来使用与维护困难、不能适应教学需求和持续发展的需要等现象或问题的出现。
2、整合教学资源系统规划建设
在城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初期,出现了“车、路、货”不匹配,“重硬轻软”发展不协调问题,客观地说这是正常的。因为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涉及到多种要素。农村教育信息化要在信息化资源建设中实现系统规划,使各要素协调发展。
(1)硬件资源建设
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设施设备是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基础。在技术上要考虑计算机、网络的配置是否可满足软件资源运行的需要,数量是否满足师生使用的要求,现有基础对以后的设备升级、扩充有何影响等。
(2)软件资源建设
软件资源是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核心,它的开发建设涉及资源种类的丰富程度,使用的便捷性。更重要的是资源内容与组织方式要满足教学的需要。因此,软件资源的提供与开发要立足于学生生活的环境,从本地提取信息、事例;同时还要考虑资源的获取途径,以及对传统音像、文字资源的转化问题。
(3)教学资源的管理体制
信息化教学资源各部分的高效利用、有序发展有赖于管理机制的健全。对学校而言,管理的内容在整体上包括对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长期、中期、近期的发展规划;在具体上包括对计算机教室、各种教学软件资源使用时间和数量的规定;还包括对教师参与资源收集、整理工作的相关鼓励措施等。
3、分层次逐步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农村教师信息素养教育除了和城市教师一样,培养其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之外,还要培养他们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在培训时,我们要针对农村教育、学校信息设施和教师的特征,选择适合于农村教师需要的培训内容。
(l)远程教育培训方式
现在很多地区的农村学校都拥有了卫星转播设备,我们可以利用卫星传播系统对教师进行信息素养的培训,具备网络设备的学校可以让教师通过网络资源的学习来提高信息素养。除此之外,还可以把一些优秀的教育资源做成光盘,让教师通过观摩学习提高信息素养。
(2)教师“参与式”培训方式
教师“参与式”培训方式就是让教师带着“教学任务单元”参加培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带来的优势;教师接受的培训内容和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便于教师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这种培训方式在“英特尔未来教育”中得到了体现,并且对我国很多区域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类形式容易使他们形成内驱力,获得成功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迅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校本培训模式
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制订适合本校教师特征的培训体系。可以组织各学科经验丰富、信息素养水平较高的骨干教师,通过优秀案例对教师进行培训,也可以邀请一些信息技术教育的专家到学校作专题讲座。
4、制定激励机制,形成浓厚氛围
校园文化氛围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首先,学校管理者应具备正确的现代教育理念,积极推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并设置相应的评价机制激励教师,改变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惟一评价标准的做法;教师要学会积极主动地利用学校现有的信息设施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形成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文化氛围,而不是在上观摩课或教学比赛时,被迫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
农村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呼唤,是当代人的历史责任。发展农村教育信息化应以建构社会的需求与可能和人的需求与可能的契合为出发点和归宿,集政府、社会、学校等多方力量,创造性地解决资金与人才问题,才能实现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永玉.农村信息化寒冰解冻尚需时日——江西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2).
[2]李金凤.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现状分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6).
[3]荣曼生,李小明.株洲市小学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现状的调查与对策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2).
[4]桑新民,郑文勉,钟浩梁.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战略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2).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8―0013―03
教育券是芝加哥货币经济学派带头人、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于1955年首次提出的。所谓教育券,是政府将用于教育的公共经费以教育券的形式直接发给家长(学生),而不是划拨给学校,家长(学生)可以用教育券来支付所选学校的学费和相关教育费用。[1]教育券目前还未受到东西方学者的普遍认可,但是其基于市场经济的理论,以提高教育投资效率为动机,还是给广大学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笔者希望以教育券的思想,剖析目前教育信息化投资现状,对提高教育信息化投资效率提出若干建议。
一 教育券主要内容及意义
弗里德曼看来,公立学校置于政府的直接管理之下,由于受到保护而造成公有的、垄断的状况,使其滋生无法克服的效率低下、等弊病。有效的解决办法是政府将用于教育的公共经费以“券”的形式直接发给学生或家长,而不是发给学校。学生自由选择学校,可以选择公立学校也可选择私立学校,用教育券支付学费和相关费用,学校则向政府兑取与券面值相等的现金流入。
弗里德曼教育券思想对市场经济国家解决教育领域的低效率提供了新思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目前都实行了公立教育的模式。公立模式的弊病如出一辙,包括教育管理缺少成本与收益的衡量与约束,政府教育管理部门效率低下等。教育券的思想基于市场经济理论,符合自由市场经济根本的价值标准,为市场经济国家如何解决教育领域的低效率问题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为世界许多国家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教育券的最终目的在于将公共教育资源从原先由政府以及人所掌握和支配的社会资源,彻底转变为受教育者及其家庭可以支配和细分的“货币选票”,使得受教育者享有更为充分的教育自由和个性化发展的空间,实现教育从公共品向私人品的特征转变,从而形成充分竞争的教育市场,达成高效率的教育供给。所以通过教育的私人品特征化实现高效率的教育供给是教育券制度所包含最为核心的内容。[2]
二 教育券研究现状
1955年,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在《政府在教育方面的作用》(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ducation)一文中首先提出了教育券的思想。此后,弗里德曼在1979年与其夫人罗斯•弗里德曼合著的《自由选择:个人声明》一书第六章《学校的问题在哪里》中对教育券计划进行了更深入、完整的阐述,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但是,尽管教育券被誉为教育改革的良方,这项教育改革的建议在发源地美国开展的并不顺利,反对的意见很多,总达不到一致。时至今日,全美也只有2个市和1个州正式明确实施了由公款资助的“教育券”计划。这2个市和1个州是:威斯康星州的密尔沃基市(Milwaukee,Wisconsin),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市(Cleveland,Ohioan),弗罗里达州(Florida)。[3]在中国,浙江省长兴县于2001年率先实行了教育券制度,这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标志符号。各领域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对教育券在中国的推行进行了广泛探讨。然而,在教育信息化领域运用教育券这一思想来分析、优化教育信息化投资制度的研究还较为少见。
三 中国教育信息化投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对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表明,51%的中小学通过自筹资金的办法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约占37%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来源于上级部门,约10%的中小学得到社会捐助和其它形式的融资,商业性投资仅占1% [4]。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许多问题相继出现,严重限制了教育信息化的顺利发展。
1 教育信息化投入严重短缺。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来源少导致我国教育信息化投资总量不足,从基础教育信息化来看,城市、县镇、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都处于短缺状态,城市地区经费短缺和非常短缺的学校比例为58%,县镇地区为74%,农村地区高达78%。就东、中、西部地区来说,东部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短缺和非常短缺的学校比例为58%,中部地区为74%,西部地区高达78%,中、西部地区中小学经费短缺现象比东部要严重,特别是西部地区,高达52%的学校处于经费非常短缺状态[5]。
2 低水平重复建设。我国教育信息化经费分配不合理,硬件与网络投入少,服务(含培训)投入更少。有关的调查表明学校投入到硬件的经费远远超出软件、资源的经费,投的经费是软件经费的44倍多。在我国各类高校的信息化经费预算中,硬件经费预算是37.50%,软件经费18.00%,网络服务和技术维护经费预算为13.30%,经费预算为11.00%,校园网用户支持经费预90%[6]。这说明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
3 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官僚机构庞大、效率低下。教育管理缺少成本与收益的衡量与约束,导致效率降低;缺少竞争意识、不思进取导致教育质量下降;学校行为目标异化,教育机构从其利益出发,更多考虑如何获得政府投资最优化,而不是家长与学生的认同;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官僚机构庞大、人浮于事等,不仅效率低下,且容易滋生寻租与设租行为[7]。未能切实考虑所管辖学校教育信息化需求进行投资。公立学校中所存在的这一切问题的原因就在于政府在教育中干涉过多,而学校的选择自由却太少,如同市场中的企业,必须要生产出消费者喜欢的质高价廉的产品才能生存与壮大。在学校教育中,家长和儿童是消费者,教师与管理人员是生产者,公立教育的集中与规模扩大,意味着消费者的选择能力越来越小,生产者的权力增加,垄断的体制下生产的效率必然低下。
4 学校的个性化发展得不到满足。在现实状况下,由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地为管辖区域内的学校配置教育信息化设备,使得各个学校的教育目标、模式、运作方式趋同,缺乏特色及多样性、灵活性,有限的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对社会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
四 对教育信息化投资体制实施“教育券”改革
1 现有的教育信息化拨款模式: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政府确定的教育拨款数额分配教育信息化拨款数额,然后向企业购买教育信息化设备、服务等,对所辖区域的学校进行统一配置。传统的拨款模式是一种间接模式,资金由教育主管部门来确定使用方向,好处是在区域内形成了标准化教育信息化设备、资源,便于维护、更新,创造了“规模效益”,降低了成本。然而,间接拨款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却抹杀了微观主体――学校的个体需求,其无法根据自己的切实需求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
2 教育券将传统的间接拨款方式转变为直接拨款方式:政府――学校――教育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将教育信息化的拨款通过“教育券”形式直接分配给学校,让学校根据自己的需求自行进行教育信息化投资,购买适合自己的教育信息化设备、资源等,付账时直接将“教育券”交予企业,让企业拿着“教育券”到教育主管部门报销。如此一来,教育主管部门的责任就是合理地将“教育券”分配给学校并进行监管;学校的责任是认真调研自己的需求,合理支出“教育券”;而企业的责任就是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吸引更多的学校到本企业这里购买教育信息化设备等。如此,创造一种积极、自由、民主的教育信息化投资氛围。(如图1)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 “教育券”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对素有教育集权传统的我国来说,教育主管部门是否能保证经费的合理分配,能否实施有效监管是“教育券”计划是否成功的关键。从经费分配来看,不同的学校由于其学生数量、办学水平、吸纳社会投资渠道等不同,平摊的分配方式显然是不合理的,一个科学的分配方案是“教育券”成功实施的基础;从监管上看,学校关于“教育券”的财务信息公开是否完全,如何评价“教育券”支出的合理等都是教育主管部门需要落实的事情。通常,资助与监管之间存在着两难境地:若约束过多,其成本有可能抵消“教育券”计划带来的效益;若约束过少,则可能产生腐败。[8]
五 实施教育券对教育信息化投资体制改革的意义
1 就学校而言,因地制宜,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教育信息化投资,激发办学热情、发掘社会教育资源。同时,能充分显示出自主性和灵活性优势和特色,所以这将使得学校教育目标、模式、运作方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形成富有特色、灵活多样的教育体系,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将大幅度提高,实现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分析;建议
一、引言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我国教育跨越式发展和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它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挑战的需要,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途径。这对教学设备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中小学来说,教育信息化更是重中之重。虽然经过多年的现代化建设与改革,该地区的中小学建设了机房和多媒体教室,并开设课程逐步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微机操作,使学校信息化建设得到了一定程度发展,从目前的整体情况来看,已初具规模,初步享受到了信息化改革给教育、生活等带来的高效、快捷与方便。但是,这些与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来说,笔者认为仅仅是拉开序幕,任重而道远。
二、现状调查及分析
在研究过程中,首先在青海大通地区(4乡4个初级中学)范围内、选择逊让乡中心学校、青山乡中心学校、青林乡中心学校及西山乡中心学校,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5份,就对该地区整体信息化教育普及与发展过程进行调查。下面对收回的有效问卷(185份)进行分析:
(一)对四个中心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情况分析
名称逊让乡中心学校青山乡中心学校青林乡中心学校西山乡中心学校卫星、校园教学教学中使用教学中使用教学中使用教学中使用计算机机房6个机房5个机房6个机房4个机房多媒体教室12个10个11个8个电子白板10个教室5个教室8个教室5个教室
(二)信息化环境建设对教学需要的满足程度
项目满足程度完全满足20%基本满足25%不能满足45%远远不能满足55%
从以上表格中看出,西山乡中心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还比较落后,在访谈中了解到学校有1100名左右学生,生机比例为20:1,但多媒体教室和电子白板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仅有20%的教师认为硬件环境建设完全满足教学需要,近55%的教师认为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所以,信息化环境建设对民族地区而言还有待于加强。
(三)教师获取教学资源的途径及利用情况
项目获取及利用率校园网教学资源10%Internet获取资源60%教育教学资源专门网站45%多媒体教学光盘等电子资源40%行政部门的教育信息网10%同行之间资源共享35%其它方式10%从以上表格中看出,教师通过Internet搜索教学资源的占60%,到教育资源类专题网站查找教学资源的占45%,利用多媒体教学光盘等电子资源的占40%,显而易见,互联网是教师获取教学资源的主要渠道,学校在这方面应该加强建设。
(四)在新课标推进下,各学科教师最希望获取教学资源
项目获取及利用情况
新课标理念48%与新课程改革配套素材70%行之有效教学个案45%课程整合的案例20%名师在线指导25%其它方式25%
从以上表格中看出,新课程提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提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但教育资源短缺,实际上严重制约着这些工作的正常开展。如图5所示,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学科教师最希望获得的教学资源中,与新课程配套的相关素材占70%,课程整合案例占据20%,新课程改革理念占48%。可见,教师们在新课程推进中,与新课程相配套的可直接利用的教辅材料很少。
(五)影响教师获得教育教学资源的主要障碍
项目获取及利用情况网络条件不完善20%检索不便15%资源量太少44%教学资源与教材不配套45%优质资源质量少30%教师备课机不够28%其它10%
从以上表格中看出,资源与教材不配套、资源数量太少、资源质量差在影响教师获得教育教学资源的障碍中排前三位,分别占44%、45%和30%,接下来是网络条件不具备、教师备课机不够等。在访谈中西山乡中心学校的一位老师这样说:“我们学会了操作计算机,也学会了从网上下载资料,刚开始积极性很高,经常从网上下载资料,但往往下载一大堆,却找不到我们真正孺要的,慢慢也就不去上网找了。”
三、对策建议
通过研究分析,青海大通农村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在软硬件建设、教育观念、信息技术应用、师生信息素养及设备管理等方面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着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必须探索出适合本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和学校实际情况的信息化发展道路,不能照搬照抄发达地区和省会城市中小学的方式和经验;否则,就会造成软硬件设施闲置和资金浪费,影响学校的发展。为解决以上的问题,笔者认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创造学习信息技术的氛围
只要学校领导、教师要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学校的各项工作才会有活力,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氛围。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该制定相关政策来调动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和学科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积极性,推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学校上级部门领导从思想上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学校领导要在日常工作学习中,成为应用信息技术的带头人,做到“领导清障搭台,教师表演技能”。
(二)增加软硬件资源建设的资金投入和融资渠道。为了解决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这一瓶颈问题,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一些扶持优惠政策。加大专项资金向学校投资力度,同时,学校也要解放思想、拓宽办学思路,争取一些项目资金向学校倾斜,还要加强与企业合作筹资,吸纳社会资金,让教育信息化面向校园的同时,面向社会,互惠互利,实现双赢,来促进农村地区的教育均衡发展。
(三)应用网络技术支撑平台。学校应该采取Linux和NC网络技术,搭建校园网络服务中心来管控教育教学中软硬件资源,软资源都在NC服务器运行,有利于维护初始投资硬件资源,并延长终端机的使用寿命和提高软硬件资源的利用率;还可以降低管理成本和维护强度。这样,对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的信息化远程教育和教育均衡发展产生一定的社会价值。
(四)积极调动教师开发教学资源的积极性。开发教学资源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善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民族地区的中小学,由于缺乏因地制宜的教学软件和教学资源,更应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鼓励和支持教师们制作教学课件和开发教学软件。为此,其一,有效激励制度制定,调动广大教师开发教学软件的积极性;其二,制定软件开发机制和质量标准;其三、建立教学资源研发基地,保障资金、合作开发、重在实用;其四、依托地区高校(西北民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的科研力量开发适合的教学多媒体教学软件。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学校应制定相应的师资建设计划,聘用高学历和专业技能强白领人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来加强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师的培训模式;鼓励教师提高学历教育的进修和培训,开展有的放矢的校本培训;组织开展学校之间教学观摩活动,进行具体的教学案例培训等教学研讨模式,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教学能力。
(六)加强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将信息技术和课程置于同一系统中来思考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方法,既需要考虑整个系统,又需要考虑到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才能进行全方位的、全面的融合。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系统图如图1所示。
四、结束语
总之,由于地域、信息、交通等种种原因,农村民族地区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而信息技术应用在各领域广泛应用、有力推动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当今社会,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是当下教育的主题和基本价值,只要紧紧抓住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这一有利途径,结合各学校的实情调查研究,科学决策和有利保障机制(国家经济投入、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社会力量三方面的通力协作,只有实现了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才能促进社会公平、和谐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西北民族大学研究生处资助的科研创新项目,项目编号:ycx14082。
参考文献:
[1]杨翠娥 黄祥祥.对民族地区农村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考[J].民族论坛――教育・教学,2009.
[2]彭红光 林君芬.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机制和策略[J].中国电化教,2010(10).
近两年随着触控式平板电脑,尤其苹果公司iPad的发展,使得平板电脑已广泛深入到人的生活中。据Forrester的调查数据显示,美国的iPad用户当中,将iPad用于工作和个人生活的占26%,使用iPad最频繁的场所是客厅,其次是卧室。越来越多的人们用平板电脑阅读报纸、网页或躺床上看电视,在部分场合,平板电脑甚至已经逐渐取代了笔记本电脑、电视和纸质媒体。
在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国家,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将iPad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工具,教师们使用它播放多媒体内容,利用类似于机智问答的游戏教授历史,利用动画层层剖析复杂的数学问题。学生们将它作为课本使用,用它与教师互动,提交论文和家庭作业。2010年,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麒麟小学部88名学生统一购置iPad上课并引起社会热议。平板电脑进入课堂将很可能是未来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大趋势。
二、Android平板电脑特点与优势
目前市场上主流平板电脑主要有iPad系列、基于Android平台、基于Windows7平台几类。Android是Google公司在2007年11月5日推出的一款基于Linux内核的操作系统,它采用了软件堆层架构,底层Linux内核只提供基本功能,其他的应用软件则由各应用开发公司自行开发,部分程序以Java编写。2010年末数据显示,Android已经超越称霸十年的Symbian OS系统,并跃居全球最受欢迎的智能手机平台。Android系统不但应用于智能手机,同时也在平板电脑市场急速扩张,市场上大部分的平板电脑都采用了Android。
Android平板电脑凭着价格低、体积小、便于携带、互动性强、接口丰富、开放性强等特性,大量进入市场。目前Android平板电脑价格从五六百到上千元都有,区别主要在于所用处理器、触摸屏尺寸和方式的不同。据调查,主流的Android平板电脑基本具有以下功能和特点:
(1)基于ARM架构的处理器提供了低功耗和高性能的结合。Android平板电脑采用基于ARM架构的处理器,大部分还内置了2D/3D图形GPU加速处理器。最新的ARM Cortex-A8和Cortex-A9架构处理器的性能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接近传统的桌面处理器,同时还保持了极低的功耗。
(2)支持Wifi或3G两种无线上网方式,随时随地可以接入网络,浏览不同的网页,有助学生开展网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3)多点触控屏幕方便的支持和实现人机交互,可以相当轻松地通过手指轻轻滑动完成视图的移动缩小放大,操作相当简单。
(4)丰富的接口支持。一般主流品牌已支持全数字的HDMI输出能力,当与一台拥有HDMI的高清电视或者投影机连接,所有软件运行界面全部输出电视或者投影机,可以直接将教学画面输出至大屏幕。
(5)Android平台具有高度的开放性。Android以Java为编程语言,使接口到功能应用都有层出不穷的变化。目前Android平台上适合中小学教育教学使用的应用软件还不多,但相信随着平板电脑进入校园,这方面的应用将日益丰富,学校也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定制开发专门的教育应用软件。
随着Android平板电脑技术的进一步成熟以及广泛应用,Android平板电脑相对于苹果iPad可能更适合于我国中小学的课堂教学,未来的教育以及学习方式都将因此可能带来全新的体验和变革。
三、Android平板电脑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真正将Android平板电脑应用到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例还不多,但我们不妨先畅想一下Android平板电脑将带给我们何种新的教育教学体验。
1.语文、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利用Wifi网络互联,学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平板电脑访问相关专题网站,甚至互联网,阅读不同的文章,拓展知识,发表交流,开展师生间的在线互动。运用Android的语音功能,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听读辩音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触控屏的手写功能,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实时演示汉字书写并输出到大屏幕,教师也可以现场纠正学生的书写习惯。
2.数学教学的互动应用
针对小学生的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抽象思维较弱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利用触控屏幕甚至重力感应可以进行动态演示和操作。学生只需要用手指轻轻在屏幕上划动一下,就可以拨动平板电脑中演示时钟的时针分针,也可以直接用手指拖动某个几何图形的顶点或者角的边,无需再像以往那样用鼠标点击拖动,给学生带来更直接的体验。这对于几何图形、数理关系的层次教学以及知识的拓展等方面都将有很大的帮助,有利于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等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3.综合实践、地理、历史和户外活动教学的应用
轻巧的平板电脑结合Wifi和3G网络接入,使得学生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和户外教学活动的时候,随时通过网络获取所需的知识和资料,结合GPS和Google map等可以更好的扩充学生学习的途径和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4.推动家校互动的应用
随着大量Android手机和平板电脑进入大众生活,未来家长会或者接送学生的时候,家长可以利用Android手机和平板电脑通过专门程序连接学校获取学生在校的信息和数据,增进学校与家长的交流。
四、结束语
Android平板电脑作为一种新事物,已经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视线,将来也很可能将进入到学校课堂,成为未来辅助教育教学的大趋势。如何评价Android平板电脑在教学中的有效性和效益性,如何真正有效地利用它为中小学教育教学服务,还需要我们广大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者和学校去探索和研究。目前,广州市越秀区已经有学校即将开展这方面的课题立项和研究,相信不久以后将会有更多的地区和学校参与这方面的研究和讨论,为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提供一种新的尝试。(文中图均为学生使用Android平板电脑)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5-0023-03
随着义务教育进入了“后普九”阶段,人们对义务教育的要求不断地提高。“能上学”已不是问题,问题是“上好学”。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全面教育行动纲领》指出,“如果不能向全民提供保证质量的教育,所谓的全民教育不过是一种‘空洞的胜利’”。为了不使“后普九”阶段的义务教育沦为“空洞的胜利”,必须转向义务教育的质量提升。
置身信息化社会,教育所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作为信息化社会标志的信息技术,不仅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全面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作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进一步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普及水平和应用水平,大力开发和整合优质资源共享,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方式,把优质资源引进课堂教学,有效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一、优质资源共享:课堂教学的直接推动力
优质教育是时代的诉求,是义务教育普及之后的必然发展目标。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因此,优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优质教学的实现。而优质教学的实现必然以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可获得性为前提。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存在不均衡现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创新网络教学模式,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步入信息化时代,资源不再如以往社会那般只能以物化形态出现,大部分资源能够以信息的形式呈现,而信息通过网络可以无限制共享。这样,优质教育资源就可以以信息的形式通过网络实现共享,解决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状况。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各种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为目的的网络资源平台,例如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省级基础教育资源网、中小学教育联盟网等。以中小学教育联盟网为例,“基教联盟”是“依托‘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应用试验专项:‘基于IPV6的国家基础教育网格应用示范’课题,以此为基础,通过网格计算技术,实现对全国各地的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集成和共享”[1]。中小学教育联盟网上的教育资源由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联合联盟中32所全国知名学校共同承建。有意加入“基教联盟”的学校均可向联盟提交申请,加盟的学校的教师均可免费使用中小学教育联盟网上的优质教育资源。到目前为止,中小学教育联盟已有加盟学校1271所、40383条优质资源和642110位实名用户。诸如此类的由网络承载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打破了原来由于区域地理位置限制所导致的资源瓶颈,让边远地区的教师也能像发达地区的教师一样获取优质的教育资源,打破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的局限性,从各种网络教育资源中分享优质学校、优秀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结合自身的特点创设自身的优质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现代远程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教师专业发展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也是我国目前教师教育改革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在追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教师专业发展不容忽视。而“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有持续学习的机会和能力。培训机会不足与培训质量不高、社会的增加无形中挤压了教师的生存空间和专业发展的时间,都成为当前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2]。因此,如何利用教师有限的专业发展时间促进其专业发展成为当代教师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远程教育在教师培训中的运用,教师培训应该走出传统培训的固有形式,采取面授加远程辅助的形式,利用远程教育平台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以实现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远程教育不同于邮件传输的函授教育,也不同于以广播电视、录音录像为主的广播电视教育,它是通过计算机、多媒体与通讯技术相结合的网上远程教育。远程教育的最大优势就是突破了时空限制,能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现代远程教育更以其传输效率高、多媒体性、即时反馈性和信息资源共享等特点优于传统远程教育(函授教育和电视教育)。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传统教师专业培训的有力补充,其主要以教师培训网站为平台,由培训者引领、指导和管理评价。“它不仅提供了各种理论知识、课改动向、丰富的资源,而且规定了通过学习要达到的目标以及要完成的任务和测试”[3]。以“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以下简称“教师网联”)为例,“教师网联”以现代远程教育为突破口,以高水平大学为核心,区域教师与资源中心为服务支撑,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城乡的教师教育网络体系。网站设有“教师培训”、“教师专业化”、“教研天地”等专栏。“教师专业化”包含教师资格认证、信息技能培训、教育基本原理、素质教育、教育心理、学校德育等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题。“教研天地”则提供课改前沿、教学有方、教案精粹、课件制作、教研论文、学科教研、教学研讨等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资源。其他有特色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站还有“中小学教育联盟网”,中小学教育联盟网上设有教师空间和在线答疑两个特色栏目。“教师空间”有利于来自不同地区和学科领域的教师形成学习共同体,交流和分享教育教学经验。通过“在线答疑”,一线教师可以向专家请教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专家给予实时或非实时的解答,从而帮助教师发展。
三、E-learning: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新途径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发展,而“作为人的发展,差异与个性是其本质所在”[4]。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需要在这个统一要求之上增加一个新的指标——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它首先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才致力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赖于基于学生自主性的个性化学习。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在课堂教学之外寻求个性化学习的新途径——E-learning。E-learning主要指基于网络的学习,它通过网络技术来设计、执行、选择、管理、支持和扩展传统的学习。它“以数字化的互联网平台为环境,自主在线学习为特征,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手段,将学习者、资源开发者和专家组成互联网社区,通过实时与非实时的交互,在无限的可扩充的功能模块中,体验新型的较多的灵活性”[5]。E-leaning的最大特色在于其信息与资源广泛的来源和共享能力、更多知识获取的机会、更快地吸收最新的资源、更加量化的质量评价标准。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展开学习,E-leaning通过互联网将大量的信息和资源以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方式面向学习者,为学习者提供广泛的选择空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个性化和主体性极大地调动了学习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使得自主学习成为必然。E-learning上的教学体系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按目标和层次细化,实行任务驱动,使自主化学习真正能够实施,为个性化学习的效果提供有效保证。同时,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教学管理系统通过跟踪学习时间、学习参与方式、学习测试效果等统计,量化学习过程,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学习策略上的建议,一方面为学习者的自我管理提供参照标准,以改进学习方法,实现个性化学习的目标。
四、虚拟教育社区:教育文化发展的新阵地
文化是教育的土壤,而教育只有根植于文化的土壤之中才能健康发展。教育活动就其实质而言是教育中各主体通过一定的中介而进行的交互活动,而健康的教育文化既是这些交互活动的剂,同时也是这些活动的结果。因此,以优质均衡为目标的义务教育必然要致力于营造健康的教育文化。传统的教育文化总是囿于特定的时空的文化传统和教育活动,其发展总呈现明显的惰性。当今时代瞬息万变,传统的教育文化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合当前的教育的需要,更新教育文化发展模式势在必行。而随着信息化网络的飞速发展,为教育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阵地——虚拟教育社区。
虚拟教育社区是由具有教育兴趣及需求的人们,利用网络传播的特性, 通过网络互动从而满足自身需求而构筑的新型的生存与生活空间,参与者着重于相互的交流、沟通与互动,进而产生的相互间的紧密和认同关系。“虚拟空间具有跨地域性(空间的距离不再是阻碍)、去时间性(获得即时的互动及资讯)、互为主体性(以独立个体的身分进行沟通,而非传统媒体社会的单向传输性质)等特质”[6]。这些特质使得虚拟教育社区成为多元教育文化的汇集之地,从而具备创生一种新型教育文化的可能。以“1+1教育社区”(网络社区)为例,该教育社区的成员有大学教授、中小学管理者、一线教师、研究生、大学生、中小学生和学生家长。在虚拟教育社区中,有各种活动模块,例如“观点争鸣”、“教学管理”、“班级管理”、“学科教学”、“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等。在这个教育社区中,不同成员在其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大学教授和研究生是理论指导者,他们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是整个社区的精神引领者,能够为其他成员在实践中遇到的困境给予理论上的解释和说明,并给予切实可行的建议,同时向一线教师了解当下教学实践;一线教师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以博客的形式记录自己的教学成长经历;大学生和中小学生主要是学习者,在社区中他们可以了解他们喜欢的教师的最新动态,向教师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寻求答案,同时也以博客的形式记录自己的学习成长过程;家长们则主要与学生学校的管理人员和教师进行互动,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并寻求教授和教师的建议和帮助。这样,一种新型的教育文化,即教育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的文化,在无形中建立起来。当这些成员从虚拟教育社区回到现实的教育中,他们就会带入在虚拟社区中所得的各种观念和文化,从而促进在实际教育社区中的教育文化的演变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国家基础教育共享共建联盟简介, http://www.g12e.org/help/index.shtml.
[2]陈海东.信息技术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内涵、案例与对策[J].中国电化研究,2010(12).
[3]潘玉霞,汪颖,张露丹.发挥网络远程教育优势促进农村教师培训跨越式发展[J].成人教育,2011(9).
在调查过程中,除去无效网站,实际调查了120个教育网站,其中以中小学各主要学科的网站居多,而象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思想品德等学科的网站偏少,网站中包含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也就相对较少,总的来说,在这些网站中,以教学指导,课外辅导等的传统文字资料占的比重相对较多,为78.6%,试题和论文的比例相当,各占68.3%,其次是教案63.2%,而涉及网络多媒体资源的课件占59%,图片占48.6%,动画为28.6%,视频为16.9%,音频最少为13.7%。从以上的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目前的教学网站资源中,仍然是以传统文字资料为主,而网络多媒体资源比重偏少,且更新速度较慢,很多网站很久都没有新的内容更新,且各网站间的抄袭现象非常严重,存在重复性的内容很多。
根据对济南市20家中小学校的老师和学生的走访调查显示,教师能够积极主动的利用网络多媒体资源进行备课和教学的比例不到15%,而学生能够利用网络多媒体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比例更少,为不到7%,在经济条件不好的乡村中小学中这个比例更加少,究其主要的原因:一是意识不到位。目前我国升学考试和平常考察教师教学成果和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形式仍然采用以前的应试教育,教师为了取得教学成果,学生为了取得优异成绩,因此大部分人会因循守旧,沿用以前得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二是硬件设施达不到。虽然所调查的学校都位于济南市的市区,但是很多学校都不具备正规的多媒体教室,很多配备多媒体教室的学校也因为设备老化等原因而得不到充分的使用,很多时候教师想利用网络上的多媒体资源上一堂演示课,因为设备达不到要求而不能实现,这种情况在乡村中小学中更为普遍;三是老师的专业技能差。这主要集中在中老年教师身上,因为他们在求学阶段没有接触过网络多媒体资源,且因为他们多年教学经验的累积和习惯的形成,已经不太接受这种新生的事物。
在享受网络多媒体资源的受众方面,占我国20%的城市中小学的老师和学生享受了大部分的资源,而大部分的农村中小学校因为缺少硬件设施、网络不通畅、缺乏专业技术老师等原因很难享受到网络上的多媒体资源,虽然近几年我国中小学教育的重心已经开始由城市转向农村,由东部转向西部,国家为此也为农村中小学,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拔出了大量的教育资金,但是因为这些学校的历史欠账太多,很多学校都将专门用来建设多媒体教室的资金挪作它用,有些即使建成了多媒体教室,但是利用率却很低,有些甚至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这种种的表现直接制约了我国基础教育网络多媒体资源的推广和普及。
教育网站中存在的资源大部分是传统文本形式的资源,多媒体资源相对较少。细化到各个学科,由于各学科的教学特点是不一样的,因此所需要多媒体资源的比重和类型就不一样,像音乐、英语这样的学科就要多发展音频资源,而像生物、美术、地理等学科主要是发展图片资源,而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多一些FLASH动画是必须的,这只是对各学科的一般看法,具体需要那些资源还要以调查为依据,毕竟需要的才是有价值的,如果只是依靠一般看法来添加多媒体资源,有时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网络多媒体资源还不是很丰富,还沿袭着教育需要什么样的多媒体资源,科研机构就在网络上什么多媒体资源的模式,因而服务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且在很多领域由于资金不到位,存在技术壁垒,科研机构和教育者不积极配合,因此在网络上的多媒体资源数量少并且技术粗糙,难以满足使用者的需要。随着国家在中小学教育中几次课程改革的实施,中小学教育中的学科种类更加细化,如原先在初中才开始学习的生物和英语等课程现在已经搬到了小学进行学习,由于小学生在认知水平和接受水平上的有限性,原先网络上的多媒体资源就不再适用,必须为改革后的课程设计新的、让小学生能够接受的多媒体资源,这也体现了网络多媒体资源更新速度慢的特点。同时,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教育开始由学校教育和局部教育向着整体教育的方向发展,原先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封闭式教育虽然有利于学校间教学活动的竞争,但从长远看它也给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带上了枷锁。
教育网站中存在的资源大部分是传统文本形式的资源,多媒体资源相对较少。细化到各个学科,由于各学科的教学特点是不一样的,因此所需要多媒体资源的比重和类型就不一样,像音乐、英语这样的学科就要多发展音频资源,而像生物、美术、地理等学科主要是发展图片资源,而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多一些FLASH动画是必须的,这只是对各学科的一般看法,具体需要那些资源还要以调查为依据,毕竟需要的才是有价值的,如果只是依靠一般看法来添加多媒体资源,有时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
当前,我国政府提出了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教育策略,各地的教育主管部门纷纷响应,而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核心就是网络多媒体资源的利用,就目前我国教育的现状和我国的综合国力来看,这还将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目的就是利用网络让农村的学生接受与城市学生同样的教育,而我国的互联网起步较晚,很多的技术壁垒还没有攻克,加上学校的硬件配置达不到要求,因此这项工程需要分几步走来完成。
教育主管部门应对加强区域教育的系统规划和管理、提高整体绩效、对我国网络多媒体资源的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趋势,然而各地区之间存在的区域竞争日益激烈,对教育的投资比例也严重失衡,传统的教育投资理论已无法解决区域教育信息化所面临的一系列新的问题与挑战:如何依据教育组织目标、结构和战略重点的新变化,确定符合实际的投资规模和比例?在区域教育信息化投资总量给定的情况下,如何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发挥最大的投资效益?如何确保区域教育信息化投资的稳定性与连续性,避免以应付评估为导向的短期投资决策行为?等等,这些都是当前区域教育信息化所实际面临的非常复杂而又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难题。只有加强对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宏观、整体、系统规划与管理,从学校各自为政的封闭竞争转向以区域为基础的校际联盟,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难题,实现区域内优质教育多媒体资源的共享,提高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整体绩效。
识字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胡铁生,焦建利等。发达地区中小学教育建设现状分析:以佛山市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09(11):69-73.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3]百度百科网。微课[EB/OL].
[4]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5]顾小清,顾凤佳。微型学习策略:设计移动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08(3):17-21.
[6]王新乙。微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20-22.
[7]黄建军,郭绍青。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3(5):31-35.
[8]姜玉莲。微课程研究与发展趋势系统化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2):64-73.
[9]李玉平。微课程--走向简单的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5-19.
[10]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3-14.
识字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胡铁生。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2):65-69.
[2]李小刚,王运武,马德俊,靳素丽。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10):31-35.
[3]余胜泉,陈敏。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4,(01):100-110.
[4]张晓君,李雅琴,王浩宇,丁雪梅。认知负荷理论视角下的微课程多媒体课件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4,(02):20-25.
[5]钟琦,武志勇。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02):26-33.
[6]余剑波,王陆。微课程设计的点链圈(PLC)模型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05):32-37.
[7]张晓君,李东哲,陈雷。微课程视频制作中的注意引导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3,(08):105-107.
[8]刘名卓,祝智庭。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127-131.
[9]单从凯,王丽。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远程教育,2013,(12):74-77.
[10]韩中保,韩扣兰。基于BlendingLearning的微课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01):53-59.
[11]郑小军,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02):48-54.
[12]张静然.国内外微课程的概念辨析及其研究实践现状[DB/OL].
[13]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32-34.
[14]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28-31.
[15]李桃。漫谈低年级识字教学[J].读与写(下旬),2012,9(10)。
[16]王觅,贺斌,祝智庭。微视频课程:演变、定位与应用领域[J].中国电化教育,2013(04)。
[17]王觅。面向碎片化学习时代微视频课程的内容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3.
识字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杨九民,邵明杰,黄磊。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10)。
[2]辛彬。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微课程的设计与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3]李泽蕊。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的行动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0,5.
[4]韩佳佳。初中语文微课程设计研究[D].河北大学。2014.
[5]段连鑫,李国富。信息技术与小学识字教学整合的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2(7):6-40.
[6]林素华。计算机教学有助于小学低年级识字效果的提高[J].新课程,2010(7)。
[7]韩雪茹。小学语文微课程设计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8]赵小蕊。微课在银川市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宁夏大学。2014.
[9]李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小学识字教学效率[D].宁夏大学。2013.
[10]吕婷婷。微型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应用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