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设计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08 11:25:5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节能减排设计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节能减排设计论文

篇(1)

1前言

能减排是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的必然选择,是实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建筑暖通空调系统在为居民的生活提供舒服环境的同时,也加重了社会的能源消耗负担,不利于居民低碳生活的实现,因此,需要从暖通空调设计开始,在满足人们对供暖基本需求的基础上,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不断推进相关核心技术的突破,在最为优化的设计指导下,优化施工技术,优化施工管理,严格施工标准,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保证工程质量,降低各种能源消耗,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暖通空调的节能设计应该坚持的原则

2.1.整体性原则

在建筑暖通空调的节能设计过程中,要遵守整体性原则,这是节能设计最基础的原则。在设计过程中,要坚持从全局出发,要深刻了解到暖通工程节能设计在整个建筑节能中的作用,从而从整体确定暖通空调系统节能设计在整体建筑设计中的地位。从整体的方向,以全局的眼光考虑各个细节,不断修改一些不够成熟的设计思路,优化利弊,从而实现最优化的节能减排设计,从而得到一个符合各方利益的设计方案,既要能够满足国家节能减排的标准,又要做到经济实惠,既维护用户的切身利益,又合理的控制了施工成本。坚持整体性原则,需要工程的设计人员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能,有统筹全局的战略眼光。

2.2.动态性原则

建筑的暖通空调工程设计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国家节能减排政策标准的变化,区域自然环境的变化等。因此,要想使得暖通空调工程设计能够满足节能减排标准,则必须坚持动态性原则,以变化发展的眼光,结合各种可能变化的影响因素,综合分析,并根据不断变化发展的工程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修改完善,使得节能减排设计方案能够和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符合。

2.3.注重技术的发展

在暖通空调工程节能减排设计中,加强对空调系统的优化改良也是一种有效的节能减排方案。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加强对空调系统的研究,不断实现核心技术的完善,利用最少的资源,最低的能源消耗,达到满足居民基本供暖的目的。空调系统在生产技术上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已经日趋成熟,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就必须加强节能减排的设计,实现空调系统的低能耗,低排放,这是整个暖通空调工程节能减排设计的重要方向。

3.暖通空调节能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近些年随着建筑业的飞速发展,我们的暖通工程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其在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和使用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不合理,这些状况都不利于节能减排的实施,所以下面我们对这些问题逐一进行阐述:

3.1.设计管理方面的不合理

设计是所有工程的基础,暖通工程也不例外。但是我国的暖通工程的设计并没有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反而在这方面做的非常粗陋,大多数的设计都只注重了建筑供暖设施在使用上的便利性和美观性,并没有真正的将节能和低碳作为一项重要的设计理念,这是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改进和克服的。

3.2.实施设计环节方面的不合理

除了设计理念上的问题,就是在具体的设计环节中出现的问题,这也是设计理念的不正确所导致和引发的,是设计理念偏离后的必然结果。但是,这些病不是具体设计中最严重的问题,个别的暖通设计中存在着违规操作的现象,即为了达到一定的设计目的和效果,无视国家的有关规定,违反国家的关于暖通设计的相关指标,这种情况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不仅威胁住户的安全,也给工程造成了很大的质量上的问题。

3.3.忽视能源管理要求

我国的许多暖通工程的设计师并没有非常专业的能源管理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所以,这种能源管理上的专业素养的缺失,必然导致了一些暖通设计中的细节问题的疏忽。

4建筑暖通空调工程的节能减排设计方案

4.1.提升暖通空调系统的合理性

暖通空调的设计工程细致而庞大,说它庞大是因为它对广大的群众的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说它细致是因为它的技术性非常强,需设计者细心而又有耐心。所以,它要求设计者在设计时全面的思考、综合的把握,不断地提升空调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技术性、节能型以及实用性。通常,设计者在设计时,往往考虑最多的是空调在运行中的最大的负荷,即所谓的最大负荷原则。但是,在实际的运行中,空调系统很少能够达到最大的负荷,从而造成了空调机组及输配系统在较低的效率下运行。所以,设计者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空调机组部分负荷运行的时间,对空调系统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必要时刻借助模拟软件对建筑全年负荷进行动态模拟。

4.2.增强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

在空调的设计中应该考虑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建筑的围护结构。一个保温效果好的围护结构能够大大的减少室内热量的流散,从而降低人们对供暖的需求。通常,一个围护结构的保温效果好,空调的系统的负荷就大大的降低,这就从相反的方向达到了节能的目的。故而,空调系统的负荷的大小与墙体围护结构的保温的性能有很大的关系。在一些供暖要求比较低的地方,只要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足够好,就可以直接不需要供暖设施。因此,国家在制定有关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规范的时候,充分的考虑到了围护结构的节能性的要求。

4.3.积极推进新能源在暖通空调系统中的运用

人类发展至今,对于能源的需求已经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而能源和资源的紧缺也到了最严峻的时刻,所以,要解决这种供需关系,最有效的办法只能是新的能源的开发和使用,我们的科研人员多年来在这方面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些新型能源,如风能,水能,太阳能等等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投入使用,虽然现阶段这些可再生能源在我国的总的能源消耗中所占的比例较低,但毫无疑问,它们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并最终成为最主要的能源。

5.结语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步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但在经济繁荣的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能源消耗,能源紧张,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开始出现,不仅仅影响到了居民的生活,更严重威胁到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落实造成了很大的负担。

参考文献:

篇(2)

“十二五”规划以来,我国节能减排形势严峻,这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展缓慢、服务业比重相对较低、一些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偏快等因素密切相关。清洁能源的开发使用已迫在眉睫。目前,我国工业化虽发展很快,但是工厂环境的布置却不是很理想。尽管为了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很多工厂将白炽灯换成了节能灯,对于长时间工作的工作人员来讲,他们平时总呆在密封的工厂中工作,缺乏外界太阳光的照射,容易引起一些疾病。因此,如果能够在白天将外界太阳光直接引入室内照明,将节约很多电能,为员工提供阳光照明也有助于增强他们的免疫力。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就是最好的例子[1],工厂太阳光照明系统的应用将有助于发展节能环保。论文提出了一种应用于工厂照明的太阳光照明系统设计方案,并分析其未来前景。

1.工厂太阳光照明系统设计说明

太阳光是最重要的自然光源,它使整个世界姹紫嫣红,五彩缤纷。当光线随时间的推移以及天气发生变化时,都会直接影响物象的色彩。太阳能建筑的研究与开发,间接成为了各个国家重视的问题。太阳能与建筑结合并非只停留在外立面的结合,更重要的是太阳能要依托于建筑为人类提供更多的实用价值[2]。

图1 工厂太阳光照明系统模拟图

本工厂太阳光照明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太阳光收集装置、(2)光能管道、(3)光纤照明系统。在工厂的顶棚安装一个大型的太阳光收集装置,该装置能够收集太阳光并隔热过滤紫外线,通过横截面积较大的光纤将光从面朝太阳方向延伸到垂直方向。在光能管道的顶部,通过光学透镜来将光纤传递的光聚焦成集中的一束光,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的特性,在光能管道拐角处安装平面镜用于反射。当

到达传递高度时,在光能管道的底部设置光学透镜,将较强的一束光分散成平行光,最后通过大量光纤并排设置将光平均分配到每间屋去。图1和图2分别给出了工厂太阳光照明系统模拟图和光线传播模拟图。

图2 光线聚焦模拟图

注:图1中(1)为太阳光收集装置,(2)为光能管道顶部的聚光部分,(3)为光纤,(4)为光能管道,(5)为光能管道底部的分散光束部分,(6)为多根传递光能光纤,(7)为光纤照明部分。

1.1 太阳光收集装置

在太阳光收集中,进行追踪是很有必要的,可以采用闭环控制方式或者开环控制方式,对太阳光实时的捕捉并进行收集[3]。根据太阳光照射能够产生影子的原理,利用光敏传感器来实现感知太阳的方向,以此来驱动相应的二自由度云台来实现追光。太阳光收集装置采用类似于太阳灶的结构,其边面采用反光材料,在其最上端安装聚光装置实现收集聚光,在聚光装置的结构中间加入透明隔热层用于隔热,这样更有利于隔绝热量收集光能。最后从聚光装置的底部延伸出多个光纤用于传输光能。

1.2 光能管道顶部聚光部分及光纤部分

在光能管道的顶端,按照图2的光线聚焦模拟图,通过3个光学透镜来实现,如图2所示,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将横截面积较大的平行光聚集成一束横截面积较小的强光,有助于在光能管道中传播。凹透镜可以将发散到不同方向的光转换成平行光,然后通过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将光聚集成强光。光纤部分的使用有助于将收集到不同方向的太阳光转换成垂直方向,便于聚光部分聚光。

1.3 光能管道

在工厂的顶棚,可以安装光能管道用于传递光能。光能管道内部镶嵌反射材料用于反射光束减少损失,在拐角处安装平面镜用于改变强光束的传播方向。平面镜的固定装置采用由双舵机组成的二自由度云台,这样通过pwm波来控制光能传播方向可以更好的减少人为安装失误。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让强光束在管道中传播,从而减少反射降低了光能的损失。在光能管道的底部装有分散光束部分,类似于顶部的聚光部分,将光学透镜的聚焦方式反过来,用于将强光束分散成弱光。同样采用光学透镜来将强光束的横截面积放大,以此来分散成较弱的光。最后多根光纤并排设置成圆柱状,利用光纤的传递光能的作用,平均分配光能。通过多根光纤将太阳光导入到工厂的每一间工作室中。

1.4 光纤照明装置 在光纤将光能引入到工厂工作室后,根据实际工厂工作室灯光布局,采用类似于手电筒原理,利用半球状光学透镜将光散射到室内。在光纤照明装置的内部镶嵌反光材料用于更好的反射光能,将光照射出去。在工厂里,当然也有电灯作为辅助照明,使光纤照明装置和电灯相辅相成。白天使用该装置,将不耗费任何电能用于照明,省去了很多的电能。

2.结论

工厂太阳光照明系统体现了利用绿色能源的理念,其制作需根据工厂实际情况,从光到光,而不是采用常规太阳能电池板的从光到电,再从电到光的太阳能利用形式,大大提高了太阳光的利用率。该系统的使用,将为倡导绿色工厂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高军林,刘玉山,吉顶,范国辉.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的实践[J].节能与环保,2006(11).

[2]李慧敏,孙培军,俞彤霖.太阳能与建筑结合的发展及新技术应用[J].建筑科技,2008(10):59-64.

[3]陈维,李戬洪.太阳能利用中的跟踪控制方式的研究[J].新能源及工艺,2003(3):18-21.

[4] 张耀明.采集太阳光的照明系统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2(09).

篇(3)

2008年在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节能达标会上,总部领导多次强调油田企业要组织开展以节能为主的达标活动,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加强管理和科技进步,开展以节能减排为主题的达标活动,提高节能管理水平,确保完成集团公司节能目标,实现油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公司下发《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油田存续企业节能达标活动方案》,方案中对工程单位实行《关于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节能篇(章)”编制及评估的规定》提出了三条具体要求,即: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通过节能减排评估和审查,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申请报告中必须包括节能篇(章);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节能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评价、考核、验收建设项目竣工后的节能效果。作为油田建设企业,必须紧紧围绕节能减排的思路,重点抓好工程项目施工过程的节能管理:

一、工程项目节能管理

工程项目节能管理,是指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工程项目从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技术咨询评估、计划任务书、设计、物资供应、施工、验收、测试到项目投产运行全过程各阶段节约能源管理的总称,工程项目节能管理是整个工程项目各种管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节能管理的龙头。抓住工程项目节能管理这个龙头,就堵住了产生能源损失与浪费的源泉。

工程项目的节能管理,是贯彻国家能源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保证工程项目实现合理利用能源和节约能源的重要措施。在当今国家能源供应紧张,制约国民经济发展,但同时又严重浪费能源的状况下,加强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工程项目的节能管理,使有限的能源得到合理使用。特别要强调的是,施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种类多、比例大,因此施工过程中的节能管理就成了整个工程项目节能管理的重中之重。这对于实现节约能源,提高效益,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最佳效果,具有特殊的意义。

二、施工前期节能管理

施工前期是指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审批之后,主体工程破土动工前这个阶段所要进行的各项准备工作。初步设计审批后,建设单位安排设备器材订货、非标准设备加工、土地征用和施工队伍选定等项工作。既涉及到外部关系,又牵涉内部方方面面,特别是设备订货。在此阶段如何贯彻国家能源政策和有关节能法规,不仅对本工程的投资效益(工程短、质量高、效益好、投资省),并且对今后生产运行效益,都是至关重要的。

(一)对外关系中的节能管理

施工前对外关系中的节能包括诸多方面,重点是设备订货、土地征用和施工图会审等项工作。建设单位按审批的初步设计文件,应对各类设备再复核一次,确定是否高效节能,而不是耗能大、落后淘汰设备。例如电力变压器应采用S7节能型、泵、锅炉和风机为高效节能型。照明灯具为节能型等等。为保证设备先进、实用、高效节能,建设单位应对选择订货厂家直至设备发至现场,进行监督,实施全过程的控制管理,否则很可能使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工地。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国家征用土地标准、费用和现行政策办理,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

(二)“三通一平”中的节能管理

“三通一平”在设计和施工中,节能节材也是很有潜力的。大“三通一平”是一种按正规的、现在“开发区”模式,先“三通”后主体,即按设计图纸,建设正规的“三通项目”,其中道路工程,可先上路基,待压实一段时间后,再上路面,进入厂区前,供水、供电必须安装计量表计量,按表计费。这种方式,可以避免重复建设,这样便会浪费材料、浪费投资、浪费能源;另一种“三通”工作量较大,难以满足主体开工的要求,这样可按初步设计中临时工程项目施工,其中道路工程应按设计,先搞路基工程,满足施工车辆运输需要,临时供水、供电必须实行装表计量。以此可以加强施工单位节能管理,避免敞口使用“。小三通”,一般应按设计图纸施工,属于先行工程建设项目,力求避免临时工程等重复建设。

(三)施工队伍的节能意识

提高施工队伍的节能意识,关键在领导,同时也需要有切实有行、可以操作的节能节材制度,并做到奖惩兑现,落到实处。各级领导应在群众中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发动群众,从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滴油入手,教育职工树立节能节材意识,并变为职工的自觉行动。同时要制定节能规章制度。总之,加强节能教育,提高节能意识,强化管理和落实制度,就一定会收到节能节材的显著效果。

三、施工图的节能管理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图是施工、建设的最重要依据,由于施工图的设计完全体现了建设要求,施工中应完整地实现图纸的要求。但在实践工作中,会发现施工图存在着脱离实际、脱离实际技术管理水平的情况,因此,在施工前应当组织建设、施工、使用三方面人员对施工图进行业务审查、专业审查、会审等工作。在施工图确定之后,施工单位要把施工图节能管理转换为施工节约、节能、降耗管理。在施工图阶段,搞施工图节能降耗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一)实行以建设单位为中心的施工图责任审查制度,搞好施工图节能审查

1.建设单位必须搞好施工图节能降耗内容的审查、建设项目经济技术指标全面落实工作,必须以基础工作为核心。

2.使用、操作、管理层要全面理解施工图的实际生产要求,把自己的管理行为,操作要领集中到高水平管理上来,并在这一前提下,提出提高产品、物料管理的先进施工图修改建议。

3.施工单位审查施工图要把节能降耗、优化施工方案的工作做好。在施工中,认真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地下建筑、基础工程、土方开挖、建筑物拆迁、起重吊装、工艺安装,设备检修等方案是施工节能降耗工作的基础,在涵洞、隧道、地基施工中先进施工方案可以大量节约能源。

(二)要依照施工图要求,搞好节能降耗管理工作

1.努力完成器材、物资消耗工作的控制与节约、施工中最大的消耗是材料,而物资消耗定额就是控制这一指标的定额。

2.施工方案的节约是一个整体,应把各个环节的节约配套运行,才能真正节能。物资、入力、管理、技术应当综合起来管理。在工程中尽量避免人力、器材多次流动,应当尽量靠近施工现场;在工程实践中应当有一定的连续性。克服因人力、物力、季节、气候造成的组织停工状态;合同、制度缺乏约束力,行政干扰造成的停工浪费应当预料其发主的趋势,予以避免。

3.施工组织的大小应当依照工程类别划分,管理中的格局要以工程类别性质来决定。

四、施工阶段节能管理

施工阶段的节能管理对于不同类型的工程项目有不同的管理方式,在当前一般采用施工组织设计的办法,把施工阶段的工作目标,施工实物工作量及建筑产品,应用施工作业的人力、物料、设备、机具、技术、资金、士地、环境等等因素组合起来,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从开工建设到竣工验收有机结合起来,施工的每一项管理都是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节约,都是能源的节约。施工中的能源一般有水、电、油料、燃料。另外施工的建材和器材设备的节约也是能源的间接节约,对它的管理也是一项间接节能管理。

(一)施工阶段的用水、用电,要装表计量,并签订供用电(水)使用合同,按合同条款兑现依据工程量进行计算、确定施工作业进度、确定施工机械设备使用型号,以及现场工作单位与施工单位结算问题。施工单位对单位工程实行单位工程计量装表核算,以确定工程实际用电费用,控制工程减本支出。实践证明,装表计量对节约能源十分重要。施工单位承包工程,在预算定额中包含水、电费用,因此建设单位应按施工期间使用的水、电度数,按有关规定计费在工程结算中,予以扣除。

(二)在节约用电方面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杜绝浪费,节约电力

1.合理确定技术指标,力求用电量均衡,达到用电负荷没有较大的波动,要把施工技术方案进行阶段性分解,把土建施工阶段、主体工程安装阶段试运调试阶段分开。

2.合理安排作业班次,在用电低谷值上增加用电数量,合理应用电网晚间低谷。

3.在施工现场,电力线路的布置及供电设备一定要规范化。电焊机线路破损接地、小截面供电线路高度发热、电动机、搅拌机空转、无人值守的常明灯等都是耗电因素。还有在工地用电炉做饭、取暖、烧水等一切不规范的用电造成电力浪费,并造成烧坏设备、引起火灾,因此工地应当制定用电制度和纪律。

(三)施工现场节能管理

1.健全节能工作组织网络。电动设备、内燃动力设备及用水、用电计量表的使用必须有专门操作人员。这些工作人员应形成节能与管理工作网,定期检查考核能源消耗情况和评价工作方式方法,规范操作行为。

篇(4)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口激增、资源缺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人类被迫开始重视自己的经济行为,环境和发展问题从而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20世纪70年代开始,为应对世界与日俱增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需要,联合国召开了一系列环境会议。1987年世界环发委员会主席布伦特兰夫人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使得可持续发展转变成文字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1989年5月在第15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期间,通过《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声明展示可持续核心思想以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环境可持续发展与人类自身循环发展基础之上,使人类生产生活得到满足,环境得到保护,后代生存发展得到保障;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并通过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1世纪议程》;1994年7月4日我国国务院批准第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构筑一个综合性的、长期的、渐进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指导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新的模式。

在2006年英国政府在住宅市场推出“可持续住宅规范”,2008年全国强制施行,其系统地分析住宅可持续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的9 类关键问题,评估新建住宅的可持续等级。可持续等级由低到高分为6个等级,一级为最低水平,仅略高于2006年筹划“可持续住宅规范”时的建筑规章;6级为最高水平,代表至2016年时英国所有新建住宅必须达到的标准――“零碳排放住宅”,即住宅使用中的所有能耗,包括采暖、热水和电力需求等,均来自于零碳能源供给。由此,2007年Sheppard Robson,Arup,Davis Langdon,MacFarlane Wilder和CCB Evolution等在低碳建筑方面研究突出的大公司团队共同设计了单体实验性住宅――金斯潘住宅。

金斯潘住宅位于英国维特福德的建筑研究院创新园内,总建筑面积为93m?,两层标准层加顶层跃层。2007年单体实验性住宅完工,开发者正尝试以此为原型开发整体社区。设计理念上,设计人员希望通过这个案例鼓励住宅使用者改变司空见惯的、以高资源损耗(高耗能、高碳排放)为代价的生活模式,转而以温和的方式来合理利用地球的现有资源。技术角度上,在满足“可持续住宅规范”的各项指标要求,金斯潘住宅的设计项目团队沿用了目前建筑界已日趋成熟的可持续建筑设计技术,很少采用新奇的代价昂贵的手段,有效的保证建筑在成本上的可行性。住宅在系统化的节能减排设计包括“减少住宅日常能耗”和“增加自身能源供给”两个方面。

一、减少住宅日常能耗

为了减少住宅使用过程中的能源需求,首先金斯潘住宅的表皮被设计成高度绝缘和气密。设计中运用一种可用作墙体和楼屋面结构的高性能绝缘面板,使得金斯潘住宅的潜在热损失相较普通住宅减少了2/3。其次为进一步减少相关热损失,该住宅的窗墙比仅为18%(普通住宅为25-30%);为确保密闭情况下室内空气的质量且防止夏季室内出现过热的情况,设计人员为金斯潘住宅提供了双通风系统:能够在春、夏和秋季为住宅内部提供被动式制冷和通风的风帽;以及为冬季通风而特别设计的、带有热恢复设置的机械通风系统,从而减少冬季室内外空气交换时产生的热损失。第三是屋顶天花板中的相变热阻系统,其构成相变材料的物理状态可以随室内温度而变化――当夏季白天室内温度过高时,天花板内材料由固态变为液态从而吸收室内的部分热量;而当夜晚或冬季室内温度过低时,天花板内材料由液态转变为固态则向室内释放部分热量,从而通过物理状态变化有效的控制室内温度;此系统与双通风系统共同作用时,又可以有效地保障空气流通。

除了通过技术手段来减少住宅使用过程中的能源需求外,金斯潘住宅还为住户提供了智能监控系统,以帮助他们记录能源使用的状况,并在提升住宅使用者环境意识和生活模式的同时,减少能源浪费,进一步降低人为能耗需求。

二、增加自身能源供给

为了增加使用过程中的能源自给比例,金斯潘住宅采用再生能源复合式手法,包括木质燃料自给式锅炉供热,建筑整合式太阳能光伏板和太阳能电热供水系统等;白天太阳能光电板发电供给建筑使用,多余的电储存起来,供晚上和没太阳时使用;此外建筑屋顶、墙面均为相变材料,便于储存和释放太阳能,从而减少建筑供暖的能耗。由于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的使用,其供暖和热水系统每年只需花费约30镑;而按2006年建筑规章要求建成的同类住宅相比,金斯潘单体住宅使用期间,每年能为住户节省能源费用约500 镑,即普通住宅使用过程中能源花费的94%。

各国政府相继推出“可持续住宅规范”和示范案例,但由于世界各地区的气候有所不同,且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不一,单一标准化体系不能能够有效地解决各地在开发低碳住宅过程中所面临的不同问题,所以绿色生态建筑规划需要更加具体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陈冰,康健;零碳排放住宅;;金斯潘住宅案例分析;世界建筑, 2010/02:60 ~63.

[2]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电子书.

[3]安迪・福特;低碳建筑的未来; 世界建筑,2010/02: 44 ~53.

[4]阮仪;国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绿色中国,2005/10:21~ 23.

[5]高辉,何泉;太阳能利用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华中建筑,2004/01:71~ 74.

篇(5)

碳关税是指对高耗能产品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目前虽然世界上没有征收碳关税的范例,但欧洲的瑞典、丹麦、意大利,以及加拿大的不列颠和魁北克已在本国范围内征收碳税。2009年6月22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一项征收进口产品“边界调节税”的法案,拟从2020年起开始实施“碳关税”——对未达到美国碳排放标准的进口排放密集型产品,如铝、钢铁、水泥和一些化工产品,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

碳关税的不确定性,是指碳关税在合理性、合法性、征收标准、操作方法和预期效果等方面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一方面这是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决定的,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环境是复杂的,且具有不确定性;其二,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人的有限理性决定了碳关税实行前所设计的目标、实施速度、预期效果与世界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存在出入。另一方面也会受到利益集团博弈的影响。利益集团的博弈,更可能会因为一些偶然的因素,影响进而改变“碳关税”的合理性、合法性、实施进程与实际效果。

一、征收“碳关税”是否合理的不确定性

“碳关税”纷争的核心在于,发达国家认为这是利用市场化手段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必需措施国际贸易论文,而发展中国家则认为“碳关税”是借环境保护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对发展中国家不公平,同时也违背了WTO关于自由贸易的基本原则。虽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对“碳关税”在WTO框架下的合理性提出了明确设想:认为“‘碳关税’本质上是一种增值税,是政府对市场所产生的扭曲——不考虑环境外部性的一种矫正,真正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都应该看到这一合理性而对‘碳关税’予以接纳”。但是,在国际分工的固有框架下,国家间碳关税的财富调节机制是将一部分收入从发展中国家转移到发达国家,在没有相应的税收反馈、调节和补偿机制下,发展中国家不但在碳减排方面得不到有效的资金援助,反而会因为碳关税的征收直接影响到出口部门的就业、收入等问题,从而违背了人类公平发展的基本准则,使得碳关税的合理性具有相当程度上的争议。

二、征收“碳关税”是否合法的不确定性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4条和《京都议定书》第10条都确立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肯定了在保护和改善全球环境方面,所有国家负有共同的责任,但是各国承担的责任并不完全相同小论文。发达国家的碳排放是一种“奢侈排放”,有别于发展中国家的“生存性排放”和“发展性排放”,理应负担主要的减排义务。而碳关税是不区分来源国,对未达到美国国内减排标准国家的进口产品一律征收,无视附录1缔约方和非附录1缔约方国家的区分,有违“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另外,在WTO框架下,从GATT国民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来看,征收“碳关税”也有违WTO的非歧视性原则和公平贸易原则。再看GATT第20条环境例外条款,其中(b)款要求该措施可以是“为保障人民、动植物的生命健康所必需的措施”,而有些学者据此认为碳关税的目的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暖,符合“保护人民、动植物的生命健康”条件,但问题在于碳关税也符合“必需性”的措施吗?这一点现在无法证明,仍有其他合理可选择措施的存在。此外,碳关税是否适用第20条(g)款也存在争议。从以上分析可知,碳关税有不合法的理论依据,而实践中国际贸易论文,又有曾经著名的“小虾——海龟案”,当环境和贸易冲突时,在WTO法律框架下以保护环境为由而胜诉的先例,理论与实践的反差导致了碳关税的合法性具有不确定性。

三、“碳关税”征收标准及其是否一致的不确定性

虽然美国和欧盟都没出台具体的碳关税征收方案,但文献中提到的碳关税都是直接基于进口产品的所谓“碳含量”或者“内涵排放”的标准进行征收。“内涵排放”是指产品自此上溯到各个生产阶段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总和。如果碳关税的征税基础是贸易产品的内涵排放,则影响内涵排放的因素很多,比如能源结构、资源禀赋、技术水平等等,此相关信息需要根据各国采取的减排政策措施,定量计算出国家间政策的具体差距,这都需要获得出口国政策的大量信息,这种信息还要细分到各行业、各产品,计算其内涵排放来确定税基,同样需要出口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大量信息,需要出口国政府的大量合作。而出口国政府是否愿意配合具有不确定性,就是即使愿意配合,征收碳关税如此之高的信息要求能否真正做到也是未知之数。因此,征收标准的确定是个技术难题。最后即使碳关税合理的征收标准确定下来,发达国家可能仍有权选择自己的征税标准,就像普惠制一样,可以任由发达国家自己制定不同的普惠制方案,对发展中国家采取不同的政策待遇。碳关税征收标准的实施是否也会如此,同样具有不确定性。

四、“碳关税”操作方法的不确定性

如果碳关税的征收标准确定下来,随后面临的问题就是实际中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法去操作。不论怎样的标准,都需要对国内产品和进口产品制定排放标准并计算排放成本,且进口产品的排放标准或排放成本不能高于本国成本,这需要统计各国工业部门细分行业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所有数据,上文提到了这样高要求的数据几乎难以获得,而且如何计量和监测二氧化碳排放也需要标准和方法的统一。目前碳排放的计量方法日益多样化,国内外碳排放相关标准大致有ISO/EC207/SC7、IEC/TC111、GHG Protocol、黄金标准、PAS 2050等等,这些标准虽然极大地提高了其核算的准确性、精确性和时效性,但是究竟选择哪种计量标准和方法能更准确地加以统计,且不会引起各国的争议国际贸易论文,仍需要较长时间的技术探索。

五、征收“碳关税”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不确定性

作为实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规定的减排计划的必要保障,在国际贸易中征收碳关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由此看出,碳关税的目标是以征税为名达到保护气候安全之实。然而,在履行《京都议定书》协议的实践中同时却会产生碳泄漏的问题,即指在只有部分成员参与的国际联盟下,承担减排义务的国家采取的减排行动导致不采取减排义务的国家增加排放的现象。碳泄漏的产生主要源于国际贸易和投资构成的经济传导作用,通过能源产品的国际贸易、碳密集型产品的国际贸易和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国际转移三种渠道产生,进而增加了非减排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因此,碳关税的实施有可能偏离最初的减排设想,不同程度的破坏了全球减排合作机制,造成碳关税目标与预期效果的偏离。

六、利益博弈影响“碳关税”能否征收的不确定性

能否征收碳关税还取决于各种经济体之间的博弈,首先来自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利益博弈。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时代,虽然发展中国家产业的碳密集度普遍高于发达国家,但这主要是源于国际产业转移及分工的结果。而且,近年来发展中国家一直致力于节能减排和开发推广清洁能源技术。因此,发达国家欲征碳关税,发展中国家当然不会坐以待毙,相反会结成“反碳关税同盟”,争取国际舆论,利用有关国际贸易准则,共同反对美国等发达国家对进口商品征收碳关税的企图,捍卫自身合法权益小论文。碳关税可以成为惩罚少数不履行温室气体强制减排义务国家的措施,但不能成为限制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手段。2010年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召开前夕,12月3日,中国、印度、南非、巴西四国明确表示拒绝接受东道主丹麦提出的要求2050年减少全球一半的温室气体排放的草案。由此可见,新一轮博弈刚刚开始。其次,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内部,碳关税能否征收还取决于国内利益集团的博弈。其内部分歧主要表现在:碳关税是否是牺牲其他行业和消费者的利益而保护部分行业的一种做法,征收碳关税是否显然是安抚有关利益集团的一剂良药。因此,欧盟内部少数发达国家一直在推动碳关税议题,而许多其他成员国却一直表示强烈反对。无独有偶,2009年6月2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对众议院法案获得通过的消息进行评论时国际贸易论文,也明确表示反对碳关税。他说:“在当前整个世界经济仍深陷衰退之中而我们已经看到全球贸易大幅衰减之时,我想我们对于发出任何保护主义的信号都应该非常谨慎地考虑。”“我想存在其他方式,最好有一个国际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碳关税能否最终实施仍具有不确定性。

篇(6)

[论文关键词]低碳;碳排放交易权;法律问题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理念的产生,源自全球气候变暖的现实环境问题。根据2007年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显示,世界气候变化程度令人吃惊。数据显示,温室气体在1970一2004年间排放量增加了大约80%;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平均速率由1961年的每年1.8毫米上升到1993年的每年3.1毫米等。这些数据所反映的全球气候的变化,己经引起世界各国的注意。世界主要的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日本、德国已经较早地开始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通过加快立法、严格执法、完善法律的配套措施等方式,已经取得相当的成效。

这一理念最早由英国提出来。2009年由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的《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途经研究》,将“低碳经济”界定为“一个新的经济、技术和社会体系,与传统经济体系相比在生产和消费中能节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还能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势头”。根据有关学者的观点,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形态。

二、碳排放权交易的含义

碳排放权交易也称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在全球减排的大背景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部门根据其环境容量制定逐年下降的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然后将碳排放总量通过一定的方式分解为若干排放额度分配给各区域以及各区域内的企业,供其在一定的时期内使用。若该企业在该时期内的碳排放超出其分配的排放额度,它就必须接受严厉的法律制裁。对于这个碳排放配额,企业可以完全给自己使用,也可以通过减排技术的研发和运用等方式把碳排放配额节余下来。这种节余下来的配额,企业可以把它出售给那些需要超额排放的单位,从而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反过来,对于购买到排放配额的企业,他们通过支付若干费用而获得一定的排放权,从而避免法律的严厉制裁。这种碳排放权配额或指标的买卖即为碳排放交易。它可在某一个国家或区域内进行,也可以在国家和地区之间进行。

三、我国碳排放交易的现状

近年来碳排放权交易在我国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目前中国的清洁能源项目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稳居世界首位。从全球碳市场的经验和当前进程来看,中国具有相对较低的碳减排成本和较大的市场规模,在许多领域具有较大的减排潜力。同时CDM作为《京都议定书》确定的灵活机制之一,适合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进行碳减排实践,这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

但是我国在碳排放交易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的问题:首先,我国环境产权界定不清。我国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产权界定还不够明晰,不够明确造成了环境资源市场价格与其相对价格产生严重偏离。其次,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立法较滞后,健全的法律保障可以规范和约束碳排放权交易的有序发展。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是一项对传统管理模式有所突破和创新的制度,它的顺利运转更需要法律保障和约束。再次,碳排放权初始分配方式存在严重缺失,我国目前主要还是采取的自愿减排措施,由于没有固定的场所、时间以及常规的交易制度,使得节能减排的交易受政府意志的影响较大。最后,有关部门职能定位不准,碳排放交易市场以行政行为为基础,碳排放权交易是一种在国家环保部门监督和管理下的自愿市场行为。在碳排放权交易的过程很多环节都需要相关行政部门的参与,碳排放交易的现实运作不容乐观。

四、完善我国碳排放制度的措施

(一)加大对超额碳排放的处罚、执法和监督力度

在碳排放交易体制下,超出排放配额进行排放的企业,必须要受到法律的重罚,使违法成本远高于购买碳排放权的成本,否则这些企业宁愿接受处罚也不会花钱向别的企业购买碳排放配额,碳排放权交易也就难以开展。

中国现行排污收费标准远远低于污染治理所带来的成本,大多数只有治理设施运行成本的 50%左右,甚至不足10%。这样,企业往往愿意超标排放,而不愿意购买污染治理技术和设备进行污染净化处理。因此,在立法环节,我们必须制定严格的法律制度,对超额排放的企业应当规定较高的罚款金额和较重的处罚措施。在这些方面,我们可借鉴美国、新加坡等国的经验,对违法者实施“按日计罚”制度。如在美国,联邦环保局针对违法排污者向联邦地方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后,法院可下达禁止令,要求违法排污者立即停止违法。在禁而未止的阶段,每次违法罚款的幅度最高可达每个违法日 25 000 美元。也可制定一些加重处罚条款,如规定连续两年以上排放量不能达标的且未购买配额的企业,责令其停产,并处以碳排放配额总额双倍的罚款;或者对于那些排放超标的企业,限制其在金融市场的准入和融资,具体如采取吊销贷款证,限制上市融资或从银行取得贷款等处罚措施。如只有通过这些严厉的制度设计,大幅提高企业超额排放的违法成本,才能保障和促进碳排放权交易顺利开展和进行。

(二)规范交易中各方主体的创设、准入和法律规制

碳排放交易自然离不开作为交易平台的碳排放交易中心或交易所。2008 年,中国成立了三家环境权益交易机构———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后来,各地的环境能源交易所也相继成立。尽管国家发改委将全国能源机构限定在十家之内,但许多地方都在积极探索排污权交易,环境交易所大有在全国遍地开花的势头。从法律层面来说,交易平台的创设绝对不能毫无制度和秩序,而应有一个明确的条件和程序,以确定一个合理的市场准入制度。另外,当这些机构创设之后,如何规范这些机构的运作,保障交易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碳排放交易的有序发展,也是中国政府急需考虑的问题。

碳排放交易的另一类重要主体就是交易的相对方,即碳排放权的卖方和买方。最为基本卖方是那些依法取得碳排放配额并且有富余的企业,而最为基本的买方是那些用完自身的碳排放配额且不得不继续实行碳排放的企业。但这些买家的身份很复杂,购买排放配额的目的也不一定是供自己超额排放使用,随时都可以从买家转换为卖家,故其交易的目的也变得复杂。目前,中国的碳排放交易主要是国外买家向国内企业购买,碳排放权的国内交易还很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国内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买家和卖家。复杂的交易主体和目的,大大提高了交易的投机性和风险性,进而产生影响碳排放权交易正常秩序的可能。

因此,笔者认为,政府必须对碳排放权的购买者加以一定的法律限制,并对其交易行为加以规范。特别是对专门进行碳排放权交易的各类专项基金和碳基金,以及专项从事减排额开发、采购、交易、经济业务的投资机构,很有必要对其作出专门立法,通过对市场准入法律制度和对碳排放交易活动的严格监控,以维护正常的碳排放交易秩序。

(三)强化碳排放市场的调控和监管

对于碳排放交易,政府不宜给予太多干预,其主要任务就是建立市场交易法律体系,完善交易环境和秩序,提高各方主体的交易效率。但这并不等于政府放弃对该交易市场的基本调控和管理,因为市场会存在失灵的情形,市场本身不一定能按照政府意志不断得以发展和完善,进而提高交易效率。另外,碳排放权是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权,它往往影响国家的环境安全和经济安全。因此,对之采取完全放任的态度显然是不妥的,对交易市场实行适度的宏观调控,以及对交易行为加以严格监管也是必要的。

政府对碳排放市场的调控主要在碳排放总量确定和交易价格的调控上。碳排放权的交易价格理应由市场自由调节而成,但问题是,过低的价格可能导致从事减排技术投资、开发、真正购买减排设备采取切实减排措施的企业无法收回其成本,而没有采取任何实际减排措施的企业却可以通过购买低廉的排放权而获得继续排放的权利。

篇(7)

因此,我认为在当今时代的大背景下,在建筑节能减排设计和建筑可持续利用的趋势中,应该更多的将研究方向设定在对产业类历史建筑遗产的保护性建筑设计与改造的方面。希望通过这次学习论文的机会,能够学到一些指导后工业城市更新中建筑设计方面的一些指导原则。通过研究一些后工业城市改造的经典案例,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建设经验,以期有朝一日能在国家的后工业城市更新改造建设中得以运用。

在中国,伴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第三产业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进,很多城市的空间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大量工业生产机构与仓储设施被废除或被转移到城市新区,而遗留下来相当数量空置的工业建筑和荒废的工业用地。再者,原先位于城市边缘的工业建筑,由于城市的扩张,现在占据了新城市版图的重要位置,造成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同时由于土地区位价值的变化还造成级差地租现象,表现为城市用地在经济和环境方面的不合理性。因此,无论是城市中衰败的工业区还是衰败的工业城市都势必面对城市更新的趋势。

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交通、住宅、商业区、社会公共场所等等一切都变得日渐拥挤、狭小和短缺,城市往往向其内部与周边寻找空间以增加密度和体积的方式容纳更多的人口和更多的行为,这是城市面临全面更新的原因之一。

在工业遗产的保护的实施层面,巨绝大部分工业遗产不是文物,不能通过文物保护的途径去实现,所以工业一场保护在我国当前是缺乏法律依据的。怎么讲他们保留下来?工业遗产是附着在工业用地之上,所以现在许多工业城市是通过规划的手段来实现对有价值的工业建筑物的保护。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先确定有价值的构筑物和建筑,制定保护名录,把保护建构筑物比较集中的区域,参照历史文化街区划定的方式,划定为工业遗产保护区。并将此作为今后城市开发建设的前提条件,在土地一级开发室将工业遗产保护成本,土地污染成本计算在其中。比如首钢,北京焦化厂的工业遗产保护都是采取这样的方式。这样的方式考虑到工业企业搬迁之后,将以往的工业用地转化为满族城市新功能的用地,虽然还是以开发建设为主,但希望在开发建设的工程中通过有效手段留下一些有价值的遗产。上海对于工业退出城市中心区后,推行的工业用地更新模式是“3个1/3”的政策――1/3保留,1/3改造,1/3开发。正是这个政策的引导下,上海才出现很多利用工业厂房改造的创意产业园,大大小小已经有70多个,对上海创业转型和升级创造了良好的物质空间。

通过查阅资料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工业用地更新的实例中,几乎各种产业都有。例如机械制造厂,纺织厂,食品厂,印刷厂。在城市中心的企业以食品厂,印刷厂,弄堂工厂这类小规模的工厂居多。城市周边则以焦化厂,化工厂,钢铁厂这类的大型工厂居多。

这些场地更新的原因一方面是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在不断扩大,原本位于城市边缘地带的工业区,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渐变成了城市的中心地带。工业用地的土地利用强度虽然不高,占地面积又很大,很多城市道路无法穿过,对城市的交通影响很大,污染对城市的影响也很严重。从城市的发展角度来讲,企业也希望有更大的空间去发展。来自城市与企业上方面的需要,促使了这些工业企业的搬迁。

我国目前在工业一场方面面临着严峻的困境,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没有的法律法规。首先大量的工业遗产不是文物,本身没有法律身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工业遗产只有13处,还有一些“优秀历史建筑”或“优秀近现代建筑”中的工业遗产,受到法律的保护。但还有大量的工业厂房价值没有那么大,无法列入各级保护当中去,但从科学发展的角度看,应该提倡工业建筑的改造利用,这就需要在工业用地更新中通过城市规划和产业发展政策来引导。

其次,目前厂房改造多处于“违章”的状态。因为土地原有的用地性质是工业,但建筑被改造之后,建筑用途,规模都改变了,与目前土地和城市规划管理政策存在矛盾,无法办理相关的手续。其次是目前的改造多是由艺术家自己设计施工的,没有按照相应的建筑规范来执行,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典型案例分析

坐落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伯利恒市中心的伯利恒钢铁厂改造工程是后工业城市景观改造的一个突出工程实践。该项目是一个综合项目,其设计融合了伯利恒钢铁公司旧厂区的特点,极具工业气息,是近年来美国工业重建工作的典范。该项目的设计人员对占地约80937平方米的一期工程进行景观设计,将场地浓厚的工业背景与当代设计相结合,打造一处全新的城市娱乐中心项目。

钢铁厂旧址中大部分厂区位于利哈伊河南岸,紧邻活跃的城南地区。厂区内砖结构的老式厂房林立,高炉,办公楼,龙门吊,支架灯遍布其间。设计方着眼于钢铁厂的历史,并力图使其在最终的景观中体现出来。早在20世纪初期,美国就拥有众多的搞产能的原料加工厂。伯利恒钢铁厂就是其中的一个。20世纪初期,全球性的竞争给工业发展带来了挑战,企业出现了大规模的倒闭停产现象,经济开始萧条。那些一度曾经蓬勃发展的工厂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钢铁厂也是随之不景气,直到最后被废弃。

这个项目围绕着两大目标展开。首先,尽可能地利用并改造现有的建筑。其次,通过为新建筑注入适当的工业设计语言,保护钢铁厂的工业遗产,实现美学上的统一。在设计上,对现有建筑及材料进行适应性再利用,使之融入新的发展规划,从而将这一即是地标改造成新兴的娱乐中心。娱乐中心内设有赌场,酒店,综合零售店以及美国工业遗产历史博物馆。

该方案着力体现工厂的历史,之前被用于从铁道及河流处搬运原料的大型矿石起重机位于工厂的南部,在这一标志性建筑周围加筑了石笼挡土墙,硕石及石块,这一切都致力于模拟历史上曾在这里进行的钢铁萃取过程,植物的栽植也遵循简单,低维护成本的原则。

建筑的再利用乃至整个项目的景观设计无不体现出可持续的特点。铁矿的萃取及运输使场地内土壤的酸度极高。针对此种情况,设计方案采用了易成活的植物,借此改良土壤,以便于灌木,树木以及其他植物在酸性土壤里生长。景观沉降区内设有生态调节沟,用于雨水补给。这些调节沟可作为雨水渗入装置,净化过滤水体,并将其输送到蓄水层。

篇(8)

中图分类号:U664文献标识码: A

1、钢铁工业污水来源分析及其分类

钢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多个环节均能够产生工业废水。总的来说包括循环冷却水系统产生升的排污水,在产生脱盐水、软化水和纯水的设施中产生的浓盐水,以及在钢铁生产的各个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生产废水等。弄清钢铁企业工业废水的来源就能为合理的处理好工业废水奠定基础。

一般说来,钢铁企业的循环冷却水系统包括了敞开式的净水循环系统,密闭式的纯水或软化水循环系统以及敞开式的浊水循环系统。循环冷却水系统的部分和结构稍复杂但是在密闭式的纯水和软化水循环系统中除了一般性渗漏之外基本不会产生其他废水。敞开式的净水循环水系统的排污水可以直接用于浊水循环冷却系统,这样看来整个循环冷却水系统产生的工业废水集中于敞开式的浊水循环水系统的排污水。脱盐水、软化水以及纯水是钢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冷却剂,然而在企业生产这些脱盐水和软化水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大约40%左右的浓盐水,目前浓盐水的处理常常是串级使用或者直接排放,浓盐水也没有被当做工业废水的范畴进行处理。除了以上介绍的两种废水之外,钢铁生产的各个工序中也会产生一些废水,包括冲洗地坪和输送皮带产生的废水、自湿式除尘器产生的废水、冷轧水等。这些废水中主要的污染物为夹带的固体悬浮物,含铬废水等。

2、污水处理过程中的主要设备

污水处理过程中涉及很多专业性的设备,大体可划分为专用设备、电器设备和通用设备三类。其中,离心脱水机、提升泵、转刷、搅拌器是最主要的设备。

2.1、专用设备

包括污泥泵、污水泵、计量泵、存水泵、螺旋泵、罗茨鼓风机、空气压缩机、离心鼓风机、自动取水样机、表面曝气机、格栅清污机、刮泥机、刮砂机、消化池污泥搅拌机、污泥浓缩刮泥机、刮泥吸泥机、热交换机、污泥脱水机和药液搅拌机等。

2.2、电器设备

包括变速电机、交直流电动机、照明设备、启动开关设备、避雷设备和变配电设备等。

2.3、通用设备

包括离心机、电动葫芦、烘箱、冰箱、恒温箱、手动和电动闸阀、阀门启闭机、蝶阀、止回阀、手推和电动割草机、绿化药水喷洒车、运输车辆、桥式起重机、铣床、刨床、车床、卷扬机等。

3、污水处理厂主要设备的运行特点

由于不同的设备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担负着不同的任务,故不同的污水处理设备的运行特点也是不同的。(1)离心脱水机在运行时的生产压力较大、附属设备较多、自动化程度较高、受到各种影响因素较多,并且价格贵、维修较难。(2)提升泵长期在水下运行,但运行时的工况条件较差且监控手段方法也较少。(3)转刷的数量比较多,如果运行时发生故障,将会对水质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另外,转刷安装时需要露天进行,故对密封性的要求就较高。(4)搅拌器长期在水下运行,所拥有的工况条件比较差。

4、污水处理厂主要设备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4.1、设备管理力度较弱

由于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的提高,污水工艺流程也比以往复杂,污水处理的设备系统也越来越复杂,因此设备的运行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不仅需要进行长期稳定地对设备进行管理和维护,同时随着生产运营的需要还要进行工艺和设备的技改,进一步提高了对设备管理维护的要求,而污水处理设备的专业维修管理人员也非常缺乏,从现阶段污水处理厂的实际运营情况来看,特别是新建的中小型污水处理厂,大约有一半以上的污水运行企业在管理人员的配备方面特别是专业设备维护管理人员的配备严重不足,在设备管理过程中只安排2个维修工进行日常巡视,很难发现设备运行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根据以往的经验,污水处理设备在刚投入1a~2a内属于磨合期,经常发生一些小故障,这些故障虽然都是一些小问题,但是由于很多运行企业的维修人员技术水平有限,不能够及时预防或排除,造成运行存在着隐患,最后出现大的故障而不得不进行关键部件的维修和更换,并且极大地缩短了设备的实际使用寿命。例如:污水处理厂运营过程中使用的1台格栅除污机的电机发生了故障,由于受到维修人员技术水平的限制,无法将其从减速机上拆下,只能通过更换减速机的方式来确保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营,极大地增加了污水处理厂的设备维护成本。

4.2、缺乏设备维护规程

污水处理厂的例行工作中涉及到设备的维护、检修等工作,例如定期给设备加油、清洗、换油,严格监测和检查设备的运行状态,及时修复并更换零部件,提高设备运行性能等,只有严格执行上述维护检修内容才能够保证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有利于及时发现故障并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故障。但是实际上很多污水处理厂对这方面的重视度不足,维修人员缺少专业知识培训和技能,缺乏设备维护与检修计划制度,日常工作管理松懈,工作积极性不高,最终在设备出现故障以后才采取措施进行抢修。

4.3、没有对设备备件进行合理储备

为了提高污水处理厂日常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尽可能地缩短污水处理设备的修理时间,对设备的关键零部件以及易损备件进行有计划的储备,例如接触器、密封圈、轴承、保险、齿轮以及液压阀等。但是目前绝大多数污水处理厂在这方面的工作也缺乏意识,在急需某备件时才想起来去采购,不仅影响设备维修工作,更直接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还有的企业在建设期间随设备采购大量备件,造成储备量过多、长期闲置,增加了企业资金的占用率。

5、钢铁污水处理的设备运行管理

5.1、根据污水处理厂的规模和工艺流程选择相匹配的设备,提高设备的使用率。(a)在选择设备提供商时一定要注重对生产厂商的技术、服务及价格等进行综合评价,在满足污水处理厂日常生产需求的基础上,选择技术成熟、能耗低的设备,尽可能在最短的回收期内收到最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b)应考虑到设备的实际使用寿命以及维护保养周期等因素,选择具有良好耐用性的设备,注重设备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防止出现人员及财产的损伤;(c)要求针对设备复杂程度高、维修难度大(如进口水泵、曝气设备、脱水机等)、备件生产周期长的设备做好备用设备和备件的采购及存储工作,确保污水处理厂生产运营的持续性;

5.2、制定相关人员的工作职责

(a)要明确设备管理工作人员的职责,要求其制定年度检修计划和备品配件等的购置计划,并通过编制完善的设备管理及维修方案,对设备的选购、调拨以及报废等进行统一管理,同时负责制定设备更新以及改造技术方案,积极参与设备的调试、检查,及时对设备事故进行分析和处理;(b)应明确运行人员的工作职责。要求所有工作人员严格遵循岗位责任制,按照设备操作规程合理使用设备,并认真遵守交接班以及巡查等制度,同时还要求运行工作人员根据设备运行情况制定相应的设备调度规程等;

5.3、做好设备维修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

对污水处理厂的关键设备要安排设备厂家售后服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特别是日常维护保养的技术要求和要点及基本故障的判断和排除,做好污水厂设备日常基本保养和维护,对于设备严重故障应及时通知设备供应商专业售后人员及时到场解决;

5.4、做好设备档案管理工作

(a)应将各种设备的安装使用说明书、合格证以及调试资料等进行归档整理,并安排专门人员进行存放保管。如有国外资料应先将其翻译成中文,按照用途及类别整理成册;(b)要求设备操作人员做好设备运行状态的检查和记录工作,具体记录内容主要包括设备的开机时间、运行状况以及存在故障等,同时要将故障排除方法、维修方法、处理时间以及更换设备的具体情况全部记录归档,保证设备档案的完整性,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

总之,钢铁是支撑一个建筑,一部机械的根本材料,钢铁行业也是支撑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建设的支柱行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钢铁企业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钢铁企业的快速发展与经济建设的热火朝天相互呼应,然而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建设应当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逐渐的深入人心,这就要求我们改进传统的钢铁生产工艺,不断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钢铁企业的工业废水的处理问题更是处理这些问题中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上一篇: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论文 下一篇: 环境设计专业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